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大学生活的英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活的英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活的英语

第1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关键字:英语 教学 生活化 问题

1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与中学英语不同,除了让学生掌握较为基本的词汇、语法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英语的技能,且可以熟练地运用英语实现日常的学习和交流沟通。为此,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实行大学英语生活化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所提出的创新性教学理念,其主要是以生活为本体,将大学英语的专业知识进行打散和重装,改变传统填鸭式、呆板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还原出家庭、商场、游玩等场景,并应用英语知识和技能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并在整个过程中彰显出自身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英语教学将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概述

随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和更新,大学英语也通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而受到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英语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及策略,将英语教学置于现实生活之中,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来实现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训练和探究,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通过课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学生英语知识应用技能的提高。生活化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使得英语回归到生活本质之中,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更好的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3大学英语生活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英语生活化模式其可以有效的加强高校学生英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英语应用技能,但是仍然会存在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得课堂组织较为混乱,缺乏条理性,并且生活化教学模式落实不到位,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缺陷。

3.1没有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由于一些英语教师思想较为陈旧,英语教学过分的依赖教材,并且只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来来进行分析和教学情境的设置,这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没有结合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求,针对性较差。就如在校园中我们往往会没有意识到英语气息的布置,很多的条幅标语都只是采用汉语形式,这样使得学生缺乏情境交流,学生口语锻炼交流机会较少,从而成为抑制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3.2教学过程缺乏生活化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要经过科学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活动由于与生活相关性较差,两者处于脱节状态,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就比如语音、词汇、写作训练都较为枯燥,在作业设计方面也缺乏创新,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4大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分析

4.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高校应该综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有效地对策,营造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环境。并将该模式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推动学生英语口语的交流能力,促进知识应用技能的提高。

学校的标语、条幅可以选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形式,营造出具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增加了自己得词汇储备量。学校可以在教室、宣传栏设置英语学习交流乐园,通过对国外风情图片展示以及风俗习惯的中英文介绍来搭建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平台,从而在生活中对异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为英语学习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4.2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英语发音都存在一些错误,这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该对学生发音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程度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发音的技巧,通过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为英语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学习交流环境,让学生选择喜爱的角色扮演情境,并且学生自己配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整个 过程中,还可以拓展词汇,增进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3组织课外活动,拓展生活化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进一步延伸英语生活化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组织一些英语趣味比赛活动,如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职场模拟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技能,不仅可以结识更多的英语爱好者,还可以提高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5结束语

大学英语生活化教学当前仍然处于不断地摸索实践阶段,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并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光,陈霞,张庆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11(04)

[2]肖立雁.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6(21)

[3]吴小忠.中职英语分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13)

[4]冯淑霞.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第2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In the morning, I always go to my college by bike and watch the sights on my way to there. Then, I'll have lessons, this isn't a boring thing, becouse the teachers in my college are all friendly and funny, thier lessons are all interesting and relaxing, of course. So, I like to have lessons. After a happy morning, a happy afternoon will come. I don't have to have lessons in the afternoon. So, I often spent time with my friends to make our friendship much and much. Some time we go to parks, and others time we go shopping, I hardly ever have a happyness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I don't have to have lessons, either. But, I usually get to my classroom on time and start studing. Beacouse, the aim of going to college is learning knowledges after all.

Although my college life is very happy and very good, now. I belive a words forever------'It will be much better in tomorrow.

