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1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多阅读

多阅读是指多文学书籍,增加文学积累。厚积薄发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淀成的。要想成为一个满腹经纶、气质优雅、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从读书学习而来。康熙在和他的大臣商谈国事时,提及什么东西不能“丢”时,把书不能“丢”排在了首位。语文教师首先当然要读文学书籍。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读《诗经》、诸子散文、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不背唐诗、宋词,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了解鲁迅,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就很难有中华民族的血脉情结和审美心理,更别谈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实,读书是一件其乐无穷和终身受益的事,你的灵魂可以随着书的脉络而畅游,你可以体会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和不羁;也可以体会“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低沉;你还可以“独坐幽篁里”;可以与文人雅士交谈,与知己谈心。日久天长,你的情感睿智的 “湖泊”就会盈盈可见,汩汩而出的必定是深邃的思想,优雅的谈吐,丰富的情感。表现在教学行为中,或妙语连珠,幽默风趣 ;或机敏自信,游刃有余……

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推荐了1-6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了解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洗和社会的检验的大师之作,其中生活容量、情感容量之大,对人生、人情的内蕴开掘之广,均可滋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作者所叙述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的情结里,在作者所抒发的入木三分、爱憎分明的议论里,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惟妙惟肖的描绘里,都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语文教师只有通读全文并熟记于心、有所感悟,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才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文学教育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素养。有了独到的感悟,再用清晰的教学语言传递出来,才能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并使之从浅层的感官享受进到深层的内心体验。切不能把《游园不值》只简单的讲成访友不在,赏花不成的浅层意思,那就和文学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因此,只有多读书,增加文学知识的积累,才能掌握语文教育的主动权。

(二)多背诵

多背诵是指多背古典诗词,培养、提高审美情趣。语文教师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不只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毫无生气的知识,语文教师不应该是刻板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恰恰相反,他需要激情、灵感和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情趣。要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以美的眼光发现文学中溢彩流光的美,以美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进而塑造美好的心灵。如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学习背诵古典诗词就是一条好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传统的国家。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可以陶冶健康向上的情操,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当代一位著名作家曾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古典诗词还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超长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使人驻足其间,流连忘返。仅以唐代为例,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晓畅,李贺的瑰丽,韦应物的简淡,李商隐的朦胧……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读这些千古华章,不但能开拓我们得到思维,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层次和文化品位。

新课标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要求小学生背诵160篇(段)古今优秀诗文,这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得人心的举措。作为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

(三)多鉴赏

多鉴赏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书籍时一定要多品、多思。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其中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欣赏能力或者鉴赏能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水平,对教学和启发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在出行甚至远行的基础上,配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有了丰富的阅历,便能更为轻松地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文学作品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于永正老师在给学生上的《卜算子・咏梅》的时候,不仅引出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而且通过“反其意而用之”,用比较的方法将的词讲的简单明了。引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等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句。可见,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是很难将一首名家的词讲得如此通透,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理解并背会了这首词。

(四)多朗读

多朗读是指经常学习朗读,注重以情动人。有人说,听一个人朗读的好坏,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文学水平的高低。实践证明,这句话有它的合理性。许多优秀语文教师都是朗读的高手。叶圣陶先生在《中心国文学习法》中提到:“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好的朗读,可以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气势,读出文章的声色,使人能够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意境氛围,通达作品的奥妙精髓。语文教师应该会朗读,重视朗读,一方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儿童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通过好的朗读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他是培养学生理解力、创造力、语言感受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文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2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较为不足,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0引言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考试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首先,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均较为落后,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力度不足,学习效率较低。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要求我国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有效率严重受损;其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自尊,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要保持威严的形象,导致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例如人与人相处的知识、人与自然相处的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等,而这些内容和知识的挖掘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要向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还需要采用情境创设和情感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蓝色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你们觉得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会说是绿色的,然后教师引入课题:“可是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画的树叶却是蓝色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然后学生会说:“因为她的同桌不愿意将绿色的铅笔借给她画树叶。”然后教师再问:“那么你们觉得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如果是你的同桌像你借铅笔、橡皮或者像你寻求帮忙,你们应不应该帮?”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表面看到内在,促进学生的内在修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一些动物类或风景类的文章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表面的知识内容外,还需要告诉学生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相处,要爱护动物,珍惜动物,不能够随意伤害小动物,也不能够随意损坏植物等。

2.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更加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租到这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要虚心接受被人的建议,并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3]。例如在《我们成功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成功,因为自己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学习,最终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同学们在识记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来跟我们分享下吧!”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意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主动的加强要学生的联系,多关心和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高效的班级活动[4]。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完善考评机制的方式来督促小学语文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才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同时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玲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83.

[2]张春玉.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心田———谈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12.

