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第1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技能 培养 实践

高职的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指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特别是在培养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时,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高职规律,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观,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教育目标的设立及教学手段上,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应有的地位。此种状况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现今社会发展需要在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即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要求。但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弊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迫切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开展培养创新能力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3]。

二、大力实施技能教学

在本质上技能教学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技能教学须遵守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即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论。学习理论的流派很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面根据三种学习理论对各种技能教学方法剖析和分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在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外在强化,靠条件反射,认为行为的多次痛苦或愉快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

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想和联结。操作技能和感知技能的学习可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分析。在技能教学中使用的分解示范法是行为主义学习的一种方式。分解示范法就是教师将需要传授的技能分解成若干模块或单元,逐个示范和练习直至熟练,然后将整个技能过程联结起来,示范和练习直至熟练。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解示范法的实施过程要经常注意鼓励学生,还要注意把技能的标准讲清楚,学生可通过将自己的技能标准与实践做比较而得到激励。认知学习理论是指: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反应与刺激,而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就是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用来同化新知识的某些观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使学习者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由已知引申到未知,并充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在6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发展和形成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此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学习者通过把以前结构的心理框架和新的信息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同时,他认为,应培养学生具有提出假设,探索新情境,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因此,他倡导发现学习,主张教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而发现基本规则或原理。心智技能的培养就是通过认知学习来实现的。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技能教学法有任务驱动法、五环教学法和内隐学习法。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为:首先,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不断引入先进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并导入实践教学场景,充分体现实验教学课堂的直观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环境真实、设施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中接受实践教育,大力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要求与内容,采取不同的实训方法:一是认知实训。即通过现场考察、实物观察等方式,以建立感性经验,了解实训内容,获得实践操作式图。二是项目操作实训。根据实训项目单中确定的实训方法、目标、步骤进行具体操作,达到需要的标准。三是仿真模拟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尖、高、新”的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的实训。四是综合实训。让学生步入实际工作岗位,真刀实枪”地进行“训练,从而全面检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再次,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为混合模式。此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指理论课与实践课混合进行,或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也可先进行实践再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训室与教室交替进行。二为实训主导模式。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或实训室进行,以实训为主并穿插理论知识讲授。三为高职技能考试训导模式。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要求,高职学生取得高职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取得率要大于等于80%,以学生通过国家高职资格考试与高职技能考试为目的,把考取高职证书的内容分散到有关专业理论课内或实践中实施教学。

四、开展三“维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我院实行的是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高职岗位群需要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首先,教学上实施“三维立体”式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特殊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能看、能操作、能摸,做到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口、手、脑并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实行“高标准、强训练、严要求”的方针,使理论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其次,学院投资建立了一个“综合实训室”,成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综合实训室”下设有多个工作室,配置实训(验)设备。在现有的设备中,有一批与当前高科技生产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在这里学生受到严格的技能训练。同时,还受到现代企业精神的熏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管理的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严谨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高职道德。

参考文献

[1]徐明吴.建屏李晓媛杨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

[2]刘红.浅谈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6-10

[5]余少英.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方略宁夏大学学报2006(28)

第2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体育专业 专项学习

论文摘要:自20世纪9O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以来,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影响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但其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的研究涉猎很少甚至没有,本课题致力于本方向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示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示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的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那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即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本课题致力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影响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理念相符合,是偶然也是必然,相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与实践中。

二、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一)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

在体育专业专项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专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交流,将外界各种所得信息与自己已有感性认识相结合,把专项知识并入主体的认知结构。浓厚的兴趣来源于社会环境刺激,使学生潜意识中受到影响,真正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精华,使专项学习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也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增强课程的综合化;寻求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在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每个体育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心理与运动智能。并且通过刻苦的训练,完成对专项的学习。其学习特点是需要记住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记住专项动作,是连续的记忆——回忆——记忆的学习过程,在大脑中完成对动作的条件反射记忆,这也许就是体育专项学习与其它专业学习之间的区别,只有把握住体育学习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专项的学习。

