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1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诚信;诚信营销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32-02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信与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

11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礼记・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其意思是说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云:“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其意思是说信用是人生事业成败的基础,也是治国的根本。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诚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所说的诚信其实也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指诚实,是对道德个体单方面的要求,“信”是指讲信用,是道德个体外化行为的表现。这两者的关系是:“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归宿,二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12诚信营销文化的内涵

营销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营销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现代企业的营销文化具体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精髓是营销理念与其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基本准则,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企业营销文化的核心理念。诚信营销文化则是指在塑造企业营销文化的过程中坚持诚信营销理念,在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在维护社会、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在不断提高员工诚信意识的同时让诚信深入到企业文化的骨髓。

2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诚信营销文化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为企业培育更多的忠诚顾客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熟,加上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消费的过程中选择信誉好、讲诚信的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必将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因此,现代企业不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而且还要通过诚信营销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在消费者已经充分彰显的时代,具有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必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诚信营销企业可以培育出一大批忠诚的顾客。

22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现代企业通过诚信营销不仅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忠诚的顾客,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源,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诚信营销文化可以对消费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也会使这些消费者间接成为企业的义务推销员,从而使企业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的口碑效应。良好的口碑效应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会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在提高企业产品市场销量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聚集财富,财源会越来越广;违背诚信赚钱,最终将使财源枯竭。

23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为“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诚才有信、有信才有客”,由此可见,诚信是赢得企业信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诚信作为企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不仅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且能使企业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同,从而使企业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打造忠诚高效的员工队伍

诚信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自己管理的成本。如果企业对员工信守承诺,不仅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而且会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员工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25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靠品牌识别商品,而品牌又与信誉息息相关,诚信是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根本。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都非常重视诚信,如日本松下奉行“科技为先、质量保证、信誉第一、服务一流”的经营理念,海尔也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赢得国际知名品牌盛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品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首先就要求企业要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并使其在消费者心中牢牢扎根。

3现代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信用是企业家最大的资本,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现代企业要从品牌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加强诚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为企业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实现持久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本的支撑,更需要诚实守信经营,现代企业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以良好信誉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事实证明,不讲诚信的企业注定是短命的,那些有着卓越诚信营销文化的企业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基业长青。所以,现代企业在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在营销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始终做到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义利结合,追求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

32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树立了诚信营销的企业价值观之后,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注重加强企业诚信营销的制度建设。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要从规范营销管理入手,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注重按照诚信的原则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意不断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客户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建立企业诚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加强对企业各个部门和个人诚信的评估与监测,加大对违背诚信原则者的处理力度,使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3建立并健全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

在加强企业诚信营销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必须在营销活动中建立并健全企业诚信营销的经营准则。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要保质保量,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缩水现象的出现;在定价方面,产品和服务应该公平、公开、透明,要坚决避免利用价格欺骗消费者;在分销的过程中,企业要与经销商建立长期良好的伙伴合作关系,要注意维护渠道成员的利益,坚决杜绝无故延期交货、单方撕毁供货合同现象的发生;在促销方面,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好促销组合策略,坚决杜绝在促销过程中使用虚假的促销方式故意欺骗消费者。

34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

在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营销的教育机制,不断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在营销活动中,企业的全体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都要按照诚信的要求做事,参与到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中来。企业全体员工都要牢固树立诚信营销的理念,并把诚信营销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营销活动中,让诚信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来说,要求企业做到两点:一是企业中每一位个体都要讲诚信,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间,员工与员工间,都必须讲诚信;二是企业讲诚信,无论对社会、对经销商和供应商、对银行、对税务部门,还是对企业员工,都必须讲诚信。

35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

美国通用电气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诚信营销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石,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企业自己的名牌产品也是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纵观中外知名品牌成长的历程,如同仁堂、海尔、通用电气、松下电器,其品牌从最开始的创立、到成长壮大,到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无不时刻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

36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诚信既是现代企业营销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十报告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我国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现代企业必须时刻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敏从中西诚信观看中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J].企业经济,2013(2).

[2]王为论企业诚信营销文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2009(2).

