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的文化底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公共设施可以给市民及游人提供一个相对比较休闲的地方,是公众使用公共建筑设备的一部分。一个城市要想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公共设施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街道、路灯、垃圾桶等。要想改善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就该从改善城市的公共设施开始。由于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城市在追求特色化时,可以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打造不一样的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体系及发展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这个词语最早来自于英国,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过来即街道上的家具。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多为能够给市民提供娱乐的设备,或者是公园、健身设施等。还有些较为特殊的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商业办公的地方,如写字楼。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重要部分。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设施固定在城市的街道上,为城市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随着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不再如以前那样丰富多彩,各国呼吁重视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城市公共设施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从古希腊到世纪中叶,城市公共设施从萌芽到发展。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皇家公园开始对外开放,美国兴起了城市公园的建设。二战后,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公共设的建设不断发展,西方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主题。通过公共设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品格。
当前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1.设施不够健全
在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在考虑到它应该具备的功能外,还应考虑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的使用,由于他们身体上与普通人存在差异,在使用公共设施时就有了特殊的要求。如街道旁的电话亭,多数电话亭具备的只是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对于身材矮小的人群,电话亭的功能是不健全的,它们本身身体上存在缺陷,需要社会给他们多一些关怀,在设计电话亭时,应进行多方的考虑,以满足所有人对它的要求。像这样有缺陷的例子,在城市公共设施中不乏少见。
2.缺少管理
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于公共设施不够爱护,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素质低下,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公共座椅被破坏随意乱踩,下水道井盖不翼而飞,路边的垃圾桶被人用脚踹的扭曲变形,各种破坏现象比比皆是,公共设施需要政府部门的加大管理,及时维护,才能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完整,不受恶意破坏。
如何城市公共设施中的运用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元素,它是不能被抢走、抄袭的,所以,城市的建设如果以地域文化为载体,那么它的特色就会尤为明显。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合理利用地域文化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有利于把握城市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例如江南水乡周庄的建设,就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收集历史素材
要想在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就应该先收集一定的历史素材,以在设计时体现出来。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可收集的素材很多,如当地的习俗、传说、历史上的名人等,找到有代表性的素材加以整理利用。还可以到群众中去,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亲身感受过了,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当地淳朴的地域文化。然后需要加以整理,形成独有的设计元素。最好在设计时能够做到具象化,使设计简单形象,更易应用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去。
3.造型符号元素的再生
造型符号元素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把它融合进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使它继续延续体现地域文化的作用。现代社会,地域文化在城市设施中的应用已经从原有的单向设计转换成合理科学的与地域文化的杂糅,不仅能体现公共设施的实用功能,而且充实了公共设施建设的素质涵养。
结束语
关键词:景观营造;城市道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城市线性开放空间的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道路的设计可以给城市的居民带来好的视觉景观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视觉化品质,同时丰富了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为城市提供了更具人性化的开放空间体系。
人们对于城市的感受从交通到绿化,都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一个门户,城市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生态的建设,这是道路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因此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也越来越因审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道路的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因此,如何将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设应用到城市规划当中,让市民感受到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特色文化的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很多的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理论,作为了本研究的也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和对以前的研究的阅读和分析,本文将对现代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
(一)城市道路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有5大要素会影响公众对一个特定城市的印象。这5个要素分别是道路、节点、标志、区域和边沿。而在这5个因素当中对城市的印象影响最深的一个要素是道路,而其他的所有环节的因素都因道路而展开,在一个城市当中道路是城市形成的雏形,他穿越于城市的各个街道当中,城市的建设围绕道路形成了周边的景观,而人们对于道路的感官也会对城市的感官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查,一个城市的道路所占面积大约是这是1/4,因此可见道路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在城市的道路上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视觉需要的景物,道路景观往往成为了城市城市的特色和门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与建造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缩影,公众在城市中穿梭,是以道路为载体拓展开的,因此人们对道路的认识间接体现了对城市的整体意象,也是该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传递。
