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病原微生物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原微生物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原微生物学

第1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与传统的第一代测序,又称Sanger测序相比,在DNA测序方面,HTS技术具有快速、廉价和高通量的优点,使得细菌基因组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通量“台式”测序仪的出现的使实验室能够独立于专业测序中心进行测序工作,同时,HTS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确定病原菌克隆的分子机制,辅助研究人员推断出全球大流行以及局部暴发期间的传播途径,甚至可以对患者个体在感染期间进行细菌种群进化分析。与传统的杂交方法相比,HTS还提供了转录组分析的潜力,包括覆盖全基因组范围及准确定量等,且深度测序辅助对细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以确定病原菌在体内生长或在其他特定生长条件下存活所需的决定因素。本文将对HTS在细菌病原体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感染过程中细菌进化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结果往往取决于宿主与病原体如何相互作用,采用HTS技术进行的研究为定殖和感染过程中细菌病原体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例如,研究发现,在感染过程中,由于选择性压力(例如与其他微生物共同感染、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某些固定的亚种中会随机出现有利与病原菌的突变,同时,在感染期间还可以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的突变。相较于与传统的PCR扩增技术和一代Sanger测序,HTS的超基因组学方法可以从微生物群分析得到更大的多样性。例如,与健康者相比,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更严重的炎症相关,并且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的明显发生改变。

二、确定疾病暴发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鉴别力较低,无法在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精准的作用。全基因组序列可以为分离株之间核苷酸提供最高水平的分辨率,可识别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以及社区之间的传播。应用该种新方法可以确定传播的起源是某单一菌株还是多个菌株共同引起。

三、有助于了解病原性克隆出现的分子基础

对大量紧密相关的分离菌株进行测序可帮助我们重建高分辨率的系统发育树,有助于对病原菌克隆株出现和传播的潜在过程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基于HTS的进化研究,证明了第七次霍乱大流行由三个独立事件组成,后两个是由于霍乱弧菌获取复方新诺明抗生素耐药元件造成的,这导致了对常用霍乱治疗的失败引发了流行。

四、HTS在了解病原体生物学方面的未来应用

测序技术的飞快发展,单分子测序、读长不断的增加使得微生物群落内单个病原体的高

第2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维吾尔医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of Uighur Medicine

Azierguli·abudukerimu, Delixiati·yimiti, CHEN Feng, WANG Hongying,

Abuduhabaer·abudykerimu, Zilaiguli·mijit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ch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daily life and the most clinically common, whether it is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ighur medicine, medical doctors often in face,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treatment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ust have the aid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 biological laboratory tests to find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Uyghur medical education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Xinjiang area of Xinjiang higher education, is also the medical career and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Uygur Medicine, Uighur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 realit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e with modern medical needs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a series of reform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 uighur medicine; teaching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涉及到临床医学、医药学、中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诊断技术及防治措施等。医学微生物这门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强,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

1 维吾尔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维吾尔医学是维吾尔民族的医药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药科学,它既不同于古希腊医学,也不同于古阿拉伯和印度医学,它是我国古代西域古代维吾尔人民和各族人民几千年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人民很长时间以来通过根据把脉,观察病人面色、舌头、精神状态、大小便等一般状况及病程,症状等特点进行诊断并治疗民间发生的各种病,积累了关于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很多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不断地运用到实践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维吾尔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方法及维吾尔医药物。 维吾尔医药学的运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维吾尔医药学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所以广大维吾尔族群众把它认同为可靠、信赖的医学领域。因此要想将维吾尔医药学更广泛地利用到医学领域、更深入的运用到医学治疗过程,甚至要发展维吾尔医药学并尽快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融入到我国医学领域和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对中国特色医学卫生事业的建设与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①

2 维吾尔医学专业开展病原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性

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常见的医学问题。不管是临床医生或传统医学医生都会遇到各种感染性疾病只不过是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治疗技术方面有区别,但是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及检查方法还是离不开病原微生物这门基础课程知识。

