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全新的育人观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法官,学生则是接收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形成模式化教学,把内涵丰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学习结束后,学生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造成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无法感受到文本的精彩世界,缺乏审美体验,很难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习语文而且能够学好语文,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如教学七年级语文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有所感悟。同时让学生掌握“骚扰、擎天憾地”等词语。另外,教材还选择了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供学生阅读欣赏,还选择了刘再复的《奔驰的生命》的片断,三篇文章相互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把语文素养的培养融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种类很多,结合语文教学法的特点,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其一,想象思维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纵观古今,众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所以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法中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教材中多彩多姿的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不为旧的和现成结论所约束的开拓性的丰富想象是大有可为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如续想,我们可以利用有些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皇帝的新装》课文后,教师用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发展作为想象力训练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续想,竟发现学生能想象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结尾,着实让人赞叹。其二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如用作文题《习惯》、《1+1>2的联想》等,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去写作,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初步培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习惯养成 能力培养 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叫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而好的学习习惯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从学生入学开始逐渐向学生明确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做到的:预习习惯、朗读课文习惯、认真倾听习惯、大胆发言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习惯、积累习惯、与人合作习惯等等。让学生明白每天上课认真听讲才能学会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会得到大家的肯定;与同伴合作收获会更多;多读书才会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等。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二、培养学生必须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第一天,教师要抓住契机,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门牌、宣传画、教育名言等来认识学校,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字的作用,感受语文学习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写字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低年段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阶段,需要老师的责任心、耐心,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老师默默的付出和坚持。
2.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3.写作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会说话不会写话,怎么能不让学生“茶壶煮饺子”呢?那就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吧,平时可以让学生多写习作片段。比如,春天到了写一写你眼中的春景;夏天里的大西瓜什么样,吃上一口什么感觉;下雪了,写一写你见到的雪,用手摸一摸、用脚踩一踩又如何。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有话可写,由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练习。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书,借鉴别人习作中的好词佳句,为我所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习作的平台。
4.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除了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口语,语文教师还要组织一些有趣、活泼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例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开展课前活动。低年级可以背诵一下古诗、名人名言、讲笑话等;中年级可以讲故事、古诗词分享;高年级演课本剧、人物评析等等。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学生的展示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录制出来,再通过教学设备回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去互评、去思考,老师适时的点拨,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共同提高,不断成长。
三、感受优秀文化魅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把学生领入书的海洋翱翔,真是一件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快事。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多少经典佳作,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无比丰富。
关键词:中专 语文教学 素养
语文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语文素养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道德、学习方法习惯、语言积累、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它以识字与写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对于中专的语文教师而言,要进行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中专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素养、思想道德行为素养和运行语文知识的基本技能素养,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对语法的认知能力,好的语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于中专生来说,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听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感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耳脑并用,对于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文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只有更好的理解别人话语中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胜任以后的工作。语文课的节数非常有限,要想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就需要把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老师可以对社会上面的一些话题进行讨论,特别是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也要用普通话进行回答,对于发音不准的情况,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更正,普通话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融入大环境必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与听、说一样,也是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读从有无声音的角度可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很重要。读文章读到烂熟时,作者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能够消化吸收,成为读者自己语言储备库里的东西,想用就能拿出来。朗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有文字产生后就开始萌芽了。晨读是有效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早晨的记忆力是最好的时候,中专学校和其他的中学一样,应该有着晨读的习惯,而且应该有语文老师值班,对晨读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多去图书馆,借一些课外读物,但是定期的要求学生写下来读后感,这是检查学生是否去读了这些书籍,也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
三、培训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首选要学生对基础的语法知识有着清楚的了解,语法知识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缺少它,很多其它的教学知识点无从落实,只有把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学扎实了,才能求得整个语文能力的巩固、提高和创新了。在一次考试的试卷上有一道修改病句的题目,结果95%以上的学生找不出这个句子的病因所在。现在修改病句仍然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要是运用一些语法知识去解答,很多句子的毛病就会迎刃而解。此外,给出一小段材料让学生概括其大意,往往因材料的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学生提炼不清句子的主干信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但现在很多学生不懂语法,就只能死记硬背这些词的含义,只知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从而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只有多练习,从作文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达到切实有效的效果。
四、结合实际,渗透当地文化
中专的语文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这是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一门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灵活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当地地域风情、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对文言文等语文教学内容感觉到枯燥无味。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对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着手,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学东.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突破与关键[J]. 河南教育,2010,(3)
[2]陈霞.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06(11)
[3] 蔡文霞.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09(02)
关键词:技校语文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一、培养技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求技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劳动实践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其在职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相应的一些素养。例如:团队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应变素质、创新素质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等。而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语文与职业素养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在技校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素养。因此,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成为了现阶段技校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二、技校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
途径
1.在阐述作者思想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理想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选自著名思想家或者文学家的作品,因此文章中作者所经历的不同于寻常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经历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而引发学生们对于职业理想的思考。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思想过程的阐述,让学生们感受到融入其中的职业理想,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具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职业要求,最终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职业理想。例如,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本中的《师说》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句话清楚地显示出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性,这种“重知识轻技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事实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工已经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2.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现代社会的技术分工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纪律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因此要将对学生的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到职业道德。例如,《西岳群英谱》中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大学学员,《汉堡港变奏曲》中的敢于竞争、具有团队精神的远洋海员等等,在教师讲述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榜样,这样就为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岗位上奠定了良好的素养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举办“弘扬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主题班会或是演讲活动,在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
3.在口语与写作训练中培养职业技能
在现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不断完善,我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实施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应聘单位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完善的职业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口语和写作训练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可以着重介绍求职信的写作格式、特点与技巧。并且要注重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自我介绍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在应聘、就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用。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接触未来岗位内容
