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

第1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横平竖直写好字

写好字,实质是社会从素质发展角度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进而达到书写美观。在信息时代,许多文字书写工作被电脑文字输入所代替。但是,由于中国汉字书写除了满流需要外,还包含浓厚的艺术观赏因素,不宜以输入全部代替书写。美国学校近几年来作业实现微机输入,造成学生多项能力综合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也从另一方面促使我们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意义。写美观的字,包含着审美的因素,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声情并茂诵好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语文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语文课堂教学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在教学中,认真践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的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能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还要在指导朗读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巧妙地渗透方法指导。具体做法如下:

(一)理解感受,披情入境

没有理解就没有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析、背景的介绍、故事的插入、媒体的运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背后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朗读前的情绪,激发朗读的欲望。朗读才能进入情景,这才是真正有感情朗读的到来。

(二)学习技巧,行之于声

朗读是一门艺术,有着专门的技巧,其中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在平时的教学指导中,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朗读的外部技巧,并适时地点拨、渗透,朗读指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巧妙渗透,潜移默化

方法技巧不能生硬地概念化地教给学生,因为,达到一定水平的朗读是看不出技巧的,是自然而不露痕迹的。情到深处无技巧,只有把技巧点拨与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妙语连珠说好话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传统意义上的“说”,是教师的事,如果学生说,也只是课堂上回答问题。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讲科学、有计划,要划出说的时间,定出说的任务,给出说的环境,定出说的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开展课堂内“说”的训练,主要要求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如果进行课堂内叙述、说明等实践,可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和事等;若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从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

四、情真意切作好文

传统意义上的写,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应试训练。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写,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与理,表达时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仅靠传授写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着重对学生的构思创新阶段进行科学指导,分层次扩充写练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批改办法,并及时加以讲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2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生;文化素养

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

1.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儿童文化是指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经验,特别是在学校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素质。

1.2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儿童文学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儿童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会创作出优美的散文、富有节奏感的诗歌等,这就会不断的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儿童文学和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2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教学素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众多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推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众多语文教育者更为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胜的作用[1]。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阅读书、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书等。在这些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书籍,家庭成员为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素材。在此选取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阐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桃园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这段既写的简洁、生动、又清晰准确的介绍了小镇的名字、地点、交通工具,语文教师再给小学生讲这段时,可以给小学生讲解写散文的要素都有哪些?重点分析“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中的“鱼肚白”这个词用的生动性;“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中的“唤醒”一词,分析这种拟人的写法;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这样写:“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这三段在整篇文章中用来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很强的气势,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儿童文学读物时,可以从读物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散文的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底蕴。像《小镇的早晨》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中比比皆是,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

2.2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在后天任其发展形成的,而是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国家需要给予小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大的经费支持,学校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班主任需要布置好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和构建具有文化素养的班风;语文教师要选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多种,例如:采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书法比赛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暑假里家长为儿童选报书画绘画班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的儿童文学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因为学校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乐园,而语文教师教学所依据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因此,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小学生去图书馆选的书籍、家长给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大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故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诉,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是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儿童文学,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勤.将素质教育与特色发展之关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第3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第4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5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给予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往“哑巴英语”教学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忽视了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改革中尝试以阅读英语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1],并且对英语教学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明白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动提高英语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一、儿童文学素养概述

儿童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专门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二是作为一个门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界定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和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的阅读等多个方面,暗示了主体读者是儿童,并且能够为儿童带来乐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和理解创作力,儿童文学的标准及分类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谣、童诗、图画故事、寓言、儿童小说等多种体裁[2]。根据儿童文学延伸出儿童文学素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角度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和研修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并且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素养两方面,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两方面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借鉴儿童文学作品组织教学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这些综合的、全面的组成才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总内涵。因此,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全面把握作品表现与内涵,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组织高效教学设计,顺利开展教学。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英语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架构与儿童交往的桥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儿童学生,身处交往的两端学生对儿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学生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对儿童的了解,这时就需要儿童文学素养发挥作用。首先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儿童,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儿童日常行为活动和生理成长特点,教学活动中借鉴作品描述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利用儿童文学来了解儿童,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是儿童,其内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引起重视,并且纳入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大都涉及母爱、大自然等[3],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解儿童淘气顽皮行为来领悟到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承认和尊重,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和包容,让儿童自然成长,释放出童真和天性,为师生交往架构起中间桥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强调在儿童文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本位的文学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观点来约束儿童,而是发现儿童的长处,将开启儿童文学大门的钥匙交到儿童手中,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要站在儿童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儿童文学,接受儿童的感受,并尝试去理解。

(二)加深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皮亚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而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主体进行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并且熟练认识四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现状,在第一阶段(0~2岁)儿童感知运动阶段中,培养儿童初步认识世界的方法,让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两者的关系来获得动作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低层次的图式;在第二阶段(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中,逐步扩大儿童的认知活动范围,发展其表象和思维,开始利用语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无法对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形成概念,抽象运算活动不能开展;在第三阶段(7~11岁)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逻辑运算推理,并且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但是无法进行独立抽象运算;在第四阶段(12岁以上)儿童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思维渐趋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渐和成人接近,对于抽象逻辑运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这四个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过程,其顺序必然不可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拓展,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加深了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明确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更快地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不同阶段儿童成长规律,从而形成敏锐的鉴赏力。

