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军队财务信息质量问题是影响军事经济运行的重点问题,而军队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直接影响着军队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水平,本文指出了目前军队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军队财务信息 质量控制 制度
随着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军队财务信息的作用日益突出,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军事经济决策、服务于军队建设。因此,必须对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与利用,才能提高军队后勤保障能力。军队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直接规范着财务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行为以及信息传递沟通的效果,目前对于军队财务信息质量的控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军队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军队财务部门对监督机制的建立不完善。军队财务部门在监督机制的设计上还不健全,只是用相应的制度来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没有对管理主体、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利进行制衡,对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还未做出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财务人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舞弊行为。
二是信息标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军队在信息标准的某些领域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如标准定额体系的建立,为编制标准经费预算和定额经费预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对一些动态的信息标准,如针对某一项目各部门应该采集的信息及应采取的提供形式与处理途径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了信息准确性不足。
三是一些法规制度制定的可操作性不强,不符合军队财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致使实际工作部门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影响了财务信息的质量。此外,军队现有财务法规对财务人员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已有财务法规未能得到充分贯彻落实,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完善财务内部监督制度
1.完善军队财务监督法规体系
一是研究制定军队财务监督条例,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财务监督规章制度。通过制定财务监督条例,对军队财务监督的性质、功能定位、财务监督原则、管理体制、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上级与下级监督管理权限等重大问题进行界定,逐步形成以军队财务监督条例为主,其他财经规章制度为辅的相对完备的财务监督法规体系。
二是以财务监督队伍建设为根本,努力提高财务执法水平。要提高部队领导干部和全体财务人员的理财水平,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意识。各级财务部门负责人应率先垂范、带头学法、严格执法,把“依法理财、依法治财”的原则贯穿到部队建设和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法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部队各项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军队各类监督协调机制
应建立以下机制:广大群众是军队财务监督的基础,财务部门是军队财务信息的直接承担者,是微观监督主体;审计部门是监督主体,是高层次的监督,也是监督的中坚力量;纪委是军队财务宏观监督的主体,主要起着导向作用。这种机制建起了全方位、全过程、广角度、多手段的封闭式监督网络,环环相扣,确保每一过程中产生的财务信息都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整体推动部队财务监督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强化信息质量考评制度
目前,军队财务各项经济业务都基本形成系统的考核标准,如总部下发的《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会计业务考评规则,《军人保险规范化管理》中的军人保险业务考评细则,以及公务事业费、生活费的评审规则等等。参照此类考评规则可对各类业务报表及操作情况进行审核评价,这对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关于各项财务业务考评的正式制度还未确立,对各类业务评审还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各项业务汇审必须严格定期举行,在考评中应对每项细则进行明确规定,制定出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并向军队推广应用,规范业务操作程序,提高财务信息规范性,使每个单位财务部门的业务都得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最终产生出符合标准的财务信息。
(三)推进军队财务信息质量控制相关制度改革
1.实行军队会计委派制
在军队财务领域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强化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单位党委实现对资金运行的高度集中管理,防止舞弊行为和操作错误,同时也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积极性,对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有推动作用。
一是要确立军队会计委派主体。应区分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机构和委派机构。派出会计人员的财务部门是会计委派的主体,即会计人员的委派机构(委派单位)。管理机构由派出会计人员的财务部门设立,对委派机构负责。二是要规范军队会计委派方式。对于军队来讲,应该采取直接委派方式。具体来讲,就是由总后财务部统一组织管理,相应财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对军队各级单位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等进行委派。为便于监督管理,一般由上级财务部门选派会计人员。三是要确定委派会计人员的地位与职责。
2.推行军队财务问责制
目前,在军队财务管理中应广泛推行问责制,建立健全财务问责制度体系。财务问责制是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包括:一是基于权属关系的内部问责。主要是由上级领导机关对责任人的追究制度;二是行政体系内的专门机构的问责。如监察、审计机关对责任者的追究;三是行政体系外部的问责,如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等。实施军队财务管理问责制可以使财务人员、财务部门领导以及主管领导等有关责任人接受监督,实现决策公开、信息公开、执法公开,有效提高军队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3.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财务信息披露制
军队实施财务信息披露制必须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充分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军队财务信息披露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一是要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二是要从重会计主体信息向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转变。三是要从重有形资源向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并重转变。四是要从重货币计量向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转变。军队财务信息披露在手段上要有所创新:一是披露时间从静态化转为实时动态化。二是披露方式从表格加数字转为各种传媒手段有机结合。可借助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建立财务信息网络系统。此外,财务报告还应当提供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空间,使其它统计报表或文字形式的信息真实的披露出来,为决策者提供有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白倩,《对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研究与探讨》,《金融会计》2003年第4期.
