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制度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美国-日本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美国内控体系建设模式可以概括为“立法管制、评价严格、标准明确、措施配套”,被认为是内控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明确了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为核心目标的内控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在20世纪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逐渐由传统的人员牵制、实物牵制、簿记牵制等内部牵制制度发展成为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经营效率效果以及合法合规为目标的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美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在兼顾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本着服务资本市场的原则,始终围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核心目标,确保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是建立了标准制定机构和审计评价机构协调运作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组织模式。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5家专业团体发起成立COSO委员会,负责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了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框架,指导企业建立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司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计划和实施评价方法。通过标准制定机构和审计评价机构的协调运作,为整个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组织保障。
三是形成了以政府立法为保障、市场监管为重点、企业实施为基础、中介评价为支撑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运作机制。朗讯、安然、世通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反映出企业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由此导致美国国会2002年7月制定关于公司治理和会计改革的《萨班斯法案》,要求在美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对涉及公司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作出评估并对外报告。在法律保障下,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得以出台或修订一系列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旨在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及披露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在美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遵循法律和市场监管要求,实施管理层自我评估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法律管制、市场约束、内部实施和外部评价构成了内控体系建设有效运作的“四大法宝”。
日本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与美国有众多相似之处。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作为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由专门机构(会计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分会)负责同时制定控制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通过立法(《金融工具交易法》)保障内控体系的实施,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4月1日起建立管理层自我评估制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相对美国《萨班斯法案》,日本政府立法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计,不需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
(二)加拿大-中国香港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加拿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律,注重自评;标准明确,体系科学”,是全球较早制定控制标准的国家之一。1995年,加拿大COCO委员会《控制指南》,成为继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之后较早被国际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与美国和日本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模式有所不同,加拿大内控体系建设强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弱化内控立法管制;注重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弱化评价标准建设;强化内控自我评估和披露制度建设,弱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评价制度建设。中国香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加拿大模式极为相似。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2005年制定本地区的控制标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并在有关市场监管规则中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于当年同时建立管理层自我评估和披露制度。相比之下,中国香港在控制标准和评价制度衔接时间的充分性方面不如加拿大。
(三)新加坡内控体系建设模式与基本做法 新加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特点是“监管规则和评估制度先行,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建设滞后”。新加坡财政部2005年6月《公司治理准则2005》,自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推行内控自我评估制度;但其国内尚未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作为企业实施内控自我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二、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目标 无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脉络,还是内控体系建设在一个国家的具体实践,均围绕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展开。内部控制是扎根于企业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安排,最终将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影响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决策。以财务报告为中心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有利于从企业价值链流程的终端起步,逐步追溯到业务、流程和战略目标,从而从根本上遏制企业风险弱化、会计信息失真和资本市场失灵现象,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监督职能。
(二)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建设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都有一套统一的控制标准与评价标准相配套,从而确保其执行有源可溯、有章可循。实践表明,缺少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往往是导致内控有效性评价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
(三)内控立法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内控法制建设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强后盾,是明确企业内控法律责任、规范管理层行为、防范财务欺诈与经济犯罪的有力武器,是推动内控评价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从各国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内控立法已成为一个国家深化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四)内控立法应当谨慎,做到考虑周全、未雨绸缪 美国《萨班斯法案》自出台以来,数度延期执行并一再豁免,近期又在考虑修订完善,显示出内控法律尚存在不成熟之处。借鉴美国、日本内
控立法的经验教训,内控法制建设应当早作准备,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避免内控立法设置的进入壁垒过高而降低本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企业的执行成本问题,避免内控立法要求过严导致企业支付过高的成本;三是内控法律的执行时间问题,从美国和日本的内控法制建设模式来看,通常在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建设具备一定基础后,留给企业2-3年的过渡期,再强制执行法律管制要求。
三、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概况和建议
(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概况 我国内控体系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控体系雏形。一是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根基扎实,但标准尚未统一。首先,内部会计控制标准为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会计控制标准必须向全面的业务控制、风险控制标准发展。其次,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控制标准不统一,执行存在一定难度。国内有关监管部门在出台内控监管评价规则的同时,原则性地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等特定企业的内控标准,但未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对于一些具有多重身份的企业,如上市央企、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等,在执行内控监管评价规则时,需要同时满足不同身份的控制标准要求,这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大大提高了监管成本。二是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建设开始起步,相关配套措施有待完善。近年来,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等从行业监管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陆续特定行业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做法,开始推动国内上市公司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自我评估报告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标准,造成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无所适从,也导致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控审计评价时难以人手。
