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王安石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王安石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王安石的资料

第1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拗相公 独特词风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被时人称为“拗相公”,一直反对其变法的司马光在其死后评价他说:“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1]同时王安石也是宋代有名的大文学家,身为唐宋家之一,诗文一向为人所称道,对其诗文研究也是著作颇丰。但令人疑惑的是王安石的词作相比他的诗文创作要少得多,他的词不仅无集,仅在他的文集后附了十八首,且其词与同时期其他文人的词相比,有着强烈的“拗相公”独特风格。

王安石的词,在各个版本中收存数目各异。《临川先生集》卷三十七存词一共二十首;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存词二十一首,多了一首《雨霖铃》(孜孜矻矻)。而唐圭璋先生所编《全宋词》是根据近人朱孝臧的《彊村丛书》中所录的一卷《临川先生歌曲》,存王安石词共二十九首,是王安石词收录最全的版本。其中的一首《清平乐》(留春不住)颇有争议,《全宋词》在其后附上“案此首别作王安国词,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2]以其艳语而认为非荆公之作。但如此武断认为王安石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艳词未免有些不妥,因此本文讨论范围是包括《清平乐》在内的二十九首词。

一拗:不屑作小词

王安石所处时代正是宋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前有欧阳修,后即是苏轼,这两位都留下了丰富的词作,欧阳修现存词两百四十多首,苏轼则有三百五十多首。相比之下,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免让人惊讶。这得用其执拗性格来分析。

据《宋史·本传》中记载,王安石少年时就“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3]记载了王安石很多事迹的《邵氏闻见录》中记载:“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佥判,每读书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魏公见荆公少年。疑夜饮放逸,一日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者。’”[4]可见其用功苦读之志。在生活上,王安石也不同于同时期的文人。有一例可体现出王安石不因循守旧,不俯仰随俗的执拗。唐宋间,迎送太守之礼,都有赠送官妓一习,而王安石外任过苏州时,苏州知府刘原父为其接风洗尘,宴席间官妓罗列庭下,“介甫作色不肯就座,遂去妓”。[5]由此可见,王安石与北宋士大夫们普遍的及时行乐的心态截然不同,他勤于学习,敏于政事,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种执拗性格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他于诗,反对西昆体语意轻浅,巧侈丽,指出当时“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于文,反对浮辞华藻,随意妄作,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上人书》),积极支持欧阳修倡导的诗新运动;于词自然会反对五代旧习的香泽绮罗之态。

当时盛行的词,兴起于晚唐五代,被文人看做笔墨游戏,抒写一己之私情,给歌女演唱用来娱宾遣兴的工具。那一心改革,从不跟风流俗的王安石对词又是怎么看的呢?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了王安石与王安国、吕惠卿谈论晏殊词的一段话:“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速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6]由此可看出,王安石不认同晏殊身为宰相作小词,他自己也是不屑作小词的。

二拗:开豪放词先声—《桂枝香·金陵怀古》为首的怀古词

王安石不屑作小词的情况到了江宁讲学时期有所改变,在四年居丧讲学期间,他的诗文创作都不甚活跃,却尝试了词的创作,写了著名的咏史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的词历来备受争议,对于这一首《桂枝香》,却是赞赏居多。《古今词话》中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这不是苏轼唯一一次这么评价王安石,据蔡絛《西清诗话》:“元祐间,东坡奉祠西太乙见公(王安石)旧题:‘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两事例相比照,便可知苏轼是用“野狐精”称赞王安石的诗词。这首词不仅代表了王安石词的最高成就,还体现了他对词的尝试与创新。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磋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这首词结构上依然采用传统写法,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是金陵之景,情是怀古之情。起句是“登临送目”四字,四个字就把登高望远的气势托显出来,接下来“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写出时间和地点。“晚秋”与“初肃”定下了全篇的基调,文人自有悲秋的传统,这样的画面再高明的画家也难画成。如果说前面几句是黑白的水墨画,后几句就色彩缤纷了,动静之间描绘出金陵的绝佳景色。

眼前的繁华之景马上让作者回忆起这里往日的繁华,“叹门外楼头”,写出了六朝以来金陵的兴衰荣辱,在此化用了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露头张丽华。”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已兵临城下时,荒的陈后主还和宠妃张丽华寻欢作乐,结果陈后主出降,张丽华被杀。王安石只用了四个字便写出了一个六朝的覆灭。统治者们在这片富庶的江南土地上非但不勤政治国,反而过着纸醉金迷,豪华奢侈的生活,直至亡国。“悲恨相续”是作者悲叹这并没有引起后人的警觉,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于是就有了“千古凭高对此,漫磋荣辱”。接着作者咏叹道:“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的兴衰随着滚滚长江消失在历史中,只见芳草在寒烟笼罩,凝成了伤心的绿色。似乎整首词的意思到这里就结束了,作者由眼前之景进去历史,再从历史中出来回到现实中。可它并没有结束,作者接着写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这一句明显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他不仅沿用了杜牧讽刺时弊的用意,还更深一层,指责现人毫不吸取历史教训,还“时时犹唱”着《》遗曲。可见王安石写作此词不是像之前的文人那样只是感怀叹息一番,而是借金陵怀古来针砭时弊,表达自己的政治志向,不再重复“悲恨”,不再有达官贵人沉醉于《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中,改革时弊,振兴大宋王朝。

