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试图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新闻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引下运行,而且也在专门的新闻改革政策指引下推进。大体政策框架如下:第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政策。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第二、新闻教育改革专项政策。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都纷纷启动了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是对全国所有高等教育专业提出根本性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虽然以上教育改革政策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有高等院校和本科专业都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新闻专业改革的基本背景与主要导向。
2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上,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大体情况如下:(1)课程结构不合理。无论是老牌的新闻传播专业还是新兴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不多不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过多。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门数都在40门(学校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除外)以上,存在着一种泛而不精的现象。①(2)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不高。新闻学专业是一直以来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但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只占课时总数的15%左右,②专业技能课程不仅开设门数不够,而且开课课时也严重不够。(3)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缺失。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新闻学课程为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开设不到位,基本上只有一门“网络新闻学”或“新媒体概论”作为代表,其他新媒体传播实务课程仍然空缺,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2)实践教学师资紧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这是需要以拥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为前提的,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共识。但实际上,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既具有新闻实践工作经历,也具有新闻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到30%,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者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符合国家新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3)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陈旧。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平台之外,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新闻院系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阻碍重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不根本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没有在根本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仍然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3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实际上,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
3.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存在两个着力点: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新的新闻传播业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培养能够在泛媒体行业从事传播策划、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人才就业门路。新闻学专业已经不能局限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可以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和自主创业,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第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过于宽泛,“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体现“专业性”是本次修订人才培养规格的着力点,具体规格设定如下:(1)具备基本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具体涵盖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2)具备良好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专业技能。(3)具有较好的媒体传播策划能力,能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需要独立策划和组织实施传播活动。(4)具有良好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创业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现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新媒体传播类技能课程。在原有传统新闻传播类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开“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传播策划”、“数字期刊编辑”、“新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比例。在适当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门数和课时,保证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间。第三、增加专业相关创业引导课程。开设“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传媒产业经典个案评析”等与传媒产业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人才交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新闻单位挂职和进修,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对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给予奖励,还可以利用人才交流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收媒体业务骨干来校兼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源头上预防“因人设课”的固有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该开的课没人开,不该开的课重复开”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各类进出口企业的迅速增长,社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因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和岗位资格标准,全面推行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方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
关键词:报关;国际货运;人才培训
重视报关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单设实训即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
一、职业专业技能培训
1、专业技能课程训练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如: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如: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
2、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目前开出的专业技能单设实训项目有:货运操作实训、报关实训、报检实训、进出口模拟实训。
二.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1、假期社会实践
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们的了解了社会、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
2、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的。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习。为将来真正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独自完成毕业论文
在收集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出毕业论文或总结并进行答辩。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能综合起来实际应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
为适应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教学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及专业教学软件。至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方面改革传统的手段,进行探索与革新。
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其中课内实践课主要是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
2、以应用为目的,对基础理论进行了处理。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对部分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把<<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由职业基础课改为限定选修课。并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的上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学生。
3、加强实践教学
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都设置了相应的课内实训。另外还有一些课程即将完成实训的配套建设。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要求教师在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概况
在教学中,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效果,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采用了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体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端正学生学风,学校制订了学生奖励条件、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利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学风。
1、完善的学生激励政策
每个学期开学时候,对上学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现突出同学进行表彰,并且按时以奖学金的形式放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全校学生努力学习,争创先进。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用学分制的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风建设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进行全体动员,在各班级落实。通过不断努力,学生精神风貌良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氛围较为浓厚。
1、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风建设,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时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学院相继修改了《学生手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等。
2、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重要作用
强调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级学风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3、加强学生考勤制度
通过严格学生上课考勤制度与强化晚自修出勤考核、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广大同学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引导,开展各种学风建设活动
