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

第1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手机电视;新媒体;专业人才;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调查的背景

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手机总用户数已达4.57亿户,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传统的语音通信和短消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这一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讯网络的开发运行,使得手机可以提供以高速率、大容量数据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服务,最终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多媒体终端”。

手机电视是这一终端的核心应用,它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或数字广播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上观看电视的服务。手机电视的出现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它既具备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如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手机媒体的私人化,同时又融合了新兴媒体互联网的交互性以及数字技术的高质量和大容量,用户能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地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新的时势动态。面对手机增值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和3G手机的巨大市场前景,中国各地运营商相继开通了手机电视业务,此举不仅拉近了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距离,更有助于培育一个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2006年8月,我国手机电视付费用户达到28万,而到了2007年上半年用户数已经突破90万,据估算,到2008年我国整个手机电视产业将达到100亿元的市场规模,手机电视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2]

上海地处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占据着全国7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5年,上海文广集团获得了全国第一张手机电视牌照,组建了第一家全网运营的手机电视公司,其业务的发展将对中国手机电视行业产生重要影响。从表面上看,媒体之间的竞争是受众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人才为支撑的媒体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海手机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对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它既需要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数字传媒工程专业的人才,也需要有较高新闻传播素养的文科人才,还要有适应新型手机电视产业链发展要求、懂得新媒体企业管理的经营策划人才。手机电视产业横跨广电、电信、设备制造等许多传统行业、领域,在人才需求上具有高度的复合性。但是由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刚刚出现,上海高校的相关专业还是遵循传统的培养媒体人才的教学模式,与该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人才差之甚远,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错位成为影响媒体核心竞争力、制约上海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那么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的职业环境如何?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质才能满足手机电视行业的发展需求?这是关系到上海市新媒体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为新媒体产业,手机电视具有行业交叉大、发展变化快等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以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东方龙新媒体移动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龙公司)作为调查对象。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手机电视节目集成运营平台和内容运营商,该公司提供文广集团包括11个频道、12个频率的视音频版权内容,涉及互动娱乐、新闻资讯、生活实用信息等多项服务,构建了成熟的基于2.5G的移动流媒体技术服务体系,并为未来的3G运营平台的业务开展进行了技术、内容和人才的储备,因此调研结果更有利于我们掌握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所调查的内容包括手机电视专业人才职业状况、各岗位人员能力素质需求状况,以及员工对自身职业前景的期待三个部分。

二、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现状分析

手机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诞生至今只有两年的时间,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处于探索期。从世界范围看,日韩欧美与我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手机电视业务,虽然其技术扩散速度快,市场化程度高,但在产业研究方面也颇为零碎,尚未见完整的理论著述和系统的研究分析;国内目前还仅限于对个案或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性研究中,理论研究水平远远滞后于业界的实践。而人才是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根本,关于手机电视专业人才方面的研究还未开始,有关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本项目的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尝试在手机电视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服务上海新媒体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上海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三、本项调查的目的

本项目的研究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当前上海手机电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着力研究新媒体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包括:

1、客观全面地了解上海市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的职业现状。

2、准确地认识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的各项专业素质需求。

3、了解手机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前景的期待。

四、调查路线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在初步分析上海市手机电视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选取在产业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东方龙公司作为典型,对其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等进行周密、系统的研究,以便全面掌握上海市手机电视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本次调查以发放问卷和数据分析为主,并对员工和行业经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访谈。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的着眼点,在于了解手机电视行业对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问卷共有22个变量,包括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的职业状况、专业素质需求以及职业前景期待等方面。

2、访谈

本调查对东方龙公司的部分员工和部门经理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公司在运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材料。

3、调查施行

本调查于2008年11月21日实施,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访员到公司进行访问。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五、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的全部数据均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统计处理。现提出这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和分析性结论。

二、本次调查的主要数据分析

一、手机电视专业人才职业状况

1、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年龄

手机电视从业人员全部由年轻群体构成,他们的年龄集中在18-35岁之间。其中,工作年限不足2年的员工有50%,2-4年的有28.9%,5-8年的有15.8%,工作8年以上的有5.3%。可见,在新兴的手机电视行业,绝大部分员工工龄在4年以下,他们饱含激情往往又缺乏工作经验。

2、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

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呈现集中纺锤型,即以具备“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中高等文化程度者为主体,其次为“硕士”和“专科(高职)”文化程度者,“高中(中专)”或“博士”都较少。

3、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

手机电视从业人员中,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占26.3%,新闻传播专业占15.8%,通信工程专业占10.5%,经济/财会专业占7.9%,市场营销专业占5.3%,还有少量的电子技术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人员。调查发现,有高达31.6%的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与手机电视行业相关度不高,他们多是从外专业转入这一新媒体领域。

4、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岗位状况

在工作岗位分布上,“内容策划与制作”岗位人员居多,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岗位,“企业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5、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择业选择因素

就业选择因素中,多数员工看重的是新媒体行业远大的发展前景,认为新媒体全新的传播和运作方式会给个人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6、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就业途径

