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外语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语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语学习计划

第1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育;动机;情境;研究

心理学家Corder曾经说过:“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 学习动机研究始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因素及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意义是探索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口 动机研究常见的方法有定量和定性两种。目前我国学习动机的调查手段大多采用定量研究。[3]定量研究以宏观的研究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证实普遍情况、寻求共识,它以控制性、暂时性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进行验证,以概括性、普适性得出研究结论。 ]目前研究的局限主要是注重揭示学习者动机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动机动态性和情感因素。此外,定量方法只能对事物的一些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不能获得具体的细节内容,并且不能追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很难了解当事人的视角和想法(陈向明,2000)。因此.目前的研究有必要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设计本文采用以学习者传记为基础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传记样本来自李良佑、刘犁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 — 教授们的回忆》、[ 束定芳、张逸岗主编《外语教育往事谈— — 外语名家和外语学习》第二辑,[6]两本著述共汇集了海内外56位著名学者、教授、专家等人士的回忆录。本文从中筛选了3O位学者外语学习经历0,试图从中寻找他们学习外语的动机变化轨迹和变化因素。这两本传记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都是自己外语学习经历的详细实录,追忆了先辈、师长、同窗的往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某时期、某学校的外语学习实况。

其中,描述他们早年各自的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那些他们认为是最值得回忆和最有效的方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样本。这些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变化的?难道他们天生就有语言学习的天赋?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坚韧的学习意志是如何培育起来的?他们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就是从这些方面人手。

1.主要问题

(1)根据传记中的回忆。找出他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动机的变迹;(2)导致这些动机变化的因索是什么?2.概念界定:本研究以著名学者方重、季羡林和范存忠等3O位著名学者为个案,依照作者的捕述将学习者所经历的动机变化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动机引发阶段:郎学习起始阶段,表现的特征是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我们将这个阶段的动机界定为“引发动机”,指学习者在何种 素的作用下开始外语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考虑那些诱发因素的具体形式等。如:方重 ]在初始阶段无所谓喜欢与否,对他来说,仅仅是学校的~ 门功课而已;C 季羡林的英语学习是从好奇一il,开始的。【8j(2)动机减弱阶段:动机减弱,表现的特征是学习者开始出现畏难情绪,有放弃学习的倾向。减弱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打击.或者是受到不好老师的影响.或者因为课本、教学方法不合适,所以造成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减弱;也有人是本身从内心不喜欢外语,在别人(家长、老师)强制性的压力下,维持外语学习,一旦这些强制性压力消失,学习者的动机就容易减弱,甚至可能会放弃学习。方重在回忆中描述的是虽然很早开始学习外语,但是也很快就陷入了动机“低迷”状态。这种情况下,根据常理推断,作者很可能就会放弃学习外语i 范存忠虽然没有直接说自己没有兴趣。但是从“老师没有教好.我自己也没有学好”中可以推断,作者的动机亦曾处于衰减状态。C xo](3)情境动机阶段:学习者的学习处于情境促动当中,即学习者的动机处于某种外力的维持状态中,主要是通过外部压力、外界影响或鼓励,学习者在信念、意志和目标之间产生冲突,表现为既有克服困难、维持学习动力的倾向,也有因畏难情绪过大而放弃外语学习的可能性。方重的英语学习之门是由一个学习伙伴和优越的外部环境开启的。[1q(4)发展动机阶段:学习者把学习外语看成是获得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始具有比较远大的目标,树立了人生目标和理想,具有长期坚持学习外语的倾向,这些具有个人发展动机的学习者.已认识到学习外语的功利价值:用已获得的知识作为交流工具,凭此可以找到好工作,可以帮助学习其它课程.提高教育和修养,获得成就感 通常情况下学习者要获得动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习者最初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甚至不喜欢外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学环境的变化或改善,学生可能会渐渐明白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尝到外语学习的乐趣,就有可能从“不喜欢”逐渐转变到“喜欢”,最终将外语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如胡壮麟、[” 陈冠商等便是。[”]二、分析结果1.动机变化轨迹在上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研究者对30位作者的自传进行了定性解读,试图描写出他们的动机变化轨迹。从理论上讲.A、B、C、D四种动机的理论组合,可能产生l6种变化模式,见表一。

但是在实际上。动机变化不会完全按照上述模式发生。

首先,学习者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者各自的语言天赋也各不相同,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条件都会对动机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影响。其次,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者的学习往往由多种动机共同驱动。