我是一个学生在一所大学,我很高兴因为我的美好生活在我的大学。

第3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关键词:网络生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对于是非、优劣、荣辱的判断尺度将决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但由于大学生年龄以及阅历的限制,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备自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如果引导与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良信息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信息可以很简单随意的玷污大学生原本稚嫩纯洁的心灵。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大学校园恐怖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面新闻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已经不足为奇。网络技术的发达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校园生活蒙上阴影。因此,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如何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价值观教育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1、网络生活对大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归因分析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还是积极的,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网络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是由很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1) 大学生自身原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主要是内因,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到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虽然当前网络世界充斥着很多不良因素,但是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即使外界环境再不利,自身也能够有效的抵抗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很好的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素质,吸取网络生活中的精华。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生活对于他们价值观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一,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踏入大学生活后,学生们需要经过一段的适应过程,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都处于不断改变的环节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第二,如今的大学生崇尚个性,但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纵观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调自我、表现自我、追求自我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学校内各种活动中展示个人风采。这种做法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把握不好一个度,过分的张扬个性,唯我独尊,甚至于到了一种自负的境界。而且这种严重自我欣赏的心理往往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满足,转换为消极心态,更加渴望通过自我发泄等方式来得到内心的满足。网络生活就成为了他们理想的场所,在虚拟的世界里,这些大学生可以完全充分的按照自我意识去改造社会,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长此以往陷入网络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无法回归现实世界。

第三,个人理想、信念以及发展目标缺失。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在困难时期继续面对生活的动力。很多大学生在挤出高考的独木桥之后,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但是当他们一走进真正的大学生活时,往往无法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不再主动地去调整个人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此外,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阶段,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学校管教式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这种大学教育,从而导致他们大学学习无从下手。这时网络就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大学生活最方便的途径。

(2)网络媒体的原因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的网络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网络信息绝对是当前最佳的信息传播媒介。我国高校也非常重视网络在校园内的发展,学生在宿舍内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上网。而且现在网络在登录限制上基本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随意的浏览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游戏任意的发泄和放松。这种极度自由的网络生活,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仿佛这才是他们所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网络高度的自由和便捷性,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上虚拟的网络生活,长时间遨游其中,势必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

(3)学校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管理工作是约束学生校园生活的关键。这里所指的约束并不是说严格管教,不准学生上网。是要针对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和处罚措施。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在校园里只要不出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学校一般不会去开除或者处分学生的,即使给了一些处分,到毕业时参加清处分的课程就行了。从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眼里如同虚设,屡屡犯错又不会受到严格惩罚。虽然说这种学生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负面示范作用就会在校园内不断的放大,这对于“三观”尚不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极容易被效仿。此外,很多老师对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关注度不够,总认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出现上网问题经过几次教育不起作用之后,就视而不见,直至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定之后,给予相应的处罚作罢,后期也不会在跟踪调查该学生是否已经改邪归正。这种仅仅依靠心智尚不成熟学生自控能力,来教育学生的做法显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非常不利。

(4) 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基本上可以说孩子想要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近网络评论非常多的李某某案件,就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虽然说这起案件的主人翁不是因为网络而出现的问题,但这也值得惊醒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现在有些高校严禁大一的学生使用电脑,就是为了能够利用大一的时间作为缓冲,让学生有一定自控能力之后再更多的接触网络生活。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配合学校的这种制度,在上学之前就已经给学生把一切电子产品配备齐全。学生到学校之后还要背着检查玩电脑,逆反心理让他们难以理解学校的这种“变态”制度,促使他们对网络越发的感兴趣。

(5) 社会的原因

现在我国的网络监管技术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网络世界各种不良信息自由传输。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尽情的放纵自己,超越自己,体验各种成就所带来的。加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多元文化渗透,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向往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

2、 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

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主导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不断修正和完善的阶段,学校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长期的、高效的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

(1) 强调说服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意志力是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的重要品质,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意志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特别是当前网络监管技术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律能力,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会化和传统社会化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逐渐的把网络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正确使用网络的方式方法,预先告诫大学生如何判断网络上所传播信息的优弊端,提高大学生上网的法制、责任、自律及安全意识。组织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实际案例来警示学生不要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要依赖于网络生活,不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不在网络上传播散步谣言,自觉抵制、暴力的信息。

(2) 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加强教育与引导

众所周知,高校的引导和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既然网络生活对于学生吸引力这么强,那么高校完全可以直接利用网络环境来对学生实施引导和教育。首先,高校网站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服务性。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传播优势专业的特色文化,向在校学生展示更多的校园优秀文化,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优势专业的建设中;其次,尝试利用网络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网站上开办特色讲坛、专家讲座、新闻时事分析、体育赛事转播等等,提高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还可以在网站上开办实时在线心理咨询室,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情感变化,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心灵的慰藉。

