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工作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急管理 体制 机制 法制 应急预案
1 引言
顾名思义,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指在应对突发性生产事故、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其危害,通过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所进行的相关控制和处理等活动过程。随着应对处理天然气生产突发事件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天然气开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综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对比天然气开采应急管理,希望能对天然气开采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所帮助。
2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基本框架
“一案三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案三制”具有一定的优先次序。无疑,在“一案三制”四个核心要素中,体制具有先决性和基础性;在解决好应急管理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发展。
2.1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也可称为行政应急管理体制,通常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利分配关系及组织形式等。项目部应急管理的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指挥。简称应急指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项目部生产经理、生产科科长、安全主管组成。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小组:生产现场组(一分组,二分组,三分组,四分组)、生产保障组、生活后勤和卫生急救组。在生产现场组的小分组中:也设立了组长、集气站、井口等多个应急岗位。以上是应急管理的基本体制:大概分为三级,逐级进行指挥处理各种突发事故。
2.2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可以(应)理解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及善后恢复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以应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涵盖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各个时间段,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善后恢复等多个环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从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到善后的全过程标准化流程管理。
结合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可将应急管理机制分为以下九个部分:(1)预案与应急准备机制;(2)监测与预警机制;(3)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4)应急指挥协调机制;(5)信息和舆论引导机制;(6)应急资源整合机制;(7)善后恢复机制;(8)心理干预机制;(9)调查评估和学习机制。
应急机制是否有效,主要看它运作时的活力与动力。项目部目前应急主要工作内容是:集气站或井口着火、爆炸、停电、泄漏、环境污染、员工伤亡、员工中毒、触电等伤害和疾病、洪水、地震、暴雨等险情和可能发生的险隋的处理。在项目部有着完善的应急处理原则和救援保障措施,分工明确,消防设施配置齐全、应急通信系统完好、应急电源,照明备用、物质,药品充足。以上这些都保证了应急管理机制运作时的机动性与活力。那么在“动力”我们认为主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安全文化)为主。
思想政治工作应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和内容。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三大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思想政冶工作发挥着对员工进行引导和预防的功能。在突发事件的爆发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维护集体稳定功能、动员功能和利益协调功能;在突发事件的善后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疗伤功能和监督功能。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安全文件和各采气及化工单位发生的事故通报原因分析中。有意识地加入了各种风险的教育,强调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培养员工确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员工遵守劳动行为规范和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减小突发事件对心理的冲击力。实现预防功能。在处理天然气泄漏着火、管沟开挖泄漏等事故时,员工能做到不害怕、不慌乱,按照规定的程序步骤进行操作。处理事故后,我们经行经验总结,稳定员工心理,加强战胜紧急事故的决心。纠正错误并进行相应的监督,制定相应的措施,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2.3应急管理法制
应急管理法制包涵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应急管理法制即应急管理具体制度。狭义的应急管理法制指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对于项目部来说,“应急管理法制”就是相关人员应急工作的分配与职责:其中《准备各大队应急预案》、《现场处置基本程序》、《现场应急标准作业程序》具体规定了:应急领导小组、作业区领导、作业区技术组、大班人员、集气站班站长及岗位人员、巡井人员、巡线人员、井口操作人员的应急工作分配与职责,说明我们应急管理程序不断走向标准化、制度化。以利于保证紧急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和高效性,这也应证了应急管理法制的主要发展趋势。
2.4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是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项目部领导班子组成的应急领导小组,站内消防设施配备,安全救护用具,专职的消防队力量,应急员工的工作分配与职责,系统危险源点与风险分布,各种紧急情况的处预案等。但应急预案的演练更是重中之重。
随着集气站数字化的应用和无人值守(数字化集气)站的推广,从中心控制站到集气站处理突发事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速度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开展应急演练是对预案及培训效果的有效检验,而且对于发现应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急演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关键字: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一)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素质低下
伴随建筑市场不断的开放,愈来愈多的农民工开始步入建筑行业,使得施工队伍的素质差距非常大,即便是在国有企业的施工现场,正式工也只包括少数工种和一般的管理人员,通常情况下,操作人员都是临时农民工,他们成为了建筑施工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未经过岗前培训,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意识非常淡薄,对自我的防护能力也非常差。
(二)建筑施工安全缺乏相应的应急对策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它们不能对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加以识别与处理,并且在处理已发生事故之时,不能及时的采取应急对策,致使事故不断恶化,最终导致事故后果愈发严重。现如今,由于绝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在现场并不具备相应医务室,导致事故发生之后,受伤人士不能得到及时救援,进而使救援时间被耽误,导致本可避免的事故不断产生。
(三)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严
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欠缺一定的手段和办法,对现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和习惯性违章不分析、不制止、不研究、不敏感。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管理出现上下脱节的情况,导致安全管理对策无法得到落实。
(四)监理单位存在问题
作为监理人员在审查专项施工方案或施工设计图之时,对诸如塔吊、脚手架、模板、深基坑等危险性比较大的工程欠缺经验或不懂得它们的安全计算方式;在落实安全措施的监督之时,责任感不强,进而对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
二、城市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同时做好把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工作做好,使他们能够将安全摆在首位,坚决反对由于快速施工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在进行重点项目的施工时,管理人员要把管理工作做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之上,对施工关系进行协调,对施工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批,对施工进程予以细致的监控,将施工人员的教育工作做好,消除安全隐患,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把安全管理的工作切实做好。
(二)不断提升施工人员自身的素质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抓住各种机会,使用多种形式来对企业中各层次的员工实行培训和教育,并以人员实践技能的培训为主,理论知识教育为辅,使全员的质量意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建筑企业中的员工也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学习新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为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
(三)对制度建设予以加强,使安全责任制得以落实
作为施工单位一定要对自我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予以不断强化,并制定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对电气、热源、火源线路要严格制度建设,安全管理负责人要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对施工现场的明火、工地取暖、做饭要设置专人进行负责监护,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作为切割和电焊的专业人员一定要坚持持证上岗,并坚决避免出现乱拉电线的状况,此外,要对油漆、氧气等易燃易爆物加强管理。
(四)建立健全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措施
在对建筑施工进行安全管理之时,为使建筑施工中抵御特大事故发生的反映能力得以提升,进而最大程度的使事故损失得以减少,作为施工企业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选派一些杰出人士成立救治组、交通治安组、抢救组、善后处理组、通讯组等,让他们能在事故发生之后及时将救援物资备齐,然后根据各自分工和职责的不同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抢险救援工作,以此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使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
(五)不断和完善奖惩制度