这表明A、B、C、D四种动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动机的组合,如AC、BC、CD等完全是可能出现的。这些理论的讨论,对理解下列动机变化的分析十分重要。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将3O位学者外语学习的较为成功的典型动机初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主动类型A一 C—B— C— D。该类型指主体的自觉意识等理性活动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通过自我调适建立起来的外语学习动机。季羡林从lO岁开始学习英· 】28 ·语、偶然事件引发学习动机(A),在良好的读书情境的诱发性影响下,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同样,

在学外(德语)时,也曾遭遇不利的干扰因素,外语学习兴趣动机一度减弱(B)。从个人发展的理性上认’只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遂主动克服困难.恢复了外语学习兴趣(C),重新开始投入外语学习,最后将外语作为人生事业(D)。

第2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练习;趣味型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一改过去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追求“语言文字训练课”,或一味追求“人文”教育,但是在这华丽的转型背后,却掩盖着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不落实,非语文的东西泛滥成灾的严重现象。因此,开展“趣味型课外练习设计”的研究,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乐意做的练习,把语文教学改革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在不断的学和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_发学生课外学习潜能,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趣味型课外练习设计原则

(1)应注重实用性。实用性,简言之就是课外练习的内容应是课文要求掌握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题海战术,更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练比之于讲,内容上高度浓缩,力求精、新、实,设计和范围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②能体现一般规律性的结构特点。③新出现的理念、实践知识,用法有了变化的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知识。④未曾接触过但又是重点了解的知识,将上述有关内容分别精心设计到练习中去,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得牢固,为其他各科学习和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2)应选择灵活性。设计课外练习,尽量少与课文内容重复或照相方式再现。设计的题要尽量灵活多变,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下面举几种常用的设计。①变换形式,同一内容可用多种形式表现,由于形式一变,思路也变,就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比如我们学了《风娃娃》一课,可用想象编的方式把自己想到的说给同学听,也可以用猜测还可能做什么好事和坏事。让课内外充分结合,引导想象,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②改易语境,语言现象千变万化,语言单位的组合也是交错复杂的,尽管这样,但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只有最恰当地组织才能表达最准确的意思。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改变语境的方法设计练习题上,就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最佳语言表达,或填空或选择或重组一段新文。③拓展延伸,教师讲授知识,毕竟是沧海之一粟,很多新知识有待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我们要通过课堂练习,架起创设空间知识桥梁,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知识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新拓展延伸的内容,不得漫无边际,不得无意义,违背规律,这样会把学生引向极端。

(3)应富有趣味性。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做的题上去,能调动他们主动性,积极性。设计有兴趣的课外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做的题上去,能调动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练习形式上应尽量百花齐放,师生互动,口笔并重。在练习内容上,精心设计一些习题,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自己到知识海洋中去畅游。

(4)要有多样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练习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练习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以“动”为主线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练习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趣味性课外练习设计类型

(1)情境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如何改革课外练习,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由厌学为乐学呢?通过实践研究我认为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注重感性体验和实践的“情境型”趣味课外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享受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因此,在设计“情境型”课外练习时要讲究内容、形式的趣味性,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去完成。如学了《北京》后可布置这样的一个练习:为北京这座城市设计旅游广告用语,看谁的广告用语最能吸引游客。注意要抓住北京城市的特点来写,让人一听就想想去游玩。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巩固了有关北京的知识,同时达到了体验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效果。

(2)层次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层次味课外练习,如《植物妈妈有办法》的练习“a.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它请( )来帮忙。b.我们来讲讲植物播种的故事吧?”第一小题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题让中等生、优等生用第一种句式结合自己的语言讲一个关于植物播种的故事。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后进生多数在基础层次上练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跳一跳,尝试在变式情境中讲行实践和练习,可以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多方帮助下,汲取力量,排除焦虑,增强信心,促使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

(3)实践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即使是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面临需要拿出主意的实际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现在虽增加一些探究、开放性练习,但这些练都局限于让学生做抽象的“大脑实验”,与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我设计了实践味课外练习,在布置课外练习时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如《农业的变化真大》练习中说到的“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看看,你认识哪些蔬菜?把蔬菜名称写下来告诉小伙伴吧!”亲自动手是学生欢迎的课外练习形式,学生对于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练习内容更感兴趣,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总是更难忘记。通过这种练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带着体验成果走进语文,养成从实践开始认识自然,从实践开始深入思考的作风。

