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第1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第一,资金监管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力度,涉及乡镇的财政资金,除了乡镇财政直接管理的各项惠农补贴外,还有土地部门负责的土地整理资金、卫生部门负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及水利部门负责的低丘田改造、大中型水库加固维修资金等。多数项目资金归口部门管理,乡镇财政在监管方面“插不进手”,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特别是在新农合基金监管方面,基层财政反映很大。目前,乡镇财政所只负责新农合基金的征收,管理、审核、使用由镇合管办和镇卫生院负责,乡镇财政所无权过问。由于监管缺位,导致新农合基金在使用上随意性很大。部分惠农补贴资金也缺乏财政监管。一是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补贴监管不到位。在水稻保险方面,由于农民自身管理到位,目前水稻受灾特别是大面积受灾的极少,再加上受灾后鉴定难、赔付低,农民对水稻保险有抵触,不愿投保。保险公司按照全市水稻的总面积收取保费和申报财政补贴,不据实赔付,而是按每个乡镇收费总额返还一定的资金,由乡镇自行决定赔付数额,导致农民受灾后赔付不到位。在能繁母猪保险方面,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必须上门逐户登记、签订合同,每头猪赔付在800—1000元,但保险公司认为工作量大、利润较低,不愿意开展。目前很多农民交了保费,保险公司却无户头。由于监管不到位,保险公司在申报财政补贴时,不是按实际投保头数,而是按全市养殖总数来申报,存在着套骗财政补贴的现象。二是农机补贴和良种推广资金监管不到位。资金由各县市区财政局业务科室直接拨付到农机、农业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核由农机、农业部门说了算,由于财政部门未参与监管,资金使用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很大,相当一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流失或被挪用。

    第二,支农资金缺乏有效整合。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条块分割,资金整合的体制障碍较大。支农资金的使用涉及众多部门,部门内涉及各个业务归口管理单位,上下级垂直对口管理,加之各项支农专项资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地方政府难以统筹安排,不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导致很多部门支农惠农资金浪费多、使用效益低。如某区水利部门负责的水利建设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每年高达4000多万元,而这些资金在使用上各自为战,大都投入到配渠的维修和某一渠段建设,不考虑整个渠系的建设情况,致使投入的资金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第三,乡镇财政建设落后,不能满足职能转变的需要。一是管理体制不明确、工作经费无保障。目前,襄阳市乡镇财政所有的由县垂直管理,有的由县乡共管,有的完全下放乡镇管理,没有按照省财政的规定统一划归到各县市区农村财政管理局管理,导致基层财政管理上下难以协调统一,上级财政对基层财政管理、指导和监督的难度加大。农业税取消后,长期以来维持乡镇财政所运转的农业税征收经费没有了,而上级财政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工作经费,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留下了隐患。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镇财政所办公、居住用房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而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按规定从农业税附加中安排的房修费随之取消,近年来上级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基层财政的办公、生活条件和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基层财政干部情绪大,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机构性质和人员身份模糊不清。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所经历了改革分流定编定性,但到目前,乡镇财政所的机构性质仍然模糊,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属于参公单位。对上已经和经管站合并,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各行其事。针对乡镇财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确保乡镇财政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第一,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到位。健全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把镇、村两级干部工资、公用经费支出的测算、审核、认定,乡镇事业单位发展支出、村级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核定和村级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乡镇政府采购性支出管理,乡镇财政所建设等统一归口到农村财政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并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到位。明确乡镇财政干部身份,将乡镇财政所按现有的职能纳入参公管理或者按局属二级单位模式纳入事业单位管理,从根本上明确乡镇财政干部身份和地位,调动乡镇财政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提高乡镇财政干部待遇,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财政办公、生活条件。

    第二,加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全面落实“乡财县管”。借助国库集中收付平台,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延伸到乡镇,真正实现各项惠农资金、公用资金、项目资金直达到个人、供应商和项目。同时,强化对乡镇新农合基金审核、拨付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议把乡镇新农合基金的审核、使用纳入乡镇财政的监督之下,由乡镇财政所派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新农合基金使用的审核与监督。

    第三,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其使用效益。全面清理、归并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减少涉农资金的交叉重复,必须理顺资金渠道,规范资金用途。因此,重点要对涉农资金的设立依据、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执行期限、支持对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方式等认真梳理,摸清情况。在此基础上,按照“该撤消的撤消,该压缩的压缩,该保留的保留,该增加的增加”的要求整合。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进行归并,或按资金用途重新分类;对不符合公共财政支持方向或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涉农资金,转变其用途。对归并或重新分类的涉农资金,进一步明确支持对象、扶持环节、投入重点、补助标准、资金用途等。按照“区分支持领域,部门归口管理;存量保持不变,增量规范安排;强化沟通协调,统筹安排使用”的原则,积极推进财政部门内部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