[3]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

第2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为己任,通过努力发展生产,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企业的重大作用和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内部管理必须十分严谨、细致,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面,应重视对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和广大员工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营造“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的文化氛围,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廉洁文化建设对国企发展的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精神,通过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地位观、权力观、名利观,把廉洁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廉洁、勤政、和谐等思想道德理念融入企业职工与领导的日常行为与工作中,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具体来看,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增强国企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国企的党员干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企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廉洁作风,才能完全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对企业发展做出客观科学的决策,才能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规范企业行为,改进企业作风,特别是增强各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人人廉洁为公,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使党员干部做到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从而达到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企业环境。

(2)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廉洁文化主要是一个企业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形象、经营理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企业中的生产与经营主体是员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发展的精髓就在于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潜能。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培育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道德规范、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为一线员工服务的能力,在职工群众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才更容易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稳健发展。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员干部信奉并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纪律保证。廉洁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时展和党员干部思想境界而不断完善的精神理念,它集中体现着企业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体现着企业的行为和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深化党的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思想成果,使企业从上到下都能够自觉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抑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例如,通过在企业开展积极进取、团结和谐的“家文化”,让员工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让家里的每一位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促进,共同把企业大家庭建设得更廉洁、更温暖。

三、构建国有企业廉洁文化的有效策略

(1)把好教育关,从思想上遏制腐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拜金主义、权力至上等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消极因素正不断冲击和考验着国企员工尤其是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加强宣传教育,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营造有利于清明廉洁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有企业各个部门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主题活动,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使职工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通过举办纪律教育月专题活动、反腐倡廉书画展、开展党风廉洁法规知识竞赛、组织收看廉洁文化教育电影和电教片等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文化娱乐中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次,要进一步挖掘廉洁教育资源,增强廉洁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清官廉吏等廉洁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可以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将革命历史旧址建成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可以通过发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廉洁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他们看齐,用先进典型来对照自己、警示自己。

(2)把好监督关,从体制上扼制腐败。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只有加强对国企党员干部的监督,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才能杜绝腐败滋生的土壤。要把好监督关,关键是完善企业民主监督渠道,依靠职工群众来对企业党员干部形成全方位监督。一方面,要经常听取职工群众意见。企业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党员干部要召开不同范围的讨论会,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通过集思广益,使各项经营决策避免片面性;一方面,要经常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要通过评议工作,将党员干部的思想品德、管理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人品等进行全面的评议,以此作为对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第三,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监督制度。要增强对企业党员干部的财务审计力度,使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没有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第3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 

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及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这无疑对行政的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负责人由于权力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应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和能力,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措施不当,正确使用和利用自己的权力,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限。 

合理選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行政组织机构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而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一要求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二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优秀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三要求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人说当今社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为此企业应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对策 

1、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保证严格执行 

要想提升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强化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内容。为此,企业应该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各项适合企业发展的行政规章制度,以制度促进企业行政管理质量提升。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严格执行,不然只是口头空话,失去了行政规章制度建设的意义。因此,当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制定好后,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实施,保证企业各个单位部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员工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处罚机制进行处理,保证制度的执行效果,企业只有高度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才能保证制度的约束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真正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2、重视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的重要资源,拥有较高水平质量人力资源的企业其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当中取得优势的地位。对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更具客户的不同、上下游合作企业的不同、政府部门的不同为其分别建立相应的规范,开发有效的合作和交流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多方之间关系的改善,为企业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国企业应当重视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提升其与人交流、商业洽谈等综合方面能力。我国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用于分管企业关系、客户关系、政府关系的部门,从而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更加独立,也更加易于培养富有综合能力的专业行政管理工作职能人才。 

3、健全管理制度和组织设置 

在管理制度上首先要明晰产权问题。对产权特别国有企业产权的问题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传统计划观念认为国家所有必须由国家经营导致所有权主体虚置的,或者矫枉过正认为一定要量化到个人才算产权清晰。其实只要做到产权主体的地位是排他性的确定的,形成有效的企业产权结构,产权就是清晰的,并且有法律政策的安全保障机制。 

此外在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构建上,要建立具有权威和效能的顶层系统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上级行政机构应当提供科学效率的决策和指令。而中下级组织可以迅速做出反馈和反应,充分发挥企业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防止滥用职权的现象。最后还应该培育软规范――企业文化。 