(4)开放型趣味课外练习设计。开放型练习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练习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练习。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针对这一现象,开放味课外练习无疑是一方良药。如《我为你骄傲》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我的身边还发生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我想写一写。”“我为你骄傲”讲得是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努力去弥补自己过失的故事,知错能改还是个优秀的孩子,学生理解了主人公,学习以后也深受启发,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孩子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成员,这题拓展延伸到课外,学生收集身边的例子,又是主题的升华学生在完成这些开放性练习的过程中收集了许多信息,多项能力在这里得到了综合运用和展示。

参考文献:

[1]张丰.问题与建议[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0

[2]吴庆芳,彭建芳.小学生趣味语文[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6

[3]李晓红.做创造的教师[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0

[4]李云桥.小学语文课堂游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5]李云桥.学校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2

第3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文化义 文化附加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又是文化的反映。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作为语言大厦基石的词汇,突出地反映了文化的这种民族性、地域性。尤其是在汉语中,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对汉语中的这部分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没有掌握,那么在交际中,很可能会出现问题。语言教师挖掘、传授词汇文化义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首先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其次强调了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的审视,而没有混淆语言与文化这两个层面,有利于我们判别一个词是否具有文化义和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义。

二、汉语有的文化词语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使用的词语,同文化有着较其他语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就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它们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产物,也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正是借这些词语之力,相当部分的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流传。这些文化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如:华表,四合院,粽子,太师椅,花轿,旗袍,中山装,乌纱帽,等等。

2.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社稷,文景之治,赤壁之战,道,八卦,小康,风骨,伤痕文学,等等。

3.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尚书,丞相,举人,状元,殿试,榜眼,探花,八股文,等等。

4.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梯田,戈壁,等等。

5.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元宵,中秋,清明,万福,长跪,踏青,乞巧,拜月,等等。

6.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如:李白,秦始皇,武则天,等等。

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掌握汉语,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方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涵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种种约定:以“红豆”表现“爱情”,以“鸿鹄”表现“志向远大者”,以“狮”表现“勇猛者”,等等。

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全部,又像一个窗口,展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最能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附加义和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及审美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不同民族对一些共同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表现出喜好,有的正好相反。这不仅取决于该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取决于该民族的心理及其价值观。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竹子”(bamboo),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而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来的。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所以,英国人对于竹并不像中国人那么熟悉,这也决定了bamboo一词贫乏的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

在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联想意义而汉语却没有的词。例如daffodil(黄水仙),在中国,它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国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一些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带来的欢愉的心情。

有的时候,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在汉语中,“龙”(dragon)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害人类生存。因而,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汉语文化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映,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可以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而言之,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就必须了解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而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中国词汇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紧密相连,在中国文化的教学中,必须突出隐含在汉语系统中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心理状态、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特殊文化因素的教学,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比较,加强汉语交际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揭示,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同时,语言学习者也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

参考文献:

[1]林成滔.字里乾坤[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第4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近年来,在一大批专家学者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语言学里的一个热门学科,并逐渐形成四大学派:以游汝杰为代表的文化参照派,在语言观上持一种多元看法,认为语言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具有开创意义;以陈建昆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派,具有新的思路;以申小龙为代表的全面认同派,在民族文化心理层次上把握民族语言特点的分析方法,无疑比文化语言分析方法有更强的解释力和冲击力;以刘焕辉为代表的交际学派,注重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运动状态、结构规律、交际功能,研究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规律,另辟蹊径,颇引人注意。

爱德华·萨丕尔指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发展的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文化对于语言的制约,也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达范围。而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的内涵。文化固然对语言有着相当强的制约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语言也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文化对语言的制约或者说语言的表达及其变化发展对于文化的依赖性上已有详尽的例子。正如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所提出的那样,“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浸透了文化内涵。况且使用语言的人本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又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自然不能摆脱文化的制约。所以萨丕尔强调说: “某种特殊的集体心理品质形成了某种文化,而这品质又无关某种特殊语言形态的成长,这岂不是不可思议的吗?”

