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

第1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为了掌握东港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分布规律,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2年东港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2年东港市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人口数据来自2012年东港市统计局。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东港市2012年传染病疫情发病概况和基本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东港市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共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十四种2039例,发病率为325.60/十万。本年度无因传染病致死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十种1886例,发病率为301.17/十万,占本年度发病总数的92.50%;丙类传染病四种153例,发病率为24.43/十万。发病率前五位的病种为肝炎(197.53/10万),肺结核(55.09/10万),梅毒(33.69/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11.98/10万),手足口病(5.59/10万),详见表1。

2012年我市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比2011年下降2.63%,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水平(347.56/十万)下降6.32%,造成传染病下降的主要病因为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住口病,值得注意的是,发病率前三位的肝炎、肺结核和梅毒2012年发病率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2.2 人群分布:发病患者中男性为1304例,女性为73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0.56,导致男女发病率差异的主要疾病为:肝炎(男:女=1:0.58),肺结核(1:0.32)。发病年龄主要在20-65岁年龄组,共发生1705例,占发病总数的83.62%,与全人群分布特征类似,该年龄段间的主要疾病为病毒性肝炎(82.99%)和肺结核(8.36%)。20岁以下人群发病构成比为8.10%,其主要传染病种为手足口病,占20岁以下人群发病构成的20.83%。65岁以上人群发病构成比为13.78%,主要病种为丙肝(46.50%)。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率最高(151.22/10万);其次是家务及待业者(57.16/10万)和学生(10.70/10万)。

2.3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全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三月(11.33%)为第一个高峰,四-六月间较平稳,七月形成第二个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十月发病数最低(5.55%)。 。

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概况

2.4.1 血源及性传播类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类疾病共报告1278例,占报告总数的62.68%。其中肝炎1037例(乙肝占65.96,丙肝占34.04%,无其他类型肝炎),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81.14%,其他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梅毒(16.51%),淋病(2.19%)和艾滋病(0.16%)。

2.4.2 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410例,占报告总数的20.11%。肺结核是最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84.15%,其他几种呼吸道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5.85%),猩红热(5.37%)和流行性腮腺炎(4.63%)。

2.4.3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共报告245例,占报告总数的12.02%,其中肝炎117例(甲肝99例,戊肝18例)占肠道传染病的47.76%,其他几种肠道传染病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30.61%),手足口病(14.29%),痢疾(6.12%)和伤寒(0.82%)。

2.4.4 虫媒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共报告23例,占报告总是的1.13%,为出血热和疟疾(归国人员)。

2.4.5 其它:共报告83例,均为肝炎(未分型),占报告总数的4.07%。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东港市2012年共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十四种,发病率为325.60/十万, 2012年我市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比2011年下降2.63%,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水平(347.56/十万)下降6.32%,值得注意的是,发病率前三位的肝炎、肺结核和梅毒2012年发病率较近五年平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发病患者中男性为1304例,女性为73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0.56,导致男女发病率差异的主要疾病为:肝炎(男:女=1:0.58)和肺结核(1:0.32),发病年龄主要在20-65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发病率最高(151.22/10万)。血源及性传播类疾病是我市的主要传染病发病病种,占报告总数的62.68%。呼吸道传染病次之,占报告总数的20.11%。

可见,无论从发病增长趋势分析,还是性别比较、年龄分布、以及主要传染病种类分析,乙肝及肺结核都是我市在未来工作中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对乙型肝炎,需要加强乙肝预防控制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危害的认识及儿童家长对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认知水平[1]。预防控制肺结核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和治疗[2],依法转诊,落实归口管理,严格规范治疗,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86~2005年来湖北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接受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入境人员(包括港、澳、台同胞)。

12 方法 (1)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初筛,试剂盒(上海科华公司);阳性血清再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确认,试剂盒(日本富士株式会社)。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初筛,试剂盒(荷兰欧嘉隆公司);阳性血清再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2)流行病学调查:对实验室检出的梅毒、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3)疫情报告与处理: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按法定程序同时向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和当地卫生行政机关报告,并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将感染者监护出境。