对新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先进行业先进技术,举行讲座如现代物流知识讲座,国际货运行业知识讲座,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推进学风建设。
5、组织课程知识竞赛
【关键词】呼叫中心;全媒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设计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媒体信息的多方位应用,呈现出信息瞬息万变、渠道高速交互的局面,提供给消费者多样化的信息源和多元化的信息量,同时开辟了网络互动交流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移动端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将线下实体业务扩展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增强客户体验,因此电商客服类职位的需求日益显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在基于现代呼叫中心运营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全媒体的服务需求,增加电子商务客服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的内涵
一个全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是要建立多媒体接入、一站式平台融合服务的网络营销模式及服务网络,包括传统语音呼叫、邮件、短信和新型微信、QQ、微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与客户接触的不同渠道,涉及与客户接触的不同周期和不同媒介,如咨询、服务、投诉、销售等。通过全媒体信息多元化、渠道智能化的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服务平台和互动平台。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全媒体呼叫中心是信息媒体和通信渠道的统一融合,并提供统一的接入、路由、排队、服务、处理和回复的综合通信服务。它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又比传统的互联网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比如,网络与电话的结合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电话中不能产生视觉影响,只有声音,而网络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环境,具备互动性强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将是一场视听盛宴,全媒体呼叫中心是未来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客服项目运营的条件
(一)构建运营中心
全媒体客户服务中心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光速增长,原始的呼叫中心,单靠语音沟通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以往的企业只是单纯地通过普通语音坐席来了解客户体验、处理客户意见,没有监测和洞察“互联网+”时代各种全媒体渠道,所以对市场态势的变化和异常不敏感,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无法适应极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客户服务和营销上的覆盖,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汇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辨析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到消费者的购买初衷,还原购买场景,进而预测市场经济变化的形势,只有切实感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增加用户体验,才能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如何在中职学校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可实现正常运营的全媒体呼叫中心?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首先参观考察了多所中职示范学校,结果显示,同类学校中并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其次我们把目光投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各企业,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与传统环境下开展客户服务工作相比,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并具有一些新的行业特点。最后就是一些大型的呼叫中心,他们正在尝试为电话以外的多媒体电子沟通手段制订详细的运营及管理计划。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尝试设计席位、购买设备,建设电子商务呼叫中心。
(二)设计运营流程
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商客服项目运营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二是面向服务的关键支撑流程。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包括呼入服务流程、呼出流程、内部升级处理流程、危机处理流程及信息收集反馈流程。关键支持流程则是为了确保关键流程实施的实效性,从招聘和培训员工,到监控业务流程、规范现场管理等,切实保障了员工的服务质量。为了打造实战商业化的实训环境,首先明确业务及管理规则,保障客户服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其次通过项目调研、实施、评估、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以对原有各项流程进行优化,归纳和创新了12种全媒体客户服务常规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工单服务、业务测算及排班、业务异常应对、投诉处理、线上问题处理、知识库维护和改进、持续流程优化管理、常见问题及预防、持续评估改进等。在运营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在实训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服务水平指标经常被简单地当作呼叫中心的绩效指标或目标。事实上,它确实是全媒体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呼叫中心所有重要活动预测、排班、执行的决策基础。
(三)管理运营人员
从历年的中职电商专业对口就业的信息以及顶岗实习检查的数据来看,专业的电商客服岗位缺口很大,且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流失率相当高。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招聘信息,突出人员的基本要求,如语种、技能要求以及岗位职责;第二是收集招聘信息,进行面试,包括语音测试、表达、倾听、沟通能力测试和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文字录入技能测试;第三是培训,包括公司项目、管理制度的介绍,安全教育和业务的培训等;第四是进入试用期,在此前期,监听人员和班长将对新进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评,这段时间内班长要主动了解和信任新招的人员,做好辅导工作。如果合格将会被正式录用,录用后根据录用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同,会安排一系列的针对员工个人成长的培训,比如:入职关怀,可以稳定新人情绪;心理辅导课程,可以帮助客服人员舒缓负面情绪;企业文化参观,可以建立企业的归属感。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这将直接影响客服人员流失率的高低。第一是技能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进行其他技能业务培训,结合其个性特征及培训结果综合判断其可成为哪个业务组的后备补充人员,为其职业能力的提升打造基础。第二是精英培养,为团队中专业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公司内部或外部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帮助其进行个人能力的成长。第三是储备干部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结合其个性特征、适合发展岗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通过储备干部管理培训合格后,成为管理团队的储备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获授权承担一定管理工作,提升应变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的职位提升夯实基础。
三、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首先,我们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工作岗位职能为导向,配合实际的工作项目,或者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工作体验,突显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同时注重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而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的项目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与行业岗位职能的无缝对接。其次,以全媒体呼叫中心客服的主要工作内容来进行项目设计和制订考核标准,学生的实操过程即为客服实际工作过程,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综合能力运营特点。我们希望项目内容具备普遍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通过项目训练能适应一般电商客服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客户服务作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面向呼叫中心坐席代表、客户服务代表(CSR)、电话营销员、客户经理等客服类职位,系统地教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化媒介,如电话、QQ,聆听客户需求,应对各种异议和投诉,进而化解客户的抱怨;同时能针对产品的特点设计说词,进行主动营销,从而胜任电子商务行业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工作。
(三)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商客服类岗位的实际需求,系统讲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增加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后续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了“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原则,较好地贯通了“用项目模拟工作环境,用任务训练职业能力”的思想,课程设计体现实际岗位需求。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基准来设计各种训练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反映岗位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和听力训练、抱怨与投诉处理、网络营销、情绪管理等。
(四)课程组织形式
本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演练,通过教师的引导,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协商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视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强弱搭配,每组5-6人,同时选出组长,有效组织小组成员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通过岗位角色扮演,把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巧妙地蕴含在一个个项目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岗位技能,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裁判者,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独创项目实训周,引入企业人员和真实项目,首先让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业务流程、产品信息、软件操作、工单填写等培训。其次,由熟练的企业客服人员一人对应一个小组,进行演示和实操指导,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一起进行辅导。最后,由真实的企业考评分数替代一部分的课程考评分数,体现真实有效性。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引入,全媒体呼叫中心所要承担的工作职能更加多样性,同时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复杂化等特点,消费者对信息时代客户服务的要求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和演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在产生巨大的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客服热线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的呼叫中心正在成长为功能更强大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因此,中职教育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也将把各种媒体的应用融入课程的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溪.呼叫中心运营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水云.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与规范[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周哲敏.多媒体呼叫中心在线客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4]严青红.浅谈中职电商客服人员的培养模式[J].职业,2016(21)