作为建筑企业需与主管部门一起将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计算奖金发放的考核内容之一。在劳动条件改善,避免工伤事故和职业性危害方面成绩优秀的;能将重大事故隐患及时排除,又或在进行事故抢救之时,能让国家和人民财产免受或少受损失的;对能在技术改进、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的,由企业主管部门颁发一定的奖励。而对违反相关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法规,进而造成职业病、伤亡事故的企业责任人和领导,要根据情节严重与否给予适当的处罚,情况严重者甚至要追求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结语
伴随建筑学理论在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建筑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断的发展,在对建筑施工进行安全管理之时,一定要坚持有效、合理、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一项非常复杂化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常抓不懈,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田宇.论建筑施工中如何实现高效的安全管理[J].科学与财富,2013,(1)
本文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应急以及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公路交通应急及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运输经济;应急运输管理体系;系统分析;公路应急运输
一、综述
在面对自然灾害或者重大事件所引起的应急情况时,通常会出现运输物资的保障问题、机场关闭、公路和铁路封闭等问题,这就会给人民群众的出行以及物资运输等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交通应急运输的需求就显得更加地迫切。本文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应急以及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各地的交通管理部门在灾害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快速处理;以保障应急的物资运输的及时、充足;有效地防御和减轻灾害等应急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从而保障国家以及人民群众之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稳定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二、我国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现状
目前针对各种应急事件,出现了一下保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 “绿色通行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交通应急处理预案》,煤炭运输车队,《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三、我国应急物资的运输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这种“一事一议”的临时处置措施,以逐渐地暴露出我国公路的应急运输保障相关工作的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总体的应急保障相关规划,相关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
(二)公路交通的预案体系相当的不健全,以致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三)应急保障的相关技术支撑体系相对薄弱,且应急保障的技术水平低,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四)由于缺乏相关的利益保障以及约束力,公路交通应急的保障队伍存在不健全的问题;
(五)公共财政的应急保障机制也不健全,以致财政资金的保障不充裕;
(六)应急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滞后,应急保障的工作不能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
四、构建我国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依据有关精神和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应急运输及保障工作总体的发展思路可定为:完善公路交通相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保障队伍的建设,建设应急管理机制以及法规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数据库与指挥信息系统,以实现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一)公路交通的应急体系建设
制定统一政策规划,指导各级公路交通的应急保障体系相关建设与发展,明确其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
加强交通应急的组织领导,建立并强化领导负责制与责任追究制。建立公路交通应急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并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发生应急时的管理主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二)交通应急的工作机制建设
加强预测和预警机制建设。要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以形成预警信息的、修改、解除的规范程序,并完善违规的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应急的决策机制建设。以建立出科学的责任明确的决策机制。加强信息机制、调查评估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以及恢复重建机制的建设。
(三)公路交通应急的预案体系建设以及预案演练工作
整合现有的各级各类的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以及应急保障的知识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资源,建设应急科普和演练基地,形成可覆盖各类突发的公共事件的有针对性的应急培训及演练体系。
(四)应急运输队伍的建设,应急运输的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运输队伍的建设,应急运输的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应急的管理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并充分发挥各位专家学者其专业特长与技术优势,成功组建应急抢险救援以及运输保障队伍。
除此之外,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全社会动员的机制,以实现突发的公共事件应对方面的社会化。
(五)规范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
(六)公路交通应急的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各级交通的主管部门,尤其是交通部,要加快应急的交通技术与支撑体系的建设,重视科技手段的利用,以提高应对相关公路交通的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能力。
(七)国家财政作为保障的应急补偿机制的建立
首先要建立以各级的政府,其财政资金作为保障的补偿赔偿机制,并要在法律上作相关的明确界定,以切实地保护到被征用方的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参与应急保障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公路交通的应急保障之长效机制。
要建立公共财政的应急机制,需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相关的预备费的管理制度,设立财政应急的专项资金。
(2) 建立相关的风险分担的框架制度。在各级政府财政之间、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构建一个相应的风险分担的框架制度,细化,明确各个机构的风险责任,以减少相互推诿,相互依赖,以确保应急相关资金的分担合理和拨付及时。
参考文献
[ 1 ] 谢素华.论我国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9期:154-158・
[ 2 ] 刘英舜,高明太.国内外突发事件道路安全管理体制介绍及分析[J]・中外公路, 2006, 26 (6).: 223-225・
[ 3 ] 祝江斌,王超・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预警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0 (4): 425-429・
[ 4 ] 冯浩・交通运输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
实施[J]・综合运输, 2006, 10: 54-57・
关键词:通信工程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的含义是为了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安全管理是通信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人们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目前,在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方面的有关要求在《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2008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都有相应的规定,这些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要求参与通信工程建设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全面做好通信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当前,通信领域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通信工程建设全面开花,在一些从事通信建设的企业中,只重效益不顾安全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安全生产上投入远远不够,经常发生电路阻断、人员伤亡的事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也给企业和个人造成带来伤害。铁的事实告诫和警示我们,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需要工程建设各方都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所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下面,就如何搞好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是指对通信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进行的管理,包括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所进行的行业管理和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建设活动的安全生产所进行的企业管理。从事通信工程建设活动的主体所进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包括通信工程建设单位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通信工程设计单位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通信工程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通信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等。
2 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2.1 有利于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保证机制的形成 通过实施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能够使参与工程建设各方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即形成了施工企业负责实施安全管理、监理单位对安全监督和政府对安全监管,从而保证通信建设市场领域的安全生产。
