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

第1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今天我们把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合在一起开。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安全生产方面

(一)去年工作回顾

第一,强化责任落实,实现三项指标零增长。

第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深入企业,向厂长、经理发送关注农民工安全的公开信,在*电视台开办安全生产宣传专题,在《今日*》开设“安全在我心中”征文专栏,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五办五送五推进”等活动。举办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培训班19期,培训1382人;举办特种作业培训班22期,培训1575人,办理特种作业复审523人;完成全市再培训8万人的全员安全培训任务,得到了省全员安全培训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的成功做法,还得到了浙江省及*市分管领导的批示肯定。

第三,强化专项整治,着力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危化品行业、黑点路段、道路交通、火灾隐患暨“三合一”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矿山、农机、旅游、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十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共整改事故隐患3000余条。特别是在“破解难题、优化环境”活动中,安监、国土等相关部门与有关乡(镇)、街道重点开展加油站点、油漆市场、非法萤石矿等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多年积累下来的安全隐患。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完成了省、*市挂牌督办的8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整治、1处重大火灾隐患和我市挂牌的5家火灾隐患单位的整改工作。

第四,强化基层基础,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调整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完善乡(镇)、街道安监站工作职能,充实安全管理人员。举办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员取证培训考试,全市已有54名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员取得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证。重点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攻坚月、重大基础设施隐患整改等几项活动。去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位副市长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组织全市性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20余次,共出动检查5863人次,查出大小各类隐患3932条,其中立即整改3895条,限期整改37条,下发整改指令书109份。同时,以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管理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全年共查处非事故类安全生产违法案件50起,对54名当事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对发生的4起工矿企业事故,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第五,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防范机制。抓好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的落实,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乡(镇、街道)预案等逐步建立完善。去年6月份,市安委会组织开展了液化石油天然气泄露事故应急救援拉练,取得了预期效果。

尽管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十分严峻。道路交通方面,到3月25日为止,全市已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2起,死亡23人。今年道路交通这一块死亡人数考核指标比去年大幅度下降,去年控制指标为115人,实际死亡99人,今年要不突破94人,而且较大事故界定由去年的5?9人变为3?9人。工矿商贸企业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市已发生工矿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一些中小企业主安全生产主体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在消防安全方面,今年已发生火灾事故3起。“三合一”、“多合一”建筑火灾隐患较多,一些公共聚集场所缺乏消防安全设施,外来员工生活用火用电和出租房消防安全方面隐患也不少。

(二)今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市下达我市的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03人,其中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7人(比去年减少1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94人(比去年减少21人,去年实际死亡99人),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人,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不超过0.3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不大于3.0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不突破9.3。

今年我市安全生产的目标是:确保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继续实现“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具体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一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对高危行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安全设施技术改造,淘汰不安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把好行政审批源头关,对未依法实施安全生产“三同时”的项目和企业,一律不予办理安全生产许可手续,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危化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实施项目安全可行性论证、安全预评价、竣工验收等制度。二是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矿山、危化、机械等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扩大安全管理标准化实施面。三是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四是抓好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乡(镇、街道)和部门预案等的完善与实践检验,提高防御和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抓好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安全依法监管水平。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上级关于“隐患排查整治年”的工作部署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层层分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基层单位和重点岗位。二是讲究方法,具体做好“四个结合”:即坚持隐患排查治理与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相结合,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的工作力度,对不认真开展隐患排查、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的单位,采取严格的行政措施;对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一律采取停产停业限期整改;对个别整改无望的,坚决采取关闭措施;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三是抓好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会商、情况通报和联合执法。指导、帮助和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考核优秀和良好的单位实行政策奖励,对发生较大以上事故、考核不合格和突破责任书明确的责任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抓好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安全主体培训,突出抓好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巩固和深化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促进安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网络、宣传窗等现有宣传资源的同时,探索建立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教育培训模式。三是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征文、送法五进(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和“送教下乡、零距离服务企业”等形式,认真开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各类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和全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四是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把制度规范和行为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既敢抓善管、狠抓严管,又强调在规范中做到行为养成,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

二、关于节能降耗方面:

(一)去年工作回顾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全民节能。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期间降耗减排实施计划》、《切实做好去年度降耗减排工作的通知》以及《*市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评价考核体系及节能管理。出台了《*市节能降耗百日行动工作方案》,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在全市开展以全民节能、企业节能、节能技术推广、优化产业结构、机关和公共场所节能、节能宣传以及节能降耗考核督查等七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节能降耗百日行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5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9%,完成了*市对我市下达的下降4%的考核指标。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去年6月份,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部门单位组成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节能降耗督查会和专题工作会议,与21个乡(镇)、街道及开发区和7家重点用能单位签订了节能降耗责任状。出台《*市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把节能降耗作为目标任务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由市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督查。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一些先进成熟且节能效果比较明显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被积极推广应用。如新投资2000万元把2号抽凝机组改成背压机组,预计投产后2号机组发电煤耗将从400多克降到200克左右;天乐集团通过变频电机的应用,每月节电约3万度。此外,抓好建筑节能、照明节能、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等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去年我市又有5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验收,目前我市共有清洁生产企业11家。新光药业通过省绿色企业验收,我市绿色企业增加到2家。

(二)今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的节能降耗目标,要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4.2%以上,力争5%。围绕这个目标,下一步主要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咬定目标,注重分析,落实责任,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机构、队伍和考核制度建设,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到各相关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负责。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考核考评体系,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检查督促,分分企业、分行业、分区域,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能源统计和计量制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设立能管员岗位。特别是督促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及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编制完善节能规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责任。

第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旅游、生产业和文化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采取关、停、转、节等措施,继续推进“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调控力度,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三高一低”项目。对达不到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核准、备案。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对于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第三,进一步鼓励企业科技和管理创新。鼓励采用一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动机、风机、水泵等耗能设备,积极开展印染行业凝结水回收利用、染缸保温、锅炉改造等节能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强电力需求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科学制订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调整运力结构,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加快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在城乡路灯、宾馆、商厦、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

