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资产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其中第六十一条指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由此可见,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同时,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要求,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加,每年新增仪器设备资产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面对如此庞大的资产量,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关于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以及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大部分高校均已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资产从入账使用、调剂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与未使用资产系统之前相比,不仅减轻了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水平。但是目前,各高校对资产管理系统的运用水平较低,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也有待提高,高校资产信息化建设依旧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轻视资产信息的利用。过去,资产管理部门在高校里几乎是最不受重视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侧重于存储及记录资产数据,且由于传统手工记账方式的低效率,学校的资产数据根本无法为决策提供依据,高校资产管理呈现出重记录,轻利用的局面。目前各高校虽然均已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但是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无论是管理意识还是工作方法仍停留在传统手工记账阶段。多数资产管理员的工作大多只关注对仪器设备类资产的录入、审核和打印等基础操作上,只是把手工记账方式转变为电脑记账,并未真正利用信息化系统优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多数高校资产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只重视资产数据的录入和存储,忽视了资产数据信息库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导致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更多只是作为高校资产信息的存储系统,无法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为高校的决策提供依据。(2)资产信息系统与相关系统对接不充分,资产分散管理状况依旧存在,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欠缺。由于高校资产具有数量庞杂、分布部门广等特点,高校的资产管理大多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有效管理资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校资产管理被分割的状况。在应用信息化资产系统之后,高校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各归口管理部门的各类资产情况,对全校的资产状况有了更全面的掌握。不过由于资产系统和预算、采购及财务等系统对接不完全,高校资产信息孤岛的现象并未根除,严重阻碍了资产数据的利用与统计,削弱了资产系统作为决策工具的功能。比如高校在制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以及制定高校投资采购计划前,首先需要了解学校目前所拥有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情况等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而系统之间的对接不完全导致系统间的各项资产分类等统计指标不同,导致资产系统无法为学校其他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三、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原则与策略
(1)变传统资产管理观念,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树立现代化的资产管理观念并制定信息化资产管理制度尤为重要。首先,学校管理层及各级资产管理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到妥善管理国有资产及构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国有资产的良好管理不仅有助于学校合理配置资金及设备,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率,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准确可靠的国有资产数据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有重要参考意义。而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高校资产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高校必须意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现有的资产管理工作模式搬到网络上来,而是利用资产信息化系统这个新的工具,进行流程再造,优化资产管理模式,实现真正意识上的信息化。意识到信息化在资产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是第一步,而真正落实资产管理信息化,需要依据信息化管理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使资产信息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还是基于过去传统记账方式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所制定的,因此并不符合现阶段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各高校应该跳出传统国有资产管理思路,结合当前信息化管理形势,制定信息化时代资产管理制度,把信息化手段真正融入到资产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发挥资产数据的作用。制度中应该严格规范资产建账、调拨、处置、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处理流程分级分权,明确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权限,为资产信息化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应该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把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并建立资产管理考核制度。强化资产管理监督审计工作也是制度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资产信息化管理情况、资产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有利于督促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落实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水平。(2)定期培训,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推进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资产管理队伍,目前各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与其资产管理队伍水平有很大关系。多数的校级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资产管理观念传统老旧,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有待提高。多数工作人员还是受传统资产管理观念束缚,强调资产的记录和储存,忽视资产数据的汇总和利用。院系级资产管理员大多是兼职管理员,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低,无论信息化管理意识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提高。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设立科学的选拔机制,由于资产管理工作繁琐复杂,因此应选拔责任心强、具有专业财会知识,同时掌握一定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员,把好资产管理人员的入口关。其次,定期开展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培训,组织各级管理人员积极学习上级资产部门的文件精神及相关法律法规,参加资产系统业务操作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及业务水平。最后,应将资产管理融入高校考核机制中,设立适当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措施,约束各级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效。(3)加强平台建设。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水平的建设与加强依赖于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比之前的单机版平台便捷很多,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系统数据分类和统计标准与主管及其他部门的资产报表上报统计要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每次上报统计工作工作量大且因为统计口径不同等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各高校应建立与所管辖部门一致的统计报表上报模块,实现系统自动生成或自定义生成主管部门所要求填报的各项报表功能,不断提升系统的查询及统计分析功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提高资产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准确的资产数据。同时,随着资产管理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送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目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加强资产管理的需要。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做好对单位资产数据的校验、完善等数据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各单位应提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体检模块,对资产数据进行检查修正。同时督促各归口管理部门、各单位完善充实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各类国有资产数据,提升学校国有资产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进一步夯实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建设。最后,高校应促进校内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与校内其他信息相关系统平台进行融合及对接,实现高等院校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建立,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层提供数据参考。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高校资产管理是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把握高校资产数据的整体情况,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减少工作失误及偏差,提升国有资产的信息透明度,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准确可靠的国有资产大数据库的建立也为高校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秋宁,陈文相.互联网+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社会经纬,2017(10).
2.程萍.高校固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7).
3.赵春鹤.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5).
4.滕雪松.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关键词】高校 无形资产 管理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比重迅速上升,各行各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逐渐被体现。高校在实务操作中,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主要依据1997年6月23日由财政部与原国家教委共同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35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体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高等学校是人才云集、高新科技集中的地方,拥有大量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型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都是国家投入资金,是经过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而形成的,是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也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基础。然而高校无形资产在管理与会计核算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只有简单登记,没有价值核算,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专职管理人员。要想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树立起无形资产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法律知识,保护无形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高校取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
从高校资产管理者角度来说,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是概念多于管理,对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有形”轻“无形”,在日常管理中重视有形的材料、设备管理及其投入效益,而忽视无形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的资产管理及投入效益,在每年国有资产内部清查时常常将无形资产排除在外。从科研成果发明者的角度来说,因为承担课题、成果鉴定、、论著出版是直接与科研人员的晋职、加薪等切身利益挂钩的。科研人员为了切身利益,不得不忙于争取课题,一有研究成果就以论文或报告、成果鉴定等形式公开,而忽视相应的专利申请,结果被国外凭借“申请在先”的规定而预先申请了专利所有权。
2、管理机构分散,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从高校内部来看,大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也是按照实物资产管理模式:科研处负责无形资产专利权的管理,国资处负责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的登记管理,财务处进行无形资产的核算,而无形资产的使用或对外投资、转让,由产业处负责。由于无形资产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部门,各个部门都身兼多重工作任务,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多方利益主体的存在又使得能转化的无形资产产出率低,部分无形资产被闲置浪费,无法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许多无形资产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中,结果是侵权现象屡有发生。如擅用学校名誉谋取不义之财,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了恶劣影响;或者外单位与个人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和条件,开发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新产品不在学校登记,产权直接归属外单位。
3、高校无形资产核算缺位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只明确了高校无形资产的范围,规定了无形资产的购入、转让、捐赠及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而对自创的没有明确的核算处理方法,再加上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类型多样,造成其价值衡量更加困难。在很多高校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一项为零,财务上只核算无形资产产权申报登记费用计入事业支出,对无形资产不进行研发成本价值核算,也未将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未能正确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无形资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如此做法不利于管理,更造成了财务信息的失真。
4、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手段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修改了的无形资产准则,但没有同步推出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准则及会计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因为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指责,推卸责任,管理者对职务发明等的侵权事件,即使知情,但因为缺少制度法规依据,无法确定产权权属,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同时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管理经验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在日常收集和提供无形资产信息时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在日常操作中也没有开发可供标准化管理操作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等。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监控。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改变观念,引起各方重视
高校无形资产的数量、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一项好的专利或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确立起资产保护的观念,引起各方面对无形资产的重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开始。一方面必须要在高校教职员工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无形资产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国家有关无形资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使大家明确高校无形资产的研制与形成大多是用教学科研经费所完成的。属于职务发明的同有形资产一样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一样要加以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高校员工无形资产的法律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要推动无形资产转化的奖励机制,使无形资产的转化效果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尽可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发明者、单位和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平衡点。
2、明确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机构的协作配合
无形资产管理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首先,应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高校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体系之中,开发建设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软件,建立一支积极进取、高效精干、责任心强、坚持原则、懂法律、善管理的专业队伍,全面负责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及处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其次,根据无形资产的分类,确定学校无形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例如对无形资产科研成果专利产权等的管理,由科研处从最初的科研课题着手,对已经形成的专利权进行归类登记管理,由财务处归集核算,把费用支出予以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账户,再纳入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内备案,年底与国有资产部门核对。对那些尚未取得专利权的非专利技术等,则由科研处在科研课题完成后登记在册,再纳入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内统一管理,等以后获得专利权、著作权或取得社会效益之时,再记入无形资产,并通报财务处进行核算入账,由产业处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课题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对外投资或转让时,必须要经过产业处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并要报经相关校级领导的批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对无形资产转让的价值评估工作,转让后应及时结算投资转让收入,做好无形资产账户冲减。这样,经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其他各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有利于无形资产的科学化管理工作。
最后,由校资产管理部门做好每年的无形资产内部清查工作,清除已过保护期的知识产权,总结当年的无形资产管理成果,奖励在无形资产转化方面的先进人员,落实对那些成功转化无形资产的发明者的奖励,形成工作报告,并对无形资产方面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3、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
为了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必须对高校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财务核算,运用从价值形态上反映无形资产的投入成本与回收效益之间的比较关,把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在知识产权成本价值核算上,先由无形资产开发人申报,然后科研处与财务处协作,设计一种一式三份的科研课题费用支出单,对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情况详细登记,三方共同备案留底,方便将来可以及时将无形资产的费用支出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对于在研制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先按普通的科研支出进行核算,将其费用计入事业支出,只有在其形成无形资产后,才可以进行资本化核算,从事业支出转入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前需要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应按评估价及时调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后应及时冲减无形资产。
4、加强高校无形资产制度建设
鉴于高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相关管理机构统一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引导各个高校建立各自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中无形资产专职管理机构负责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由其他相关部门协作,科学化管理、保护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相应的产权归属制度、财务核算及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成果考核、奖惩制度及价值评估制度等全面保护,科学管理无形资产,并成立专家小组,广泛征求多方意见,最终形成一套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束语
今后高校的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对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无形资产形成、使用、核算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可以了解自身的科技水平,了解社会需求的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高校先进科技作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苓苓:从资产清查审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2] 董捷:中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展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3] 秦明、闫亚梅:谈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1998(1).
