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高职高专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高专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高专教育

第1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教育;模式

1、观念先行,坚定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

首先,改变传统的办学层次越高,教学水平就越高,招生数量就越多,办学条件会更好的一味追求学校升格认知误区;稳定高职院校教育导向,集中精力提高高职学生教育。其次,在人才培养中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再者,积极关注高职教育发展导向,立足当前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要求,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理念。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高职教育模式实施主体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于是其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却只是单方面的抬高教师录取的身份门槛,忽略了师资的实践能力。学生走出校门实践经验缺失,就业机会也就失之交臂。所以,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最首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高校来任教,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学位提升个高职院校不仅应当响应国家政策好号召,适当提高教师进入的门槛,同时也应当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与提高工作,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安排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到生产单位去锤炼从而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完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3、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

3.1市场需求为基 构建合理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立足市场需求、预测行业走向,调整专业设置。从把握好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上看,面向市场需求、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地方性”与“职业性”的特点决定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而言,高职教育的技术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在思路上,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有原则上的区别,它既要遵循按行业划分的原则,也要遵循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步伐及时调整的原则,更要遵循国家、地方、院校各司其职、有效结合的原则。

第二,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深度开发专业课程,规划职业生涯。这里强调的职业分析是保证高职教育课程与职业吻合的一个有力工具,课程所要面向的是整个职业群而不是单一的职业岗位。因为针对单一职业岗位的职业分析方法忽视了人类工作的整体成分和经验因素,是与综合职业综合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格格不入的。通过职业分析可以加强高职教育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是职业教育过程有利于企业、社会的参与,职业教育成果便于社会检验。所以,职业分析必须面向整个工作好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及整合到一起,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从业能力,又不断的完善人格品质,既有迅速上岗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提升实践教学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升华

在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一维度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完成职业活动过程中是十分必需的,必须明确的把握把理论知识纳入到职业活动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学生掌握实践经验提供环境,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尽量使教学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

首先,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课的学时。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得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中实践教学比重应占较大比重。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数之比,应设在4:6到1:1之间比较好。其次,教学应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对于企业而言,更需要的是求职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现场的运行状态,并且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已进入企业就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生产劳动中。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各个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明显的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的明智之举就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使教学尽可能的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通过实训实现在仿真或接近生产生产实际环境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实践和职业岗位时间培训的有效形式,改善学习技术氛围以及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运行结构。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更新设备设施,实现校企产学深度结合。

4、教育教学时空重组与灵活设置,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现阶段根据众多企业对当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相关调查与研究,获得相关的理论成果。并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制定出了相应的人才评聘和培养策略标准。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特色以及现阶段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教育教学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既具有适应学生个性又具有适应现阶段企业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的培养标准。将企业的人才评聘标准及院校标准进行有效的对接、比较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一套企业与院校间、院校与学生间、企业与学生间完善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双华 试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08第2期(108).

[2]王秀娟,李永晶 构建以技术专业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6期(170).

[3]宿炳林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第7期(95) .

第2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会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和高专院校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两者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学生生源以农村户口的学生较多,由于农村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事实,所以高中毕业生能考上专科可以说已经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然,还有很多更为优秀的学生考上本科,甚至是211学校,这在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高职高专类的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也因资金不足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生来到学校以后就有失望的心态,认为现在的学校不能和他们在电视及其他媒体上宣传的校园生活进行比较,产生了逆反心理。同时也有部分同学经过高中3年填鸭式的教育的压迫,初到大学学习不能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也容易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再结合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很多学生就产生了学了无用,不如不学的想法。

中国的大专教育一直夹在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大专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不上本科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比不上职业教育学生。为了解决存在的这种窘境,现在的大专院校慢慢在往高等职业教育方向转型,希望他们培养出来的大专毕业生能具备本科学生没有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具备职业教育学生没用的理论知识水平。现以我所工作的高职类学校的财会类专业为例,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应该转变的思想方向以及可以选择的就业路线。