维吾尔医药学是以种属于宏观医学的医学领域,维吾尔医药学理论认为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人体的整体性观念是维吾尔医药学的主要特点,而且正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使维吾尔医药学具有局限性和限制性。②

维吾尔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维吾尔医学教学中医学微生物学应该有自身的教学体系,而不同于临床医学。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启发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将病原生物学与中医学、西医学、维吾尔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学好这些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基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专业课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技能技术的基础上,加强病原微生物学这门桥梁学科的教育体系。

3 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维吾尔专业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都是维吾尔语授课而且专业课设置量大因此这一系列自身的特点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传授及学生的掌握比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紧迫感。因此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给学生增加课时,安排有关维吾尔药物方面实验操作。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对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维吾尔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有关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诊断及治疗方法就能对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至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学生更不能把维吾尔医药学知识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没能真正意识到病原微生物学的学习对维吾尔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病原微生物学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治,病原微生物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学这门课程与临床医学,中医学,西方医学,维吾尔医学等各个医学专业关系很密切。

4 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4.1 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决定于他对学习的态度,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兴趣又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决定学习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推动力,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吸引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克服思维中的依赖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被动转为主动。 让学生理解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对今后临床工作而且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对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介绍自古以来在世界发生的一些生物战争。例如,二战时期,日军731部队曾对中国10余个省施放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杆菌等10余种战剂、英国在格鲁尼亚岛试验了一颗炭疽杆菌炸弹,至今该岛仍不能住人、美国9.11事件也有一些利用炭疽杆菌粉末导致多人致病和死亡的事件等。通过这些案例,可引起学生对各种细菌、病毒,病原体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更多有关微生物学方面的一些问题。③由于微生物是体积很小肉眼看不到的,对于形态,结构等知识的讲解还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各种病原体的形态图,结合实验室自己在显微镜观察的病原体和老师讲解的结合起来。有关传染性强,教学实验室不能培养,学生不能在实验室观察的病原体及其培养过程的一些内容老师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让学生用眼去体验,合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节省时间,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加强微生物学基础内容的教学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学习与维吾尔医药学相关内容,对于维吾尔医药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用维吾尔医学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维吾尔药物的生产、药物鉴定、销售管理、新药物的研究并开发等各种相关工作都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病原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营养、代谢、生长、生态、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维吾尔药物的通过微生物学方法检测、鉴定、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药物的生产与研发、微生物学诊断、治疗等具有紧密的联系。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将为维吾尔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维吾尔药的开发、制造、临床使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维吾尔医学理论认为,体液(Hilit)是在火、气、水、土等自然界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摄取的各种饮食为基础,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所产生的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等四种体液。④

这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这四种体液质人群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体质、抵抗力都不一样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也不一样,因此从这些特点出发把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和病原微生物真正地联系起来讲述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4.3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课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操作能力,实验室是学生踏入工作之前的很重要的一个实习基地。经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环境素养等基本素质。我们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根据其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验证性实验模块、综合运用性实验模块和研究性实验模块。前两者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客观知识的理解,对于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后两者对本专业的发展提供很多理论基础,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方法,目前关于某些感染性疾病与维吾尔体液理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开始研究,因此激励学生参与老师们各种科研课题从而锻炼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推进教师们的科研进程。

4.4 提高老师们的科学素养

飞速发展的医学教育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全面教育及发展,通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学术会议、专业交流会、培训班等,同时对维吾尔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不仅要精通微生物学专业还要了解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要学习有关感染性疾病与维吾尔医学体液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实际的临床例子来给学生解释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这方面老师们要下功夫进一步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研究进程等,丰富自身的周边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培养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实用性医学人才。

总而言之,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互相促进、协同完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维吾尔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医学界所需要的医护人员。

注释

① 哈木拉提·吾甫尔,刘西平.加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维吾尔医学专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38-55.

② 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民族地区维吾尔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医学,2012(42):170-181.