第2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一、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情况

根据《方案》要求,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业务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财政局深改领导小组,制定结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改革任务到股室到人头,层层落实责任,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心研究谋划,认真组织实施,抓好督促检查,确保以下三方面的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一)中央及国家机关部委部署改革试点。

1.全面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州财政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高度重视财务报告编报工作、精心组织、按时保质完成部门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现县财政局2020年上半年及时组织财务报告编报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研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等相关文件,深入了解政府财务报告的意义、内容、范围、并对系统后台进行全面维护,做好财报前期准备工作。

2.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试点。一是认真研究《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二是试编制本地涉农资金项目中期规划及项目计划,搭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引领涉农资金统筹使用、集中投入。建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脱贫攻坚项目库建立农业农村项目库,便于实现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三是根据涉农资金管理的权限和程序,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有关制度,坚决做好每一项涉农资金对应一个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既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又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更好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做好衔接。

(二)州级部署改革试点。

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计划对全县所有预算单位396个预算项目开展项目绩效目标评价,涉及财政性资金8,405万元,确保各项目有序加快推进,资金百分之百按照工程进度拨付,社会满意度符合预期,圆满完成上半年年度建设任务。

二、取得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全面试编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积极贯彻落实《预算法》,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对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试点。能有效发挥财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三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有利于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责发生制试编工作搜集基础数据有难度。部分单位数据不全面,部门决算是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数据之一,部门单位对这项工作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诗句报送不及时,有的按照权责发生制转换数据和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数据报送不全面等;目前情况下,没有县级政府的统一安排,试编工作成为财政部门的事情,相关单位对该项工作不甚了解,数据提供不及时,不积极,编制人员对相关数据信息收集较为困难。

二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试点。由省厅明确规定,财政统一整合后,部门行业内不再进行交账和考核,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单位和部门存在交账和考核事项,对涉农资金整合有一定影响。

三是目前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改革推进较不平衡,预算绩效管理层级有待加深、质量有待提高,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尚有不足。还有一些绩效评价指标同绩效目标相关性不够,指标的可比性不强,指标分类不够科学;绩效运行监控内容重点不突出,绩效运行监控手段不够先进等。

第3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大胆探索推进土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及村级服务平台整合,有力地破解了当地农村发展瓶颈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享受到农综改利好,一些自然村出现外出务工村民“回流”返乡返耕的新面貌。

盛夏八月,是英德市各乡村瓜果成熟、水稻收割的季节,也是农综改推进的关键阶段,更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展的关键时刻。本刊记者与英德市老促会的同志一起,深入乡镇了解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沿途错落有致的居民楼、整洁干净的街道、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平整的硬化路、乡村经济合作社内有条不紊的忙碌身影和村民悠闲自得的神情……英德“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英德市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对象基数大、分布零散、致贫原因复杂、无劳力低保五保户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帮扶难度大等特点。据介绍,英德市经认定的重点相对贫困村78个,分散村211个,相对贫困户18268户共46697人,脱贫任务艰巨。

为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如期实现精准脱贫,打赢新时期脱贫攻坚战,英德市立足农业大市市情基础,紧随中央、省、市的统筹脚步,对照《清远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依托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和资源组织方式,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和农业规模化程度,探索出一条激发农村发展的新路,有效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落实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和涉农服务平台整合,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土地资源整合,再由农民承包。与此同时,贫困村还建立经济联社,经济联社发挥生产经营指挥部的作用和服务社员的功能,各村小组或自然村成立相应的经济社,整合生产资源(主要是土地)、规划生产品种、培训技术骨干、示范带动生产。

英德市副市长巫定敬表示,把整合后的土地通过村集体发包或引进扶贫项目,引导贫困村发展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帮助村集体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推进农综改 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土地整合后收入变高了,农村环境变整洁了,家乡更美了。”舱蛳确娲宕舐废伦榈拇迕袼怠

“桥头镇每年共有涉农资金300多万元,以前分散到各家各户,形成不了合力,作用不大,有些村民喝几顿酒、打几下牌就没了。现在通过引导村民,村民自愿进行整合,用于水利、道路、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建设,发挥的作用成几何级数增长。”桥头镇负责人介绍。

