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微生物方法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方法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方法学

第1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关键词:冰酚软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

冰酚软膏是我院自行配制的医院制剂,其主要成分为冰片、丹皮酚等,具有消炎止痒之作用,多年来一直备受广大患者的推崇,经多年临床验证表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为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我们参考相关文献[1-4]对其微生物检查方法进行验证。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设备:净化工作台;PL2001-L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HTY-761匀浆仪、HTY-ⅢA集菌仪、开放式薄膜过滤器(杭州高德泰林有限公司);BIO-Ⅱ-A2生物安全柜(上海振梓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YQL-LS-50S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GHP-9162电热恒温培养箱(扬州慧科电子有限公司);MJX-160B-Z霉菌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

1.2 试药与培养基

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BL) 、亚碲酸钠肉汤培养基等均由中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稀释剂:pH7.0蛋白胨-氯化钠缓冲液(稀释供试品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聚山梨酯80(分析纯)

1.3 供试品:冰酚软膏(规格:每盒重10g,生产厂家: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30511,20130512,20130513)

1.4 试验菌: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均由中国医学菌种保藏中心提供;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方法和结果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有关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试验[2][3]。

2.1 菌液的制备 ①取经35℃培养18~24h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营养肉汤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稀释至10-5~l0-9,使成50~100cfu・mL-1,经活菌计数后备用。②取经25℃培养24~48 h的白色念珠菌液体培养物1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稀释至10-5,使成50~100cfu・mL-1,经活菌计数后备用。③取经25℃培养1周的黑曲霉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5mL洗下黑曲霉孢子,吸取出孢子悬液1mL,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适量稀释,用标准比浊管比浊,其浊度与标准比浊管浊度相当后,取此孢子悬液1 mL,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稀释至10-5,使成50~100cfu・mL-1,经活菌计数后备用。

2.2 供试液制备 取10g供试品,加45℃的含0.1%聚山梨酯80的pH7.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稀释至100mL,用匀浆仪搅匀,制成1:10的均匀供试液.

2.3 平皿法

2.3.1 试验组 取1:10倍供试液1mL和1mL已制备好的菌液,注入同一平皿,迅速倒入15~20mL45℃左右的相应琼脂培养基,待凝,每个菌株制备2个平皿。细菌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48h;霉菌在23~28℃培养箱中培养72 h,点计菌落数,取均值。

2.3.2 菌液组 分别取菌液1mL注入平皿内,每种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2.3.3 供试品对照组 按试验组方法,不加菌液,测定供试品菌数(本底菌)。

2.3.4 回收率测定 按下列公式:

试验组的菌回收率%= 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 ×100%(以下同)计算回收率,平皿法的回收率结果见表1。

从表1结果看,采用检查供试品,人工污染5种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回收率低于70%,在3次独立的试验中,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回收率均大于70%,因此可以采用平皿法对该药品的霉菌和酵母菌进行计数检查。

2.4 培养基稀释法

2.4.1 试验组 取1:10倍供试液0.5mL・皿-1、0.2mL・皿-1,分别与已制备好的1 mL细菌菌液注入同一平皿,迅速倒入15~20mL45℃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待凝,每个菌株制备2个平皿,倒置在30~35℃培养箱中培养48h,点计菌落数,取均值。

2.4.2 菌液组 同2.3.2。

2.4.3 供试品对照组 按试验组方法,不加菌液,测定供试品菌数(本底菌)。

2.4.4 回收率测定 方法同2.3.4,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通过培养基稀释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回收率还是不能满足要求。

2.5 薄膜过滤法

2.5.1 试验组 取1:10的供试液1mL,加入到50 mL 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再经开放式薄膜过滤器滤过,分别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300mL,每次100mL进行冲洗。在最后1次冲洗液中分别加入已制备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与枯草芽孢杆菌1mL,过滤,取出薄膜贴于琼脂培养基上,平行制备两膜。

