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的特征

第1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一、作为动画产业结构新层面的新媒体动漫

新媒体动漫是指区别于电影、电视、杂志、书籍等传统的制作发行渠道,借助于新媒体而出现的表现形式,包括:视频动画、有声漫画、网络游戏、动漫彩信、壁纸屏保、手机主题、彩漫、桌面秀等。如何适应和把握新的媒介技术,形成新的经营思路和理念,是目前新媒体动漫产业需深入探索的问题。

规范动漫网站运营机制,拓展其赢利模式。新媒体时代的动漫网站在动漫产业结构中既是动漫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平台,同时也可以成为终端产品,形成一定的利润空间。目前国内的动漫网站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各类综合视频网站的专业动漫频道和板块,以优酷土豆网、爱奇艺网、腾讯网为代表;第二类是专业动漫网站,包括提供动漫资讯、视频下载或游戏的尚漫、淘米、极漫、酷米、漫神等儿童或成人动漫网;第三类则是像这样供发烧友和专业人士赏鉴的艺术性较强的网站。各大视频网站由于较早试水网络新媒体,时至今日大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营理念,且保持着对新媒体最新动向和趋势的关注。如2012年3月百度旗下的爱奇艺网举办了“改变视界”2011新媒体与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首个正版原创动漫视频平台落户爱奇艺,这无疑将提供给国产原创动漫作品一个较高的展示推广平台,鼓励有志于从事动漫创作但缺乏机遇的年轻人。除此之外,这些网站还可以用较为雄厚的实力和影响力,定期举办或参与较大规模的动漫比赛、展会、论坛,拓展延伸国产动漫的受众层,为国产动漫的未来培养消费群,通过发现继而打造原创动漫形象和品牌,开发后续产品、积聚动漫人气而带来的市场关注度,都可以成为其赢利途径。而第二类动漫专业网站目前则存在着龙蛇混杂的状况,这些网站最初大多是由发烧友依靠个人或小团体、凭着自身的爱好和热情,把搜集的资料到网站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维护成为动漫综合网站或专题网站,此后则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资助而很快就变得零散、粗糙、随意,乃至不了了之,距离职业化和商业化都十分遥远。但如果仅仅作为和提供下载的平台,这类网站与主流视频网站的动漫频道无本质差别,不存在竞争优势,因而必须根据自身的资金、人员及运营特点,寻找其不可替代性。比如淘米网定位为儿童虚拟社区,通过利用和开发新媒体的互动特性,成为了专业的儿童互动游戏网站,进而将其赢利途径扩展到传统的电视动画和影院动画领域,成功打造了“摩尔庄园”品牌。而对于第三类专业艺术性网站,应该给予其专项资金的资助,保证这些网站正常的、良好的运营,对提高观众欣赏动漫的水平、开拓动漫从业者的视野有很大作用。当然这些网站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拓展赢利途径,如制作电子杂志、手机报等。

健全手机动漫的技术平台,提升其创意含金量。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动漫爱好者约1.6亿,其中54.3%的用户对手机动漫感兴趣,有58%的用户愿意每月支付超过5元的使用费;2014年我国动漫产业规模将达到522亿元,手机动漫市场规模为30.25亿元,占动漫产业总市场比重将提升到5.8%②。2010年1月我国首个手机动漫公告服务平台在长沙启动,4月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落户厦门,11月中国电信动漫运营中心在厦门揭牌运营,正式推出“天翼动漫”业务,联通的动漫基地也在筹建当中,这表明了近两年来我国手机运营商逐步加大了手机动漫业务比重,在积极研发手机技术平台的同时力图全面打造手机动漫。手机动漫产品笼统地可以分为“看”和“玩”两类,前者主要是动漫内容浏览,和网络视频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大致相似,依赖手机机型对各类动漫格式的技术支持,以及3G手机动漫业务的发展,这需要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以及3G手机业务的进一步规范;后者所提供的动漫数字衍生品则更具备手机动漫的特征,如彩漫、桌面秀、卡通形象、彩像、动漫主题、图文字、动漫声优、漫友社区等。手机相对于网络来说,更具有“快餐”的消费特征,如果没有精彩的创意,很快就会消失。因而把握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消费心理,打造兼具娱乐性和文化特征的形象,才能够保证长线开发,这必须在内容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基础上才能开展。无论是网络动漫还是手机动漫,品牌无疑仍然是核心竞争力。相对于传统动漫产业而言,网络动漫和手机动漫受众层的广度、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深入程度都大大提升,在一个“广”与“快”的时代,独特的品牌特征是能够吸引公众关注度的重要砝码。如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公众注意,继而进行长线开发,才能通过“始”与“终”的结合,挖掘出新媒体时代的市场空间。在这方面,“绿豆蛙”提供了经典案例。这个产生于2004年的卡通形象最初只是复旦大学爱好漫画的大学生施功晨制作并放到网上供网友观看下载的一些表情、屏保等个性标签,但经蓝雪数码推广运作后,如今已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新媒体动漫品牌,其艰难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国内企业在新媒体动漫产业上的不断探索。作为绿豆蛙的运营商,蓝雪数码对新媒体的嗅觉不可谓不敏锐,先后与腾讯、Tom、网易、新浪和闪客帝国等大型网站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绿豆蛙的MSN、QQ表情头像、屏保、Flash、游戏、平面海报等服务,并对其进行手机推广,从2006年起绿豆蛙开始在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火车及机场的视频屏幕播出,“绿豆蛙,给生活加点料”的广告语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品牌形象已经逐步确立。但是由于当时国产新媒体动漫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不完整,赢利模式单一,蓝雪数码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多是采取资源互换的原则,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线上”的繁荣景象引起了风投的注意,在2006年获得红杉资本与SIG联合投资的150万美元之后,蓝雪数码为绿豆蛙迎来了新的生机,在尝试了线下经营如品牌授权、衍生品开发等赢利模式后,蓝雪数码回归“线上”,着力建立漂流岛虚拟社区,打造以绿豆蛙为核心的一批新媒体动漫形象,从虚拟道具的收费开始,开拓更多的赢利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与网络、手机等数字平台的合作③。

