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绝招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绝招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绝招教学设计

第1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心理的高级活动过程,是能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精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悬念——启迪创新思维的钥匙

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感染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今天我和同学们共同做一个游戏,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了许许多多的数,教师进行判断后,让学生进行验证,验证后同学们惊叹不已,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的绝招,这时教师加以启发:“其实,这些绝招都是前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创新的结果,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创新,仍然可以掌握许多绝招”。同样教学“同分子、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倍数、约数”“年、月、日”等,都可以进行类似的教学设计,这样让学生产生悬念的设计片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猜想——激发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它是建立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是人们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猜想得到的,如“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在教材中善于挖掘“猜想”的因素。如,教学“9的分解和组成”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数出9根小棒,然后教师把9根小棒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学生猜一猜,两个信封中各有几根,学生猜成l根和8根,有的猜是2根和7根,有的猜是3根和6根……总之,学生不论怎样猜,两个信封里一共有9根是不变的。

这样猜一猜的目的不是一定让他们猜准信封中小棒的准确数,而是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9的组成和分解,把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以后,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学生猜想的过程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过程。

三、实践——锤炼创新思维的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为揭示其“稳定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以下实验:用4根木条做一个四边形,拉动,结果形状发生了变化;用5根木条做一个五边形,拉动,结果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用3根木条做一个三角形,拉动,结果形状未发生变化,从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地位。该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求异——开拓创新思维的翅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提倡敢于标新立异,善于选择具体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倍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某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30人,全年级一共多少人?

大部分学生想到的方法是:30÷(5-3)×(5+3)=120(人)

如果教师进一步做细致的诱导,学生会出现了下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了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1)30÷(5/3-1)×2+30=120(人)

(2)30÷(1-3/5)×2-30=120(人)

(3)30÷(5/8-3/8)=120(人)

第2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1.有些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对于教学设计乃至教学预案设计认为是多此一举,认为写教案是浪费功夫,美其名曰教学设计全部在自己的脑子里。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一种老观念,是计划时代的教学大纲指导教学的后遗症。教学是动态的,学生是灵动鲜活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学相长。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情分析情况才能科学地预设,其次,教案的编写要接地气,为学生量体裁衣设计体育课教案。

2.有的体育教师不把心思放在体育教学上,他们认为自己是“打酱油”的,并且主观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且为自己的体育课被别人占用而沾沾自喜。把体育教学工作看成是“打酱油”的,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体育教师真应该为之汗颜。体育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是职业就应该有归属感,就应该受人尊重,如果一名体育教师自己都不珍惜自己,更别想别人尊重你了,最终是丢了自己,坑了学生。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从运动技能的习得掌握开展,目前正以足球为切入点来全面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活动。

3.体育教师有的时候喜欢表演,搞花架子,片面地追求高大全,乃至脱离了体育课的本质属性。体育教师应该是工程师,更应该是设计师,课堂教学是实在的,不是在做戏,更不是在演戏,而是要追求实实在在的,学生的运动水平低,导致兴奋点低,参与度不高,这就导致教师缺乏耐心,殊不知这样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其实现在学生的兴奋点阈值不低,关键是体育教师要推陈出新,善于在创新上下功夫。运动寿命是有限的,而运动理论的掌握是久远的,摆不正技能教学和发展体能以及理论指导教学的三者关系,很多体育教师往往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了运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有中考体育的指挥棒在作祟。体育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但是综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对于复习课,以技能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如果是新授课,应该以技能习得的基础理论学习为主体,要多讲多练,因为运动原理掌握是持久的,具有稳定性,是一生的,掌握了运动原理就具备了运动技能习得的基础,同时运动技术原理的教学要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原理的讲授最佳时机是技能习得的开始和初步掌握的阶段,这对于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正强化起到积极作用。

4.现在有的基层体育教师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具有随机性,缺乏系统性。个别体育教师行事方式是本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认为事情是拖完的,不是做完的,应付了事。殊不知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与习得是一个长期过程,知识与技能掌握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尤其现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随机安排上课内容,随便安排教学课时,试想这样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运动技能吗?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基础可以说接近于零基础,这是基层学校的现实情况,体育教学更不应该临时抱佛脚,这样只能是欲盖弥彰。体育教师应该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数。着眼于学生的技能发展,放眼于学生的未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