2.5.2 菌液组 同2.3.2。

2.5.3 供试品对照组 按试验组方法,不加菌液,测定供试品菌数(本底菌)。

2.5.4 回收率测定 方法同2.3.4,结果见表3。

第2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磺胺甲恶唑的微生物检验;方法:用低速离心法和薄膜过滤法和培养基稀释法降低磺胺的抑菌性;结果:通过几种方法的连用,使回收率达到了70%以上;结论:此方法可用可靠,能达到试验目的

【关键词】:磺胺甲恶唑;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

随着2010年中国药典的实施,所有的品种都需要有方法学验证,而磺胺甲恶唑本身有抑菌性,采用常规法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回收率,所以本文采用了低速离心的方法和薄膜过滤和培养基稀释的方法,几种方法的连用来解决其回收率达到70%以上,将试验结果如下。

1 试验用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黑曲霉菌〔CMCC(F)98003〕以上菌种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试验用培养基

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批号:101103

营养琼脂培养基 批号:091225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批号:0911182

改良马丁培养基 批号:090211

营养肉汤培养基 批号:101122

以上培养基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3 磺胺甲恶唑

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012105 201012103 201012101

4 仪器和设备

生化培养箱 水浴锅 匀浆仪

5 菌液制备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之改良马丁培养基中,于23~28℃培养24~84小时,分别取上述培养液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稀释至10-6、10-7、10-5、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取黑曲霉菌新鲜斜面培养物,加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溶液5ml,将孢子洗下,吸取菌液1ml至一个无菌试管中,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溶液10倍稀释至10-4,约为50~100cfu/ml备用。

6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验证试验

6.1 供试液的制备

取10g磺胺甲恶唑,加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100ml,用匀浆仪分散均匀,作为供试液。

6.2 试验组

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薄膜过滤法,取1:10的供试液10ml置无菌条件下离心(500转/分)3分钟,取上清液1ml加至100ml稀释液中,依薄膜过滤法过滤,冲洗量为800ml,并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1ml相应阳性细菌试验菌,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平板上,不得有空隙和气泡,于30~35℃培养3天,测定细菌数。霉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取1:10的供试液1ml,分别注入5个平皿中(每皿0.2ml),并将1ml相应阳性霉菌试验菌平均注入5个平皿,注入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于23~28℃培养5天,测定霉菌数。

6.3 菌液组

取稀释好的菌液1ml,分别加入平皿中,加入相应培养基,置规定条件培养,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每株试验菌制备二个平皿。

6.4 供试品对照组

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薄膜过滤法,取1:10的供试液10ml置无菌条件下离心(500转/分)3分钟,取上清液1ml加至100ml稀释液中,依薄膜过滤法过滤,冲洗量为800ml,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平板上,于30~35℃培养3天,测定细菌数。霉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取1:10的供试液1ml,分别注入5个平皿中(每皿0.2ml),注入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于23~28℃培养5天,测定霉菌数。

6.5 稀释剂对照组

第3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关键词】 物理思维方法;培养

在课程标准改革和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整体思维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抽象和概括方法等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着重应培养如下几种思维方法。

一、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人们为了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抛开具体事物中的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简化。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向学生渗透这种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家们为简化实际问题所采用的这种思维方法。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在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研究呢?接着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水平轨道上运动着的物体,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但这一对平衡力对于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来说不会产生影响,是无关因素。因此,我们把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一般简化成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来研究,就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水平轨道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就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长”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作出推想:如果有磨擦,运动的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将怎样运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自然地得出结论,其中渗透着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师切不可草草了事。再如力学部分中的“动滑轮可省一半力”问题,也涉及理想化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尽可能使学生多接受理想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类比思维方法

许多物理规律的建立,都采用了类比,类比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领会这一思维方法。

