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诚信建设制度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总体要求,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强司法公信制度建设和司法从业人员信用制度建设,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公开,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深入推行“阳光办案”、“阳光执法”,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树立执法人员新形象,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主要任务
从2015年至2017年,全面启动司法公信制度建设。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法律文书网络公开平台,全面推行“阳光办案”、“阳光执法”,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司法从业人员的信用制度建设,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一)加强机关诚信建设
1、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对涉及全局和重大事项实行征求意见、集体讨论决定制度,确保决策的公正合法、科学有效。
2、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除涉及国家秘密之外,各类政务信息均应依法予以公开。
3、落实政务承诺制度。切实抓好“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的落实,确保制定的措施和承诺事项如期兑现,取信于民。对不能兑现的承诺事项,认真进行梳理,说明情况,征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对暂时没有条件落实的,作出兑现计划,并明确落实时限和办法。
(二)大力推动信用制度建设
1、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为开展信用公示、信用评估和信用咨询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法律服务机构的信用活动。把法律服务机构的信用记录、归集、、使用管理和信用评级、信用评估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公开平台
1、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服务信息数据库、服务收费查询、诚信档案管理、投诉查处情况披露等系统,建立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方便用户查询。
2、整合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机构和法律工作者信用数据库,不断扩大数据采集和覆盖范围,确保信息客观、真实、准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深化信用信息资源的应用。
3、完善信息网络公开平台。争取在2016年底建成司法行政信息网络公开平台。
(四)规范法律服务的诚信行为
1、整顿法律服务市场。严格资格认定与市场准入,强化对注册、法定年检等环节的监管;规范法律服务行为,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收费、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完善执业诚信记录,并定期进行检查披露;加强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及其人员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出具虚假报告、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2、建立行业信用守则,引导行业自觉形成维护信用的良好风气,提升行业信用水平和公信度。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因失信对其他法人和自然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除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外,还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
(五)广泛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
1、结合普法教育,广泛开展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利用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
三、当前重点工作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落实办事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全面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建设,规范法律服务工作运行。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中心必须将收费标准、办事流程、服务承诺等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的制度和规定,全部上墙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法律援助中心要建立健全经费困难证明操作规程、异地办案协作制度,简化申请、受理和审批程序,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援助。
(二)建立诚信档案。建立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工作者信用档案。公证、律师行业工作人员由综合股采集诚信信息,建立档案,要在2016年元月底前完成;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分别由县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鉴定管理股和基层股负责采集诚信信息,建立档案,要在2016年2月底前完成。
(三)完善诚信信息公开。目前依托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依法、规范、适时披露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信息。
(四)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结合年检注册和执法检查,加强对律师、公证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四、工作要求
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建百年基业,创世界一流”的精神源泉。随着“中国重汽”品牌的全球化,不断加快打造中、重、轻、客、特全系列车型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的建设步伐,全面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及争创全国质量奖等一系列企业行为,为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如何把企业文化的成效凝结在企业管理中、融化在员工思想里、支配着员工的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诚信力文化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道德基础
大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打牢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关系企业文化建设质量和成败的关键。做到这一点,要在完善诚信建设机制、强化道德约束上下功夫,使人不想不诚信;要在完善诚信建设制度体系、强化法制约束上下功夫,使人不能不诚信;要在完善利益分配制度上下功夫,强化利益约束,使人不愿不诚信;要在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上下功夫,强化舆论约束,使人耻于不诚信。开展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应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诚信文化建设必须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将诚信文化纳入道德品质教育内容;二是诚信文化建设与企业党建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三是诚信文化建设与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做精做专相结合;四是诚信文化建设与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推进诚信文化创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人无诚不立,业无诚不兴”。做企业就是做人。一个人不诚实在社会上就立不住脚,一个企业不讲信用其产品就没有市场,更不可能长久地兴旺和发达。
创新力文化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会失去其号召力。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理念的内核。
创新,首先是一个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过程;只有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真实可靠的。其次,创新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减少和避免失误。最后,创新要敢于扬弃陈规,创立新知,促进观念变革与创新、机制变革与创新、管理变革与创新。这之中,应把握:
制度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前提。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制度,企业的创新活动就不能保持持久和长期有效。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企业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实现自身的目标。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徘徊在原有的基础上停滞不前,不但不会有所发展,而且也将自身难保。企业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坚持技术创新,始终走在市场的前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文化创新是培育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用企业文化统领企业管理,是企业最高境界的管理。中国重汽以全面推进卓越绩效管理作为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线,努力塑造集团公司先进的质量理念,把质量文化、精益文化、班组文化、安全文化、效益文化等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主旋律,强化企业文化引领功能,提升公司精神风貌和品牌形象。
亲和力文化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桥梁纽带
