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活的英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英语 教学 生活化 问题
1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与中学英语不同,除了让学生掌握较为基本的词汇、语法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英语的技能,且可以熟练地运用英语实现日常的学习和交流沟通。为此,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实行大学英语生活化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所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其主要是以生活为本体,将大学英语的专业知识进行打散和重装,改变传统填鸭式、呆板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还原出家庭、商场、游玩等场景,并应用英语知识和技能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并在整个过程中彰显出自身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英语教学将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概述
随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和更新,大学英语也通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而受到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英语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及策略,将英语教学置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来实现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训练和探究,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通过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学生英语知识应用技能的提高。生活化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使得英语回归到生活本质之中,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更好的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3大学英语生活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英语生活化模式其可以有效的加强高校学生英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英语应用技能,但是仍然会存在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得课堂组织较为混乱,缺乏条理性,并且生活化教学模式落实不到位,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缺陷。
3.1没有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由于一些英语教师思想较为陈旧,英语教学过分的依赖教材,并且只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来来进行分析和教学情境的设置,这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没有结合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求,针对性较差。就如在校园中我们往往会没有意识到英语气息的布置,很多的条幅标语都只是采用汉语形式,这样使得学生缺乏情境交流,学生口语锻炼交流机会较少,从而成为抑制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3.2教学过程缺乏生活化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要经过科学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活动由于与生活相关性较差,两者处于脱节状态,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就比如语音、词汇、写作训练都较为枯燥,在作业设计方面也缺乏创新,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4大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分析
4.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高校应该综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有效地对策,营造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环境。并将该模式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推动学生英语口语的交流能力,促进知识应用技能的提高。
学校的标语、条幅可以选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形式,营造出具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增加了自己得词汇储备量。学校可以在教室、宣传栏设置英语学习交流乐园,通过对国外风情图片展示以及风俗习惯的中英文介绍来搭建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平台,从而在生活中对异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为英语学习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4.2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英语发音都存在一些错误,这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对学生发音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程度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发音的技巧,通过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为英语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学习交流环境,让学生选择喜爱的角色扮演情境,并且学生自己配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整个 过程中,还可以拓展词汇,增进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3组织课外活动,拓展生活化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进一步延伸英语生活化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组织一些英语趣味比赛活动,如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职场模拟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技能,不仅可以结识更多的英语爱好者,还可以提高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5结束语
大学英语生活化教学当前仍然处于不断地摸索实践阶段,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并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光,陈霞,张庆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11(04)
[2]肖立雁.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6(21)
[3]吴小忠.中职英语分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13)
[4]冯淑霞.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关键词:艺术生 大学英语 人本主义
引言
现在我国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艺术专业,艺术生在校数量也在逐年增长。艺术生有其特殊性,突出表现为有专业特长,但是文化基础较差。怎样把艺术生的大学英语课上好上活,是让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感到难解的题目。笔者在艺术生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现状
大学英语是艺术生的一门必修课,对提高艺术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状况堪忧。当今的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多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较少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这样的课堂必然味同嚼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主要是未摆脱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以机械的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对学生自身的关注缺失,不能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英语基础较差。据调查,笔者所在的校区,12级艺术专科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在30~40分;13级艺术专科生的成绩提高到平均70~80分。从高考成绩来看,我校区艺术专科生的英语水平相当于初中水平,因此学生学学英语会感到困难。其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动力不足。
久处于这种课堂中,教师必然感到困惑:大学英语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把大学英语课堂搞活,怎样才能在英语课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英语课该教什么
大学英语课程属于语言课。那么语言是什么呢?《新华词典》(2001)对语言的定义指出,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可见,语言具有两种属性。因此,大学英语课不能只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关注语言传达出的人文信息。
三、人本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强调个人情感、个体经验以及人际关系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
人本主义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英语教学也深受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英语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四、激活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的对策
1.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
在艺术生刚开始学学英语时,教师可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个方面向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可举些正面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让学生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会用英语应该是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2.增加人文知识
