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

第1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一、退休制度与公正

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则与劳动者领取养老保险金挂钩。劳动者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并符合相应的缴费标准后,才能领取到相应的养老保险金。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并不是富裕国家,特别是捉襟见肘的养老保险基金,2010年上海社保基金亏空百亿就是例子。因此,当养老保险基金不能达到按需分配时,其作为稀缺资源的属性将毋庸置疑。

在现收现付制和世代交叠模型下,退休将养老保险金划分为缴纳者和领取者,同时社会养老本身的互济性,使得资源在不同群体、代际之间转移。此时,退休年龄则成为转移与被转移的时间点,退休年龄便成为了资源分配的重要时间杠杆。市场经济中,在“经济人”假设和市场失灵的作用下,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资源的分配不公也难免出现。当资源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管理时,那就必须有控制这些资源分配的原则。 迪安(Dean H.):《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页。正义、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理想追求,当退休成为资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时,我们必须给予关注。

退休是每个劳动者都会面对的,也是每位劳动者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后,获得闲暇和一定收入的权利。不论是从符合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出发,伦理上和政治上要求退休正义应该是理所当然。退休是惠及每位劳动者的公共政策,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时,追求公共利益,以公平为目标是最基本的原则。当退休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时,作为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代表人民利益,追求社会和谐时,公正自然成为管理的目标,社会主义制度下退休后的收入分配,同时也肩负着国家再分配的重任,分配正义更是其原则所在。不管是从公共制度安排和公共责任,还是从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财政的使用,总而言之,退休追求公平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也是国家行政的目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退休公平是从一个公共客观的立场出发,能够站在公共理性基础上提出,并且能够被理性的公民所普遍接受,那么这样的退休公平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的认同。

二、退休引起的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各类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罗尔斯针对代际公平提出了“正义存储率”,即每一代人的状况应该比他们的前辈更好。

退休政策引起了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当把世代交叠模型引入到社会保障领域时,在现收现付制下(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了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养老保险基金在不同代际之间进行分配。退休就成为划分不同代际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世代交叠过程中必然产生代际间的公平问题。

罗尔斯提出的原始状态包含来自不同年代人的成员,而“无知之幕”屏蔽了他们每个人的时代信息,这样在选择涉及几代人的利益问题时,才能保证必要的公平,此时相对公平保证则在于,原始状态下,他们是同代人,但却不知道他们来自哪个时代,对于自身身份的无知阻碍了他们做出本时代人偏好的选择,同时,他们也会考虑到自己随时会出现的时代,从而选择出支配他们代际关系的诸原则。

罗尔斯建构的正义只能是理论上的,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只能成为一个理想标准,在现实中的个人和国家永远达不到与其一模一样,柏拉图解释说,只要现实的个人和国家尽量接近这个标准,就可以使我们满足了。

当我们谈及退休年龄问题时,或者在涉及调整退休年龄问题时,如果只是把调整退休年龄作为附属问题,或者说,调整退休年龄只是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手段,比如国企改革为了减员增效而出现的提前退休,抑或被许多政府作为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的办法。不管怎样,社会保障制度会引起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而退休年龄亦如此。那么当我们注重公平、正义时,调整退休年龄时必须考虑公平、公正,或者以社会公平来衡量政策的好坏。

从分析来看,延长退休年龄会使当代人增加工作时间,相应地减少他们的闲暇时间,同时推迟退休短期内会引起当代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的减少。特别是在制度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些政府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引起了更大的代际债务转移。当代人和下代人都认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作为理性的公民,这样的制度对于劳动者的激励作用较小。当推迟退休年龄成为消化转制成本被社会广泛认同时,那么社会养老保险对新一代劳动者的激励作用减小,制度在代际间的公平将会偏移。

调整退休年龄只作为解决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问题时,不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时,在不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及考虑代际间的公平时,这样的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将会依然存在。如果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试图从长远的眼光去解决这一问题,能否突破以自身为利益偏好,而不是以那种原始状态下去综合各代人的偏好来制定政策,显然这样的方法有些不切实际。抛开这些,当我们考虑调整退休年龄时,试图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出现的问题,应该尽量保存公正立场,去接近那个最优选择。

三、养老退休制度的公正性探讨

养老退休制度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公共利益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一些可见的东西,还应包括公共法律和其他公共制度。养老退休制度作为公共制度的属性不言而喻,与每位劳动者息息相关,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根据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个人没有追求公共利益的内在动机,因为他们预设自我利益普遍不存在。这样来看,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独立的。养老退休制度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劳动者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在选择退休还是工作时,劳动者权衡工作与闲暇,考虑得到养老金的数额是否最大,那种违反退休制度的提前退休现象损害了公共利益,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根据黑格尔的“需要的体系”,人们是相互依赖的,如果单从个体角度,人们发现,假如人们能够在社会的分工体系定化自身而不是仅仅追求自我利益,这样所获得的利益会更多。公共政策应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微观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只追求个人利益。另外,作为公共组织中的官员和行政人员,又不能自觉地超出他们自己的私人和特殊利益。当这些矛盾无法避免时,公共利益应该包括私人利益。然而,公共利益应存在于规范个体其私人利益的努力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利益又不可以为私人利益的追求提供基本的设施。怎样从这样的矛盾中寻求一个公平、正义的利益平等点,在个人利益、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和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公正的平衡点,这也是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公共政策伦理问题。