第3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

绪论;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方法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CAI Rui, LI Shan, TAN Zhou-jin,et al.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TCM University of Hunan,Hunan 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one of important subjects in life sciences. Introduction lesson is the beginning of Microbiolog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niversity with Microbiology, excellent introduction lesson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microbiolog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Pharmacy specialty; Microbiology; Teaching methods

在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学方法因课程内容、教师、授课对象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讲授阶段调整教学方法也是相当必要的。适时地选择一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能高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消化和吸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一直以来,在中医药院校,本课程面临着内容多(涵盖了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而课时较少(我校有60理论课时和42理论课时两个层次)的窘境。因此,合理安排与取舍教学内容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每门课程教学的第一章即为绪论,有的教师认为绪论中没有实质内容[1],而且看上去浅显易懂,因此,为了赶进度,绪论往往不会被重视,只是一带而过,甚至只让学生课后自学[2]。然而,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能否吸引学生对新课程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关键在于能否给学生呈上精彩的第一课-绪论。绪论课讲授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绪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绪论在课程教学中的第一印象作用

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第一节课的开始。它包括该学科的定义、内容及任务,并介绍其发展简史,学习目的及方法等。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微生物学”,“为什么要学微生物学”以及“怎样学好微生物学”。绪论课是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好比我们认识一个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绪论课教学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具有吸引力,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门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一个教师上绪论课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语言和内容上不能吸引学生,这无疑将使学生丧失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和动力[3]。因此,绪论部分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2 绪论对课程内容的概括作用

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教材的绪论是本门学科的综述,通常是对课程内容的概括性的介绍,它的任务是表明课程的性质、学科的研究方向、大致的内容结构,以及对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作一个概述,起统领全教材和整个课程教学的作用。绪论课是各门课程正式教学开始前的前言课、简介课、概论课、导入课,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基本内容,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同时,初步了解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学习方法和教学的总体安排,为以后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3]。

2 药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2.1 药学微生物学的内涵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让学生知道“药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区别,虽然“药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同样属于应用微生物学的范畴,但是,“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讲授微生物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其防控措施,而“药学微生物学”应该主要讲授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包括利用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医药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药用微生物资源及其产品的开发,等。

我们知道,药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微生物学是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微生物学采用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进而使之与药学息息相关,在抗生素、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生物制品生产以及药物的微生物学控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药物生产、检验技术的基础,还在基因工程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但在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中,本课程一直以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内容为主,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部分极少。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也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之中。

2.2 药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要突出的内容

绪论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介绍本课程的大致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药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就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学,也就是学习微生物学后,在药学专业中有些什么用。但由于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临床相关知识涉及不深,在举例介绍病原微生物时应淡化其与临床诊断密切相关的内容,而突出强调其与药学有关的内容,从侧面引导学生寻找抗微生物药物研究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绪论讲授中还应突出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如微生物的药用资源、微生物对药物的污染与控制、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药物的微生物检验及抗微生物作用的检测方法等,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将微生物学的知识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自觉学习的推动力,并且带着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另外,恰当地补充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是相当必要的。

绪论教学的最后,老师要为自己在后续内容的备课和讲解中注重理论联系专业实践设好蓝图,应该直截了当地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目的,向学生们提出要求,通过微生物学的学习,药学类专业学生主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1)利用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医药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原理;2)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要求学生熟悉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学指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掌握药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基本技术;3)药用微生物资源及其产品的开发: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药物的主要种类,了解微生物在新药开发与改造中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微生物学的方向和目的。

3 结语

绪论教学是引导学生步入新课程的关键一步,处理得当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不仅要告诉学生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情况,还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过程是由多环节和内容,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合理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5]。

参 考 文 献

[1] 贾淑平.浅谈绪论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113-1114.

[2] 于艳红.浅谈“绪论”教学的重要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157.

[3] 蔡立红.关于绪论课教学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87-88.

