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方案及实施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专利信息 发明创造 商业秘密 专利申请
随着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部分国内企业已开始设置了专利管理部门。然而,这些专利管理部门还多仅停留在作为专利机构的助手这个层面,即配合专利机构办理专利申请、专利缴费等事宜,只是把研发中的发明创造申请成专利保护起来。
其实,企业的专利经营不仅要服务研发工作,保护研发中的发明创造,[1]更要指导、监督研发工作。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进行技术预测,确定技术开发方针,从而避免盲目立项、低水平重复开发;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开拓思路,提升研发起点,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费用;通过专利信息分析,激发创新能力,助推二次开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获知专利侵权风险、及早提出解决方案……
另外,企业的专利经营还要评价研发工作。通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布局,来评价研发的水平和方向,通过专利实施情况评价研发的经济贡献和技术储备。
因此,本文认为,研发中的专利经营应至少包括专利申请、专利实施、专利信息资源利用等。
目前,大中型技术中心已普遍采用项目管理制,以下便结合项目管理阐述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如何进行专利经营。
一、专利申请
(1)新技术立项或新产品立项时,项目组应根据主要技术开发内容及技术创新点来判断是否属于专利法所属的新的技术方案[2]或新的设计,在《项目立项书》列出“专利申报计划”,其格式如下:
专利申报计划:
发明专利X项,其中1项保护内容为:
…;……
实用新型Y项,其中1项保护内容为:
…;……
外观设计Z项,其中1项设计要点为:
…;……
专利管理部门(本文所述的专利管理部门均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而非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项目立项书》中内容进行专利挖掘,审核、调整上述“专利申报计划”。所述的“专利申报”是指向企业内部的专利管理部门申请的专利报批,引入此概念,主要用来区别向专利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所谓的专利挖掘即站在专利的视角,对纷繁的技术成果进行剖析、拆分、筛选以及合理推测,进而得出各技术创新点和专利申请技术方案。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专利的拥有量,避免研发成果出现专利保护的漏洞,将专利保护的范围延伸到所有可能具有专利申请价值的技术点。
另外,专利挖掘还可帮助企业建立周密的专利保护网。从基础专利出发梳理出所有的关联技术点和其对应的专利,为基础专利建立牢固的保护网,避免给竞争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最后,专利挖掘还会对研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提示作用。分析出的所有可能存在专利申请素材的创新点,都可以是进一步研发的方向。
(2)项目进展中,项目组要积极实施前述“专利申报计划”,向企业专利管理部门提交专利申报,包括计划创新点的实现与突发专利点的捕捉。另外,随着对技术的重新认识,需要对立项目的、主要技术开发内容及技术创新点等做出实质调整的,需要重新调整“专利申报计划”,并交专利管理部门核准。项目进展汇报时,应同时汇报“专利申报计划”实施进展情况。
(3)项目验收时,项目组应完成“专利申报计划”并提供证明。已经被专利局正式受理的,应列出专利局给出的专利申请号,未被专利局正式受理的,应列出专利管理部门受理专利申报时给出的《专利申报审批登记表》编号。
二、专利实施
专利常被戏称为有钱人玩的游戏。制造或研发性企业花费较大人力、物力申请专利,绝不能将得到的专利束之高阁,应积极进行专利实施,只有专利产品产业化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经济效益。另外,收集到的专利实施情况,也可作为专利价值评估的依据,为专利维护、放弃、转让或许可提供重要参考。专利实施的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专利申报开始,发明人向企业专利管理部门提交专利申报时,应认真填写《专利申报审批登记表》,表格中应设有“技术应用情况”项目。该技术用到具体的产品,列出产品型号或系列编号。该技术备用的,要定期向专利管理部门上报实施情况。
(2)新技术立项或新产品立项时,项目组应根据主要技术开发内容及技术创新点来判断是否实施企业有效专利申请(授权且维持有效的专利及未结案的专利申请),在《项目立项书》列出“专利实施计划”,其格式:
专利实施计划:
专利申请号(或企业编号)…,专利名称…;……
专利申请号(或企业编号)…,专利名称…;……
项目调整时,同时调整专利实施计划。项目验收时,汇报“专利实施计划”实际执行情况,专利管理部门审核。
三、专利信息资源利用
据WIPO统计,全世界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体现在专利技术中,在科技创新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可以缩短60%的研发时间和节约40%的研发资金。
研发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应具体落实到项目管理中,并作为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
新技术立项或新产品立项时,项目组应做出专利文献检索,充分理解现有技术和获知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提供专利检索报告,交专利管理部门审查、备案。并可进一步要求项目组在《项目立项书》中列出专利管理部门给出的《专利文献检索登记表》编号。如果具有专利检索技能的人力资源不足,可以对新项目进行选择性的要求,如仅要求新技术立项、故意模仿他人产品的新产品立项、采取反向工程或解剖他人产品的项目立项应提供专利检索报告。
项目调整或项目进展中,研发人员随着对技术的重新认识,需要对立项目的、主要技术开发内容及技术创新点等做出实质调整的,需要重新调整专利检索方案、重新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或补充专利文献检索。
项目进展汇报时,项目组应同时汇报专利文献检索报告中涉及的专利处理情况,如专利规避设计等。
项目验收时,项目组应提供最终版的专利文献检索报告,并据此做出分析,具体列出该项目进展中所有参考的专利清单、所有规避的专利清单、尚存在侵权风险的专利清单等。
四、技术性
,是研发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参与职称、科技项目等评定或奖励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先的技术性,会导致在后的相关专利申请丧失新颖性[3]或创造性[4],从而使得专利申请被驳回或专利授权后被无效宣告。[5]另外,论文的发表也可能造成企业商业秘密[6]的公开。因此,企业应认清技术性的潜在风险,妥善处理专利申请与的关系、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保护与的关系,既要保证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专利、商业秘密等)利益,又要给予研发人员的机会。
企业对技术性论文的发表要实行审批、登记制度。至少应有专利管理部门对欲进行专利申请的干扰可能性审查,还应有商业秘密保护部门对欲进行商业秘密的泄露可能性审查。由于企业专利管理部门在审查专利申报时,就会在专利申请文件的充分公开[2]和技术秘密的保护间进行利益平衡,故建议企业的专利管理和商业秘密管理均由专利管理部门负责,从而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整体统一性。
在确认欲不涉及或经修改后不涉及企业技术秘密后,专利管理部门才需对欲进行专利申请的干扰可能性进行如下审查:
(1)对于研发人员提出欲的相关技术已经向专利局申请专利的(已确定专利申请日),专利管理部门核对无误后,应批准论文可以立即发表。
(2)对于研发人员提出欲的相关技术正计划向企业提交专利申报的,应预计本企业可能获得的专利申请日(被专利局正式受理专利申请的日期)和论文予以公开的确切日期。在确定论文公开日不早于专利申请日时才能予以批准发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证据证明论文具体公开日时,出版物的印刷日应视为专利法意义上的公开日。印刷日只写明年月或者年份的,以所写月份的最后一日或者所写年份的12月31日为公开日。
(3)对于研发人员提出欲的相关技术无须或不能申请专利的,专利管理部门核对无误后应批准论文可以立即发表。
五、以上是研发中的专利经营,要落到实处的话,专利管理部门还应先完成以下任务
(1)展开研发人员的专利知识培训,使得研发人员具备一定的专利基础知识,掌握专利文献检索、专利信息分析、专利侵权判定、专利规避设计等技能。
(2)建立企业有效专利申请数据库,并对研发人员做好宣传和推广,使研发人员熟知本企业的所有专利情况。
(3)健全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包括优化专利申报渠道、完善专利奖励办法等,使得研发人员能积极、主动地申报专利、实施专利、利用专利信息。
最后,本文提醒大家,企业不仅要在研发活动中进行专利经营,还要把专利经营工作涉及制造、采购、销售、进出口、产业规划等各种活动中。正如管理先进的国外企业往往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作为一级职能部门的初衷,只有统筹、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或配合,才能形成包括专利风险预警、专利侵权信息反馈等在内的完整的企业专利经营体系。
(作者单位为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刘杰(1977―),男,河南人,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华全国专利人,历任纷美包装、新飞电器、奥克斯空调等知名公司知识产权主管,现为宏华集团知识产权室主任,是首届认证上海市专利管理工程师、国家专利信息师资人才、全国知识产权高水平师资人才,荣获广汉最美科技工作者、出彩广汉人等称号,发表《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专利管理创新》《企业在专利申请中的管理》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类文章十余篇,并数次被选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协会论文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第三次修正)[S]. 2008-12-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S]. 2010:135,1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次修正)[S]. 2008-12-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第三次修正)[S]. 2008-12-27.
一、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
(一)明确部署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
2009年9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颁布《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指出,要发动清洁能源革命、支持先进汽车技术、推动健康技术创新。12月,又《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提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要优先支持高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高生产率的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振兴钢铁和汽车工业(重点是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此外,要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英国在2009年6月颁布的《构筑英国的未来》中提出,要为未来投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物产业、生命科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金融服务业。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了新增长战略,提出要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韩国在《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 》中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新一代运输装备、新兴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融合、知识服务六大产业,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22个重点方向。