2 结果

21 梅毒与HIV感染率比较 20年中,共监测经湖北口岸入境人员17927人,检出梅毒感染者127例,HIV感染者13例,总感染率分别为071%和007%。梅毒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005);前10年中未检出HIV感染者,后10年中检出HIV感染者13例,感染率为008%,其中1996~2000年检出4例,感染率为006%,2001~2005年检出9例,感染率为010%;近5年比上5年增加1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

22 感染者分布特征 (1)地区分布:2个病种均以非洲籍为高,分别为158%和079%;2个病种感染率的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梅毒(χ2=1481,P

表1 湖北口岸1986~2005年入境人员梅毒与HIV感染者人群分布(略)

23 感染途径 2个病种的感染者中经性行为感染者分别占7402%和100%,明显高于其他感染途径(表2)。

表2 湖北口岸1986~2005年入境人员梅毒与HIV感染者感染途径分布(略)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1986~2005年,经湖北口岸入境的梅毒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艾滋病感染者近年显著增加,符合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1〕。入境的HIV感染者与境内、、吸毒、贩毒等人员形成传播链,致使HIV在我国迅速传播。近5年发现的HIV感染者占20年总数的6880%,湖北口岸入境人员的HIV感染者则占总数的6923%。表明口岸流动人群的梅毒、艾滋病疫情日益严峻,应继续加强口岸梅毒、艾滋病监测工作力度,严把国门关〔2〕。湖北口岸入境的梅毒和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的涉外婚姻人群和非洲留学生,其次为公务人员和劳务人员,提示梅毒和HIV感染与特定人群的暴露因素及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应特别加强来自高危地区、高危人群HIV监测和日常验证工作,并定期对验证人群进行复查,我国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多次从验证合格的留学生中复查发现HIV抗体阳性者〔3〕;对中、短期入境人员也应进行适当复查和抽查,防止漏查人员成为我国性病、艾滋病监测的盲点〔4〕。目前,我国口岸对入境人员HIV监测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致使入境传染源监测失控,加速了HIV的传播与流行。例如,在中国居留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只要持有所在国的HIV抗体阴性证明,入境时可免检,只进行验证;在中国居留一年以下的入境人员无需进行HIV抗体检测;不对短期入境人员实施HIV抗体检测〔5〕。2005年本保健中心以补检缺少项目的名义,在持有HIV抗体阴性证明的验证人群中查出1例HIV感染者。提示验证人群中持伪证的和入境一年以下以及短期入境人群中存在梅毒或HIV感染者,很容易成为我国性病、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建议尽快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其控制措施,加强各类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有效控制性病艾滋病的继续传入。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口岸传染病控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80-85.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2005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HIV感染者检出情况通报[R].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函[2006]02号,2006.

〔3〕 许燕卿,魏俊福.广州地区部分外籍人员体检验证情况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7,2(20):1-6.

第3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抗生素;肠道传染病;临床效果

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肠道传染病类型较多,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治疗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抗生素在肠道传染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为了探讨探讨抗生素在肠道传染病中的临床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49-84岁,平均年龄为59.3±1.2,病程在1-6月,平均病程为3.5±2.4月;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40-66岁,平均年龄为56.7±0.8岁,病程在1.2-6.5月,平均病程为4.2±3.1月。研究中,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具有完全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口服150mg罗红霉素(通辽东北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72),患者每天2次,连续使用15天。实验组采用抗生素治疗,方法如下:患者每天口服0.2-0.3mg氧氟沙星片(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41),每天2次,连续使用一周,患者用药后根据其情况增减药物剂量。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满意人数 满意率(%)

实验组 40 35(87.5) 3(7.5) 2(5) 95 38 95

对照组 40 31(77.5) 3(7.5) 6(15) 85 26 65

/ 6.32 5.78 5.55 12.31 4.39 11.82

P值 /

3.讨论

肠道传染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是由于细菌等侵入人体肠道,从而引起肠道产生一系列炎症等,造成患者肠道功能受损,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病情,但是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并发症较多,使得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治疗[2]。