(一)退休公正的意义

退休政策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普遍的公识和价值判断标准,当社会矛盾突显,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后,整个国家和社会处在重要的战略转型期,随着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正的呼声日益高涨,任何影响公正的因素都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减小不和谐因素。许多伦理学家、哲学家把社会分配问题提及到与社会公正相当的地位,正如休谟所言,正义特别尊重一个社会里支配财产的那个规则的倾向,在他的原则下,就是确定财产如何获得和转移。当初次分配更加讲究效率时,那么再次分配就不得不举起公正、正义的大旗。制度正义是秩序良好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体系,其正当性和稳定性植根于基本制度的正义性之中,养老退休制度作为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和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方式,只有符合正义的要求,才能在本质上和形式上获得合理辩护,才能得到广大公民的支持。

(二)现阶段的退休政策分析

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货币价值,相当于其可支配收入的53%,如果把这部分价值加算到城镇居民收入上,城乡收入差距就会从目前的3.1~3.3倍,扩大到4.5倍,使基尼系数上升10%。 《中国社会财富分配三大走势》,半月坛网,2010年12月26日。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反而拉大了收入差距。另外,现行的退休制度中对退休年龄的规定为: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特殊工种,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退休制度对男职工与女职工、干部与普通劳动者的退休时间区别对待,使得劳动者的工作权利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同时在目前领取养老金多少与缴费年限相挂钩的情况下,较早退休的劳动者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自然少于较晚退休的劳动者,因此,这样的退休制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退休年龄问题研究报告显示,对于男女工人同龄退休,有平均58.1%的人持同意的态度,其中有69.0%的女干部、60.6%的女技术人员、48.4%的女工人和52.5%的男性。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退休年龄问题研究报告》,新华网,2011年3月29日。普通劳动者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养老保险制度,如果这一制度不能保证分配正义,社会正义将受到损失。

目前影响退休公平最大的瓶颈是“养老金双轨制”,其主要的不公平之处表现在:从退休前的个人缴费来看,企业人员要缴纳养老保险,公务员则不用缴费,由财政全额拨款;从退休后的养老金金额来看,企业人员退休金只有退休前工资的30%左右,公务员则能达到90%左右,如果两者退休前工资相当,那么退休后企业人员退休金只有公务员的1/3左右。截止2008年,农民工群体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0.7%,仅相当于城镇职工覆盖率的1/6,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的覆盖率还不足10%,与此相对照,公务员和大量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然享有计划经济时代保留下来的养老保障特惠待遇。另外,养老退休制度中的板块分割、制度碎片化等等引起的不公平现象同样严重。

在衡量退休政策时,如何判断制度是否公正、正义。退休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属于公共利益,而政府的任务就在于提供和服务于公共利益。 詹姆士·E. 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01页。关于公平道德标准的讨论,很难找出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特别是在每个人都保留自我偏好,在自我利益驱使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只有在一个能被广泛认同、广泛接受的道德基础上,这样的标准才更容易被接受。罗尔斯的公正理论认为,在一个社会里,最不利的群体都生活在最高水平,即不是以牺牲这些人的利益为改革的代价。

当社会正义被定义为分配正义时,凡是能引起分配不公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进行讨论,退休问题当然属于此类。首先,公平的标准。公平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有权得到同样或平等的利益,而是主张,在利益的平衡方面,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Janet V. Denhardt, Robert B.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M.E. Sharpe Inc., 2003,p.69.罗尔斯认为,分配正义是纯粹的背景过程,也就是说,不存在或者我们无法达成判定结果公平的独立标准,而只有存在一种公平的程序,只要人们遵守程序的规定,那么不论结果如何,这个结果都应该是正当的。这里主要强调的过程公平,平均主义最终只会扼制人的积极性,扼杀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即使程序本身带来的公平损失不大,那么对程序不遵守所引起的不公平要更大。如果徒有公平的制度、法规,却没有公平的执行,非但无法让社会感受到公平的力量、公平的存在,反倒会产生对公平的怀疑和失望。因此,制度执行之公平,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制度公平本身。提前退休和一些部门的内退政策,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冲击,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发展中寻求公正,保证制度的持续性。退休政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使其不能维持下去,以至于给制度内的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从而引起公正的损失,这个制度自身的分配程序无法持续发挥作用。现行的退休政策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之前的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当做出调整和改革,否则会影响更多人的利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程序会在发展中失去公平。

(三)退休公正的建议

我国已经重视社会分配体系建设,再分配必须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肩负着维护公平的重任,退休制度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在调整养老退休政策时,调整过程本身的程序公正同样应该重视,改革方案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最后以“群众答不答应,群众满不满意,群众高不高兴”作为政策评价的落脚点。另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公平原则。它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平等,即每个人都允许依据规则去获得退休的权利,获得闲暇时间以及取得相应的养老金。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最低的退休年龄标准,不管行业和工种,只要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并且按规定年限缴费,都能够在退休时领取相应的养老金。制度、程序能保证全体劳动者都享有公平的退休和获得相应利益的权利。男女应该同龄退休,并且女职工和女干部也应该同龄退休,在“十二五”期间尽快消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养老退休制度应该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基本公平、公正地享有相同的退休权利。

第二,弹性原则。由于人在天赋、能力、性格、志向等各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尽管可能起点公平、程序公平,但结果可能出现差距。如果我们不重视这种结果公平,显然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知识的折旧,和对工作闲暇时间的取舍,都会引起不同的退休预期,如果简单地划定退休时间,不但不会得到预期的公正,反而会引起新的不公平的出现。所谓弹性退休原则指的是,在规定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可以较为灵活的选择退休时间。劳动者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退出或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如果选择推迟退休会有相应的养老金激励制度。

