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

第1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音乐》考试分为学科知识与技能和教学实施两部分。

学科知识与技能:

掌握和运用与初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音乐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具备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指挥能力与创编能力。熟悉中外音乐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了解中外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不同特点。了解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关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音乐学科最新信息与动态。教学实施:

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教学手段,积极完成教学任务。能够利用自身音乐特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对课堂音乐教学进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鼓励学生在互动中达成学习目标。能够在课堂中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能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人文学科教师素养知识技能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第3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一、 内容选择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课标实验教材是在分析了当今社会形势的前提下以新的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编写的,它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原有教材在曲目选择上偏于保守传统,多是离学生年龄特征及生活经验较远的革命歌曲或欧洲古典音乐,学生觉得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音乐相距甚远,心理上产生距离感,难以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实验教材遵循《标准》中关于教材编写的“以学生为本”和“开放性”原则,保留原教材中经典老歌和古典音乐,分别组成不同的单元,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大。同时增加了新近创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歌曲,比如:《东方之珠》、《难忘今宵》等。这种“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编选方法,不仅使学生们觉得亲切,提高了学习兴趣,使主动学习有了前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脱节的问题。

2. 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首先教材的内容应该是美的。原有教材由于对音乐教育价值理解有所偏差,一方面过分强调音乐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另一方面在要求上追求系统、全面的专业技术性,而审美性处于弱化的地位。除经典老歌和古典音乐外,一部分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缺乏美感,歌词像在说教,旋律也或是平淡,或是拗口,学起来有困难,扼杀了学生对音乐原有的兴趣和耐心,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普遍现象恐怕与教材曲目选择的审美性不无关系。

实验教材中选择的曲目在音乐上、歌词上都更具有艺术的美感,学起来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正是渗透到孩子心里的音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选择的都是一些富有艺术美的乐曲,孩子们一定会对音乐课上学的歌百唱不厌,音乐教育真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注重音乐的多样性

音乐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声乐和器乐就可以涵盖的,亦不仅仅是欧洲古典音乐可以代表的,它应该包括广泛的音乐题材和形式,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等等。原有教材曲目多集中在声乐曲,每个歌唱的单元自不必说,在欣赏单元也是以声乐曲为主,器乐曲占不到30%的分量,其他的音乐形式就更是鲜为一见。在内容多样性方面,原有教材本民族音乐占到75%,欧洲古典音乐占15%,其他民族音乐仅占10%,这样的内容结构,很少涉及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

实验教材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在音乐体裁形式方面除了声乐作品还有大量的器乐曲,几乎与声乐作品数量持平。补充了平时学生接触不多的别具风情的外国民族民间音乐,比如第14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介绍了非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也让学生了解到非洲音乐的总体特点及各地区音乐的差异。此外,还有中国戏曲、曲艺音乐,比如专门开辟《梨园金曲》单元,介绍了京剧的概况。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他们更好地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4. 强调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是对音乐学习内容知识体系的重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有教材没有将艺术实践与创造单独提出,用了“思考与练习”这一标题,主要是针对本单元的乐曲作一些技术层面的练习,例如说出几种音乐体裁之间的异同,或是听辨音高、调性等。而在实验教材中明确提出“实践与创造”环节,在培养学生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上提供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机会。具体到从音乐各种表现要素来把握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如:为图画设计适当的音乐,感受不同的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的作用。由易到难的亲自参与音乐创作活动,初级程度以单独的音乐要素为训练内容,如专门的节奏、力度等;而稍高程度则是综合各音乐要素进行创造性音乐实践。通过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不同音乐的比较,把音乐与地理、历史、民俗结合起来。把以前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单调的音乐听音、写谱等技能训练变为有趣的创造活动。

二、 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教材选择了合适的内容,如何安排它们才合情合理是教材编制的又一重要问题。现代课程设计理念有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三种取向,他们分别反映了课程的不同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事实上,现实课程设计多是综合三种取向设计与实施的,只是各有侧重。新教材根据现代课程设计理念,遵循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 关于内容框架线索

原有教材偏重于注重知识因素,这根源于我国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困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需要快速发展,特别是需要大量的知识内容来充实受教育者,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对于普通音乐教育而言,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原教材受整个社会趋势的影响,内容结构安排上以知识体系为线索,是一个以音乐知识由易到难的学科体系。学生唱歌、欣赏的音乐学习活动其实都是为了掌握这些音乐知识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感受、表现音乐的美。分析原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初中音乐教材有两根线:其一是从认识五线谱到学习节奏、节拍、调性、和弦、曲式等一个基本乐理的线条;其二是从民歌、舞曲、进行曲到协奏曲、交响曲等等音乐体裁形式的知识线条。

