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1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从感知的角度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语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

1、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

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对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的要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有描写当时清国留学生的神态,“……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我要学生谈谈“标致”在文中的意思。通过引导和反复讨论,学生最后明白,“标致”原本的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却是褒义词贬用,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自鸣得意的丑态。这样通过让学生观察,结合生活实感,找出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从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丑、意蕴、情味等。

2、让学生听朗读、增理解

在授课中,语文教师把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和感受,化作恰当的有声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绪伴随着教师的朗读一起翻动,结合生活感受来分析原作,深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中锻炼培养他们对原文的理解感受能力。例如,我朗读戏剧《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片段,读周朴园的话,用明显苍老的中音来读,语气冷落责问;读鲁侍萍的话,用低沉些的声音读出,语气由平静到怨恨愤激,效果很好。

二.从鉴赏的角度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是人们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把握,是提高审美能力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艺作品有所分析,有所发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发掘文学作品的美质,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使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

1、引发想象,进入艺术境界

语言艺术塑造的形象,不像直观的表演艺术那样,可以“见其人,闻其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披情入文,身临其境,进入广阔的审美空间,从中深切体味艺术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让思绪与作品共呼吸,共命运。如在学习孙犁的《荷花淀》中描写荷花淀的景色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大脑的荧光屏呈现河北水乡地区的景色,并引导学生:“让我们一起到荷花淀去”,“夏夜,月光很美,四周比较静,淀里的雾在月光照耀下,成了白色的薄纱”,“大家不妨多吸几口,空气中有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边,水生嫂正在编结白的有名的白洋淀席,不时抬头向淀里看,好像在等人。”这样,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活动的有色彩的图画,学生进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体会到环境美,在美的环境里人的心灵美。

2、精选角度,深味作品内涵

教育家于漪说:“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精心选择角度,寻找出入道的进口。如果是平板的,只从惯用的写作术语出发去分析、去提问,就会有意无意地削弱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教育作用。”如旧版教材中的课文《刑场上的婚礼》一文中,写周文雍与陈铁军临刑的表现,如果问:“这儿对周、陈进行了怎样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结果是不自觉的抽掉了感人的内容,只在写作技巧上打转,学生难以激动。如换为周、陈二人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些语言动作显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们伟大之处在哪儿?这样一问一比,学生感情的潮水就会涌上心头。

3、融汇艺术,化难点为乐点

在教学中常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囿于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大众喜闻乐道的艺术,使解决语文教学难点的过程,变为一次艺术欣赏的过程。记得在教《为了忘却的纪念》时,讲到过外貌描写,此处用了白描手法。讲到白描手法,同学们都感到很陌生,于是我拿出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素描――《伯格尼尼》,我说,这幅素描中的意大利著名提琴家伯格尼尼手拿提琴弓弦即将演奏、衣着楚楚,而画的线索却十分简练,文学中的白描也是如此,用笔不多,而人物神态却表现得十分逼真。学生看了画和听了我的解释,印象很深。

第2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具有具象性和整体性有机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作品所描绘的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初步感知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例如,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充满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词作。学习这首词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词作的意境和伟人的胸怀。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词的文脉,抓住其情境与形象画面,感受鉴赏。词的上片,―个“望”字领起七个句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冰封雪飘、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动词“封”“飘”“舞”“驰”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图,赞美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下片由―个“惜”字。统领以下七句,句句含情,皆为惋惜之意。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下片则是议论为主,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表现出作者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整体感知,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

二、联想与想象

文学作品具有蕴藉性,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性去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驰骋,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学生能够再造想象,就会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有了创造性想象,就能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感受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教学《,你在哪里》时,我让学生大声诵读,细心品读,然后为这一首诗进行画面设计,“想想:诗中写道‘他大步向前不停息’,该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学生在诵读时感知的是的事迹与崇高精神,它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的,很多学生没有去想象。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原作中的四幅画面变成了近乎二十幅画面。学生所知道的总理事迹,通过想象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画面的内容丰富了,的事迹通过画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对的缅怀之情也就更浓烈了。联想与想象,让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三、激感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根扎得愈深,枝叶才会愈繁茂。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包涵激情的,情愈浓,包涵的思想愈丰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要从情入手,情是鉴赏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正确审美。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感情撞击出学生感情的火花,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诵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关注深情。如学习《,你在哪里》一课时,课前教师可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然后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读,让学生沉浸在对怀念的感情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背景材料介绍引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此诗写于1936年2月初,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那儿,他冒着大雪,爬上山梁,亲自视察那里的地形。面对绵延起伏的山峦,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展望革命的美好前景,顿时激情满怀,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