二、准确把握新媒体动漫受众的心理机制

动漫消费群体的欣赏喜好、习惯、消费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动漫产品能否成功走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而对消费群体的研究尤为重要。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其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具有“超大容量、超越时空、双向传播、高度共享、平等对话”④等特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公众与媒介的关系,结合全球化与消费时代的特性,当今的受众在审美趣味上趋向多元、世俗和不稳定。新媒体动漫产业改变了传统动漫产业链终端——“线下”消费的赢利模式,力求将线上和线下综合运营,因此对其受众的心理机制的考察也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

新媒体动漫产品作为商品具备线上消费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新媒体动漫运营者而言,必须把握受众的消费心理,通过各种媒介如社区讨论、QQ聊天、微博等方式将受众自发的搜索和分享行为升级为一种现象,以此扩大其影响力。但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媒体动漫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存在,且运用图像对现实进行虚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受众面对网络和手机的虚拟体验,是对现实生活的双重超越,因而游戏的特征更为凸显,轻易选择、轻易摒弃,随意性极强。这就需要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仔细研究消费者的“线下”生活,寻求其与“线上”操纵的结合途径。

第2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手机的超媒体特征

按照目前通常的媒体分类,大众媒体分为五大类,第一媒体是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第二媒体是广播,第三媒体是电视,第四媒体是互联网,第五媒体是手机。手机媒体研究专家朱海松在2005年9月出版了《第五媒体》,这是首部把手机定位为第五媒体的专著。人民网还于2007年12月举办了“2007第五媒体高峰论坛”。几年下来,手机是第五媒体似乎成为定论。

如果仅从媒体诞生的时间顺序来划定,把手机定位为第五媒体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从媒体特征来划定,我们认为手机不应该是第五媒体,应该定位为“超媒体”,因为它具备各项超媒体的特征。

百度给超媒体的定义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结合的跨媒体平台。对照这个定义来看手机,手机既是超文本的,也是多媒体的,完全符合超媒体的定义。

10月21日,工信部的前三季度通信业运行情况表明,前9个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8608万户,使得总量达到8.3亿户。其中,仅9月份新增的移动电话用户就有1024万户。手机,早已从贵族式的奢侈品成为普通消费品,同时在手机用户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手机技术和业务也同步发展。手机二维码技术、无线搜索引擎技术、3G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手机融合了无线音乐、无线搜索、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出版、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商务等多种媒体功能;尤其是30手机的正式商用,使手机进一步完善了上网、视频通话等手机增值服务。仅仅通过一部手机,用户可以享受浏览报纸、阅读期刊、收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上网等所有的媒体服务。手机真正实现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所有媒体功能的融合。同时手机的特性又为这些服务赋予了随时随地性、互动性、个性化、自主性,使手机所提供的媒体服务具有以往四大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手机从单纯提供通话服务的消费工具,到2G和2.5G时代时成为了娱乐资讯工具,到30时代已经成为了生产工具。无线导航、无线社交网络、无线搜索等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手机用户在享受无线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同时已成为无线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服务的生产者,手机微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三网融合技术和4G技术的实现,物联网时代已悄然拉开帷幕,手机将成为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终端。单纯的“媒体”一词将无法准确地形容手机,因为它还是“钥匙”,我们可以用手机打开家门,开启车门;因为它还是“遥控器”,我们可以用手机看电视,开空调;因为它还是“钱包”,可以刷卡消费、乘车转账;因为它还是“证件”,可以借阅图书、记录考勤……手机的功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将远远超出“媒体”的范畴,成为“超媒体”。_手机超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手机的出现,同以往每一种媒体的出现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了一场科技革命,已经并将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方便快捷,使网络无限延伸手机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其便于携带的特点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处于移动互联网中,处于自己的无线社交网络中,实时与其他某个人或某些人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其传递信息的高效便捷,赋予了手机媒体超强的时效性,甚至可与新闻事件同步传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手机信息易存储、易于反复传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不久,用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和视频、用手机发送的新闻和评论就被传到网络上,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05年8月26日,《京华时报》将一幅用手机拍摄的北京和平门地铁站发生火灾的照片刊登在头版上,这是首都平面媒体首次采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虽然照片拍摄质量不及专业摄像机,但是其新闻价值、现场感和时效性却无可替代。自此,手机媒体的价值引起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并予以积极运用。之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竞报》、《羊城晚报》等相继开辟手机照片专栏。手机媒体使中国真正进入“全民记者”的时代。

使“个人化”成为可能每一部手机的用户ID都代表了一个个体,一个有着其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个体。而运营商掌握着庞大的用户数据和信息,这将是其他媒体终端都难以掌握的重要资源。随着手机实名制的逐步落实,受众数据将更加完备,运营商将更容易了解单个受众的性别、年龄、消费倾向甚至职业、消费能力等等,更加具备信息和服务分众化甚至个人化的可能。从而便于为手机用户提供更为成熟的信息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定制服务,使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用户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的服务。

强大的交互功能新兴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其交互性。传统媒体中受众的反馈渠道匮乏,被动接受的状况难以改变。而在手机媒体时代,用户的反馈与互动即时高效。手机可以成为收音机、音乐播放器、微型电视机,但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和服务,而是可以自由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内容。用户只需动动拇指,就可以通过申请定位服务来得到无线导航服务和所在地的各种信息服务。用户也可以对所得到的服务发表评论做出评价,并实时反馈给服务提供者并发表在网上与网友分享。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这是包括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在内的以往媒体都无法实现的用户体验。

手机媒体发展阶段

10年对其他媒体来说,看不到多大变化,而手机媒体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各种功能不断增加,其变化之大,令人瞠目,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通讯工具向媒体转型阶段(2000年5月~2003年)。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公司正式开通短信(SMS)服务,第一条短信的发出,宣告了手机媒体化的开始。这种原本为客户节约开支的文本业务,却成为移动通讯公司的最快经济增长点,全国短信发送总条数由2001年的189亿条到2005年的2600亿条以上。2009年,我国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7840.4亿条,同比增长8.4%。其中,中国移动日均短信发送量为18亿条,中国联通约为2亿条,中国电信为1亿条。随后以短信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增值业务“彩信”(MMS)震撼登场,它是在移动网络的支持下,以WAP无线应用协议为载体传递多媒体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例如音乐、贺卡、新闻照片、MMS、动画、铃声、视频等。