在农村综合改革中,横石水镇塔岗村的做法得到村民一致认可。该村与村民全面签订《土地整合确认书》和《涉农资金授权委托书》,成功整合全部耕地和涉农资金,通过“集体经营型”、“集体与个人结合经营型”和“置换并地型”的整合模式,实现了户均3块以下的目标。同时,该村深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共修建16条机耕路和6条排灌渠。

“我们这里是果蔗的集产地,以前没有修建机耕路,成本太高,收购商也不愿上门收购,大量的果蔗烂在地里运不出来,”塔岗村村支书介绍说,“现在统一规划修建了机耕路,可以机械化运作,大大节约了成本,与市场对接的速度快多了。”

据了解,塔岗村的书房下经济合作社,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后,土地由原来的3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200元/亩,土地收益提高了4倍,集体收入也从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7万多元。

土地资源整合和涉农资金整合,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直接好处就是村集体收入成倍增加,使村委会和村民理事会更加有底气有资源推动本村的建设,村民的集体归宿感和认同感也得到有效提升,激发了村民参与本村公益事业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村民理事会发挥作用后,村民上访基本为零,村民自治水平就真正体现出来了。”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表示。

推进农业产业化 助农民增收脱贫

土地资源整合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集约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效益的有效途径。

大垌镇庙坑村原是省重点帮扶相对贫困村,在佛山供电局的帮扶下,将蔬菜种植培育发展为该村的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整合,将蔬菜基地从最初的18户75亩试点种植发展到120户300亩种植规模,全村68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参与蔬菜种植,同时,带动全村近100户村民参与,蔬菜种植户年收入从4000多元增长到20000多元。

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中被定为重点帮扶的相对贫困村江古山村,在推动土地资源整合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该村的明辉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原本是村民不看好的一片洼地,处于半荒废状态,明辉种养合作社落户后,对土地进行了改良,建成了现在的蔬菜基地。在市、镇部门和扶贫单位的帮扶下,合作社本着“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民一起脱贫致富。如今,该基地已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并成功打造了“江山明辉”蔬菜品牌。

第4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紧紧围绕《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年)》中确定的20个试点村和每年度确定的重点建设示范点,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和集中财力建亮点的原则,实现涉农项目在试点示范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上整体推进的目标。

二、整合涉农项目的范围及责任单位

项目整合范围包括市级以上政府及部门安排下达的涉农建设资金、项目、物资和县级部门安排的涉农建设资金。

三、整合涉农项目的程序

按照“项目整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要做到“五统一”。

1、统一组织领导。县上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类涉农资金项目整合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2、统一项目安排。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及要求,结合各试点示范村实际确定的年度任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合理安排涉农项目,使整合项目真正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民心工程。

3、统一申报入库。各涉农部门要根据项目申报指南,在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规范科学的涉农资金项目库,并根据确定的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对经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审核符合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的项目,由财政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联合行文经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审签后,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呈报,同时报新农村办建设办公室备案,避免不必要的项目调整。

4、统一分配使用。县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及时向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统一整合使用的具体方案,并与试点示范村所在乡镇签订项目建设合同书后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备案。

5、统一组织实施。项目计划批复下达后,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要会同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项目,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

四、整合涉农项目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涉及部门较多,相关部门要做到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形成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协调互补机制。

第5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关键词] 支农资金 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涉农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预防措施不够严密、监管体制不够健全以及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等多种原因,在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不到位、项目建设质量差、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使用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因此,本人就切实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杜绝违纪违规操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在总量上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但真正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增长缓慢。财政支农支出增长主要是因农业主管部门增人、调资,农业事业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有的支农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一是县级财政存在隐性赤字,挤占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二是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有些专款年底才筹集资金兑付,使农业主管部门难于在年底前及时拨付资金。三是有些支农项目三季度以后上级才下达预算指标。四是有些支农项目跨年度建设,需按基建进度拨款。

3.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安排。在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管理较松散,涉农部门各抓一块,在项目申报、审核及实施过程中统筹安排比例较小,严重影响了涉农项目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一些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特别是乡镇政府挤占水利专款较为严重。主要原因:一是财政供养人员多,财政预算以“保工资、保吃饭”为主。二是在年度预算安排中,有的县对农业部门的预算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三是一些部门及乡镇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经费支出控制不严,差旅费、招待费居高不下。也对捆绑项目、集中资金打造精品亮点农业工程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4.部分涉农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不规范。个别涉农部门或乡镇因经济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占挪用或套用项目资金等不良现象。同时,资金拨付环节多。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抵扣到期周转金,使一些支农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无法实施。