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文科学被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以社会和学习者因素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因素的观念得到肯定和重视。实验教材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更确切地说这个线索是隐性的,显性的是与学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经验组,即一个一个的小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以一个内容为主题展开的,如:《难忘岁月》、《长江两岸》、《乐海泛舟》等富有诗意的标题。这些主题看似没有严密的学科体系逻辑,却是学生应该积累的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

总体来说原有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纵向的串联,实验教材则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单元的横向的并联。

2. 关于音乐知识的安排

基于以上谈到的从学科知识体系向学生经验体系的转变,重点改变的是对于音乐知识学习的安排。原有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音乐知识”这一小部分,不难发现把这些小部分连缀起来就是一个逻辑严密的音乐知识体系构成的知识线,而这条线是如此清晰而明确地划在了音乐教材上,受到强调和重视。

实验教材中的音乐知识放在了教材的最后“音乐小网站”部分,这种编写思路是力图贴合现代学生上网查阅的新需求,就好像这些知识是学生由上网查找到的资料一样,富有时代感。另一方面,这里的音乐知识,清晰明了,孩子们一看就会明白,不需要老师单独提出来刻意地讲解。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这些音乐知识早已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是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中的,这时集中的一个小部分,其实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唤起、梳理、重新建构。这样,既不至于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而使学生学习没兴趣,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也不会由于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调整、总结,而使知识内容混乱不清。

三、 实验教材仍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验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但毕竟它只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因而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与改进的方面。

迄今为止的课程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将课程整体结构从分散趋于整合;其二,将教育的内容从学术性转变为生活性;其三,将教学方法从注入式转变为尊重学习者的自我活动。

第4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鉴于教师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的建设步伐,以求提升教育质量。虽然教师专业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观念转变、制度建设等,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明确与提升无疑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相伴而行的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日益深化。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为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对

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促进人的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多次强调的那样,“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即它不是音乐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它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但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其基本目标是“育人”。

基于此,《音乐课程标准》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设定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较之原有的音乐课程大纲,《音乐课程标准》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凸现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音乐学习;

在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使其能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弘扬民族音乐,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概言之,《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一种理念,即音乐教育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因此,应从根本上理解音乐课的价值,突出艺术教育的特点,同时渗透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从课程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将会使音乐教师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概括而言,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接受音乐教育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习得,而在于教师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美感效应的体验上。那么对于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音乐表达能力、积极的专业精神与丰富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体验和创造美感。而这不可避免的就会涉及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变革。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源于克拉茨(Kratz)。在承认教师是一门专业的基础上,他于1896年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优秀教师的素质,从而开启了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先河。时至今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结果。在本文中,笔者采用这样的定义:教师专业素质即为“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与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综合的心理品质”;它“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是教师专业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整体要求。

虽然教师专业素质“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我们不应将其基本范畴割裂开来。但鉴于我国实际并与人们的思维习惯保持一致,这里对于“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范畴的界定,我们仍以因素分析的方法,将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分为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等基本组成范畴,即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音乐教师,依照《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其专业素质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专业信念

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坚定专业信念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地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在大多数地方、在很多时候还处于“边缘地位”之际,是否具有坚定的专业信念更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专业知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过多地偏重音乐技能技巧,以致割裂了音乐教育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有机联系。随着课程改革综合化取向的不断增强,《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倡学科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同时,为求胜任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不仅仅是音乐学科知识,而是:

音乐相关学科及一般文化知识

音乐学科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

(三)专业能力

在不断强调综合,不断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今天,仅仅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已不足以构成较为完善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而应在此基础上,具有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及不断反思、进行研究的专业能力,从而形成合理的音乐教师素质能力结构。

音乐能力

教学能力

合作能力

科研能力

(四)专业智慧

教师专业智慧是教师通过实践探索、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素养,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教师能够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及新问题;

教师能够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

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四个方面紧密相关,不容割裂,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有其地位与功能,其中,专业智慧是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专业信念是教师实现音乐教育美育目标的重要人格和伦理保障;专业知识是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知识保障;专业技能则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成功提供了技能保障。对于一名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而言,要想把音乐的美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品尝到在灵动中成功创造的喜悦的话,首先就应当使自身具备这四方面的专业素质。