每个专项都有其学习特点。例如篮球专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重心,自我锻炼为主线”的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又有特长,熟练、准确而实用,在战术上则要求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等;其次,在体能训练中强调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疲劳后的恢复,注重训练内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再次,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广泛的视野。同时注意培养高度的“创造性’,又如健美操专项:与基本体操相比,健美操对人体的各关节灵活性的锻炼更加突出,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在练习中需教师的指正纠错,同时需要自身刻苦的训练,同时也可通过碟片等学习新的技术动作[{]。

(二)增强体育专项学习效果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因此在当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大环境下,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启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语言与行为只是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行为。任何的知识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同化”乃至“顺应”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学生被动的复制教师的学习。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根据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中,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教师和情景设置才能起到作用;其次是教师的大力“催化”作用及同伴的交流,在专项学习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并且在有些特殊专项中(如武术),教师的作用体现的更为重要,教师指导完成后,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学生相互交流才知道怎样更好地消化知识;再次是情景的设置,在专项学习中,好的学习环境能带来巨大作用,例如篮球运动的电视转播。以及在学生生活环境中浓厚的篮球氛围对专项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学生的以往经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为提高体育专项学习的效果,结合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提出了新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再定义(由教学主体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学环境下的情境设置,学习过程的“协作”即师生合作,同伴学习的交流以及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两种模式,或者两者结合哪种模式更适合专项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利用;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如何;如何更好的改进教学或学习理念等等一系列问题赋予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专项学习影响更新的意义。本课题正是致力于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的影响(启示)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及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120份,女生108份。调查专项涉及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个专项:其中篮球66份,健美操66份,武术6O份,足球36份。并运用访谈法,走访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和体育专业教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现状调查。通过表1得知,对建构主义理论深入了解的人占1.3,而结合到“了解”的人群比例则达到35.5,有64.5的同学对建构主义是陌生的,原因可能是体育专业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不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一种新理论出现时,体育专业学生没有及时的去发现并且运用到自身的学习中,缺乏创新与开拓精神;在四大主研专项中.篮球专项学生“了解”情况稍好些,武术及健美操分列二、三位。专项之问的“了解情况”不同没有特殊原因.部分同学在其专项学习中想通过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专项水平,所以其了解其它知识的情况就好,当然这也与其专项的自身特点有关,需要学生不断的接触新知识。

由表2可看出,在“不了解”人群中,如果对受调查者释义建构主义理论,有44.9的同学能够感觉到,8.2%的同学从未感觉到建构理论情景;同时.有46.9的同学表示可能有过。但没有刻意去感受。由此,“感觉到”人群与“未刻意感觉”人群是发展建构主义学习里理论的理想人群,可以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使之运用与学生专项学习;在四大主研专项中,健美操专项在不了解情况下对建构主义感觉最深,占其总人数的68.8%,篮球其次;同时在“从未感觉”项中,篮球专项占较大比重。为15.4,健美操和足球其次,而武术没有,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专项之间的学习特点,如健美操在学习过程中需不断的记忆动作,并且需要教师演练和观看碟片加深印象,由此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由表3可看出,在“了解”及“深人了解”人群中。曾主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占(“了解”及“深入了解”总人数)的7O.4,不主动利用者占29.6;同时,在主动利用项中,感觉效果好的占42.1,一般占31.2,效果不好的占26.3,比例差距不明显。通过调查,效果好的原因是自己建构的知识能够理解。而一般和不好的原因是:首先是建构所需已有经验不足,还需教师大部分灌输;其次是学生性格及学习习惯使然。

2.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大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

用与专项学习现状。由表4可看出,如果利用建构主义,大多数同学在专项学习中,教师传授是主要途径,占60.5,其次分别是“模仿”和“伙伴交流”,在“其它”中仅占少数,原因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主体,即使已经认识到学生践,并且学生以养成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辅导仍是重要因素;同时可看出各专项之间有些微弱差别:例如健美操和武术类“教师”比重较其他专项要大,而篮球的模仿性要高于其它项,原因:(1)各专项学习特点有关,如篮球中电视传播对于篮球技术的引进与提高有重要影响;(2)与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也需时间和实专项接触的不同情境环境有关。

表5则反应,在教师为主大环境下“教师传输”与“自主建构”重要性,其中希望两者结合的比例最大,占60.5%;表现出学生在有意识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学习专项的方法。

