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第1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任职教育;实验室;规范管理;制度建设

实验室教学是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大,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训练学员的任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着重要作用。毕业学员的实践工作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实作教学的质量。

实验室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其建设与管理工作内容复杂,任务繁重,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有许多值得注意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尤其在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的任职教育转型阶段,处在素质教育前沿的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也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本文就如何搞好新形势下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谈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1.1严格登记制度

实验室是对学员开展实作技能训练的场所,所有的仪器设备都有其自身的操作使用规范,为保证实验实作的正常进行,无论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是任课教员,均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工作登记制度,准确记录实验实作时间、内容、机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其状态。防止走过场,事后登记或干脆不登记的现象,这对推动实验实作秩序是必要的;同时,作为实验室人员还应严格贯彻物品、资料借用登记制度,使仪器设备、随机技术文件的管理有序,不出现糊涂帐。

1.2保证实验课的开出量

实验实作课的开展要进行必要的细化,量化。每个项目应如何开展、实作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求,都应有明确的概念,以便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实作。保证实验实作课的开出率,达到课程的实作要求,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总结提高,不断完善实作内容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1.3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学都是以特定的仪器设备为主要内容开展的。因此,保证仪器设备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保证实作正常进行的前提,这就需要实验室人员平时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严格执行周、月通电制度,及时做好记录,有问题及时维修排除或上报。

1.4完善健全实验实作教材、大纲

实验教材与大纲是实验教学的依据与纲领,产生好的实作效果,必须有相应的实作指导书与实作大纲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作教员目的明确,学员心中有数,更加突出实作的针对性。

1.5实施岗位工作量评定制度,提高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

实验室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既有教学、科研,又有仪器设备维修保养与实验室建设管理,且不同实验室工作量大小也会有所不同。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自修自制等方面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更没有得到政策上的鼓励,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工作量评定制度,系统量化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这样可以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便于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1.6建立实验室分工负责制

实验室仪器设备众多,且功能不一,涉及到的往往不止是一个专业,如果协调不好,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建立分工负责制,使每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不同的实验项目或实验仪器设备,有利于人员的合理配置,增加实验室运作的有序性。也可以使实验室人员集中精力管理好自己的项目分工,更好地开展工作。

1.7开展实验室评估,促进实验室正规化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任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水平。为了适应当前优化环境、充实内涵、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要求和促进实验室工作,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建立实验室评估体系,客观地评估实验室的工作量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为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又可以使各实验室通过评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解剖,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克服薄弱环节,从而加速实验室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评估各条目的拟定,应该讲求实效,坚持客观性和可比性,适宜量化,便于进行,但不能给实验室人员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避免浮夸和单纯追求名次的现象发生。

1.8推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为了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使用计算机对实验室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实验室建设的必然趋势。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极大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带来方便快捷地信息存储、处理机制,必然会极大提高实验室的正规化建设。如果采用网络运行方式,还可以实现实验室与实验室、不同院校的实验室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相借鉴,达到共同提高,互通有无的目的。

总之,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建设的框架,是基础,是实验室正常运作、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的前提。必须对实验室的运作机制引起相当重视,建立规范、合理、严格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大力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

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第一性的,任何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离开了人都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而人一旦真正掌握了它们,就能增添无限的生机和发挥极大的效益。因此,实验室建设也应该将人员素质的培训和锻炼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实验室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

2.1建立实验室人员导师负责制

为培养锻炼年青教员的工作与实践能力,院校实验室多充实有数量较多的青年教员担任实验员工作。这种情况下,应选派有学术指导能力、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和关心实验人员成长的中老年教员担任年青实验人员的指导老师,负责对实验室人员的政治思想、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实验室管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对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比较集中的实验室,更应该配备责任性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员担任实验室主任,执行室主任负责制,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实验室人员导师制,既有利于对实验人员的管理,使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也有利于年青教员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2.2鼓励实验室人员进修、深造