四、品读精神

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广泛传诵,成为千古绝唱,不仅是因为语言精炼、含蓄,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用最通俗的语句表现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千古名句劝诫青少年要珍惜韶华,发奋努力,不虚度光阴。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感人肺腑,直抒胸中正气,引导学生品读,自然能够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凡事要实践;“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常用于赞扬新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这些意蕴丰富、哲理性强的诗句,在教学中学生要反复读,直至朗读成诵。学生反复读,不断品味,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自然会尽享其中的精神美食。

第3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鉴赏课;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开设英语文学鉴赏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美文欣赏、英语写作的能力,了解美国文学写作的方法和基本知识。经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功底,提高人文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和文化特点。英语文学中的立意充满内涵,有着丰富的哲理,是学生培养深厚的外国文学修养和锻炼扎实的文字功底的重要方法,厚积薄发,写作能力才能够稳步的提升。通过开设英语文学鉴赏课证明,通过大量的积累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西方文化,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文学材料。

一、英语文学鉴赏课程要点分析

1.重视文学作品的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配置,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哲理,见解独到、思想内容丰富、令人深思的文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品位;同时文章需要具有真情实感,是积极向上的英文作品;作品形式上还需要有创新、构思巧妙,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学到写作方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水平。

2.注重英语文学作品的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单词量,积累英语名言警句和英语成语,背诵英文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优美词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赏析不断积累文学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美文化的精华,感悟和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受文学作者的智慧,通过不断积累,耳濡目染,通过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文学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要反复阅读文学作品,仔细分析文章的内涵,认真研究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英语文学的鉴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发扬文学作品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作为写作素材的储备。同时,指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练笔,写文学评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英语文学鉴赏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1.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

学校需要充分重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课程进行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写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背诵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读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英语文学学习经验,使得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2.撰写外国文学读书报告

每堂英语文学鉴赏课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来加深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自主的撰写读书报告,对英语文学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文章的内涵,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对文章构思分析严谨,表达方法正确,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英语文学,能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读书报告的写作情况,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掌握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文学鉴赏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去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积极地做好老师安排的各项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英语文学作品鉴赏讨论、撰写英语文章比赛、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鉴赏之中,感受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学鉴赏课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积累英语文学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文学鉴赏课是学生积累单词量,掌握英语语法和短语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素材,将增加阅读量和写阅读报告相结合,学会运用英语文学中的单词、语法和短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 读品结合,以读促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鉴赏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鉴赏、修改作文中来,提高学生鉴赏、修改作文的能力。读品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明理。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 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

3 交流。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与同学老师一道分享。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的鉴赏、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 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二 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现在多数教师没能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教师一人完成,没能发挥好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批与改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修改作文的能力。

1 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做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 互批互改。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

3 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鉴赏、修改作文提供依据。

三 上好作文鉴赏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鉴赏课上,教师朗读的文章,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修改作文创造了条件。

一堂好的作文鉴赏课,要注意一下几点:

1 目标要少而精。作文鉴赏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

第5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新课改以后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古诗词的容量增大了,归类也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而且高考古诗词所占比例也有较大上升。古诗词鉴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把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文言文教学,忽略从诗词本身去阅读鉴赏,一味迎合高考出题者的意图,从而使古诗词鉴赏教学走向歧路,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要研究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界定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p散文p小说p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1]强调了阅读和鉴赏的文学知识要求,提出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文学知识掌握标准。同时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提出了古典诗歌教学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行为习惯,也就是提出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审美标准。综合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基础知识的把握,如字词的释义p用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常识,包括背景材料中的时代背景、诗人p作品等背景,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对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的诗歌风格特点、重要作家有比较深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标准体现了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文学特征。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标准要考察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是否了解了古代文化常识,是否了解了诗词的写作特色,是否能借助一些注释理解诗词内容,是否让学生抓住了诗人所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这是古典诗歌教学的基础性标准要求。