传统的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是填鸭式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为使学生领会到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资料,发掘课文中隐含的文化背景知识等人文信息。例如,《零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二册中的课文《A Noble Gift》,讲的是美国自由女神像的由来。笔者在讲解课文时由自由女神像延伸到了美国梦和美国的移民史,并播放了相关视频。学生对这些话题非常感兴趣,上课效果较好。
3.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零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一册中的课文《 My Village》时,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要用到课文里所学的There be句型,而且要提到家乡的位置、特色、最美的季节等内容。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笔者在课前预先给学生布置了这项任务,而且“家乡”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所以很多学生都在课上成功地用英语描述了自己的家乡。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文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4. 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
人本主义主张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艺术生情感丰富,善于表现,在课堂中可设置演讲、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发挥特长的同时学习英语。例如,在讲授《零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二册中的课文《Christmas》时,笔者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学生精心编写了故事,分角色进行了表演,而且准备了袜子、礼物等道具。这次表演非常成功,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创造了较好的课堂气氛,提起了大家对圣诞节的兴趣,为教师讲解课了较好的铺垫。
5. 和学生做朋友,建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情感会影响学习,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艺术生因为基础差,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有负面的情绪。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消除负面的情绪,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结语
总之,目前的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缺少活力,亟需激活。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使艺术生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充满生机的课堂。
参考文献:
[1]Jane A mold《情感与语言学习》[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新华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关键词:网络生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对于是非、优劣、荣辱的判断尺度将决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但由于大学生年龄以及阅历的限制,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备自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如果引导与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良信息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信息可以很简单随意的玷污大学生原本稚嫩纯洁的心灵。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大学校园恐怖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面新闻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已经不足为奇。网络技术的发达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校园生活蒙上阴影。因此,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如何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1、网络生活对大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归因分析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网络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由很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 大学生自身原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主要是内因,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到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虽然当前网络世界充斥着很多不良因素,但是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即使外界环境再不利,自身也能够有效的抵抗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很好的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素质,吸取网络生活中的精华。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生活对于他们价值观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踏入大学生活后,学生们需要经过一段的适应过程,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都处于不断改变的环节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第二,如今的大学生崇尚个性,但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纵观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调自我、表现自我、追求自我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学校内各种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这种做法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把握不好一个度,过分的张扬个性,唯我独尊,甚至于到了一种自负的境界。而且这种严重自我欣赏的心理往往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满足,转换为消极心态,更加渴望通过自我发泄等方式来得到内心的满足。网络生活就成为了他们理想的场所,在虚拟的世界里,这些大学生可以完全充分的按照自我意识去改造社会,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长此以往陷入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无法回归现实世界。
第三,个人理想、信念以及发展目标缺失。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在困难时期继续面对生活的动力。很多大学生在挤出高考的独木桥之后,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但是当他们一走进真正的大学生活时,往往无法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不再主动地去调整个人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此外,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阶段,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学校管教式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这种大学教育,从而导致他们大学学习无从下手。这时网络就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大学生活最方便的途径。
(2)网络媒体的原因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的网络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网络信息绝对是当前最佳的信息传播媒介。我国高校也非常重视网络在校园内的发展,学生在宿舍内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上网。而且现在网络在登录限制上基本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随意的浏览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游戏任意的发泄和放松。这种极度自由的网络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仿佛这才是他们所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网络高度的自由和便捷性,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上虚拟的网络生活,长时间遨游其中,势必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
(3)学校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管理工作是约束学生校园生活的关键。这里所指的约束并不是说严格管教,不准学生上网。是要针对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和处罚措施。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在校园里只要不出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学校一般不会去开除或者处分学生的,即使给了一些处分,到毕业时参加清处分的课程就行了。从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眼里如同虚设,屡屡犯错又不会受到严格惩罚。虽然说这种学生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负面示范作用就会在校园内不断的放大,这对于“三观”尚不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极容易被效仿。此外,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关注度不够,总认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出现上网问题经过几次教育不起作用之后,就视而不见,直至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定之后,给予相应的处罚作罢,后期也不会在跟踪调查该学生是否已经改邪归正。这种仅仅依靠心智尚不成熟学生自控能力,来教育学生的做法显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
