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财务前沿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前沿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前沿问题研究

第1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一、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涵义

所谓实时驱动型公司,就是能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的公司。这类公司运用网络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敏锐、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实时的信息成为整合整个公司经营过程的驱动力量,增强公司的决策、控制和预警的能力。实时驱动型公司通过建立虚拟、整合、实时的供应网络获得竞争优势:“虚拟”意味着供应网络的所有元素不一定都存在于公司之内;“整合”是指实时驱动型公司内的每个系统、客户和合作者是通过实时驱动信息技术基础连接在一起并相互沟通的;“实时”是要立即、同步地满足顾客需求;“供应网络”把上述三个元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解决客户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改变使用信息的方式。公司的信息系统应是一个活跃的价值激发器,能够及时地将信息分配给组织内最需要信息的部门,而不是把信息看作储存在数据库中等待被挖掘的被动资源,更不是被主人吝啬地收藏起来的财宝。公司内从实时信息分配系统中接受信息的人越多,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有技能、有知识的雇员也就会越多。其次,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保持出众的竞争灵活性,以便在全球经济中提高其市场份额,巩固其地位。保持竞争灵活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经验;保持抓住新机会的能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第三,实时驱动型公司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客户、合作者的层面上,通过建立对客户、合作者十分有利的关系,实时驱动型公司经常被认为是“客户的企业”——和客户希望的一样。

二、成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路径

1.信息技术(IT)的升级。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这种转变表现为公司行为的变化,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变的成功与否。当然,公司的文化也必须转变,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IT则无法实现从上市公司到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转变。IT是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首要驱动力。占有和使用实时信息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制胜的优势所在。如果信息技术是适合某项工作采用的技术,它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寻求IT解决方式之前,应首先考虑公司想要达到的结果。只有当公司有坚定的目标时,公司才有可能利用IT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这种转变必须完全与上市公司的战略相一致,尽可能贴近顾客,推行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并使它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具体方法是:从公司内外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召集讨论会,广泛征集意见,从信息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到销售信息交流的负责人,从IT行业的资深专家到熟悉顾客群的精明老练的营销员,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对公司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是迈向真正转变的第一步;然后,对那些评价和建议做出辨证的分析,进而形成一系列最终的公司目标,确定IT升级的需要,再选择机器,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目标。

2.管理意外。实时驱动型公司的基础信息技术将所有知识的原始信息整合为一个共享信息系统,这些原始信息原本分散在公司未连接的主机、数据库、客户和服务队列中。将信息由被动的要求或回复形式转化为主动的“公布或预订”模式,实时驱动型公司向每一个员工提供全面、实时、连续升级、为客户设计的信息,使每位员工的工作集中于价值创造。实时驱动型公司基础设施能重复地唤起员工对重大事项的注意力直到他们对此做出反应,提醒员工处理特殊案例,而把日常烦琐的事务留给计算机,这就是管理意外。

要解决管理意外的问题,需要考虑技术中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必须准确、自动地捕捉意外。如果自动化部分只处理非常基本的事务,意外就会过多。而自动化越先进,意外管理就越有效。二是自动化的程序必须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来决定意外情况。如果没有实时信息,管理意外的收益将大打折扣。

3.摆脱繁重的数据游戏。实时驱动系统从公司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从多种多样的分析应用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发送到员工桌面上作为一个多用途的工具,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此外,通过一个公司接口,这个系统可以将内部信息和有价值的外部信息整合在一起,对项目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4.采用开放网络系统。在封闭系统中,如“供应链”、“联合体”等,存在着欺诈、偷懒、追求安逸等弊端,而开放系统则有更多的机会。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当今商业社会也是开放系统。实时驱动技术基础使封闭的私人计算机系统变得开放,并使其能够交谈、教学以及互相学习。虽然开放系统对猛烈的竞争风暴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卫措施,但它为所有想参与竞争的人铺平了道路。

5.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资金流,是对资金计划、筹措和使用的有效管理。上市公司的运营效果和效率最终是通过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因此,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的结果也必然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要使财务预警真正做到全面、实时、准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环节必须与财务系统紧密相关;②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的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准确地反映到财务系统中;③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给上市公司各级管理者,使其能够迅速决策,改善业务和管理,提高绩效。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方法,无法真正满足上述条件。笔者认为,由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的最佳途径是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因为该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集成性:财务和上市公司的设计、生产、供应、销售等业务环节是完全集成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运作,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都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而且财务管理始终是ERP核心的模块和功能,财务管理将实现与上市公司外部的相关环节的集成。②共享性: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是一次录入,多处共享。③实时性:每一个作业都会实时反映,每一项控制都会实时得到结果,每一份报表都会实时生成,每一个决策都会实时做出。④精确性:每一次作业是准确的、可量化的,流程不能随意改动,同样的数据就会产生完全一样的报表。⑤面向流程性: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