例如,在功率、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反映做功快慢的情况,我们均可采用类比方法,仿照速度的概念建立,能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形成功率、电功率的概念。又如在惯性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知识,我也采用了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一个正常健康人具有劳动能力(假定成立),正常健康人在参加劳动时具有劳动能力,在休息时也具有劳动能力。物体的惯性正如正常健康人的劳动能力,物体无论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运用类比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惯性概念,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许多属性组成的统一体。分析就是以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为客观基础,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就必须了解其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这种关系,使得运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结合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性和联系。分析与综合所关心和强调的面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是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训练。

例如,《欧姆定律》的教学中、为了探索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采取了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先保持其中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与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保持另外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剩余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在得出:“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得出欧姆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领会探索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变化关系的思维方法,这比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的结论更为重要。

四、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第4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加工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制造出种类更多、营养更全面的新产品;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延长其货架期[1]。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发酵食品学、粮油制品加工工艺、食品保鲜等课程的基础。在专业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实用性、操作性强,而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差,逆反心理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课程有些难度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近几年我们尝试着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授课过程中多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及生活中的很多实际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纯粹地讲基础理论,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有时还难以理解,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实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所起的作用或造成的危害,就可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几个环境因素:温度、pH值、水分活度、氧气等,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冬天家里做馒头时,要在火炉旁边或炕上醒面?为什么干菜、方便面、奶粉可以常温下存放很长时间,而新鲜蔬菜、湿面条、液态奶就是在冷藏条件下放不了几天就变质了呢?为什么在做酸豆角时要把放豆角的坛子盖盖严,否则豆角表面会覆一层白膜,俗称“起花”?通过对以上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况的思考,学生会有一种顿悟:原来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跟课堂上所学的微生物知识相联系的,而这一点会使他们对微生物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这种方法简单可行,它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平常多思考,多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在授课时才能有例可举,同时要注意实例要与授课内容有联系,能说明所讲解知识点,不能偏题。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

食品微生物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个体微小,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而通过Flas、PPT课件、高清晰显微照片、视频、相关网络声像资料和新闻报道等CAI教学软件,可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形象化[3]。这对教学中难点的突破有很大作用,让学生感到难点不难,在增强学生信心的同时,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如在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部分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一直是授课的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以前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菌体的细胞壁的结构图,以便讲解两者在化学组成、厚度、疏密度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比较费时费力,学生有时还不一定理解。现在引入多媒体教学后,通过高清晰显微镜照片或电脑制作模型的放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差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PPT课件的制作,图片、动画及视频的搜集等。另外,由于使用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增加[4],速度加快,学生可能会来不及记笔记、分不清主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突出重点。

三、改善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多而琐碎,若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会觉得乏味,记不住。如果学习是在学生自己探索、讨论、总结中进行,学习效果会好得多。

比如在讲食品中常见霉菌(毛霉、根霉、曲霉和青霉)的形态特征时,若简单地给学生画一张表格,将四种霉菌的特征如菌丝有无隔膜、孢子类型、孢子颜色等填入其中,让学生去背,学生会觉得没意思,记不住。而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安排一次显微镜观察四种霉菌的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去看四种菌体各方面的特征,将其记录下来,并总结制成表格形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由于用显微镜观察时各种原因造成的假象,最后将结果填入一张表格里,由于这张表格是由自己观察、总结得到的,学生对它的印象会深得多,同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对以后的学习更感兴趣。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作用,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主角,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上是几种在食品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如注重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兴趣,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这其中每个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6.

[2]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175.

第5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 微生物学教学 教学经验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使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他们在将来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如何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将近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横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1],因此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就要特别的慎重。目前,针对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很多,各种教材内容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2]。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理工特色的专业,我们选定以武汉大学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主教材,以复旦大学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为参考教材,这两本教材都是最近出版的,内容比较新、知识性强、汇集了学科近期研究进展、资料翔实、信息量大[3],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的全国优秀教材。

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微生物学知识,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以该教材体系为主线,对某些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删节。比如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等章不讲,在基因工程课讲授;微生物代谢章节少安排课时,将这些内容在生物化学中详细讲解,避免课程间的重复教学。