(4) 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基本上可以说孩子想要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近网络评论非常多的李某某案件,就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虽然说这起案件的主人翁不是因为网络而出现的问题,但这也值得惊醒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现在有些高校严禁大一的学生使用电脑,就是为了能够利用大一的时间作为缓冲,让学生有一定自控能力之后再更多的接触网络生活。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配合学校的这种制度,在上学之前就已经给学生把一切电子产品配备齐全。学生到学校之后还要背着检查玩电脑,逆反心理让他们难以理解学校的这种“变态”制度,促使他们对网络越发的感兴趣。
(5) 社会的原因
现在我国的网络监管技术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网络世界各种不良信息自由传输。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尽情的放纵自己,超越自己,体验各种成就所带来的。加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多元文化渗透,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向往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
2、 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
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主导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不断修正和完善的阶段,学校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长期的、高效的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
(1) 强调说服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意志力是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的重要品质,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意志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特别是当前网络监管技术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律能力,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会化和传统社会化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逐渐的把网络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式方法,预先告诫大学生如何判断网络上所传播信息的优弊端,提高大学生上网的法制、责任、自律及安全意识。组织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实际案例来警示学生不要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要依赖于网络生活,不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不在网络上传播散步谣言,自觉抵制、暴力的信息。
(2) 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加强教育与引导
众所周知,高校的引导和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既然网络生活对于学生吸引力这么强,那么高校完全可以直接利用网络环境来对学生实施引导和教育。首先,高校网站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服务性。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传播优势专业的特色文化,向在校学生展示更多的校园优秀文化,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优势专业的建设中;其次,尝试利用网络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网站上开办特色讲坛、专家讲座、新闻时事分析、体育赛事转播等等,提高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还可以在网站上开办实时在线心理咨询室,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情感变化,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心灵的慰藉。
(3) 丰富校园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均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经过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风气,它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去。而且在当前多元文化泛滥的时代,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给当今的大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能够从网络环境中正确的良莠分辨。学校一定要适时适当的开展广泛而多样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从网络生活之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上更多的事、人、物,促进思想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周洪亮,史甲庆 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3)
[2]张鸿燕 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梅萍等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打破;农村生活;堡垒;教学生活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1-01
农村学校受地域及经济的制约,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极少。我们都这样的经验:凡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就会感到亲切自然,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抛开地域环境的制约,打破生活和课堂的堡垒,最好的途径的之一就是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学生架设一条现实生活通往课堂教学的桥梁,把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课堂和生活的统一,使课堂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挖掘生活化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全世界流传极广,很多商品的包装上都会印有英语,连在偏僻的农村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英语也时刻“潜伏”在农村的周围。在课堂上,为了让学习能贴近生活,增加英语学习的亲切感,我常有的放矢地结合教学内容,挖掘隐藏在生活中的英语,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来。
如:我在教学How much is/are…? 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商品外包装带到课堂中来:如:可乐罐上的cola,薯条袋上的chips…,让学生在弥漫着浓浓生活气息的环境中真实自然地进行交流:
A: How much is the cola?
B:It’s ¥3.
A:How much are the chips?
B:They’re ¥5.
学生经常在小卖部看到这些东西,对售价也了如指掌,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瞬间被唤醒,亲切感瞬间爆发,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情不自禁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后,让学生不断留意商品包装上的英语,把学到的知识一直延伸到生活中去,实现校内校外的一体化。
二、活用生活化教具,拉近学生的生活
直观的教具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常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做出来的教具稚气十足,为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教学更加趣味盎然,象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我在教学有关餐具的单词和句型Do you have…?前,我根据农村到处都是泥土、树枝等的实际,先让学生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制一些手工品带回来。如:用泥巴做成的泥碗、用树叶做成的杯子等等,其他学生看到后都觉得特别新鲜有趣,老师适时让学生运用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具来进行交流:
A: Do you have a bowl?
B: Yes, I do.
A: Do you have a cup?
B: No, I don’t.
学生在学习时,脸上始终挂满了灿烂的笑容,他们都觉得非常好玩!这样的教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把抽象的东西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持久保鲜,教学永保活力!
三、还原生活化原型,回归学生的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还原生活的原型,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起来是那么的好玩、有趣的事。
如我在教学What’s XX doing? He/She’s …ing.时,我预先拍了些同学或老师在做某事的照片,然后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着自己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正在干某事的照片时,立即勾起旺盛的交流欲望:
A:What’s Lisa doing?
B: She’s talking. What’s Ben doing?
A: He’s writing.
这样将语言融入生活,学生练习起来是那么的真实自然,把知识不留痕迹地融入到英语实践活动中去,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使现实生活与书本上的知识更密切相关,知识回归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真正沉浸在生活中去交流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开展生活化活动,再现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做许多有趣的课外活动,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伴随着他们慢慢成长。他们在做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快乐,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因此,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活动中,看到生活的影子,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味道,亲切感油然而生,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Where’s the …? It’s in/on/under the…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在生活中极其熟悉的“藏和猜”活动:A用红领巾蒙住双眼,B把某物品悄悄地放在桌子的上/下/里面让A猜,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自然地开展对话:
A: Where is the pen?
