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英语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分层教学与分级教学的不同特点
1.教材选取初衷不同
两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在教材选取中均按照不同层次,选取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或在材内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按照学生实际水平增加部分补充教材,最终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不等量的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但两者初衷并不一致:分级教学重点强调学生英语单科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中更多地强调不同级别学生在考试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级别较高的学生教授难度较大的考试内容,并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分层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往往加入不同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内容,培养学生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深厚的基础。
2.教师课堂授课策略、学生接受程度不同
通识教育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都通过各种授课策略,在教室语境下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利用不同教学手段完善、补充已有知识体系的不足。然而,分级教学与分层教学两种体系下教师授课策略及学生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分级教学教师由于强调单科学习能力,更加强调英语单科听、说、读、写、译其中某一项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某一考试具体要求为指导,强调学生考试过程中解决试题问题的能力;分层教学由于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往往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
3.学生实际需求不同,课下学习手段不同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1995年以后出生,成长过程中社会更加多元化,不同学生间性格、追求等凸显出多元化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也有较大差异。分级教学中学生更加注重单科成绩的提高,把提高成绩作为学习的主要动力,充分钻研某一种或某几种重要考试的考试内容,为自己将来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最大限度的准备,强调学习的时效性;分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单单注重单科考试技巧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体会语言中蕴含的社会现象,学习语言中的人生哲理,强调学习的长期性;在课下学习中,分级教学学生更加注重与考试相关的影像、文字等资料的学习;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加广阔,电影、杂志等与考试无关的素材都会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
4.评价体系不同,考试的效度不同
分级教学和分层教学两种不同的方案由于立足点不同,在教材选取、教师授课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也都发生了相应不同的变化。分级教学由于立足于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侧重应试技巧的考核,相对而言,考试形式更加注重某一种类考试内容要求的考查。如果比较注重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最终成绩,考试的难度、题型、分值比例等都尽可能地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致;如果比较注重学生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最终成绩,教师在试卷的安排上则尽可能地跟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要求一致。分层教学由于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查手段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作业、出勤等平时成绩和最终考试的卷面成绩,往往还结合了一部分课外学习的考查。部分院校开通了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时长、答题数量等都会被视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部分学校甚至利用学校、社团等平台开展英语竞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按照一定比例算入学生最终成绩。在考试内容上,分层教学的素材来源也更加灵活,对学生语言、文化等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在考试的效度方面,分级教学更加紧贴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考核,具有较为明显的标准,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区分功能更加明显,能够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相比而言,分层教学由于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内容更加复杂,手段更为多样,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应的改变,考核的标准相对模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区分功能不如分级教学明显,教师需要在认真分析学生试卷大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平时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才能对学生形成更为客观有效的评价。
二、分层教学与分级教学改革的措施
整体而言,两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都比之前大学英语教学“一刀切”式不分层次、程度的教学方法有较大优势,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两种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各有特色,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在实践中采用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主要办法有:
1.材与教师自选素材相结合
分级教学的高校大部分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成绩等级较高的班级安排相对较快的教学进度,在适当时期加入一定的与英语单科相关的内容讲解。目前大部分实施分级教学的高校课堂补充内容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内容,部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了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在考试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分层教学的高校大部分教师在材的基础上,大多安排相似的教学进度,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部分其他内容作为补充。主要有新闻时事为主的视听内容、以英美文化为主的经典文学赏析、以英语国家风土民情为主的生活相关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整体认知和英语文化的全面培养。
2.教师在课堂利用多种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不同教学需求
以英语单科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分级教学由于其立足于考试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传统的板书、PPT、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分析该类考试的分值分配、出题模式、解题策略等采用某一类型的考试内容,在课堂上加以讲解,学生在考试中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提高。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增加英语语言及英语文化等综合知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主要靠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得以提升。学生在遇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文学、文化等知识解决。
3.网络教学、学生自学、校园活动等多种途径相结合
教师在分级教学方案指导下,往往以实体课堂为基础,以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等手段为辅助,重点讲解课本知识,网络教学和学生自学的素材也往往以课本和考试为依据,在多种途径下学习较为单一的英语内容,课堂作业、考试等也相应成为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重要考试中的成绩成为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最重要评判依据。在分层教学中,教学与学习的途径更为多元化,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重要性方面互为补充,主次要地位不明显,以各种手段的综合效果为最终评判依据。
4.多重评价体系相结合
在分级教学方案指导下,不同班级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因此在考试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班级在试卷题型、难度进行有所区别的考评。教师在出题过程中,对成绩等级较好的班级进行难度较大、题型更为复杂的考查,对普通等级的学生进行难易适中、题型相对简单的考查,最终在同等级班级内进行考试结果的评比。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同样利用多题、多卷的考查形式,但是出题手段更加灵活多样,不仅仅强调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的考核,更强调完形填空、阅读、翻译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虽然两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点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加强调人才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方案,都需要服务于课堂实践,更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贾林培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gn/2017/01-19/8129889.shtml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总是问题重重。尽管大学英语的本质和趋势一直被相关学者列入研究框架,但是因为教学目标茫然,因此教师茫然,学生茫然。课程改革的到来,为茫然指路,不仅定位了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明确了“大学英语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职责,还为大学英语铺陈了清晰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学术和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跨文化的能力。”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反思来考量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以期从各个方面解放教学思想,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课程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反思
1教材选择
《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都是常用教材,其内容的折射点也多放在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上,甚少涉及专业知识,而关乎中国文化的内容更是吉光片羽。王守仁说:“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有文化主体意识。”外语工作者弘扬中华文化义不容辞。教材不仅有英美文化,还须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少年吃快餐,过洋节,受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华却被遗忘。现有教材的编篡出发点是为了满足通用英语教学,已经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吻合,相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校应该将大学英语教材创新的工作列为重点并高度重视教材的编写,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融人更多的中国文化,从而实现英语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共赢的局面。应该说人文素养丰厚、充满“博雅”气息的教材更能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应该结合通用英语与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课程设置