[4] 王棣华: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引言
行政职业单位作为国家政府核心基础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履行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归纳为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工作内容中,要想有效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整体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各个岗位工作人员日常操作,从而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和谐健康的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层领导普遍受到“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1],他们更加关注到单位所创造出的直接效益,忽视了对于国有资产的科学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以及财务资产管理人员都未能够正确认识到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长时间内都未曾组织清查人员进行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从而导致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大量资产流失。一些单位领导为了牟取不良利益,擅自通过利用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去设立小金库,盗取公款进行私用,腐败现象频繁发生。
2.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不科学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是与管理制度科学完善性存在密切关系的,制度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可靠的约束和规范。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审批制度不够严格,忽视了对固有资产购置、分配以及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容易导致国有资产购置的不明确性,随意性偏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未曾有效建立起专门的台账以备后续审查工作,这样不利于单位国有资产的有序管理;2)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随意的投资、出租资产的行为,未经过全体相关工作人员的判断决策,在资产投资或者出租价格方面不够规范严格,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到位国有资产利用率偏低,大量国有资产被无辜浪费[2]。
3.缺乏对国有资产的严格监督管理工作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导致各个环节管理力度偏弱。例如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过度时,一旦管理人员忽视了过程管理监督,就会直接造成资产的流失现象。存在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待国有资产所有权上,私自将国家资产纳入为个人财产,对资产执行经济市场化经营。例如,将国有资产进行私自的出租和投资等,而对应的收入在单位内部却没有形成真实的账本记录,从而造成账实不符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行政事I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过程中,相关监督机构的工作严谨性偏低,未能坚决执行好自身的职责,极易导致监督管理漏洞的产生。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产工作水平的相关对策
1.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积极转变管理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日常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权以及所有权加以清晰认知,要正确认识到虽然单位具备了对国有资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却不具备随意的资产出资权,不能够在未经全体人员科学决策下实行资产的出租以及投资行为。此外,行政职业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专业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打破“重资金、轻管理”传统思想观念的弊端,树立起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严格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避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
2.建立科学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工作人员的自身职责,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施单位的国有资产制度化管理措施。行政事业单位要从国有资产的登记清查着手,加强对资产账目和实物的核对审查工作,保障单位国有资产的账实相符。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与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要有效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账簿[3],调配专业财会人员定期核对资产数量,防止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安排专人对资产入账、转让、使用以及报废等流程进行严格审核。该人员的资产管理工作状况直接与其工作考核成绩挂钩。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要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必须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督审核工作。例如在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必须在专业机构的评估下鉴定下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防止资产的大量流失和浪费。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应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措施,优化整合闲置国有资产,有效增加单位国有资产的价值,提高国有资产的实际利用率。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大对国有资产内外部的监管力度,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对于国有资产违规操作现象要严惩不贷,处罚结果最终要公示以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单位财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始终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提高自身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就必须注重到国有资产的日常清查工作,要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督促工作人员的规范性操作,避免国有资产私用现象的发生,最大化发挥出国有资产的利用价值,保障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讨[J].基于公共财政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2(02):142-145.
[关键词]预算管理;导向;高校;资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20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1
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校资产管理的建设要符合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以预算管理导向为根本,实现高校财政改革的发展。预算管理导向下的高校资产管理改革正在逐步的实现,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完成资产配置标准与实际需求定额的预算。此外,建立全覆盖的资产配置体系,能够推动资产共享的实现。
1 更新管理观念,提升预算管理服务水平
高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预算管理理念为指导进行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实现高校资产管理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保证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预算管理下的资产管理目标会保证效益与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避免预算经费投入的增加。如果以有偿使用预算收入进行耗损的弥补,就会杜绝浪费情况的发生。
2 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组织体系
高校资产管理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保证责任到位。各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依据不同层次要求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科学的资产管理组织体系要在高素质管理队伍下建立,因此,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科学地开展预算配置工作,实现管理目标。要严格贯彻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将预算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改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高校资产管理状况,积极开展资产制度宣传工作,使工作人员深入了解资产制度,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资产制度的执行,对高校中资产管理重点问题进行处理,并完善相应的资产审批手续程序。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定期开展财务信息交流,这样有助于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资产处理不当的情况,要在年度预算制定中进行重点审核,减少预算经费的浪费,这样将会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杜绝资产隐性情况的发生,并且保证资产管理规范化发展。
3 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高校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资产共享制度的建设将会实现成本与产出的补偿结合。这样高校就能够利用闲置的资产开展其他项目工作。这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而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地优化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对称交换,这对于提升资产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也能够控制成本的投入,解决高校资产闲置等方面的问题。在预算管理导向下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有偿性制度的完整性,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结合,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准确地了解资产的实际情况,这样就能够将资产绩效评价目标与制度相结合。预算编制下的资产管理,需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根据资产使用情况严格控制好审批工作,积极推动资产预算审批制度的实行。并且根据第三方专家评审要求,能够围绕高校资产管理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明确资产的投入使用情况。对于高校资产使用情况,要及时的评估,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此外,还要积极深化资产改革,不断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标准体系。范化目标在高校资产使用上将会发挥巨大的引导性作用。重点研究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消耗标准体系、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体系等组成部分,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方法,能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形成。在预算管理中,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是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体系是基本支出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4 结 语
高校资产管理要在预算管理导向下进行,才能更加高效。因为,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浪费情况,达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节存量的目的。高校资产使用有效性的提升对于构建节约型校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以获得良好的预算管理效果。根据预算结果进行经费支出,将更多的预算经费投入到资产管理中,这是实现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将会避免高校出现重复性购置固定资产情况,并且会根据不同体系运行下的要求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体系,持续实现高校预算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善庆.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基于财务预算角度[J].财会月刊,2015(31).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有效结合
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产的管理,不仅仅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全,更是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资产无论是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来源渠道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强化高校资产管理,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应跳出“就资产论资产”的“管理孤岛”,通过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将单位资产纳入部门预算,建立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实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才是解决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高校资产的形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按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使资产使用达到高效、合理、节约、效率。然而,在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高校资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资产购置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一方面高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档案不完善、“家底”不清、存量不实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中,往往只强调经费的分配控制,对预算单位存量资产的多少、存量资产的分布和使用缺少明晰的信息。因此,在资产的投资计划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主管部门能够关心的可能只是项目可行性和增量预算的安排,难以对资产存量实行全面管理。这导致预算审核无法对增量资产投入或项目资金投入形成有效的制衡。
