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调节的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定量调研定量调研建立在数字、逻辑推理和客观数据的基础上。这种方法很适用于科学研究,但用于与设计有关的调研时往往不成功,而社会调查的形式更适合设计师的需要。定量的市场调研其实是将统计学与注重于问卷改进的社会调查相结合,可以对问卷的答案进行评估,为未来的设计提供参考。
(2)定性调研定性调研处理的是主观的材料,如文字和图像。这一研究方法力求了解设计领域里问卷调查的质量。这种形式的调查运用个人或小组面谈、文献检索、实地考察等方式以求了解或解释社会行为。如,调研者想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购物习惯,可能要花几天的时间在商场跟随被调查的青少年对象,并记录观察的结果。回顾调查记录,可以找出共同点,从而提出有关青少年购物行为的理论。在有关视觉沟通的设计中,大多数调研实践属于定性调研。设计师必须努力把握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新项目。
(3)直接和间接的调研这里指调研范围的普遍性和针对性。直接调研原来是指某个组织为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调研。如化妆品公司可能会结合观察性调研与问卷调查两种形式,搞一个针对中学女生的购物行为的调查,了解未成年少女的购物习惯,然后会把由此产生的数据用于货物的包装、物品在橱窗或柜台里的摆放以及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用途。间接调研是指重新研读以前调查中所搜集的数据或者别人已经公开出版的资料,缺点是,虽然节约人力物力,但并不是总能符合调研者的实际需求。
(4)构成性调研与综合性调研构成性或探索性的调研往往用来深入了解与项目有关的领域或用来帮助确定面对的问题。因为在创新的专业领域,发现并清理沟通上存在的问题事关重大。构成性调研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多调研方法可以用在构成性调研中,包括文献检索、趋势预测、问卷调查和客户使用等。
2、调研的策略
(1)竞争对手分析分析竞争对手是一个评价自己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的过程,它利用公开的情报资源———在网上或其他媒体的与该公司有关的资料来决定对手的竞争力。搜集到的情报经组合得出对手公司的概况,其中可能包括历史、产品、市场、品牌定位、人员、设备和营销策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调研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2)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注重调查人类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环境中的行为。市场调研并非指单一的调研方法,而是涉及多方面的调研策略,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层次和比较大量的取样来进行调查研究。市场调研搜集任何有关营销问题的信息,包括推出新产品、品牌资产、消费者如何做出购物决定的过程、广告效果。根据有待调查的问题或项目,市场调研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采用并综合多种不同的调研方法比单一方法得出的结论更准确。
(3)客户试用客户试用,也称为可用性测试,采用广泛的技术手段来衡量产品在达到项目要求(经费预算、规模、技术要求)的同时,是否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是否容易得到,功能是否完备,使用是否方便等等)。
【关键词】企业;市场机制;区域经济发展;健康;投资环境
政府和市场在招商引资活动中究竟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政府应担当主角,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有人认为政府只能作为配角,企业和项目业主应唱主角;也有人则认为,招商引资应以市场调节为主导,政府不要干预,让它自然成型。最近,媒体披露一些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任务以行政命令形式,分解下达各部门和单位,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还有些地方给予外来投资者超出法律规范的“超国民待遇”。一时间,社会上人们认为土地的减少、环境的污染、能源的短缺,都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的需要。盲目招商引资造成的,指责政府参与或主导招商引资,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本文试图从公共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浅析招商引资机制中的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与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的利弊分析
1.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的利弊分析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都是政府干预型,也就是政府既管招商引资的规划、政策的制订,又管项目的洽谈、签约、审批、到资、建设,还要管就业、环保、税收、投资环境建设等,企业和项目业主处于配角、被动的地位。政府干预型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当前经济发展仍是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GDP统率一切;二是招商引资所需的土地、海洋、林权以及优惠政策等公共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刺激经济落后的地方政府寻求外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热情;四是政府掌握的公共财政收支不平衡,促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以增加财税收入。
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政府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有限的土地、海洋岸线、林地等公共资源的作用,按照市场营销学的七要素进行包装,开展推销招商;三是有利于减少经济外在效应,保持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的弊处,主要是:(1)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的效率较低。与市场机制不同,首先政府干预具有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性,对于投资者(顾客)的让渡价值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最大化,为了引进项目,不论项目质量,不讲投资回报;二是忽略不计,招商引资变成走过场,耍花架子。其次,政府干预型还具有垄断性,政府所处的土地、海岸线、林地等公共资源的垄断供给者的地位,极易丧失对效率、效益的追求。(2)政府干预型容易引发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内在效应”。如有的地方为了政绩需要,盲目招商引资,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有的地方为了应付上级的引资任务,弄虚作假,这种追求私利的“内在效应”必然极大影响政府干预下的资源配置的优化,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3)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挽回的。因此,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决策需要决策者具备很高的素质,对资本市场运行走势要有准确的判断,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向要有科学的定位,对产业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及公众利益的关系要把握得当,这在具体实践中是有相当难度的。(4)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合法或非法的形式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有可能受钱色的引诱,做出有利于不法企业和商人而损害公共利益的事。
2.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的利弊分析
由于政府干预型招商引资机制存在不少弊端,一些业者人士提出招商引资要完全市场化运作,即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依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合理配置资金、产业等资源。
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培育项目市场,激发项目业主以及中介机构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经济,延长产业链,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机构不断创新;三是有利于运用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对供求变化能及时做出灵活有效的反应,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四是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的良性运行还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等。
但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也和市场经济一样,有其局限性,其功能缺陷是固有的。(1)缺乏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能力。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2)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市场机制可以调节招商引资的规模、速度,但无法自动削弱或消除引进项目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等外在效应。因为这类外在效应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3)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调节型招商引资往往有利于产业基础好、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优良、人才富集的地区,而经济落后地区先天条件不足。难以施展。市场竞争规律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政府市场相辅型招商引资机制的意义