人才进入手机电视行业的途径非常广泛,通过“广告招聘”进入公司的员工最多,以“朋友介绍”、“人才招聘会”、“先实习、后录用”途径进入公司的员工也占有较大比例,而通过“组织调动”或“人才引进”等方式进入公司的比较少。

7、手机电视从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发挥情况

有42.1%的员工表示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够得到非常充分或比较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有57.9%的员工表示不太充分或难以发挥,在被问及专业特长不能很好发挥的原因时,认为“缺乏足够的资源,好的创意方法不能有效的传播”和“手机电视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只能摸索前行”的占据了主流,这也显示出当前手机电视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作为新兴的融合类传媒产业,照搬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已被证明难以发挥效力,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又未成熟,新的产业链条还未得以合理构建,影响该产业有效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员工难以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专业特长。部分员工从主观上寻找原因,认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此外,还有部分员工认为公司现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这也是当前新媒体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手机电视各岗位人才专业素质需求分析

手机电视各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是本次调查的核心,我们根据手机电视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情况,将其分为“内容生产”、“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四类人员,面向员工和部门经理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手机电视专业人才总体需求

东方龙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提供的数据表明,手机电视人才总体需求较大,主要集中在内容策划与制作岗位,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岗位。学历要求普遍集中在本科层次上,技术研发岗位要求较高,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2、内容生产人员能力素质需求(均值:1表示不重要,10表示十分重要)

对于内容生产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版权、著作权知识”被放在了首位。尽管目前国家广电总局仅颁发了为数不多的手机电视牌照,但是各地运营商违规开展此项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抢占手机电视这一未来媒介市场的“蛋糕”,它们不惜盗用传统电视节目的版权/著作权播映节目或提供信息资源的下载服务,版权意识淡薄。例如2004年,多普达为了突显“dopod535”手机强大的视频功能,非法链接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侵犯了央视公众在电信领域对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专有使用权,被后者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无疑,在媒介和行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的新媒体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对于刚刚起步的手机电视产业,如何有效地保护版权会直接影响它在今后的健康发展。IMS Research公司告诫,要想使手机电视市场取得成功,广播电视机构和内容提供商需要加强数字业务版权的管理能力,防止盗版。

调查同时显示,“手机电视节目创新”、“基于手机电视信息平台的栏目内容策划与执行”、“信息平台整体风格把握”也是内容生产人员应当重点培养的能力。缺乏符合手机播放要求的特定节目内容是当前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手机电视的内容大多是直接移植传统电视台的节目,仅仅是用手机的“新瓶”装电视的“旧酒”。美国咨询机构德勒(Deloitte)认为,这种做法是没有充分理解手机的使用方式、手机使用的社会内涵及移动设备特点的表现。手机电视不仅具有灵巧、快捷、移动化接收、非群体化收看等特征,它的观赏方式也与传统的影视媒体存在较大差别,原本从大屏幕上获得的深度感、透视感、细节感乃至运动感都被不同程度地填平和削弱,间离感和疏离感随之增加,这样会大大降低影像占有的喜悦程度以及达到“高峰体验”的可能,这些特征就要求内容生产人员创新节目创作观念和编排手段,制作出具有手机电视特定信息平台风格的节目,从而吸引受众,保证其作为新兴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3、技术研发人员能力素质需求(均值:1表示不重要,10表示十分重要)

技术研发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地集中在“流媒体研发”和“3G技术标准及应用”上。流媒体是依托有线/无线互联网络,根据一定的传输协议对媒体格式进行流式实时数据传输的一种技术手段,当前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面向用户提供影视节目的在线观看和下载观看,对于最能体现手机电视实时传播特性的在线观看而言,流媒体是实现该应用的核心技术。因此,熟悉流媒体和无线网络传输的相关技术标准,能够在手机平台上进行流媒体的编码、压缩和传输,是手机电视技术研发人员的核心素质之一。

3G的广泛普及将是手机电视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与当前的2.5G或2.省略.cn。

[3]这些内容的牌照和版权资源往往都掌握在传统广电媒体手中。

[4]张大钟:《上海宽带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发展》,《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第6期,第44页。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9月.

[2]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

[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8月.

[5]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6]霍斯金斯.《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M].重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7]鲍德温等.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和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3月.