5.项目配套资金缺乏。个别涉农部门或乡镇只局限于涉农项目本身争取的资金,较少或没有安排相应的配套建设资金,致使项目必要的配套工程缺乏相应的建设资金,影响了主体工程的顺利推进和投入使用。有的县、乡(镇)财政配套资金不实,虚假决算。有的为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在配套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按上级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编制虚假决算。部分农业建设项目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或决算未经有关部门、中介机构审核。

二、加强和改善涉农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充分认识管好涉农项目、用好涉农资金的重要性,增强管好涉农项目、用好涉农资金的使命感。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的重要性,努力将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用足用好,把服务群众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同时加强宣传与教育,增强农业主管部门及乡镇领导的财经法纪观念。

2.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按照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制定系统的《涉农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严格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峻工审计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规范制度、操作规程、监督措施,确保将涉农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纳入规范化运行轨道,全面杜绝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3.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惠民惠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制定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惠民惠农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用制度规范惠民惠农政策落实督查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目前,县、乡财政基本上属“吃饭”财政,要增加农业投入,为农民办实事主要靠从上级部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为此而支付的差旅费、招待费势必挤占专项资金,不仅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不利于廉政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人民政府,有利于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强化财政对支农资金的监管职能,逐步健全和完善支农资金使用的报帐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在同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加强对预算安排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加强和改善对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实施关口前移,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事前、事中监督,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产生。

三、结论

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财政支农监督机制落后,有限资金使用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投入重复,交叉现象突出,管理漏洞大。为改变这种情况国家修订完善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问责机制等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力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孔 菲: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09, (20)

第6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准则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以全区农业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根据,以新农村新社区建设、主导产业、农技推行、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建设为重点,整合运用各部分、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渐坚持和完善科学、公道、通明的支农资金治理机制,最大限制地发扬支农资金规划效应,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具体发展。

(二)基本准则

1.集中财力、统筹安排的准则。依照“渠道不乱、用处不变、优势互补、构成合力”的思路,打破行业界线和部分切割,整合各类财务支农资金,充分发扬支农资金的集聚优势。

2.立足产业、突出重点的准则。根据全区农业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运营、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农业基本设备建设、农业新技能推行、农民培训等,提高农产物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优化构造、提高效益的准则。结合实践,因地制宜,优化资金支出构造,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投入方向与支持环节,增强资金分派运用的监督和绩效评价,切实提高支农资金的运用效益。

二、整合对象

除救灾资金、非凡用处资金以及国家规则补助到农民个人的资金外,财务部分治理分派的支农资金和涉农部分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均属整合对象。首要包括: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农业基本设备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服务流通系统建设等资金;

(二)支持乡村家园、新社区、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医疗卫生、社会保证、文明体育、教育发展等资金;

(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乡村道路交通建设、土地整治等资金;

(四)农业新技能推行、农民培训等资金;

(五)农业投融资及区农业投资公司投入、村集体“一事一议”资金、农民投资投劳、财务指导吸引的社会闲散资金等;

(六)其他用于支持农业方面的资金。

三、整合重点

(一)以加速农业构造调整、扶持强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努力打造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资金整合平台。将农业园区、农田水利设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服务系统、乡村流通系统建设等关联度强的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蔬菜、食用菌、畜禽、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加速优质农产物向重点区域集中、向专业化规划化方向发展,构成特征光鲜、效益分明的产业带。

(二)以促进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平台。重点对乡村家园、乡村安全饮水工程、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医疗卫生、社会保证、文明体育、教育等资金进行整合运用和集中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前提。整合旅行资源和各级对乡村旅行发展的投入资金,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发山川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游,强大旅行产业。

(三)以改善农业基本设备前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为重点,努力打造农业基本设备建设资金整合平台。综合应用农田水利建设、河渠革新、水库整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革新等项目资金,依照集中管治、连片开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基本设备建设和综合革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前提。还,逐渐整合农机具置办补助资金,加速农业机械化措施。

(四)以施行科技创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为重点,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整合平台。重点整合农业科技创新、两型农业建设、农业新种类开发、测土配方施肥、农业规范化建设等资金,大力支持农业新种类、新技能引进、示范和推行,农业规范化和农产物原产地认证,无公害食物、绿色食物、两型农业等优质农产物生产和供给,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

(五)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本质为重点,努力打造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整合平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整合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方法,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科教兴村富民方案”等,不断提高农民综合本质。