二、针对教学现状的对策

1.强调体育教师要重视教学,认真组织备课,备课是未来教学动态的预设,更是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备课不要走形式,备课更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把握,备课要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习的出发点。

2.体育教师应该有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尊重自己的职业,要把体育教学当成职业,当成事业来完成。体育教师应该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有个彻底的变革。

3.体育教师应该追求的是实在,不要搞花架子,不要演戏,而应该是教学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组织教学,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体育教学的绝招(譬如篮球传球时学生不夹肘动作纠正就是持球时两肘间夹两张白纸),因为现在的学生现实情况是缺乏兴趣。

4.体育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发展学生的技术和体能,体育教师要摆正运动技能习得和理论教学的位置,摆正运动技能学习和发展体能的关系,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展技术和发展体能占的比重基本相同,教师应该在体能的锻炼与发展上拓展延伸体育课堂,在教学预案设计上对体能发展和理论指导预留一个环节和空间。道理是讲的,不是练的,所以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还是适当地要多讲,多练,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练习,让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用来指导技能学习,这样相得益彰,更能促进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第3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一、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

1.、教学设计力求“条理、清晰、科学”。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清楚明确,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极高的清晰度,他的课堂教学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收效,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更能使学生快速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最重点最难点下手,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关键。

3.、教学方式做到“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应富于变化,比如:分析、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运用动画、图片、阅读及巩固练习等等。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实践充分“联系生活”。 这既是我们生物学科的特点,也是实现“学以致用”、体现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的有效方法。社会、生活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关注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把环境中的方方面面作为认知的“客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通过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性,训练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交流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我的“高效课堂”做法

1、深入教材,掌握大纲要求

要想实现高效课堂,第一步就是先要把教材吃透,大纲要求了如指掌。所以我们应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堂课。而备好课又是以“消化”课为其基本条件的,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源泉。然而,教材并不是教条,不能完全死搬硬套,所以,我在写教案前先将课本、教参、《新学案》、《实验探究报告册》等材料详细、仔细的阅读、理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重点、难点来带动全面,系统科学地整理安排教学的内容,熟练把握自己的课堂设计,做到游刃有余。

2、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生命的奥秘最客易引发人们的探究欲望;生物学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历程,其中不乏精彩的人物和事件;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很多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的学习内容也很适于开展实验和探究。这些都是生物学科发掘情感价值,目标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剩用这些优势,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实现课堂高效也就有了保障。

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教学当中,在学完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的主要特性是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提出: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学于致用,同时马上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

除了利用生活当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以外,在生物教学中,许多直观性教学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使用模型教学,在上“消化和吸收”这一节课时,我用人体模型让学生认识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学生不仅直观的认识人体消化器官位置和形态,而且对各种消化腺开口在什么地方一眼就可以认清。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一下子因为模型的出现而达到最高点。

3、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改变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什么问题应该自主学习,那些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学习;如何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等等;例如,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中,以探究的方式提出: 探索血液的组成

提出问题:血液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做出假设:血液是由两部分组成,血浆和血液。

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

(引导学生在书本上面找到血液分层和观察血涂片的方法)

然后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内容,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有效的完成课程学习。

4、课堂实例生活化构筑有效课堂

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中,我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

请同学分析张××的健康状况。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许多同学还将表格抄下来。当一位同学分析后,马上有同学站出来或补充或提出异议。最后得出结论:张××得了贫血症。同学们积极而关切的神情反映了这堂课对大家有真正的触动,契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使学生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牢固,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为课本知识提供生活背景,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朴实也可撑起有效教学

第4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课时核心目标 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目标的有效确定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学行为就表现为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到位,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上狠下功夫。

核心目标,我觉得应该是一节课中,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如何达成课时核心目标,方法很多,我今天结合3个具体的案例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案例一:精心设计题组,直奔目标。

这是三年级的一节单元复习课,内容是《乘法复习》,此课曾获得携进式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这节课的基本核心是复习两位数乘整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正确进行口算、笔算和估算。为了达成核心目标教者是这样设计的:

42×23= 24×19= 22×17=

师:这个保险箱的密码是456,下面三把钥匙,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把钥匙,打开保险箱呢?

师:这么快!你们一定有什么“绝招”吧!说来听听!