构成道路情况的因素有两种分别是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因素,而动态的因素是指在道路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人们在道路上所看到的车、与车的活动等,动态的要属在城市的空间里形成了动态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三维景观,人在动态情况的感受当中,给人以韵律感和序列感。形成了人们对整个城市的三维认识,而静态景观是指道路两旁的景物包括人工构成的道路景观,同时还包括城市里的自然山水和地形地貌等要素。同时道路的设施和建筑等都是静态景观的一种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就必须将动态和静态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
三、现代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以城市为主体进行城市景观的建设,必须基于以人为本,因为居民是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创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者、创造者。人是城市的灵魂,因此看来所有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特色景观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整个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后的体验者,以人为本是所有特色景观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特色景观当中的聊语花香小桥流水等,自然设计的因素都是为人服务的,这些因素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价值的体现和满足人们愉悦的心情。规划设计师在进行具体城市的景观设计的时候,为了展现每个城市不同的城市风貌,张扬城市个性,设计有特色的景观,最后发现,人才是宝贵的遗产,是整个城市风貌的体现。
(二)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的特色文化的营造和景^的营造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目前全球的气候正面临较大的灾难,先后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其实人们在寻求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必须权衡城市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这一个因素。只有在保护好了生态的基础上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因此,在特色景观的营造上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城市生态的发展,景观特色设计上也应该强太强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三)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特定地域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和文脉传承问题,将城市文化景观进行梳理、鉴往而至今,传承有序地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才能凸显其独特性,要在设计当中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当地的整体环境。比如在重庆地区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营造时就应考虑到重庆山水文化的特点,结合重庆市是一座山城的特色,进行景观小品的设计,又比如在北京的前门大街进行景观特色设计时,应该以北京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商业为主,结合传统华夏文化元素,使整个城市道路景观饱含中华文化底蕴与特色。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对土地的空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各种功能,而无论对城市的增量规划还是存量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要在现代化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开发建设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实现永续和谐发展。在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方面,也要考虑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相互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佳.以线性空间理论解读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3.
关键词:悠久历史;文化与和谐;景观设计
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IFLA)批准、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支持的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园区将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锦州龙栖湾举办。作为城市展园之一的葫芦岛园位于北区的城市园中,北临铁岭园,西邻朝阳园,南临大连园,总占地面积5640平方米,东侧临博览会主路,规划区域地势较为平坦。
一 设计理念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以“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为主题,体现葫芦岛海滨城市的海洋文化及葫芦岛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设计通过一系列的象形及象征性设计,例如,海礁石、海浪形的铺装及象征意义的岛屿体现海洋之美,兴城古城的浮雕、九门口水上长城的引入彰显葫芦岛市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筝台体现葫芦岛市传统的文化底蕴。
二 设计原则
主要遵循主题鲜明性、景观舒适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2.1 主题鲜明性
“葫芦岛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主题鲜明,我们选用了“海洋、历史、文化”为主题。深深的海洋养育了一代代葫芦岛人,他们依傍大海繁衍生息。位于葫芦岛市的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九门口水上长城向世人展示了葫芦岛市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今葫芦岛市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古筝演奏备受青睐,学习演奏古筝的人更是争先恐后,络绎不绝,葫芦岛市更是被人誉为“筝城”。
2.2 景观舒适性
景观序列布置自然有序,从入口的海洋主题景区到收尾的筝文化主题景区,环环相扣,过渡水到渠成,毫无杂乱质感。景观小品造型现代简洁,为烘托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栽植手法,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注意整体性和节奏感,形成良好的、舒适的视觉冲击效果。突出北方特色,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根据周边的不同规划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园林景观。
2.3 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合理使用突显葫芦岛特色的植物品种,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2.4 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利益,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在选用植物材料时,明确材料来源,易于施工、便于养护。
三 设计内容
本设计分为三个景区。
3.1 入口区(海洋文化主题景区):主入口在大连园对面,刻有兴城古城、九门口长城的浮雕墙,体现葫芦岛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墙上刻有古城新韵,寓意有悠久历史的葫芦岛人,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开拓进取,建设魅力葫芦岛。次入口设置在两条主路交叉口的转角处,入口摆放体量较大的海礁石(突出葫芦岛碣石景观),为入口处点题之比,沿海城市的特征呼之欲出。同时流畅的海浪形的铺装曲线寓意大海,黑白两色的卵石铺装色彩对比鲜明,现代简洁,自由的绿地象征海上的岛屿。
3.2 历史主题景区 踱步绕过海礁石,平静水面展现眼前,以现代手法做出护岸,醒目的半开敞式九门口水上长城展馆就显现在眼前,凸显了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历史魅力。园无水不活,在园区设计上以水景为主景观,同时结合历史主题,让此处成为展示葫芦岛市历史文化魅力的平台。
