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生帮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协调落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帮扶项目。今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两县提供了帮扶资金104.6万元,资助大学生12名,实施了县多巴福利院保温建设项目、海子沟乡景家庄村温室建设项目、全膜玉米种植示范项目、班沙尔幼儿园项目、县“八瓣莲花”培训项目;实施了县宝库乡俄博图村100户肉羊养殖项目、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设备购置项目、贫困村商品肉鸡养殖项目、馨缘高效循环设施生态农业卷帘机等6个项目。
二、衔接落实省对口帮扶项目。年,省电力有限公司、市、市、市、市、市结对帮扶县、县、县。年初各县与省相关帮扶市和企业进行了互访,制定了年援助项目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帮扶资金到位160万元。其中:电投入资金30万元,实施了县良种繁殖场联动温室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市投入资金70万元,实施了田家寨镇梁家村、共和镇石城村易地搬迁基础设施项目和“八瓣莲花”培训等项目,市帮扶资金20万元,实施了县奶牛良种繁殖场奶牛养殖项目,市帮扶资金40万元,实施了县“三集中”移民搬迁后续旅游产品加工产业。
三、协调督促省、市、县定点帮扶单位落实帮扶项目。协调省政府办公厅等13家省级定点扶贫单位为帮扶的14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款物225.41万元,引进项目资金2712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道路硬化、深冬温棚、村庄绿化、奶牛养殖等项目23项,资助贫困生147名,举办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等各类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620人,联系劳动输出145人。
市级118个定点扶贫单位帮扶202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款物414.882万元,引进项目资金111.4万元,实施了项目3项,资助贫困生75名。举办养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加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1542人,联系劳动输出430人。
三县176家县级定点扶贫单位帮扶252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款物193.596万元,引进项目资金4万元,实施项目2项,资助贫困生名,举办各类培训班期、培训1663人,联系劳动输出198人(次)。
计划单列 单独招生
《方案》提出,针对贫困学生实行计划单列、单独招生,为他们接受优质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实现贫困初中毕业生100%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确保更多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深造。
在高中招生方面,建立统一的招生报名平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统一招生报名,实行双志愿填报制。各地组织初中学校指导贫困学生填报升学志愿,每个贫困学生在充分了解教育精准脱贫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中职招生简章等信息的基础上,填报升学志愿。
各地要择优遴选招生学校,确保贫困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原则上,每市选择1―3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全区或全市招收50―150名优秀的贫困初中毕业生;市直、县级普通高中(含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星级特色普通高中)要全部招收招生计划范围内报读的优秀贫困初中毕业生,城区籍贫困学生可优先选择市直普通高中。自治区择优遴选国家改革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中职学校和行业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面向全区贫困学生招生。各有关中职学校要制定、优化招生工作方案,积极与各市教育局、初中学校沟通联系,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和咨询服务,确保新生报到率。
在大学招生方面,加大高等学校贫困专项计划招生力度,2016―2020年单列1.6万招生计划用于招收贫困学生和农村家庭学生。其中,国贫专项计划安排区内本科2 200个招生计划,主要面向全区3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县考生进行招生;自治区贫困专项计划安排区内本科第一批高校800个招生计划,面向国家及自治区级贫困县农村考生进行招生;精准脱贫专项计划安排区内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共13 000个招生计划,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
据悉,《方案》印发后,我区今年就安排了2 950个普通高等教育贫困专项招生计划,其中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安排950个本科定向招生计划,面向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安排2 000个精准脱贫专项招生计划。
统一管理 精准资助
《方案》提出,针对贫困学生,实行概念编班,统一管理,全程跟踪,建立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管理新机制,实现贫困学生100%结对帮扶,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
一是独立建档。结合扶贫部门提供的数据,全面对比排查,摸清贫困学生的具体学校和班级,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建立精准帮扶学籍信息数据(卡),单独建立贫困学生成长档案,配备专人管理,定期分析研究贫困学生的成长状况,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虚拟编班。在独立建档基础上,对贫困学生以校为单位进行虚拟编班,班级名称统一为“教育圆梦班”(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专业或企业名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以50人左右为一班,高等学校以30人左右为一班。目前各学段在校生从方案印发即日起编班,各学段入学新生从2016年秋季学期入学起编班,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凡是编入“教育圆梦班”的贫困学生,2020年前无论家庭脱贫与否,均享受该学段的所有优惠政策。
三是结对帮扶。建立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工作新机制,班主任(辅导员)为结对帮扶责任人,在思想教育、学业帮扶、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生活帮扶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服务,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贫困学生入校就读后,我区还将对贫困学生进行优先资助、重点资助、精准资助、全程资助,实现贫困学生100%获得资助,确保其入学生活无忧,安心就读。
对于就读普通高中的贫困学生,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按照现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给予贫困学生每人每学年平均2 000元资助,确保贫困学生全部享受该项助学金且获得最高档次资助。
对于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逐步推进实施贫困学生免除中职教育学杂费政策,按照现行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给予其中一、二年级贫困学生每人每学年2 000元资助,确保贫困学生全部享受该项助学金且获得最高档次资助。
对于就读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按照现行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给予贫困学生每人每学年平均3 000元资助,确保贫困学生全部享受该项助学金且获得最高档次资助。同时,积极引导其申请获得每人每年最高8 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并按需求保证每人获得一个学校勤工助学岗位。
全程指导 充分就业
《方案》提出,针对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全程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实现100%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或升学深造,确保“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一是提升从业能力。遴选100个规模大、信誉好、能提供就业实习岗位的企业建立教育精准脱贫就业实习基地,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岗位见习、就业实习的平台。就业实习基地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组织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业就业讲座,开展专业见习、职业体验、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是加强就业指导。组织教师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对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后支持。同时,在各市和区直各高校、职业学校设立30个教育脱贫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整合企业就业资源,统计分析贫困毕业生基本信息,统筹规划贫困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将优质就业岗位优先向贫困生推荐;组织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指导;联合企业举办贫困毕业生专场“双选”招聘会,为每个贫困毕业生提供不少于3个的就业岗位信息,力争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是搭建择业平台。建立“千企就业帮扶联盟”,搭建教育精准脱贫就业帮扶企业联盟网站,为企业和贫困学生建立沟通平台。联盟网站公开联盟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招聘信息、援助计划和资助项目,为企业实施扶贫资助提供平台,为贫困学生了解企业和就业信息提供服务,实现贫困学生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对接,提高就业质量。
四是推动定向就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将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与企业用工计划相结合,设立企业订单班,订单班招生计划,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关注与“郧茵”同在
——关注贫困高中生
“茵茵绿草,勃勃的生机,百折不挠的希望。”
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魏鑫、黄金琴等六名同学组成的 “郧茵”团队,深入郧县城关镇地区进行“高中贫困生生活状况及受帮扶情况”调查,先后采访了贫困生,造访了郧县教育局、郧县城关镇镇政府、郧县人民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该团队受到了各机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以高中贫困生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活动也进一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该活动中,深入了解贫困生,关心贫困生,帮助贫困生。
亲近“这样的”高中生:
小万——现就读于十堰市一中,学习成绩优异。他告诉我们的理想大学是“西安交大”,还有一年的奋斗时间,他会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学习。
在与小万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小万一家4口人,兄弟俩成绩都很优异,他和哥哥同在十堰市一中求学,母亲有病,常年治病吃药,不便劳作。最近母亲病情又有些加重了,就在我们去采访的那天,小万正要陪妈妈去办理住院,因得知我们要采访他们,母亲就把办理住院的事推到了下午,这让我们分外感动,母亲如此,儿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啦。小万的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维持生计,供两个儿子上学,也为了妻子可以不间断治疗,他毅然决然离家到外地打工,挣钱来实现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男人的担当。