[3]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第3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多元化教学 人文素养

自21世纪以来,现代社会对我们的第一大挑战,既不是技术性革命,又不是经济类发展,而是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其始终承载着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历史职责,是培养社会建设与发展人才的“摇篮基地”。这就是说,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备受国家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瞩目,应当且必须成为新形势下办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为母语学科和一门基础课程,语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充分凸显独特而又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不仅完全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努力从“情趣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兴趣与情感是人文素养中的有C成分和重要元素,情趣化教学更是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群体属于“唯情趣一族”,他们对“情趣”化教学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性,一旦远离或者摆脱情趣元素,人文教育功能就必然会黯然失色。这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以“合体字”教学为例,在整个汉语言文字中,仅合体字就占据94%以上,它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显示字义,如“伐”、“取”、“魔”、“唇”等;另一种是由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字表示义类,另一个字表示字音,如“河”、“张”、“球”、“潮”等。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特点,一方面通过“猜字谜”的方式教学生字,比如“彬”字――“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两边去掉还是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字谜,深化对汉字的解读与认知。又如“推敲”一词,它来源于唐代贾岛与韩愈之间的历史故事,既饱含情趣性,又孕育“严谨求学、善于指导”的人文精神。

2.努力从“情境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充分凸显人文教育的功能优势,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弄情”,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善于“煽情”。宋代范唏文曾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尤其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形象性思维富余,而抽象性思维不足”,要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活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不失为一种“良方妙药”。以问题情境活动为例,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写道:“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根据这一内容笔者提问:“当你们看到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的时候,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数学生纷纷答道:“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笔者进一步激励他们:“既然大家提出了这一问题,你们能否自己从文中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呢?”在笔者的激励与引领下,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快速地投入自主研读和讨论交流活动中。在如此情境化教学活动下,他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了来自鲁迅精神的无声教育。

3.努力从“生活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美国教育家华特强调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以课堂为起点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链接起来,让学生自觉接受生活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从而在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受到启迪,在激发生命活力的同时更好地揭示它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在人文教育中更好地懂得生活和学会生活,在有所创造中争做生活的强者、生活的智者与生活的主人。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白“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其次以文中“蝌蚪”、“大鱼鳞圈圈”、“三叶虫化石”为讲解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加强认识;再次激励他们说一说“其他更多形式的大自然语言”。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现象,而有的学生只说了一点点。笔者故意问学生:“你们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的大自然语言呢?”他们的回答:有的是从书里、电视里看来的,有的是从大人那儿学来的,还有的是从大自然中观察来的……坚持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努力从“科技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以微型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集声、光、电、画、动于一体的先进优势功能。教育科技化特征的强化与应用,有利于在时空穿越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在画龙点睛中更好地触摸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在音像和谐、直观形象、动静自如中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有利于在海量储存、取之不竭中不断地开发与利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从而为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活动提供良好有力的支撑,并且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以《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为例,笔者只需适当地解析文中的一些字词句,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这首歌曲,让小学生从歌词的情境描绘与音律的感染传递中切实体悟到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无限的艺术审美价值。再以《金色的鱼钩》一文教学为例,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从网络下载的有关精彩片段,让学生切实体悟在万里途中从许多“老班长”身上表现出来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事迹和精神,尤其当他们面临生命威胁也对革命充满无限向往的信念,让孩子们接受振奋人心的情感教育。

5.努力从“自主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可保一世无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迎合儿童活泼好动、生动有趣的天然心态,积极开展以个体独立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手口脑互动写作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情感实践的信念。以《田忌赛马》内容教学为例,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程教学程序,而是以简单有趣的“棋类比赛”进行铺垫:首先让小学生每个人手中握有纸做的“车马炮”三个棋子,并且提出“车吃马,马吃炮,车吃炮”的基本规则,然后让同桌两人之间开展“三局两胜”的比赛活动。结果有些人无缘无故地赢了,同时有些人无缘无故地输了,不仅如此,他(她)们是输的人得不出教训,赢的人也说不出经验,都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待到全班表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时,笔者这才把全班引进地课文赏析之中。在最后交流与总结环节,学生都能意识到勤于动手与善于动脑的好处,这不是别具生面的人文教育吗?