一、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历程
我们首先把2007年作为起点,回顾一下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2007年,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务院出台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17号)。2011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2年,国务院批复《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调整有关问题的请示》(发改财金〔2012〕1014号),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民政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同意建立覆盖全面、稳定且唯一的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2016年,新修订的《节能监察办法》审议通过,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对被监察单位在整改期限届满后,整改未达到要求的,由节能监察机构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记录。由上可见,国家对信用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从出台意见、制定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到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可谓是政策频出,综合来看,大势已定,社会各方面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自觉把行动同国家意志统一起来。
二、用能单位主要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
用能单位是能源的消耗使用主体,也是节能的关键抓手,用能单位的信用是否良好,是否严格遵循国家的节能法律法规规章,对于节能降耗的最终效果关系极大。用能单位的信用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设备工艺技术、能源统计台账、节能管理制度等方面。(一)项目方面。用能单位存在较多的失信问题就是能评手续不全。而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能评手续就是项目能否通过强制性节能标准的关口,有些用能单位却未批先建、批小建大、久拖不验和超期试生产。(二)设备工艺技术方面。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以及实施办法,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有些用能单位却为了一时之利,不肯淘汰落后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不愿主动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继续使用落后的设备、工艺、技术,造成了很多能源的不合理消耗。(三)能源统计台账方面。由于国家颁布了很多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依照法律,超能耗限额标准用能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处,有些用能单位为了规避法律惩处,不惜采取伪造能源统计台账、修改真实数据等方式,企图蒙混过关。(四)节能管理制度方面。节能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多的就是有制度无落实,制度只停留在纸面上,用在应付检查上,没有真正起到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的作用。
三、用能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与节能降耗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探讨用能单位信用体系建设与节能降耗有机结合的可行性方面,环保队伍已经为节能队伍做出了表率。2014年1月,环保部等部门联合《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旨在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2014年4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环保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2015年12月15日,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企业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力争到2020年,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基本形成,信用记录全面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具体实施方面:2014年5月,湖南省环保厅公示2013年度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结果,103家企业环境信用上“黑榜”,在公示的103家环境不良企业中,有约70家企业是因为“违反环评审批管理规定”“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违反环保验收管理规定”等原因,还有约37家企业是因为“严重超标排污”的原因而上了“黑榜”。2014年12月,四川省环保厅《关于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四川省将试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对国控重点企业、重污染行业内的企业等10类企业进行强制评价,不良企业不增贷款。由上可见,环保领域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节能作为与环保紧密联系的领域,环保队伍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完全可以借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节能队伍不断壮大,节能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健全,节能标准不断完善,节能队伍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总结其他部门有益做法的前提下,在信用体系建设和节能降耗有机结合方面取得突破,走出自己的路子。
四、措施探索
(一)加快省、市两级用能单位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针对用能单位在项目、设备工艺技术、能源统计台账、节能管理制度等方面分别建立信用档案,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认定,做到“一户一册”,实现用能单位信用信息征集的全覆盖,并根据企业申请,由第三方认定,及时更新信用档案。(二)加强用能单位信用信息应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推行信用审查,在项目审批、节能考核、节能奖励资金申请等方面推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节能信用报告。(三)加强信用奖惩机制建设。节能管理部门及节能监察机构通过受理举报、日常监察等手段,对包括用能单位、第三方节能评估机构在内的节能从业主体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依法惩处,并对他们建立信用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信用状况,研究建立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推动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研究制定“红黑名单”公示办法,通过相互制约,达到共同守信。
一、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和经营存在的问题
1.土地违规流转带来各种不安全因素
我国的土地在流转中有一些种粮大户将土地非农化或者农地非粮化的处理直接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影响,具体包括土地流转带来的因素具体还包括土地流转衍生的社会风险、生态保护奉献以及已经提过的粮食安全风险。
政府部门为了利益驱使,私自改变土地用途而违规变动流转土地,也会对土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安全、稳定因素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2.土地流转过程中造成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目前多地区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随意承包和转换土地关系现象,在土地的流转过程里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主观愿望,在强制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农民的利益,只是强行地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面子工程和快捷手段。很多地区的农民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但是很多强势的大户利用特殊关系强制承包农民土地,因此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利益和生活保障没有得到保护。
3.不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