B:Is it on the desk?
A:No, it isn’t.
B:Is it in the desk?
A:Yes, it is!
这样的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生练习起来,感觉像在平时做游戏一样轻松。而且这样的活动,也适合在课外经常玩,抛开了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的束缚,填补了农村英语课外活动的空白,英语学习完全沉浸在真实的语境之中,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英语交际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现校内向课外的延伸。
一、“急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
1.传统社会文化观念以及性别角色教育误区的存在。在现阶段的我国,传统的性别文化、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传统的文化观念无疑在她们的身上打着深深的烙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也消解了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阻碍了女性继续开发潜能的努力,放弃了竞争的机会,而甘当“第二性”。另外,除了传统观念外,还存在着性别角色教育的误区,社会角色教育是指在特定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家庭和社会给予人们的关于性别角色差异的教育。女性角色教育的误区则是指以传统父权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女子角色定性化的教育模式,在传统角色定性化教育里,社会对两性的期待值不一样,评判标准不一样,态度不一样,女人要什么样?要温柔、要美丽、要做贤妻良母;女人要奉献,女人要会牺牲自己。女性教育中的这种角色教育的误区,使女性认同传统角色,导致一部分女大学生对事业的欲望指数不高,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2.迫于双重角色冲突的困惑与压力。无论是行色匆匆的普通女工,还是身居要职的从政女性,只要是有职业的妇女,便无法逃避职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无法回避“社会人”与“家庭人”之间的双重角色冲突。“活得太累了”已成为职业女性的常用语,致使女性步入这种角色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价值导向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社会价值都在价值导向上规定妇女“主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女性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被同时强化,既要求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担任传统角色,又在工作中要求她们尽力实现自我价值。男人只要职务升迁,专业晋升,甚至发财致富,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人在取得了类似成就后,还要接受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家庭标准的检验,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就使得职业女性长期处于双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双重角色的压力下,职业女性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得到了透支,一个个过早地成了“黄脸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面对社会的偏见、事业的障碍以及身心的疲惫,一些知识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在困惑、苦恼、抗争之后,便妥协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服从于家庭角色,因此,女性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做事业的动力降低。这是大学校园“急嫁族”在遭遇就业尴尬后从而转向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分析
1.依附、怯懦的心理劣势。由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造成女性一定程度上的自卑、自弃、软弱、被动、依附、退缩的消极人格特点,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女性也渴望体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但往往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希望他们的成功给自己带来荣誉,而自己却退居幕后,甘愿奉献和牺牲,而社会也认为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将牺牲和奉献视为妇女的美德。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虽然女性意识的觉醒处于成长期,但面对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很多女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常常表现为怯弱、困惑、忧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在这种心态下多数女孩子自觉放弃竞争,放弃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我素质的机会,希望通过婚姻,通过嫁一个好丈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追求。
2.急功近利、贪图安逸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不良风气或思潮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追求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从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也不考虑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将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和地理位置放在第一位。二是在就业方向上也存在误区。应聘时不重视对需要开拓意识职位的选择,原因是怕吃苦,追求舒适安逸,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女生潜意识中继续努力的目标出现了质的转化,“高等教育”成为通往幸福婚姻的阶梯,随之,“有房有车的老公,至少省去十年奋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在大学校园里获得青睐,当追求轻闲安乐的生活方式成为目标时,高等教育也就成为“嫁得好”的筹码。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角色。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和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淡化以至消除传统性别角色就必须从儿童的教育开始,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如果从孩童起就树立有助于两性平等、共同发展的新的性别角色观念,社会文化就会走进良性循环的起点,就有可能建立一个两性和谐、共同发展的世界。全社会要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女性,唤醒男性。要让男性觉悟到父权文化和体制对女性的伤害,进而帮助女性获得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间;要让男性觉悟到父权文化和体制对男性的伤害,进而行动起来反抗这些伤害;要唤醒女性逐渐走出传统女性角色教育模式的误区;引导女性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构建新型的两性文化。
2.促进家务劳动的双亲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如何处理好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女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知识女性应自身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平衡这一矛盾外,社会也负有纠正传统观念、创造平等秩序的责任,如,力促家务劳动的双亲化,鼓励男性分摊家务劳动,以解决职业女性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她们从双重角色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大力推进家务社会化服务,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直接为家庭服务的第三产业,使家务劳动逐步从家庭转移到社会,成为社会性劳动;另外加快家务劳动工具的现代化,提高劳动工作效率。