第4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摘要】:一直以来,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大大降低了其对人畜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现代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状况。其中以PCR和DNA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

人类进入21世纪,虽然医疗事业已经发展到了历史最高点,但是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患,其中造成人类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纷繁复杂,范围覆盖面更广,而且耐药性越来越强,其中还有一些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像结核分支杆菌等又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体,如2003年底出现的SARS病毒以及2004年又出现禽流感病毒。这些病毒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带来巨大困难,严峻的现实要求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不断更新。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本文所讲述的是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 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

传统病原微生物的检查是以染色、培养和生化鉴定等为主,这些方法测试结果比较可靠,特别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在当前形势下,该方法仍然是很多微生物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然而,细菌在生长繁殖时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这使得检测周期一直不能降低;与此同时,很多病原体的培养还会与营养需求、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病原体含量多少等因素相关。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特别是针对流行病学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免疫学等的不断发展,新的微生物诊断技术和方法己广泛被应用。

二、 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和化学反应来进行检测微生物,具体有色谱检测法和电阻抗法。

(1) 色谱检测法

在色谱检测法中,将细菌混合物通过不同固定相和流动相,进行溶解、解析、吸附和脱附等相关物理过程,在进行多次反复后得到分离,最后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细菌的属、种甚至株进行鉴定。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其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同时操作简单方便。

(2) 电阻抗法

在电阻抗法中,它是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通过检测培养基导电特性变化,从而快速测定样品中微生物含量。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理代谢,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一些如碳水化合物、类脂、蛋白质等电惰性物质逐渐转化为电活性物质。随着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电活性物质逐渐取代了电惰性分子,而使得培养基导电性增强,最终导致电阻抗降低。

三、 分子生物学技术

21世纪将迎来以分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时代。最近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医学、遗传学等各个领域,这不断促使现代医学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转变,从而形成了分子微生物学,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需求:从以前的外部结构特征逐步转到现状微生物的内部基因结构特征研究。同时,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相应的转向到基因水平的检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众多新的检测技术中, 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多种优点的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现在已经应用到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中。此外,DNA芯片技术的兴起,为微生物学的检测带来了日新月异的革命。

(1) 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在病原体检测上时的优势如下:常规方法常难以准确检测一些对形态和生化反应不典型的微生物鉴定,但是PCR技术的出现,使得其成为可能,即使在出现大量死菌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准确而快速的鉴定;同时它还不受混合标本的影响,能够很方便地从含有大量正常菌群的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而且,对于如分支杆菌、幽门螺杆菌、支原体等一些生长缓慢甚至难于培养的微生物,采用PCR技术来鉴定这类菌株也有重要意义,采用其他方法则很难获得信息。

(2) 基因(DNA)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基于玻片和尼龙膜等的载体,有序排列了很多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分子在单位面积上密度非常高,从而在一次试验下,就能够同时检测到多种疾病或者对多种生物样品进行分析。

生物芯片根据芯片上固定的生物活性分子的不同可以分为蛋白芯片和基因芯片。而基因芯片的活性分子是寡核苷酸探针或靶DNA。DNA芯片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少样品需求、可快速、准确、高效地显示病原体的遗传信息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分析宰基因序列、快速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变异及耐药机制、揭示发病机制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由此可见,基因芯片技术发展前景和空间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提高。现代病原菌微生物检测将沿着高度自动化和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其中尤其是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在病原菌诊断、鉴定以及基因检测等方面成功运用自动化仪器,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最终将完全改变临床病原菌检验的现状,实现集高效、高质和廉价等与一体的技术。同时,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检测技术将会不断涌现,从而不断促进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多媒体素材库;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与临床结合紧密,实践性较强。因此,实验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在实验教学中能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对各种微生物形态及培养物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特点。然而,作为评价实验教学重要指标之一的实验考核,由于受到考核时间、内容、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考核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2]。随着近年来许多学校扩招,师资力量不足,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得不取消,而采用只书写实验报告单一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这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使许多学生产生不重视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报告书写,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实验课,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成绩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也不能客观地评价实验教学效果。近3年开始尝试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经过在2009级、2010级及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实验教学试题库的构建

