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

第1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7-0121-02

1 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环境因素对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消防工作愈来愈重视,普遍将消防工作纳入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但政府负责、单位自管、全民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公安消防机构唱独角戏的情况在少数地方还很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未能真正履行好消防工作职责,还常常出现对消防监督执法工作重视不足、干预有余的现象,造成执法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如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停止施工等处罚措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实施,执法行为被迫中断,执法效能大打折扣。

1.2 可进行执法的力量和质量有待加强

一是消防监督机构可进行消防行政执法的人员数量很少,而且任务重,除了消防监督外,还需要从事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宣传、火灾调查以及日常事务等各项工作,消防监督执法有时只能在日常空余的时间里抢时间突击开展,这与消防监督本身的任务和要求相比不相称。二是消防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1.3 治标不治本,监督执法效果不理想

实践中,有的消防执法单位在办案时,只注重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应当采取的有效措施重视不够,查过隐患、发了通知书、罚过款后再无下文,很少采取伤筋动骨的做法,对火灾隐患不能积极督促整改,时常走进“重罚轻纠、以罚代改”的误区,执法程序难以得到严格履行,监督执法实际效果不理想。这样一来,只罚不纠、只罚不改,手段单一,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消防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改正。即使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许多单位、部门存在扯皮现象,对问题抱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侥幸心理,把隐患整改的责任往消防部门身上推,消防部门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使隐患整改过程变成一个耗费消防监督部门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的冗长过程。

2 如何改进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的问题

2.1 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消防监督干部执法素质

一要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要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理念贯穿于消防监督干部的执法过程,成为消防监督干部的自觉行动;组织消防监督干部深入到先进支队学习参观,支队、总队级组织消防监督干部进行脱产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消防监督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2.2 把握要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规范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环节

一要规范监督检查程序。根据公安部第107号令的要求,在实施消防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时应当填写检查记录,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存在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受理,依法办理。二要严格执法办案程序。在执法活动中要严格按照《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办理案件,实行领导责任制,领导随时掌握每起案件办理进展情况,做到每次执法心中有数,及时督促纠正不当执法行为的苗头隐患,杜绝立案不实、压案不查、久拖不决与执法程序不符和违反办案程序等问题的发生。三要规范执法行为。要积极推行消防警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各级消防部门应聘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廉政监督员,对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消防监督干部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应当自觉接受单位和公民的监督。

2.3 建立和完善执法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第2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煤质化验;国标;管理;制度建设

煤质化验是一项技术环节较多且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它主要包括采、制、化等程序。整个化验过程中,由于作为大宗产品煤的品质不均匀性、采制煤样的代表性,以及化验者的技术水平和化验仪器的精度等诸多原因,使得煤质化验结果经常出现误差。因此,为提高煤样化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必须将煤样的整个化验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控制,并做到精细化管理。

1.严格执行国标

1.1保证规范的实验环境

煤质化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大都属于精密仪器,对工作环境要求也很苛刻。如果不能严格确保规范条件,就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国标中,对实验室条件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比如测煤的发热量,在进行发热量测试的房间内不得进行其他测试项目,室温的波动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应保持稳定等。规范的工作环境是化验设备正常运行、化验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的前提。

1.2加强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体系的审核和管理

加大投入,重视实验室基础设施与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对重要的仪器使用,要明示正确的操作规范,并要有严格的维修制度和登记管理等措施。煤质化验,应配备较精良的化验仪器设备,并要对所用的化验设备进行定期标定和反标,使其性能和规格符合国标规定,其技术参数和标定期限符合试验项目所规定的要求。例如,发热量测定仪热容量的标定,一般需要进行5次重复试验,并计算5次结果的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差,而且其相对标准差不能超过0.20%;若超过0.20%,需再补做一次实验,并取符合要求的5次结果的平均值做为仪器的热容量。

另外,要抓好技术检验工作。煤质化验中,加强对化验结果的审核和复核。除了基本的仪器检查、制样检查和分析检查外,还要对检查结果进行复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最后,对于检验结果的描述,必须与事实相符,做到准确,精确,用词科学,信息来源确凿。

1.3保证试验操作严谨规范

操作不规范也是导致化验数据不准确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化验员在进行化验操作时,要遵照国标要求,做到准确细心。如果违规操作或粗心大意,不仅会对企业的煤炭经营带来巨大损失,有可能造成化验数据不准确、设备损坏,而且还有可能给人身带来伤害。由于煤炭销售的激烈市场化经营与煤炭生产企业和用煤企业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煤炭质量指标,特别是作为动力煤的发热量和灰分指标,稍有偏差,要么会遭到用煤企业的巨额索赔,要么会将好煤当次煤销,给煤矿带来巨大损失。又例如,在整个热容量的标定时,苯甲酸要用干净的镊子夹入坩埚中,以防污染;在充氧时,应观察氧弹有无漏气等。另外,对化验结果会带入很大误差源的采样过程,国标中对煤样粒度和状态、操作原理及过程都有具体要求和规定。经验表明,只有保证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的严谨规范,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化验结果。