4、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思路 

改进行政管理工作方法,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企业完成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为避免企业各部门工作僵化,使企业有序地运转,行政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思路。企业必须要全面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召开工作研讨会以,用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作为教材,分析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建立平等的工作环境,将企业价值观引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去,增强员工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的梯队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也要定期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健全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引入诸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优胜劣汰。建立包含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会议管理在内的事务管理体系,做到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让行政管理部门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将人力资源管理权力赋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员工进行考勤并进行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完善组织框架,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制度,在创建行政管理制度时,要保证全员参与制定,深化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从而确保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对企业项目建设进行科学化的监督管理,研究企业现行产业的状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有一个科学的规划。 

结束语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如何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水平,以便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发展及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等,解决成为各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不必要的开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科技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应用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档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更是企业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企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则更有利于发挥企业人事档案的职能作用,为企业乃至国家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全面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信息。尽管随着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化,我国各类企业已经开始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但仍然存在着重视不够、缺乏不足、应用广的问题。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时期,研究企业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人事档案整体管理水平,面且对于推动“人才强国”和“人才强企”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价值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企业人事档案作为是企业乃到至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由于受条件限制,管理水平始终较低。,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特别是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将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录入到计算机当中,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能够通过程序设计来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能够使企业人事档案的应用更加广泛,对于提高我国企业人事档案整体管理能力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人事档案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共建、共享、共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企业人事档案资源共享进程,使企业人事档案通过“开放性”来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企业更加全面、准确、快速的获取人力资源的基础信息、个人发展、专业特长、工作业绩等方面综合信息,能够改变传统的人事档案信息“纸质化”不利于搜集、整理、分析的问题,有能够使企业人事档案发挥更大作用。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尽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但由于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建设,同时也需要对纸制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由于企业都以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无法达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直接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很多还是靠人工和纸质进行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单一

从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都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投入,但却忽视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运行,更多的是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保存档案资料的载体,只是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比较将资料保存到计算机或者记录到光盘当中,应用十分有限。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应用了人事档案管理软件,但更多的只是进行录入和查询,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辅助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制约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大量专业化、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才支撑。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因而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有的企业根本没有根本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导致信息化应用只能走形式或走过场。尽管一些企业配备了专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但有的缺乏档案管理能力,有的缺乏信息处理能力,有的缺乏职业道德水准,再加上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因而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作用发挥有限,制约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

如前文所述,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和推动企业人事档案资源共享,进而发挥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作用具有重大价值。我国各类企业要把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建立信息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机构,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组织基础。企业还要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既要配置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又要运用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软件,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二)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必须调动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形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合力。要大力加强企业人事档案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分析、咨询、建议等辅助决策作用,真正发挥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对于推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从自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建立信息化建设目标、内容、流程、应用等一系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从企业人事档案数据采集到后期录入再到管理,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确保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要建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却保稳步运行。

(四)打造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

与传统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相比,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要求,信息化管理都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将那些具备档案管理、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员放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他们在理念、技术、管理、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前沿,为企业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第5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审计 现状 政策建议

一、引言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指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特定基准日对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独立审计,通过对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尤其是在外部法律制度、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在发挥内部审计功能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的企业经营范围过于局限,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用的发挥。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其范围已经覆盖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在我国,这方面的事务和理论研究在近几十年也在迅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演变,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一直在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从理论和实践中探讨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有效实行内部控制审计,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多企业的领导对于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并不重视,认为这种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制度建设没有必要。同时,我国有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缺乏管理层严格要求的情况下,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缺乏客观性,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不够全面。比如有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在披露企业持续经营问题,内控缺陷等问题的同时忽略了这些问题对企业内控的影响;披露的企业内控问题性质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还有严重的把财务问题审计成非财务问题,存在规避出具否定意见的可能。

2、内部控制报告不够规范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披露范围,但是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并未按照要求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有些否定意见虽然披露出来了,但是没有将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企业内控的影响披露出来;有些对于企业问题的披露过于笼统,没有按照要求将企业相关制度缺陷的影响披露出来。另外,从内部控制审计方式来说,很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缺乏整合经验,现实中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时候雇佣的都是同一家事务所,另有一些则是分别雇佣事务所进行财务报告和内控的审计。但是,在审计的时候都没有采用整合方式。

3、内控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

我国一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职业技能不够熟练,在的内控审计报告中没有指出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缺陷,做出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结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内控评价报告并不认为内控制度存在缺陷,披露意见都是企业财务报告整体有效。另外,在出具非标意见和描述事项的审计报告时,很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认识比较模糊