(学生汇报)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答案是24×19。(……)

生2:我是利用两个乘数的个位相乘的积的个位是否等于6。22×17=这两个乘数的个位相乘的积的个位是4而不是6,可以将22×17=先排除。

师:谁明白他的意思?再来说一遍

生3:我用的估算,只有24×19的计算结果大约在400左右,所以只有它能打开保险箱。

师: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把24看做20,19看做20,20×20=400 (先板书:24×19≈400 )

师:真聪明!将两个乘数分别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这种估算的结果误差较小。

师:还能怎么估算?

(再板书: 20×10 比200大

24×19 ≈ 400

30 20 比600小 )

师:42×23= 为什么不选,谁来估算一下?

(再板书: 40 20 比800大

42×23 ≈ 800

50×30 比1500小 )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计算单元的复习课,往往题量多、计算耗时多,处理不当,就会挤占学生的课堂作业时间。教者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三道题,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了笔算与估算的有机整合。打开保险柜的办法很多,有的同学逐条竖式计算,教师适时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的同学口算积的个位,排除22×17,教师巧妙地渗透了排除法;有的同学在排除22×17以后,将剩下的两道题估算,教师又借势系统地复习了估算的两种方法,一是在( )和( )之间,二是在( )左右。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从笔算到估算,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断提升,不仅复习了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到了实处。

案例二:合理利用板书,突显目标。

《乘法运算律》是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这个单元的一节新授课,同样曾获得携进式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这节课的基本核心是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请看乘法交换律的教学片段: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大家猜想一下,乘法也会有类似的运算律吗?板书:猜想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师: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律?

板书: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师:你会仿照加法交换律说说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就需要我们来验证。板书:验证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用乘法算式,根据学生说的相应板书。

师:你能再说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说师板书;

师:有不相等的例子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猜想是对的,你们真了不起。

像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能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吗?板书:结论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只是单纯地教,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学习,这节课渗透的思想方法是猜想――验证――结论。教者从加法运算律入手,猜想一下,乘法也会有类似的运算律吗?板书猜想。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律?板书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就需要来验证。板书验证。观察这些等式你能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吗?板书结论。

教者恰到好处地对一些关键词的板书,让学生很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节课的目标是运用猜想――验证――结论的思想方法来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想而知,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收获能不大吗?

案例三:寻求多种解法,深化目标。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是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属于概念课。这节课是差异教学模式的探讨课,核心目标是会用列举法求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例2的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深化理解

1.教学例2。

多媒体出示:6和9的公倍数。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数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师:有哪些呢?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6和9的公倍数,在随堂本上试一试。

汇报交流。充分利用板书细化过程,先请一个学生说,再全班同学一起说。

师: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找到了它们的公倍数。方法和他一样的举手?我们把这些公倍数读一读。

师: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我们叫做最小公倍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师:老师只列举了一个数的倍数,就能找到它们的公倍数,你知道是怎么找的吗?

生:先列举出6的倍数,在里面就能找到6和9的公倍数。或者,先列举出9的倍数,在里面就能找到6和9的公倍数。

在“尊重差异,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中,听了陈老师执教的这一节课我收获很大,以前我在教学求6和9的公倍数的时候,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列举两个数的倍数找它们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就进入集合图的教学,并没有立足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作深度的挖掘。而陈老师在第一种教学方法结束后,随即问:“老师只列举了一个数的倍数,就能找到它们的公倍数,你知道是怎么找的吗?”学生说出了列举一个数的倍数,在里面就能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方法,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这三种方法的发现,思维难度在加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断提升,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它实现了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强化了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

第5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隐性语文课程;高职学生心理;作用

一、隐性语文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体课程,它们是整体课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其外延和内涵都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

第一,隐性课程体现着教育的属性,是目的性,意图性和预期性的教育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有非预期性的一面,但因为经过了教育者的规范计划,蕴含了教育者主观目的和意图,它的可预期性也是明显的。

第二,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是隐性课程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状况,学生在隐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性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过程。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施加的教育影响。

第三,隐性课程以非学术性知识为主,但也包含学术性知识。人的学习是一种伴随终生的不可割裂的整体行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很难区分知识获取的地点,也很难区分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在隐性课程中习得的。

综上所述,所谓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规定的传统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性环境和进程。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在不同的具体学科课程教育中,又显示出不同的学科特色。隐性语文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语文特色。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隐性语文课程是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如善于思考,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批判性思维,情绪不稳定、情感世界敏感而丰富等等。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学习动力,目标模糊。