6.崇尚诚信事实文化。实时驱动型公司需要一种使公司完全沉浸在诚信事实的文化氛围。公司高层必须努力使员工相信,困难的事实经过一段时间比圆滑的搪塞更具价值。例如CEO必须表明,尝试一些创新的事物失败了,也比忠于陈腐的现状强。事实上,实时驱动型公司意味着批评浪潮的结束。问题绝不是“这是谁的过失”,而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实时驱动型反馈机制的实时本性使得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更迅速而且负面影响较少。当公司误入歧途时,高层管理人员就可警觉到什么地方错了,并立即改正,同时学习并把教训传授给公司里的其他人。

三、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互联网

成功使用互联网的关键是将互联网看作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而不是一个附加品。最好的办法是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广泛、动态的信息平台(引擎),为客户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种方便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建一个网站。引擎不仅仅是一个站点,它可以灵活地将多个程序、信息来源和系统整合在一起,或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这就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开发互联网的方式。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使公司更具竞争力,因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并不一定是低成本的,而且并不能自动地使公司更具盈利性,关键在于公司必须努力使互联网为自己服务,使其变得便宜和高效。

互联网和移动信息设备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可以为客户“随时随地”服务。互联网使得公司可以扩展客户和商业合作伙伴的范围,并将他们纳入公司的事件流程中。如果某一上市公司是实时驱动的,并且通过引擎设备向外界展示,它就可以成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必要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转变,可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展示公司优势。

四、实时驱动型公司的知识管理:扁平化结构和学习型组织

第2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1.基础工作管理不当

就基础工作方面来说,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缺乏具体的经费使用标准,单位在日常发展中,并没有根据不同用途的经费制定相应的使用标准,费用支出无章可循。其次,对票据管理以及原始单据处理缺乏规范性,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票据是审计部门在审核单位经费支出的重要凭证,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单位并未形成对票据、原始单据的规范化处理,打白条、发票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做到科学利用财务分析报表,充分发挥报表对于决策的支撑作用。

2.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在会计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固定资产核算缺乏科学性,其次,原始凭证缺乏准确性及真实性,甚至还存在着事业单位以各种手段隐瞒收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账目混乱等问题。

3.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

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缺乏预算管理意识,在财务工作中,预算编制仅仅流于表面,预算并未得到真正的实行,预算目标无法实现。同时,缺乏强有力的A算监督,事业单位之所以进行预算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尽可能的避免资金浪费、滥用情况,但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单位往往都只将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作为预算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预算管理对于各项资金是否按照原计划,预算监督缺失。

4.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

对于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来说,其资产管理机制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发展资金,购买了大量的资产,但资产管理机制并未做好后期的统计工作,更未做到对资产增量及资产存量关系的准确核算。同时,单位在日常运行中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资产利用率低,资产浪费情况严重。

5.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

缺乏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再加上单位管理者忽视财务风险,他们大多认为只要单位有充足的资金就不会遇到财务的风险问题,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的预防方面严重不足。同时,单位存在着财务决策风险,尽管单位多由政府提供运营资金,但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因为管理者的决策问题面临风险。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1.强化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力,强化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首先,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员以及财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预算管理工作,准备把握其重要性。同时,为了加强单位各部门员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配合度,单位可以对绩效系统范围进行拓展,将预算管理的执行、考核、编制工作都纳入其中,保证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应该要重点关注预算的水平,尽可能的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岗位责任制度以及激励机制,以这种的方式来保证资金的正常有效运行。

2.提高单位的内部审计水平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积极引入更为先进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系统,以更科学、更严密的方法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强化对员工的素质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对问题的应对能力,尽可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到损失的最小化。增加对员工考核的依据,加强实时审计与离任审计的联系,保证管理绩效审计的有效性。同时,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在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的同时,以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降低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

3.加强资产管理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更为先进的方法对资产进行管理,实现权责的明确,并根据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他单位优秀的资产管理经验,对单位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定期定点的对资产进行检查核实,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例如,单位在购买大额资金的资产时,应该先组织单位的相关专业人员对这一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为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单位可以让预算管理加入到资产优化配置之中,加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联系,科学制定单位的资产购买计划,并做好对资产利用率的核查工作,提高资产利用率,避免资产浪费。

4.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事业单位需要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加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单位应该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先进的理论为基础,构建更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5.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单位管理层应该注重提高相关财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其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事业单位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必要情况下聘请外来专家,为自身量身打造一套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目标,并分析风险因素制定出多样的风险处理方案,提升单位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尽可能的避免财务风险,将其危害降至最低。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其内部控制,实现财务人员权责的明确,并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以科学的财务业务审批程序来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工作,并以相关的审计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定期的检查。除此以外,可根据事业单位现状,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这一项目归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之中,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准确的落实到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神圣,完善风险的预警系统,提高单位对风险的预警能力,争取财务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以收支为主要基础,提高其对财务管理的力度,以先进的理念、不断创新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与能力,使其财务管理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简言之,事业单位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海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 2016(6):101-102.