(三)适应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而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被重视,因此对儿童开展英语语言课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童文学阅读,让儿童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从认知阶段便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求其指导者具备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经验。朱自强先生曾说:“文学作品研究先于语文教材研究,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5]。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个人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大化发挥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传授给儿童限定的文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文学情感和阅读情操,让儿童深刻感受当今世界。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稳固儿童文学课程地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注重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期间英语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准确定位英语儿童文学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文学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日后走向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英语儿童文学课程,课下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应当保证课程学分和课时安排合理得当,鼓励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儿童英语教育教学队伍质量和专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次,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儿童成长包括四个不同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类型包含多样,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内容中要考虑到英语课程本身特点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可鉴赏性[6],不仅要重视儿童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主动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儿童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应当养成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才能为指导儿童阅读做出努力,在阅读中养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喜爱,从中找寻培养儿童文学鉴赏力的土壤,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步阅读儿童文学时可能代入感困难,这是由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决定的,但是学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领悟纯真之美、欢乐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儿童固有的纯真与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隐含读者,感受乐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的阅读主体是儿童,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扮演隐含读者,结合儿童的身份去体会文中描述的语言知识、幻想世界和文学知识,然后为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实践,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英语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注意教学情境的不同引入不同阅读材料,为儿童展现出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在儿童教学导入阶段中合理运用图画、童谣、儿歌等,适应儿童发展天性,吸引儿童注意力,然后顺利引出所学的英语课程语言知识。其次,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开展英语阅读活动。新课程改革规定学生从听、说、读、写、玩、演等方面发展英语语言技能,其中对读的环节可利用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简短对话。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为儿童分组阅读做好指导[7],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儿童教育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人员,应当主动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认清教育教学对象,在儿童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掌握阅读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起儿童文学素养。

第6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最重要的课题,而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的情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之外,也要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学生培养情感认知,将情感带入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在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要求,通过文学素养的教学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文学素养的教学渗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使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中的问题

(一)文学内容解读浅显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有的课堂中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文章词汇讲解和习题讲解,没有重点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感,没有重点解析课文中所阐述的价值观,所以这就导致学生理解浅显,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样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课文中的进行讲解,不能进行更多内容的渗透,也只会导致学生的肤浅及麻木。

三、教育方式不全面

新时代,教育方式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很多家长依然固执要求学生的成绩提高或者拔苗助长,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都将导致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单一的依靠学校,家长也应该配合教师要求,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现在社会形式化严重,教师追逐名利而降低道德标准却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道德观及价值观,这将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轻视教师,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四、忽视情感的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评价学生。新时代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不能单一的评价学生,使学生对教师、学校及所学知识都要产生情感。教师或追求教学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心理,在授课中没有做到答疑解惑,使学生情感淡漠或者缺失,这都导致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渗透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传授基本的文学素养。不仅要通过开展课文内容的渗透,也要督促学生丰富课后文学阅读,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点点滴滴渗透文学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模拟代入文学素养的渗透,使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课文内容渗透从古至今的各种文学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基础教材结合教学经验,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教学的设计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课文内容接近生活易于理解。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对文化的理解。教师更应该大胆的应用教程,适当的进行创新。

(二)教师应提升文学素养言传身教

教师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素质最大的体现了学生进步的可能性,所以教师队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刻不容缓。教师不仅要熟知基本的文学知识也要精通语言的基本素养,拥有丰富的知识量和授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语言方面的能力,也能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的方案设计上,要勇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授业解惑。对于教学目标要有基本的把握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拿捏得当。老师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产生敬佩的心理,也更加理解尊师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师的能力提升,学生也能够学习老师的基本修养,能够更加刻苦的进行文学的专研。

第7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汉语言文学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汉语言文学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差异所在。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为知识载体,因而制定相应的课程并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从目前的专业现状来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主要在于: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跟专业无关的课程。

2.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式的修订,并进一步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思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发掘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素质,也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适应。课程内容应该凸显理论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文选、语法、词汇的讲授中给学生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讲述中,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归纳总结文学创作方法及经典中表现出的处世哲学,并且要把这些归纳和总结在教学目的中有所体现。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要求之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往往要从事文秘、记者、编辑、行政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等工作,这些行34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安排说话类课程群,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辩论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练习“读”、“讲”、“说”、“辩”等技巧,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发挥写作课程的理论优势,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作实践训练。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有“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文书写作与处理”等写作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在有限的学时讲完写作理论部分已属不易,留给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有这些课程的开设而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在发挥写作课程理论优势的同时,增加写作类的实践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写作环节。与此同时,开设写作实践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写作训练的课时,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并对写作的作业进行检查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加强公共必修课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程设置与内容应与初衷相结合。如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软件使用技巧的学习内容,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2)避免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化。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本应给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参与实际调查,但其教学内容却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使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5.课程内容凸显“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学习成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学习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应该有文献检索技巧的相关内容;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等课程中也应该给学生讲授文学批评和评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中,结合《文心雕龙》、《诗品》的相关理论以及历代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技巧教给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教师、企业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相比,差距极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教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学生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教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且非常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品种的图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注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学生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因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须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为校报和院刊投稿;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专门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论将来去何种部门工作,学生都可从事办公室、文秘、新闻宣传等综合性工作。