2.2 有利于提高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国家通过对工程安全生产实施三重监控,即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控制、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一方面,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安全事故;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改进市场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监理单位的介入,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进行时时的监督管理,改变以往政府被动的安全检查方式,从而提高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2.3 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发生通信工程建设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基本原则是事故预防和事故控制,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的消除事故隐患,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目前,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缺少不了监理单位的参与,监理工程师是既懂工程技术、经济、法律,又懂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有能力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消除,从而有利于防止或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就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了国家公共利益。
2.4 有利于实现通信工程建设投资效益最大化 通过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了通信工程质量,也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工程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投资的正常回收,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依据
3.1 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包括《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监理规范》、《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
3.2 建设工程批准文件 包括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3.3 委托监理合同和有关建设工程合同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两类合同进行安全监理,包括监理单位与业主签订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业主与施工承包单位签订的有关工程建设合同。
4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原则
4.1 设计单位要在预算中列支安全生产费,建设单位要保证工程安全生产费及时划拨给施工单位。
4.2 施工单位要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4.3 监理单位要认真编写《安全监理细则》。
4.4 工程管理各方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全综合检查,安全重点部位要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隐患,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整改。
4.5 通信建设工程要坚持“三同时”原则,即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6 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5 通信工程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5.1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单位负责人要作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常抓不懈,形成责任制,层层落实,并且每年都应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交纳一定的安全生产保证金。生产部门经理作为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对本部门全年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控,每个工程项目都要设立专职安全员,对工程安全重要部位要随时进行抽查,发现隐患立即消除。
5.2 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通信建设工程项目,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辨识潜在的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制定管理目标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消除事故隐患。制定安全生产奖惩措施,做到有奖有罚。
施工项目负责人要认真组织编写《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查找事故隐患,确定安全生产具体目标,指派专职安全员,要进行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并随时进行检查,尤其是安全关键部位的防护措施。
5.3 重视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 对员工进行定期教育考核,将通信工程建设安全技术知识列为员工培训、考核内容之一,保证所用员工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素质。因此,培训工作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强化细节,坚持不懈。尤其是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一定要把安全生产培训放在第一位。
5.4 保证通信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 施工单位对现场安全设施重视不够,通信工程建设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而安全设施、安全资金的有效投入是安全控制的基础。无论建设单位在施工合同中有无单独列支安全生产费,施工单位都不能在施工中减少或不投入安全生产措施费,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到位,安全防护用品必须齐全,而且必须要投入使用。
5.5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突出防范,重点落实 通信施工企业各级安全负责人要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现场安全员要经常性检查工程中的安全生产情况,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要做好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当天工作中的安全重点部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施工中的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重点部位,要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制止,并提出整改意见;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要随机对各个施工项目进行抽查,必要时对有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现场要专项检查,并跟踪监控,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5.6 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各种安全方面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人身伤亡、通信阻断、交通事故、消防等,并定期进行演练,储备各种应急救援物资、机具、仪表、人员、车辆等,并及时检查更新,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进行应急救援,把损失降到最低。发生安全事故时,施工单位在进行救援的同时,要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及时向有关各方报告事故情况,切不可瞒报不报。
综述,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企业应大力提倡和弘扬安全生产的决心和信心,有完善细致的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措施,切实实施安全生产的奖励,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商;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074-05
0 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赢得更高的利润呢?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快速应变市场需求的能力,需采取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措施。供应商作为企业运营的物流源头,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战略筹码。良好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影响企业能否建立一支稳定可靠、共同发展的供应商队伍,是提高企业利润的源头和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供应商管理的绩效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1 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经过60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供应商管理及其相关理论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Torstein认为企业的关键资源可以通过与外部供应商进行交易而得以增强,Stevens探讨了在供应链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结盟,供应商进入企业的战略核心,供应商管理也被提到了战略地位。马士华认为供应商管理是以企业供应部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沟通、控制和不断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哈林顿・埃默森提出管理绩效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加强管理必须将提高管理绩效作为出发点。加强供应商管理要以提高供应商管理绩效为起点,即以耗费较低的管理费用成本,得到较高水平的供应商管理效果。
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不同于供应商绩效评价,后者是对单个供应商选择时的资质评价和对供应商管理的绩效评价,而前者是评价整体的供应商管理水平,并找出其中的不足和产生问题原因的一项绩效评价工作,旨在使企业能采取措施优化管理。