(3) 丰富校园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学校在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均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经过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风气,它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去。而且在当前多元文化泛滥的时代,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给当今的大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能够从网络环境中正确的良莠分辨。学校一定要适时适当的开展广泛而多样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从网络生活之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上更多的事、人、物,促进思想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周洪亮,史甲庆 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3)

[2]张鸿燕 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梅萍等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第4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关键词】打破;农村生活;堡垒;教学生活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51-01

农村学校受地域及经济的制约,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极少。我们都这样的经验:凡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就会感到亲切自然,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抛开地域环境的制约,打破生活和课堂的堡垒,最好的途径的之一就是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学生架设一条现实生活通往课堂教学的桥梁,把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课堂和生活的统一,使课堂教学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挖掘生活化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在全世界流传极广,很多商品的包装上都会印有英语,连在偏僻的农村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英语也时刻“潜伏”在农村的周围。在课堂上,为了让学习能贴近生活,增加英语学习的亲切感,我常有的放矢地结合教学内容,挖掘隐藏在生活中的英语,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来。

如:我在教学How much is/are…? 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商品外包装带到课堂中来:如:可乐罐上的cola,薯条袋上的chips…,让学生在弥漫着浓浓生活气息的环境中真实自然地进行交流:

A: How much is the cola?

B:It’s ¥3.

A:How much are the chips?

B:They’re ¥5.

学生经常在小卖部看到这些东西,对售价也了如指掌,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瞬间被唤醒,亲切感瞬间爆发,学习的热情异常高涨,情不自禁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后,让学生不断留意商品包装上的英语,把学到的知识一直延伸到生活中去,实现校内校外的一体化。

二、活用生活化教具,拉近学生的生活

直观的教具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常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做出来的教具稚气十足,为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教学更加趣味盎然,象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我在教学有关餐具的单词和句型Do you have…?前,我根据农村到处都是泥土、树枝等的实际,先让学生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制一些手工品带回来。如:用泥巴做成的泥碗、用树叶做成的杯子等等,其他学生看到后都觉得特别新鲜有趣,老师适时让学生运用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具来进行交流:

A: Do you have a bowl?

B: Yes, I do.

A: Do you have a cup?

B: No, I don’t.

学生在学习时,脸上始终挂满了灿烂的笑容,他们都觉得非常好玩!这样的教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把抽象的东西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持久保鲜,教学永保活力!

三、还原生活化原型,回归学生的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还原生活的原型,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起来是那么的好玩、有趣的事。

如我在教学What’s XX doing? He/She’s …ing.时,我预先拍了些同学或老师在做某事的照片,然后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着自己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正在干某事的照片时,立即勾起旺盛的交流欲望:

A:What’s Lisa doing?

B: She’s talking. What’s Ben doing?

A: He’s writing.

这样将语言融入生活,学生练习起来是那么的真实自然,把知识不留痕迹地融入到英语实践活动中去,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使现实生活与书本上的知识更密切相关,知识回归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真正沉浸在生活中去交流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开展生活化活动,再现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做许多有趣的课外活动,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伴随着他们慢慢成长。他们在做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快乐,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因此,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活动中,看到生活的影子,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味道,亲切感油然而生,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Where’s the …? It’s in/on/under the…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在生活中极其熟悉的“藏和猜”活动:A用红领巾蒙住双眼,B把某物品悄悄地放在桌子的上/下/里面让A猜,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自然地开展对话:

A: Where is the pen?

B:Is it on the desk?

A:No, it isn’t.

B:Is it in the desk?

A:Yes, it is!

