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漫谈人生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 耐心 单亲家庭 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空前的,对孩子教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可是,同样是家庭教育,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有的父母能够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庭也为自我写下光辉的人生篇章,甚至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光点;有的父母却由于教子无方,使子女终生碌碌无为,断送了子女美好的前途,给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阴影,甚至出现家庭悲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概莫能外。教师如同父母,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方式方法是相当重要的。换句话说,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不分具体情况,不对症下药,效果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可行的方法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方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尤为显著。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杨斌喜,男,现在是二年级学生。离异的父亲打工,妈妈渺无音信,家庭收入低微。他又有挤眼、抿嘴的毛病,一年级是人人讨厌的差生,经常迟到作业天天不交,二年级作业也是常常漏交,找到他时态度极好,认错很快,但就是没有行动,天天如此,老师普遍反映是无法教育的“差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任数学课后,把他作为我私下里的重点帮教对象,上门家访,在学校里我陪他做作业,约法三章但收效甚微。经过深入了解,知道他在学校里老师不把他当“人”看,小孩没有一点自尊性,在家里爷爷奶奶又特别溺爱,依赖性特强,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不要大拦大抱,孙子能做到的事情仅量让他自己完成,在家里还要让他干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体验成功得。到校后,我努力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在班级里进行表扬,慢慢地孩子有了自尊,知道自己的不足。作业按时交上了,迟到的次数也减少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在一次讨论班级教室门由谁来负责时,他竟是第一个举手,愿意担当这个责任。我当时真的很惊讶,抱着信任的态度就把每天早上开教室门的任务教给了他,最近他基本能够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他也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越来越多的赞扬声,越来越自信。
杨惠同学母亲离异,只有父亲辛苦地待她。父亲打工,收入低微,并且父亲文化水平低因此对其无法进行指导和教育。本学期转入本校,学习习惯不好。心事重重,学习不能集中精力,转入后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等水平徘徊,没有大的起色。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小孩谈话,要他面对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好成绩。在生活上,学校的各项活动能减免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为他减轻因家境而感到的压力。作为数学任课教师我平时在生活关心,学习上给予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经常鼓励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杨惠同学渐渐地找到了在班级体中的位置。学习上不断进步,期中考试语文、数学名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他轻松地融入了班集体,大家选举她担任班干部。我为她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感到高兴,因此她也受到学校的奖励,现在笑容常常挂在脸上。
静下心来思考,从他们的身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对待单亲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真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参考文献
[1] 《班主任工作漫谈》
传统的政治课堂往往是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自身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腻烦、厌学的情绪。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互教互学、互启互补,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学习和研究,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在和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改善师生交往中的不良行为,强化积极交往行为或方式,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首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例如: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面向全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交往、自我发展的主体,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焦点访谈、时事报告等形式,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表现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教师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融洽的伙伴。师生共鸣,和谐共振,在这种民主、平等、互爱、互助、互学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实施和谐教学的保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环境的设置中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是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出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够实现互动,情理交融;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能共同成长,“自由地呼吸”,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诚如在学生给政治教师建议中提及的那样:“如果您的课再生动些,凝练些,我听讲时就不会打盹。”“请把微笑带进课堂。”“您的一个微笑,我的一份信心。”“请多给我一些建议,少给我一些命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一,要强化健康的师生的情感,因为那是“学生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教师只有对学生“情之所至”,学生对教师才能“金石为开”,才能在“通情”中“达理”“明志”。每天除了用良好的精神状况去感染学生,还要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学生。
第二,要利用教师对课堂氛围的影响力,营造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融洽、愉悦的氛围。首先,要以趣促学,善用丰富的趣味性强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用学生习以为常的经济生活案例来诠释经济原理,让学生自己演绎常见的经济现象,学生定能“乐此不疲”;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或通过影视、漫画、学生表演,让抽象的哲学原理显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则能明理生情;用“新闻联播”“时事追踪”“焦点访谈”“社会传真”来点缀、充实政治常识教学内容,也会使学生兴致盎然。
第三,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活化课堂教学。在不断深化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广大教师要“博采众长”“百花齐放”,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诚如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研究性学生等,引生入趣,师生互动,让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活”起来。
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实现“互动”“开放”和“创造”,也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当大的主动权,从而才能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内在机制,是实施和谐教学的关键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组成教学过程的这些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着必然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根据系统论原理,只有在重视发挥组成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并使之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首先,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既要有条目清晰、层层深入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又要有利于知识呈现和重点、难点突破的技术手段;在新课程教学模式下,还要特别重视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机会,因为这种合作交流的机会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不能流于形式,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上是“自由漫谈”。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走入学生中,在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同时给出适时的引导。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第三,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绝对权威,要通常以信任、尊重为基础和学生交往,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如,在讲解“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时,我先让同学们形式自主讨论,找出主要知识点和对自身有启发意义的语句,然后重点剖析“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并引导同学对当时网络上争论较大的“姚明、刘翔能否当选为劳动模范”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则或观察或倾听或驻流。最后自然而然地在“他们是否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的辩论中,学生们对“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贡献既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整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和谐教学的重要条件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日益普及,视听新媒体进入课堂,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注入活力。它让单调的黑白双色衍变为鲜明、和谐的图像、富有动感的画面、生动逼真的色彩和优美悦耳的旋律,把知识的学习融入轻松愉快,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之中,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极大地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丰富的情感基础。作为政治教师要紧紧地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创设动静结合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益智的场所。