财会类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都属于我国大学学科设置里面的老牌专业,可以说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财会类的相关或者相似的专业。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少不了会计和出纳这个岗位,所以该类专业的毕业需求量肯定不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管理类的岗位更能发挥她的重要性,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一个企业所需要的80%的信息都是来源于会计,那么企业所有者或者决策者能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就能在经济活动中占到先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说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里的簿记指的就是会计。第二,会计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俗话说学好会计也算会了一门手艺。按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来看,有一门手艺傍身至少吃喝不愁了。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不管从个人的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来看,会计都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

但是结合上面讲的专科毕业生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和不学习产生的不自信心态,让大部分学会计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怀疑,并且在学校是缺乏社会锻炼,对会计的理解也仅限于毕业后只能做会计这一件事。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的专业,必定不能好好面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需要修正对会计岗位的理解

会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男生的数量较少,我院会计类专业每班50人左右,男生基本都不超过10人/班。女生多的班级,班级氛围较容易形成小团体,尤其以宿舍为一个圈子进行活动。很多学生在宿舍里能言善语,甚至能歌善舞,但是一到班级这个大的集体氛围里就默默寡言了,不愿意也不敢在班级里发言。他们结合原来对会计人员的理解,认为会计就是简单的做账和算账,不用过多与人沟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前面说过了,会计提供企业80%的有用信息,而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只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的,肯定要涉及到对外对内各个部门。作为会计人员必须搞清楚业务人员提供的票据代表的意义,同时要能给上级或者信息需求者解释说明财务资料和财务报告中设计到的内容。如果你不能锻炼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那么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毕业生需要知道的会计能够涉及到的各个行业。

第3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愈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才能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加以分析,以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

一、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

1.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

(1)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国家对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方针非常明确,但高职高专院校在师资建设、助学贷款、政府拨款、校企合作以及工作待遇等方面没有与普通本科院校一视同仁。

(2)体制环境需要优化。从管理体制上说,国家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由省地(市)两级管理,行业不再办学。但不少地方政府许诺的经费、政策、责任等不能也不愿兑现。从内部管理看,行政色彩浓厚,缺少学术机制;办学体制上也存在结构单一,缺少多元化,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3)高职高专教育投入不足,实习所需资源短缺。

(4)教育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的国际竞争包括教育和人才两方面的竞争。我国处于教育进口大国的状况,目前仅澳大利亚教育国际贸易顺差的一半以上外汇收入来自我国。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才竞争也愈加激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既要争取生源改变我国教育国际贸易逆差的局面又要培养国际化、技术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双重任务。

2.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

对于影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我们可以用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中人、机、料、法、环等影响产品的因素,来分析影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校领导、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是从各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或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因而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基本都是原班人马。他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办学定位不准,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关门办学”教育思想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影响依然很大,仍在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导致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缺乏行业依托,高职高专特色不明显。

(2)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设施与学生规模比例严重失调。 (3)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总体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

(4)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

(5)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存在严重缺陷。①缺少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不到20%;②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持,存在多方面不足。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从提纲的确定到教材的编写,经验仍然在起主导作用。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因而编写的教材明显存在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③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这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④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运用不够;⑤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学教材严重不足。

(6)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供给能力的逐步提高,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开设了一些新专业如现代物流、建筑施工设计、装饰装潢等,但总体上还是“重商轻工”,且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趋同。

(7)高职高专院校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造成高职高专院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术氛围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二、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通过对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内外部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引人高职高专院校以保证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外部举措

1.国家应大力宣传高职高专教育,营造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高职高专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使高职高专教育深入人心。

2.建立完善的高职高专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应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建立分层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高职高专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行政部门应负责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高职高专教育的有关工作。推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深化,使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潮流。使高职高专院校成为社会的独立办学主体,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灵活应对新情况的能力。

3.完善高职高专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不管是从教育观念、运行机制还是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不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政府更要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一批高职高专院校尽快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应对教育国际化的能力。我国虽已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因此,要严格依法治教,尽快对有关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修改完善是当务之急。政府的管理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有关程序,使其透明、公开,真正让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二)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举措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才会付诸正确的行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职员工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1)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另一类人才,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可以说是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2)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的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提高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加人WTO的新形势下,还应把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破除片面强调高分、听话、追求专升本升学率等观念。(3)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树立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育人为中心、育人工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适应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善待每一位学生。