近年来,抗生素在肠道传染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直达病灶,有效的干预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从而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等生长或者直接杀死细菌[3-5]。临床上,抗生素的种类较多,从其作用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具体如下:(1)抗生素能够有效的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和先锋霉素等抗生素,患者用药后药物能使细菌结构发生紊乱,从而杀死细菌。(2)抗生素能破坏细菌细胞膜。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使浆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人体内相对比较重要的物质,如:氮基酸、嚓吟、喀吮、电解质等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细菌死亡。(3)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菌细胞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氨基贰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这些抗生素能够有效的影响或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在肠道传染病患者中使用效果理想。(4)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核酸等合成。临床上代表性抗生素有:磺胺药、新生霉素等,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影响细菌细胞的核酸代谢,从而引起细菌相关功能发生紊乱、死亡。临床上,肠道传染病患者中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综上所述,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机制复杂,临床上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 北京市通州区2008~2010年肠道门诊监测结果[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09)

[2] 严福建,陈士淼,殷晓华. 老年人霍乱38例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7)

[3] 徐伟,马建新,韩庆华. 北京市朝阳区2008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 2009(03)

[4] 李世彬,马永平. 常见腹泻性消化道传染病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1(06)

第4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伤寒 临床分析 多脏器损害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故及早明确诊断,选择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2005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伤寒患者356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56例,男56%,女44%,农民56%,城镇居民38%,居住地农村60%,城镇40%。误诊情况:本组病例有32例(32/356)误诊,其中9例误诊为血液病,8例误诊为肝炎,3例误诊为病毒感染,4例误诊为结核,5例误诊为细菌性腹泻,3例误诊为肺部感染。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伤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1],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高热、白细胞下降或上升,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从血尿便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血清肥达反应“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确诊本病。

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56例伤寒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情况及转归。

结 果

采用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尤其对合并肺炎、败血症,使用莫西沙星疗效佳,毒血症严重,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加强治疗,脏器损害多于3~5周恢复正常。356例中5例死亡,余痊愈出院。

讨 论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喀什地区以往以暴发流行多,经过多年,改变生活习惯,注意卫生设施监管,加强疫情监测,暴发流行少见,以散发为主,四季均可见,故在冬春季节对发热病人做鉴别诊断,及时的做相关检查,收治多发热20~30例患者因未及的做相关检查,未明确诊断,到地区级医院已出现多种并发症,故对高热不退的病人,及时完善有关检查,降低误诊有十分重要意义。对一些恶心、乏力、厌食的病人要注意做好鉴别诊断,这组患者有5例无发热,仅以乏力、厌食收住,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症状缓解。

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沙门菌达90%以上的菌株呈敏感,成年人伤寒可首选氟喹诺酮药物作为经验治疗[2],这组病人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尤其莫西沙星疗效甚佳,对降温尤好,因为莫西沙星的治疗范围未包含伤寒,但对合并肺炎的患者使用莫西沙星疗效甚佳,对一些难治病例喹诺酮与三代头醛联合疗效好。

总之,伤寒是消化道传染病,加强卫生宣教,教育群众注意做好饮食饮水个人卫生,不喝生水,禁食生冷食物,减少聚集活动,一旦发现高热病人,注意及时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调查分析 防控对策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属(以下简称布氏菌)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在登封市主要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布病首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间传播,随后向人间播散;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相关。人群普遍易感,人患布病后常有发热、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减退、出汗等症状,如果治疗不规范不及时容易造成残疾。为总结分析登封地区布病发病原因,指导下一步疫情防控,对2010年1~12月确诊报告的56例布病病例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登封市是县级市,辖6乡6镇2个工业区3个办事处,全市65.2万人,1200km2,呈西高东低势,半山丘陵地貌,常年少雨。农业人口56.14万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以养殖羊、牛为主。全市存栏羊40 200只,牛16 600头。养殖业为农村和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0年所报告的病例均为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确诊的布鲁氏菌病,符合《传染病学(第6版)》诊断标准。病例由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报告,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对患者家庭及羊舍、牛棚进行消毒处理;畜牧部门对畜间疫情进行调查,对查出的阳性病畜进行捕杀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56例病例中,男43例(76.79%),女13例(23.21%),年龄4~72岁;农民51例(91.07%),干部工人2例(3.57%),学生2例(3.57%),幼儿1例(1.79%)。