综上所述,政府干预型和市场调节型的招商引资机制皆有利有弊。要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我认为,要将这两类机制的优势进行整合,形成政府市场相辅型招商引资机制。这种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对招商引资的核心理念科学定位,改单方面重视“招”、“引”需求为重视投资者和项目承接地双方利益需求。招商引资能否取得成效,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取决于投资者和承接方有否拥有被对方认为有价值、可供交换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地方能否提供投资需求的资源、环境、政策等条件,投资者有否投资需求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能力。二是对投资者、项目承接方和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科学界定,改政府统揽为三方分工有别,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政府负责制订、实施、监督地方产业规划和政策,包括产业规模、发展方向、土地价格、环保要求、优惠政策等,也可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开发区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者、项目承接方负责按市场化要求运作招商引资项目的洽谈、签约、报批、动工、投产、运营的全过程。项目承接方可以是开发区、企业,也可以是行业商协会、中介机构等。我认为,建立这种政府市场相辅型招商引资机制,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招商引资的盲目性。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场发挥经济利益的刺激作用。这样既使招商引资保持一种强劲的动力,又能有效保证经济发展健康,可持续。
二是可以有效克服和纠正政府“内在效应”和经济“外在效应”。政府市场相辅型机制将政府从干预型转变为辅助型,使得政府从招商引资决策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能够公平、公正地制订宏观经济政策,处置经济“外在效应”,组织和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优惠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可以有效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投资者、项目承接方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分解决策结构,对产业的供求变化最敏感,可以及时做出灵活有效的决策,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政府制订“游戏规则”,充当裁判员和监督员,保证招商引资的质量。
四是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贫困地区的招商引资可以采取以政府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机制。因为落后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成熟,市场主体还难以为主担当招商引资,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进。而发达地区市场机制活跃,市场主体足以为主担当招商引资,可以采取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机制。可以说,政府市场相辅型招商引资机制无论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均可使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通常市场经济也叫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及需求水平;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作为决策主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信息是按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横向渠道传递的。
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两个阶段
1.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阶段
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是经济运行的唯一调节手段。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仅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至多也只是承担某些公共工程和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只是充当所谓的“守夜人”的角色,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轴心,以市场价格为导向展开的。
2.宏观管理的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政府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参与构造、干预和调节市场,参与市场的发育、整合和市场机制创新;政府作为国家垄断代表介入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阶段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资源配置,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协调者,制订经济计划,实施经济政策,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协调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产业结构,影响经济运行的周期。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国家干预主要侧重于宏观领域,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的均衡运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则作用于微观领域,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刺激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在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是一致的,市场机制是政府有效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都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基础之上的。
考点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和作用
1.市场与计划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2)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3.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再次,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
(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各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最后我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实行方法上的突破。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如何实现的
(1)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会减少供给,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1)原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措施:①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行政,建立透明、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打造法治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打造信用政府,做诚信表率。②市场主体要树立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和诚信观念,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3.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种手段各有所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运用这三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正确理解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关键词:市场失灵 民办高校 帕累托最优
民办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举办教育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利润回报,“一个人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进而导致了一种非他本意的结果。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害。他追逐自己的利益,往往使它能比在真正出于其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从市场调节的表层结构看,市场是无数个体的交换活动,从市场调节的深层结构看,市场调节取得了一种协调的功绩 ,虽然这种功绩不一定是市场运行主体能充分意识到的。可以说,一切社会控制都是人工与自然的统一。控制一方面具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趋利避害的特点;另一方面,控制正因为遵循了规律,因而具有自动的、非意向的和无意识的特征。总之,教育市场调节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有机统一。