1.1考核内容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确定实验考核范围,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生理、实验原理及实验基本技能等方面。考核题型包括图片辨认、填空、判断题、简答、病例分析等形式。

1.2实验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 玻片标本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进行图片采集;各种病原微生物培养物、生化反应、凝集反应、特殊实验等结果,采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摄;此外,收集本专业各种教材、专业图谱、互联网网站等相关各种微生物形态、结构、电镜照片等图片。所有图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编辑处理,并在每张图片的典型特点上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箭头或数字进行标注;实验原理、步骤、操作等利用电脑软件制成线条图和动画。

1.3多媒体考题制作 将试题制成PPT课件,内容以图片、表格、动画、线条图及文字的方式展现,根据试题的难度系数及各次实验内容的比例,分为若干套试卷,形成若干套难度系数均等、内容全面的试题库。

2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2.1考场安排 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考核,每次安排考生16名,监考老师2名,考场地点为配有显微互动系统实验室。

2.2考核实施 同一考场学生进入考场后按指定座位号就坐,由学生随机抽取试卷号,老师根据学生抽取试卷号打开试卷,利用显微互动系统将试题发到每台学生电脑上,试卷按预先设置的播放速度、时间及顺序进行自动播放,学生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完成答题。

2.3实验成绩评价 实验考核方式改革之后,学生实验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占20%,实验考核成绩占10%进行统计,这样比较全面地评价了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相比之前的年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同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书写能力等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 总结

80年代初我校实行的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考核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繁琐的考前实验室准备工作;由于受实验材料的限制,考试内容局限;考题单一,考核内容不够全面,主要侧重于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考题重复率高,已考过的学生容易将考题泄露给正准备考试的学生,导致考核出现不公平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普及,近年来开始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考核中,经过3年的实践尝试,得到了老师及学生的普遍认同。与传统实验考核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有许多优势,如以实验室为单位,每次在2名教师的监督下可容纳多名学生同时进行考试,这节约了考核时间及人力资源;之前的传统实验考核只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测试,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考核,可将实验考核内容扩展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生化鉴定、实验原理等多方面,使实验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通过考核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3年的实践改革中发现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最后的实验总评成绩中,使得学生意识到只有平时努力认真地学习,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得到调动,实验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地提高。虽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有许多优势,但也要客观地看待其局限性,如对实验技能的考核,采用动画方式来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判断,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因此,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要正确、合理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实验考核中的使用度[5]。

参考文献:

[1]林乐勋,付英梅,佟雷,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47-149.

[2]陈晓宁,王清河,赵蕾,等.构建网络考试平台探索新的实验考核模式[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2):159.

[3]王小丽,钟有添,谢琼.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817-1824.

第6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实验课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验课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①因此,实验教学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其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并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实验程序安排学生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②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能启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综合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实施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它将学生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有目的地获取新的知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了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和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④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来采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活动,探讨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本文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想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级耐药细菌的感染等,引发高度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分子,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属- -内酰胺酶等的原核表达引入实验课中,并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我们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表达上述关键分子;最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并模仿研究生答辩的方式进行总结汇报。我们希望在实验中引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并且采用临床医学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培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实验课的教学体系。

2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2.1 实验前的准备

我校的医学本科生课程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分别依次在第三个连续的学期开课。因此,在生物化学开课的学期,我们从32个实验班中选取所有课程总平均成绩相差在5分以内的6个班,随机将这6个班分成两组,每组三个班。其中一组为实验组,采用上述实验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通过年级的学习部向实验组学生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并建议学生在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重点学习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原理,如PCR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提取、DNA酶切及连接、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等,为下学期实验课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扎实的基础。

在开课前四周,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上述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亲自操作,向学生演示上述实验技术的操作要领。