2.审美鉴赏能力的评价标准。古典诗词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审美鉴赏能力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诗歌内容所蕴含的人文性。新课标中规定:“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突出强调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人文性,也就是突出强调了古典诗歌审美性特征。审美鉴赏能力标准主要考察学生的鉴赏兴趣,是否喜欢古诗词的阅读,考查学生是否把握了古典诗词中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考察学生是否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并追求美好的理想,是否把握了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

二、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古典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又要把握作品的艺术性。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效性的培养主要是从教学设计开始。因此,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性需要从文学知识掌握能力和审美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知识审美两相通的效果。

第6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概括总结得太多,感受鉴赏得太少,导致美学形象的割裂化和符号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针对的是文学作品,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虚构作品,也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艺类作品(叶老对语文教学文体类型的分类: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教学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上。这种体验和感悟以语言为媒介,注重语言的表意功能和美学特征,这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这一基本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目标”理解作答记叙文阅读题。

二、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旨在有效地把握文章中有价值的内容,所以有精读与略读(浏览可归入略读的范畴)之分。朗读可以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初中阶段正是一个过渡期,朗读教学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先求准确,再求生动。前者指的是读音标准、节奏无误、语调规范;后者指的是能体会文字的感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利于心境的沉潜。它是注目会心的过程,因为没有口诵耳闻这个中间环节,速度要快得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刻意闭嘴,控制眼球的运动,教会学生一目十行的扫读方法。略读和浏览的能力,在考试中做记叙文阅读题时相当重要。因为在中考考场中,在阅读时间受到限定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让学生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遴选最佳答案,最大可能地实现阅读理解的优化,从而提高得分率。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标准》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初中生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有限,更不用说评鉴能力,所以只能说“初步”了。文学鉴赏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后一个段位,同时,它又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语文课之所以有语文情味的一个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在解读文本时从鉴赏的高度来把握文学作品,学生就意识不到文章有多好,学它有什么趣味,甚而觉得它 “面目可憎”。

鉴赏能力如此重要,当务之急倒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是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美学特征深有体会,就可以根据学情,在讲解时可详可略,可深可浅。教师有史学的修养,方可知人论世,以知其文;有哲学的修养,方可高屋建瓴,明辨是非;有文学的修养,方可体察情味,曲尽其妙。其要领唯在多读书,“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侧重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侧重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侧重反复涵泳,有助于感受文章的艺术特征。如此种种,都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形成相应的答题能力。

第7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课程改革;阅读能力;以问题为本的学习;阅读鉴赏

一、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能力的培养;问题情景设置具有真实性;保持问题的客观性;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1] 因此,阅读仅有“理解”是不够的,还应该“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使学生获得鉴赏作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我们阅读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阅读鉴赏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必修课“阅读鉴赏”内容主要有: 鉴赏目的、态度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从鉴赏主体而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既有“共同视域”,也有个人的“期待视野”,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灵光乍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 因此,通过提供真实问题,对作品进行研读、分析等方法,以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没有固定的实施流程,但其一般实施流程应包含提供问题情景、确定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过程、说明学习成果和学习评析反思五个部分。

(一)提供问题情景

阅读鉴赏是读者对作品进行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过程。阅读鉴赏是人们培养审美情趣和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人们的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高一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大部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强,所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之急。在语文教学上通过个性阅读、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审美教育效果。“先问题,后学习”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基本原则,设置问题应针对实际提出。教师应善于设计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复杂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复杂问题”的活动,来促进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基于这方面考虑,我们在《语文》(Ⅱ)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个核心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可采取哪些策略呢?教师在描述问题时应说明:学习的内容——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利用相关资源——主要是教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学习的过程——个人学习(教材阅读和资料查找等)、小组研讨、成果提交、讨论反思等;期望以“读·品·悟”“读名篇·学写作·懂人生”系列丛书的形式体现学习成果。由于问题具有现实性、典型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因而能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和激情。