关键词:媒介融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69-02
“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兴作业模式。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近年来,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一、媒介融合趋势亟需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必须关注并适应这一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改革新闻学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媒体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追溯起来,用“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媒介的发展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是第一人,他于1978年最早提出此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盛,“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术语逐渐成为描述媒介发展趋势的通用概念。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
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也日趋兴盛。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 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最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家传媒机构都相继开展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国际传媒业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复合型新闻人才。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美国比较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后提出,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种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出来,只能在媒介竞争中大浪淘沙磨练出来。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第二种新闻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新闻院校可以也应当承担起第二种人才的培养任务。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世界上设立了第一个媒介融合(convergence emphasis of sequence)专业。目前,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媒介组织都在进行这类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学习音频、视频编辑技术和图表制作等。力图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十年来,国内媒介融合大势乍起,但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开始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迫切需要且目前仍感奇缺的,也是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与业界的探索实践相呼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蔡雯等一批赴美交流的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相关理念与实践;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全国首设新媒体专业方向,开展了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践;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但是,与国外新闻教育的改革相比,国内新闻院系的改革相对比较缓慢。学界对是否需要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回应,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使之能适应各种媒体的要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会让学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做不好。[2]总的来看,虽然还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疑虑的态度,新闻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及早做出主动性反应和调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未雨绸缪,终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做法。
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内在要求的不相适应
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教育要超前把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认真解析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现行新闻教育实践,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要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其一,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大部分采取按媒体分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的学习方法。各新闻院系的学生,基本上是4年时间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工作环境,则要求他们在4年时间内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是培养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精通某一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广,既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大学四年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二,现有师资队伍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媒介素养的差距。目前,承担新闻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他们在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单一型媒介的,只熟悉或了解某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多种媒介融合贯通教育的媒介素养。即使部分从媒体转到院校的老师,此前的媒体实践也主要集中在单一媒体,同样缺乏综合媒介素养。二是媒体的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新闻业界的现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够,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教师担当的现行课程体系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目前,各院校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还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设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其三,是媒介融合教育与单一媒体实验室的矛盾。目前,各院校的新闻实验室依然是按照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置实验室的,如摄影实验室、电视非编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媒体融合教育,要求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三、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未来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闻学教育应超前把握,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现行应用型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不适应,我们不妨变换一种思路,从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应用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变单一教育为全媒体教育
针对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高校可以“一专多能”为导向,对新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4年的大学教育时间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某一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则依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可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其选修涉猎。对“一专”的媒体,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精通”的目标;对“多能”的媒体,则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和一般性地知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完成各专业的初步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在培养媒介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即对各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初步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掌握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则可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选择专业。对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要按照“精通”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当务之急,是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超前把握的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闻业界的变革与发展。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技术支撑、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为媒介融合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业务专长,使其在培养学生“一专”的知识和技能上发挥作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要有计划地“走出去”,进一步了解当前业界的变革和发展状况,及时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大力改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教育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门课程试行多个老师讲授多种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大三、大四的授课则要突出“精通”意识,引导学生在精通某一媒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它媒体更深层面的认知和熟悉。
(三)打通媒体界限,构建以媒体融合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
要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建成与未来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全真教学实验室。要大力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课堂和实验室变成解读与创新媒体融合的模拟试验田,紧跟业界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全才。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它期待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破题攻关!
参考文献:
对学校负责
“我要做一个负责任的校长,办真正的职业教育,让大家在这里都能学到技术,都能得到锻炼和成长。”
该校创办于1987年,前身为醴陵市渌江职业中学,1996年12月更名为醴陵市职业中专。
2007年,该校处于发展的低谷时期。当时,由于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思路不清晰,没有找准与醴陵陶瓷烟花产业对接的结合点,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学校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实训设备陈旧不齐、专业设置老旧等原因,学校一度陷入招生难、学生就业难、家长不认可的艰难发展境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2009年3月,郭米红出任该校校长。上任之初,她便对着全校师生深情地宣布:“我要做一个负责任的校长,把每一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每一位老师看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我要让大家在这里都能学到技术,让老师体面地工作,让学生以后有尊严地生活!”