从上面对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来看,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情感导向、人格魅力、创新精神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等。但由于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中小学虽然设有音乐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有部分中小学,尤其很多农村的学校根本没有音乐教师。此外,许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内,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偏颇,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较为低下的状况,只具备一般的音乐学科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更少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难以肩负《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职责与重任。培养和选拔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具有新的专业素质的优秀音乐教师的造就,离不开高等师资培养机构。反观音乐教师高等师资培养机构,却是问题多多,主要表现为重专业,轻人文,专业培养过于狭窄等,其培养目标与《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的优秀音乐教师尚有一定差距。因此,高等师资培养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等方面的改革是新的优秀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鉴于《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从“头”抓起,在音乐专业师资的招生过程中注重专业人文并重。目前,高师院校的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例如在录取新生时,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入学后,人文类的课程很少,又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机制,以致形成了“高技术、低文化”的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升学后,学业上的压力又使其忙着学专业,对文化课的学习无形中更会松懈。这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成绩越差越学音体美;越学音体美,知识面越是狭窄。这一现状如不扭转,不仅影响着今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更无法通过音乐教学扩大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将会直接阻碍《音乐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有鉴于此,在高校招生时,应要求考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条件(良好的音乐感觉、灵敏的听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一定的演奏演唱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蹈基础等)之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课知识。

其二,确立“培养多能一专音乐人才”的音乐师资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实际需求,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备音乐表现和音乐鉴赏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接受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不仅要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具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还要有一项突出的专长,使自己熟练掌握其中一种器乐和声乐演唱,这样,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需要。这方面,我们可在新生入校后,先不分专业,经系统地必修声乐、舞蹈、器乐两年后,成绩合格者才可以申报专业。如某项专业特别突出者,可在多项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攻读该项专业;如基础学科不合格,则一直全部必修到底,不予以申报专业资格。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那些各项专业均衡发展的学生将来顺利从教,又可以给某项专业特别突出的学生一个宽松的攻读机会,使其能在特长专业上有所作为,颇有借鉴意义。

其三,革新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因此,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应求专,而应求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以专项为主,而应全面发展;不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基于此,高师音乐师资培养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纳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确立拓展课程;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第5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交叉学科 高中音乐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6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不仅要综合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也要综合相关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之形成较全面的审美能力培养体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重交叉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等,共同作用于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新课标要求。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相关教学案例为例,从三方面来论述交叉学科下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综合交叉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手段,丰富高中音乐教学方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以生为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反映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时代性。高中音乐教学作为审美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为学生构筑起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因此,综合交叉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手段,并使之融会贯通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不仅拓展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知识面,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美术、语文、舞蹈、历史、地理甚至数学等学科,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与音乐相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数学的规律与逻辑审美,需要较强的数理能力;地理的山川大河自然审美,又不如音乐的旋律之美更能打动人心……但这些学科的教学手段都可以为音乐教学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审美能力。

以音乐风格变化为例,不管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还是从印象到现代,都与文学、历史有很大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语文、历史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出发,优化整合到音乐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审美能力。以诗歌发展为例,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变化和音乐的发展都有惊人的一致,音乐教学与鉴赏就要充分利用诗歌特别是唐诗的丰富资源,甚至通过谱曲的方式重新演绎唐诗的演唱。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丰富审美能力培养手段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作用于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过程

作为交叉学科,文科类如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课程都与音乐有密切的联系,高中音乐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联系,把握好教学内容尤其是重点与难点,通过联系来解决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困扰,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审美能力对音乐教学的反作用。早在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就包含了六艺,这揭示出学科之间的联系。音乐作为其中一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音乐成果。高中音乐教学要认识到这种规律,从交叉学科中吸收养分,为音乐所用,如此才能推动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交叉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所侧重,如语文重视文学的审美能力、历史注重时代的属性、地理重视地域与民族性、美术关注视觉艺术等,而表面上看音乐是侧重于听觉艺术,但事实并非如此。以《阳关三叠》为例,通过语文、历史、地理等交叉学科的联系,运用到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在脑海里浮现出送别的画面。不仅还原了诗歌本来的历史时代性和民族特色,而且还呈现出立体的音乐场景,从而使学生在交叉学科联系起来的作用下,培养综合审美能力。

三、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丰富高中音乐教学内容,推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高中音乐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不仅有语文诗歌的知识、历史的文艺发展知识,还有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整合渗透到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整合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并进一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对高考知识的掌握。审美能力作为文科类学科发展的重要能力,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语文阅读、作文及文科综合材料题等。