3.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是成功就业的内驱力,是一种自我意识与人格意识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相信自我主动参与的反映。在高校教育中,我们要唤醒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首先,要让她们懂得作为一个完整人格和价值的社会人,女性与男性一样同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其次,要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不悲观、不气馁,以达观的心态面对就业的艰难。再次,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女性要成为社会主体,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她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的创造,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最后,要增加就业的主动性。让她们认识到,等,没有前途;靠,没有出路;要,不太现实。与其依附他人,不如主动地迎接就业的挑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关键词】骨密度;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学生
【中图分类号】G 806 R 195.2 R 1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14-03
WHO把20岁时的骨密度(BMD)和30岁时的峰值骨量(PBM)两个指标作为评价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预防、预期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及疾病诊断的关键指标。在影响骨质积累的环境因素中,营养因素和体力活动是重要的方面。本课题以广东省青年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对广东省青少年的骨骼生长发育和预防成年后的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或参考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普通高校中随机选取4所大学(广州2所,深圳1所,佛山1所)―~四年级学生中征集年龄在18~22岁,未患有影响骨代谢的肝、肾和骨骼系统疾病,未参加业余体校训练的男女大学生志愿者212名。其中女生109名,平均年龄(19.6±1.3)岁;男生103名,平均年龄(19.7±1.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6,P>0.05)。所有学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入本研究。
1.2 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的24h膳食问卷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平均每天膳食中各主要营养素和能量的摄入量。
1.3 体力活动调查采用刘爱玲等编制的1a体力活动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资料。
体力活动能量消耗(keal/周)=乏各项活动去年1a参加的月数×平均每周活动次数×平均每次活动时间(min)×活动强度系数(MET,keat/h.kg bw)×体重(kg)/60/12
1 kcal=4.18 kJ
1.4 体格测量 身高采用国产金属方程式身高坐高计进行测定,体重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电子体重计进行测量。测量前要求空腹,受试者均赤足,只穿贴身衣裤,呈立正姿势双脚平稳立于踏板中间,不接触其他物体。分别测量精确至0.1cm,0.1kg;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
1.5 骨量测量 采用由美国Hdogic公司生产的QOR4500A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研究对象的骨矿物含量(BMC)和BMD。每天测量前均行仪器性能校正检验,变异系数CV为1%。
1.6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对数值变量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性。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身高、体重和BMD、BMC的性别间比较男生的身高、体重与BMD、BMC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膳食营养摄入及体力活动状况 女生平均每天总能量摄入、各种营养素摄入及体力活动状况均低于男生(P值均
2.3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及体力活动与BMD、BMC的相关分析女生膳食脂肪、维生素D摄入量与BMD、BMC呈正相关(P值均
3 讨论
本研究对象处于青春期晚期,此时的BMD决定了30岁时PBM含量的90%以上。有研究表明,身高与BMD呈正相关。本研究男女生BMC与BMD的测量结果均略低于刘加昌等对北京19岁男女生的测量结果及何丽等对武警部队青年男子的测量结果。由于本研究人群为南方原籍大学生,身高体重均低于北方均值,提示南方青年人群BMD与BMC略低于北方人群。
然而,目前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先生在《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同年,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主任李舒平先生在《户外・户外运动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项目群[1]。其中,项目群就很好地体现出户外运动内容的多样性。本项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户外运动中露营项目的调查。
对露营的定义是这样的:露营是一种休闲活动,通常露营者携带帐篷,离开城市,到野外扎营,度过一个或多个夜晚。露营通常和其他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徒步、钓鱼等。然而对于露营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常规露营;第二是拖车露营;第三是特殊形式露营。
常规露营是指露营者徒步或者驾驶车辆到达露营地点,通常选址在山谷、湖畔、海边,露营者可以生篝火,可以烧烤,野炊或者唱歌。这也是最平常的露营活动。经常进行这样活动的旅行者和其他户外运动爱好者一样,又被称为背包客(BACKPAKCER)。在中国大陆地区,又被称为驴友。这样的常规露营活动,现在已有很多大学生参与。但另两种方式采用的人群寥寥可数。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贵州省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这5所大学分别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三种方法相结合。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对全国体育专业期刊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查阅,从理论上对本题进行可行性论述,为本题的研究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己编写的题为《关于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最后获得问卷调查表,并在贵州5所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中进行调查。
2009年3月底发放问卷,4月中旬回收完毕,历时三周。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45份,回收率是98%,其中有效问卷为241份,有效率为98.4%。
3.数理统计
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结果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户外露营活动的开展现状
笔者从认知现状调查、参与现状调查、价值取向调查和消费现状来分析贵州省高校户外露营活动的开展现状。
1.认知现状调查
认知过程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过程。本文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户外露营活动的认知程度做了如下调查。
2.认知现状
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户外露营活动的认知现状调查如下:
3.参与经验
4.认识影响因素
对影响大学生户外露营活动的认识影响因素的调查如下:
表3户外露营活动对自身认识影响因素
选项 人数
改正不良习惯,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 76
增强竞争意识,锻炼意志 113
投入大自然,陶冶情操 198
娱乐身心,调节情趣和提高交际能力 191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136
增进身心健康 144
体验生活 181
挑战自我 162
(二)价值取向调查
为了更好的证明大学生对户外露营活动的价值取向,特展开调查。
