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帮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沉迷网络 大学生 原因 过程管理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42-02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网络就以其惊人的速度,被人们所了解和熟知。现如今,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掌控着流行风尚标的大学生们更是对网络爱不释手。然而,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钟爱,“沉迷网络”现象也悄悄在大学生中抬头,甚至出现由于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与成才的不和谐现象。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不进行详细论述,为能够探寻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下面先将对大学生沉迷网络之原因做以分析。
1 大学生沉迷网络之原因
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大学生自身因素之内因、外部社会影响之外因和网络自身诱惑之网因。
(1)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一个事物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事物的内因,即内部矛盾引起。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基础和根本动力。就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现象而言,大学生自身原因便是该现象产生的内因即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大学生属青春晚期,是由青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时期。他们在生理上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却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承载的压力无处释放及他们的思想特点,都是他们无法抵御网络诱惑,沉迷其中的内在因素。
(2)外因。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一个事物或系统同与之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或缺的条件,有时甚至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外因始终只有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方能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绝对无法撇开内因而单独发挥作用。因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部分大学生会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并非只是自身原因所导致。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相关管理条例没有被严格贯彻执行、大学生课余时间没能参加更多其他文化活动、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如何看待和利用网络的教育引导,都是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外部因素。
(3)网因。事实上网络原因也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外因之一,只是因为考虑到网络原因的特殊性便在本文中将其单独列出进行分析。首先,网络的自由性适应学生向往自由的心理。网络是个自由的天空。大学生处于青春末期,叛逆心理仍是其主要的心理特点,加之目前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使他们普遍不愿受到拘束,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大学生对人和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人格心理发展方面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寻求独立自主。其次,网络的平等性契合学生追求自主的特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由低到高有五层,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最为高级的需要。大学生处于由青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晚期,有被认可、被重视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有太多的大学生显得太过“平凡”,不能受到重视。而根据自我价值肯定理论,人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了解别人,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归属和依赖,需要助人与得到他人的帮助,需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越或展示自己的专长。最后,网络的新奇性契合学生求新求异的特征。大学生正处于向成熟个体过渡的阶段,精力旺盛、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喜欢独立思考和探索。此阶段他们有许多心理需求包括好奇心理、求知心理、猎奇心理、探索心理以及对自我认定心理。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有不断求新求异的特点,使他们有获取最快、最新资讯的需求。
追究和分析其成因,不外乎是为了寻找切实有效地解决途径。针对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何种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措施?适用于大学生沉迷网络现象?在下面的论述中将着重介绍诸多帮扶措施中实效性较强的过程管理。
2 大学生沉迷网络对策之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指学校通过有组织的行为,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使特殊学生群体回归正常状态的教育培养过程。过程管理以重考或重修后遗留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及以上的“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心理状况不稳定,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心理困难”学生为管理对象,通过“全员参与,全面帮扶,全程跟踪”的培养机制,达到全面提高的育人效果。其具有长期性、有效性、针对性的特点。
2.1 过程管理易于迅速排查和确定出现沉迷网络的对象
过程管理具备一套科学的预警机制,方便及时确定过程管理对象。过程管理对象的确定是根据科学、细致的全面排查而产生。作为动态的管理模式,过程管理对象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帮扶的效果和不定期的全面排查,过程管理对象也将有所增加或减少。这恰恰适应了沉迷网络现象出现的不确定性,便于最快的发现和确定沉迷网络的同学,及时给予管理和帮扶。过程管理对象的分类根据目前高校特殊群体的几种类型,确定为重考或重修后遗留学分累计达到10学分及以上的“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心理状况不稳定,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心理困难”学生。而沉迷网络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首先,沉迷网络使大学生丧失学习自主性、使大学生学习责任心受到巨大冲击、使大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易受学业上的挫折,是使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的“罪魁祸首”。其次,沉迷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认知发展受阻、反应机能失调、人格异化,产生思想、心理状态不稳定,性格孤僻,行为异常。
2.2 过程管理易于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的能力
过程管理采用全员参与的培养机制,即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生工作部的指导下,各院系成立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组成帮扶团队,参加到过程管理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也在不断改变,但影响却一直没有消失。从以往的武侠小说、录像、游戏到现在的网络、虚拟社区,一些负面影响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些因素本身,也不是现实世界存在太多的诱惑,而是对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教育与引导不够。若教育不能使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分析和看待这类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以上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不会消失。根据前面对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主要问题是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作为以全员参与为培养机制的过程管理,恰好可以动员最广大力量通过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普及网络技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做好大学生上网前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认识和使用网络的能力。