2.2 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前8周里,我们规定学生在两周内,以《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为主要参考书目,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数据库中查阅一定量的文献,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具体实验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在第8周末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2.3 实验操作

从第9周开始,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在此后的四周时间里,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在学生实验期间,安排教师全时段值班并陪同学生实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确保实验室安全,以防出现事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实验记录,写实验报告。

2.4 实验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汇报

在实验前和实验中,分多次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首先讲解论文写作的意义、一般要求,然后用举例的方式,重点讲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在实验完成后,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在反复修改后,以小班为单位,要求各组将自己的论文以PPT报告的形式,按照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要求进行交流,并择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3 教学方法的成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实验班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经过四~五周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最终都能完成实验方案的全部内容,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验总结报告。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术论文和总结汇报,并且最后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们认为,本教研室采用的设计性、创新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计实验课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分子生物学和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操作,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从实验考核(表1)来看(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实验班高分段(>90分和80分~90分)人数和平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这表明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新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学生准备及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方案所涉及的领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相关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班的期末考试的成绩(表2)也显著高于非实验班(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这表明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2 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献调研、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方案的准备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参考资料,每个实验小组都在网络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并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因此,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按照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文写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按照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功夫,还使他们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们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实验总结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组织PPT多媒体文件,并进行汇报。

3.2.2 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本实验需要用到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此外,还需要用到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蛋白表达宿主菌)、无菌操作技术、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发酵技术等微生物学技术。在开展实验前,学生必须首先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然后将实验所需的多项实验技术组成一个有序、连贯的有机整体。这一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实验课的内容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地组合并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实验,这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往往需要要进行1~2次的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术,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时,实验重复的次数会增加。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分析并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技术本身,而且学会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3.3 教师的素质获得提高

首先,我们所采用的自主设计实验难度接近科研课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该实验,因此对施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师需要自己开展预实验,并向学生讲述实验技术的原理、示范相关操作要领;再次,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完成自主设计实验,本教研室的教师付出了比传统教学实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更多的牺牲。首先,需要我们在上学期就要开始为该学期的实验设计进行提前宣传,做好准备。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知识、各个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指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只要学生做实验,教师就要全时段值班,指导实验。因此,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对工作负责,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总结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我们所采用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通过具有轰动效应的病原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其次,我们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这种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并间接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完成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报告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今后继续学习,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上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注释

①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6.26(6):22-26.

② 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1.

第7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本书是在《微生物定量风险分析》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共历时14年。书中涉及的微生物从第1版中的食源性细菌、病毒、单细胞动物拓展到近几年新发现及流行的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生物恐怖因子以及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等。在本版中作者延续了第1版中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现代病原微生物分析方法、预测微生物学(病原体生长与凋亡)、风险分析模型以及人群中疾病扩散模型等。同时本版也删除了一些内容,如,不再反映微生物剂量应对指标的复杂图表等。

本书共分为11章:1.动机,主要介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现有手段、覆盖范围、定量微生物风险分析的潜在目标、特定地域的估计、地域集综二次传播、地方性传染病暴发案例等;2.微生物病原体与传播,按照三种分类法分别描述各类病原体的特征、临床特点、潜伏期以及宿主特征。这三类分别为种群分类(真核、原核、病毒、类病毒)、微生物分类(病毒、细菌、单细胞动物)、传播途径分类(呼吸道、皮肤接触、食道);3.风险评估范例,通过案例详细介绍风险评估――定性或定量评估在人群或个体中潜在对健康不利因素的分析方法,例如,化学品风险评估、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微生物潜在风险评估、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过程和发展等;4.危险品标识是识别治病微生物病原体的标志,详细描述不同的标识;5.定量微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着重讲述不同的微生物分析方法,从不同的病原体采集方法到针对细菌、单细胞生物以及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6.疾病的暴露评估,通过大量的数学公式以及统计方法分析病原体的载量与疾病在人群中暴露的关系;7.预测微生物学,通过大量数据与统计学方法预测微生物病原体的生长与凋亡过程;8.微生物剂量反应评估,通过不同的模型与数学算法详细描述病原体的载量与患病率、死亡率、及潜在免疫状态的影响;9.不确定,本章列举出了一些在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因素。10.人群疾病传播,主要通过模型来分析人群与社区中的疾病传播过程、潜伏期、以及相对应的检测方法男;11.风险特征与决策,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并指出当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结果需要一个定性的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本书作为全面介绍微生物风险评估的专业教材,既满足各高等学校生物类、环境类、 生物工程类、公共卫生、微生物类学科本科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层次和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需要。

