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新媒体运营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能力

第1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新媒体运营的涵义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5]王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探析———以《新媒体可视化》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4(17):50.

第2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2009年初,美国将“智慧地球”构想提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物联网”同“新能源”一起被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

物联网技术对媒体产业的意义

在媒体产业链中,物联网能够引发传播内容革命。内容生产向来是传媒的核心所在,而物联网使得几乎任何物体都能产生内容,并通过无处不在的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生产内容。这种新兴传播形态以“物体即信息”的形式在创新传播的意义。

传统媒体在物联网时代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技术的前期研究和人才的储备,积极加强与物联网的融合。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的物联网传播平台,把原创的“内容”进行多层次、深层次的开发,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提高“内容”附加值,并提供更多个,进而延伸价值链。

其次,开拓物联网传播中的传统媒体新形式。如果把传统业务简单地移植到物联网平台运行,仅仅拓宽了渠道、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无法真正发挥物联网的潜力,媒体必须积极创新适应用户的媒体新形式。

最后,警惕概念炒作,把握时机。在物联网“唱热”的喧嚣中,需要理性对待,警惕盲目投资物联网系统。但对于物联网传播新平台的革新也不能保守,错失发展机遇。传统媒体要长期跟踪研究,一旦技术臻于成熟就果断进入,推动产业升级。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应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灵活,而且具备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我国现有的新媒体产业链中,主要的参与者有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开发商、广告运营商、广告投放商和媒体受众,具体的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

内容提供商是新媒体产品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主要为新闻采编机构和传媒机构;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提供网络接入和运营服务盈利,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系统运营商是新媒体系统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负责新系统的建设运行,内容、广告的;广告投放商指使用新媒体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发起者,是广告收益的来源,广告运营商根据广告投放商的需求,提供新媒体营销活动的前期调研、方案制定、方案执行监督等服务;媒体受众是内容和广告的接收者。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物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物联网将推动新闻媒体的采编方式、报道方式、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内容个性化投放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同时用户在不同渠道、产品之间的切换成本不断降低。为了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度和数量,并最终带来收益,媒体必须精确掌握用户需求,投放个性化内容,有效降低信息传播的噪音。

内容个性化投放基于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新媒体运营商通过采编系统将媒体内容素材储存在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用户利用安装在自己智能终端上的客户端阅读媒体内容,同时,新媒体运营商利用客户端收集能够描述用户阅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被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最终产生能够准确描述用户需求的知识,并储存在用户需求数据库中。

用户需求知识在系统中有两处应用:第一,生产系统调用用户需求数据库和媒体内容数据库,依据用户的需求为每一位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定制内容;第二,新媒体运营商在媒体内容的采编过程中依据内容与用户需求知识的关联度,使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的素材尽可能符合用户的需求,降低不受用户欢迎的素材数量,提高素材采用率和受众接受度。

目前,与内容个性化投放相似的系统已经在零售业得到初步应用,某些超市的“智能导购机”能够记录消费者推动购物车所经过的商品区域,并依据经过区域的记录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依此进行广告的精确投放。未来的个性化投放应该在用户需求描述的细化上有所突破,并在内容个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媒体产品形式的个性化,从内外两个层面为用户提供精确服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闻采集系统 物联网强大的智能感知和采集能力是未来创新新闻采集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物联网收集新闻,具备很好的实时性,新闻采集的触角也将会在空间上前所未有的拓宽和深入。

首先,物联网时代新闻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基于传感器实时自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情况,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同时,采集的信息可以作为新闻的素材,例如,监控录像、汛期水位信息、交通高峰的路况信息等。

其次,物联网在空间上拓展了新闻采集的范围。只要是物联网覆盖的范围,广义上都是新闻采集的范围。此外,个人可以同时采集多处多点的信息,提高了记者的单体采集能力。

最后,物联网深化了媒体新闻信息的深度。微型传感器和智能芯片获得的物体信息中,有些是传统新闻采集方式难以获得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信息的检索和数据挖掘,可能有助于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使新闻报道不仅限于报道事实,更具备提出前瞻性意见的能力。

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会使媒体之间新闻的时间差不断缩短,在信息普遍较为及时的情况下,受众对于新闻的时效性将不再那么敏感,个性化将成为传播方式变革的趋势。因此,物联网时代,媒体应加强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力度,对采集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和加工,面向受众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提高内容附加值。

新闻指挥调度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采访设备、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重要报道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状态和位置信息,从而实施新闻报道的信息化管理。

当前,我国传媒业的产业链结构和媒体产品的形式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网络信息技术又是新媒体发展的动力。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必将带来内容传播方式、新闻生产方式和传媒业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并最终为全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组委会推荐)2012c

第3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关键词:电信业务;网络营销

1 精细化网络营销适合电信业务营销的需要

1.1何谓精细化网络营销

精细化网络营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介,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顾客提供恰当的产品。

精细化网络营销强调“精确”和“准确”,要点在于“恰当”。

1.2精细化网络营销的形式

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对各种网络媒介的组合、细分和关联应用来实现,互联网是实现精细化网络营销的最佳平台,很多广告运营商就从互联网发展中找到了价值创新的机遇,电信运营商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前景。目前,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如“目标关联”、“在线对话”、“点告”、竞价排名搜索等等。

1.3精细化网络营销理念的产生

新经济催生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和工具。当今的电信市场,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产品差异越来越小,运营商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各类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给运营商的营销带来了挑战。团队营销、专人营销、上门服务、电话营销、推介会和前台营销等传统的营销手段日渐不足,特别是在产品传播方面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产品更新换代和多元化的丰富内涵,20年前的口碑、10年前的电视和纸媒等传播手段也遭遇挑战。然而,时代创造了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和方法。互联网的出现,为各种基于分众传播理念而向终端顾客延伸的各种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不断创新的运营商营销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日渐成熟。竞价排名搜索、互联网广告、楼宇电视、列车电视、博客、论坛、即时通信和手机等许多新营销平台陆续出现,由于其具有定制化、个性化特点和“一对一”服务能力,正成为运营商营销的新宠。消费者不再面对单一的信息渠道,受众开始分化,市场不断细分,新的营销传播手段不断衍生。精细化网络营销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细化网络营销方式帮助营销者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应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精密制导”和“一矢中的”的精细化网络营销让产品的信息能准确到达受众,使得市场投入有满意的、可以衡量的回报,改变过去营销传播的粗放型、“地毯式轰炸”做法,营销成本大幅下降,营销效率极大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也极大增强。

1.4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价值和意义

1.4.1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

传统营销在空间、时间和受众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客户细分后营销队伍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跟不上,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则又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大海捞针式营销带来的针对性差和效率低下、可控性不强等不足,特别是由于不能和客户实时对话使得营销成功率很低。而精细化网络营销突破了这些局限性,它在空间、时间、受众细化、精确传递、实时对话等方面都能得以满足,针对性强、可控性好、效率低极高。

1.4.2精细化网络营销提高了营销针对性

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影、公众场合的广告牌等传统营销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由于不知道目标受众所在,所以只能采用轰炸式投放,也就是按照时间或者版面来计算成本投入。这样就造成了媒体经营商和运营商的利益分离,运营商关心有效顾客数量;媒体经营商却相反,关心投放时间或位置。因此,传统的营销传播是由媒体经营商主导,并且难以分众与定向,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的市场推广需求;重表现,轻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运营商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往往营销成本很高。而消费者却感到被强行骚扰,营销效果不佳。而精细化网络营销,通过准确地识别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沟通内容,提供成效可计量的评估手段等方法,效率大大地提高。

1.4.3精细化网络营销具有前瞻性

精细化网络营销能够有效锁定关注互联网的新富人群。生活在较高收入家庭中的中、青年城市居民是新富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消费能力强(高消费)、文化程度高(高学历)、网络使用频率高信息的整合能力强(高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高感度)。他们既是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也是新产品、新服务的首期消费者,是消费和媒体使用的风向标,在消费的传播链条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电信业务营销引进精细化网络营销的理念与工具