2.3 过程管理易于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自控能力
过程管理的培养机制除全员参与,还包括全面帮扶与全程跟踪。全面帮扶,即指在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帮扶团队成员通过对特殊学生的了解,制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教育,从而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综合素质。全程跟踪,即指在过程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帮扶团队成员明确帮扶对象、帮扶计划,采用跟踪式服务,时刻了解被帮扶对象的状态,根据被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计划,更好的服务被帮扶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否能有效发挥其积极效应,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主要还在于大学生是否可以正确、科学、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因此加强锻炼,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自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过程管理全面帮扶、全程跟踪的培养机制恰恰利于根据对沉迷网络大学生的充分了解,为其提供网络自我控制管理的训练方法;通过采用跟踪式的服务,及时了解被帮扶对象的状态,及时调整计划,逐渐培养其上网时间的管理能力,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过程管理培养模式是基于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细致分析,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创建的适合特殊学生群体特点的管理模式。对于特殊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具有实效性与可造作性。在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现象中,其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全员参与、全面帮扶、全程跟踪”的培养机制,也易于问题的解决,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兴海,王岩.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干预[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61-63.
[2] 刘凯,钟佳.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75-79.
[3] 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认真落实上级领导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我校留守儿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下去,依据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加强关爱。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工作安排
三月份:
1、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3、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四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五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3、留守儿童“五一”联欢会。
六月份:
1.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2.留守儿童减免落实情况
检查。3.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及论文撰写。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 举措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各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同学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高校特困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环境科学系在系党政领导下,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对特困毕业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本着“解决好一个特困毕业生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的宗旨,下大力抓好环境科学系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系认真做好特困毕业生统计工作,毕业班按照现行特困生评定标准确定特困生人数,上报特困生名单,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就业。
举措一:建立平台,全天候就业信息
我系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信息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手段,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最新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到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举措二:对口帮扶,广开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系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全系教师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按照“系适用、就近推荐”的原则,向就业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推荐、重点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举措三:提供咨询,深入挖掘贫困毕业生潜力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系对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关心,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环境法学系各位老师、辅导员提供个案咨询和专项服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只需提前进行预约,就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职业咨询,通过咨询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自我分析与自我规划,从而挖掘个人职业潜能,走向求职成功。
举措四:适时引导,调整贫困毕业生就业观念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服务基层的教育,借助国家出台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引导同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举措五:心理干预,强化贫困毕业生挫折教育
相对而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就业阶段,在多重的压力下,心理问题难以排遣。我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采用双向沟通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贫困生敢于讲出真实的感受,将隐藏在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说出来,使辅导工作能真正做到贫困生的心坎上 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碰到的挫折和失败,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使辅导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举措六:对贫困毕业生提供技巧支持
我系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举措七: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
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与1到2名贫困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在学习、生活、专接本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针对帮扶对象的就业期望、求职目标、能力结构、家庭状况等,师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结对帮扶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帮扶;农林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14]: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人民风采社会聚焦[OL].[http://].