2.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

2.1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煤炭化验室质量等系统化管理的效果取决于各种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我公司在落实上级公司有关煤质化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国标要求,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具体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样品管理制度、煤质化验室三级审核制度、煤质室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压力容器管理制度、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化验室药品管理制度、机电管理制度、采样工安全生产和防护责任制、物品领用管理制度、培训管理、标准物质管理制度、文件记录管理制度与计量器具管理制度等几十项制度。

2.2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严格贯彻执行,制度建设才有实际意义。首先,要通过学习、座谈、讨论等方式,使部门员工真正认识到建章立制是工作要求、现实需要,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其次,要强化制度执行。将制度进行分类、统一整理、编辑成册,做到人手一册,方便大家遵守,提高制度执行力。再次,要抓好责任落实。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增强员工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措施,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服从规范管理列入对部门员工的考核范畴,强化制度的执行效果。

3.煤质化验管理的创新

3.1煤炭采制化的主要环节有摄像装置监控

对于煤质的化验工作,国家出台了详尽的国标进行规范。然而,影响化验结果的人为因素还是时有发生。为确保采制化操作的可追溯性,据了解,有的单位在采制化关键区域和关键岗位安装摄像头监控,使采制化操作在摄像装置监控下进行。一是可以完全掌握各化验员的每项操作,给化验员以警示作用,防止偷换试样等各类不良现象发生,二是万一出现问题,亦可做到有据可查。

3.2普及计算机在煤质分析数据审核中的应用

在煤质化验数据报出前,必须对分析数据进行全面、综合审核。若发现可疑数据,则要复查化验。因此,数据的审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煤质化验人员来说,数据的审核则主要是依靠经验公式,这些公式都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下属有关院所,长期以来,以国内几百个矿井的几千个煤样的实测数据为基础整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些公式的验算,可以对分析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实际工作中,由于经常要进行大批量的煤质分析,数据多,审核需要不少时间。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还容易出错。因此,对于大批量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其独到的优势。在煤质分析方面,热值测定、元素分析等都结合了计算机这一现代技术,使煤质分析的准确性及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样,在数据审核方面,若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核,只需按照程序输入原始分析数据,即可完成。审核的正确性及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3.3加强培训,提高煤质化验人员的素质与水平

实验室的水平高低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制化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标准、规程等技术规范变更时,应适时对员工培训。另外,在公司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厂为家的先进事迹,开展廉洁教育,努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不受利益驱使高素质的采制化队伍。

4.结束语

煤炭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用煤单位的使用效果和产品质量,而且也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通过国标的严格执行、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等系统化管理,可以有效确保煤质化验结果的精度,提高煤质化验的准确度。 [科]

【参考文献】

[1][3]赵惠.浅谈如何减少煤质化验中的误差[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

第3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监理企业;项目部;文化;品牌;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省各地市监理企业的相继成立以及外省监理企业的不断向我省深入发展,省内公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就目前情形分析,如何做好监理项目部的文化建设,树立监理企业的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是监理企业及项目部总监需要深思的问题。

1、项目部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己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个性化的特征和品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监理项目部作为监理公司委派的驻工地机构,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资金、安全、信息、合同等进行监督管理。监理公司一般根据工程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等要素决定项目监理部资源配置,特别是人员配置,工程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综合性越强,配备监理人员越多,管理难度就越大。监理项目部就要打造自己的文化,从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入手,做好管理工作,更好的为建设单位服务。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也就是项目部外在建设,项目部利用办公场所、现场工地标牌、效果图等,营造整洁美观、具有特色的文化环境,监理部及各成员职责、监理人员十不准、监理部制度、工地平面图、典型断面图、主要工序进度图、考勤表上墙,配备软硬件设施,现场监理挂牌上岗,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等。

制度建设

根据公司的管理文件,对公司有关制度认真组织学习与落实,特别是总监理工程师岗位职责、监理工程师及监理员岗位职责、考勤与休假制度、监理工作制度、监理部上墙图表要求等。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项目自身特别,对某些制度,包括生活、工作制度、各成员的职责、权利等予以细化和补充。立求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科学、透明、合理。

人材建设

人才是项目部的核心,人材建设是项目部内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人材的招、育、用、留四方面。要招的是合适项目部发展、品行高尚的人才,品行与能力同等重要;要用的是肯与项目部一起发展的人材,对眼高手低或混日子的人不可大用;育包括有意识的对人思想行为的改善与业务能力的提高两方面,达到更好地为监理服务的效果;留是指对有一定水平与潜能的人材通过待遇、感情、成就等方面的手段留住人才,建设好人材队伍。

2、项目部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理念文化方面,被动性借鉴理念正逐渐为主动性创新理念所取代。在市场开放、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市场对监理服务水平日渐提高,如果没有创新的精神,我们将被社会边缘化。因此,我们必须找准市场定位,根据时代特征确定不断创新的要求,向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得到业主的认可,得到合理的价值回报。在管理文化方面,监理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化,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此间,我们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信息服务于我们的管理工作,并使之动态的植入项目部的制度建设中去。

在服务文化方面,以业主为中心去提升服务品质成为项目部的努力目标。只有围绕业主方的需求,全天候、全方位的做好业主的服务工作,才是项目部永续生存的重要保证。

在形象文化方面,项目部对外宣传功能要日趋强化。努力培养企业品牌。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形象与行为,增强市场对我们的认可程度。