通用英语、专业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建议的三个教学板块。单调的一门“大学英语”课程不可能把三大面向的教学要求一把抓。高校代课老师应该围绕“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等几个核心点展开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架构,用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新闻+英语等“+模式”来丰富英语选修课课程的品种。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学课程,如果要达到学生不仅熟练掌握通用英语还了解与专业词汇、能用英语流利地交流这一目标,就必须处理好通用课程与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随着英语教学规模和资本投入的逐渐深入,大批语言功底扎实、人文素养丰厚的高知外语人才成为了社会求贤的对象。然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所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语专业的“无专业性”致使学生对于英语专业所学感到茫然、、英语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则造成了一个现象,即学生可以用“听说读写”来应对日常交流,却无法只用语言技能来满足学习或者工作上更高端的英语需求。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能环环相扣,使得学生无法重拾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信心。所以专业英语的加设是十分必要的,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的领域里畅游,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一门语言,不能仅仅教授语言知识,更应该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素质。在一般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加入以交际教学为基础的跨文化“双面”交际课。双面是指学生不仅要对西方文化充分了解,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颇深。在学期的课程设置上也可依照“四学期法”来明确教学重点。第一个学期鼓励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积累词汇量,培养学习兴趣;第二个学期鼓励学生通过听与说的交流来表达自我,提高勇气和信心;第三个学期鼓励学生多写作,训练学生翻译技巧;第四个学期鼓励学生多应用,培养交际的能力。只有各个学期重点明确,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古人讲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足食终身之鱼”。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教育的关键。说道教学方法,它除了是一种可被在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外,更应是一种老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方式、办法与途径。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因其面向的任务点为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所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找寻乐趣、轻松学习”的结果。
3.1大学英语教学应先“以疑激趣”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从业者们从未停止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和对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中国知网学术论文库的数千篇检索结果便是一有力佐证。那么当多如星海的研究成果与课程改革的新环境正面交汇,“究竟如何将二者互相匹配”的问题随之产生。让我们来对传统的教学做一次溯源性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的问题便是记忆时间的冗长性。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反复的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巩固强化,而无暇顾及创新、分析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所造成的最直接后果便是面对略有困难的作业,许多学生常常束手无策。这样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方式,在当下的“源代码”时代里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甚至是被淘汰的,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更要革新,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思维的触角要深入到学生的实质性需求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获得哪些内容?在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创新性教学方式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对于新的知识点也并非是一种放弃的态度。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便利录播成课件传送给学生让他们课后去看,课堂内老师就专注扮演一个解惑者,来帮助学生答疑。
3.2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若论教学方法,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等都可归结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而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上述几种方法或更多的方法都不可拘泥化、单一化。而应该视情况酌情选择。教师们应参考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以合适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网络的先进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存储”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
3.3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黑科技”教学手段
通过上文略叙,大学英语教学的走势与发展应该被解读成“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相融合的产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上海量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微课、慕课、反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来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用混合性、时尚性、前沿性的“黑科技”来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唤起他们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晓姣 单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光慧,张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2]冯启忠.论大学英语教学的症结与改革方略[J].外语教学,2000(3).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Z].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关键词】现代技术;大学英语;教改难题;教学思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学生未来想要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要掌握好英语这门语言。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此发展需求,现代技术的出现为大学英语教改提供了创新思路,能更好的凸显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主体性,增加师生间的互动频率,这对于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及效果提升都极为有利。为此,深入分析与研究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改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1当前大学英语教改中遇到的难题分析
想要将现代技术促进大学英语教改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就需要对当前大学英语教改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针对性的发挥其功效。下面将对具体的难题进行分析:
1.1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坚持的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延续的是“哑巴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到了对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环节,这和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不相一致。虽然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改之中,开始对此进行改革,但其改革并未对学生的紧张表达状态进行改变,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会导致大学英语教改难以得到顺利的推进。
1.2课堂互动较少
课堂互动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就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看,较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存在课堂互动较少的情况,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出现这样一个教学结果,即课堂教学氛围十分的枯燥与无趣,过于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久而久之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会逐渐消退,衍生出厌学情绪,这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无任何帮助。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英语课堂之中学生非常喜欢与老师进行互动,希望在此互动中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因而课堂互动过少这一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局限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自然也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难题之一。
1.3教学方式较为单调
无论何时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中,教学方式都是改革的一大重点所在。但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来看,较多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仍较为单调,仍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记与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成绩。这样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会让学生错以为英语课程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无其他实质性的价值,因而在设置学习目标及方法时,也会采取较为单一的方式,不去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源,最终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过于表面,这与国家所需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不相一致,自然也是局限大学英语教改顺利推进的难题之一。
1.4未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新课改之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之中,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其意识仍只停留在思想方面,并未付以实际行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仍由老师全程把控,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并未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参与英语训练活动之时,学生也只是按照老师预设好的流程进行机械练习,这与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符,自然英语训练的热情也较低。此外,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时,常会以大多数的学生来制定教学目标,并未考虑到学生间的实际差异,久而久之学生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会导致那些英语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逐渐放弃对此课程的学习,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由此可见,未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会局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自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2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改思路分析