第三,公平执行原则。公平的概念需要有行动的准则。执行层面的公平,是最直接的公平。在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往往体现在执行层面。因此也可以说执行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因此在推动退休公平时,需要百姓强化公民权利意识,政策执行者重视执行公平。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提高社会管理,“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七章。公民有维护和推动公平权利的意识,而作为执行政策的国家机构不仅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而且应该站在公民的立场维护公平。

第2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样始于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改革开放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施行单位制,由单位承担职工的劳动保障福利。1978年以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1986年7月,国务院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按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这标志着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承担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单位及其职工共同承担养老保险缴费义务,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职工按本人工资的8%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按照“老人、中人、新人”的不同标准发放。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国家根据价格指数、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统一安排调整。目前,中国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基本达到70%~80%,但与公务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相比,还是低了很多。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双轨制”逐渐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职工和公务员的养老金待遇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而制度预期的为58.5%,国际警戒线为50%。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达到80%~90%,到2012年,企业职工和公务员退休金差距已有2~4倍。自2005年起中国企业职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经连续涨了七年,但结果却仍然无法让人们满意。企业退休人员连续七年养老金才是同等条件公务员的1/3,这必然加重了企业职工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养老金双轨制”已被认为是当今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因素。

(二)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是需要交纳养老保险费的,而公务员是不需要交纳养老保险费的,这导致人才在两个体制间流动时,需要考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养老金待遇问题等。大大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无法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进而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公务员养老金待遇给付的财政负担过大中国公务员施行退休制度,实际上并不参加养老保险,更不缴纳养老保险费。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他们的养老金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待遇较好,及近些年中国实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制度,使公务员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也不断增加,退休人员的数量也大大提高,这更进一步导致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三、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思考

(一)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按照公务员的退休制度规定,公务员在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是整个职业生涯的最高工资,以这个工资为基数计发的养老保险金必然也是相当高的。这样会给政府的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还会加大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距。除了要改革现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还应建立起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公务员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工资不能一成不变,都应该进行动态的调整。这是为了保障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在退休后基本生活。要想使两套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顺利并轨,政府必须设定合理的调整基数,同时考虑物价指数的变动,保证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在退休后的正常生活水平不会因为物价水平上涨而缩水。

(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要想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势头良好,立法先行是前提保证。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更在于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面对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更需要政府拥有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一直以来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缓慢,无法彻底摆脱原有制度的影响。因此,要想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立法。只有养老保险的改革和管理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第3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措施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1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年来,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仍沿用传统的退休保障制度。单从养老保险的功能看,只是企业改革而无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完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扩大覆盖面,对所有社会成员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均衡负担,共担风险,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规范各地试点办法、完善制度的需要。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方案,各地的做法各异,很不规范,特别是试点地区或单位实行个人缴费后,养老保险金仍按原来的办法计发,改革不改革一个样,缴费不缴费没区别,引起相互攀比,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停保退保现象,需要国家出台统一政策。

1.2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重要配套措施

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直接制约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有序流动。但由于养老保险制度不配套,工作人员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后,养老保险待遇也随之消失,到企业工作意味着养老金水平要降低,改革很难深入进行。

1.3是减轻单位负担、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意识的需要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用负担越来越重,财政和单位已不堪重负, 在一些困难地区和单位已经发生拖欠离退休费现象, 影响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求通过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来解决。

1.4对于逐步减少退休待遇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障方式的不同, 因此造成退休待遇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引起了企业退休人员的攀比心理,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事件大量增加,社会矛盾突出,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2.1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特点

国家机关具有特定的职能,工作人员依法行使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权力, 具有严格的考录标准和纪律约束;同时,实行统一的福利制度,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其他人员有所区别: 应有可靠的保障性; 退休金水平应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利于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基本保险、补充保险都应由国家统一安排,体现国家责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情况比较复杂, 单位性质及其人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养老保险制度的特殊性:一方面,受组织的安排,职工在机关、事业和企业之间变换岗位的频率较高, 决定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与机关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工资福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与企业不同, 其养老保险制度也应与企业有区别。

2.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应积极履行缴费的义务, 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按照与企业职工的同等规模建立个人账户,两者保持衔接,便于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

2.3妥善解决新老制度的衔接问题

要按照平稳过渡的原则,确保现行退休制度向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新老办法合理衔接,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基本平衡。既要充分考虑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要合理确定新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要重点解决好“中人”的养老金平衡问题,保证他们的待遇不降低。同时,选择不同单位、不同职级和不同类别人员进行测算,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

2.4充分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

在突出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特点的基础上,统一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要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实行统一办法。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套性。

2.5实行社会化原则

要按照社会化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退休人员逐步实现社区管理, 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制度。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3.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改变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中离退休费用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做法,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的规模与企业统一。考虑到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将要达到8%,且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个人缴费的时间晚于企业,改革起步时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费比例可逐步达到8%,也可一步达到8%。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改革实施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并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依据。单位和个人均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3.2实行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基本养老保险要改变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实行与企业相同的以缴费工作年限和缴费工资额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依据的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是改革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二是改革实施前参加工作、改革实施后退休的“中人”, 因为改革前没有个人缴费, 其个人账户中相应缺少积累,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 增加权益性养老金,根据本人视同缴费年限,确定一个系数, 作为计发养老金的组成部分,实现平衡过渡。三是改革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仍然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计发养老金,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统一工资制度的特点,基础养老金仍以本人退休前的基本工资为基数计发,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总体替代率可控制在65%左右。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与本人工资挂钩,可体现在职时的职级情况,实际收入水平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3.3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实施后,按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根据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 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总体控制在30%左右替代率。一是实行国家公务员退休津贴制度。实行退休津贴的范围为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退休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二是建立事业年金制度。事业年金要与公务员和企业有所区别,费用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统一标准建立,经费由财政拨付的事业费解决; 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本单位根据情况,效益好的多建立,效益差的少建立。事业年金从单位经费中税后列支,年提取额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当年全部职工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