不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具体包括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流转政策缺陷,也包括不健全的市场体制,不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具体表现在目前的土地流转法规定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阻碍土地流转;不健全的市场制度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投入和支出中存在过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科学流转;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主要表现在,目前土地流转处于经验摸索阶段,土地产权的模糊直接造成了土地流转初期的合同纠纷,因此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要时间和不断地改善。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管理的对策
1.加强农村专业化劳动力建设
目前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在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但是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失地农民一定要加强安置和妥善处理,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第一,加强农村劳动力专业化教育问题,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入手坚决抵制小农思想意识,提升自身的学习和竞争意识,彻底改变自身落后的行为和思想;其次,在宣传和教育方面,一定要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参加培训重要性,并通过定点、定位的培训不断加强农民专业技能的提升;第二,丰富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方式,具体可以采用远程、异地和就地现场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另外不同的培训方式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培训时长。主要的培训手段包括大众传播、实践指导和理论讲授等等。第三,优化师资,提升针对农民的专业化培训队伍能力,主要是严格培?师资的准入条件和制度,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技能,并且建立完善的师资管理制度,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通过不断完善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逐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基础内容。
2.建立服务化土地流转体系,提升土地流转服务能力
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才能从根本上为农业提供配套、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建立农业服务化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农业服务化体系分类和职责,具体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服务化体系建设,生产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农村金融专项服务体系建设。第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提升土地流转的服务能力,降低因土地流转而造成的劳动纠纷。
3.加快土地流转相关法律的制定,保护农民承包权
首先,完善和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需要明确和细化原则性法律条款,具体要包括土地边界确定权、对流转法律法规以及权利主体的界定,尽快将农村土地承包权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予以出台,尽量在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加快农民土地确定权力登记材料发放,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民都要领取土地承包合同级证书,引领农民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其次,健全土地流转的司法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司法体系应该邀请法院、检察院、公安以及司法部门共同参与,坚决坚持平等、公正、独立、及时、合作、正确原则,在县乡以下地区设立土地流转司法部门,保障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同时司法部门要加强自身的监督权、侦查权和检查权,为当下的土地流转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最后,要切实关注农村土地流转司法需求,在不断完善服务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司法波阿虎力度,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司法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六大基本任务之一。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关键还是在农村。可以说,要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突破来自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及组织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
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夯实“三个基础”,充分发挥制度的“两个合力”,努力形成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发展。其中,“三个基础”是指保持财政投入的可持续、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组织服务网络的规范化;“两个合力”是指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吸引力和强制力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要以“财务可持续、城乡一体化、组织规范化”为基础,使制度“吸引力”和“强制力”相结合,努力形成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格局。
可持续。即要明确政府财政责任,加强财政投入,为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财力保障。
就社会保险事业中政府财政责任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保险组织服务网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管理经费;二是扮演“担保人”角色,必要时通过财政补贴弥补社会保险费收不抵支部分,为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后盾;三是政府作为雇主为其雇员分担社会保险费。就我国来说,除以上外,国家财政还需承担起制度改革成本责任,逐步明确改革前旧制度下老职工养老金欠账的历史责任。笔者认为,理顺以上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责任,对于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广覆盖,实现两项基本制度自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是有利于明确政府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避免将国家成为完全责任主体。二是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险筹资刚性和财政投入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制度可持续运行提供稳固基金来源。当前我国政府承担责任方式是即通过财政预算的转移性支出项目来完成,未设立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财政拨付容易受到整个财政收支状况影响,尤其是地方财政欠缴社会保险费情况普遍而严重。三是将政府财政责任由暗转明,有利于增强国家、企业、个人三方筹资责任的透明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吸引力。四是明确各级财政对社保这一公共事业所需承担的责任还有利于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加强经办机构及其能力建设,为推进制度覆盖城乡提供坚强的组织基础。
一体化。即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扫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下多发难题引起的,尤其是农村与城镇间的收入差、身份差及劳动就业方式差,使得当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建立公平、对等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二者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而逐步制度并轨是必然趋势。在当前分层次渐进覆盖思路的指引下,滞后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加剧了社保关系转移难度,严重制约了社保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推进步伐。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条件,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逐步消除城乡户籍身份障碍,为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扫清障碍。