这样的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学生练习起来,感觉像在平时做游戏一样轻松。而且这样的活动,也适合在课外经常玩,抛开了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的束缚,填补了农村英语课外活动的空白,英语学习完全沉浸在真实的语境之中,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英语交际的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现校内向课外的延伸。

第5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以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大学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网络。

一、社团活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从高中相对比较封闭的自我管理向半社会化的开放的自我管理的过渡。因此就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互动平台为其提供互动的关系和平台。这种平台提供是进行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团开放的心理互助平台具有发散性的特征。这种发散是从一个心理节点到关系复杂的心理网络的过程。这种发散性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提供相对开放的管理,不但可以从一个心理平衡转化为另一种心理的平衡,还有利于形成不断进行群体心理更新的和不断进行群体心理调适的自我更新机制。但是这种求助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高校社团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引导。

2.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动包括了群体心理互动和个体心理互动,因此,存在着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心理行为。群体心理行为需要相应的群体互动平台,而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刚好为大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是以相关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保障的,这种保障是由高校管理者作为社团中大学生心理互动的关键的引导者,并将高校社团的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的重要内容,保障了高校社团活动目标的正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社团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救助,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朋辈互助机制形成的重要保障。

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行为互动做了准备。个体心理行为互动需要相关的群体心理行为作为依据,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和完善。高校社团活动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形成,有利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种形成机制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导向。当然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之间相互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互动都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这个载体中实现。

3.高校社团学生活动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学生进行素质工程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实践和继承,希望通过高校大学中的社团活动向高校大学生进行传递。学生在这种传递和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我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在社团活动多维的关系和价值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具有较广泛的内涵,例如基本的技能、性格形成、价值取向、社交技能、专业技能等等都是属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除此之外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托。专业技能或者价值取向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等进行相关的传授,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课程的教育,也需要有进行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来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同时通过实践来内化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可以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得到实现,同时由于这种互动是多方的关系互动,因此这种心理健康互动关系具有参照的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通过与朋辈之间的关系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逻辑进行修正,得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价值特征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客观的心理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高校依托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

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内涵分离、高校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应,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社团活动的表现形式产生反感等。首先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导。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素质教育的表象,而忽视了内涵与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以至于出现了素质教育内涵只是空头上谈的缺乏有效的实践,同时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内涵建设和素质内涵融合,使得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只是一味的表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行为,而忽视了其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这种品牌和内涵建设需要有学生的心理的相心力,这种相心力的培养和维护需要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作为基本保障的,而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作为单一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从学生社团活动中分离出来了,这种分离导致了学生社团中由于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变得单一,学生之间的心理变成只是单一的工作交流,缺乏有效的心理互动和心理参照,以至于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动只是空谈。

2.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活动组织和举办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度和群体参与性,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缺乏科学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忽视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基本的功能要求。首先表现为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活动、组织活动和进行活动的效果反馈。社团活动往往会出现活动搞得很热烈,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合理的内容融入。因此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融合问题。其次由于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群体的认知度,高校学生活动社团往往会选择学生普遍认为的价值理念和活动形式作为其进行活动的主要内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具有向上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而是一味的从众和趋同。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需要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的设计来具体完善。

3.高校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设计之间缺乏管理和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这种融合机制缺乏主要表现为内涵之间的缺乏融合,管理模式之间缺乏融和,运行实践之间缺乏协调。首先是两者之间的内涵之间的融合问题。高校管理者由于过分将管理职能进行了细分,使得社团管理与心理教育进行的分工和职权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两者之间的内涵和价值导向的融合。同时由于分工和职权分离,出现了管理过程中的部门协调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封闭,价值融合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价值的迎合忽视了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虽然进行了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但是在分工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设计,使得在实行过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高校需要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实践要求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选择,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管理反馈的有效控制来提高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高校管理者需要认识两者之间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者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融合。首先,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涵的相关性。因为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统一要求,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强化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管理过程中不断向教育的各个部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融合要求。形成相关的教育理念框架,在制定学生的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和目标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社团活动的导向过程中需要强化其心理教育的职能,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社团活动的目标和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社团活动的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通过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专业研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形成统一的相关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通过对高校中课程设计和活动模式的选择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计划的实践要求,并通过教师和管理层的实践来强化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其次需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社团和教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需要在高校总的制度框架下对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将社团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中脱离出来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际。这种制度需要在各个部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使其更具有实施的基础。