2.创新投资机制,灵活融资,加快硬件建设。教学硬件设施配备的数量、先进程度、完好率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关系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各种融资的方式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可以把现代企业筹集资金的做法应用于实践中,使自己真正融人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

3.大力推行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应做到:第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性人才培养。第二,坚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生存,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建立一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高专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为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或考察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应以优厚待遇,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承担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可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3)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5.建立和完善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1)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勤于编写讲义、研究讲义、完善讲义,以便将其编印成教科书;并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或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创造有特色的多种活页教材。学院对在教材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等方面应予以照顾。(2)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教材管理委员会,分成以下各组:a.教材编制小组;b.教材审查小组;c.教材典藏小组;d.教学媒体制作小组等。可由学校老师依学生需要,整体研究完善正式教材或补充教材。(3)建立教材或教科书选用与评价标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教材或教科书有其独特性,即明显的行业性、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等。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参考国外做法与经验,制定教材或教科书的选用与评价标准项目,作为选用及审定教材或教科书的依据。

6.建立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对学院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首先,健全教学管理部门职能,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常规主体作用。其次,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可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最后,要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教育教学评价,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监控与评价为开放性监控与评价。

7.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或针对——个行业岗位 (如汽车维修)或针对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电算会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岗位(如道路与交通管理)等情况来设置专业。此外,在考虑专业设置时,还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开设的专业应有尽可能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求。

第4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前言

我国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市场在不断壮大,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以就业为目的教育方式,一直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人口素质的共同进步、就业率的提高作出贡献。然而不可避免的,在复杂的大环境下,现代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知产生了误区,导致教育发展受到桎梏[1]。本论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是以就业为目的设立的教育机构,其强调理念知识与实际经验能力都要具备,能在步入社会之时定点投向专业领域上岗。高职高专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专业技术性人才,除了提升人口素质外还能解决大量的待就业问题。学生看重实际操作能力,这方面的比重对于常规教育来说更大;同时高职高专教育的师资团队也需要“两师”型教师,除了自身专业的身份如建筑设计师、计算机工程师等等,还都需要“教师”这一身份,以便顺利向学员传输理论知识以及专业领域内实际存在的问题[2]。然而中国的高职高专越来越偏向常规教育,看重理念而忽视实际经验,许多院校也为了毕业率而对学员十分不负责,导致学员在校受教育时受到的是不完全教育,毕业后自然无法就业。据上个世纪20年起步,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迅速发展,06年已有1147所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普通本科招生人数),这恰好体现出我国待教育人口的众多缺口,同时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1月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过22%,对于2008年同比大幅度下降。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在市场中找到准确的方向,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

二、高职高专教育如今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关系着庞大的待教育人群、数量众多的院校、职位空缺的企业、快速发展的经济等等。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它各方面都容易产生问题,其中影响其就业导向的因素有三。

一是对自身概念的混淆。高职高专教育机构成立便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同时满足庞大的市场人才需求。但是许多院校以常规教育为目标,不遵守职教原则,试图提高全面性素质教育和理论知识。这不仅使许多学员无力负担高额学习费用,也是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失去了为就业而教育的目的,导致高职高专教育无法让学员快速就业、又不符合常规教育证明的尴尬局面。

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这一现状,与培养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将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3]。

三是教学课程的片面性。高职高专教育讲究动手能力,保证毕业后能快速就业,因此对专业领域内的认知要十分熟悉。而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课程众多,实践课程却十分稀少,这就导致了尽管就读了高职高专院校,却无法从中吸取对应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待就业时对岗位职能陌生、模糊。这不符合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

三、如今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应该进行改革创新

作为实现就业率的第一大教育机构,高职高专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由于各种原因其未能完全实现本身价值,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规范完善高职高专的教育系统:

(1)以就业导向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相应课程,同时设立相应的实习模块,例如学习企业合作,这样既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

(2)完善师资以及物资建设。采取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在教育实践内让学员能快速吸取实际操作经验与动手能力,丰富自身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高职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或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高职院校任教;教师职称评审要向“双师型”倾斜,鼓励教师走“双师型”的道路;鼓励社会上有一定理论基础并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