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作品中进入新课。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播放,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出知识,创造立体教学空间,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使复杂艰难的认知活动变得简单轻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创新提供了多个“触角”,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为广大政治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等现代教学法提供了契机,更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介绍到“一国两制”的内容时,为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节课内容,我专门制作了《“一国两制”和“交接仪式”》的FLASH影片,将“实况”与知识要点、“解说”与讲解糅合在影片中,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影片观看中,在令人振奋的神情中领悟相关的学习信息。
在学习市场含义时,让学生浏览网上商场,模拟网上购物,了解市场的多样性,学会现代消费;在学公司制时,让学生通过观看股市信息,感受股市风云变幻,计算股票价格,学会投资理财,参与经济生活;在学习货币知识时,通过展示一般等价物的贝壳――货币初期的金银条块――人民币――电子货币――美元、日元等外币,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这样,巧妙运用CAI技术,扩大了信息传递通道,提高了传递信息速度,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更新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信息化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服务教学,为整合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提供了平台。通过鼠标的点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画面的切换对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通过定格分析,诱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重播”“回放”,实现重点的突出和知识的再现和巩固;通过单屏凸现或者多屏并示,把知识串上线、连成网,既提高了学生的有效识记,又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顺利建构;通过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载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灵活运用,实现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中来,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和最少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文化民生 路径 思考
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根本指向和价值诉求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也即民生问题。文化与民生的结合点――文化民生应运而生,文化民生建设是以文化建设带动民生建设,以民生建设体现社会建设中的文化关怀,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带来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提升,从而构建基于文化民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
一、何为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方面所涵盖的内容及其范围,包括获得安身立命之道、得到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接受教育、享受体育和医疗服务、文化消费等,都属于文化民生的基本方面。
当今社会,文化权益正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元素越来越深入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中,即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包含着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体现国家的软实力。尊重人的文化权益,关注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倘若只有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而没有先进文化的正确引领,没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即使拥有丰盈的物质储备,国家的发展终将因软实力受限而难以真正强大,国民的生活也难有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缺乏活力。
文化民生可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形而上层面,如人民的精神、观念、信仰、理想等问题;二是心理禀赋层面,如人民的性情、才能、思维、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问题;三是现实层面,如生活方式、伦理仪式、风俗习惯、交流方式、文化权利等问题。文化民生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平性,即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科学文化进步的权利、参与文化生活与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创造成果受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二是基本性,文化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多样性,文化民生要求提供的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特色多样化,服务对象多样化;四是参与性,文化民生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开展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参与性,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文化民生建设的意义
目前存在于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贫困虽是物质长期贫困的结果,但也是文化贫困直接影响的结果,作用于个人、家庭,乃至地区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对文化贫困的扶持效果往往不如对物质贫困的扶持效果明显,且花费时间长,根除难,往往被人们忽视,从而使得文化贫困代代相继,永续相传。就此而言,文化贫困虽由长期的物质贫困所导致,但它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后,所导致的将是更加严重的物质贫困。
文化民生建设,从宏观上讲,具有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它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经济基础。从微观上讲,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不仅有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而且具有先进文化属性的内容,包括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陶冶情操,促进和谐,使人们精神振奋,价值观转变,素质提高,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文化民生建设是消除文化贫困的重要途径,是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的最主要的、最高层次上的手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文化民生建设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回归民生本位,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快乐,从内心感受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甜蜜。文化民生建设,是回归“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和发展文化民生,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群众平等地参与文化建设,平等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民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文化民生本位的回归,从政府角度讲,一是明确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主导作用,真正当好文化民生回归的策划者、引领者和保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以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为首要任务,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好文化执行机构的作用。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建设和服务的中坚力量,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是民生本位回归的实施主体。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提高文化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文化发展的成果。三是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参与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关注文化建设,让群众成为文化的建设者、享受者、体验者,使文化概念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这种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化运作模式,不但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文化贫困,让普通老百姓成为文化民生的建设者,更有利于促进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精神的构建。[1]
三、文化民生建设的路径