实验室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员的任职实践技能,满足学员工作后的任职需要。而实验课程教学好坏高低,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任职教育院校应该积极为实验室人员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进修、深造,开阔视野,到其它院校交流合作,把握市场人才培养需求,以全面提高实验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实验室建设服务,更好地教书育人。

3.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潜力,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实验室建设受到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必然出现一定时期内先进设备与尚可使用的老旧设备同时并存的现状。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效能的同时,除了逐步更新先进设备,更应着力开发无实作设备情况下的教学方式――网上虚拟实验室。

3.1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其“一机多用”

实验室建设,应该立足于实际,既要逐步购置新设备,提高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又要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发挥潜力,达到“一机多用”的效果,以满足教学需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新型设备未配备,但是某老型号的设备与其显示内容与功能分区基本相同,这样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老型号设备进行教学,克服无实装的难题。这样的举措也可以给学员建立深刻印象,提高实作教学效果。所以,结合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实验人员的积极性,想办法动脑筋使老设备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技术性能,是解决新型设备到位困难的难题。另外还可以将一些老设备用在如锻炼学员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拆装实作的基本技能实验上,深层次挖掘老设备的潜力。

3.2开展网络教学,着力建设网络虚拟实验室

随着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院校实验设备滞后任职岗位需求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同时从院校教学训练的实际需求看,即使有相应实验设备,一个专业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一台或几台设备上进行教学训练,不但教学效益低,且教学装备的使用寿命也不可能满足学员人数多和反复实作的训练要求。为此,建设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是任职院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利用虚拟实验室,可以实现某学科或某课程所有实验教学功能,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和仿真具体的实验环境、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改善教育训练中缺乏实作设备所带来的弊端。

4.结语

实验室建设在任职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规范管理制度,强化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顶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韩兆福,葛银茂,吴卫玲,等.岗位任职教育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15-118.

[2] 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9-13.

第2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一、现阶段,医院的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控的整体环境较为薄弱,相关管理者在认识上存在着不足

过去,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以计划经济为主,很大一部分医院仍然是采取经验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已经习惯了行政指挥,轻视内部控制的工作,而且重视医疗技术、医疗团队建设,忽视财务管理建设的问题较为普遍。部分医院即使建立起内控制度,也缺乏一定的执行力,甚至有些内控制度根本就是虚设,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在认识上存在不足,以及人员素质存在缺陷等。

(二)内部控制的成本较高,使内部控制工作受到制约

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想切实有效地实行,就必须要有严密的、合理的控制程序作为保障,但是每一个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都需要支付一定量的执行成本。第一,内部控制系统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设置关键控制点,用来保证运行的效果,从而更好的达到控制的目的。但是,医院领导者一般不希望在这些方面增加过多的财力与物力,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在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制约。

第二,职能部门的工作者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不坚持相关原则,使得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三)医院内部在会计控制方面缺乏健全性

现阶段,我国部分医院已经逐渐建立起内控制度,但是缺乏健全性,这使得相关部门的执行人在执行的过程中无章可循。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医院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与创新,使得内部控制缺少时效性,没有将会计控制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医疗体制改革存在一定问题

1、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逐渐缩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职工享有医保的人口比例仅为30.2%、公费医疗仅为4.0%、商业医保为5.6%、劳动医保为4.6%,而没有医保的占到了44.8%;我国的农村参与合作医保的人口比例为9.5%、社会医保3.1%、商业医保8.3%,未参加医保的占79.1%。由此就可以看出,我国真正享受医保的人是极少数的,医疗保障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2、医疗本身的公平性下降

目前,我国的医保制度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城乡地区、社会阶层之间受到医疗保障服务的差距逐渐拉大。当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之后,我国城镇中的弱势群体逐的脱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一些承担力有限的群体恰恰要自己去承担医疗费用。加上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得我国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逐渐下降。