短信在登陆中国前,在国外已

经应用很长时间了,并没引起多大反响。2007年,有媒体报道称,当时美国人一年发的短信量仅比中国人七天发的短信多一点,发短信太贵,大部分手机也没有短信功能。短信在美、中的不同境遇,似乎证明了手机媒体更适合中国这块土壤。

在这一阶段,和弦铃声的应用(2001年~2002年),单调的手机铃声被悦耳动听的和弦铃声取代,掀起了手机第一次更新换代的热潮;彩屏取代传统的黑白屏(2002年~2003年),提供给用户更加丰富、直观的图形操作界面,手机销售进入第二次热潮;相机被集成于手机中(2003),虽然拍出的图片相当粗糙,但有无摄像头成为中高端产品的标志之一,手机发展出现了第三次。

第二阶段:多媒体应用阶段(2004年~2008年)。在这一阶段,各种媒体形式被应用到手机里。手机会议直播开始登场,手机报出现并迅猛发展;MP3内置在手机中(2005年~2006年),MP3的移动性和手机的移动性不谋而合,音乐手机的大量出现引发存储能力和电池续航的比拼,手机发展迎来第四次;视频功能的应用(2006年以后),手机视频能力的加强导致视频拍摄和视频播放被提升到―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手机发展的第五次中,DV手机、MP4手机、流媒体手机、电视手机等都成为主角。

第三阶段:走向超媒体阶段(2009年1月到现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其中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和CDMA2000牌照,标志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3G时代,手机媒体的各项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的结合产生了微博,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影响最大、传播力最强的传播形式。

由于具有巨量的用户群,使手机媒体的应用开发有了现实的应用基础。但手机媒体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处于走向超媒体初期发展阶段。

“超媒体”发展的瓶颈

赢利模式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移动增值服务领域,依靠新的手机技术的新应用不断涌现。而这些新应用的赢利模式仍有待探索。

无论是视频点播、手机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游戏的以流量计费为主,还是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小说以单品计费为主,还有穿插在各种增值服务中的广告等赢利模式都有其局限性。一直以来,受互联网免费应用模式的影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及相关移动增值服务的付费意愿不足,节省流量、避免单品付费是用户普遍的使用习惯。大多数用户都对手机广告深恶痛绝,更不愿为广告流量埋单,并且手机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使用户流失,减少流量。正因如此,虽然手机广告具有投放精准、目标受众明确的明显优势,广告主仍然投放意愿不强。

3G商用后,按流量收费已大大降低了用户对多媒体业务的使用费用,也极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移动增值服务的积极性。但在手机通讯费、流量费及其他增值服务使用费降价趋势明显的情况下,探索手机媒体赢利模式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利益分成 目前,我国移动增值服务产业链主要由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技术平台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及终端用户等环节构成。

健康良性的产业生态应是产业链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目前的手机产业链中各方仍无法实现真正的“博弈”。移动运营商掌握了无线互联网发展所需的绝大多数资源,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凸显,这种优势地位不仅体现在利益分成上的不合理,也体现在运营商积极运营自己互联网业务和内容产业,不断涉足内容提供和服务提供环节,挤占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生存空间。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运营商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手机产业的产业链构成。运营商的自身定位将对整个手机产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移动运营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产业链的整合者和组织者,加大对产业链各方的支持力度,打造健康发展的手机行业生态,而不是吞噬其他产业链环节的生存空间。在这方面,移动运营商可以做的很多。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应用的计费标准、支付手段、推广方式,甚至对手机终端制式的规范以及统一产业链各方在内容传送和上的技术标准,给予产业链各方充分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提高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参与竞争的积极性,提高内容服务的质量等等方面,移动运营商都可以也有能力影响并积极作为,这将会极大促进手机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

同时,政府宏观调控也是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打造良性产业生态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应从保护用户利益的前提出发,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包括运营商在内的手机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譬如,通过产业政策进一步打破手机产业中运营商的寡头垄断地位。移动运营商的寡头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机产业的健康发展,自主定价、漠视版权、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挤占其他产业链主体的生存空问、不合理的利润分配等由此产生。这就需要政府采用政策手段打破运营商的垄断地位或对运营商的垄断行为予以规制,对其定价行为和利益分成予以规范。

内容同质用户ID使每一部手机终端都联系到一个具体的使用者,这是手机不同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征。移动增值服务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机而异”,实现个性化服务。而目前的移动增值服务有“一窝蜂”的趋向,同质竞争严重,用户体验趋同化。运营商应负责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最佳的增值服务的组合方案,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获得最适合自身的使用体验,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终端优势。

手机广告得到广告主的青睐,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可以对手机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并且,这个定位已不再停留在“小众化”,而是可以实现“个人化”。用户因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地域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对广告的需求自然不同。同样道理,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因此,对手机用户应进行更准确的市场细分,否则,不能使用户得到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体现不出内容和服务的个性化,也就白白浪费了手机媒体的优势和资源。

产业竞争和管制博弈 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在技术上可以实现融合,即原先独立运营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这使得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可以相互渗透并融合,但不同产业在产业特色资源、人力资源、产销渠道网络、市场准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重大差别,因此产业融合的同时,也使得跨行业、跨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三网融合已正式启动,四网融合(包括电网)在技术上也已经实现,市场中不同的利益主体都希望能在产业融合中取得优

势地位和主导话语权,这使得融合的实现障碍重重。

同时,由于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在自身管制内容和范围上的博弈,使得三网融合的内容和传输无法真正实现融合。2009年初,工业与信息化部开始发放首批CMMB制式TD手机入网证,三网融合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初步打破,三网融合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互之间的准入门槛仍然存在,不利于手机业务的发展。