目前,电信业务营销渠道主要依靠电信营业厅、客服受理、电信商、网上营业厅等,营销沟通或广告主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如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宣传途径。这种传播模式的缺点在于针对性不高,没有针对细分客户市场,从而造成营销成本高;缺乏与用户的互动,是简单的“推”式,而不是“拉”与“推”相结合的方式,轻易使用户感到被打搅,从而影响沟通成效。

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理念与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快速找到目标客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沟通,提高产品营销的投入回报,降低营销成本和营销投入的风险。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避免打搅式的营销,便捷、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

因此,对于电信市场营销者来说。必须学习新的营销传播理念。向新的传播媒体挺进,牢牢吸引广大互联网用户,充分利用“目标关联”、“点告”、“在线对话”、分众传媒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特征,通过精细化网络营销手段的应用,使产品营销能够达到精确的投放、实现可测量的效率以及产生高额的投资回报。

3 精细化网络营销的传播模式分析

精细化网络营销从原来以媒体为导向转向以受众为导向,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新模式提倡从传播受众者切入,研究受众的行为、生活形态,从而理解用户需求,并思考与受众的接触点,以及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最终给受众者以最精确的广告内容。

3.1 当前的精细化网络营销沟通的模式

3.1.1“目标关联”模式

把商品信息传递到特定的、想要传递到的受众的营销形式,其目标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通过运用网络工具的语义分析技术,将网文与营销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信息投放到相关文章四周的联盟网站的“目标关联”广告位上展示,极大地提高点击率。

第4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曾经有一句话,大意是多看朋友圈会拉低智商。虽然有些夸张,却道出了一些自媒体的问题。各种虚假的知识,谣言被大量转发。每天都能看到各种段子手和各类鸡汤。然而,真正有营养和干货的内容却得不到足够重视。

昨天,笔者看到了UC联合新榜的自媒体调研报告,提到目前大约有40%的自媒体月度流量不足1万,同时有超过50%的自媒体没有任何收入。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些定量的分析和笔者的主观感受也不谋而合。

笔者有时看到其他自媒体发发鸡汤或者搞笑段子就轻松突破10万+的阅读量,内心也会有一些失落感。好在笔者也算享受过最初自媒体红利的人,这些年也积累了像你们这样一批忠实的用户。但对于新加入的玩家,错过了最初的流量红利后,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流量。同时,没有好的商业变现模式又更加难支撑一些小平台的自媒体做大。最终形成一种负反馈。

有趣的是,和自媒体的凉秋对应的却是网红经济的春天。由于具有更加精准的流量,大量的广告商离开传统媒体,将更多广告投入到自媒体中。2015年前三季度,电视广告下滑4.9%,报纸广告下滑34.5%,自媒体广告上升23%。从Papi酱估值3亿以及2200万的首单广告拍卖,都能看到自媒体的价值。

笔者在想,或许两者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本质是通的,但怎么打通是个问题。

从渠道角度看,流量入口巨头微信公众号占据领先地位。几乎所有的自媒体都会有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竞品的开通率也不低。但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微信虽然有巨大流量,但格局基本已定。微信公众号一开始的巨大红利也逐渐消失。此外,从企业的基因来看,腾讯的基因是社交,阿里的基因是商业。所以,微信公众号虽然有比较强的社交属性,但商业化能力比较弱。大量的微信公众号没有任何商业化能力,即使有也仅仅是做一些软文。对于许多初创的自媒体人来说,大家非常渴望找到一个新的平台,既能提供全新的流量分发,又能更多元化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作为自媒体老鸟的笔者,昨天就了解到一个具有这种特征的新平台:UC订阅号。

UC订阅号的优势:

UC订阅号是一款全新的自媒体平台,背后有阿里大数据和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支撑,而且阿里在商业化方面又有天热的基因。笔者认为自媒体运营者有三个最大的痛点:粉丝太少,变现太难,运营太苦。基于这三大痛点,UC订阅号也有针对的服务:

1)依托大数据的精准推送。UC订阅号依托阿里数据的强大背书,在当前日分发量高达60亿的优势基础上,实现有效、质优、多样、精准的推荐。让自媒体人不必担心自己的文章缺乏流量,让自媒体人的关注点重新回归到内容本身。UC的大数据来自于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移动几大互联网最top的应用场景。基于这些数据。分析用户阅读喜好、阅读层次、所处时间段、阅读时长、喜好资源(如视频、纯文本)等阅读行为,去给不同的用户做不同的推荐。这也导致自媒体可以不再担心流量问题,专注于内容的制作。也不会出现各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标题党,伤害用户体验。

2)对优质原创内容的保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负反馈。将媒体定位为种子源,根据媒体定位,作出合适加权,根据其调性不同做不同的推荐。有效快速定位到深度垂直领域,保证优质文章的下发量和阅读量,同时,在利用强大算法筛选的同时配备以对自媒体进人工审核,保障内容质量。这样,优质的内容被保护,提高用户体验。

3)流量变现模式多样化:平台直接来做,包括商家合作,社群电商,广告等。阿里的基因就是商业化,这点我们从最近微博的商业化加速也能看到。对于大部分自媒体来说,是否能商业化关乎其长期生存的命运。UC依托阿里的商业化能力,能够满足各种需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初期可以通过广告分成、消费阅读来实现内容变现,随着社群规模的日渐扩大,可以以内容为介质向电商变现模式发展。过去一年微博对于自媒体的商业化也做的非常成功。UC订阅号也将借鉴微博的成功经验。

4)开放式的运营体系。大部分自媒体的问题就是平台过于封闭和中心化,同时由于公众号是单向交流,导致和粉丝的互动比较少。UC订阅号则采用分发与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人性化、开放式的社群化交互场景及多种运营模式的有效结合,实现自媒体运营能力的最大化,帮助自媒体轻松沉淀粉丝。有评论运营,自定义栏目和菜单,还有各类文章排版,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以及第三方平台接入和社群运营。

分析,什么样的公众号平台会成功?

笔者认为,自媒体时代1.0已经结束,最初的流量红利分割也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流量为王。拥有最大社交流量的微信公众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龙头。但是看未来,什么样的订阅号平台能成功?由于最初的卡位已经不再有意义了,差异化服务会越来越重要。平台型公司对于自媒体的意义在于几个方面:流量,商业化,社交,运营。差异化服务太重要,简单提供流量没有意义。如何解决用户痛点也至关重要。笔者发现,大部分自媒体平台还是过于封闭化,很难搜到别的东西,导致自媒体人变现出现问题。未来一个更加开发,产品线打通的自媒体平台才更有价值。通过一个订阅号,获得其他资源。UC订阅号的价值也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其开放的体系。

UC产品矩阵,开放体系的核心:

UC有12年的浏览器积累,清楚网络供给、需求两端的情况,UC浏览器全球月活超过4亿,是全球第二大的浏览器,用户量已经超过Safari,仅次于Chrome。以UC、高德为核心,配合神马搜索(中国第二)、阿里文学、PP助手、阿里游戏(中国第二)等,阿里移动事业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相互引导、配合优势明显。所以我们看到在渠道方面,阿里具有神马搜索,PP助手。在转换变现方面,UC可以依托阿里汇川平台。我们看到整个体系是非常开放的。商家可以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切换。下图是BAT生态圈的对比。我们看到阿里相对弱的就是内容。此次推出UC订阅号,也看是否能补充阿里在内容端的弱势。

展望自媒体未来:

第5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朱晓东在接受《融资中国》采访时表示,欧迅体育的工作重点是以体育咨询为基础的中介服务,主要为媒体提供版权获取服务、为企业提供赛事赞助服务、为赛事机构提供门票分销服务等。

在目前的收入来源上,“从企业、媒体和赛事运营收到的钱,基本已经是各占三分之一。”如此的收入比例已经较2013年“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来自于企业赞助”的情况大为改善,朱晓东表示。