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现代西方经济学论证了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表现为市场的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这导致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相对于市场具有禁止力、惩罚力、征税能力和更能节约交易成本等优势。
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举办教育,不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提供公共产品,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按市场的规则进行操作,同时,它又不是一个理想的竞争市场,市场调节是高等教育调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办高校的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对于营利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的手在进行调节。随着市场因素和外部力量的强有力介入,市场调节作用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制定、实践运作中必须予以严肃考虑的一个问题。
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市场实现经济活动的目的,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所产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功能,以较高的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促进了对劳动力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市场与理论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因此,市场失灵总是难以避免的。
民办高校中市场失灵主要缘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技术性与体制性垄断、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机会与结果分配不公平、营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等属性与特征。
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表现
(一)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就是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彼此分离,即社会边际效益大于或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正外部效应则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收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着正外部效益,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突出表现为高等教育通过知识的增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提高、形成美学和文化价值、促进更有效的政治参与。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着正外部效应,纯粹通过市场途径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个人决定购买任何产品只是取决于他们对私人利益的判断如何,他人外部的积极影响并不为人们所考虑。因此,私人通过市场途径来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对外部性的纠正是有限的,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如果只诉诸市场力量,不可避免会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失灵。
(二)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
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各个参与主体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民办高校虽然在生源方面不及公办高校,但由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求学者相比公办高校的招生数前者还是很多,民办高校的市场非常大,民办高校几乎处在接近垄断的地位,特别是知名度广的民办高校,求学者蜂拥而来。因此,平等竞争是很难解决的课题,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就是这种现象的必然结果。
(三)开设专业完全迎合市场
为了吸引生源,学校想法设法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忽视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投入,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基础薄、知识面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特别是改造社会的能力;最后,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着形形的信息不完全现象,学生在选择学校、学科、专业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问题,一些高校提供的笼统而模糊的招生宣传资料很难使他们做出正确的甄别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市场机制的运转,其效率势必受到影响。
(四)利益最大化理念主导办学行为
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举办教育是一种纯投资行为,目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开设专业时都是低成本的文科性专业,或者为了吸引生源开设高成本的热门专业,在投入方面大打折扣,实验设备简陋甚至没有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节省成本开设基础课较少,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则不开设,据笔者调查,民办高校开设体育、音乐欣赏、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几乎没有。在校园文化的营造方面的投入寥寥可数。
在教育运行中,市场能够做什么,市场不能做什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市场就像一把工具,它设计用来做特定的工作,但不适合其他的工作。市场调节机制会出现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保证民办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政府干预措施
教育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比起国民财富的影响更大。为使民办高等教育市场良好地运行,应恰当地行使调节机能,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强调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对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矫正失灵。
(一)出台指导性规章
教育是利在千秋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对于民办高校,首先应加强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充分调研民办高校的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指导性规章,如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最后以指导或指导与指令相结合的方式下达给各学校,不仅能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指导,同时还能对民办高校进行规范。引导举办者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目标趋同。
(二)实行行政监督机制
监督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而对民办教育进行的管理与监督活动。民办高校的教育行为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各学校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自觉进行结构调整,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知名度,吸引生源;而另一方面,微观教育单位作为现实的利益主体,在其自身特殊利益的驱动下,有时也存在着通过某种不正当途径获取利益的现象,如前面提到的投入不足,虚假招生宣传,对学生的管理人力、物力不到位等,
(三)实行评估机制
定期对民办高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定期进行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就业工作等方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及时掌握民办高校中存在的教学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党建工作基础投入不足等问题。这样有利于解决办学理念的问题,解决开设专业的导向,实验设备不足,为了节省成本开设基础课、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不开设等问题。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这样教育的举办者就会重视该项工作,因为这直接与生源挂钩,换言之,是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
(四)实行师资监控机制
民办高校一般自负盈亏,办学的自主性相对比较高,在师资方面完全由学校把关,因此,师资的质量不能保证。为了教学质量,应该对进人进行严格监控。教师质量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首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有相应的规定,并进行监控。由于学校和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对教育服务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法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对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进行筛选,使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达成国家规定的教师标准的人员走上教师岗位,保证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克服由于“信息偏差”导致的教育市场失灵。