此词能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站在千古历史的高度,对历史上盛衰兴亡给予艺术概括,挖掘出深刻的思想主题,总结出精辟的历史教训,给后人以启示。从词的思想和艺术方面看,都不愧为怀古词上乘之作,也是王安石词的最高成就。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王安石的这首词成为了金陵怀古词的代表,确立了金陵怀古词的基本规范,如高峰在《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中所提出的:“金陵怀古词中的意象,大都带有衰飒、荒凉、凄迷、寥落的特征。金陵怀古词的创作也较为集中地化用一些诗典和事典。例如周邦彦的《西河》(佳丽地)通篇隐括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以及古乐府《莫愁乐》、谢朓《入朝曲》诸作,用典巧妙,如同己出。”这些都可以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找到范式。

三拗:突破传统题材的狭小天地

词自唐五代出现,就一直以阴柔婉媚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词人们不约而同的限制了词的题材范围,男欢女爱,儿女情长,闺房绣女。到了北宋初期,词人们还是延续着五代南唐的词风,尤其是在政治平稳的年代里,词人们写尽了花前月下的欢喜哀怨,丝竹宴饮之乐,感情纤弱,题材单一。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写出两首著名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渔家傲》和《苏幕遮》,才为词坛带来一些新鲜血液。到了王安石手里,他偏不管不顾这些限制,毫无顾忌,咏史怀古,写政治理想;写闲居生活,描绘乡村风物,甚至佛老经义他也可以入词。

描写闲居生活的词在王安石的词作中占比例最大,这和他晚年才开始写词有很大关系,变法失败,退居金陵,不问政事,每日骑驴闲步山林之间,自然描绘闲居生活的词比较多。后人对他此时期的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十分称道,其实他此时的词也是清丽可喜。如《渔家傲》中:“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清风扫。”黄升在《花庵词评》中称赞此诗“极能道闲居之趣”。[7]此词可与他的《钟山绝句》对读:“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8]写出闲居生活的清幽。这些描写闲居生活的词颇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诗中的淡然情趣。这类以村居生活和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词作,除了五代的孙光宪外,在晚唐至北宋初的词苑里,是非常少见的。为其后的坡、辛弃疾等人的农村词闲适词开了先声。

王安石词中还有一类词十分独特,就是他的禅理词,这类词主要有《雨霖铃·孜孜矻矻》、《南乡子·磋见世间人》《诉衷情·营巢燕子逞翱翔》等。历来词论家对他的这类词评价都不高,高克勤在《王安石词简论》中认为是王安石词中的糟粕。虽然王安石这类词可读性并不高,却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同时也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王安石的佛理词中使用了大量了佛学典故和禅语,如“本源自性天真佛”、“妄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雨霖铃·孜孜矻矻》这一首,通篇范式模仿柳永的《雨铃霖·寒蝉凄切》,却一改其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氛围,变成严肃的禅理词。似乎王安石是在做文字游戏,以改变词的传统为乐。可见拗相公作词,确实是不顾传统法规制度的。

四拗:突破传统词的表现手法

赵德鳞《侯鲭录》中记载:“荆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9]可见王安石不满于词只是依附声律而不注重内容。这与北宋很多讲究本色当行的词评家自然不同,这大概就是李易安批评其词“令人绝倒”的缘故。可王安石依然不管不顾,只是依照自己的文学观念去写词,从而有了创新。

其一是以诗为词。

这在王安石很多词中都能看到诗句的影子,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大量引用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此法对后来贺铸的词如《台城游》、周邦彦的词如《西河》乃至南宋辛弃疾都有一定的影响。以诗为词在王安石词中最高表现就是他首创的集句词。集句为诗古来就有,王安石更是十分爱好集句诗,《后山诗话》卷一:“王荆公暮年喜为集句,唐人号为‘四体’,黄鲁直谓正堪一笑尔。”[10]王安石不仅促进了集句诗在宋代的蓬勃发展,他还创造了集句词。集句为词,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学游戏,它对词人要求很高。除了要对前人作品了熟于心,还要考虑到句式长短、声韵对偶,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词的意境,使之妥帖自然,如出己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只有达到这个标准,集句词才能成为艺术创作,否则只是一种东拼西凑的诗句集合而已,没有任何艺术美感。王安石在集句词上的代表作除了之前提到的《南乡子·自古帝王州》,还有《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第一句数家茅屋闲临水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第五句“梢梢新月偃”出自唐代韩愈《南溪始泛》中“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第六句“午醉醒来晚”出自唐代方棫的一首失题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如此频繁地化用前代诗人的诗句入词,却无一点生硬造作之感,完整的表现了诗人表现在金陵闲居时安然自得之趣。同样的《南乡子·帝王州》中引用诗句也十分成功,这要归功于王安石博览诗书,博闻强识,还有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虽免不了炫耀学识之嫌,却体现了在王安石笔下诗词交融,不再界限森严。梁启超认为王安石的集句词“开番锦集之先声矣”。[11]在前后有不少人仿效王安石填集句词,如苏轼的《次韵孔毅父集古人诗见赠五首》,还有黄庭坚、晁补之都有集句词之作。