(二)资产使用环节缺乏共享协调机制
在高校内部,资产从形成到使用涉及到许多部门,但最终演变成“谁拥有、谁支配使用”的封闭式资产运行模式。资产的管理主要停留在财务管理层面,资产数据基本是静态数据。但受自身利益的驱动,使用单位也往往热衷于项目经费的争取和资产的购置。在这种封闭运行模式下,难以克服资产使用中的低效和浪费,也使资产使用缺乏系统的协调机制,导致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
(三)资产配置环节缺乏统筹的激活机制
部门预算实施后,虽然已将高校资产的购置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通过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方式,强化了对资产形成的监控,但预算管理模式仍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存量资产并没有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过程,编制侧重于控制支出的增长幅度和数量,执行强调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支出,以控制超支为重点。致使许多单位在决定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资产时,缺乏统筹存量资产的激活机制。
(四)资产处置环节缺乏预算监督机制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单位价值在一定范围以上的仪器设备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处置。由于单位的资产管理脱离了预算管理的范畴,有些部门将资产当作部门自有资产,擅自处置;对应当经过资产评估的“非转经”资产,不经评估,不按国家规定办理有关资产“非转经”核准转移申报审批手续,低价处置或低价出租给关系人,使资产的减少、报废、调拨等过程不仅规避资产管理,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
二、完善预算管理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一个单位需要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和处置资产,应该充分考虑单位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的公共职能需要,对所需资产进行科学的匹配。这个匹配的过程既是编制单位资产预算的过程,也是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还是强化资产管理的过程。
部门预算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加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也强化了与资产管理的联系。这种联系突出表现在:首先,预算分配是资产形成的基础,单位存量资产是历年预算资金投入的结果;其次,保证资产的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补偿依赖当前的预算安排来实现;再次,对资产的处置变动、报废核销等规范管理实质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运用资产预算和统计报告对资产使用进行分析,使资产的配置与单位的职责相匹配,单位资产的处置、使用与单位的预算执行相依存,从而实现资产购置科学、配置合理、处置得当。
绩效管理是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公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财务绩效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完善的部门预算管理,建立可行的财务绩效评价制度,不仅将预算单位所有的收入支出纳入预算管理体系,而且也将各类资产的运行结果体现在预算考核中,保证资产需求与资产处置收益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预算,有利于财政主管部门依此为依据,对单位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三、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的具体思路
强化资产管理,关键就要构建资产配置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相统一,资产处置管理与预算执行相匹配,资产报告分析与预算报告分析相印证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公共资源管理框架。使预算管理从传统的投入控制型管理模式向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管理转化,从重点控制支出(投入)向重视资产使用绩效转变。
(一)完善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增量资产的有效配置机制
虽然部门预算反映了单位存量资产的信息,但由于缺乏存量资产使用效率报告和资产配置标准定额,致使资产信息意义弱化,部门预算简化为经费分配,客观上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使单位只顾要钱,不想节支;只顾花钱,不问效益;只重购置,不重管理。预算信息只反映支出,不反映存量资产及其质量状况,使预算管理者只能关心资产的边际增量,很难对资产的存量实行全面的管理。因此,在编制部门预算阶段,要在全面摸清“家底”,建立资产配置定量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资产预算,使资产预算成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桥梁。通过引入“成本费用”理念,使大家认识到占用和购置资产不是免费的赠品,部门预算也不是单一经费分配活动。以存量资产为基础,使经费预算分配和实物资产管理不仅在管理环节上协调一致,而且在价值的配置内容上互为前提,从盘活存量资产和调控增量预算入手,以存量资产制约增量预算,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挂钩机制。(二)强化预算执行监管,构建严密的资产处置程序
资产管理实质是经费的存量管理,资产的增量关和处置关是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的重要环节。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资产管理规范化的根本保证,通过完善的法制建设,促进资产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法的轨道,从而使从资产配置、变动到处置的全过程处于有效的监控体系之下。而信息化管理则是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清产核资、收入管理等环节都纳入到系统中,并将该系统与预算编制审核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联网,使资产管理部门获得资产变化的实时数据,为预算调整提供信息支持。
(三)拓展财务决算报告的内容,构建与其相印证的《期末资产报告》
当前,部门决算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提供当年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所能传递的财务信息只是当年预算收支的现金流量情况。单位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单位资产的会计核算信息也不能为管理部门和公众所了解,造成这部分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因此,拓展预算单位决算报告的内容,使决算报告不仅反映单位的预算收支,还要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不仅反映当年预算的执行结果,还要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用和资产动态管理情况。同时,资产管理部门在全面分析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下,形成与《决算报告》内容相互印证的《期末资产报告》,真正实现资产管理的内涵。
此外,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使高校会计除了具有预算会计的基础功能外,还应向财务会计功能扩展;除了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合规性的信息外,还应能够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绩效的信息。要实现这些功能,其关键是借鉴国际经验,在高校会计核算中实行权责发生制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塑造; 信用 ; 管理制度 ; 措施 ; 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24-0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无法顺利发展。信用作为现代化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立身之本。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全球面临着“诚信沼泽”的挑战。实践表明经济越发展,信用就越重要。企业信用具有非人格化等特征,体现着企业的信誉、实力、形象等经济文化特质,事关企业的兴衰存亡和生命长短。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重塑企业信誉和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
一、加快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现实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出现了令人忧患的信用危机,企业信用状况亟待改善。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许多企业的信用意识仍十分淡薄。对企业信用行为的记录比较匮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惩罚机制,在市场准入或退出、企业融资等方面对于背信行为惩罚不严,致使目前社会上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发生的失信现象仅次于腐败,已经成为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顽症”,是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大“瓶颈”。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 GDP 的 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近6000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其中仅假账一项每年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00亿元。近几年来许多失信案例,从美国“安然事件”到中国“蓝田事件”都说明企业信用制度的缺损。美国管理协会的专家曾指出:中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空白将是新的市场环境下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可见尽快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显得格外重要。
信用管理是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当前抓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信用则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的内在缺陷和市场失灵,即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发挥信用的强大作用。其次,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法制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以及诚实守信的交易法则是吸引国际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其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制度要求。金融市场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造成的资金交易障碍,由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企业信用评估,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克服由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种种金融交易困难的有效制度安排。其四,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减少违约成本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缓解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企业信用制度还可约束企业自身的行为,减少信用违约发生率与履约成本,有效防止个人专权和营私。
二、理智选择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建设企业信用制度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
须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首先,产权制度可以作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突破口。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必定是不讲信用的经济。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财产的真正拥有者,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运用和处置本身所属的财产,通过平等协商一致缔结契约出入市场独立地进行真正的产权交易。企业就会有真正内在的自我信用约束机制。抑制失信行为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失信的行为要直接由失信者承担,否则必然产生失信的败德行为。信用的基础就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能给人们提供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如果企业没有真正的个人投资者,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维护企业的信誉,企业就不可能讲信用。同时必须完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企业不能自由进出,就会形成垄断,自然就没必要讲信用。
其次,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健全中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与突破口。应着力于这些工作: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个人基本账户体系,加强以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互联网络建设。形成统一协调,联系紧密的信用卡支付、结算网络,实现信用卡的“一卡通”。②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实码制,逐步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的个人信用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以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在个人需要向相关者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个人信用实码,对方就可以查询到所需的资料,以减少信用风险。③建立个人信用管理机构。即建立设置科学、机制灵活、管理方便的个人信用管理机构。在遵守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的前提下,利用商业性的中介资信机构,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商业化。④培育专业性的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的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个人有形资产的评估体系、个人财务会计体系与个人破产制度,制定对违背个人信用制度者的制裁措施。⑤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个人信用评估就是通过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级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
其三,培养信用专业人才队伍是企业信用管理的迫切需求。推进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要求决策者及执行者,必须具备个人信用管理的素质结构。是否拥有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和造就专业人才的教育环境,关系到企业或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成败。要把尽快培养高质量的信用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
三、重构中国特色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
