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1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第2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是职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语文学习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科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一方面是针对职高教育的教育性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近学生和语文课程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质量。对于职高教育而言,它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对于职高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学科的知识储备水平较低,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时,无法真正的融入到教师设定的语文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之中,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职高语文教学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同时还突出了职高语文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教学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语文学科的联系中,找到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切入点。在生活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够有效改进职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高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时,应该如何根据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教学特点,以及职高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现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其中,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教学作用,提升职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职高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学习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沿用之前的学习方式,对语文课程学习采取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生也习惯于采取一种排斥甚至是排斥的心理。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职高语文课程教学的展开和实施,同时还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在对学生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时,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固有印象,采取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语文课程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放下之前对于课程学习以及教师的固有成见,革新学生对于职高语文课程学习的看法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认清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占据的教学地位,在教学氛围和情境的营造中,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在生活和W习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帮助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情绪和学习需要等。在和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时,理解学生在某些语文学习观点方面的差异性,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生活化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充分信任的平等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舞之下,进行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考,寻找语文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性和共通性,从而有效的改进职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生活化教学理念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整合,寻找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生动的语文生活,使学生能够融入语文生活教学的环境之中,更好的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质量。生活是各种艺术的来源,而文学也是如此,它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丰沃土壤,同时使现实生活在文学的渲染之中得以升华。在职高语文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都源自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时,却由于备课的不充分,知识更新的不及时,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导致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时,应该加深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挖掘教学内容之中蕴含的生活元素和生活内容。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科知识的生活背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突出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色彩,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氛围的感染和渗透之下,通过亲身参与或者模拟的学习方式,体会语文知识以及语文篇目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情感。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关于农村生活的教学篇目时,就可以在课程教学之前,向学生抛出和农村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所看过的关于农村生活的书籍、文章、影视作品等,对自己所熟知的或者所看到、所了解的农村生活,进行回忆性的描述或者直接的转述。从而使学生在进行文学篇目的学习之前,就对农村生活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材料积累,帮助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在生活化元素的包围之中,更好的进行语文篇目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提升职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

第3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隐学习;条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81-01

教学改革的快速实施,让语文教学的功能性逐渐突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汉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但当代语文教学存在着课多效低的问题,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语文能力提高也十分有限。推出内隐学习方法,能提高语文学习过程的自然性,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语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汉语言水平。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内隐教学的条件

(1)母语环境条件。语文教学的手段就是母语教育,教学内容是母语,教学语言是母语,这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就是一个隐形的有利条件。汉语,是表义性文字,其象形表达功能十分明显。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语法较为灵活,应用方式多样,思维特点清晰。汉语的意义大多隐藏在表达所用词语上,内隐学习的特点是无形性、无意识性。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会促进学生在无意识情况下积累更多语言。

(2)生活实践条件。语文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实践,学生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掌握课本中的陈述性知识及缄默性知识。语文内隐活动的落实,主要是针对缄默知识,这些知识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语文学科内容的应用性强大,一句广告词,一份学校通知,都是语言应用的实例。这些来自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积累语文知识。

(3)学科特点条件。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是诸多学科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方面众多,跨学科性质强,更能将多学科知识与各类社会知识统一起来。另外,每一点语文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理解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具有深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将语文学习与认知社会结合起来,能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内隐教学的方法

(1)加强内隐学习环境的优化。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而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适应就是内隐表现。在内隐社会认知理论中,内隐行为就是人们的无意识成分与其有意识的认知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行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无意识的行为往往会作用于其最终的学习成果。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多个感官,并快速阅读、提取与记忆知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学校、家庭中,通过多方面环境的优化,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隐学习环境,有利于其内隐学习结果的优化。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自己多看书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看书,实现知识积累。教师则要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促进其吸收跨学科知识。

(2)开发学生内隐学习情感。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可语文学科。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用,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母语,通过汉语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语文学习视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因此具有使命感,就会有意识地积极学习,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在情感上认同语文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审美性。学生欣赏到语文学习内容的美,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调动自己的联想能力,将个人情感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内隐学习活动的落实,需要得到学生情感的支持。学生将语文学习视为个人审美的过程,才能自主去接触语文知识。比如,在讲解《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可以从“他们提着洒水壶,给花儿浇浇水,给小路洗洗澡”这句话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叠词的美感,并体会人性的美感,促进学生愿意付出更多时间落实内隐学习,自主接触更多的语文知识。

(3)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将内隐学习模式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累自己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拆分课文、讲解重点的教学模式。将课堂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促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去感悟文字的魅力与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在讲解《小白兔与小灰兔》时,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去阅读,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风格,体会文本深意,读出深度。教师的一点点改变,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文本进行充分互动,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中,实现阅读积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内隐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不经意中积累语文知识,厚积而薄发,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学习信心。利用内隐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是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4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科教兴国;教育事业;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文化素质