3.3 筝文化主题景区 穿过九门口水上长城展馆,就来到了展示葫芦岛市人民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景区—筝文化主题景区,以筝台为景观主体构架,其上设置筝台放置真实古筝,让游人参与其中,同时以景墙衬托表演舞台,展示葫芦岛市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欣欣向荣的美好场景,同时设置具有座凳休息功能的看台,葫芦岛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这不经意中展现,不娇柔,不做作。景观发展到此也逐渐形成。
以上三个景区,由入口的海洋主题文化为开端,历史文化为发展,在体味葫芦岛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部分中,景观逐渐到达,层层递进,极富节奏感。
三 绿化
【关键词】环境;精神享受;生态学;措施
一、园林施工生态理念概述
园林的生态学理念即是将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合理的运用在园林的设计和建
造过程中,充分的体现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等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在建设过程会充分将园林设计同当地的人文自然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代表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园林施工的核心思想之一。
二、园林施工的生态学理念体现的重要性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急需园林施工生态学理念解决
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迅速进行,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众多的园林设计
和建造工程。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的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城市雾霾天气就像城市上空的乌云一样挥之不去,人们在享受着城市化进程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生态学理念合理的运用于园林的设计施工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更加追求精神文明的民众需要园林施工的生态学理念
如今,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到小康社会,不再是原来那样只追求人有饭吃有衣穿的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满足的同时就需要提升精神文化带给人们新的享受。城市的园林建设也需要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需要更加注重园林设计及施工中更多的体现现代生态学原理,将人对自然的热爱、人对自然的追求充分体现在园林景观当中,真的让园林景观成为人们精神享受的场所。
(三)园林生态学理念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味
城市的园林建设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也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单一的追求一座城市有是否有栉次鳞比的大楼,而是更加的注重一个城市有多少公园、有多少自然生态区、多少名胜古迹、人均绿地面积有多大。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园林才能真正的被用于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
三、园林施工的生态学理念体现的具体措施
(一)园林施工应该保证其自然属性
园林设计的根本在于其自然属性,因为园林本身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只是这个生态系统是人来的建造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生态自然属性,即越来越多的的湿地公园涌现。但是既然是一个生态系统,即使是人造的不完全复制的自然环境,也应当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尽可能保证园林的自然属性,保证在园林中的生态更加的平衡,保证园林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这样人们生活在大城市之中就不会一直感觉自己已经完全的脱离了自然,不会感到枯燥。
(二)园林施工应该因地制宜寻求特色发展
园林的施工过程中会需要人工的种植很多的花草树木,但是我们知道,一些花草树木的生长对自然气候的要求很高,北方的针叶树木如果被移植到适宜阔叶树木生长的南方将会失去以往的生气。大费周章的移植遥远的物种来建造园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不利于园林中树木的自然生长,也就达不到园林的绿化和追求自然的效果。
另一方面,有些园林的规划之处本来是有山丘的,有些规划在平原的园林本身就是平原,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平原地方的园林却喜欢在城市的园林中人造一座小山,一些处于丘陵地区的园林却要把城市园林统统夷为平地。这样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园林的本质就是体现其自然的属性,那些在平原地区耸立在园林之中用金钱垒砌的山丘很多时候带给当地人们的都是一种文化的背离感。
(三)园林施工应该突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园林除了达到其绿化环境带给人们更多的清醒空气之外,园林的“精气神”还体现在园林当中的建筑和设计带给人们的感官感受。园林作为城市的名片,理应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而一个城市的特色需要从其悠久的历史中来寻找。我们熟知的平遥古城,我们喜爱的江南水乡,这些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个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正是体现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身上、每一个建筑身上、每一个城市的园林里。
园林作为一个小型的人造自然环境,这种自然环境并非其它地方的自然环境,正是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的体现。因此,一个城市在设计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的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这些正是这个城市经过千年来的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资产。我们这些后辈的城市建设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了这种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些都是我们真正的财富,也是我们留给子孙最重要的精神象征。
(四)园林施工应该注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园林的建造是希望将人更好的融入到自然当中,那么园林施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保证任何自然的和谐相处。一个城市园林就是将这个城市的一小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复制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当中,那么就需要园林的施工尽可能的保持生态的原貌,保证是否园林的建设是否破坏了原本就幸福的生活在这里的鸟儿的家园,是否让一些野生动物无家可归。人们不能因为去建造一个园林而去破坏了原本就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这样得不偿失,最终也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自然环境而受到自然的惩罚。
(五)园林施工也应当体现现代技术和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不断革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和诸多的便利。而这些新的设计、建设、施工的新技术也应当适当的被用在园林的建造当中。这样在一方面,新的技术和工艺的使用不仅能为园林的建造省去不少的费用,同时适当的运用新技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城市的创新精神。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但是一味的追求传统并不利于城市的向前发展,一个没有创新没有改变的城市只会让人们感受到其落后和封闭,而不具备真正的吸引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园林施工过程中生态学观念的体现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来说非常的重要,同时园林施工的生态学体现也会让城市的环境变得更好、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舒畅。无论在什么时候,园林的施工都不能背离了生态学观念,这也是现代园林最为关键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买占强,刘艳艳. 浅谈生态理念在园林施工中的融入[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7:132.