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推动着文化的传播,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语言,它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互相依赖、互相推动发展的关系,如果脱离了“文化”概念,深入的语言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文化的研究离开了语言,将会同样地产生理论上的缺憾。还在十九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者们就开始关注这个新的领域了。拉斯克(R.Rask)指出“若要知道史前期远古时代民族的起源及其亲属关系,那么就没有比语言更重要的材料了。”格里木(J.Grimm)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语言也是我们的历史。”从此以后,文化语言学逐渐成熟起来,开拓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从根本上来看,任何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因而都具有人文性这一本质属性,但人们对语言的性质至今仍没有研究透彻。我们认为,语言的性质是多维的,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即生物的、物理的、信息的、人文的,其中尤以人文性最具语言学的社会学特质和文化学的意义。当近代传统文化发生危机时,首当其冲的也正是封建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小学。为“法先王之道”而识字通经的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汉语研究。这种浓厚的人文性正与中国人注重向内探求、注重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内向型文化有牢不可分的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开宗明义地谈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可见古人早有清醒的认识。

也就是说,语言有一个系统的结构,通过语言分析文化现象,甚至比直接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更加方便,更加清晰。人是社会动物,也是文化动物,我们自身处在文化的包围之中,我们已习以为常。我们力图对一切文化现象都能作出准确的分类和解释,但并不能完全做到。而语言,由于其结构的系统性,使人们不自觉地对世界万物作出了分类和解释,从而使一切文化现象从混沌变为有序。比如,从汉字本身就可以体现出其中浓浓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偏旁、部首,都会反映出一些古人对事物的联系,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汉语,学习汉字,就能反过来推知他们创造这种字、这种词的时候的缘由了。比如,和思想有关系的字、词通常都会有“心”字旁,如“想,念,思,虑,愤,怒,忧,愁……”。说明古人早期都将思考这类事情与心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类行为都是由心脏产生的。

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些语言点学生之所以搞不清楚其中的由来,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所带来的。因为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真切,词汇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最明显的语言结构形式,所以对词汇结构的文化内涵发掘方面花费功夫也大。如从词汇内部结构本身看,汉语词形、词义的关系比西方表音文字要紧密,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形直接表示词义,也就包含着更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从汉语词义的引申与汉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也可以揭示词汇意义与文化共同演变的事实。词义的引申总是以联想为其必要的心理基础,文化传统不同,认识活动中的联想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民族语言中词义引申的规律也不同,其词义中包括的文化意义自然也不同,而且,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作为主体认识图式的构成要素;中国文化特征在固定的词组、习惯语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其成语典故大多与民族心理、习惯有关。

比如,成语、谚语、惯用语是中国语言中文化性很强的词汇。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近三千条,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仅从字面上是无法准确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的。如“班门弄斧”、“愚公移山”、“胸有成竹”、“磨杵成针”等。谚语、格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如“朝霞不出,晚霞行千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惯语富有浓郁的社会生活气息,语言凝练,幽默犀利。有的具有专业文化色彩,如“后遗症”、“流水账”、“清水衙门”,有的源于社会文化习俗,如“倒插门”、“妻管严”、“小意思”、“压岁钱”等。另外,由于汉语的语音、字型、构词、句法等方面的特殊性而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修辞方式。

第5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吕淑湘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播技术“强制”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应该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纠正原来在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规则教学而轻非语言规则教学的观念。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课本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风俗、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之中。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交际。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非语言交际理论教育,或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知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四、结 语 

 

第6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所面临的来自教学对象、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新挑战需要重新构建的教学新途径:即加大知识储备、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测评体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探析

跨文化交际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中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交际信息很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交际传播的新形态,也带来了课程教学的新格局。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化的不同,交际者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

对外汉语识读教学,这里所指的对外汉语,专指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也越发强调将语言学习与知识的创新、改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双重识读目的:一是理解并掌握不断演变的语言;二是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同时,教学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交际传播形式,必须充分面对跨文化交际所带来影响,重新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去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挑战

(一)教学对象的多样性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每个交际对象或教学对象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属性或文化背景在共同语言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趋同性,但更多的表现出差异性、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属性使得每一个教学对象都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并在统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成为必须得到关注的主体。例如,一个由欧、美、东南亚佛教国家和中部非洲国家留学生组成的班级,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学习汉语的集体,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学习汉语的欲望,但都又有各自自不同的行为思想,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呈现一种明显的多样性,如何提升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延伸课堂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时空拓展,是对外汉语识读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二)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实践主体在网络等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非常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性,积极吸收一切可能的优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求知欲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同时,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摒除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交流机制。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探索

(一)加大知识储备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位与思考。俗语所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由于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范围更广,思维方式更多,自主意识更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认为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工作的状况,变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只要这样,教师才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以广博的知识,结合和深入浅出、纵横捭阖的教学魅力,充分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个留学生来陌生的中国,往往会因为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陷入交往陌生甚至深度焦虑,很多时候因为文化倾向和心理行为的差异,在教学交流中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矛盾和误解,而且这种情况单凭文本语言很难解决。为克服单一文本教学的不足,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平台、媒体平台等,进行差异化、外延式教学,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新媒介形象进行阅读和处理信息,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学习汉语。例如可以通过慕课(MOOC)的形式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教学互动、教学效率、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进步。