技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未来职业的相关内容尤为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进行情景的设定,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真正接触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基本内容,从而可以根据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培养出相应的职业素养。又或者我们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真正地让学生们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在现实工作中培养出高尚的职业素养。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技校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发挥语文教育的潜力,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这一教育方法将会是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涛.职业素质缺乏阻碍大学生就业[N].北京青年,2005(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策略语文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为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的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
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所以必需采取多种激励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学习的进展。培养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中“即兴表演”课文,是促进小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促使学生对口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模范带头人,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使他们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和人交流,为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日常学习积累,强化字词学习
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注重以课内阅读为基础,通过学生词语摘抄等方式让学生熟记字词进行有意识积累;通过摘抄词语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会运用课文的用词造句方法。其次,要读熟文章,积累词汇。课内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语言积淀的过程。鉴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要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指导阅读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摘录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才能提高积累效率。另外,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结合课内外的联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关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是要读通文章,遇到不懂的生字、词语的时候,利用查字典扫除文中的障碍。其次,教师要对小学生阅读材料方面要进行指导,充分利用他们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由近及远,指导他们读书,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体验语文规律的运用。
四、加强语文课堂上的训练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章,提高识字水平。然而由于受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学习中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对于独立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读懂课文作一下铺垫。然后,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体会文义,理清结构。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感悟中积累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训练的效果,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突出训练重点。了解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
五、有效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有用的内容及时摘抄记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让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是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和不断摸索进取。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课标”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领悟文章,敢于做出评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去认真学习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文霞.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09,(02)
关键字:小学语文;语文素养;识字写字;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角度出发,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最重要的任务,识字能力是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不能只靠单纯的机械的记忆或者大量的抄抄写写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生字”,而且要使他们“会学生字”。比如教会学生用字典查找生字。同时,要把识字同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正确、持久地记忆所学习的内容。比如可以用图解识字法、猜谜识字法、编儿歌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和部件识字法等。这样既提高小学生识字的兴趣,又丰富了识字的内容。
2.写字教学。许多学生到了大学写字还歪歪扭扭、潦草,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漂亮。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写好字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从某个意义上讲,写不好汉字就学不好中华文化。其次要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从坐姿到握笔的姿势,都要正确,这样才能写出工工整整的汉字来。如果有的学生写字困难,那就要从基础的横竖开始练习,横要平,竖要直,整个字才能四平八稳地站在纸上。“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写字同做人一样。另外,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把识字和观察能力训练结合起,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字的笔画、部件和各组成部分的空间配置及笔画之间、部件之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把字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多练是基础。王羲之写完十八缸水,终于在书法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书圣。俗话也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字和练拳、唱歌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多练,打牢这个基础,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书写水平才会真正地提高,才会写出美丽的汉字来。
3.阅读教学。阅读是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设计上要依据小学生学习心理设计好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解疑,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阅读教学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得力,有助于课内阅读教学。比如六年级学生可以读读《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这些外国名著能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时要勇敢,敢于去挑战厄运,要有从容和乐观的心态。所以阅读教学可以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培育不怕困难的精神和乐于创造的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空中楼阁”式的窠臼。学习文言文是丰富情感知觉的重要载体。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深深地为我们所折服。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知觉,不知不觉间情感变得雅致、俊朗、跳脱、博大了许多。学习文言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阅读古典作品培养的艺术敏感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心得,往往能让你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神外之韵。
要想从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摒弃照本宣科,一味串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转变文言文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能以生动的课堂讲析,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以古文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
首先,要把握一个教学的根本──诵读。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内涵,我把它称之为“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及有关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再让学生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讲析,在真正弄清文意的情况下,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我把它称之为“诵读”。
其次,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必须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语言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对课文的随意“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当然这只是“读”文言文的基础。关键的应该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读的时候要学会用“泡”的方法去丰富还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魏晋人士的生死观等等,如果在些地方多少有一点自己的一点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应品味鉴赏古人为文之精妙,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中优中选优的精品,含英咀华,学习借鉴,无疑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科学素养;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4-01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科学素养成为中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一直以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理科教师的事,文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无足轻重。殊不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mericans)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张红霞在她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二)》中明确指出,中国“科学素养教育”十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而无论哪一个领域,语文教师都大有所为。广大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日趋融合的今天,要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语文教学中,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文本中的科学元素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文本中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元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讲解,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科普作品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据笔者统计,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初中语文新教材,科普作品的比例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涉及的范围很广,教学这些课文可以增长学生各种科学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告诉学生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其他一些文体的课文,可以就其中某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围绕钱学森作为一名科学家身上那种挚热的爱国情怀来教育学生,这也属于科学素养情意领域的内容。议论文本身就具有论述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这些n文时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述过程的条理性:开头提出论题;主体部分分别论述时,用了序次词“第一”“第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论述的层次;最后总结全文。这种论述的条理性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传统讲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确定的知识内容,不能或不完全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如在讲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时,笔者没有做更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带到物理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通过实验和查阅的方式,对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沙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沙漠的成因,沙漠里奇形怪状的植物,以及沙漠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将来研究沙漠、征服沙漠、让沙漠造福人类的想法。实践表明,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一、拓展阅读视野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只有建立在大量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在早上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起步较难,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段走。中午有半小时是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每当这时。便是学生一天中最翘首期盼的时候。通过“大阅读”和“美读时光”,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二、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教育学生观察生活,需要教师刻意引导,看似无痕,其实别有匠心。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可举办生活材料会,把今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日常生活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的写作材料。长此以往,能激活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再到面,思维的火花终于闪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