当今,我国学术界对供应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仍需加大研究力度。本文以前人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影响供应商管理绩效的各个因素着手研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为企业评价供应商管理工作的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2 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供应商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中与供应商相关的所有工作内容,供应商管理绩效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供应商管理工作优劣状况,对这一工作优劣状况的全面考核便是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供应商管理理念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引导供应商管理工作方向的核心因素:供应商管理制度是规范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起到规范各项工作过程的作用: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起步点,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质量成本和企业与供应商的后期合作成本,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沟通管理是企业控制供应商管理的生命线,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沟通管理,才能促使供应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而要达到高效的供应商管理业绩,还应有严格的执行力和激励力协助各项工作的执行,这样才能促使供应商提供优质的物资,从而维持企业与供应商良好的合作关系;若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能再加上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必会使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影响供应商管理绩效的各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只有以管理理念为核心,以长期发展战略为方向,以合理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为规范准则,通过严格的评价选择、沟通、执行管理和激励等措施,才能达到提高供应商管理绩效的目的,最终得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3.1 供应商管理理念
供应商管理理念是企业领导倡导,全体员工共同执行,能代表企业信念并推动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该项指标直接影响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的未来发展,包含管理理念的制定依据、制定原则和企业的核心理念三个层面。
3.1.1 制定依据
制定依据是制定供应商管理理念的根据,是着眼于现代时代特征,立足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思想,即主要包括时代特征、行业特征和自身的特征。
3.1.2 制定原则
制定原则是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的准则,即企业能否按照个性化、社会化、人本和市场化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3.1.3 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指供应商管理的主要思想,企业要做大做强,不应把供应商作为企业的竞争对象,而要从长期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在信息共享、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核心理念分为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
3.2 供应商管理制度
王传明认为建立规范的供应商管理制度,是保证采购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的保证。供应商管理制度是对供应商管理活动的文件约束,是规范供应商评价选择、沟通管理、执行管理、激励等工作的依据和准则,是促使供应商管理不断规范化、优质化的必要条件。这项指标涵盖制定制度和兑现制度。
3.2.1 制定制度
制定制度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企业的管理理念,针对供应商评价选择、沟通管理、执行管理和激励等工作内容,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该项指标的完善性应从制定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可行性、应变性进行考核。
3.2.2 兑现制度
兑现制度是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考核供应商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的实际状况,能反馈出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可分为严格兑现和弹性兑现两种状况。
3.3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
自Dickson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进行研究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着手于该方面的研究,Hatheral认为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准则有8项,Weber,Current和Benton综述了74篇有关供应商选择的文献,总结出了23个供应商选择标准。由此可见,科学评价选择供应商对供应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该指标的考核可从供应商评价选择对象、评价选择指标、评价选择标准以及评价选择权重几个层面对其进行。
3.3.1 评价选择对象
供应商的评价选择对象是指企业为找到可以提供价格和质量兼优物资的合作伙伴,需在市场中开发的新供应商和在合作过的企业中挑选的供应商。该指标主要受供应商的数量、质量、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供应商数量越多,地理位置越复杂,评价选择供应商的难度越大。
3.3.2 评价选择指标
评价选择指标是企业供应商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它包含影响供应商优劣的所有因素,
是判断供应商优劣的准则。评价指标有利于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的规范化,对供应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评价指标应具有完整性、针对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3.3.3 评价选择标准
供应商评价选择标准是指企业评价选择供应商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是确定评价选择指标优良程度的样板,具有指导评价者得出正确评价结果的功能。制定评价标准应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原则。
3.3.4 评价选择权重
影响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的数量较多,而且在评价选择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不一致,对于供应商评价选择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定量区分便是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权重。对于同一套评价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受确定权重的主体和确定权重的方法两方面影响。
3.4 沟通管理
Christine Harland提出了企业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尤其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沟通管理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长久、紧密合作关系的必要手段,指通过信息的传递,资源的整合,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问题的一项管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分析。
3.4.1 管理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在沟通管理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是指企业与供应商沟通管理的运行机理,是加强科学沟通管理的依据。只有充分认识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其包括互惠互利、信息共享和相互信任等。
3.4.2 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是指员工从事某项事情所具备的知识、品质、技巧和工作能力。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主要包含员工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
3.4.3 沟通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影响到企业赢得市场的机遇,供应商管理的沟通渠道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对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管理效率影响较大,主要有电话、传真、互联网等。
3.4.4 应急沟通
应急沟通是指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处理突发时间,而需与供应商及时沟通的管理工作,是评价沟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
3.5 执行力
泛东软件董事长胡剑锋认为执行力是按照命令和规则,沿着预定的计划,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企业中永远不缺伟大的思想家,但在缺少脚踏实地的实施者,因此供应商管理的执行力应具备三个条件。
3.5.1 意愿
意愿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共同遵守供应商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并完成供应商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愿望,包含执行意愿的明确性和执行意愿的主动性。
3.5.2 能力
执行能力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的各种行为,如领导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员工与供应商的协调沟通能力,该指标直接影响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3.5.3 程度
考核供应商管理的执行力,除以上两方面,还应包括各项工作执行力的程度,即把规划转化为效益的落实情况,包括管理制度的执行状况、工作流程的执行状况等。
3.6 激励力
杜敏认为企业要想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稳定的双赢关系,应采取多项激励措施,并提出适当的激励能使供应商更大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能驱使供应商提供更好的产品㈣。激励是管理者为了取得一定的绩效,驱使被管理者工作而采取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措施,主要分为对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激励。
3.6.1 外部
对外部的激励是指企业对供应商的激发和鼓励,是提高管理供应商管理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采取有效的供应商激励,能增强供应商之间的适度竞争,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该措施包括订单激励、价格激励或信息激励等。
3.6.2 内部
对内部的激励是指对员工的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所采取的各种奖励或惩罚措施,是驱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包括奖金激励和学习培训等。
3.7 发展战略
曹文认为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发展性是其本质特征,发展战略的制定谋求于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发展。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是企业立足于长期的发展,科学构划全面供应商管理的蓝图,对该指标可分为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两个维度。