没见到小万之前,我们还在猜测他会不会对“贫困”这个字眼很敏感,会不会对我们的到访产生抵触心理。后来我们见了他,与他聊了几句后,我们之前的顾虑全被他打消了。小万,与我们之前接触的贫困高中生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与他们有类型的贫困状况,但小万的精神风貌,心理状况都是很积极、阳光向上的。小万很健谈,告诉我们他在学校也受到过学校的资助,他说他很感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在学校时有资助方要他一同合影留念,他一点都不反感,而且很珍惜那个近距离接触“恩人”的机会;学校公开受资助者的名单,他也不反感,他说“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个人隐私,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侵犯,而是一种实质性的鼓舞和激励,这会提醒我要珍惜,要努力。”
尽管,我们与小万接触的时间很短暂,但我们一致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莫欺少年穷”,有志少年永不穷。
郧县教育局:在教育局的访问阶段,我们受到了“资助中心”办公室主任的热情接待,她细心地向我们讲解了这些年教育方面对高中贫困生的实质性资助,包括资金、教学、心理等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但还求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对教育方面教科书免费发放、农村贫困生每天有3元免费餐券,共有1250人左右得到补助;高中国家助学金通过学年评比学期发放具有公平、公正性,补助人数达到30%左右,覆盖面积广,分为特困生20__元/人、贫困生1000元/人;另外还有彩票公益金,每学期500元/人。不仅如此,社会型资助也起到重要作用,有“郧阳学子助学行”活动,约有150个学生受到资助,每学年20__元/人。还有即将实施的“中国梦.成长梦爱心助学圆梦行动”活动方案,相信完善实施后对高中贫困生有更大帮助。
郧县人民政府县团委办公室:走进县团委办公室,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年轻但不稚气,而且他们的工作还很干练。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大男孩,我们亲切地叫他“罗哥”,他的态度很和善,待我们很友好,很热情。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2-02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山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6万余人,山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144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有804A,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在就业大军中处于弱势群体。因此,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越来越成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难点和关注的焦点。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抽样方案
在我校13个院系本科毕业生中,每个院系随机抽取20名贫困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文对贫困大学生界定为:申请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或学校勤工俭学的、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本科生。
2.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借助于网络、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进行了大量的论文检索和阅读工作。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就业成本、就业渠道等得出所需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一些招聘人员、毕业生、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3.现状分析
(1)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在对我校贫困大学生调查中,就“你现在对就业的了解程度”、“你对就业政策了解吗”问题调查中发现,贫困大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认识都不够理想。
(2)择业意识过于务实单一。调查中发现,有79.68%的贫困大学生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师当作自己的理想工作单位或职业,而仅有11.15%的贫困大学生把目光投向私营企业。
(3)就业心理压力较大。据调查数据统计,贫困大学生中仅有12.08%的学生回答“非常有信心”,而有近40%的学生回答“没什么信心”。
(4)就业准备意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校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工作并不充分,在回答“你经常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有77.17%的学生表现“很少或基本不参加”,这就直接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团体意识、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另外,只有11.2%的贫困大学生经常主动与学校就业中心的教师保持联系、沟通、寻求指导,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良好就业意识的形成。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
当前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就更加令人担忧。
2.家庭方面
家庭经济贫困的状况,使贫困生承担了更多的压力。既需要顺利完成学业,又需要通过勤工俭学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和学费,这样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减少了,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再加上他们缺乏社会资源,对课外的一些知识、技能储备不够,便造成了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的现状。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如此这般,高校贫困大学生就缺乏了竞争力,就业无疑非常困难。
3.学校方面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安排和教材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有些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而是仅从学校自身的师资条件、学科专业设置的整体性、关联性等方面来考虑。这样一来,所设专业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专业,所培养学生也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从而导致了“人才过剩”和“供不应求”的突出矛盾,这也使得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加严重。
4.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1)就业观念滞后。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城市里读完大学后,受“上大学、铁饭碗、有地位、高收入”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再回农村基层去就业,当然也不乏“面子”因素在起作用。为了不再让贫穷的帽子压弯家人和自己的脊梁,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很大程度上想找一个挣钱多的职业,而忽视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求职原则,从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造成就业难现状。
(2)心理原因。第一,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在高校中与同学共同语言较少,沟通不畅,造成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在行为上表现为犹豫不决,唯唯诺诺,没有创新性。据调查,贫困大学生中有87.5%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第二,紧张、焦虑和急于求成。对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选择无疑相当重要。由于过度的重视,反而在面试时过度的紧张、焦虑,从而失去了正常水平的表现机会,给就业造成很大的困难。一次的就业失败经历,给急于求成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恶性循环,就业则难上加难。
三、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1.从构建社会和谐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生与整个社会的和谐融合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社会问题在高校中的一个折射,全社会应对贫困生就业给予深切关怀和高度关注,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应当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切实规范就业政策,为贫困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进一步做到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让毕业生凭能力就业。
2.顺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加快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及学科专业的设置,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市场应变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3加强经济资助,为贫困大学生的择业提供基本保障
学校应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项优惠制度,不仅要针对低年级贫困生低兼职能力的特点,更要考虑贫困生面临毕业时因择业而没有时间兼职的情况。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专门开设贫困毕业生择业费用补助或低息贷款项目,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降低其择业成本,为其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贫困生档案,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
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帮扶,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安排教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贫困生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供个体咨询、优先推荐岗位、求职补贴等措施,帮助家庭贫困、身体残疾及女性毕业生等群体尽快实现就业。
关键语: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前言
2009年末的上海女硕士自杀事件将人们的目光凝聚到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国家兴衰的标志。由于教育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因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会因贫困而难以完成学业,甚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是贫困生的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什么是高校贫困生呢?所谓的高校贫困生是指高校里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通常月消费在200元以下),他们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能完成其大学学业。他们在上学时负担不起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有的在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情况突出者(通常月消费在90元以下)为特困生。