1.大力发展经济推动文化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进步为依托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在精神层面生成人民群众的满足感,方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精神和物质是积极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带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民生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2]
2.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民生建设。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全面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要加快文化民生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二是要调整文化民生建设的投入方式,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实施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发展经济建设外,更要着力发展文化民生工程,如育民工程:深入本土文化研究,让群众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建设惠民工程,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向基层延伸,让农民在集体文化生活中品味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价值。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民生建设。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因此,除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扶持文化市场的发育,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等新型文化服务产业,拓展新的文化服务领域和空间,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人性化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城市文化优势,加强城市辐射功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各地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培育地方文化品牌。要改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好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的下乡活动,丰富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转变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使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3]
4.发展教育事业驱动文化民生建设。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样的,但其主干只有一个: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摆脱贫困及其待机传递的必由之路。教育扶贫政策对于减少贫困程度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非常重要。政府是教育扶贫的基础,虽然市场力量越来越强大,但在影响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所有因素中,国家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一直最为重要,这在属于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特别明显。政府须提高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教育投入,同时必须调整教育投入流向,把有限的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基础教育,对他们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教育条件,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彻底摆脱贫困。
5.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民生建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想法”“说法”“活法”难免千差万别,给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必须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坚持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广大人民在丰衣足食的同时得到精神层面的充实和满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当国民有高远的追求、良好的品性、文明的素质,国家的发展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共赢,才能对内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影响力,人民才能活的有内涵、有目标、有质量。
参考文献:
[1]方东华.文化民生:民生视角下的文化建设[N].宁波日报,2011―05―03.
保安队长岗位竞聘演讲稿范文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竞聘的岗位是保安队长。首先应感谢公司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此次竞聘,本人并非只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为了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现年43岁,xxxx年在xx市xxxx参加工作,先后作xxx、xxx、xxx。
我认为担任大队长一职我有以下优势:
一、队伍管理能力;
我长期在基层工作,非常熟悉保安勤务及班组管理,了解基层队员的思想动态,通过长期的基层班组管理工作实践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在如何引导队员开展工作,如何协调队员、企业、公司三方关系方面驾熟就轻。
二、企业关系协调能力;
如何协调同企业的关系是基层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接触过的企业主管对我都有着不错的评价,站在公司队员根本利益前提上尽最大可能为企业主管减轻工作压力是搞好企业关系的法宝,我能坚持这种思想并使其更为完善。
三、军事训练能力;
我当兵出身,有着良好的军事素质,熟练掌握军事教官的会讲解、会示范、会纠正、会做思想工作的四会标准,对组织班组训练,提高队员的军事素质有一定的水平。
四、宣传写作能力;
我有一定的文学写作功底,曾在《中国保安》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宣传文章,对整理队伍管理工作材料,宣传保安业大好形势,促进队伍工作积极性,拓展保安市场有着积极意义。
五、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我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掌握word、excel等商务办公软件,photoshop,corei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六、调剂队伍文化生活能力;
我是个文艺爱好者,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和乐器演奏基础,有组织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和经验,能调剂队员业余文化生活,营造温馨的工作生活氛围。
七、对保安工作的热爱和对公司的忠诚;
最为重要的是我对保安工作的热爱和对XX保安的忠诚,自从部队来到公司,我便把保安公司作为自己的家,把保安工作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八年来经历不少动荡和诱惑,我始终没有放弃,借用《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是我的处世准则。
如果我能竞聘上大队长,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选好副手。
大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单靠一个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选好副手,依靠班长骨干开展工作是关键。大队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管理人才。首先在对骨干的选拔上应本着任人唯贤这一原则,严把思想品质关。在责任意识、综合素质、业务技能、管理水平、创新意识、实干精神等方面都要进行考评,把优秀的骨干力量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平时注意严抓对骨干的教育培训与考核;勤开会,多谈心,随时掌握骨干思想动态;定期对骨干的军体素质、业务技能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评估,优胜劣汰,给予适当的压力以保证骨干旺盛的工作干劲。
二、以主动出击代替被动工作。
快半拍,高半节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在前面,想领导之未想,做兄弟单位之不做,以主动出击代替被动工作。针对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流失、睡岗、形象不整、内务脏乱等共性问题深入挖掘其产生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到标本兼治。要认真领会公司领导思路,制定各班组预期工作目标,高标准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只争第一。
给全队贯输只争第一的观念,把竞争机制引进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培养队伍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工作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组织队伍内部开展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在纠正的同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在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宣传工作,制造声势,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以个人魅力赢取客户的信任。
在同客户的交流中时刻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举手投足都要做到展现自身良好的涵养和素质。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让客户自始至终都认为在同一个有着雄厚实力、讲诚信守信誉的公司合作。要认真听取客户主管对保安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不失时机的同客户主管发展关系。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积极拓展公司业务。
五、掌握第一手材料。
队长的工作范围不应只局限在办公室或同客户主管的交流上。要经常下企业深入到队员中间,用心感受他们的疾苦,体味他们的欢乐;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其工作进行指点;掌握队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经过学习和实践,善于认识和分析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善于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处理错综复杂的问题,善于用新方法处理新问题,努力使得工作上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
保安队长岗位竞聘演讲稿范文二
大家好!