此后,郭米红和其他学校领导一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依托当地陶瓷和烟花两大传统支柱产业,他们提出了“立足园区,对接产业,服务醴陵经济”的办学宗旨,确立了“打造陶瓷、烟花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将双脚牢牢地踏在本地,把目光紧紧聚焦在地方支柱产业,学校发展找到了根基和支点。2009年8月,为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思想,学校正式更名为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将老专业办精,新专业办优,同时紧密对接地方产业,新增设陶瓷工艺、陶瓷美术、鞭炮生产与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等特色专业和热门专业,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融入产业的专业体系,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再加上校企合作的大力开展,学校按照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机会,锤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学生学得好,自然送得出,家长满意,招生也就不难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此外,为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郭米红不辞辛苦,争支持,跑项目,到处“化缘”,争取资金500多万元,装备了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20余个实训室;对学生公寓、食堂、教师办公室进行了重新装修改造,完善了基础设施,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大改观。
对学校负责,郭米红校长做到了。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蓬勃发展,两年时间里从名不见经传到被评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对老师负责
“学校要发展,学生要成才,老师是关键因素。我要让他们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体面地工作。”
郭米红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致力于打造一支学者型、创新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让其各展所长。她想方设法筹集20万元资金,送老师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和省、市级专业教师轮训。同时,充分发挥技术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学校开展通用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每周举行一次“职教论坛”讲座,邀请成功人士前来授课。各专业每月举行一次教师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创意课堂”竞赛、“说专业”竞赛。
学习型环境,让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该校陈细平老师在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数学说课竞赛中获得冠军,朱婷老师获全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创新杯”说课竞赛一等奖,黄文老师获得全国中职学校财会类专业技能课说课竞赛三等奖。宋华青、丁佳富、肖飞跃等老师在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和全国陶瓷艺术作品展上获得大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直接受益人就是学生。在水平高超的双师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扎实了,品德素养有了大大的提高。
此外,学校实施“科办企业”的管理模式。科办企业即以专业科为主体,以实训设备为依托,以股份制为形式,由各专业科自主兴办“企业”。比如,学校信息工程科成立了“卓艺公司”,商贸旅游科创办了“金色阳光酒店”,陶瓷烟花科创办了“陶艺体验中心”等。这些科办企业都是由老师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专业老师和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对外承接业务,开展运营。科办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仅练就了老师和学生运营企业的真本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除了工资收入,老师在运营企业时获得了不菲的报酬,教学和工作热情更高了。
生活中,郭米红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校长。资格老的教师有什么困难,都喜欢找她聊天;比较年轻的老师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也都愿意向她倾诉。此外,在郭米红指导下,学校老师成立了“青年教师协会”,学校专门拨出了经费予以支持,鼓励老师们情感上多交流,工作中多上进。郭米红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参加他们的活动,倡导一种“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的精神理念。现在学校的老师,都是“一诺千金坚决干,一门心思奋力干,一马当先带头干,一呼百应齐心干”,学校氤氲着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对老师负责,郭米红校长做到了。老师们在这里安居乐业,锤炼技能,教导学生,受人尊敬,体面地工作着。
对学生负责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我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对学生负责,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将来有尊严地生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这是基本措施。此外,郭米红鼓励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每个月举行一次技能比武,每年举办一次技能总结表彰大会,学校用这种方式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学生获奖后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获得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奖励现金3万元;获得省级技能比赛二等奖,奖励现金2万元。指导老师也有相应的奖励。这些鼓励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普遍学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
校企合作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从课堂上学习了一项专业技能,就要到企业的相应岗位进行实践。企业进校园,职场面对面,岗位零距离,课堂即车间,上课即上岗,作业即产品,实际生产中学习技能,学习做人,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9%,本地就业率达89.3%,学校被戏称为醴陵企业的“黄埔军校”。
在培养学生方面,重技还要厚德。“我们要把女孩子培养成大家闺秀,把男孩子培养成谦谦君子。总之,我们有责任将学生打造成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郭米红笑着说。为了做好德育工作,该校举办了很多活动——以“聆听前辈话,学做职场人”为主题的职业素养讲座,聘请知名企业家主讲,每月一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团结一致、纪律严明”为内容的跑操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守纪和团队意识,展示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激发学生创意,陶冶情操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建立了“校区企业”,该校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将职业文化融入校园,实现了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完美统一,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生活中,郭米红对学生们关怀入微。有一次巡视校园时,郭米红和一个学生聊天,了解到这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每天只吃两餐饭。她马上把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掏出来塞给学生,随后联系到这个学生户籍所在地的政府部门,请求他们给予支持,最后达成了协议,学生获得了帮助。
对学生负责,郭米红校长做到了。学生们在这里学习技能,提升品德修养,他们以昂扬的精神风貌向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跨进,然后从容地走向工作岗位。
郭米红还是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校长。“校长是学校的带头人,要有目标和追求,才能带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担任职业学校校长以来,郭米红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总结教训,日夜寻思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在两年时间里将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带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并且一路高歌,一举成为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此时,郭米红没有陶醉居功、停步不前,她又展现了新的蓝图规划:用3~5年时间,把学校打造成“陶瓷烟花人才高地,三湘特色职教样板,全国知名师范学校,国际一流专业品牌”。
伴随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会展人才已经成为影响未来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2015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可知,我国会展教育在规模上位居全球之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会展招生人数增长迅猛,但是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是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会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高职会展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丰富会展内涵,培养宽口径的学以致用
会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进而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是非常综合性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通常在会展企业要从事多种类的工作,如若我们的培养理念比较单一割裂,只是拘泥于会展的框架内,培养的学生会因为思维和知识的局限而陷入到狭隘、缺少创新的僵化发展模式。以会展大国德国为例,德国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按照会展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1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也要贴近行业发展,以“宽口径的学以致用”理念为出发点,拓宽会展的内涵,围绕会展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种类的辅助课程,比如传播学、广告学、多媒体制作、客户关系管理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内涵发展,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者决定了学生进入企业的生存本领,后者决定了学生未来职场的上升空间。