(二)确定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语文》(Ⅱ)的“阅读鉴赏”以名家名篇为主,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作品形象性较强,侧重于对作品品味和鉴赏。所以,《语文》(Ⅱ)在进行“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方面,应有一个明确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所应达到的阅读鉴赏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试的手段和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文章的主旨;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阅读鉴赏文章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文章。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确定《孔雀东南飞》的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知识与技能: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目标一旦被确定了,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围绕着它展开。

(三)实施学习过程

1.拟定小组,设置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学习环境组织小组学习,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按每6—8人拟定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推举组长1 人,记录员1 人。小组成员可以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强调思维开放和经验分享。设置问题应具有引导性,比如《囚绿记》:“我”为什么要囚“绿”呢?把绿“囚”牢了吗?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绿枝条日见憔悴,“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文章结构新奇精巧,抒情深沉婉转,语言纯朴清丽,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指向关键性概念;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激励学生以多种观点来看待问题。[3]

如何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阅读鉴赏的基础知识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故都的秋》的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静吗?如果改换一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中的“漏”可否改成“射”,为什么?辨词析句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里通过“旧问题”把“新问题”带出,不仅可温故,而且能知新;二是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荷塘月色》的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六朝江南采莲的事情?课文最初选入教材时把它们都删除了,你说可以吗?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富有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2.协商学习,提出方案

第一,小组成员分工对引导性问题进行说明,初步提出解决方案,在小组进行报告发言;第二,各组成员根据引导性问题,仔细阅读、学习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等,以简报方式写出自己研究的摘要,并在各小组的研究报告基础上完成最终的研究成果;第三,记录员记录、整理与书写解决方案,完成成果报告。

3.学生研讨,教师指导

学生研讨遵循确定议题 — 收集信息 — 整合资料 — 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针对协商学习出现的问题,以提出改进方法。二是针对学习成果报告提出批评,以完善解决方案;教师指导是指在学习研讨过程中,教师充当过程观察者、点拨者、咨询者,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

4.分析评估,学生反思

教师对方案提供反馈意见,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提问与交流,之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消化提升,加深对阅读鉴赏方法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分析评估过程中明确自己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做了些什么,运用了什么阅读鉴赏策略,掌握了什么阅读鉴赏方法。学生通过反思,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形成阅读鉴赏能力。

(四)说明学习成果

准备一份有效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的实施方案,这份方案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准备一次口头报告,这次报告应该包括解决阅读鉴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学生说明学习成果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作品分析、辩论会、图表,甚至表演等,这有助于他们加强对阅读鉴赏的掌握和运用。每个小组推荐一人组成全班评委,并按照评分标准给实施方案和口头报告打分,报告者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时,教师应该适时总结,引导讨论方向,创造一种促人向上、积极思考的学习气氛。

第8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艺术创作

2009年始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任务。除了艺术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我校各学科都在探索如何在学科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主旨即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探索如何在学科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艺术鉴赏及其能力培养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构建和谐社会、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桥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型的。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艺术素养的教育,既是实践我校的课题研究,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帮助学生加强艺术的深层次认识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涉及文化史较多,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世界文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历史内容。从这点出发进行艺术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类思想文化层面的发展轨迹,了解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强调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艺术鉴赏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进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3中是文化史,课标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本册教材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汉字、书法和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加艺术素养。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鉴赏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适时、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等特点。所以应用多媒体成为各科教学的首选,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必修3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再现,以视觉、听觉整合的形式,使学生领略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那种精美绝伦的古代书法作品和经典的戏曲作品,在视听效果极佳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欣赏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形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华夏文化,从书法的艺术方面就可以看出,比如文字的进化正是体现了文明的程度,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如果不是通过多媒体,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是那么美妙绝伦,在书法家的手里,不是写字,是作画。起笔、运笔,无不体现出艺术性,每一个撇和捺,都是书法家的艺术设计结果。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无不流露出精美的神韵,如果不是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解,那么无论如何都没有直接观看的效果好。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京剧片段,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京剧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阅读感悟提升艺术品位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也是多元化的,文学、音乐、书画等等,都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载体。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艺术元素,从而提升艺术品位。阅读是一种好习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语文有一种相通。历史教材的文本以及教材知识的外延都需要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和理解。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华夏文化,醇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古代的文学名著,无不体现着我国文化的精良,特别是古典文学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细细的阅读中才能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在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去品读和感悟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尤其是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最亮丽的一部分内容,一句诗词便是一幅画卷,其文字的精练和概括,匠心独具,美轮美奂。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每一种文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美。