3、项目部文化建设的重点

针对当前项目部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项目部文化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强化时代意识。古人云“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总监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围绕业主、工程、社会、时代等方面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制定各期目标,拼搏进取,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奉献意识。满足时代对我们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根据社会变换、时展、业主要求,对已有制度作细化、补充或修改,使制度设置更加科学,具有更好的操作性,更利于服务我们的监理工作。

把以人为本作为项目部建设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是项目部文化的精髓。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应该自始至终以提升人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使每个成员在一种上进、和谐的文化氛围中从事工作,增强其主动性与使命感,不断地激励其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可以形成个人与项目部的利益共鸣,使项目部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加强成员教育和培训,为成员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总监引导、内部学习、外部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端正成员的思想,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同时采用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成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监理工作服务。

加强总监自身素质建设,这是项目部文化建设的关键。总监的思想境界、理论修养、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等,无一不对项目部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监在倡导项目部文化建设时,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做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成员的认同,带动成员不断进取,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使项目部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四、结束语

每个驻工地现场监理部都是企业的一个窗口,无时无刻都在展示公司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特色。一个项目部的设立都需要公司人员、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的投入,通过项目部文化建设合理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不仅做好了工程上的管理,还宣传了公司形象,赢得了口碑。

参考文献:

[1]国强. 浅谈监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及作用[J]. 建筑安全,2011年,第八期:6-9

第4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会宣传教育;加强;意义

前言

工会宣传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教育的功能,通过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员工凝聚力,引导员工挖掘自身潜力。只有不断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本文结合了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实践成果,探讨了如何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

一、如何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

(一)注重调研,把握主动权

工会宣传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以人为中心,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等。要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就应通过大量的调研活动,适当听取员工意见,通过调研结果更好的总结出限制公司发展的原因和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个人意见。通过此方式,掌握主动权,并通过调查可以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获取全方位的信息,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1]。

(二)完善机制,增强执行力

为了有效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就应设置一系列与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相关的机制,通过完善机制,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公司也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等,要求全员参加活动,以便增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执行力,使公司成员都注意到工会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每个公司都应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工会教育工作的落实,并给予部门人员定期的培训,使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拓展载体,唱响主旋律

为了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还应不断的拓展载体,根据不同的员工,利用不同的活动载体,以便更好的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在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加强中,只有不断实现载体的创新,才能保持活动对员工的吸引,进而激发员工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活动中,企业领导要正确引领员工思想向有利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以求真的精神,健全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1)抓队伍建设

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要求其在理论基础之上,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能有条有理的完成工会宣传任务。近年来,由于工会宣传队伍的整体能力开始下降,导致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一直无法加强。因此,在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前,应先建设一个高素质、综合能力水平高的队伍,健全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2]。

(2)抓制度建设

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之前应制定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和企业的工作流程等做出严格的要求。并在制定过程中,不断吸取员工的意见,加强制度的建设。最后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扩大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完善的新机制,来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交流,促进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以创新的方法,整合工会宣传教育工作

工会宣传工作有其固有的传统模式,通过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应对其模式进行创新,并改变旧的观念,结合时代的发展,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新闻宣传的创新

工会宣传教育的加强,促进了新闻宣传的创新,形式上贴近民生,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从而促使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更能引起员工的注意。在新闻宣传的方法上,更加注重全面性,既抓日常生活又抓工作重点。

(2)“创争”活动的创新

企业为了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通常会选择举办立功竞赛等传统的活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工会宣传也应对传统的活动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其中。最终,通过活动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发挥自我潜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以务实的态度,推动了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加强,推动了其深入的发展,增强了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了员工对其的重视程度。

(1)加强“硬件”建设

在推动工会宣传工作的深入发展中,应有效利用社会文化体育资源,满足企业员工对文化的要求,为员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富员工的生活。进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员工进行自我潜力的挖掘,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3]。

(2)加强“软件”建设

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了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员工对娱乐活动的需求。例如,在重大节日时,企业可举办员工喜欢参与的篮球赛等文化活动,改变平时工作的枯燥氛围。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提高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落实宣传教育工作。

结论

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丰富了员工的生活,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带动员工提高协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加强,完善了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其次,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加强,还实现了企业文化活动等的创新,使企业宣传更贴近民心,拉近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感,最终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允武.浅谈加强工会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J].新汶矿业集团公司,2010,125(23):225-227.

第5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合发展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期,在全球经济有点低迷大环境中,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挑战。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发展,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高效运转,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同时,企业也应该审时度势,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在经营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新常态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4年对中国企业经营的一份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当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压力仍然十分巨大,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共性难题,例如,产能过剩、利润不足、人才匮乏、需求跟不上、招工难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短板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出现了问题,甚或出现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的现象,种种现象都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企业的管理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效能。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一方面,企业文化指引着企业管理的科学高效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也让员工能够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更加容易、更加自觉的接受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进取、勤奋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尽心竭力。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企业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既要享受一定得权利,又要积极履行自己对于企业的义务,只有二者充分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管理中处处彰显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处处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积极引导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积极为企业多做贡献,促进企业的高效、健康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往往将员工与企业管理之间形成了对立面,这样,员工便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由于融合,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各个环节生产要素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新常态下积极构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的举措