关于我国目前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应根据本国市场经济与征信企业的特殊情况,提倡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选择适合国情的有效实施路径。
第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加快创建我国政府导向的特许经营模式。国内征信企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征信和评估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协调各有关部门开放相关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要实现对征信企业的特许经营模式,政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政府应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和城市如广州、北京等为重点,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商业化的信用评估机构;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培育地区性企业信用市场,逐步发展,建立全国性的企业信用市场。确立征信数据分类、代码、数据范围、报告形式以及其他有关技术的国家标准。政府建立或授权建立征信数据统一检索平台,要求征信企业提供已被其掌握资信状况的企业的代码、名称、数据更新日期以及其他简要信息。重视对征信企业的规范和管理。信用作为一种商品,肯定要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其质量。应禁止任何形式的对信用资源和信用经营的独占垄断,运用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去管理,当前急需加强我国企业征信制度的立法工作。政府部门应协调各公共服务机构的关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信用数据库和系统,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网络系统。要成立信用管理行业协会,所有征信企业应加入行业协会,并履行相关义务。信用管理行业协会在业务上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有关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发行信用研究、企业资信状况、信用教育等方面的出版物。
第二,建立健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配套制度与支撑环境。一是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企业信用的体制条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存在的不足是董事会与执行层之间关系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董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存在弊端等等。我国许多公司是由国企改制形成的,公司大股东普遍为分散在各个行政机关的国有资产代表人,可动用行政权来控制企业,从而导致市场交易通常扰或扭曲,造成企业信用的缺失,为此要设法明晰产权,分清职责,加强外部监督,提高管理透明度,建立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二是确立企业信用法律规制。信用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依靠健全的信用法律规范做为有力保障,才能得以巩固和实施。我国当前立法尚未对企业信用进行具体、系统的规定,迫切需要制定遵守企业信用,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商业秘密等有关信片的法律法规,强化法制建设,特别是信用立法,应当修补我国民法等法律中有关权益保护的规定,切实维护信用关系中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对违约失信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使失信成本大大超过其获利收益。三是营造优良的道德环境。道德是人的自我约束,法律是人的外在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强于法律。企业信用很大程度是构建在企业间信任和诚信的理念基石上,借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加以维护。应注重对企业的信用观念与信用道德的宣传、教育,建立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
第三,齐抓共管,构筑完整统一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和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等部门实际运作和协调配合,只有企业、政府和市场化的社会资信服务中介机构共同协作,三管齐下,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健康发育和运行。为此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塑造信用政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中,政府行为通过人们的预期而影响信用机制,我国当前信用机制缺失,与政府功能失调有直接关系。因此,政府必须廉洁自律,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真正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政府信用制度:①要转变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政府监管职能。要实现对政府制订和执行政策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特别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②要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和感召力,建立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品德,侧重抓好信用立法,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扶持和推动市场化信用企业健康快速成长;推动商业银行等与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加快改革。要实行准确的司法解释和严格的执法。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尽快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动态企业信息数据库。目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主要集中在人行、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这些部门应率先行动,完善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资信评估机制、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
2. 建立企业信用,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作为企业要从自身抓起,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信誉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三机制一部门”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中的“三机制”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即包括前期管理的企业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管理的债权保障机制、后期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控制交易全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强调严格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程序。从供销合同签定前的资信调查,到合同(协议)条文的拟定,从合同(协议)的商谈,到合同执行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其次,应使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专业化。企业急需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①前期信用管理──企业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即客户动态资信管理制度。根据客户信用信息对客户作出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按信用等级归类进行管理。②中期信用管理──债权保障机制。即客户授信制度。这项制度以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交易审批程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和信用失控。建立严格的担保审批制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③后期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即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包括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信息记录制度、账龄监控制度、赊销客户的跟踪管理制度以及拖欠账款的催收制度等,这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和难点。
3. 培育社会信用,组建信用评估及服务机构。由于我国的资信行业刚刚起步,政府应该发挥推动作用,大力培育信用服务中介组织,为企业信用评价的市场化提供主体基础。①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应在政府的监督下,实行严格的准入、限量和管理制度,对其机构的进入与资质条件加以规范,以真正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②通过市场手段建立发达的信用服务业。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兴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支持国内有实力有信誉的信息公司与有关行政机关联合开发信用信息软件,建立信用数据库。③政府部门应借鉴美国资信评估业的做法,对信用管理公司实行联合年检,加强对信用中介行业的监管,确保年检结果的客观、公正。④重视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客户防范信用风险;借助信用中介机构特有的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加快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的形成,使败德企业的失信成本要大大多于其失信所获得的“收益”,以此促使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改善。
[参考文献][1]李长友.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企业文化,2009(4).
[2]刘建勇.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
信息化,2008(7).
[3]沃 健,徐 晔.会计信用评价信息的开放与共享[J].会计与审计,2010(5).
[4]叶.企业信用制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
[5]叶,于玉林.构建现代无形资产管理体系的探讨[J].财会通讯,
2005(11).
View on Remodeling the System of Enterprise Credit Management with Chin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Ye Chenyi, Nie Shali, Li Na
(Accounting School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hzhuang 050031,China)
关键词:债务杠杆率;居民杠杆率;多元化外汇储备结构;多样化企业投融资选择渠道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12
一、引 言
一国经济的杠杆率是指该国的整体债务与该国GDP的比值,而一国的整体债务主要是由居民、非金融类企业、政府和金融类企业这四大部门的债务构成。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将四大部门债务的统计口径予以说明:①居民部门,居民部门的债务全部是贷款,主要来自于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贷款;②非金融类企业部门,该部门的债务主要由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影子银行融资构成,其中影子银行融资主要来自于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③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债务由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构成,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又分为地方融资平台和非地方融资平台两个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主要分为三类,即银行贷款、城投债、基建信托;④金融类企业部门,该部门债务主要来自于金融债,但本文的统计主要是基于央行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将其中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券”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两项加总得出。中国的经济崛起主要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注入和投资。以前,中国的债务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投资机遇比比皆是。而今,我国信贷快速扩张,不良贷款不断展期,僵尸企业一直占用着资源,大量资金过度投资到固定资产。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可避免的开始放缓,适龄工作人口出现减少的态势。改革并非易事。中国需要开展实实在在的改革,刺激竞争、提高生产力、增进资本配置效率和促进创新,都要求作出痛苦的牺牲。
目前,我国的资产负债表处在健康的水平,但局部存在风险,尤其体现在过高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以及偏高的地方政府杠杆率两个方面。类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整体杠杆率在其中仍属于中等水平,其中我国的居民以及中央政府仍存有一定加杠杆的空间。基于这种结构,在去杠杆过程中,尝试通过杠杆调整与杠杆转移来化解局部风险,就成为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
二、全球债务概述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全球债务水平持续升高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普遍预期各大经济体将会开启去杠杆化的浪潮,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世界各国杠杆率持续上升(见图1)。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债务额在2000年为87万亿美元,在2007年已达142万亿美元,到2014年第二季度增至199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债务相当于全球年度经济产值的269%,现在该比例已升至286%。从2007年到2014年全球债务总额增加了57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对GDP的比例上升了17个百分点,债务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在上升,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目前全球债务的持续上升趋势将会发生逆转。从其他国家历史经验来看,无论在政府、企业还是居民部门,高额债务都会拖累GDP的增长,并且会加大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债务不断膨胀的现实将不断提醒人们,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在去杠杆化方面取得的进展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图1 全球债务持续增长趋势明显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面对全球债务的大幅增加,其中一部分债务是良性的,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居民和企业部门债务的增加上,该部分债务对2007年以来全球债务增长的贡献率为35%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健康的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深化,即让更多的居民和企业有能力获得金融服务。然而从总体上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平均仅占GDP的1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个国家的债务主要由四个部门的债务构成:居民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全球债务在四大部门中均有大幅增加(见图2)。