考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经历了多次失败,目标感不强,所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第二、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严重。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时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知识的扩充,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逐渐显得客观和全面。但对于刚迈进校门的大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对自己的评价和分析常常不能适应角地位的改变。如原来的普高生一心向往本科院校,而实际却进入了职业院校,当看到其他同学因进入本科而欣喜时,自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第三、对环境认识的偏差。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社会文化的变迁,这场变迁带给人们一些现代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于

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不再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但同时由于他们处在人生的转变期,心理上不够成熟,分辨能力的局限性很强,因此往往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依赖性过强。

这一代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普遍比较优越,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个性也很强,独立性差,性格孤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也是导致心理不适的原因之一。

三、隐性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心理的作用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际关系建设

笔者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期与学生打交道,分析学生心理,经常与学生沟通,注意充分发挥隐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人际关系建设。

第一、在高校里,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体。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离开父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他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学生们朝夕相处,他们从人际关系这个潜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有时甚至超过了正式课程。

第二、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大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接触虽然少于中小学阶段,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个照面,但大学生们也还是留心着教师出版的著作和论文,注意着教师的生活琐事,主动一些的学生甚至登门拜访。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绝招”甚至是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大学的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辅导员、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是隐性课程中的一种重要育人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库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其人何?”当然,这并非说教师不要言教,而要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使教育者成为学生敬慕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辅导员、班主任只有拥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作风才能在学生当中起到表率作用。示范效应使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起到潜在的感化作用,发挥正效作用。

2、健康学生意识,提高鉴赏能力

隐性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要利用其积极的作用,化解或消除其消极的影响。隐性语文课程的消极作用带来的结果有时与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不一致或者相反,与教育目标相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些消极的、非预期的作用常会影响教学,影响显性课程的有效进行,影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行为,有时甚至影响整个教育。因此,就学校来讲,要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办学思想等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做到以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人,以良好的思想引导人,以适宜的制度规范人,以高尚的情感感染人。要正确认识隐性语文课程中那些消极的、非预期东西的存在,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剖析,化解或消除其消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分析自身给学生可能带来的影响,如言行与举止、要求与期望、态度与情感、教态与风格等。如果其中有些影响是属于非期望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未来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隐性课程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可能的话,将之明确地显现出来。一旦隐性语文课程围绕一定的目的被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成为课程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教师而且学生也会意识到其存在,就能利用其积极的作用,化解或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实现隐性语文课程的真正价值。

第6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该出手时要“露一手”

乐军

为人师者,大概总希望能给所教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精的印象,以赢得信赖与崇拜。而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赢得他们的“芳心”,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列子》一书记载的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写道:“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虽说寥寥50余字,读来却意味隽永。尤其对我们这些秦青的同行们来说,这则故事可以说很值得仔细玩味。在赞叹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演唱技艺的同时,我们更为他那欲擒故纵、以“技”服人的教育方法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所折服。关键时刻“露一手”,远胜过道理万千。薛谭闻之而“乃谢求反”,甚至于“终身不敢言归”。应该说,这正是倾慕于秦老师一曲“悲歌”所展示的不凡的艺术造诣之结果。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储备、艺术才华乃是吸引学生,进而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一枚磁石。在平时,常常听到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抱怨之声,如作业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背不出要求背诵的课文,写不出拿得出手的作文,不愿意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等。然而在责备学生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要求学生的,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又能做到多少,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然“身正”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首先锤炼好自身素质,时刻不忘“加油”“充电”,做一个师德、知识、能力俱佳,令人崇拜的教师。说到底,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或是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入微,成为一个“好妈妈”式的教师(当然这些也很重要),更在于教师的博学多才、技艺超群,有几手“绝活”,有较强的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巨人”。尤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面对那些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的学生,倘若教师仍然满足于充当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简单的“传声筒”,习惯于充当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又怎么能够从容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干瘪”、无能的教师(事实上这类人已不配享有“教师”这一称号了)大概免不了会让学生心生“辞行”之念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薛谭之所以会产生“自谓尽之,遂辞行”之念,撇开其“有眼不识泰山”的主观因素,大概也与这位秦老师平素过于“深藏不露”不无关系,非到关键时刻,不肯亮出“绝招”。这一点对于今天众多的教师而言,似乎并不可取,不能像秦青那样,虽有满腹经纶,却总是“含而不露”,直至门生辞行之际方思“露一手”。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过人的魅力,恐怕也亦该出手时“露一手”吧?(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有时不要太像个老师

