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

第1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学校科学 职前教学 培养模式 过程评价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同时,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过重的人口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显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个别组织对民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危害社会的因素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

由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安排过少等情况,学生对于科学课难以产生积极兴趣,导致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小学科学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学科名称为自然课。到了2001年的新课改中,才正式更名为科学课,之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到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更新与进步。同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科学课的精华在于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积极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寻求答案和提升感悟。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是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师范学堂章程》为正式标志。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变化,并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初等师范教育时期和中等师范教育时期,无论是所用教材和教学的方法,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师范生在校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已初见雏形。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小学教师的培养关注,依托于中等师范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过数次调整。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的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大专学历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流,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本科教学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层面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出现。

2.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提高,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遍地开花,逐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全国有五百余所中等师范学校,仍在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小学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专科类师范院校,其前身都是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虽然经过了独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没有本质的提升[2]。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规格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本科、师专、中师三者并存的局面还将持续。

就课程设置而言,其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不强,培养方案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中文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比重,科学类课程反而受到忽视。同时,专业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少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且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条件有待完善,情境实习场所相对缺乏。

3.提高职前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措施

3.1树立正确培养目标,转变职前教学培养方式。

小学科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应当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理论等普通教育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与校外教育结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掘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潜力。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建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辅修专业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3.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

从课程结构说,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内容,通常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和亮点,不仅包括对于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技能训练,而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基础年级阶段,学习重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转向数理化、生物地理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师范生参与实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实施过程,完善评价体系。

探究式的教学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中,应当积极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和环境。探究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可以为其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从宏观上予以准确把握,从细节上予以细化完善,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探究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成绩占据了评价体系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综合能力训练的忽视,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体现量与质评价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对探究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考核评价的指标应当涵盖整个学习过程,从日常的学习积累到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再到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4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

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水平与内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学生的特点,掌握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力度[4]。

4.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师范类院校应当努力提升教学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办学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充分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

[2]戴丽敏.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现状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第2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现;主动探究教学;几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5-01

探究既是科W学习的核心,又是它的主要学习方式。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应该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实现探究教学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以供参考。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

例如,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2.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3.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例如教学"电磁铁"时,上课铃响后,笔者问学生:"你们听到电铃声就知道上课了,对于电铃,你想知道它什么?"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纷纷提出:"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响?""我想知道电铃的构造。""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准时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电铃为什么会响",为学习电磁铁的构造与性质埋下伏笔。这样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课的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的要求。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例如在学习如《雷电》一课,讲完雷电能量非常大、电的速度非常快等知识后,我就鼓励学生说:"关于雷电,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问"闪电能量那么大,能把它抓下来为人类服务吗?",有的学生提出"电的速度那么快,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电进行远距离输送物品呢?"等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条件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科学的主体。

5.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促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主动探究科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表面上的参与,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实验操作时,若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步骤操作下去,表面上看是学生参与探究,实质是让学生在设计好的脚印上一步一步地走到终点的。其实科学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要有不少尝试,这样才是真正的探究,所以应让学生在不违背实验原则的前提下,有些步骤让学生自行设计,哪怕学生操作中有些错误,前提是没有危险性,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和调整自己的设想。例如在上《身边科学》一课,倒吹漏斗中的乒乓球活动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做实验,有些小组学生照书上做,有个小组学生将饮水瓶上半身切断当成漏斗吹,一样能达到实验目的,并且还达到了废物利用的效果。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材料就在身边、可以自己去设计,取得的效果比你老师让他们照着去做要好得多。这样就能真正给学生创设机会,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3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实验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法各不相同,主要目的和作用如下:

1.利用实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建立概念,首先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利用实验现象、现象变化过程获得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验获得感性材料并进行理性加工,才能建立概念,深刻理解规律。小学生掌握的概念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具体的初级概括,这种初步的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才能得出。通过实验感知学习对象,使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是一种基本的实验方法。

2.利用实验探索规律

利用实验可以创造环境,使教师的引导、演示和学生的实验、讨论结合,有效发现、归纳、掌握自然规律。运用时,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失时机地抓住问题,组织讨论和示范,使学生不断明确实验和观察的方向,达到探索自然规律的目的。

3.利用实验发展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按照他们思维活动的认识规律设计、编制实验教学程序,可以诱导学生思维的正确发展。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能使思维按层次展开,按照思维发展由表及里,逐渐深化。

4.利用实验培养技能

儿童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是不能灌输的,只能通过实验、通过儿童自己动手才能培养。通过实验,儿童在动手中动脑,以动脑促动手,手脑结合,不仅了解怎样操作,而且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因此,利用实验是培养技能的有效的、基本的方法。