一、高校贫困生产生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呢?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一直实行的是“单轨制”的全国统一的“免费+人民助学金”模式,公有制的计划经济时代和较小的高等教育规模,使国家成为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者,受教育机会成为面向特定群体的公共产品,群体内每一个成员不仅不需要履行投资责任,而且在生活上享受福利,毕业后也有国家包分配,因此也就不存在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公费生和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并开始实行对一部分学生免收学费,而另一部分学生收费的政策,贫困生问题就此产生了。我国高校自1994年实行招生并轨、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政策以来,高校学生开始支付每年几千甚至是上万元的学费,高校贫困生问题便成了一个热点问题。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扩招也使贫困生人数迅速增加。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其家庭的贫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二)学生家庭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三)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四)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五)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六)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5日第一版中相关数据显示,到2005年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占到了高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研究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实行并轨招生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积极、妥善、有效地解决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已成为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局的一件大事,责任重大,不容忽视。围绕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各级政府及院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补贴、学费减免”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逐步得到确定。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给与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校在贫困生资助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缺乏合理机制
如何区分贫困生,各省市都制定有自己的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学校更是不得而知。现在通用的办法是由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姑且不去考虑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单就贫困证明本身,又有多少可信度而言呢?国家缺乏权威、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高校很难确定谁应该接受国家助学金,谁应该享受学院助学金,谁应该享受无偿资助,谁又只能获得助学贷款。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的少报或不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贫困生认定由下而上,仅凭一纸证明评定,缺乏科学可行的评审体系。
(二)勤工助学岗位少且报酬低
现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校内,校外市场上主要是大学生做家庭教师和在私人企业里打工,但受条件限制,可提供的岗位有限,稳定性差,报酬也非常低廉,往往根本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再加上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导致了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下岗职工和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在校大学生缺乏专业的劳动技能,导致了社会对其勤工助学的认可度不高,除了做家教外,贫困生只能从事低智力或重体力的劳动,劳动强度大,缺乏必要的社会劳动保障,有时候工作时间还与学习时间冲突,收入也很难保证。另外,一些大学生往往不愿意从事一些比较艰苦,不体面的工作,勤工助学的观念有待于改进。
(三)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吻合率不高
贫困生由于生活压力较大,包括学习在内的综合表现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一部分贫困生来自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学习能力较弱,基础也差,造成贫困生“品学”未必就会“兼优”。而奖学金的设立宗旨是以奖优为目的的,因此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相对就会少一些,通过奖学金进行贫困生资助,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1999年对全国100所高校5000名贫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生活费来源中依靠奖学金支付的仅占贫困生总数的2.9%,贫困生获奖学金的人数也仅占其总数的23.8%。这足以证明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已十分微弱,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的吻合率不高,依靠奖学金助贫实现难度较大。
(四)贫困生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有限
当前国家推行的“奖、助、减、免、补、勤、贷”的教育救助模式体系,是一种单一的国家财政强力支持下的扶贫济困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单一的国家财政模式。这种模式的推行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如期足额拨付贫困资助的有关款项;二是当前贫困生资助政策保持连续与稳定。国家充当了教育救助的主力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实中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有限,导致救助的资金也有限,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
(五)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和制度保证
目前,由于没有建立独立的助学贷款供款系统,国家助学贷款只能依靠商业银行来进行。而由于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企业化的运营模式,普遍认为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帮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勉强施行,效果也不明显。另外,各院校中也确实存在毕业生未能如期还款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贫困生信用意识淡薄,主观上拖欠还款;另一方面是因为贫困生毕业未能及时就业,或者收入很低,客观上无力还款。
(六)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救助,缺乏精神帮扶
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实行了“奖、贷、助、补、勤、免、减”的资助政策,诸多高校开通了“绿色通道”、“校园绿卡”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助学措施。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学生由于贫困引发的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案尚未完全被纳入以上资助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高校贫困生除了承担着高额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需要调试的心理问题相对于非贫困生,更多、更复杂,但在实践中,对贫困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对策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积极地加以救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营造和谐校园进程中无法回避而又急需解决的难题。个人认为在对高校贫困生的救助中应该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的对他们进行救助。针对上述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加强贫困生的甄别工作
要解决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这个标准应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家庭成员劳动力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高校的收费水平等而制定。在具体进行贫困生界定工作时,除了要有硬性的执行标准,还应有弹性的执行计划。在制定上确保合理性,在情感上确保人性化,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贫困认定制度。同时生源地地方基层组织也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旦贫困证明出现问题,要追究证明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在学校今后的工作中,应严把贫困生认定关,充分利用当今信息通讯发达等优势,加强调查了解,核定相关证明文件,增加公示,举报电话等监督手段。学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派遣有关工作人员对申请的贫困生家庭进行抽查走访,从源头上掌控贫困生的界定,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充分的惠及每一个贫困生。
(二)学校加强与社会合作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自助自救能力
随着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日益扩大,如何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工作的济困育人功能,使之与学生的学业、能力挂钩,与学生的成才、创业挂钩,创造性的把助困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当前,要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摆脱让学生从事简单的劳务劳动的局面,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学校要帮助学生积极联系社会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起勤工助学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使社会各个企业承担起资助贫困生的义务。在短期用工中,考虑使用勤工助学的学生,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劳动保障工作。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勤工助学由劳务型向知识型、创业型的转变。这种全新的助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又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这种将“育人”、“助学”和“创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做法可以说是未来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三)改革奖学金制度,充分发挥奖学金的奖优、助贫、促学功能