第四,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执法监督力度。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把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作为调查的重要内容,分析梳理,提出针对性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能源利用统计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搞全、搞准、搞及时统计数据,定期公布能耗指标完成情况。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企业合理用能,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第五,进一步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合理用能的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节能。加强节能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节能实践活动,开展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节能型机关、节能型家庭、节能型学校、节能型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节能降耗先进典型、成功经验。通过设施设备改造,落实办公、用车、采购等制度,大力推进机关的节能降耗工作。

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

(一)去年工作回顾

去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3%和13.6%。

一是以狠抓曹娥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水环境保护明显好转。以嵊新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坚持“控新”、“治旧”、“监管”、“调整”多管齐下,做好曹娥江流域*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曹娥江水质明显好转。编制完成*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出台南山水库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办法。在国家统计局、浙江省城调队对我市环境保护的公众调查中,我市市民对饮用水保护工作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二是狠抓重点区域整治,*市级重点监管区如期“摘帽”。建设新昌江*段17公里截污干管、38.3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3座提升泵站,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试运行,处理排放达到规定标准,新昌江*段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开展各项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1800多家次,处罚违法企业200余家。去年11月份,通过了*市污染整治办的验收。

三是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以“五整治一提高”为载体,全市20%的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评为绿色产业先进示范区,创建成功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生态乡镇2个。

四是狠抓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化解,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建立重点环境问题责任化解制度,对境内环保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摸排,梳理重点环保隐患,并依据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列出的重点环境问题,以副市级以上领导为责任领导、乡镇为责任单位,着力实施整改化解,确保了全市环境安全工作的扎实推进。

五是狠抓重点企业整治,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制定《*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计划》、《去年*市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配套出台了《*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应急预案》。通过限期治理、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提高脱硫效率、加快嵊新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等手段,全市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超额完成。

六是狠抓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环保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总投资110万元的*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投资80万元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子站以及总投资约130万元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黄泥桥站,并已投入正常运行,实现了24小时的全市自动实时监测。建成省控新和嵊新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设施,并已与省和*市联网。全市55家重点企业也实施了在线监测监控建设,市环保监控中心已建成投用。

(二)今年主要任务

近年来,上级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要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落实减排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纺织、印染、医药、造纸、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出台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修改完善产业导向目录,严格限制新上高污染项目。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坚决淘汰小印染、小化工、小造纸、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生产能力,对存在严重违法排污行为并拒不改正的企业,对整改无望的高污染企业,对不按期淘汰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2.重点推进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实施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解决嵊新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和进管企业规范排污问题,深入开展热电企业污染整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截污管网建设进度,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3.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构建较为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特别是抓紧制定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开展农业养殖污染整治,削减养殖污染排放量,加快截污纳管建设,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

4.加大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打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投诉调处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制度,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第2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健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依然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局部地区重点行业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保宣传和农村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县环境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着力解决影响广大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是提高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生态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态省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全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实施“生态”的战略,紧扣“应先行、走前头、争上游”实践载体,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促进我县生态良性循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组团。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县“四绿”工程达到市要求,60%的乡(镇)街道、30%的村(居、社区)完成市级以上系列生态创建。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三、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

要按照县政府关于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政文〔〕80号)的要求,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县支流(内河)水质恶化趋势,保障饮用水安全。

1、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为重点,加强干流沿岸村镇及各乡镇境内所有支流(内河)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支流(内河)的水质。

2、继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县、建制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年底,各级政府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设置饮用水源地地界标志、宣传告示牌及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重点要抓好溪源宫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治理和三溪口水库的围网建设、生活污染治理及关闭取缔福清调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及与供水无关的项目;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加快乡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各地政府在年6月底前完成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与卫生评估、水源地划定及规划编制并上报;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1、制定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将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分解落实到相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并依照所下达的养殖总量控制和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地政府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在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青口片陶江流域及支流两侧、荆溪镇荆溪、桐溪上游、上街溪源宫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和出现回潮的地方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并严肃追究责任。山区、半山区乡镇要根据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加强管理,防止畜禽养殖无序盲目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至2012年底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县直各部门在实施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前,暂停审批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4、加强分散畜禽养殖管理。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猪存栏原则上不得超过3头,且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制定县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全部取缔现有分布在干流的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年底前,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库、敏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营、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底前南通、青口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荆溪污水处理厂应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对选址规模进行进一步论证,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加快完善青口汽车城污水处理厂、上街大学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汽车城内所有企业污水、上街旧城区和南屿片区的污水管网接驳工作,污水处理负荷率达到60%以上。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县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县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各乡镇(街道)建成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年底前,完成80%乡(镇)和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地政府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县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地政府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因地制宜,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规范工业区管理;县经贸局负责制定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业集中区整治方案,并指导推进工业集中区整治工作。至2012年底前,全县乡(镇)、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2、加强工业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对列入工业污染整治重点的重金属、造纸、制革、制药、纺织印染、化工、食品加工(包括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对超标排放或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列入限期治理企业名单,并严肃查处企业偷漏排行为。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废水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3、加强医疗行业的污染治理。年建成青口、上街、南屿、荆溪和鸿尾等五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卫生系统的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4、加强制砖行业的污染治理。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粘土砖厂拆除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全县违规违法的53家机砖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县交通干道两侧土砖窑。

5、强化矿山污染整治,实施总量控制方案。相关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关闭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及时公布年石材开采总量,达到逐年递减10%的目标,并分解落实到每个矿山企业;责令矿山企业配套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禁止在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内设立矿山开采企业或开采点。