(二)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基于我国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借鉴国外内控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协调,统一标准。国外成熟的内控体系建设模式都有一套统一的、公认的、科学的内控标准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我国内控标准体系建设应总结提炼现有成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出台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解决目前行业标准不统一、企业负担较重的现象。拓展和改进内部会汁控制标准,吸收国际尤其是美国内控标准的先进理念,形成一套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又与国际控制标准趋同的公认内控标准体系。加强各部门问的协调,统一认识,逐步形成以公认内控标准为基础,特殊控制标准为补充,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运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
正略钧策曾服务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A公司,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其内控体系进行内部测试与评估,使之优化和提升,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一、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四、必须加强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58-02
电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加强企业在经营过程的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规避、监督控制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电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体系作用的正常发挥,对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会计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影响。笔者根据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状及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对加强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制度不健全
当前,电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导致其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很多规章制度比较比较零散,条块分割,有些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而有些企业制订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形式,没有人往认真考核检查,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较差,内部控制效果不佳
由于电力企业对于内控制度执行比较随意放任,部分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在现实中的可操纵性相对较差,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另外有些比较完善严密的内控制度,由于相关职员的不重视也导致这种题目的存在,使其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失往了其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
3.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内部审计既是监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主要内容。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分缺乏相对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部分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视作用,而包括政府监视和社会监视在内的企业外部监视体系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力,监视力度不够,无法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4.企业职员对内控制度不熟悉,降低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由于部分职员对内控制度缺乏足够熟悉,职员素质也有待进步。加上当前电力企业领导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熟悉不足,以为内控制度可有可无,以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这导致了内控制度的执行者对内控制度比较淡漠,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内控关键环节失控或串通舞弊导致内控失灵的现象。
二、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只有以良好的治理机制为条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内部会计控制应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一致。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当基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即自始自终参与业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要建立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程控制机制,将风险控制和企业信用管理置于重要地位。
因此,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针对新增加的业务门类不断进行改进、充实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随着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持续改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得到业务人员的欢迎。
(2)健全内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
健全内控管理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其一,财务部门和内外部监督部门联合共建,实行事前审计、监察全程监控,财务总体把关、绩效评估。其二,依靠经济手段与法律相结合,做到依法办企、依法管理、科学决策。其三,依靠机关与基层管理相结合,充分调动机关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形成互动。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1)严格落实好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整个企业各个环节。在制度建设中,对现有制度要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将制度细化到岗、落实到人,一个岗位一个职责,一个职责一套制度,不放过一个风险点,不疏漏一个隐患点,避免业务上的失范和管理上的失控。
另外,必须强化重点环节的内部控制,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的控制:其一,会计核算控制,包括对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其二,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其三,财务收支控制,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加强对授权批准控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还可以进行职权分离,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等。
(2)规范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
为了规范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必须实行电力企业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制度。通过强化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制度,来加强电力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体现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现阶段,为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电力企业正在实施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电力企业内控制度体系,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支出应按照科学合理的电网工程、大修技改及管理费用方面的管理制度规定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范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电网工程、大修技改及管理费用方面的管理制度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签名;同时还应规定财务人员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有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财务人员拒绝执行。这样,对于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发生及保证支出的合法性定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3.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监督
(1)建立健全的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健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在单位会计机构之外另行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实施再检查、再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健全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保证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强化内部审计制度时,要坚持内部审计机构与会计机构相互独立的原则,同时要保证内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审计的再监督作用。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