第3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财务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它在企业的管理决策、资源配置、企业资金调度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加强提供科学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加快的发展步伐,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着更大的考验。所以,采取措施来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己成必然。

一、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发生,这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一) 管理者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对财务会计管理认识不足,并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甚至都没有把财务会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认识不够,使得其在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

(二)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不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得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得依靠领导者的经验,这样导致主观性过强,容易出现不该有的失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难度也会増大。现有的法律法规,比如《会计法》虽然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由于会计人员生存环境、晋级升职和福利待遇都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遇到国家与企业利益发生此消彼长的业务处理时,就有可能更倾向于维护企业利益的做法,或是置身于“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尴尬局面。

(三) 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不力

大部分的企业其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都不够,无论在外部监督还是在内部监督上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财务会计的内部监督是通过决策者的意图来监督,而不是准照会计法规来监督。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显得形式化而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导致假账、营私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做好。目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普遍偏低,无证上岗或不具备相应会计技术资格而上岗的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技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进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 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企业而言,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定要有深刻的认知。首先,企业要对财务会计管理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的指导作用。其次,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会计财务管理理念,尤其是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从而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应该要不断地完善财务部门的内部岗位的管理制度,对岗位工作有着明确的分工,这样就能促进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正常展开;其次,企业要完善奖罚机制,通过好的奖励激励体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做出共享;最后,企业还应该有着完善的职工考核和选拔的制度,只有职工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才能留住那些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三) 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

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监督和控制的机制,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尤其的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第一,明确经济业务事项、记账、会计事项审批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且使之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第二,加大对资金调度、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重要经济业务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力度,制定相互制约程序;第三,对财产清查的组织程序、期限和范围,在充分明确的条件上加强监督。另外,企业最好还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有效监督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有效合法。

(四)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想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质量,要从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做起。一方面,要大力招纳优秀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对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培训,不断去提高他们的财务会计管理专业技能水平,注重这些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己,突破自己,有一个最佳的状态去投入工作,进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总结

第4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准公益型 事业单位 公平 财务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72-02

对于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来讲,其资金来源兼具公益性和收益性,情况复杂,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都呈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呈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研究,大多数结论认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科学、财务人员素质低下、内部控制管理不严等问题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等问题。诚然,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以及事业单位承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严等问题可以解释的。同时,许多研究没有将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研究,导致得出的结论笼统,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要切实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要结合不同业务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准确定位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实现路径,指导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促进实现事业单位承载的社会功能。

一、不同业务类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关注点

根据国家公务员网对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的定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与企业法人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从事业务的公益性。一般来讲,事业单位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对需收费的劳务或产品通常按成本要求补偿。二是投入资本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资金一般由中央或地方的财政部门提供,其提供的资金不要求投资回报。三是会计业务具有特殊性。事业单位不具有企业会计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存在出售、转让等问题,资金使用要遵守资金提供者所制定的规定。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按其从事业务的盈利性和资金来源角度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可分为准政府型事业单位、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和经营型事业单位等三种类型。准政府型事业单位具有纯公益性质,其资金来源于财政,一般属于全额拨款的预算管理单位,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防疫等单位。这类型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时,主要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资金使用效益。准公益型事业单位既有公益性,也有一定的经营行为,资金来源形式较为多样化,既有财政资金,也有社会资金,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管理的预算管理单位,如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广电等单位。这类型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既要关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要关注资本的保值增值和盈利。纯经营型事业单位具有和企业一样的性质,在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经营业务和收入,资金来源于自身提供的产品、技术和劳务服务。这类事业单位已逐步转变为企业性质,其财务管理的关注点和财务管理的目标和企业一样。

准政府型事业单位全部资金来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的财政资金,在资金的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遵守资金提供者制定的相关规定,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目标科简单归结为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按照要求使用资金,不发生挪用、挤占、贪污等行为。纯经营型事业单位与企业具有一样的业务性质,其财务管理目标也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本文不再进行讨论。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也有社会资金和自身经营积累的资金,这一类型的单位经营业务也很复杂,因此,本文研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目标问题。

二、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提出

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形式呈现多样化,按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可将其归结为两类,一是不要求资金回报的财政性资金,二是要求资金报酬率的非财政资金,而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又决定了这部分非财政资金不能像其他社会资本一样按照完全的盈利性目标来要求资本回报率,而只是在发挥事业单位公益性的条件下,合理取得一定的资本回报。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存在于同一个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简单化定位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合适,我们须根据业务性质、资金性质来定位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