6、加大整顿和规范河砂开采力度。县水利局负责监督落实河砂开采的整治,牵头组织清理取缔在禁采区开采以及无证照开采河砂的违法企业,严厉打击超量开采、盗采偷挖河砂等违法行为,确保防洪、通航河水利工程安全,保障河砂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地政府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业化肥施用控制方案,化肥施用强度应逐年递减5%以上;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应小于250公斤/公顷。

3、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药施用方案,重点解决农药施用量、农药流失量大的突出问题;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药施用强度应小于3公斤/公顷。

4、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地政府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从年开始,农膜使用量及流失量均要逐年递减15%,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5、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从年开始,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10%,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县农业局在年底前,摸清全县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乡(镇)、村绿化建设。县林业局牵头制定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方案,启动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建设;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按照“四绿”工程的要求抓好落实。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县水利局牵头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保、水利、林业、畜牧渔业局等部门要加强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

4、保护生物多样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七)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全县从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家、市级生态县创建工作,2016年前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在年底前,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完成县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完成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并公布实施,制定生态创建实施方案,作好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和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和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创建,落实创建责任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年创建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3个省级、16个市级生态村。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底前,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乡(镇)街道环保所(站),村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环保工作重心要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并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县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县、乡(镇)街道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和项目,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3、逐步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经费预算。县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县农村三级环境管理、监测标准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监测和监控能力。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贯彻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榕政综{}35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农村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农村环保及生态创建资金投入实施编制预算;县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创建建设规划,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镇)街道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实施指导;县环保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划定、规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农村环保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协会建设,生态创建等实施指导;县水利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监测实施指导;县卫生局对全县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的监督监测实施指导;县农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化肥农药控制、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农村普及清洁能源等实施指导;县畜牧渔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水产养殖规划,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指导。县建设局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实施指导;县爱卫办对全县农村爱国卫生和农村改厕实施指导;县经贸局对农村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农村工业集中区污染防治实施指导;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矿山整治和植被恢复实施指导;县林业局对农村绿化建设实施指导;县科技局对全县农村环保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实施指导。

(四)完善乡(镇)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政府应适时提请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开展辖区内乡(镇)街道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生态乡(镇)街道及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增强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各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用于农村环保科研和开发的资金应逐年提高2%。

2、加大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县科技、环保、农业、建设、畜牧渔业等部门每年应推出一批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政府将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1、规范环境监测职能分工。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工业行业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建设部门负责风景名胜区环境监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土壤环境、水土保护流失区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流域、湖库环境监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发展改革局同经贸、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农村引进项目的政策把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等环境监管,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执法监管年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3、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环境监控中心,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当地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水质、空气自动站,完成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环保监察能力建设,监察机构通过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

(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第3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1.1知识维所谓知识维,即是一系列用于矿山环境管理工作的知识技能和工具方法的总和。矿山环境污染与防治也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在矿山环境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筹学、控制论等项目管理知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有:效益费用比较法、环境调查法、环境教育法、技术修复法和法律行政干预等。

1.2时间维矿山的开发需要经过项目立项、规划与设计、基础建设、投产运营和停产后的矿区处理阶段。矿山项目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繁荣,最后衰退的过程,因此,矿山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应始终贯穿于矿山的整个矿山生产发展过程,并且应灵活变化以适应矿山项目的各个不同阶段。

2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以矿山开发项目的生命周期(时间维)为主线,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结合矿山实际的环境问题(逻辑维),采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知识维)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为矿山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打好基础。

2.1矿山开发立项阶段的环境问题项目的开发立项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立项—融资和选址等。通过此阶段分析矿山资料可以了解矿山的地理地质和自然环境情况。对于矿山环境而言,此阶段并没有人为因素的参与,处于未开发阶段,但此阶段应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2.2矿山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环境问题规划与设计阶段的标志是施工组织计划和方案的形成。在这一阶段,虽然人为因素未参与影响矿山环境,但是这一阶段中制定的规划范围和所采用的施工组织计划对以后的矿山生产有较大的影响,矿山环境问题来源于矿山生产过程,不同的矿山规划范围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矿山生产所采用的设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有差异。另外,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施工组织计划和方案对整个项目的后续阶段有直接影响,如工艺方案、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等,这一系列因素与矿山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3矿山基础建设阶段的环境问题基础建设阶段是整个矿山开发项目的重要阶段,其建设依据是矿山规划与设计阶段形成的施工组织计划与方案。随着一系列矿山工程的形成和设备设施的进入,经过基础建设阶段的矿山进入待产阶段,矿山的环境从这一阶段开始有了人为因素的参与。

2.4矿山投产运营阶段的环境问题矿山进入了正式的生产阶段,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采矿、矿物加工和尾矿处理。采矿过程包含了大量的施工工程和机械设备的引入,并且随着矿石的采出,矿床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矿床开采的一系列工程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例如:爆破过程产生的炮烟,矿山机械运行产生的烟尘和噪声等。在矿物加工过程中,矿物的提炼和洗矿产生的污水,直接影响了矿区的水质。矿石经过矿物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尾矿被排到尾矿库。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尾矿库也随之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占地面积越来越广,尾矿中含有金属矿物质,对尾矿库周围的植物和水源造成重金属污染,给生活在尾矿库周围居民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2.5矿山停产后矿区处理阶段的环境问题矿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的进行,矿物资源越来越少,最终开采完毕,矿山也随之停产,但是矿山开采项目并没有因此终止,矿石采出后的采空区和尾矿库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然而,矿山停产后便没有经济来源,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矿山企业不会对停产的矿山做任何处理,任由其自然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变化,未经处理的采空区可能发生塌陷等地质灾害,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这是矿山环境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但也是最容易被轻视的问题。