表6则显示,大部分同学会有意识尝试新理论,并且愿意运用新理论更好的学习专项。同时在词查中同学们表现处对新学习理论的渴望,认为情境对其专项学习起着相当大作用,希望在教师多做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意义建构知识,更好的完成专项的学习,使专项学习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引申,引入到见习实践以及以后的教学中,这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前景广阔。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了解程度不高,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但通过对其予以建构主义理论释义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思想中曾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情境的存在,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且许多同学主动运用过。效果也比较明显。

2.学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较大兴趣。大部分同学希望在教师予以指导的情况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利用.同时也反映学生并不希望教师作为全部教学的主体,接受的教师的知识能够大部分理解,小部分需要自己创新;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与体制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与思考。

3.不同专项之问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况不一,需明确并且根据各专项特点制定学习设计。本次研究对象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专项学习理论已有较多见解,并且学习途径众多,但整理调查表后发现,学习环境对其影响“相当大”,并且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最主要解决途径是与人交流.而不是个人思考,反映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运用“协作”、“会话”,这对建构主义的推广有重大意义。

4.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需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以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中还存有一定差异,但不是很明显,原因是长时间师从同人,并且整个教学环境影响学生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5.学习情境设置存在较大困难,因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应出教学设施需改进。教师水平及教学理念需要提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以推广利用等问题。可见同学们认识到所处学习环境对其影响以及对提升专项学习新层次提出迫切要求。

(二)建议

1.在现代教学大环境下,建议体育教师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会话”、“协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

2.在情境设置中,教育机构应该更好地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改进:包括硬件的加强,师资的配备等等。只有在情境达到足够刺激时,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功率才能提高。

第3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无论在何时何地,新一代永远代表着希望,只有将新一代教育好了,家庭和国家才有希望,因为在国家的发展中,新一代总会代替老一代人成为主力军。可见,做好高职的教学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做好高职的教学工作,学生熟练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一、在移动互联网专业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行业进步的源泉,从古至今,一个行业的进步抑或是一个行业的兴起都离不开创新。可见,具有一名创新型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以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很难进行技能锻炼你,这样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就更不要说创新了。而现在,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专业技能,甚至可以熟练的掌握技能,只有这一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创新。因此,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利于学生轻松上岗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对于在企业工作的情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在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时,学生就开始在企业学习与工作,这有利于学生对于企业形式的了解。同时,因为实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经常进行实践与工作,掌握了工作的基本技能,所以,学生很容易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这对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是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站稳步伐。

3.提高学院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教授,往往老师讲的十分的投入,而此时的学生却是干什么的都有,认真听课的只占极少数。这样授课的形式降低了学院的教学质量。而现在,学院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实践比学习理论知识更有意思,更加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提高学院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学的目标为了培养专业型人才,是专业型人才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去。而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往往只是学会,却不会应用,且也并未对专业技能做到熟练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时,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比如本身是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却难以对自己的技能做到熟练掌握,难以融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学生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及时找到,也难以顺利的进行工作。而应用实践教学,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不再属于纸上谈兵的人。

2.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

毫无疑问的,在移动互联网专业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方法是有利的。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如何正确的实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的实施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够保证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是学生步入初中,还是步入高中,抑或是步入高职,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此时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元素。所以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是重要的。在刚开学的时候,每一个新生对于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的了解都不是全面而详细的,此时,就需要学院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可以通过讲座或是带领学生参观的方式,或是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的方式,促使学生更详细的了解他们的专业知识。

4.课程实践教学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移动互联网专业可以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为学生设立实践课程或是项目,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掌握专业的技能。也可以举办一些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奖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加竞赛时,会主动学习,将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以往对学生的教学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是加上实践是很重要的。现在,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或是之后,在让学生进行实践,做到实践与理论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鼓励学生进行暑期实践

以前,学生的暑假常常是荒废的,学生总是无所事事。而实际上暑假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当学生详细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何在一个企业中得到应用的时候,学生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7.进行实习

如果说前面的部分还是处于教学的话,那么在学生大三进入企业去实习就是真正的开始工作了。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会有一名老师,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做到真正的工作,这名老师会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企业中。