[8]Fink C. Conrad, Strategic Newspaper Mannagement(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第2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工作内容

更新企业微博

研究微博运营策略

“熟悉微博原则,微博控优先;有相关官方微博运营管理经验优先;各类网络社区的活跃用户优先;熟悉口碑营销,pr炒作,论坛sns营销等优先;有线上活动策划运营经验优先。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跨团队协作能力。勤劳肯干,能承担较大工作压力。”这是一家企业在招聘微博运营专员时提到的岗位要求。在一些招聘网站上,这样的招聘信息一天会有几十条,企业对微博运营专员的职位要求也大同小异。

其实,有官方微博的企业不一定都会配备微博运营专员,但肯定会有人来全职或兼职负责相关的微博运营工作,还有的企业会与相关服务机构合作。企业微博的活跃程度则与企业性质和领导重视的程度相关。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微博的营销价值,据我了解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企业对微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微博上每一个加‘V’的企业账号背后,都有1至3个人在做微博运营工作。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微博宣传的重要性,微博运营人才的缺口还是挺大的,不少企业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向阳生涯管理咨询集团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介绍,微博运营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更新、维护企业微博,负责企业微博运营策略的研究和执行,分析和把握网友的使用习惯,追踪推广效果,同时还要对同行的情况有一定的调查和了解。这些工作有的企业是一个人在做,有的则是由团队来运作。

职位要求

门槛不高 能力全面

传播及营销专业更适合

目前看来,微博运营岗位的门槛并不高,一般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经验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得出色却不是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把用户带到企业的微博,怎样才能使所发微博达到了宣传的效果而又不使人觉得生硬突兀,这都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经验。”美团网社会化媒体高级经理徐女士举例,“比如道早安的话语应该是非常清新的,充满希望的,而不应是低沉的、压抑的,而道晚安的话语则可以是人生感悟性质的。”

徐女士认为,要做好微博运营的工作需要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例如对企业产品要有独到见解,还要有文字编辑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互动能力、对信息的敏感和把握能力等等,甚至还要懂得美工和数据分析。她解释只有对用户进行数据分析,才能判断发微博的频率,什么时候该发以及发什么内容。

“可以说这项工作基本覆盖了企业大部分职能部门的角色”。同时徐女士强调,做微博运营工作首先还是要对微博感兴趣,乐于做这件事情。但徐女士提醒,自己玩微博和运营官方微博是有不小区别的,从事微博运营工作会有很多要求和限制,并非微博控就一定适合。

洪向阳认为:“虽然这项工作没有专业限制,但我认为有新闻传播及营销专业背景的人可能会更好一些。总的来讲,工作持久性好,注重细节的人也更加适合这项工作。”

发展空间

提高网络营销能力有广阔市场需求

微博运营人才的发展前景很好,市场需求量还将继续增长,专业人才有望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紧俏人才,洪向阳说,“他们还需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营销能力、网络公关能力和网络编辑能力等,并逐步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领域正在给从业者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否把握机会,就要看从业者是否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并能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方向上进行深入的学习。”

善用新工具“武装”微博

■ 从业者说

王涛,李宁数字营销部篮球专业经理

李宁篮球官方微博是我在2010年9月亲自搭建起来的,运营方面从平台搭建到日常维护,全部亲历亲为。虽然微博运营可能只占到我全部工作职责的15%,但是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我基本都会挂在上面,下班回家也会登录,包括节假日,都没有间断过更新。

微博如果运营得当,给公司创造的价值会是巨大的。根据一家权威微博营销监测公司给出的分析报告,我们的官方微博每月能创造超过60万元的媒体曝光价值。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我认为首先你得自己开个微博,并真的很喜欢它,愿意花费时间去维护它。其次,你得跟上形势,面对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应用、工具、插件,你必须时刻丰富自己,不厌其烦地学习、尝试这些新“武器”,然后去武装你的微博。最后,你确实需要达到对于某个领域真正的精通,再加上耐心、责任心、文字功底、沟通能力、策划能力……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一个领域。

需要慢慢摸索出微博运营的规律

秦先生,神州数码公关部工作人员

总体来说,快消行业的微博运营人员应该很多,相关企业也最重视这部分工作。

尽管神州数码并不是快消品牌,但我们对企业微博的运营同样重视。从今年4月份起,公司微博的运营成为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刚开始也不太清楚,慢慢才摸索出其中的规律。

以我的经验来看,这项工作时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轻松,以为坐在办公室发发微博就可以了。企业微博的运营和管理其实比较辛苦,因为作为社交媒体,微博是网络舆情非常重要的晴雨表,不时需要搜索关键词,并留意@你的人,随时掌握舆情动态。我觉得学传播和营销专业的人才对这项工作会更容易上手。如果专门做这项工作的话,可以往网络营销师的方向发展。

会优先考虑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

■ 企业需求

新东方集团市场营销部微博营销中心负责人

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微博运营人才,需要你同时要是网络人、媒体人和营销人,工作内容将渗透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第3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玩笑归玩笑,你是否曾翘首企盼过,有朝一日,“打游戏专业”突然横空出世?是否曾天马行空地期待过,有朝一日,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电子竞技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如今,它轻轻地来了――不是做白日梦,也不是戏谑调侃,就在前段时间,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个新专业,它就是让很多学子心猿意马的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

电子竞技是何物?

电子竞技不仅仅是游戏,它是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电子竞技比赛也是一个体育项目,和棋艺等非电子游戏比赛类似。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将电子竞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竞赛项;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改批为第78个正式体育竞赛项。

如今,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电子竞技发展迅猛。电子竞技比赛是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体育项目。

玩游戏也能上大学?