3.4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体系

改变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和养老金发放均由单位负责的管理办法, 积极创造条件对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变“单位人”为“社会人”,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以求尽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制度。 [科]

第4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 浅谈国内外成功经验对佛山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 浅谈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意义分析 美德瑞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启示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论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上日程 再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的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探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老龄化社会中城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 浅议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资料整理。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资料,预计到2060年日本总人口将下降至9 000万人以下,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50.9%,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40%,而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率只有9.1%,(参考图1)届时每2.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老年人口继续增多,使老年抚养指数明显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压力。这是日本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利于顺利推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随着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现象将进一步恶化,年轻人正在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日本的养老金制度面临了挑战。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养老保险和民间养老保险。而国家养老保险又分为国民养老保险、厚生养老保险、互助养老保险,这些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下一代养上一代”的现收现付制。但是,随着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数量的增多,出现了支付与负担的不平衡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推迟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日本国民养老金在制度建立之初就一律从65岁开始领取,厚生养老金的领取年龄也将由60岁逐渐推迟到65岁a。以日本企业男性员工为例,从2013年4月开始领取厚生养老金的年龄已提高到61岁,之后每3年提高1岁,到2025年提高到65岁(参考表2)。根据日本企业的惯例,员工的退休年龄一般为60岁,这样会发生员工到60岁退休后,在接下来的5年里可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因此,日本必然要在老年人就业再就业方面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顺利推进养老金制度的改革[1]。

表2 日本推迟领取厚生养老金年龄日程表[2]

时 间 年 龄

2013年4月1日-2016年3月31日 61岁

2016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 62岁

2019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 63岁

2022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 64岁

2025年4月1日―― 65岁

资料来源:根据厚生劳动省《关于部分修改老年人雇佣稳定法的概要》整理。谔镛梗骸父恼高年h者雇用安定法の解hと企Ig铡梗日本能率f会t合研究所,2012年12月,第39页。

(三)日本老年人身体健康、乐于继续工作、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201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了86.6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也达到了80.2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首次超过了80岁a。同时,日本老年人健康寿命也在延长,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日本男性健康寿命为71.19岁,女性为74.21岁b。平均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延长不仅使老年人口规模逐步膨胀,而且老年人拥有劳动能力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由此进一步助长老年人继续工作的热情。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在55~59岁之间的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75%,其中38.1%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60~64岁老年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73%,其中32.8%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65~69岁老年男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占57%,其中28.2%的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希望一直工作下去。而且老年女性的就业人数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在55~59岁之间的女性中,希望工作到65岁以上的人达到了53%,其中33%的女性无论年龄多大希望一直工作下去。见图2。日本老年人不管年龄多大希望工作的热情都非常高。

随着团块世代a陆续退休,日本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同时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群也相应增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2009年满60岁的团块世代人数达到了664万人,2014年满65岁的团块世代人数达到641万人,2019年满70岁的团块世代人数仍将有608万人,这一群体的数量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水平b。这一代人热爱工作,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作“企业战士”,退休后也有强烈的工作欲望,无疑是日本可以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

总之,在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作为保持劳动力规模,减轻社会保障负担的对策之一,日本政府势必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二、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及老年人就业状况

对于已进入人口减少及超老龄社会的日本来说,如何保持老年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老年人力资源具有经验优势、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等特点。日本为确保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延长退休年龄保证健康老年人继续就业,另一方面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再就业的环境,鼓励退休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

(一)日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

第5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将逐渐实现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但是,在并轨的过程中,一些原本隐含在内部的问题逐渐呈现出显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 养老保险 并轨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问题分析

1.社会公平性问题。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在职时实行的是由企业、本人共同按照一定的标准缴纳的统筹养老保险制度,职工退休后可以按月发放基本的养老金;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养老制度基本还是延续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方式,由国家财政大包大揽,退休后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退休金。很显然,这种不同的养老制度使得我国企事业单位之间职工的退休养老金数额相差甚远,并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增大。很多企业的职工们普遍认为,事业单位的一般的公务员在社会只能够也仅仅是普通的劳动者,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为何就能在退休后拿到比自己多得多的退休养老金呢?这种制度层面的差异带来了社会公众的不满,这并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明显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的体现。

2.人才流动方面的问题。目前,就我国企事单位的养老制度而言,存在着阻碍人才流动的明显缺陷。例如:事业单位的员工调到企业单位工作,不仅缺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并且还会出现挤占统筹资金资源的问题;对于企业单位的员工调到事业的单位工作,其在原单位缴纳的税统筹部分的养老保险不能随个人的转移而转移。这样的关系就造成企事业单位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出现管理操作、资金来源上的困难,这并不利于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动。

3.增加财政负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发展期,但是,由于养老制度的差异,再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出现了“未富先老”的被动局面。不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养老金基本都是有国家、单位、个人来共同承担的,如果养老金过高那么必将带来筹资的困难,如果养老金继续保持现状,那么将会对我国的整体养老制度带来威胁。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实现与企业单位的并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真正将这两项完全不同性质的养老制度统一起来是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的,而在改革并轨过程中带来的财政压力也是很明显的。