(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学校可以与特定的企业合作,为其所需人才开设相应课程,将学生的实践操作并入课程之一,提高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可能性。

政府应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而且行业、企业支教助教的行为需要立法保障,凡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企业必须每年接受一定时间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安排。

(4)端正学员的受教育态度[5]。作为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方式,部分学员却抱着并不正确的态度进行学习,比如打发实践、拿到毕业证,却对之后的安排计划毫无准备。学校应当加强对学员的思想教育,使其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学习,有着清晰的就业计划,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改变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学校、企业都有益处。学校可以为学生分析时下的市场就业形势,扫清他们心中对于就业的顾虑和迷茫,找准自身的就业方向,为将来就业顺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表演必修课一般开设2-2.5年,每周1-3学时,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的个别课一般每周1学时,集体课每周2学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又会存在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1、高职高专中的艺术教育

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知名院校对艺术教育有着广泛的共识:那就是艺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成的,艺术教育既可以使科学家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以有助于艺术家了解和认识科学。无数的科学家都在践行这一事实,如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巨匠,同时也有演奏乐器的爱好;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是个音乐迷,他甚至谱写出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帮助其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

2、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艺术教育(美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社交礼仪的体现。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音乐教学可以对其所学专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高校学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艺术教育课程。例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2006年将音乐欣赏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每个院系都要开设,学时数不能低于16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可以适量增加,但不能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合唱比赛、声乐大赛层出不穷,音乐也更加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朋友聚会都少不了去KTV娱乐一番,没有音乐的教育不是完整的高等教育。因此,适当加强音乐教育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分量,增加学生社团活动的比重,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很大。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高端技术型人才的保障。

3、河南省高等音乐教育现状

第6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能力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教育技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开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从低到高较为完善的层次结构。由于这个专业发展趋势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专科层次很少受到人们更多的注意。其原因之一是开设专科层次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一般是成人高校、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师范学院等,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多数集中在大学中;原因之二是有很多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土对专科层次不屑一顾。其实,全国开设教育技术专科的学校数量较大,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忽视对这一层次的关注,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很多到小学或教育技术应用第一线,肩负着在中小学传播教育技术的重要使命,他们将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的能力结构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定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高校培养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涉及高职高专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尽管有了这样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容易造成定位不准的情况。所以,应区分好下面几个关系:

(一)职业和专业的关系

职业和专业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的不同概念,但是为了强调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为比较而出现。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社会功能来说有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前者强调的是专业,后者强调的是职业。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一般不从专业的角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个“高等”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

(三)区域性和通用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确定,一般具有全国通用性。

过去由于定位不准确,往往把高职办成了普通高等专科,甚至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提出高职和高专不再严格区分,要逐步转移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逐步取消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发生重大的转移。

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系统化思想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是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产物,专业的设置和开设的课程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岗位需求而设定的。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及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学方式等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系统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局部或整个系统 (如图1所示)。

针对系统分析图说明如下:

社会岗位需求分析。。这是开设高职专业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专业设置不是针对社会的某些岗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就业。

岗位群分析。高职专业强调行业岗位,但又不能只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岗位,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培养目标应针对相关岗位形成的岗位群。岗位群中的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群确定以后就要对每个岗位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最好能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得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的设置。

开设高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几个步骤可以看作对外部情况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对学校内部的分析。要完成岗位群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要反问自己: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吗?师资力量充足吗?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吗?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开设这个高职专业就可行,否则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选择社会需求的其他岗位。

建立专业保障机构。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该行业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研究人员、在岗位群第一线的熟练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行业需求、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和评估岗位群能力结构等,为课程制定和实施教学提供依据。行业专家委员会起到了学校和行业或具体岗位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校内外的该专业的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的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的课程结构建设、课程的设置、提供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保障。

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务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教学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指导或组织教材的编写等。

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的设置,列出每门课程与能力结构的对照表,得到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后执行。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这一环节和邻近的上下两个环节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实施教学会发现与预期部分培养目标或能力的差异,这种偏差就会经常反馈到课程设置环节。