二、立足专业特色,培养活动思维
会展企业人才缺口虽然巨大,但是真正缺少的是具有丰富资历和阅历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一些支持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依托学校优势专业,找到自身在会展业的正确位置。比如,工艺美术类的高职开办的会展专业需定位在展台的设计方向;建筑类的学校要着重培养展台搭建方面的人才;广告院校则侧重营销,以管理类见长的职业学校也要拓宽培养思路,由会展策划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上海师范大学从2008年开始就调整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的课程方向,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该专业的办学思路的逻辑起点是:不论会议、展览,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它,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2国外亦是如此,国外的大学没有专门的会展专业,只有活动管理,会展管理只是其中的开设课程。秉承这种理念,会展专业培养的人才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办会展专业的高职院校如若能结合院校自身优势,又拓宽培养思路,则会在增加学生技能,扩大就业平台方面获得质的提升。
三、依托企业,构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教育的通病之一就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展院校要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多渠道践行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三年制高职会展院校,要根据每一年培养目标的不同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分为三个层级:首先,大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基础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会展场馆和企业参观的形式对行业形成初步的了解,再配合校内《会展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还可借助参与展会外围活动,比如展会服务志愿者等方式来深化对展会的认知。其次,大二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会展调研》、《会展策划》、《会议运营》等专业核心课程都要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会展调研》课可与沈阳的国际装备制造展紧密结合,学生以小组形式先在课堂设计调查问卷,再到展会现场对展商和客户实际调研,回到课堂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调查报告,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升华为理论的内化过程。《会展策划》则可以围绕社会热点,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题策划虚拟展会。《会议运营》课完全可以由会展专业学生配合学校来承办一些相关会议。最后,大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顶岗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学生送到企业,通过在某一岗位的实际参与,来获得真实而深入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微企业;动漫改革;人才需求;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以我省为例,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省拥有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7%,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56.3%左右。小微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年以来,我国的小微型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营困难,融资困难和企业人才质量等问题突出。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从资金、财税等多方面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帮助与扶持。
从表面上看,小微企业可能急需融资帮助和减税,以抵消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然而,从实质上看,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人才质量问题才是企业是否能长期发展与成长的根本。小微型企业因为企业与资本规模的局限,对人才的需求比较特殊,往往希望一个员工能够胜任多种技术工种,而对人才的学历条件与工作经历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松。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之一就是小微型企业。高职院校如何从小微型企业的真实需求出发,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制定专业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迫切且十分有意义的命题。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企业资料,我们对8家杭州小微型行业企业与机构进行了走访与访谈调查,对全省36家高职高专进行了电话、QQ访谈;前往多家在杭高职院校参观;与20余名专业毕业学生进行了面谈与QQ访谈。
一、杭州动漫行业企业发展特点
杭州是闻名世界的“动漫之都”,拥有2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动漫企业由2004年的不到10家发展到2012年的270家。与动漫产业相关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总体看来,杭州动漫行业企业有以下特点:
1.小微企业占大多数,广泛分布在动漫应用的各个领域。
杭州是首批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帮扶措施也是吸引了很多人到杭州创业,在这其中,文化创意类和科技型企业的小微型企业为数众多。杭州能赢得“动漫之都”、“创意之城”的美誉,这些中小型企业功不可没。开展针对小微型企业的动漫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可以得到更合适的、质量更高的人才,为其长期发展与成长提供保证。真正起到推动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动漫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数目众多,广泛分布在泛动漫应用的各个领域,如文化传播业、广告业、电子商务业、教育业、会展业、房地产行业、制作业等等;其次,中小型企业、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多,形成了旺盛的动漫人才需求。
2.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泛动漫”概念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除专业对口的电影、电视动画片的设计与制作外,也广泛分布在各个相关交叉行业中。“泛动漫”的行业模式已经全面形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动画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已经从单一的文化娱乐传播领域扩大到教育、设计、会展等各个领域。同时,动漫产业播映平台也得到了拓展延伸的机遇,出现了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众多新兴播映形式和传播平台。当今的动漫产品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动漫画作品,而是指包含多种表现形式、多种传播渠道、多种功能用途的“泛动漫”产品。
二、小微企业动漫人才需求情况
1.产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行业企业员工数量规模有很大的差异,以杭州为例,100人以上规模的大中型动漫企业不到动漫企业总数的15%,其它都是100人以下的中小型甚至微型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也有很大不同。大中型企业要求员工专而精,能掌握前沿技术;而小微型企业要求员工能一人顶多人用,能掌握与胜任多个工种的工作任务。
以我院动漫专业为例:自本专业06年开创以来,已有4届共计350余名毕业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就职或曾就职于各个小微型企业。以本专业08级毕业生为例,全专业88名学生,经首次就业情况统计,专业对口与基本对口人数为75人,占总人数的85%,75人中在从业人数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就业的有51人,占总人数的58%,在从业人数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就业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7%。
这种情况在我省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办学中广泛存在,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小型及微型企业内就职,这是由区域行业特点及本专业定位等实际原因综合造成的。这给我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2.人才招聘情况与未来人才需求
据2011年的中国动漫游戏行业发展报告称: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从业人数大约为20万人左右。据相关报告,2012年我市的动漫行业人才需求近7000人,但全省每年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不足4000人,动漫人才急缺。
动画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兼通艺术表现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动漫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动漫产业链下游的相关从业人员,而其中紧缺人才可分为以下六类:故事原创人才、交互动画开发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
但同时,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画专业是就业率排名最低的红牌警告专业,学生就业非常困难。“人才荒”和“就业难”这一矛盾尖锐地摆在动漫专业面前。这就要求动漫专业办学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及时地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整。
3.小微企业动漫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需求分析