欧迅体育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主业之一的赞助咨询管理业务占全年度营业收入的68%,主要通过为东芝赞助足协杯、为柯尼卡美能达赞助CBA提供服务而取得。欧迅体育2014年半年报显示,“品牌公司是公司现阶段最重要的盈利源头,通过赞助咨询和赞助权益销售两类业务实现。”

赛事运营是体育产业的皇冠

“美国体育产业中5000亿美元的产值中,有500亿美元来自于体育表演业,也就是竞赛表演业。”对于竞赛表演业,朱晓东称之为体育产业的皇冠,“皇冠上的珍珠就是NBA、NFL这些大的比赛,为美国体育产业贡献了10%左右的产值。”

此外,赛事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赛事像海面上的冰山,体育场馆的运营、大众健身、手机应用,这些都在海面下。”但在这位体育行业的从业者看来,“尽管冰山下的市场更大,但如果没有掌握塔尖资源的话,下边的红海竞争非常激烈。”

如何把握“皇冠上珍珠”所带来的价值?朱晓东表示,中国赛事运营水平较弱,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引入足够的民营资本,完善对“塔尖资源”的运营。

自2013年开始,欧迅体育开始实践其赛事运营商的养成计划,斥资获得多项赛事开发权: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与欧洲篮球冠军联赛中国巡回赛五年赛事开发权;除此之外,2015年是欧迅体育持有亚冠赛及亚洲杯中国版权的倒数第二年,“也在继续谈今后的合作。”

在足球方面,欧迅体育与三家中超俱乐部及两家中甲俱乐部签订合约,欧迅为足球俱乐部提供赛事咨询及球迷运营服务,作为交换,俱乐部将票务经营权独家授予欧迅体育。朱晓东称,“这样既发挥了欧迅的优势,又帮俱乐部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此外,欧迅体育还力图进入一些壁垒比较小的赛事,例如地方政府主办的马拉松路跑赛――“地方政府希望做些赛事,但组织能力比较弱”,欧迅体育可以参与其中:在赛事运作资金中,由地方政府负责小部分引导资金,剩余缺口部分由欧迅体育补足并负责赛事具体运营,之后分享赛事收入,“用这样的杠杆来带动市场。”

如何低成本控制赛事资源是朱晓东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欧迅的主业中,无论“体育赞助咨询管理”、“体育资源策划管理”,还是“体育媒体内容管理”都需要有赛事本身作为支撑。朱晓东表示,“欧迅现在最差的就是钱。”

有了赛事资源,也并非就高枕无忧,“赛事公司更多得需要整合资源的能力。”从朱晓东一连串的“操作标准”中可以窥见“资源整合”的具体含义:“首先比赛是谁做的,产权是谁的;有了产权之后谁能运营赛事――不仅要达到竞赛标准,还要做出影响力;第三,有没有传播渠道,有没有媒体合作,要不要花钱去播出比赛;赛事播出之后是否有企业主动来做赞助,是否有人专门做赞助销售。”

欧迅从做赛事方案起家:“帮各个协会做方案,整合在一起,欧迅将其打包卖给企业。”从此开始,欧迅有了“寻找企业赞助,将赛现的能力。”另外在媒体关系方面,也需要很强的谈判能力。

“打造垂直生态链”还是“专注赛事运营”?

欧迅体育业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是赛事运营,其与力求“打造垂直生态链”的某赛事运营商形成了直接冲突。该赛事运营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的垂直生态链将围绕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终端及增值服务来打造,而其中“最核心竞争力”部分――内容的最顶端资源即是赛事。

朱晓东将欧迅体育的业务聚焦于在“赛事运营”上,而放弃涉足赛事传播的具体媒体渠道业务。这与竞争对手的打法颇有不同:竞争对手不仅涉足赛事运营,还要包括媒体传播。

在朱晓东看来,该竞争对手所扮演的这两个角色是在“左右互博”――做赛事运营商,理应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但做媒体,又要将努力限制赛事播出渠道,凸显自身的媒体价值。朱晓东认为,赛事运营收入的主要部分不应来自于媒体,而是“来自于赞助商。”――“观众是100万还是10亿,赞助商花的钱是不一样的。”朱晓东理解竞争对手希望通过独家版权来为平台吸引更多受众的初衷,但“这个增长的速度没有它花钱的速度快。”

“赛事版权现在完完全全是一个红海竞争,大家都有钱。”朱晓东认为,如果按照“独家版权”的做法,某些竞争对手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其进一步发展。“腾讯花了1个亿美元去买NBA的新媒体版权”,但若竞争对手媒体影响力更为逊色,“它有可能需要出腾讯3倍、4倍的价格才能买到,非常不划算。”

“欧迅要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好,寻找行业中能带来最大帮助或者立场中立的合作伙伴,跟所有人合作,而不是产业链上下游通吃――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平台和财力,便做不到上下游通吃。

在做好赛事运营的过程中,朱晓东希望精力将放在更加上游的赛事挑选、长期商业规划、版权购买及传播渠道等工作上,而赛事运营的落地执行则希望由下游执行公司予以承接:“自己要做四五场赛事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执行外包的产业链现在还不够成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晓东表示,最近已经在考虑与其他拥有当地资源的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欧迅与西南及广东两地合作伙伴的合资谈判已在进展中。

新三板资本动向:行业稀缺性最吸引眼球

欧迅体育于2014年初挂牌新三板,资本运作紧锣密鼓。公告显示,2015年1月及3月,各增发股票100万股,分别募集资金2500万元人民币;增发完成后,欧迅体育总股本系1200万股

2015年1月的股票增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欧迅体育“积极获取体育资源,锁定体育赛事的长期运营权利。”欧迅体育董秘李琳表示,这些资金将主要花在“赛事运营权和媒体版权这两块”。份额最大的投资人包括华融证券、世纪金源投资、上海静安区投资服务办公室副主任科员霍德兵,各以500万元认购20万股,共占此次增发股票数量的60%。此外,华山投资及其执行合伙人于太祥各出资325万及75万,分别认购13万股及3万股。

2015年3月的股票增发主要“满足做市转让需要。”份额最大的投资人包括国信证券、齐鲁证券,各以750万元认购30万股,共占此次增发股票数量的60%;此次增发华融证券继续买进,与华夏资本、上投摩根投资金额相同,各以250万元认购10万股。此外,主办券商中信建投与在册股东徐瑞芬各以125万元买入各5万股。

李琳称,“还有一些大型券商对我们比较感兴趣,可能会通过老股转让的方式拿到一部分底仓,大概会有五家。”李琳估计,“5月到6月的时候,才能正式来进入做市交易环节。”

第6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关键词:NGN(下一代网络),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 软交换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26-01

1 介绍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指下一代融合网。主要思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体业务,整合现有的市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基础上(统称FMC),增加多媒体数据服务及其他增值型服务。其中话音的交换将采用软交换技术,而平台的主要实现方式为IP技术,逐步实现统一通信。

NGN是基于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 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是一种业务驱动型网络,采用综合、开放、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完全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完全分离,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独立于网络。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网络通信的质量。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业务种类要求逐渐增高,因此产生NGN。

目前,以软交换和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技术为焦点的下一代网络发展和部署关系到整个通信网络的未来架构和发展方向,成为电信业界最关注的热点。

2 NGN的核心技术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迅速发展,语音的IP话和移动化让固网运营商陷入难题,不得不将原有网络转型为可管理的IP网,希望通过整网向IP化的渐进来稳固自身的语音通信收入,并希望通过各种增值业务来扩展自己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软交换和IMS开始崭露头角。

2.1 软交换及其特点

软交换(softswitching)是利用把呼叫控制功能与媒体网关分开的方法来沟通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与IP电话(VoIP)的一种交换技术。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基于软交换的实验,在历经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在如今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已经成为运营商实现网络演进的重要技术手段。