1.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积极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维护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便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指引,因此,只有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孕育出来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更好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员工要进行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多方面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思想,让员工的思想和境界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唯有如此,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融合发展。

2.积极构建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

企业发展受内部环境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果企业内部勾心斗角、你整我多,都以个人利益为主,而不顾企业利益,那么,长此以往,企业便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凝聚力。而和谐、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则会将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必然需要企业的和谐环境,一方面,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不能浮躁于表面,要得到员工的响应,顺民心、得民意。另一方面,搞好奖惩机制,为员工提供各种上升的空间,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引导员工将自身追求的价值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员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企业文化熏陶,促进二者融合

企业文化建立起来之后,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好的适应企业逐渐形成或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完善这些规章制度,为员工提供上升发展的空间,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心力。其次,我们一定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企业文化健康成长。通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考评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等等,让员工明白在企业发展中,自己有发展的机会,只有将自己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统一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从而积极努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努力,从而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再者,对于企业员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其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通过管理促进其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通过各种文化宣讲活动,让员工更好的传承、发展企业文化,并用企业文化衡量自己的言行。同时可以开展学习与评价活动,通过一名员工或者几名员工,带动其他员工不断向企业文化看齐,向企业的发展目标看齐。

五、结语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上是有重大区别的,传统企业强调严管,现代企业则更加注重一人本文的管理理念,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了各种问题,有目共睹,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科学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风朵.新常态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16,(18):34-36.

[2]夏盼盼,李兴腾.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3,(17):72-74.

[3]徐焕龙.浅谈如何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融合[J].投资与合作,2014,(5):173-174.

第6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施工现场 从业人员 安全教育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一个“低门槛、低准入”的行业。正因如此,千千万万农民工放弃农田,背井离乡,投身于“钢筋混凝土森林”建设之中,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但是,建筑业更是一个仅次于采矿业的高危行业,每年建筑业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逾千人,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主要原因在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匮乏。这是目前我市乃至全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一个现状,这个现状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在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中,80%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都不是由于我们管理不到位、防护不到位而造成的,都是由于农民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违规操作、有章不循、安全意识淡薄而造成的,因此,抓好建筑施工现场农民工安全意识教育及安全技能培训是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也是搞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目前建筑施工现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问题虽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加强,但还是“光说不练、练而无效”,“走过场、走形式”,教育形式单一、不生动,没有吸引力,没有取得实效,没有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进行的安全教育仅是为了完成一个“规定动作”,没有在收效上下功夫,行业主管部门未在安全教育上作强制性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安全教育的实质性问题。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抓好农民工的安全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体会以及目前施工现场的现状浅谈如何抓“好”、抓“实”农民工安全教育。

一、加强安全教育制度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要建章立制,照章办事。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制度,制度在建立时,一定要注意实用性,结合现场实际,结合施工企业各自具体性质和要求,所制定的制度一定要具有可实施性,而且,制度里面的各项要求应不低于建设部及地方相关规定及要求。

具体制度中,应明确制度制定的目的、适用范围、组织机构保障以及具体分工、教育形式及内容、教育时间等,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来抓,反复抓,抓反复,真正意义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安全教育组织机构保障,明确分工,各施其职

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制度性工作,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施工单位各级层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制度要求,建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安全的领导为副组长,安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党、工、团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并规定各自职责,明确分工,落到实处。

三、注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安全教育,对于一个文化素质、安全意识整体水平不高的群体来说,单单从理论方面进行单一教学,收到的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结合实际及案例,通过一些血淋淋的事故案例来真正让学习者内心深处达到一定的触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来进行教学:

1、通过播放多媒体图片、挂图、视频短片,这些图片或视频应是结合现场实际的,比如因为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的事故,作业层未搭设操作平台而发生的高处坠落事故等等,可以参考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创作的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宣传视频短片,通过这些视频短片或图片,可以直观的让农民工看到违章操作的危害,让他们懂得在哪些存在危险因素的地方应如何进行防护。

2、在新工人入场前,项目部应组织新工人到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并针对各工种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工艺流程以及现场哪些地方存在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应如何应对;如何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等进行讲解,让有经验的工人进行安全操作机械设备的演示,并要求新工人进行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情况可以作为评定新工人安全教育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

3、组织新入场工人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安排一名经验丰富、安全技能高、安全意识强、业务素质过硬的老工人作为师傅,和新工人结成师徒关系,由老师傅负责传授经验,以老带新,包教包学。

4、教学的内容主要针对各工种的操作规程以及该工种工作环境周边危险源存在情况以及应对措施,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如何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在安全教育中,一定要将应急救援、简单的急救常识告知工人,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现场工人能及时、有效开展自救,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

确保教学质量的另外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育时间。据笔者调查,很多施工现场都进行了安全教育,但是教育时间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很多都是只用了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只是将一些基本的安全注意事项作了讲解,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讲学。

5、不管何种形式的安全教育,都必须注重“考培结合”的原则,就是培训和考试必须结合,以检测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是否取得了教育的意义。检测的形式要灵活,不局限于书面测试,应重在检测新工人是否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及相应的安全意识,比如:可以进行座谈、分组讨论、口头回答、演示、操作等。