3矿山环境管理措施

矿山环境管理的目的在于防止和控制矿山环境污染和恶化,重在防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企业理念根深蒂固,肆无忌惮地对环境进行破坏。最后付出的代价都远大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此,对于矿山环境问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3.1完善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大多数矿山企业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和资金治理和恢复矿山环境。为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应进一步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的高度和严肃性来明确矿山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矿山企业必须对矿山环境负责,树立“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3.2提高技术水平矿石的大面积开采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来治理和恢复矿山环境。近年来,我国在矿山土地复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从专业的角度看,这些恢复治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专门的规划与设计,治理工作不到位,所涉及的治理技术只是针对局部特点,未得到推广。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普遍适用的矿山环境治理操作规范,研究推广实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以指导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工作。

3.3加强现场检查和监督在矿山开发的每个阶段都会对矿山环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现场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既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又是对矿山工作人员环保意识的检查。对矿山企业进行环境检查监督方法是设立环境监测站,监测内容包括矿区和矿区影响范内的环境质量状况,矿区各个生产环节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的情况等。矿区绿化还原情况;废水、废渣、废气和尾矿的排放情况等,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4全面调查分析矿区环境矿山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环境调查作为这个复杂大系统中的一个步骤应做到全面有序。首先分析矿山环境的污染源,矿山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其次调查并明确污染源的来源。例如:地形地貌的破坏主要由地下矿床的采出引起;水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废水的排放以及堆积物;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的运行和废气的排放。最后还应调查净化设备运转情况以及植被种植情况和规模等。此外,还需调查访问矿区影响范围内居民区,了解矿区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污染范围,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和要求研究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3.5科学化矿山环境管理矿山出现环境问题,将会对矿山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矿山经营管理必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做到降低生产能耗的同时消除环境污染,从而达到科学经济的治理效果。环境管理工作应从基层展开,建立环保岗位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度,确保基层环保工作的落实,将零污染生产的效果体现在基层。

3.6智能化、数字化矿山,将科技融入管理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数字化矿山不仅是当前时代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智能化的生产设备不仅节约能源、效率高而且污染小;数字化的操作和管理模式安全性高、效果好。将科技融入生产和管理,是建立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矿山的根本保障。

4结论

第4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成人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谋划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

 

大屯煤电公司函授站和江苏煤电技师学院合署办公,自1994年成立以来,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本人结合大屯函授站的现状,浅谈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国家职业教育虽然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增长,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依然不到位。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

 

(二)公共财政投入依然不足。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资金仍不足,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滚动,后劲不足。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依然短缺。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进过煤矿、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

 

二、大屯函授站成人教育工作的现状

 

大屯函授站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有其发展中的个性问题,但其本质,发展的共性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综合大屯函授站的实际,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招生困难。成人教育更是进入了火热的发展阶段。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成人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多样化,成人教育招生也成为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这是存在的一个招生难的问题。

 

(二)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目前大屯函授站的教师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招聘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二是聘请一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退休职工或返聘离退休教师;三是从公司内部聘请行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四是由公司二级单位调入我校的从教人员。这些类型的教师各有自身的特点,但都需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专业技能。

 

(三)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实训设备数量、场地、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设置有待创新。成人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必须瞄准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按照学员实现个人就业、转岗发展、提高技术层次来设置专业。

 

三、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教师职责、教师考勤制定、课堂教学制度、考核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备课制度、教学纪律及教职工奖惩制度等多种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依,以制度管理人,创新绩效管理。根据细化、量化考核结果,根据业绩大小及工作效率的高低,建立完整、公平、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也是学习化的社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人教育办成一个多种方式教学,多种渠道办学,多方位感受教学的立体式教学服务体系。任课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断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注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大教学知识量,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逐步做到最优化和信息化。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突出质量观念。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要确保教学质量,不仅要靠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应有计划的选派部分成教老师参加技能培训或业务进修。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正胜任成人教育教学。在教师中开展优质课评选,写优质教案,优质论文等活动。加强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深入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牢固树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忠于企业的优秀职业品质,根据现代煤矿生产发展的需求,探索与二级单位紧密对接的培养模式,实行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创新专业设置和学习方法。一方面,加强对矿山机电、机械电子工程、采矿工程等老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宣传。使之成为优势专业。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走向。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主动走向社会。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自学、上网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大屯函授站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在沛县地区唯一的函授站、教学点。在师资、专业设置、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按照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布局,努力打造大屯函授教育的特色品牌。

第5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关键词:林地资源;保护;破坏;生态平衡

1 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地占地面积逐年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的逐渐增加,无论是铁路施工、隧道开发、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石油化工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大量的征占使用了我国的林地,使征占用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同时,贵州省陆续开展与林业相关的经济发展项目,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为更好地提高建筑的生态环境,项目的开展往往会选择林地附近。占用一定的林地资源提升经济项目的整体升值空间,在这种原理的应用下,林地的征用面积越来越多,使林地的整体占用面积逐年减少。

另外,林地占地面积减少还由于一些违法人员的非法占用。由于目前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的提高,违法人员的不法企图放在了林地方面。例如非法采矿活动,将矿山附近的林地资源大量砍伐,建筑大量厂房,占用林地[1]。

1.2 各地区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分区管理办法

贵州地区林业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很多地区都没有对所在区域的林地资源进行区分,还是采用统一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适用性上不能够满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征收森林植被恢复时采用的是统一标准,这针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承受,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标准相对较高,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将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进行区分,这就会使林业建设项目转为占用,限制公益性项目发展,对林地保护产生负面的影响。

1.3 对林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部分地区对林地保护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林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部分山区,随意占用林地现象较为常见,对林地保护意识较差,传统的林地观念较深,使得相关林地利用保护部门的工作开展过程较为困难。同时,在对林地保护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林地的管理措施不科学,以及监测手段不合理,都使得林地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缺乏一定的林地保护措施与执法力度,对林地任意开采及土建没有严格控制,使林地资源逐渐流失。