3.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这种依据高校社团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进行时时的监控和效果评估。因此,在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发挥有效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两个职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关键问题在于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这种指标的设定需要在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管理实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监控,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同时需要在测评过程中分析其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测评的有效性。其次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其包括了社团管理前的目标的控制,社团实践过程中的偏向控制和社团实践过程后的效果控制。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管理与目标之间的偏向,同时也要及时将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利于在第二轮的社团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目标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万磊.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2]朱坤倩.论大学生社团发展及其建设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3).

第6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good morning! i a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share my college life with you .

two years ago, i came into this city of and started my college life , the most memorable journey of my life. i was just a shy and little girl that time. all the things seemed fresh to me: new faces, large library and physics lab etc. i breathed the air of college greedily, i was curious about everything.the class given by the teachers are excellent.they provide us with information not only from our textbook but from other sources as well.i actively involved in student union and varies of association. but soon i realized that i do not make full use of my spare time ,so i got a part-time job to help a junior student with math lessons besides,i also took part in activities concerning public welfare. we taught the kids there who could not afford school,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ir eagerness to lear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with the poor kids made me aware of the responsibility on the shoulders of us--future teachers. the enrichment of experience taught me the significance of modesty,responsibility,tolerance,and perseverance.

and now i have been here two years. recalling to the two years, i think i have to talk about one thing--learning. learn how to study independently, learn how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learn to love, learn to… oh, there are too much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comparing with senior high school, college is a rather different place. there aren’t so many people to watch you and guide you how to do something any more, neither are there so many students who share with you one dream. in college, you must think and study yourself, so you have to learn and practice to control yourself.

another relationship in college is friendship. my roommates have lived two years with me. in these years, they forgive my faults, cry with me, laugh with me, play with me… they always stand with me and support me, i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m. i love them all and treasure the friendship with them.

第7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然而,目前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先生在《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体育活动。同年,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主任李舒平先生在《户外・户外运动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质的体育项目群[1]。其中,项目群就很好地体现出户外运动内容的多样性。本项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户外运动中露营项目的调查。

对露营的定义是这样的:露营是一种休闲活动,通常露营者携带帐篷,离开城市,到野外扎营,度过一个或多个夜晚。露营通常和其他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徒步、钓鱼等。然而对于露营的分类,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常规露营;第二是拖车露营;第三是特殊形式露营。

常规露营是指露营者徒步或者驾驶车辆到达露营地点,通常选址在山谷、湖畔、海边,露营者可以生篝火,可以烧烤,野炊或者唱歌。这也是最平常的露营活动。经常进行这样活动的旅行者和其他户外运动爱好者一样,又被称为背包客(BACKPAKCER)。在中国大陆地区,又被称为驴友。这样的常规露营活动,现在已有很多大学生参与。但另两种方式采用的人群寥寥可数。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贵州省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这5所大学分别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和贵阳中医学院。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三种方法相结合。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对全国体育专业期刊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查阅,从理论上对本题进行可行性论述,为本题的研究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己编写的题为《关于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的调查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最后获得问卷调查表,并在贵州5所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中进行调查。

2009年3月底发放问卷,4月中旬回收完毕,历时三周。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45份,回收率是98%,其中有效问卷为241份,有效率为98.4%。

3.数理统计

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结果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户外露营活动的开展现状

笔者从认知现状调查、参与现状调查、价值取向调查和消费现状来分析贵州省高校户外露营活动的开展现状。

1.认知现状调查

认知过程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过程。本文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户外露营活动的认知程度做了如下调查。

2.认知现状

对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户外露营活动的认知现状调查如下:

3.参与经验

4.认识影响因素

对影响大学生户外露营活动的认识影响因素的调查如下:

表3户外露营活动对自身认识影响因素

选项 人数

改正不良习惯,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 76

增强竞争意识,锻炼意志 113

投入大自然,陶冶情操 198

娱乐身心,调节情趣和提高交际能力 191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136

增进身心健康 144

体验生活 181

挑战自我 162

(二)价值取向调查

为了更好的证明大学生对户外露营活动的价值取向,特展开调查。

(三)户外露营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选择[2]。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追求体育健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必然涉及到体育消费,即花钱买健康。因此,树立体育消费意识,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尤其重要。实际上大学生具备了体育消费意识,不但顺应了当前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还可为增加国民体育消费作贡献,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

(四)消费动机调查

为了较为准确的了解到大学生期望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消费动机,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把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分为:(1)健身要求;(2)消遣娱乐;(3)交往手段;(4)满足好奇心;(5)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在5个选项中,有342名大学生认为他们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消费动机排在首位的是健身。同时,有266名大学生认为参与消费动机是消遣娱乐。有230名大学生认为消费动机是交往的手段;有240名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是满足好奇心。

(五)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开展户外露营活动的前景展望

对于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开展户外露营活动的现状,结合贵州省的特色、优势,其发展市场是巨大的。

1.环境优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各种不适应造成心理障碍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利于增进友情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4]。贵州省高校在开展户外露营活动中环境优势比较明显。

2.余暇时间的增多

户外露营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一是个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人们余暇时间不断的增多。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目前,我国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随着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劳动自动化程度提高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原因,真正的闲暇时间将进一步增大。此外,随着弹性工作制推广,退休年龄提前,人口老龄化,就业妇女增多,晚婚趋势的发展等,将使更多人群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人们户外露营活动提供了出行的时间保障。

(六)户外露营活动的实施途径

贵州省高校户外露营活动的开展,其实施途径是多样的。

1.课程引入

体育课程模式是体育特定的课程思想,同时模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户外露营活动可以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并且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形式引入课堂。

2.俱乐部形式

笔者认为,在高校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户外露营很符合要求,并构建出俱乐部开展的几种类型。如简易型、健身型、竞技型等。

三、小结

面对当今社会的转型,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结合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贵州省高校大学生对户外露营活动的了解程度不够,理论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透彻。

第二,对贵州省高校开展户外露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大学生个人对户外露营活动认识存在差异,特别对该活动在增进自我健康方面认识水平不足,影响个体参与行为。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个体参与户外露营活动的直接因素。

第三,户外露营活动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是贵州省高校体育活动建设、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孟刚.户外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 王芳.略论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4.

第8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关键词】 依恋;大学生;压力感;应对策略;负性情绪;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48-05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会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会影响个体一生中与各种亲密他人的关系以及压力应对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包括两个因素[1]: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Brennan等人[2]根据依恋的焦虑-回避维度(对应于“自我模型”-“他人模型”)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低焦虑和低回避)、回避型(低焦虑和高回避) 、焦虑型(高焦虑和低回避)和惧怕型(高焦虑和高回避)。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亲密关系(如婚恋)中,依恋与压力应对、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威胁性评估较低并且对于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具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另外,他们对积极情绪记忆的提取速度要快于消极情绪记忆[3-5];回避型个体往往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远离困扰,很少采取求助他人的应对策略等[3-5];焦虑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压力感受,并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由此更加重了压力的困扰[4-6]。另有研究表明,来自亲密关系以外的压力事件或信息也可能激活依恋系统,从而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7]。国内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较少,探讨亲密关系以外的一般生活压力的依恋研究尤为少见。本文探讨大学生依恋对压力感及其应对策略、负性情绪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匹配文理科、整班施测的方法,在北京六所大学(3所为国家重点大学,3所为非重点大学)各发放问卷160份,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有效率为83.3%。其中男生349人,女生451人;文科生372人,理科生428人;大一74人,大二418人,大三270人,大四38人;平均年龄20.5+1.5岁。