[2]邓文剑. 园林施工过程中生态理念的运用[J]. 现代园艺,2014,18:188.
[3]寇彤. 生态理念在园林施工中的融入[J]. 现代园艺,2014,12:205-206.
[4]虹. 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9:125.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教育;文化;发展;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有广泛的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随着博物馆免费向大众开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博物馆,接受文化的熏陶。博物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日趋增加,它不仅要承担起社会教育的重任,还要发挥出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以及促进城市文化的建立等。而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这一课题进行一次浅显的探究。
一、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之一社会教育
当前,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它以丰富的藏品资源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人们的到来。丰富的藏品是博物馆的重要资源,也是衡量博物馆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将博物馆的藏品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那么其涵义将更加丰富,也更有利于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将博物馆藏品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传达给大众,实现与参观者的精神交流,对其产生社会教育的作用。
通过讲解员对藏品进行介绍说明,这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字说明或者视频演示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在对藏品的知识内涵进行介绍时,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对现实的意义等,在博物馆藏品意义与观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此外,通过对藏品的介绍,要使人们认识到它们的社会文化和稀有性,主动承担起对这些藏品的保护责任,博物馆在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也将社会责任传承下去,构建和谐社会。
二、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之二改善民生
广大人民群众都有接受文化的权利,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博物馆是文化的传授者,与改善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博物馆应成为改善民生的积极力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首先,要逐步改变文化困乏的局面,实现文化上的人人平等,关注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状况,积极推行博物馆免费政策,降低人们的文化经济负担;其次,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优秀文化的积极作用,将文化变为广大民众的智慧源泉,促进人们主动走进博物馆,在这个艺术殿堂中接受优秀的文化;再次,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文化服务。通过一系列措施,博物馆完成了普及优秀文化的责任,树立起良好社会正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改善了民生。
三、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之三社会发展
随着博物馆逐渐免费开放,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博物馆还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博物馆应当首先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博物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无法承载较多的人流量;博物馆的消防设施不健全,存在安全隐患;还有部分博物馆基础服务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特殊群体的服务需要等。面对这些问题,博物馆应当进一步提高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促进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来说就是搭建起良好的博物馆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营造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和谐氛围,不断促使博物馆文化与民众文化需求协调统一,通过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博物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博物馆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提高服务水平和大众的满意度,就是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最好体现。
四、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之四城市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又需要博物馆的支持,因此,博物馆应关心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进步。对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底蕴决定着这个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地位。博物馆在改变落后的文化局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博物馆社会责任。应重视对博物馆的建设和藏品的收藏保护,使博物馆成为人们心灵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的扩散地,不断弘扬积极向上的博物馆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增加城市文化底蕴。可以看出,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结束语总之,博物馆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并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使博物馆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服务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廊坊博物馆)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历史文化:保护与再生中的情理观[J],建设科技.2007年第11期。
[2]竹内诚著、王铁军译.根植于所在地区的博物馆活动[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辑。
【关键词】第七届城运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9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承办了七城会赛事的高校在城运会结束后开展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目前国内举办过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翻阅,初步掌握举办过大型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影响的研究现状;