3.7.1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供应商管理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是对未来供应商管理的具体化,表明企业未来在供应商管理这一块努力追求的方向和所想要达到的水平。可从发展目标的基本性、整体性和发展性进行考核。
3.7.2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为实现长期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规划,表明供应商管理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对该指标的考核可从战略规划的计谋性和长期性进行。
4 研究结论
(1)在突出战略管理的经济领域中,评价供应商管理的优劣状况并找出供应商管理工作的不足,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七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反应了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这也决定了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金融危机,应急管理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历史经验教训
从2007年开始,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信贷危机。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公司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将出现亏损,并在同年4月宣布破产,美国次贷危机随之付出水面。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露,大量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濒临破产,对冲基金被迫清盘,投资银行宣布亏损和倒闭,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也遭受了重大损失。目前,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看,虽然美国次贷危机直接源于资本市场创新过度、信用过滥导致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但与金融机构不负责任的放贷政策和金融监管缺位也有直接关系。从此次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其影响远远超出预期。
危机正在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市场蔓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信心扩散等传导机制,迅速扩散到新兴国家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一些国家新美元升值、资本外逃、出廓产品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经济面临大幅下滑风险。
由于危机重挫了发展的信心和有效需求,全球贸易流动性危机已经出现。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20世纪90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1990年日本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尽管成因不同,结果各异,但是我们仍能通过比较,发现其中带有共性的特点与经验教训:资金使用成本过于低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和开放的步伐,是导致投资过度,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膨胀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衍生性金融产品而显得更为复杂,但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共同的,那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政权更迭频繁,严重破坏和偏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道。
历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更为全面、安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另外,由政府驻缅主导并介入危机应对是目前市场的普遍共识。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压力也相应明显增大。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已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一是出口形势相当严峻;二是消费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四是一些重要经济运行指标明显回落。
(二)经济形势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维护和谐稳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部分沿海企业关停、倒闭程序不规范,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工人工资和劳工权益无法获得保障,各地出现多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群体性治安事件。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可能继续恶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经济形势变化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将逐步显现。随着经济困难的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的可能性也将增大,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炒作热点敏感问题,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本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增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回落。由于首都经济服务主导性和总部经济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四)本市由经济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增多。
1.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的失业人员无序流动和管理问题需要高度关注。随着危机的发展变化,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将会逐步从沿海地区向本市传导,占本市企业总量95%以上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裁员的压力,此外,对农民工的需求可能减少,容易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和无序流动,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2.股市、房市波动较大导致的社会恐慌情绪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心理预期的变化影响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正常秩序,导致公众对金融危机的恐惧不断放大,并在下跌的股市、房市中不断得到印证,这种恐慌可能迅速地传播和扩赛,成为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3.不断上升的劳资纠纷及其引发的社会安全时间有所抬头值得重视,近期,因劳资纠纷导致的劳工聚集和威胁跳楼、跳塔事件频发,特别是在外来劳工使用较多的建筑、安装等行业表现更为明显,如果处置不当,容易损害政府形象,很可能引发新的不稳定。
4.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可能导致安全生产形势高度紧张。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本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地铁建设加上大规模政策性保障住房、水电气热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今后几年的开工和在建项目将会大幅增加,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金融危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应灭且跟踪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深入研判本市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困难,抓紧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应对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对经济运行的风险监测和控制,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全面加强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力度。
(二)建立经济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预案和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1.加强经济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力度。我们应吸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各自为战,贻误战机的教训,未雨绸缪,建立起一个更为有效的金融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以便能够将全市的经济危机管理和应对纳入一个有序、规范、条例的轨道中。
2.加强金融危机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危机应对工作的制度化。进一步制度或完善相关配套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三)建立经济运行的风险管理和综合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风险监测预警工作。金融危机通常都有先兆,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我们可以充分完善和利用奥运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与成果,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坚持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并重的原则,做好金融危机期间的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一是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对劳资纠纷监管,做好因企业破产欠薪引发的应急准备工作。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引导合理有序流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投资力度,消除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六)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调动各方面参与首都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公众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信心。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本质是金融市场的一场信用危机。因此,重振民众、企业的信心,防止恐慌心理加剧,是摆脱金融困境的关键所在。同志指出: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对此,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应对危机的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危机、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等方面所作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的化外患危机为内强之机,化短期之危为长期之机,化传统发展方式之危为现展模式之机,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宜居的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3]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贷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关键词:新时期、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建档案管理综述