1.2工具

1.2.1自编压力感问卷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压力感问卷初稿,共18题。通过前测(样本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85名),删去在因素分析中不符合预设维度(学业、人际和经济)的三个题目,其余题目维度划分良好,且载荷均在0.50以上。正式施测的压力感问卷分为学业压力(含学业自身、担心将来和家人期望)、人际压力(含家人关系、朋友关系)、经济压力(含目前费用、打工赚钱和经济保障)三个分量表,共15题,采用5点评定,从“1没有压力”到“5极度压力”。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学业压力 0.72,经济压力 0.84,人际压力0.61。

1.2.2应对方式问卷[8] 共62题,包含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题有 “是”或“否” 两个选项,各记1分和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该应对方式使用越多。

1.2.3负性情绪量表 包括抑郁问卷[9]和焦虑问卷[10]。均采用4点评定,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情绪越强。本研究中,抑郁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90,焦虑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9。

1.2.4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11] 由36个题目组成,分为回避、焦虑两个维度,各18题,采用7点评定,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恋爱或亲密朋友关系中的感受对每项陈述做出从“1非常不赞成”到“7非常赞成”的选择。本文根据ECR原作者提供的类型计算方法得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惧怕型、焦虑型、回避型[2]在本研究中,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分别为0.81和0.83。

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上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间约为20分钟,被试完成后当场收卷。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

800名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型225人,占28.1%,惧怕型216人,占27.0%,焦虑型201人,占25.1%,回避型158人,占19.8 %。

2.2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压力感差异比较

表1显示每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在程度上具有显著差异(F=75.42、83.25、59.10、66.30,P均=0.000)。经事后检验(LSD)表明,四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均最大(P

2.3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应对方式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差异(P

2.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负性情绪评分差异比较

四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问卷评分有显著差异(P

2.5依恋维度与压力感、应对方式及负性情绪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依恋的回避维度与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自责、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与求助呈负相关,但r均较小。依恋的焦虑维度与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800名大学生中安全型、惧怕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各占28.1%、27%、25.1%和19.8%,这与国内外其他使用ECR量表的研究结论一致[2,12]。由此可知,虽然本研究直接采用ECR原量表的依恋类型划分方式,但其类型划分结果仍然是比较可靠的。国内外研究采用相同依恋量表所得到的依恋类型分布往往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12],而采用不同依恋量表(如ECR、RQ)所得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差异较大[2],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依恋量表对同名的类型采用的判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例如ECR量表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判断标准比RQ量表更加严格和细致[2]。

在生活压力上,本研究支持了已有研究结果,即目前大学生中学业压力感高于其他生活压力感[13]。可见,在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未来的担忧使得大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学习以争取升学和就业机会,因此学业压力也就成为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均为低依恋焦虑维度)的三种生活压力感都明显小于焦虑型和惧怕型(均为高依恋焦虑维度),且依恋焦虑维度与三种压力感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的自我模型(由于在本量表中的焦虑维度与依恋工作模型中的自我模型具有反向对应关系――即低焦虑维度对应积极的自我模型,高焦虑维度对应消极的自我模型,回避维度亦是与他人模型具有反向对应关系。因此,为了使解释更清楚明了,后文一律用自我模型代替焦虑维度,以他人模型代替回避维度。)作为应对压力的主要心理资源,可以减少各种生活压力感的强度。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所共有的消极自我模型使得他们不信任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倾向于过度关注消极生活事件,相对放大了现实压力事件带来的压力感受。此外,这两种类型的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在学业和经济上也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提示一般的生活压力事件也同样可以激活依恋内部工作模型[14]。

在应对策略上,由于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他们比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努力,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策略,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15,16]。

在负性情绪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焦虑型和惧怕型依恋个体在经历压力事件后感受到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多于回避型个体;回避型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多于安全型,也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4-6]。但是回避型依恋个体真的就比焦虑型和惧怕型依恋个体体验更少的负性情绪么?有研究证明[14,17],回避型的个体采取去激活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压抑负性情绪,使自己远离困扰。虽然这种方式使他们对情绪的表达大幅减少了,但是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真正消失。已有研究者通过阈下刺激和生理指标检测到,实际上和焦虑型及惧怕型个体一样,回避型个体在压力下具有很强的负性情绪[6,17]。