2.实地考查法。实地调查江西省各高校开展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3.问卷调查法。对举办了摔跤、女子手球、男子足球项目的南昌大学,男子足球、男子篮球项目的江西师范大学,女子篮球(U16)项目的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武术散打、武术套路项目的江西中医学院。跆拳道项目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女子排球(U20)项目的宜春学院,击剑项目的江西理工大学,蹦床项目的南昌工程学院8所院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每所院校各5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93.75%;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和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江西作为中部核心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和实力。未来江西大发展的五个定位中“健康江西”已成为其中主要定位之一。同样江西高等教育也应该结合“健康江西”的目标来发展。高等院校是一个代表着高文化层次人才的聚集,他们体育文化建设的状况对江西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实施“健康江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崔雷海在其文章《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指出: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和教师参与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姜同仁,林祖明在其文章《论校园体育文化》中指出: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氛围和条件。
(二)校园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
为了迎接城运会,江西省省委、体育局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人力、财力对有承办任务的高校体育场馆进行了翻新,整改,达到了承办标准,所以目前这几所高校的体育硬件设施还是十分齐全的,但赛后这些场馆的维护基本是由各高校自行维护与开发利用。因此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是在满足学校正常体育工作的基础上,为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短缺的矛盾,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同时也为弥补体育经费而采用的一种收费开放体育场馆的行为,并且该行为已被纳入高校体育工作之中,是一项明确的任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在高校都离市区比较远,除承担平时的教学任务外,课外时间基本是针对在校师生有偿或无偿开放,对外开放只有位于市区的几所高校开展的比较好。
(三)志愿者后续发展情况
七城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面向社会和高校招募了赛会志愿者7000人。其中大部分是在校的大学生,从2011年4月份开始,他们全心投入到志愿者招募、培训、演练和各项活动中,前后历时半年,成功的完成了七城会服务任务;通过调查发现,七城会结束后,各高校继续招募与培训志愿者,在其后参与了CUBA,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比赛的志愿者工作起来就比较轻松,且继续按七城会的高标准服务于各项赛事,获得一致好评。
(四)校园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它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和课外运动竞赛三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有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其特点是学生自己组建、自己管理,是利用业余时间所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时间安排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活动,并聘请体育教师或体育专长人员作技术指导;也有比较传统的组织全校全系全年级的各种比赛,能促进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其兴趣的重要手段;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播体育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还有就是各高校每年都要参加一系列的全国、全省、全市的各级比赛,因此各高校还成立了体育代表队,体育代表队是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也反映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一个侧面。这些学校的体育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既通过比赛宣传了学校,也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城运会以后,各高校根据各自的情况都在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对七城会的一些场馆进行合理利用;
2.城运会后的志愿者队伍还在不断的扩大,通过七城会的锻炼,在其后服务的一些活动比较自如;
3.校园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形式多样,有体育俱乐部模式,有组织各种比赛,还有成立高校体育代表队。
(二)建议
1.完善校园里的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使其作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形态及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2.完善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起规范作用的各项学校体育规章和条例及各项体育运动的活动、竞赛组织和场地管理等,这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学生主体行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并有一定的约束和强制性。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在无数漫长的岁月中,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承载了人们的智慧汗水,它亦是城市的石头史书。每一座历史建筑都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地域的特色,它不仅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亦有可贵的教育意义。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将人民生活环境建设的更人文、更舒适、更智慧是其建设理念。而这其中在建设过程中不免与历史建筑的所在区域有所冲突,甚至为了建设将历史建筑拆除,比如北京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居最后终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在新型城镇的发展中,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并且充分利用其历史建筑,本文陈述如今的历史建筑现状,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做出分析研究。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现状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对于历史建筑的存留以及如何利用是热点问题。如今的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历史建筑的面临着以下的问题:1)一些的历史建筑占地尴尬,阻碍了其城市房屋建筑或者地下管道等市政工程,面临着拆迁的危机。如今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现今的城市格局与过去的城市格局存在偏差,而一些市政工程在实施的时候受到历史建筑位置尴尬的局面,在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因素下,一些历史建筑正在面临拆迁的危机。2)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如今我国房价的高低动荡,为房地产谋取了很高的利润,而有些不良企业为了扩展公司规模或者建设房屋,在不经有关文物部门的允许情况下自行将历史建筑拆除。3)历史建筑开发过于商业性。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很好的观赏资源,亦是旅游开发的首要资源。而随着商家对于其资源的过度开发,其商业符号的标签越来越强。历史建筑其本身的魅力在于其历史的文化积淀、其物质的原生态,而过于的商业化丧失了其本来的面貌,让人们感受不到历史气韵以及历史传承,丧失了其观赏的本质[1]。4)千城一面,历史建筑淹没在现代建筑中。建设新兴的城镇,为了标志其城市的独特性,往往建设各种的标志性建筑,而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筑进驻到城市中,使人们看不到历史建筑的影子。而大多数城镇中,历史建筑屈居一隅,四周被现代化的建筑包围,丧失了其古老韵味。开发者并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建筑才是这个城市亘古不变的标志物。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利用分析