一般认为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若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是非标意见就可以推断内控审计报告就是非标。但是如果内控审计报告是非标就可以说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就不一定是非标。另外,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上,事务所也缺乏相关经验。现在的审计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系统,标准化的审计流程设计。在我国国内事务所在制定审计流程,培养专门人才方面投入不足,没有相关的人才储备来支持内控审计业务工作。

三、提高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水平的对策建议

1、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国内企业的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而相关部门则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精力在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规范公司治理的同时,企业的领导层也越来越感觉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意义。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内控制度也需要相应的监督。企业管理监督的重要成员,在保护企业资产不受损失的同时,也应多多关注管理监控,防护评价等方面,这不仅能够及时预警公司治理的问题,还能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企业领导层在重视内部控制审计的同时,也应该将这种思想普及到企业普通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充分发挥内控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本身的重要意义。最后就是要充分保证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放权,树立权威。企业要想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就应该赋予其更高地位,给予更多权力,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覆盖到上至经理下至职员,做到审计无。内控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当中,需要哪个部门的材料,那个部门就应该全力配合。审计部门指出的相关问题,被审部门应该重点整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权威,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

2、提高企业内控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其职业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任务是否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最终的实现。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不光具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达标。所以说,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上,应该加强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只有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不触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审计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倘若违背法律规定,,,最终甚至可能葬送企业的前途。企业在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也应适时引入高素质的外来人才。在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从外部聘用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又能在企业内控审计工作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技术人员的支持。尤其是碰到技术含量很高的业务时,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非常旺盛的。内控审计工作是一项知识含量很高的工作,而当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知识每天都在更新,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定期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审计部门人员的工作活力和创新热情,具有最新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也能够适时洞察未来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前预判,做出应对。这其中法律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懂法律,才能做到不违法。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自身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之中担负起企业内部监管和外部制度建设的重要责任。当下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在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中需要提供外部条件的支持。

3、建设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

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不光要具有审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培养在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才能。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内部培训系统的支持。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将其制度化,建立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其参加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之类的资格考试。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外部组织专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支持企业内部人员去高校继续深造。相应的优胜劣汰制度也是必须的,即对于优秀的人员通过考核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不符合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工作要求的人员要淘汰,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才能不断走向专业化。通过强化竞争意识来调动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适应当下审计工作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才能不断为企业充实高素质的人才。

4、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组织结构

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的机构设置上,要保证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作保障,因此在企业设置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其直接设置在董事会下级,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直接面向董事会报告,相应的工作人员的任命也由董事会负责。内控审计人员的工资报酬则由董事会根据工作业绩发放,这样审计人员可以直接覆盖到经理层面,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履行监督管理人的责任。内控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企业的内控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部门沟通,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共同为企业更好发展的共同目标。表明内控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在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问题并防止问题恶化,将问题解决在摇篮中,从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健的发展。企业领导也应该增强对审计报告的应用意识,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内控审计人员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并给予落实。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主动建立与被审计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发现问题,探索改进方法。

四、结语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实务,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较审计实务的发展较为缓慢。针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存在的问题,工作人员缺乏整合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除了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实施,认真界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在公司上下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做进一步的宣传和指导等等,以此来实现公司上下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69-01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资金运动渗透到集团的各个组织层面,贯穿于集团各成员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资金作为联系整个企业集团的纽带,资金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是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迅速。集团内成员企业众多,往往跨不同地域跨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多种多样,资金状况也千差万别。很多企业集团对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调节集团内部资金余缺

由于各成员企业拥有资金的独立运营权,集团很少参与控制,出现集团内部企业间存、贷款两高的现象。经济效益好的成员企业,银行存款账户余额丰盈;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向银行大量贷款,财务成本居高不下。集团内部资金配置不均衡,甚至出现部分成员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无法保障,降低了集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无法监管成员企业多头开户

部分成员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导致集团内银行账户过多,资金存放过于分散,加大了资金风险和资金监管的难度。

(三)无法调控资金的合理使用

成员企业各自为政,出于自身小集体的利益考虑,资金的收支使用和资金的流向有时脱离了集团的整体目标,导致资金的无序化管理;各成员企业相互拖欠资金,形成三角债;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资金管控能力较低,无法对各成员的资金质量及其运行状况实施有效的监管。集团对资金管理缺乏统一调度和安排,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加大了财务费用,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四)无法掌控集团的资金动向