项目组对8家小微企业动漫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因为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较广,变化灵活,反馈的信息比较杂,经过汇总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人才岗位需求类型分析
策划人才,主要从事动漫创意策划、产品策划、文案编写策划、视觉设计策划、内容编辑等相关工作;管理人才,主要从事项目管理、产品管理、业务规划、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动漫产品开发、交互功能开发等相关工作;客户人员,主要从事公司业务咨询、客户投诉、客户建议接纳等相关工作;营销人才,主要从事产品营销、市场推广、资源合作、商务拓展和管理等相关工作;运营人才,主要从事产品统筹和运营、产品版权引入、内容审核、产品分析、终端管理、产品培训、产品测试、经营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制作人才,主要从事各类动画、漫画成品设计、制作、格式转换等相关工作。
(2)参加人才需求反馈的企业构成
参加此次需求反馈的合作企业主要是我专业的各合作企业,以杭州的小微型企业为主,涵盖包括电子出版物制作、动画外包、移动平台动画产品开发、网页游戏开发、虚拟现实产品开发、原创动画产品开发等泛动画产业多个领域。
(3)各类人才紧缺程度排序
分析各合作方企业向动漫基地反馈的人才需求,各类人才按紧缺程度,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技术人才、运营人才、策划人才、制作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客服人员。其中,由新媒体动漫技术研发技术人才、新媒体运营平台开发和维护人才等属于各合作方缺口最多的人才类型。适应动漫新媒体的商务运营模式、经营分析、运营规划的企业日常运营人才,也是各合作方企业缺口较多的人才类型。
(4)动漫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分析
我们对各企业需求最大且最符合高职动漫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制作两大类型的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进行了调查。由于动漫制作与技术应用面广,技术分工细,岗位多,需求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对专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对专业能力与知识的要求进行了分析。
虽然各企业业务范围不统一,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也比较复杂,但有意思的是,在对技术与制作人才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中,各企业都将“平面设计能力”排在专业技能重要度前三名,其它比较集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分别是“绘画基础能力”“运动规律”“造型能力”“色构基础能力”。
可见,虽然各企业对动漫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有较大差异,但对其基础的艺术修养与动画基本功都十分重视。
(5)企业对动漫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分析
我们通过对多个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列出了8条比较集中的动漫人才综合能力项,分别是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压力承受度、忠实度、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意创新能力。重要度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忠实度与创意创新能力。
多数企业将动漫人才学习能力的需求排在第一位,这是由小微企业业务变化灵活,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决定的。而人才流失度高也使得各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忠实度。
三、关于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还是不能满足行业要求
尽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仍不能“就业即上岗”。
(2)专业发展不能紧跟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十分迅速,11年以来,基于移动平台的交互性动画技术渐渐成为行业新的主流技术,动画的传播模式与表现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多数高职动漫专业教学还是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很漫长的历程
专业教师比较年轻,教学科研经验不足,省内院校动漫设计制作专业大多高级职职称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动漫专业出身的高级职称的较少。虽然各院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都下了很多工夫,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2.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坚定办学方向,专业方向应当细分重组,注重近期行业发展趋势。以企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要面对专业现状,积极培养面向中小微型企业,培养“泛动漫”产品设计与制作人才为目的。
(2)在“实用,够用”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尽可能的集中到本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的学习之中去。
(3)深入开展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建立合作单位群,向专业学生提供尽可以能多的实训与实习机会。不要过于追求大企业合作,要重视与小微企业的多方面合作。
(4)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各类校企教学资源,为专业教育教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5)开展培训、挂职等形式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议采用轮训的方式将专业教师下放到企业中去煅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项目化教学;平台
广播影视教育作为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繁荣兴盛与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主要体现在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项目实践能力;人才获得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综合化、应用型、服务型需要,缺乏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等多方面。项目化教学的内涵:所谓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围绕一个校内外实际性的生产活动项目,在校内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和跟踪评价下,使学生从影视创作的前期策划、导演、拍摄到后期的制作、包装合成等环节都能得到训练。
1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依据
(1)当前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操机会少,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影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设置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而是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设置课程,因而过窄过偏,脱离社会实际。(2)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大多停滞在传统的模式上,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对该类人才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需求,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并不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与社会脱节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提升。(3)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老化,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未来广播影视策划、制作与传播的中坚和人才资源,广播影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创意创业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原则
2.1始终贯穿平台思维,创建项目承载平台,以项目驱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化的落地需要载体,平台化运作作为企业公司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项目实践中,通过创建项目承载平台,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项目化教学,以项目驱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平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1]。
2.2紧跟传媒行业的业态新发展,迎合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不断优化重组实验室资源,完善实验实训环境,为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供良好基础传媒业面临新的业态发展,全媒体的融合应用需要相应的人才专业技能。作为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紧跟传媒行业的业态新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实验实训平台,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了一个全媒体交互式的综合性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及项目化教学应用,进一步训练专业学生的面向媒介融合的应用技能,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业界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
2.3实验教学与教育科研、社会实践等实际应用结合实验教学与课程、科研、服务实践紧密结合才会富有生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实验教学中的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部分内容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部分来自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也有的来自社会实践和实际应用的项目。项目具有新颖性、综合性、探索性、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色,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有益。