1.前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上升,2006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05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据了11%,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急需健全。该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与经济层面,从物质上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凭空的,而是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其次要从帮扶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2.构建物质生活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专业一般均为老牌专业,收取的学费较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多,这也促成了很多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类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就要首先从物质生活入手,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勤工俭学,并且要做到有目的倾斜。
2.1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而获得资金奖励。目前的高校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四个方面。国家奖学金是针对在学习、体育、集体活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学校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与国家奖学金相比。学校奖学金的范围较大,且共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个级别。社会奖学金来自外界人员,包括企业、个人、校友等,由学校负责评选发放。
2.2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财政补贴,以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的方式进行发放。申请国家助学金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关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经过学校审核以后才能领取。在部分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样要经过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及各方面表现是否合格来决定
2.3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务院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的一项优惠贷款政策,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审核认定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计利息,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是需要大学生承诺还款日期,并且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4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工作岗位,由大学生来上岗完成工作,并获取一定报酬来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校外部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大学生通过中介或者自己去面试等方式,在校外获得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补充生活费用的基础上,也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很好的适应社会。
3.构建心理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及性别的影响,容易受到歧视,造成自己对自身专业的否定看法。同时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承担着来自家庭的期盼,但是由于专业性质受限,造成就业面窄,且就业压力大。另外由于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的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整,使得他们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产生隔阂。这些都造成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沉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心理帮扶体系,解决心理问题。
3.1改变对贫困的看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而言,看待贫困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能一贯的消极。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终会改变生活。要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它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而是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绝不能让贫困禁锢住自己,更不能因为贫困而心理产生阴影。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贫困大学生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强者,在大学生活中克服困难,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3.2保护贫困大学生自尊心
对于国家学校而言,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国家与学校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帮扶体系,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对待贫困大学生隐私问题上还亟待提高。社会应当对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是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至,捐助贫困大学生要把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对大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学校方面,不管是否贫困生都应当平等对待,包括平等收费、平等划分宿舍、平等分配任务等。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贫困大学生隐私,减少来自同学间鄙视的心理。
3.3对贫困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对大学生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要建立相应档案。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提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老师的辅导,把传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个案教育等深入到贫困大学生心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提高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解心理状态。
4.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柱,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塑造人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环节,而师范类大学是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只有培育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祖国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问题。在建立物质生活保障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要教会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耻辱,要学会自立与自强,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甘肃省张掖市新墩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城郊中学,现有14个教学班,561名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涉及的“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包括:孤残青少年、家庭贫困青少年、单亲家庭青少年、偏差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等。综合分析这五类弱势群体学生,共同的问题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弱势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差,读书无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专心听讲,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性格孤僻,不善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心理上表现为敏感、脆弱,内心自卑,易形成挫折感,从而影响正常人格的养成。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解决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校着力实施“四个一”(即培养一个优秀生,帮助一个学困生,转化一个问题生,救助一个贫困生)的师生结对转化策略。处处营造“用良心办事,用爱心感人,用诚心待人”的爱心教育大讨论。