基于对目前大学英语教改中难题的分析发现,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老师,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方面,都存在十分落后的情况,这些问题如果不得以及时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为此,作为现代化的大学英语教育者,必须要充分利用新涌现的现代技术,将之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以此来促进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有效发展。
2.1以现代技术为契机,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的因材施教,无疑是基于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而在因材施教方面,借助现代技术来推进,是最好的实施契机。具体而言,老师需要对所教学生的英语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而又细致的了解,以此来确保所设置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得以有效实现。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微课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们制作丰富的微课视频,基础知识微课视频、英语文化微课视频(英美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重难点微课视频等,这样学生在课下可以基于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针对性的视频来学习,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习。另外,利用学生常用的微信、QQ等建立群聊,既能够对全体学生统一进行辅导,又能够进行针对性辅导,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每位学生都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的学习难点,从而逐渐掌握丰富的英语知识与技能,朝着自己预设的理想方向不断发展,这必然能够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改的效果。
2.2以现代技术为契机,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改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极为必要,而现代技术的出现,则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提供了有利契机,并能将现代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功效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而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之时,也不可随意的运用,而是要基于实际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如幻灯片、多媒体等,将学生原本十分难以理解的内容,以较为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一方面能体现教学的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达成对其潜力深入挖掘的目的,这些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极为有利。比如:教学前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网络中对与之相关的影片等进行搜集,这样当学完基础内容之后,老师再给学生播放的过程中,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听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观看后发表独特的看法,或者写下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观后感,通过长期以往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自信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或者充分利用微信的辅助教学作用,让学生通过语音的方式来交流话题或者遇到的学习难题,此过程中老师需给予充分的关注与引导,有效提升其实践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效果。
2.3以现代技术为契机,增强课堂互动
既然课堂互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想方设法来增强课堂互动。具体而言,老师可以从课上课下两大视角着手,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频率。首先,在课堂教学之中,需要基于教与学的实情,合理增设提问、小组合作等学习环节,以此来为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提供充分的机会,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基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特点,将课堂互动延伸到课下,利用网络平台设计各种英语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机会。相信通过充分的互动之后,学生所学习到的英语知识会越来越丰富,自然其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升。当然在互动过程中,老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要及时参与其中,发挥好自身的调控作用,确保互动效果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最后,做好丰富学习资源的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在网络平台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相信通过这三方面的教学互动之后,老师能够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实情,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性课程,不断获得成功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保持英语课程的学习自信。
关键词:学术阅读能力;ESP;内容背景知识;文化意识
为适应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近日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将此作为上海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全国率先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学术英语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课程,其教学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学术英语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具有帮助大学生从高中通用英语过渡到大学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学术英语阅读作为大学英语篇章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读懂篇幅较短的、和专业有关的学术文章;能读懂浅近的专业教材的内容;在掌握一般级的阅读技能的基础上,能阅读长篇专业文章,理解其中主要观点和细节;能读懂专业教材的内容;能学会批判性阅读技能;帮助学生熟悉学术阅读的诸多特定因素,以便他们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和今后工作需要时能在众多繁杂的学术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攫取有关信息。
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外语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纠正大学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的误解。大学英语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他们应当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推动语言课堂的交流。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其专业领域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专业学习。
当然,高校外语教师也要继续学习,改进自身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对相关授课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举办ESP文献阅读和教学案例讨论等学术活动。教师可参加学术英语教材编写以提高理论水平,旁听教学对口的专业院系的相关课程,在ESP教师同行间进行交流经验和体会。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相关专业院系的教授解答专业知识上的问题,帮助语言教师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内容和学科领域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来充当语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角色。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逐渐摆脱教师的帮助,继而最终完全能够独立地学习。
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心理与观念。
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和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语言学习存在许多差异。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在掌握语言技能、基础词汇、语法、阅读一般题材的文章,而在专业英语阅读阶段学生需要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这类文章多信息密度大、句子长而复杂、上下文关联少,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学术英语词汇、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才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学术英语阅读时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失去学习积极性,
在阅读实践中都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而忽略了把握整篇文章的命脉;只重视细节的琢磨而忽略了对整体的领略。由于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比较重视字、词、句、译的初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词语句子语法翻译的固定模式,他们在阅读中会下意识地思考词语、句子的对应翻译,从而导致阅读速度缓慢,甚至影响到对语篇的全面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习惯,提倡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研究词汇和语法,树立起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以在学术文献中攫取有关信息作为最终目的。
三、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一些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阅读理解,背景知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来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利于了解西方社会的习俗和风土人情。研究表明:对于第二语言的高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内容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比句法背景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对于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句法知识起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学术英语阶段的内容背景知识根据学科可以分成三大类:商业与社会学,生命与医学科学,物理科技。因此,对于大学中已完成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高水平的学术英语阅读者来说,内容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科内容背景知识,有效地促进学术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学术词汇教学。