三、结语

若是想提高高职学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应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是正确的选择。对学生同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可以加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够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第4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日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好;个人作风懒散,个人意识不强,内务方面不严格自己,训练练方面积极性不强,违背条令条例原则。

没有落实好五条禁令和四个严禁:个人自身思想意识不够,不知会导致什么后果。

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不扎实:个人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学习不认真刻苦,学习态度不明确。

BM意识和DQ观念不强,淡薄:自身要求不严,责任心心不强,意识还不够到位。

自身查摆出的问题整改如下:

一、做到雷厉风行的作风;做到做到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自己。

二、应认真学习五条禁令和四个严禁应组织一些考试有关的内容,来巩固复习。应宣传五条禁令和四个严禁的危害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自身认识。

第5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73.2%喜欢体育活动,这些人中认为有必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占19.5%,没必要学的占53.7%。有26.8%不喜欢体育活动,这些人中认为有必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占11.7%,没必要学的占15.1%。

而喜欢体育活动的,通过调查问卷,我们来看学生不愿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理由是什么。从问卷中总结的主要有四点:一、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没多大作用;二、文化课学习紧张不愿投入精力;三、理论课会占用体育活动的时间;四、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那么,造成这些学生存在这些错误观念的原因有哪些呢?

主观原因是由于中学生文化课学习负担较重,普遍对理论知识存在敌视态度。而学生对文化课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看法却大相径庭,所以更多的原因是客观方面所致。在我对10所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要求查阅,对70多名学生和20多位学生家长的交谈,对不同学校的10多位体育教师的理论课观摩发现,持第一点理由的学生认为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没多大作用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只重视体育实践课,对体育理论课重视不够,使得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观念,而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从调查数据中,分析体育爱好与是否愿意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关系,不难看出,很多不愿上体育理论课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并非不感兴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理论的呢?

数据显示,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中不愿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学生比例是73.4%,比不喜欢体育运动的56.3%比例更大,也就是说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比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更不愿意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这部分学生往往都持第一点理由,即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没多大作用的观念,所以错误地认为体育理论课占用了体育活动的时间,就更不愿意上理论课。这种错误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仍然局限于玩,没有足够重视体育课的重要性。从我对一些教师的体育理论课观摩中发现,大多体育教师是靠技术、凭经验教学,而重理论、钻科研的教师很少,因此造成大部分体育教师实践课得心应手,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更是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学生产生这种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或解决这些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学校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及体育教师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那么,我们就应该从问题根源采取措施。在社会方面,在技术培训、考察学习、连片教研等活动中,体育学科几乎被教育主管部门“零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可中学生的眼镜越喊越厚,体质越喊越差。

要想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中高考必须加入德育和体育的考察部分。教育主管部门都不重视中学体育教学,学生和家长还会去重视?所以影响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还是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大众参与体育、全民重视体育的观念,教育必须采取改革措施。就学校和教师方面,我建议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校方面,体育课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实践课就是唯一标准的观念,在体育公开课、示范课、评比课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理论课教学,以提高体育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在课程安排中加重体育课的教学分量,各中学可从目前每周1~2节体育课增加到3~4节。

教师方面,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能力,教学目标必须有学生对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教学中把体育运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步教授给学生,利用先进全面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理论课教学中,用实践活动做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学习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第6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理论知识 学习 实践 平衡

现在的大学生中对于学习和实践存在着一些分歧:一部分同学认为理论学习重于实践;而一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是无用的,实践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学生在进行实践时缺乏充足的理论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活动,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而对于那些着重理论学习而不重视实践的学生,则会出现身怀满腹经纶却不知道实际的操作如何进行。可见,对于大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在哲学上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非常复杂。首先,理论最初是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是序化了的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在知识层面上的理解和论述。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理论最初来源于人类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条件反射,是通过人的思维对物质现象认识、提升和序化之后所形成的理论,是从思维引导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其次,理论和实践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矫正以及相互促进。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但是真正的理论都是不完美的,理论需要放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而实践也有成败之分,因此,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的引导而理论需要放到实践中去不断进行验证和矫正、修改、完善。实践活动还能够产生出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能不断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二者可以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达到相互提升的目的。再次,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在现实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通常情况下,理论上所说的都是在理想的情况下,在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下进行的。那么,只有现实条件达到了理论上的条件限制,实践才有可能成功。而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就好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各个方面都要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不能保证最终的成功。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中发展理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的作用。