年龄分布:发病年龄:0~6岁1例(1.79%);7~18岁2例(3.57%);19~45岁15例(26.79%);46~60岁30例(53.57%);60岁以上8例(14.28%);最大年龄72岁。

时间分布:1月份无病例报告;2月份3例(536%);3月份1例(179%);4月份14例(25%);5月份15例(2679%);6月份10例(17.86%);7月份9例(16.07%);8月份1例(1.79%);9月份1例(1.79%);10月份1例(1.79%);11月份1例(1.79%);12月份无病例报告。

职业分布:养羊户48人(85.71%),屠宰户3人(5.36%),其他职业5人(8.93%)。

地区分布:全市共17个乡镇区办,其中病例分布在14个乡镇区办,52个自然村,最多的乡镇发病11例,最少的乡镇发病1例,其情况分别为:君召乡11例,颖阳镇8例,石道乡6例,送表矿区5例,大金店镇4例,中岳办事处4例,大冶镇3例,唐庄乡3例,卢店镇3例,告成镇2例,东华镇2例,少林办事处2例,嵩阳办事处2例,宣化镇1例,其他三个乡镇区(徐庄、白坪、阳城)无病例报告。

临床资料:56例患者初期均有发烧、肌肉关节痛、乏力临床表现。56例患者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均在1:100(++)以上,最高可达1:800(++)。经过规范治疗后43例现已痊愈,现仍有13例患者仍在治疗过程中。

讨 论

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或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病菌自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称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

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发现通过患者而传染引起的的病例,以及患者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我市的病例高度散发,而且大多数是养羊户或屠宰加工人员、或有食用不洁食物史。人与人之间发病无发现有关联性。登封辖区布病主要集中在农村养羊家庭,有明确的接触史,而且成年人占多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患者家庭多数卫生条件差,个人卫生意识淡薄,防病意识差。畜间检免疫措施不到位,畜间交易频繁,传染源没有得到有效净化,使得畜间疫情向人间播散。

措施与对策: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应采取以畜间检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卫生畜牧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对畜间开展全面免疫,把好输入、输出和产地检疫关,杜绝病畜的流通,发现病畜及时捕杀,净化畜间传染源,控制畜间疫情,避免向人间扩散。加强人间疫情监测、报告和规范治疗。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特别是肉食品、及羊、牛奶制品的监督管理,加强消毒,杜绝病肉流入市场。加强屠宰和皮毛加工环节的监管,做好消毒和防护。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饭前便后洗净手;养殖人员不徒手接羔,羊舍定期清理消毒,羊(牛)只要定期免疫,免疫率达到100%,不要留下免疫空白;教育养殖户、屠宰户不饲养、不购进、不销售病畜;对发现的病畜要坚决彻底淘汰和无害化处理。对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的养殖屠宰人员要及时到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诊断治疗。加强畜间检免疫,控制畜间疫情,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6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实验室检测结果 心肌损伤

近年手足口病(HFMD)患儿较往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趋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爆发流行,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实验室依据,现将2010年3月~2010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343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3436例为2010年3月~2010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012例,女1424例;年龄3个月~11岁(3.5±0.2),其中普通病例2985例,重症病例451例。临床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观察指标:病毒学、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血糖(GLU)

检测方法:血常规检查采用迈瑞BC-2900三分类血细胞计数仪;CRP采用基恩科技有限公司的QuikRead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生化检验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EV71和CoxA 16均由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由专人负责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检测。

结 果

感染EV 71病毒1745例(50.78%);感染CoxA 16病毒936例(27.24%);二者同时感染201例(5.85%);其余病例两项均为阴性(16.12%)。

血常规检查WBC增高879例(25.58%),一般呈中度升高(1.0~2.0)×109>/sup>/L,其余病例WBC正常或个别偏低。CRP增高409例(9.2%)。ALT增高256例(7.45%);AST增高1125例(32.74%);二者同时升高共有101例(2.94%)。绝大多数患儿ALT、AST增高的幅度不大,40~60U/L的占93.24%。CK-MB增高1389例(40.42%)。85%患儿的CK-MB的结果不超过参考范围高值的2倍。GLU增高的有288例(8.38%),介于6.5~18.0mmol/L;降低的有709例(20.63%),介于1.3~2.7mmol/L。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小儿发病为主,尤其0~5岁幼儿发病为主。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1],2008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管理,进行网络直报。