其二,在词中大量用典。

一直到北宋初期,因为词的社会功能所局限,词有其与诗家语相区别的词家语,词人们不约而同地避免了在词中使用雅语,更不会像诗中那样用典。王安石却大胆打破这一界限,他不仅不写儿女私情,更在词中大量用典。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使用了隋灭陈的典故,《浪淘沙令》中使用伊尹效力商汤、姜太公遇周武王的典故。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对王安石给予了很高评价:“瘦削素雅,一洗五代旧习。”这是称赞王安石虽然作品不多,却能写出富有个性的词,而且其词中体现的开阔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打破了五代以来绮靡纤弱旧习,为词注入了新的活力。王安石词的独特风格源于他的政治家气质,不满词的现状,便执拗的将词也拉入他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观念,努力用改革家精神去探索词的题材及表现形式,为其后的坡开了先声,在北宋词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128.

[2]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208.

[3]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8461.

[4]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94.

[5]赵令畴.侯鲭录.中华书局,2002:93.

[6]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97.

[7]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155.

[8]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501.

[9]赵令畴.侯鲭录.中华书局:184.

第2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读王安国《清平乐*晚春》有感

暮秋晚景,细雨绵绵,三杯两盏酽茶,竞睡意全无。对屏无语,信手翻开宋词三百首,王安国的《清平乐*晚春》映入眼帘。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杨)花。 "

这首词,既往依然度过几遍, 惜春恋春的词篇往往都带有丝丝的无奈和哀怨,王国安的清平乐似乎又有一番别样的体会!放眼的暮春,绽放的梨花,感觉是无边的欢喜和自在,可算是别样感受吧,也还喜欢。但词中有一个字引起我的注意:有些书上是“春风自在梨花”,而有的书上却是“春风自在杨花”,到底是杨花还是梨花?此二种有何不同?打开百度细查,却是焉语尔尔,不尽其详,只好尽查“王安国”其人以及“冯小怜”等相关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王安国这首貌似“是无边的欢喜和自在”的词,浸染出阵阵酸涩!

冯小怜: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妃,有姿色,擅琵琶,工歌舞。冯氏自幼入宫,充当后主穆皇后的侍女,穆皇后宠衰,为了抵制曹昭仪、分享皇帝恩宠而把冯小怜送给高纬。出于皇后意外的是,平日间这不起眼的小怜,突然爆发出可怕的力量,她迅速抓住了高纬的心,越过三千佳丽,成为后宫中最得宠的嫔妃。

王安国:王安国(1028-1074):汉族,字平甫,生于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王安石之弟,北宋政治家、诗人。他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熙宁元年(1068年)经大臣--三司使韩绮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此时他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王安国并不支持哥哥王安石的新法维新,却因哥哥与佞臣吕惠卿恩怨受了牵连被陷害而死,时年47岁。

王安国与冯小怜相距数百年,在这里引用冯小怜,作者有什么用意?他要用冯小怜喻指什么人?想来想去,只能是作者自己!冯小怜靠的是自己的才色技貌才获得皇帝恩宠,只因为身后有个穆皇后才得以入宫;王安国凭的是自己的诗、铭、论、赋和超群才华,却因为有个当宰相的哥哥,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想到这里,不由想起词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到底是自然界中的入夜春雨,还是官宦之间风风雨雨?官锦污是指花朵沾上泥污,还是穿在身上的官服被恶语玷污?而“小怜初出琵琶”,技惊后主,貌压后宫,一举赢得高伟宠爱,“后主惑之,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又怎会“晓来思绕天涯”?不得不细问,到底是谁“晓来思绕天涯”?心性清高,工诗善文的王安国凭借自己努力,终于晚年入仕,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哥哥王安石的雾霾,再加上奸佞争宠,人际胶着,自诩品格高洁的他,感觉前途“恍如风中杨花”,前途渺茫。奈何不能像“小怜初上琵琶”一样,一举赢得皇上恩宠?天下之大,众生盈盈,我偏偏就生在这个环境,做了宰相的弟弟,以至于才华被掩盖,一切努力仿佛都是士大夫们看着哥哥的面子给的?假如我真的无德无才,凭借哥哥势力才进入仕途,那我宁愿“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杨)花”!