近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2017年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16年的13个增补专业,其中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属于教育与体育大类下的体育类专业。

电子竞技正成为新兴的行业,因此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嗅觉灵敏的高校开始培养电子竞技类媒体报道、赛事组织管理、运动员培养、俱乐部运营等专业人才。这次增补专业,不但是为电子竞技“正名”,更是为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多家媒体认为,这意味着“电子竞技的春天”正式到来。因为在这之前,电子竞技一直不被主流社会接受和认可。

不过,对于准备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仍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此事。电子竞技有自身的职业合理性,跟其他普通的职业一样。而且,电子竞技行业的就业方向并不只限于做职业选手,还有其他诸如电竞管理运营、媒体内容制作、赛事策划执行等一系列的就业领域。另外,“能坐着打打游戏就轻松赚钱”并不现实,要想成为站在塔尖的人需要天赋,并且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努力和汗水。

第4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 张燕.释放创意:平衡数字技术的手机媒体.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第5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1.产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出版业已从过去单一的、平面的纸质出版向多元的、立体的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共存并行的方向发展。出版转型背景下,编辑活动有了一些新变化。

传统出版产业商业模式清晰,作者、出版、印刷、发行各司其职,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对盈利点可预估,并通过扩大销售和节省成本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数字出版载体多样、传播速度加快正在逐步使现有的出版产业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数字出版产业涉及内容、产品、渠道、服务、技术和终端多个环节,“编辑”这个角色被纳入更为宏观的信息服务业范畴来看待。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模式主要有内容产品主导型(以传统出版机构为代表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知识增值服务主导型(以新兴的IT企业为代表的内容集成商)、版权营运主导型(以数字出版运营为代表的新媒体企业)、“内容+终端”主导型(以技术提供商为代表的终端设备提供商)几种形式。

2.出版产业链延长和分枝

传统出版产业链很清楚:作者―出版社―印刷厂―发行―零售―读者。在当今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业的产业链正在被数字技术从整体上解构,新加入的数字出版商、IT技术商、通信运营商使出版产业链延长和分枝,产品也不再限于书报刊,它可能是一张手机报、一个数据库、一个程序包、App软件,或是一个基于E-ink、TFT技术的终端。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概括起来应包含产品设计与创新、内容加工与创造、内容解构与重塑、内容呈现与交易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具有策划创意、编辑加工、技术创新的编辑人才。

传统的编辑工作范畴主要集中在对选题的策划与实施、稿件的修改和编校加工上,其核心工作任务就是对书稿进行修饰、整理、压缩、改写、辅文、勘误等,对作者进行组织与沟通,但一般不直接协助作者写作,也不参与排版设计、印刷环节工作。数字出版产品同传统出版一样虽然也是以内容为中心,但数字出版的内容生产流程与传统出版生产流程完全不同,在数字出版素材和内容的创作、连结、集成、再创造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扩大到写作范畴,又扩展到产品设计、排版设计与技术应用领域。如,编辑根据不同层次的产品形态进行深度加工如识别、拆分、标注、校对、格式转换、内容整合等,均涉及产品设计与技术应用。

笔者在走访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天闻数媒科技(湖南)有限公司中了解到,转型时期数字出版产业模式、产品形态及编辑工作范畴等给传统编辑的思维和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对编辑有了新要求、新标准。

1.产业模式变革要求编辑关注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具有创新意识

参与数字出版产业模式的主体多元,编辑应对包括互联网行业、无线增值行业和国内外数字出版的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业务动向、出版形态、运营模式和基本走势等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研究。在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研究基础上,对本单位资源优势进行分析,理解其经营模式。如,天闻数媒的编辑岗位人才主要来自华为技术人才、传统出版的编辑人才,以及来自高校新媒体出版专业毕业生,他们的知识面要涉及新媒体、IT技术、移动互联网、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

产业模式的变革要求编辑应该在创新性方面具有鲜明的印记。他们显著区别于传统编辑角色,传统编辑强调其在职业行为上的“规范性”特质,而数字出版产业更加注重其在职业行为上的“创新性”潜质,传统出版转型更关注出版资源的整合,这样的整合方式要求编辑应做到内容创新并熟悉多种载体,达到复合出版、立体营销的目的。

2.产业链延长和分枝要求编辑树立统筹策划观念,熟悉数字技术

手机厂商、数字出版商、电子书制造商、通信运营商的纷纷加入使出版产业链延长和分枝,生产流程的分层性、数字出版产品的多元化,以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协同性,要求编辑必须树立起统筹策划的观念。在这种统筹策划的观念下,编辑在项目策划时,就能考虑选题在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上的运用,做到同一内容多次利用、多元。

数字出版离不开现代数字技术。编辑基本在计算机或网络上完成信息检索、内容处理、多媒体转换等工作,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转换技术等各种现代出版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内容的呈现需要新技术支持,因为数字出版往往会运用到多种媒体形式。