规范化。即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网络服务机构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简明的业务经办规程,不断组织服务网络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经办效率。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统一、规范、简明、高效的社保经办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职能、机构设置“五花八门”,各级机构能力水平、服务效率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事业进一步发展,也是导致我国社保制度统一难、统筹层次提高难、社保关系转移难等诸多难题的体制。加上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技术服务手段低,更加剧了人手的严重不足。以贵州为例,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虽基本按“五险合一”模式建立,但各级机构、职能、规格参差不齐,差异巨大:有的单列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且名称就有三种不同称谓;还有的区县按险种分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个“管理中心”;机构内部有的按流程设置职能处室,有的按险种设置,严重制约了全省机构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业务工作、提高统筹层次的推进工作也很难开展。统一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办事流程,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的前提基础。贵州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由于财力不足,缺乏统一安排,各地“金保工程”建设良莠不齐,大大制约了各地社保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加强财政对社保服务网络尤其是基层经办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投入,打造一只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经办队伍,落实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吸引力。即对部分特殊群体实行“低门槛”政策,增强社保制度对相对低收入群体的吸引力。
所谓“低门槛”,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征缴扩面工作过程中对新参加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在缴费费率上实行“低标准准入”的优惠做法,在具体实践中各界存在一些争议。但笔者认为“低标准”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应如何确定“低标准准入”对象的问题。我国城镇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因政府未明确老职工历史欠账责任而使其不可避免地背负着制度改革前国有、集体企业历史欠账包袱。在当前既定费率标准下,对部分特殊群体实行“低门槛”优惠政策,既有利于社保“扩面”,又有利于对部分特殊群体形成优惠倾斜,促进社会公平。当前推进我国“城保”制度全覆盖的关键在于非公有制经济劳动者,其中广大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工更是难点。对这些群体难以强制,应主要采取降低缴费“门槛”,增强制度吸引力的政策。因为这些群体大多数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缴费能力相对较低,而社保缴费基数又不反映其收入水平,随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刚性增长,社保缴费“门槛”越来越高,实行“低门槛”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他们进入制度保障。至于“资金流失问题”也不必担心,我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计发办法的激励效用十分明显,优惠政策覆盖群体中,有缴费能力的劳动者自然会争先选择较高缴费档次以期未来较高保障。
强制力。即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增强社会保险制度强制力。
社会保险制度的吸引力能够积极调动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主动提出的参保需求,但政府和用人单位因为涉及自身利益并不会完全自觉地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通过法律意志予以平衡参保主体各方责任和利益、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当前我国社会保险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对各方主体责任约束力不强、基金筹措强制力不足等,都迫切需要通过立法予以解决,这就必须明确国家、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其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尤其是应明确政府对维护社保制度正常运行应当承担的公共财政责任以及由社保制度变革所引起的老职工历史养老金欠账责任。其次,社会保险立法还必须充分考虑各项制度的适用范围,以满足分层次、渐进式地推进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需求,如对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覆盖范围,应适当划分层次,对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必须明确强制性,拒绝其自由参与和自主选择行为;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特殊群体或困难群体则主要靠制度吸引力将其自觉吸引进来。第三,必须通过立法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监管及投资运营机制,防范和避免基金管理风险和贬值风险,确保基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
李盛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要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沿着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轨道,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交通运输业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李盛霖强调,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绿色发展:
第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带城际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内河水运占地少、能耗低、运能大的优势。强化国省干线改造,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编制实施今后10年交通运输扶贫开发规划纲要。
第二,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能力。加强综合运输顶层设计,优化规划布局,充分发挥综合运输规划对各种运输方式专项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指导作用。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加强货运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
第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着力提升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体系、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不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提高综合性节能减排效益。
第四,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加强基础性、引领性重点项目研发。加快实施一批“高、精、尖”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长三角航道网智能航运”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Research of the Xinjiang Organization Code Data Security System Build
Ke Junfan
(Xinjiang Studio of Standardization, Urumqi 830000, China)
Abstract:Protection organization code data from malicious attacks and sabotage, Xinjiang organization cod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must be considered and resolved the problem.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Xinjiang organization code data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ll levels to play in this system.