这就要求市场中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产业间优势互补达成产业间的良性竞合,共同开拓新的产业市场。政府部门之间一定要从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从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行业准入、资源共享、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充分合作,以实现产业高效融合,促进新型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法律规范亟待完善 手机作为媒体,说到底还是属于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其传播内容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手机产业的发展和手机传播的独特优势,在传播优质信息和服务、满足用户合理需要的同时,也为一些不良信息的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防止和惩治手机违法犯罪行为。

国家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手机用户的私人信息,这是推行手机实名制的前提。有效监管运营商对这些信息资源的使用行为,监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信息的内容和发送形式,保护用户不会被动接受垃圾信息和手机广告。同时,应有效地打击利用手机传播黄色信息、垃圾短信,虚假诈骗,短信收费陷阱等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对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急需加快立法步伐,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为手机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此外,手机媒体的版权问题也需要立法规范。以媒体特征为首要特征的手机,和其他媒体一样,仍然适用“内容为王”的原则。而要充分发挥内容提供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手机媒体的内容质量,减少和消除内容同质化低层次重复的倾向,手机媒体的版权问题必须理顺理清。

手机彩铃、铃声,IVR音乐收听、整曲下载;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小说……手机上提供的多种增值服务都涉及到版权问题。由于利益主体多样,版权问题纷繁复杂,对手机媒体内容的版权保护和立法规范是一个新课题。

上述问题相互渗透,息息相关。如利益分配不合理会影响内容提供商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内容质量。赢利模式由于与用户需求紧密联系,收费标准和方式的不合理,会直接抑制用户需求,也会影响产业发展。

我们现在吃的水果,几乎都是嫁接的产物,嫁接给了我们更美、更大、更多的果实。手机和其他媒体形式的嫁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惊喜:和报纸的嫁接,产生了手机报;和电视的嫁接产生了手机电视;和网络的嫁接产生了微博……那么,和物联网的嫁接会产生什么?三网融合会给手机带来什么?4G时代手机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恐怕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第3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第4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第5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对内有助于加快机构内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对外有助于搭建当地献血者共同体。血站档案管理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在纸质化与数字化、保密性与公开性问题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为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质量,血站档案管理者可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入手,注重新培养媒体运营思维,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

新媒体;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血站作为国家医疗卫生系统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社会与医疗机构的服务型机构。血站档案作为血站日常采血、保管以及用血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图像、表格、视频等原始记录资料。它是一种确认事故责任的法律依据、考核评价依据以及衡量血站管理工作水平的标准之一[1]。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在血站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亟需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主要信息流量入口与传播平台。血站档案管理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用以满足新时期血站档案相关利益者的信息传播需求。

1新媒体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档案管理作为专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传统的专业档案管理一样面临着数字化管理的转型。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站档案管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新媒体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领域。这是因为新媒体的运用是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创新管理手段的一个具体呈现方式。新媒体通常是指数字化新媒体,是继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后的一种以交互性、融合性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网络新型媒体样态。新媒体的低传播成本、检索便捷、互动性、超文本等优势为血站档案管理存储的“数字化”“数据化”与传输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新媒体的运用是推进血站档案管理走向一个快捷、即时以及系统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在血站档案管理过程中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有两大作用:对内,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加快机构内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与档案管理的便捷性。血站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组织机构规模以及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档案管理并不像图书馆、学校等事业单位一样能够与时俱进,实现很好地数字化进程。在缺乏专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时,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则能够降低其信息存贮以及传播的媒介成本。从而加快血站档案管理的数据化进程,以及提升档案管理者和相关利益人员的检索查询便利程度。对外,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搭建当地的献血者共同体。社群是指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松散的群体组织。网络社群是当下青年群体的主要集聚地,并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集体行动。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使用,有助于当地献血者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以及更好地进行组织志愿献血活动。与此同时,由于这种由网络新媒体所引导的志愿献血社群具有自组织与协作、情感价值传播、聚合力与裂变效应的传播特征[2]。可以使得献血志愿者社群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世界中,从而维系献血者共同体的迅速扩张和健康发展。

2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纸质化与数字化

当下血站档案管理的主流现状是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对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较少。这一档案管理现状主要源自于对血站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于地方性血站。地方性血站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以及经费不足等先天条件的限制,加之在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漏洞,故而血站的档案管理比较混乱。因此,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向计算机、磁盘、光盘以及其他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存储的电子档案资料转型有着较大的阻碍。基于新媒体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现阶段血站的档案管理实践对于传统的纸质化与未来趋势的数字化应同时并重。传统的纸质化档案管理作为一种必要的文献资料保存依据可为血站解决日常纠纷以及维护内部工作运转提供佐证。而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血站档案进行信息的数字化收集、完善、保存以及传播则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2.2保密性与开放性

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象既包括血站内部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也包括相关献血者的献血记录档案管理。保密性是其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管理中的互动性增加,尤其是以用户内容生产为主的献血者档案信息的自我完善需要献血者的参与管理。故而需要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在保密性与开放性之间的权衡成为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利用新媒体的开放连接特性主动参与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虽然可以对外展示血站内部工作的透明性,提高社会监督,保障其工作的公开性与服务性。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血站内部人员以及献血者等相关人员的个人隐私。

3新媒体环境下血站档案管理的改善进路

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为提高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加大对血站的相关硬件媒体设备的投入是应有之义。但与之相匹配的相关软件配套举措也是必不可少的。

3.1转向参与式档案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社交媒体为主的各种新信息平台的出现,为血站的档案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参与式档案管理方式。“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档案管理从业者基于新媒体环境借助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技术,主动介入个体活动所生成的各类档案的管理,并在其中彰显档案管理者的主体效用,从而实现对个体档案的系统化管理[3]。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主要具有:凸显个性化、协同式的多主体参与、多维度的功能该模式等基本特征;其模式主要有:官方档案机构主导、商业机构主导、学术机构主导、公众主导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4]。基于参与式档案管理的基本模式,血站档案管理者可借鉴官方档案机构和公众主导这两种模式,以自身血站的官方机构为主要逻辑起点进行主导参与式档案管理,同时辅助公众主导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降低自身官方机构的工作成本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用户内容生产(UGC)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公众主导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作为血站档案管理的一种辅助方式是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的。