1.4 林地经营方式不科学

粗放型的林地经营方式,一方面对林地工程的造林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造林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对林地资源整体的结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粗放经营使林木存在质量差异,影响林地整体效益[2]。另外,还存在部分闲置林地或荒地缺乏合理开发现象,使得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针对林地保护利用的有效对策

2.1 强化宣传相关林地保护法规,降低林地征占用率

我国对林地保护利用方面法规宣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要以林地保护利用为主要对象,对不合理征占用林地现象进行充分宣传。在林地使用方面要加大控制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林地使用程序,使林地保护得到全过程的监管控制,增加保护力度。另外,对林地资源的保护要适当进行刑事惩罚,对恶意占用或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人员,严格进行法律制裁,通过法律这一有效手段从根本上控制林地的非法征占用。

2.2 明确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提升林地监管的有效性

贵州地区基层林业站与生产单位强化合作关系,扩大林地保护工作范围,对非法侵占林地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查处工作。并且林业主管部门在管理、技术等方面对基层林业站进行指导与监督,提升林地的控制能力。并且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工作。政府及相关林业、土地管理部门,对当地的土地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掌握,对林地的分布和使用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分析,根据有效信息进行土地的规划利用。合理的规划利用包括对具体区域采用具体的改造方案,根据土地使用的现状进行“因地种树”,科学进行林地改造。相关部门应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资金的设立,保证土地改造中资金运行到位,提高未利用土地改造成功率,增加林地占地面积[4]。

2.3 加强林地保护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大林地保护利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人们对林地保护意识,同时认识到林地资源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林地保护观念要不断加强,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做到保护林地资源。加强林地保护工作,建立相关林地管理考核制度,促进林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宣传保护林地,人人有责,合理使用林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共有资源,实现“中国梦”。

3 结束语

林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为有效避免林地保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林地保护力度,从各方面进行有效措施的落实实施,切实保证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整体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 唐才义.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3(2)

第6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一、确立符合市情的工业发展思路

 

一是澄清模糊认识,强化发展理念。正确理解“限制性”区域政策,不要被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手脚;正确看待“工业腿短”,不要被其丧失了我们的发展决心和信心;正确实施“双轮驱动”,不要倚轻倚重导致新型工业化滞后发展延缓城镇化速度。历史证明,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利川经济的格局、推动了全市的发展。因此,利川要发展进步,必须要发挥工业经济的积极性作用,切实树立突破性、优先发展工业经济的观念,突出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和支撑的观念,充分认识、发现和掌握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着力在“打基础、稳增长、调结构”上做文章,采取措施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它更好地为利川文明和发展服务。

 

二是明确工业发展方向。根据利川区位、资源禀赋和历史经验,结合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利川要明确提出并坚持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旅游办工业的方向不动摇、不折腾。在此基础上,根据利川在恩施州发展规划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科学谋划全市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措施,推动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在近期,坚持围绕本地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明确风水电、天然气、煤炭、高岭土、硫铁矿、医药、富硒绿色食品、水泥、石材等产业的支柱地位,在两三年内形成各自产值达到5—10亿元。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以农副产品、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茶、米、油、肉、菜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使其在各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坚持围绕旅游办工业,随着“两路”尤其是动车的开通,利川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高发期,我们要抓住旅游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同时,我们要支持巴王酒业、烟花爆竹、矿泉水、再生资源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地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

 

二、建立坚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一是成立一个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调度有力的全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谋划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问题。其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调度、化解难题、落实奖惩。其办公室应为常设办事机构,与市经信局经济运行股合署办公,并有独立人员编制、工作职责和业务经费,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经济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筹划重大项目、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为加强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和管理,建议成立矿产开发管理办公室,统筹煤炭、石材、非煤矿山勘探、开发和管理,归口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扭转各自为政的格局和弊端。

 

二是科学合理进行市级领导分工。工业经济涉及发改、经信、财政、税收、金融、质监、环保、住建、国土、规划、工商、商务、安监、电力、自来水、天然气、信息化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如果在市级领导分工上兼顾到工业经济各生产要素的协调调度方方面面,就减少了平常工作的难度和阻碍。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涉及工业经济的资金、项目、招商、政策等事项,无论财政支持资金、信贷支持资金或是项目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在决策、使用、管理上都应建立起一个协调统筹机制。二要建立工业经济月分析、季调度制度,帮助企业掌握市场走势,了解市场行情,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三要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要像支持农村扶贫工作一样,建立起“131”即一个市级领导带领三个部门联系一家重点骨干企业的制度,充分发挥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资源和个人资源优势,深入企业解剖麻雀,帮助企业明晰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企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采取措施做大做强。四要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要坚持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并重,将工业增加值、市场主体培育、项目建设和扩能技改,工业入库税收、就业人数、品牌商标创建等关键指标纳入考评范围,将目标、手段、奖惩有机结合起来,敢于实行奖励,通过目标考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惩罚把压力变动力、动力变积极性,增强约束力。

 

四是必须强化工业经济部门的职能作用。要配强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决工业主管部门职能与工作不协调、人员数量不够、业务不懂行、服务手段不多、经费预算不足、发展谋划不力的问题。要赋予一定的工作手段和措施,发挥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熟悉企业情况、有专门班子和人员的优势,参与项目、招商、资金分配,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五是要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民间组织。建立政府部门联系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行业宏观管理和服务的助手。

 

三、制定高效实用政策破解难题

 

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要继续执行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在每年800万元的基础上再按上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增加部分的4%注入,市财政、经信部门要制定简单易行、切实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将有限的资金用足用活,避免挪作它用和有政策预算没有资金使用的现象。在满足工业经济工作经费、项目经费、年度目标考核奖励经费的同时,建议用一部分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用于加强对龙头企业和鼓励类成长型企业的优先支持;以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和转型升级。

 

二是用好用活上级支持资金。应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武陵山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和分配、管理办法,集中支持一批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