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测试、课中反馈、课后考试、学期综合评价、岗前评价等。表1为各个评价阶段和相应反馈环节的动态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会和不同的环节进行交互。评价的方式会因为技能目标 (如言语信息、行为技能、心智技能、态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学生毕业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能力结构形成性评价,严格对照由行业专家委员会参与制定的岗位群能力结构表,一一对照评价。评价的结果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即说明整套体系是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能力结构就相对稳定下来。如果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就说明整个体系中的某些环节不合理,一般来说应该对整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作出调整和改进。

总之,系统化地分析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是符合高职特点的,通过整个系统的动态管理可以使专业建设更趋合理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培养出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向岗位的零过渡不断迈进。

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及事务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学急需的这类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的。

(二)岗位群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是小学和中学,重点是小学。培养出的人应该能适应中小学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分别为:教学媒体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和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件;面向校内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学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三)专业特点分析

1.师范性

运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出的人是要参与教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肩负着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师范性。

2.服务性

教育技术专科培养出的人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而是为教学技术(资源、手段、教学设计)提供支持服务。

3.管理性

对学校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等体现了该专业的管理性。

(四)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技术普及培训、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

四、离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分析

根据对岗位群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的分析,可以将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大致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2所示。

以上对商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岗位群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否合理还要倾听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同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动态的专业建设系统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O.1.1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吕鑫样.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3).

第7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种信息化的科技普及在带动工业化的同时,更是对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量,这也就使得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成为了现在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其实,这些问题的核心还是关于高职教育如何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1.以就业为职业向导

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学生个人,更是学校发展的一大重点。学校在招生、教学、日常管理上都要坚持与市场机制相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形成的是一个良性的整体。其实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都与这些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正因如此,才显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所在。职业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明确的市场导向,所开设的课程要与市场的动向相贴切,以使学生更好地就业。

2.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习中少不了专业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辅助。处于全民知识化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学习模式的选择更是要基于自己内心对于学习的渴望,只有保证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才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高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很早就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考虑,让终身学习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话,更多的教育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质疑与创新方面的学习上。

3.以能力为首要标准

高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首要标准,对于能力的重视更应当放在教育的首位。当然,对于人才标准的界定更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都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略素质方面的提升,要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地塑造人才。

二、高职教育技术应用型的培养人才

1.构建人才评定体系

评定高职教育人才质量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无非就是用人单位评定。用人单位会在工作中对人员进行工作上的考核,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综合评价,这个评价也会影响着学校教育水平的评定,毕业生可以从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中获得有效的信息,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改进点在哪里。通过评价,可以很好地找出毕业生自身以及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所在。

2.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质量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人才质量的培养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现在对应用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如此之大,也就促使各大高职学校在教学方面实行新的改革,以提升人才的质量并且提高学校的声誉。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增减,对过时、陈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更替,以保证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准确性。其次,在对于学生的教育方面培养能力是重点,但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这样也是为了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切不可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一味的灌输对于学生的吸收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要采用多元化教学将课堂演变成充满活力的实践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自主性。然后,在学习进程中适当地进行一些阶段性考试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考试形式可以不再仅仅局限于纸面,如口语、答辩、现场对答等。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考取证书。

3.对于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现在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上的分歧,一些学校认为办学的目标是学校层次的提升,就像专科学校在努力提升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早日晋升本科院校一样,这种现象初衷是好的,可是一味追求学校的升格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求就得不偿失了,因为学校的创办宗旨即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另一些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实践方面的锻炼,使得学生的书本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总之,高职教育对于我国的技术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从宏观角度进行准确的调控以及适当调整相关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构建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处理好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高职教育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第8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策略

一、适用对象

高职高专教学要求适用于高职高专教育(即普通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专科教育)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入学时一般应掌握基高职高专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较低要求)-1600个(标准要求),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

二、教学目的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求

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高职高专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随着入学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均应达到A级要求。

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1)学习基础: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底子薄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很多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2)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他们更是把惰性发挥到了极点。3)学习目标: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教学队伍及设施现状