保安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公司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我竞聘的岗位是保安队长。首先应感谢公司领导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此次竞聘,本人并非只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为了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现年43岁,xxxx年在xx市xxxx参加工作,先后作xxx、xxx、xxx。保安队长竞聘
保安队长作为连接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纽带,其角色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是保安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和执行者。严格的讲,保安给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安队长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保安队长的自身素质和行为,直接关系到保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战斗力,但保安队长除了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带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保安队伍。
如果我竞聘成功,我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是:
一、正人先正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有句古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什么样的保安队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队员。赢人先正己,人品是做人的基础,正直是关键;保安队长应以身作则,身教言传,处处起好的带动作用,树立好的榜样,要敢于提出我就是排头兵,向我看齐的口号,让队员找到标杆,找到旗帜。
二、提高工作能力、以绩服人。
保安队长身在基层,不但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而且要有实干的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大伙干出像样的成绩来,以绩服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善于认识和分析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善于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处理错综复杂的问题,善于用新方法处理新问题,努力使得工作上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
三、变化风格、以情服人。
一是要密切联系大众,不要离开大众,目空一切。自发融入到保安竞聘副队长员糊口傍边,经由过程谈心、开漫谈会、问卷等多种法子沟通,真正领会队员所思、所想、所盼,然后做出符合民心,办理民忧的决议;二是要对峙量力而行。中队长是队员的主心骨,是队员事情的后援和楷模,不搞夸张,不搞假、大、空,量力而行,一是一,二是二,队员就会信赖你,支撑你。。
我晓得,将来的路不大概风平浪静,但我更晓得,咱们有刚强的意志、聪慧的脑子、连合的团体、精确的带领,所以,即便门路荆棘,但乐成终属于咱们!
[关键词]大学校长 理想人格 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44―03
[作者简介]王晶,王丽娟,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教化的象征,教育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早在西周时期建立的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大学――“雍”就是四面环水,《新论》中记载:“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拥之,名曰辟雍。言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中国古人还根据水的流动与常势、水的无形与柔弱、水的浩瀚与执着等特点感悟人生哲理,遥寄人生价值旨趣,因此,水在传统文化中便具有了作为品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君子”的人格象征。《尸子・君治》中记载:“水有四德,沐浴群生,通流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大学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最高管理者,对学校各方面发展具有重大责任,而其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于职务赋予的权利因素,而是源自于非权力因素――道德、气质、性格、能力是否具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系统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的人格特质,对于当前大学校长建构自身理想的人格魅力,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校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水文化中水的人格特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赋予水以灵性,通过取譬于水,隐喻人生,化为智慧,人们也在受到水的滋养和对水的观察思考中不断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贯之道。“以水为师”在赋予先哲们辩证的人生理念的同时,也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和实践者的执着追求。
(一)大遍众生――仁爱的情感
水是博大的,可以包容万物,水是无私的,可以滋润生命,水具有“大遍众生”的普施众生之德,《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蛲,而不求报;富善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水遍流大地,滋润万物,有好生仁爱之德性。君子当仿效水,具有宽广博大的仁爱胸怀,不受个人情感好恶所左右,一视同仁,遍爱大众,博施天下。水普润万物而无为的德性实则就是君子由爱亲到爱民直至爱物的人格理想的体现。水大仁大爱的人格品质还表现在它由于身处低位而能做到吸纳百家、求贤若渴。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于令人不屑的下游位置,但是正因为如此,水才更加接近于真理。
(二)随物赋形――灵动的智慧
孟子将水性比作人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流之径或曲或直,但不变其向下的本性,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就像君子做事遵循道义一样。义是人道德行为的自觉,合乎时宜的践履,它是儒家理想人格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风无常式,水无常形,水又以不变的本性呈千变万化之态,它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既考虑长远目标,又能够结合现实的情况与困难采取灵活的战略决策。《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水以变求生,随圆就方,具有不同的面貌与无限的活力,它柔和而锋利,明察事物发展而随机应变。水之所以具有随物赋形灵活的智慧,是因为它能够保持自身的清明,正确观察外物,不为外物所蒙蔽。正如《荀子・解蔽》篇记载:“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能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