第3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学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所以,自主学习要注意讲究科学性。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尝试探索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会合作,学会了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的标识,这是一种好的方向,至少它转变了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误区,但是有些教师对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另一种新的教学误区出现了――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自由学。

其实自主学习是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自我意识。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我要学”,还要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而自由学,是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独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果以课改为由,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完全放手的话,学生必然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自己也会找不到位置,成为学习过程的旁观者或报幕员。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幕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离开了导演,戏自然唱不下去。一旦导演没有位置或感到彷徨,那么再好的演员也很难出戏。自主学习与自由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教师在学习前、学习活动中、学习结束后,都给学生所需的帮助,与恰当的引导。只有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以主体身份去探究、去合作。

在一次以“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研中,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用心良苦的进行了教法设计,于是呈现出了以下片段:

教师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利用手中收集的资料和文下注解,自主学习这首《泊船瓜洲》。一会儿,老师找同学汇报,看谁学得最认真,理解的最透彻。”

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在认真地读,有的在认真查阅,还有的在认真思考……。半堂课过去了,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的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评价着发言的学生。教师精彩的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些善学习、会学习的孩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学习中的小主人!”

一节学生绝对唱“主角”的课结束了,似乎把新课程所倡导的主体理念落实的很好,但细心观察的听课教师不难发现:整节课,诵读很好的学生竟然一个字没写,查阅理解透彻的学生却没开口读过这首诗。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自主学习吗?不是的,这是学生的一种积极却有些茫然的自由学。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状态进行自我审视和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整体的协调。

同样的一节课,另一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老师真想亲眼目睹一下,当年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一幕,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实现愿望吗?看谁能够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古韵古味的“王安石”,让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看看当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风采。为了演好当年的王安石,学生紧张地做准备工作。具体表现为:一会儿,查阅资料静心思考;一会儿,放声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一会儿,练习书写争取美观大方;一会儿,又琢磨动作及应有的神态。虽然顺序不一致,但每一位学生都在努力全面构思。

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人物诠释的优劣,并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的阐述。

第4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文本解读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不断接近、探寻、领悟文本中原有的哈姆雷特的过程,也是师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不断产生新的哈姆雷特的过程。因此,文本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之间的一道桥梁,读者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依据课程目标的个性化阅读指导,文本解读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一个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种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和原有价值取向,这种文本所表达的共性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还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只能不断走近文本中原有的哈姆雷特,不可能与共性的哈姆雷特达到完全共鸣、完全感悟的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有个性色彩的,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阅读体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展开对话,这种对话是既有理解文本原有之象,也有因为阅历、动机、思维、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只有在不断解读,接近文本中原有的哈姆雷特的同时,学生才会以儿童的眼光全面审视,才会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才会有一个个新的哈姆雷特出现。

文本的创意解读有哪些策略呢?

一、 贴近作者,更要贴近儿童

贴近作者的心去解读文本――把自己当做作者。沈从文先生在介绍写作经验时说,要“贴着人物写”。因为作者只有尊重人物,体贴人物,才能将人物写好。那么,反过来,读者只有做作者的贴心人,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背景,才能深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如果我就是作者,我为什么会这样写?我想告诉人们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问一问自己的话题。

贴近儿童的视野去解读文本

――把自己当做孩子。孩子的眼睛是清澈的,这种清澈会过滤掉老成的经验,还原儿童的世界。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去面对文本。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孩子的心去体验,多读出一些“为什么”。上海特级教师万永富教学《麻雀》一课时,贴近儿童的视野阅读文本,引导儿童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生:这只老麻雀一定是母的吗?会不会是公的?

生:我想,可能是爸爸,如果不是公的,它不会这样勇敢。

师:妈妈保护孩子就不会勇敢吗?

生:妈妈为了保护孩子是会拼命的!我看可能是麻雀妈妈。

师:我们幼小的时候,常常是妈妈带着还是爸爸带着?