成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相互之间不愿意提供相关信息,加之企业集团没有建立统一的资金监管系统来掌控资金动向,造成集团决策者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资金信息,无法进行统筹规划、运营和监控,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导致集团整体实力下降。

构建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集团的不断壮大,传统的粗放型资金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其弊端日益凸显。近些年来,中外企业集团的大量实践证明,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资金集中管理在强化集团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金成本、增强集团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白玮,2013)。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加强对成员企业资金运动的实时监控,统一调剂内部资金,减少资金成本,增加剩余资金的投资收益;利用资金优化配置手段加强对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具体方式来看,国外实践中采用了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结算中心、内部银行和财务公司等模式。这些具体方式的核心仍是资金集中管理的理念。我们相信,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模式也将会不断完善。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有可能会出现全新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但是,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趋势不会改变。

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科学合理选择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模式

选择资金管理模式首先要考虑的是与企业集团自身的组织体系相适应,不能因为哪种模式好就选哪种。每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都有其特点,不能简单地说某一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就是最好的。企业集团应充分考虑,发展阶段、规模大小、地域分布、组织体系、成员N,II,之间的利益关系、财务信息化水平、银企合作等因素,同时结合集团未来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其次,选择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不遵循企业发展现状而盲目构建过高或过低的资金管理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执行和实施。

第二、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资金管理流程

企业集团应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资金集中管理有效实施。推行全面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可有效防止集团成员资金滥用形成的风险。例如,有的集团存在的过度集中融资导致融资风险内部化,一旦某成员企业不能履行还款义务,将波及集团的资金链,严重时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此外,以优化资金集中管理流程为目标,充分考虑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业务流程重组,搭建合理、高效的资金平台,全面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第三、畅通信息渠道,构建统一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集团应加强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整合财务核算、资金预算、投融资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银企互联等功能嵌入,构建统一集成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团对资金动向的实时掌控,提升资金计划管理的准确性与投融资管理的科学性。

第四、提升资金管控能力,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不是单纯的集中资金、控制资金的过程,而是资金动态管理,合理配置的过程,不能视同为狭隘的资金限量分配。企业集团应充分利用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控功能,实时关注资金动向,通过设定的预警指标,对信用风险等关键风险点进行预测并提供决策建议。此外,集团应建立并完善集团资金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严格限制开展高风险资金业务,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实践证明,资金管控能力越强,资金越能合理运用,财务风险越小。因此资金控制管理、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对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第7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对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近年来企业因为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会计工作混乱、信息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确保其资产的安全以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与合法而制定并实施的措施。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行政等活动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以及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环境、监督决策、风险评估以及自我检测等各个方面,它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管理更上层楼,推进器日常生产经营流程的正规化与合理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研究与实践,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与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很多企业也开始着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最新修订《会计法》27条明确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的一些基本要求。不过在具体实践的过程当中,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这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和原因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信息失真。我国企业因为会计核算不实、工作混乱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常规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印章分管制度以及会计分工中的内部牵制等方面往往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得不到认真的落实实施,很多时候会计原始凭证的填制本身就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记账凭证、出具的会计报表以及登记的账簿等等自然就缺乏有效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设置账外账、篡改会计数据、乱挤乱摊成本、资产不清以及隐瞒或者虚报收入利润的问题屡见不鲜。第二,费用超支。我国一些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的方便而允许部门经理支出一定数额的业务招待等费用,但是通常又没有明确规定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更是无从谈起,这就导致一些企业的部门经理肆意挥霍,从而带来经营费用的严重超支。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的财产物资内部控制管理比较薄弱,物资的购销制度非常宽松,采购、验收、保管以及付款等职责没有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分离,往往也不能及时与企业的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企业私自的毁损、短缺、积压、报废以及滞销等缺乏相应的处理工作,使得企业库存中隐藏着巨额潜亏,加之日常经济往来中的审查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资产的无形流失非常严重。第三,违法违纪。我国很多企业主管财务的管理人员、财会人员以及业务人员利用部门之间协调联系的不足而导致的管理脱节或者漏洞而大量收受贿赂、盗窃资金,甚至与企业外部人员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的资金,并且有着日趋激烈的趋势,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所造成的。