3.2注重培养血站档案管理者的新媒体运营思维

在新媒体环境下血站档案管理者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体运营思维。在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情境中,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维媒介”激活了个人对社会信息传播内容的需求与偏好、对社会信息传播资源的掌控能力以及闲置的信息传播资源[5]。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运行的一种“操作系统”,有着一套独特的运行逻辑。新媒体作为参与式档案管理的主要数字化工具,血站档案管理者应时刻遵守着媒体运营的规律。微博、微信、自身专属移动客户端App(两微一端)的配置作为当下信息社会的主要传播渠道,血站档案管理者可依据自身的人力、物力情况进行适当调配用以作为参与式档案管理的媒介流量入口。此外,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时,其媒体运营的核心应着眼于打造自身血站档案管理的“平台型媒体”。并且一定要注重培养自身关于平台型媒体运营的开放、激活、整合和服务的核心思维[6]。血站档案管理者在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时应遵循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原则。时刻注意与献血档案者进行良性的有效互动,同时鼓励这些献血者参与档案信息完善与维护,从而凸显参与式档案管理的个性化和协同式多主体参与的特征。

3.3提高血站档案管理者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与高校档案管理等其他专业档案管理工作一样都存在着: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人员观念落后、档案工作媒体化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7]。这是因为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者而言新媒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着诸多需要适应与培训的地方。新媒体的运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信息社会中的素养。因此在媒体硬件设备齐全的基础上还需要血站档案管理人员拥有相匹配的媒介素养,才能将档案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优化改革。“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8]。关于媒介素养的子维度有着众多的分类,其中最为核心的维度分别是: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媒介知识、以及媒介参与[9]。因此血站档案管理者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时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媒介认知方面。血站档案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媒介类型、传播特征、面向受众等基本常识的学习与积累。同时需要强化对网络信息传播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边界以及规避知识。其次,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血站档案管理者应强化新媒介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其中关于血站档案信息内容的收集、编辑加工、把关、、修改等相关信息传播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信息的独立思考、深度解读、核实报道、批判质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媒介参与方面。血站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决定了档案管理者不可避免的进行媒介参与。血站档案管理者应调整媒介参与心态,以积极参与管理的心态去调动媒介使用,用以配合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勇.业务档案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08(19):30.

[2]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4):113-117.

[3]魏娜娜,李明.自媒体背景下“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兰台世界,2016(14):57-59.

[4]周文泓.社交媒体环境中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15):116-122.

[5]喻国明,焦建,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6):120-127.

[6]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41-44.

[7]刘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5(13):34-35.

[8]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4):101-102.

第6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熟悉微博原则,微博控优先;有相关官方微博运营管理经验优先;各类网络社区的活跃用户优先;熟悉口碑营销、pr炒作、论坛sns营销等优先;有线上活动策划运营经验优先。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跨团队协作能力。勤劳肯干,能承担较大工作压力。”这是一家企业在招聘微博运营专员时提到的岗位要求。在一些招聘网站上,这样的招聘信息一天会有几十条,企业对微博运营专员的职位要求也大同小异。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微博宣传的重要性,微博运营人才的缺口还是挺大的,不少企业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

微博运营专员的工作内容涵盖:负责相关微博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和管理;负责制定微博运营策略,策划微博活动;搜集粉丝的问题反馈和批评建议,了解粉丝需求。目前看来,微博运营岗位的门槛并不高,一般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经验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得出色却不是容易的事情。有网友调侃,做微博运营专员,“要做得了设计,写得了文案;抓得住热点,卖得了萌;谈得了时事,扯得了花边;发得了内容,回得了评论;去得了水印,改得了标点;一门心思找内容,抓破头皮搞原创,废寝忘食发微博,半夜三更刷粉丝”。对于这样一种崭新的职业,你有没有兴趣尝试一下?(来源:《广州日报》文:李琼)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第7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一、传统媒体微博的传播特征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媒体、自媒体时代,微博的出现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迅速信息、及时互动交流的窗口。微博上面海量的信息、即时更新的速度,让人们应接不暇,有时甚至超越了我们的阅读、理解和鉴别能力,并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传播力强,公信度高。

微博的影响力,由覆盖度、传播力和活跃度三大因素合力组成。微博“粉丝”量的多少决定了其覆盖度的广泛与否,博文被转发、被评论的有效数量,是衡量其传播力的主要依据,要提高活跃度就得高质量的博文吸引“粉丝”,并积极转发评论、私信好友。对传统媒体来说,拥有高覆盖率、高影响力、粉丝活跃的微博平台,是提升传播力、拓展新渠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传统媒体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专业的采编播队伍、完善的编审制度、严格的刊播机制以及固定的受众,因此,其微博也具有制作规范和信息来源权威的特征,网友要得到一些权威的有公信力的信息,更容易接受来自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讯息。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3年新浪微博中的TOP1000媒体机构进行分析,各类媒体微博的分布情况是:电视28.86%,报纸14.72%,广播12.65%,三类传统媒体微博占比接近60%。据新浪微博2014年1-2月风云影响力排行榜统计,媒体影响力排名前10位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闻晨报每月均榜上有名。

2.互动主体多元,表达内容广泛。

传统媒体的采编播工作专业性很强,门槛较高,公众一般难以企及,更难以实时互动交流。而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有利于公众平等及时地表达观点和发表评论。一方面,微博突破了“你写我看,你播我听”的传统传播形式,任何“粉丝”都可以实时发言,多元互动,另一方面,微博也突破了媒体采访编辑播出的传统形式,丰富了媒体采访的手段,记者、编辑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采访,通过私信和回复等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

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利用微博及时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微博上进行同步直播,使公众可以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与传统媒体互动起来。

3.资源利用潜力大,再次开发程度较高。

这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每一条微博和粉丝评论都可能是新闻的来源,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微博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后续的挖掘和深度报道,使得这些新闻信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可以说,传统媒体通过微博能够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同时,不少媒体将微博中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制作成专栏,如《微观中国》、《微言微语》等栏目,就是将微博当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梳理制作而成的报纸栏目。