高校奖学金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是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导向和资助功能,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奖学金。实行高额奖学金是国际上和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否有全额奖学金不但是各高校之间争夺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境较差学生选择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奠定自己成才之路的重要方式。其次要扩大单项奖学金的评比,给贫困生带来更多的获奖机会。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获得综合奖学金有相当难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仅在贫困生中评选,给贫困生带来更多获奖机会,使生活贫困的学生大都能获得资助,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和资助功能,以此激励贫困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
(四)争取社会支持,建立社会资助网络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社会参与贫困生的资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设立捐赠奖学金:学校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捐资,以企业、单位、个人的名义在学校捐资设立奖学金。2.在学校成立爱心救助基金:广泛发动学校师生、新老校友及社会力量进行爱心捐助,成立“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于对学校贫困学生的救助。3.建立“助学对子”:学校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企业、慈善人士,由他们与贫困生组成助学对子,从学习费用、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4.单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企业对大学生的救助,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有条件的单位要利用大学生的文化优势和时间特点,合理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劳动进行自救。
(五)建立学生贷款的监督和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
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上学难问题的主渠道,它具有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双重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银行真正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开办生源地贷款。学生生源所在地的政府比高校更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在生源地进行信用贷款,比学生入校后集中贷款简单易行,诚信的客观性以及偿还的可能性也更高;2.合理设计还贷期限。助学贷款出现的违约现象,还贷期限设置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而延长还贷期限不失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3.尽快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完善监督惩戒机制,这是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根本。建立贷款学生个人详细的档案,建立起相应的跟踪系统,并要求媒体参与其中,对不履行还款义务的贫困生予以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提高其自助能力
对贫困生的救助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方面,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也有很脆弱的一面,对其加强心理帮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举办各种讲座、心理咨询等,使贫困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消除其自卑心态,引导他们树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志向,排解他们的自我焦虑感,加强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育贫困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对贫苦生进行心理帮扶,可以激发其改善自身贫困状况的积极性,提高其自助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需要。
总之,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关心爱护困难群体的重要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学校参与的积极性,综合各方力量来完善和创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力争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进而更好的促进贫困生救助工作的开展,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2]杨志强.关于医科院校贫困学生资助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
[3]钟仁耀主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家庭经济困难 毕业生 奖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5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国情下高等教育的特殊产物的独立学院,因社会对其认知的不全面而在社会上不被认可,从而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受歧视,就业问题更加凸显。
独立学院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对独立学院就业难的压力,还要应对因家庭贫困对就业带来的影响。截至2013年6月,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拥有在籍学生8082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16人,占全院总人数的13.81%,比例相当可观。所以做好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1 心理上欠缺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来源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学生较多,因此家庭经济困难群体除了要应对来自于支付高昂的学费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同学。在这样双重的压力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容易产生自卑、胆怯,焦虑、紧张,偏执、叛逆,自闭、虚荣等心理。他们一般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性格逐渐变得内向敏感或者不切实际。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和能力,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困难。
1.2 就业观念扭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渴望改变自身现状,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同时,他们因为自身家庭经济的压力和父辈、亲人对其出人头地的期望,使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更高。一是为了尽快解决因学业的花费,想尽快弥补损失;二是看到身边同学因“拼爹”找到“好”工作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因此在就业地区、就业岗位和薪资水平等方面,他们都倾向择业取向功利化、择业目标短期化。这样多重条件的筛选下,能够达到双选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而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就业。
1.3 综合素质不高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小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没有经济实力去学习其他的技能,只是完成了应试能力的训练,缺少综合素质锻炼的机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进入大学后,他们因为要迫切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而利用课时间勤工俭学,造成他们无暇用心学习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导致学习成绩差,综合水平弱,自信心缺乏。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
1.4 择业费用负担过重
根据《京华时报》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推出的“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结果表明,约有1/3的大学生就业成本超过2000元,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笔花费来源于家庭。就业费用的增加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缺少求职面试的正装而造成参加面试不自信;付不起上网费、电话费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缺乏差旅费,不能赴外地参加求职和面试考试等,由此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影响。
1.5 社会资源不足
人脉资源是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贫困而普遍缺乏这样的社会资源,而且他们在校期间因无暇参加各类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而造成个人所积累的社会资源不足。所以客观上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使得这些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的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产生迷茫的心理,无法摆正心态,摆脱困境。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就业。
2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措施
2.1 建立贫困生帮扶档案
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贫困生认定、摸底排查等办法建立贫困生档案,完善跟踪制度,每学期对全院学生进行一次“排查”,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贫困程度、学习状态、心理异常、能力欠缺等,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和推荐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2.2 完善培养体系,涉及心理、就业状态,能力素质,职业规划等各方面
第一,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端正就业心态。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个性化指导,针对自身欠缺方面,规划提升方案,并努力实践,实现人职匹配。
第三,通过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训练,组织专场培训和招聘,提高化妆、着装、礼仪、沟通、面试等能力,切实服务学生。
第四,通过建立的就业创业基地,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从而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
2.3 利用学院“亮出名片,党员责任区”活动,实现一帮一,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