(五)药品销售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药品在销售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我国药品零差价的相关制度相继出台。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问题不断,当卫生院被要求零加价的售卖药品时,为了能够激励卫生院采购中标的药品,各大药企都决定以返点和回扣的手段作为营销策略。零差价制度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加价率政策,它存在的弊端是:药价只要越高就会越受各个医疗机构的青睐。这样的话,虽然卫生院无法加价赚钱,但是它可以通过返点与回扣的手段以谋私利。除此之外,医院的医生会受到利益上的损失,医生减少了灰色收入,但是一些医院的院长或者是领导可以通过购药赚取更大的返点。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医院的医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甚至选择跳槽,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发展。

二、强化医院内控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合理改善内控制度环境

医院的相关领导以及员工应当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因为只有管理者自身能够提高认识,意识到控制责任,才有可能真正地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让内部控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领导应当改变传统的“家长型”管理模式,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除此之外,领导者还应该根据医院发展的特点,合理地改善医院内控的环境,完善法人结构,并且要对医院的未来走势与发展前景有所把握,据此明确医院内部各个机构的相关职责。

(二)遵循相互分离、定期转换的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于不相容的职务要保证相互分离,例如:银行在印鉴的管理上、从事出纳工作的人员的相关责任、采购工作的相关职责等,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对其进行规定与约束,保证相互分离与相互制约。另外还要让每一项业务都能纳入到授权管理的范围之内,让各个管理层之间的权责更加明确,合理的建立与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

(三)构筑严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建立严密的监控防线,贯彻以防为主的思想。医院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起明确的业务处理权限,以及相应的责任体系,保证每一项业务在处理时都能有相关的责任人对其负责。

第二,医院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要建立起以堵为主的检查防线,保证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每一岗位、每一项业务都能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与核查,并且要将检查的工作纳入到程序化与标准化的管理范畴之内。

第三,除此之外,医院还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完善现有的稽查部门、设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等,并要在此基础上,利用落实举报、离任审计、审查监督会计报表等手段,对医院的会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与管理。

(四)建立起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要想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最主要的核心就在于货币资金,医院对于货币资金一定要采取“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保证货币资金在使用上的合理性。医院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账户的开立,防止多头开户现象的出现。设定专人定期对银行的存款进行审核,同时要严格的进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票据的管理,特别是空白支票,要根据相关的规定程序,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办理资金支付等业务。

(五)创新思维,找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渠道

1、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医保覆盖面

政府承担着社会公共卫生、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等责任,这就需要政府要在经济与政治上对医院进行支持。因此,政府应当增强对医疗企业的投资,扩大医保范围,保证城镇所有的就业人员都能享受医保政策,还要在农村推广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争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一般对现有的医疗机构可以按照公共性与准公共性,以及以理性这三种标准进行划分。公共性的医疗机构,例如疾病防治中心,这部分医疗机构可由政府直接管理;准公共性医疗机构,这一类机构不能完全是由政府进行投资,更不能完全的进行市场化运作,应当在社会上招募社会投资,一般由国有投资为主,从而让此类医疗机构能够运转起来;营利性医疗机构,这类机构主要以民办为主,由私人或者是国外资本对其进行投资,并且要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回报。

3、实行医药分家的制度

此项制度在现实看来并不契合实际,但是应当是医疗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医院应当以治病救人为主,而不能通过售卖药品而获取暴力。药品应当由指定的药房统一进行管理,严格将处方与非处方药品区分开来。在现阶段,医生服务价格较低,这就出现了以药养医的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就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对药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而且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者财政手段将药店获得的超额利润转换到医院的建设与医生的招募当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与进步。

第3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指保险公司为实现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控制经营风险和增强风险管理,加强对各级机构管理者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会计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完整等自身要求,出于生存发展和外部竞争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一种自我控制管理风险的行为。

从监管的层面看,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监控和指导,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从公司的管理层面看,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按照公司的既定目标履行职责,有序、有效地开展业务,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都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

目前,在保险市场中时有发生的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反映出上级公司仍然存在以保费论英雄,以规模为发展目标的经营指导思想,有些内部控制制度对部分分支机构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不能保证会计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效力,同时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和保险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必须引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应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和氛围;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并在运行中不断补充完善;三是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业务数据和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加强和保证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加大公司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的检查力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对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六是加大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检查和完善,确保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七是保险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或限制公司业务和机构发展的监管政策。