HFMD为常见急性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病原体是EV 71和CoxA 16。我院检测的EV 71感染率占50.78%,该病毒感染性强,致病率高,是我市爆发流行HFMD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有一定的嗜神经性,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并不少见,且部分病例病情变化突然,短期内迅速进入第三期,甚至导致死亡[2,3],应引起重视。在本组HFMD患儿中CoxA 16感染居次要位置,占27.24%。虽有20多种病毒可引起HFMD,在我院仅对这两种常见病毒进行检测。

本病为病毒感染所致,大多数病例血象正常,但重症病例由于处于应激状况,周围血白细胞释放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同步增高。我院HFMD患儿大多数WBC计数正常或偶有降低,持续发热及高热的患儿WBC升高,病情危重者WBC计数可明显增高;CRP在应激情况下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患儿有细菌感染征象或CRP大于正常时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在我院HFMD患儿实验数据中,CK-MB升高比例明显居多,提示存在心肌受损,可作为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诊断依据,是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必要时使用保护心肌类药物。

AST增高明显多与ALT增高(分别为1125及256例),二者同时升高共有101例。绝大多数患儿ALT、AST增高的幅度不大,40~60U/L的占93.24%。因为心肌损伤时AST也常升高,所以心肌损害较肝功能损害更多见。

血糖增高常提示病情加重,手足口病合并血糖增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与脑干损害和病人危重情况下应激增强有关。在应激情况下,病人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得血糖在短期内明显增高,而且增高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血糖增高是否与胰岛细胞受损或胰高血糖素分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血糖偏低是由于患儿口腔内疱疹或溃疡,加上精神差,呕吐、食欲不振等影响进食所致。另外医生在处理高血糖时,注意血糖可能快速下降,应防止出现低血糖而损伤脑细胞。

综上所述,近两年我市手足口病患儿主要由EV 71病毒感染,其次为CoxA 16感染,重症病例出现WBC、CRP及血糖升高,合并心肌损伤者占相当比例。

参考文献

1 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19.

第7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腹泻 志贺氏菌 耐药性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夏秋季发病率较高的肠道传染病,研究志贺氏菌群的分布趋势及耐药性监测,对探索其流行规律,控制发病率,改进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市2007年1-12月份志贺氏菌群的分布趋势及耐药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89例粪便标本均来自于2007年1~12月份传染病房及门诊患者。

1.2 培养基

SS、M-H和中国蓝培养基、肠肝菌科生化鉴定管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厂;药敏纸片(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吡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安曲南、亚胺培南)购自北京天坛药品生物技术公司;志贺菌属诊断血清购自兰州生物试剂厂。

1.3 培养及鉴定

标本接种于麦康凯、SS 平板及克氏双糖铁(我院细菌室制备,培养基购自上海医化所;诊断血清购自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分离方法按肠道常规方法[1]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纸片由北京天坛药物技术开发部生产)。

2 结果

89株志贺菌经鉴定福氏志贺氏菌68株(76.4%),宋内氏菌21株(23.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8.5%,其次是复方新诺明(92.6%)、头孢曲松(72.1%)等,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高。药敏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89株志贺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略)

3 讨论

志贺氏菌属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发病率最高,分布最广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数菌痢为散发病例,引起人-人之间的传播,偶可因污染了水和食物而引起爆发流行,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更为常见[2-6]。

志贺氏菌属的菌群分布各地之间有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其菌群分布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流行菌群以B群为主,D群次之[2-6]。本文实验结果表明,宁夏固原市细菌性痢疾志贺菌属以福氏贺菌感染为主,占76.4%,宋内氏菌次之,占23.6%,与文献报道相似。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98.5%,其次是复方新诺明(92.6%)、头孢曲松(72.1%)等,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性高。分析其原因,前者因价格低廉,而我市又是山区,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在临床上是首选药、应用范围广,导致了耐药,后者价格昂贵,临床使用少,耐药机会少,因而治疗效果佳。

综上所述,该地区成人细菌性痢疾从细菌学角度看,以福氏志贺菌感染常见,且对常用药物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性较高,相比较亚胺培南敏感性高,提醒临床大夫在治疗此类患者时,不能单从经济方面考虑,选较为便宜的药物去治疗,而导致病情延误;应常规性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01.

