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艺术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2-02
一、艺术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当今社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英语以其特有的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艺术专业学生由于高考时过分关注专业成绩,忽略文化成绩,导致英语基础弱,进入高校之后的英语学习更加跟不上课程进度,形成恶性循环,在英语等级考试,专业发展以及就业问题上因为英语水平不高而造成的遗憾比比皆是。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校中艺术专业的英语学习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教与学的矛盾。
在高校中,英语学习包括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方面。基础英语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完成,专业英语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完成,现将两个课程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课程性质及开设时间。《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而《专业英语》则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大学英语》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四个学期,而《专业英语》一般安排在《大学英语》修完之后,在第五学期。一般院校之所以这样安排课程开设时间,是因为《大学英语》是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需要完成四册《大学英语》的学习,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英语水平,而对于艺术生来说,需达到高等院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合格水平。《专业英语》安排在《大学英语》之后是因为考虑到艺术生能在大一和大二两年打好学习英语的基础之上进行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专业英语》学习。其实实际情况不然: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忽视英语学习,英语基础不牢靠,进入高校学习后,大学英语难度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在高中英语学习基础上进行,然而艺术生在基础不牢的条件下进行英语学习,吃力且无明显的效果,这就使得艺术生挫败感更强,更加惧怕英语,形成了恶性循环,对英语形成了抵触心理。
2.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比较。《大学英语》的课程大纲是根据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而制定的,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而不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也不强调以人为本教学,却是以教师教学方便为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教学,却忽视了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人。自2004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新《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实行摸底考试分班,分级教学分级考试。分级教学只是第一步,但是分级教学并没有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对于艺术生来说,学校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艺术生的课程要求。艺术生所用的教材与其他文理本科专业教材一样,其难度大大超过艺术生所承受的能力。而艺术生也使用同样的教材并要求通过高等学校英语能力测试或是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在全国大多数高校里,并没有特别为艺术生定适合他们水平的教材,所以在艺术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矛盾尤其突出。《专业英语》是大学非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涉及专业领域的英语教学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是分两个阶段来完成,即基础阶段和专业英语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保证了学生后两年的英语学习的延续性,是大学英语更进一步的重要性环节。《专业英语》的学习侧重于英语的使用及在专业领域的实用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使用来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尤其是翻译与阅读能力。艺术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已经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矛盾,何谈教学要求更高的《专业英语》课程学习?艺术专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认识到了专业英语人才的缺乏,而艺术生的基础较弱,造成了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3.课程设计模式的比较。一般来说,课程设计模式有三种:以语言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大学英语》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的课程设计,即尽可能地把“目标需要”分析所得到的语言项目变成ESP课程的内容;《专业英语》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以技能为中心或者以学习为中心,即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或者通过动态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相比之下,以语言为中心的设计模式是最直接最普遍的课程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语言各技能所起到的作用,相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关注到学习者与外界一切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关于艺术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相关思考
根据上述比较,笔者认为艺术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根据艺术专业以及艺术生的特性针,有针对性地开设基础英语教学及专业英语教学,从艺术生艺术专业就业方向考虑,在教材,教法及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改革。
1.优化课程时间及学时的设置。建议《专业英语》课开设于第四学期,即《大学英语》所开设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样艺术生有一个频繁接触英语的环境,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兴趣会提高一些。关于学时方面,可适当加大《专业英语》课程的学时。
2.加强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的选择和教材的整合以及开发校本教材。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以及专业特性,可以和文理科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上适合于艺术设专业学生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选择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适当加以整合。再者,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发适合地方高校专业的校本教材。
3.改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模式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不同的,有些只是为了基本的英语课程考试,有些为了就业,有些为了出国及专业发展。根据不同地需求来进行课程模式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Marianne Celce-Murcia.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北京:外语与研究教育出版社,2006.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3]刘慧莉.试谈ESP的课程设计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类别:普通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GE)。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已经从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转变为通识教育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上。然而,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并不能在达到“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和专门用途课程,改革进程遭受阻止。寻找可行的改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校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如北大、清华、复旦从12个学分被消减到6-8个学分,不少学校如北京交大,上海同济规定学生在通过四级、六级或校内考试可以免修或部分免修大学英语课程。但这并不代表大学英语即将消亡,而是在原有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另外开设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
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基础英语+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2010年5月在中山大学召开“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暨外语同时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提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重点就是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推广同时教育”,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二、“基础英语+ESP”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秦秀白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路俭明认为,中小学教学阶段应该打基础大学和研究生的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特殊目的需要的教学上。杨惠中则称,“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就是专门用途英语”。
然而,以上两种课程设置模式都是基于学生入学英语成绩较高的基础上,对于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很难实施。以河南省2011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一本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562、582,而体育类为372,美术类334,音乐类只有309。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并没有有效可行的实施模式,因此,基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及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模式迫在眉睫。笔者在河南省的两所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进行需求分析,同时结合“GEP+ESP”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立适用于该层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三、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洛阳理工学院5个专业1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涉及体育、音乐、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和汉语播音与主持5个专业,考虑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熟悉程度,选取的调查对象皆为二年级学生;二是随机访问承担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20名教师,年龄26至45岁,职称涵盖副教授、讲师及助教。
2、实验方法:访谈
(1)对学生的访谈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a.你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吗?
b.你认为你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提高了吗?
c.你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d.你希望英语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吗?