(二)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1.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够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逐渐分离已是大势所趋。企业的所有者日益退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将经营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企业管理人员主观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够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企业的产权不够明晰,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长期发展不够关心。除此之外,企业的所有者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结台起来,并且很多时候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与管理人员的目标有所出入,这就导致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控制不足,无法推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虽然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未能从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而对其有所忽视。这在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表现地尤为明显。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还不够完善。自从1936年内部控制一词出现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可以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与之相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从国外接触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论,尝试着引入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这样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减少独立探索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为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及环境氛围的不同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长期裹足不前。

3.内部审计制度不够独立。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以及行政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它们按照既定轨道正常进行。但是内部控制活动本身也存在着偏离企业经营目标的可能,这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活动,这种再控制活动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指的是企业通过对各项生产、经营以及行政活动进行审计,在此基础上加以职业判断以得出其内部控制是否顺利进行以及科学合理,进而帮助管理人员做出科学决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出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的独立性,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合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想行之有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主要有系统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其关键在于以预防控制为主,注重实施过程中的程序制约、体制制约以及责任制约。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欠缺或者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台理,难以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

5.会计人员的态度不够严谨。近几年来我国会计队伍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培训工作却未能配套进行,一些企业进行的培训也是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审计人员的态度不够严谨,职业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中的会计人员是由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依靠裙带关系而上岗的,另外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会计人员往往依据管理人员的意志行事,而不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很多时候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迎合管理人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

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解决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顺利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要想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必须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软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不言而喻,它可以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道德理念以及日常行为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创造条件。如果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不能约束自己,很容易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除此之外,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还要解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企业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工作,避免内部控制失效,就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内部控制提供条件,这一信息系统应当涵盖企业的所有重要活动并确保全体员工的理解并坚决执行。

2.健全监督激励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现代企业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必须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企业应当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无缝衔接,在公司的治理结构范畴内解决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在内部控制的条件下做好对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控制。只有健全监督机制才能避免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也只有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才能提高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3.健立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而分析并确认相关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防范日常经营风险,避免甚至减少错误,杜绝以及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并辨认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这是企业顺利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目标,设定能够落实实施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评估重要环节的潜在风险,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并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责任。

总而言之,企业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避免费用支出失控、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违法违纪等问题的存在。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加强日常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吴敏.试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财务与会计.2008

[2]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建波,吕丽敏.谈企业内控制度建设[J].河北财会.2009

[4]刘子青.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刍议[J].经济师.2007

[5]李荣梅,陈良民.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王永军.浅议非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2010

第8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融合发展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期,在全球经济有点低迷大环境中,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挑战。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融合发展,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高效运转,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同时,企业也应该审时度势,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在经营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新常态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4年对中国企业经营的一份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当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压力仍然十分巨大,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共性难题,例如,产能过剩、利润不足、人才匮乏、需求跟不上、招工难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在管理上出现的短板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出现了问题,甚或出现相互指责、相互推诿的现象,种种现象都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企业的管理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效能。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一方面,企业文化指引着企业管理的科学高效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也让员工能够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更加容易、更加自觉的接受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进取、勤奋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尽心竭力。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企业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既要享受一定得权利,又要积极履行自己对于企业的义务,只有二者充分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管理中处处彰显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处处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积极引导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积极为企业多做贡献,促进企业的高效、健康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往往将员工与企业管理之间形成了对立面,这样,员工便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由于融合,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各个环节生产要素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新常态下积极构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的举措

1.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积极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维护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便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指引,因此,只有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孕育出来的企业文化,才可能更好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员工要进行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多方面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思想,让员工的思想和境界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唯有如此,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融合发展。

2.积极构建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

企业发展受内部环境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果企业内部勾心斗角、你整我多,都以个人利益为主,而不顾企业利益,那么,长此以往,企业便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凝聚力。而和谐、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则会将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必然需要企业的和谐环境,一方面,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不能浮躁于表面,要得到员工的响应,顺民心、得民意。另一方面,搞好奖惩机制,为员工提供各种上升的空间,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引导员工将自身追求的价值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员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企业文化熏陶,促进二者融合

企业文化建立起来之后,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好的适应企业逐渐形成或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完善这些规章制度,为员工提供上升发展的空间,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心力。其次,我们一定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企业文化健康成长。通过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考评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等等,让员工明白在企业发展中,自己有发展的机会,只有将自己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统一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从而积极努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努力,从而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融合。再者,对于企业员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其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通过管理促进其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通过各种文化宣讲活动,让员工更好的传承、发展企业文化,并用企业文化衡量自己的言行。同时可以开展学习与评价活动,通过一名员工或者几名员工,带动其他员工不断向企业文化看齐,向企业的发展目标看齐。

五、结语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上是有重大区别的,传统企业强调严管,现代企业则更加注重一人本文的管理理念,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了各种问题,有目共睹,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加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科学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风朵.新常态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16,(18):34-36.