6.努力从“个性化”教学中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什么是“个性”呢?顾名思义,所谓个性,就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和态度等多个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如此这般。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习惯品质等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在众多学生中无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以此为客观基础,积极开展以个性化为追求的因材施教和因才施评活动,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效果和人文因素。特别强调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众多学生中出现的个性化见解和体悟,教师要予以相应的欣赏、珍视,并且做出必要性保护,即使有时出现一些“离经叛道”现象,也要做出积极性引导而绝不是扼杀或否定,从而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地张扬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新并彰显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色,以不断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以上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活动的简要性实践与思考。人文教育元素蕴藏并遍布在语文知识及其课程教学之中。只要我们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人文教育之花就必将在校园内外迎风绽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洪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

第4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优化环境;创新课程;联系生活;加强實践;拓展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3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条件与城镇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外界事物接触了解的比较少,语文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够活跃,接受能力也较差;再加上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活动单一,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偏低。作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创设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努力创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阅读,以读促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学生在校内外获取课外知识最直接的来源之一。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小学生都对阅读课外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给学生阅读提供便利,我特意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角。除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一部分书籍外,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的课外书与大家分享,大力倡导学生课余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对提高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努力创设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语文知识的阳光之下,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知识的无穷魅力。为此我将语文学习融入、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如在班级设立“知识窗”,将一些学生常用常见的语文知识或名人名言张贴在那里,鼓励学生多读多记,并及时更新;在教室设立“习作园地”,张贴一些优秀作文或文章,方便学生交流学习。通过班级文化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处在一种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成立兴趣小组,培养特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带的班级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分别进入童话组、成语小组、小小文学社、小诗社等小组,鼓励各个小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并举行评比展示,各小组定期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由此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乐在其中,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大力實施新课程改革,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拓展课程类型,不同形式有机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可穿插實施阅读课、表演课、演讲课、写字课、写作课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多方面技能。还注意将不同类型的课程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冀教版小语教材中有童话单元,课下我和学生一起编写童话剧本,實现了表达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语文多项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语文课充满趣味,由一坛“死水”变成了源源不绝的“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活语文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语文课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应该总是老师唱“独角戏”,应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扮演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现。针对农村孩子普遍羞怯、不善言辞、口头表达能力弱的现状,我特意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内容不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孩子们的胆量比以前大了许多,上课发言积极了,性格也变开朗了,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都有了提高。

(三)开展语文学科相关活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学习运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为此,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小小辩论会”等,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有帮助。和学生一起办“班级周报”,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實践性得到充分发挥,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實践活动

(一)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师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应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让语文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对农村学生来说,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应把语文学习同农村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注意开发利用农村的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亲近生活,利用生活学习语文。如在讲授《柳笛和榆钱》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去校外捋了几把榆钱,折了几根柳枝做笛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他们乐此不疲,这样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

(二)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實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實践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所以语文学习也要和课外實践密切结合起来。我们必要时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外参加實践活动。如有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采访手记,就让学生去当一次小记者,去采访种地的农民。在学习《蜜蜂》一课时,针对农村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养蜂,建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下课文中的實验,看是否和课文相符。这些课外實践活动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加,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

四、利用家庭教育,开辟语文学习的新渠道

第5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学好精品

选入小学课本的文章,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更是经过了多人编辑推选出来的精品。其中表达的思想境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阐述的观点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引领学生掌握好课本的内容,从中受到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或培养学生爱人民、爱生活、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或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同时,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作家的描写方法、表达技巧等,给学生打牢写作的基石。

二、广泛阅读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数量的多少和提高语文素养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灿若星河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一些文学作品,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还是多阅读,才能为掌握语文工具打下基础。也为将来的生活、工作打下基础。可想而知,一个走向工作岗位的人,至少要会做工作计划,会写出自己的工作总结,能把要表达的思想表达清楚。

在小学阶段,一些浅显的古典诗词、中外儿童名著以及一些伦理方面的书籍都可以指导其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积累

阅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积累。一些精彩的句子、经典的片段,不妨要求学生记在积累本上。目前,学校创建的书香校园活动,按照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了不同的阅读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积累。如:有的年段注重礼仪方面的内容;有的年段注重伦理方面的内容;有的年段注重童话方面的内容;有的年段是古典的;有的年段是现代的,五花八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闲来翻开欣赏,无意间掌握了课堂上不能掌握的东西,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还有一些时间可以通过自学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小学生要努力把看到的记忆在大脑里,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文学中的优美诗篇,优秀的散文,都应该倡导学生背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的作品多了,看到周围的景物、事物,就会联想到作家是怎么描述的,怎么样表述当时的情感的,自然而然地也会模仿描述。

四、掌握方法

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很重要。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有的可以略读,可以把重要的语句摘录下来;有的可以细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文章表达的内涵;有的要精读,边读边思,作者要赞颂什么或者摒弃什么,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完善人格,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标注,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想意识明确了,有了是非观念,精神积极向上,有了远大的理想。同时,锻炼了锤炼语言的能力、写作的能力,逐渐走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第6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强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期待,同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完教材的名家名篇后,推荐学生阅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了解作家。例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推荐给他们读《春》《荷塘月色》。从多种角度去感受朱自清散文的优美文笔,在阅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在教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推荐学生阅读《喂――出来》的选段,从中外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中明白破坏自然,最终会自食恶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就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去读,而变成学生在对作品产生兴趣后,自己主动积极地去读。在学生有了兴趣后,要让这种兴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它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针对一部或几部共同阅读的作品,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不参与,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即可。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寄予肯定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极高的兴趣之后,主动阅读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教师要让学生不要把阅读当成负担,当成一种任务,而只是一种发现美、感受美的旅程。