2.改革教学模式

(1)引导式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绪论课上,我们把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我们周围存在哪些种类的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如何?怎样识别它们?哪些是对人类有益的?哪些是对人类有害的?如何培养它们?等等。这些跟生活、专业紧密相关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对专业的热爱引入到对微生物学的主动学习中。

(2)设问式教学。老师把握好教材和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为重要。只有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平时,我们在讲授一个新内容之前,常提出一些引人人胜、有助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讲水分活度值,以及不同微生物对水分活度有不同要求之前,先提问:蛋糕变质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肉放坏会发生什么现象?牛奶放坏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为什么蛋糕会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毛斑?而肉腐败后就会有鼻涕状物质出现?牛奶变坏后会产生棉花状沉絮?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水分活度值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感受态”。

(3)研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在下面聆听,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呆板,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采用研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弊端。我们在讲解几章内容后,会给出一个讨论题,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准备,然后进行专题讨论,由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们归纳总结。比如我们发现学生对病毒比较感兴趣,于是安排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作最后的修改和总结。在研讨中发现学生准备得很积极,学习兴趣高涨,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研讨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利用数据库的能力,加深了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4)结合自身科研和学科前沿授课。我们在介绍微生物遗传育种时,先给学生讲述了育种在工业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从筛选到的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突变菌株实例入手,来说明筛选工作的艰巨性和寻找适当筛选方法的重要性。首先采用两个平板,给同学们展示了经紫外线诱变后的突变株的透明圈大小和未诱变菌株的透明圈大小,然后讲述透明圈和纤维素酶活的关系,再介绍初筛、复筛的概念和具体做法,最后介绍优良菌株选育的其它方法,以及改进筛选方法、提高筛选效率的实例。这样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了同学们了解微生物学实际育种工作全貌、掌握如何创新方法提高筛选效率的过程,引起了同学的广泛兴趣。

2008年9月份,给学生讲到食品安全时,恰逢“三鹿”奶粉事件曝光。我们就在课堂上着重讲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以及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一些报道。又如在讲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时,引入艾滋病毒、SAS病毒、禽流感病毒图片和相关内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我院把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这两个实验放在最前面做,其余按常规顺序安排。作这样调整的目的在于首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分离常见微生物,比如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在讲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和菌落特征时,用学生自己分离的微生物做样本,加深了学生对各类微生物的认识。在后边的革兰氏染色、酵母菌的大小和数量测定等实验中,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教师提供的已知菌种和自己分离的微生物实验。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实验内容,使学生有成就感。

(2)完善各项实验环节。在每次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报告,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本次实验的操作录像,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对本次实验操作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效率。在实验结束后除了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外,还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本次实验的关键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最后让学生写出感想。这种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我们把平时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起来,通过课堂提醒大家,也时常根据学生们的建议,修改和调整教学方式。这种互相促进的交流形式,无疑为教学带来了活力。

(3)注重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如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各种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等。实验课教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每个实验内容只进行一次,学生没有重复的机会。我们在实验安排上,会留有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实施实验、总结讨论和完成报告,通过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

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4,5]。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最终可以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陈向东,唐兵.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的教学使用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7-99.

[4]沈萍,彭珍荣.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0-931.

第6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第7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趣味性 提高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因其知识的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而教师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也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法。