2.4进一步扩大“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规模,加强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目前的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一些新兴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新媒体的运营单位、公司,进一步扩大“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规模,根据新业态的新需求,补充完善实验实训项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
3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施
3.1平台架构
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项目化为驱动,重新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图1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根据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的依据和原则,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型项目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生产过程的角色体验式平台,广播影视节目创作平台,校内外专业比赛平台,横向、纵向科研课题项目训练的拓展平台。构建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包括立足项目开发为依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拓宽服务型应用培养的渠道,拓展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并且把毕业论文与实习、项目开发相结合。
3.2平台内容
3.2.1构建项目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项目为中心,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把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点,像传播学、广播电视导论等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观摩法等,结合经典的项目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兴趣效能性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室(简称“三室一体化”)等项目训练,使学生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项目实践中,构建创新创业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体系[2]。结合传媒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继与Adobe,Apple,Autodesk,达芬奇,大疆无人机等公司建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协同共建五大课程模块;同时拓展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广师视频”的教学功能,编写了《广师视频新闻理论》指导书。加强校外通过实习基地实践实践平台建设工作,新建十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与广州团市委共建的“穗团新闻”实习基地被评为2013年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印刷《穗团新闻纪实》一书,进一步拓展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途径[3]。
3.2.2构建创新创业型项目实践平台
这是基于项目化基础上的设计、开发、应用多维度综合实验实训平台。(1)角色体验平台。该项目实训平台基于广播影视作品的生产过程,强调提高型、设计型、综合创意型实训实践。以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院内校园电视台《广师视频》的项目实践凸显文化创意能力,学生参与校园电视新闻、校庆专题片、形象宣传片、微视频等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全流程项目中得到了锻炼。《穗团新闻》是我院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共同开创的一个校外角色体验平台。《穗团新闻》栏目中的《志愿者》《青联专题》《焦点人物》等节目的稿件撰写、现场出境采访、拍摄、后期剪辑、合成、演播室录制都是由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制作完成。校内角色体验平台《广师视频》以技能的综合训练为主,校外角色体验平台《穗团新闻》以训练学生的艺术把握能力、大型项目实操能力为主。(2)创作平台。在校内外两个角色体验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延伸实践教学覆盖范围,鼓励教师通过组建学生创作小组,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竞赛以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同时也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报道。校内每年主办数字媒体节、电影节为编导专业学生提供了项目创作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作为专业师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提高了师生创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院申报的横向、纵向课题作为学生项目训练的拓展平台。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3)技能认证教学平台。为提高我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双证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继与Adobe,Apple,Autodesk,达芬奇,大疆无人机等公司合作建立技能认证的教学平台,协同共建课程模块。通过技能认证教学平台,为需要进行技能考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培训与考证服务,具体包括Adobe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Premiere,AfterEffects,Acrobat,Illustrator,Fireworks,InDesign等设计类软件技能、实操能力认证。近三年,实验中心累计组织了Adobe设计软件的培训和认证共9期,大疆无人机认证3期,Apple应用开发认证5期,累计294名学生获得了行业权威公司颁发的认证设计师证书,这为学生应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以及企业设计类岗位增加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学生整体核心竞争力明显,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2.3构建服务型应用平台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要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好坏的重要依据。为尽早与广播影视产业接轨,在人才培养中构建服务平台,强化在校学生服务能力的教育尤为必要。(1)建立“校校”与“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突破只是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中心,通过强化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多方联动关系,形成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2)基于工作项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服务应用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相结合。立足项目开发,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4]。(3)毕业作品(设计)与创作直接服务于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作品具有很强的项目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在毕业作品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结合我院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来报选题,选题确定后,毕业作品的创作全过程都在平台的指导和监督下去完成,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种反复的实践和磨炼,学生毕业作品的创作既可以按时按质完成,同时又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我院项目化实践教学不断提供原动力。
4以项目化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效果
4.1通过实施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室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进一步统筹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能把在教室里面讲解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室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4.2通过全方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技能不强的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服务水平,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4.3推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项目化广播影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研究、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与技能。目前,我校项目化实践平台已变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4.4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实践平台。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对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交叉性、体验性以及服务,为学生专业能力、创意能力的开发、施展、延伸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有效实践平台。
5结束语
通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改变了不适应广播影视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种融创新、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广播影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为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可具操作性的思路。
作者:陈军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彬.以工作坊为中心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电影评介,2015(8):90-92.