国外在ESP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课程开设、词汇教学、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调查和实验,根据Laufer & Sim 的研究,对于那些为了学术目的而学习英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方面,他们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是学术词汇,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和句法结构。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术词汇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并记忆相关学科的学术词汇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上下文讲解课文中出现的学术词汇的用法及构词法,加深学生的记忆,扩大学术词汇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的词汇量应到达8000个单词左右,并能在说和写的交流中使用最常用的3000词的至少一种用法,其中包括570个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族和本学科或专业领域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汇。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还可以学习一些多个领域或共享的词汇,这样就能为提高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绝对不是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网络辅助教学是学术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延伸,比传统的书面阅读有更多优势。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阅读材料,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和学术水平。除了教师每周指定的必读材料之外,网络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上网查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满足大量阅读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共享功能,建立一个群,和学生进行课后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给自己推荐的文章编写摘要,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益于提高他们归纳、概括及写作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个体化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总而言之,学术英语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课程的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在基础阶段获得的英语知识和阅读能力,养成学习借鉴专业文献, 获取专业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继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J].外语界,2004,(2):22-28.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电影英文配音;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一、电影英文配音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门强调学习者主动性的教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个关键因素。[1] 该理论还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成为他们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情境。
将电影英文配音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很好地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学生在做英文配音前需观看电影片段,了解故事情节,这便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良好情境;而在配音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角色分配和多人会话练习,这就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也从原来的说教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的建构。
二、电影英文配音教学的优点
(一)练习语音语调
众所周知,英语语音语调的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极重要的环节。语音语调的掌握不仅决定了学生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能力。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英语基础较差,语音语调一直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在练习电影英文配音时,学生通过反复揣摩和模仿原片的语音,让自己的发音最大程度接近原音,这对他们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的语音语调有着极大帮助。加上英文电影由英美人士演绎或配音,电影语速较快,学生练习英文配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
(二)扩大词汇量
英文电影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台词偏生活化,这就有利于学生积累口语表达词汇。另外,英文电影中还会出现大量平时教材中较少出现的英美俚语,学生在练习配音时就能接触到更地道的英语表达,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比如在电影《Silver Linings Playbook》(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该片片名就来自于英语中的一句俚语,即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也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之一。学生在练习配音的过程中便自觉积累了这句俚语的表达,加深了学习印象。
(三)实现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而英文原声电影作为文化的极佳载体,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良好媒介。如电影《朱莉与朱莉娅》介绍了英国的饮食文化,提到传统的英式早餐中必包含煎培根,煎鸡蛋和炸薯条三样食物;西餐的顺序是前菜(appetizer)、主菜(main course)和甜点(dessert)等。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学生眼前生动地呈现开来,他们在练习配音时,也学习了解了相应的文化知识,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实践对象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是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14级环艺专业、动画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八个班共计三百余名学生,整个实践历时四个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八个班级均分为两个实验组进行对比,每组四个班级,其中在动画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的四个班运用电影英文配音练习,将之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而环艺专业的四个班则不加以应用电影英文配音进行教学。
(二)实践过程
1.教前准备
英文电影的质量决定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因此在实践开始前,教师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实践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在实践最初阶段,教师挑选了一些较为有趣且内容比较的浅显的英文电影,比如《功夫熊猫》、《机器人总动员》等动画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期,由于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英文电影的配音要求,且已经掌握了一定词汇,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挑选一些故事性强,俚语丰富的青春校园影片,比如《乖乖女是大明星》、《足球尤物》等,这些影片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到了实践末期,练习的重点便放在一些以历史为背景,文化底蕴丰富的影片上,比如以美国越战为背景的《阿甘正传》等,这类电影的难度较前期的影片要大一些,但却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提供了绝佳的语言材料。
在实践开始之前,学生被分成四到六人小组,要求全班同学全部参与其中,角色可自由分配,这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了锻炼自我的机会。
2.教学过程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把配音的影片片段提前布置给学生,每次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进行配音练习,要求他们尽量做到还原影片的语音语调和语气。在配音开始前,教师先进行影片的背景介绍,让其余未配音的学生有所了解;学生配音结束后,教师再针对影片片段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并点评配音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最后,再将原片片段复播两到三次,让学生体会自身与原片的差距所在。
(三)实践结果
通过历时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两个实验组的八个班级同学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
首先,参与了英语电影配音练习的四个班同学比未参与实验的班级同学在团队合作意识上有了明显提高。前者上课时与老师的互动更为默契融洽,班级的氛围也更为和谐。
其次,参与实验的四个班同学相比未参与实验的同学,听力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词汇量也明显增大,这表现在教师在讲授教材知识时,他们的反应比未参与实验的四个班同学要快。
总结
实践表明,将电影英文配音融入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也将美育结合于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艺术高校的英语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秀荣.建构主义理论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
一、CET试题改革和翻译题型的变化
长久以来,大家一直认为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四个技能,直接决定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水平,翻译的作用不大,翻译地位的缺失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长久以来CET一直都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指挥棒,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力。1996年1月之前的CET考试中根本就没有翻译题,而且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地讲解基本的翻译策略,使得一些大学英语教师把重点放在追求CET的通过率上,这些直接导致学生缺乏翻译理论,翻译练习少,翻译能力弱。一直到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了《课程要求》,《要求》明确提出对于外语学习中翻译能力的要求,到2007年1月大学英语CET考试才进行了相应改革,增添了翻译的汉译英题型。至此,大学英语教学才开始涉及翻译方面的内容。然而,由于翻译分值才占整个试卷的百分之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进行完整的翻译讲授,考试中翻译部分的得分率并不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自2013年12月考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CET考试的试卷题型进行再一次的改革。调整后,翻译题由单句翻译变成整段的汉英翻译,翻译的分值由百分之五提升到百分之十五,翻译难度有所加大,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CET的这一次改革将会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现行CET考题下学生翻译状况的调查研究
笔者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对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状况很关注,于是展开了一次有关学生翻译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武昌理工学院非英语专业的120名大学生,他们之前都参加过改革后的四六级新题型考试。本项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共10个问题,对大学生在做四六级翻译试题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教师讲授的翻译策略等情况作了简单的调查。问卷由笔者在课堂上发出,在学生答完之后立即收回。虽然受试对象是120名,但是收回的问卷中有3份被视为无效问卷,所以进行数据分析的试卷实际一共是117份。在调查结束后,根据每一项的次数分布和百分比,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33%的人认为翻译应该做到保持译文的通顺流畅,54%的人认为应该忠实原文。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保持对原文的忠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对原文的理解是一个最大的障碍,这说明学生的翻译能力有限,需要加强训练。