3.工作范畴扩大要求编辑从“编者”向“创者”转型

出版业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平面的纸质出版向多元的立体的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共存并行的方向转型,编辑人员的工作范畴已不仅仅局限于“编”,还向“创”扩展,如编辑要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再创作,为读者创造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要求编辑由“编者”向“创者”转型;任何传统图书内容都并非简移到新媒体载体,必须经过编辑对内容的再创造才能达到让读者轻松阅读和无缝体验的目的。

数字时代的编辑人员除了要具备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在知识技能、经营管理、开发应用、产品延伸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应是精通一门以上专门技艺,兼通文学与科学,具有较强的创意加工和技术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的复合型人才。

出版转型背景下“一体两翼”编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出版转型对编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这种人才除了具有传统出版人才共有的特性外,还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数字出版产业对编辑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编辑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

第一,学习能力。数字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它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出版又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产业,普遍具有兼容性、文化性、精神性、经济性、技术性等产业属性,因此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应兼通艺术与经济、文化和技术,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编辑具备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第二,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其产业形态、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它与创造力分不开。内在的创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创造性行动是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灵魂素质,它决定了从业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功率。

第三,核心竞争力。转型背景下编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技术是实现数字出版的基本手段,也是数字出版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而综合性能力则是数字出版活动中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

第一,信息集成能力。信息集成能力是编辑的基本素质,其应善于从门户网站、图书网站、专业网站、学校网站、网上社区、博客、微博等渠道收集、理解、分析和运用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选题策划提供依据。再者,编辑应具备信息分类和筛选、信息梳理和编排的能力,能针对不同用户和读者提供序化信息,让读者尽快找到跟自己最相关的信息,方便消费者使用。

第二,超媒体编辑能力。图书出版立体式开发已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媒体界限和传统思维,实现了媒体间的融合,要求编辑不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等印刷媒体内容,还应该熟悉处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超文本+多媒体”多种手段的熟练使用,这对转型时期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内容再生成能力。内容整合、再开发能力是传统出版转型的关键优势。传统出版内容并非可以直接“平移”到数字出版,内容需通过整合、再生成和传播来实现增值,并以此创新和设计内容产品。这就意味着,编辑应成为数字内容的深度加工者、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者,引领传统的单一、平面、静止的内容生产方式向复杂、交互、立体、跨媒体的知识生产转变,在内容的经典性、专业性、主要性上下足工夫。

第四,多媒体传播和营销能力。在数字时代,传播行为贯穿图书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一方面,传统图书出版内容的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同一个内容,既有纸质载体同时也有电子书和网络载体,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力也在扩大,图书内容的价值也在多元化的传播过程中得以增值。另一方面,纸质出版物的营销,需要借助网络营销,数字出版物如手机报、数据库、程序包、App软件同样需要借助网络进行营销。编辑要想具备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多媒体传播能力和营销能力。

第6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一、适应新闻专业人才转型要求,确立人才培养新定位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国内高校新闻专业必须调整既有的办学思路,确立人才培养新定位。

一方面,要由培养适用单一类别媒体的采编人才向培养适用融合媒体的采编人才转型。过去,我国高校新闻院系都是围绕单一形态的媒体进行专业设置的。从媒介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其中最明显的症结就是新闻实务类课程过分细分,人为割裂了报纸、广电、网络等不同媒体业务技能的培养。例如,报媒专业主要按报社采编流程来规划课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主要着眼于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业务能手。这种依媒介种类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难以培养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这种按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2]相对于单一媒体,媒介融合发展意味着媒体从业人员的采编意识、知识架构、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向“全媒体”拓展。“在媒介融合情况下,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记者与编辑、报纸媒体的从业人员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等等这些概念将会被淡化,因为新闻从业人员将同时具备多项职能、扮演多种角色。”[3]因此,培养具备采、写、摄、录、编的综合业务素质,具备报纸、广电、网络等多种平台作业能力于一身的融合媒体新闻采编人才,是今后国内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走向。

另一方面,要由偏重培养“采编”类人才向培养“采编,’与“运营”兼备类人才转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主要侧重培养新闻采编人才。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这种单向度的人才培养取向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说记者、编辑会影响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与特色,从而影响到媒体的兴盛与发展,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效的媒介平台管理者则可能直接关系到整个传媒行业的变革和兴衰。”[4]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相对滞后,传媒领域迫切需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在提供这类人才方面却存在着明显不足。此种情形下,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理当在人才培养取向上主动作出调整:由侧重培养“采编”类人才向培养“采编”与“运营”兼备类人才转型,以适应传媒业对采编与运营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实施学科基础宽厚、课程特色突出、具有前瞻性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T”型人才,即学科基础相对宽厚,恰似“T”的—横,同时兼具专长与特色技能,宛如“T”的一竖。媒介的融合发展使传媒业今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新闻媒体在采编人员的选用上将很难再满足于能够胜任一般性的采编业务。知识面广博、学有专长、具备特色素质的“T”型新闻业务人才,将成为今后传媒界人才争夺的焦点。因此,高校新闻专业实施学科基础宽厚、课程特色突出、具有前瞻性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已迫在眉睫。