(三)改革测评体系

传统评价体系大都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跨文化背景下教学评价模式应突破这一模式的困囿,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针对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留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重新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首先,在测评内容上,教师要根据课程设定的培养方案,遵照对外汉语课程的结构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综合的结果测评,要把学生的的信息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认知理解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单纯只测评学生的语音、语法等知识的问题。其次,在测评方式上,第一,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潜能;第二,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测评结合,课内和外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的协同发展,将知识考核和创造精神及实验实践能力测评,做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4]张义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外语界,2013(01)

第7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国外著名大学;校训;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9-02

纵观全球,著名的大学比比皆是。对于各大高校进行网络搜索,都有详细的师资情况、硬件配套情况的介绍。可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处于过渡时期的阶段,几乎没有人去认真阅读各大高校宣传上的文字。所以,就好比可以通过姓名进行区分一个人一样,各大高校的校名也代表着不同群体,而学校的校训就好比姓名一般,具有很强的个性魅力。所以,想了解一所高校,就应当从它的校训出发。

一、校训的语言魅力

1.词汇的魅力。放眼整个世界的著名大学校训,不难看出,各大高校的校训在选词上均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会使用古英语,其他时候都不会应用到这些生僻的词汇。两个人能在一起必定是有共同语言,高校也是因为这样才会在词汇上选择一些大众化的语言进行诠释。不要认为高校的校训运用了大众化语言,就失去了其阐明理念的准确度。例如:为了阐明“自由意义”的校训,杜尔大学采用了Drew University Freely have you received;freely give的校训;为了阐明“真理”的观点,华盛顿大学采用了Strength through Truth作为校训。这些普罗大众的词语并没有影响高校所想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就是这些普通的词汇,让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各大高校想要表述的精神理念。

2.句子结构的魅力。体现校训的四种句型包括名词+虚词/(,)+名词的方式,这种形式主要强调两个名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ind and Hand,让大众的脑海里可以直接调出对此的印象;通过“From”或者“In”这类介词来开头的方式,比如瓦尔帕莱索大学的In Thy Light We See Light,突出了高校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是大众在看到校训的同时就可以立即想到这所学校;用“Let”开头,主要强调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大家可以在一个舒服的环境里自愿地接纳并传播的观念,比如哈佛大学的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e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运用“名词is/(,)名词”的方式,这样的校训结构,从格式上凸显了其简洁明了的特征,比如范德比尔特大学的Education,a debt due from present to future generations。

3.校训里的修辞手法。通过选词和句子的机构方面,各大高校都展现了各自的语言魅力,认真分析后,很容易发现在校训当中的修辞手法也为语言增添了不少魅力。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是英语修辞手法的两大分类,对于一些没有固定格式消极的修辞手法我们不给予评论,因为这类的修辞手法是为了避免造成重复词语而选择其他词语的方式。但大多数学校的校训还是采取积极的修辞手法来进行相对固定的修辞方式进行创作。这些积极的修辞手法包括:隐喻、明喻、借代、拟人、重复及辅韵等几种方式进行表达。比如斯坦福大学的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属于隐喻手法;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属于拟人手法;加州大学的Let there be light属于头韵手法。

二、校训表达的文化内涵

1.探讨校训传达的学校理念。理念的意义在于将形式和看直接相连,所以同事物的外貌和形态相连接。并渐渐地向抽象方向延伸,出现了观念、类型、形式、本质等一些内涵,将这些内涵引入英语当中就出现了再次的延伸,出现了精神、信仰、梦想、目的、意识、观念等寄义。大学理念应当是发展的前景和目的的指导原则,也是大学的最高领导的原则,这是对大学的精神、信仰、责任、意义、价值观等发展的基本思想囊括其中的概述。国外的语境当中,大学的理念都显得比较明确化,它包含了大学的职责、方向等等。不论哪所大学都会因其本身的历史背景及所处的环境,而对理念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说美国天主教大学的God Is My Light是侧重于希望上;爱荷华州立大学的Science with Practice侧重在理论方面;西北大学的Whatsoever Things Are True则侧重在真理方面。由社会学的方向来看,所有学校的校训都在传递出学术知识、真理、实践、自由、宗教、道德、艺术、公正、民族的大学理念。