无论制度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检查、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严格执行制度的,给予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为了构建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员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定期进行考核,执行情况好的予以激励,执行情况差的予以鞭策,以确保企业对有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4.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
再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重视人的因素,要突出以人为本,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夯实全体员工的思想基础,消除各种引发案件的主观动机。通过加强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宣传、引导和灌输,使大家正确认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另外,由于会计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较重大,而会计中的主观估计、判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及厉害关系者的人为干扰。因而,可以采取薪金优厚与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促使其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对会计信息虚假的会计人员,除按有关规定处罚外,对会计人员按造成的有关损失的档次进行经济处罚,罚金由个人收入或由职业协会风险基金支付,不得列作企业费用,严重的按刑法论处等。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2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26- 01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形式更加多元化,特别是资金筹措方面更加灵活,对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这也是高校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 高校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分析
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由高校内部的教职工参与,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措施和方法,对高校业务活动进行的有效管控,其实质就是在高校内部建立可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整的内部管理系统。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规范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开展。重点是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符合法律法规以及财经纪律,并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水平。(2)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可靠。依靠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来保证高校资产安全完整,同时促进提升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绩效水平。也就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理顺高校内部管理体系,进而促进提高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水平。
2 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但有的高校对内部控制管理重视不足,在制度建设上涵盖范围不够广,对有些重点工作的约束指导力度不够,造成了管理工作开展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力度不够。突出表现为很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和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致使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佳。(3)对风险的控制管理不到位。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同样也存在着风险,但不少高校对此重视不足,内部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未能及时有效开展,很容易造成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问题。
3 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实际、突出重点,按照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行细化量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确保能够涵盖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同时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各关键部门和岗位、重大政策落实、重点专项执行和高风险领域进行详细规定。(2)加强对具体业务活动的控制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将重点业务作为内部管控的核心。在高校资金业务的控制管理方面,应该严格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体现权限等级和职责分离,做到审核与记账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形成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还应该加强风险管控意识,加强关键资金业务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控,进一步规范账户管理、核算制度及操作规程,严禁在资金管理方面操作风险和违规行为。对于各种异常资金变动,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在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应该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加强对各种设置账外账、乱用会计科目、虚假会计数据的规范处理,确保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得到全面执行,同时还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3)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力度。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关键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外部监督,对于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会计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发现的内部控制风险,应该及时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自我完善功能。在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上,应该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落实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风险防控,确保资金资产安全。
4 结 语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应该在做好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等基本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高校实际,突出内部控制重点,加强业务层面管控,并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促进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庆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21):126-128.
一、强化党性教育,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严格遵守、自觉维护,对照规定的八项义务和六项基本条件,增强党员意识,做合格党员。进一步强化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用铁的纪律打造审计铁军。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严格依法履行审计职责,把纪律作为“高压线”,时刻自律自省自警,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各业务科要切实加强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行为,促进审计人员廉洁奉公。
二、严格落实“八项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要求,根据《市审计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和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具体办法,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保证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切实改进调查研究和会风文风。要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严禁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审计系统干部公务出差,不许超标准食宿,不许陪餐,不许收送礼品。不许用公款安排游览和娱乐健身活动。市局纪检组将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强化措施,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各业务科要多措并举,着力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监督的制约作用、制度的保障作用,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一是有效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切实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法规教育,切实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
二是继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制,实施对审计业务全程和所有职能岗位的全面覆盖和风险预警;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对审计监督权和人财物管理权运行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风险的有效防控;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运行科技手段防控廉政风险的方式和途径;并建立廉政风险防控风险工作效果评估和定期检查考核制度。
三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严格履行职责,做到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要建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要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建立审计机关中层干部廉政档案,任职谈话、诫勉、函询等制度,深化重点审计项目廉政检查;加强对“三重一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扩大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公开。