2012年6月,杏林学院启动了“亮出学生党员名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题活动,为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联系党员寻求帮助提供了便利。让学生党员深入班级、宿舍,不但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家庭经济贫困生的情况,并能快速协助解决面临的就业困难和压力。同时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让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更愿意让学生党员亲近,并容易坦诚相待,也更乐意于接受他们的帮助。这样加强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4 经济资助,贫困生奖励机制
经济援助是维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困此加强对他们的经济援助,消除他们就业经济壁垒,在贫困生援助体系中是最基本的。杏林学院从新生进校开始,通过开设绿色通道、临时困难帮助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勤、助、奖、贷的体系,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一方面,学院还可以发掘自身潜力,通过多渠道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各名企业、校友资源来设立各类专项奖助学金,增设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结合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式,创新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这样不但能合理地吸纳资金,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的广度和力度,消除他们就业的经济障碍,还可以直接获得工作岗位,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学院可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类似于国家助学金的评优制度。通过这个制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另一方面可以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荣誉和奖励,不但可以减轻经济上的压力,还可以增添他们的就业“条件”,增加他们的竞争机会,使得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最后,可以结合江苏省实行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通过本身积累的资金,建立学院的择业基金,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生发放求职补贴,减轻面对就业成本时的压力。
2.5 不断完善信息平台,针对贫困生实行优先推荐创设更多就业机会
对贫困毕业生来说,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所以学校要与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开发建设好开放的校园网及时就业信息、毕业生信息,就业市场的行情及走向,国家有关就业政策规定,地方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开发微博、微信等新的途径布信息以外,还可以进行互动,针对择业、就业、国家政策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学校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优先就业推荐: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优先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用人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降低了贫困生的就业成本,还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夏晨.关于高校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参考[J].人口与经济,2009,(增刊):181-182.
[2]姚海娟.构建贫困生就业援助体系[J].企业家天地,2008,(10):100-101.
[3]李峻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5):37-39.
[4]李骥.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办法的探讨[J].世纪桥,2009,(12):85-86.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6年资助专项课题“独立学院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成果。
【摘要】
经济重压下,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上容易出现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对未来迷茫等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创设安全、包容、温馨的团队氛围,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自我,明确未来规划及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
团体辅导;贫困生;应用
国家扶贫办2016年10月17日的《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校贫困学子数量高达300万,已占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1/4左右。贫困程度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这六个方面,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最为显著。而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费昂贵,家庭富裕学生相对更多,贫困生体验到的落差感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个人,即通过团体活动协助参加者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的助人过程。因其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省时省力、辅导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正逐渐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不少研究者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3]。借鉴以往研究,本研究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独立学院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上,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新途径。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自卑感
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本来就不高,甚至有“三本不是大学”的言论,这让独立学院大学生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容易因学校产生自卑感,而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这种感觉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贫困生可能在接到入学通知书那一刻起,就开始陷入对生活和前途的担忧,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节约、兼职、争取奖助学金以维持在校的基本开支。当看到周围同学衣食无忧,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任何决定都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时,难免心生羡慕却又无能为力。此外,独立学员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环境本来就差,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课外学习、锻炼的机会少,综合素质就会明显比家庭经济优渥,享受良好成长及教育条件的同学差。身边同学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人际交往能力强,相形见绌之下,独立学院贫困生难免容易产生强烈自卑感。
(二)人际交往不良
作为青年大学生,独立学院贫困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与他人平等交往,融入群体,拥有友情。但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自我封闭、不合群等特点。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交往不只是精神上的交往,还会涉及到金钱上的开支,如出游、聚餐、互赠礼物等费用,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时他们会迫于经济压力不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生活环境的闭塞及教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也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羞怯、交往技能缺乏等问题。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也有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缺点、怕被别人看不起等顾虑。此外,处在成年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已基本成熟阶段的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在自卑和过强的自尊心的同时作用下,他们心理上会表现出脆弱、敏感的特点,容易对别人的话进行过分解读,进而导致自己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外在表现就是逃避,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这样就会给身边同学留下“性格古怪”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最终造成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
(三)对未来迷茫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独立学院贫困生在自己人生规划问题上感到迷茫与焦虑,不知该何去何从。第一,由于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个人发展本身就缺乏信心,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因此在考虑择业就业问题上患得患失。第二,经济重压下,在学校,很多贫困生需要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其它同学纷纷考虑考研、出国时,他们往往只能考虑以后直接就业,而且是努力找稳妥的工作,以保证他们一毕业就能养家糊口,偿还债务等。面对现实的无奈,部分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贫困生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第三,他们的父辈大多都是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小商贩等底层劳动者,不能给他们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提供有效的指导,有的甚至会起到消极作用,如强烈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认为能“挣大钱”的专业或工作。多重因素作用下,很多独立学院贫困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倍感迷茫。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团体辅导实践
(一)活动目标