(五)对思政教育费用进行相应补偿
在上文中提到,民办教育除了给受教育者带来直接利益之外,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效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涉及整个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利益。这种巨大的正外部性,教育是公认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经济学理论业已证明,当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各个市场主体的边际效益之和不等于社会总边际效益;各个市场主体的边际成本之和也不等于社会总边际成本。即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均衡点与各个市场主体的均衡点发生了偏离,从而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差。具体而言,由于具有正外部性,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边际收益之和,单纯市场机制的运作将导致教育产品的供给不足。
对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补偿,能解决投资者独自承担为提高国民素质带来的费用,同时,又能解决受教育者个人对思政教育的投资不足承担后果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通过对学校相应的财政补助和对学生学费补贴,来加强民办高校在党建、思想政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学校增加教育供给。政府通过弥补教育所具有的外部性,使无法自动通过市场调节相互适应的教育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通过对教育正外部性恰当的补偿,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六)实行民办教育信息公开制度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重要问题。针对民办教育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学校定期公布学校的师资状况、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学校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政府通过定期评估检查了解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并负责向社会公布学校的相关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
参考文献:
1.雷明全,胡武贤.我国教育市场失灵的表现、原因及政策选择.当代财经,2004(5)
2.汪波,宋胜洲.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及措施.中国国情国力,2008(5)
3.徐绍荣,徐静.教育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分析.教育论坛 ,2008(3)
4.吴开华.我国民办学校政府规制:实践与展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吴练达,韩瑞.纠正市场失灵的第三种机制.财经科学,2008(6)
6.甘国华.论教育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江西教育科研,2005(1)
7.彭光良,罗晓云.市场失灵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影响的思考.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8)
8.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职教论坛 ,2006(6)
9.蒋小丰,高晓清,李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2)
10.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余玉荣(1980-),女,管理学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产业经济。
[关键词] “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市场诱导型模式政府组织型模式
“大推进”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平滑“起飞”后的特定时期出现的经济持续超常增长现象,一般产生于工业化开始后的一定时期。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条件不同,“大推进”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同。
一、“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基本形式
1.市场诱导型模式
市场诱导型模式是自发的初次调节模式,指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大规模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促使新产品、新专业、新产业和新组织迅速涌现,旧专业、过时产品和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推动均衡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经济不断演进,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实际收入大幅度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进入衰退期,专业化经济和分工演进减速,经济增长曲线由凸转凹,经济进入减速增长期。但是,当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再次加大研发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步伐时,整个社会将出现新的科技创新浪潮,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整个社会将出现又一次跳跃式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以科技进步为杠杆,以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力,由市场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协调人们选择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组织大规模的复杂的分工,吸引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最优区位和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均衡分工水平迅速向完全分工演进,因而,这是一种动态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仅靠市场机制诱导产业发展,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企业和地方在价格机制诱导下竞相追逐价高利大的产业,会造成产业畸形发展,长线过长、短线过短,或产业结构趋同。
2.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政府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工业技术结构和未来演进趋势,通过集中有限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制订工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和增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总体效益显著的区域,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占据产业发展大制高点。如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布局,培育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大推进”工业化。这种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属于自觉的再次调节形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政府是工业结构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政府组织不能取代市场调节,而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关联效应。该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稀缺要素流失,克服市场调节给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挤出效应”,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实践证明: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推动分工自发向完全分工演进,实现“大推进”工业化是极为缓慢的,也是极少见的。
3.计划主导型模式