二、传统媒体微博常见的问题

据新浪网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新浪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媒体机构和媒体个人微博数量超过11万个;2013年新浪网媒体机构微博数量比2012年增长40%,媒体个人微博数量增长30%。这么多的媒体微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快速改变着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方式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和问题。

1.信息碎片化。

一方面,微博信息属于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微博实际上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和被关注,针对同一个关注话题,形成松散形的自由组织结构。

另一方面,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快速更新,有限的字数也使得微博本身传递的内容受到局限,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信息碎片“无情”割裂。传播环境自由无序、信息碎片化导致无效传播过多,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断头”新闻、“烂尾”新闻,让公众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将一些信息拼接起来才能了解全貌。还有的未经证实的消息经传统媒体微博转发以后,被公众误认为信源可靠,因此转发扩散,以讹传讹。

例如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消息满天飞,媒体微博一边忙着、一边忙着为这些未经证实的消息辟谣。2013年8月中旬,很多媒体的官方微博都转发了一则消息,称西班牙的一栋已竣工的47层公寓楼由于开发商、建筑商多次转手,最后全都忘记设计安装电梯,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后经新华社驻西班牙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是假新闻,这些都会让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2.话题泛娱乐化。

2011年7月,女演员姚晨在开通新浪微博23个月后,成为新浪微博第一位关注人数突破1000万大关的微博用户。

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人爱娱乐,也需要娱乐,明星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了吸引“粉丝”关注,不少媒体的微博,经常转发明星动态、绯闻趣事、热门影视,以及养生秘方、美容窍门、小狗萌照,甚至季节食谱等等,微博话题泛娱乐化倾向明显,不少微博编辑隔三差五还会抒发一些个人的生活感悟,把媒体官方微博经营成了自己的个人微博。有的随意参与一些博文的评论,表达方式缺乏严谨,其根本原因是传统媒体没有真正重视和认真研究如何运营官方微博,官方微博的态度被微博编辑个人所代表。

3.形式单一缺乏整体设计。

微博发展迅猛,但是对微博的整体策划设计还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现在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原创内容;二是与微博“粉丝”之间的互动;三是转发“粉丝”曝料的突发信息求证实;四是针对其它微博的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微博内容、页面设计等,均比较雷同,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高辨识度的媒体微博比较少。

4.资源未能统一整合。

目前,传统媒体运用微博的热情非常高,但不少媒体的自身资源未能完全、有效整合,信息没有统筹管理。以广播电视媒体为例,既有电台、电视台官方微博,也有频率、频道的微博,还有所属节目栏目的微博,甚至是阶段性的活动也有微博。百花争艳的同时, 也产生了不少弊端,例如,同一个事情,由于的平台不同,有时形成了的内容口径不一、时机不同、节奏不一样,与“粉丝”互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难以形成集中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专业人才缺乏。

传统媒体的微博编辑和管理员,大多是年轻的记者编辑兼任,有的甚至是实习生承担此项工作,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也没有经历过编审、把关等中高级岗位的历练。他们中间,懂新闻的人不一定熟悉网络,熟悉网络的人不一定在微博运营上很内行,其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团队也是人才难求,而人才和团队正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如何加强传统媒体微博的运营与管理

有学者把官方微博比喻成传统媒体的“青年时期”。官方微博和传统媒体的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其内容选取、表达方式、互动形式、盈利模式、运营管理方法等,都存在差异。

1.明确定位,整合资源。

应该看到,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自身新闻产品的宣传、营销和公关的综合平台。但是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仍然需要传统媒体助力。因此,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应该定位在信息内容服务、获取信息源、扩大影响力。有专家建议,不要仅仅将微博作为传统媒体的营销工具和副产品,而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型媒体来运营。

基于这样的定位,传统媒体微博的资源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外部资源的整合,包括对所有的信息源的整合,无论是突发事件新闻线索,还是粉丝评论留言,或者是新闻热线电话信息,微博都可以作为一个分发、核实、追踪、采访的平台,从而完成对新闻的初级加工,为传统媒体的再次开发、深度挖掘提供基础。

二是内部资源的整合,使采编播资源形成一个畅通高效的运转系统。同时,通过微博这个窗口对外和互动,也需要整合资源,要给公众一个相对完整、固定的信息结构和信息来源窗口。

2.引领话题,吸引关注。

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应简洁明了,注重社会性、示范性、导向性,但更应注重与年轻人的沟通、互动,内容的应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和阅读习惯,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去选取内容。同时,官方微博的信息程序应简单、快捷、高效,必须快于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策划了重要选题后,可以用微博发起话题,吸引“粉丝”转发、评论,同时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利用微博平台与关心这个话题的“粉丝”互动,并对话题进行深入报道,微博再做传统媒体内容的推介、链接,进行第二次传播,吸引更多人收听、收看、阅读,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在此期间,还可以结合论坛和QQ群的即时讨论功能进行放大传播。其后,媒体官方微博还可以继续进行相关内容的转发,以增强自身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传播链条。

3.定制内容,开发功能。

微博具有内容和互动功能,它既是媒体,又是网络社区,因此,除了分门别类地信息、评论、娱乐、图片视频等内容以外,研究人士还认为,不能仅仅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一股脑儿搬上微博,还应有一些根据微博特色而定制的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微博的亮点和特点。比如,有的媒体微博会根据主推的内容和“粉丝”的反馈,精心策划,自己制作专题,或者是通过微话题、微访谈等新功能的开发,创新内容形式,增强与“粉丝”的粘性;有的媒体注重营销,直接在微博上组织活动,如抽奖、有奖问答等,增强吸引力。

4.有效互动,扩大影响。

传统媒体微博要让自己的信息传播得更广,需要积极采用转发、评论、活动等方式来互动。通过回复和评论,传统媒体可对自己已经的信息进一步解释、补充,丰富信息内容。

一般来说,受众在微博上的活动与其工作生活节奏密切相关。传统媒体需根据“粉丝”们的活动规律制定微博信息的节奏,让信息传播“卡住时点”。例如,报纸的阅读高峰在上午,电视的收看黄金时间在晚间,配合这些阅读收看的“时点”信息、展开互动,目标受众群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接受到信息。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在力推的重大活动现场直播时,活跃的微博和及时的互动,有可能成为节目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环节,并助推节目掀起人气。