历史建筑带给城市的是古老的韵味,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城镇的进程中将其合理科学的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在对历史建筑充分利用之前甚至之后,都要首先意识到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将历史建筑本身全方面保护完整,才能在城镇建设中增光添彩。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得以重视是其经过时间的流逝而文化意蕴变得深厚的最朴实的文化遗产。所以对其进行保护不应该仅仅是其建筑的本身,更应该包括其文化特色、传统风貌、人文特性、生存风俗等等。这样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其朴实的外表,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呈现给人们的是有生命的建筑。我国的建筑其精妙的布局以及其巧妙地细节闻名中外,而游客最喜欢的就是建筑原生态的中国风貌以及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而在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时,要将其原态进行重要保护,进而发展起更具民族特色的特点,形成属于自己的城镇建设中独有的风格[2]。历史建筑在时间和人为的进程中逐渐的损坏,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当务之急。我们知道,历史建筑的保护重点在一个“用”字,目的是让人类看到历史建筑而想到历史,感受其历史底蕴。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保护时要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维修改善措施,多方位的保护与整治的方法。不仅保护历史建筑其原态特点,还可以做到与周围现代事物的有机整合。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要以科学的角度建立相关的保护,完善保护理论与措施。历史建筑包涵很多,园林、宗教、祭祀、民宅及宫殿、阁舫等等,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将其用最大努力做到“可持续”[3]。让其在时间的洗涤中更古朴、底蕴更深,让人们更长久的利用。在新型的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也应该做到创新。在进行;历史建筑在进行创新性的保护必须要确保其保护的底线即掌握其对于历史、人文以及使用上的基本尊重。在其底线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其地区的经济形势以及建筑所在环境特点进行创新性的保护。创新性的保护是根据建筑的本身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其实用性以及适用性发挥到最大,并且可以让其展现其原态并与现代化的环境不突兀。经过科学的创新手段与古老的历史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为城镇展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利用价值分析
历史建筑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对其价值具有准确的认知。一个城市的历史进程、人文文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等等所反映的一个载体不外乎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有多种多样,园林、宗教、祭祀、民宅及宫殿、阁舫等等都是他的构成部分。每一个历史建筑都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历史只能是其建筑,其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性而且具有纪念性以及点缀性。根据历史建筑的的多方面去评估它的价值,我们可以得出历史建筑在城镇的进程中具有记忆价值、情感价值、历史价值、传承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等[4]。可见,每一座历史建筑都是有必要我们悉心保护并且合理利用的,它带给人们的益处是无价的。1)记忆价值。历史建筑承载的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物质原貌,其建设的方式或者建筑工艺都显示的是当时的历史文化程度,以及当时人们进步的程度,具体真实的记录了我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具有很珍贵的记忆价值。2)情感价值。历史建筑在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环境背景都会有不同的风格,而独特的风格与其相联系的人们形成了情感的纽带。甚至某一个历史建筑是一个部族或者民族的象征。每一座历史建筑,带给人们情感上的依赖,精神上的鼓舞或者警示,具有浓厚的情感价值。3)历史价值。历史价值是历史建筑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每一座历史建筑在经过时间的长河中被附加了各种生活的背景、多样的人类生活信息、事件发生的痕迹等等。建筑的历史价值涉及面很广,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超出饿了文献的记录。可见,一座历史建筑并不仅仅呈现的是它的驱壳,而是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4)科学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存在的实体证物,为我们对当时的建筑水平、建造工艺能有清楚地了解。而且对其材料的利用,建筑的构造等等都为专家研究那一时期的科学提供了直接的资料。通过历史建筑的细致研究,可以对所在城市的科学技术的历史有所了解,其具有科学价值。5)艺术价值。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的是历史建筑的审美、以及当时的艺术手段、水平。我国是时间四大古国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国家比拟不了的。而其中每一个朝代、每一个部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每一个时期亦有不同的艺术水平,而历史建筑都能一一的反映出当时的古典之美。另一方面,经过时间的流逝,残存下的历史建筑更加宝贵更具艺术价值。6)景观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们,见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建筑,对其古代的历史建筑更加新奇。在新型城镇的进程中要注重历史建筑的景观价值,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其附加的旅游资源,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其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而且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的效益。7)传承价值以及教育价值。我国自五千年以来所形成的建筑形态、艺术特点、建筑相关的知识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礼物。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其智慧的结晶进行利用以及传承是我们每一中华人民的责任。而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建筑建设的意义以及含义亦是教育后人的宝贵财富。在新型城镇的建设中,对于历史建筑的保留、对其保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是对历史文化的负责、是对人民百姓的负责亦是对古人智慧的负责。