生:我们小时候总是和妈妈在一起的,妈妈给我们喂奶,爸爸外出打工。我想麻雀也是一样的。

生:总是妈妈养护孩子,养护小麻雀的当然是麻雀妈妈。麻雀妈妈为了保护小麻雀,舍得拼命。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生:应该是麻雀妈妈。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联系生活把书读活了。看来应该是麻雀妈妈了。

当学生对老麻雀的身份意见不一时,教师以一颗童心,及时引导,有创意地将学生引到课文“歌颂母爱”这一主旨。万老师点拨不多,但十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了文本价值。

文本的解读就是要立足儿童基点、了解儿童习惯、尊重儿童个性、发展儿童能力。对文本的解读要注重诵读全文,熟读精思,整体把握;要注重强化文字符号与生活图像的转换机制,唤醒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入境动情;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使语言文字变得生动可感,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要注重“学贵有疑”,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讨、理解和体悟文本的核心价值同时,展开有创意的文本解读。

二、 关注预设,更要关注生成

文本解读的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检验和升华,又是下一次预设的起点。文本解读的预设,首先,需要正确地解读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正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正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语言形式――正确把握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其次,准确地解读文本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学段教学中所承载的课程教学目标;单元要求――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单元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课时任务――准确拟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体现了文本解读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体现了对文本中隐藏着的、具有共性的哈姆雷特的充分解读。同时,文本解读的生成更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生成也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文本解读的生成实质是对文本有创意的解读,即强调读出个体的感受。通过引领学生精读文本,找准学生与文本语言情感的共鸣点,如品词析句入情、凸显形象动情、体验生活悟情、诵读课文抒情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共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教者之间产生巨大的“磁场”,使文本解读成为学生体验情感、融汇情感、释放情感、升华情感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泊船瓜洲》体会诗歌情感时,同学们都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一位同学提出异议:“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诗中所写的三个地方都不是他的故乡,又怎能说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我表扬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把问题交给学生。另一位同学为他作了解答:“王安石的故乡的确在临川,但他父亲在南京做过官,最后在南京去世,所以王安石也把南京看作自己的故乡。南京故称钟山,因此这里的故乡即为钟山。”可意想不到的是,又一位同学站起来,他拿着一本古诗词资料,说:“这上面说王安石的故乡在京口。”又是一个新见解。孰是孰非呢?我让他们再反复读诗句。仍然是第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明白了,王安石的故乡的确在钟山,因为如果在京口,他只要说‘京口瓜洲一水间’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引出‘钟山只隔数重山’呢?”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第5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关于除夕的古诗名句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关于除夕的古诗名句精选《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除夕的古诗名句推荐《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第6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动人的传说。祖先们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这些传统。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从中了解到了往日我不知到的,关于节日的资料。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比如刚刚过去的春节,它原本是一种祭祀活动,后经过历史的繁衍,逐渐从祭祀解放出来,转变成百姓的娱乐活动和礼仪来往。后来农历正月初一就被定位春节。

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在家里悬挂中国结,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子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怎么样,很有趣吧。春节的习俗有还很多,比如贴春联、互相拜年、燃放鞭炮、阖家团圆等等。这些习俗的实质和精髓永远随历史的发展而延续。

“爆竹声中一岁除,吹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王安石的元日,可见古人对春节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节日>>这本书不仅使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还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使我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7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一、利用史料,修补教材缺陷

1.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相对滞后

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历史认识却是主观的。由于新史料的发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价值观变迁,历史认识也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教学中不能仅用史料论证中学历史教材中现成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以《宋史》为代表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近代梁启超在《王荆公》中称“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建国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可见,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难免会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制约。我们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真实的史料,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2.中学历史教材有些内容表述过于简单

这就要求我们要查阅原始资料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修补完善。例如: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都只是说赎买后土地归农民所有。这种表述容易使师生误以为赎买后土地归农民私有。为此本人选择了如下史料做补充说明:(1861年改革后)“农民的份地,并不是归个别农民或农户所有,这些土地是交与农民协会管辖,农民协会按会员的人数平均分配;公共的农地(如:牧场,草地等)共同使用。”(选自朴希加廖夫,吕律译《俄罗斯史》)由此可见,改革后农村土地是归“农民协会”(即农村公社或村社)公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选择描述和记录生动形象历史事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史料,再现鲜活的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活跃气氛,营造轻松、活泼和民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二、选取典型和可靠史料,论从史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所引用的史料必须是第一手史料和经考证后的史料。如:北宋《交子》是历史文物,属于第一手可靠的实物史料。它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开始使用纸币。在历史课堂中使用这类史料,既能充分说明问题,又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然而有些教师在选用史料时,不够严谨,对材料未加甄别;或者没有认真校对原文就直接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料,结果错误百出。例如网络上流传一则这样的材料:傅斯年先生说“历史学便是史料学”。查阅原文应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选自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可见,如此引用材料是对傅斯年先生原意的严重歪曲,据此得出的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再如,有的教师用《废井田开阡陌》图,来证明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制度。这是不科学的。该图中文字是楷书,而楷书形成于汉末。由此可见,这不是战国时期的原始史料。是后人画的,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认识。因此,使用史料前必须进行甄别。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要引用能充分说明特定历史问题和历史认识的典型图文和视频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认识。许多教师引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史料来说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其实,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很难选取到精炼的史料来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如果引用《孟子微》中的史料就很容易说明问题。康有为指出:“《春秋》要旨分三科,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以为进化,《公羊》最明。……大约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民主矣。”这说明康有为将儒家的“公羊三世说”与达尔文进化论和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相结合。进而概括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三、选用史料适度适量,合理设计问题