通过营造一个安全、包容、温馨的氛围,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释放心理压力,正视贫困现实,做到物质贫困但精神不贫困。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同时积极探索自我、客观评价及悦纳自我,发现自身优点,提高自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另有一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作为助手。成员为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的24名在贫困生数据库中且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并愿意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学生。活动包括六个单元,分六周进行。每周六下午一次,每次150分钟。围绕人际交往技能提高、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等内容展开,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以团体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为主要形式,注重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辅以家庭作业,指导成员将活动中所学、所感、所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具体活动流程
(四)活动效果分析
1.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家庭贫困,很多贫困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是,通过“20个我是谁”、“天生我才”等活动,他们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旧的自我概念逐渐被打破,加上团体成员间相互鼓励和领导者的肯定,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意识到自己也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精彩人生。“高台演讲”环节,更是让同学们发现了自己不可思议的变化:居然可以站在高台上即兴演讲3分钟,并且没有太多紧张感,这对平时缺乏锻炼,且一直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的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突破。可见团队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让个体在短时间内发掘自己的潜能,战胜内心的胆怯与不安,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成功体验也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2.深刻感受集体的温暖,提升人际交往的愿望与技巧
团体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包容、温暖的人际氛围,让成员可以在活动中真实、坦率地开放自己,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问题上的种种体验和困惑。有的学生曾经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而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但是,在分享过程中,大家发现原来别人身上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自己并不是异类。在一次次的分享与交流之后,他们逐渐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开放和悦纳自己,真诚的接纳他人,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信任之旅”、“突围闯关”等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得大家的友谊在身体的接触及智力的碰撞中得以升华。同时,成员们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认识到只有真诚地开放自己,主动伸出手,才能握到别人的手。认识到友谊本身就是一个“”的过程,即使自己在家庭背景上与部分同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彼此成为朋友。
3.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经验、对未来更加乐观
生活上的窘境,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的种种矛盾冲突,导致贫困生很容易以消极、片面的眼光看待生活。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坦诚相待,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处理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学会用更加全面、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意识到家庭无法选择,但态度可以改变。“我的五样”让成员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自己去珍惜,有关心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甚至是社会上的陌生人,这些真挚的感情都值得自己去感恩,也应该成为自己成长、前进的动力。“我的生命线”给成员们提供了梳理自己过往人生,规划、畅想未来生活的机会,也让大家意识到,再也不应该让贫困成为自己享受美好生活与勇敢前进的阻碍。人生道路漫长,而困难只是阶段性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未来。
三、关于在独立学院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的思考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一次团体辅导若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从活动设计、成员招募、过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斟酌。首先,活动设计上,注重用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去“问题化”与“特殊性”,不要刻意强调“贫困生”的个人背景,主动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积极资源,并帮助其培养自信心,发现自身优点,并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1]。其次,成员招募上,要保证成员是自愿参加,有强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愿望,有合作精神,能遵守团体规则。第三,过程实施中,要注意良好团队氛围的营造。放松而专注、自由与安全的氛围是一个有效运作的团体所必须的[4],领导者要注意对所有成员做到真诚、热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包容、接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才能积极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消除心理防御,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与自我探索。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对成员进行跟踪服务,持续地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保证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习的经验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相比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心理扶助与支持的作用更长远、彻底。独立学院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心理扶助合力,不断探索有效帮扶与教育途径,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者:韦玉敏 陈维维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9.
[2]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399.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27-02
近年来,高校已经形成规范的“奖、勤、助、贷、补(减免)”困难生资助体系,基本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困境。虽然资助的基础功能得以实现,但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产生的心理、就业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现阶段,探讨如何给予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与精神帮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充分发展专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资助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提升是影响其社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本文拟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以心理资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期帮助贫困生通过内因的改变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
一、贫困生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就业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毕业生个人社会资本发达程度和人力资本质量等自身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高校教育质量以及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对于面临家庭经济困境的大学生来讲,就业的社会资本欠缺,人力资本受高校教育的影响,似乎就业能力完全被外界所掌控。其实不然,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内因就是其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强调个体在逆境时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能力,重点在于开发积极心理力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学习、工作与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就业能力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心理资本也是一个可以开发与培养的心理变量,可以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提供新方向。
二、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发展困境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积极力量可以通过优化个体的工作行为来提高工作绩效,并能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从而提高个体竞争力。心理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四个主要成分。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更积极的归因;对目标锲而不舍,为获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当身处逆境和遇到难题时,更能坚持目标,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从而取得成功。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受经济基础、生活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影响和限制,心理资本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怀疑等消极心理,陷入就业能力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1)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缺乏自我认同。由于缺乏职业相关的成功经验,贫困大学生对完成职业发展所需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缺乏信心,表现出自卑和退缩心理,不敢尝试新的学习和工作任务。(2)对未来发展希望水平较低,缺乏制定目标的能力和坚持性。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较为匮乏,不能客观地评估自身和外部因素,合理制定就业目标,或对既定目标缺乏信心,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调整行为方案以实现目标。(3)倾向于消极归因倾向,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自信心的缺乏往往使得贫困大学生不能将取得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却易于将失败归因为无法改变的命运,陷入失望的泥潭无法自拔。(4)缺乏心理韧性,挫折容受力差。在遭遇挫折时,贫困大学生因社会支持力量薄弱,同时受过去失败经验和缺乏信心等消极因素影响,往往不能迅速自我调节、走出困境,缺乏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的意志力。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希望水平