(三)盈科后进――坚韧的意志
《荀子・宥坐》中说:“水,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水具有千回百转也不能改变其向东流去的志向。同时,水还有为志向的实现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屑追求的意志。《孟子・离娄下》中谈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着如是,是之取尔。”孟子以水之行喻君子达道:“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之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水不流满洼地就不能向前流动,君子为道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通达。这是说君子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通达大道。水虽至柔,但可克刚。因为水含蓄而内敛,坚韧而执着,目标专一,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水一旦认定目标便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谓盈科而流乍无声,旋人大海作涛声。这也反映了君子自强不息的气节与持之以恒的韧性。
二、现代大学校长理想人格的建构
(一)现代大学校长应该是博大仁心、志存高远的教育家与文化人
大学校长首先应具备如水般大遍众生的仁爱之情感,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具体体现于校长普度众生的大爱情感、以大局为重的战略眼光和包容万象的宽容气度。校长要有对全校师生生命需求的关怀,相信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能够给他们一个关怀与爱的氛围和环境。扩而充之,现代大学校长还应有对社会的现实关怀和对世界、对未来的终级关怀。他能够基于自我社会良知的深刻体认,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进行最无情的鞭挞和批判;他经常忧虑地思考人类的未来,预测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对人类及世界的终极关怀才称得上是终极意义上的文化人。校长应能够滋润万物,使之尽情生长,应具有大眼光、大气度,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去除个人情感好恶,能够超越一己之局限,以大局为重,能够时刻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校长应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能够纳人之长,更能容人之短;能够把师生员工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和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与教授、职员、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要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从谏如流,让其体验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无与伦比的幸福与快乐。要“记人之功,容人之过”,
对犯过错误的、曾反对过自己的人能宽宏大量;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真诚容纳,甘为人梯,创造机会,知人善任,通过对人才的选拔配置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学校中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精神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既保证了每一个个体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又保证了学校组织业绩的不断提高。可以这样说,大学校长体现的“大爱”之人文精神是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二)现代大学校长应该是智慧融通、灵活敏锐的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
大学校长作为学校内外重要关系的协调者和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者,需要具备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应有的融通智慧和灵活敏锐的素质。当前,由于政府、社会、市场纷纷介入大学的运作,外部环境对大学提出的要求复杂多样,学校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需求也是纷繁芜杂,作为校长要能够以自己清明的理性,洞察外部对学校的期望,尊重外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领学校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不同的大学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校长必须结合实际,准确定位,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未来,明了学校自身的历史与传统,懂得教育发展理论和学校办学规律,深刻理解学校精神的核心内涵,提出合于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并运用于学校发展的实践。同时,能够对学校当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将学校外部的要求及所提供的条件与学校内部的需求及发展基础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富有远见地制定新的行动方案。另外,当前大学校长所处的环境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有许多不良因素,这些因素正在以各种方式侵蚀着大学的伦理本性,使之陷于严重的伦理困境。主要包括角色冲突、权利冲突、利益冲突和道德冲突,其实质是各方的责任和利益的冲突。大学校长应该有着圆通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智慧,认识矛盾冲突的性质,捕捉最佳协调时机,巧妙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有效平衡各方面之伦理矛盾,根据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做出一系列道德判断与选择。再次,要实现学校动态超越式发展,大学校长还要有改革内部科研评价机制、人事聘任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灵动思维并付之实践的勇气。总之,大学校长只有具有融通的智慧和灵活敏锐的思维才能形成先进的大学办学理念,才能应用现代思维方式进行辩证的、超前的、创新的思考,在解决实践难题的过程中推陈出新、高人一筹。
(三)现代大学校长应该是坚毅果敢、不拘一格的领导者与管理者