在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学校高度重视的一门学科。从历史上说,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呈现了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知识,还为我国人民储存了大量的精神文明财富。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语文学科知识丰富多彩,历史悠久,都聚集了祖先远见卓识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很有必要。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其苦苦地想法子迫使小学生认真、努力地听课以便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够获取优秀的成绩,不如先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这门学科,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以及平时能够自觉主动地查阅相关文学知识,了解、探究与语文相关的知识。那么如何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呢?以下列出两个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兴趣。

1.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每个小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增强语文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常识的必由之路。长期、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作文写作表达技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1)充分发挥教师在

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故事。如,讲到故事的结尾时戛然而止,让学生保留这份好奇心去查阅故事的结局。(2)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各有异同。此外,学生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兴趣爱好。从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介绍、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2.有意识地制订阅读目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内心始终存在着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够好好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阅读并在阅读之前明确他们的阅读目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为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小学高年级的阅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制订:(1)认真把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把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2)画出自己觉得文章中绝妙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等。通过找出这些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尝试口头讲述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掌握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他们不仅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自尊,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及思维能力,他们或许还有了人生的追求方向。他们的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并能够理解、认可。这时候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学生,并把学生当朋友一样看待,避免强迫学生学习。否则,学生对教师也会越来来反感。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情绪,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毁灭一个学生的梦想。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小学课堂当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知识储备、综合文化素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优秀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有趣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容易被学生吸收,容易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避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脱离社会发展轨迹,养成享乐主义的不良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此外,教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人生魅力,寻求更多的人生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避免语文教学教育水平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速度,也不要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单面传播,要建立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不断地丰富语文教学实践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端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第5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1.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而且要激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用于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相互穿插、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2.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

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语文与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的相加式的总和,也绝不是语言文字与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的配伍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利用语文、科学、艺术以及脑科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师生通过一系列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共同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言语实践,是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活动及时内化课堂学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通过“参观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出见闻和感受,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调查和整理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调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给有关的报刊投稿”,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1.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的实质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积极构建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和交融。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不仅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语文技能的娴熟运用。而且“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旨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3.利用一切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很少有纯语文学科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地运用文章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和教育学、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软化”学科边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跨学科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语文课程体系。

第6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PCK;提升;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701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知识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师教育标准的重要依据。校本研修则是新时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校本研修中,学校不仅要聚焦教师知识能力的成长,还要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才是校本研修的价值所在。

一、不同阶段教师的PCK特点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情境性知识和一般教育性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PCK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量到质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教师PCK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入职初期、成熟期、专家型教师的PCK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1.入职初期教师的PCK特点

对于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来说,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的积累都相对不足,他们在教学重、难点与知识点的把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许多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与语文教学知识、语文教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方面,他们都是从“教师教”的视角出发,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的教学内容和一般性的知识上,如教学目标、写教案、常规教学设计等,在其他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

2.成熟期教师的PCK特点

成熟期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开始追求和关注一些较高层次的东西,如在教学知识方面,他们会在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优化方面有所尝试,还会就不同章节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由于在教学方面他们比较自信,所以会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去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引导式、探究式教学,并从知识单向传递转为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学习等。

3.专家型教师的PCK特点

专家型教师大多是学校教学队伍的骨干,他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在教学研究方面独当一面。因此,在教学理念方面,此类教师会从更高的角度将教学视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知识框架构建的一个过程,不仅会传授知识,还会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本质工作中,此类教师会更多地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并将社会文化知识、环境知识、课程知识等都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在学校校本研修中提升教师的PCK建议

1.以教师PCK为核心,构建PCK知识库

如果说PCK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那么校本研修则是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校本研修中,学校要正视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关注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状况,本着“提升教师PCK”的目的,以语文学科组成试点,构建语文学科核心教学内容知识库,为教师量身定制研修规划,就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等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广大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明确学科教学知识学习、积累和研究办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在语文教学内容知识库的建设中,学校要将知识库分为课堂教学和习惯培养两部分,然后以这两部分为核心,发挥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创建独立的专题群,对知识库框架中的内容进行填充,语文教师则要在教研员的带领下,以PCK为呈现点,进行知识学习、提炼、归纳与总结,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2.优化研修机制,利用活动催生教师PCK

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以完善的制度做保障。鉴于此,在语文教学研修中,学校要完善、优化校本研修机制,明确相关人员在脚本研修中的任务,就校本研修流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做出明确规范,以确保校本研修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校本研修中,提升教师PCK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团队合作、研讨活动无疑是最能催生教师PCK的方法了。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创新备课、课例反思、观摩课堂、集体会诊、前沿关注等活动,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催生教师PCK,促使教师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要构建教师公共学习平台,为不同能力层次的教的学科教学知识学习、交流和分享提供平台,以提高语文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7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并善于利用语文课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应成为语文课堂贯穿始终的两个德育目标。只有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发展,才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全面人才。

一、语文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关联性

“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选进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是语文教学了。同样,离开“道”的教育来谈“文”,也就成为了灌输机械枯燥的文字符号,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真谛。