5.利用实验发展能力

小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实践的锻炼,只有在实践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弄清事物间的矛盾,掌握事物的本质,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只有在实践中采用适当的方法,才容易解决问题,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验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选择实验的建议

老师在选择实验方法,设计、编制实验程序时,在具体操作上应考虑以下几点: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实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师生、生生信息交流和反馈,实验不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这是选择实验方法的基础,也是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保证。

比如:在教学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一节内容时,不要直接老师讲解或者示范试验。学生已经有了测量重力的基础,这次可以开展诸葛会,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测量一块泡沫在水里受到的浮力。有的学生想到在水里倒拉弹簧秤。老师不必急于否定或者拿出答案,而是肯定测重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不太适合,很难测量,发动学生思考怎么不用在水里往下拉。经过引导,学生想到滑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考虑和符合学生实际

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出发,逐渐加深拓展。对不同年级的实验,要注意阶段性,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学生估计过低或估计过高都不会达到良好效果,学生实际是选择实验方法的依据。

测量泡沫塑料的浮力,老师采取的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是基于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准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偏弱,有时应该采取观察实验,老师做,学生观察。

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知识和能力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验方法的选择要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既获得知识,又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尤其应该注意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

比如:四年级的《电》这个章节,老师要尽量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连接简单的电路。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会深入掌握电的流通性和电路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在一次次训练中,动作由笨拙变得灵活。

4.掌握知识和激发兴趣相协调

知识的掌握固然十分重要,但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十分可贵。科学的实验不仅承载知识的讲解功能,而且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他们乐于观察周围事物、乐于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老师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一粒浸泡过的小种子,一个小纸杯,一团餐巾纸,让学生带回家自己做植物发芽的实验,并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可以每天拍一张数码照片,一个星期后,大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事实证明,这样有效激发了三年级小学生的探索欲,一星期后,孩子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5.开展有效的竞赛活动

第4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小学科学课中怎样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知识应用的含义比较广泛。一般认为,凡是依据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都可以叫做知识的应用。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应用知识,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理解掌握所要应用的知识,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应用。卡尔梅科娃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知识应用的效果与知识的理解水平及巩固程度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科学课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课,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动”,它具有实践性,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科学实验活动课是科学课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例如:学生在学了《大气压力》一课后知道了大气有压力。我给学生又补上了一次实验活动课,我布置每个学生回家带一个煮熟的鸡蛋,把蛋壳剥掉,再给学生准备一个集气瓶(瓶口比鸡蛋稍小)一团酒精棉和一盒火柴,让学生运用大气有压力原理,把鸡蛋完好无损地放进集气瓶内。

这次实验活动课使学生充分应用了已学的知识,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

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搞一些小制作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运用知识的集中体现。如:在给学生上了《光的反射》课后,布置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原理,每人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学了《电热》课后,学生运用电热原理,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电热切割器。

通过小制作活动,学生不但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的兴趣,认为科学知识没白学,有的同学还提出能不能利用以前学的知识自己制作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讲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应用知识。例如在学习《磁铁游戏》-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应用磁铁的性质,像巧取别针游戏。把曲别针放在酒瓶里,谁能想办法 不把瓶子倒过来,把曲别针取出来,由于学生了解了磁铁的性质,因此,他们各自拿起磁铁、认认真真地取。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充分应用了所学的知识。

五、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在上课前和学生玩坐在地上拉着滑的游戏,由于大多数学生做过这种游戏,当老师问做这种游戏在什么地方好做、什么地方难做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干泥地上难做,有的说在凹凸不平的地方难做,在家中的地板砖上易做。还有的同学说在撒有豆子的地上最好做。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解释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应用知识

第5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表现为课堂内的管理与监控、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讨论与交流、辅导与练习以及语言与形态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师生互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在此系统中,需要教师掌握教学规范和有效教学理念,突出有效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教与学相互促进,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一、学科教师角色转型定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伴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更具深度和广度地开展,不可避免要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角色向全球化时代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这一“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转化。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角色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这是教师角色的一次质的跃升,也是全球化教育语境中教师角色的历史性创新。

1. 回归,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为此课堂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首先,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敏锐捕捉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并相机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要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包括预设心理期待、营造民主氛围、拓宽评价标准等,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能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2. 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充分信任学生,因人施教,点面结合。要善于发现和归纳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惘困惑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其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畏缩欲退时,教师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其内在的精神之火。

3. 适时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文化”。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二、学科教师的文化视野

教师职业的基础在于其多维视野融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教育基础,它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能够完整地认识世界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在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异域文化。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全局观念,有合作、交往、赞美、分享、欣赏等一系列的基本品质。

第一,发展面向全球多元文化、选择与融合有机统一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创造未来民族形象的教师,其思维素质应当作出与时俱进的更为深刻的蜕旧更新,尤其应追求以包容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思维素质的优化,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汲取异质文明的精华。在时间向度上要根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透视时代风云而前瞻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趋势。