(一)学科基础宽厚

实践表明,新闻工作者必须是个“杂家”,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素养,学科知识偏窄一般缺乏长远发展潜力。“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已经说明,仅仅具有新闻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多学科知识背景和跨媒体工作能力已经成为今天媒体选择人才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确,当前新闻媒体普遍倾向于吸纳复合式人才。“复合式人才的培养,需要打通新闻专业教育、人文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阻隔,将多种知识融为一炉。”[6]因此,探索“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适应媒介融合发展形势改革培养方案的不二选择。除了要让学生学习新闻传播类课程外,还应将文、史、经、管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科拓展课程以合理的比例“配方”后提供给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宽厚的学科素养。

(二)课程特色突出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激烈的同业竞争将使新闻媒体在采编人员的选用上更加青睐学有专长、具备特色素质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亟需探索普适性与特色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特色新闻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部分新闻院系出于特色化办学的认识,尝试将人才培养定位特色化、对象化,如确立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法制新闻等人才培养取向,以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面对媒介融合发展形势,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依循此种特色型人才培养思路。“新闻院系通过市场调研,可以选定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然后集中力量以获得该市场的竞争优势。m高校新闻专业应根据学校区域环境和办学资源优势,确立可行性强的差异化办学定位,进而构建专业核心价值。

(三)具有前瞻性

今天的传媒业早已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局,无论是传播平台、载体形态,还是内容呈现方式,都呈现出曰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新闻专业在培养方案上保有适度的前瞻性,才能适应急速变革的媒介环境对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新闻实务课程要能及时容纳新的传播形态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操作规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就根据新闻传播业界的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科专业教学中尝试推出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包、传播学(新媒体、视觉传播)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课程选修包等。不同的课程包根据其人才培养方向、侧重点和具体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前瞻性实务课程,如“网络互动管理”、“视觉传播实务”、“品牌传播”等,供学生选择后深入学习,成效较好。

总之,实施“T”型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新闻院系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来加以落实。这种课程体系,总体上应由通识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新闻传播主干课程、特色业务课程以及若干前瞻性专业延伸课程四类课程模块组合而成。

三、探索“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优化思路

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所需要的全媒体型新闻专业人才,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将很难培养。“适任而充足的教师队伍,开放宽松的育人环境,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高水准的专业实践基地,是办好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8]因此,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应该积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形式,对师资力量、育才环境和实践平台进行全面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优化师资力量

与西方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往往是来自于业界,具有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不同,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多数缺乏媒体就职经历,这已经成为现今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短板。“我们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素质提高、知识重构、技术提升、学养加深、能力再造的任务。,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业的优劣起着重要影响。因此,优化师资力量,是提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做专职或者兼职新闻教师,以提升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特别是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校内缺乏新闻职业经历的新闻教师赴媒体开展观摩、交流乃至采编实践,增强对新闻实务的直观体验,深化对新闻业界发展现状的了解。此外,还可以与国外新闻院校开展对流,以拓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

(二)优化育才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面对这类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确立自身的独特价值。但是,在当前的办学格局下,要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就必须优化育才环境,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得到合理的引导。一方面,积极请进媒体成功人士进校园,开讲座、做报告,与学生开展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赴新闻媒体观摩、实践。通过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人,从中得到良好熏陶,从而开阔视野,激发职业信仰,提振学习热情,涵育专业素养。

(三)优化实践平台

媒介的融合发展,对新闻人才的业务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新闻专业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所以,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优化学生的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媒介资源(如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站等),为学生构筑坚实的业务实训平台,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动手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高校+媒体”的校媒合作机制,积极利用社会媒体的相关资源服务于学生的新闻业务实践。例如,暨南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与南方报业集团联合推出了“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有计划地安排大二学生赴南方报业集团参加实训。这样,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到新闻媒体内部的采编业务情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夯实业务素质。

四、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学生就业之路

新闻教育历来有着很强的职业导向,要在媒介融合时代求取生存和发展,必须拓宽学生的就业之路,否则,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变革对新闻教育的挑战主要反映在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和选择上。由于传媒业自身在吸纳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方面毕竟容量有限,因此,各高校新闻专业在学生的就业上,不能简单设限于去媒体做新闻这一狭窄出口,而应该引导学生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就业之路。

首先,引导新闻专业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目标,以促进就业时人员的合理分流。当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总量相对过剩,人才供需相对失衡。同时,各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低于业界预期,难以与业界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在对《重庆日报》、华龙网、《扬子晚报》等几家媒体二十多位编辑记者所做的“媒体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与期盼”相关访谈及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在面向媒体求职时新闻专业毕业生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有明显优势,而近七成的人则认为优势不明显。

第7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以及给排水行业一线的分析化验、运行管理、设备保养维修、施工等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为适应企业用人观的转变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启动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过程