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教育任务。德育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语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充分重视了语文教育中尤其是在文学教育中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一轮教育改革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工具,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语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还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美好道德的作用。翻开我国现行各类版本的语文教材,其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有优秀的古典诗文,从先秦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在这些名篇佳作中领悟诗人的情怀,提升道德修养。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进道德精神的内化。正是由于语文教学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都要面对世俗,教学生看社会、看人生。语文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它总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内化一个人的道德情感”。

二、明确教育目标,发挥学科优势

《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个公民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培养学生具有这种道德品质作为目标。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都具有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语文学科又具有优势,因为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又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因为作家的文品饱含了作家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爱国忧民思想,“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革命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以及《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爱岗敬业精神,学生都会从中得到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三、分析初中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初中学生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对道德概念理解的正确率逐步提高。这个阶段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还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集体的舆论、家长的是非观念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提高,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前提。

初中生道德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我们的主要教育手段是渗透,而不是灌输。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多采用榜样示范和价值辨析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我们要让学生在评词析句中感受人物的正能量。在学生身边和生活中也有许多榜样人物,如2013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让我们看到许多模范人物柔情似水心如镜,他们举起爱的大旗,以清澈照人的心境,纯洁自己,感召他人。是他们用爱的阳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圆了多少人的梦,爱是一个圆,好人好报,圆总有回归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终会团结圆满。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和生活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析,设计假定的与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辩论,从而明辨是非。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其道德意识的成型阶段。教师应当将道德教育融合到教学当中来,特别是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堂。语文教育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任。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道德实践。

第8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质量和效率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早在我国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可见,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合性和实践性。所以说,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不是缺乏有关资料,而是缺少具体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呢?

一 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翔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长短句变换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前者强调熏陶渐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语言学习的外国语教学,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上。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

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由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 大胆探索,努力实践

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1.组织辩论会

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学写调研报告

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

3.再现历史,展示自我

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

4.成果展览

第9篇: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2003年秋季起,新课程、新教材在甘肃省张掖市五县一区陆续实施和使用,从这一年开始,高台县小学和初级中学开始大规模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师培训和高效课堂的打造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各学校也开始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借鉴优秀学校的成功经验并付诸行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一大批校本教材走进课堂。综合性语文校本课程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形态之一,它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侧重语文学科,同时又兼顾其他学科,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是多年来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形态之一。学校从学生与文化、社会、自然、时展等几个方面,以开发研究学习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站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角度,着眼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逐步实现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特色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当然,我们不能被“胜利”遮住眼睛,为了更好地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不仅要以语文学科为中心,还要覆盖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

叶圣陶提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而这生活中的语文是通行的国家课程所不能提供的。以浓郁地方特色为基础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其选材贴近生活实际,从而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使学生融入地方生活发展的历史文化过程之中,对于拓展补充和有效衔接语文校本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生动性,结合当地实际培养和提高本区域内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在开发《北凉古都骆驼城》时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受河西走廊文化(饮食、 山水、传说、语言等)的博大精深,提高人文素养;(2)掌握初步的探究能力(搜集、整理、归纳、利用网络、实物资源,形成研究成果);(3)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开发过程中,即有研究方法的指导(如何确定研究计划、如何搜集教学资料、如何共享研究成果),其中有骆驼城人物研究(了解对本地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从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提纲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要求学生获取大量河西走廊文化有关的信息。为此,学生必须搜集大量的与河西走廊有关的资料。有的信息的获取很可能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以书面的研究报告作为课程的阶段性总结。《北凉古都骆驼城》校本课程中既包含了大量语文学科的读写,又覆盖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河西走廊文化是历史学科的内容,河西走廊山水则是地理学科的内容。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受到了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从而挖掘出民族文化的信息,挖掘出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德。

二、以学生能力为依据,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践的价值,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能力。而这种能力更适用于未来的社会实践。《北凉古都骆驼城》一书中就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涉及各学科知识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才能解决。而在《北凉古都骆驼城》的学习中,学生综合运用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每一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是学生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多人共同合作,只有学生之间的细密分工,协调配合,才能写出每个阶段的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又会面临一些问题或困难,学生要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学会同伴间的合作。所以,《北凉古都骆驼城》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合作、探索、创新的实践过程;当然,中学生写的报告有些稚嫩;但是,他们却学会了研究的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自己的研究报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探索的欲望,还实现了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需求,大语文的教学观也易于形成,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结合,共同服务学生发展的功能得到初步体现,有效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且有利于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均衡,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家校配合,以研促教,拓展研究主体

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综合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有各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体现出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到校外进行一些调查,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因此,学生自身能力,学校、家长的支持,都将影响课程的学习。

从教师角度看:《北凉古都骆驼城》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河西文化知识,要熟知骆驼城的历史人物、山水等河西文化。教师要知道怎样搜集骆驼城的资料,并会分析且能形成有一定价值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