(二)政府出面力促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在更大范围内普及
《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提出,要加强先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投入力度以推进公路、桥梁、公共交通工具和清洁城市、智能电网以及新一代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8月,美国国会宣布为30家电动汽车制造相关企业提供20亿美元资金支持。电子交通计划提出要为8个项目提供4亿美元拨款。《复兴法案》提供45亿美元支持智能电网发展;安排72亿美元支持宽带扩展。此外,政府还通过试点示范的方式,帮助新兴产业启动市场。比较典型的做法是日本几年前就开始实施的电动汽车共用系统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已在横滨市、大阪市、京都市等地区进行电动车租赁、共同利用系统区域试验,建立了探索未来城市交通和电动汽车商业化道路的试验机制。
(三)投入力度加大,资助领域更加集中
《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不仅提出要“加大对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投入”,还详细罗列了计划增加的投入金额,例如:要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将重要科研机构的R&D预算提高一倍;要进一步加大制造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力度,将用于技术创新计划的财政预算从2009年的6000万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亿美元等。此外,美国近期颁布的其他专项行动计划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战略、计划,在涉及投入方面的政策时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例如,美国能源部计划在未来15年至20年,为潜在的波浪和潮汐能发电项目提供1720亿美元的资助。法国政府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四)大力增加人才储备
《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提出,要培养具有新时代知识和技能的下一代,要创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队伍。强调要改革公立学校等教育体系,恢复高校毕业人数全球第一的地位,改进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教育体制,在社区中推广职业教育,为高中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网上课程,并在这些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手段。《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提出,要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要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和12年义务教育,并计划在未来10年中陆续投入2000亿美元用于大学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欧洲2020战略》颁布了“青年人员流动专项实施计划”,提出要为青年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并尝试促进青年工作者在不同岗位的良性流动。韩国颁布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提出,要重点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具体措施包括:及时掌握新兴领域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在大学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研究生院制定针对性强、多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面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积极举措和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基本态势,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科学部署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并发展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是依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分清发展时序,分层次部署近中远期的产业发展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国现有的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和技术积累,是本国选择重点发展领域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未来产业分工格局等因素。唯此,才能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从上述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初步考虑,可选择知识密集度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现阶段的重点,着力突破。
二是更加重视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综合并用各类手段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从本轮颁布的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的总体导向来看,很多国家在产业发展初始就非常重视从需求端引导产业发展。在具体举措方面,除传统的政府采购、试点示范、设立技术准入门槛、鼓励外部市场开拓等措施之外,主要发达国家还通过将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新一代交通体系、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加大发展力度。为此,我国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产品成本偏高、市场认知度不够、商业模式不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新兴领域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三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环境。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方式呈现出领域更加集中、额度大幅提升、数量更加明确等特征。为此,针对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应按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总体思路,从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三个方面,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以加大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具体手段包括: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能够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立各种融资手段相互衔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
四是围绕重点领域,增强人力资源储备和人才引进。我国人力资源储备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学科领域不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不发达、吸引高端人才的设施和制度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依靠传统教育培训方式和人才供给渠道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在重点领域增强人力资源储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完善人才流动和使用机制。制定吸引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专家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业绩考核等评价制度。二是着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政策引进等方式吸引海外优秀人才。鼓励产业集聚区和地方政府结合自身需求,采取特殊方式,加大力度吸引海外人才到本地就业。三是培养壮大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熟悉国内外产业情况、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的中青年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开展在职培训和在高校、职业院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4台湾地区“教育部”
台湾地区“教育部”由早期的建教合作到现在所推动的产学合作所颁布的法规内容涵盖促进产学合作、规范研发成果、促进人才交流、考核产学合作及规范经费与设备,相关制度(1999~2008)如下:《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大学推广教育实施办法》、《技专校院开办产业二技学士专班计划》、《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推动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审查作业要点》、《辅导分发国中技艺教育学程学生就读高中职实用技能学程实施要点》、《教育部补助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实施计划要点》等。
(二)建立产学合作中心
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产、官、学、研等资源,于2001年11月成立技专院校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2002年3月完成对产学合作中心的公开评选,同年4月12日,选择重点领域成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其目的是配合技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及区域产业的需求,按照区域产业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特点,结合技职院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产业与技职院校互动窗口。2002年,在台湾北、中、南三区筹设成立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具体参见表1。各中心产学合作中心的专业领域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三项:技术研发、咨询与转移。区域合作中心的设立充分整合、运用各技职校院内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研究人员。它不仅推动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建立了区域性、跨校性、不同产业领域的教育伙伴关系,在技职院校之间、技职院校与产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成立多所技术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了加强技职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强化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系统整合、中间试验和商业性试验,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验证环境,并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学校的研发能力与水平,成为产业研发升级的有力后盾,积极提业技术研发支持。2003年8月,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设立15个技术研发中心,以增强各技职院校研发实力,深化技术研发成果,提升学校实务教学及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共评选成立40所技术研发中心。