人们认为固有安全教育的模式就是要有教师、教室、桌子、板凳、书籍等硬件设施,其实,日常的面对面的聊天、组织开展的各类安全活动、平时的安全会议等等无不充斥着对安全教育的诠释,因此,绝对不能将安全教育模式固有化。

四、培育基层安全文化,加强班组安全教育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思路、企业的战略目标,那么班组安全文化则是班组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安全生产的导航灯,指引作业人员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班组是施工现场最基层的一个组织,也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心。因此,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对于提高项目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抓好班组长安全意识教育,设置班组长为项目部兼职安全员,参与项目日常安全管理,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大力抓好班前(后)安全活动,每天上班前由班组长交代当日作业内容及作业注意事项,并记录在档。班组长在作业前加强安全检查(包括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作业环境及施工机具等检查),作业中要加强排查,作业后要加强复查,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整改。

3、要提高班组凝聚力,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在作业中要发扬互助友爱的协作精神,班组作业人员不仅要自保,更要互保、联保。

4、项目部组织开展各班组间的安全交叉检查,不仅能排查现场安全隐患,还能互相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互相提高,互相学习。

五、发挥各级安全监管职能,将安全教育作为指标考核

目前,各级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在日常安全监管中对工程合法、合规以及现场安全进行了覆盖,但在安全档案资料特别是安全教育方面未作严格要求。很多现场安全教育资料都是安全员一人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只是为了完成档案资料,根本未进行安全教育,即使做了安全教育资料,也并没有完全涵盖现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第7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分级诊疗;医疗机构;医保部门;政府;联动性改革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度对其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明确分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1]。实现分级诊疗的高效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战略,其不仅是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体系整体服务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医疗保障资金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对于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但部分地区在实施分级诊疗过程中,上下级医院由于硬件设置的限制,没有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上下级转诊医院间不能共享就诊和检查信息,易造成重复检查浪费资源,降低就医效率;分级与转诊制度造成病人“流失”,而通过病人进行开药和检查的“以药养医”模式仍然是医院盈利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旦执行分级诊疗制度,按照制度病人被“转走”将直接减少医院和医生的收入;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医务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传统观念的影响等也使得分级转诊难以有效实行。总之,医疗机构间较差的联动性使得既不能共享资源,也不能合理有效地实行转诊制度,也导致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效率低。这些问题的凸显,将直接影响到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推行。

1分级诊疗实施中的联动性问题

2015年9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分级诊疗制度的确立目标和方式。而在此之前,患者都愿意选择条件好,就诊资源丰富的三甲医院,而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数量,资质和传统观念影响,患者数量稀少。而在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超过一半则属于常见疾病和非疑难杂症类疾病,这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将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在一些已经实施分级诊疗的城市和地区,医疗机构间较差的联动性依然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具体表现为:转诊过程中病人的就诊与病史材料不共享;药品使用,检查等互不认可;“以药养医”的模式未消除,药品加成和检查费用仍然在医生收入中占较大比重,若执行分级转诊,病人的转走将造成其经济来源的“流失”,会直接减少医生通过“开药”或“检查”带来的收益,医院则势必通过其他手段阻碍转诊的正常执行。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参差不齐,医师水平有限,各医院间医保药品使用规格不统一,检查设备不一致等因素纷纷阻碍着分级转诊制度的顺利实施。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在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适当添加“剂”,如何消除这些阻力,加强医疗机构间的联动性,也直接关系到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

2分级诊疗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分级诊疗是良好医疗卫生制度运行的结果,是卫生系统的一种良性状态,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以实现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目的[3]。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实际是在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就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所展开的讨论与研究。如何有效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转诊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才是关键。国内诸多学者也就其实际情况做了相关的研究。学者在就分级诊疗对三甲医院的思考中,说明了三甲医院在面对分级诊疗的改革面前,需要“打造医联体,创新业务结构和科室,加强与县级医院和社会资本的联动性合作。郑英等[3]建议利用签约服务、医保支付方式等措施,引导需方行为,加强医疗机构间联动性,包括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偿方式、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保支付方式、薪酬分配机制的调整力度,解决“联而未动”的问题。国外分级诊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激励和约束来自由引导的日本模式,不通过强制性地行政命令规定患者就医或转诊,而是通过经济鼓励或者医保手段对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引导。二是通过政府或市场进行强制规定的美国和英国模式,如英国分级诊疗的本质是强制分级诊疗,以患者为中心,以政府机构NH3(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主导[4]。国外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医保支付作为调节手段,来达到加强联动性,提高效率的目的。虽然公立医院的改革目标早已有了研究和方向,分级诊疗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也有了定论,不过如何消除影响医院间联动的因素,加强分级诊疗下医疗机构的联动性,减少因医院利益问题或平台硬件等因素造成的分级诊疗无法有效推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医疗机构间联动性差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和表现