四、结语
【关键词】景德镇;文化;产业;城市品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两千余年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社会景象,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景德镇产业转型与城市建设
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圣地,如今正在与国家大格局一起,面临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业转型。这一转型是景德镇从“非典型工业时代”向“非典型后工业时代”进入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转型是以陶瓷文化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征,成为世界工业历史向后工业历史转变的大历史激流中,极具特色的个案。文脉散发无限魅力,景德镇是一座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大力实施大陶瓷战略布局的同时,通过建设创意基地、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不断撬动文化的影响力,让这座城市成为实干家、大学生和外国友人等众多群体的圆梦之城。
对景德镇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进行了基于“陶瓷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重要战略规划目标的大发展,正式推动了景德镇千年陶瓷圣地的陶瓷文化与产业的发展转型。这一转型,将工业文明的破坏性转变为对历史、对文化、对环境与人文基础的保护,为景德镇重新成为世界性文化胜地打下了基础。将文化体验与参观游览有机结合,将艺术家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将文化艺术与时尚休闲有机结合,将文化保护与创新经济模式有机结合,完全做到旧址保护活态化、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将成为历史传统与文化未来进行无缝链接,充分感受到陶瓷文化作为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统一性,感受到陶瓷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生活的息息相关,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园,必将成为景德镇作为独具魅力的创意城市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2.景德镇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也为景德镇留下了珍贵的瓷业古迹、精湛的制瓷技术,独特的瓷业习俗,让景德镇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
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昌江河系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52处151个古瓷窑遗址点。此外,景德镇还有一大批近现代陶瓷工业活遗产和一大片具有历史记忆的老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景德镇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目前,景德镇政府已经意识到,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对景德镇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带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景德镇政府从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景德镇大遗址保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晰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统筹大遗址、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和老城区保护利用工作,并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田窑遗址保护,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和老城区保护列入市政府重大工程项目,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方支持,全民参与的齐抓共管大遗址保护的良好氛围。
3.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与城市品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两千余年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社会景象,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景德镇正在高起点规划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新区涵盖为民服务中心、金融商务区、陶瓷文化创意中心、世界陶瓷博览园、文化传媒中心、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等,将其打造成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蕴含瓷都魅力,融合山水生态的绿色新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优良的文化生态、完备的产业体系,使景德镇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陶瓷文化创意创作的聚集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艺术家、画家来景德镇研学、交流,开设创意创作室,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壮观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据悉,目前景德镇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瓷业生产体系,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保障。除了拥有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还拥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省和市研究所,一批国家级的培养、研究、检测、标准化中心。
近年来,景德镇围绕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总体目标,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在产业布局上实施了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坚持了老城区保护改造与陶瓷文化创意新区规划建设并重,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陶瓷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景德镇向旅游大市、旅游强市的转变。
一个城市在社会的层次地位非常重要,层次取决于文化品位的高低,文化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文化产业能为这个城市带来无限商机,但是文化产业又有它的特殊性。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而这一陶瓷文化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景德镇文化建设深入地思考,如何定位城市发展,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好陶瓷文化特色城市,是一个值得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齐皓.景德镇瓷业民俗与陶瓷民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6.