[2] 童秀峰,周晓燕,贾伟.志贺氏菌属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2,24(2):141-142.

[3] 张建敏.志贺氏菌属菌群菌型的动态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4):555-556.

[4] 徐安显.我国一省六市1974~1983年志贺氏菌群变迁的动向[J].中华流行病杂志,1986,7(2):3.

第8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电白县树仔镇山美村委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流行的原因和传播特征,为控制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经过科学的统计分析等进行疫情分析及实际采取隔离、预防接种等疫情应急处理方法。 结果 该起腮腺炎流行以在校小学生发病为主,经综合处理疫情很快得以控制。 结论 加强儿童免疫接种工作,发生疫情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是控制传染病疫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腮腺炎;爆发流行;调查分析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an outbreak of mumps in Dianbai County.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ause,prevalent feature of a outbreak of mumps in Dianbai County and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Emergent measures including isolation of infections,vaccination,etc.were taken after epidemiological survey,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infection. Results This outbreak of mumps occurred mainly in a primary school and the infection was controlled soon after adopting effec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Integrated measures including vaccina-tion are effective for controlling outbreak of mumps.

Key words:Mumps;Outbreak;Survey

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不仅仅是发热、咽痛、咀嚼困难,更严重的是它可同时侵犯其生殖器官及其重要器官引起炎、卵巢炎、脑膜炎和胰腺炎等。其发病与流行不单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2005年11月20日~12月13日,电白县树仔镇山美村小学相继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胀31名学生。根据上级要求开展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并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取得迅速控制疫情的明显效果。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来自本法定疫情报告系统,以及乡村、学校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方法 采用统一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逐个进行调查,并采用性流行病学方法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树仔镇山美村委有5个自然村,人口3340人,有811户,六岁以下儿童198人,设小学1所,在校学生389人,教职员工16人,除六年级设2个班外,其他年级均设1个班,其中一年级47人,二、三年级各48人,四年级60人。发病情况主要为小学六年级以下人群,没有见成年人等其他年龄组人群发病。

首发病人4例于2005年11月20日出现,学校动员发病学生在家治疗,未将情况向卫生院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由于疫情报告不及时,贻误了及时扑灭疫情的最佳时机。曾有2例患者在乡村医生中就诊,乡医也未作传染病登记和报告,直至有病例到市医疗机构就诊才由市疾控报告疫情。

2.2 临床症状 患者有发热、咽痛、腮腺肿胀等共同表现,与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经乡村医生或医院治疗,病人已痊愈,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2.3 流行特征

2.3.1 罹患率 11月20日~12月13日,共有病人31例,发病率为9.3‰(31/3340),其中在校学生发病27例,罹患率为6.9%(27/389)。

2.3.2 时间分布 最早出现的病人是2005年11月20日,有4例,末例在12月13日,只有1例;高峰在12月1~7日,共发病17例,占总病例数的54.8%(17/31)。

2.3.3 地区分布 病例分布于3个自然村,其中山美村23例,占74.2%,下排村7例,占22.6%,土公漏村1例,占3.2%;病例最多的每户有2例,共4户,分布于山美村3户,下排村1户。

2.3.4 性别、年龄分布 病例中男23人,女8人,性别比例2.88:1。小学生病例中男20人,女7人。发病年龄在4~11岁之间,年龄最小42个月,最大11岁,其中4岁、6岁、9岁各2人,5岁、10岁、11岁各1人,7岁18人,8岁4人,以7岁组占病例数最多,如表1。

2.3.5 年级分布情况 小学生的罹患率为6.9%(27/389);分布于一年级22人,占81.5%,二、三年级各2人,各占7.4%,四年级1人,占3.7%。如表2。

2.3.6 学校与非在校的情况 病例中学龄前儿童4人,占病例数12.9%(4/31),在校学生27人,占病例数87.1%(27/31),在学校与非在校发病情况差异有显著性(χ 2 =0.036,P