(三)户外露营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选择[2]。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追求体育健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必然涉及到体育消费,即花钱买健康。因此,树立体育消费意识,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尤其重要。实际上大学生具备了体育消费意识,不但顺应了当前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还可为增加国民体育消费作贡献,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
(四)消费动机调查
为了较为准确的了解到大学生期望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消费动机,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把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分为:(1)健身要求;(2)消遣娱乐;(3)交往手段;(4)满足好奇心;(5)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在5个选项中,有342名大学生认为他们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消费动机排在首位的是健身。同时,有266名大学生认为参与消费动机是消遣娱乐。有230名大学生认为消费动机是交往的手段;有240名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是满足好奇心。
(五)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开展户外露营活动的前景展望
对于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开展户外露营活动的现状,结合贵州省的特色、优势,其发展市场是巨大的。
1.环境优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各种不适应造成心理障碍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利于增进友情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4]。贵州省高校在开展户外露营活动中环境优势比较明显。
2.余暇时间的增多
户外露营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一是个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人们余暇时间不断的增多。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目前,我国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随着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劳动自动化程度提高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原因,真正的闲暇时间将进一步增大。此外,随着弹性工作制推广,退休年龄提前,人口老龄化,就业妇女增多,晚婚趋势的发展等,将使更多人群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人们户外露营活动提供了出行的时间保障。
(六)户外露营活动的实施途径
贵州省高校户外露营活动的开展,其实施途径是多样的。
1.课程引入
体育课程模式是体育特定的课程思想,同时模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户外露营活动可以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并且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形式引入课堂。
2.俱乐部形式
笔者认为,在高校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户外露营很符合要求,并构建出俱乐部开展的几种类型。如简易型、健身型、竞技型等。
三、小结
面对当今社会的转型,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结合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对户外露营活动的了解程度不够,理论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透彻。
第二,对贵州省高校开展户外露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大学生个人对户外露营活动认识存在差异,特别对该活动在增进自我健康方面认识水平不足,影响个体参与行为。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个体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直接因素。
第三,户外露营活动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是贵州省高校体育活动建设、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孟刚.户外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 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
【关键词】 依恋;大学生;压力感;应对策略;负性情绪;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48-05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会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会影响个体一生中与各种亲密他人的关系以及压力应对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包括两个因素[1]: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Brennan等人[2]根据依恋的焦虑-回避维度(对应于“自我模型”-“他人模型”)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低焦虑和低回避)、回避型(低焦虑和高回避) 、焦虑型(高焦虑和低回避)和惧怕型(高焦虑和高回避)。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亲密关系(如婚恋)中,依恋与压力应对、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威胁性评估较低并且对于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具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另外,他们对积极情绪记忆的提取速度要快于消极情绪记忆[3-5];回避型个体往往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远离困扰,很少采取求助他人的应对策略等[3-5];焦虑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压力感受,并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由此更加重了压力的困扰[4-6]。另有研究表明,来自亲密关系以外的压力事件或信息也可能激活依恋系统,从而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7]。国内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较少,探讨亲密关系以外的一般生活压力的依恋研究尤为少见。本文探讨大学生依恋对压力感及其应对策略、负性情绪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匹配文理科、整班施测的方法,在北京六所大学(3所为国家重点大学,3所为非重点大学)各发放问卷160份,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有效率为83.3%。其中男生349人,女生451人;文科生372人,理科生428人;大一74人,大二418人,大三270人,大四38人;平均年龄20.5+1.5岁。
1.2工具
1.2.1自编压力感问卷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压力感问卷初稿,共18题。通过前测(样本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85名),删去在因素分析中不符合预设维度(学业、人际和经济)的三个题目,其余题目维度划分良好,且载荷均在0.50以上。正式施测的压力感问卷分为学业压力(含学业自身、担心将来和家人期望)、人际压力(含家人关系、朋友关系)、经济压力(含目前费用、打工赚钱和经济保障)三个分量表,共15题,采用5点评定,从“1没有压力”到“5极度压力”。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学业压力 0.72,经济压力 0.84,人际压力0.61。
1.2.2应对方式问卷[8] 共62题,包含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题有 “是”或“否” 两个选项,各记1分和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该应对方式使用越多。
1.2.3负性情绪量表 包括抑郁问卷[9]和焦虑问卷[10]。均采用4点评定,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情绪越强。本研究中,抑郁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90,焦虑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9。