(四)政府机构设定推动目标
就目前台湾产学合作推动情况而言,主要规划单位以“科学委员会”、“经济部技术处”和“教育部”为主,各有不同的政策目的。其中“科学委员会”产学合作研究是以政府资助产学两方进行合作研究为主,其合作计划模式,由“科学委员会”提供主要研究经费,学术界投入研究人力,企业界提供配合经费及派员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果由计划研究团队、出资合作厂商及“科学委员会”共同分享;“经济部”技术处科技项目计划以技术发展为主;“教育部”则以教育系统与产业界衔接为目的的政策为核心,具体见表2。
自2003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将各校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估,目的是引起各技职院校重视,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台湾目前有93所技专院校,每个学校发展各有不同,目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部近年来积极在这些院校推动以下几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分别介绍各模式内容与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展开分析比较。
(一)高职建教合作模式
建教合作教育是通过学校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方面到相关行业职场接受工作岗位训练,为未来就业储备工作经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明确的课程设计及教育培训,安排学生到行业单位现场学习工作,也可获得生活津贴,以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毕业后顺利衔接就业岗位。目前各校开展的高职建教合作班,以轮调式、阶梯式和实习式三种方式为主,其中以轮调式推行层面最广,其中轮调式建教合作:轮调时段原则是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行业单位实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实施模式;阶梯式建教合作:阶梯式建教合作的安排是1、2年级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3年级则前往行业单位接受专职训练学习;实习式建教合作:1年级以寒暑假期间实施为原则,2年级除寒暑假外,学期中实施以不超过5周、3年级则不超过12周为原则。
(二)产学联手合作模式
产学联手合作主要通过技专院校与高职的合作衔接机制,协调企业提供高职或技专校院学生就学期间工作机会、津贴资助或设施共享,其实施方式以3合1(高职+技专校院+合作企业)的合作方式,发展3+2(高职3年加二专2年)、3+2+2(高职3年加二专2年加二技2年)、3+4(高职3年加四技4年)或5+2(五专5年加二技2年)的纵向弹性衔接学制。课程规划以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合作企业正式员工为目标。高职阶段可采用轮调式、实习式、阶梯式或其它建教合作教学,在技专校院部分可利用产业界与学校合作弹性教学设计。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除白天上课外,也可以采用夜间、假日及寒假期间上课。
(三)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模式
从2006年8月起针对产业劳动力短缺现状,由职校开设专班,招生采取额外增加方式,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在毕业后就可以投入岗位。为帮助台湾地区家庭经济贫困未能继续就学者,此专班的学生来源以没有报名国中基测或曾于国三辍学的中辍生为主,各县市政府可推荐国中应届毕业但是没有升学的学生名单,由各校负责招生。学生不仅学费全免,学校也将落实就业辅导,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从2006年实施以来,开设有模具、机械、机械加工、机电、机工、汽车等专业,招生学校以公立高职为主,私立学校为辅。
(四)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模式
2004学年度实施的国中技艺教育课程,针对国中三年级实施二至四职群课程,以落实职业试探功能;2005学年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是延续国中技艺教育,为具有技艺倾向、就业意愿和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过国中技艺教育课程的学生为优先招收对象。课程采用年段式,以技能导向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学生可随进随出,学得年段式技能,随时进入就业市场,提供适合发展机会。其上课方式分为日间上课与夜间上课两种,三年修完150学分,发毕业证书。实用技能课程目前共开设13个岗位群、72个专业供学生选读,包含机械群、动力机械群、电机与电子群、化工群、土木与建筑、商业与管理群、农业群、家政群、餐旅群、水产群、海事群、设计群、食品群,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相关专业就读。
(五)产业二技学士专班模式
专班的开设以二技学制为原则(包含二技日间部、二技进修部及二技在职专班),目前优先实施领域有新兴产业、12项策略业、劳动力缺乏严重及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专业,该专业招生名额需求有60%以上为产业界或公会推荐者,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以及分春季班及秋季班两次招生方式实施;在职专班如设定以特定产业界或企业员工为招生对象,项目应报经“教育部”核准后才可以实施。课程规划应邀请产业界参与,并结合产业需求规划实习课程(在职进修不在此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资方面,加强学校教师与产业专业师资合作授课,以及创意、科际整合、人际合作等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以符合职场需求。除现有师资外,学校在相关法令规定内,得延聘产业界及研究机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教师授课。上课地点得视课程规划,部分课程安排于产业机构内上课。
(六)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模式
按照《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产业人力套案》分析,为填补台湾地区现阶段产业发展所需人力的缺口,有效地区科技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特推动大学校院设置产业研发硕士专班。本班设置领域以岛内产业研发人才供给不足的电资、材料、物理、精密机械等科技领域及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课程内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切合产业需求,课程规划可邀请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参与,采用密集式课程设计,除日间上课外,也可兼采夜间、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上课,实践性课程可聘请产业技术专家担任授课,修业期限以不超过2年为原则。
(七)台德菁英模式
“行政院劳委会”为消除青少年劳工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与“教育部”、德国经济办事处共同推动台德菁英计划,采用国际公认的德国双元职业训练制度,借鉴德国工商总会的课程训练方式,以行业单位的工作训练为主,学校的学科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现在分别有高职、二专、二技、四技的课程规划。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每周施行3天(24小时),二专、二技及四技学制每周上课1~2天(8~16小时),高职每周上课3天。学生于企业工作岗位训练期间,平均3~6个月轮调一次。政府资助就学期间50%学费,修满各类课程的规定学分,可获得由学校所颁发的正式毕业证书、劳委会与行业单位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期中、期末通过测验可获得德国工商总会所颁发的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认可。毕业生经择优推荐参加海外研习计划甄选,通过者可赴德国研习1个月。
(八)最后一里就业课程模式
最后一里(LastMile)原是电信用语,指的是电信网络拉到终端用户的那条电话线;教育界借用这个概念,推动由学校与行业共同规划的最后一里就业课程,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并得延伸至大三课程实施,以帮助志愿就业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并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践经验。课程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包含参观、见习及实习等方式。授课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行业师资以教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践课程以及实践专题或制作为主,使课程着重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利学生转衔就业。
(九)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
此计划目的在于衔接大专校院课程紧密结合产业技术职能的需要,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结合大专校院系所,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规划课程,以培育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人才,实施对象一般为大学及技专校院。2007年度首期针对精密机械、表面处理、模具及纺织等产业基础技术培训相关人才。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实施时间
高职建教合作模式在这九种模式中,历史最为悠久,从1969年实施至今。其它八种模式的都是2003年开始实施。
(二)实施目的、领域与方式
各模式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校与产业界的差距,但在个别实施领域上仍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另一个则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而不同实施领域中,实施方式也有所不同:1.以国家政策重点产业为主:包括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启动产业扎根计划、产业二技学士专班、产学携手合作专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及台德菁英班;2.以区域性个别产业为主:包括高职建教合作班、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以及最后一里就业课程。
(三)开设性质
产学合作人才培育项目的开设性质,主要可区分为授予学位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模式两大类:1.授予学位的模式:学生选读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可获得硕士学位;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可取得二技学位;修读产学携手合作专班可取得高职与技专的学历;于高职建教合作班、高职重点产业专班毕业后可获得高职学位;于高中职实用技能课程班修满150学分后,可取得高职学历;台德菁英班毕业后,按照其开设学制,取得高职/二专/二技/四技学位;2.开设课程的项目:此种方案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学双方一同设计与实施课程。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强调由产学双方聚焦产业技术共通基础科目以规划课程;最后一里就业课程由产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开设课程,以辅导学生充分就业。
(三)学制
单一学制:高职阶段:高职建教合作模式、高职重点产业专班、实用技能课程班;技专阶段: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最后一里就业课程、产业二技学士专班、台德菁英二专、二技及四技班。硕士阶段:产业研发硕士专班。
双学制:产学联手合作专班(高职学制加技专学制)。此专班以培养业界所需长期人才为目的,强调由高职、技专、及产业界共同培养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技专院校的产学合作,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创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最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使产学研合作可以依法进行等。