二、尊重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在书的海洋中徜徉的学生,每读一本好书,都会生成自己独特的经历,正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Hamlett。”

世界上有两件事是最难的:其中一个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老师也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塞到学生的脑袋里。阅读是学生为主体的对文本的一种分析、理解、感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想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总想着让学生的观点和自己一致。在学生积极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没有偏颇,没有价值观的曲解,教师都要尊重并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地阅读理解过程中树立自信,也会在不断地思考感悟中获得更新的体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第7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现代社会,阅读能够让人与外部世界沟通,与外人交流,也是发展人的交际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要达到要求。可以通过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条途径。只要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自然提高了。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工具”。(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新闻记者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两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新闻记者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新闻记者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新闻记者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与大师们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书让我们都是纷繁的思绪得到沉淀,读书让我们空虚的心灵得以充实,读书让我们站在为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在拼搏与成功中找到乐趣。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再次,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赁借。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开阔视野、发展智能、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中积累、运用方法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名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民是阅读教学虽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用,有助于因场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际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魅力。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精读,如这一句“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通过反复地朗读读出这种不可思议的感受,体验安静那种全新的体验感受。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学语言就是多读多写。”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难点。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课外新闻记者是最廉价、最有效、最积极称职的助教。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检验。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阅读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第二,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至观重要。学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也是最善于模仿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生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写读后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作出记号和批语。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得丰富,语文素养不得提高。

第8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加大读书宣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创设环境

为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在教学楼入口处设立了“快乐读书架”,将学生感兴趣的书刊置于其上,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翻阅。各个教室也设置了“图书角”,为学生阅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我们还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好书漂流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学生则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进行阅览,好书在漂流,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可以随时得到交流。

在宣传上,我们通过橱窗、校园电台、校园网等途径向学生进行爱书、读书宣传,尤其是通过开展“读书节”对学生大量阅读进行发动和宣传。我们还及时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读书事迹进行宣传表彰,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评选“读书明星”。这些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提升了阅读效果。

二、教师带头读书,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提供典范

打造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应率先垂范,带头读书,发挥教师的引领和典范作用。

1.教师示范作用。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带头阅读,通过各种大型活动向学生介绍读书的好处,最终实现师生共读。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朗读手册》《用读书修炼课堂》等书籍,让学生了解读书的好处。这样,通过引导,就能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2.个性化阅读。在我校每次全体教职工会上,第一个程序就是组织教师学习,学习的内容有教育教学的成功范例,也有一些探讨人生、感悟哲理的诗歌美文。我校还提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书,品读教育经典与智者对话,或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去读中西方名著名篇,感受名家的胸襟与思想。比如,教师可以阅读《这样学习最轻松》《姐姐北大,妹妹清华》《细节决定成败》《每棵小草都有一颗开花的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教师的读书兴趣变浓了,教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我们的教师由简简单单的“教书匠”变身为内涵深厚的“翩翩学者”,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文化启迪。

三、引领经典阅读,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小学生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抢先占有学生的学习阵地,用优秀的思想文化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为此,我校把经典阅读书目作为校本课程。通过广泛而深度的阅读,《弟子规》《三字经》对我校低年级学生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品读《爱的教育》《笨狼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哈利波特》等文学畅销书。一系列经典阅读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经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浸润着学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陶冶着学生的品格与性情,改变着学生的言语和行动,一批又一批富有文气、才气、正气的小学者在校园诞生了。

四、通过阅读交流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单单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把阅读看成是快乐的事情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功能,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效果,使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阅读交流指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内外读书的指导和交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拓展性阅读交流。即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拓展延伸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者是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化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广阔天地中寻找方法和答案,进行交流和汇报。

2.主题性阅读交流。即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开展探究性阅读。比如,在品读《西游记》时,既要有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要有对语言的探讨,更要有对环境描写的欣赏,让学生在品读名著的同时,从不同的主题和层次都有所收获。

3.阅读方法指导。即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课,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查阅资料的窍门和方法,养成勤于思考和动手记录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都有读书笔记,上面既要有精彩篇章的摘抄,也要有自己的读后感言,这是学生思考的痕迹,日积月累,学生将终身受益。

五、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品鉴学生的读书成果

为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我们开展了大量读书活动。如:在楼道文化中开辟“我用我手‘话’我心”板块,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开展“系列主题读书演讲活动”“自办文摘和读书小报评比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提高自信,今后更加努力的读书。此外,各班级还开展了“读书心语”“自编童谣”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的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更让学生享受到了“书香”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第9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摘要: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中对该素养的认知、开展存在着不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公民的科学人文素养起着基础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2]郑向玲.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