软交换的技术定义可以描述为:它是一种针对与传统电话业务和新型多媒体业务相关的网络和业务问题的解决方案。除了能够降低网络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得网络具有多种接入能力之外,还可实现开放、分布、简化、扁平的网络架构。

目前软交换已经引入到各大运营商的电话网业务中,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业务,软交换不但使传统话音业务获得新生,而且还能提供基于IP的增值服务,比如视频通信、IP Centrex、个性化铃声、Web800、UC业务等等。

2.2 IMS及其特点

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文意义为IP多媒体子系统,是由朗讯(Lucent)提出的下一代通信网实现大融合方案的网络架构,IMS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IMS是一个在PS域上的多媒体控制/呼叫平台,支持会话类和非会话类多媒体业务,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具有分布式特点、接入无关的特性和标准开放的业务控制接口。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2.3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

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软交换和IMS有很大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通用。

而软交换和IMS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较软交换而言,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由于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软交换中的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总体来说,软交换和IMS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构架上。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2.4 软交换与IMS的发展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而随着IMS技术和产品的逐渐成熟,也已经有一些运营商开始了IMS的商用,还有一些运营商在进行相关的测试。从目前的商用和测试情况看,移动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而固网运营商还主要处于试验阶段,这与其体系架构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目前,中国移动已组织完成了CM-IMS现网的试点工作。验证了CM-IMS跨省大规模组网、多媒体业务提供和接入能力、验证了CM-IMS对多种接入和终端的控制能力、验证了主要厂家IMS网络设备、业务平台和终端的成熟度以及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性、验证了网管系统和计费系统对CM-IMS的支撑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全面推进CM-IMS网络的部署和商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与软交换比起来,IMS还不够成熟,但由于IMS可以使应用和控制进一步分离,符合扁平化网络的需求。另外,随着网络融合的不断加深,互联网的上的丰富业务也会逐渐演进到电信网络上。这就要求下一代电信网络应具有更强的开放接口和处理能力,在IMS的网络架构上更容易发展这种开放接口和处理能力。

在现今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全业务运营成为中国各大运营商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而全业务运营必然要求在网络和业务层面全面实现固定移动融合。从网络发展的趋势看,固定移动融合(FMC)是网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FMC首先是业务层的融合,但FMC的最终演进方向必然是网络层的融合。所以说,IMS也为NGN提供了方向,虽然现阶段,IMS和软交换还必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不断增加的多媒体需求,IMS必然成为未来我国网络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毕厚杰,李秀川.IMS与下一代网络[EB/OL].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

第7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这是从2009年确立“全媒体、全国化”战略以来,浙报集团积极推进全媒体转型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成果。在全媒体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浙报集团将通过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和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并举,打造独特的全媒体阵列,力争成为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门户和地域性全方位服务门户,确立全国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地位,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传播基地。

报纸全媒体时代的春天已来临

互联网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无庸置疑。从1609年德国诞生世界上第一份定期印刷的报纸《通告报》以来,全球报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压力,一切的压力源于1969年问世的互联网。

近几年,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攻势凌厉,锐不可挡,它们以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即时分享等特征,迅速抢夺着人们的时间与眼球,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全球报业形成了巨大挑战。“报纸进入冬天”的论断,五六年前就在中国出现,至今依然挂在许多报人的嘴上,随着发达国家知名报纸的消亡,这种论断成了业界没有担当者逃避创新责任的统一托词。

其实,Web2.0时代的到来,恰恰是让中国报业与世界同行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为了赢得读者,有实力的报业集团纷纷尝试全媒体转型……然而,几年过去了,争夺读者的成效可以套用一句老歌词说明:报业痴情的脚步,追不上读者变心的翅膀。症结何在?

客观地说,传统报业的应对策略,大都是对新技术应用的被动跟随。因为有了网络,白纸黑字无法再吸引年轻人,于是新闻门户、手机报、社交网站、手机APP蜂拥出现,什么时兴、什么渠道能有效传播内容,报业就努力跨界做什么,不管自己是否有比较优势,不管自己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

那么,报业转型与发展,究竟需要插上一对什么样的新翅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清造成传统媒体危机的根源。当下,信息革命浪潮带来的传媒变革的本质在于,技术进步极大降低了信息的创建、传播和搜索成本,使得媒体运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四个趋势:第一,在内容产品方面,随着市场出现明显的分众化、长尾化趋势,设计和生产适合新媒体载体特征的内容产品成为媒体的新课题;第二,在传播模式方面,平等、互动的社会化传播正在日渐成为传播的主流范式;第三,在媒体经营方面,基于网络社会交互信息的精确定向和分众化的广告营销模式日渐兴起,社会化媒体与零售业的界限日渐模糊;第四,在技术支撑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与技术支撑结合日渐紧密,技术应用能力将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开启。在“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指引下,浙报集团融合新媒体、试水全媒体、进行战略布点的步子早已迈开。集团先后通过几大发展平台介入期刊出版、影视文化等诸多领域跨界发展……种种“探路”积累下的资源成为集团全媒体转型的重要基础:一批重要项目的成功运作经验、一个触手可及的资本市场、一支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资本运作的团队,旗下超过35家已经分众化了的媒体所拥有的内容与经营人才以及500万读者数据。

2011年浙报集团推出的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更是厘清了诸多理念,真正把一个个点上的突破汇聚成了具有“浙报范式”的转型路线图:努力探索“采编运营全媒体化,产业布局全国化”,力求通过内部转型、外部扩张、孵化未来进行全媒体转型。也就是说,要从自身的核心优势出发,以用户经营为中心,以服务为切入点实施内部转型;充分借助上市的有利条件,通过外部扩张快速实现战略布点、产业布局;积极鼓励和促进创业创新,以媒体孵化器模式整合内外部力量,借助技术手段完善运营,力争在全媒体时代掌握先机。

全媒体转型是报纸全系统的一场深刻变革

有人说,全媒体战略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技术为驱动,通过追求多样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毋庸置疑,内容生产过去是、将来也是媒体运作的核心环节,但置身多元化的媒体生态环境,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之下,报业如果一成不变地将内容生产视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支点,会极大地约束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点上,浙报集团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新的定位与发展理念,即要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运营商发展,要从报纸运营向资本运营、全媒体运营发展。

事实证明,大多数报业融入互联网的方式没有太大成效,其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简单的报纸数字化根本解决不了由采编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的问题。将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站、手机上,看上去占有了阵地,实际上缺乏眼球与互动,缺乏用户体验与粘性,也就没有带来太多的读者增量。因此,报纸内容的物理位移,只是形式上的全媒体化,唯有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到生产、传播、营运全系统进行一场深刻变革,才能让传统媒体真正收复失地。

仔细分析,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同时闯过五道“关”。

“理念关”。新媒体的出现要求我们在竞争理念上必须率先闯关。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告诉我们,当下媒体竞争已经是融合内容、技术、渠道、营销、资本运营的全系统竞争,哪个成为短板都有可能让自己陷于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浙报提出的转型,是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不能适应、参与、主导信息革命浪潮包括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新媒体竞争,就一定没有媒体的未来。仅仅通过自身在内容与渠道上的渐近改良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顺利转型几无可能。

“体制关”。当前大多数传统媒体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化运作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直接面对以互联网创业机制为基础的新媒体之争,自然会显得内部动能不足。浙报集团早在10年前就实行了“一媒体一公司”的体制,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改革、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已经成熟,尤其通过一年努力成为上市公司后,体制上的障碍已经被突破。

“人才关”。传统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传统采编人才,但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结构上的缺陷一定会暴露。不管是新媒体人才、技术人才还是资本经营人才的缺乏,都会让传统报业集团“叫渴”。如何吸引这类稀缺人才,是全媒体转型的又一道难关。这也是浙报集团在推出全媒体战略之前,率先在全球招聘集团总工程师的原因。