高中历史课时十分有限,过多过难的史料,学生阅读要花太多时间,留给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不足,课堂效率太低。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控制史料的数量和难度。对于太难的文言文要注析,不能人为制造阅读障碍。一节历史课使用的文字史料一般不超过10则1000字,若使用视频史料,则播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分钟。视频的信息量较大,过量则学生难以接受。

课堂上要用文字、图片、数据表格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来教学。一节课可能做不到,但在教学中可交替使用各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近年来,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大都使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来考察考生多方面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类型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教师选取史料的要注重问题的合理设计,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1.利用史料设计问题要科学。问题设计必须从所给定的史料出发,问题不能与史料脱节。所提供的史料要能充分有力说明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主观臆断。例如:中学历史教师常引用张謇的大生纱厂、福州“电光刘”等个别近代中国企业史料,设计问题是:“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这些史料是可以用,而且也很生动形象,但是,要说明“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还要结合该时期全国统计数据图表史料来说明。

2.问题设计要有梯度。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时,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应依据史料、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设计;要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高中三个年段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问题设计要有程度区别。一般原则是分三个层次设计问题:即史实、史论和史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掌握基本史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使学生学会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理解和阐释历史;第三层次的问题是史识,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启示等,以指导当今的社会实践(工作、学习和生活等)。

在《欧洲宗教改革》教学中,本人利用史料设计如下问题:

材料一:(1555年罗马天主教与德意志新教派达成协议)允许路德教派在(德意志)帝国范围内合法存在,充分保障所有路德派诸侯的仪式……以后信仰的改变将按“在谁的国家信谁的教”的原则处理……这就是著名的奥格斯堡和约。(选自〔英〕托马斯·马丁·林赛著《宗教改革史》)

材料二:现代宽容产生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方的立场都是水火不容,欧洲在宗教名义下饱受战争的屠杀和暴力的蹂躏……宽容是为了缓和教派冲突,在不同信仰者之间谋求和平共存之道的一种权宜之计,它最初体现在几个带有停战协议性质的法令中,如《奥格斯堡和约》和《南特赦令》等。(选自瞿磊《论宽容观念的演进与民主的现代转型》)

问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奥格斯堡和约》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问题2:根据材料二,分析宗教宽容的意义,谈谈宗教宽容对我们当今有何启示。其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分析宗教宽容的意义”,比较容易。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基本上学生能答得出来。“分析《奥格斯堡和约》意义”,属于中等难度,需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认真思考和判断。谈启示难度大,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需要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三个能力层次问题设计,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并逐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第8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一、利用史料,修补教材缺陷

1.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相对滞后

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历史认识却是主观的。由于新史料的发现、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价值观变迁,历史认识也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教学中不能仅用史料论证中学历史教材中现成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以《宋史》为代表认为王安石变法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近代梁启超在《王荆公》中称“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建国以来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可见,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难免会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制约。我们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真实的史料,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2.中学历史教材有些内容表述过于简单

这就要求我们要查阅原始资料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修补完善。例如: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都只是说赎买后土地归农民所有。这种表述容易使师生误以为赎买后土地归农民私有。为此本人选择了如下史料做补充说明:(1861年改革后)“农民的份地,并不是归个别农民或农户所有,这些土地是交与农民协会管辖,农民协会按会员的人数平均分配;公共的农地(如:牧场,草地等)共同使用。”(选自朴希加廖夫,吕律译《俄罗斯史》)由此可见,改革后农村土地是归“农民协会”(即农村公社或村社)公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选择描述和记录生动形象历史事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史料,再现鲜活的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活跃气氛,营造轻松、活泼和民主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二、选取典型和可靠史料,论从史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所引用的史料必须是第一手史料和经考证后的史料。如:北宋《交子》是历史文物,属于第一手可靠的实物史料。它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开始使用纸币。在历史课堂中使用这类史料,既能充分说明问题,又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然而有些教师在选用史料时,不够严谨,对材料未加甄别;或者没有认真校对原文就直接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料,结果错误百出。例如网络上流传一则这样的材料:傅斯年先生说“历史学便是史料学”。查阅原文应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选自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可见,如此引用材料是对傅斯年先生原意的严重歪曲,据此得出的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再如,有的教师用《废井田开阡陌》图,来证明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制度。这是不科学的。该图中文字是楷书,而楷书形成于汉末。由此可见,这不是战国时期的原始史料。是后人画的,难免带有个人主观认识。因此,使用史料前必须进行甄别。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要引用能充分说明特定历史问题和历史认识的典型图文和视频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认识。许多教师引用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史料来说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其实,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很难选取到精炼的史料来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如果引用《孟子微》中的史料就很容易说明问题。康有为指出:“《春秋》要旨分三科,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以为进化,《公羊》最明。……大约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民主矣。”这说明康有为将儒家的“公羊三世说”与达尔文进化论和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相结合。进而概括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三、选用史料适度适量,合理设计问题