王祥连

老师当然要有个老师的样子,要像个老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还有古语讲得好:“己不正,何以正人?”所以,当老师的要像个老师,要注意为人师的形象。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当老师不要太像个老师,不要总以人师自居,时时处处都想着指点学生什么,教点学生什么,不要“好为人师”!请看《真正的大师》一文。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松开。有个旁观者看到了,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了,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子呢?”“他能细心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的积极性,及时给予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试想,如果这位表演大师特别“像个老师”,他当时就会说明原因,并指导弟子一番。那会带给这个弟子什么呢?也许他从此再也没有自信将自己的观察,连同善意,率真及时地提醒别人。这里,表演大师似乎一点也不像个老师,因为他故意装糊涂,没有具体“教”弟子一些什么技巧,但他的“不教”不是让弟子得到更多吗?这不正是“不教”之“教”吗?往往有时就是这样:越是想教点什么,结果学生获得的越少;没有教点什么,学生却收获了很多。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有时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自己去求得,而不是由老师教给或告诉。这样,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能力、方法与体验。

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要学足球运动员,会“踢皮球”——把球“踢”给学生,而不是学篮球运动员,只顾“抢球”——急于自己“表现”。不要太像个老师,老师有时要学会“挑拨(斗)”,挑起学生之间的“争斗”,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不要太像个老师,就是要让学生感觉不到你在教他,但他不知不觉已习得,是为境界。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境界。这真正需要做教师的智慧——以学生为本而“忘我(老师)”的智慧。同理,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管理看管理——德育工作也好,班级管理也好,甚至做学校领导或其他单位领导的行政管理,都是如此。要讲究个“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言行举止、工作作风都应做下属或他人的榜样。同时,也不能太像个教育者与管理者,要能让被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在感觉不到你的“管教”中自我实现。像与不像、似与不似之间,不求形似,但求神至,追求一种无痕的意境。(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县实验小学)

态度比水平更为重要

第7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1.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1 “李代桃僵”----动脑不动手

我国实验教学的一个怪现象是“录像实验”和“试题实验”。为了应付中考,教师想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绝招:用“录像实验”详细讲解实验要点、步骤,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用“试题实验”讲原理与设计思想,学生在实验中“动脑不动手”。这种浓缩的实验教学方式应付考试有时还比较管用,却严重制约着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对中、美两国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

1.2 “包办代替”-----动手不动脑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基本的实验技能,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动手不动脑”,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教材所要得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而不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去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观察者”,而不是“探究者”,是“验证者”,而不是“发现者”。学生对实验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上,体会不到实验的真正意义,更谈不上探究与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就失去了兴趣,当然,也就泯灭了在试验中探究、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2.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1 借助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水的沸腾”一节教学时,让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的沸腾现象提出问题,并互相议论。“水沸腾时,有大量白气。”“水沸腾时,水面翻腾作响,继续加热,水温就继续上升。”“不,有资料介绍,继续加热水温不变。”“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猜想质疑,讨论热烈。而教师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探索手段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2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的最早实验者杜威把实验科学的方法引进教学,要求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评价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把学生看成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以主动、负责的精神完成有目的的、不断改进经验的解决问题过程。为了发展对知识的寻根究底的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要只依靠教师讲解和演示实验。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学生停留在观察者的被动地位,而是要求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因此,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把一些演示实验真正改为学生探究实验,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和方法,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经历探究的过程。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而这也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有所创新的契机。教师要抓住时机,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温度计”一节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不去演示温度计,讲解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而是以自制温度计为主线,通过观察现象,让学生自己找出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根据原理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自己制作测温装置,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把物理实验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有些学生常常不满足于课堂上所探究的实验,一节课下来,意犹未尽,他们跃跃欲试,渴望获得更多;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为此,我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吃不饱的学生进一步施展身手的机会,让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具体办法是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完成自己的实验探究和创新。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件,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也能达到将实验室“搬出”学校,将仪器“搬回”家中,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的“改革开放”,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2.4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科技性和创造性,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我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的。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最主要方法,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潜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他们聪明才智的舞台,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雷洪.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绝招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老师个人计划1