四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反腐倡廉体系,以规范审计监督权和人财物管理权为核心,及时健全完善务实、有效可行的制度规范,将反腐倡廉要求融入审计业务管理和内部管理制度之中,确保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有章可循,全程规范。
四、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认真总结五年来惩防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及时制定本级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4-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切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努力完成惩防体系建设中的各项任务。
五、建立举报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举报机制,畅通举报渠道。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社会和媒体、网络舆论监督,出现情况及时上报,及早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对群众反映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有具体线索的要认真核实,对实名举报要限期办理,违纪政纪的要严肃查处。
2009 年8 月27 日《人民武装警察法》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武警部队执行任务方面的法律空白,对完善军事法规体系、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履行职责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武警审计法制属于武警部队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要求其进一步加强武警审计法制建设。2007 年新修订的《中国审计条例》实施,作为武警审计工作的范本和基本法,需要依照执行。但同时,也该看到武警部队的特殊性,比如四个警种部队的归编使各自的经费管理形式又有不同,因此要以《军队审计条例》为依据,结合武警部队的实际制定,在军队审计法制体系的框架中制定出相应的、适应武警审计工作需要的武警审计法制体系。
二、武警审计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武警审计立法相对滞后
军队近十年重新修改制定了80 多部法规文件,全面覆盖了审计监督的各层面。而武警部队现行的法规体系不健全,武警部队到现在也仅有十几部法规文件在执行;覆盖范围小,对有偿服务单位审计、社会化保障审计、票据使用管理审计,伤亡保险和医疗保险审计,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审计准则,只能依据审计工作制度来进行,而无法依据专项审计准则来审计。还有些审计工作急需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有效的提供,相关的规程、规范等制度没有及时跟上;有的内容不够完整,标准不够明确,结构不够合理。武警审计立法相对于军队审计立法滞后,审计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在工作中军队和武警部队的审计法规只能交叉使用。
(二)武警审计执法力度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武警审计作为军事经济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独立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武警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审计形式和实质的不独立性制约审计执法。从审计体制来看,一是部分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仅仅依赖几名兼职审计人员来开展审计,其依法监督效果要大打折扣。在审计实质不独立的情况下,依法审计极易让位于领导意志。另外,武警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经济不独立使得审计部门在实际的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和被监督单位发生经济联系,从而产生审计执法不严的情况。审计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也使得审计工作本身就不具有法律依据。有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功底薄弱,既不具备丰富的经验,也不能熟练地应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审计方法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审计查得不深不透。也有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当审计结果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审计人员或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法制意识淡薄造成审计执法不严。
三、加强武警审计法制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武警审计立法有待拓展。关注武警部队自身特点拓展立法。军队近十年重新修定了80多部法规文件,全面覆盖了军队审计各个层面。武警部队至今仅有十几部法规文件执行,审计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立法相对滞后,导致在审计工作中大多套用军队审计法规,或军队和武警审计法规交叉使用。遵循武警审计法规供需平衡拓展立法。现行武警审计法规体系中存在供求失衡的现象,有些审计工作急需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有效的提供,相关的规程、规范等制度没有及时跟上;有的内容不完整,标准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审计工作制度》对审计人员只规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方面的内容,对审计人员来源、培训制度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武警部队多年来审计人才缺乏,跟进武警部队建设步伐拓展立法。近年来,武警部队经费物资供应保障方式及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队生活大多依赖市场,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审计顺利进行更需武警审计立法的跟进保障。社会化保障、票据使用管理、经济责任考评、审计风险、财经软件审计、信息化建设等都是改革中出现的审计新领域,审计立法则需随之拓展。
二是武警审计执法有待强化。在既定非独立武警审计体制的局限下,武警审计执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警审计人员的素质。当前,审计工作的突出矛盾是审计资源稀缺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武警部队审计人员编制少或没有编制,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因部队临时需要抽调不具备审计资格的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往往专业知识功底薄弱,既不具备丰富的经验,又不能熟练地应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审计执行难免偏离法律规范。此外,审计人员法制意识也制约着审计执法。在实际工作中,当审计结果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审计人员或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或受单位领导的影响,违背审计人员应坚持的原则,为“饭碗”而工作,为提升而做假,法制意识淡薄造成审计执法不严。
(二)立法执法双管齐下,推进武警审计法制建设
一是完善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审计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纳入武警审计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并建立审计法规制度动态管理机制。首先,遵循审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照新《解放军审计条例》和解放军审计署新颁布的法规制度,结合武警部队实际以及武警审计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武警审计法规制度进行全面分析和清理,制定出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规划;其次,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眼发展、急用先建的原则健全审计管理、质量控制等制度,再逐步建立起统一完整,全面配套,合理实用,体现武警审计工作特点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套的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为武警审计工作提供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最后,要建立对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的动态管理机制。审计法规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对每项审计法规制度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结合审计环境、审计方式和军队审计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保持武警审计法规制度体系的科学性。
二是健全武警审计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建立审计执法内外部制约机制。审计执法内部制约主要是落实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要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分工,审计人员主要侧重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合规合法,保证审计项目查深审透;审计组侧重于对审计报告的审核,对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事实的表述、定性和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则是对审计全过程进行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审计方案是否得到全面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合规,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合法、充分,问题的定性、处理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外部制约可以通过审计执法公示制度实现。另一方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部门的责任,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对项目质量全面负责,对不负责、弄虚作假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处罚,审计部门对审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对不依法审计,不执行审计准则、规范的行为,坚决予以整改。建立健全以审计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考核管理和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武警审计执法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内控审计;城中村改造;运用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进入了新常态模式,城镇化建设也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全国各地城镇化都在高速发展,城中村改造也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加速,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极端事件,暴力拆迁事件层出不穷,违规拆迁屡见不鲜,自焚乃至以命抗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聚焦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城中村改造的规范运作问题。