1.社会效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均不适合作为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好地为实现社会公益性目标,是社会赋予准公益型事业单位的责任。对于财政资金部分的管理而言,其目标在于管好、用好资金,通过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决算和财务监督等方式规范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规避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防止挤占、挪用、贪污财政资金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获取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益。但是否社会效益最大化可以成为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呢?我们可作进一步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家有限的财力投入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仍由国家对公共服务进行全额投入,将极大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入非财政资金投入事业单位提供具有公益性的产品和服务,利国利民。非财政资金追逐收益是其本性,如果我们将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为社会效益最大化,势必打击这部分资金的积极性,难以达到利用社会资金增加公益性产品和服务的目的。因此,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准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其财务管理的目标。

为了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产品和服务,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积极开拓筹资新渠道,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同时也利用这部分非财政资金进行一些债券、股权等形式的投资,获取收益以有更多资金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对非财政资金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求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取得较多的资金,并尝试以较小的风险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同样的问题,是否单位价值最大化可以成为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呢?我们可作进一步分析:事业单位筹集社会资金,将非财政资金进行投资并获取一定收益的目的是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实现社会公益性的目标,规避财务风险是事业单位所持本金的首要目标,将财务资源用于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不利于有效实现事业单位本金的保值。另一方面,一些准公益型事业单位从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国家垄断性质,如果事业单位利用自身资源提供社会服务时,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定价过高,势必将损害人民的利益,这严重违背了国家设立事业单位的宗旨。因此,单位价值最大化也不能作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2.准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单位的经济效益。准公益型事业单位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有政府、单位员工、非财政资金投资者、单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等,由于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和提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每一个群体对他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前述分析,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准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让财政资金合理合法合规使用,让非财政资金获取合理收益,让员工劳有所得,让单位提品和服务的目标客户真正感受到公益性,才能实现准公益型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可定位为:在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合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路径

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合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须从单位财务资源分配、财务决策制定、员工收入分配及财务公开等方面入手,让利益相关者感知到公平、公正,促使财务管理目标和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

1.科学编制单位的收支预算,公平、合理分配财务资源。充分发挥预算工作统筹作用,让非财政资金的资本保持合理的收益,调动资本积极参与到提供准公益性产品和服务中来;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和监督反馈作用,限制非财政资金资本获取超额收益的冲动,确保准公益型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准公益性,同时通过预算控制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合法、合规以及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止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和贪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2.确保有与利益相关者权利相对等的公平决策权。利益相关者要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要能够有畅通的渠道影响或参与到关乎自身利益的重大财经决策和财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并且能运用有效的手段监督政策的执行。例如,在高等学校财务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教职工和学生能够通过教代会、财经委员会等机构参与或影响财经政策的制定,表达自己的诉求,并能通过教代会等机构监督财经政策的执行过程及执行力度,保护自身权益。

3.科学制定员工收入分配方案,使员工感知公平,感觉到自己的报酬与自己对单位的贡献(包括自己的投入)对等。薪酬的“公平性”是员工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内心感受,它会通过个人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员工的薪酬设计远复杂于企业,如果他们对自己的薪酬产生不公平感,就会通过自己行为的调整(例如,减少自己对工作的投入,甚至产生离职倾向)来实现公平。对于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而言,公平的薪酬制度就是能体现透明性、竞争性、激励性,统筹考虑各类型人员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度,建立公正的和科学薪酬考核体系,而不能偏向任何一个群体。比如,在学校的薪酬体系设计中,应根据员工对单位的贡献、工作量的大小来设计收入分配体系,不能偏向行政、后勤、科研和教学的任何一方,让员工感觉被公平对待。所以,管理层在制订薪酬制度时,要充分地与员工进行沟通,增强其对企业薪酬的信任感和公平感。

4.推行单位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公平知情权。准公益型事业单位提品和服务的公益性,实行民主管理、接受民众监督,既有利于制约单位的行为,又有利于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绩效,提高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行单位事务公开,就是要积极推行对预、决算,重大财务收支,重要财务事项和职工绩效考评制度等单位重大事项的公开,能有效制止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资本的逐利冲动,促进单位决策的科学化,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单位管理的热情,促进利益相关者与单位的沟通,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让单位的发展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通过推行财务公开制度,让利益相关者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有利于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有效使用财政资金;有利于合理实现非财政资金的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财务公开,群众监督制约机制就能落实到位,准公益型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就能强化职责意识,更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供公益性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课题支持:本文系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绩效、社会公平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构建研究》、川北医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股东总回报与员工薪酬关系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复初.财务新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7)