第6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专业素质;核心知识;多学科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6-02

在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高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科设置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声乐、器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音乐师范生能够较为广阔的涉及音乐的几个方向,但是很多理论科目的设置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在之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学习的应有之义。

培养师范类型音乐学生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本理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素养,把握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规律,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年以来,我国对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美并行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行深入,提高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以现代音乐的教育思想去提高专业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1.专业核心知识方面

众所周知,专业核心知识是每个专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教学。乐谱的熟识、歌唱技能的掌握、乐器的弹奏和简单的创作这三个方面是作为音乐师范生必须掌握好的三项专业技能:

1.1乐谱熟识方面:乐谱是一种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熟识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开阔视野,深化对音乐理解的必由之路。虽然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音乐,这样的学习经历可能会使很多同学忽视乐谱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初识音乐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熟识乐谱。

如何才能增强熟识乐谱的能力呢?一是要经常抄写乐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乐谱有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它有更敏锐的感知力。二是要运用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分析作曲家的作曲技巧,每个句子的高低起伏以及和声的设置。三则是要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加强整体上识别乐谱的能力。何谓整体识谱,即是在浏览一遍乐谱的时候就可以把握好整个谱面。虽然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既然我们可以一目十行的读中文小说,指挥家可以在舞台上非常快地读谱,钢琴演奏家可以挥洒自如地沉浸在音乐世界,我们就不会怀疑这一点了。

因此,在教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我们要有很高的耐性,帮助他们从最基本的乐谱开始入门,再根据以上的方法循序渐进,使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入门条件。

1.2歌唱技能方面:歌唱技能是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基本功,流畅自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的音乐类学生的基本条件。歌唱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歌唱的方式为劳动加油打气,为祭神活动呐喊助威。作为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歌唱在今天的社会也依旧很重要。

正所谓"耳濡目染",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己听声辨识的能力,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老师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并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唱出来,让老师可以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此外,在学习某一段或者某一个人的音乐时,一定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要表达的情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

其次,依旧伴奏的不同和演唱情境的不同,要适当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演唱技能,而且演唱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大方,适合得体的肢体语言总会为音乐表演加分不少。

而在以后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互动,以身作则,自己要多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他们唱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是在中小学教学,更要细心观察,让学生自己示范,合唱之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单独的教习。

1.3乐器演奏和简单的创作方面。一门乐器的掌握是音乐师范生的基本能力,单纯的唱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音乐教学。音乐师范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曲风、情绪和旋律的不同选择正确的伴奏,为创造性地音乐学习和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伴奏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情绪表达上的不同,比如说《绿色的梦》这个曲子,它体现的是学生们单纯活泼、青春洋溢的天性,因此在为这首曲子伴奏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跳跃性的和弦来与整个曲子的氛围相匹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整首曲子体现的风格和情感。

在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新课标里,涉及到了音乐创造方面的内容。这就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音乐创造,就是在音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周围的音乐材料和情景进行即兴的创作,比如说简单的歌曲创作和音乐演奏。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呢?首先,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放一些很优美的曲子给他们听,或者把摄影师镜头下的大自然放给他们看。二是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交给他们一些音调,押韵等方面的知识。三,有了美的体验和生活经历之后,语言的积累和创作是音乐创作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看多听一些优秀作词人创作的歌曲,或者欣赏一些中国的唐诗宋词,从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多学科知识素养方面

在上面的专业核心知识方面,具体谈到了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小节里,我将谈一下我们应该具有的多学科知识素养。音乐本来就是一门包容万象的复杂艺术。"综合性"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新方向,所谓综合,就是音乐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和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这方面的职责。因此,在现代教育茁壮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强化自己的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整体艺术素养的三个方面。

2.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和较为偏远的地方,因为教师资源有限,或者说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会把音乐课看成是自己消遣休息的时间。由此,课堂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媒介。语言在这里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而是更为宽泛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这对我们师范生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第二点,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逻辑清楚,而且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根据教学年级的不同适当改变教学语言。第三点,身体语言得当,面部表情自然,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描述性语言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2.2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内知识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上。音乐需要创作,也需要分享,分享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音乐再创造的过程。在形形的活动中,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众口难调的困境需要我们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去调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想要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自然需要自己有很好的工作能力,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晚会、开闭幕式,这些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音乐节目,我们都应该谨记于心,并能运筹帷幄地协助每一次课外活动的圆满开展。