四、工作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区人民县政府成立由代区长余世平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余向红、副区长副朝晖、区人民县政府党构成员、区农业局局长钟爵一任副组长,区发展改革、财务、水务、林业、水产、畜牧、农机、扶贫、农经、农投、国土(规划)、建设、交通、劳动保证、民政、卫生、教育、体裁、监察、审计等部分首要负责人成员的区财务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指导小组(以下简称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财务局局长陈国防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区财务局办公。坚持指导小组联会准则,按期研讨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二)编制整合规划。各街镇场处、区涉农部分根据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基本设备建设规划,编制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基本设备建设、农业新技能推行、农民培训等中长期规划,经指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完善后,报区人民县政府核定施行。

(三)坚持整合项目库。各街镇场处、区涉农部分围绕支农资金整合规划确定的投资方向和重点,订定当地区、本部分农业项目建设方案,报指导小组办公室评审、挑选后,编制年度整合项目库。坚持项目库动态治理机制,依据支农重点和项目建设状况予以调整,以保证项目库与全区支农重点联接统一。

(四)组织项目申报。指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支农资金整合规划、年度县政府投资项目方案,制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和整合项目申报指南,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并将年度支农资金运用方向、支持重点、投资额度、津贴规范、津贴方式、申报顺序等内容予以布告。各街镇场处、区相关部分应在项目库中精选项目,经指导小组审批后申报。指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安排好项目申报工作,保证年度整合项目顺利落实、重点产业可以获得有用扶持。大力履行财务贴息担保、民办公助、什物津贴、以奖代补等方法,经过县政府指导、鼓励投入、一起开发,普遍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

第7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对策

0 引言

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指具有特定用途和绩效目标的,由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财政项目资金。财政部门承担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必须要强化专项资金整合,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由单位自行管理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两个部分专项资金。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种类繁多

第一,一些政府部门领导缺乏综合和全局考虑,以开设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条件,每组织一项工作,就要开设一个专项资金,甚至是只追求功绩,而不考虑实际需求,只为应付当前,而不顾及长远,导致一些财政专项资金性质和用途基本相似或相同,重复交叉。第二,一些专项资金一旦开设以后,不管实际使用情况,每年不断增加,造成“滚雪球”效应,导致专项资金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重复交叉设置,不仅加大了专项资金的管理难度,而且还造成资金管理失控的现象。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分散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许多专项资金,这些专项资金,有的是上级财政部门安排的,有的是上级职能主管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样,“资出多门”,而且在管理上,也是各自为政,就以涉农资金为例,农林牧副鱼等各个部门,都设置相关涉农资金。在财政部门内部同样如此,经建部门、农业部门、农发部门等,都掌握着数量不等的涉农资金,不利于“一个口子支出”预算管理目标的实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多头开设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各个部门基于工作便利的需要,强调要设立专户,做到转款专项使用,设置一个专项资金就要开设一个专户,重复开户、多头开户现象屡禁不绝,银行账户犹如“天女散花”。也有的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和负责人给予利益关系,迎合银行吸储需求,不积极配合专项资金清理活动,从而使专户清理难度较大,效果不明显,财政专项资金整合难以开展。

2 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我国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的原则,强化专项资金整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和摸底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摸底,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摸清项目底。要对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通缉,包括本级政府设立的和上级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全部都要列入到摸底范围内,要对项目资金额度、资金用途、账户设置、核算方法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确保不重复统计、不遗漏统计。第二,要摸清资金底,要对项目资金历年结余情况进行统计,对项目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摸底,核对、界定专项资金情况,分门别类,根据资金性质、用途和管理单位等要素,进行编号,提出处理意见。

(二)明确专项资金整合思路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必须要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必须要以建立项目库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抓手,不断创先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和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可以在不改变专项资金管理权限和分配权限的前提下,不改变资金用途和性质,把所有的财政专项资金都纳入到项目预算中,通过对项目的整合,把专项资金整合在一起,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项目库管理,把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检查、绩效考核,都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实现项目库管理系统向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创新和升级。

(三)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

在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过程中,可以按照“科学设置、重点保障、绩效管理”的要求,采取调整、撤销、合并、保持等方法,切块归并、打包整合,多不同渠道、不同部门、不同用途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整合:第一,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政策整合。各级政府要基于全局角度,突出重点,既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也要从推动长远考虑,对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进行重新清理和规划论证,对于那些已经实现原定目标或者已经到期的专项,或者与政策目标产生偏差的,要坚决予以撤销;对于那些符合公共政策目标,但是在扶持目标、对象和性质相似或相同的专项,则给予归并;对于那些涉及不同部门的,但在用途和方向方面基本相同的,予以整合。第二,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围绕项目而开展的,项目整合是关键。要按照专项项目的性质,对于那些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专项,给予整合。第三,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权整合。通过横向合并、纵向串联等方式,整合财政专项。财政部门要在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肖正兰,张云龙.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的审计思考[J].审计月刊,2010(4).