[2] 许仙忠.浅议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18,51

[3] 尹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财会之友,2012(3)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2.川北医学院审计处 四川南充 637000)

第5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成本 内部控制 预算管理

一、企业财务成本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财务成本控制不仅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科学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体系,制定规范的控制手段控制方法,提升财务系统人员专业能力,促进整个企业的财务成本管控意识。通过对企业成本的分析,识别出风险点及降低成本的因素,通过有效的管控手段,降低成本。

二、企业财务成本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财务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企业的预算管理仅仅关注于生产经营阶段,强调生产成本的节约和控制,而缺乏全面预算观念,忽略了完整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没有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来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从而无法衡量预算完成情况和执行效果,使得企业预算流于形式;再次,对预算执行的考核手段陈旧,单一的激励方式也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的企业已经在内部设置了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实施运用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还会存在执行方面并没有完全到位,种种问题的出现就证实了对于已经制定好了的规定和现实中的实际运作情况不符的情况,例如日常经费的使用情况,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预算,但是在执行中,往往都会存在刚性费用难以控制,弹性费用控制不住的情况。

(三)会计系统失效

会计系统指的是企业能够在汇总、分类、记录以及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经济责任、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等多方面建立的方法,那么作为企业更应该重视财务的工作,也就是说,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手段,会计系统失效主要的表现在于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的成员、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某些会计人员在操作时对于财务处理的状况不真实、支出不当,导致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低下,严重造成成本浪费等现象,然后是会计的监督乏力,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受到影响;资金的筹集、投放、分配等环节缺乏应有的宏观约束机制和调控手段。

三、解决的对策

(一)要建立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激励机制

使审计人员责、权、利相结合,从而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衡量标准,将内控制度的自我评价制度化,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检查有章可循,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设立具有相对独立权限的机构来负责财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评价各级管理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并提出奖惩意见,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漏洞,纠正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

(二)要对成本的控制理念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机制

也就是说整个的财务成本控制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战略部署规划的,那么建立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机制就是帮助规范企业整个的经济有秩序进行的原则和基础,然而,在针对目前的企业财务成本内控的现状来看,对财务成本的控制核心理念继续改革又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也就形成了只要对财务控制理念进行改革,企业的采购进价、项目成本、信息处理成本等多方面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成本都会得到有效的规范。但是,仅改变控制理念还是单方面的,也还不够,还需要创新并完善财务成本的控制机制,切实落实财务成本控制的责任和目标,并建立相应的共享平台,及时公布相应的信息,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因此,在进行制度建立上要主次分明、轻重缓急、持续改进。

(三)只有不断加大力度才能有效地控制系统失效

执行力就是帮助企业实现财务内控的基本前提,通过相关的数据表明,在多数的企业内部对于建立好的内控制度本身是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却在实际的工作中产生了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也就是说其中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于制定好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执行,对发现的漏洞和难题没有进行有效地分析和控制,没有建立内部控制自我完善的良好机制。因此,就需要专业人员在执行相关的内控制度时必须要严格地遵守,不能流行于形式,只做表面的功夫。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现在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愈演愈烈,那么企业财务成本内部控制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认识和更新思想观念是重要的转变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上竞争的发展状态,以便及时地掌握经济信息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所以,本文是根据现在企业中在财务成本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期待和希望能够对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同行提供借鉴,然而财务成本内部控制相关的现状和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的财务专业人员共同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元东.浅谈中等职业院校的财务成本控制[J].商业会计,2009(03).

第6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会计理论课程以研究性课程形式来进行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变化,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在其课程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7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专业排名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共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到了2013年,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更是高达443所。

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需要的办学条件要求简单,办学的成本也相对低廉,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应运而生。众多高校也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财务人员。然而,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滞后

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专业知识的灌输为主,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变更传统观念,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经验不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方面,调查发现,即使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大比例难以从实质上区分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不同(黄虹等,2007)。陆正飞(1999)比较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差异,发现差异并不明显。

在就业方面,黄虹等(2007)采用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尽管人们普遍看好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市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明显区分,认可度有时甚至不如会计专业,直接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葛文雷等(2007)发现,实际中最好的财务管理人才往往来源于会计专业,而非财务管理专业,这无疑说明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

3.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互相交叉延伸,在课程设计、研究范式、培养机制、执业模式和就业去向等方面互相融合重叠。多数高校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与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合班上课。这也是导致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无法从实质上区分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尴尬处境,突破财务管理专业目前的瓶颈,需要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独有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如将财务管理核心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或者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陆正飞,1999;刘淑莲,2005)。

解决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更新培养理念、构建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从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上来。随着人们的消费、理财理念等快速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以前“一刀切”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灵活要求。因此,Σ莆窆芾碜ㄒ等瞬诺呐嘌也必须转变思想,更新培养理念,构建科学的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出一流的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更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相辅助。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为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目前,国家对于高校传统的考核机制进行了长足有效的改革。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改变了过去“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这,这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此次改革,构建一个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定位和教学方式以及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更新培养理念、找准专业定位、采用更为合理的课程设计,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91-298.