高中历史课时十分有限,过多过难的史料,学生阅读要花太多时间,留给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不足,课堂效率太低。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控制史料的数量和难度。对于太难的文言文要注析,不能人为制造阅读障碍。一节历史课使用的文字史料一般不超过10则1000字,若使用视频史料,则播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分钟。视频的信息量较大,过量则学生难以接受。

课堂上要用文字、图片、数据表格和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来教学。一节课可能做不到,但在教学中可交替使用各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养。近年来,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大都使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来考察考生多方面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类型史料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教师选取史料的要注重问题的合理设计,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1.利用史料设计问题要科学。问题设计必须从所给定的史料出发,问题不能与史料脱节。所提供的史料要能充分有力说明问题,切忌以偏概全,主观臆断。例如:中学历史教师常引用张謇的大生纱厂、福州“电光刘”等个别近代中国企业史料,设计问题是:“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这些史料是可以用,而且也很生动形象,但是,要说明“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还要结合该时期全国统计数据图表史料来说明。

2.问题设计要有梯度。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时,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应依据史料、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设计;要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高中三个年段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很大的差异,问题设计要有程度区别。一般原则是分三个层次设计问题:即史实、史论和史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掌握基本史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使学生学会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理解和阐释历史;第三层次的问题是史识,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认识启示等,以指导当今的社会实践(工作、学习和生活等)。

在《欧洲宗教改革》教学中,本人利用史料设计如下问题:

材料一(1555年罗马天主教与德意志新教派达成协议)允许路德教派在(德意志)帝国范围内合法存在,充分保障所有路德派诸侯的仪式……以后信仰的改变将按“在谁的国家信谁的教”的原则处理……这就是著名的奥格斯堡和约。(选自〔英〕托马斯・马丁・林赛著《宗教改革史》)

材料二现代宽容产生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方的立场都是水火不容,欧洲在宗教名义下饱受战争的屠杀和暴力的蹂躏……宽容是为了缓和教派冲突,在不同信仰者之间谋求和平共存之道的一种权宜之计,它最初体现在几个带有停战协议性质的法令中,如《奥格斯堡和约》和《南特赦令》等。(选自瞿磊《论宽容观念的演进与民主的现代转型》)

第9篇:王安石的资料范文

一、教学设计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本节课教学设计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改理念;以“导学纲要”为载体,通过“导”,生发学生自主的“学”。本节课教学设计将围绕导学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三部分作出阐述。

(一)导向: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纲领,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向,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依据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本节课确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依托导学纲要,加深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能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案例,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包含矛盾的具体事例,展示思辨思维的行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评析经典语录和案例分析,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领悟哲学思辨之美,能理性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等。

(二)导学: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课前预学,学情自查

1.学生通读教材第67-68页,借助校园网平台和同学间的互助学习,尝试解决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辅助文中的名言、专家点评中的疑难问题。

2.知识扫盲

(1)联系的____是矛盾,发展的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____。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____。

(2)矛盾就是____。矛盾的对立属性是____,矛盾的统一属性是____。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的属性。同一以____为前提,斗争性____同一性之中。

第二阶段:课中探学,学能自测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这表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这里的“矛盾”是指

A.反映事物内部既对立又斗争的关系

B.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C.事物内部双方相互联结的趋势

D.事物内部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3.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心想事成

B.相反相成

C.量体裁衣

D.因地制宜

4.“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泾溪》-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辩证的统一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认识程度

第三阶段:课后拓学,学力自磨

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首当其冲。为此,我国大力推广节能灯以代替白炽灯。因为同样亮度的节能灯耗电只是白炽灯的1/5。但是1只节能灯所含的汞,在废弃后渗入地下将会污染1800吨水。我国正在使用的节能灯已高达2亿只以上,潜在的污染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在人大会议上出现了要求立即建立节能灯回收机制,防止汞污染的提案。

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评价上述现象。

(三)导评:学习评价

1.学生自评:通过对自己课前预学、课中探学和课后探学的表现作出评价。

2.同桌互评:通过检查同桌完成导学纲要的状况,结合同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3.教师评价:基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导学纲要完成的状况,结合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作出评价和学习建议。

二、课堂实录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经典语录,并深情吟诵。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以狄更斯的这段经典话语导人,并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的演绎,因势利导要求全班学生齐读。

【教师】一些同学读后好像有意见想发表。

【学生A】这段话有许多反义词。

【学生B】这段话中,每句的意思都是矛盾的。

【教师设问】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67页,谈谈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矛盾?(让学生初步了解)

【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教材知识信息。

【学生C】(反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这里的“两个方面”是指哪两个方面?