2.67%的人认为教师很少教授翻译策略和技巧,15%的人认为教师没有教过。由此可以看出,翻译策略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很少教授翻译策略。
3.10%的人知道所列出的全部翻译策略,57%的人很少在考试中应用翻译策略,6%的人没有用过。由此可以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翻译策略知之甚少,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教师没讲过的策略,学生基本上不会自学。46%的人认为扩大词汇量,是提升翻译水平的最佳方法。这就进一步证明学生翻译策略淡薄。
4.60%的学生认为书中的翻译练习太少,72%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布置相关的翻译练习,缺少练习材料。
从以上材料可以总结出目前大学生翻译当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理解原文困难很大。第二,教师教授翻译策略的意识淡薄。第三,学生对翻译策略了解得太少。第四,翻译的练习过少。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导入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与文化息息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使英汉语言各具特色。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做全面、透彻的认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的差异,真正达到翻译的标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主题,引入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等。譬如,在讲解wedding这一内容时,讲述中西方婚礼风俗的不同和习惯,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教师通过讲授中西方的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理解原文,使用正确的语言,提高翻译质量,同时提高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传授翻译的理论和策略技巧,安排适量的翻译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加强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可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缺乏基本的翻译技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适当地、有效地传授一些基本翻译理论和技巧。常用的技巧有省略、增添、重复、选择词义、引申词义、词性转译、颠倒、句型的变换、肯定与否定、分与合,还有正反译法、分译法、增词法、各种从句的移植与替换、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集中进行翻译理论的专项辅导和巩固练习,系统讲授翻译理论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推荐课外书目,需要学生配合完成翻译的课外练习。翻译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引导学生自觉练习,包括布置课外翻译作业、开展有奖翻译大赛、鼓励学生向英语杂志投递译作等。简而言之,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实践,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CET考试是大学英语教学政策的指挥棒。2013年12月的CET改革加大翻译考题的难度和百分比,将会推动我国大学英 语翻译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一形式的引导下,教师应该积极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学生应该主动配合,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翻译的基本技巧,培养一定的翻译能力,为其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李芦生.新四六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5).
[3]韩志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试题情况的调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本刊从2014年第1期起开辟“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改革研究”专栏,围绕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诸问题,力争每期讨论一个专题,并藉此为关注和从事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者搭建论辩交流的平台,以期将该研究推向深入。热忱欢迎致力于该研究的专家学者来稿来函交流。
摘要:在梳理分析目前国内研究者提出或构建的7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知:大学英语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正在成为学界共识;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已经严重滞后;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向”,要改变实践层面落后于时展要求的状况,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支撑;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 教学模式;述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1008406
随着社会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目前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所面临和所要担负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语言应用教学和语言文化教学,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换言之,对应试教学进行改革,走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的道路,既是因社会发展变革而生的外在性需求,更是国内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内生性需求,因为如果大学英语要作为一门课程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否则,大学英语就无需存在的必要。
由于外在和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必须实现两个转向: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于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完成这两个转向,实现语言能力和文化传输能力的同步提高,遂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应关注的问题。那么,业界在这方面都进行了什么样的探讨,探讨的深度如何,还面临何种问题呢?本文试图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的发展思路。
根据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所收集的资料看,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共提出或构建了7种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对其做一介绍分析。
一、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
1994年,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生产性性格” (productive character) 概念,高一虹提出“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或“生产性外语学习”概念: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1]。
依据高一虹的“生产性外语学习”概念,2006年,袁芳提出:平等地接纳、对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外语学习者进行“生产性学习”的前提条件;而外语学习者的“生产性性格”则是外语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进而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互动式”的“理解、评价、整合和积淀”。并据此构建出“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图:
对该模式图,袁芳解释说:图中箭头旋转的幅度越大, 表明能够产生双向互动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面积就越广、相应的可供“理解、评价、整合和积淀”的内容就越丰富、个人素质也就提高越快。因此,“生产性外语学习”不仅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综合人文素养”[2]。
从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来看,该模式具有极好的理论视野,触及到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可惜,如同闪电划过天空一般,该模式耀眼的光芒转瞬即逝,没有了后续的研究与实践。但该模式关于在目的语学习中两种语言能力同时提高,两种文化鉴赏能力相互促进,以及学习者应以平等心态对待两种文化的观点,对当下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英语3A 教学模式
3A 教学模式系指Appreciation (欣赏)、Association (联想)和Application (应用)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006年,陈静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上着手,以美学、学习心理、语言学及语言学习的特点为理论依据,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构建了该模式,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3] 。该模式重在建立一套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激活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思想的能力。
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涉及到文化教学的问题,但其关注的重点却不在文化传输。它关注的是以何种方式组织开展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张通过任务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形成性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的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写促学。任务教学法是目前被各学科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能力。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该模式在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方面为大学英语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提供了借鉴。
三、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
2007年,祝嫦鹤等基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该模式。
该模式认为文化学习应该是教师、学习者和同学在课上及课下的互动过程。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学生,相互间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商讨和合作。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模式提出了图式建构的三种方法:文化知识习得法、语言蕴含法、深层剖析对比法,并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做了案例分析[4]。
相关的研究还有后来汪碧颖、欧阳俊林等提出的文化图式建构的4个原则(阶段性原则、针对性和适度性原则、相互融合原则、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与文化图式建构3途径(讲解、情景设置、异同对比)[5]。
客观地讲,上述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摆脱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工具性的局限,对促进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上述研究者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看,该教学模式关注建构的文化图式是目的语文化,试图实现的文化传输是单向度的。祝嫦鹤等研究者提出的文化图式建构三方法中,文化知识习得法关注的是如何习得英美文化;语言蕴含法挖掘的是英语语言形式中的文化意蕴,辅以英汉对比;深层剖析对比法强调的是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透过文化现象,进一步理解目的语文化。汪碧颖、欧阳俊林等的文化图式建构的4个原则也都是以目的语文化为旨归展开的。