一、“四个一”师生结对转化策略的实施
新学期开始,由年级组负责,组织各班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对学生的常规行为、思想表现、学习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公布“四个一”结对名单,帮扶教师须制定“四个一”结对帮扶计划,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认真执行师生结对计划,坚持与结对学生谈心、交流,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填写好《帮扶记录表》,做好跟踪帮扶,期末写出帮扶心得,通过教师研讨、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1. 加强培养优等生。根据学校制定出的优等生培养可行性方案,教师选拔好所在班级的优等生,让榜样的力量带动身边的同学。一是教师对优等生的高期望可以有效给予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会在老师的鼓励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较高的自律能力。二是仅以课堂上的知识,很难激发尖子生的潜能。所以,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选取一定深度和高度的题目轮流进行指导,使学生不断攻克难关,显示自己的潜能。
2. 帮助一个学困生。教师要深入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掌握其“困”之所在,才能找到解“困”之法。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倾注极大的忍耐心和宽容心,积极引导学困生融入教学大课堂,树立起“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时常鼓励孩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困生量身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指导学困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多方面的素质,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转化一个问题生。问题生的转化,教师要情况明,底子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生的“突破口”。自信心不足是问题生普遍存在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放大这个“闪光点”,激发孩子潜在的正能量,逐步消除逆反心理带给学习的负面影响。“真诚的爱”是转化问题生的一剂良药,教师应怀着父母般的爱呵护孩子成长,这种爱不是偏爱,而是一种心灵的接触和交往。在课堂上多一份关注,多一声鼓励,让孩子感到老师的期待和信任,为孩子在迷茫的十字路口亮起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4. 救助一个贫困生。教师对孩子的救助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教师要进行一对一帮扶,切实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孩子的心灵回归到课堂。学校要营造好对贫困生“献爱心,送温暖”捐助活动的良好氛围,避免因救助或捐助的善举反成为孩子产生自卑的尴尬,要多方法、多举措细致入微的做好帮扶工作,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增添学习的信心,激发上进的动力。
二、“四个一”师生结对转化策略取得的成效
1. “四个一”师生结对转化策略,改善和优化了教书育人的教学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新途经。学校初步建立了弱势群体学生监控和预防机制,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学校建有弱势群体学生档案,并加强个案分析与记录,积极做好弱势群体学生转化经验交流。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学生活动,定期举办弱势群体学生座谈会,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杜绝弱势群体学生因缺少监管和关爱荒废学业,流于社会。
2. 在“四个一”师生结对转化策略理念引领下,弱势群体学生的成长有了进步。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自觉性、听课效率、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许多弱势群体学生走出自卑的阴霾,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都有明显的提高和优化。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关注下,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整体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3. 在“四个一”师生结对转化策略理念引领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突出表现为:教师明确了“教育好每一名弱势群体学生,让每一名弱势群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理念。“不放弃每一名弱势群体学生”成为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爱心、耐心、信心感染了每一个弱势群体学生,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弱势群体学生的家庭。
4. 在“四个一”师生结对转化策略理念引领下,弱势群体学生家长的素质有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正开始向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变。大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不再以打骂为主,而是以谈心交流、共同分析、共同进步为主。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顺利实施。
开展学困生帮扶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我校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学困生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学困生帮扶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以潘寨春校长为组长的学困生帮扶领导小组,并由副校长王文伟同志分管此项活动。政教处周有元、张法平具体组织学困生帮扶的全面开展,力求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主导、社会广泛积极参与的学困生帮扶机制,使学困生帮扶工作长期化、制度化。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责任意识。
我校在县启动大会以后,及时召开了全校扶贫助学“百千万工程”实施动员大会,认真宣传学习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实施扶贫助学 “百千万工程”的意见》,并依据县局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望直港中心初中扶贫助学 “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引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实施学困生帮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戗牌、横幅等宣传载体,加大力度宣传开展学困生帮扶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校将有关学困生帮扶的要求、考核细则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方便每位教师学习、监督和宣传。
三、彻底排查登记,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我校为不漏掉一个孩子,由学校的帮扶领导小组的成员亲自到各班级进行询问、排查,将全校的66名学困生以及其中的27名重点学困生逐一登记,摸清了他们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住址、联系方法、家庭实际情况),再通过访问、调查的形式,弄清楚了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事宜,最后统计成册,作为全校帮扶的对象。
四、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不同要求。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我校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从关爱入手,特提出了帮扶的相关要求:对学困生做到安全上优先教育和监管、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和照顾、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四优先”,与学生本人和其中远在他乡的学生父母、在家照看学生的第二监护人保持“三沟通”,潘校长率先垂范,主动联系了初一(3)祁海平进行帮扶,在他的影响下,每位教师自然的联系了一名学困生或贫困生、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实行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和“代管家长”协同管理的“双管理”制度,一个关爱学困生的大家庭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愉悦孩子身心。
学困生成绩暂时落后或行为习惯较差,在家庭、班上优越感不强,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性格很内向、甚至是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常常独来独往。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以活动来促进他们改变的方法,让这些孩子能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充满欢声笑语,健康快乐的成长。