在课外,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比如说,音乐接龙,我爱记歌词,小团队的合唱,歌曲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增强沟通。适当的小比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3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音乐师范生自然是音乐和师范的合体,学习音乐,懂得欣赏,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像很多人所说,是我们专业的,它不仅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以后工作的基石。

课堂上的专业性、幽默性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听结合的趣味性可以较快的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学生的融洽相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这些今后工作中的需要自然鞭挞着我们在大学中学好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而且,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是衡量我们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师范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功能是适应新型教学的基本专业条件。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

在竞争日趋激烈,新教育日益提倡的今天,我们需要专业的核心知识,也需要完整的艺术素养,需要对音乐的敏锐感受,也需要传道授业的专业自觉。因此上述两大点――专业核心知识、整体艺术素养是我们每个师范生应该努力学好的专业素质。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追求以及作为师范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2006,(7):4-6.

[2]刘寿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管理观察,2009,(3):106-108.

[3]何绍维.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素质和能力音乐探索[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7,(2):59-63.

第7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随着近年来学习动机研究的逐渐深入,学界逐渐将学习动机研究的重点从“整体”上。尽管对学习而言,学习动机的是一个普遍意义的问题,常常成为我们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但就舞蹈学习动机研究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就学习动机研究这一薄弱环节从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八个方面给出自己的研究设想。

1、研究主题

我国西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比较研究:以我国云南地区为地源条件,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舞蹈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专业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通过实际调查、结合数据分析,研究云南省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现状的比较、对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不良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做对比分析;对研究中发现的学生不良舞蹈学习动机的矫正。

2、研究目的

示范的直观性、艺术性和形象性,还需要运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势,引导、培养、强化学生对歌唱的方法产生联想、遐想和感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歌唱的形象思维。

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并掌握以云南代表的西部省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现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其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分析其中不良学习动机的产生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教改对策;促进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和相互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就业。

3、研究背景

3.1目前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1.1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尚不牢固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各类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应该毫无例外地按照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进行,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在这一点上,现在高师音乐教育界虽然已经初步形成共识。然而从实际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与真正达成共识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如音乐教育界长期以来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其争议深层的焦点,则是对教师教育是否为基础教育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的分岐。我们知道,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也就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而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忽略了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将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衡量学生或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进而将“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师范性”成了“学术性”的牺牲品。在一些同志看来,只要掌握了任教学科的知识技能,甚至个别主干课技能就可以当教师。但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有没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是否能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全方位要求,则是次要的。这样的认识显然不符合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这也正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观念不牢固的典型表现。

3.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法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

3.1.3教材建设尚未完全配套,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工作滞后

目前虽有部分专业课新编教材的面市,但还没有完全配套;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较大,对新教材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和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目标有较大距离。

从现己掌握的情况看,近年来,我省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虽然有一些科研成果,但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高师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还不多见。

3.1.4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

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得力于“九五”期间“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但非常遣憾的是“九五”计划不包括艺术类专业。

现在,《方案》和《纲要》的出台,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部署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提供了学术支撑。对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导向性作用,并将产生重要影响。

3.1.5教师职后培养工作有待加强

自《方案》和《纲要》出台以来,尽管我们有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各类课程教学培训,但从教学中反馈的信息表明,由于受多年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教师要在短期内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自觉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教材还存在困难。急需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使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水平获得一个通畅的职后培训途径,才能有效促进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3.2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开展

自2004年1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多次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如2004年12月29日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06年11月29日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2007年5月,为贯彻落实《方案》和《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院系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研究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2007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类选择了45所师范院校进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

3.3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需求;分析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表现。

3.4可行性分析

首先,笔者已较为系统地掌握该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技术,并已经初步设计出调查问卷草稿待专家审核并预测;第二,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调查样本的选取极有代表性;第三,笔者工作单位,有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优势,能确保问卷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第四,笔者已熟练掌握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SPSS的相关操作技能,为后期数据分析做好了准备;第五,笔者已经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能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4、研究方法

4.1文献综述

收集整理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理论的论述;收集整理有关学者就舞蹈学习动机议题的研究著述。

4.2列出相关研究假设

假定,云南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存有不良学习动机,如舞蹈学习的功利性与投机性等。

4.3围绕研究假设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指出所需数据及其研究类型(采取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办法);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取得所需数据。研究对象的选取,将不同区域、不同年级的学生皆纳入研究体系做比较研究。