四、研究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2008年,姜莉依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中介理论等构建该教学模式。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学习过程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将教学模式设计为四个主要步骤:(1)设置任务,假设交际情景(2)师生协作,对问题进行研究性探究(3)课堂互动探讨(4)总结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该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构建,认为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在实际的研究体验中会逐步成为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为将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6]。
该模式以认知发展理论和中介理论为理论基础,企图在学生习得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无疑能给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以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大学英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路径。但从作者的论述看,整个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对问题的探究,再到任务的完成,其核心都是围绕目的语文化的传输来展开的。
五、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
2009年,基于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认识,陈化宇提出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双向文化导入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语言学习者双向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为内容,以文化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方式的一种新型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四个原则:双向性原则、实际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三个策略:对比分析中西方词汇文化意义、客观认识东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领悟非语言文化差异[7]。
该教学模式首次涉及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双向传输和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问题。研究者在界定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时,突出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平等性,摆脱了通常情况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要么是英美文化,要么是英美文化为主中国文化为辅的束缚,可以说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研究上迈进了一大步,但该模式仅仅提出了构建的原则和双向文化导入的策略,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均未涉及,因之缺乏完整性和操作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六、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2009年,王献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学生的认知心理为基础并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意在把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模式从认知角度的教学程序和具体教学的教学程序两个层面,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三个维度进行构建,针对不同的教学程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者认为其构建的模式具有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强调探究环境的开放性和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讨论等三个特点。研究者还以自己的教学实验对该模式予以了印证,认为该模式优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教学,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有利于英语文化教学的展开[8]。
模式构建以英语文化教学为旨归,有理论支撑、有教学实践印证,细致周全,在一定程度上它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可惜的是其着力点仍然是单向的目的语文化传输,因此构建的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七、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12年,汪火焰“以外语教学法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大学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为平台构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十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直观的教学模式流程图。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原则: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材料,设计课堂语言文化教学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三、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四、教学内容:语言基础教学内容;文化嵌入与文化教学内容。五、课程设置:语言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六、教材的选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教材;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英语应用课程教材。七、外语教学方法。八、外语教学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九、文化教学的方法:显性文化教学法;隐性文化教学法;综合文化教学法。十、文化教学的策略:23项。”[9]
该教学模式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其模式系统构建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从教学策略到教学方法,巨细无遗、详实周全,几乎堪称完美,但是,从论文所表述的该模式的内容和实际操作看,因其两段式课程设置(语言基础教学阶段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与应用阶段课程体系),其在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还是没有解决好两个转向的问题,换言之,仍然是以培养目的语文化能力为旨归的。
通过对上述7种文化教学模式的介绍分析,对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与实践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大学英语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正在成为业界共识。
上述七个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的模式甚至已将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第二课堂里,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界已经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有了新的认识,已经不再只把它当做一门语言工具性课程来看待,已经开始认识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输二者缺一不可。换言之,“两个转向”正在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共识。
第二,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已经严重滞后。
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从2013年12月的考试开始,将对四六级考试题型进行调整,其中之一是将把原来仅占5%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个~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个~200个汉字。这一调整虽然涉及的题量不大,但却是一个信号,它表明国家、社会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和培养大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重视,换言之,不是以前的目的语文化的单向传输,而是文化的双向传输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按照国家级考试向来具有指挥棒意义的社会传统,这一调整实质上还预示着大学英语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将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可是,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前述七个模式中,五个模式关注的重点虽然都是语言文化教学,虽然其中有些模式的研究设计较为细致周全,既有理论支撑、也有教学实践印证,但其设计思路和实现目标依然集中在单一的目的语文化传输上,尚未涉及到双向传输。其他两个模式虽然已经触及双向传输,但却基本还止步于理论构想层面。因此,客观地讲,这一现状实际上反映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对大学英语的要求和大学英语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向”,改变实践层面落后于时展要求的状况,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支撑。
七个模式中五个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现目标依然集中在单一的目的语文化传输上,仅有两个模式虽然涉及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双向传输问题,但是在模式构建的完整性、可操作性上却明显不如前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目的语文化传输有众多成熟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支撑,这些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很好地回答和解决语言文化教学中目的语文化传输面临的问题,但却不能有效解决语言文化的双向传输问题。比如:跨文化交流的实质是什么?语言文化双向传输的本质是什么?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该取什么样的心态?具体教学实践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双向传输如何有机、有效地融合?……因为这些产生于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因其强势语言和强势文化的背景,其研究视角基本都立足于单一的文化输出,研究中提出的理论、方法,主要是从文化输出方面考量,基本没有涉及语言文化的双向互动传播。所以,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向”,尤其是语言文化的双向传输,仅在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武库中并不能找到有力的理论武器,需要在它之外去寻找新的理论支撑。
第四,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前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七个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力图把跨文化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即使是最完备周全的“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还是没有解决好两个转向的问题,最终仍然只是在培养目的语文化的能力。那么,产生问题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得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任务上来寻找。