分级诊疗制度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就医困难等局面,但医疗机构行政体制的复杂性,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会影响原医疗机构盈利模式,医务人员的收入等。另外,目前医院间硬件设施与信息平台不互通,检查报告不承认,导致在转诊过程中上下级医疗机构存在竞争非协作的恶性关系,造成医疗机构间较差的联动性。3.1医疗机构之间利益冲突影响转诊制度无法正常实施。医疗机构通过“以药养医”,“过度检查”的盈利模式是新医改前期医院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转诊使得就诊人员下降,势必会造成医院收入的减少,而医疗机构在利益面前,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即使是符合转诊的病人,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医院也不愿“放人”。这种竞争非协作的关系阻碍医院间的联动性发展,是导致分级诊疗制度无法正常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3.2诊疗水平和资源的差异造成转诊困难。三甲医院病人的持续扩张,部分地方政府花大力气扩大三甲医院规模,并不断扩大三甲医院的数量。相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由于待遇低,纷纷转行或离职,而国家和政府对基础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足,其就诊率涨幅均低于三甲医院。在此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质量,人力等均得不到保障,若由其承担分级诊疗初诊的角色,其水平、数量和质量均无法达到首诊医疗机构的要求(见表1—2)。3.3缺乏硬件信息平台。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对就诊数据的支持,在转诊中无法通过信息平台机制或已有的医保数据系统来查看转诊病人的病史材料和检查记录等,转诊医院在接纳转入病人中,对于病情的了解只能通过病人口述或参阅传统病例,无法完整的反应病人的转诊前数据,成医生对病人病情的掌握有限,重复检查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减缓就诊效率。3.4公立医院的传统体制也是造成现有局面的因素。之一传统体制下公立医院结构,未引入市场机制使得目前医疗市场中缺乏良性竞争。而民营医院的企业性质,没有政府的扶持,在资源和设备上均无法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的竞争与互补。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和良好的绩效考核,医生获利方式主要是以“以药养医”的模式来进行,政府虽然在首轮医改的进程中要求医院恢复其公立性,取消药品加成和“以药养医”的局面,但政府不允许医疗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在人事制度编制上严格限制内的编制,使得医院在扩大人员编制上,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编制外人员的费用,而公立医院医生大多无法自有从业,从而“以药养医”的局面从根本上无法破解,而利益驱使下的分级诊疗制度也无法顺利推行。3.5医疗机构间缺乏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每个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都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减少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这种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金字塔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以基础医疗机构为核心和激励相容的“网络型”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目前国内在执行过程中主要以“金字塔”类型为主,但由于医疗机构间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也没有制定竞争机制,导致出现了“联而未动”的局面。

4对策和建议

4.1公立医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数量、质量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减轻三甲医院负担,在上下级医院设置“科室与诊疗互补”机制,实行转诊挂号优惠制度,加强医院间联动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基层医院的科室设置和覆盖面。在同一区域内,将基础科室均设置在基础医疗机构中,三甲等医疗机构可仅保留治疗疑难杂症等专科类科室,起到分流,互补和相互联动的作用。对于符合转诊的病人在转诊过程当中,下一级医院可给予免收挂号费。4.2医保经办机构。支持医联体建设,制定弹性医保报销比例,调整和统一药品目录。深化医疗联合体相关机制建设,进一步细化、优化利益分享机制,以医保报销制度为切入口,针对分级诊疗制度制定相应的报销标准。对于符合转诊规定的病人在执行正确的转诊流程中,会享受到更高比例和额度的报销标准,从而鼓励参保人员按照规定的分级诊疗制度来进行就诊。相反,若患者不遵循报销规定和流程,除特殊约定外,其他费用将不予报销。对于药品目录应统一,尤其是常见病、专科病、慢性病等用药基层医疗机构应满足药品供给。4.3政府部门。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财政支持,制定合理政策,鼓励和支持医联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引导上下级医院资源的共享,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创新整合,结合“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在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下,将所有就诊和转诊的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模式进行共享,在符合条件的转诊病人进行就医的过程中,可通过数据平台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信息病人的基础信息和就诊记录,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同时,政府应当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切实提高财政补贴力度,有效提高医生收入。在推行分级诊疗,取消药品加成的背后,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政府一方面要求医院恢复其公益性,要求其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其发展,另一方面财政补贴力度不足,若政府继续不给予公立医院相应的财政支持,同时要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并强制推行分级诊疗,则最终的局面则是医院破产或医生行业的萧条。

5结语

分级诊疗制度切实的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切实有效的推行好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上下级联动性,提高效率,切实减少患者的就医成本才是最终目的。作为医疗机构,政府,医院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协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找出问题并且合理的解决,才是保证分级诊疗制度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张茂发.浅谈分级诊疗现状及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5(12):72-74.

[2]肖月,赵琨.分级诊疗政策内涵与理论基础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9):641-644.

[3]郑英,李力,代涛.我国部分地区分级诊疗政策实践的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4):1-8.

[4]张莹.日本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补偿制度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3(4):17-19.