[2]夏盼盼,李兴腾.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3,(17):72-74.

[3]徐焕龙.浅谈如何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相互融合[J].投资与合作,2014,(5):173-174.

第9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资产盘点;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以财会(2013)20号印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指出: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会计的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会计活动的学科,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技术将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传输和分析。会计信息化涉及多个行业和专业,且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全方位考虑。

2.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1)全面性。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日常业务、会计处理工具和会计管理。就其知识构成涉及到会计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互联网科技知识。会计信息化覆盖了全部会计学和大部分的现代信息学,所以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2)多元性。会计信息化具有收集信息多元化的特征,通过网络通信系统收集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信息包括货币形态信息和非货币形态信息,其信息渠道多元化:提供信息的期间多元化,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再被传统的会计期间所约束,不仅可以按月、季、年来披露信息,还可以随机快速的披露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周信息、日信息等:处理会计信息的方法多元化,比如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如果有需要还可以选用其他的加速折旧方法进行试算,用以比较差异。

(3)兼容性。由于会计信息多元化引起的货币形态多样性,导致获取会计信息的渠道增多,在处理来源于不同渠道的会计信息时,为了满足所有操作者的需求,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要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4)开放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使得会计信息的开放性逐渐明显起来,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的查询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系统软件来完成,决策者通过电子窗口就可查询其所想获取的信息,了解企业相关业务的发展现状,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

(二)信息化在会计领域应用的现状

我国已经进入会计信息化时代,绝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都能或多或少的建立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应用水平不是很高。具体表现为:

首先,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企业只是将传统手工记账模式改成电算化记账模式,会计只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日常核算处理,其他的一些分析、统计、管理工作还要靠人工去处理,这种简单的电算化并没有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

其次,模块应用偏核算、少管理。在企业中,“总账核算”和“报表编制”两大模块应用占的比重比较大,基本达到90%左右,而其他应用诸如成本核算、资产管理等模块应用占的比重较小,更深层次的软件模块使用者就更少了。

最后,在信息化制度建设上还存在很大欠缺,传统的会计制度在信息化下有些不匹配,有些制度的规定对于信息化下的会计是多余的,例如:要求字迹清晰,严禁刮擦挖补等,而有些方面却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例如:反结账的相关规定。传统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化还没有很好的结合,这也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信息化功效的发挥。

二、资产盘点制度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资产盘点制度内涵

所谓资产就是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资产是一项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它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有价值的,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证资产的安全可控,就要靠企业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盘点。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等,盘点就是对企业所有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临时清查、清点的作业。而为了保证这项作业能够顺利完成,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加以约束,资产盘点制度就是对资产盘点的目的、范围、方法和责任进行明确规定的制度规定。

(二)传统盘点方式及制度存在的缺陷

传统的资产盘点方式包括实地盘点法、抽查盘点法、技术推算盘点法等,而各个企业也会根据自己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盘点方法,制定相应的盘点制度。上述传统盘点方式和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传统的盘点方式费时费力、影响生产、缺乏准确性。由于传统的盘点多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尤其举行全面资产清查的时候,需要大量人员参与,且需要停产停工,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经济损失,而这样大型的盘点活动一般都在年底进行,年底各部门工作都比较繁重,对待这样的清查很难全力以赴,做到精准无误,这也就势必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盘点问题的处理不及时。由于传统盘点耗用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一两天或更长的时间,对盘点结果的收集、汇总、分析也就比较滞后,发现的问题再去基础数据中寻找原因,可能由于当时的基础数据已经丢失或不完整而搁置,或者即使有完整的基础数据,由于相隔时间较长,需要重新进行核对才能找出原因,再次耗用人力物力,影响盘点的效率。

第三,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功能不健全。资产盘点制度的制定,前提是需要有相关制度为基础,在非信息化的环境下,其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而两项制度的不健全,很难保证基础数据的安全与准确,这也导致了盘点制度只能疲于应付,被动执行。