2.校训传达的大学理念的渊源。首先,由社会政治经济学方面来看,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成为了生产力三大要素中的两种后,越来越受到推崇。由于科学的昌盛,追寻真理成为了很多科学家的座右铭,当然,也成为了培养这些人才任务的名言警句。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Mind and Hand。其次,政治因素。以华盛顿大学举例。华盛顿大学是一所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创建于1861年,主要培养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公共关系、社会工作和海洋科学方面的政府官员的人才,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大学在逐渐将其政治色彩进行褪色,但还有一部分大学在校训中体现了自身的政治背景,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再次,思想文化因素。西方很多国家都受到了两次思想解放浪潮的影响。一次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次是法国启蒙运动。它是开启人们反封建思想的钥匙,例如耶鲁大学的Truth and Light,让仍旧处于黑暗当中的人类意识到了光明和希望所在。最后,宗教因素。当今的社会中,对于宗教和科学间的相互矛盾的观点众说纷纭,先不论宗教同科学到底有何关系,最起码我们要了解宗教已经对学校这个关于科学的孕育场所有所影响。在很多大学的校训中,知识其实就相当于上帝,受到人们的推崇知识,就好比基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一般。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God our light,从某个方面来讲,这样的大学校训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也更具备呼吁能力和陶染能力。

当今的社会正在迅猛发展当中,各大学校应当积极地向世人推荐自己的学校,让学校可以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矗立不倒,大学校训就如同一个商品的商标,具有其特点和代表性意义,让学校通过校训充分地表达学校的个性及意义,让世人都可以通过校训来了解学校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第8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隆;外周血细胞;关系

[中图分类号] R5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b)-0008-0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1],临床特征是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多且形态异常,可伴有原始细胞增多,高风险转化为急性髓性白血病[2-3]。异常克隆在骨髓各细胞中的分布如何?异常克隆分布的细胞系列外周血细胞数量是减少还是维持正常?二者是否存在相互关系?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分类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不同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异常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中的分布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5例MDS患者,按WHO标准分型[4],1例del(20q)患者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RAEB-1),外周血仅白细胞减少,骨髓原始细胞占7%。3例三体8患者其中2例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1例为难治性贫血(RA)。1例为含有5q-复杂核型异常,诊断为MDS-RCMD。具体临床和血液学资料及染色体核型分析见表1。对照组为正常核型者。

1.2 检测方法

1.2.1 骨髓涂片细胞的定位 骨髓细胞涂片进行Wright-Giemsa 染色。荧光显微镜油浸镜下在涂片的体尾部,细胞分布均匀处寻找红系、粒系和淋巴细胞,分类,记录标尺位置,拍照,保存。形态不易辨认的细胞不记录。

1.2.2 骨髓涂片预处理 将玻片脱色晾干, 在37°C温箱预热后,滴加0.02%胃蛋白酶消化液,消化3 h。消化结束后洗涤、老化、脱水后晾干。

1.2.3 FISH检测分析 将骨髓涂片预处理后的标本分别进行FISH检测[5]。LSI D20S108探针和Telvysion 20p 探针加在del(20q)患者及其对照组的标本上;CEP 8探针加在三体8患者及其对照组的标本上,LSI EGR1/D5S23:D5S721探针加在含有5q-复杂核型异常的患者及其对照组的标本上,在原位杂交仪上进行变性杂交,杂交后洗涤复染。同一荧光显微镜下根据标尺细胞定位在DAPI/FITC/Cy5/TRITC滤色片激发下观察细胞的荧光杂交信号,摄像头拍照。应用分析系统处理图片。记录标记细胞的橙色荧光信号和绿色荧光信号的个数。

1.2.4 阳性结果判断 del(20q) 异常信号为1个或>2个橙色荧光信号和2个绿色荧光信号;三体8异常信号为3个橙色荧光信号。含有5q-复杂核型异常信号为1个橙色荧光信号和2个绿色荧光信号。阳性细胞百分率大于x+2s作为克隆性异常的标准。

2 结果

2.1 LSI D20S108探针/Telvysion 20p 探针

对照组粒系、红系和淋巴系有1个橙色和2个绿色荧光杂交信号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66±2.03)%、(3.44±1.52)%和(3.95±1.92)%,故阳性判断标准分别为>7.72%、>6.48%和>7.79%。del(20q)的MDS患者1,标记的粒细胞共73个,异常克隆百分率为71.2%;标记的红系前体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为105个和48个,异常克隆百分率分别为92.4%和4.17%。