5.网罗人才,创新体制。

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迅猛发展,很多媒体正在探索官方微博的用人方式,一些媒体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或者专人负责官方微博的运营管理。业界对“微博运营专员”有大量的需求,“微人才”在不少媒体很“抢手”。

第8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0引言

国务院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为媒体传播产业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媒体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成长,新闻传播事业蒸蒸日上,媒体融合逐渐形成。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也在逐步地变化,在这种全新的局面下,新闻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常常吸收新知识,升级工作思路,让新闻媒介实现全面的融合。其中的广播新闻也要实现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时展所要求的,其创新有其必然性。

1广播新闻创新的必要性

广播新闻创新是其适应时展的必然,其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的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它的观众收听时间最长,听众数量最庞大。据央视索福瑞2010年对全国33个城市收听率统计的数据显示,每人每日收听新闻广播平均时间是24分钟,占总量的28%,远远领先于其他类型的广播频率。广播新闻质量影响着听众对广播频道的选择和对广播新闻的忠诚度,在电脑、电视等多媒体极其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广播新闻必须创新,其创新的必要性如下。

1.1媒体融合的冲击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多媒体激烈的竞争冲击着广播新闻,它的各方面影响都说明广播新闻创新的必要。

1)广播新闻的全媒体化。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形式变得多样化。广播终端也多样化:手机、电脑、电视、车载收音机等的全面运用,加速了广播新闻的全媒体化进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电信运营商合作,全面推进广播电台、电视,其收费用户已达60多万,并利用电信运营商建立了好几十个Wap点播直播频道,其节目逐步面向移动互联网设计的多媒体网站,使其节目形态能够广泛地使用于只能手机或者其他手持终端和PC终端;

2)广播新闻听众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广播新闻中,其听众只是纯粹的受众,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终端可以是电脑、电视和手机的时候,受众也随着广播业务和渠道的改变,逐渐被用户这个概念所取代。这种取代是必然的,广播听众的用户化要求广播新闻要抓住媒体融合的机会,全面开发满足其用户各种需求及广告客户的要求;需要细化用户需求,改革与广播新闻息息相关的广播媒体,实现一站式服务;

3)广播角色的改变。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赖以生存的广播媒介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广播媒介是新闻内容的播出平台和内容生产者,转变后的广播媒介是新闻内容和增值服务的供应商。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大力打造手机电视原创节目制作队伍的基础上,正发挥其集成运营商的优势,与80多家内容供应商签约,这些供应商包括传统的电视台、主流的视频网站及一些社会制作公司,所有节目形成一站式发展。

1.2广播新闻新特征的要求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要求广播新闻必须创新。

1)新闻素材获取的渠道多元化

传统的媒介,只能通过几种最简单的方法获取新闻节目的相关素材,如:记者采访,对群众调查访问,和少许的热心观众的电话热线,这存在这很大的局限。而在当前的形势里,新闻节目能够在短时间内与观众交流,与此同时,观众也能新闻广播的素材来源更加广泛,更具时效性。在这种能够更快更多地手机信息的情况下,广播新闻更应该创新,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加大平台建设的力度。

2)新闻节目生命力的延长

在传统范围内,广播新闻有时间的限制,它据有时间段,时间一过,听众就得等一段时间才能听到想听的新闻。而现在,媒体融合,广播新闻与新媒体结合,播过的新闻节目可以通过网络重新播出,让感兴趣的观众能够在节目播出时间外接受到新的信息。与网络平台和电信运营商合作,这种运营模式,使新闻的生命延长了,这种随时随地听到想看的新闻,驱使广播新闻不断地更新创新,以满足听众的需求。

1.3广播新闻创新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广播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技术和节目内容形式这两方面的不断创新,就没有现在的广播,更加没有现在的广播新闻事业。

但是,其他媒体的发展,特别是在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事业似乎已经垂垂老矣。要使广播新闻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打败,以为地因循守旧、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法宝,广播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关键之路就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1)从新闻和其他节目的关系来看,一个电台的节目骨干是新闻,如果是系列台,那么其主干台是以新闻节目为主的时政台。新闻节目能够创新就能够带动其他节目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全台节目的质量。但是,现在其他节目都不断地运用新的方法,新的招式吸引听众,而新闻节目受到其自身的限制,创新的步伐显得缓慢,如过不努力加快改变,必然会影响广播新闻的整体效应;

2)从新闻和经济效益来看,虽然新闻播放是无常的,不能够制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新闻播放的时间是黄金时段,其内容符合听众的需求,如果把新闻刻意经营,不断把新闻节目办出新意来,一定会进一步提高收听率,这样,紧接着新闻节目的广告对听众和客户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地加强,其经济效益也就一览无余;

3)从新闻和电台的地位来看,广播新闻在新时代一向不被人看好,要改变现状的办法是扬长避短,努力创新,把广播新闻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说,电台所独有的方面快捷、声音魅力是其他媒体所望其项背的。

1.4广播新闻创新本身的重要性

1)创新是创优的有效方法,创造出精品,是广大广播新闻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浏览比较近几年获奖的新闻作品,就很容易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新。题材新、手法新、角度新等,这个“新”就是作品的最大亮点或者是卖点;

2)创新是竞争最重要的法宝,当前,各种媒体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新闻又是竞争的重中之重。新闻的竞争不仅仅是体现在抢时效,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利用创新意识创造出独家题材、独家手法、独家视角和独到的深度。

第9篇:新媒体运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IPTV 集成播控平台 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4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042-02