[2]黄虹,章惠,张征,朱惠军.财务管理与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4:140-142.

[3]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第8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商业银行;银行效率;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48-02

引言

银行效率是衡量银行业经营情况及其功能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能充分体现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中国商业银行要适应新条件下的竞效率有没有变化,怎样进一步提高效率?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关于银行效率研究的方法,最早用财务指标来计量,银行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其经营效果的好坏,例如:资本收益率,托宾的q值(市场价格减重置成本)等。但是,财务指标法因不能反映银行的整体绩效、指标选取的随意性及共线性和相关性等问题,而被国外研究银行效率的学者所放弃。所以,现在银行效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前沿效率法。而前沿效率法又分为参数分析和非参数分析两种,其中非参数分析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和自由可置壳(FDH)。参数分析法常用的有:随机前沿方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和厚边界方法(TFA)三种,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投入产出型DEA对中国2006―2008年九家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进行测算。

一、模型介绍

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 简称DMU,在本文为九家商业银行),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类型的输入和s种输出。本文采用的BC2模型进行分析。考虑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BC2模型的对偶规划:

(DIE)min[θ-ε(eTS-+eTS+)]Xjλj+S-≤θXj0Yjλj+S+≥Yj0λj≥0,j=1,…,nS-≥0,S+≥0

其中,θ表示该决策单元DMUj0的有效值(即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ε>0是一个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Xj和Yj分别为DMUj的投入和产出要素集合,Xj0和Yj0分别表示DMUj0的投入和产出向量。λj为相对于DMUj0重新构造一个有效组合DMU中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组合比例,S-,S+为松弛变量。

二、DEA实证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的核心问题就是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在输入与输出指标变量的选取上,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采用三种方法: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中介法(intermediate approach)及资产法(asset approach)。考虑到商业银行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本文采取生产法与中介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输入和输出变量指标进行选择,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九家商业银行为决策单元,选择初始投入变量为: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利息支出、存款。初始产出变量为: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收入、净利润、贷款。曹阳农、史本山(2006)证明了,如果DMU的输入或输出变量存在着相关性,会大大影响DEA效率测度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本文将初选的投入产出变量做面板分析,把高度相关变量剔除,以达到DMU个数必须是输入输出变量数目之和的两倍以上的要求。上述变量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其中各银行员工及机构数来自各年的中国金融年鉴。

经过eviews6.0软件面板分析,机构与员工人数(0.99)、固定资产与总资产(0.89)、利息支出与存款(0.98)、利息收入与贷款(0.93)、利润总额、税前利润与净利润(0.97)均存在严重的自相关,(括号内是可决系数R2,R2越接近1,说明变量越有自相关性)。所以,投入选择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利息支出;产出选择税前利润总额和贷款。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确定投入变量为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利息支出,产出选择税前利润总额和贷款。

用deap软件得到的结果(如下表):

三、结果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经营效率较高,建设银行在2006―2008年都位于效率前沿面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均有一年达到了最佳配置效率。但是农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在三年里效率最低,主要是员工人数与营业费用过高,可能与其未进行股份制改革有关。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在三年里一直位于效率前沿面上,而兴业银行在2006年由于利润过低导致效率不高,交通银行在2006、2007年也是因为营业费用与员工人数过多以致效率较低。在对银行规模效率的分析中,国有商业银行大多存在规模效率递减的情况,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有可能出现规模效率递减、递增、不变的情况,但是由于三年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接近一半是处于效率最优的情况。总的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规模效率上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从2006―2008年这三年的银行效率值来看,每一年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优势,基本每年的前沿面都是由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建设银行建立的。而且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员工冗余现象,同时股份制商业隐含因为资产、利润的限制,有的效率较低。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2006―2008年间中国九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衡量中国银行的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使用银行差额变数分析,对如何提升银行效率进行讨论。

1.中国银行业整体效率在三年间有所改善。国有商业银行最大不足是员工人数过多,经营费用过高,这可能是由于旧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但同时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到,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已经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接近,可以认为股份制改造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效率分析中显得非常有效,每年的强势效率单位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从BCC模型的规模效率分析,绝大多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规模效率递增的,这说明如果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投入增加效率会获得提高。

2.股份制商业银行注重资金的投入。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国有银行的效率是有优势的,基本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状态。所以提高要素投入会产生规模经济;同时,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的不足,因此加大资金投入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5-77

[2]赵旭,凌亢.国有银行效率决定因素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0,(8).