2.2 CEP 8探针

对照组粒系、红系和淋巴系细胞有3个橙色荧光杂交信号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24±0.51)%、(1.87±1.02)%和(2.53±0.86)%,故阳性判断标准分别为>3.26%、>3.91%和>4.25%。

三体8的MDS患者2:标记的粒细胞共116个,其中显示为+8异常克隆的细胞为79个,百分率为68.1%;标记的红系前体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为55个和47个,异常克隆百分率为56.4%和10.6%。

+8的MDS患者3:标记的粒细胞共134个,其中显示为+8异常克隆的细胞为97个,百分率为72.4%;标记的红系前体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为59个和12个,异常克隆百分率分别为57.6%和0。

+8的MDS患者4:标记的粒细胞、红系前体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别为63个、76个和50个,异常克隆百分率分别为44.4%、63.2%和2.0%。

第9篇: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外语等级考试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为确保外语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快捷开展并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需要针对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三个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考务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考务工作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即把管理责任具体化和明确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追求的是工作精细和完美。具体而言,就是管理要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突出重点,精益求精;管理要覆盖工作的所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小事抓起,细致入微地管理,注重效率与效益;管理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并将组织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实际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是一种责任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一种执行力的管理。

二、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以下简称“外语等级考试”)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且规模很大的教学考试,实施20多年来,在管理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报考外语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加之近几年社会考试作弊等不良考风在高校的蔓延,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极为关注,给外语等级考试考务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细节决定成败”,规模如此巨大的外语等级考试,更要在每一个考务工作环节上认真细致。因此,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外语等级考试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外语等级考试,只有以国家考试的标准严格要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组织好考试,努力做到“五个到位”(即执行措施到位、工作细化分解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检查监督到位),形成“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工作机制,才能实现“零差错”完成考务工作的目标。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为了确保外语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快捷开展,并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三个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考务管理模式。

1.考前精细化管理

做好考前的工作是确保考试有序进行的前提。为此,我们做了很细致的工作。

一是组建了5支队伍。(1)考试领导队伍。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外国语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校纪委(监察处)、学工部(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研究生工作部、网络中心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外语等级考试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外语等级考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考务办公室,由主管考试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和主管大学外语教学工作的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教务科科长担任副主任,负责考务工作的筹划与实施。(2)巡视员队伍。建立了以学工部(处)、研究生工作部的领导,以及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成员的校内巡视员队伍,负责考风考纪的监督检查。(3)考务员队伍。各校区的每个考区都设立考务工作组,由教务处副处长和部分科长、外国语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教务处部分科长任考务组组长助理,教务处干部、部分学院教学秘书任考务员,具体负责考区的考务工作实施和管理。一般每个考务员负责8个考场的考务管理工作。(4)监考员队伍。在各学院、学校各职能部门推荐的基础上,考务办按照“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和有监考经验”的标准选聘监考员,努力保证监考人员队伍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并遵循“年长者与年轻者搭配、监考经验丰富与经验略少者搭配、不同院系部门搭配;由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监考”的原则安排每个考场的监考员。多年来,我校外语等级考试监考员队伍基本稳定。(5)试卷核查员队伍。从教务处干部中挑选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4位同志组成试卷核查员队伍,对考试结束后移交到保密室的全校各语种各级别试卷袋和答题卡袋认真核查,进行最后把关。

二是召开了4个会议。(1)考试领导小组会。为保障考试能够如期顺利进行,确保考试平稳而有序,在考试前半个月左右召开外语等级考试领导小组会议,部署考试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把工作落实到位,共同抓好各项保障。如会上对考场安排、供电保障、放音设备检修与调试、试卷运送及保管、考生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进行周密的部署。会后,各部门及时做好考前准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2)监考员培训者培训会。为保证对监考员的培训到位,考务办公室制作好对监考员进行培训的课件后,主管考试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对培训监考员的培训者先进行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强调培训注意事项。(3)考务员培训会。在对监考员进行培训前,由考务办召开考务员培训会,会上,考务办主任强调考务员的工作纪律,考务办副主任对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进行具体布置。(4)监考员培训会。在考试的前一天下午,由教务处所有副处长和外语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按三个校区的各个考区分别对监考员进行培训,强调外语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真传达教育部考试中心、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的要求和规定,强调监考员的职责、纪律,要求监考员要熟悉有关文件并对这些文件进行解读,提出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明确考前、考中及考后的工作任务,告诫监考员要熟练掌握运作细节,克服凭经验、想当然、无所谓的思想倾向,要按照统一规程严把细节关、环节关,“怀‘一失万无’之心,做‘万无一失’之事”。