“技术关”。时下,无论是facebook、谷歌、微软,还是腾讯、百度、搜狐,既是媒体又是新技术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创新挖掘出了用户对媒体的新需求。传统媒体从技术人才的储备到新技术的研发都处于落后地位,要想利用外部技术支撑全媒体的具体技术要求很是困难。正因如此,浙报集团2010年就把技术升级工程作为“全媒体、全国化”战略的重要支撑。报社新的采编大楼建立了以万兆为核心、千兆到桌面的基础数据网络。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集桌面数字电视、视频会议、远程办公以及集电话传真通讯录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融合通信系统;建设了面积近500平方米的现代化机房,并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手段,打造了集演播、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会议厅;同时通过挖掘500万读者数据库等手段,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具有强大技术支撑、高端经营模式、可实现多元媒体资源整合等特点的“云媒体中心”,占领媒体变革制高点。

“资金关”。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全球做大做强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投入问题。也可以说,所有新媒体项目都是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项目,单纯用传统媒体的盈利去支撑会显得力不从心。传统媒体需要加紧拓展融资渠道,为自身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浙报集团5年投入20亿推进全媒体转型,必须依托各种融资手段来实现。包括“传媒梦工场”,也需要“一基金一公司”甚至“多基金多公司”的模式支持,才能真正帮助所有新媒体人成就创业梦想,才能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具有互联网创新特点的传媒产业新平台。

正如浙报集团社长、党委书记高海浩所说:“浙报集团要成为全国一流的党报集团,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这个中心环节。通过全媒体、全国化的战略布局,实现发展目标的转型升级。通过整合、联合、融合的跨媒体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化、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

浙报集团全线突破全媒体转型

当传统媒体做好“闯五关”的准备后,具体的转型模式与路径选择就显得极为关键了。而模式与路径的选择是否对路,关键看转型的质量与速度。如今,“分众与互动”、“数据库”、“社会化”正成为浙报集团全媒体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它们传递出的是新媒体的内核与特性,也就是质的追求。与此同时,信息化浪潮日新月异,自媒体发育速度惊人,全媒体转型的最大风险还在于转型速度,即转型速度能否跟得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浪潮冲击传统媒体的速度。

经过深入研究与精心谋划,浙报集团的全媒体转型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一个个点上的突破转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的全线突破。

内部转型,重在通过对现有传统报纸、期刊的读者数据库建设与挖掘,积极推出全媒体新产品,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分众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例如,开发党报移动阅读项目,吸附广大党政干部的碎片化时间,创造党报的读者增量与用户体验;社会化媒体转型试点项目,帮助钱江报系提升微博、移动媒体、互动社区网站等读者交互渠道,延伸影响,汇聚用户与社会资源,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从单一平面媒体向社会化全媒体转型;浙江在线转型升级项目,积极拓展多媒体渠道,加强用户细分、用户直接接触和渠道掌控能力,成为区域性信息与服务提供商……与此同时,加快完成整个集团的用户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全国媒体中数据挖掘能力、市场化应用能力最强的系统。

外部联合扩张,重在联合战略伙伴,延伸产业链,布局全国化,进行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扩张。在横向一体化扩张方面,积极介入电影、电视、动漫、户外和分众化的专业期刊、成熟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媒体,进行并购、参股和合资,并在建立资本纽带的基础上,将这些媒体的资源和集团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和运营整合,完善集团的全媒体产品布局。纵向一体化扩张方面,将资金投向新媒体内容产品设计生产和技术支撑环节的潜力型项目,争取在三年内占领一系列行业制高点,并和集团现有用户和渠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完成集团在新媒体产品和技术支撑方面的战略布局。

积极孵化未来,重在建设中国第一个媒体孵化器――传媒梦工场,将浙报集团的传媒运作经验、内容生产组织与传播能力与互联网界的创业、孵化、投资机制相结合,催生影响中国传媒未来的团队,同时让浙报集团站到新媒体产业的最前沿。

2011年9月30日,也就是浙报传媒上市的第二天,浙报集团新媒体中心成立。15位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在总工程师蒋纯的带领下,开始了全新的征程。从集团选拔出的这批年轻人,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经验丰富、熟悉新媒体运营规律,而且个个充满创新激情。这是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的一支“探险队”和“先头部队”,他们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确定了传媒梦工场的基本运营模式。更为关键的是,新媒体中心与传媒梦工场进行一体化运行,探险队员们全员转制,以企业员工身份开展全媒体转型工作。

传媒梦工场的出现,可以说是浙报集团在全媒体转型方面有别于同行的特殊举动。根据全媒体行动计划,传媒梦工场引入孵化器机制,专门培育传媒行业的新兴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研发团队,为其提供工作环境、一定时期内的开发运营经费、并利用集团与合作伙伴的资源为其提供业务初期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扶持。传媒梦工场用一定的资本投入和孵化服务换取创业团队一定比例的股份和配股优先权,孵化期结束后,视项目情况决定是否加大投资、引入其他投资者、出售或者收购。孵化项目、团队人员既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集团内部,均需通过项目认证与遴选审核。项目成功后,集团内部员工也可转换身份,借助孵化器机制实现创业,成为集团的合作伙伴。

传媒梦工场,打造文化产业创新的新硅谷

在当下中国的互联网界,多位天使投资人成立基金推动创业,徐小平创办了“真格天使基金”,蔡文胜成立了“创业园”,还有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周鸿的“动起飞计划”。而“传媒梦工场”是国内出现的第一个人文类的孵化器,它力求将更多人文精神融入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同时,传媒梦工场孵化的主攻方向是新媒体,因为互联网已经造就了中国5亿网民的需求。而伴随国内3G市场的启动,带宽问题得到解决,手机上网资费不断下调,移动互联网正迎来“爆炸式”增长时代,移动阅读也随之成为传媒界的必争之地。理性地看,浙报集团打造传媒梦工场,既是推动自身全媒体转型的需要,也将为中国传媒业搭建一个公共的、创新的产业孵化平台,帮助来自全国的传媒人创业,通过解放人文及传媒领域的创新机制,释放传媒人的创业热情,真正将互联网创业文化延伸到媒体领域。

梦工场希望入园的项目是科技与人文合翼的产品与团队。既要有专业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又要求产品必须具有互动、社会化等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性,同时必须拥有自己的赢利模式。

未来,传媒梦工场将在国内率先建设一个“长尾聚合器式”的公开、开放的媒体产业平台,通过资本运作及传媒运营资源的投入,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技术支撑、市场检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财务支持,创业导师辅导等一揽子服务,帮助补其短板、快速成长,实现成功创业。同时,浙报集团将成立“梦工场基金”,引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还将有天使基金、VC、PE等一轮轮的投资机会向创业者一一敞开大门。浙报集团会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优先吸纳优质的、有前景的项目和团队充实自身的全媒体发展序列,上市公司浙报传媒也可优先收购。

第8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关键词:3G;无线通信;技术;分析;应用

1 3G 概念

3G 概念是英文3rd Generation 的缩写,它是移动通信的第三代技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W- CDMA、CDMA2000 和TDS- CDMA 在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3G 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 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W- CDMA 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其支持者主要是欧洲厂商,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CDMA2000 也称为CDMA Multi- Carrier,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 One 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从原有的CDMA One 结构直接升级到3G。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 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

TD- SCDMA 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 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 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2 3G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可续性

3G 业务的继承性体现在3G 业务与2G/2.5G 业务之间的关系中。从3G 网络能力来看,3G 网络几乎兼容现有所有2G/2.5G 网络业务;同时考虑到业务开发的滞后性、保护网络投资、降低业务开发和市场培育成本等,运营商也希望将2G/2.5G 网络业务平稳过渡到由3G 网络提供,或者在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保证用户的服务体验的前提下,通过其他技术手段以较低成本提供已有的业务。

3G 业务的继承性同时也体现在2G/2.5G 分组数据业务的平滑演进方面,也体现了3G 网络在业务应用上的后向兼容性。在2G/2.5G 网络上提供的分组业务,都可以由3G 网络提供。3G 网络所具有的相对较高的带宽、完备的业务体系架构、多媒体业务能力等,3G 网络将能提供更好的业务服务质量。目前,在2G/2.5G 网络上开展较好的短消息业务、彩信、彩铃、音乐下载等分组业务,无需改变任何业务形态,即可在3G 网络上运行。