[3]秦宛顺,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J].经济科学,2001,(4).

[4]Smith, P., Model misspecification in 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7:233-252.

第9篇:财务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agency costs on firm R&D efficiency. We use the China's industrial listed companies which disclosed R&D expenses in 2004 ~ 2012 as the sample, and then by the method of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financial constraints effect on R&D efficienc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ncy costs and R&D efficiency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financial constraints have an effect that eas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gency costs on firm R&D efficiency. In addi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R&D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less efficient than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firm R&D did not have scale effect as the R&D intensity increasing.

关键词: 研发效率;融资约束;成本;随机前沿分析

Key words: R&D efficiency;financial constraints;agency costs;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01-03

1 问题提出

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对照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在经过“刘易斯转折点”并且“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把经济增长转变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与技术进步有关的生产率的轨道上来(蔡昉,2013)。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研发创新活动具有公共性、外溢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其私人收益远小于社会收益。同时研发对资金具有长期依赖,企业对于新技术或新产品的保密要求使得企业与资金供应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重,导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研发创新活动面临融资约束问题(Hall & Lerner,2009),且按照一般理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Titman & Weesels,1988)更为严重。但现实情况并非像理论预期的那样。以新药市场为例,大型制药公司的市场份额从1980年代的75%下降到近年来的35%,与此同时,小型生物制药公司的市场份额则从23%上升到65%(Munos,2009)。此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约 66 %的发明专利、74 %以上的技术创新及82 %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小企业完成的(李士萍,2006)。

另一方面,由于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者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投资决策,而企业研发投入属于高度不确定性、无形性且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投资活动,因而这类投资存在严重的问题(Kumar & Langberg,2009)。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从研发投资中谋取私利或选择次优投资决策,例如管理者可以故意提高研发预算或者抽取研发中间产出的收益。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资与信息不对称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投资备受瞩目的研发项目(例如开发治疗癌症或艾滋病药物)可以提高企业CEO的社会知名度(Aboody & Lev,2000)。那么,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与冲突是否会对企业研发效率产生影响?如果存在影响,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呢?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目前,大部分国内外研究都集中在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关系(王东,2007;解维敏,方红星,2011;Hyytinen & Toivanen,2005;Czarnitzki & Hottenrott,2011),而关于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效率的研究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选取我国工业上市公司2004~2012年的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就融资约束、成本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 实证设计

2.1 融资约束与成本的度量 根据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融资约束(FC)的度量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单变量融资约束指标(如股利支付率、公司规模、利息保障倍数等);二是多变量融资约束指数,即由多个与融资约束程度相关的变量综合而成。本文借鉴Lamont, Polk & Saa-Requejo(2001)的方法,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KZ指数对融资约束进行度量。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选取利息保障倍数(ICR)作为样本预分组指标(Guariglia, 1999),对每年的样本观察值按照利息保障倍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选取前33%的观察值作为低融资约束组、后33%的观察值作为高融资约束组,其中低融资约束组取值为y=0,高融资约束组取值为y=1,并以这两组样本作为Logistic回归样本。

其次,参照Lamont等(2001)、李焰和张宁(2008)等相关文献,综合考虑可以反映上巿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现金能力、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财务指标以及数据可获取性,本文采用股利支付率(Div)、公司规模(Size)、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CF)、现金存量(CS)、财务松弛(Slack)、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SG)总共7个指标作为Logistic回归的解释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log{[p(y=1)]/[1-p(y=1)]}=k0+k1Div+k2Size+k3CF+k4CS+k5Slack+k6Lev+k7SG+u (1)

根据式(1)估计的系数k计算融资约束指数(FC1),其中

FC1=k1Div+k2Size+k3CF+k4CS+k5Slack+k6Lev+k7SG (2)

对于成本的度量,本文借鉴Chae & Kim(2009)的方法,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AC1)作为变量。而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本文采用通常的算法(罗斯等,2007),即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所得税+折旧与摊销-营运资本净支出-资本性支出。此外,本文还采用了自由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AC2)作为替代变量,以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目前,效率前沿方法是测度研发效率的一类主流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鉴于企业研发属于知识生产过程(Brown & Svenson,1998),学者们对研发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共识,故本文认为描述研发过程的生产前沿函数一般不会出现误设的问题, SFA通过计量方法对前沿生产函数进行估计与推断,不仅可以测算每个个体的技术效率,而且可以同时考察多个影响因素对个体效率及其差异的具体效应。因此本文采用Battese & Coelli(1995)提出的可融入多个影响因素的SFA模型研究融资约束和成本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ln(Patentsit)=b0+b1ln(Exit) +b2ln(Emit)+vit-uit (3)

uit=δ0+Controls+δZits+ωit (4)