计划主导型模式指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在极短时间内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环节,在各个部门建立一批专业化水平很高的企业,迅速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跳跃式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均衡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建国初,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基础极为落后,工业结构体系不健全,布局分散,加上资金缺乏,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计划主导型“大推进”模式。如我国通过“一五”时期进行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和 “二五”时期的10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通过模仿发达国家工业组织结构,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迅速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种工业化模式的缺陷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市场机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和部门完全靠政府计划指令引导,缺乏生产经营自和积极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它不能创造出新的工业化模式,一旦模仿潜力耗尽,最后会衰落下去。建国后,出于赶超的需要,国家在西部投资兴建了大批以采掘和原材料为主体的资源导向型产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因地区资源的枯竭和市场需求的涨落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结构性衰退。事实证明,这些资源导向型产业由于布局分散,互不相联,自我循环,加工层次低,加上产品价格低,未能推动地区经济跳跃式发展。
二、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模式,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运用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参数,以及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引导和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的统一,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种模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的统一。如在经济过热时期,采取通货紧缩、扩大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降低利率、再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减免税收,增加国债券发行、失业补助和社会福利开支等措施。现阶段,在出口需求低迷的条件下,也可实施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政府支出等措施,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推动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计划主导型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财政信贷资金完全由政府计划分配,企业缺乏经营自和积极性,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经济发展主要靠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已大大缩小,这种计划调节是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这种政府宏观调控不是对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被动反应和调适,而是通过政策工具的协调和创新,主动对经济发展过程实施积极调节,包括经济政策目标体系和政策措施的协调与创新,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如“五五”时期国家计划的120个大型基建项目、“六五”时期的496个大中型基建项目、“八五”时期建成的845个大中型基建项目等,这些项目建设使主要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三、“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协调
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按照价格信号选择最有利的分工组织形式,推动均衡分工水平不断演进,实现工业技术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这种工业化的实现是通过个别主导产业的跳跃式增长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是极为罕见的,跳跃式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只有美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如按1860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国在1834年~1859年的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02%。二战后,随着传统自由经营论的破产,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说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从此,人类进入二元经济调控的混合经济时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刚性、产业互补性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了“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尽管该模式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和资源有限性,实际推行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否认该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说该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狭小,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推行缺乏现实经济基础,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市场诱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基础,政府组织型模式和计划主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三种工业化模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各有其作用的条件、方式和范围。从作用方式看,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应分清轻重缓急,有强有弱,充分发挥其整体结构效应,以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仅靠政府组织型模式,忽视市场诱导型模式,势必会造成遍地开发,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忽视政府组织型模式,会造成无序发展,盲目发展,低度发展,产业结构失调。计划主导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瓶颈产业,完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均衡发展。该模式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市场诱导型模式主要从微观经济层次上起作用;政府组织型模式是地方政府实施的工业化模式,以中观经济作用为主;计划主导型模式以国家宏观经济为调控对象。
“大推进”工业化不等于在所有产业齐头并进,也不等于在一个区域所有区位遍地开花,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条件,有限度地在部分产业和区位实施“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如通过设立产业园区、开发区等,政府制定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和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其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平台。“大推进”工业化也不等于产业梯度转移,不能将一个区域定位于产业传承角色,或将产业定位于产业链低端,或在技术开发中定位于被动模仿角色,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应该看成被动模仿与主动创新二重角色的统一,推进产业结构随需求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向产业链高端升级,这样才能改变一个区域的不利地位,提高产业竞争力。还应坚持“就高去低、宁精勿滥”的产业发展原则。如果一开始就定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或衰退产业为主,这样的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市场前景暗淡,竞争力弱,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高速发展
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1)我国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低,工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十一分之一、(2)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3)单位产品物耗高,工资含量上升迅速;(4)产品质t差,工业品合格率不到80%;(5)工业企业资金利润率下降,亏损面大;(6)荃本建设规模大,投资效益低.
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急剧波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国经济发展60年代有2次波动,70年代有4次波动,80年代有2次波动,这些波动阻碍了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也大得多。上表是12个国家195。年至1990年经济增长过程波动的绝对系数和相对系数.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源
1.历史根源。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现代化的大企业几乎是空白,只能靠大量资金、物资、劳动的投入,建设新的项目,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当时是必要的,也是无法逾越的。
2.主观意志违反客观规律.50年代末、60年代、70年代的多次经济大波动,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主观意志违反客观规律的结果.