第4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29-02

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一定成效。保险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中国人寿着手内控再造的“404项目”,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监管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然而,总体上看,中国保险公司内控建设水平仍较为薄弱,距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受到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委托角度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一致的,处于较高层次的公司治理直接影响处于较低层次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实施的理论前提看,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险公司保持稳定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监管部门成功实施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在中国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对于保证整个保险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够。部分保险公司还没有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没有站在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重视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业务轻内控仍然是某些保险公司的“通病”。部分保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本本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给公司带来的利益;有些内部控制制度对部分分支机构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管,难以保证会计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内部稽核和外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削弱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效率,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和保险监管的难度和成本。实际上,目前在保险市场经常发生的分支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反映出上级公司仍然存在着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以规模为发展目标的经营指导思想。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对国内保险公司强化内部控制标准的要求不高,导致公司并不关心内部控制标准对公司能够带来的经济及社会利益,公司认为所谓的走“球”似的路线能够帮助公司获得期望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可能是致命的。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统一化、克隆化现象严重。保险公司一般实行“条条管理”,即总公司管理分公司,分公司管理支公司的形式,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一般是总公司负责制订,分支公司负责贯彻执行。总公司通过系统授权、人员管理等机制进行管理控制,系统内部上下执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高度统一。随着保险公司家数的日益增多,财务人员在各财险公司的流动日益频繁。各保险公司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模仿抄袭较多,导致财险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大同小异。

3.内部会计控制缺乏重视。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各保险公司普遍认同。但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单一的保险公司在规范自身方面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因为怕“老实人吃亏”而不敢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出实招、动真格,唯恐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数保险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上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有深深的顾虑。同时,在有些领导眼中,会计工作无非是记记账、提供几张报表而已,并未认识到会计的控制作用。即便是对会计的控制作用有所认识,为了方便自己随心所欲,也往往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于不顾。

4.财务控制作用有待加强。现在财务核算或管理软件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各个层次或功能的财务管理或核算软件能够帮助财务人员提高效率和确保核算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但是,保险公司的基础财务管理水平与管理层对财务数据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财务控制的作用发挥有限。一些保险公司在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并没有起到监管及控制业务风险的作用,而是流于形式或者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程序;许多内部控制常用的工具和技术,如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标准、财务预警机制等并没有在保险公司内部得到运用。

二、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1.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2.通过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企业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态度和责任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状况。从国际经验来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政府监管机构必须通过内部控制立法来强化管理层的责任。如美国《反国外贿赂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香港《企业管治常规守则》等均对企业内部控制作了明确规定,并强化了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因此,在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整体设计中,必须把强化管理层的责任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立法明确管理层对建立、维护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负有的责任,建立和落实管理层的责任追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建设不重视、存在重大失误并负有责任的人员,要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机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出台《保险公司内审责任人管理规定》,明确内审责任人的职责,赋予内审责任人及内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时应享有的权利,建立问责机制,改变内审部门在公司内部被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内审责任人和内审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建议在《保险法》修订中,增加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明确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建设、维护和确保有效运行方面的责任以及相应的罚则。

3.加强财务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关系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成败。为此,我们在日常经营中强调实施财务会计控制,严格按照财务中心建设的要求配备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实施财务核算,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和办公性费用管理,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内部财务检查和岗位审计。有效的财务控制,对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和经营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4.加强保险业务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承保理赔质量的高低,是保险企业经营效益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保险公司应首先对各级公司的承保理赔权限分险种给予明确规定,在基层公司权限外的业务报地市级公司审核,超地市级公司权限的要报省公司审核;其次是对高风险、高保额标的大型商业保险项目必须进行风险评估,要求评估人员上报评估报告,根据风险评估意见决定是否承保;再次是组织有关人员分险种、分客户对承保业务进行分析,看看哪个险种是效益险种而哪个险种没有效益,看看哪个客户是优质客户而哪个客户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是否承保和核定承保条件。同时,还要重视商业再保险在保险公司经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商业分保扩大承保能力和防范经营风险。