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转换阶段,经过对职业的反复探索逐步走向生涯建立期。高校应该及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考虑自身能力、个性心理特点及职业发展的现有资源和阻力,合理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激发他们的自我潜能,并运用各种资源开展职业生涯探索活动,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抱负。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系统开展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可以通过灵活地开展短期培训项目、系列讲座、心理训练营等,指导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的知识、能力、兴趣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自身能力发展现状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异等,适当地调整职业期望,帮助他们确立合理且具有明确意义的职业目标,提高大学生希望水平。
(二)增加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直接和间接的成功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限制,缺乏积极成功体验和经济窘迫带来的挫败感,往往使贫困大学生处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校应积极创设职业情境,增加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专业实习中的成功体验。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直接职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价值感和效能感。(2)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自力更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价值感,产生积极体验。(3)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体验。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实践成功体验经历,帮助贫困生找到自身特长,将他们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信心。(4)邀请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返校,开展励志成才典型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榜样学习机会,分析成功人士在就业中的有效行为和策略,提供替代性成功经验,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三)积极认知就业环境,形成乐观心态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认知和解释就业环境。乐观是一种正向的心态,拥有或保持乐观心态,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乐观心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积极归因,避免将就业难归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家庭背景差以及社会地位歧视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内外因素,而产生消极等待和自暴自弃心理。要引导他们对就业问题做积极解释与归因,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自我提升计划,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主动争取来自同学的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当学生发觉自己所制定的计划行之有效时,随着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控制感增强,心态将日趋乐观积极,能够更加主动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培养应对挫折能力,提高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迅速自我调节和复原并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的意志力,也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延展性的和可开发的心理资本。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增强应对挫折能力,提高韧性水平。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以平常的心态接受挫折,正确认识现有人生经历与困难情境对自己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学会感恩生活,感谢身边家人、朋友、师长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学习运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自觉采用认同、升华、利他、幽默等方式增强挫折耐受力,增强韧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资源水平。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利用来自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努力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注重大学生同伴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在就业遭遇挫折时,有渠道进行倾述,以获得宣泄、缓解与必要的心理安慰。
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出发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需要贫困生对自身心理能量进行开发挖掘,也需要学校教育部门的教育和引导,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将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纳入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材、成人、成功。
参考文献:
[1]Fred Luthans.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悉心指导下,******乡镇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
(一)基本情况
******乡镇成立于2012年11月28日,前身为石桥片区办事处,总面积约25.9平方公里,辖白泥、石桥2个居委会(其中:石桥12平方公里、白泥13.9平方公里),26个居民小组(白泥社区12个,石桥社区14个);户籍人口7651人。
******乡镇共有建档立卡人员104户312人,已脱贫72户256人,其中2015年脱贫人数54户195人;2016 年度脱贫人数9户29人;2017年脱贫9户32人。现有贫困户32户56人(一般贫困户9户24人,政策兜底户23户32人),两无户23户32人,两因户1户1人,两缺户8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为0.73%。建档立卡在校学生30户56人,享受教育扶贫资助16户23人,其中未脱贫贫困户6户9人,已经全部获得教育扶贫资金;建档立卡劳动力63户156人,实现就业63户77人。
(二)取得的成效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了由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市、开发区关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先后制定了《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乡镇2018年度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乡镇2018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乡镇2018年度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乡镇夏秋攻势行动方案》、《******乡镇关于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方案》、《******乡镇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动员、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政策,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2、规范程序、精准识别、精准脱贫,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完成7个专项治理工作。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严格按照《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贫困人口漏评错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七个方案的通知》(六盘水扶领办发〔2018〕24号)文件要求,完成7个专项治理工作,严格遵循“五定五看”统一标准、全面调查、精准识别;坚持做好“四访”,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把收入低于收入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我们坚持“六个到村到户”,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完善贫困户“一户一档”建档立卡相关资料,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台帐实。
3、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
(1)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春风行动开展以来,******乡镇始终坚持“六个引领”,牢牢把握好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一是以“三变”1+N为引领,采取“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成立合作社5家,先后实施种植红豆杉、刺五加、白芨、草莓和培育羊肚菌、人参育苗等项目,流转土地1139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12人,实现脱贫72户256人,脱贫率达到82.5%。二是以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167.86亩,涉及260户,发放产业结构调整资金350358元;完成退耕还林1692.37亩,发放退耕还林资金846185元,新增退耕还林面积1100余亩。
(2)“组组通”项目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乡镇始终把“组组通”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建设“脱贫攻坚致富路”为目标,全力打好公路脱贫攻坚战。******乡镇涉及“组组通”公路5条约16.38公里,主要涉及辖区海坝组、罗家寨组、石桥八组、十三组、十四组,目前均已完工投入使用4条12公里,未完工的1条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90%,预计年底完工投入使用。
(3)易扶搬迁动员效果显著。******乡镇2017、2018年易扶搬迁总人口125户640人(贫困户30户118人)。其中2017年易扶搬迁总人口45户197人(贫困户30户118人、非贫困户15户79人);2018年易扶搬迁总人口80户443人(贫困户0户0人、非贫困户80户443人)。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召开易扶搬迁培训动员会、群众院坝会累计50余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明白卡200余张,出动宣传人员120余人次,宣传覆盖群众累计1000余人次。
截至目前,2017年易扶搬迁总人口中已签订搬迁合同41户185人(贫困人口29户116人);已搬迁入住42户191人(贫困人口28户114人),完成率是91%;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16户2456平方米,拆除率35%,预计12月底达60%。