二、平衡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指亲身参加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去,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认为:脱离开实践,孤立地讲理论,在政治上是很不严肃的。

然而,我们在充分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当今社会知识的迅猛发展,理论知识获得的多少也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历史进程。虽然说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知识的,但是就人类个体来说,必须先掌握了充足的理论知识才能够进行实践活动。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平衡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才能达到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创新理论的效果。

首先,学习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实践活动甚至是一些创新活动。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领域的了解。只有通过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基础知识才能够知道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去做、怎样去完成、有可能会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理论知识是对前人做出的成果的经验总结,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减少自己摸索的时间,从而有一个较高的起步,不致于重复先人走过的路,也能避免从先人失败的地方再次失败,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实践活动。

其次,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的知识都是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下的,有的甚至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限制,比如说现实中的人的限制、环境的限制等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也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的,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我们要通过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客观的现实,从而对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对理论知识进行矫正、修改和完善;而这些实践的进行又是在理论知识基础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要有效地结合理论和实践,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作为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同等重要,理论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来自于先人无数次的实践,经过总结概括得出来的。而现在的实践又是在这些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具备这些理论知识就会走很多弯路,重新走先人走过的道路。

第7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建构主义ARP协议计算机网络几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将会怎样。由于计算机网络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之一。尤其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然而,在该课程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究其原因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涵盖了大量枯燥难懂的理论、概念和算法。并且,这些网络知识难点又具有强烈的“熟悉的陌生感”,“熟悉”指学生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网络上层表象具有切身的体验;“陌生”指学生对网络表象下的基础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实验教学是疏通“熟悉”和“陌生”两者之间的最好方法。本文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引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模式,以创新实验过程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概念的学习兴趣,辅助提高学习效果和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一、建构主义实验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以学习者深层次的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创新实践为最终目标。普遍认为,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达到对目标知识的切身体验和深刻认识,从而达到知识为我所用的既定目标。从以上阐述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活动的认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倾向:

(1)学习过程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而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

(2)学习效果与知识构建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实验教学显然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对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必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根基来设计。

二、计算机网络创新实验设计案例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下面将给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案例,以期更直观的阐述本文提出的计算机网络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本实验以ARP协议欺骗为主题来设计,知识点涵盖ARP协议、协议分层概念、局域网CSMA/CD协议和网络数据包传输等。ARP欺骗是日常生活当中,学生经常碰到的一个网络问题。以该内容为主题进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ARP协议及其欺骗原理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或称地址解析协议,其主要功能为根据目标主机的IP地址来查询其对应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物理地址。ARP协议处于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层。根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网络层的数据报必须传递给数据链路层进行打包后才能发送给目的地。数据链路层需要获取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才能MAC帧的打包任务。每当网络层有数据报要传输,并且又不知道目的主机MAC地址的时刻,ARP协议将启动来查询目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在局域网中,所有接收到广播方式ARP查询响应数据包的主机都将缓存查询得到的IP地址和MAC地址对应关系。主机中缓存这些地址对应关系的缓存区称为ARP高速缓存,即ARP列表。每当局域网中主机想要打包MAC帧时,首先查询ARP列表中是否存在目的主机MAC地址,如果存在对应的信息,则直接存列表中获取MAC地址进行打包。否则,发起一轮新的ARP查询,来获取对应的MAC地址信息。

ARP协议简单高效,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ARP欺骗的原理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局域网中所有主机打包发送数据包都需要目的MAC地址信息。根据ARP协议的工作原理,主机获取目的MAC地址的方式是查询ARP列表或者进行ARP查询。基于此,只要局域网中有一台主机发送伪造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关系,就将对局域网的通信情况造成干扰,即实现ARP欺骗。ARP欺骗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操作系统提示主机IP地址冲突、网络中主机上不了网、主机之间的通信中断等。