(2)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a.你对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现状满意吗?
b.你在英语课堂上涉及过专业英语的知识吗?
c.你可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吗?
d.你开过选修课程吗?如果有,是什么?
3、调查结果
(1)对学生访谈的调查结果。当问及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否满意时,37.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对于英语水平是否在大学期间提高这个问题,31.6%的学生选择了“不仅没提高,反而下降了”,34.5%的学生选择了“短暂性提高,但很快又回到起点”,只有少数的同学认为有所提高。关于学习目的,93.7%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12%的学生选择“考研”,这与学校的相关要求密不可分。被调查的学校都属于新升本的二本院校,为有效提高在校生的整体学业层次,会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有不同的分数规定。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在回答“你希望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吗”时,89.5%的学生希望加入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学生表示,加入部分专业英语的内容会提高知识趣味性,对以后的工作、研究都有帮助,但同时又害怕过于专业难易理解。
(2)对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参加访谈的20名教师中23%的教师对大学英语目前的课程设置现状不满意,13%基本满意。他们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当问及是否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部分内容时,仅有62%的老师认为有必要,13%的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英语应该由专门教师负责任课,两者应区别开来。当问及是否在课堂上涉及专业英语的知识时,20位教师中只有2名。82%的教师认为自己短期内没有能力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由此可见,平顶山学院及洛阳理工学院承担艺术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得到改变,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没有意识到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教改思路,对自己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信心不足。
四、课程改革模式
1、师资培训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可见,在艺术类本科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师资尚且不十分完备。因此,有效实施以“普通英语+专业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对象范围内确定感兴趣的专业,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其次,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坚持“教师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助。
需要强调的是,鉴于艺术类本科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特性,在针对该部分学生实施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时要平衡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基础英语为主、专业英语为辅的教学体系。因此,师资培训的内容也应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的浅层知识上,过度深入会给任课教师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会使大学英语课堂的重心偏离,不利于学生整体英语基础的夯实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2、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在为艺术类专业本科生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应定位为一般要求。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基于这个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平顶山学院作为新生本的二本院校考虑到普通本科与艺术本科生的英语成绩差异与学习特点的不同,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已经做了区分,但是如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将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和细化,将整体的教学目标打入每个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学大纲的指挥棒作用。
3、“3+1”课程改革模式
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特点,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重点应该是建立“3+1”的课程设置模式。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合理的课时比例是3:1。利用大学英语四分之三的时间开展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高中所学英语知识,夯实语言基础,进而学学英语的相关内容,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此外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积累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同时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艺术类本科生中实施“3+1”的课程改革方案时要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适度糅合,在基础英语课堂上融入专业英语的内容,而不是生硬地用三个学期教授基础英语,一个学期教授专业英语,这样不利于在这部分学生中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五、结语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正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虽然艺术类本科的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是大学英语教改的中心仍然是普通本科,而针对高校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艺术类本科生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在艺术类本科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改革,应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进度,师资配置等方面入手开展。
在艺术类本科生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同时丰富教学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02.
[2]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04.
[3] 陆俭明.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大会致辞[R].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 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5] 杜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01.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改;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38-1.5
独立学院自创办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大部分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参照国家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如果仍按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授课,无法满足学历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更无法满足社会对较强的外语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全面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广大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意见较大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在学完十几年的英语课后依然是说不清,讲不透,对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批评最后可归结为一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体现不够。另一方面,对于一般大学而言,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要低。但重点仍应该放在加强学生的听、说与交流能力上,强调英语的实用性!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尽可能地突出学习者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其核心是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实用性英语教学可在教学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要求等环节上得到具体体现。学生应该接触、理解足够多的语言素材,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素养。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接近语言应用的真实环境,将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和社会生活有关的话题作为教学主题,寓文化素质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寓语言教学于信息交流之中。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尽可能地让学习者进行更多的、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部分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缺少实践机会以及明确要求。因此,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在语言实践及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适宜性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有所区别,即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适宜,即适宜于教学对象的需要,适宜教材的要求,适宜实际工作中使用语言的需要。
英语教学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强调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有效性包含了三个要素:一是所教授的内容是可理解的;二是这些内容经过实践是可掌握的:三是所采用的教授方式是可操作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把握自己学习的能力!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是外语的课堂里,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自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根据他们自己的风格及偏爱来学习。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实践
课程设置为“综合英语+视听说+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特色选修课”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综合英语,其目的是使学生继续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读、写、译能力。第二模块为视听说英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第三模块是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根据各人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决定各自的学习进度,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逐步实现从学习依赖到自主学习的过渡。我学院配备了大学英语数字化听力语音室等自主学习设施,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时间、学习风格进行不同形式的听说自主学习和训练。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每天开放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并配备相应的大学英语指导教师进行现场辅导,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第四模块是以行业能力为导向,开设专业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学英语》属于基础课程,是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铺垫,为学生的外语技能打下基础,是以行业能力导向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采用滚动淘汰制组班。分级教学是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因人施教的理念倡导下的研究成果之一。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分级教学更是势在必行。我校教学改革实验为期两年,分两个阶段进行。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教改的第一阶段。2010年7月至8月对此次教学改革进行了前期准备,主要侧重于教学模式改革,领导组织改革调研、软硬件建设、课程蓝本选定、受益学生的确定等方面的工作。教学改革第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是:通过入学摸底考试和高考入学成绩对2010级和2011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重新编班,实施分级教学,每级学生各分出10个A级班,10个B级班,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授课模式为在多媒体教室上读写译课,在数字化语音室进行听说自主训练。作业形式为:综合训练笔头作业,口语话题作业,自主听力作业。该项目已于2011年9月进入第二阶段,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经过两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成绩上升的B班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可以进入A班学习,A、B班不及格的学生必须分别降入B、C班学习,升降比例大概在全班学生的10%左右。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规定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挖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潜能。因此英语教学彻底结束了以往大学英语教师背着录音机教学的“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两条腿”的时代。多媒体教室大大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广大教师借助教材提供的多媒体光盘、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更新教学手段,利用影视片段、英文歌曲等资源导入课文,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形式。