(四)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跟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必须在保证中文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虑农业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资源,文理交叉,重视电子信息类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营销等)的开设,增加社会学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传媒社会学等),扩充专业实践课程(三字一话综合实践,经典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三、结语

第8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语文素养;培养途径

在中职教育阶段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中职教育阶段是培养中职生语文修养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必须要夯实这一个教学阶段,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简单地阐述了在中职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希望可以对提升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一、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理念,它充分展现了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中职教育阶段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的专业知识与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的全过程与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事务全部做出了详细的表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素养必须包含语文专业知识、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品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中职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1.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内容延伸至课外

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依据中职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并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策略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延伸至课外的空间。既要不断把控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站点,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展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渠道。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坚持语文学习内容与中职教育阶段中的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进一步引导班级中的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同学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过程中,选取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知识,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将自我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自觉地联系起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以此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语文学习方法

当前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应用复述教学方法。复述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所学的语文内容,使其信息可以在自己的记忆中一直保持的策略。在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语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这种方法按照一定的语文学习顺序重复学习,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而在进行一些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就需要运用精加工教学方法。精加工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将教材中一些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学习材料充分结合,使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作用发挥到实处。例如,教师在教学《幽径悲剧》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求班级中的学生将课文进行合理的分段并系统地归纳段意;在进行记录笔记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不断扩充;在进行梳理文章写作思路时,学生可以为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事先拟定出学习提纲等。这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属于精加工教学方法。它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合理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最终实现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重视对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教学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并科学合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此来推进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要求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学素养培养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念;功利性背诵;文学素养

当今教育,正处于变革的转型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中考考试制度的碰撞,不仅给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巨大冲击,还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严峻挑战。

一、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要当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己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

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语文课改,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只有深刻领会、把握当今语文课改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改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误认为高分数等于高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要解决此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变“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方法便是,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语文将陪伴人的一生。作为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学生一旦爱上语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二、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

新课程实施以来,文学素养培养问题逐渐得到教育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的陈蕾老师,对文学素养作了一个定义: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年第4期)。这是当前对文学素养比较完整的一个定义,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养培养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应试教育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占主流地位,当前中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现状为:(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

语文教学中语文本体淡化和失落,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根本上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语文素养也比较缺乏。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提高。

三、功利性的学习、阅读与背诵

面对初三升学压力,语文教师初步更新的理念和教育家所倡导的文学素养,价值愈来愈轻,逐渐被学校、家长、老师、同学

忽视。

让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2009届毕业生中,有个女孩叫戴金黛(化名)。初一初二时期是一个非常热爱文学的活泼开朗的女孩。她经常利用自己业余时间、背着父母、一个人躲在卫生间看小说:史铁生、王小波、三毛、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路遥、徐志摩、沈从文、艾青、钱钟书、席慕蓉、毕淑敏、王朔、余华、苏童、海子、铁凝……

她每看过一本书,都会兴高采烈地把里面的情节和人物拿来和老师们分享,在某些问题上,我们语文老师的功底都不如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但是在初三应对残酷的中考期间,这个一向享受阅读的小女孩,成绩却一反常态的跌落,有一次甚至为逃避升学压力走出课堂。这种现象也极为值得我们反思。

下面以中考背诵为例,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中考古诗文默写最易得分,复习便可把握,这自然成了早读的唯一内容:对要考的古诗文先读后默,再读再默,翻来覆去,不倒背如流,誓不罢休!重点课文和句子,前后反复,竟达几十遍之多!这里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失衡

背诵的目的绝不仅是在语文考试中拿分,它至少应包括在熟读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积淀思想,丰富语言,感知技巧,从而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按理,阅读背诵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好,范围越宽越佳。对照一下现行中考必背篇目区区48篇古诗、24篇古文而已。由此衍生出来的教师指令与包办下的背诵,锁定的是“芝麻”摒弃的是“西瓜”,这种锁定,颠覆了学生的自主地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背诵范围,降低了背诵记忆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自主积淀、自主运用,强化了机械记忆的不良习惯,阅读背诵的多样性严重失衡。

2.失真

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就有可能使背诵变成“死记硬背”,这种非理解性背诵,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记。功利性背诵就是这种假背诵。长期高频率重复,记忆中枢受到抑制,记忆失真,效率低下。教学实践中,同一个材料越读越背越出更多问题的情况。

3.失态

由于语文主观题(含作文)阅卷的非客观性存在,得分高低差异首先表现于选择题和默写题上。48篇古诗24篇古文的读背默俨然成了师生的法宝,年年读月月背天天默,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大有不及其余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公正性,阻碍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