一、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及分析
在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加盖、赔偿不能达成一致、违法拆迁、扬尘、安全事故、质量问题、延期交房、回迁安置问题等,造成上访频次高,群访社会负面影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城中村改造主体文化理念存在着业绩观、形象观的问题,没有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
2.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运营不规范,拆迁评估监管不力,拆迁安置程序混乱,监督公示不到位,造成了各种违法拆迁等负面社会现象的发生,以至于百姓利益受损。
3.城中村改造中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不全,内部控制等管理工具缺失,是造成城中村改造出现问题的主要成因。
4.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监督控制缺失,缺乏第三方的监督,相关信息渠不畅通也是造成上访的原因。
二、如何解决城中村改造的问题
如何规范城中村改造业务?如何解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内部控制审计就提到日程上来。
1.开展城中村改造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各业务流程接口以及相关政策都存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因此规范城中村改造工作,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监管,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审计,促进整个城中村管理体系的提升就成为规范城改业务的关键。
(1)内控体系建设基础阶段
组织架构上设立内控工作领导小组与内控推进工作小组直接对内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过编发《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等相关内控管理制度,赋予内部控制推进工作小组人员开展城中村改造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开展内控审计的权力。
内控推进工作小组通过开展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部门以及城改工作小组的权责界定、做好各部门管理制度、城改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理顺单位内部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权责;实现制度无遗缺、无重复。
(2)内控体系建设搭建阶段
针对单位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宅基地审核、动迁评估、收房拆除、财务审核、接待等各业务层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业务的全流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建立有效的防控措施。
(3)体系推广实施阶段
对城改内控体系进行测试、改进和推广实施,通过测试改进使城改内控体系紧贴城改业务实际,达到可操作、能执行的目的,通过推广实施使城改内控体系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4)评价与持续优化阶段
针对已运行的城改内控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和持续优化。通过实施该阶段工作实现对风险的动态管理,对内控体系的持续优化、对城改内控运行的跟踪督导,保证城中村改造内控体系落地。
2.如何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运用内控审计
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时应遵循有效性、全面审慎性、独立性原则,在实施城改内控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与评价。
(1)明确城改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及重点内容
城改内控审计范围主要包括了城中村改造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及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同时重点关注宅基地审核、动迁评估、收房拆除、财务审核、接待主要业务流程,使得审计内容贯穿于主要的经营活动中。
①城中村改造的控制环境包括了城改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城改理念、文化等。重点审计方向是城改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是否落实、政策宣传及宅基地审核等业务小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人力资源结构是否合理、引进开发与使用退出环节机制是否健全;城改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是否履行,包括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安置房质量控制、治污减霾措施是否得当;城改中是否以阳光拆迁、法制拆迁、和谐拆迁为主题文化开展相关工作。
②城中村改造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识别和分析影响城改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对城中村改造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建立城中村改造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审计城改各业务环节中风险是否被准确识别并制定相应应对策略。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部控制
概括地说,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包括财务和运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运营和程序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安全;以及对法律、法规、政策、流程及合同的遵循情况。近年来在行风建设、依法治企和国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和完善迅速,为完成内控目标而设立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内部控制基础薄弱,制度不够健全,企业日常管理漏洞频见,错误和舞弊时有发生等不足,再加上内部控制的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外部环境不断处于变换中,所以,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将是一项长期动态的工作,这一工作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目标及管理能力。县级供电企业的内控体系构建主要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文本构建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任何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因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县级供电企业的内控体系构建设涉及到公司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当然更离不开人的因素。首先,要全员参与构建县级供电企业的内控体系内部控制的范畴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也就是说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内部控制的内容,这样广的内控范围如果没有全员的参与收效不会好,或者即使收效可观,必然还会存在缺陷和漏洞,所以构建内控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构建一张以县级供电企业全部人力资源作为支持的内控网络,并且要对所有人员进行相应的内控教育和培训;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一个好的管理层第一应是设计师,在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中起到领航的作用。第二应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真正树立内控意识,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内控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作为企业管理层要有一种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企业内控体系构建才能成功;最后,县级供电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光有全员参与的基础和管理层正确引导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一个内控管理者部门,目前,县级供电企业都已普遍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或在已有部门中成立具有此类职能的专门机构或管理专责,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运转,这些机构和人员必须具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专业知识能力;具备确保内部控制体系长效运转的资源配备;具备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工作的权利,并能够对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有直接接触和监督检查的权力;还要能能定期和不定期向董事会及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或管理层报告工作。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县级供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促使县级供电企业必须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内部控制正是基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之上,当然也更离不开信息化管理,当前,全国的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都比较高,需要做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在内控体系建设中逐步推进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推动和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首先,在内控体系构建中,县级供电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保证内控体系构建的一体化,规范化及决策正确化;其次,在内控体系构建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能使县级供电企业在内控构建中部门结构更加优化,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递更及时更有效;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收集呈报所有与县级供电企业内控体系构建相关的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筛选甄别和公司内控体系构建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三、以内部环境建设作为县级供电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