加设专业英语选修课,以行业能力为导向,为专业技能的培养铺下宽厚基础。独立学院学生在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招生录取,学生的录取分数有一定差异,但培养的目标仍是本科层次人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性”本科层次人才,既有一定的本科生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相对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大学英语属于基础课程,然而又是各专业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铺垫。如何把在低年级阶段的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挂钩,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本行业工作所需的外语技能有的放矢地打下基础,这成了我们以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考虑。我们率先在某些专业如国际贸易、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中融合与毕业生今后从事外贸行业和计算机软件的专业英语课程,强化其行业技能,在第三学年作为必修课开设“外贸英语口语”和“计算机专业英语”供学生研修。此外,与大学英语同步,我们在大学一、二年级阶段为全校学生开设外语类文化基础公选课,如“英语听力技能培养与训练”、“英美文化介绍”、“英文原版影视赏析”等,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外语学习空间和视野,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必要的外语基础。
开展学科竞赛,强化考证考级,为选拔高精尖外语人才营造氛围。学科竞赛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毋庸置疑。学科竞赛也是提升一个学校实力,尤其是为独立学院赢得与二本学校相同声誉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学科竞赛机制,便于在学生中造就你追我赶,争创第一的学习氛围。相对于文科类其他学科,大学英语的各级各类竞赛相对丰富。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挑战。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变教学思路,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改革和不断创新,加快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任荣.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6):70-73.
[2]罗立胜.以实用性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革[J].外语界,2003(1)22.
[3]杨春慧.试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J].外语电2000(1):46-471.
[4]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听力学;专门用途英语;分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73-02
随着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要求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外语应用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校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1]要求高校在开展通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开设各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但是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分级教学的方法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初见成效。但是分级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少有报道。本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听力学专业英语教学为例,探讨分级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我国大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专业英语是属于ESP其中的一种。目前我国对专业英语的定位大概分两种情况。商务英语、医学英语和新闻英语等这些具有行业英语特点、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主要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而科技英语、生物英语和法律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由专业教师开设。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区分,不仅仅是两者的专业性强弱不同,它们目的也有所区别:前者要求掌握行业基本知识,从而能用英语很好开展本岗位工作,应用性更大一点;而后者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中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阅读和写作专业相关文献,学术性要更强一些。[3]本文要探讨的听力学专业英语正是属于后者。
目前,我国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对专业英语教学不够重视,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评估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任课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合适的教材。缺乏统一管理和组织测试。[4]此外,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绝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的授课内容是以翻译为主,教学手段滞后,听、说、写训练难以开展。加之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不一,这种学的要求和方式并不能使每个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分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分级、分层、分类的教学管理措施,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近年来分级教学的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得到应用。[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这一阐述为分级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有力的政策支持。[5]因为以往教学过程只能关注学生的总体水平,教学过程中,也只有基础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配合教师教学,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会被忽视。时间长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特别好的学生也会因为无法实现自我超越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只有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的分级教学,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三、听力学及听力学专业英语概述
听力学是研究人类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听功能的科学。涉及听觉功能评估,听力障碍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研究环境因素对人耳危害等方面的内容。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听力残疾人口高达2780万人,7以下儿童80万人,每年有3万新增的新生儿有听力残疾。我国需要听力服务的人数如此巨大,但是我国专业的听力从业人员还不足1万人。[6]为了满足行业需求,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设了听力学专业,培养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教学、科研及助听、听力设备的研发等高级专门人才。
听力学专业英语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旨在培养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学生在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领域里获取前沿信息以及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而开设的英语课程。该课程在学生已学习过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开设。课程以听力学专业内容为主线。基于以培养学术交流为目的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贯穿于每章的教学内容。
四、分级教学与听力学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
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本科生为例,听力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明显。50%的学生仍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5%的学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按照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统一设计听力学专业英语教学并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学生会认为没有挑战性,无法实现自我突破。根据往届学生反馈的结果,在学习结束后收获甚少,对听力学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分级教学的方法应用到听力学专业英语教学当中。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级:(1)按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从高到低把学生分为A、B、C三级。(2)给每级分别设定多级阶段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置也要对应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如词汇读写、短文阅读翻译、听说训练等多个教学部分。保证100%课堂参与率。例如,对于A级学生,他们基本已经具备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会着重培养他们专业英语的表述方法,怎样用专业英语的逻辑去表达观点;而对于C级学生,有些连简单的单词都不会读的学生,我们第一个阶段会着重训练他们读写专业术语的能力;对于B级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在掌握专业术语读写基础上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在每个阶段学习达标后再进阶到下一个阶段。这样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保持学习的热情,最终每个学生在听力学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都实现了自我突破。在期末考核中按照听、说、读、写、译的要求采取统一的考核标准,良好(80分以上)以上比例达到44.44%,中等(70―79分)达到38.89%。
五、结语
分级教学是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既照顾了起点较低的学生,又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在客观条件不允许一对一教学的情况下,采用分级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分级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专业英语教学找到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徐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相结合之初探[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80-82.