亲和力文化在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人本管理”。打造亲和力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将“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富强,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班组管理中,运用亲和力管理和技巧可以有效改善与员工的沟通与管理风格,提高实施人本主义的管理成效。亲和力管理需要具备三种态度:真诚一致,尊重和同感,这是亲和力管理的基石。
首先,企业要形成良好的亲和力文化,发挥员工应有的作用。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营造“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教育、诱导、启发、吸引和熏陶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凝聚,没有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效益往往是暂时的,竞争力也不会强大,实力也不会长久。
其次,企业要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培育企业文化,形成公司上下沟通、凝聚人心、关系融洽的良好氛围。一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应从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入手,实施科学管理,有效开发人力资源,让员工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二是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养成。三是团队精神要建立在企业愿景基础上,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撑,团队不可能成功,员工的成效也体现不了价值。团结协作是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再次,企业要把打造亲和力文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企业如果只考虑组织利益,对员工的成长漠不关心,与员工的关系只建立在有形的经济契约上,员工也就只满足于完成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那部分工作。企业如果缺乏良好的员工发展环境,员工们就会在心理和感情上与企业貌合神离,也就没有主动进取精神,甚至会与企业“毁约”“跳槽”而去。企业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智慧的发挥,主动为员工设计发展前程,为员工在企业发展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铺好路、扎好台。
一、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及其制度安排
技术进步和专业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两大基本手段。专业化导致分工,分工导致交换,而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换必然存在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成本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减少交易活动,即通过建立企业或组织,使原来需要交易的活动变成企业或组织内部的活动。二是通过交易双方各自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例如技术革新。三是通过协议或某种制度安排,使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的一方实施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而降低交易成本所付出的成本由双方分担,降低交易成本所得到的好处由双方共享,即“双赢”的局面,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交易各方的首选。
可见,经济组织、契约、技术进步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因素,而制度建设是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的基本形式,制度安排是减少外生交易成本的路径。这种制度安排包括建设制度、制订制度、改变制度、变革制度等内容,是参与交易的个体或组织的一种行动选择。而无论是建设制度、还是采取变动制度的行动,都决定于参与交易的个体或组织对于制度或制度变动所得到的好处和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二、制度安排是降低企业金融交易成本的重要路径
企业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及其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不同的交易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制度的使用、安排、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如果没有交易成本,那么不管最初的制度安排如何,资源配置最优总是可以实现的。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具体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实际经济活动中金融资源配置成本客观存在,降低融资成本在于改善或者创造条件,使假设条件不断优化,将经济问题和政府的相关规则制度联系起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三、交易成本理论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
交易成本理论揭示了企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而且认为企业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统一体。企业的产生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节约交易成本是企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现实中“企业并购”行为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交易成本理论。事实上,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以并购来代替市场交易,是以一种企业“内部化”的方式来减少因市场运作等合约交易产生的交易成本。企业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是市场主体对减少交易成本的内在驱动。
交易成本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种类型:决策前就已经知道的交易成本属于外生交易成本范畴;而在决策的交互作用发生后才能看到的,属于内生交易成本范畴。按照这个分类,为了减少外生交易成本和为了减少内生交易成本的制度也应该有所区别。这种分类是交易成本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也为解释金融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工具。前面已经提到,建立企业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这大多属于减少外生交易成本的内容。而与交易有关的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减少内生成本的不确定性,而金融机制,正是交易制度的组成部分。
由此,从交易成本理论考察金融机制,从减少交易成本的角度评价金融服务水平,对实现融资效率最大化意义重大。可以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过程,是通过对影响交易成本的各种因素的考量,通过不断改善或者创造条件,不断优化条件,实现融资效率最大化的过程。
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选择
通过改进制度,不断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有针对性地创新与融资有关的制度安排,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
(一)改进担保体系建设
担保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当担保难已经成为困扰融资难的直接原因时,许多企业在无法从银行融资的情况下,大多选择民间借贷,而较高的融资成本无疑增加了交易成本。2003年以来,各省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但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滞后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乏全国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民营担保公司发展不理想,担保费、保证金较高且需要反担保。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对现行的担保费率、保证金制度进行修订,对反担保做出限制性规定,放宽正常担保违约的容忍度。
(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
融资领域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信息不对称。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征信体系尚不健全,征信报告主要依靠央行信贷征信系统,缺乏商业性征信数据供应商。中小企业因为成立时间短、融资少,缺乏信贷信用记录而难以进行信用评估,进入影响信贷融资。在征信市场建设规划中,应该平衡征信数据安全和交易需要之间的关系,尽快将征信领域由信贷扩展至其他领域,加快大数据社会诚信建设,利用税收、劳资、水电、司法、社会媒体等创新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市场化征信主体发展壮大,服务于交易的需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三)加强金融创新有效增加供给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路径是增加供给。监管层制定了支持中小微金融服务“三个不低于”的政策,但是统计口径的中小企业融资满足度和企业实际感受差距比较大。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聚焦服务中小微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可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为实体经济输送发展动力。
一是考虑在政府层面设立中小企业专管机构,专门协调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实施政府股权参与计划,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对社区金融、县域金融做出强制性规定,探索设立中小企业主办银行,以政策性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三是鼓励和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建立差异化监管政策,适当放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四)强化中小企业自身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