 

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要发挥财政资金优势,鼓励利用民间资本,督促宏财担保公司等机构增资扩股做大做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境外投融资担保机构进入利川,增强融资担保能力,降低担保费用,减少企业融资成本;要继续引进专业银行来利川落户;要以目标责任考核方式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工业企业信贷资金投放额度;要建立“金融顾问”制度,由经信部门和人民银行向各商业银行推荐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企业,由专业银行对企业进行“一对一”金融专业服务,帮扶企业组织筹措资金;要制订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股份制改造,规范管理,进军资本市场融资;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取消限制性门槛,帮助企业更快发展;政府要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实现银企“双赢”;要探索其它融资抵押方式,如出口企业订单质押、股权、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进行融资,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建议以利川市企业联合会为平台,利用财政资金间隙每年列出5000—10000万元,鼓励企业自愿出资联合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或担保机构,探索更多支持工业企业融资发展的新路子,以低于市场利息、高于银行利息的办法短期贷予工业企业周转使用。

 

四是要破解工业用地难题。要抓住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机遇,预留工业用地,实行工业用地指标单列;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小型工业园,允许集体土地流转办工业,待条件成熟后千方百计办理工业用地变性手续。要处理好工业用地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关系,优先保证工业用地。要探索创新工业集约用地模式,在工业园区建设“廉租性”工业标准厂房,鼓励企业入住发展;鼓励农民带地入股进厂,向农民租用宅基地等方法解决乡镇办工业用地难题。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管理人才或是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从政府层面讲,要研究和建立一套引进、留住、培育、使用的激励机制,让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要注重本地适用性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进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地职业技术学校和行政学院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方式,加强这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千方百计满足利川工业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要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凡提出有技术难题并得到攻克,产生规模效益的项目,市财政应编列“科研与创新”预算经费采取补偿奖励予以支持。要相应增加工业经济职能部门的领导职数和专业工作人员编制数,使其有足够懂行的人员指导、服务企业发展。要设立人才引进、使用、创新发展基金,奖励科技创新和发明,表彰优秀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企业层面讲,要有求贤若渴理念,有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基本的生活、工作条件。

 

六是要研究电力政策。发展工业经济,电力是关键。由于电力体制整体上划至省级,形成新的行业垄断。今后工业用电地方更加没有统筹协调权。政府要利用一切机会为企业呼吁,争取加大投入,改善供用电条件,并研究争取与平原地区一样的用电政策,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

 

四、建强产业聚集的发展载体

 

一是要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利川腾龙开发区要解决经济开发与发展工业经济的体制障碍,建议以实体经济尤其要以工业经济为主、城市经营为辅,不能主辅异位,更不能形成“两张皮”。按照集聚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工业来规划定位,谋划发展。围绕现有骨干企业、优势产业、行业企业关联度,主动衔接,延长产业链。要精心打造工业企业的精品名牌,带动其它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优化布局,分类管理。对现有园区要实行功能划分、实行分类管理,使之各具特色。要在忠路、毛坝、柏杨、汪营、谋道等适合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乡镇谋划乡镇工业园区。要划分市级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基本功能,把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用水用电用地相对较多的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引入乡镇工业园;对产业具有带动性、发展潜力且无污染、低耗能的项目和企业引进市级工业园区。

 

三是节约用地、提高效率。要千方百计地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加大土地收储力度,让大企业、大项目能够顺利落户建设;要盘活土地存量,对已供地而久未动工的项目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整顿,视其情况或按政策收回,或督促开工建设,坚决杜绝围墙圈地现象再度发生;对在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促其“退城进园”:对新引进的产业项目,要强化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和税收贡献,鼓励建设两层或多层厂房,不提倡建设“花园式”工厂浪费土地;审核调整园区道路、公共设施和绿化等规划指标,防止指标过多、规划超前造成土地闲置浪费;探索园区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用地模式,解决工业用地难问题。

 

四是创办实体,自主发展。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做实腾龙开发区,划给其一定的“地盘”,不然,长期借助其他行政区域掣肘发展;做实振业等投资公司,使之形成和增强投融资能力;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力,突破现有体制和政策的束缚,把开发区当成利川的特区来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善园区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利川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五、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抓手

 

一是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坚持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是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开展资源勘探,弄清楚矿产资源情况,制定开发计划,全力招商引资,促进精深开发,做大这个产业。一要“摸清三个底数”。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开展矿产资源情况勘探,摸清管辖区内资源种类、品位、储量家底;开展矿产资源流向调查,摸清流出的资源别人在干什么;开展矿产资源项目调查,摸清我们可能引进什么项目来开发现有资源。通过这些具体扎实的调查摸底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二要做好开发规划,谋划和编制大项目。要加大现有煤矿的升级改造,做实兼并重组,形成120万吨的煤炭产能。同时,要加大车家营、黑核坝煤炭勘探,力争在近年内申报1-2个年产30万吨的煤矿项目。要向上争取以淘汰落后产能换取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要充分利用我市水资源“锶”含量高的优势,开发矿泉水资源。三要加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卖原材料和搞粗加工,引导鼓励企业进入规划的工业园区,开展深加工、再利用、形成产业链。四要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是要培植市场主体,加强支柱产业建设。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引导生产要素向行业重点企业聚集;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推动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扩充经济总量。要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机制、一笔经费、一抓到底”的模式,推动建立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格局,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政策上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

 

三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一要谋划项目,积极争取投资。要结合我们的特色资源开展项目谋划,结合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项目,根据产业政策无中生有编制项目,通过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推动利川工业经济发展。二要走南闯北,大力招商引资。要依托本地资源开展招商,要选择项目进行招商,要创新方式大力招商,要开展专业招标,要将招商引资逐步转变为招商引智,促进利川快速发展。

 