[3]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06):47-50.
[4]熊晓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2):32-34.
[5]张广酃,吴斐.差异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探讨和分析[J].科技信息,2009,(15):196-197.
[6]刘彦君.中国听力学教育新模式――在线教育[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01):15-16.
The Application of Graded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of Audiology
LI Miao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520,China)
关键词: 高职英语模块教学应用
1.引言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两段式”,即前三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第四个学期某些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办学规律的要求,无法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无法体现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办学的思维。为此,本院应用外语系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改革,在通过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尝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实行分模块教学,即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以专业为模块进行英语教学。这里主要对电子信息模块即电子专业的英语教学方案进行探讨,以论证英语分模块教学的可行性。
2.模块教学
“模块”来源于英语中的module和modular两词。module是名词,原意为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如尺寸一律的砖块。modular为形容词,通常译为“模块化的”、“模块的”,意思是一个完整的程序由若干个独立并可以分解的“组件”(模块)组成。
模块是计算机中的词汇,计算机字典中解释为“能与其他部件一起使用的组装功能硬件”或“程序的一部分,能执行某一特定功能”,即模块既与计算机硬件对应,也与其软件对应。模块这个词汇已被广泛迁移,根据其功能的不同或使用环境的不同,分出各种不同的模块,如脑功能模块、课件模块等,把它迁移到教学之中,则成为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下构建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有确定功能、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体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可大可小,大的称为中观模块教学,小的称为子模块教学。一个子教学模块相当于一节课中的一个教学单元,一节课投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模块教学,一个中观模块教学可投放在几节课中。它是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对学习方式和要求及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能力本位,重视专业差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机动灵活的取舍,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使模块教学更符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符合市场需求和课程衔接的规律。
3.如何实施英语分模块教学
虽然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在不断地改革,并提倡双语教学,但是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仍然缺乏衔接,直接过渡导致学生基础不牢,难以消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模块教学,从第一学期起就实行分模块教学,根据模块需求教授基本的基础英语,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打下基础。但是如何实施分模块教学却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在此,我们以电子模块的英语教学为例,提出几点构想。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电子专业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电子应用技术型人才,具备较扎实的电子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思维活跃、工程应用能力较强,能从事电子产品及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其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社会各电子企业单位的电子产品、设备的安装、调试、销售、维护等工作岗位;从事电子项目开发等工作。为了满足企业对上述岗位的资质需求,要求职教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能力(Ability)和素质(Other Characteristics)达到与企业的需求基本一致,所以电子模块的英语教学就必须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也就是将上述岗位所应具备的英语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模块教学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其为依据,在观念、定位和途径上有新的突破。
3.2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模块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教学的课程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
根据高职高专电子专业就业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将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即根据就业岗位对英语口头的和书面的需求,每一岗位确定好不同情景进行任务教学,我们做了如下构想:
第一模块针对从事通讯系统和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工作的岗位。可以设置产品设计、生产情况汇报、产品安装等情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介绍产品设计、介绍生产流程、介绍产品的安装顺序等,与此同时,要能看懂产品设计报告、用英文填写生产情况报表、填写保修卡等。
第二模块针对售后服务工作的岗位。设计出客户接待、产品保障排除等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询问客户遇到的问题、向顾客介绍常见产品故障排除方法等,并能用英语简单记载客户产品故障等。
第三模块针对电器产品营销工作岗位。我们可以设计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业务洽谈等情景,让学生用英语简单介绍公司基本情况、向顾客推荐产品、进行价格等业务洽谈,同时,学生还要能用英文撰写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审定与签订合同。
3.3合理更新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使用的教材很多,但是这些教材都注重的是基础教学,有的内容太陈旧,与现代社会脱节,有的内容过于深奥,篇幅过长,并且基本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而专业英语的教材又太过于专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实施模块教学的时候,就要依据时代的进步、就业岗位对英语不断变化的需求,编写教材。比如说,电子模块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应以情景和任务交际为依托,词汇、文章等都要体现专业特点,但又不能太过专业,要区别于专业英语教材,应以电子专业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和构词法为基本知识,逐步增加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使学生能根据岗位情景进行简单的专业英语方面的交流。
3.4科学考核
之所以说模块教学机动灵活,不单单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在学生更关注的成绩考核方面也有表现。因为我们根据岗位情景设置任务,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英语学习,这样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就有很多进行实际操练的机会。教师可以以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并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入期末成绩。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小组协调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而不再是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水平,可以做到更加公平、公正。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中学英语 大学新生 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21-02
英语文明的标杆效应,使得英语成为很多非英语国家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的特有语种。中国人在大学阶段(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以后工作考核、职称评定都要学英语、考英语。同样是学习英语,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有很大不同,大学生应该用新观念、新方法来学习英语。
一、正确认识大学英语的特点
大学英语是大学阶段公共英语课程的统称,它与大学里的专业英语是相对而言的,在狭义上主要是指本科综合性的公共英语,在广义上还包括专科的“高职英语”以及硕士生英语、博士生英语等。本文说的是狭义的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的特点在以下几个区别中体现出来。