1、让他们找到知心朋友。每个班级利用晨会、班队会的时间,号召学生主动和他们做朋友,给他们以纯真的友谊,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有朋友作伴,不感到孤单。
2、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美术课上、音乐课上、体育课上、电脑课上、劳技课上……抓住每次的机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有意识地让他们展现自我,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张扬自己,还将他们吸纳到各种艺术团地:泥塑、剪纸、舞蹈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
3、让心理咨询室成为倾诉委屈的港湾。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他们的表现也是很反复无常的,有时会懊恼,有时会亢奋,有时会冷漠,有时会放纵。为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刁仁红老师对他们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心理咨询,及时地排除他们内心的忧虑,开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4、为他们成立合唱团。我校还特地成立了合唱团,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教他们演唱感恩励志的歌曲,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在今年校庆祝元旦的演唱比赛中,他们合唱团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5、给他们营造家的温馨。学习有困难了,首先知道的是老师,很快就会迎刃而解,生活上有困难了,首先知道的还是老师,很快也会烟消云散了。他们有难处时,师生们会主动帮助,他们有收获时,师生们会及时祝贺。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感到温暖,感到温馨。
6、让他们学会感恩,报恩。结合一些节日,我们通过组织学困生给家长、亲人写信,通话、表演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把自己在学校生活的点滴、感触传达给家长、亲人、社会,证实自己的成功和长大。
重阳节这天组织了 “爱心奉献、回报社会”活动,组织他们到望直敬老院开展“敬老院、爱心行”、“手牵手义务劳动”、“我行我表演”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好评,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帮扶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风貌。
六、突出关爱重点学困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望直港中心初中始终坚持帮扶重点学困生,实实在在开展“六个一”活动。一是开学初赠送一本书,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一句激励的名言;二是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帮扶老师选择课外时间找学困生谈心,谈心内容包括近期思想动态、学习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三是帮定一个近期目标,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每月制定一个学习小目标,并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向小目标奋斗;四是帮助实现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自己的信心,如课堂中回答问题、日行一善情况等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快乐。五是帮找一个帮助伙伴,在学困生的周围找一个优秀生,经常参与讨论、交流,让其发表观点,逐步从研讨中找回自信;六是在学期内至少家访一次,了解学困生在家思想表现、对待作业的态度、双休期间学习计划等。
七、助学到人,关爱进家
1、学校对学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一定的经济帮扶,把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责任人,做到每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有人关爱,每个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学校的温暖。我校20xx年投放助学资金近XX0元,一部分用来减免教辅用书等服务性收费,另一部分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补贴。
八、严格把关,表彰先进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15%~25%,特困生占5%左右。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要低一个档次。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好与坏,不仅事关高等教育的成败与公平,还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
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爱岗敬业、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就业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耐挫力强。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相对弱势的地位时,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抑郁悲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感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处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逐渐对自己和社会都失去了信心,强烈的无助感涌上心头,由此引发抑郁悲观情绪,害怕竞争,对未来失去信心。
2.焦虑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父母乡亲的殷切期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内心较为敏感,因此焦虑和恐慌情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
3.逃避现实。随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过分夸大自身弱势处境,不敢正视现实,害怕竞争,为逃避就业挫折而采取回避态度,自我防御心理严重。
4.嫉妒攀比。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因为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强烈不满而生嫉妒。
二、高校促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
第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一”服务。教育部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高校从学生进校就应该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个人就业档案,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和预防性。对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团体辅导员和“一对一”帮扶工作。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时期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并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工作,通过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人辅导为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制定和完善求职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和创业奠定基础。
重视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了解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做好相应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准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相关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准备。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教育部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第五,开展个性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弱势,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应的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技能。
第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中的就业典型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人物来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关注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千方百计,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彭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云梦学刊,2010(4).
[3]翟纯纯.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5).
[4]郭薇,简福平,陈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0).