作为优秀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大学校长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要有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要在改革面临诘难和困境时绝不妥协,表现出坚毅和果敢的风格,能够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阻力;校长要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执着进取,脚踏实地,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态度,在逆境之中通过不断磨炼自我,进而相信自我,彰显出一种强悍、刚毅却含而不露的霸气。校长还应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胆,要有无私无畏的魄力,在气势上先声夺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断则断,机遇无限,敢作敢为,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及时决策,科学决策。大学校长还应该能够为教育改革而有敢为天下先的志气和远大的事业报负,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毅力,要敢于在群力包围中坚持自己的办学思想,甘于在喧闹的社会环境中取静,以保持和发展大学的个性。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校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独到的人生信仰和独立的自身人格,因而内心足够勇敢与开阔,行为十分坚定与执着,具有无限勇往直前的力量。总之,大学校长坚毅果敢和不拘一格的执行力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落实大学发展策略的根本因素,是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各项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保障。
当然,现代大学校长不同的角色所具备的人格品质的重心是不同的。校长只有各方面的素质与才干比较均衡,才能够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总揽全局的校长需要的是“多元化”的“通才”,教育家与文化人的博大仁心和志存高远,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的智慧融通和灵活敏锐,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坚毅果敢和不拘一格,三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代大学校长完整的理想人格。因为只有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联系和属性的主体,才能从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去从事认识世界的活动。同时,水是流动的、富于变化的,校长人格角色、地位与作用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校长的人格结构是动态的,特定的人格必须结合特定的情境才能产生特定的领导效果。所处时代对学校的要求、校长供职的学校个性以及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校长需要表现出自我不同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淑梅.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必要与可能[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6)
[2]赵润田.东方人文之初的精灵――漫谈先秦水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口].水利发展研究,2003,(6).
[3]潘杰.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文化;病态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82-04
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构成的统一体,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所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有其独特的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梅贻琦先生曾留至理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师文化调节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的完善和优化职业行为,促使教师向理想的职业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同样,作为以培养师范生为己任的高师院校而言,更需要以其独特的教师文化来潜移默化地陶冶师范生的心灵,让高师教师文化的影响在师范生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得以深化和延伸。然而,在市场经济惊涛骇浪的考验下,在各种价值取向力量的博弈过程中,高师院校中的教师文化呈现诸多病态,大大扭曲了高师教师的“大师”形象。
一、教师专业个人主义文化盛行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哈格里夫斯就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性提出了教师群体中易于形成教师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派别主义文化。一直到今天,教师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和派别主义的文化心态仍是高师院校中普遍的现象。
1 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
“孤立、孤单”是大多高师教师们日常工作的常态。高师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单独的空间开展工作。教师的教学一般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因此有较大的课程选择权,甚至有对选用自己研究的内容,也有自己独立的教案和教学方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种种问题,专业的交流话题不多。同时,教师大多是以个人而非团体的名义来申报课题(课题中的成员也往往只是有名无实),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课题的审批,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课题的研究等等,当然一个人独立享有课题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在教学与科研的专业生活中,长期孤军奋战和相互隔离拉开了高教教师们本应紧密的联系,也无形中为以后可能的合作设置了障碍。