第一,与中学英语相比,大学英语是英语课程的一个飞跃。这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不仅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水平要求更高(学习难度增加),而且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就是从以考试为主变为以积累应用为主。大学没有强制的升学考试,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课程学习都相对愉悦和轻松。
第二,与高职英语相比,大学英语强调基础性和综合性,教学主要是为培养复合型和理论研究型人才服务;而高职英语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教学主要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
第三,与专业英语相比,大学英语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专业英语则具有专业性、职业性。这里的专业英语主要有“计算机英语”、“电子英语”、“商务英语”、“汽车英语”、“法律英语”等。一般来说,学好大学英语是学好专业英语的前提,不学好大学英语,专业英语不可能学好。
二、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在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如前所述,大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升华和飞跃,两者的学习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英语学习的直接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升学考试;大学英语学习也有考试(主要是通级考试、课程考试和考研考试),但应用性的目的更加明显。大学里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专业英语学习服务。基于学习目的不同,中学英语的教学侧重培养读写能力,而听说能力被相对轻视;大学英语重视各方面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强调培养利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不同
中学英语学习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为导向,以致语言材料难免具有跳跃性、多变性,强调机械的词汇记忆、语法分析和阅读理解,相对忽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学英语强调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译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和重视语篇语用分析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强调英语交流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方式的不同
中学英语学习以教师讲解、辅导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大学英语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教师精讲,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课堂上运用音乐、情景对话、游戏等多元教学形式把知识性与应用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多练,要求学生课堂上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在课后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四)考核方式不同
高中英语学习的评价,最后以高考成绩为准,而大学英语学习的评价则是多元化的,除了考研等升学考试——这些不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之外,还有教学考试和水平(通级)考试。教学考试主要是期末考试,水平考试主要是国家统一安排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述多元考核方式使得社会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也使得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能力。
三、如何从高中英语学习向大学英语学习过渡
大一不等于高四,从高中的英语学习到大学的英语学习有一些质变的因素,要想顺利过渡,大学生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变观念,调整心态
进入大学,学生应该改变一些学习观念,淡化应付考试,强化学以致用。英语学习中要摒弃“重语法轻语用,重考试轻交际”之类的学习观,要从过去那种激进毛躁的备考心态中转变过来,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心理状态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学生应该寻找自己对英语的兴趣点,有意识地强化或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
中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测试学生-教师讲评”的封闭循环模式,主要学习方式是课堂灌输和题海战术;大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学生预习-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或师生互动-学生复习-学生训练-学生应用”的开放发散模式,学习方式强调有利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强调轻松有趣(例如听英文歌典、欣赏英文影视片等),要求将个人学习融入集体学习中。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交流性,大学生学习英语除了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教学之外,还要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学习活动,例如“英语角”、英语知识竞赛等。
(三)课外自习比课堂听讲更加重要
大学的课外时间比中学要多,但这些多出来的课外时间是要用来学习的。大学的教学规划是基于大学特定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要求——教师和课堂教学是大学学习的主导,学生和课外自习是大学学习的主体——来安排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示范性地告诉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引导学生如何继续学习,至于对这些内容的训练、巩固、提高、应用,主要靠学生在课外自己完成。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习都是大学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而且课外自习比课堂听讲更加重要。一个不善于利用课外时间的大学生,大学学业必然失败!可以说,能否适应从课堂学习为主到课外自习为主的变化,是衡量中学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是否完成的标志。
大学生学英语在课外学什么?我们建议把阅读放在中心和首位。英语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补充,而且是提高阅读能力,乃至激发兴趣、增强自信,从而对英语听说写译也产生积极影响的最有效途径。再说,人从视觉器官接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70%。读什么?时事报道、文学作品、科学知识、西方文化常识、应用文体等都是可以阅读的,当然,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应该重点阅读。从哪里读?China Daily(《中国日报》英文报)、21st Century、《英语辅导报》、《英语学习》、《英语沙龙》等报纸杂志,以及“书虫”系列的简易版英文小说等都是理想的阅读材料;原版的英文网站,能使学生学到内容丰富、原汁原味的英语。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包装纸、T恤衫上的英文也可以成为阅读内容。
(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认知规律来说,学习如果只靠外在压力和外界影响是很难成功的,学习的动力应该来自学习者本身,来自主动学习的动机,上述课外自习就是主动学习的直接表现。从学习特征来说,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是被动式学习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主动式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大学新生要尽快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做学习的“主人”,在独立思考中理解学习内容,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
大学英语有什么特征,大学生应该如何顺利渡过磨合期,这些方面是我们认为比较基本和急迫的问题,申说于此,希望有助于大学新生们的英语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庞维国.自主学习一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1引言
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间交流渗透到我国经济、科技的每一个领域,社会发展急需大量熟悉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英语教学在最近几年有了几个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研究教学法到研究学生;从形式教学到功能和意义教学;从语言技能教学到内容
教学;从终结性测试到形成性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从前的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以四六级考试为目的的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保证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需要,尤其是医学院校的英语学生,他们面临着要广泛阅读最新进的医学英语资料,要在国际期刊发表最新的医学英语论文成果,要去参加国际会议,要去国外进行访学,甚至要在外资医院工作,等等。因此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英语以后应该转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模式。专门用途英语已经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ESP教学是改革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也在逐渐向ESP教学转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积极探索大学英语ESP教学对教师专业素质与角色的要求,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实战经验的ESP教师队伍,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将从ESP理论出发,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理论基础,探讨ESP教师角色的转变,并结合参与医学英语课程开发的实践,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成功的实施ESP课程,并实现向ESP课程的转型。