(一)开展专业调研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适应江苏环保产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环境保护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物理污染治理等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污染设施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艺设计员、项目经理、安装调试员、运营管理员等。毕业生能充分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以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以培养学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可持续能力为核心目标,以企业目前运行状态和运行工艺为内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动态为前瞻,构建“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和职业生涯拓展问题。

2、以环保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基于典型的工艺流程、工作任务,完成课程标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建设任务。争取将这两门课程建成学院精品课程,并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同时,完成该课程的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构建自主网络学习模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网络自学的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完成“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完成“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专项课题研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建设,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和仪器设备,调整、细化实训室功能,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按照环保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完成企业真实运作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电镀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校内一体化实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企业运行状况一致的实训环境。建立系统化的校内实训及校外实习教学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内容

(一)“校企互融,引领企业,学做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工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环保行业和工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资深人士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在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和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按照企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专业教师承接环保工程设计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与工艺革新、职工培训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做到“校企互融”。

专业教师利用院校的科研优势,查询资料,参加专业会议,把握最新科研动态,并利用学校现有的治理设施,进行研究和放大性研究,将污染治理理论研究变为可能的生产实际,引领环保设计企业;或就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难题,进行系统研究和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基于水、气、声、渣污染治理工作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基地,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于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对典型工艺设计和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把学与教、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实现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不断“能力递进”。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坚持课程体系符合环保工程设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岗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将来自企业一线的鲜活工艺案例贯穿其间,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导入、模块化教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遵循“先会后懂”的逻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手段上,利用校内外实训及实习条件,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每一个等级职业资格培养的模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对中级工职业岗位能力的分解,明确其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由此逐级开发出课程,制定出符合中级工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开发出为其服务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形成“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结合学生、教师、课程安排、学生求职环境等因素,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搞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在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参与下,通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按照学习探究、综合渗透、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的原则,注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教师立项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使多媒体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采取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将引导文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比较教学等方法融于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互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产学结合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新颖,综合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和示范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为加快推进多媒体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我区现代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明确企业入园标准

凡入驻多媒体产业园,并经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区多媒体产业扶持企业”和“区服务外包业扶持企业”的企业,方可享受本意见所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多媒体产业扶持企业应为主要从事动画影视、网络游戏等多媒体产品的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和制造,动漫、电子游戏等多媒体产品的测试和运行平台的开发,以及与多媒体产业链相关的创意企业、多媒体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企业的多媒体产品销售额应占企业全部收入的50%以上。

服务外包业扶持企业应为主要从事商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PO)、知识流程外包(KPO)的企业,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建立产业发展资金。自多媒体产业园启动建设起,前2年区政府每年安排250万元的专项资金,第3~5年(运营初期)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从第6年(含建设期)起,区政府在产业园上缴营业税金、所得税地方留成区得部分提取5%补充发展资金。多媒体产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多媒体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产业园内企业的动漫游戏原创产品的补贴、获奖产品的奖励、新技术新创意的奖励、员工技术培训的补贴等。主要使用于:

(1)投资平台建设。建设期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多媒体产业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2)鼓励原创作品。凡通过本区申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原创性动画影视作品和原创性游戏作品,主要是:按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对重点原创作品进行风险投资。对原创作品公映或公开运营给予奖励: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维动画片,按片长每分钟1000元给予奖励;在长三角地区省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500元给予奖励;在市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300元给予奖励;三维在二维的基础上给予加倍奖励。在多个台播出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予以奖励。

对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国内外主流网站公开运营的原创网络游戏作品,根据其用户数、在线人数按每部15~30万元奖励。

(3)奖励获奖作品。在产业园制作的动漫、游戏等多媒体原创作品获国际性重大奖项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获国家级、省级重大奖项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优先播出的优秀动画片,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经国家文化部或工业和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上线运营的原创游戏,每款奖励5万元;获国家文化部或工业和信息产业部认定并推广的益智类游戏,每款奖励5万元。获多次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予以奖励。

(4)扶持外包业务。在园区注册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T)、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0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IS0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等认证给予支持,每次认证给予5万元奖励。

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区技术创新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多媒体产业和服务外包业技术创新。

(1)对引进或新创建的多媒体技术研发中心、公共测试中心、发行策划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可列入当年度科技计划,并给予一次性15万元奖励。

(2)认定企业装备投入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指导目录、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的,按设备投资额奖励3%。该项政策操作程序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3)认定企业进口设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指导目录、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的,享受国家进口设备抵免税政策,单笔进口100万美元以上者,追加奖励10万元。

三、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3.认定企业在其注册设立之日起,上缴营业税金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奖励80%,后三年奖励50%。

4.认定企业在其注册设立之日起,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奖励100%,后三年奖励50%。

5.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当年新增外包收入100万美元以上的,奖10万元;当年新增外包收入500万美元以上的,奖20万元;当年新增外包收入1000万美元以上的,奖30万元。