通过对学院学生成绩分析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后进生对学校学风及成绩的影响效果显著,主要原因便是其考试分数都十分的低并伴有多门挂科,缺课、缺勤情况也十分严重。我们对这群学生进行关注,帮助他们找到迷失的原因,通过榜样模范教育工作及组织对部分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试点工作,重拾他们对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成绩,与学校的教学步调走向一致,最终正常地完成大学学业。
一、背景
(一)后进生教育问题
1.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水平仍待提高。国内许多大学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灌完就走”。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程,“你讲你的,我玩我的”。老师讲得也挺累,学生却没听进去多少。另外,很多同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同学主观上认为,与高中相比,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不必再像中学一样刻苦学习。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程,成为后进生。
2.后进生的日常管理不到位。有些老师对待后进生采取“任由发展”的态度。大学生刚进学校必定有一段迷茫期,或长或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更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这段时间内老师看到其成绩不好或者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少加管理,会导致后进生无故旷课、迟到、学习纪律松弛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惰性强,挫折承受力差。稍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不能勇往直前,甚至自暴自弃。(2)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受到的批评多、表扬少,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缺乏自信,喜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3)逆反心理严重。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他们常把自己处于周围人的对立面,言行上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4)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需要因材施教。
二、活动内容
(一)活动实施方案
后进生虽是少数群体,但是对我校学风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觑的。“一对一帮扶”活动,旨在帮扶成绩比较差且不容易被关注到的这部分学生。其活动方式为: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在班长和学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班内同学积极参加,秉承自愿的原则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定期由帮扶人对被帮扶人进行帮助,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成绩,重拾对学习的信心。期间由学风小组定期了解帮扶组的进展状况及遇到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同时学院学生科进行回访记录进展状况。
“一对一帮扶”工作最终绩效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主要通过“一对一帮扶”的帮扶组对开展帮扶工作的配合程度以及积极性等因素评定,满分30分,由“一对一帮扶”工作委员会评分。二是通过各小组帮扶人与被帮扶人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按均分的同比增长分数来评分。即本学年的总均分与上一学年总均分相比,提高的分数乘相应的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分数段在90分以上 得分=提高分数*5;
分数段在75~90之间 得分=提高分数*3;
分数段在60~75之间 得分=提高分数*2;
分数段在60以下 得分=提高分数;
总得分:各部分工作效绩分数之和。
对于取得优秀成绩的帮扶人予以颁发“优秀帮扶人”的称号;对于取得优秀成绩的被帮扶人予以颁发“学习先进个人”的称号。
(二)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此次活动已初有成效。以下是帮扶前后情况对比以及针对此次“一对一”的调查与分析。统计数据见表1、表2、表3、表4。
由表3可知,报名前后成绩差别较为显著。班级排名有所提高,挂科率均有所降低挂科三门、两门、一门的人数均减少,挂科率分别降低了6.25%、6.81%、9.10%;班级成绩后十名的比例也降低了37.50%。充分说明了“一对一帮扶”活动对后进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并且积极上进的。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一对一帮扶”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不满意的同学占据了0.00%。62.86%的同学对此次活动满意,28.57%的同学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二者合起来占据了九成的同学,说明“一对一”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活动,更好地帮助后进生学习,加强学风建设。
(三)改进措施
为了使“一对一”的活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健全活动机制,我们制作了一些反馈卡让学委反馈,并积极吸收其意见,重视其建议。此外,为了完善我们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我们还对活动做了进一步的设想。
1.“一对一”帮扶活动是一个值得推展的活动。它为大家的互相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所谓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更有助于完善自己的性格,取长补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优秀的人学习,不知不觉你也会变得很优秀。所以,为了使同学们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由“一对一”推广到“一对多”或者“多对一”。走出宿舍、走出班级、走出学院、走出学校。从而使得这个活动更加有意义!
2.如今开展的“一对一”均是在班级或者专业,我们还可以考虑将班级专业的帮扶细化到宿舍内的帮扶,形成寝室互帮小组。从而更加有利于相互监督,相互激励,并且加强宿舍内部交流。
三、意义
“一对一帮扶”活动,作为一个专门针对后进生的活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大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劲头;其次,加深大家的交流,使得同学关系更融洽;再者,帮助同学们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
对于帮助别人的同学,活动首先起到了“助人先育己”的作用。他们体会到责任感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一个帮助别人的优秀学生,肯定会督促自己对自我加强要求,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取长补短的过程。再者,帮助后进生复习的过程也会促使自己总结学习方法,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更加高效的学习。学习之外,长期的共同学习,无私的“授业解惑”,帮学者必然会收获被帮同学的尊重和友谊,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收获满满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