参考文献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于2014年3月开展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并向教师征集论文。集团内16个单位围绕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67篇,案例12篇。本期刊登的7篇中职学校教师的论文,是从中评选出的部分优秀论文。希望通过此次论文交流,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应德国有关方面邀请,笔者于2012年考察了德国的职业教育。考察活动得到了当地学校的重视和热情接待,双方就职业教育的体制、理念及如何与企业合作、对职员进行终身教育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考察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
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是斯图加特市的一座具有50年历史的职业学校。在与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的座谈中,考察团队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从学校的构成到学分制度甚至课程安排,对我们每一个考察者来说都是全新的冲击。我们在与德方的深入交流和探讨中,逐渐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质疑到敬佩。对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的考察为我们的校企合作和对学员的终身教育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1.独特的学院结构
在与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交流之初,我们甚至怀疑它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因为它的学校组织结构更像一个运转良好的咨询和技术输出公司。
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结构共分四大板块:
(1)咨询部门――负责与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帮助企业发掘新技术方向,发现原有技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并提出实施意向和计划。
(2)项目设计部门――根据学校与企业达成的技术实施意向和计划,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合理选择和配备学校师资、项目实施地点、项目参与者(学生)的培训和工作细则、项目实施评价方法等。
(3)教学部门――学校的课程是以一个一个的项目作为载体进行,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相应的需求。教学部门的主要工作是监控项目的进展并解决中间出现的问题。
(4)管理部门――负责学校的日常行政和财务管理,以及学生学分的计算核对和学历文凭的发放。
2.独特的与企业合作的模式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还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的初级阶段,即便与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其目的也只是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已有技术,为企业提供用工人员。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不是被动地为企业提供用工人员,而是主动为企业提供新技术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形式无疑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当然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由于学院为企业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服务――项目解决方案,所以学院不会收取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任何费用,企业都会乐于支付全部费用。
3.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师资结构
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形式有两种:(1)常规教学形式―固定教学场所,常年提供机械、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学生不以学年为学习的时间段划分,而是以课程为学习的时间段。例如一名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可选择一门课程学习,也可选择多门课程学习,学习结束后考评合格即可结业离校。(2)项目教学形式―学院为企业提供项目服务的同时,就会在相应的企业或社会上招收学生,学生在项目的进程中学习并工作,项目结束后即此项目课程结束。
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构成分为两部分:(1)负责常规教学的教师团队,这部分占总体的20%。(2)负责项目实施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但负责在项目进行中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负责项目的实施,这部分占总体的80%。
4.独特的学分、学历管理制度
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管理学院庞大的学分数据库。由于学生是以课程或项目的完成来获取学分的,所以学生在学院的学习是间断性和长时间的。但不管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间断的还是连续的,时间是1年还是10年,只要他的学分累积到学历颁发的要求,学校就为其颁发学历资格证书和相应的学位证书。“宽进严出”是德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学分和学历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种管理制度不但可以确保教学质量及学生素质,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现今中国的职教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点是为企业提供合格的用工人员。虽然我们倡导“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但在操作上,因为学校教学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所以职业学校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需要,我们培养”的模式本身就存在着时间差。而德国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我们将学校的教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素养、知识及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行业工作的能力,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就业。这与我们传统的职业教育相吻合。第二部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以项目的形式对进入企业的学员进行再培训。这一形式既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作为学校,由于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实用和有价值的服务,会得到企业在资金和合作上的良好配合,同时也能大大降低学生在校学习的费用。对于学生,在进行了基础学习以后进入企业,可以免费得到更多的实用经验和技术,并通过参与项目过程积累学分,完成高一级学历的学习,而这个过程基本是免费的。作为企业,学校给予的项目操作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让企业得到的利益更大,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二、技术输出型学校所应具备的特点
输出技术的校企合作形式有众多的优点,但这种形式对职业学校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从定位到管理以及学历制度都要发生根本的改变。
1.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及融合
技术输出型职业学校除了进行职业基础培训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
与企业形成定期的研讨和咨询关系。首先要做到深入了解企业研发、生产甚至市场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其次是随时关注企业的切实需求,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改进或提高的技术细节;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出实用性的建议和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这种合作关系不是随机的,而是长期和有计划的。学校应极力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行为,要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建立信任关系。
(2)拥有一个强大的高级技术人才库
不论是与企业前期的研讨和提出咨询意见,还是中期提供项目计划,一直到项目的具体实施,都需要具有行业资深阅历和实施能力强的行业高级技术人才。
建立一个强大的本行业高级技术人才库是学校进行技术输出的必备条件。对于人才库中的人员信息,不仅仅是学历和经历的简单信息储存,还应对其职业技术专长及曾经参与项目实施的情况做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只有完备的人才资料才能为每一个项目实施寻找合适的项目领导者。
(3)在行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在行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行业发展及市场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项目计划。②在项目实施阶段具有权威性的人才储备。③具有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专业的项目管理者。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扮演项目管理者的角色。项目管理者的职责有:全程监控项目的实施进程,负责与企业相关部门的沟通,当项目实施不顺利时的协调及技术支持等工作。
(4)有别于高校的基础研究,着重解决行业实用性技术革新项目
准确定位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位置是实现技术输出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的研究工作一般多归类于某一学科的基础研究或技术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职业院校应将自身定位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等具有实效性的工作。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发挥其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5)更加关注中小型企业,并为其服务
相较于拥有雄厚资金和完善的研发部门的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更需要来自外部有效的技术支持。项目性的技术革新或产品开发具有短小高效的特点,更受中小型企业的欢迎,也是职业院校开拓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向。Steinbeis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企业就主要来自于德国东部的中小型企业。
2.全新的职业学校管理体系
(1)无处不在的课堂
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项目实施计划后,与企业达成项目实施意向(即合同),学校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项目实施经理进入企业,与企业现有员工组成项目开发小组进行项目实施。与项目实施经理、项目开发小组成员、企业提供的场地相平行的另一组名称是:教师、学生、教室。而以上三样组成了职业学校的新型课堂。企业为教师提供“课时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学分”,而学校可以得到完善的设备和极具实效性的“实训基地”。