第8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一、主要效果

四年来,湖南省很好地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内部效果和外部效应。

(一)优化了财政支农理念和方式。一是投入理念发生变化。涉农部门由各显身手、分散出击变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支持方式实现转化。农口资金由各自为政、分散使用,变成了统筹协调、集中投入。三是管理机制得到深化。由各管一段、单骑独进变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

(二)放大了财政资金引导效应。2008―2011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中央财政11.61亿为引导,共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38.3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信贷投入及农民投资投劳75亿元,引导和引出比例分别达到1∶3.3、1∶6.5,带动了社会资源向农业农村配置,发挥了资金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三)促进了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优化配置支农资金,集中支持主导优势产业,优质稻、生猪、油茶、柑橘、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农民增收效应突出。据初步统计,2011年,项目区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105.34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3.77万吨,生猪项目县新增出栏生猪58.66万头,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4万亩。

(四)提高了现代农业示范效益。以优质稻、生猪、油茶、柑橘、蔬菜5大主导产业为平台,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按照集中连片、滚动开发、集约经营的原则,积极探索技术组装、成龙配套、综合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区域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成型。

(五)推动了管理机制创新。通过规划先行,专家论证,项目立项和决策更加科学;广泛采用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验收考核制,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更加严格;普遍实行专账制、政府采购制、县级报账制、集中支付制,资金管理机制更加健全规范;通过实行立体监督和绩效评价,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高位推动。在省财政厅的推动和要求下,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构建保障体系,将资金整合由财政行为上升为政府合力。从调研情况来看,各项目县均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财政和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项目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项目申报、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项目督查等,并建立联席会议制、会商制、通报制,有效发挥部门职能、资源、信息优势,形成了职责明确、统分结合、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整合工作机制。如株洲县推行“四统五分” 、全面统筹、高效运作的机制,即工作统一协调,规划统一制订、资金统一安排、管理统一规范;分清部门职能、分清工作职责、分清申报项目、分类管理资金、分担管理责任,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科学制定规划,构建整合平台。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构建规划、产业、区域三大平台,有效聚集支农资源。一是构建规划平台。省财政厅每年年初联合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前期调研和科学测算,及时制定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由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集中批复项目。二是构建产业平台。结合我省资源优势,将优质稻、生猪、柑橘、油茶、蔬菜5个最具优势、最有基础的主导产业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范围,着力加强优质稻项目区渠道的新建和改造、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生猪的疫病防控设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柑橘的种苗补贴、节水窖或灌溉设施补助;油茶的种苗、肥料补助;蔬菜的新建大棚补助。三是构建区域平台。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主导品种明确、区域特色突出的项目县,初步形成了环洞庭湖区优质稻优势区,环湘中生猪产业圈,环湘西南柑橘产业带,环湘东南油茶产业片,城郊的蔬菜区。如道县上关万亩脐橙基地推行种养业复合发展,实行基地内“水、电、路、猪、沼、果”综合治理,促进设施组合配套和资源循环利用。衡阳县依托种猪扩繁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加工厂、养殖合作社,统一向农户提供种猪、饲料、兽药、疫苗,按协议价统一收购,稳定产业链式联结。祁阳县油茶产业重点抓基地辐射、样板示范、大户带动三种模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向开发多层次、区域全覆盖、主体大联合的转变。