一、提高教师语言表达的趣昧性

生物课程中有很多概念是很抽象和复杂的,如受精卵、细胞膜、细胞质、细菌等,这些概念是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不易用肉眼直观看到的,需要借助相关的生物仪器方可观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此类教学时,需注意在语言表达上运用恰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可以借助比喻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此便能让学生易于理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借助古诗词进行讲解,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解人体受精卵的发育过程时,教师可以将争相与卵子结合的比作公蚂,将卵子比作蚂蚁家族中负责生育的母蚁,从而将与卵子的结合过程比作一只公蚁从出生到和母蚁相遇的旅途过程,并具体讲述公蚁在和母蚁相遇前经历了哪些困难,以及最后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有一只公蚁和母蚁完成了结合的过程。如此,既使学生掌握了“受精卵”这一概念,又使教师的语言增添了趣味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著名诗人杨万里描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一诗句,将植物生长规律中顶芽优先发育的现象描写得活灵活现。教师引用这句古诗词进行教学,既达到了生物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时,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变得踊跃、活泼,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体体温调节》这一节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发烧时可采取哪些方法来降温?”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学生便会展开积极的探讨,有学生说:“穿厚衣服和喝热水,多发汗。”然而也有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盖上被子岂不是会阻止人体散热了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在生活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但是谁更有道理呢?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明白了在发烧时人体的散热是小于发热的,所以为了让人体散热大于发热,无论是穿厚衣服和喝热水多发汗,还是脱掉衣服让汗液顺利排出,这两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如此贴进生活进行设问,既让学生了解了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增加了许多趣味性,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三、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为高中生物教学服务。引人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成像技术可以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众多形式的信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生物教学中的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和质量。

第8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一、导课的方法

1.漫画导入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利用精彩的漫画开头,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节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之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最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2.实验导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导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诗歌导入法。在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物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新奇的导课,可激趣,催思,挑疑,生情,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之中,艺术性的导课,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趣,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导入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课的方法

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结课,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开头和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归纳法。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2.前后照应法。写作文讲究前后照应,我们不妨把这一理念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去。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喜。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3.练习巩固法。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达标巩固和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第9篇:微生物方法学范文

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关键要有指导创新的方法,换言之,只有生动活泼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学得进,“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疑质疑等环节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氛围。

一、创设情境的方法有:

1、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性,激发学习内驱力,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如我在讲述《家鸽》一节时,就是以“大多数鸟类何以能展翅翱翔”这一问题情境作为教学主线,以各种灵活的探究方式实现了师――生合作,教――学合作。

2、竞争情境:老师利用学生好胜、争强心理以分组讨论、个人抢答等多种竞赛形式,鼓励争辩切磋,突出个性,弘扬自信。如在《两栖动物的生死和发育》中,创设竞争情境,运用分组竞赛,代表发言,师生配合的形式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情境:重参与、重实践、重创造是这一情境的主题。例如:在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实验中,我们变结果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首先创设了让学生自主活动,自由观察的情境,学生在对比了纸、头发、西红柿皮、指甲、甚至血液等材料后,自己获得“光学显微镜只能辨析薄而透明的实验材料”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合理的情境创设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探求动机和浓郁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中利用谜语、歌谣、故事、俗语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在《节肢动物》一课的导言设计时,自编了趣味谜语,例“神机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单等飞来将。”、“春天到,百花香,谁在丛中匆匆忙,飞到东,飞到西,酿得百花鲜蜜糖。”“身披铁甲,神武大将军,八足齐上阵,横行到几时。”等,分别引出了几种常见的节肢动物:蜘蛛、蜜蜂、蟹。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授《遗传变异》时,利用故事引入,俗语说明的方式拉近了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或直观实验,通过听、触看等多种感官刺激,培养兴趣。也是很好的方法。还有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枯燥练习,而是通过妙趣横生的简单的练习游戏为学生的志趣注入了生命力。

三、设疑、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面源于疑”,质疑和释疑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留给学生思索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中发展能力。例如在观察鸟卵的结构中,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淡化统一结论,以达到寻差求异,发挥创造的高目标、高层次。例:我在讲《家鸽》一课时,在课的结尾设计了一题多解的实际应用问题,请同学讨论:人由于缺乏了某些适飞特征,所以不能象鸟类一样任游天空。然而聪明的人类却利用头脑把自己送上月球,那么除了飞机、火箭外,你还有哪些好办法,使人类能“自由飞翔”?学生即时就激情投入,畅所欲言,灵感倍出,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达到了激思创见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