第四,人员素质的问题。非信息化下的会计人员,存在专业知识更新较慢,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且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手段的问题,这样的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先进的理念,对资产的盘点工作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无法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资产盘,最制度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需求,而资产的盘点活动属于会计的一项重要业务,它使得企业的资产安全得以保证,在全面信息化的会计活动当中盘点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盘点的信息化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效率,提高准确率,各部门之间紧密联动,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不遗留历史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摸清家底,实时掌控资产情况。盘点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它的建立能够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内控提供制度支持。

三、会计信息化下资产盘点制度如何建立

(1)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建立的作用

第一,为信息化资产盘点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相关制度的制定能够规范信息化盘点活动,确保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制度的建立能够划分责任区域,明确责任归属,防止各部门各岗位相互推诿、相互包庇、隐瞒事实,确保盘点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提高会计人员在资产盘点业务中的各项技能。在实现盘点信息化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技能体现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而技术水平是关键性因素,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要求参与盘点活动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这些对于如何快速有效的识别盘点资产有很大帮助。

第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盘点信息化的实现和规范直接受益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提升滞后,需要不断通过专业知识再学习,专业性培训,以及加强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的保证各项盘点工作的有序规范进行。

第四,健全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盘点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管理者在制度的建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设置每个人的管理权限,使各个岗位都明确各自的职责与责任,通过制度建设提升岗位工作效率,并不断完善,定期检查各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效果,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二)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建立的原则

1.讲求实际原则。企业制度的订立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务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性,制定盘点制度,尤其是信息化下的盘点制度,在追求高科技应用的前提就是要掌握事实。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制度,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其资产数量、类型、管理水平各有差异,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信息化盘点制度,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进行专门制定。

2.岗位胜任力原则。在盘点信息化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岗位资格与能力规定,不仅要有本岗位的资格,还要有本岗位的能力,在信息化盘点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与该岗位的能力相关的规定,并要做出进一步的测量和测评,以保证其胜任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体现整个制度的可操作性。

3.科学有效原则。信息化盘点制度的建立要有科学合理性和积极有效性,虽然信息化时代大部分工作就交给计算机来处理,但是盘点这一实际的活动,必然需要人工参与,制度的设计就是要提高人工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流程设计,保证生产经营的前提下,科学有效的完成盘点工作。

4.与时俱进原则。企业资产管理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制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制定的,而事务是发展的,企业是不断进步的,再好的制度也不是一次制定终身受益的,当情况发生变化以后,问题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问题,那么就要及时修改制度,使其保持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功能,这样制度才能在不断执行的过程中得以完善,这也体现了讲求实际的原则。

(三)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建立的内容

信息化下资产盘点制度除了传统制度内容以外,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岗位职责的设置。岗位职责中不仅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胜任力,还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包括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符合制度要求的岗位人员才能安排在资产的管理岗位,避免以不熟悉非本专业技能为借口而影响盘点的进度和结果。

第二,盘点工具的使用与技术保障。制度中应明确盘点所使用的工具,信息工具软硬件的配置标准,以及工具的使用人和维护人的职责,如何操作使用,如何传输信息,如何存储信息,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与稳定,这些都需要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

第三,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信息化下资产的盘点几乎是所有部门同时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盘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了降低盘点对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要求盘点制度中规定详尽的部门分工及职责,明确盘点的时间段范围,以保证盘点高效有序的进行。

第四,盘点结束后信息的传递和使用。对于盘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程序,对盘点信息的上报和反馈要做出时间上的规定,并规定盘点处理结果的审查职能,保证盘点工作的及时有效。

第五,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加强岗位责任,保护资产安全,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可靠,在盘点工作中组织分工、业务处理、衔接手续和程序安排等方面规定及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风险,避免制度漏洞,内部控制制度可根据企业大小、资产多少等因素量身定制,并运用到资产盘点制度中去。

四、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建立的要求

第一,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的建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养。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上,要求会计人员应不断全能化,不但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管控能力,不但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知识,这也是会计信息化的一个特点。

第二,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对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的要求。信息化下要求对信息的传输保证快速和安全,因此对网络安全和网络速度有较高的要求,安全的目标就是在各个环节中确保信息不泄露、不丢失、不修改,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对信息的快速传送能力是检验系统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志。

第三,信息化资产盘点制度要求企业制度健全。盘点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资产管理制度是基础,盘点制度是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是可靠保障,当然还要有其他的相关制度予以支持,因此,企业要建立结构合理、科学有效、统一规范、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其中每一项制度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