6.鼓励企业争创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著名商号,对所取得的称号按区政府有关政策予以奖励。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7.扶持人才培训机构。鼓励大专院校、企事业组织、人才培训机构入园创办多媒体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对在三年内大专以上员工上岗培训量平均达到200人/年并输送到园区企业工作的,经认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8.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多媒体产业园区内组织的员工技能培训,经核定后予以补助:

(1)鼓励人才集聚。凡入住产业园注册企业通过转移、集聚方式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能员工的,在册从业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按500元/人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2)鼓励人才培训。凡区户籍大专以上待业人员参加认定机构职业培训通过考核,且在多媒体产业园就业的,享受50%的学费补贴,每人不超过3000元。

凡非区户籍大专以上待业人员参加认定机构职业培训通过考核,且在多媒体产业园就业的,享受40%的学费补贴,每人不超过2000元。

(3)学员须在与用人单位签署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经区人力资源局鉴证后方可享受学费补贴,学费补贴分两年发放。

9.鼓励高端人才引进。凡属世界500强企业,多媒体行业,服务外包业国际排名前20位、国内排名前10位等三个层级的企业入园创办多媒体企业的,对其法定代表人,由产业发展基金按层级分别给予60万、50万、40万的安家补助;对上述企业技术总监、创意总监、特殊岗位人才等行业领军人物,经过认定的,按层级分别给予30万、20万、10万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安家补助分5年到位。

10.提供人才管理服务。对园区内企业参加区政府组织的人才招聘活动,或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网招聘需求信息的,5年内免收摊位费、信息费及其他相关服务费用。对所引进人才可无偿人才档案管理。

11.认定企业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以上高层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政府通过财政奖励,前三年奖励100%,后三年奖励50%。其奖励所得用于在本区区域内购置住房、租赁房屋等必要消费。

五、扶持园区建设运营

12.多媒体产业园运营公司及关联公司营业收入上缴营业税金、所得税地方留成区得部分,区政府通过财政予以奖励。奖励标准为:多媒体产业园投产后第一年至第五年奖励100%,第六年至第十年奖励50%。

13.多媒体产业园运营公司土地使用税区所得部分自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前5年全额返还,后5年返还50%。

六、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第9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与广泛普及,已经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都产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1],手机上网已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传统纸媒逐渐走向了萎缩。那么,传统纸媒如何生存、发展,继续发挥其功用?唯一方法就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这就推动了原本单一化的纸媒逐渐走向了融合,媒介融合也就应运而生。何为媒介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在以数字、网络以及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以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2]蔡雯教授的解释虽然偏向宏观性的理论阐释,但他的理论性阐释中突出了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媒介运营能力。我们结合申报传媒公司新媒体采编招聘岗位要求,具体分析一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团队合作等要求是不变的。二是对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出高要求,要精通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新闻用语、营销方式。三是没有明确学历的要求,反而突出岗位人才的媒介融合的特性。首先采编岗位融合,采编不仅仅是文字、图片,更重要的是视频,这就是媒介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其次是市场运营与采编的融合,甚至是不同运营平台的融合管理,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新闻传播教育的“老问题”更加凸显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方式与信息技术脱节,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媒介融合时代会更加凸显。媒介融合更加突出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回应媒介融合,教师讲课经常会提及新媒体、媒介融合,部分学校也设置了媒介融合的课程。但由于媒介融合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新闻传播方面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还未出现媒介融合,因此,他们在媒介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尚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因此,他们采用的方式,也仅仅是添加了一些媒介融合的内容,或许能暂时地满足媒介融合人才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很难真正促进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2现有理论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由于上述“问题”一直未解决,高校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设备等依然偏向于理论教学与传统主流媒体,因而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营不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并未从时展的角度调整、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是其重要原因,固守于传统重理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或者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碎片化的“修补”,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员[3]。

3媒介融合时代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途径

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融合广度与深度会日益增加,新闻报道内容、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元,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文精神、新闻理想与新闻职业道德等,本文认为高校迫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3.1与时俱进,更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目标是行动的指导,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存在,与高校教学理念、目标未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有很大关系。为此,我国高校应基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重新审视当下的复杂传播图景,突破“采、写、编、评”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媒介融合、大媒体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具体的培养目标[4]。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要增开新媒体、媒介融合等专业课程,早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内容,但最终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课程结构;二要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新媒体、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三要更新教学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组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实验室,如VR技术、AR技术、MR技术等新媒介技术,革新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叙事模式,从而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大众对新闻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3.2突出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新闻传播学的生命,其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校内开设实践课堂,结合校内开设各种微博、微信、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如重庆某新闻学院开设了“传媒新视角”“编导派”“咪点儿”“淘学猫”“视说新语”“欧了”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第二步各个高校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发展定点合作教学的新闻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平台与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各种媒体新闻传播的异同,并培养其新媒体运营的能力。两步走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很难,每一步都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师资队伍的组建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激励高校教师在新闻传媒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并要求每位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外聘用优秀传媒人才,从国内传媒引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多管齐下,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