3.盲目依赖“市场调节”.80年代的2次经济大波动,则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过分相信“市场调节”的力量造成的。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的市场发育过程还很不健全,人们还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号;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单靠“市场调节”,必然把资金投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加工工业,一方面造成加工工业大量设备闲置、利用率低,资料表明,我国棉毛纱绽利用率是71%,彩电、冰箱、洗衣机设备利用率分别为50%、29%和37.5%。另一方面造成农业和荃础产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4.走样的“计划调节”。改革开放以来,不能说完全没有“计划调节”,否则如此庞大的国民经济怎能支撑发展到今夭。但在那些积极的“计划调节”之外,还有一种走样的“计划调节”,即党政首长主观意志转化形式的“计划调节”。凭某位首长一个即兴题词,就可建立一个保税区.在3。万吨乙烯规模已嫌过小的情况下.还会批准建多个14万吨乙烯项目.这种“首长工程”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要的根谭.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保证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靳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家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明确提出,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可见,中央已经认识到.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有体制上的保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至今得不到根本转变.就是因为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大体是,新旧体制并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突破,行政约束不太灵了,但还未退出历史舞白,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还不完善,缺乏经济约束能力。这种新旧体制并存的格局说明,整个体制有扩张的功能,缺乏约束功能,这种体制缺陷,强化了旧体制的“投资饥渴症”,带有明显的外延扩张冲动。为什么各地要争项目、铺摊子,扩大墓建规模呢?因为当今投资主体基本上还是各级政府,投资资金来谏还是单一的国家银行,投资决策者仍不承担投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级党政领导来说,多上新项目可以取得一举多得之功.一是上产值以求政绩;二是上利税以求财政收入;三是上就业岗位以求地方稳定。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企业对技术进步的要求不迫切呢?因为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它何必面对投资改造的风险去争取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呢?“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很形象地道出了个中奥妙。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来说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调节(或称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功能,利用计划调节在宏观经济制衡、经济结构协调、市场竞争保护、整体效益优化及公平分配维护等方面的长处和市场调节在微观经济均衡、资深短期配里、市场信号传递、科学技术创新及局部利益驱动等方面的长处,形成有利于节约资谭、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深优化配!的经济运行机制.
一、教材分析
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本节课的知识点繁密,重难点问题集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比较市场和计划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科学精神: 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的优点和缺点。
3.法治意识: 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市场经济参与者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
4.公共参与:认识到每个市场经济参与者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积极维护市场秩序。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规范市场体系的措施。
2.难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倡开放式互动教学,侧重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以实现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情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为接下来知识讲解奠定基本理论认知。
新课讲授
一、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
——认识市场懂机制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情境材料:展示我国今年猪肉的供应量VS我国每年猪肉的消费量
阅读材料,并根据老师的分析试图对情境所反映出的矛盾问题作出分析:
1.这组材料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怎样的矛盾问题呢?
1.以“猪肉”这一日常生活食物作为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于增强学生对该问题的感性认知。
2.情境材料突出了我国猪肉的巨大消费量以及今年猪肉供给的严重不足,这一鲜明对比利于学生理解供不应求以及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
教学提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要求合理配置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对上一情景即猪肉供不应求关系再讲解。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
1.面对猪肉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是如何解决的呢?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进而了解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
教学提示: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机制
情境材料:2020年3月份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企业暴增了18000家。
从供不应求出发,结合生活常识思考以下问题:
生猪养殖企业猛增会对猪肉供求产生什么影响?完成流程图。
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路径,进而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价格与需求、供给之间的一般规律:一般情况下,价格上涨,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跌,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根据原理,用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供给之间的关系。
考察学生对这一一般规律的理解。
教学提示:
1.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路径。
2.市场是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等机制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3.商品价格与需求、供给之间的一般规律。
二、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缺点?
——分析市场 明利弊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教师引导:
1.今年生猪行情比较好,一些企业纷纷投资生猪行业。那么这些企业是依据什么对资源进行配置的?
2.这么多企业都想抓住生猪市场的商机,那么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会怎么做?
思考以下问题:
1.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路径,理解企业行为的依据。
2.思考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可以有哪些战略妙招。
1.引导学生在认识企业投资生猪行业的依据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一个优点。
2.让学生在提出战略妙招的同时认识这一妙招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进而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二个优点。
教学提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
2. 市场配置资源的弊端
情境材料:
1.今年八月份全国多处地方因非洲瘟导致出现生猪大量死亡。市场上出现少数不法商贩向生猪养殖农户低价收购病死猪,用于冷藏以后卖或低价销售给一些食品厂。
2.因生猪市场较好,2020年3月份以来,生猪养殖企业猛增了18000家。但存在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猪场内部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等最后导致入不敷出甚至倒闭。
3.现在猪肉的供求关系是供不应求,猪肉价格大涨。众多企业纷纷扩大规模,大量生产。也许后期会出现人们猪肉需求饱和的现象,造成猪肉滞销。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
问题:
以上材料反映出市场调节存在什么弊端?会带来什么影响?