2.创新实验设计

首先,由于ARP协议原理较为简单,其又具备网络协议的大部分特征,作为一个教学实验的协议案例从协议规模上来考虑是非常合理的。其次,ARP协议欺骗攻击实现起来技术比较简单,产生的网络异常症状十分明显,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再次,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碰到由于ARP欺骗攻击造成的这种网络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所以,综合上述考虑,作为计算机网络创新实验的主题之一是比较合适的。具体的实验效果也证实学生们对该主题的实验内容充满了兴趣和实践动力。

基于ARP欺骗这个实验主题,如何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创新型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是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实验教学实践,我们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新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以合适的实验内容、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开展,具体的实验活动采用层进式推进。创新实验教学包含层进关系的四大部分:验证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下面,我们以ARP欺骗为实验主题,分别针对这4个部分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1)验证型实验。首先明确实验的目标知识点,设定实验验证内容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在ARP欺骗实验中,给出ARP协议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介绍ARP欺骗的原理及其应用的网络工具软件Wireshark的使用方法。给出明确的实验指导书,先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完成验证实验内容。

(2)提高型实验。在完成基础知识的验证以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寻问题答案。例如,学生验证了ARP欺骗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问:“针对欺骗攻击方法,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进行欺骗的发现和防御?”这样,在品尝验证实验中获取的网络攻击成就感的同时,学生将会充满兴趣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生可以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点有个更深入的认识。

(3)综合型实验。前面两个阶段实验内容的开展,都借助于现有的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这个阶段将结合网络编程技术和相关的硬件知识,引导学生编写网络应用程序,仿真实现类似于前面的实验内容。例如,可以基于WinPcap开发包,编写相应的网络程序来实现接收和发送ARP数据包的功能。通过编程实现,学生将会对协议的细节有个直观的了解,可以更具体的感知协议的原理及其现实存在。

(4)创新型实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一些新的实践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性的提出一些实践思路,让学生自己设定实验内容,发现一些有趣的新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基于ARP协议原理,我们是否能够自主设计新的攻击策略?”“是否可以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网络知识,思考其它协议的漏洞,提出攻击及其防御的策略?”等等。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实验,是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遵循学习规律的本质来设计对应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新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采用层进式的教学模式,并采用问题启发和兴趣激励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力,最终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Pablo G,Francisco A C,Carlos A J.Constructive Learning for Networks Courses based on Compact Simulations and SCO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line Engineering,2011,(7):110-115

[2]Chen C.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Implications in Teaching Computer Networking Implications in Teaching Computer Networking[J].Information Technology,Learning & Performance Journal,2003,21(2):17-27

第8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专业 课程改革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77-01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高超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学量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并最终体现为这些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1 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教学当引起重视。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枯燥乏味的弊端,进一步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应当在全部理论课程为设置课堂实验。如实验可采用教师操作学生参观又或者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来进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培养当不断创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应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之外的一般性技能,比如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3)综合及专业核心能力亟待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无线电装配调试技能作为电子专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实训以及实习方式来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则需要通过生产实习和综合训练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共同来完成,学校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增设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

2 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现状及其问题

2.1 学科教学体系设置滞后,教学模式单一

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的出发点是保证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这种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有促进作用。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方式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职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差导致无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按照严密的逻辑结构掌握理论知识也没有必要,职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技能学习,因此,这种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业教育。

2.2 学生动手实战能力不强,课程设置僵化

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地连接起来,不能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存在着单调乏味的问题,而实践内容没有根据时代的进步要求做出创新,还演戏了陈旧的教材。与此同时,中职在电子技术实践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装配、卫华和以及维修等综合技能培训方面也不够重视。

2.3 教学方法无法跟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职的教师也习惯了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因此,大部分中职教师没有能力也不愿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因此,知识讲解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课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 深化中职学校电子类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之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应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企业的需求。

3.1 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规划上尝试新的改革

在课程总体的规划上,要做到专业课程总体规划上不涉及具体产品。基本技能的学习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对于模拟电子、数字垫子、电子装配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和维修等多门学科多指导意义,教师应在基本课程框架内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购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其就业方向。

3.2 探索考核方法,实施多元化考核相结合的尝试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校的学习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因此,职校的专业课程都要体现出实用性,这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客观要求,所以职校的考核方法应当重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只有综合的考核方法才能对教学的准的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每一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都应设置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必须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所有的操作技能。