Keywords:Organization Code; Data Security; System Build
1、绪论
1.1组织机构代码系统面临的问题
网络的普及使计算机系统所处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为了提供完善的功能,大量的应用软件、服务软件安装到计算机系统中,软件本身的瑕疵和软件之间可能的冲突都成为威胁计算机安全的隐患。通过公共网络,计算机系统暴露在潜在的、形形的用户之前,非法用户的恶意攻击、合法用户的误操作都可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威胁。组织机构代码建设与应用系统也是如此,越来越开放的系统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为了保障系统在新的网络环境中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技术水平,引入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强调全面准确的安全评估等措施来实现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1.2新疆组织机构代码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
组织机构代码的数据安全体系的研究通过部署安全系统,投入技术力量,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等方式确保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最终达到如下目标:
1)合理管理和分配网络资源,防止滥用网络资源导致网络瘫痪;
2)抵御病毒、恶意代码等对信息系统发起的恶意破坏和攻击,保障网络系统硬件、软件稳定运行;
3)保护重要数据的存储与传输安全,防止和防范数据被篡改,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和提高容灾能力;
4)加强对重要敏感数据信息的保护,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5)构建统一的安全管理与监控机制,统一配置、调控整个网络多层面、分布式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预警能力,加强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可控性;
6)建立认证体系保障网络行为的真实可信以及可审查性,并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2、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风险
2.1互联网攻击
组织机构代码各类业务系统基于B/S架构开发,是面向互联网的开放式业务平台,同时对互联网用户提供公开的信息查询服务,因此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针对互联网的常见的攻击行为有:主页篡改、拒绝服务攻击、网络假冒、黑客渗透。
2.2内部破坏
与外部攻击不同,内部破坏往往由内部合法人员造成,他们具有对内部系统更多的访问权限,因此内部人员的恶意或无意破坏,对代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将造成更大的影响,如:内部恶意破坏、内部无意破坏、技术缺陷。
2.3管理风险
随着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应用推广工作的开展,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服务的目的,代码各类业务系统的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也在日益复杂,安全防范技术与管理方式逐渐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应用需求。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安全策略,没有统一规范的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安全职责划分不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程度不高、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操作流程和指导手册等。
3、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路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机构代码系统将现在和将来的安全建立一个安全体系框架。参考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政策与技术标准,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提出现有机房基础环境、网络架构、安全保护设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差距、安全漏洞和隐患。
按照体系化的设计思想从全局性策略出发,以互联互通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平台化的管理工具为支撑,以长期可靠的安全运维保障和规范化的安全管理为辅助,结合现有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建立科学的安全运维服务体系,做到系统故障“三早方针”,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确保系统、网络和应用的连续性、可靠性和安全运行,降低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提高整体的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来为保障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搭建出真正能够有效对抗威胁的安全体系建设为目标。
4、代码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4.1物理环境安全
物理环境安全就是为组织机构代码系统提供机房、电力环境保障以及设备、设施和介质防灾、防盗、防破坏等防护措施的基础环境安全。因此物理环境安全是整个安全体系的根本。
因此代码系统数据中心机房设计应严格按照GB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5017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2887《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中的A类机房的指标进行设计、建设和实施,来符合物理环境安全的要求。物理环境安全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安全防护、设备安全保护、线路安全防护和媒体介质的安全保护等四个方面。
4.2链路及网络安全
对网络集成结构规划采取满足最高使用率设计的同时全面考虑网络链路使用时的通信安全,是链路及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最终任务。链路及网络结构根据网络安全域划分方式进行网络集成方法,是提高链路及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的最佳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机构代码系统用户,从业务相似性、数据资源相似性、安全需求相似性、地域环境相似性等特点,分为省、地、县三级业务办理终端用户、数据安全管理用户和覆盖全疆的申报、查询等用户类型。将网络系统根据业务访问关系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然后根据各个安全区域的特点分别有针对性地设计保护措施和安全策略,将大大提升防护的有效性,同时也能体现出数据资源的重点防范功能。因此采用基于安全域的安全设计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4.3系统层安全
1)操作系统安全加固。主要通过对操作系统人工方式进行安全加固来实现系统层安全防护,实现文件强制访问控制、注册表强制访问控制、进程强制访问控制、服务强制访问控制、三权分立的管理、管理员登录的强身份认证、文件完整性监测等功能。
2)漏洞扫描系统。在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网络系统核心交换区旁路部署一套漏洞扫描系统实现全网网络设备、服务器及安全设备的漏洞扫描。并提供安全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功能,帮助安全管理人员控制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最大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
4.4应用层安全
病毒防护是在代码数据安全架构应用层进行防护措施的关键部分,所以需要在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系统网络核心服务器区域部署网络版防病毒中心,来实现网络安全核心服务器和终端用户计算机防病毒统一集中管理,在服务器与终端上有效查杀,威胁正常运行的木马、蠕虫病毒等恶意代码。
4.5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实现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架构的最终目的,根据所使用的SQL数据库可采用人工方式实现数据库网络加密、数据库加密和强身份验证等安全策略,并可通过数据库审计系统进一步强化数据库资源的安全管理和使用。
1)数据库人工安全加固。通过强身份验证、网络加密策略、网络传输数据完整性、存储数据完整性校验完成。
2)数据库审计系统。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网络系统核心交换区旁路部署一套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对代码应用系统和数据存储区域流经交换机的所有数据库操作信息进行审计,通过记录、分析所有数据库的操作、应用信息,及时、有效分析出数据库系统中发生的安全事件。
4.6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通过全面有效的管理方式及制度,来制约在每一个安全环节中人为因素对安全架构造成的威胁及危害,安全管理主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分为: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网络运维管理办法、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办法、业务系统应用管理办法、数据安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体系架构中,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并实施,在安全体系建设以及运作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安全管理也是整个安全体系的总制度。
5、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织机构代码的数据安全体系的研究通过部署安全系统,投入技术力量,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等方式确保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安全系统,按照数据安全体系的设计目标,完成了物理环境安全、链路及网络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等六个层面的设计内容,确保组织机构代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的研究。
5.2展望
各类代码业务系统稳定运作,代码数据的安全、可靠的使用,实现代码数据安全体系的整体安全性,是为全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规范、完整、实效的组织机构基础信息资源,为政府部门全面、快速、准确的掌握组织机构的社会和经济行为信息,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的技术支撑,是企业、个体在社会经济行为中准确把握机遇,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源泉。