2大学英语教师向ESP转型的理论依据
21关于ESP的一些理解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18~21)。ESP课程不同于双语课程。双语教学是指兼用外语和汉语来讲授专业知识,它不是以与研究学为目的,而是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ESP教学侧重语言,双语教学课程专业侧重专业知识。ESP课程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或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英语课程(EAP)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卫乃兴等,1994:36)。“ESP教学应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而双语课程可由专业教师授课” (蔡基刚,2004:27)。Robinson(1991)也认为普通语言教师可以灵活地转向专门用途英语老师,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要求。事实上,目前无论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由英语教师承担ESP的教学工作(梁友珍,2003:402~464;Ho Wah Kam,2001:258~267;王海华等,2003:26~31)。
22ESP的特殊性
ESP属于英语课程的范围,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又与普通英语有所不同,是一个特殊的英语课程。相对于普通英语,ESP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ESP具有特别的专业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结构
ESP英语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和抽象词汇。很多熟识的普通词汇在专业领域内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句法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句式复杂,长难句多。语篇行文严谨客观、程序化。面对大量晦涩生僻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结构,即便是英语应用能力很强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常常束手无策。大学英语教师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才能熟悉专业英语词汇和行文结构特点,才能读懂专业文献。
222ESP课程设置要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ESP课程设置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别需求的基础上的,它是ESP产生发展的原因,是ESP的精髓。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ESP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需求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和进行课程评价。
223ESP课程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ESP课程具有边缘性,是英语语言与专业内容的结合。对于ESP教师是否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也一直是讨论的重点。传统观点认为ESP教师不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理由为ESP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技能,不是传授专业知识,学习者通过适当的语言技能指导可以凭借其专业背景理解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因此专业知识可以成为很好的后盾。但随着ESP的发展,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BELL(1999)通过两个专业英语培训项目的实证研究证明ESP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教师就无法理解专业内容,削弱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无法展开课堂活动,将自己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因此,ESP教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掌握语言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3ESP教师角色
31语言教师的角色
作为一名ESP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个语言教师。秦秀白教授的描述颇为精辟,“ESP教师首先是个合格的英语教师”。ESP的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ESP教师必须具有语言能力,能灵活运用语言,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包括外语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授课技巧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专门职业领域内所使用的英语语法、词汇、局势、语篇、问题等独特语言技能的训练,从语义、语用、修辞和语篇等角度,探讨和分析英语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语言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ESP教师,都应该明白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就语言教师的素质来讲,ESP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并无区别。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人都忽视了ESP教学的实质。将普通英语教学和ESP教学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从而过分强调ESP中的特殊内容。
32课程设计者的角色
Strevens提出ESP教学的四个区别性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学习以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中的语言运用为主;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开展需求分析师设计课程和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有能力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ESP教师学习需求分析,分析研究学生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必须或应该先学什么而后学什么;教师必须考虑到学习情境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了解未来工作对学生技能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ESP知识与技能的用途。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获得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如学生信息,语言学习需求,从而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很多时候ESP教师会发现没有现成的适用于本校学生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因此他们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甚至自己动手来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像一个管理者,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变化要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而在教学任务完成后,他们还要对整个课程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还有待提高和改进。
33ESP教师应该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关系
ESP教师既是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首先,ESP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和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分析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学习专业知识可以缩短备课时间避免盲目劳动。其次,同行之间的交流同样有助于ESP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同行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必要手段,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校际间的,多种多样。通过交流不但可以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也为ESP发展和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平台。
4医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向ESP转型的实践
41教师培养
本项目采取专业培训、团队合作和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学团队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能动作用。邀请医学专业教师为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介绍医学知识。邀请行业专家开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医学讲座和会议。专业培训将大学英语教师带进了专业的大门,对教师转型起到了引领作用。向ESP转型的过程是需要创新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集体的支持,更需要集体的智慧。我教研室组建了课程开发教学团队,由几位专业教师协助英语教师开发ESP课程。专业教师的协助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阅读清单,推荐专业网站、杂志、书籍,进行目标语言情境描述,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帮助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审核教材译文。职业转型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团队的智慧,更需要教师本人的个人研修和自主发展。英语教师通过旁听校内医学专业课程,研读网络资源,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