四是加强企业管理,促使企业转型升级。一要进一步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二要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转变,尤其要对企业运营成本加强控制,降低其财务风险,以确保企业现金流和资金链畅通高效,维持长久发展。三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管理办法和信息化的手段,对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规范化管理,按照工业企业生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并建立相应监控体系,确保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实效起到积极作用。四要主动协助企业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产品品种和结构,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五要强化质量管理,树立商标、品牌和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长久持续发展。

第7篇:绿色矿山建设考核制度范文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来,*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及*、*、*、*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制约着*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不高,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足;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大,环境污染治理任务重;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

进入新时期、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要求*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对*提出的“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目前的9.8∶58.2∶32调整为8∶55∶37;轻重工业比例由34∶66调整为40∶6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提高到3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能耗比“*”末降低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6%以上;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

(三)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一是树立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增长的新理念;二是树立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拉动增长的新理念;三是树立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拉动增长的新理念;四是树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共同带动增长的新理念;五是树立生产业和新型流通业带动增长的新理念。

(四)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一要加强投资调控和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源头管理。二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省鼓励发展的行业选上项目,严格控制“三高”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用增量结构的优化促进存量结构的优化。三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排头兵,确保主要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积极发展棉花、油料、瓜菜、水果、干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区),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把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园艺、林果、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渔业工厂化健康养殖,培育优势主导水产业,促进*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建设。实施农业科技促进行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龙头企业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继续实施并完善对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出口创汇、村企互动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担保贷款、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

(三)强化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财力支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要确保用于农业。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与修复及耕地开发。省级财政安排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及巨灾风险准备金。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鼓励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产业基地和出口创新基地,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大对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做大做强计算机、通信、信息家电产业,发展壮大电子材料、元器件和软件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器件、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和机床电子等新兴产业。

培植生物产业。积极推动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运用。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施生物专项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用生物技术培育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新品种,提高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电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优质高分子材料、膜材料、新型纤维、高技术陶瓷、智能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打造硅材料、光电材料、氟材料、发光材料和碳纤维、玻璃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促进电子通信、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发电及输变电、现代农业、工程建筑机械、重型机械、轻纺机械、专业成套设备、环保、新能源等十个领域重大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做大做强汽车工业。依托骨干企业,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高档客车、重型汽车,改造提升轻型车、改装车和特种车制造水平。大力发展先进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传感器、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严格控制农用车、低速货车、低档改装车和高耗材、高耗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发展。

促进船舶工业发展。鼓励发展高性能、高技术特种船舶和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运输船、散货船、万吨级以上的滚装船、客船、豪华游艇和海洋工程装备,着力打造青岛、日照、烟台、威海、济宁等船舶修造基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禁中小型船舶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以提高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业竞争力。

优化发展冶金工业。严格控制新增炼铁、炼钢、轧钢、电解铝、电解铜、氧化铝、铁合金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汽车、机械、船舶、家电等行业专用优质钢材,鼓励电解铝、电解铜的高精度深加工,发展高精板、带、箔、管材等产品。加快推进骨干企业联合重组,尽快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充分利用海水、卤水资源,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和附加值高的添加剂、防腐剂、助剂等专用精细化学品。控制传统煤化工产品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品。严格电石、焦炭等行业准入管理,坚决淘汰化肥、烧碱、纯碱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

调整石化产业布局。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鼓励在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合理规划建设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石化项目,大力发展石油裂解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加快关停并转小炼油装置,推进产业聚集和规模发展。适度发展橡胶加工,严格控制新建斜交胎、力车胎项目。

集约发展建材工业。在等量或超量淘汰立窑产能的基础上,按规划布局适度建设日产5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并形成大型旋窑熟料基地。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淘汰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到2010年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鼓励开发生产优质浮法玻璃及市场需要的特殊品种和玻璃深加工产品。加大玻璃纤维深加工产品研发。严禁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发展节能、利废和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

加快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加强节水、降污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严格控制新增制浆造纸能力。支持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鼓励利用废纸、木浆和商品木片资源,发展低水耗、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种纸、高档文化纸及纸板等,严格限制低档纸及纸板项目建设。今后,不再新布点制浆造纸企业,大力压缩麦草制浆规模。

推进食品工业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保鲜、分离等先进技术,以粮油、肉禽、水产、果蔬、乳制品和饮料的加工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转化增值能力。鼓励甜高粱、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开发生产,严格限制粮食酒精项目建设。

加快纺织工业上档升级。积极开发纺织新材料,鼓励发展高档纺织面料和高档服装,大力发展家用和产业用纺织产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产品比重,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严格限制新增棉、毛纺低水平生产能力。加快印染、皮革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

在改造设备工艺上下功夫。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企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由50%左右提高到6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由25%左右提高到30%。

(四)努力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坚持节约优先、节约与开源并重的方针,着力改善*省的能源结构。

有序发展煤炭工业。坚持开发、保护、调入统筹规划,稳定生产规模,控制开发强度,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建设百万吨级以上大型现代化矿井,不再建设45万吨燉年以下矿井,淘汰现有9万吨燉年以下矿井。2010年前,全省煤炭产量控制在1.5亿吨以内,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和原煤入洗率均提高到60%以上。

优化调整电源结构。积极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环保机组,单机60万千瓦以上机组必须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技术。禁止建设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机组。加快淘汰单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汽机组。大中型城市新上热电联产项目原则上建设30万千瓦级以上供热机组。支持发展利用海水、中水、矿坑水、空冷冷却机组。加快核电、风电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到2010年,30万千瓦级以上主力机型装机容量比例提高到55%,热电联产机组比例提高到35%。

大力发展新能源。重点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实施农村沼气推广工程。制定促进新能源发展激励政策。实施新能源发展配额目标管理制度,明确各主要能源企业新能源发展目标,引导企业积极投资新能源产业;达不到新能源市场配额目标要求的,限制其发展常规项目。制定促进新能源发展价格政策。到2010年,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1000万吨标准煤,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由目前的不足1%提高到5%。