图2 全球债务在四大部门中均大幅增加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IMF;BIS。
新增债务有半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而那里主要是企业在举债投资,这大体是健康的发展趋势。但在工业国,虽然私人领域自2009年危机达到顶峰后减少了债务,但国家的负债情况却明显恶化。个人和企业的负债率平均降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6%,国家负债率却平均从GDP的69%增至104%。
目前,美元正进入中期强势周期,在全球债务规模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势必会让以美元计价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背负更大的负债风险,并进一步抬高全球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
当前,世界各国债务风险的演化正呈现出三个特征。
其一,发展中国家债务增长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1―2014年,发达国家债务年均增速保持在85%左右,债务规模从184万亿美元扩大至498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债务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4%,债务规模从35万亿美元扩大至122万亿美元。
其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负债率此消彼长。虽然发展中国家债务规模增速快,但相对更为强劲的经济产出增长足以消化债务上升的压力,因此,2001―2014年,发展中国家负债率从525%渐次降至40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虽然债务规模增速较慢,但经济增长的力度相对更为疲软,因而,2001―2014年发达国家负债率从709%上升至1057%。
其三,个别重要国家负债率的上升主导了全球债务风险的变化。2001―2014年,虽然全球债务风险过高的国家数量正在减少,但全球负债率却明显提高了,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在于,数量众多处在过高负债率边缘的国家负债率正在下降,而个别重要国家的负债率却在快速上升,例如美国和日本等。
全球债务水平持续高启,出现新一轮经济危机的风险加大。在全球货币继续扩张的情况下,2015年各主要国家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债务水平仍处于继续上升状态,低利率债务水平高启和资产价格上涨之间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一旦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式的金融市场波动甚至崩溃,全球金融稳定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全球债务各部门去杠杆化进展缓慢
以下从政府债务、非金融类企业债务、金融部门债务、居民债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债务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手段来对抗经济的衰退,但同时也引发了各国政府债务的快速膨胀。据麦肯锡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4年,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增加了19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增加了6万亿美元,并预计将会继续增长。从图3中可以看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债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美、英、日增幅最为明显,对GDP比例的增幅高达3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政府债务增幅则相对平和许多。目前,政府杠杆最高的国家均属于发达经济体,尚不清楚这些国家将通过何种方式抑制政府债务的不断膨胀。
图3 2007―2014年10国政府杠杆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IMF:BIS:Haver Analytics:各国央行。
2非金融类企业债务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大部分发达经济体企业债务水平并不高,危机后其债务水平也仅有小幅增加,尤其对于美、英、德、日而言,新增贷款额度几乎枯竭。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企业负债普遍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积极的,意味着更多的金融资源将会进入企业,并促进企业部门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企业债务规模已过于庞大,甚至远远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见图4)。
图4 2007―2014年10国企业杠杆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IMF,BIS;Haver Analytics:各国央行。
3金融部门债务
虽然全球去杠杆化历程艰难,但并非无一进展,在全球金融部门负债领域则出现了一些积极的现象。具体来讲,美、德等一部分发达国家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下降趋势,英、韩、日等发达经济体也抑制了金融债务的增长趋势,并且最危险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在衰落。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中国、巴西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而俄罗斯、南非、印度则保持平稳态势(见图5)。
图5 2007―2014年10国金融杠杆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IMF,BIS;Haver Analytics:各国央行。
4居民债务
发达经济体过高的居民杠杆率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此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启了居民部门的去杠杆化进程,其中当以美、英两国去杠杆化效果最为显著,但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居民债务水平则不减反增,尤其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居民债务水平仍在持续膨胀,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荷兰、丹麦、挪威等国的居民杠杆率已大大超过美国的峰值。与此同时,对比发展中国家,居民债务发展趋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其中中国、俄罗斯、巴西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印度、南非则出现了略微下降的态势,但总体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居民负债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处于低位。
图6 2007―2014年10国居民杠杆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IMF,BIS;Haver Analytics:各国央行。
三、中美债务对比分析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美债务水平发展趋势不同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债务水平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美国各个部门开始了去杠杆化的进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各个部门的债务水平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具体而言,从2007年至2014年,美国杠杆率由278%降低至269%,其中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去杠杆化效果最为显著;而同期相比,中国杠杆率却由159%暴涨至283%,其中非金融类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对涨幅贡献率最大(见图7、图8)。
图7 2007―2014年美国四大部门的杠杆率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务数据库。
图8 2007―2014年中国四大部门的杠杆率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务数据库。
(二)中美债务结构差别迥异
在对比研究中美债务时,我们发现两国债务结构和发展趋势差别迥异。具体而言,针对美国,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债务问题最大,因此美国对这两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去杠杆化,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杠杆水平分别下降了18%和24%,可谓效果显著;而与此同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导致政府杠杆率大幅增加近35%,非金融类企业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仅仅降低了2%。针对中国,政府、非金融类企业、居民、金融四大部门的杠杆率均出现大幅增长,其中非金融类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涨幅空前,分别上涨了52%和41%;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虽不及前两个部门的涨幅,但也取得了不小增长,分别涨幅13%以及18%(见表1)。
表1 2007―2014年中美债务对GDP比例的变化
政府部门非金融类企业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
美国35%-2%-18%-24%
中国13%52%18%41%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券数据库。
1政府部门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收购了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还接管了房地美公司与房利美公司;在这之后,美国政府为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动用了多种手段,这便直接导致了政府开支的增加,政府的杠杆率也不断攀升。目前,美国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例相比2007年提高了35%,政府的高杠杆或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威胁。
我国政府的债务较为复杂,除了政府机构直接负有偿还义务的国债、地方债、外国贷款等,还包括部分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债务以及通过BT(建设―移交)、融资租赁、垫资施工等方式形成的项目融资类债务等。
而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增长相对平缓,并且2014年政府杠杆率也仅相当于2007年美国的水平,然而,在政府债务中埋藏着地方政府债务快速膨胀所带来的风险与隐患,不可不察(见图9)。
图9 中美政府部门杠杆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务数据库。
2非金融类企业部门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发达国家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均处在正常水平,并且对发达国家债务增长的贡献率极低。在美国情况也同样如此,2007年至2014年,美国非金融类企业的债务占GDP比例的波动仅在2%以内,相对其他部门波动幅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
对于中国来说,非金融类企业负债水平则出现了巨额的膨胀。中国负债占GDP比重自2007年以来上升了124%,这些负债的增加相当部分就来自于企业部门信贷的扩张。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已处于最高水平,由此而引发的风险值得重点关注(见图10)。
图10 中美企业部门杠杆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务数据库。
3金融部门
美国政府的高度介入,加速了金融部门的去杠杆化,美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明显下降。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种方式来达到去杠杆的目的,一种是通过机构重组、重新融资以及由政府注资增加银行的资本金;另一种是基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援,把一些不良资产出售给政府。这两种方式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规模,同时也能够调整金融机构资产的构成,对于降低金融部门的杠杆效果良好。2007年至2014年,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了近24%的下降,属于积极的现象。并且与此同时,最危险的影子银行体系正在衰落。
而在中国,金融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却出现大规模的膨胀,较2007年急剧上升了41%。其中,影子银行实体发放的贷款总额达到65万亿美元,占了中国新增贷款总额的一半,并且大多数贷款的去向为房地产相关行业。
从融资结构来看,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截至2014年年末,银行贷款余额达8679万亿元,约占债务总额的55%。大量债务以银行贷款形式存在,使得银行体系承受了较大的债务风险。我国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中有约2/3的债券是由银行持有,非银行类投资者所持债券规模较少,这种情况会加剧了银行的风险。考虑到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银行拥有的债务风险过于集中,这将严重威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进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非标类债务由于其私募的特性,存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投资方向不明确、资金期限错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此类债务的膨胀加剧了债务的隐性风险(见图11)。
图11 中美金融部门杠杆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务数据库。
4居民部门
从统计上看,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居民部门各项资产、负债的存量信息。其中,资产方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负债方仅包括金融负债,总资产与总负债之差即居民部门的净资产,亦称净财富。
美国不可持续的居民债务水平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2000年到2007年,美国居民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增加了至少1/3。这些国家的住宅价格同时也出现了上涨,居民债务增长本身也推高了房价。一旦房价开始下跌,金融危机爆发后,这部分债务造成了沉重负担,导致消费急剧减少,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的居民早已开始了去杠杆化的进程,并且截至目前,去杠杆化的成效在发达国家中最为显著,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相比2007年下降了18%。美国在居民部门去杠杆化进程中,主要采取债务违约机制的手段得以实现去杠杆化。
而对于中国,截至2014年居民债务几乎已经增加到2007年的4倍,从1万亿美元上升到38万亿美元。虽然增长较快,但中国居民债务仅相当于可支配收入的58%,该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中国居民债务快速增加的部分原因是金融体系深度和信贷普及程度的提升。自2007年以来,住房抵押贷款存量年均增长20%,汽车贷款和信用卡的普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此外,有超过30%的中国居民债务属于小企业经营贷款(见图12)。
图12 中美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麦肯锡国别债务数据库。