因为外在的和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必须实现“两个转向”,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将既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性课程,更不是纯粹的文化知识性课程,它需要同时承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与文化语言能力的双重任务,并且是不可偏废。这双重的任务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一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涉及的是教学内容,即传输哪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学生,以及如何保持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的双向传输二者的平衡;怎么教涉及的是教学过程在采取什么手段方法才能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双向传输有机、有效地融合,并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概言之,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成为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回过头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前述7个模式在大学英语从过去单一的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后,对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然认识不够清晰,因此难有明确的对策。这就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一根本原因实际上也在提示我们: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外在与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实现“两个转向”,走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之路,将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则是寻找到新的理论支持以及在这一新的理论视野下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和编写出新的大学英语教材。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9.
[2]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9):69-70.
[3]陈静.大学英语3A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06,(9):71.
[4]祝嫦鹤,杨纯丽,刘傲冬.基于文化图式建构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09-112.
[5]汪碧颖,欧阳俊林.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建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01.
[6]姜莉.研究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0-62.
[7]陈化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导入策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2):170-17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54-03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莆田学院的产学研用教育尚未有效开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还缺乏深度融合,应用型课程体系设计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衔接得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还不深,企业依托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比较少。同时,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缺乏深度,机制和体制尚待健全。因此,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让企业愿意和学校合作,甚至主动跟学校合作,这就需要了解企业的诉求是什么。
1)企业诉求。企业需要学校能够为它们的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企业人才、开展科技研发、培养未来客户、展示产品与技术、培训客户、提高社会美誉度与社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等。为了使校企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各项合作项目的实效性,就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只有那样,校企才能在互惠互利中进行深度合作。①互利性原则:利益兼顾,实现双赢。②多样性原则:主体多元,形式多样。③先进性原则:行业先进,水平一流。④长效性原则:形成机制,持续深化。
2)校企合作内容。①共建实践平台:通过加强与知名公司的合作,引企入校,共建专业特色实验室(校内)。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校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②共建学科专业:引企业知名专家、高级技术人才进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现学科专业的共建。③共建课程、教材:根据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编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④共建实践教学团队:通过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选聘企业专家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联合培训;通过科研课题合作攻关、实验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等方式,共建实践教学团队。
3)校企合作形式。①校企同体:父子合作(如莆田学院与附属医院)、兄弟合作(如莆田学院与三明学院)。
②行业共建:政校合作(政府与学校)、产学合作(企业与学校)。③地校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④单项合作:共建实验室、共育人才(企业学院、定单培养)、共建研发平台。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不断改革创新,走内涵发展的办学道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探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莆田学院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突破口,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构建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目前全国现有民营医院中有80%以上为莆田人创办,为有效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学校与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达成初步协议,与民营医院在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为民营医院培养、输送订单式人才,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服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创业教育学分管理,不断完善以“创新、创意、创业”“三创”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入校为学生开讲座、作报告,使创业教育和训练渗透各类课堂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立一批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方面,主要根据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企业发展情况等;在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教师获取创业技巧和创业资源的能力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为有志于创业的师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启动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入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创业的新知识、新资源。
推进协同创新 实施国家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面向莆田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推进校企(行业)协同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将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校的技术研发相结合,通过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共建实验室等,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和毕业实习等,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加强与其他研究型重点高校的联系,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互派学生参与攻关科研项目,探索校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校内,充分利用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大力开展相近学科、跨学科协同创新。
2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形成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是教育与生产结合的实现形式,是一个综合系统。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积极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 改革纯理论课程,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能力培养课程实行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训练的一体化,淡化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将教室和实验室、实训室、工地整合在一个教学空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注重现场教学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教学环境,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并且强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操作动手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独立思考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加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比例 目前,莆田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大部分实验、实践还是以课程配套和理论验证而设置,大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辅助理论教学,是对所学的原理、方法、现象等进行验证,没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能力培养而展开。实验教学一直处在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过分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忽略了实验方法研究的培养和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各专业应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多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同时辅以必要的指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考评上,注意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实践题目。