1)英语教学基础设施:目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学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教材方面:当前已有不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在当前的各教材中,词汇量、阅读量普遍偏多,学习量过大。课后练习词汇、完型、翻译、句式、问题、写作等也比较难。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3)师资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在普通高职院校中,特别是在开设有英语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个英语教师既担任英语专业的各门英语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和各种跨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五、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1、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在生源英语程度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尽相同的高职高专院校,“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非常困难。因此按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而实行分级教学是最好的出路。具体到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可以对入学学生进行全校性的英语摸底考试,按成绩将学生分成A、B两个班,可以使用同一套教材,但是要求不一样。对水平较差的B班可以省略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只要求掌握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简单的交际英语、应用文阅读、套写,以便为以后的工作做一些准备;而A班学生则除了熟练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实用英语外,在听说读写译几种基本语言技能及英语应试方面都要进行训练,并要求他们通过英语三级考试,为以后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应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趣味化才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从主要讲授英语语法转变为以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目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高专学生感到英语难学,对英语也不愿加以重视,认为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拿毕业证,而对英语本身并不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首先注意的。面对个体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高职高专学生,要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关键。传统的“注入式”(老师讲,学生听)的讲课方法确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讲授较多的系统知识,但这种方法却容易忽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造成了目前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因此在英语教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采用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想要取得的良好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改掉他们以往不好的学习习惯,重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课程的信心,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张嘴说英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应引入多媒体教学。它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约板书时间而且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了直观教学,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单纯的单词、句子和文章的授课,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疲倦感,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记忆。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让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决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所以教师不能盲目地完全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要作用.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

综上所述,现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生基础弱、学习习惯和动机差,没有完善的学习目标,基础设施不足,教材较乱,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黄远振著.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专业;教学;结合

数学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对学生思维、应变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知识与数学的结合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如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教育逐渐转变。在这种转变下,如何创新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教学模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是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入手,探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

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听懂课,能熟练地解数学题,但不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仅把高等数学课当作纯粹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造成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不高,甚至有不少学生有抵触情绪。高数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各专业课教师只是在需要用到数学的地方才会去引用某些公式或结论。使得学生学习的高数知识和专业知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而纵观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材,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造成了教材本身与高职高专各专业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体会不出高等数学对专业的影响,感觉不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也就使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二、高等数学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构思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广泛征求了各专业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和各专业学生的意见,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结合本院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展《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使《高等数学》课程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的高等数学教育区别开来,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不应过多地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重视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完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

2.结合专业需求,确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许多专业参照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且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许多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担任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到相应的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在对相应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必须够用的高等数学新框架,打破高等数学的固有系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整合。将那些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将那些与该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高等数学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则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够用为度的原则。

3.编写合适教材,促进高等数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教材建设是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教材是落实教育思想,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细化,是教学过程的“脚本”,也是教学方法的载体。在体现上述特色的基础上,我们本着结合专业内容,突出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现“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大胆尝试了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改革,采用案例驱动模式,以淡化理论,突出应用为主线,学生将大量接触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出概念,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创新人才是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数学与专业结合的重要步骤。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与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1.突出“启发”式教学,善用“对比”法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既充分利用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又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使学生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教师还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高等数学的各种矛盾(如: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等)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识。

2.淡化数学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加强数学案例教学法

高等数学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理论的复杂性,思想的深刻性,往往困难很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精心选取并设计与专业实际或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使其直观化、简单化、生动化。例如,在给公路专业学生讲解极限概念时,除了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外,还可以给出如下案例:在铺设路面时,将130℃左右的沥青摊铺在环境温度为30℃的路基上,沥青的温度将会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沥青温度会越来接近环境温度30℃,通过对这个专业案例的分析,引出极限的概念。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专业技术案例,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避免了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增强高等数学与专业的结合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文字、图形等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它可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立体图形或动态图形的展示,更有利于将专业知识与高等数学有机的结合。例如,在讲解二次曲面、二元函数微积分时,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费时、费力,且不易将图形作的准确。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分析演示,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学生极易接受,同时将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板书教学条理性强,计算和推理过程清晰,与学生互动性比较灵活。因此,必须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使高等数学为专业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应用的专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建模。通过对数学建模全过程的参与尝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专业学科的联系,增强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五、结语

高等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需要教师们长期摸索、不懈努力并进行实践的艰巨任务。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原来的不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围绕高数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将高等数学与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素质全面,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禾.数学思想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