马雪征,硕士,助理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

第8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关键词】生物安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生物安全( biosafety) 指的是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1]。而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是我国卫生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目前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科研单位、医院、高校等重要场所管理及工作学习人员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

早在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来增强人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视。但是,2003 年9 月到2004 年初在新加坡、台湾以及北京连续发生的实验室人员感染SARS 冠状病毒的事件,2005 年的H2N2流感病毒样本风波, 2010 年11 月至2011 年3 月东北某农业大学发生严重的布鲁氏菌实验室感染事件[2],这些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又一次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是具有对周围环境和教师及学生造成潜在生物危害的主要场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校的生物安全工作。

1 实验室功能介绍

我校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微免实验室)主要由以下几个独立实验室组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医学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寄生虫学检验实验室。分别承担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寄生虫学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主要是五年制高职护理、助产、涉外、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学生。

2 学生实验现状分析

2.1 专业层次不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学生为高职护理等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她们的医学知识相对薄弱、对病原生物的认识也刚刚开始。而对于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和免疫学实验室来说,授课对象主要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会有交叉,既有刚刚接触微生物学检验基础和免疫学检验基础的低年级学生,也有即将面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无论在知识储备、操作技能还是安全防护意识上都有一定差距。

2.2 生物安全意识弱

初次进入微免实训室的学生,都是低年级学生,她们年龄偏小,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面对一些形形的病原标本兴趣浓厚。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声音过于嘈杂、未经允许触摸标本、实验过的标本随意丢弃、带与实验无关的东西进实验室、防护服穿着不当等等问题。而且按照教学进度,学生是先学习免疫学再学习微生物学知识,也就导致第一次实训课时,她们并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实验室环境会对她们有什么样的潜在危害,也没有很好的生物安全保护意识。检验专业的同学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在做一些脓汁标本、大小便标本检验时依然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容易造成环境的生物污染。同时,实验室也保存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标本,如: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炭疽杆菌等具有强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他们在操作技能上不熟练也有导致菌种泄露造成生物污染的风险。

2.3 实训内容安排不合理

对于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学习中,往往是先学习免疫学,再学习微生物学。所以,学生没有学习到微生物学的知识就进行入微免实训室免疫室进行实训,这也造成了她们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微生物会对她们和环境造成什么影响。而且由于实训场地限制,有些实验采取分组进行,同学之间有着较强的互动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安全危险因素的传播风险。

目前我校微免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数量庞大,且层次不一,尽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但是生物安全工作仍然是每次实训课上教师要反复强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从事卫生检验工作人员发生职业病危害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5-7倍[3],所以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提高她们的自身防护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3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方向

3.1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对开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不同于其他实验室,里面存放着很多具有致病性质的病原生物,为了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保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执行生物安全相关规定》、《生物安全工作内部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人员准入规定》及《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问题时的反馈和纠正措施程序》等。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微免实验室也制定了微免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仪器室管理制度、准备室管理制度、大型仪器操作规范等来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避免实验室生物感染情况的发生。

3.2 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要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举办生物安全管理为内容的学习班,通过学习提高相关人员特别是微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转变观念,为做好生物安全工作起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学生,如护理、助产、检验等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她们负责标本的直接采集和检验,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在平时的实训课中,更应该加强对她们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包括学习学校制定的各种生物安全制度、认真研读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生物安全专题培训等。