2.3.7 免疫状况 31名患者中只有1人有注射过腮腺炎疫苗,其余均无注射腮腺炎疫苗史。

表1 2005年电白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略)

表2 2005年电白县流行性腮腺炎小学生各年级发病分布(略)

2.4 疫情处理 接到疫情报告后,经立即组织疫情调查处理小组赶赴现场,并在当地卫生院防疫人员的协助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对疫情进行了处置,通过以下综合性干预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①患者立即遣送医院隔离治疗。②指导学校搞好卫生,加强课室通风换气,采用食醋熏蒸消毒空气。③对未发病又无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史儿童补种腮腺炎相关疫苗。④加强疫情监测,强化学生健康状况监控,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 讨论

本次的发热、咽痛、腮腺肿胀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认定本起疫情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流行。腮腺炎主要侵犯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电白县此起疫情只在小学低年龄组发生,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2] 。在31例患者中,只有1例有免疫史,因此,免疫空白人群累积是该次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这表明学校疫情管理存在庇漏,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和对学校的传染病知识防治宣传,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腮腺炎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最经济而有效的手段。必须加大腮腺炎或麻腮二联、麻腮风三联疫苗的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杜绝类似的疫情发生。

参考文献

第9篇: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

为掌握凯里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凯里市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信息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凯里市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个案调查资料及重症病例调查资料。人口资料由凯里市统计局提供。

1.2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疫情概况 2012年凯里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128例,报告发病率为245.81/10万,比2011年(67.32/10万)上升265.12%;报告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为0.18%。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 2012年凯里市15个乡镇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平均水平以上的乡镇街道依次为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炉山镇、西门街道,占全市病例总数的85.73%。凯棠乡报告发病率最低为27.56/10万。

2.2.2时间分布 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4~7月,共报告病例818例,占全年总发病数的72.52%。1~3月平缓上升,到5月达到全年最高峰,6月后开始迅速下降,至8月降至低谷;9~12月后再次平缓上升,见图1。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别分布 男性发病734例,女性发病394例,分别占手足口病发病总数的65.07%、34.93%,男女性别比为1.86∶1。

2.2.3.2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1个月~14岁;病例主要集中在

2.2.3.3职业分布 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733例,占病例总数的64.35%;托幼儿童366例,占32.13%;学生40例,占3.51%。

2.3疫情处置

2.3.1聚集性病例 2012年凯里市累计处置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36起,主要分布于城区有32起,占疫情总数的88.89%。疫情主要集中在托幼机构23起,占疫情总数的63.88%;其次是家庭聚集12起,占33.33%;学校1起,占2.78%。

2.3.2重症病例 2012年凯里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7例,占发病总数的0.62%,其中重症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为0.18%,重症病例的病死率为28.57%;城区重症病例5例,乡镇2例;散居儿童4例,托幼儿童3例;发病时间集中在5~7月,其中5月4例,6月2例,7月1例。

2.4病原学监测 2012年全市疫情处置及常规监测采样134例,结果显示,134例中检测阳性数为93例,阳性检测率为69.40%。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35例,占37.63%,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23例,占24.73%,其它肠道病毒(EV)35例,占37.63%。7例重症病例阳性检测数为5例,阳性检测率为71.43%,其中EV71阳性4例,CoxA16阳性1例。

3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凯里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和职业特征:①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5个街道,与人群密集、人口流动频繁有关[1]。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符合肠道传染病夏季高发的流行特点[2]。③发病主要是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应做到:①各托幼机构及小学应落实、完善每日晨午检、巡检、因病缺课的病因排查等防控措施,做到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②加强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让"常通风、勤洗手、晒衣被、喝开水、吃熟食" 的预防知识家喻户晓。③医疗机构做好重症、危重病例救治工作, 坚持关口前移的救治原则,及早发现、准确诊断重症病例。④疾控中心继续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实时监控,提高预警预测能力,及时处置聚集性疫情,同时加强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以及对重症、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研判流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⑤卫生部门加强与教育、宣传等部门合作,确保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协同做好联防联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静,马有祥.2008-2010年山东省东营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12):955-957.

[2]郁会莲,郭晓荣,邱琳,等.2008-2011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6):4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