(2)灵活变换的学时
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学时模式。准确地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分为两大块:第一块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形式一致。第二块的学习是通过在企业中实施一个个项目来完成的。学时是项目实施时间的总和,而这样的学时累计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不但可以将就业和学习有效结合,也可较为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兼顾其他事务。
(3)外松内紧的学籍制度,严苛且极具实效性的考核制度
无限扩展的课堂、灵活多变的学时、不同的项目学习与实施,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学制松散而不好管理,但实际上只要对学生在企业中实施的项目进行严格管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分的获取就能做到精准而严谨。学生要想获得学分必须由三方面共同认可,即项目实施经理(教师)、项目管理者(校方)、企业。由于学分的三方监管制度,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益。
(4)社会高度认同的学历证书
对于以技术输出为办学理念的职业学校来说,它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势必将受到广泛的认可。
①学生的认可。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在专业技术上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还获取了就业机会和企业的认可,可谓一举三得。同时,学生通过参加各个项目得以认识了本行业的技术精英并与之合作,为其在行业的发展拓展了人脉、积累了资源。
②企业的认可。学生学历证书的取得过程实际上是全程在企业的监管下进行的。对于企业来说,项目的实施是全面考察员工最有效的方法。即便学生所参与的项目不都是在一个企业完成的,由于严格的学分及考核制度的实施,也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学生评价。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调学生所参与项目的相关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技能和专长,为更加有效地使用人才提供参考。
三、结束语
以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情况来看,实施技术输出的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但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走出“学校出不去,企业不愿意”的困境,职业学校就要从人员输出型向技术输出型转变。
【关键词】生物制药设备实验 项目化教学 实践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生物技术制药成为最活跃、最快速发展的产业之一,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面对生物技术制药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提出了培养技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技能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显然目前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以下是我们在《生物制药设备实验》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讨。
1《生物制药设备实验》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物技术工程化的载体。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内容更新快的特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制药工厂的设备流程、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设备的操作、设备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与选型,初步了解一般设备的安装维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任务,学生有一种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没有帮助的感觉,真所谓“所学非所用,所用又未学”。这就说明了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造成这一学习结果的原因,一是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
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师虽然认同实践对职业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同时又强调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认为先让学生储备足够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习环节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最终便能形成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教学评价单一。教师在《生物制药设备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在教学评价上,常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笔试的考试方法。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导致其评价的效果往往很低。
项目式教学法通过选取特定项目创造开景,通过分工和协作,经过主动学习和协作完成项目预期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小组协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理论实施应用于实际,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重新构建、融会贯通,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2《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教学设计
《生物制药设备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各种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适用范围和维修保养等技能。为了真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相结合,实现“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对该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持续调查显示,作为在制药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是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通过就业岗位分析,将生物工程设备、化工单元操作、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进行整合,确定《生物制药设备实验》的教学以生物制药生产设备、生物药物的分离提取设备为两大教学项目。表1为生物制药生产设备项目教学内容,以液体发酵亮菌多糖为项目载体。
3《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3.1 《生物制药设备实验》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硬件保障
学校投入建设的生物技术实训基地是浙江省合格实训基地,并已经申报浙江省示范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内有中小试级的菌种间、发酵车间、提取车间、分离纯化车间及结晶干燥间、制水车间、制剂车间,占地面积18000m2,设备投入800万,实训基地的设备,已经涵盖了生物制药设备课程的所有设备。发酵车间有自动控制的5L发酵罐(配有空气过滤系统及灭菌设备)3台,在线灭菌发酵罐10L、30L、100L各一套,提取车间有三足式离心机、板框压滤机、分离纯化车间有离子交换设备、萃取设备、真空浓缩设备,结晶干燥车间有结晶锅、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等,菌种间包括了超净工作台、灭菌锅、培养箱、摇床等各种培养设备。
3.2项目的分组,实施计划的制订及项目实施
项目化教学实施能顺利进行的保证是项目组成员分工和协作明确,以此达到组内资源共享,知识融合,提高效率。《生物制药设备实验》分为两大项目:一是生物制药生产设备,二是生物药物的分离提取设备。全班一般30个人,分成两大组,15人参加项目一,另15人参加项目二,各自完成后轮换项目。项目一的学生可以细分成3小组,5人一组,项目一根据工作任务划分为3个岗,工作任务1为菌种培养岗位,工作任务2、3为气液输送岗位,工作任务4、5为发酵及参数控制岗位,5人一组定岗,做完一个岗位轮入下一个岗。另外项目二实施也和项目一类似。分三个岗位,提取岗位、分离纯化岗位和干燥岗位。
小组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各组员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确定每个成员任务的具体详细的实施方案,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做汇报,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在实施方案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给予启发式提示和引导,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相关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协助解决。实施方案应详尽具体,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指导教师必须把好关,保证能顺利实施。项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整个开发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师为启发引导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去串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3.3 对《生物制药设备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为了保证实验项目化教学的质量,还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对实验操作过程、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指导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核学生实验的效果:(1) 以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应从项目的实验材料选择和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操作情况等方面进行提问考核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2)考核过程中要考虑小组团队的协助的能力。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应具备团队的协助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3)总结整个实验操作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考核反馈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更好地提升实验项目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表明,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4 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效果