县级供电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直接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和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环境包括诚信与道德价值观、组织架构、发展目标、管理理念、社会责任、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权利和责任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员工胜任能力以及反舞弊机制等内容。县级供电行业在内部环境建设中,必须要全面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规定,要追求人、机、环境、管理等要素优化配置,达到行为规范、设备先进、环境可靠、管理精细、安全高效的管理目标。建设供电企业的内部环境,首先要做到的是,科学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大和谐统一,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次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做好县级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和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随着生产经营的变化不断完善;最后,内部环境建设离不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只有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潜能发挥出来了并且组织结构优化,团队意识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才有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和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村卫生室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整体上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
二、建设原则
省级为主、地方配套;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满足需求;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三、建设目标
从*—2011年,用5年时间,建设1230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10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建立起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相适应,设施较齐全、专业素质较高、运转有效,初步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四、建设内容
一是以改善就医条件为目标,改扩建业务用房;二是以提高诊疗技术为目标,添置与更新设备。
五、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填平补齐,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6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20万元左右控制。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设备添置更新,按照《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建设。业务用房建设造价按每平方米500元控制,设备添置更新按平均每所6000元控制。
《安徽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安徽省农村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另行印发。
六、投资规模
*—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设备购置与更新。按国家标准,投资3.6亿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60万平方米;投资2.8亿元,添置和更新1230所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投资5亿元,改扩建村卫生室业务用房100万平方米;投资0.6亿元,添置和更新10000个村卫生室诊疗设备。
七、经费来源
总投资12亿元,其中: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争取中央投资3.5亿元(含*年国家已下达国债资金1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分担8.5亿元,省级按80%比例承担6.8亿元,市、县财政按20%比例承担1.7亿元,省级5年应承担的资金按平均每年1.36亿元进行筹集,具体为:省发展改革委省统筹投资每年安排4000万元,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600万元,市、县应承担的资金,按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配套比例,由市、县财政安排落实。
八、分年计划安排
在分年度计划安排上,一是优先安排中心乡镇卫生院;二是优先安排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完成县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三是优先安排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县;四是优先安排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集中的乡、村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2009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300所,2010年计划安排建设2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30所。
村卫生室。*年试点建设1000所,*—2010年每年计划安排建设2500所,2011年计划安排建设1500所。
九、项目建设与管理
(一)制定建设规划。根据全省农村卫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制定的程序是:
乡镇卫生院:根据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乡镇数,按照1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在已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标准进行填平补齐建设,由省将*—2011年建设规划规模和年度建设计划下达到各县(市、区)。
村卫生室:按照1个建制村建设1所标准化的公益性村卫生室的总体考虑,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再设卫生室(工作职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结合各县(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村数、人口数以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情况,将*—2011年计划建设控制数下达到各县(市、区),由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2011年分年度建设计划,经所在市审核后,报省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统筹制定全省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二)项目建设与管理模式。项目坚持以县为主,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计划下达,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预算审计。项目建设实行县(市、区)卫生部门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设计,提供几套适应不同区域、地形和地质条件需要的标准图纸,供各县村卫生室选择;在项目建设上,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打捆分包招标,引入合格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以降低建设费用,保证施工质量。
(三)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政府投资新建的村卫生室所有权归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从有资质的乡村医生中招聘从业人员,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财政根据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适当予以补助,逐步建立乡、村卫生服务运行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十、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构。在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和解决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部署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明确职责分工。市、县政府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域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审定建设规划、以及配套资金、建设用地的落实和其他优惠政策等。市、县发展改革、卫生、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实施日常工作,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审批、编制上报建设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勘探设计、招标管理、施工监理、项目督查、资金使用、统计报表上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市、县(市、区)建设、国土、审计、监察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履行职责并予以配合。乡、村负责建设用地划拨的落实和施工环境的保证。
省发展改革委、卫生厅、财政厅等部门按照省政府要求和职能分工各负其责。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组织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并协调项目启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评估评价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牵头组织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统计报表上报以及制度建设、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和验收工作;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建设规划以及下达年度投资计划。
省财政厅负责安排落实省级财政资金和建设资金管理,督促市、县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
(三)制定优惠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在建设用地、建设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二是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四)建立项目公示与督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