参考文献
[1]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相关法规和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高校;内控体系建设;阶段;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实施,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高校亟需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办学效益,最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含义及要素
借鉴著名的COSO报告并结合高校特点,本文认为,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指由高校党政领导层、中层管理者及其他人员来建立和落实,旨在有效预防、识别与应对各种管理风险,为实现高校既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套制度和措施体系。通过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能更好地实现政策法规的遵守、财务信息的可靠、职务犯罪的降低以及运行效率与效果的提高等。高校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应对”等要素(见表1)为抓手来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体系建设的三个阶段
1、合规型内控
以满足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法规等为特点,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遵从各项法规制度。
2、管理型内控
要求高校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将内控活动融入日常工作,执行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其有效性,降低不确定因素对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3、全面风险管理
在充分考虑内外风险及其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运行目标,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确保高校实现战略目标。
以上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三个递进阶段: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型内控”、自发提高运行效率和效果的“管理型内控”、为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全面风险管理”,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1、控制环境不佳
有些高校领导层尚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认识不足,其关心的更多是学校规模和层次,相对忽视了日常管理的同步提升和管理者品德素质的提高,导致决策效率和质量低下,人才储备不足或素质参差不齐。此外,有些学校还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级较多、官僚作风较重、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整合能力较弱,对环境和风险的反应较慢。
2、内控制度基础薄弱
有些高校管理以“人治”为主,内部集权化较重,重大事项少数人说了算,主观决策、“拍脑袋”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高校虽有制度流程,但缺乏对基建工程、设备采购、图书教材采购、学生用品采购、招生就业以及办班创收等主要风险点的关注和控制,使得内控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定期进行内控评估,缺乏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估方法等,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
3、财务信息失真
高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这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收支结余以及现金流全貌情况。随着高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银行贷款越来越大,将基建资金与预算资金分开核算,就不能统一反映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同时也容易忽视融资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还有一部分高校不将自立收费、预算外收入入账,或单列为账外资金,逃避财政和审计监督,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高校领导层要做内控体系建设的首倡者、执行内控体系的表率者,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监察、审计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带头落实相关政务公开制度,认清内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一旦发生风险危机,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方案以减少伤害,尤其要着重于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检讨、追责。
(2)建立内控责任体系。清晰具体的责任体系是提高内控执行力的基础。高校的《内控手册》中应制定自上而下的内控责任体系,涵盖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的内控目标、权利和责任,以及在管控上的相互关系等,确保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内控责任体系。高校还应构筑“防堵查”三层递进式的内控体系:第一层次是在重点内控环节中融入牵制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层次是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层次是成立一个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小组。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大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环境,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退出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二是要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对高校不同层面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并把内控的真谛深深植入“高校人”的理念中,强化内控文化建设,让人人都是内控的执行者和责任人,各自都在控制链上发挥积极作用。
2、强化制度流程体系建设
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内控执行的载体和基础。高校应该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内部控制的流程,确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明确管控重点,检查制度和流程体系是否涵盖所有重点风险管控环节。同时,为了增强《内控手册》中制度和流程体系的可操作性,各章节中还应包含内控工作的流程图、流程描述和相关的工具、模板等,并明确阐述相关目的和实施途径,把内控落到实处。
【关键词】反腐倡廉 路径建设 监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在快速转型过程中,受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和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廉政风险日益增加,腐败案件屡屡发生。构建科学有效的反腐倡廉体系,能促进我国反腐倡廉科学化,有效化解反腐倡廉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进一步明确廉政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為立党為公、执政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党。”十七大中也作出明确要求:我党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并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能力,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成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党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先进性的外在表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党风建设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党风建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七大以来,党风建设就是以提高执政能力為中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為主线,使党的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相辅相成。
积极推进廉政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众所周知,任何腐败行為的发生,必定离不开腐败机会、动机和权力三个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腐败行為发生的完整链条。科学有效地构建廉政体系,同时构筑机会、动机和权力三道防线,切断腐败行為发生的链条,是构建廉政体系的科学路径。
构建廉政体系的权力防线。权力防线的构建是要建设完备科学的权力运行监控体系。该体系既包含监督也包括制约,体现了各项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关系,又体现了对权力各个环节有序监督和制约,最终实现以德治权、以法制权、以权制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要构建有效的权力监控机制,务必要适合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健全现行机制,科学合理分配权力,保证监督主体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模式。