1.2.4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11] 由36个题目组成,分为回避、焦虑两个维度,各18题,采用7点评定,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恋爱或亲密朋友关系中的感受对每项陈述做出从“1非常不赞成”到“7非常赞成”的选择。本文根据ECR原作者提供的类型计算方法得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惧怕型、焦虑型、回避型[2]在本研究中,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分别为0.81和0.83。
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上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间约为20分钟,被试完成后当场收卷。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
800名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型225人,占28.1%,惧怕型216人,占27.0%,焦虑型201人,占25.1%,回避型158人,占19.8 %。
2.2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压力感差异比较
表1显示每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在程度上具有显著差异(F=75.42、83.25、59.10、66.30,P均=0.000)。经事后检验(LSD)表明,四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均最大(P
2.3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应对方式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差异(P
2.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负性情绪评分差异比较
四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问卷评分有显著差异(P
2.5依恋维度与压力感、应对方式及负性情绪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依恋的回避维度与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自责、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与求助呈负相关,但r均较小。依恋的焦虑维度与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800名大学生中安全型、惧怕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各占28.1%、27%、25.1%和19.8%,这与国内外其他使用ECR量表的研究结论一致[2,12]。由此可知,虽然本研究直接采用ECR原量表的依恋类型划分方式,但其类型划分结果仍然是比较可靠的。国内外研究采用相同依恋量表所得到的依恋类型分布往往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12],而采用不同依恋量表(如ECR、RQ)所得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差异较大[2],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依恋量表对同名的类型采用的判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例如ECR量表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判断标准比RQ量表更加严格和细致[2]。
在生活压力上,本研究支持了已有研究结果,即目前大学生中学业压力感高于其他生活压力感[13]。可见,在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未来的担忧使得大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学习以争取升学和就业机会,因此学业压力也就成为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均为低依恋焦虑维度)的三种生活压力感都明显小于焦虑型和惧怕型(均为高依恋焦虑维度),且依恋焦虑维度与三种压力感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的自我模型(由于在本量表中的焦虑维度与依恋工作模型中的自我模型具有反向对应关系――即低焦虑维度对应积极的自我模型,高焦虑维度对应消极的自我模型,回避维度亦是与他人模型具有反向对应关系。因此,为了使解释更清楚明了,后文一律用自我模型代替焦虑维度,以他人模型代替回避维度。)作为应对压力的主要心理资源,可以减少各种生活压力感的强度。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所共有的消极自我模型使得他们不信任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倾向于过度关注消极生活事件,相对放大了现实压力事件带来的压力感受。此外,这两种类型的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在学业和经济上也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提示一般的生活压力事件也同样可以激活依恋内部工作模型[14]。
在应对策略上,由于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他们比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努力,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策略,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15,16]。
在负性情绪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焦虑型和惧怕型依恋个体在经历压力事件后感受到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多于回避型个体;回避型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多于安全型,也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4-6]。但是回避型依恋个体真的就比焦虑型和惧怕型依恋个体体验更少的负性情绪么?有研究证明[14,17],回避型的个体采取去激活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压抑负性情绪,使自己远离困扰。虽然这种方式使他们对情绪的表达大幅减少了,但是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真正消失。已有研究者通过阈下刺激和生理指标检测到,实际上和焦虑型及惧怕型个体一样,回避型个体在压力下具有很强的负性情绪[6,17]。
总之,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压力感和负性情绪得分最低,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大学生得分最高。在应对策略上,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倾向于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解决问题、求助;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如自责、幻想等。从Bowlby的理论来看,安全的依恋关系被视为一个可以帮助个体成功应对生活压力的“内在资源”。安全依恋的发展来自于早年积极的亲子互动过程。主要照顾者敏感的抚育态度使个体建立了对外界以及对自我的信任感[17]。同时这些正向经验也使个体发展出有效处理压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16]。而焦虑型依恋和惧怕型依恋的人从早年不安全的依恋经验中发展出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容易去夸大困难的威胁程度,认为对事件无法改变也无法控制;他们对自我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也会使他们无法将困扰搁置一边,从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16]。
虽然本研究较好地揭示出依恋和压力、应对策略及负性情绪的相互关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学生的依恋对象正逐渐从父母转向恋人,恋爱关系是其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研究压力量表中的人际关系维度并不包括恋爱关系。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加入恋爱关系这一维度,从而更充分地探讨依恋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压力的关系。其次,本研究只是初步探讨了大学生依恋对压力应对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想要更清晰地揭示出依恋工作模型对整个压力应对过程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在本研究基础上增加一些变量,如认知因素、压力的情境因素等,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作进一步深入地讨论。