二、实现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有效建议

1.构架多支柱、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借鉴国外成功实践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完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的寿命也在延长,摆在我国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们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促使养老制度体系的完善。因此,仅靠原来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显得捉襟见肘、独木难支了。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国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考试在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形成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多支柱型养老体系,以此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收入层次的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需求。因此,为了顺利完成养老保险的并轨改革,我国应建立统一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借鉴国外先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2.处理好“中人”的待遇问题。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并轨按照职工的退休时间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新人三种。对于新人的处理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可以;对于单位的老人而言,由于从未缴纳过养老保险,仍可以按照原来的国家财政负担养老金的方式解决养老问题;最难处理的是“中人”的养老待遇问题,这部分人的账户积累额较少,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不高,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好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问题,一定会给养老保险并轨带来巨大的债务隐患。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人可以通过采取两种方案,一方面,仍沿用旧的制度,另一方面设立过渡性养老金。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会为并轨改革带来巨大的成本,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面对双轨制逐渐凸显的各种弊端,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并轨改革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并轨改革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6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养老金;双轨制;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

一、我国养老金现状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在中国,养老金一直属于社会的核心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到现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人群。该体系按身份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2年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养老体系的全覆盖。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高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经过10年连续上调,我国月均养老金将超过2000元,比2005年增加近两倍。全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将因此受益。但根据测算,目前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4.9%,2020年将达到19.3%,到2050年将达38.6%,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下降。与之相关联的,就是抚养比。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3个人养1个人,到了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也相应地增长,刚性增长养老金支出将会持续增加。老龄人口迅猛增加的同时,社会新增劳动力却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增长,这就意味着百姓的“养命钱”将愈加重要和紧迫,养老金改革迫在眉睫。

二、 养老金面临的困局

(一)养老金双轨制困局

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实行着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其统筹办法、支付渠道和享受标准都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双轨制”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对做出同等贡献的企业职工具有严重的不公平性。退体养老金双轨制已经极大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退体养老待遇的两极分化,出现退休金畸高畸低的不合理状况,这与建设全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完全相背离的。养老金双轨制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激发点。

(二) 养老金缺口困局

养老金缺口主要来自三个部分:“转制缺口”、“老龄化缺口”、“双轨制缺口”。[1]由于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养老制度之前缺乏基金积累,导致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于是开始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以弥补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缺口,从而导致养老金出现了支付缺口,这部分缺口实质上是转制带来的转制成本,称其为“转制缺口”。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带来了“老龄化缺口”。养老金双轨制下,未交费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是企业缴费职工的2到3倍,这笔庞大的养老金开支也是导致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也必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支出,也会为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填补压力。

(三) 养老金储备困局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指出,当前我国养老金储备规模占GDP总量比例太低。“中国养老金储备占GDP的比例仅为2%”。养老保险体系由个人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组成,这三种养老方式被称为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由于我国相关配套制度和法规的滞后,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结果造成我国养老金储备严重不足。

(四) 养老金投资营运困局

我国养老金制度建立以来,由于权责主体不明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投资银行和国债,导致了巨额养老基金的持续贬值。我国现在实施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积累了规模相当庞大的养老金结余资金,可是由于投资渠道有限。统筹层次比较低和资本市场还不健全,这也是养老金保值增值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投资产品不够丰富,“入市”给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带来很大风险。

(五) 延迟退休制度的困局

随着养老金缺口的持续扩大,延迟退休年龄以及增加个人缴纳费用成为缓解社会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方式。然而,盲目采取上述的缓和方式必将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延迟退休政策的信号一经释放,就引发这样那样的争论。“增加艰苦岗位工作人士的工作时长”、“加剧就业紧张形势”等反对声音迭起。但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延迟退休是维系养老金制度正常运转的必然选择。

三、 解决养老金问题的对策

(一) 养老金并轨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一直饱受争议,社会上有关养老金并轨的呼声不断,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首先,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能实现收入再分配,个人账户的可以发挥强制储蓄的功能。第二是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第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算和发放办法,计发办法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涉及参保人员的自身利益。第四是改革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第五是建立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条件和实施政策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的养老保险。它是老年收入的一个补充来源,是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 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对策

国外在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时,实施了一些对策。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提高退休金但是俄收取的养老保险仅够支付37%的养老金,所以俄罗斯选择了加大财政补贴,这又给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改革退休制度成为俄罗斯短期延绥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做法。日本则是进行开源节流和发行国债。加拿大则是形成老年金、养老金、个人储蓄型基金的保险体系,政府再给予少量的补贴。美国则是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其他方面预算来弥补养老金缺口。借鉴四国经验我国首先要推进税费改革,保证养老金的足额征收。其次警惕赤字困境,正确认识政府补贴在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上不具备可持续性。最后,提升收益能力与增值能力,提升养老金防范风险。

(三)解决养老金储备偏低的对策

首先,个人账户的空账应通过国家两级财政补贴尽快做实,并引入商业养老管理主体进行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加快量的积累。[2]二是扩充职业年金,扩大职业年金覆盖面,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土作人员,也必须参与年金制度。三是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的作用,国家应给予商业保险机构适当的税收扶持。

(四)针对养老金管理问题的建议

不难发现,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以及贬值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运营效率低下。[3]要扩大投资渠道进行组合投资,提高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实现保值增值。在直接投资方面,可以适当放宽一些限度。养老金投资运营过程当中,需要及时管控投资运营情况和行业发展状况,完善配套措施,并加强信息披露。