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叫做城市建设档案,这些档案包括图纸、文字、声像与图表等各种载体,并且对社会与国家都有保存的价值。从城市建设开始就有了城市建设档案,此档案科技含量很高,并且与生产力、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有直接的联系,城建档案不管是从收集到保管,还是利用都有行政职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与约束,而在实际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因素在制约,对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城建档案对于城市的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也真实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从一九八零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以后,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城建档案的管理,完善了每一个环节,从收集到整理,从保管到编研,从利用到执法, 然而,随着城建事业的飞速发展,有很多新的难题与挑战也摆在城建档案管理的面前。
二、现阶段我国城建档案管理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首先,不规范的档案资源收集与处理。具体内容包括:不均衡的档案收集来源,太过单一的档案收集方式,对档案资源不规范的处理,其次,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现实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具体内容包括: 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的投入不先进,不及时,城建档案信息化对资源共享和快速流转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硬件配置及网络组建还很落后,仅仅靠人力实施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保管是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的,在信息化的建设中,系统开发或是软件开发的速度不够快,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系统开发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的提升,需要分步实施,就是纵向与横向,这需要从整个系统或地区统筹安排,但是,目前的软件开发工系统开发都不健全。现有的管理理念需要转变,信息化档案不同与传统的档案管理,若只靠原来的理念转变,根本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视野上要拓宽,不断的更新管理知识与手段,目前,这个环节正是城建档案管理薄弱的方面。最后,城建档案行政执行没有深入的落实下去,城建档案执法细则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文件是城建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有力保障,二零零八的一月一日,颁布并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从法律条款上对城建工作给了更进一步的支持,同时,对城建的服务地域也进行了拓展,把城市与农村都归入城建档案的业务范围,但是,实施细则并没有更深的完善。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太慢,目前,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多数还停留在行政检查阶段,行政处罚刚走出第一步,经常发生不移交档案或是档案散失等状况。
三、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工程档案质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工程档案质量要得到保证,必须把城建档案管理的队伍建设起来,关于加强城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对管理人员不但要宣讲工程档案的目的及作用,还要对其进行社会责任、政治理念及公共道德进行宣讲,对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及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深化,使他们对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有初步意识,从思想上意识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把建档归档的意识提高,从观念上使工程档案的质量得到保障,也能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宣传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提高工程建设领域对于城建档案的重视度。其次,在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关于岗位培训上加强提高,管理部门、行业学会与社会其他相关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但要抓好持证上岗,还要把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与再教育加强,使他们能真正地适就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不断的充实他们的新知识、新观念,这样才能命名他们在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使工程档案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再者,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进行强化,城建工程质量要实施五方的责任主体制度,这是城建档案工作的责任,最后,开展城建档案执法检查并且切实可行,依法治档的具体表现就是执行检查,这是一种行政监督行为,在保证城建工程档案的质量中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教育与执法结合在一起,树立正面与反面的典型,通过对优秀的城建档案管理人中的表场与宣传,使其他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鼓励与带动,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而要依法严惩那些工作不负责的管理人员,二是把投诉与检查结合在一起,建立健全互动的机制,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同时,还要对管理者、建设者及市民业主进行鼓励,让他们参与监督,并且设立举报投诉制度,法制单位根据举报的信息,对事实核定后,对于没有按照规定建立项目档案的工作人员以及负责人进行严格的追究,情节严重者要依法请相关部门立案,用强制性的手法保证工程档案的质量水平。
四、新时期应当加强我国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城建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信息化要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不但要采集,还要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可以理解为档案信息实现三化,一是将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将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与存储一体化、最后是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改善,只要使城建档案信息化得以实现,才能把档案利用的每一种局限冲破,使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及管理得到实现,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档案信息化可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既能远程服务,又能资源共享,使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迅速发展,并且普及到各行各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也得到普及,提前介入电子文件与管理工作是档案人员管理好档案的前提,电子文件用管理档案的形式,使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信息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给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带来的效果与收益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点就是对于档案的管理不再那么费时间费力气,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不但工作量很大,而且工作的效率也不高,费时间也费力气,而实行信息化以后,档案管理达到自动化、网络化与实时化,只需要录入一次数据就可以利用很多次,并且可以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录入数据后,可以打印相关的汇总表、收发文单据以及档案的封面、文件目录、案卷目录等,档案中的信息需要统计,形成报表,都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管理人员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二点就是更便于检索查询,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要找到所需的档案,要一本一本的翻查目录,再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不但费时而且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可以即时查询,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查询方式,选择一种最好的查询方式,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第三点就是使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之后,部门管理员工不再从事繁重的手工劳动,从中彻底的解脱了出来,这使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四点就是提供有效的服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得科技人员能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即时的查阅各类的档案资料,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建工程档案的数量也处于迅速增涨的状态,在城建档案中,城建工程档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对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对城市应急管理,工程建设的创新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在质量水平上一定要确保,而工程档案质量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城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工程档案质量的首要条件,城建档案管理队伍也是对档案的质量水平造成一定影响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针对工程档案质量与城建档案管理队伍两者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工程档案的质量水平展开讨论,并且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 ,刘萍.城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与建设工程档案质量的关系[j].城建档案,2011,(6):26-29.