2 派别主义的文化心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要。对于高师教师而言,专门化是其职业的基本特征,因此学科领域对于他们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忠于学校相比,高师教师更忠诚于自己的学科或专业,他们的学科归属感较强。因此,教师们常常围绕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位学科权威者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团体,从而滋生派别主义的文化心态。这些小团体相对于学校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个体。马卡连柯曾告诫人们:“再没有比教师集体里的个人主义和倾轧纠纷更可怕的任何东西了,再没有比这样的现象更可恶、更有害的任何事情了。”这种文化心态对于团体内部而言,易形成个人学术权威,团体内教师往往顺应学术权威而保持缄默;对于学校而言,派别之间的教师相互疏离,互相排斥。这种竞争与排斥的文化一方面导致学校各专业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给学校管理造成很大阻碍,尤其是当学校的主流观念与教师派别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时,教师派别更倾向于维护本派别目标而削弱全校性的决策。这一问题将引起整体的学校文化丧失和谐与宽松的氛围,甚至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态。
二、教师角色认同的危机
高师教师的角色认同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认同,即自觉认同教师的文化规范。如果不能实现角色认同,教师自身会感到焦虑、茫然并无所适从。
1 “美誉”给教师角色认同的压力
长期以来,社会给予教师无限的期望,给了教师很多了“美誉”,诸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等。教师在享有这些美誉的同时,也肩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而这些美誉对于高师教师而言更是平添了几分特殊。因为高师教师们不仅自身需要拥有美誉中蕴含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培养具有同等素养的师范生,这必然要求高师教师在专业生活中不断地践行和强化社会使命,并让我们的学生认同并模仿自身的行为。这种社会使命的叠加让高校教师的角色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2 现实环境对角色认同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以市场或经济规则来衡量劳动价值和价值多元化使传统的教师角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的教师角色在社会转型期仍未达成共识。高师院校中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与选择莫衷一是,大多数教师成为“打工仔”。“大学似乎成为教学公司和工厂,教师则为打工仔。打工仔忙于完成教学工作量,炮制学术论文,当然也就无暇扮演社会良知的维护者或社会批判者的角色。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被消解。”“在现实的学术领域,为数不少的大学教师已经不知道甚至也不屑知道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以及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其言行与学者的形象相去甚远。他们把‘为学’变成‘谋生’的工具,没有恪守学术道德、学风师范。”由于大学越来越出现“行政化的倾向”,使得部分教师热衷成为“官员”,为官成为许多本可以成为学者乃至大师的人的更佳选择,这些角色不仅与社会期望的教师角色相去甚远,与“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学者”、“知识分子”角色也是相差甚大。
三、教师职业操守的沦丧
高师教师角色认同的危机必然导致目标与行动的错位与错误,其结果必然是职业操守的沦丧。
1 奉献精神日衰、功利思想凸显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逐渐淡漠,部分高师教师以市场化的规则衡量自身价值,以经济效益的多寡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一些高师教师在追求人生价值过程中过于看重个人物质利益的得失,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问题非常突出。大学教师和学者中的一部分“如职员般夜以继日地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以行‘书匠’之职积累着家庭的财富”。以教学为专职工作的教师尚且如此,高师的行政人员也难免落人世俗化的圈套,对于有利可图之事,各部门趋之若鹜,反之或无人问津或相互推诿。
大学本应追求“高深的学问”,学术性是大学教师文化最本质的特性。然而,当前我国高师教师的工作载负了过多的经济利益和名誉负担,以致其学术理想动摇,学术操守失去根基,最终学术成为满足功利需求的手段。很多教师热衷于从事热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市场价值的学科和项目。与学术研究短视化相伴而生的就是学术交往的庸俗化和严重的学术腐败。
2 教师对自身行为示范性的漠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但对于民主开放的大学校园和已成人的大学生而言,甚少强化教师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高师院校因其师范性应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对于师范生而言,正是通过对现实中教师言行的洞察来丰富他(她)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并以此作为自己日后成长的目标。“教师是开拓进取还是因循守
旧,是敢做敢为,还是盲目服从,是守时惜时还是拖泥带水,是提倡民主还是独断专行,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未来教师的素质发展及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高师教师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言行的行为比比皆是。如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有些教师衣装不整或举止不雅,有些教师上课抽烟、打电话、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教师在考试中送“感情分”、“礼物分”,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端架子、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有些教师利用职权收取学生的钱物等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高师教师自身的形象,更严重的是可能会让学生依此模型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并付诸于实践,这将是可怕而又可悲的结局。
四、教师学术研究的异化
富于学术精神是大学教师文化的重要特质,而对权势的热衷,使教师对科研的热情日益淡漠和异化。
1 学术追求的功利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般情况下,高师教师的学术追求与功利追求是不矛盾的。但市场机制的引入在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也使高师院校出现了大量的“学术泡沫”。为职称、岗位定档或纯为经济利益的需要申报课题的高师教师不在少数。功利性的研究必然带来虚无与空泛的研究成果。这正是导致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研究中,研究成果的数量节节攀升而质量连连下降的局面的重要原因。
2 学术规范执行的随意化