(五) 延迟退休年龄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全国养老统筹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经济人口总量,促进经济发展,延迟退休年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要做好各项准备,特别是启动时机和推进速度,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要以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方式进行。(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元春.“养老金缺口”与“延迟退休”[J].期吉林化工学院学报.第30 卷第10 期

第7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1、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沿革

事业单位是我??在计划经济时期设立,由政府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或者利用国有资产创建的、从事文教卫生等领域工作,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服务类单位。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1978年正式成型。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和补充,沿用至1993年。

1994年,江苏和福建等省根据国家规定,相继启动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截止1997年,全国共计28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半数以上省(区、市)出台了升级方案,参与改革的参保人员约占当时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各地政策适用范围不一,实施细节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数据统计并不具有特别指导和分析意义。

1999年,随着国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贸委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中央所属的178个工程设计单位和住建部所属的134个科研机构都相继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属地化企业管理,全面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我国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迈出了全国化统一化标准化的重要一步。

经过十年的发展推进和完善,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新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各项改革进程不断深入。

2、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

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于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城乡养老保障体系都有着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1)社会化程度低,无法应对老龄化普遍养老需求。事业单位养老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退休养老制度的核心执行管理者是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就是单位保险,劳动者的退休金由所在单位负责发放和管理,退休人员的管理也由所在单位负责。这种单一来源的保险管理方式,既无法适应社会化保险资金募集需求,也无法根据相关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实际养老金账户进行调整,同时也无法体现劳动者权利义务相结合以及待遇贡献相联系的社会保障普遍原则。

(2)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明显,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初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市场化改革企业职工退休金水平大致相当,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逐步参保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统一保险制度,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逐步形成了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缴费率和替代率。随着参保人员覆盖率的逐年提升和缴费基数的逐步增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养老金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稳步增长与企业工资、市场物价相协调的养老金动态调整体系。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来源于财政,养老金替代率过高,退休金明显高于企业。

(3)影响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阻碍人才流动。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当前企业职工均建立了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劳动者的工作变动对个人缴费部分以及应该享有的缴费年限统计和各项权益没有影响,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社保账户建立工作虽然已经开始推行,但往往没有完善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和缴费年限统计,影响劳动者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续。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挑战

1、统筹方式单一,立体化多层次的资金募集方式没有建立起来

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已经试点运行多年,近年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步,但就目前而言,仍然没有破解区域化资金统筹的问题,在部分地区甚至存在着市级不能统筹的情况,部分基层统筹收支压力巨大。从金融产品类型上看,养老保险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本质都是在遵循大数法则原则下的以支定收的积累型保险产品。如果不能实现地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统支统收,势必会对个别地区,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给付造成巨大压力。

2、区域化差别明显,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影响整体统筹进度的推进

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方式、推进速度和政策布局的差别,现阶段的改革推进各地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化差别。通过调查和分析,部分省份采用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统一参保的方式,有些省份仅仅要求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参保,对其余事业单位没有明确要求;有的省份对于参保对象实行月度固定比例缴费要求,有些省份则推行年度缴费制,要求参保人员年初或年末自然月对年度缴费进行一并扣除;而在缴费细节上,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市执行的缴费基数和比例也有很大差别。

3、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认识不够到位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在职人员全覆盖,但是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不同,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对自身投保情况、投保金额、投保利益、缴费情况、个人收益等实际问题没有明确认识和准确了解,很多事业单位对养老保险改革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参保人员个人利益宣导的不够,造成了很多参保人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误区。

三、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思考

1、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制度并轨

完善全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事业单位的诞生与发展都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原因和现实意义,不能完全实现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稳妥的再推进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纳入所在地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之内,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进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体系并轨。

2、推动资金统筹模式改革,优化资金运营方式

大多数事业单位本身往往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往往存在着对口部门对口申请财政逐级下拨并形成对应事业单位养老金账户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是行之有效的养老金管控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这种传统的资金统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资金需求,应该尽快建立以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事业单位养老金管理体制,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资金和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有效对接通道,真正做到资金优化,抵御偿付风险。

3、建立全国性信息管理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数字化步伐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信息已经可以实现联网可查和账户可查,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查询平台。加快全国范围内内的信息管理平台,既有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明确对个人养老保险待遇或者保险利益的认识,同时有利于省级及市级人民政府高效便捷了解所辖区域总体缴费情况和账?艄芾砬榭觯?更有利于各级监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账户的监督监管。

第8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农合;村卫生室;山东省莱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Lai Yang city Xi Lin Ge Zhuang village of Shandong province

Liu Kunmeng1 Wang Huiyun2 Shen Yuchao3 Zhao Yuyang4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e medical industry is related to millions of the people's health and it is a major livelihood issue. In order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Lai Yang city Xi Lin Ge Zhuang village of Shandong province, we has carried on the survey about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illage clinics and 10 peasant households. Investigation method is to use unified questionnaires to the inquiry,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for understanding clinic basic faciliti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medicine, doctor quality, and execution, etc.

key word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Village clinics; Lai Ya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1.西林格f村基本情况

莱阳市西林格庄村是城厢街道办事处一个有710户,人口2103人,劳动力900人,外出务工人员260人的自然行政村。该村耕地总面积2437亩,村庄现有工业项目一个,属个体私营企业,集体可分配财力2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集体收入来源是果园和房租,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种植业,养殖和加工业,人均纯经营性收入4700元。[1] 目前,其所在的莱阳市共有104万人次的参加新农合,农民报销1.5亿元。[2]