三是编印了3本工作手册。考务办认真梳理考务工作程序和要求,针对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分别编印了《工作手册》,规范了各个环节的考务操作,巩固关键环节,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工作手册》包括:考生守则和监考员守则、监考员和考生进退场的几个时间段、考场布置及试卷发放要求、监考员操作规程和缺考及违规违纪记录、考务工作要点、考务员工作情况汇总表、考务助理工作情况汇总表、监考员培训要点、试卷核查员核查答题卡袋、备用卷袋情况汇总表等,共16份材料。

四是建立了6类人员责任制。以文件的形式和工作会议布置的形式,明确了考试领导小组、考务组、考务助理、考务员、监考员、试卷核查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规范了工作内容和程序,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实践证明,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全、培训工作到位、相关材料完备、责任制度明确,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宝。我校尚未出现过因考前准备不充分而影响考试正常进行的现象。

2.考中精细化管理

考中管理主要是要确保考试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在此环节,我们特别注重人性化管理,坚持“以考生为本”,努力为考生提供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为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我们细化了考试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并强调在施考过程中,既要按照监考员操作规程所列的时间点履行工作职责,严肃认真地维护考场纪律,又要态度和蔼热情地关怀考生,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服务于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在考务行为、考务语言、考务礼仪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如事先准备一些备用考试用具如铅笔、橡皮擦、签字笔等,为那些忘带考试用具的考生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要求穿高跟鞋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场里走路要轻声,监考员不能携带手机等影响考生应试和与考试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减少在考场内的不必要走动(特别是听力考试期间不得走动),监考时不要长时间站在某一考生旁,等等。

为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坚决做到“三杜绝”(即杜绝大面积作弊、杜绝出现雷同卷、杜绝出现试卷传出或流失),我校采取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式。

在人防方面,考试期间,一是考试领导小组成员亲临各校区和考务工作现场检查、指导,使本考点的考试工作自始至终处于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杜绝考务人员、监考人员协同考生作弊。二是校内巡视员分片分考场负责包干监督检查考风考纪,特别是学院党委副书记深入其学院学生所在考场检查是否有替考现象,他们切实履行职责,不走过场。这一举措不仅对考生产生威慑作用,对监考员的工作也有监督作用。三是监考员严格监考。为确保考场内无替考,组织考生进场时,监考员将准考证、有效证件以及考生信息表中的相关信息和照片逐一对照,正式开考后,监考员再次逐一检查证件;整个考试过程,两名监考一前一后站立监考。

在技防方面,为严防高科技手段作弊行为,考试期间,我们在考场安装了手机屏蔽仪器。

通过以上措施,使得整个考试过程中,考场秩序井然,作弊率降低。如2009年我校考考试违纪或作弊考生人数仅7名,考生作弊率为0.035%;2010年考试违纪或作弊考生人数下降为4人,作弊率为0.019%。

3.考后精细化管理

考后阶段最主要的是要保证做到试卷册、答题卡的份数不少,分类清楚、顺序不乱、首尾不倒、卷袋不破、密封完好,考场记录单收齐,考生人数与实考人数统计准确,考生违纪情况填写真实准确。为保证考试材料报送到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后无任何问题,我们设计了四道检查关口。

一是考务员关口。要求考务员认真验收每个考场的考试答卷、答题卡的数目及排序、整理的情况,答卷不缺少、不丢失、不损坏,保证排序、装订、密封良好,认真检查试卷袋、答题卡袋和《考场记录单》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正确。同时,要求监考员、考务员一起在试卷袋、答题卡袋密封条讫缝签名。

二是考务助理关口。考区考务员收齐所负责考场的试卷袋、答题卡袋和《考场记录单》后交给考区考务助理核查数量是否够、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填写、密封条是否贴好等。

三是考务负责人关口。考区考务助理将各考场的试卷袋、答题卡袋收齐后交给考区考务负责人审核并签字后,考区考务负责人再次核查试卷袋、答题卡袋上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填写,密封条是否贴好、是否签字等,检查无误后在主考人签字处签名。

四是试卷核查员关口。在考试材料装箱送往考试院之前,试卷核查员对全校所有校区的考试材料进行核查,确保数量不少,卷袋不破、密封完好,无漏填内容和签名。

由于我们做实做细了这四道关口的工作,我校外语等级考试的答题卡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检查、验收,未发现任何问题,得到自治区考试院领导的高度赞扬。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