5.充分发挥保险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且具有独立性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应该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评价保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因为保险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比外部人员更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和熟悉保险业务实务操作,能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5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一)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不健全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大,实现经济效益任务重,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部分中小企业本来就是逐步成长发展而来,因此在管理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部分企业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替代内部控制的职能。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特别是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不够,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和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更无所谈起。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还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知识不全面等现象,特别是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内部控制缺乏财会相关知识,内部控制知识不足,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实践经验还普遍存在。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具备相关的内部控制专业知识,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即使发现内部控制漏洞也不会主动改进,更有甚者利用相关漏洞进行牟利,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

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企业除基本的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财务核算办法等制度已建立完善外,还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科学的业务流程。部分中小企业仅在企业成立之初制订了相关的零散制度,或者仅有业务操作流程,没有书面的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内部控制分布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中,没有建成体系。部分企业虽然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实际业务和管理实际不适应,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难以实施,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效果难以保证。

(四)评价监督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成本、效益制约,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效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考核,监督评价不力。部分中小企业在设置监督评价机构时,受成本限制,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等专门机构,部分企业机构人员设置不科学合理,监督评价工作独立性不强。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

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环境迫在眉睫。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完善自身财会相关知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企业内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企业全体人员树立内部控制理念,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只有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均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层级方面,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内部控制要求,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划分各个管理层次,设立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层级决策机制。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应强化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应帮助管理人员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应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知识水平。应帮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总结和学习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强化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方面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加其工主动性,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向上级报告,并结合工作和管理实际,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应不断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内容,应建立与企业业务和经济活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应建立各项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中小企业由于人手较少,因此在岗位设置方面可以适当设置兼职。但是应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制约。应完善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对于各项业务关键点应加以重点控制,特别是容易发生风险或者一旦出现问题影响较大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应重点关注。应制订申请审批权限制度,明确规定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授权范围限定,明确审批流程和责任,确保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均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应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预测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体系,防范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应加强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强化中小企业内部评价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以确保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监督作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日常性的工作,并贯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始终。应强化各个部门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和处理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三、结论

第6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企业是个大系统,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无形动力。企业在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内的规则,要综合考虑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建设管理制度,以便企业处理各项业务时有理有据,保证企业的经营、技术和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概括的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应根据自身实际包括:经营企划管理制度的内容、行政管理制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采购物流管理制度的内容、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内容、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的内容、能源管理制度的内容、审计与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等。

2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际性原则

即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凭主观意向随便制定。

(2)合法性原则

即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3)系统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要覆盖完整,从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包括人、机、料、法、环、测,以及人、财、物等环节来建设企业管理制度。

(4)协调性原则

企业内各部门在建设管理制度时应相互协调,内容上要相互兼容、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和交叉,从而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好效益。

(5)阶层性原则

主要指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层与员工层意愿的双重结合。

3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在制度管理建设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不系统

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存在制度缺位现象,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可依,管理出现空白;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本位主义严重,各自规划,只考虑本部门利益,不考虑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各项制度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相互交叉,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2)管理制度不稳定

主要表现为:日常工作中针对临时性或特例问题而修改正式实施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周期短,修改频繁,不稳定的管理制度使得员工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就管理制度自身的内容和相应格式要求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对于管理制度制定或修订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管控流程,造成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管控流程的规范性差。

(4)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制度形同虚设,上层管理者往往采用“长官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总是“特事特办”,实质是管理者说了算;普通员工对制度的掌握度不够,工作中按习惯办事、有章不循;或者,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可操作性差,原则性、粗线条多,定量、定具体标准少,无法执行。

4管理制度的管控流程要规范

管理制度从起草到颁布实施要有完善的管控流程,并且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制度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管理制度管控流程具体是指如下,制度起草人员在制定制度之前需向制度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只有通过立项申请的管理制度才可以进入制度的编制环节,制度编制完成后;制度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内相关部门进行制度的评审,起草人员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制度内容,为强化管理制度的审核机制,起草人员要携带修改定稿的管理制度到相关业务部门会签,会签完成后报制度主管部门进行制度格式和内容的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报总经理批准,批准后的制度方可、培训、实施。制度主管部门要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情况,设定管理制度的编号,每项管理制度要有唯一的编号。