(三)美国债务的启示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具有规模大、高度分散等特点,这支持美国成为全球少数以资本市场作为基础设施融资主渠道的国家。美国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间较长,经历过数次债务危机。危机的成因包括财政管理不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危机以及突发性事件等。面对债务危机,美国地方政府形成了事前防范风险、事中严格管理、事后采取恢复措施的管理体系。
美国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不足,应引以为戒;应谨慎对待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促进经济和谐增长;不要忽视消费文化引导;在我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中,人们普遍持“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当人们有稳定预期之后,也会敢于消费了。
美国底特律破产为美国历史上债务规模最大的破产事件,对该国市政债券市场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极大改变投资者对市政债券安全性的传统预期;二是可能进一步加快市政债券监管制度的改革步伐。
底特律破产对我国未来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带来很多启示,包括应尽快将目前各类地方债券统一整合到规范的市政债券框架下;制度建设既要强调特殊性,更要强调普遍性;应致力于在有效监管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中建立规范的融资体系、严控债务发行规模、设立债务偿还机制、有效防范债务风险等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可适当借鉴美国的经验,构建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规范债务管理制度,以及推动地方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升级等。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必须规范化,预警重于治理。具体措施应包括: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引入市场监督、调整债务结构;建立约束型制度。
四、中国债务现状与风险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债务规模的快速膨胀,以及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落,国内债务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已经引起了中央层面的重视,防控债务所带来的风险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首次提出,在此之后,各大监管机构也相应出台了许多政策以治理当前所面临债务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2015年10月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题为《中国全社会及各部门杠杆率测算》。报告以“债务余额/GDP”度量杠杆率,根据付息原则、居民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可得性原则,从供给方视角确定债务的测算口径,对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等杠杆率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杠杆率显著上升。2014年年末,全社会、金融部门、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和居民部门杠杆率分别为2131%、227%、737%、1092%和380%,较2008年年末分别提升740个、62个、245个、313个和200个百分点。二是不同部门加杠杆幅度差异显著,非金融企业、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是加杠杆的主力。三是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杠杆率仍相对较低,具有较大的加杠杆或杠杆转换空间(见图13)。
图13 中国债务占GDP比例(2004―2014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图14 2008年以后中国杠杆率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大范围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杠杆率迅速提升。在2008―201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叠加之后的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明显的抬升,从40%上升至57%左右,体现出稳增长过程中政府加杠杆的政策路径。然而,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在主要国家中,中国政府债务的杠杆率水平并不高,远低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具体来看,政府部门债务可细分为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两个部分,目前,地方政府由于较高的杠杆率而衍生出的问题被广为诟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政府债务存在杠杆率偏低的现状,中央政府未来加杠杆的空间较大(见图14~图16)。
图15 中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图16 中国政府杠杆率水平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一)政府债务:中央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情况不同
我国政府部门债务的构成比较复杂,一般意义上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直接负有偿还义务的债券与贷款;其二是由融资平台开展融资、部分事业单位借贷款等方式形成的项目融资类债务。截至2014年年末,中央政府债务率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分别为17 %和24%。这里并没有考虑政府的或有债务,若将其作为政府债务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每年平均要在原有基础上调高5%和15%,因此在2014年年末,相应的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将分别调高至22%和39%。在有关政府债务研究的实证界,通常建议一国政府债务率最好控制在60%以内,因此,如若将或有债务纳入到政府债务中,则我国政府债务率就会明显超过了这一阈值,相关的债务风险需要密切关注(见图17)。
图17 中国政府债务未偿还余额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审计署、IMF。
1中央政府债务:杠杆率较低,存在较大加杠杆空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中的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净资产约为103万亿元,其中资产227万亿元,负债124万亿元。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总资产从2007年的285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691万亿元,总共增长406万亿元,年均增长68万亿元。具体来看,其中非金融资产从158万亿元提高到336万亿元,对我国总资产增长贡献率达到44%;金融资产从126万亿元提高到355万亿元,对我国总资产增长贡献率达到56 %。
与此同时,我国的负债从21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总共增长103万亿元,年均增长7万亿元。其中的国有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迅猛。具体来看,国有企业债务增长552万亿元,对负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地方政府债务增长26万亿元,对负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我国资产要远远大于我国的负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拥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债务危机。因此,中国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十分微小。
2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存在较大隐患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十分迅速,由于或有负债的存在更加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隐患。并且,政府部门的债务较为复杂,包括国债、地方债、外国贷款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融资平台债务、部分事业单位等方式的项目融资类债务。
截至2013年年底,根据《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显示,在不考虑政府或有债务的情况下,在2012年年底,政府部门总债务率合计为36%,而在考虑或有债务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总债务率将上升至52%,共提升了约16%。假定政府各部分债务均保持一定惯性的增长率,那么在考虑政府或有债务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债务率每年大约提高约5%,而地方政府债务率每年大约提高10%到20%。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在不考虑或有债务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债务率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分别为17%和24%,总债务率达到41%;在考虑或有债务的情况下,那么中央政府债务率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分别达到22%和39%,总债务率达到61%。而在有关政府债务研究的实证界,通常建议一国政府债务率最好控制在60%以内,但我们发现,一旦将或有债务纳入政府债务中,那么我国政府总债务率就已经超过了这一阈值,引起的债务风险值得引起重视。
图18 2008年以后地方政府债务快速膨胀
资料来源:瑞银证券。
国务院在2014年年末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治理地方债务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政府债务刚性兑付的印象(见图18)。
政府债务中,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仍然是最为引人关注的内容。据统计,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对GDP比例为55%,在55万亿美元的债务总额中有一半以上的债务为地方政府债务,并且地方政府债务自2007年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增速是中央政府债务的25倍。不少国内外学者表示忧虑,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偿债压力巨大,并由此会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见图19)。
图19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结构(2013年)
资料来源:国家审计署。
从债务来源来看,我国大部分地方债务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融资形成的,而且该贷款的规模逐年攀升,目前地方政府在债务偿还方面压力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导致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地方债务风险有着向金融机构转嫁的趋势。
从债务用途来看,通过债务融资后,地方政府所融资金往往投向公共项目,而公共项目的收益率极低,尤其是重复建设的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因此造成了部分地方财政上的沉重负担,并且使资源出现了浪费,造成了对私人部门的挤兑,这不但拖累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恶化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从债务偿还来看,据央行披露显示,我国地方债务有90%以上需要靠土地出让的形式进行偿还,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将不断投向土地开发方面,以获取更丰厚的土地出让收入,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可持续的路径,由于近年来房市库房地产存量过多,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疲软的态势,这必将会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严重的削减,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面临巨大的压力(见图20)。
图20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审计署。
关于中国政府债务风险的问题,基本上均在地方政府的层面,出现这种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债务规模近年来扩张速度较快,远远超过中央政府债务规模,另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债不透明的特点所导致。针对地方债不透明的特点,具体来讲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披露程度不完善,财政透明度不高。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很低,地方政府仅仅公布一些零碎的财政数据,缺乏一份完整的报表,尤其是预算和预算外财政数据往往不对外公开。虽然中央政府要求地方要逐步公开财政数据以接受社会监督,但由于层级或区域不同等限制的原因,地方政府预算公开程度并不一致,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不强,财政预算披露与债务口径统计等方面也存在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二是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BT(建设―移交)、信托融资、融资租赁等渠道举债日益频繁。
(二)非金融类企业债务:债务过高的杠杆率成最大威胁
企业债,特别是一些中央企业的债务,比如钢铁行业,面临的风险很大。容易出现企业债务崩盘的风险,流动性紧张引发的中小企业倒闭潮。社科院在2015年年底《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统计显示,2014年年底,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94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49%,远高于同期政府债务总额的368万亿元。在企业债风险集中显露。非金融类企业债债务率高的原因:
第一,资本市场发展迟缓,金融体系结构失衡。在我国,相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银行业往往受到过度的重视,由此造成中国企业融资手段过分依托于银行。非金融企业往往过度采用债务进行融资,而所有者权益往往在融资结构中的比例过低,我国资本市场在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错配。
第二,实际利率为负,促使企业债务融资。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历程,然而在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实际利率保持在-03%左右,这种现象致使高负债企业往往能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大赢家。而当经济增速无法维持高速运转,与此同时,企业高负债所造成的债务困境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的冲击剧烈。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期间,我国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为此企业之间以互保、联保方式来提高资信水平,以便逆势争取更多的资金,从而在短期内保证现金流的充裕。
第四,企业利润负增长。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负债快速走高,但是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盈利却在持续下滑,有些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甚至小于贷款利率,这种情况往往进一步导致企业负债的集中,进而再次进入恶化企业利润的循环。