42需求分析与教材开发
ESP的性质决定ESP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需求分析是制定ESP教学大纲、编写ESP教材的基础。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方面。目标需求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交际情况,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等;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秦朽败,2003:82)。我们对医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医院对毕业生专业英语的具体需求;并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专业基础、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了医学英语教材。同时教师还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43具体实施
在教学实施阶段,医学英语课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充分整合,采取了多媒体课堂教学与项目网络协作学习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取多米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引入真实的学习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设计真实的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习者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际和协作完成知识构建。利用网络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增强合作和团队意识。
多媒体课堂教学。传统的ESP课堂采取“语法+翻译”的教学形式,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虽然该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但却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对日后工作中需要用英语交流不利,而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创建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内容内在设计的科学紧密与外在形式的形象生动紧密联合。多媒体教学创造了语境丰富、多感官的互动交际课堂。文章将以“高血压的产生机制”一课为例,说明ESP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材料的难点和关键词语注释,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材料内容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网络探索,制作PPT介绍高血压的产生机制。课上首先请两组同学利用PPT演示,进行presentation,其次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和点评。最后教师结合教学材料和视频详细介绍。该单元结束前,教师让学生以pair work形式完成角色表演任务:一位学生扮演高血压患者,一位扮演医生。病人陈述症状,医生向病人咨询病情,并回答病人关于高血压疾病的若干疑问,以及药物的使用,潜在的风险和如何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让学生尽量使用该单元出现的词汇和句子。情景式队徽互动任务增加了学习者有意义的话语输出量,促进学生实现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44教学成果反思
课程结束时,在我教研室教师不参与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客观地了解医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教授ESP课程的态度。学生认为专业英语非常重要,有助于未来的专业研究和职业发展。而且学生对该课程表示非常满意。他们认为教材专业面广,难度适中。课堂补充的视频材料形式新颖,教学活动丰富,趣味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英语教师的转型也持支持和欢迎态度,他们认为英语教师语言驾驭能力强,教学方法先进,课程设计能力强,课堂活动丰富,气氛活跃,对由英语教师转型教授ESP课程充满信心。
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
2002年起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试点院校开始进行。经过试验和总结,2007年9月,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公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高校近十年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教学模式方面,力图以“两基”带动“双主”,即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评定的示范成点院校的改革是把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读写译”和“视听说”两种类型。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完成教学模式的改变。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大班多媒体和小班网络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由“以阅读理解为主”向“以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转变,但课程设置的实质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变革。
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不高。为使英语教学“一条龙”,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已逼近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2010年,蔡基刚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的占到60.1%,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到48%,认为“靠课堂学到的东西不多”的占到41.33%。因此,冯燕认为“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她进而明确提出,公共外语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课程体系中退场。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数年,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未能适应国际化的时代需求。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集团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不到10% 的大学毕业生具备英语沟通能力,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到2020年,中国公司将需要7.5万名能够在全球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的领导,但中国每年培养的60万名新工程师中,仅有1.6万具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际能力和语言能力。
二 服务国家战略,以专业导向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和载体。在全球化时代,语言更是不同文明和文化走向真正彼此与解和认同的渠道。大力发展外语教育,提高国民的外语素养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外语教学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为此,必须寻求破解之道。
当今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异常激烈,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政府适时地做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要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
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英语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体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版)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版)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理应连贯一致,但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有所调整,教学要求有所提高。王克非指出,外语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世界公民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打造专业的国际型人才是目前各国外语教育的重点。对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要求,我们需要以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竞争力作为大学英语改革深化的方向。
三 因校制宜以促进专业能力发展,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西安本地高
引言
学术英语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之上。专业英语即是将英语建立在学生所需要的方向需求分析之上,主要包括两方面: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Dudley-Evans和St.John(1998)从目标情景、学习情景和现状情景三个方面构建需求分析框架。国际上基于需求分析下分析ESP需求很多,其分支EAP教学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学生学校英语技能、英语学术规范化均存在缺憾,学生对针对性的专业英语或者专门用途的学术英语有着强烈的需要。目前,学术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较新的一个教学研究领域,正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通过考察西安区域高校学生对英语专业性学习的需求,运用需求理论进行分析,来论证学术英语是否有必要在本地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大英教学现状及西安思源学院的设想做法