第8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借鉴意义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药行业作为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经济的重要动力,对建设又快又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制药行业不断发展,由此而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逐渐引起行业内广泛的重视。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业主流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建设环保制度对制药企业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重视制药环节的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才能实现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对环保制度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企业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一)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对外交流力度逐渐加大,交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凭借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成为各国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对制药行业来说,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对制药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我国。[1]国外先进制药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制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原料业的迅猛发展。另外,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加大了对医药行业的投资,导致制药企业数量急剧增长、产药量不断增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制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由于制药行业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药品生产和加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加强对制药环节的环境监控,就会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制药行业现已成为国家环保部门重点治理的行业之一。[2]目前,很多制药企业都存在超标排放和违反废物管理规定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度不够,相关方面的整治措施不到位,环保制度建设不完善,而且很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解决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来说都是较大的难题。

(二)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的特点

1.制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传统制药行业,大多采用天然的原材料,利用传统工艺进行药品生产。这种制药方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安全性较强,但是生产效率较低、原材料较为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品需求。[3]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合成药物逐渐成为制药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它是利用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进行药品生产,所以可实现原材料的不断生产,生产效率较高,现已成为制药的主要方式。使用化学物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环境上破坏,而且在现代医药生产过程中,要想合成一种药物,需要多种、大量的原材料,而最后真正可以使用的药品量较小,大部分的物质都成为废物排放到环境中。[4]另外,药品生产所需的化学物质种类较多、成分较复杂,治理较为困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制药企业迁徙现象带来的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制药行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受到了诸多限制,原料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加。为了缓解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很多大型跨国制药企业都将污染最为严重的原料制药企业转移到我国,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重。[5]国内制药企业也存在地域间的迁徙,这主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制药原材料的产地相关。传统的制药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上海等沿海城市,但是随着国家产业不断转移,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制药行业在内陆逐渐发展起来,呈现由沿海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制药产地转移必然会带来污染带的扩散,扩大污染面积,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3.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大部分原料药的生产都呈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特点。一种原料药的生产需要几种甚至几十种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大都经过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但是最后产出药品的量较少。在这种生产工艺下,大多数原材料都被转化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根据目前原料药生产的特点,很多企业都采用间歇式的生产模式,在订单量较多时集中生产、集中排放,而当生产任务较少时排放量就会相对减少。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呈现出短时间内大量排放的现象,且污染物的浓度较大、不稳定性较强,对环境的污染严重。[6]相比于连续、稳定的生产模式,这种间断式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治理起来也更加困难。

三、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责任规定不足

我国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污染者的责任。[7]但是,由于目前法律建设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大,导致无法将法律落到实处。而且《环境保护法》中对污染者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只是简单的说明污染者应承担责任,相关部门应依法追究,但是具体应承受什么类型的惩罚及惩罚的程度都不明确,这就可能给污染者带来可乘之机。由于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环境保护法》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将其作为确保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保障,而不应只是单纯地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合理

污染人所承担的责任大小应根据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决定,这就需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将会对环境治理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外成功的经验,我国也逐渐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构建的,对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还存在较多问题。目前,通用的流程为:第一,当发现有环境问题产生时,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机构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测评,并给出环境污染测评书。第二,将测评书予以公布,听取相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测评书进行相应的更改。第三,由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污染程度,对相关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当前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合二为一,导致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在进行抉择的时候受到利益的干扰。而且很多地方的城市功能划分并不明显,公众对评审环节的参与度也较低,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

(三)排污许可证制存在缺陷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文对排污许可证制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也未建立总量控制制度。第二,现行的许可证制的确立与实际的差距较大,可行性不强,而且未建立专门的条例对实施步骤进行规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各项设施不齐全,很多企业都未进行排污申报,而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又不够,从而导致企业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第三,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排污政策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而且在审查过程中都是较封闭的,公众很少会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加强公众对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从法律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四)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不严格

虽然我国建立了专门的“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但是政策的内容并不全面,只是针对清洁生产和水污染防治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规定,未强制要求使用特定的技术,所以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防治内容所采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从而使技术的先进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不同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所采用的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评判。但是,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技术并未针对具体的污染物进行明确的排污限制。

四、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的经验

(一)制药企业投入生产前的环境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在正式投入生产前,需要对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提前评估并做出预防,当评估结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时就要终止项目的实施。该政策最早是在美国开始实施的,同时集中公众的力量对评估结果予以公示。由于制药企业在大部分生产情况下都会产生污染物,所以在企业生产之前要求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只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正式生产。

(二)制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政策

1.强制政策

美国环保部门对制药企业的生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制定了专门的排污指南并对各项排污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另外,美国将环境保护的任务下达到各州,要求必须满足空气质量标准,当出现超标现象时各州自行解决。

2.制药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为保障环境保护政策落到实处,美国、欧洲各国都建立了专门的制药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对制药各环节的生产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对产生污染的原因及控制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技术的改进减少废物排放量。

(三)对制药企业环境污染的公众监督措施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主政策都落实的很好,公众在公共事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制药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美国建立了《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利法》,要求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将具体情报公开,依法获得公众的监督。根据公众的诉讼请求,美国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法律体系,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诉讼,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改进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

(一)完善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要想强化排污效果,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轻制药环节对环境的污染,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引导,而不是事后追究责任。发达国家在环保工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保护机制较完善。所以,我国也应完善对制药企业的环境保护机制,引入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评价等制度,将环境保护法制化。另外,应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单独的权利,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

(二)制药企业应评估

项目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预测环境治理成本制药企业在项目开始之前,应先对项目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环境治理所需成本进行预测,衡量项目收益与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保障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提前预防所达到的效果远远高于事后惩罚。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还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企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生产工艺入手,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出比,减少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量。引导企业加强对生产技术的创新,并为产品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将“绿色生产”作为主要的目标。制药企业应加快转型,加大对技术的投资,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和方法,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经营的重要部分,研发更多低消耗、高产出的产品。

六、结论

制药行业的发展在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也带来了较大影响,需要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环保制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提前预估环境污染程度并逐步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促进制药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宏,张文静.浅论制药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2):201.