【教师】同学们中,谁能帮老师解答一下?(停顿片刻,全班同学没有作出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数一下狄更斯这段话有几对反义词,能否说出有几个矛盾及矛盾的两个方面?

【学生】(顿悟)相互间交流、验证有几对反义词和几个矛盾。

【学生D】(汇报)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最美好与最糟糕、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

【教师总结】最美好与最糟糕、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等两方面都是对立的,最美好与最糟糕、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等两方面也都是统一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教师】用屏幕展示教材第67-68页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教师改编了教材的探究问题)

老子说:“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孙武:“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探究问题:

(1)找出上述材料矛盾的两个方面。

(2)说明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相互依存的道理。

(3)说明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相互转化的道理。

【学生】在完成导学纲要的基础上,小组相互交流答案。

【学生E】(汇报)矛盾的两个方面有善恶、有无、难易、高下、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

【学生F】(汇报)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都是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依存。

【学生G】(汇报)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都是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追问】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否是任意的、无条件的?

【学生】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转化是有条件的。(部分学生作出了回答,部分学生沉默)

【教师】屏幕展示例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请结合材料,指出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学生】天下事的难易转化条件是为或不为,学习难易转化条件是学或不学。

【教师】(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屏幕展示教材第67页漫画《他敢吗》。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他敢吗”。

【学生H】运用了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得出的结论是“他不敢!”。(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学生I】突然说:“老师,我认为他敢!”(全班学生好奇的目光投向他)(老师一愣)

【学生追问】“为什么?”(教师也加入学生追问的行列)

【学生I】“因为他想与对方同归于尽!”(这个回答出人意料)

【教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围?

【学生G】他想与对方同归于尽,说明原先的矛盾统一体就不存在了。(学生掌声一片)

【教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表现加以表扬。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了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并进一步说明教材中两处同一性的不同,即矛盾的“同一性”区别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教师】用屏幕展示教材第68页探究活动。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学生】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汇报对两句名言的理解。(学生理解千差万别,甚至误解)

【教师】(老师补充了齐景公和晏子评价大臣梁丘据的历史故事)齐景公田猎回来,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晏子说:“梁丘据与您只能说是同,怎么能说是和呢?”齐景公就说了:“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子说:“当然不一样了。和就像是制好的肉羹,用醋、酱、盐、梅,再烹调上鱼、肉,然后以薪火慢慢地炖煮,厨师再加好各种调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可以平其心火,这个才叫和。但是现在梁丘据却不是这样,您只要一说行,他就说行;您说不行,他就说不行。这就像做饭时的水里边再加上水一样,谁能吃啊?弹琴时只有一个声音,那么谁能听呢?所以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同’,这样做能行吗?”

【教师】(概括晏子的观点)晏子认为,“和”中有“同”有“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众人,为国家,为天下的;而一味的“同”则是狭隘的、自私的。梁丘据一味求“同”,不是君子,是小人。这也就是孔子总结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教师】(改编了教材探究活动中的设问)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一说法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H】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难点突破)用屏幕展示诗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观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一鸟不鸣山更幽——宋朝 (王安石)

问题:王安石反用王藉“鸟鸣山更幽”,将它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两种“幽静”的表现手法,你更欣赏哪种?请你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作出分析。

【学生I】欣赏王安石对幽静的表现手法,以“鸟不鸣”更突显环境的静谧幽深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拓展了意境。

【学生J】批驳了学生1的认识,认为王籍以动衬静的手法更加高超。认为王安石只是看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不见统一,没有看到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教师】(总结)王安石以正衬表现幽静,王籍以反衬表现幽静,各有其美。从矛盾的基本属性角度欣赏,王籍的诗句蕴含了相反相成的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三、教学反思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家对世界、对人生的真知灼见,用心血凝成一句句发人深思的锦言妙语或哲学命题,具有浓郁的哲学味。《生活与哲学》辅助文广泛引用哲学家的名言、哲学命题等,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文以载道,深刻的哲学道理蕴含在哲学家的言语与命题之中。在哲学教学阐述概念、原理等疑难问题时,适时、恰当地嵌入一句句富有深刻哲理的名人名言,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古诗词印证教学内容,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通过借助名人名言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专家点评】(林月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因此把握学生实际也是动态的过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对话。张老师这节课充分运用言谈、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在互学互评的对话教学中演绎了一堂成功的学本课。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求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张老师的课堂从狄更斯《双城记》的经典语录导入,在笑声中开启课堂,再引入书本材料设置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可以看出他在课前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强调生本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多次反问、追问,这也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在课前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境,这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其次,张老师在学习菜单中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他在课堂上进行了疑问统计,对于学生疑惑较大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疏通。可见他的课堂预设是动态的,强调开放性,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本意识,才能有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