2.2 3G 终端影响

终端的定价为业务发展的方向标。3G 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网络建成后,若缺乏足够数量的用户,则意味着3G 建设和运营投资的巨大浪费。尽管高端用户对终端价格不太敏感,但是现有2G/2.5G 网络的绝大多数高端用户难以短时间内转移到3G 网络中来,而且少量的高端用户也无法支撑整个3G 网络的运营,所以必须吸收足够数量的中低端用户,这就要求运营商携手终端厂家在兼顾市场培育和业务收入的前提下,制定适当的终端和业务销售策略。

终端可用性影响用户对业务的黏度。用户开始使用某种新业务时,最初的直观感受非常重要。用户通过终端来体验业务,若终端缺陷多、操作烦琐、界面不人性化等,即使业务价格适当,业务内容富有吸引力,用户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继续使用。用户需求的差异性要求终端趋向个性化,这也是3G 业务走向个性化和娱乐化的必然要求。在多数3G 网络高度同质化的今天,网络优化手段也日益丰富,不同运营商网络能力和质量可能非常接近,基于这些网络所提供的业务也是趋同的,运营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只有不断地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符合不同用户群体要求的个性化业务,并通过个性化终端给予很好的支持,才会极大地促进新业务的推广。

双/多模终端对3G 业务发展至关重要。从用户的角度看,双/多模终端有助于克服网络隔离造成的业务市场的分割,从而提供用户服务体验。从运营商角度看,当两网属于同一个运营商时,双/多模终端可以实现两网资源上的共享,弥补单一网络业务覆盖上的不足;当两网分属两个运营商时,双/多模终端实现到两网的接入可以增加运营商的营业收入。

3 3G 技术应用

3.1 媒体点播与应用下载

媒体点播是包含类似体育比赛重播、新闻头条、MTV 和电影预告、广告等音频和视频内容的流媒体点播或下载服务。应用下载类似于媒体点播中的下载应用,但主要集中于一些手机终端可以执行的应用程序,典型的包括游戏、商用程序、媒体播放工具以及铃声等。

FIMM 韩国运营商KTF 通过其实际速率可达500~600kb/s 的CDMA2000 1x EV-DO网络,向使用该网络的17 万名用户提供媒体点播服务,其内容包括高品质移动多媒体点播服务(VOD 点播)、增强的多媒体视频和图片邮件服务等。

M-stage 著名日本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为其WCDMA 网络用户提供的多媒体实时点播服务,主要面向拥有高性能智能手机或是PDA 终端的网络用户。

NATE Air 韩国运营商SK电讯推出的媒体点播服务。于2002 年2 月启动的NATE Air 服务,可以基于SK电讯的CDMA20001x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流媒体广播服务。据称,NATE Air 还是全球首个有多频道划分的流媒体广播服务。

此外,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 还推出了基于媒体点播的getFLIX 业务,用户可以通过getFLIX 业务实现对于私人场所的实时监控。一旦监控环境改变,包含该变化的流媒体实时内容将及时回传给手机终端,并会以声音、震动等信号提醒用户。据悉,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巴西和印度,也有数家运营商推出了以下载图片、音乐和视频为主的媒体点播业务,(例如印度运营商Reliance推出了“R WORLD”服务,巴西运营商Vivo 推出的“MUSIC TONE”和“CRAZY TONE”)。

3.2 可视电话(会议)

可视电话(或会议)是一种实时视频信息传送应用,允许两个到多个手机用户之间相互实现可视通话或虚拟电话会议。高端的可视电话(或会议)还可以实现二分屏或四分屏通话。值得注意的是,可视电话(或会议)需要大量的带宽支持。目前,WCDMA 是通过其64k 电路域来实现的,而CDMA2000 中只有具备高达500kb/s 带宽CDMA2000 1x EV- DO 网络可以提供支持。自然的,全球只有真正的3G 运营商才可以提供可视电话(或会议)应用。

J- Phone 受沃达丰控股的日本第二大WCDMA 运营商J- Phone,为日本3G 用户提供了基于64kb/s 电路域的可视通话业务。J- Phone 为了促进可视通话业务替代普通的语音通话业务,已经大幅调低了可视通话业务的价格。

3.3 企业网应用

企业网应用是指搭设一个3G 移动应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提供企业网移动接入并执行企业网内运行的应用。使用移动终端接入企业网络具备其独有的优势,除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之外,使用移动终端形成的内外网络连接将具备更高的接入安全性。

BroadbandAccess 这是美国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 推出的一项面对企业网络接入应用的3G 业务。Verizon Wireless 利用其目前仅仅在华盛顿特区和加州圣迭戈部署的CDMA2000 1x EV- DO 网络,为两区域内非常注重工作效率的用户提供多项企业网应用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企业内网接入,访问内网邮箱,绕过企业防火墙实现对于内网资料的下载和远程处理等。一旦用户离开了这两个区域,Verizon Wireless将会为用户自动切换至NationalAccess(Verizon Wireless 的CDMA2000 1x 网络),继续以40~60kb/s 的速率提供普通服务。

PCS Business Connection“企业版”是基于美国运营商Sprint PCS 的CDMA2000 1x 网络的一个企业应用业务。它可以提供安全的企业内网访问能力,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对于内网邮件甚至是企业核心机密的访问。Sprint PCS 推出的这一应用还可以结合微软的Exchange 商业服务套件和IBM的Lotus Domino 服务器版本软件。用户得以进一步获得对于电子邮件、日程、公司数据库目录以及工作分配等相关OA 应用的执行能力。

Mobile Jet Stream 这是由新西兰电信推出的一个网络连接服务,它允许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选择以153kb/s 的最高速率或是40~80kb/s 的平均速率访问公司内网。目前,这项业务包括了两个相关的企业应用服务:首先是Mobile Worker,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轻易且安全的登入企业内网的计算机,执行普通的OA 应用,其次是Mobile FieldForce,一个专为多人组成的工作团队提供企业内网协同访问能力的解决方案。

4 3G 在中国的前景

阚凯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多次强调,现在争论3G 已经没有意义了。他更旗帜鲜明的指出:“3G 生命周期已经过去了,没有生命力。我们不应该再去搭3G 的末班车。”而事实上,早在2005 年,信产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就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3G 的生命周期应该比2G 还要短,成熟期将提前2 年。”那么如果不上3G,中国的电信应该如何发展呢,阚凯力表示,“关键是尽快进入全IP 的无线宽带覆盖。推广这个的话,必然对电信运营商现有的经营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冲击。我们在这方面都有实验和探索。从技术上讲,基本没有问题,主要是运行模式的问题。对3G 牌照我是高度不看好。中国政府一直对3G 如此之谨慎,包括一再强调与奥运会没有直接关系,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另外他也表示,“尽管国际上4G 争论很多,也没有明确标准。都是说未来的。但是以目前的无线宽带技术,也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WiFi、WiMax。”

目前,Skype 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网络电话,该软件提供免费下载,所以其用户也是世界最多的。但是,严格意义上,在我国还属于禁止使用的。提到这个,阚凯力表示:“技术没有问题,是政策。我觉得应该对这个放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5 总结