  新学期伊始,为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高__级__班、__班语文成绩,根据学校教科室及高__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特制定高__级__班、__班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高__级__班现有学生____人,高__级__班现有学生____人,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教与学配合比较默契,学生作业较认真。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仍有少部分同学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表现为作业不能完成,上课时有迟到、旷课、打瞌睡,不做笔记等。根据该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宜多开展一些讲新闻、即席演讲、朗读比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听说与社交能力等。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两个班均存在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解题技巧较为欠缺等问题。

  二、教学目的

  1、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从而进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2、通过对古、现代诗歌的学习,教授学生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

  3、古代文言文单元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在讲授现当代文和古代散文过程中,穿插兼顾写作、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着重加强语文双基础的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4、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各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文老师个人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把握小学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关系,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喜欢提问,喜欢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但在词汇的运用以及标点的正确运用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创造多种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

  2、重视朗读的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高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3、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

  4、重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再现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学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多听老教师的课,弥补不足之处。

  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民主、和谐气氛的创设,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课堂上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把爱和关怀平均的分给每一个学生。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培养上,特别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加重要。

  4、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多和他们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和正在家表现,双方一起把孩子的习惯以及成绩搞上去。

  (二)学困生意见:

  1、找准学困生的学困点,因人制宜。给他们配定“小老师”,多多帮助他们。

  2、给学困生多创设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3、多与后进生谈心,多做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4、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引导。

  5、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心态,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诲人不倦,时刻让自己有耐心。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内容备注

  12.28--2.29开学工作

  23.3—3.71、燕子(2)2、古诗两首(2)3、荷花(2)机动(1)

  33.10--3.144、珍珠泉(1)语文园地一(4)单元检测一(1)试卷讲评(1)

  43.17--3.215、翠鸟(2)6、燕子专列(2)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机动(1)

  53.24--3.288、路旁的橡树(1)语文园地二(4)单元检测二(1)试卷讲评(1)

  63.31--4.49、寓言两则(2)10、惊弓之鸟(2)11、画杨桃(2)机动(1)

  74.7—4.118、想别人没想到的(1)语文园地三(4)单元检测三(1)试卷讲评(1)

  84.14—4.1813、和时间赛跑(2)14、检阅(2)15、争吵(2)机动(1)

  94.21—4.2516、绝招(1)语文园地四(4)单元检测四(1)试卷讲评(1)

  104.28-5.217、可贵的沉默(2)机动(1)

  115.5—5.918、她是我的朋友(2)19、七颗钻石(2)

  125.12—5.1620、妈妈的帐单(1)语文园地五(4)单元检测五(1)试卷讲评(1)机动(1)

  135.19—5.2321、太阳(2)22、月球之谜(2)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2)

  145.26—5.3024、果园机器人(1)语文园地六(4)单元检测六(1)试卷讲评(1)

  156.2—6.625、太阳是大家的(2)26、一面五星红旗(2)27、卖木雕的少年(2)机动(1)

  166.9-6.13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语文园地七(4)单元检测七(1)试卷讲评(1)

  176.16—6.20xx、古诗两首(2)30、西门豹(2)31、女娲补天(2)机动(1)

  186.23—6.2732、夸父追日(1)语文园地八(4)单元检测八(1)试卷讲评(1)

  196.30—7.4期末复习

  207.7—7.11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语文老师个人计划3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要一年,尤其是下半年是最关键的半年,为使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搞好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校的学生来源全是农村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气氛不是很浓,学习自觉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过的内容,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没时间背等,往后一拖再拖,即便能背出来,也是临时死记抢记出来的。等到其他需要的时候又忘了。

  2、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需要老师再三强调,但学生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

  3、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联系的东西少,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但真正一考起来,问题出来很多,而且差距很大。

  经过几次考试下来,问题也出来了,我任教的班:尖子生没有几个,中等生断层,差生面特大。针对以上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的要做的事很多。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不能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的巩固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稍好的学生请教。

  其次,学生学习要主次分明,主要学科课后时间分配相应的因当多一些,特别是对语文学科,因为他毕竟是母语。基础不打好,以后想提高也难。

  第三,要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学习要讲究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不容易忘记。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三、建设高效课堂,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上课一定要设法吸引学生,不让其分心,上课内容力求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另外,我每天都坚持保持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为了让学生真正参入到课堂中来,凡是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决不越俎代庖,课堂上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都留给学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