为适应社会对高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在众多课程和专业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当今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及实际实施的结果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 对本课程感兴趣的越来越多, 期中以后有兴趣并愿意学的占大多数,自我感觉好的占80%以上, 甚至在课程结束时, 还有学生想重做部分实践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生物制药设备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项目中,为了让项目能顺利实施,每一位成员对小组项目实施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因项目分工和协作需要,要求每位成员都自觉主动去学习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后,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教学氛围浓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工艺美术;实训辅导;企业标准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必然要无缝对接行业或企业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模式成为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尤其是工艺美术类专业强调实践操作技能,企业项目进入课堂为实现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保障。企业提供真实项目,企业核心骨干参与实训内容的计划与实施,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训教学。
1 企业技术骨干与实训教师共同进行辅导
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实训课导入企业项目,要实现企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双层目标。首先应由企业提供与专业单元课相符或相近的实训项目,并派出技术骨干,到教学现场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项目的实训辅导。
实训初期,由教师和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对学生进行课题组式训练,后期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有关项目细节知识,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指导、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共同把握实训过程,企业技术骨干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传授企业工作经验,甚至直观形象的示范企业项目具体实施方法,这样学生在实训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这样既能缩了操作实践与书本理论的距离,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从设计作业到设计作品再到企业产品的转变。
2 教学中准确、完整的传达企业的标准和要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同时有着自身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生产产品的标准。企业项目融入高职教育教学,那么高职教育应明确教学目标,在完成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完成符合企业要求和标准的合格项目。尤其是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专业性强,动手操作环节重要,如陶瓷、雕塑、首饰、书籍装帧、绣织等相关课程的实训,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企业通过项目融入教学,还要实现培养大量符合行业人才标准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共同辅导学生完成合格的项目,以及实现人才培养。
3 对技能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辅导
通常,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标准化技能培训和先进的设备,具有完善的职业资格等级培训和考试资格,但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往往逊于企业方,企业方优势在于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因此在高职院校项目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企业方必须投入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为学生提供观摩项目制作工厂的机会,或现场亲自示范具体的操作方法、技术手段,给予学生渐进而全面的企业文化、实践技能的教育指导。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以大师工作室的形式,由企业资深管理人员辅导学生实训。黄永平是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醴陵市瓷艺堂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精通陶瓷设计与制造技术,长期从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研究与文化传播。工作室里,黄永平大师给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认真上课、精心辅导。一旦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他就手把手地教,一笔一画一招一式地示范,耐心细致地启发大家要注意观察,注意构图,注意虚实变化。
项目实训中不同的阶段,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应承担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因其工艺特性,实训中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实训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把握项目实施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如实训初阶段,教师宏观掌握学生实训效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整个实训项目具备大局意识。实训中后期,企业技术人员应严格把关学生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符合制作要求,或专业相关专业技能是否掌握到位。最后,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要以合格产品的要求检验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为实现专业实训课“作品即产品”努力。
4 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
随着社会对工艺美术类人才的需求,高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注重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共生发展。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为依据,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要考核学生对实践操作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有对结果的考核也有过程的考核;要有对个人能力的考核,也有团队能力和职业合作能力的考核。企业、学校和由学生代表、客户、家长组成的第三方代表对实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该项目实施以后的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进行评估。根据企业意见、专业教师意见共同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此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60%。市场对作品的反馈情况及家长、学生代表等意见,确定另外40%的成绩。实训效果的考核还应包括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对企业而言,实训项目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发现储备人才,掌握第一手人才资源;对学生而言,实训项目的考核评价可以检验自身在规范的企业人员教学和实际项目工作中如何做得更到位,促使针对性学习并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能提前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岗位职责,提前感悟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郑凤婷.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 刘俊生.高职美术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大众文艺,201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和特点 存在问题 创新举措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从而采用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分为宏观的企业人力资源和微观人力资源二部分,宏观企业人力管理是政府的一项职能,指社会人力资源管理; 微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具有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2)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就是指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利用受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时间限制。只有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后,才能成为具有实际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源。
(3)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第一,人力资源的各种素质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在社会及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形成劳动价值观念; 第二,人力资源是在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4)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以劳动人口的繁衍为基础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培训等途径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的素质潜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劳动能量。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1)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目前大多企业以劳动合同形式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种制度表现缺乏竞争性、公开性、公平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很难得到进一步推行。因人设岗现象十分严重,形成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闲置与用人不当并存的现象。
(2)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经营者职位消费缺乏定量控制,存在灰色收入、隐性收入问题;福利性待遇没有全部转成经营性待遇。
(二)吸引人才方面的问题
(1)重学历轻能力。当前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工作能力强,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 因而一直无法得到提拔和重用。