中国债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指非金融类企业存在着过高的杠杆率问题。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债务占GDP比例达到125%,远高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水平,并已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准。非金融企业负债率过高,这一状况与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这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显著特点。由于银行信用只能通过贷款的方式进行提供,从而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提高企业负债率的结果。毋庸置疑,我国正面临着企业负债率过高所带来的隐患。
我国企业部门的债务率极高,债务风险或将暴露。具体来讲,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规模及债务率远远高于政府、居民和金融部门。2008年年底,企业部门债务规模约为33万亿元,债务率约为100%,而截至2014年年底,企业部门的债务率迅猛增长,债务率已达到170%以上。数据表明,国际上公认的相关债务率警戒线为90%,目前我国企业部门债务率已经大大超过这一标准。此外,随着债券市场及非标产品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债务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贷款规模开始出现下降的态势,而非标类债务及信用债规模分别则出现了明显上升的势头(见图21、图22)。
图21 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图22 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水平过高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随着企业部门债务规模的不断累积,其债务风险也开始暴露。一方面银行公布的呆坏账率逐渐上升,另一方面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也慢慢浮出水面。追溯到2012年,我国就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债券发行人无法按期偿付应有的债务,进而发生违约事件。信用事件的涉事主体,则不再局限于过去关注较多的地方中小企业,还涉及上市公司以及与地方政府合作密切的民营企业,个别大型国有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也初露端倪。融资平台在内的国有企业债券,虽然短时间信用风险没有中小企业暴露得明显,但由于其规模占比大,牵扯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同时因其背靠政府信用,对市场信心有重大影响,因此如果国有企业债券偿付危机爆发对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我国的国有企业多集中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垄断型的行业之中,近些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以及经济结构的阵痛转型所带来的经营压力让部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持续增加,杠杆率反而持续在上升,目前已积累了较高的风险,尤其以煤炭、钢铁等行业最为严重。随着债务风险的持续加深,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的问题变得刻不容缓。
经其相关统计,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我国发行债券企业的负债率仅在约50%的水平。近些年来,发债企业的负债率基本徘徊在65%左右,部分企业负债率在80%以上,这些高负债率企业往往来自煤炭、有色、钢铁等行业。接连的债券兑付危机已出现过5例。若实体经济和企业盈利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改善,债务违约的频率还会继续增加。
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救市政策,其中部分资金就流入了债券市场,有一大批企业在这4万亿元发酵期间进入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然而至今,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并无明显的转好,与此同时,企业盈利能力并未显著增强,而部分债券已到达了兑付周期。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发行总额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信用债发行最为火热,该债的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债券市场总发行额的59%。截至目前,债券市场的火热局面仍在继续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GDP增速仍无明显改善的趋势,大部分高负债企业盈利能力仍无明显改善的趋势,潜在危机值得引起广泛的关注。
(三)金融部门债务:债务率相对不高,风险较低
我国金融部门的债务构成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构成。我国金融部门的债务规模及增长速度均不及居民部门,债务率增长也相对缓慢,从2008年到2014年,债务率仅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年底,金融部门债务规模大约在125万亿元,债务率不到20%。该部门债务规模虽然也有所膨胀,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债务风险相对较低(见图23)。
图23 中国金融部门的杠杆率持续攀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四)居民部门:债务率不高
中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与特征: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但人均金融资产水平较低,实物资产增长较快,但滞后于金融资产的增长,现金和存款类资产是居民最主要的金融资产,非通货存款类金融资产以股票为主,非股票证券资产占比较小,保险类金融资产的占比小、变化慢。居民部门的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居民拥有的资产较少。
中国居民的负债特征:从静态看,居民部门的负债水平较低;从动态看,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较强;从效率的角度看,居民资产负债结构需要改善。
国内居民部门的债务构成较为简单,主要由住户贷款构成。居民户贷款余额由2008年年底的57万亿元攀升至2014年年底的232万亿元,债务率也从182%上升至364%。尽管居民部门债务率近年来增速较快,但与发达国家普遍高于50%的居民部门债务率相比,我国居民部门债务率偏低,仍具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见图24、图25)。
图24 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图25 中国居民杠杆率水平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五)中国总体债务分析
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总体上相对健康,但结构上仍存在局部风险,这主要体现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以及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偏高两个方面。与之对应,中国的居民部门以及中央政府都还有加杠杆的空间。基于这种结构,在去杠杆过程中,尝试通过杠杆调整与杠杆转移来化解局部风险,就成为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
1债务风险将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减速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所致。具体而言,债务风险引发金融风险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其一,产能过剩企业的风险将集中暴露,这种企业往往会出现现金流枯竭,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造成企业无法偿本付息,从而导致债务违约概率的陡增。其二,房地产市场下行将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削减其偿债能力,而地方债务近一半来源于银行贷款,势必会对银行业造成压力;并且商业银行有20%以上的贷款直接投向了房地产,而“影子银行”以信托等形式的融资也主要是贷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房市的颓势将直接给金融体系造成消极的影响。
另外,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也将给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埋下隐患。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期间给发达经济体带来最大危害的正是影子银行,因此在金融危机过后,发达国家开始抑制影子银行的膨胀,影子银行开始逐渐转向衰落,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开始了快速的扩张。截至2014年,中国影子银行机构放出的贷款高到65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居民、非金融类企业和政府未偿还贷款总额的1/3。影子银行体系正快速膨胀,影子银行往往具有高杠杆率、期限错配、高融资成本等特点,从而使其融资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或许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并不具备引发同发达国家类似的金融危机,但势必会埋下隐患(见图26、图27)。
图26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趋势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
图27 2014年中国有1/3的债务由影子银行提供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审计署。
2整体债务的快速攀升将抑制经济增长
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崛起并未同时带来债务的大幅扩张,中国债务总额的增长速度仅略微超过GDP增速,杠杆率达到150%,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水平持平;然而此后,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出现了快速的攀升,从2007年至2014年,中国债务总额从74万亿美元快速膨胀至282亿美元,杠杆率则从150%飙升至282%,大大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见图28)。
图28 2008年以后中国杠杆率快速攀升资料来源:《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
然而,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国在短时间内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往往都伴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并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世界银行对105个国家1990―2011年近20年的统计分析来看,一个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总杠杆率呈负相关关系,即杠杆率每上升1%,经济增长率下降0017%,高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也在《在债务中发展》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当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90%,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中位数将下降1%。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债务在2008年至今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甚至在企业、政府(主要指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债务泡沫,这会大大降低经济的运行效率,并且增加我国经济增速继续下行的风险(见图29)。
图29 105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杠杆率的关系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虽然中国存量债务在2009年经济风暴后,从160%上涨至去年的250%,占据债务最多是非金融企业,加上国内生产总值放缓,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在中国情况却不一样。此现象对中国并不具有很大风险,主要原因是有三个缓冲因素,即财政缓冲、机制缓冲及外汇缓冲。中国可以通过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国家债务多数是当地人,金融体制属于国有,政府有能力控制,防止资金外流。此外,中国还有很大的中央银行储备。因此,中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机会很小。
总体来看,我国债务的主要风险点一方面在于企业部门,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杠杆率高而偿债能力低;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过快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偿还责任不明确,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应寻找适当的途径,化解上述问题。
五、中国债务风险防控建议
当前我国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大部分均与体制扭曲有关。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根本上还需依靠调整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唯其如此,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质量才会明显得到改善。
(一)政府债务层面建议
我国政府债务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该问题集中在地方资产负债表中。而据相关统计发现,我国地方政府的净资产均远远大于零,因此地方债增幅基本不存在清偿压力的问题。然而,由于期限错配存在严重隐患,流动性风险便是最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地方政府存在资产与负债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其原因为:地方政府资产由于大多投资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资,因此期限较长,而在负债方面,却又缺乏相匹配的长期资金来源。在这种矛盾下,地方政府广泛尝试使用的税收减免、土地财政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等措施,这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然而,如若从根本上解决期限错配的困境,必须采取综合有效的施策。国家对于目前过高的债务率和严重超过警戒线的企业债务率已经高度重视,已采取系列举措来化解。例如IPO的重启、高负债国有企业的重组、刚性兑付的打破、各种企业负担的减免、不良资产的剥离和资产证券化、债务置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等。
1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建议
一是债务的资产证券化是化解地方债务问题最现实的手段。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将融资平台产生的债务进行分级剥离,将流动性较差却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一定的结构重组,进而转化为有未来现金流作为担保的、可自由流动的证券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短期的违约风险。对于巨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而言,这种做法将成为及时雨,并且对于银行系统来说,也可帮助银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风险易于管理。
二是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是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各级地方政府手中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燃眉之急,并且出售国有资产可以杜绝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行为,相当于直接促进了私人部门的投资。