1.大英教学现状
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本地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不断调整适应发展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并致力于高校转型试点工作。根据笔者对于西安本地高校的了解,根据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本地本科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类,二类,三类。目前,总体上来说,本地高校的英语课程都是先在大一、二年级开设通用英语两学年,再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一或二学期的专业英语,或是个别高校开设了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课程。其实,如此如出一辙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存在诸多弊端。这样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没能充分体现个性化和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虽然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3号文件提出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着重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沟通,方便其自学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水平,也保证了我国社会发展能够更好地和国际交流和接轨,每个高校结合自身专业设置来确定学校的定位和特色,结合国际高等教育的趋势,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开发课程,开展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评价质量,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培养要具有国际化教育水平,开拓国际视野,能够通晓国际规则以便参与国际事务,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也要根据文件的指示进行课程改革,从基础英语的教育转变为专门学术英语,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核心知识来支撑学术英语的学习,更为注重专业学术英语能力的提升。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取消了大学生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从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里增设了学术英语。在其他国家学术英语课程开设也是比较普遍的。如:欧美地区的高等学府外语尽管也是英文,但是在课程设置里面并没有将其作为基础课程;在罗马尼亚大学里,英语的基础教育已经在中学完成,到大学直接开设专业学术英语,不再开设基础英语。基于对目前西安本地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了解得知,学术英语的推广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
2.西安思源学院的设想做法
(1)改革试点的背景及原因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校在新时期发展中提出的新要求,即大学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加快地方院校的快速转型,思源有幸成为陕西省第一批应用型转试点院校。无论是从试点的行政和工作部署及实施方面来讲都可以说开始了里程碑式的转变。很快成立相应机构和及时制定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高校之间的竞争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加剧,没有特色的高校一定不会逃脱被击败的厄运。因此,为了准确定位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各个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唯一胜算筹码。
(2)大学英语设置的转型的实践计划
学生大学英语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未来就业的起点、范围和高度。因此,学校鼓励和要求大英教师必须新转型时期,不断研究大英的现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大英教学改革方案。历经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一线教师初步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大英改革举措。即:考虑到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学情,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分批试点。第一批通过考试和学生自愿原则组建英语小班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区别于通用英语。先开设为期一学期的英语水平提升,为第二、三、四学期学术英语的开设打好基础。由于思源学院隶属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即属于三类水平,所以,学术英语的开设主要是职场英语(EOP)。换句话说, (ESAP)学术专业英语,他强调的是学科特定的英语,例如计算机、医疗、军事等专业领域中的专业英语词汇、语法结构固定模式以及沟通上常采用的技能和交流策略。同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微课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大学英语课堂一片死寂,教师经常唱独角戏的窘境,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3)拟取得的教改效果
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满意度极大提高,参与度也较以前有了极大提高,基本达到了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从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以前对于学术英语的误区走出来了,而且更清楚地认识到学术英语和学生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后所取得的相得益彰的绝佳效果拍手叫好。学校也寄予极大的资金和制度支持。总之,思源的转型实践拓宽了教师的教研视野,促进了教育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也为学术英语在西安本地高校的推广开了一个好头。
行动与对策
针对目前的西安本地一、二类本科高校学生在四、六级过关的情况下也不能从事相关企业工作或者继续深造,追究原因,是因为本身设计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不是按照企业的需求或者不能达到企业所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特点是通用性,而不是学术英语那样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进行英语行业性的教学。西安三类本科高校学且不说英语四、六级过关率低的现实情况,一般英语交际能力的水平也令人担忧。基于此种种情况,笔者建议西安本地本科高校在探索学术英语课程推广的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首先,学校应该把学术英语的课程性质明确为必修基础课代替通用英语。其次,要消除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夯实了英语基础知识才能开设学术英语的思路模式,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为开设学术英语扫清障碍。再次,西安本地高校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科特色组建一支有教师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学习和研究并实现学术英语和专业的有机结合;学术英语设置一定要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切勿搞一刀切;在探索期间一定注意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材料难度等方面都要很好地把握。
结语
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新情况,各个高校必须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研究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主体即学生需求,也要对大英教师需求、学科专业教师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具体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得学术英语教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性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学校定位特色,为大学英语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创造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高校,特别是西部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拓展新的学术科研领域。笔者以为一线英语教师必须勇于开拓不断学习和调研并深入实践探索一套与本校相适应试的学术英语新天地。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 & St. John, M.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Cambridge: CUP, 1998.
[2]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Cambridge: CUP, 1987.
[3]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外语教学与实践》2012年第2期。
[4]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英语ESP 教学发展的关键》,《外语教学》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