腐败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导致的权力异化和膨胀。因此,既要依照体制均衡、适度分解、效率兼顾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原则,又要善于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从纵向和横向上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横向权力配置包括合理分配党政机关、群众组织等系统的职能和相互之间的权责界定。纵向权力的分配,主要指的是中央同各级地方权力机关的职权划分,在设法保障中央权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分权,进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理清各级行政和地方的职权,来实现纵向分权的科学化。横向权力的配置,首先要保障的合理配置。要通过必要的程序设定和明确的分工,来明确党内的执行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的职责范围,尽量避免因為的过分集中而出现的自我执行、自我监督和决策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是合理进行党政分权。廉政体系的构建,要进一步分政关系,尽量发挥政府在管理国家社会经济等事务上的主导权,保障党的集中制全面协调地发挥。再次是各级政府之间权力的合理分配。要进一步优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各个行政权力机构职权的合理界定,建立健全执行、监督和决策运行机制,并保障将权力运行机制的每一个环节置于有效的监管机制中。最后是市场和政府的权力合理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公共资源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最终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动机防线的合理构建。腐败动机是腐败行為发生的思想根源,是腐败行為发生的主观因素。合理构建动机防线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教育和规范约束的动机相互统一的防范机制,经过自律和他律的相互作用,让腐败公职人员面临道德批判的风险,既让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又受到自己内心的道德谴责,从而行為发生的思想根源。因此,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特点,来提高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价值追求,形成个人社会舆论和内心道德双重谴责机制。
在社会层面,要形成谴责贪污受贿,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要竭力加强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遏制腐败动机。首先要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引作用,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全国人民的廉政道德认知水平和共同追求廉洁的价值体系机制。另外,要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制约性,防范并宣传的社会危害性,降低群众对腐败贪污的容忍度,提高腐败监督力度,形成谴责抵制腐败的约束机制。
在个人层面,要消除各种腐败动机的心理因素,使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一是要提高行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主动腐败。通过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教育等,提高个人素养。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和地位观等,巩固各自的思想道德底线。二是要建立合法的利益保障机制,主动提高行為主体的防腐意识。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公职人员的薪酬待遇,建立廉政的激励机制,加大腐败贪污惩处力度,使各位公职人员腐败心理动机降低。三是加大惩戒力度,使得行為主体不敢腐败。通过让公职人员意识到腐败带给家庭和自身的利益风险、政治前途风险等来形成对腐败行為的心理压力,使其不敢腐败。
构建合理的廉政机会防线。腐败机会指的是体制、机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直接影响着腐败动机行為发生的几率,构建合理的腐败机会防线的主要任务是推动防腐制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消除行為主体的腐败机会,可以从科学评估制度、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科学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发现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增加制度的有效性。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制度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对案件资源分析,从反向来查找制度和监管机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找准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估分析找到腐败行為发生的制度性根源,以此提出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二,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要以在现有的制度上提高执行效果和制度质量為前提,完善相关廉政体系制度建设。一是要注重廉政体系路径的制度构建。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有效、民主公开、简单易行的原则,紧抓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工作的落实,切实保障制度制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二是要注重反腐廉政制度的修订,使反腐倡廉工作体系日益完善。三是要重视廉政体系配套系统的建立。既要注重不同层级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的纵向衔接性,也要重视同一层级之间的横向连接,努力做到制度之间相互制约和彼此衔接,使得廉政体系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发挥其有效整合的综合效能。
第三,要注重构建廉政体系路径的执行力度。一要建立廉政体系的执行保障机制,更要对违反制度的行為严加惩治;二是要加强对廉政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遵守维护防腐廉政体系的制度意识,维护良好的反腐倡廉社会环境;三要加强廉政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及时发现纠正廉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廉政体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结语
关键词: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51-03
一、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思路
河南省作为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应根据本省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供给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形成以企业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政府作为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与监督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强制性配额交易市场。具体为:用完善的制度构建交易市场,通过立法构建碳排放的各类要素,赋予利益相关方权利和义务,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科学设置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要素,充分发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二、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措施
1.科学确定排放总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省资源消耗型产业比例偏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环境质量堪忧,与国家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将持续增加,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降低碳排放总量,不仅是完成约束性指标的任务,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高环境质量,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因此,河南省必须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碳排放总量,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
因此,应根据河南省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特点和产业结构实际,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降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各项要素成本。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能源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明显,使它们在减排成本和参与动力方面有所不同,各个企业接受相同的碳排放约束,会降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被接受程度及可操作性。
2.做好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政府无偿分配、固定价格出售和拍卖等。在碳排放总量限制的前提下,应根据河南省情制定初始分配方式。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加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影响较大。拍卖排放权会增加企业成本,免费分配方式则可以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河南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三步走”策略。第一,根据国家政策,对现有的企业免费分配排放权,对新进入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有偿分配激励政策;第二,对所有排放者分配初始排放权实行固定价格出售方式;第三,公开拍卖初始排放权,这样可以兼顾企业利益与制度衔接。