三是建立事权财权对等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地方债问题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央与地方在事权、财权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地方政府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满足地方发展的目标。因此,应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务掌控权,从而在根本上控制地方债务问题。例如可赋予地方政府征收房产税的权利,这种做法已经在全球得到了普遍应用,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同时易于管理。中国在重庆和上海进行了房产税征收试点,然而截至目前,它们对税收收入的贡献仅为05%。中央政府需认真考虑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务掌控权。
四是拓展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规范融资制度。从2014年5月起,各主要监管机构就不断强调要“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明确划清政府与企业界限”。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已向全国进行了推广,但未来仍需大力促进该债券的发行。地方债券的推出,使得地方政府债务更加清晰化、透明化,明确了政府的信用范围,并且通过引进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约束条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推广公私合营模式,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从而替代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
五是地方政府去杠杆,中央政府加杠杆,即地方政府杠杆向中央政府转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杠杆率大约在43%,中央政府杠杆率仅仅在15%左右,因此转移杠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能性。地方债务置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将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转移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负债,也是一种由地方向中央转移杠杆的有效途径。根据这个思路,可尝试将企业部门杠杆向居民部门转移,这条思路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在股价上升的带动下,企业一方面可通过权益名义价值的上升改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股票增发或IPO的形式,有效地增加权益价值,明显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
2中央政府债务的政策建议
以上建议均是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的,接下来将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较低,中央负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央政府可通过赤字政策发挥提振经济的作用。
一是中央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扩大财政支撑等手段,有针对性的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的调整,大力支持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是为应对产业过剩,中央政府应配合产业退出机制的出台做好相应的社会安抚工作。企业退出有风险,政府需要提供给失业人员以必要的失业补贴和保障,并且大力支持失业员工在转岗期间的培训、咨询等服务,以便于员工的创业与再就业,防范由于经济失速所引发的社会风险。
三是调整中国的外汇战略及贸易结构,实现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近十几年间,巨大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然而由于我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致使大部分外汇收入又重新流入美国市场,与此同时,由于美国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的影响,我国现存的大量美元储备正面临快速的流失。因此,我国有必要适当的调整外汇战略,以构建多元化外汇储备为目标的举措势在必行。我国在多元化外汇储备的过程中,应大力增持欧元、日元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并且同时要积极主动的调整贸易策略,不断大力开展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不断扩大在这些国家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四是大力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着力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方法。在全球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爆发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以美元、欧元为主,但随着债务危机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蔓延,我国外汇投资的选择并不多。并且如若改换策略将海外金融资产兑换,那么会发生不小的损失,如若继续维持策略持续购买,虽然短期内可以减少损失,但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在美国继续维持不可持续的发债模式的大背景之下。为此,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摆脱我国外汇被美元束缚的有效方法。
五是为降低对外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风险,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注重扩大市场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放缓外汇储备积累的压力,利用财富基金提高外汇资产收益率。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并购我国稀缺的自然资源。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舞台的话语权,积极争取“人民币红利”。
(二)企业债务层面建议
中国企业债危机必须得以高度重视,不断地深化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化解中国债务结构不合理的内在危机。从企业层面看,我国企业目前负债率过高,要严控企业负债风险,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限制债务率过高的企业继续扩大债务规模,另一方面要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存量债务出现大规模的违约。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要加快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在维持系统流动性的同时控制好债务的增量,另一方面,转变以依靠资源,尤其是依靠债务投入增长的发展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并且通过以增加企业盈利的方式来达到降低负债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消化债务风险。如果经济转型遇到严重阻碍,经济所带来的增长无法有效的化解债务风险,我国被动通过发行超额的货币来稀释过多的债务存量,这样人民币购买力会被进一步削弱,居民消费拉动受到严重阻力,这样会进一步陷入阻碍转型的恶性循环,导致债务问题和经济转型的负反馈。
第二,大力深化金融改革。目前,在严格控制我国债务总量增速的前提下,我国要积极推进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深化金融改革,从而有力的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这样一方面会更加完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会调整金融结构,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采取减税、人民币贬值等举措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幅降低政府成本,大幅减税,即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取得明显成效。这里尤其强调的一点是,要大力恢复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助推中国转型发展。
第四,要采取稳健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窘境: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态势,提高财务杠杆进而促进经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行,与此同时,我国的高房价和通胀同时制约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速下滑和高存量债务将导致我国金融风险的持续上升,而我国的市场仍需要继续增加额外的流动性来保持实体经济的持续运转,从而我国所实施的货币不能过紧,因此我国只有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
第五,多样化企业投融资选择渠道,减少企业对债务的依赖程度。我国如果没有更加多样化的投融资选择方案,中国企业对债务的过度依赖仍将继续,投资者也会继续涌向影子银行。中国已经认识到这一挑战,并开始尝试放开监管,以创造更多的投融资选择。2007年,中国推出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允许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海外交易所进行投资,2013年降低了合格机构投资者的资本门槛。考虑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尚不发达,以及中国零售投资者的投资集中在银行存款和房地产行业,中国证监会已经简化了首次公开募股流程,并试图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手段来提振股权市场,以推动中国金融结构从债务融资为主向股权融资为主的格局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鼓励更多的投融资渠道与方式的实施,当企业拥有更多便利的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投资者拥有更丰富的标的选择,那么中国便能打造更加广泛、更加强韧的金融体系。
第六,建立更加高效、可预测、公平的破产制度,释放企业债风险。历史经验表明,有效的破产制度能够有条理地处理坏账,其对于经济体的重要性不亚于融资和贷款体系。倘若允许没有竞争力、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以债滚债的方式持续生存下去,只会创造无效的市场,对更有能力的竞争者则会形成拖累。并且持有坏账也限制了银行为更具生产力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中国在1986年颁布了基本的破产法,当时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2007年,该法的覆盖范围延伸至其他类型公司,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及合资企业。现在所缺少的是一套更加高效、可预测、公平的制度流程,在企业仍有重组的可能性时即可适用,而并非仅仅限定在进入清算程序后才派上用场。
第七,打破刚性兑付,逐步消化企业债务风险。近些年间,我国出现了一系列违约事件,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处理企业债务问题的态度上已有了较大的转变。例如央行提出要有序的打破所谓的“刚性兑付”,又进一步强调,“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由此可以预见,未来政府将逐步减少对债务市场的干预,政府将实施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来减少企业债务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然而,考虑到债务风险的积累,若完全通过市场化方式来释放风险,或将会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因此,预计在短时间内,我国违约事件将更多的发生在一些对市场影响较小的民营企业,这样释放的风险对市场控制在较小的限度。
(三)居民债务层面建议
从居民层面看,2014年我国居民负债占GDP比重达38%,尽管增速较快,但与发达国家普遍较高的居民债务率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现阶段,我国应大力倡导增加居民负债水平,可通过积极鼓励以家庭负债为主的消费行为在国内的实施。我国居民资产水平较稳定,居民部门能继续稳定地向其他部门提供资金,具有进一步增加消费的条件,并且还有一定的负债空间可以利用,这无疑为我国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我国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较强,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一是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的健康增长以保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要强调的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应进一步向居民倾斜、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要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和财富水平。除此之外,在保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还可防止居民负债与可支配收入比率的持续走高,进而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并且防范产生严重的债务风险。
二是进一步改善居民资产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降低家庭储蓄,扩大消费和对实物资产的需求。加大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的改革提高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这将成为直接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对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积极稳妥地发展消费信贷。尽管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 次贷” 危机引起,但不能因此否定消费信贷的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消费发展趋势和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消费信贷服务。与此同时,也要坚持信贷标准,加强监管,保持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严格防范信贷风险。
此外,要防止过度超前消费,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适度超前消费模式更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但这种模式应建立在均衡适度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刘向耘,牛慕鸿,杨娉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分析[J].金融研究,2009(10)
[2]黄志龙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杠杆率的差异及政策建议[J].国际金融,2013(1)
[3]张峰铭探究中国企业债务危机[J].现代商业,2013(25)
[4]黄志龙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杠杆率的差异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与市场,2013(1)
[5]钟正生中国债务水平分析[J].资本市场,2014(1)
[6]曲凤杰危机后美国经济的去杠杆化:成效及影响[J].国际贸易,2014(3)
[7]马改燕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隐患、成因及化解对策[J].西部论坛,2014(2)
[8]中国人民银行杠杆率研究课题组中国经济杠杆率水平评估及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5)
[9]徐诺金,姜再中国经济杠杆率水平评估及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5)
[10]张茉楠非金融部门去杠杆的路径[J].中国金融,2014(12)
[11]张英杰,李诗我国债务现状特点、潜在风险与解决路径[J].中国债券,2015(9)
[12]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20
[13]张赫男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去杠杆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