5管理制度要有统一的格式

为了管理制度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避免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不统一的现象,企业可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管理制度编写细则,细则中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并编制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职责权限、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要素。职责权限指管理事项中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与权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规定出主责部门、协作部门及其相互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责界定清晰。管理内容和要求要以业务事项为主线,明确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负责、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明确质量、时间或成本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具体要求,才能方便制度的执行。禁止同一内容在两个不同制度中重复描述,若需引用,必须写明引用文件的具体名称和编号。检查与考核主要指制度制定部门要定期对制度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管理制度格式统一主要指对制度文本的封面样式、字体、字号、段落、表格等格式提出的统一的要求。

6如何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而不执行,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空谈,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合理。

只有职责权限界定清晰、管理内容与要求合理的管理制度才具备可执行性,这就要求制度起草人员既要熟悉企业内部相关的业务分工,充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内容与要求,又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2)管理制度要有稳定性。

一成不变的制度不一定是合适的制度,但经常改动的制度一定是不合适的制度。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对制度进行适时更新,但是,朝令夕改的管制制度将令员工无所适从。因此,企业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合理化,只有具有稳定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

(3)制度的宣贯学习要到位。

员工只有了解制度才能执行制度,员工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企业要以各种形式持续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学习力度,员工只有熟悉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

(4)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执行管理制度的楷模。

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在管理工作中更要严格按管理制度办事,如果管理者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视制度为儿戏,无形之中则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因此,管理者要将制度执行放在首位,能够自觉遵守制度,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企业内形成上行下效、人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

(5)监督检查要到位。

无数经验表明,监督检查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可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要根据管理制度内容的要求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活动,检查工作要切入实际、有深度,避免形式大于实质的检查,发现问题要找出责任人,并将制度的监督检查情况与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挂钩,以强化监督检查,确实起到典正法度、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功效。

7结束语

第7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

[Abstract mesh interests grim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implemen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ater-saving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u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saving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saving, continue to improv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water

中图分类号: TV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水质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水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认识不到位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丁作,搞好节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 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人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 缺乏必要的机制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 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 节水立法不到位

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 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效地促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内容,节水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我国基本水情出发,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

置、高效利用为导向,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也是对实施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的有效促进。

第二,有利于加快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水管理制度影响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渗透到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对于实现资源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与完善节水管理制度体系,为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奠定基础,减少经济社会转型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有力地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立与完善最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实现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用水主体通过制度预期调节其行为,通过确立正确的用水行为依据和评价标

准,并根据标准加以奖罚,形成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全面的节水管理规范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形成以节水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三、重点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本质是建立一种促进全社会自觉节水的体制机制。

第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度。尽快建立流域和省、市、县三级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展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水事矛盾突出地区的50多条江河流域水分配方案制订工作。严格地下水开利用与管理,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预警双控制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推进规划水源论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完善计用水制度,将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水户、公共供水管网的用水大户、特种用水行业用水户等全部纳入计划理。完善取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

第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尽快完善行业用水定额体系,制定和修订火电、石油石化、钢、纺织、化工、造纸、食品等高用水业及洗浴、洗车等高用水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用水定额管,把按照用水定额标准核定的用水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计划下达和节水水平评价的重依据。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推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达到一定取用水规模的大中型灌区、重点工业用水企业、生活服务业用水单位作为国家重点用水监控单位,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

第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登记及监督管理,尽快完成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明确入河排污口分级管理权限。加强水功能区监管,尽快完成省水体监测断面复核确认和标识工作,加强重要水功能区和省界断面的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标准。加强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保证重要水源地和列入名录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指标全部达到相应标准。

第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水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计划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用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业生产用水限额内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合理制定再生水价格。制定鼓励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制定节奖超罚的激励政策,全方位调动用水户节水积极性。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探索跨流域、跨行政区水权转让模式以及多种水源的水权分配模式,

第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加强节水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加快修订不符合节水要求的取水定额、节水技术标准及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节水标准体系,使节水管理、服务以及节水产品生产、使用等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进节水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节水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推广普及高效、节水、降耗和环保的水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

综上所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节水工作的良好运行,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坚持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

参考文献:

【1】邓淑珍.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步推进――访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M]中国水利,2011.