总之,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压力感和负性情绪得分最低,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大学生得分最高。在应对策略上,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倾向于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解决问题、求助;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如自责、幻想等。从Bowlby的理论来看,安全的依恋关系被视为一个可以帮助个体成功应对生活压力的“内在资源”。安全依恋的发展来自于早年积极的亲子互动过程。主要照顾者敏感的抚育态度使个体建立了对外界以及对自我的信任感[17]。同时这些正向经验也使个体发展出有效处理压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16]。而焦虑型依恋和惧怕型依恋的人从早年不安全的依恋经验中发展出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容易去夸大困难的威胁程度,认为对事件无法改变也无法控制;他们对自我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也会使他们无法将困扰搁置一边,从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16]。

虽然本研究较好地揭示出依恋和压力、应对策略及负性情绪的相互关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学生的依恋对象正逐渐从父母转向恋人,恋爱关系是其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研究压力量表中的人际关系维度并不包括恋爱关系。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加入恋爱关系这一维度,从而更充分地探讨依恋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压力的关系。其次,本研究只是初步探讨了大学生依恋对压力应对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想要更清晰地揭示出依恋工作模型对整个压力应对过程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在本研究基础上增加一些变量,如认知因素、压力的情境因素等,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作进一步深入地讨论。

参考文献

1 Lopez GF, Brennan AK.Dynamic Processes Underlying Adult Attachment Organization:Toward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y and Effective Self.J Couns Psychol,2000,47(3):283-300.

2 Brennan KA,Clark CI,Shaver PR.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In:Simpson JA,Rholes WS, ed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3 Birnbaum G,Orr I,Mikulincer M,et al. When marriage breaks up: Does attachment style contribute to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J Soc Pers Relat,1998,14:643-654.

4 Mikulincer M,Orbach I.Attachment styles and repressive defensiveness:The accessibility and architecture of affective memories.J Pers Soc Psychol,1995,68:917-925.

5 Mikulincer M,Florian V.Maternalfetal bonding,coping strategies,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pregnancyThe contribution of attachment style.J Soc Clin Psychol, 1999,18:255-276.

6 Mikulincer M.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versus dysfunctional experiences of anger.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3-524.

7 Pereg D,Mikulincer M.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Memory and Judgment.Soc Pers Soc Psychol,2004,30(1):67-80.

8 肖计划.应对方式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9 刘平.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0 马弘.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241.

11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 2006,38(3):399-406.

12 金艳,唐日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63-165.

13 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314.

14 Shaver PR,Mikulincer M.Attachmentrelated psychodynamics.Attach Human Dev,2002,4(2):133-161.

15 Fraley RC,Shaver PR.Airport separations:A naturalistic study of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J Pers Soc Psychol,1998,75:1198-1212.

16 Mikulincer M.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the Sense of Trust: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 Goals and Affect Regulation.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209-1224.

第9篇:大学生活的英语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运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形势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困境: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比较单一,传统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二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 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趋多样,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还未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下。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入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社会,并且逐步适应、融入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对自我、社会的客观、准确判断标准,为完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交流,既能够增强集体意识,也能够使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中缓解、转移或释放不良情绪,避免大学生因压力积累而产生心理问题。

3.有利于磨炼大学生意志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炼大学生意志,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身的目标,并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树立坚韧、积极的精神品质,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运用

1.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设置独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利用学校管理及教育资源,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化的网络体系,使心理健康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更加紧密,为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物质与制度支撑。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机制,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朋辈及相关人员的交流、配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的目标,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度过心理困难时期。

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将心理咨询、诊治与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形成更加专业、强大的心理教育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

3.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元、客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要跟踪、观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评价,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学生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个体、团队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评价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促进学生自我发现与激励,引导学生进入良性的心理发展模式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背景下,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既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的尊重,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注重建立完备体系,完善相关机制,还应该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用性,促进大学生心理、情感及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