第9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

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的几个重点: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互动体系中;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协同;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关键词】媒体;社交;传统;新兴;移动互联网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美国帕帕斯机构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推特(Twitter)用户在2012年夏季已超过5亿,2008年仅为600万;脸书(Facebook)用户从4年前的1亿增长到9亿;奥运期间优兔(YouTube)视频内容日访问量从2008年的1.33亿次猛增到2012年的40亿次。推特上有关伦敦奥运会的信息为1.5亿条。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相关话题总讨论量达3.93亿条,其中2.24亿条来自移动终端,1.69亿条来自网页终端;新浪奥运视频平均播放量为平时体育视频播放量的3倍。拥有伦敦奥运会北美地区独家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奥运期间黄金时段电视收视率提高了12%,已有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强力推升了电视收视率。NBC在伦敦奥运会之前宣布与脸书和推特的合作伙伴关系。数据显示,NBC观众中五分之一在收看奥运电视节目的同时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进行社交活动。NBC在其网站提供所有奥运比赛的现场直播,网络直播下载量达6310万次,远远超过北京奥运会期间的1400万次,直播和非直播节目下载量为1.54亿次,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两倍。脸书商业伙伴和运营总监贾斯汀・奥索夫斯基说:“体育赛事天然具有社交性。体育爱好者很少独自欣赏比赛,他们相互联系,共同庆祝,分享欢欣或忧伤。”

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为观察对象,社交媒体在过去四年的奥运周期里显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影响力急剧扩大。全球最广泛人群使用的社交工具,如推特、脸书、优兔、谷歌社交(Google+)、邻客音(LinkedIn),无一不是成功地颠覆既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对实名或准实名用户的有效抵达,并在自主掌控渠道和实现有效抵达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既“好玩”又“有用”的创新服务。同时,通过传统或非传统的营销策略寻求赢利,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的黏性,提升品牌忠诚度与核心价值。

一、社交网络的价值理解

199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提出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信息高速公路”也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缩写为NII),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首先实践并迅速扩散到全世界,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完成了早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后,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呈现出自由、开放、免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驱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理念。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嬉皮士运动提倡的自治和民主精神深刻影响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方向,也造就了包括斯蒂夫・乔布斯在内的一大批利用新技术追求自由理念并热衷于创业的创新者。美国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名言“信息理应免费(自由)”被许多创新者奉为信条。布兰德说:“一方面,信息理应收费,因为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信息理应免费(自由),因为获取信息的成本总会越来越低。”大型计算机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集权控制的化身,技术领域的嬉皮士通常自称为黑客,他们意识到并利用计算机极大的潜能,将其转变为实现自由的工具。无论是发明小型化个人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应用蔚为大观,无不体现出自由、开放、免费的内在逻辑。

21世纪头十年,建立在信息自由交换基础上的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其中最成功的脸书和推特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用户数量的爆发性增长。

脸书的名称来自美国高校通行的入学新生名册,一般带有照片、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网上学生名册并于2004年2月上线,起初在哈佛大学内部流行,后来向其他学校开放,用户需使用以代表教育机构缩写edu结尾的电子信箱进行注册,实际上确保了用户的真实性。这是脸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帮助社交网络实现媒体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脸书充分呈现了“好玩”的特点,注册用户可以与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互发信息,互送礼物,分享视像,了解联系人的行踪。但如何实现“有用”进而获利呢?刚开始只是学生之间嬉笑逗弄的网络工具,在用户数量持续扩张、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站黏性因为“好玩”而不断提高,终于带来了“有用”――毕业后仍习惯于使用脸书的联系人不但交流个人感受和朋友信息,也用来沟通工作信息、传播即时新闻、评论热点话题,在同质性较强的朋友圈中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不同朋友圈的交集成为朋友圈有效扩大的纽带。“好玩”有利于扩大用户群,“有用”造就了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脸书对于广告业界而言的巨大价值,正是朋友圈的“口碑效应”和实名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挖掘使精准投放广告成为可能。2012年10月,脸书宣称其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它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移植到网络上,不仅节省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能将现实生活中基于人际交往而产生的赢利机会移植到虚拟空间。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2011年2月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站的特性总结为社会化(Social)、本地化(Local)、移动化(Mobile),各取三个词开头两个字母生造了一个新词SoLoMo。2009年3月上线的四方网(Foursquare)较好地体现了以上三种特性。四方网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手机用户地理位置信息,并鼓励手机用户与他人分享其所在位置信息。利用四方网的服务,手机用户可“检入”餐厅、商场、学校等全球任何一个地点,用户完成“检入”后,网站根据用户的位置提供该地点附近的相关信息。这实际上蕴含着极大的商机:商家长期以来非常想了解并研究潜在客户群的组成情况、日常行为及常客的具体信息。四方网依靠真实世界的社群游戏吸引并集聚用户的同时,实现新的赢利机会:一是为购物优惠券、商业关注度排行榜、赞助商等提供广告空间;二是为商家提供用户流量分析工具,手机用户分享的地理位置信息越多,商家越有可能了解用户的行动与购物习惯。

正是因为“嗅”到了这项新的技术应用背后巨大的商机,脸书在2012年5月收购了创业不久的移动定位服务网站Glancee。这个网站的服务比四方网更“可怖”――不需要移动用户同意并执行“检入”操作,只要开启GPS定位功能,就自动发送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寻找位置附近的所有社交关联。

诞生于2006年6月的推特因使用便捷、传播迅速而很快受到用户追捧,全球注册用户目前已超过5亿,其中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Twitter是鸟叫的象声词,创始人认为短、频、快的鸟叫符合网站内涵。作为社交网络的推特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用户将最新动态或感想以类似于短信息的形式发送到网站,而不针对特定个人。推特已成为用户直接信息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是其他社交网站所无法比拟的。推特在2008年美国大选时初露锋芒,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案发生后在全球声名鹊起。2009年1月15日美航客机坠落纽约哈德逊河后,有人第一时间在推特上更新信息和现场目击景象,时效远远超过主流新闻媒体或新闻网站。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及中国人与西方用户不同的网络行为习惯,上述西方流行社交网站在中国要么发展受限,要么不为用户广泛所接受。腾讯旗下的微信产品,目前在国内发展较好。依靠网络即时通信工具QQ占据中国7亿以上用户市场的腾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份额近年来迅速扩张的态势,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下载微信的智能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也可多人群聊。下载应用软件和使用所有功能都不收费,下载和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则由网络运营商或移动运营商收取,与基本由移动运营商垄断的语音通话或短信的收费相比,实质性地降低了信息交换的费用。腾讯宣布,微信注册用户在2012年3月突破1亿大关。腾讯既允许微信用户通过腾讯既有的QQ用户名注册,也极具战略眼光地将用户群指向各个运营商拥有的智能手机用户,他们只需用手机号码注册,就可把手机上存储的联络人名单自动发展成潜在的微信好友。腾讯研发微信产品的意图起初是“有用”,即用户可通过微信免费发送文本和语音信息,从而规避移动运营商收取的单条价格虽低但累计数额不少的手机短信息费用。在拥有的用户群不断扩大后,微信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通信工具――通过“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等具有社交特色的功能,把“有用”的产品变得“好玩”。掌握了渠道和抵达终端用户的手段,微信又开始传播“腾讯新闻”,这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已构成直接威胁。

谷歌(Google)、苹果(Apple)、脸书等信息产业巨头已开始显现出包揽硬件制造、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开发、渠道控制、互联网应用、数据存储和挖掘、增值服务等“包打天下”的势头。脸书、推特、微信等用户群的急速扩张已开始对传统新闻媒体构成极大的威胁。目前,传统新闻媒体很大程度上仍在生产内容而非运营内容。社交网络天然具有传播信息的特性,信息技术进步又为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的多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社交网络爆发式增长并将其势力范围越扩越大,侵入传统新闻媒体的固有领地将易如反掌。假如传统新闻媒体固守价值链中的内容生产,而把内容运营、传播渠道、用户抵达拱手相让,就将在新闻传播业分工中落入极其不利的境地:既承担了投入相对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内容采集与制作,又因渠道受制于人而难以掌控内容产品的定价权。信息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印证了摩尔定律,互联网经济时代价值观的理解应有异于传统观念。在纯粹的信息技术成本和互联网应用的价格越来越低的条件下,任何创新思想、技术、产品、服务的真正价值将越来越不附着在外在设备或劳务上,而更加依赖与用户建立并长期保持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媒体的对策