3.3 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勤学苦练增强专业技能。如对于护理、助产专业,要加强消毒灭菌操作练习,这些工作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5]。对于检验专业来说,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临床标本,各类标本中都有很多未知的病原生物,这就要求他们更应加强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6]。学生在实训操作前应穿好工作服,必要时还应该带好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认真听老师讲解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后,方可进行实训。对于涉及病原性细菌的接种、分离、培养等操作时,要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操作过程要规范、切忌毛手毛脚,避免危险性病原生物对自己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时,由于涉及大量的具有传染性的血清标本,如梅毒阳性血清、乙肝阳性血清等,操作时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其经过皮肤伤口感染。

3.4 科学合理安排实训内容

对于实训内容的安排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对于一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验内容最好先安排微生物学内容,因为实验室存储的各种病原生物是最主要的生物安全危险因素。对微生物的了解可以帮助她们树立无菌观念、为今后的实训内容打下安全基础。

3.5 杜绝各类生物安全隐患

任何实训课上,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认真指导。杜绝学生在观察细菌培养物、病原性细菌鉴定、临床标本鉴定等实训课上发生菌液等危险因子的外漏。如果遇到此类情况,老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做好消毒灭菌措施,必要时,汇报实验室管理人员妥善处理。

综上,生物安全建设依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作为一所医学类院校,良好的医学素养是我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而生物安全素养作为医学素养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自身安全。虽然工作之后也有诸多培训,但在学生阶段对她们行为习惯的养成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生物安全牵涉到我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关系着我校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我校将继续改进生物安全相关制度、规范实验室使用规范、改善教学内容、对老师和学生严格要求,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杜绝任何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luestein DL. The role of goal instability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in the career explor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9, 35: 194-203.

[2]任向宇,张明昱,李恋,陶格斯,卢莎,牛燕,包丽丽.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7):155-159.

[3]吕云妮.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164-165.

[4]张洁,朱昌平,马文哲,等.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5(1):195-197.

第9篇:病原微生物学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学好医学微生物学的动力源泉。在对教学工作的不断探索和改革中我们发现,首次的绪论课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关系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绪论课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绪论课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人体自身肠道中的微生物与机体组织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的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一问题?曾经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逐渐揭开谜底。这样带着问题开展学习,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开启微生物知识的大门。近年来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量的新闻报道使学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将这些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生物原来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使理论知识找到实际落脚点。比如2010年8月,美国鸡蛋因受沙门氏菌污染从而导致至少1300人受到沙门氏菌的感染。2011年,德国下萨克森州的豆芽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污染,从而造成22人因生食豆芽死亡,2200人住院治疗。此外,还有近来流行的H7N9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我们通过这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引入,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使学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灵活多样,结合临床,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认知对象、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从而选择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把课上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一章节内容,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在细菌各论部分,选取部分教学单元由学生自主教学。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授课提纲、学习重点及难点并确定人员分组。小组成员细致分工、相互协作,在课后完成资料素材收集及教学课件的准备。在此期间,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为学生排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安排课堂讲授内容,并传授讲课技巧及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评价标准》,由学生从教学内容安排、课件制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互相进行评议、分析和总结,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从学生独特的视角中发现许多平时不会思索的问题;在学习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专题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专题讨论式学习由教师提出专题,分组学生在本专题内提出应深入讨论的问题,查资料,作综述,课堂进行讨论。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讨论式教学,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HIV-1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免疫反应、T细胞功能受损的疾病、HIV疫苗的研究等,经过讨论,不仅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综述训练”的机会,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此外,作为一门与临床学科关系十分紧密的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采用PBL教学法将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由病引入菌,菌中解析病,菌病结合,解除病菌。如此,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就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检查及防治原则讲解清楚。

3反映前沿,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研室老师的科研方向,为学生讲授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人体微生态学与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新出现的传染病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进展等教材中鲜有介绍的前沿动态,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进行科学实验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及爱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利用网络,练习巩固,搭建师生交流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