1 IPTV及集成播控平台简介

IPTV即为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基于IP协议的广播电视服务。IPTV以宽带网络为数据传输通道,不仅可以提供文本信息、视听节目以及连网游戏等多样的信息服务,还可以通过与通信业务的整合,提供全新的融合型业务。IPTV在国外已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全球电信业与传媒业相互融合的趋势下受到普遍的关注。近两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IPTV市场份额依然表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全球IPTV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未来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支持下,IPTV在我国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IPTV应用了大量的IT新技术,包括视音频编解码、存储、流媒体、数据库、数字版权保护、CDN(内容分发网)、承载网、呈现技术等复杂环节。

集成播控平台作为IPTV的核心,是由广电部门进行管理和控制播出的平台,其功能主要为内容管理、用户计费和用户鉴权管理。集成播控平台的主要由节目内容集成与控制模块、用户计费模块、EPG模块以及其他辅助模块构成。IPTV专门的内容服务平台为IPTV集成播控平台提供各种资源。完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审查的节目信号通过由电信企业架构的通信专网,输送到到用户的机顶盒。用户通过机顶盒与电视机的连接来实现对各类节目内容的收看。

2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功能以及特点

2.1 原始内容的获取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第一个功能是为IPTV的内容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提供接口,同时完成对分IPTV播控平台和IPTV输送网络注入内容的要求。主要过程如下:(1)为其他集控平台或者IPTV的内容服务平台所产生的内容、产品定义等数据提供接口。(2)实现对传统的电视内容服务商产生的直播内容编码转换,从而成为适合IPTV的内容。(3)具备对本地IPTV集成播控平台中内容数据元、海报、多媒体文件进行管理和内容编排的功能。(4)具备将当地IPTV中所产生的成品内容输入到其他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中,抑或直接的分发至目标用户的传输网络。

2.2 原始内容的加工

对原始内容的加工功能主要由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电子节目指导)管理系统部分、产品的管理部分、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加密管理)系统部分共同协调完成,在一些在特殊的IPTV平台中,DRM系统部分有时也会被删除。

2.3 产品经传输网络的分发

IPTV集成播控平台在产品分发部分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和以往的广电业务有较大的区别,这一部分的系统服务内容是:以高服务质量来应对海量用户数据服务请求所出现的拥堵,并能提供经内容审查平台审查合格的内容服务。这是一种很明显的互联网数据管理业务的统一(最起码概念上的统一),尤其是在由QOS保障的高负载业务方面。对于网络运营商比如中国电信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相对而言广电的经验就显得有些不足。

3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现状分析

2010年9月25号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国首家中央级的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实现了与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的成功对接,这两级平台分别为CNTV和四川广播电视台,这对于我国的IPTV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未来这一平台首先将在四川绵阳进行试运行,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向全国推广。按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以及《三网融合的试点分布方案》,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主要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根据广电总局下发的条文,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试点地区,分平台是由由中央电视台(具体为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当地的地方电台,按照全国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同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共同建设。

我国IPTV中央集成播控平台目前采用总分两级构架模式。中央级别主要是负责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由中央电视台组织实施;在试点地区,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依照当地的具体情况,组成统一体,共同开展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的建设工作。关于平台的牌照申请方面,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的牌照由中央电视台向广电总局进行申请,IPTV集成播控的分平台牌照由地方电视台向广电总局申请。总分两级平台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则由中央电视台负责提供。

4 新媒体环境下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发展模式

4.1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适应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逐渐呈现出碎片化趋势,新媒体正是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而诞生的。(2)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性表达、信息与娱乐需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IPTV而言,作为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4)新媒体使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从而导致市场细分更加深入。

4.2 新媒体环境下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发展模式

4.2.1 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运营的角度来分析,IPTV集成播控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平台应该具备大规模分布式的部署能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为海量用户群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并且,平台应该具有平滑的升级能力,可以随着IPTV业务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而进行线性扩容。第二个特征是平台应该具备分级分权的运营能力,能够很好的适应三网融合政策下IPTV业务的运营环境变化,可以与IPTV运营商的组织构架和权力分配良好配合,并且随着运营环境及运营商组织构架的变化,平台通过平滑的部署策略来满足这种变化需求。第三个特征是平台应该拥有超强的内容和业务整合能力,可以在不同的运营层次上整合数个内容服务平台的巨量信息,并能依据目标市场的特征来提供不一样的服务,从而实现对用户多样性需求的满足,使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第四个特征是其可以支持非封闭式的业务扩展、功能融合和业务融合,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进行各种互联网业务、专网业务、电视网业务以及电信网业务,还可以对各种的增值业务、语音业务、多媒体信息服务实现异构和集成。电信运营商通过这个平台向各种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应用服务提供非封闭的API入口,应用服务供应商同时可以通过调用平台的各种用户数据,从而向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

4.2.2 用户数据的挖掘将是集成播控平台的重点内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数据的深入挖掘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IPTV集成播控平台就是天然的IPTV用户收视数据来源,在未来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中,关于用户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模块将会得到重点发展,以便为各项增值服务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对于IPTV集成播控平台来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用户数据中挖掘出一些有益的信息,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用户数据是未来IPTV业务中最值得展示的资产。反观当今的互联网巨头,个个都是先通过提供免费的核心优势业务来获得巨量的用户量,然后再通过对数据的系统挖掘,发现隐藏在巨量的用户数据背后的新的业务切入点,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业务增长动力。在未来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过程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4.2.3 云计算将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得到广泛应用

云计算是当今IT技术领域的热点,如何实现云计算在集成播控平台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目前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很难对系统的容量以及响应做出十分准确预测,比如每天TB级的内容编排、制作、并发以及数十万级的用户并发访问。在这中情况下,为了充分的保证服务的品质,IPTV集成播控平台就需要动态的调配起巨大的冗余能力来应对这些突发的热点请求。并且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猛,能力更为强大的硬件资源以及更加出色的处理能力将会不断的融合到平台中来,如何将其与现有平台进行很好的匹配,充分的发挥增量资源优势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时由于IPTV中不断涌现的新业务,众多业务组件的堆叠也使得平台的一致性很难保证,以上这些难题都要求平台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云计算以其良好扩展性,随着其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应用,将会极大的增强平台的扩展性,解决未来平台发展所遇到的许多难题。

参考文献

[1]杨国和.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浅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5):24-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