(五)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抓紧制定《*省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格环保、安全、技术、土地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品,配套完善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对限制类项目,省以下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得核准和备案。

五、加快繁荣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一)拓展生产业。

优先发展金融业。整合金融资源,把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全省金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大做强恒丰银行,做精做专城市商业银行,加快组建*省农村合作银行和省内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吸引省外、国外优质金融机构来*省开设分支机构或外资法人银行。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和小额信贷,拓展保险市场。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公路客货运输、城市公共交通、铁路、民航、港口等综合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运输网,提高运输效率。加强物流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构筑鲁东、鲁中、鲁南三大物流聚集区。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产品集散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物流业利用外资,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促进物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等经济鉴证类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加快发展会展业。

(二)提升消费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化运作方式和集团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广告会展等十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扶持发展创意产业和工艺美术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整合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精品旅游线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用好旅游扶持资金,塑造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实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大力振兴鲁菜,开发风味小吃与艺术表演融为一体的服务项目。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经营业态多样化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按照优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培强做大农产品流通企业。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和修理服务等,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三)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放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按GDP的万分之0.5的比例足额到位。各市要根据经济总量的比例和自身财政状况,在预算内安排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安排使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支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流通、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商务服务、科教文卫、社会中介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的发展项目。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优先安排符合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服务业领域有关项目的贷款资金。增加省级国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扶持发展中小服务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考核力度。做好省对设区的市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考核,对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奖励。各市要相应建立对县(市、区)的考核制度,形成发展服务业的浓厚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以外的所有服务业领域。搞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及时向社会公布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7年,实现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

六、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选择*省具有优势和对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和生态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显著提升*省原始创新能力。

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工程。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海洋工程等领域为重点,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每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研设备更新步伐,积极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框架,重点支持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农作物、眼科、心脑血管、优生优育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10年,争取筹建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企业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重视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以上,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年增2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每家拥有3-5项自主知识产权。加大专利技术的实施力度,采取风险投资、贷款贴息等措施,推进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二)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于一体的科技骨干型企业;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十一五”期间,推动全省200家重点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专利管理机构,培育100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

大力推进政产学研金结合。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深化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和高校的合作。支持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并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优化各类科技资金结构,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重点。

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用足用活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5%、重点企业占3%、一般企业占1%的要求,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自主创新产品、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加快建立和完善创业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公司,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主板和中小板市场。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重点抓好“泰山学者”工程、“首席技师”活动和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高技术带头人、中青年业务骨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打造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等三支队伍。建立健全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企业培训为主体,各类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

(一)突出抓好节能降耗。

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审核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参照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标准,并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强制性门槛。

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煤炭、电力、化工、造纸、建材、冶金等行业千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搞好100项重大节能技术、100项重大节能装备和100项重大节能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

改进发电调度方式。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调度原则,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能耗低、排放少的高效环保大机组,优先调度多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到2010年,全省发电机组发电标准煤耗比2005年降低10克燉千瓦时。

实施用能差别价格政策。制定行业用能限额和控制标准,对政府定价的电、气、油等能源,实行超标准能耗定额递进加价,运用价格杠杆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二)大力推进节约用水。

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耐旱、高效农作物生产。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变革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大力发展免(少)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等,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强制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和器具,提高工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强制推行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和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的中水回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重大工业项目要充分利用城市中水和矿坑排水,严格控制使用地下水。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中水回用率达到30%。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降低漏失率。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以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为重点,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应用,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加快沿海地区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海水利用率。沿海工业企业要多用海水,少用淡水。具备利用海水条件的新建电厂和年用淡水量超过200万立方米的工业项目,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工程。

利用价格措施促进节水。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资源差别定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措施。逐步提高水资源费标准,合理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尽快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位。坚持总量控制、分类计价、定量供应、超额加价的原则,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和限额用水。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资源有序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管理,建立健全矿业开采准入、资质管理等制度,适度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限制优势矿种过度开发和过量开采。积极推进境外资源开发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铝土矿等能源和短缺资源领域进行境外合作开发,增加权益资源数量。加快西电东送、西煤东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度,更好地利用省外资源。推进余能资源高效利用。鼓励余热、余压、余汽等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安装余能综合利用设施的,按规定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利用余能资源电力,符合并网调度条件的,供电部门要优先签订并网协议,对并网的机组免交小火电上网配套费,并在核定的上网电量内优先购买。凡属企业自备、不纳入电网统一销售的,实行自发自用。水泥行业现有日产2000吨以上和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安装或建设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到2010年,全省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具备利用条件的余能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拓展火电厂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的运用领域,大力发展利废建材和新型墙体材料。到2010年,粉煤灰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加工和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推行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沼气、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到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适宜地区25%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搞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抓住*省作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型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到2008年,创建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

八、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审批和供应土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开发和服务业建设项目用地。对于禁止类项目及未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市场准入门槛的允许类项目,不予安排用地。对于限制类项目用地,必须依据有关规定从严审批。

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对经济发展热点地区、特殊行业和项目,要认真研究提高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存量土地的有效途径。加快塌陷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

(二)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和碧海行动计划,抓好*省南水北调及沿线等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造纸、酿造、印染、化工、医药、冶金、电镀等行业的水污染防治。关停年产5万吨以下麦草浆、5000吨以下酿酒、10万张以下皮革生产线和20万吨以下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4.3立方米以下焦炉。2010年前,所有燃煤电厂全部安装并运行脱硫装置,新建电厂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装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抓好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搞好生态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做好土地整治开发与复垦。抓紧做好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以国土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建设,重点抓好荒山、荒滩、荒地造林及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林网建设,使全省生态质量有明显改观。

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依法限制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污染严重且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

九、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