2.结果

2.1村卫生室调查结果

西林格庄村卫生室隶属于城厢卫生院,卫生室的房屋产权属于村集体所有,服务对象1700人左右。卫生室并无专业的医疗门诊,只是简单的集诊室、观察室、药房、治疗室于一体的乡村卫生室,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出诊箱、输液设施、药品柜、诊断治疗床等是卫生室的医疗设备,基本能满足村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及卫生防疫的需要。本村卫生室是新农合定点机构,已经参加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属于镇办镇管。卫生室配备医生两名,为父女关系,月工资800元,卫生室里没有中药柜台,治疗以西医为主,医生每年会参加不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临床、护理技能,医疗知识更新等。

2.2农户调查结果

调查的农户均参与了新农合,但对于具体政策均不是很清楚,仅从宣传中得知这个政策看病能补贴报销,村中相关干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且具有从众心理,并对于继续参加新农合均有极大动力。大家已普遍感受到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参合费也觉得能够接受。

此外,村民对于报销的百分比以及报销的流程都不太清楚,村级、乡镇级、县级医院的报销情况也均没有概念。在村卫生室看完病后,由医生开药计算报销费用,然后直接付报销之后的费用。每户参加新农合的农户在去年到今年也都因为大小的疾病到村级、乡镇级、县级的医院就诊,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报销,大部分村民认为报销之后的费用与自己之前预计的差不多,有少数人感觉相差较大。

3.存在的问题

3.1人员配置问题

根据村卫生室医生的回答,药物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置,在卫生室中最常接触的五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最多的是高血压,这是由于老龄化人口结构占较大比重造成的。但卫生室建筑简陋,房屋破旧,且卫生室中缺少中药柜台,村民的中西医药物选择性均低。

3.2关于人力资源问题

70多岁的老医生仍未退休。由于农村医生退休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老医生无法退休,平时由其和其女儿轮班在卫生室工作。医护人员老龄化,人力资源不够,跟不上新农合的进程,而且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仅需要药物治疗疾病也做输液治疗,抗生素滥用情况会比较严重。由于乡村医生收入低,待遇差,工作量大,条件又艰苦,乡村医生队伍稳定面临极大挑战,许多乡村医生对政府政策失去了信心,只是凭借着道德良心工作,缺乏物质支持,政府对他们的培训也是效果一般,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就导致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3.3对新农合的认识和重视和程度问题

调查过程中,对于问卷的填写有很大困难,由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只能采用访谈的形式。关于每年住院情况,村民对于感冒发烧拉肚子等不严重的疾病会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并不会去医院,村民对于能够忍受的疼痛疾病,首选的是自我治疗,所以虽然参与了新农合,但看病就医的积极性并未有什么改变,如果不发生重大、特大疾病,村民不会清楚的记录去医院的频次、原因及费用。村民每天为了生计而忙碌,对于在非紧急疾病上新农合发挥的作用并不是非常清楚。

4.发展建议

4.1人员配置问题

在卫生室按比例配备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中草药可以组织村民自发去采集制备。目前已经有很多村民从电视里或者其他途径了解到中药的良好功效,中药的副作用低,若在卫生室里配备中药,会提高治疗质量。另外,政府应当划拨一定资金修缮卫生室,完善基础设施,搞好基础建设。

4.2关于人力资源问题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医药卫生制度,落实老医生退休机制,定时聘请年轻医生,鼓励青年医务工作者到基层农村工作,彻底解决人员老龄化问题,落实村卫生室老医生的休假制度。

4.3对新农合的认识和重视和程度题

除了要增大报销比例,给村民们建立的健康档案也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不能只作为摆设,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并应当详化健康档案的细节,让大家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和记录,设立建立健康档案的专员,不能让村卫生室的医生身兼数职。村中相关干部要充分宣传好新农合的意义、好处,鼓励而非强制农民参与,提升农民的就医意识。

5.总结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3]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 “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给农民们带来了福利,只要交一点钱,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让很多老百姓看得起病,防治意识也加强了。村级医疗机构是面向参合农民的初始环节,所以我们在监管上主要防范门诊的随意性,要防范报销目录范围以外的药品,避免套取门诊基金,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4]但由于是农村,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大问题,但只要大家永不放弃继续推行,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完善,这项惠民利民的工程终会使每个老百姓受益。

【参考文献】

[1][3]. 莱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及实施效果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2.

第9篇: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解决策略

一、老年人力资源现状

1.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表明,我国自2000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后,此后,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由7%一直到2011年的9.1%,开始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纵观1998年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发现该比重是不断上升的,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增势不减。据统计,2012年中国失独家庭至少达100万个,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7.5万的增速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失能老年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已达3600万人,预计2013年底将达3750万人。此外,2012年,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约有2300万人,且有三成以上老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空巢老年人也已达0.99亿人,农村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人。“未富先老”的问题已经渐渐凸显。