情景材料是对生猪行业的后续报道,一方面能体现材料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
提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
思考哪些物品不能由市场调节。
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物品、特殊物品以及与民生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由市场调节,理解市场作用不是万能的。
教学提示:市场调节不是万能,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三、如何更好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建设市场谋发展
1.市场体系
情景材料:多年后我国AI智能养猪发展前景很好,你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于是……
【情景模拟】思考以下问题:
如果你将来准备进入AI智能养猪领域,你需要跟哪些市场打交道?
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角度回答该问题。通过了解开办企业要和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打交道,了解市场体系的构成及运作。
教学提示:
1. 市场类型: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2. 市场基本要素: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
3. 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及措施
情景材料:经过努力,你的生猪养殖企业越办越好。在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同时,企业开始遇到一些难题:
1.当地仅有的一家猪苗场出了新规定,要求凡是购买本场猪苗的必须要购买饲料。
2.有涉恶团伙企图通过暴力手段打压你的企业,以垄断当地的农贸市场猪肉行业,给你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你想把猪肉销售到外地,但有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猪肉商,对你的产品在检疫和收费方面抬高了门槛。
思考:
1.你面临的难题反映出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给资源配置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反面典例,引导学生理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性,针对问题进而理解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主要措施。
教学提示: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二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六、板书设计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认识市场懂机制
[关键词] 药品销售 虚高定价 医疗机构 价格监管
一、关于药品售价市场问题的提出
药品价格虚高是“十七大”重点强调的“三高”问题之一。据统计,20多年来,我国人均收入提高了十几倍,而药品价格却上涨了100~200倍。由于药品是兼具商品性与公益性的易垄断商品,其价格的形成及市场价格的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直接性,表明药价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一个政策指向下的制度安排问题,是历史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新出现问题的叠加。虽然为整顿药品市场价格秩序,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自1997年始,政府已在全国范围连续实行了22次药品强制削价,然而由于药品价格在制度安排上存在的先天不足,它的边际效应日益递减,药品价格虚高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反而因其持续上涨,导致药品市场价格秩序混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水平,其主要表现是:
1.医疗机构药品高于社会零售药店;
2.经包装改造的同种同规格药品价格要明显高于简装的老品牌;
3.同类药品由于不同厂家而产生价格差异;
4.同一规格型号药品因不同的进货渠道而价格不一,一般药店与平价药店的价格差异更大。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进货渠道、营销手段的不同,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场出现价格差异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同一种类药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存在巨大差价,是绝对不正常的经济现象,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2007年“3.15”期间,笔者在沈阳市皇姑区的长江北街、北陵大街北及泰山路一带最大的六家大药房中,就中药中两味常见药天麻和仙茅做了一下调查,结果发现每10克天麻(片剂)与每10克仙茅的价格,在个别药房差额巨大,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相差3~6倍。国家发改委2006年在修改中的《药品定价办法》中规定终端加价率不超过15%,个别药房的销售价显然已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加价率。
药价虚高决不仅仅表现在某一城市,某一地区,而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反映普遍而广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已成为老百姓不能忍受之痛,根治药价虚高的顽症迫在眉睫。
二、构成药价虚高的成因分析
药价虚高指药品价格偏离价值所形成的过高水平。我国药价虚高问题,尽管目前尚缺乏相应的参照标准,但针对我国药品价格不仅远远高于生产成本,而且政府最高限价也远高于药品中标价格等现象,就不难看出药价虚高的社会现实。其结果是:药品市场的供过于求与价格虚高并存;在质量相同情况下价格越高反而越有市场竞争力;药价虚高与制药行业经营困难并存,这种与经济学原理相背离的药价运行方式,让消费者医药费负担越来越大,也使许多药品生产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究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和药品市场的垄断性。由于药品需求的绝对性和药品缺乏可替代性,导致了药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极低,无法产生由供需双方决定的均衡价格,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药品销售的85%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形成了医院的买方垄断和在医药行业流通链条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医院在与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交易时,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在医患之间,医疗机构会利用其对疾病与药品的信息优势,提高药品的销售价格,对患者过度医疗,多用药、用贵药;在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之间,医院又会利用其终端销售的垄断地位,降低药品的购进价格。在信息不对称、竞争非均衡的医药市场上,政府面临放松规制与加强规制的两难抉择。