[2]陈军.基于“三室一体化”下的全方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2016(11):46-48.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 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 措施
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的现状
1.1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设备及校外实训基地的现状。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光旖旎的粤东滨海城市——广东省汕尾市城区,地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制约着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实训、实习基础建设是彰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近几年来,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训基地建设却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实训设备缺乏,使实训环节的教学过程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
目前,从学院的现状分析,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校内实训基地效能有待提高,如已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三个实训室,电子商务专业综合实训室,绝大部时间只充当公共机房的效能;校外实训基地效果欠佳,只是挂个牌,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实训、实习基地的师资能力较弱。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2 经济欠发达地区IT产业的现状。本地区信息产业普遍存在的特点是:IT企业以经营硬件为主,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软件水平低,没有大规模的软件企业。以汕尾城区为例,绝大部分的企业主要经营计算机硬件及相关设备为主;从事网站开发和网页制作的企业大概有10家,员工人数均在10人左右;单独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更加少,运营形式都是家庭作坊式的运营,其余是经营元部件和耗材的个体商户。本地区企业的经营单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制约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增大合作的难度。
2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除政府引导校企进行共赢的合作以外,学院更应该注重内涵发展
建立以企业行为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探寻新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实训、实习条件,积极探索和寻求校企的紧密合作途径,除了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导校企进行共赢的合作以外,学院更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2.1 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实训大楼即将完工,校内实训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环境优越。学校利用场地资源优势,给予企业优惠的条件引进“仿真企业”入校,即引进企业仿真生产项目、设备、企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等进入基地。校企合作的管理方式是,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承担学生部分顶岗实习任务,该企业既是学生实习的基地,又是教师技术开发的基地。教学实习计划安排以学校为主,实习过程中校企共同管理,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职教师共同进行实习指导,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证。企业生产经营完全自主,学校除收取必要的费用(如:水电费)外,不向企业收取其它费用。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企业岗前培训的两大功能,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学校解决了设备资金不足和部分兼职教师问题,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
2.2 充分发挥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效能。针对学院目前已经签订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除了挂牌确认以外,还必须明确各个实训、实习基地的可完成的实训、实习项目,结合专业设置的需要,逐步进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完善管理机制,配套相应的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充分调动盘活现有的资源。另外针对校内已经建好的实训场所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问题进行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其恢复应有的效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3 组建灵活、多样的小型“专业技能工作室”。以工作室的形式组建实训基地,缓解校内综合性实训室的运作压力,专业技能工作室可以通过项目式的开发来引导学生实训,也为师生交流,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3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措施
在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汕尾GDP的增速几年来都以双位数在增长,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汕尾灏芯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汕尾云计算机中心(成都静水飞云科技)主动与学院高层进行联系,寻求合作培养符合本公司需求的人才、商讨合作的切入点。针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实施方法及改革措施如下:
3.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①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政策引导及协调作用,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立法和制定政策来保证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学校利用场地资源优势,给予企业优惠的条件引进企业实体入校,即引进企业生产项目、设备、企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等进入基地。“十一五”期间,我院积极争取中央和广东省专项资金扶持,共计投入1253万元,新建、扩建实训、实验室22间,多媒体教室28间。投入实训设备500多套,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0家。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水平明显提高,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到98%以上。②校企合作的管理方式是,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承担学生部分顶岗实习任务,该企业既是学生实习的基地,又是教师技术开发的基地。教学实习计划安排以学校为主,实习过程中校企共同管理,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职教师共同进行实习指导,共同对学生进行考证。企业生产经营完全自主,学校除收取必要的费用(如:水电费)外,不向企业收取其它费用。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产能扩大的两大功能,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学校解决了设备资金不足和部分兼职教师问题,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
3.2 以灵活、多样的小型“专业技能工作室”的形式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缓解综合实训室运作压力,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为师生学习交流、校企合作“穿针引线”。目前已经组建了七个专业技能工作室,各工作室都明确自身的宗旨,如JAVA工作室、多媒体软件开发工作室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欲动”开发工作室还引入的实际的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开发,让学生直接感受网站开发的实用技术,直接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
3.3 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校企共享、互惠共赢。①学院可以组建一个大型的开放式公共机房,给每位学生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分配不同课时的上机实训IC卡,并配备一到两位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解答。这样可以缓解实训机房的运作压力。②在职业教育中,要综合利用资源,提高基地建设投资效益。学院提供实训、实习场所以及后勤保障,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想方设法盘活校内外现有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直接为当地企业服务。如去年把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项目引入学校,校方提供场所、设备及技术人员,企业提供相关的考试系统软件以及后勤保障,双方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完成此项目,效果良好,实现了共赢,企业节约了资源,学校增加的创收,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的提升。为其他学校的学生提供考试、认证培训等。③与当地企业进行短期的合作。有些公司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但有时工作任务多,不可能临时招聘职工,也不可能长期养活职工,尤其是技术人员。对于此类公司,我们采取短期合作的方式,签署短期合作协议,由他们提供项目,我们提供技术及人员,并承担整个项目,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工程,而企业只对项目质量及进度进行监督。这样,既缓解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压力,又实现了与社会的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建立这类模拟就业环境,既培养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师生的实战经验,又为双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让企业与学校取得了双赢。如与汕尾云计算机中心合作完成组建云计算机中心的前期工作,为该企业分担工作任务,解决企业基层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4 结语
为了解决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实习、实训场所的需求,除了政府层面加以引导,政策给予支持以外,校企也有责任去共建符合自身利益场所,找到合作的切入点,按照多方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效果。
经过研究与实践证明,以上的措施与方法,可以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所存在的问题:一解决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实习场所欠缺的问题。同时,通过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二解决学院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资金投入压力。三合理调配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实训基地的效能。四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谢华兴.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05).
[2]周霞中.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之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4).
[3]彭娟.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