(2)重能力, 轻修养。也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而忽视人才的道德修养, 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致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三)激励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是企业常用的两种不同的激励手段。一般来讲,物质需求是较低层次上的需求;精神需求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俗话说所谓留人留心, 就是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求, 激发员工的全部工作热情。一定要满足员工其自我发展需要, 在这方面, 精神鼓励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更容易被员工所接受。
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企业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要重视与员工之间、与消费者之间、与合作伙伴之间、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宽道短距的沟通渠道。要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人力资源的动力,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待进行进一步改革。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是注重员工的工资发放、考勤情况等,管理是比较封闭、静态的。现代的人力资源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其职能,让每个员工都可以找到发挥自己长处的职务,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二)要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制定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要想留住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实施计划,让员工在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也实现个人的目标,让员工所从事的事业来留住人才。对企业自身而言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规划,这是当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一定要制定一套将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组织创新的途径、管理方法等都融入进来的方案。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
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人在物质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的激励方式也形式多样,如:
(1)语言激励:通过赞美员工或批评员工两种语言方式激励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批评员工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切忌打消员工的积极性。
(2)情感激励:建立良好的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感情沟通环境,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让员工感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员工们每天工作并快乐着,就一定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目标激励:给员工制定明确的、量化的目标,使其明白努力的方向,激励人才不断进取。
(4)学习激励:企业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对优秀人才要进行脱产培训;树立“培训投资效益”观念。同时为得到培训的优秀员工提供一定的职位晋升空间。
(5)需求激励:即访贫问苦,解决员工的生活困难等,如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等。让员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沟通,使人心情愉快;亲和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凝聚人心,培养团队精神和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并被全体职工普遍认同和遵守的, 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基础, 要求企业内部要具备统一明确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以及价值观。
(五)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机制既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也能使员工队伍始终充满生机。除了从内部选拔现有优秀人才之外,同时从外部引进高级人才,丰富企业的人力储备。建立终身培训机制,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根据不同员工的潜能,对管理人员进行领导艺术和管理技能培训,使之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设要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及符合重点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体系的定位要体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自身纵向发展的需要。所以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建立在对区域或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毕业生就业相匹配。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应围绕学校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并与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2.1专业核心能力建设。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开发以构建学生能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企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所以目标体系的建设必须在充分调研区域或行业内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明确学校专业建设重点和特色,体现行业、区域内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及预测储量1948.48亿吨,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总和的1.8倍,其中褐煤占绝大多数,呼伦贝尔地表水资源储量272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的1%,占水资源储量的73%,良好的水煤组合为本地区煤化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呼伦贝尔“十三五”发展规划还是呼伦贝尔“两区三地一家园”的发展思路都提出将呼伦贝尔建设成为清洁能源及新型煤化工基地。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正是在充分调研本地区行业、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并结合专业建设特点的基础之上,明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并以此制定相应的专业建设规划,按照专业建设实施计划,每年对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评价,实现实施过程全监控,并根据定期开展的企业调研、毕业生反馈调研等活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机制。2.2职业素养建设。解决就业问题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中国人口众多,青壮年基数巨大,导致就业压力较大;中国有句古话,“人非有品不能闲,小人闲居为不善”。那么要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就要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入手,这也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根本”满足社会需要。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职院校就应该把职业素养建设作为其重要目标建设之一。同时,现代社会提倡联合办学,即社会、企业参与到办学中来,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范畴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通过学习、实践、培训获得。例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掌握入门技术,在后续的实习、实践中逐渐熟练进而成为专家。因此,无论学习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不仅要包括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即培养方案要有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以此作为为大学生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2.3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高职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所以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企业岗位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积极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决学生就业,这也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这一核心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在课程体系建设、还是课程设置都应该满足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且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即满足以上标准,还新增了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即实行“双证书”制度,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在校期间修完相应学分后会拿到毕业证,完成相应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化工专业特定岗位所需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可以在考取氨合成工、化工总控工、尿素加工工等诸多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做到教学与考核结合起来,既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方向性,又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本地区相应的行业、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高标准、高要求,实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具有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及内容体系还不足以完成,还要有对这些体系进行评价和保障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4.1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否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都需要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即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方评价体系;定期对实践教学内容、过程及要达到的效果;实训室、实验室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管理、改革等进行评价;例如:定期对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对实验、实训项目及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制订明确的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师资、教材等建设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案;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经费预算,额度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要求,与专业建设需求是否相匹配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找出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及问题症结所在,形成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落实。