【2】吕振霖.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抓好的几项重要工作[J],2010.

第8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一、引言

随着现阶段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市场上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运营层面,更重要的还需要练好内功,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能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并确保收集到完整、准确的内部信息,并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将经营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持续健康高速的发展。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国家法律层面对企业内控予以了阐述,这也充分说明了,对现代企业而言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十分重要。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普遍比较薄弱,有部分管理者对内控管理重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做好产品的更新迭代或者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可以了,导致有些企业即使有内控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企业管理者有内控管理意识,但对内控怎样做、实行的制度流程是否符合本单位的情况,没有相应的评估,导致实行的内控流程不能符合实际业务情况和现实需求,不仅没有为业务保驾护航,反而羁绊了业务的发展。随着当前市场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企业的业务也经历着持续的扩张和调整,但企业内部相应的业务流程、标准、规章制度却没有跟进优化和改进,或者优化、改进滞后,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科学的内控意识

(1)目前,一般企业都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更注重业务的发展,对内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内会有相关的内控流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较表面化,没有把握关键节点,仅仅为流程而流程,以至于使内控流于形式。(2)还有一部分人,主要是内控的管理部门,高举“唯内控论”,没有考虑一些实际情况或者害怕新事物的冲击,机械的执行内控流程,而没有考虑到内控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业务的健康科学的发展,为内控而内控,导致内控丧失了其最重要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1)有些企业有内控相关的一些制度和流程,但仅仅只是涉及到资金、物资采购等一些常规事项,对于其他非主营业务或者新业务的事项就没有相关的内控流程,内控没有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没有覆盖到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存在着内控的空白点。(2)有些企业在内控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比方时间、权限等,可能会采取一些特别方案,比方有些事项都已经完结了,因为财务报销的要求而事后补走流程;也有领导因为审批权限的缘故,指使经办人拆分处理,导致内控的实施没办法有效的执行到位。

3.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1)很多企业的内控制度及规定都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就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虽然短期解决了眼前问题,但后续没有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汇总,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安排人员根据现况进行制度流程的评估、梳理和体系化建设,整个企业的内控制度流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制约着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2)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业务发展也会随之进行着调整和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已不适应新环境、新业务、新情况,企业却没有及时进行优化、更新、调整,从而使得原有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继续执行。

4.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企业的内控制度及流程执行的结果怎样、是否符合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反馈、评估,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内控管理水平难以提高。(1)内部监督。有些企业因为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比方审计部门,或者设置了审计部门,但其职责权限有限,加之在内控的流程实施过程中对关键节点、不同事项等流程的设置上没有差异化,很多时候因为人为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过程变形,影响实施结果,而对于结果往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内控流程与实施结果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内控的有效实行。(2)外部监督。目前税务部门、市场监督局、银行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多种关于企业内控的制度和规定,以规范企业能合规合法的经营,但由于各地政策的差异、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目前监督效率有限。