2.药品流通秩序混乱,药品生产经营环节的过度竞争。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加零售的销售体制后,始终没有确立清晰的药品现代流通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一方面是过于重视药品的商品性,而把药品作为一般商品全面放开经营的政策,使药品市场秩序混乱。过多的药品经营流通环节和过多的没有经营资质的交易主体,直接加大了药品流通中的不良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提高了药品价格。另一方面,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结构严重趋同,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产能过剩分摊到药品价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推动价格上扬。在利益驱动下,不少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被挤出市场,形成了劣药驱逐良药现象。由于没有完善、成熟的流通体制,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大行其道,将不良竞争产生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3.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缺陷与政策缺失。现行药品定价依据是社会平均成本,但由于药品生产的专业性和差异性,社会平均成本难以计算,致使药品定价依据难以测定。此外,在审批和备案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定价部门对生产企业虚列成本、多计费用缺乏有效的审查和监管手段,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成本,价格主管部门只能根据企业报送的成本资料再加上规定的差率制定药品价格,刺激了医院和各个流通环节加价销售药品特别是高价药的热情。对进口药、合资药、国产新药的审批与药品合理定价脱节,药品审批与药品定价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使不少药品定价存在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供参考的市场成交价,以确定最高限价的有效机制。
4.利益补偿机制的错位是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性因素。我国将医疗机构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进行管理,政府举办的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这些医疗机构的利益补偿有三个来源:财政补偿、药品销售收入、医疗服务价格。由于财政补偿长期以来难以到位,调高医疗服务价格又面临一定的压力(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医疗服务价格既不能体现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劳动价值,又没有拉开档次),医疗机构的价值补偿的主要来源就是药品销售收入,这种以药养医的做法,在客观上对现行的药品购销方式及其伴生的虚高定价行为起到了纵容作用。
以上现象表明,由市场调节价和政府定价两种价格形式构成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是药品价格虚高的内生机制,药品价格虚高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众多矛盾的外在表现,价格形成机制、药品流通体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中的不协调,导致市场机制在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市场失灵、社会效率下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加重了患者和国家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解决药价虚高的路径选择
药品价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既要考虑消费者用药利益,也要兼顾医疗事业的发展,更要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承受能力。特别在定价方面实施改革,要考虑成本因素、比价关系和竞争因素,积极寻找政府定价与市场调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使医药行业、医疗机构、药店和消费者都成为制度改革的受益者。
1.以控制政策目标为主,继续加强对药品价格的政府管制。要通过加强政府管理而不是市场机制的调节,来抑制药品价格总水平的上升。针对医疗机构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患者对医疗需求的刚性特点,采取针锋相对的抑制政策,以患者支付能力作为控制政策的出发点,来重塑医疗市场结构,建立起市场制约力量。对市场上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的药品价格可尝试市场调节为主的方式,以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同时也不会引起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在寻找政府定价与市场调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政府应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动向、价格信息,并向社会,使消费者能够多方面的获得大量信息,在医院中建立类似证券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类似电信服务的费用清单查询制度,推行医药价格明码标价,从而改善消费者与医院信息短缺和不对称状况,增加消费者博弈力量。
2.合理设计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积极引进市场竞争因素。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加快对药品流通全过程的流程再造,构建以信息化引领的药品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一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少环节、低费用、高效益的药品流通体制。同时改变药品销售模式,积极发展药品零售业等一些有益的竞争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消除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环节中的垄断地位,改变其不公平、不公正的购销关系。在现行的药品招标采购办法中,要消除行政干预、政企不分、主体错位等弊端,建立真正独立的招标机构。调整药品生产格局,制定严格的成本审核制度,建立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品生产和经营成本的评价体系,抑制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准入条件,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3.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深化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虚高的药价混淆了药品商品与其它商品及药品商品内部的比价和差价关系,使市场无法通过价格信号正确引导资源配置,造成资源浪费。但是单纯以降低药品价格为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体制上的弊端。国家发给委与物价部门已作出指示,中国药品定价格的管理重心,要逐步从对药价水平的简单控制转向对药价形成机制的管理,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药品政府定价体系,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逐步完善定期调整、审查价格的制度。同时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作用,保护和促进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价格的市场监测体系,规范以价格行为为导向的市场监管模式,降低药品质量信用成本和价格信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