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形式多样化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除设计少量的以理论研究、综述类为主的专题外,重点应放在应用方面,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如调查报告、工艺设计、建筑模型等,改变以写论文为主的单一形式,全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注重专业见习、实习,强化工学结合培养 莆田学院应继续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低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后,让学生去企事业单位见习。高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形式在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见习,让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而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所侧重,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高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他们能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情境中检验所学的知识,找出自己在专业方面学习的不足,回校之后查缺补漏。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将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这样就使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3 专业理论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大学既然要对岗培养人才,而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就应该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各专业应根据各个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构建起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系,然后根据这一能力体系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种倒过来的设计方式才能真正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度,实现从学科型向应用型的转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虽然差一些,但他们的职业岗位能力无疑要比其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要优异得多,将来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就会更得心应手。
加强课程应用性 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学科性,更要充分考虑是否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注重实用技术与行业规范标准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知识点及其推导过程,使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
融入职业知识点 应用型本科人才直接面向的是企事业单位,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零适应期”人才,适当的职业素养也是必备条件。因此,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把职业知识点(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融入课程,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莆田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建立健全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校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的监控。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武新乾(1969-),男,河南中牟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杨万才(1951-),男,河南柘城人,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河南 洛阳 471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SJGLX16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JKGHAD-0211)和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Y-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16-02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非数学专业的三门数学核心基础课程。在教育部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实施下,高中数学出现了极限、导数、定积分、古典概率、正态分布、直方图等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和内容,这造成了大学数学核心课程与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出现了突出的矛盾,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大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探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具体的高中新课标影响下的大学数学教改对策。
一、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重新修订《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是适应高中新课标实施下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在修订三门数学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突出考虑了三个问题:
第一,基于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个性发展差异,将传统的普适教学要求分解为基本教学要求和发展教学要求。这为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探索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为课程内容、体系、范围等方面的修订提供了方向依据。
第二,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以做好与高中新课标的衔接为原则,以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为基础,以兼顾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考研要求为基本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如此一来,避免了教学大纲修订简单化、走过场,注重了教学大纲修订的现实性、可用性、实效性。
第三,制订教学大纲执行说明。修订的教学大纲与原有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如何具体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这是一些任课教师遇到的问题。制订教学大纲的执行说明能够给这些授课教师提供帮助,有助于新修订教学大纲的教学实施。
二、编写衔接教材
原有教材与高中数学部分知识重复,结构也显得不尽合理,编写新教材也渐渐地成了一些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愿望。隋英等(2011)针对大学《概率与统计》课程与中学数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提出了可以重新编写大学《概率与统计》教材的建议。[1]姜兆敏(2010)也提议高校数学课程要随之改革。 [2]经过反复研讨、修改,河南科技大学已经出版了新编衔接教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5]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立足于四个着眼点:
1.立足于反映新修订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是编写新教材的纲,紧扣修订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教材,这不仅能够保证教材编写的方向,而且能够保障新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执行。
2.立足于反映与高中新课标的衔接
与高中新课标内容、方法相衔接,这是编写教材的重点工作。在编写教材中,将重复、重叠部分内容嵌入附录预备知识,并在预备知识中介绍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在各授课章节,对于高中泛泛涉及的概念、公式、计算等内容,通过实例分析、推导、证明将之叙述严谨化、深刻化,并对有关知识结构进行合并调整。
3.立足于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文化的渗透
学生对大学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和各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精选典型题目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通过小知识渗透数学文化,这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立足于数学建模与软件应用的融入
大学数学不仅只是数学问题,更是探索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研究专业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融入有关数学建模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单独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占用较多课时的弊端。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软件已逐渐成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得力助手。在教材中融入软件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自学使用软件的能力和编程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大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6]在大学数学教改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侧重于三个兼顾:
1.兼顾知识内容与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的紧密结合
知识内容既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作用的对象,两者密切联系,互不分割。无论编写教材,还是课堂教学,都必须注重在知识内容中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又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兼顾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继承和深化
高中数学中有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许多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也普遍存在于大学数学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仍需注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诚然,大学数学教学中,也有一些独特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极限思想、随机思想、统计思想、建模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不同于高中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深化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兼顾教材和教学双向渗透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渠道不是单一的,单一的渗透渠道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意识的培养。在衔接教材的编写中,重视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概念叙述、例题分析、章节小结等方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通过课堂讲授、作业练习、课外答疑、考试命题等多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制作辅助课件
依托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和校级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建设,制作辅助课件,完善丰富网站内容,满足学生的课外学习需要,满足部分任课教师的业务提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添加修订的教学大纲及其执行说明。这可以使师生随时上网查阅,以便师生随时掌握教学大纲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第二,提供电子教案。集体备课,制作电子教案,并将之添加到精品课程网站,有利于学生随时浏览学习,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学习进步。
第三,制作教学PPT。这有利于学生复习时候掌握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主要思路,也与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录像复习相互补充。
第四,制作全程教学录像。这有助于学生课后温故学习,也有助于缺课学生随时听课学习;有助于应届生的自学,也有助于往届生的自主学习。
经过多年来的反复实践和探索,所提教改对策的成效逐渐显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逐渐对接、衔接,初步解决了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隋英,陈仲堂,刘丹.大学《概率与统计》课程与中学数学衔接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11,13(4):77-78.
[2]姜兆敏.关于如何做好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见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7):114-116.
[3]大学数学编写委员会《高等数学》编写组.高等数学(上、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杨万才,李二强,李培峦,等.线性代数[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