4.4收集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证明研究假设抑或推翻研究假设。

5、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本课题以云南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现状为研究对象,选例较为广泛,调查样本的选取极有代表性,有相当的研究价值;第二,研究方法的选用:本课题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用客观数据说话,再结合理论研究,摒弃了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弊端。

6、实施方案

6.1研究方案实施步骤

首先,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制作一份问卷调查表;然后,以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为例,选取100名左右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预测;第三步,修正问卷,面向云南省音乐专业大学生施测;第四步,运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SPSS分析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的相关因子,了解云南省大学学生舞蹈学习动机和现状,分析其中出现的不良学习动机。

6.2计划进度

第一,2008年11月12月,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第二,2009年1月,请专家审核调查问卷并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三,2009年3月,预测,再度修改、完善调查问卷;2009年4月,正式施测;第四,2009年5月,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第五,2009年6月一11月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009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

7、研究结果

7.1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

7.2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

7.3统计检验的结果

7.4撰写研究报告

8、讨论与分析

8.1对研究结果的诠释

8.2研究课题还有无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

第8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1.重视音乐与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联系

基本能力的命题指导性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是注重考查考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应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涉及具体教学,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寻求、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提高学生基本的艺术感受、想像、体验、比较、欣赏、表达能力。

2.重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基本能力里的整合性原则是试题均采用综合题的形式,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以研究主题的形式借助一定情境对各相关学习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不机械划分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

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可说是纵横古今、横贯中西,包含了各类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仿佛艺术百花园中的鲜艳花朵。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融通性特别强,它可以和高中任何一门课程相联系,在学生音乐知识比较薄弱时,其他学科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比如语文中就有许多许多描写乐器、著名乐曲或著名作曲家的课文,美术中西方各个流派与音乐的流派是相符合的,地理特点对各个地区的民歌有极大影响,许多的音乐作品也曾为政治服务,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其实,反而言之,上好了音乐课,也将会帮助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解和巩固。

3.重视灵活使用音乐教材内容

现在高中所用的音乐欣赏教材并不是单一的,各个地区所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基本能力测试中考试也打破了教材的范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有时还要选择些课本之外的作品,结合课本要求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学生的欣赏角度。又如,教材中的有些作品比较长,而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整欣赏,或者是学生实际情况不允许如此操作,那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片断或者是各个主题,而鼓励学生课后欣赏完整的作品。

教师灵活掌握教材的目的,其一是让学生保持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其二是激发对音乐有更深要求的学生课余时间了解音乐作品的兴趣,从而始终保持学生感受音乐的积极态度。

4.重视音乐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能否上好一节课,教师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激发并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自身的艺术魅力尤为重要,一名音乐教师的艺术魅力来源于自身的音乐修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就接受比较正规的音乐学习,例如声乐、器乐等各种音乐技能,学生有不错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想掌控好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必须得不断学习,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自己有感染力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和丰富的知识吸引住学生,学生才会崇拜你,向心力才指向你的一边,也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关注音乐及音乐理论知识。相反,如果教师自己不注意学习,经常“委婉”的拒绝课堂上学生强烈要求教师唱歌或弹琴,那么教师的个人魅力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慢慢的都会对上课失去信心,就更谈不上把课上好了。

第9篇:音乐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性 综合性 二重性

当前,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模糊的表述。如果我们不能明确消除这些疑虑,就难避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泛化和非语文化的误区。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应把握好其姓“语”的本质属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语文观有直接影响。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主要定位在“语言文字”上,相应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围绕“语言文字”这一中心来展开;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定位在“语言文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特别关注“文学活动”;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定位在“语言文化”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在更为宽阔的背景下展开。但问题是,在视野大开的同时,语文失却了核心,语文学习也没有了问题焦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边界泛化也就随之而来,尤其当前流行的语文素养论的无限泛化,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核心问题,在“全面”的时髦口号下追求面面俱到,结果收获的是浅薄的“广”和无序的“多”,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让各种非语文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语文教学却“反认他乡为故乡”。

诚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新教材中增加了综合性学习这一版块。因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其内容更多地来自社会、自然、学生自身各种类型的生活。同时它还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所以很多老师就无止境地综合,出现了“综合性”涵盖一切的现象,忽略了综合内容的主次的确定。要明白“综合”和“活动”都仅是手段,在“综合”和“活动”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才是综合性学习的宗旨。而要想把握住这个宗旨,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必须突出“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明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性质、特点为出发点,综合性带给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在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种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

二、对综合性这一特质进行思考定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可以说,综合能使各学科要素相互影响,产生作用,实现功能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