高中生的文学阅读基底是比较厚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讲授古

典文学史,让他们再重新阅读回味,在进一步的阅读中品味和提

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古典文学的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古典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掌握古典文学的内容和创作形式。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感悟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学家的精神世界和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生在品读中也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提升了文学艺术的水准。比如,在网络上搜索名家的作品,然后选择一些经典,特别是经过现代朗诵家朗诵的作品视频给学生播放,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艺术魅力和古人对文字运用的那种登峰造极的程度。

3.欣赏领悟提升鉴赏品味

如,在“笔墨丹青中国画”一目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了解国画的创作特点,甄别西洋画和国画的区别,体会中国画在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所独具的特点,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发展史。教师可以展示我国画作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著名作品,让学生欣赏,体会画家绘画时的心情,体会画笔的精妙运用。

在有关“19、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音乐创作及音乐作品,通过聆听音乐的音频资料,了解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学生在聆听中就实现了欣赏的目的,因而也提高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品位。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途径是多方面的,意义是重大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的重点,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对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了解,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所掌握,在学习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品味。

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堂转型视阈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HB093192)。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浅谈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程:上,2011(03).

[2]宋颂.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新课程高中历史文化史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

第9篇: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89-01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察内容。因而,高中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效地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魅力的感受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强调的美学教育,能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诗歌鉴赏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的重难点问题,为引导学生克服这一考点,必须保障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质量,实现高中诗歌鉴赏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1.高考中考查诗歌鉴赏的目的

我国的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不少著名作家,为世人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品质出众的优秀诗歌作品,历经时间的洗涤,更是经久不衰,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诗歌魅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了诗歌鉴赏阅读题目,以提高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考察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诗歌阅读鉴赏题目,能使学生开始重视对诗歌鉴赏阅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语文学科中的魅力。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形成,能有效地完成情感培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诗歌鉴赏题目的设置,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和正确的鉴赏态度,以激发学生多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讲解。未能深入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观念,不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仅仅只是采用惯常的教学模式,关注于讲解题目,讲解诗歌中的词句,说明诗歌的结构,进行课堂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透彻理解诗歌的含义。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目时难以下笔,不利于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2.2教学形式过于应试化。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付高考而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诗歌鉴赏产生兴趣,难以感受到语文诗歌的魅力,也不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阅读学习,最终在高考语文中也很难获得满意的分数。教师的教学形式太过于应试化,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阻碍了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发展。

2.3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转变。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以至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教师在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时过于细化,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鉴赏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时,未能科学的对其进行延伸,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导致学生在开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训练时,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无法独立进行鉴赏。

3.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3.1创新教学理论依据,把握诗歌内涵。为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充分把握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里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自我鉴赏的目的。要在讲解过程中,对高考中的典型诗歌鉴赏例题进行分析,以传授学生做题技巧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注重课堂实践。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学生能自我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其感悟叙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

3.3既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又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高考语文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是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的,也是语文教材的延伸,因而,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时,既不能偏离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以加深知识点,使学生在练习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能得心应手。

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阅读颇具难度是因为诗歌是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对诗歌的感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有所不同。正是如此,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阅读时,要以诗歌的特点为基础,尊重诗歌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情感感悟能力的提升。参考文献:

[1]任迎春.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曾丽莉.文本细读与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古代诗歌教学有效性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