第二,应当发展适应全球交际需要、有力促进学生精神建构的现代性和世界性人格素质。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生命的品位和灵魂的境界取决于人格素质的形成。面对信息多元化、思维自由化的全球化新特征,面对高科技和网络化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新超越,作为隐蔽课程之核心的教师现代性和世界性人格素质将愈显其重大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与人相容、双赢共生、多元并存、同享真理的全球化时代的伦理精神等等,都将对学生的人格生成和精神建构产生远甚于专业教学的独特魅力。

第三,五彩缤纷的话语体系更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呈现出空前的思辩活力,全球化理论竞相涌入教育学领域。“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正引发教学领域从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到课程资源的一系列变革。这种宏观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技术发展背景需要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广采博取,加速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理论素质及教学技术手段,从而在开放的全球教育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已现代化的新形象和新丰采。

三、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性的、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教育情境又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这就注定了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具备一种迅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问题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和灵活地运用教育原理,闪现教育的智慧火花。

1. 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意识是教师获得心灵智慧的源泉

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能够使教师在生活中将自己和教学科目与学生联系起来,促进教师内心对教学天职的渴求和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首先必须认为自己最适合做教学工作,进而才能打开自己独特的心灵智慧宝库,探索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教学方式,体验师生共鸣的默契,从教学工作中真正获得深层的愉悦,与对外部世界的渴望相互交融。正是这种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追求,给教师心灵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滋养教师追求优秀教学的心灵,使教学成为一种欢乐,一种享受。

2. 教学实践是孕育教师教学智慧的肥沃土壤

智慧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不像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真正的教学智慧只能靠教师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获得。只有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想获得教学智慧,必须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教学生活中去,接受教学生活的锤炼,这是获得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教师还要不断地丰富实践知识,并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经验升华为智慧。

3. 集体智慧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的重要支撑

教学是公共服务中比较个人化的职业。关起门来的教学,几乎像独奏一样,永远在同事的视野之外。这种个人化的教学阻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教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教师个体的智慧要以集体的智慧作为支撑,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是优质教学的集体智慧宝库。摆脱自我蒙蔽和固步自封,以开放的心灵去聆听、去交谈、去学习,教师之间共同探索内心世界、相互扶持的文化氛围,同事间相互切磋、展开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将能使教师从集体智慧中获得启发。

第6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操作性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1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对社会和生活、自然和地理、生物和实验等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在操作中得到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孩子最初的学习需要,还要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良性发展,为其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的时候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考虑实验的操作性,利用可操作的实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二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程序,保证实验准确无误,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标准。

一、提高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实验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感

小学时期,学生处于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阶段,对于深奥困难的科学实验理解能力较低,但是有很多操作性强、便利、容易理解、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科学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会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少实验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就能预先估计实验结果。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联系各方面教育因素,设计整合教学实验,增强其可操作性。

(一)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设计符合生活场景的真实实验情境,增强可操作性

教师要想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绝大部分精力都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如果小学科学教师讲述的一些知识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了解过的,没有丝毫积累和经验的,那么科学的学科教学将会困难重重,更别提开展实验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挖掘现实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切身体会,设计真实的实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顺利克服困难,完成实验过程,获得升华版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放大镜聚集太阳光使纸燃烧的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举出一些生活中自燃的物品或者现象,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辨析其原因,之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及时把所得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还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一些自燃现象的发生呢?这里实际上又会涉及到燃烧的条件等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在家长的配合、帮助下,通过自主实验操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或预防办法。可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的实验内容,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步骤,便于学生及时操作,顺利完成,成功总结发现科学原理。

(二)教师组织互动的科学实验,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实验过程,获得成就感

小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热情是在自己操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会受到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组织互动的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激励,促进思维活跃,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一般来说,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验,学生单独探索解决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相比,自然后者的操作性会更强。因此,提高实验的操作性,除了需要在实验的内容和建构方面进行有效筛选,还需要涉及活跃的、积极的实验过程。通过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快速找到实验方法和技巧,获得实验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学习到难度较大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小组合作预习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先启发小组相互进行讲解,内部初步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小组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时改进实验计划。教师予以评价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的验证和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合作,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极大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要做到规范、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实验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态度,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实验精神。这对其今后的理性思维发展、科学价值追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探究态度

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中最活生生的示范者,是学生行为和态度的直接学习榜样。因此,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科学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建构完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样在给学生讲课和演示实验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结合生活实践,多开展示范性实验。比如,周末参观科学实验、利用假期普及实验知识等。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规范行为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进小学生也树立规范的实验行为,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教师要多让学生做实验,在操作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和步骤