[2] 徐悦红.谈工程档案质量的控制[j].管理观察,2011,(32):141-142.
[3] 方爱荣.工程档案质量的要求和监控[j].魅力中国,2010,(17):116-117.
[4] 张曼琴.城建竣工工程档案逾期不交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管理,2011,(3):89-89.
[5] 潘世萍.城建档案馆工程档案管理及利用主体的权益分析[j].城建档案,2007,(6):49-50.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感染管理科,江苏扬州 225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不断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了解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采取的防护行为等,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分析干预后效果。 结果 通过对该院在职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下降,由应用前47.2 %下降为应用后13.6 %;防护知识知晓率从应用前28.05%提高为应用后94.35%;职业暴露发生后正确处理率从应用前的0 %上升至应用后61.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通过对全院在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用风险管理程序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不规范防护行为,明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
关键词 风险管理程序;职业暴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139-03
Research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on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XIAO Xifeng GONG Xiup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Management, Yangzho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Yangzhou, Jiangshu Province, 225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for effectively intervening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Methods The hospital medical staff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occupation exposure related knowledge and the protective action had been taken were surveyed by th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medical staffs’ occupational exposure risk was evaluated by the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intervention was used to effectively intervene the non-standard behavior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applied to the in-service staff of our hospital,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reduced from 47.2% to 13.6%, awareness of knowledge about protection increased from 28.05% to 94.35% and the correct treatment rate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rose from 0% to 61.9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applied to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non-standard protective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otection behavior.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tervention
[作者简介] 肖夕凤(1970.12-),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管理。
风险管理程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其被广泛应用于医护管理领域后,对于医疗与护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进步,以及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多,使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加,从而导致感染疾病的风险性加大。为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和规范职业暴露的防护,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将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到职业暴露管理工作中,并对运用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医院医生200名,护士 250名,医技及保健人员58名,共选取508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调查2011年8月—2012年8月医务人员职业调查人员为2名,均为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内容见下),然后确定科室调查对象及人数,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带着调查表以科室为单位,现场进行指导填写,现场收集调查表,每项进行检查,确保填写正确率为100%。该次调查完成天数为5 d。暴露: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后,再进行回顾性问卷法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包括职业暴露概念、是否报告、发生职业暴露后有无现场处理(流水冲洗、局部挤血与消毒)、有无体检、有无接种与治疗、有无追踪、医院有无给与相关费用报销等。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操作环节、暴露原因、暴露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局部处理、暴露源血清学、暴露后处理及相关费用等。
1.2.2 风险管理程序内容 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感染管理科负责,成员为科室科主任和护士长;②风险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将职业暴露发生环节进行排序,制定防范对策;③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 ④规范医疗护理操作流程,并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内容;⑤制定发生职业暴露的标准化操作流程;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职业暴露考核体系。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结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发放问卷516份,有效试卷500份,有效率96.90%;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后发放问卷500份,有效试卷500份,有效率100.00%。
2.2 职业暴露发生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发生职业暴露平均236人次/年和68人次/年,下降率为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各类医务人员发生次数及下降率见表1。
2.3 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由28.05%提高至9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应用前后职业暴露处理正确率
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后职业暴露处理正确率12.97%和80.01%。见表3。
3 讨论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3]。血源性传播疾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有46.67%的护理实习生在实习过的科室中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发生。这说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现象[4]。暴露源明确为血源性疾病的高达55.81%[5],国外发达国家每百张床位发生锐伤 5.1~28 例次[6];职业暴露与受感染的危险也随之增加。HBV的感染率为6.00%~30.00%,HIV的感染率为0.30%,HCV的感染率为1.80%[7]。因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该调查结果显示,在风险管理程序应用前,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仅为26.77%,职业暴露现场正确处理率48.73%,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上报率为11.02%,随访率为0%,由此说明医务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防护不够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形势非常严峻。
根据调查情况,该研究运用风险管理程序分析存在原因,主要原因包括:许多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科学及全面的职业防护知识[8];医院配备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具数量不够或不好使用,如:某些操作戴手套后,操作难度大;临床工作人员自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认为麻烦;,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或传染病人少;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还不够熟练,应急能力较弱;医院上报流程复杂,工作人员认为没有必要上报,不知道如何上报或向谁上报等。
针对以上原因进行排序,根据风险系数大小以及可操纵性程度进行风险管理干预:该次调查发现护士是医院锐器伤最多,这与锐器接触率有关,护士承担各种注射、 整理利器等工作,其次是外科医生。因此,首先加大对重点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力度,提高自我防护和风险意识;加强技能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9] ,应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 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10];其次制定医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运用信息化系统报告,简化报告流程;最后开展全院范围内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的应急演练手段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免费为护理人员接种各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等[11]。
通过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后,明显增强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不同类型的职业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具有明显下降,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下降了71.19%,大大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此,应该对该项工作进行持续性监测、分析,不断寻找或修订高危因素,不断完善干预措施。同时定期向全院通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以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12]。
参考文献
[1] 张春兰,赵春霞,任章朋,等. 风险管理程序对临床护士针刺伤干预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967-2969.