[2]李遮.浅谈我国制药企业应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62.

[3]刘伟,付余,李晶,蔡超男,鲁照明.浅析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2013.

[4]纪冬霞,冯钰,蔡伟.浅议我国制药企业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23):108-110.

[5]杨松,李国峰.制药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1(S1):172.

[6]陈祖刚.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化工管理,2014(23):276.

第9篇:浅谈如何加强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监狱企业 财务管理信息化 内部控制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直接制约着监狱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而监狱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也直接影响着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运行。因此,如何有效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以及如何构建信息化大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已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要立足现状,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监狱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制约监狱内部控制状况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内部控制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状况如何直接制约着企业内部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着企业内控机制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第一,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系统严谨的工作,关系到财务管理各方各面。传统财务管理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或者“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监管很不到位,企业财务风险也比较大。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当下企业生产运营状况以及整体经济现状把握不足,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提高监狱企业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监狱体制改革对监狱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提出较高要求,提升监狱企业财会人员知识结构与会计核算水平,是符合整个监狱企业发展需求的。

第二,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完善,工作效率不高,管理阶层结构不清晰,工作职责存在交叉现象,甚至出现多重领导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工作。这些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不够完善,因此,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

第三,监狱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缺乏,使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保障。监狱企业在经济运行中,既承担着经济责任,又承担着社会责任。正是因为监狱企业事业的特殊地位,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远远大于经济责任。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监狱企业实行“全额保障”制度,建立在“监企分离,收支分开”基础上。因此,政府保障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不是“一篮子全包”政策。实际生活中,监狱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大缺口,企业信息化建设步履艰难,严重缺乏资金保障。

(二)监狱内部控制状况制约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

监狱内部良好的控制状况是我们提高监狱管理系统的依据,是健全完善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关键。监狱内部控制状况制约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因此,我们要了解监狱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认真分析企业内控问题。

第一,监狱企业内部控制方式以人工控制为主,系统控制处于辅助地位。人工操作容易出现差错,效率比较低。当今社会网络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计算带来了很大便利,电子业务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顺利开展,因此,我们有条件发展系统控制操作。系统控制操作,高效便利,确实是可取的有效工作方式。

第二,监狱企业信息复杂化使得企业内部审核难度加大。企业各项信息不全或者呈现多样化,让相关人员在信息处理上不知所措,给企业内部审核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

三、提高监狱整体运作效率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主要任务是: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各项财务预算、财务支出等,加强各项资金、成本的审批审核力度,为罪犯参加劳动岗位提供补助、补贴等。监狱良好的内部控制状况可以将财务管理目标落到实处,有效开展监狱工作,提高监狱整体运作效率。

(一)提高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要充分发挥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出对整个监狱运行的作用,就必须提高监狱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监狱企业财务预算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监狱企业财务预算是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年度财务收支状况。它反映了监狱管理的政策导向,体现监狱企业年度的经济运行计划态势。在预算分配上,要遵循“犯人吃囚粮,干部吃皇粮”原则,重点保证人头费,兼顾其他开支,妥善安排各项预算,切实合理有效利用经费,实现监狱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二,加大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企业要加大监狱企业财政资金使用状况监督,坚决抵制舞弊现象。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节约成本开支,降低企业各项费用支出。要加强职工爱岗敬业意识,要求职工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切实进行规范化工作。同时,要求职工做好各项信息公开工作,确保信息畅通,为各项活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第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新时代竞争的激烈性需要高素质人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要求,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也在进行改制,因此要加大监狱企业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

(二)提高监狱内控运行效率

监狱内部控制状况直接影响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效率。因此,要提高监狱的内控运行机制。

第一,加强监狱内部各环节控制,杜绝舞弊现象。将企业内部资源有效优化结合,最大发挥资源优势,规范化所有业务流程,建立严密的系统控制程序,将人为因素影响降到最低,切实保证监狱企业系统化程序高效进行。

第二,建立健全监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与经济效益。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企业内部控制很重要。我们可以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持及时经济信息,减少经济活动差错,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同时,建立必要的企业内部评价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通过内部评价系统,可以发现内控制度不足之处,从而寻求更好措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效益化。

第三,加大监狱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管理层在企业中发挥着全局性作用,管理层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在自身建设上要重视管理层人员的选拔。企业管理层要加大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力度,不能将财务分配与财务应用流于形式,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监督,量化各部门工作绩效,督促整个企业踏实工作。

四、结语

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制约着监狱内部控制工作,它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行。监狱内部控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监狱企业财务管理运行状况。特别是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控制力程度决定了监狱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因此,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对我们同等重要,我们必须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促进监狱企业整体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訾士涛.对提高监狱财务管理效能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52)

[2]叶培东.浅谈监狱企业财务规范化运行动态协调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城市建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