(三)创新整合机制,统筹协调投入。根据现行管理体制的特点,实行预算编制源头整合、项目县对口申报整合、现代农业和小农水项目联动整合,拢五指握成拳,聚碎银办大事。一是推行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省、市、县财政在预算编制环节对现行专项资金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专项。二是农口项目联动。按照“资金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则,协调衔接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等项目,以项目县为单元,分片推进,联动发展,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辐射一片。三是对口向上申报。项目县按照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内容,自下而上对口申报相应专项资金,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的整合,定向集中投入。四是吸引多元投入。采取以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四)规范资金运行,提高效能优化整合。项目县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确、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行项目过程管理、动态管理和协同管理模式,确保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高效。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省财政厅制定了《湖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各项目县普遍制定了项目申报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考评、检查验收办法。二是规范资金运行。省财政厅将资金切块分配到县,下放审批权限,促进权责对称;项目县严格实行专账和专人管理,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资金,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国库直接支付制和政府采购制。如耒阳市在资金拨付方面做到“三严一预留”,即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严格按工程进度,严格按工程质量拨付资金,预拨资金不超20%,工程进度款不超70%,按工程造价的3%预留质量保证金。三是严格项目管理。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在项目规划和决策上,推行专家评审论证制,广泛采用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督制、验收考核制、建后管护制等。如安仁县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管理要求,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质量、统一施工管理、统一工程造价的“五统一”运行模式。四是实行立体监督。实行县自评、市考评、省抽评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估;吸收农民代表参与项目规划、工程质量监管和考核验收等;将项目列入年度财政监督检点,并开展项目资金同级审计。如衡南县建立了项目建设四级监管制,即专职监理员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理;项目单位直接监管;监察、审计、财政、采购中心参与监督审查;从项目村聘请德高望重的农民代表现场监管。

三、存在问题

(一)现代农业理念仍需提升。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有的项目县对现代农业的重要地位、科学内涵、主要特征认识较为模糊,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的主旨精神、设置目的、具体要求不太明确,造成项目推进的工作力度不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资金使用的方向和力度分散,现代农业开发和建设层次不高。

(二)项目实施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项目编制细化程度不够,方案设计不够严谨科学,其中规划布局、建设方案、概预算、结算等环节有待加强,工作流程、建档备查资料等方面不够规范,工程参数、技术规范、考核验收等量化程度仍需加强,执行力度尚需强化,部分项目实施进度较慢。

(三)支农资金统筹力度不大。近几年,我省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断增长,资金统筹协调集聚效应明显,但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支农资金设置繁杂、渠道各异,多种相同性质、相同用途的资金仍然处于互不联结、分散投入的状况,以县级为主的整合空间较小、范围较窄、层次较低,项目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较难落实。另一方面,财政杠杆作用需要加强,社会投资渠道有待拓宽,引导性投入增长仍有空间。

(四)专项资金管理应予加强。部分项目县在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建后管护制、财政报账制等项目资金管理环节把关不严,存在工程建设地点和工程量发生变更,项目资金超范围列支设计费、招标费、工程监理费等,工程决算资料、工程监理记录、项目验收报告、审计报告缺失的现象。

(五)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员队伍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扎实推进的重要载体。目前大部分项目县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部门联席会议和项目协作机制,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机构和编制,岗位和责任不匹配,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效益。

四、几点思考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贯彻落实十精神,支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应将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作为重要平台和抓手,为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要深化认识,科学规划。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深化认识是前提。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它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管理模式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体系;其主要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中央设立这一专项资金,主要是突出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路径,以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改善、农民明显增收目标的实现。各地要从贯彻落实十精神、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学习领会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积极提升现代农业理念,同时发挥好规划的引导和统筹作用,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产业化集约的原则,制定完善5―1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打造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板块经济带。

(二)要竞争立项,抓好实施。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落实项目是核心。一是要竞争立项,择优支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与申报指南的要求,按照“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县申报、市推荐、省评选、竞争立项、择优支持”的方式,重点遴选地方领导重视、特色优势明显、发展规划完备、建设方案可行、资金整合到位、群众筹资积极、保障措施有力的项目县。二是办点示范,辐射带动。省里选择1―2个项目县作为联系点,按照切合实际、取得实效的原则,加大资金倾斜、政策帮扶,鼓励制度创新、典型引路,为现代农业发展累积经验、探索路子,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全省推开。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加强制度建设,要制定从项目申报管理、资金管理到绩效考评、检查验收等一系列办法,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国库直接支付制和政府采购制,普遍采用专家评审论证制、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督制、验收考核制、建后管护制等。

(三)要加大投入,形成合力。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加大投入是重点。一是要扩大项目县资金规模。按照竞争立项、择优支持的原则,在全省122个县市区范围内,确立60个左右的项目县,每个项目县的资金规模由400万元扩大到800万元,避免“零打碎敲”、“遍地开花”,增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在预算编制环节进一步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逐步建立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在内的大专项体系;协调衔接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土地整理项目等,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对口向上申报项目,统筹协调各项投入,充分发挥支农资金政策合力。三是要加大引导社会投入力度。继续优化投入方式,推行以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建议中央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农业大省的现状,逐步增加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