[2] 朱萍儿,黄晓明,将桂娟,等.9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97-399.
[3] 方旭,栗蕴. 实习医学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05-406.
[4] 况小容,张卫红. 护理实习生对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的认知状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0):157-159.
[5] 王金贤,杨利亚.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63-765.
[6] Sulsky S,Birk T,Cohen L,et al.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prevent 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employees in health professions [EB/OL](2006-03-01)[2012-10-03].dguv.de/ifa/en/pub/rep/pdf/rep05/nadelstich/gesamt.pdf.
[7] 程科萍,王少康,孙桂菊,等. 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21-323.
[8] 叶卫东. 基层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87-788.
[9] 王金贤,杨利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63-765
[10] 王力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26):2.
[11] Mohammadi N,Allami A,Malek MR.Percutaneous exposure incidents in nurses:Knowledge.practice and exposure to hepatitis B infection: Percutaneous exposure incidents in nurses[J].Hepat Mon,2011,11(3):186-190.
[12] 赵倩.98例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干预[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4): 415-416.
(收稿日期:2014-04-10)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5. 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除了公知公认者外,首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一、综述
继国家颁布实施《安全生产法》后,又相继颁布实施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一系列建设工程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技术标准,促使我国建设工程安全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建筑业点多面广,劳动密集,交叉作业、高空作业多,属于高危行业,建筑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建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我国现有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管理职能分散、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落后、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我国的建筑安全监督检查机构只有安全生产管理局及各级安全监督站,而这些机构只能实施宏观监督、重点监督与抽查。安全监督站为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安全管理机构,属于授权执法,多数安全监督站工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质量监督站担任,大部分基层安全监督站专业安全监督人员严重不足。质量监督站担任安全监督工作,无安全监督经费来源。工作经费得不到财政保障,人员得不到及时的培训,素质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没有能力购置较为先进的安全监测设施,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督管理工作难于有效深入的开展。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还无法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建筑业的需求。
(二)建筑市场不规范。虽然国家颁布实施了《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了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但是,当前仍有一些责任主体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如建设单位压低工程造价,致使施工单位无安全经费;部分施工企业随意让施工队伍挂靠,造成“二级企业投标,三级企业进场,民工队伍施工”的现象,形成了施工企业只收管理费,不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加上有些项目经理不懂专业知识,致使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混乱等。
(三)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不到位,安全责任制不能落实到位。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的重要保证,但是,部分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严重,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能认真落实到位,不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身兼多职,致使施工现场违章作业行为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四)施工人员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素质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量流入建筑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建筑业的农民工已达万人,占建筑行业从业人数的%以上。据调查,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不到总人数的%。现场一线作业的工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虽然明确规定了施工作业人员须经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但由于建筑工程工种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安全法律法规及规范、技术规程的培训仅停留在安全管理层,落实不到一线的操作工人上,一线操作工人对技术堆积的不熟悉,是违章操作的根源,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安全投入不足,现场安全防护不到位。部分施工企业由于中标价格低、追求高额利润等原因,在安全投入上明显不足,安全生产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施工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或使用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防护材料,造成安全隐患居高不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六)监理人员不能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责任。监理市场现在还未完全步入正规,监理人员的各种管理职责还未能完全履行到位,目前还存在一个总监理工程师担任十余个工程的总监,一个监理员监理多个工地的现象,使得监理在安全监管工作中,不能认真履行规定的监管职责,对施工单位编制的专项方案不能认真审查,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部分监理人员对安全法律法规、技术规程不熟悉,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隐患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责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到位,对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对施工单位不及时整改,野蛮施工的现象不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等。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落实监管责任,转变监督模式。监督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属地管理和层级监督相结合、监督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与监督工程实体防护相结合、全面要求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监督执法与服务指导相结合的监督原则,从实物监督向行为监督转变,由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转向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加强对施工单位安全保证体系、安全防护措施、安全评价的审核,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队伍,寻求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方法,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转向标本兼治,努力寻求治本之策,不断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超前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规范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行为,增强对施工单位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加强宣传,不断增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促使施工单位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安全主产责任制度,特别是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安全技术交底,逐步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整体安全素质,使安全管理工作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不断转变,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提高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超级秘书网
(三)规范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加强现场实体检查。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是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人员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基本方针的物质体现。要通过加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等有效方式,规范安全责任主体单位的行为,促使施工单位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创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对脚手架、提升机械、施工用电、特殊工种持证上岗作业等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现场安全防护实体的检查,确保安全防护体系有效使用。
(四)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隐患排查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防范于未然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效果显著。把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五)规范监理行为,充分发挥监理安全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监理市场,规范监理行为,强化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理人员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理人员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加强对安全施工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及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加强对隐患整改的复查,充分发挥监理的现场管理职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全面落实法律法规及各项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遏制特重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建筑安全生产局面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