参考文献
1 Lopez GF, Brennan AK.Dynamic Processes Underlying Adult Attachment Organization:Toward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y and Effective Self.J Couns Psychol,2000,47(3):283-300.
2 Brennan KA,Clark CI,Shaver PR.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In:Simpson JA,Rholes WS, ed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3 Birnbaum G,Orr I,Mikulincer M,et al. When marriage breaks up: Does attachment style contribute to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J Soc Pers Relat,1998,14:643-654.
4 Mikulincer M,Orbach I.Attachment styles and repressive defensiveness:The accessibility and architecture of affective memories.J Pers Soc Psychol,1995,68:917-925.
5 Mikulincer M,Florian V.Maternalfetal bonding,coping strategies,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pregnancyThe contribution of attachment style.J Soc Clin Psychol, 1999,18:255-276.
6 Mikulincer M.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versus dysfunctional experiences of anger.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3-524.
7 Pereg D,Mikulincer M.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Memory and Judgment.Soc Pers Soc Psychol,2004,30(1):67-80.
8 肖计划.应对方式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9 刘平.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0 马弘.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241.
11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 2006,38(3):399-406.
12 金艳,唐日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63-165.
13 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314.
14 Shaver PR,Mikulincer M.Attachmentrelated psychodynamics.Attach Human Dev,2002,4(2):133-161.
15 Fraley RC,Shaver PR.Airport separations:A naturalistic study of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J Pers Soc Psychol,1998,75:1198-1212.
16 Mikulincer M.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the Sense of Trust: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 Goals and Affect Regulation.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209-122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运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形势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困境: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比较单一,传统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二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 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趋多样,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还未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下。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入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社会,并且逐步适应、融入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对自我、社会的客观、准确判断标准,为完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交流,既能够增强集体意识,也能够使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中缓解、转移或释放不良情绪,避免大学生因压力积累而产生心理问题。
3.有利于磨炼大学生意志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炼大学生意志,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身的目标,并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树立坚韧、积极的精神品质,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运用
1.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设置独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利用学校管理及教育资源,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化的网络体系,使心理健康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更加紧密,为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物质与制度支撑。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机制,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朋辈及相关人员的交流、配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的目标,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度过心理困难时期。
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将心理咨询、诊治与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形成更加专业、强大的心理教育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
3.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元、客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要跟踪、观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评价,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学生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个体、团队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评价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促进学生自我发现与激励,引导学生进入良性的心理发展模式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背景下,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既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的尊重,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注重建立完备体系,完善相关机制,还应该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用性,促进大学生心理、情感及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