(4)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全面落实。******乡镇始终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支持力度,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一是按照应助尽助原则,争取教育帮扶贫困学生9人,获取补助资金5530元。二是减免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12人合作医疗参合资金37200元,申请临时救5000元帮助贫困户解决医疗救助问题。三是将住房困难群众125户640人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4、多措并举,建立脱贫帮扶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特惠贷”优惠政策,采取“贫困户+政府公司”的运作模式,贫困户人均可贷款5万元,资金由政府开发投资公司统筹运作,贫困户不承担风险,资金收益有保障,投资收益分配暂定3年,收益为投资金额的3%,目前完成特惠贷任务28户72人,贫困户年末可分红达10.8万元。二是通过上门服务企业,向企业汇报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企业形成扶贫联动,计划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18户39人,目前已经解决就业16户30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三是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结对帮扶104户312人。户均制定帮扶计划3个,落实帮扶措施3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达50万元。四是统筹实施低保兜底政策。完成低保兜底23户32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和低保扶助两项制度衔接。五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力争在2018年年底退耕还林3000亩。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存在问题:一是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易扶工作推进缓慢。二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项目扶持、资金帮扶管理等有待加强。三是贫困户就业困难,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40岁至60岁的劳动力占比超过50%以上,就业非常困难。四是三块地盘活方面的问题。群众担心不能及时获得退耕还林补偿资金,担心得不到第九年以后的占股比分红资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扶贫先扶志的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加大“三变”改革力度,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重点完成“五个三”中的盘活“三块地”、落实“三个保”、确保“三个就”,集中火力打好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1户1就业工作硬仗。让贫困户逐步靠勤劳致富,最终实现全面脱贫致富。
一是进一步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
二是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落实农村“三变”改革要求,同时探索发展城市“三变”,保证一村至少发展一个良好的“三变经营主体”,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
三是充分利用开发区吸纳就业的优势,充分挖掘对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巩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成果。
四是实现脱贫攻坚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脱贫攻坚长效发展机制。退耕还林打造万亩红豆产业园,前期推进青山红豆杉生态养生园旅游综合体农旅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山地旅游与休闲度假、农业生态观光、民风民俗体验融合发展,形成脱贫规划长效发展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和农户持续增收。
二、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工作
根据《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文件要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实施方案。我社区积极对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的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现就整改情况分项汇报如下: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就医、孩子读书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乡镇2017年度有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5户197人(贫困人口30户118人),目前已完成搬迁合同签订41户185人,参加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的贫困户中,已完成引导就业22户,其中有3户贫困户因年事较高无劳动力,已督促子女进行赡养,其中有1户贫困户全为在校学生,已于2016年纳入低保户进行政策兜底,现在正在落实低保兜底政策,目前剩余4户搬迁贫困户正在积极引导就业。
2、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搬迁的贫困户因各种原因暂未完成引导就业。
3、整改情况。在今后的帮扶工作中,石桥社区将继续注重引导该4户贫困户进行就业,以帮助搬迁贫困户能够安居乐业。同时,2017年度参加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贫困户于2018初由开发区代缴新农合医疗保险,目前,参加搬迁的贫困户的基本医疗全部保障到位。对于搬迁户孩子就学事宜,石桥社区服务中于2018年6月完成搬迁户孩子就学意愿的统计工作,并将统计结果上交开发区社事局,目前,上级部门正在对接搬迁户孩子就学事宜。
(二)贫困户脱贫存在数据脱贫、统计脱贫、平均主义脱贫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目前,******乡镇共有建档立卡人员104户312人,其中2015年脱贫人数54户195人;2016 年度脱贫人数9户29人;2017年脱贫9户32人。现有贫困户32户56人(一般贫困户9户24人,政策兜底户23户32人),两无户23户32人,两因户1户1人,两缺户8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为0.73%。
石桥社区所有脱贫的贫困户均在满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条件以及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标时才进行脱贫,未发现数据脱贫、统计脱贫、平均主义脱贫等现象。
2、工作存在的问题。在贫困户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居住石桥社区山上的六个组的少量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存在困难。
3、整改情况。针对部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存在困难的问题,******乡镇已多次向发区社事局写报告,寻求帮助,目前,正在协调处理中。接下来,我社区将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及基础生活设施改进工作,不断改善辖区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三变”改革及产业扶贫工作抓得不够认真,抓得不实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石桥社区以农村经济组织推动“三变”改革工作,目前在石桥辖区两个村参与“三变”改革的经济组织共有5个,包含3家合作社和两家企业,5个经济组织共计流转农户土地约1100亩,包含贫困户土地约200亩,目前完成红豆杉种植约630亩,草莓种植约50亩,刺五加等中药材种植约340亩,独角莲等中药材种植约70亩,支付土地流转金约53万元,包含贫困户土地流转金约10万元,引导农户到“三变”改革经济组织务工约110户120人,包含贫困户约20户20人,发放工资约30万元,包含贫困户务工工资约6万元。引导参与“特惠贷”贫困户28户72人,共计贷款360万元,2017年底发放该28户贫困户“特惠贷”分红金10.8万元,人均分红1500元。辖区两村的“三资”清理工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工作已与2018年1月开始开展,目前完成1个村的“三资”清理并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约2500人。
2、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石桥社区参与“三变”改革的产业发展周期长,短期很难产生效益。如红豆杉种植产业前期投入大,种植周期长,需生长多年才可用于发展红豆杉附加产品。二是对“三变”改革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对“三变”改革工作不理解,仅同意将土地流转于合作社或者企业,不愿意将土地入股承担风险,导致“三变”改革扶贫项目对群众的覆盖面不广。三是自然条件限制。石桥辖区属于开发区统一规划开发区域,大部分土地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剩下的土地较为贫瘠,不利于种养殖产业开发,同时,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导致现有的“三变”改革产业发展不理想,目前仅有白泥村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草莓种植销售额达到15万元左右,其余项目,暂未出产品。
3、整改情况。加强“三变”改革工作政策宣传,让群众加深对“三变”改革工作的理解,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三变”改革工作中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三变”改革等扶贫项目的监管,督促辖区经济组织良性发展,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技术指导,对辖区闲置土地进行同意规划使用,项目规划时进行严格技术测试,确保“三变”改革等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
(四)驻村结对帮扶不扎实、流于形式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乡镇办公地点位于辖区白泥居委会及石桥居委会交界位置,同时和两个居委会联合办公,离群众较为接近,能达到驻村的效果。目前辖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14人,该104户贫困户共有结对帮扶责任人125人,包含开发区级结对帮扶责任人55人,涉及8家单位,在帮扶单位中仅有一家单位为学校(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涉及帮扶责任人7人,该7人帮扶的贫困户均已脱贫,目前正在稳固脱贫效果,未对该7名教师造成较大压力。社区在帮扶过程中力求“扶贫扶志”的效果,积极引导贫困户参加劳动改善生活,同时对于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引导参与“特惠贷”等国家优惠政策,并将上级针对贫困户的政策积极落实到位,并为贫困户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目前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88户245人。
2、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帮扶责任人思想意识不到位,对帮扶公共还在流于形式,未对贫困户采取具体帮扶措施,同时部分帮扶责任人自身业务能力不强,对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不够,导致帮扶结果不理想。
3、整改情况。在以后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我社区将会加强各帮扶责任人的思想意识教育,提高帮扶责任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帮扶责任人的业务培训,针对不同贫困原因贫困户制定合理帮扶措施,努力提升帮扶效果。
(五)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石桥社区所有贫困对象在纳入贫困时均是按照“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族评议、一公告、两公示”等程序进行评定,再将结果进行上报,在评定贫困户过程中,因社区权限有限不能精确查询贫困中的“四有”人员,仅能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核查贫困生产生活状况。同时社区对贫困户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进行动态管理,对贫困户人口情况等信息积极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