4.2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随着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被很多高职院校重视起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能顺利高效的完成,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建立了针对实践教学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个体系能够正确处理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的关系,也体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独特的特点。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学生实习、实训报告等文件资料的撰写和管理制度建设,按照制度要求做到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在校内开展了对实践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实践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训练(开展合成氨仿真实训、化工机泵、管路拆装理实一体实训等)、实验教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验实训)、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不能与现实岗位脱节。我院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筛选实践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技能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强调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7).
[2]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6(6).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8-02
一、顶岗实习的意义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新的难题,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必须通过不断密切校企合作,多途径拓展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加强顶岗实习教育和管理,全面做实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学校与企业共同安排顶岗实习的每个具体环节,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加大培训力度。这样,可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得到较为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分析
1.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作为顶岗实习管理的一个主体,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意义重大。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只看重学生对企业带来的利益,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培训。同时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承担一定的学生人身安全、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率以及机密外泄的风险,还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因此,有的企业认为,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并不是他们的义务,因而不愿接纳顶岗实习[2]。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一个利益平衡。国家现行制度并没有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有政策上的优惠,如果学校又不能让企业在合作中获得利益,企业不会乐意参与职业教育中来。
2.地方经济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就地、相对集中顶岗实习的需求。顶岗实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该企业要有比较多的岗位适合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但对于年均有数千名毕业生的院校来说,基地数量还不能充分保证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在基地有半年以上扎实的顶岗实习机会。为此,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安排学生异地或分散进行顶岗实习,但是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难度。
3.由“学生”转变成了“员工”,这一生活节奏和生活规律的变化使高职学生很难适应。学生对于实习目标认识有偏差,认为工作时间长、待遇低,有些学生从开学就在外面找了兼职工作,这些兼职工作的待遇比实习工资高。只关注利益而无视顶岗实习培养目标的实现,使顶岗实习变了味。为此,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学生”与“员工”之间的联系的差别。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的教学中,让学生上岗前就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等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并用以指导学生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会学生主动与有经验的同事沟通,了解企业和社会,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3]。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目前,无论从全局还是局部来看,高职校企合作尚未形成一种成熟且长效的运行模式。通过对国内多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调研表明,个别的、短暂的、浅层的校企合作能够统一进行,而普遍的、长久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难度较大。
四、实施方法和具体实施计划
1.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地方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主干企业成立实质性运作的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双方搭建坚实的纽带和桥梁。
2.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内涵,找准专业建设的发展定位,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根据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目标,企业要能完成从生产、检测、维修到销售等整个过程,这样才有双方合作的结合点,企业通过培训为企业储备人才,学生也愿意在这一类型的企业就业。通过比较和沟通,学校把汽车音像和导航仪的龙头企业——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该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有储备新员工的需求。
3.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
4.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切合企业生产特点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A.内容双方定:培养方案确定企校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90学时的学习,包含职业素养、GPS原理与维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另外90学时在生产现场观摩学习,学生要在两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上观摩实习,以便他们熟悉企业生产的完整过程。授课内容以及教材等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商定,满足企业所需的同时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B.师资双方派:学校派遣跟班教师和理论教师,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辅助教学工作,而企业派遣资深管理人员给学生讲授职业素养,并且由优秀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技能课,使学生可全方位接触到企业的新型产品。另外,企业还会指派生产线上的技术能手担任学生在生产线实训时的指导教师。C.考核双方评:实训的成绩评价以企业为主、双方共同完成。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目的是优先选拔人才,他们的方案能够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企业评价占70%。
5.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对顶岗实习应实行契约化管理,通过协议较好地协调和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五、结论
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涯中工学结合的主要方式,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顶岗实习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的。首先,高职院校要主动积极地寻求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地方政府也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2];其次,实训基地定位于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基地建在企业环境下,保证在合作中,校企双方能够各得其所,互利互惠,获得双赢。最后,要加强顶岗实习期管理,使高职学生严于律己,严守厂规厂纪,增强了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养成严格有序、遵守规程、着装合格、劳动安全等职业品格,对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受用的。
顶岗实习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关键是把每一件看似细微的小事做到位。管理是核心,制度是保障,顶岗实习最终要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多赢,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1]。
参考文献:
[1]黄丽,周海燕.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顶岗实习”的实践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等.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