2.老年人力资源的出现。按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老年人身上蕴含着由几十年的知识经验积累组成的人力资源。可以预见的是,如此巨大的老年人口将提供客观的老年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1)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减轻家庭社会负担。2012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为12.7%,提高0.4个百分点,老年人的抚养负担重。且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的特殊性,老年消费负担远大于成年人和少年人。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相对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明显无法匹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助于增加老年人收入,减少老年人对于养老金的依赖性,从而降低养老金支出,减轻社会赡养负担。而在家庭方面,老年人收入自主、稳定,有利于维持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减少经济纷争。因此,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家庭。(2)有利应对社会人才资源的短缺。当前,我国劳动总供给量过剩,但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中低层次人力资源严重过剩,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取代了计划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性的调整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导致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带来了中低层次劳动力资源的激增。但由于经济教育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从就业方面来说就是劳动力市场具有剩余劳动力,而需要高级人才的岗位却往往供不应求。低龄老人尤其是城市低龄老人大多都接受过教育,并且由于国家社会的原因,大多接受过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老年人曾经在工作岗位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可以缓解某些高层次人才的供求矛盾,发挥老年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经济效益。而老年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年青一代的成长。(3)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2012年,空巢老年人已达0.99亿人,农村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人。由于子女工作及组建自己的家庭的原因,一部分老年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生活抑郁。此外,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交际范围以及收入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部分老年人觉得生活内容单调,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交际范围缩小,使得部分老年人孤独郁闷;收入的减少,使得面临老年身体病弱的老年人消费负担、心理负担严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为”,更能够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减轻他们的消费负担和心理负担,使他们“老有所依”。

2.可行性分析。(1)老年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力资源储备充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寿命也有所增长,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记载,2010年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4岁。而受我国退休政策影响,我国低龄老年人口数量有所增加,2011年已达10442588人,而伴随医疗水平的提高,退休老年人大部分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具有充分活力。(2)老年人在某些方面比年轻人优势明显。老年人在某些方面,比年轻人更具优势。首先是知识经验积累优势。老年人往往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和年轻人相比,他们在人们眼中更值得信赖。例如去医院,我们希望能找一个老医生给我们诊治,因为我们相信老医生行医经验丰富,对病情更了解,能更好的帮助自己。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正是这个道理。其次,便是人脉优势。大多数老年人在以往的工作生活中建立了自己的交友圈,积累了很多的人脉资源。拥有这些资源,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机会,为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最后是成本优势。老年人往往学有所精业有所专,对自身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使用老年人力资源,能够省去岗前培训成本以及保险费用。同时,老年人也能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帮助年轻人成长,是他们更快的投入工作。(3)劳动形式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办公自动化和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对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这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近年来,第三产业兴起。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多,同时也能充分吸收老年劳动者进入行业。而且各级政府出台的了就业优惠政策,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就业机会。

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60岁~69岁之间共有99780564人,健康人数占55.65%,约有5553万人。可见这一部分人群至少一半身体健康。再将我国人均寿命与退休年龄一比较,就发现其中大概有10几年的空缺,更何况,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必然增加,必然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其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但是我国缺乏对老年人再就业进行保护和规范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一些地方性文件缺乏可操作性,在执行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方方面面,最终导致老年人再就业方面产生很多问题。(2)社会反面舆论影响。老年人走出家庭,再度步入社会,需要获得家人的支持。而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家庭倾向于老年人在家安享晚年,老年人再就业难以受到家庭支持。其次,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存在偏见,有些人认为老年人观念陈旧且反应速度及处理问题的速度慢,难以适应新技术和新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部分人认为老年人再就业是在雪上加霜,和年轻人抢饭碗,对年轻人的就业更加不利。(3)养老观念陈旧,老年教育不健全。大部分老年人不选择外出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在养老观念上难以转变,部分老年人认为对于老年生活最重要的就是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老年人对自己能否老有所成感到担忧。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新技术、新知识每天都在出现,老年人可能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原本的知识技能可能已经不符合现今社会的需要。而我国对老年人的再教育,大多以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方面为主,缺乏新的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完善法制法规。目前,我国至少有一半的低龄老年人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充沛的精力,而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则造成了大量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鉴于我国的老年人群有较大部分处于农村,我国应该学习美国采用弹性退休制度。例如,2010年起,上海市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但是这一政策持续受阻,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质疑。这是因为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民众难以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在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注重对老年人的激励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此外,我国也缺乏实际可操作的保障老年人就业与创业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仅在暂缓离休以及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返聘方面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其他老年人的就业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无法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利益。为此,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老年人就业创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塑价值观念。政府应该通过文化建设以及宣传教育,树立新的养老观念,为老年人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要鼓励老年人回到社会,适应环境,消除老年人对于再度回到社会进行工作的恐惧感,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也有赖社区的支持。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社区,社区的功能大幅提升,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角色。社区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将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起到更多的作用。利用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居民会议、社区交流等形式将更多的老年人囊括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来,更可以充分响应政府号召,将国家政策介绍给老年人。且社区的存在也更能保障老年人的利益。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老年人自身,老年人要树立自信,积极投入社会大熔炉,发挥余热,最终实现自我价值。(3)改进老年人的再教育和再就业方式。参加社会建设,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老年人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政企单位要注重对于老年人的教育培训。我认为: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老年大学的建设,改进老年教育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让老年人能更方便的融入到现今的工作环境中。老年教育也可防止老年痴呆的发生,可谓一举两得。除了老年大学以外,老少两辈人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与年轻人接触,不仅可以是老年人的心态年轻化,也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掌握工作领域的新发展,年轻人也可在与老年人进行交流时,学习老年人的智慧、经验等让自身更快的成长。老年人自身要树立自信,也要秉持终生学习的观念参与学习。研究表明,老年人在完成培训后,他们实际学习到的东西要多于年轻的对手,并且,更容易做到活学活用。看到这个研究结果,老年人们更要打起精神来,自信的走入工作,积极实现人生价值。在就业途径方面,政府和社区要积极扩大老年人的再就业渠道,扩大老年人的就业途径。政府也应该积极向企业宣传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加企业选择老年人的几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2

[2]张倩.论如何实现老有所为——从人力资本视角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人力资源.2012(10)

[3]孟德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区支持研究[D]

[4]梁誉.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管理科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