三、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

(1)需要构建完整的内控组织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机构和议事规则,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监控,以保证信息通畅流动。(2)塑造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加强沟通,在企业内部可以实行部门内自查、部门间互查,并做出评价,及时反馈,做到透明及时。内部学习宣贯,提高大家的意识,对于那些对内控管理意识不足或者不给与配合的管理者或者人员,可根据制定的相关处罚措施予以惩处,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3)对于那种“唯内控论”的人员,一则可以考虑通过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加入业务考核的关联性,来硬性提高其内控与业务关系的科学认识;另外,可加强沟通和理解,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以统一思想,真正的让内控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1)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清晰的流程图,方便员工知道办事程序及规定,这样执行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非主营业务或者新业务当发生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流程可参照企业内部类似业务规定流程处理,并且后续需要及时修改完善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及流程图。(2)对于内控流程和制度无法执行到位的情况,首先要合理评估、科学分析,及时找出无法执行到位的原因,识别并分离出该事项与实现控制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合理确定出风险应对策略,然后再进行更新完善,方便执行。(3)要想保障内控管理制度有效执行就需要专业的内控人才,合格的内控人才对制度的建设及制度执行的推进都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对内控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内控管理人才队伍,对内控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内控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业务,这样方可实现让内控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3.建立系统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1)有些企业因为内部控制流程设置的比较冗繁、导致一些流程走完需要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进行,可进行改进优化内控流程的设计,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审批节点进行优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变化的情况可进行流程的改进,建立合理、科学的内控流程,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内控制度能得以有效执行。(2)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要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具有完整性,不可为了追求发展而忽视内控,也不可为了内控而影响业务的发展,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确相关内控制度的规定及奖惩制度,保证内控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监督机制

一个完美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动作是否容易变形、执行过程后结果怎样,这些如果没有相应的反馈和评估,也无法确定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为此,可考虑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建立风控管理平台、引进信息化技术等),加强过程监督、事后评估、并对结果及时反馈。(1)加强内控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流程过程中还需要有对流程实施的监督管理,以避免过程变形。日常监督可重点关注无法实现分离的不相容岗位情况、业务流程的重大变化、新业务等,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当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等发生调整或变化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专项监督应当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以保证企业的内控管理持续科学有效的进行。(2)加强内控制度执行的评估,企业内部可对内控各维度进行独立审计,对企业总体及流程层面等进行测试评估,并跟进发现问题的后续整改情况进行反馈,使内控制度流程得以真正有效执行。(3)倡导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启动风控管理平台。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企业可以建立内控管理风控平台系统,当某个节点出现异常时,风控管理平台就可以报警,这样可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点可予以解决,降低了风险。(4)提升企业的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效率,需要把内控信息化建设作为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现代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内控管理信息系统显得极为迫切及重要,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企业的供应链、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等,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打造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新型的内控管理方式。

四、结束语

第9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近两年来,*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农村财务基础工作,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效保障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农村财务管理基础

开发区将财政财务管理、经管审计工作纳入财审局统一管理。针对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不严等实际,结合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托管制度,重新修订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规定》、《农村合同管理规定》等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农村财务托管暂行办法》,配套实施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日常开支备用金管理制度》、《农村日常财务处理程序》等等。通过进一步明确农村财务托管中心及村级报账员的主要职责,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财务大额开支审批制度》、《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制》等,使全区农村财务管理步入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操作”的规范化轨道。目前,开发区已将除有经营收入的14个村外的123个村财务管理全部纳入托管,对所有村的土地租赁、建设征用款项实行了专项托管制,确保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安全完整。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村财会队伍素质

针对不少农村财会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素质普遍较低,且推行村帐街道代管后,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一时难以奏效,造成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的实际,开发区财审局利用农闲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各街道经管审计站、村级报账员分阶段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及农村财务托管方面的知识。有关人员还结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村级报账员进行有关票据领用、核销、业务结算等会计实务培训。同时,注重加强财经法规、廉政纪律及思想道德教育。近两年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财会人员423人次,切实提高了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重点开展好三个层次的审计监督:一是各街道经管审计站组织的对所辖村的审计。重点对收支、现金、档案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及财务处理程序合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监督,发现违规问题及时通报处理。二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街道农村财务托管中心的审计。通过对全区4个街道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进行审计,重点审计村级托管资金有无公款私存、侵占、挪用或违规出借问题,两年来提出审计整改建议30多条,保证了村级托管资金的安全。三是区财审局经管站组织的对重点村的审计。每年年初,重点对建设占用土地补偿多、集体经济来源广以及历史遗留问题多的村进行梳理分析,确定4-6个村作为直接审计对象,通过对会计核算、票据印章管理、财务收支审批、资产债务及合同管理等进行审计,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近两年实施重点审计项目30多个,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