高等教育改革中学术规范一方面不健全,另一方面有规不依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学术规范执行随意化随处可见。经济霸权和政治权力成为学术权力的主宰,如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行政人员控制学术人员和学术事务被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如阿特巴赫指出的:“在发展中国家,科层控制、学术决策中的政府介入以及高等教育所有因素的政治化倾向已经伤害了学术职业、优秀学术标准和高等教育价值。”这种行政权力随意执行学术规范使学术自主流于形式,山头主义和关系主义在资源分配中十分突出,无序和主观使学术规范发展为畸形,学术在不断适应社会中丧失了独立性和尊严。
3 学术价值的虚无化
学术追求的功利化与学术规范执行的随意性导致学术研究上讲求短期效益,不重视学术积累;重视上级承认,不重视学术自身评价;评价尺度单一,评价倾向部门主义;重研究的书面成果,不重视研究成果的运用等。诸多研究成果(包括教改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这样的研究成果即使再多也不能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学术价值虚无化。
五、教师人文精神的缺乏
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生命成长的精神。高师教师本应在专业生活中注重师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现实并非如此。
1 人文知识的贫乏
高师教师工作,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追求专业知识的出类拔萃是必要且必须的。但作为普遍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如文学、历史、伦理、美学和民俗风情等)的缺乏,却显现了高师教师知识视域的狭窄。高师教师的知识构成为师范生的知识构成提供了示范。正如高师教师只关注专业知识一样,很多师范生仅关注自己学科专业课程而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把自己定位为某门学科的准教师。但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是课程结构越来越综合化,这种单一学科知识的教师是很难适应改革趋势的。
2 育人功能的漠视
教书与育人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在很多高师教师的专业生活中,教学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表层传播上,忽视了专业知识背后育人价值的挖掘与传播,教学中亦不能用人文精神贯穿教学。“大学已经不再具有精神的价值,大学理想和理念在悄悄地远离大学,大学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大学理念的缺失,能够恪守大学理念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导致了令人遗憾的后果: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情感冷漠、意志脆弱、眼界狭窄、惟书惟上,缺少主体意识,缺乏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一现象正通过师范生在基础教育中蔓延。
3 师范教学的异化
基于对权术的追捧和对学术的功利性追求,部分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工作或对工作敷衍了事。而另一部分教师在升职无望之后,受经济杠杆的影响,选择把教学作为积累财富的平台而超负荷地教学,并穿梭于各种培训班。教学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财富的来源途径。这种功利心理虽然使教师的目光聚焦于教学,但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聚焦的并非是教学而是教学背后的利益。这种“走穴”式的教学使教师疲于应付大量的教学工作,而真正能够用于关注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特征、钻研教材、创新教法的时间和精力不多。无论是何种异化的师范教学,呈现给人们的都是“只见功利不见人”的局面。
六、教师创新意识衰微
无论是学校管理中还是学科环境中亦或是教学中,高师教师更倾向于适应科层式的管理,适应学术权威式的环境。适应传统的教学,而不是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开展新的实践。
1 教师群体的失语现象
创新是学校未来的希望。在师范院校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们主宰着课堂,但一来到课堂之外,作为学校的重要主体的教师们的声音就变得十分微弱,甚至会完全保持沉默。教师们在学校中极少就各级管理部门的教育政策发表意见和言论。在正式场合中,一般不愿意对学校、班级和教师的活动发表意见,甚至在办公室中聊天时也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话题,更谈不上对学校管理的民主监督了。教师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什么都可以谈,除学校或教学工作外。如果一定要谈,那么也常常是无关痛痒的。强制性背景中的教研活动,绝少出现私下里聊天时的那种热烈的气氛,教师们似乎表现出了集体失语症状。即使是在教育科研中,教师们也常常顺应着学术权威或领导话语,或者是人云亦云。“没有人聆听教师,是因为他们不说话;他们不说话,是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让他们保持沉默。”人微言轻的感觉让教师选择集体压抑自己的声音。
2 教师群体的中庸规范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并非超过同事,而是不要被同事们落下,所以可能会做出一定的发展努力。但与此同时,他们更希望同事群体停留在与自己相当的层次上,所以不能容忍对成功的张扬,不能容忍周围同事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行为。在这种文化规范中一切创新都可能受到同事们的冷落,甚至压制。教师群体的中庸规范消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使教师的专业生活趋于平庸和保守。
高师教师文化的种种病态表现束缚和规约着高师教师的行为与实践。因此,深入剖析病态表现的原因,积极寻求重建高师教师文化的路径,是高师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宏福,关于高校教师文化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79-81
[2]徐红,董泽芳,大学教师角色差距与调适[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5-40
[3]吴士余,守望理性[M]屁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陈昌贵,季飞,高校教师作用边缘化的组织社会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1,(5):58-63
[5][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授职业透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邓志祥,徐学俊,大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84-87
[7]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2-3
[8]雷婷婷,独立学院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2,(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