即时性、参与性、交互性、开放性、延展性、多媒体是全球主流社交网站的主要特点,移动、定位、社交是其主要功能。社交,根本上是人的活动,网络社交实质上是人与人真实关系的数字化呈现,体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性。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及“类新闻”传播者的挑战,新华社在深入思考自身优势后,提出“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三个“拓展”中最根本性的变革是将过去以服务机构用户为主要目标发展成为机构用户和个体受众并重,直接抵达终端受众。新华社发展新兴媒体的根本目标,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尽快形成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借鉴社交网站的成功经验,通过掌控渠道实现新兴媒体产品和项目的赢利。

中国新闻的国际传播是新华社的“拳头产品”之一。可是,开发以国际传播为目的的中国新闻新兴媒体产品并掌控传播渠道,当前还存在许多困惑、制约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化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既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带来机遇,又对我们长期形成的外宣思维形成重大挑战。国际主流媒体现在对中国的关注已从以往政治外交等个别领域以及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扩展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不再局限于负面新闻。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叙事方式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固有模式――通常以一个具象的故事或人物描写开头,通过重点描写试图呈现一类带有普遍性的主题,常常设计并安排人物的引语,穿插介绍社会和时代背景,把“文以载道”的目的曲折且若隐若现地贯穿在内容编排之中。这种一度被评价为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形象的较好模式,在当今时代已然失去了以往的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海外市场对于这类稿件的需求急剧萎缩。这种固有模式是在中国隔绝于外部世界的年代形成的,这样的写法、主题的选择相较于以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重大题材刻板保守的传播方式而言,确曾引起一定程度的好感。但在外国记者、游客可以在中国自由活动的今天,再固守这样的操作手法,发展空间必定会越来越窄。中国新闻新兴媒体产品应该突出“中国视角”,重点提供新闻性、原创性较强,个性鲜明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产品,同时加强与终端用户的互动。在题材选择上,加强对政治、经济、商业、财经等重要领域的深度报道,重点研究终端用户对中国经济发展、投资贸易、市场研判等方面的新需求,开发高端经济新闻信息产品。在彰显个性方面,应做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意见和言论品牌,在重大涉华事件发生和重大涉华舆情出现时,尽快“靶点”准确的评论和专栏文章,发出“中国声音”。

传媒业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要求我们重新界定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战略与重点、目标受众与抵达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兴媒体产品。在构建直抵终端用户的传播渠道时,要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的“无疆界”性,妥善把握抵达海外终端用户与境内涉外用户(在华经商、学习、旅行的海外人士)的辩证关系,按照不同目标受众的差异化要求,实现中、外文语种的协同配合。在新兴媒体传播平台上尤其要重视采访原创内容产品与编辑整合内容产品的合理配比,为终端用户提供区分普通产品、协同产品、增值产品、高端产品、点题定制产品的差异化服务。与此同时,内容、技术、市场团队要协同提高新闻产品生产和运营能力,通过挖掘并分析相关核心数据,包括新兴媒体产品的下载量和下载地区分布、内容选择、浏览时间、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等用户行为等,及时调整新闻报道的重点、数量、配比,实现针对海外用户的真正“精准报道”。

三、探索新兴渠道传播

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上演着颠覆既有技术和市场的破坏性创新。观察移动通信的发展不难发现,移动运营商用移动通信和数据服务颠覆以语音通信为全部内容的固定电话网络。固话和移动运营商都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而网络服务商则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免费等特点实现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颠覆,以苹果为代表的应用商实质上也是网络服务商,但把发展重点放在了移动互联网上。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苹果和安卓系统,颠覆了移动运营商通过类似会员制的方式构建的内向、封闭的移动通信服务网络――只要拥有移动智能终端,就可跨过移动运营商进行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的数据交换。开发新兴媒体业务,既要重视控制渠道制高点,如移动操作系统,也要重视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以及通过开放、免费的网络应用商店下载,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还不能忽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通过技术进步构建的网络渠道进行的非对称竞争,如能掌控智能终端设备的制造与销售环节,就可通过在智能终端上预装应用程序的方式实现新媒体产品的渗透。这种渗透可以突破移动运营商、网络应用商店、移动终端品牌的渠道控制,但用户是否使用预装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还得取决于新媒体产品的品牌、质量、用户感受及相关的营销策略。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

(一)用集聚平台集中资源和优势,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

尽快抢占技术制高点,采用国际标准尚在制订中的HTML5技术开发集聚式的移动客户端,摆脱目前由苹果和谷歌控制的应用程序下载渠道,不仅有可能获得更有前景的赢利空间,还可不依赖任何渠道独立掌握对后续发展极端重要的用户数据。HTML5是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Hyper TextMarkupLanguage),现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浏览器目前已支持HTML5技术。这项技术能提供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尤其是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今后必将被大量应用于多媒体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网络游戏等。对于多媒体呈现占主导地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言,HTML5技术可以使嵌入到动画中的内容被搜索引擎读取并索引,这个特点将使网站或应用程序获得更多点击量,从而带来潜在效益。同时,传统媒体应以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多媒体原创产品为主体,以意见言论等个性化内容为特点,研究特定用户的需求,结合多媒体数据库产品的商业化应用,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兼具展示、点题、互动、交易等多种功能的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订单式新闻信息内容服务和定向广告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环境无处不在,消息源越来越透明且准入平等,加上大同小异的编辑处理方式,独家新闻实难一见。绝大多数内容虽可被复制,但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依然大有可为,如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等内容,完全可以以追求动感、视觉、呈现、互动等方面的极致效果而令产品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潮流,借助最适合的技术、设备与传播介质、材料,依靠高端精致的制作引导用户发现需求,进而创造新的细分市场。

(二)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

要实现传播平台的社交属性,根本要求就是“有用”且“好玩”。社交网站的实名或准实名、黏性高等特点都将为新闻信息的内容传播及未来实现赢利创造有利条件。技术上不占优势、市场感知(尤其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感知)能力不足,限制了传统媒体开发社交产品的可行性。然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也构建了一些与用户较为松散的联系,这种弱联系若能按照社交网站的特性进一步发展,未必不能构建起独特的社交网络。传统媒体应在旗下所有产品和业务中仔细筛选出用户群庞大且忠诚、实名或准实名、用户关键需求明确、用户间有沟通或互动需求、现实关系网络化虚拟化可行且成本可控、易于向主流社交平台扩展、细分市场门槛较高、与整体品牌和机构形象契合度较高的项目,以此为雏形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交平台,继而衍生出“有用”且“好玩”的网络社区。

(三)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互动体系中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采集并传播新闻,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信工具,向社会第一手新闻报道,催生了公民新闻和公民媒体。传统媒体在设计构建新闻信息移动采编系统时,不应只针对本机构采编人员或仅扩展至社会上其他专业人员,也应为蓬勃发展的公民媒体乃至网民个体提供开放、友好的互通界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公民媒体等新闻信息采集手段。

(四)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协同

传统媒体应在传统渠道和社交网站上同时塑造更为强势的整合平台,加强重大新闻、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在舆论引导方面,可尝试通过新媒体进行议程设置,但须强调贴近网络传播实际的因势利导。在国际传播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在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培育国际传播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人群。

(五)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新兴传播渠道的兴盛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开阔了思路。在先进技术引领下的新媒体产品将会实现较高的利润。传统媒体运营新媒体产品,不应只将传统的内容整体平移到新的传播载体上,但新媒体产品归根结底还是会受到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巨大作用。新兴渠道的传播与消费方式未来可能层出不穷,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传统媒体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传统媒体在考虑新媒体营销策略时,需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的方案,如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非政府或非营利机构、跨国公司、本地企业等,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传统媒体应以实现新媒体产品赢利为重要指向,不断提高内容质量,通过战略伙伴关系或市场机制与先进研发机构及私营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并自主掌控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产品品牌,通过反向营销、事件营销、广告、与运营商流量分成、定制服务等多种手段,形成可持续的赢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