3.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同广东、上海等试点省市相比较,河南省在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完善方面还相对滞后,缺乏碳排放交易制度、碳交易试点与交易市场等配套运行的相关政策规范。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要求,河南省在2016年应提出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企业名单。名单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其2013―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作为确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参考依据。对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围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能力建设,针对不同的对象,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对行政管理部门,着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运行管理、注册登记系统应用与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培训;对参与企业,着重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基础知识、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注册登记系统使用、市场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培训;对第三方核查机构,重点开展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的培训;对交易机构,主要进行市场风险防控、交易系统与注册登记系统对接等方面的培训。
4.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金融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与核心,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能离开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碳金融发展的有力手段。河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应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业要把培养一批深入理解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掌握环境风险控制手段、适合发展碳金融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一,要充分利用原有期货、期权交易的设施,利用交易结算系统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从事碳排放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产生规模效应;第二,加强银行、保险对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支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投资基金,开发针对绿色、低碳节能和环保、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业务;第三,通过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期货等机构投资者协同努力,创新碳证券、碳期货交易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
5.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完善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基础。河南省应根据国家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碳排放权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接国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节点、步骤,制定和出台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细则、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细则、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监督管理细则等办法和细则,逐步完善全省碳市场建设的政策管理体系。规范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的监测、采集和记录管理,制订并实施监测计划,确保重点排放单位按照国家要求监测、核算和报告碳排放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建立节能监察举报、投诉受理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电话和电子邮箱。
6.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控制碳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应创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利条件,为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便利。河南省要加快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扎扎实实做好碳排放的监测、核查及认证。加强报纸、电视与网络等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碳排放权交易的认知度。
应引导企业建立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这样,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越强烈,目前自愿进行碳减放交易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既要加快推进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也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特别是宣传国家对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增强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动力,使参与碳排放交易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与社会形象。
7.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把有关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大力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使其成为行业品牌。中介机构本身要苦练内功,加强与国内外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合作,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积极为国内碳排放项目提供诸如项目开发、交易服务,主动参与到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来。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企业、机构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河南省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为参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国大部分省市一样,人才短缺是当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瓶颈。在雾霾频发的环境下,控制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培养具有精通业务和创新能力的碳排放交易人才是当务之急。河南省应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专业扎实的碳排放权交易人才,以促进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要聚集证券、期货、保险、能源经济、碳排放核查等专业人才,带动碳排放咨询服务、第三方核查机构专业人才的发展,为河南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赢得加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动权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9.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在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中尤为迫切,要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科学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室外传媒等新媒体,正面引导舆论,围绕国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活动及相关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的主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社会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益处,了解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小知识,树立起良好的低碳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关注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量,培养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习惯,自觉养成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综上,面对2017年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大势,河南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省应根据自己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实际,结合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策要求,科学确定排放总量,做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积极培养碳排放权交易专业人才,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鼓励先进产能,促进结构优化,开展重点排放企业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培育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积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尤其要对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碳汇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行动统一,顺利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衔接,使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并起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瑞.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7).
[2] 刘昱洋.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3).
[3] 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通知[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