第7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拓展课外知识,巩固学习

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数学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因此数学课堂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而小学生学习主要是凭兴趣,教师枯燥而抽象的讲解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也应该多讲一些有关数学的课外知识,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事件等,不应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仅仅是做题。数学课外知识的积淀,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生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多讲,多听,多看数学课外书籍,有百益而无害。

一节课,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而且要学会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外知识,以便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如讲到人民币这一节课时,不仅让学生认识元、角、分,我还让他们回去帮父母买东西,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熟练掌握元、角、分的换算方法。又如,在上认识图形这一课时,除了书上讲的内容外,我还让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桌面是长方形,书本是长方形,书面是长方形,有的纽扣的面是圆形,身上戴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等,再要求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注意观察路灯、路旁的建筑物、家里的日常用品的形状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而且参与了社会生活,从课堂理论走进生活实际,懂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懂得观察周围的事物。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外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好玩、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在课外要尽量要做到动静结合,手、脑、眼、口并用,要多安排趣味性强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多种感官作用下,学中用,用中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摆、拼、画等操作手段,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立体图形时,安排学生做“拼拼搭搭玩玩”的游戏。在玩中,学生发现球老是掉,有些东西放得不好也会掉,而有些东西不管怎么放都不容易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的认识,感受这些图形的相同与不同,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使学生感知了现实三维世界,并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1.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非课程类教学形式,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及发展个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它既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任务、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又区别于学生课外活动的自由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教师辅导的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活动。课外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教学组成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多种作用。可以丰富和加深课堂所学的教学知识。数学课外活动必须是也一定是利用已有数学知识的活动。如,教学完面积、高度、速度等计算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测量球场、校舍、旗台、拱门的面积;利用投影测算树木、房屋高度;利用有关数据来计算猎豹追捕兔子、自行车和摩托车赛跑的速度,等等。这些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既可以巩固、完善、加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多的几何知识或其他知识做准备。

3.数学课外活动,给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课外设计了这样一个“24点”的游戏:“先任意拿出4张有数字的扑克牌,用加减乘除的四种方法计算,顺次可以颠倒,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不能重复,但最终的得数要为‘24’,谁先说出算式,这4张扑克牌就归谁,最后看谁的扑克牌张数多,谁就获胜。”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思维活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四、布置合理的课外作业,巩固课内知识

一些学生常常把课外作业视为一种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兴趣、见闻、理解、情感、思维、认知、身心特点等,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课外作业中。以下两种作业形式较有效。

第8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我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⑴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⑵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⑶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⑷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⑴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⑵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⑶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掀起课堂教学。?

    ⑷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⑸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第9篇:小学科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电化教学,增强感知,催生学生主动学习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滋生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深入思考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从报刊杂志、网络传媒上学习前沿教学理论,新型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提升学科的吸引力、生动性,因此,教师要把电化教学引入到科学教学之中,巧用善用电化教学设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 打破传统的时间制约、空间限制,给学生提供更富有自由性、合作性和开放性教学空间,把学生带入更加辽阔的未知世界,放飞学生成长的梦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让科学学科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如,笔者在讲解“雨的形成”、“ 行星”等方面知识,我在课前利用网络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雨的形成过程和行星的运动轨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科学课有许多知识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教师要科学地指点、引导去调查、去考察、去探究、去实验、去思考。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植物怎样喝水”内容时,尽管我在课堂上多次、反复讲解植物通过根、茎、叶等吸收水份,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形象地展示植物喝水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植物根部的水与茎干、叶脉输送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水缓缓流动的情景,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的情境中愉悦地参与学习,轻松地获取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学科,参与科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感到高兴的事情,他们会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涌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做、动口问、动脑想、动眼看,经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的过程,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通过思一思、想一想等分析现象、思考问题,增强经检、收获知识。引导学生从小学会与他人合作,听取别人见解、借鉴好的做法,培树团队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小学生合作,学会探究,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享受学习乐趣。如笔者在教学“茶壶溢水”的内容时,当我问学生知识茶壶为什么会溢水时,小朋友们都感到疑惑,我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水烧开后就会溢出的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然后再为学生讲解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修筑水泥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以防冬天路面开裂,”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拓展学生科学学习空间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成长进步为目标,注重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拓宽科学教学渠道,拓展科学教学空间,在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对教学活动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有益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活动深入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使教学活动更能满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科学,走向自然,在生活实践活学活用。如,笔者在教学“保护大自然”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探究小组,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人们因缺乏环保意识,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让学生登陆相关环保网站,收集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环境保护资料,让学生参与自办小报、写倡议书等活动,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亲历环境保护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收集资料、信息加工,主动吸取知识的主动者,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欲望,延伸了科学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成果都要及时地给予评价,用赞扬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默许的点头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索的习惯,对科学学习始终持有愉悦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