(2)重视考核方法的合理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习效果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提前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电子技术作为职业教育中应用性十分突出的课程,更加应该特别强调考核方法合理性,即突出实践考核的地位,避免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片面性。

(3)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对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改革来说,其教学计划应涵盖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等级考核,并将认证的考前培训课程出等列入教学计划中,保证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而等级考核的实践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实践教学计划中。

3.3 提高教师水平,不断创新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学改革教学老师不仅是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创新改革方式的尝试者,基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老师在其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其教授课程内容相符合,比如,老师可在电子专业教学课堂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或实地考察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尝试做些有益的实践。

4 结语

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设置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对于课程改革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法人需求。总之,电子技术的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俊玲.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教学的课程整合初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43.

第9篇: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战术意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了解不够

 

篮球运动和篮球教学当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篮球战略意识和战术意识。具备良好的篮球战术意识是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综合实力和素质。这些才是篮球运动的基本保障。由于学生在篮球运动当中,对篮球战术的意识模糊,还不够重视,所以造成他们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还不能够全面认识。所以篮球效益在篮球运动当中偏低。然而作为篮球教学的教师来讲,应该首先明确篮球战术意识的具体内涵,让学生深刻了解篮球意识的内涵。学生对篮球意识的内涵掌握了,老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做技术指导。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对篮球战术的意识不够重视,这样就引起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模糊。甚至老师本身对篮球战术意识还存在模糊情况,直接导师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大学生对篮球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现今,在我国高校当中,篮球专业的理论课程教授得还是比较少,还存在知识性的不足。篮球作为一门教学课程,更多的是以一门选修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在老师的实际教学当中也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理论课程了解得不多,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对这个课程认识度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学不学都一样的认识,认为学不学没有什么差距。对于篮球这项运动和课程,极少有学生将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以至于很多学校本身对篮球课程不重视,有很多学校的老师甚至抱有应付教授体育课的情况。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篮球课程的教学,让战术意识在篮球当中就更难培养了。

 

3.大学生篮球运动思维落后

 

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具备,但是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身体和技术的初级阶段。而在篮球比赛当中,观众更看重的是比赛的身体技术以及比赛当中的激烈程度,对战术意识并不是非常重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比赛中根据情况做出的分析和把握失去重要性。另外,在篮球比赛当中,学生也不容易把握和发现对方阵型中的战术发生什么变化。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篮球的运动思维比较落后,不够超前。对于良好的观察能力不够具备,同时也不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在战术意识当中,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战术意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所以高校在篮球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对战术意识进行培养。

 

二、篮球体育教育中提高战术意识的途径

 

1.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东西的时候,兴趣是昀主要的动力,兴趣也可以称之为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想在篮球这门课程当中能够让战术意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篮球的理论知识放在首位。并且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篮球战术上的培养,应该是具备大量的篮球理论基础之上。而从现在的学校教学情况而言,很多学生在篮球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如果想提高篮球战术意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该全面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战术意识。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篮球的基本规律,熟悉了篮球这门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对战术的意识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篮球中的战术意识,应该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只有客观认识战术意识,才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当中能够具有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对篮球比赛起到帮助作用。

 

2.加强战术的规范训练

 

对于战术的训练应该规范化,因为规范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学生对于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老师应该让学生配合实战进行训练。让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并且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战术的重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全面扎实地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战术意识必须通过这些基本功才可以发挥和体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篮球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注意怎样提高他们的战术意识,让学生怎样把所学的基本功运动到战术当中,能够真正将战术意识与具体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篮球意识打下基础,起到相应的作用。

 

3.加强思维观察能力训练

 

思维观察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战术意识的提高。在战术意识当中,思维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运动中,更是以篮球的实际特点为依据,只有在篮球的运动训练当中不断强化战术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战术意识,让这种训练成为一种模式化的专业训练。在篮球的教学及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有计划地把战术思维模式有目的地加入进去,让学生在比赛当中学习战术意识,让学生在比赛当中感受战术意识的重要性。在比赛当中教学还能让学生根据战略布局进行分析,能够在分析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术意识。在比赛过程当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所指导的观察能力判断对方的战术布局等。根据对方布局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应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篮球比赛当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