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企业个体和时期。在式(3)中,Patentsit为企业专利申请数或专利授权数,代表企业的研发产出;Exit,Emit分别为研发经费和研发技术人员,代表企业的研发投入;v为随机误差项且符合正态分布,u(>0)为非效率项且符合半正态分布,而效率值由e-u计算得到。在式(4)中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是否属于国有控股(SO)、研发强度(RDS)作为控制变量,Zits是本文主要关注的相关变量,即融资约束(FC)和成本(AC)。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研发活动相对于企业研发融资有一定滞后期,因此本文的融资约束指数是取上一期的数据。

由于涉及的变量相对较多,本文将相关的变量说明总结在表1中。

2.3 样本数据筛选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我国工业上市公司2004~2012年的数据。本文划分工业行业的参照标准为国家统计局出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企业研发投入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数据,其中研发经费数据通过在年报中查找“研发费用”、“研发支出”、“研究开发支出”、“研究与开发费用”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得到,研发人员则是年报中查找“技术人员”或“研发及相关人员”得到。而企业专利信息是通过从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中通过输入上市公司的名称查询得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数据处理中的对数取值,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有研发投入信息的披露,但查找到的专利申请数为0时,本文则将其设置为0.5,而查找到的专利授权数为0时,如果专利申请数不为0,则专利授权数设置为0.5,如果专利申请数为0,则专利授权数设置为0.1。其余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GTA)数据库和聚源(ILDATA)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最后得到2004~2012年1052家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总共2721个样本观测值,此外,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表2中给出。

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软件SPSS17.0对融资约束指数FC1进行测算,式(1)的Logistic回归结果在表3给出。Cox & Snell R2值和Nagelkerke R2值分别达到0.45和0.60,Hosmer-Lemeshow检验卡方值为20.605,p值为0.008,说明回归的拟合程度较高。而且解释变量中除了现金存量CS以外,其余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不为零。另外,模型预测准确性相对较高,达到83%(见表4)。因此根据式(2),融资约束指数FC1计算表达式如下:

FC1=-0.005Div-0.094Size+10.545CF+1.273CS+

5.304Slack-7.667Lev-0.214SG (5)

接下来,本文采用软件Frontier4.1进行随机前沿分析,首先,就控制变量而言,当研发产出变量为专利申请数时,是否属于国有控股企业(SO)和研发强度(RDS)的系数都显著为正①,而当研发产出变量为专利授权数时,它们的系数均为正数,但均不显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研发效率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和以往大多数研究的结果一致,而研发强度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并未出现规模效应。

从表5来看,分别以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为研发产出变量的分析结果中,融资约束指数(FC1)的系数分别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且系数大小分别在-0.12和-0.20左右,说明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对以专利授权数为产出变量的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企业更加倾向于投资具有专利产出保障的研发项目,此时融资约束高的企业的研发效率反而更高。而成本变量(AC1和AC2)的系数都是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同样,系数的大小也出现了以专利授权数为产出变量的效率绝对值大于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变量的效率绝对值。说明企业的成本会对企业研发投资效率有负向影响。

考虑到企业融资约束和成本的共同作用,本文在随机前沿模型中加入了交互项,即FC1×AC1、FC1×AC2,结果是它们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这说明企业的融资约束可以缓解企业成本对企业研发效率的负向作用,即高融资约束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研发投资更加倾向于内部融资,甚至是股权融资(Müller & Zimmermann,2009),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部现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而由问题引起的无效研发投资也会减少。在高融资约束企业中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成本差异不大,企业融资相对较容易,此时企业的内部现金也较为充裕,管理层在进行研发投资活动时容易从中谋取私利(Aboody & Lev,2000)。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4~2012年我国工业上市公司已披露研发费用的企业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分析融资约束和成本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①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的企业对研发投资更加谨慎,而且它们更加倾向于投资具有专利产出保障的研发项目;

②企业的成本与企业研发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关系,管理层在考虑企业研发投资时并非完全基于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

③企业的融资约束可以缓解成本对企业研发效率的负向作用。此外,本文的实证结果还表明国有控股企业的研发效率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研发效率,而且企业研发并没有随着研发强度的提高而产生规模效应。

注释:

①注意在式(3)中,非负效率项前面有一个负号,因此影响因素的系数为负,表示对企业研发效率有正向影响,反之则相反.下文亦同.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01):56-71,206.

[2]李士萍,严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J].产权导刊,2006,5:016.

[3]张宗益,郑志丹.融资约束与成本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基于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实证度量[J].管理工程学报,2012(02): 119-126.

[4]王东.中小企业R&D融资与风险投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03):104-108.

[5]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J].金融研究,2011(05):17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