(四)要严格监管,奖惩兑现。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严格监管是关键。一是要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评、统计分析、后续管护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分类制定配套比例、细化考评指标、分级建档备查、分批年度考核验收。二是要综合运用监督检查措施,强化日常性监管和重点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事前、事中监控。建立健全整合资金的分析报告制、信息通报制、整改落实情况反馈制。三是要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建立覆盖资金运行各环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放权的同时加大中期评估和验收考核力度。四是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加大奖惩力度,在全省通报绩效考评排名,对工作进展好、资金使用规范、绩效突出、排名靠前的项目县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项目县扣减规模,甚至暂停或取消资格。

第9篇: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文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填补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空白”,不仅调动了基层和农民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更是建设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本文以河口乡双坪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为例,浅析一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中的困难和难点。

一、基本情况

__位于__,__年“一事一议”项目为北岗公路硬化工程,该工程位于__,往南通往本县__,是一条窄小的简易土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坎坷不平,遇雨天路面淋漓,村民无法通行,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和香菇运销能力,村民强烈要求扩宽硬化。北岗公路硬化工程全长2.8公里,总投资71.2万元。其中:村民一事一议筹资2万元,一事一议筹劳折资6万元,部门帮扶50万元,村委会自筹资金5万元,申请财政奖补资金*万元。通过村委会提议,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会决议;决议结果公开,资金使用公开,项目实施结果公开,让村民参与到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监督中来,让群众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赞许。其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是积极争取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项目资金。在项目申报上,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主渠道的带动作用。在资金整合上,从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入手,申请财政奖补资金8.1万元。

二是做好农户筹资筹劳工作。村组干部通过广播、会议及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户宣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介绍北岗公路建设后的效益情况,村委会负责向农户收缴筹资,组织筹劳。所筹资金及时全额交存所在乡财政资金专户,并向农户开具省统一印制或监制的专用票据和筹劳凭证,共筹到资金2万元,筹劳工日*万个,筹劳折资6万元。

三是努力争取部门支持,优化整合资金。__年一事一议工程资金缺口较大,为保证该工程项目及时保质保量完工,村两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扶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一事一议”项目与相关部门支农资金相对接,一是争取主管部门—县交通局补助资金37万元,二是争取帮扶单位和有关单位支持资金13.7万元。三是发展集体经济,把发展村经济经济收入投向农村公益事业、整合资金5万元投入到北岗公路硬化工程中,推动了村级收益分配新机制的形成,通过资金的整合实现了各类资金的聚集效应和优势互补,放大了财政奖补资金的投入效益,真正发挥了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__通过“一事一议”有效解决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难题,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财政奖补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资金整合难度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农村公益建设项目缺乏整体规划,许多支农项目资金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而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协作不够,使多数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合力,降低了投入效益。二是各类支农资金下达时间不一致。一事一议项目规划在事前,资金下达在事后,与其他专项资金下达时间不一致,从而不能准确预计整合资金规模。如何以一事一议为平台,整合这些部门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中来还需要认真研究。三是不能集中各类资金办大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从今年起实行全覆盖,而其他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有一定的具体投向。因此只能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来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无法享受到其他财政支农资金。

二是资金配套难度大。中央及省级的专项资金大部分都要求县级配套,并强调不得增加村级债务和农民负担,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控制上限,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社会捐赠、部门帮扶有限,导致大一点的项目只得负债搞建设,形成了村级新增债务的隐患,影响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是大项目实施难度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按筹资筹劳资金总额的50%给予奖补,人均筹资不得超过15元,筹劳不得突破10个工日,筹劳折资每个标工仅8 元,受村内人口和劳力多少的影响,筹资筹劳资金非常有限,导致财政奖补资金相对较少。而村内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导致部分村特别是人口少、地理位置偏僻、村集体经济差的村,特别是山区小村,只能在公益事业建设上进行小打小闹,一些群众急需解决的公益事业项目无法开展。

四是筹劳投工难度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公益事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项目对自己有利的就出钱出工,对自己利小或无利就不愿不出工。加上外出务工劳力多,给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三、对策建议

整合各渠道的支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是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项有效措施。如何更好地把握政策,有效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亟需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一是组建整合机构,强化工作职能。组建支农资金整合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把有资金投入的涉农部门职能整合起来,对农村公益事业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负责项目资金的调度、分配、拨付和项目的检查、验收、评估工作。

二是统一编制规划,完善项目布局。按照新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中长期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建立科学、规范的支农资金项目库,实行统一管理,以便各职能部门围绕目标集中投入资金。形成以项目为平台,整合支农专项资金、合力投入一盘棋的大格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规划一盘棋、拨款一支笔、一个班子管到底”的工作方针,相互配合,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