关键词:城市个性;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原则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s chang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minent personality of the city, the city's own cul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o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the city, described the city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rsonality.Key words: urban personality; design concept;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已不适合城市的发展。而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不仅注重城市发展的规划,而且注重文化底蕴、地理结构的整合,在城市的建设之中,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做到了城市的文化的保留。当然,在对城市进行个性化的规划当中,需要依托良好的设计理念和规划原则,才能更好的对城市的规划做到个性化的突出。
二、城市个性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城市的个性化理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城市规划的早期,人们对个性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建筑物的个性化,其往往追求建筑物的风格独特化。而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不仅提倡建筑物的风格建设,而更多的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山水的规划建设。现在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是为了彰显城市的自我特色,打造出一套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规划。因此,现在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有如下特性:
(一)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足见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因此,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特别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突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文化思想遗产的保留。例如,现在的城市都大打“文化名人”效应的牌,借助文化名人甚至名著中的人物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
(二)注重城市的生态建设。当今城市的建设,不再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主,而更多的提倡城市的生态建设。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城市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休闲和娱乐,这就加大了城市建设中诸如公园、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效的生态结构的构建可以为城市居民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城市的生态建设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改革,当今的城市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的独特性、个性化,还来源于城市建筑物的独特性。现在的城市在建设上往往以集中建设为主,集中展现地区的经济建设。例如,城市的商业经济往往具有集中性,加上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建设,可以很好的彰显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因此,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把城市的建筑结构特色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言。
三、基于个性化理念,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在个性化规划中,需要依循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而整合好城市特色。城市的个性化构建需要综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在整合的规程中牙签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实际的城市个性化建设来看,其在规划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这一理念展开城市个性化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要具有持续性,城市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个性化规划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这就要求生态结构要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在生态建设中,不能对原有生态结构加以破坏。城市在进行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遵循生态结构的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城市的人口基数大,环境非常的脆弱,这就决定了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整合好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城市在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进行生态城市的构建,在广西桂林,就充分的整合其独特的自然山水优势,依托山水结构,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山水旅游名城。而且桂林在自然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做到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很好的依托自然山水,打造出适合城市个性发展的新规划。
(二)尊重城市的文化本质,合理的利用“文化效应”。在现代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文化品牌打造。而且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的追求。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的融入人文文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合理的挖掘城市的文化本质,不能盲目的去创新传统的文化,尤其是经典的人文思想。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一味的追求“人文”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大胆的创新其文化的本质。其实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尊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对城市的文化建设中,要合理的挖掘自主文化的特性和其新时代的创新应用,不能在文化建设中不尊重文化,甚至对文化进行一定的破坏。而且城市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往往伴随有文化的破坏,一些城市为了迎合好城市的经济规划建设,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加以拆除和破坏,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的空间。这一对文化的破坏性城市建设,既没有尊重文化在实际当中的价值,更加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逝。例如,古城西安,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大量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思想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永远的流失。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的尊重城市文化存在的价值。
(三)科学有效的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现在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仅是通过工业发展来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而且一些中小城市依托自身的山水,打造山水旅游业来发展城市的经济。但在城市的山水规划建设当中,要科学合理的整合好城市的山水资源。一个城市具有自己的山水特色,是城市发展旅游规划的良好前提,但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山水规划,才可以完全的体现其山水价值。例如,广西桂林就依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水特色,来打造自己的山水旅游业。桂林仔打造山水名城的过程,就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山水结构打造国际性的漓江山水文化。
四、城市个性化规划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
在城市的个性规划当中,需要紧紧地围绕上述的原则展开规划设计。然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有诸多的规划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是以人为主体的建设模式,而城市的生态结构有相对的脆弱。这就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们在城市的建设中,还是以追求舒适为建设重点,这就造成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结构更加的脆弱,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生活的大量垃圾被流入到城市的生态之中。因此,人们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要合理的进行规划,真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建设更加和谐
(二)处理好个性规划中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三者的关系。现代城市的个性化建设不仅要求传统的经济建设,而且更多的要求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所以,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合理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让三者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有效的相互融合,这样很好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加的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三)在城市个性化规划方案中,要注重建设的主次之分。对于一个城市建设而言,建设工程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文化和生态建设。这就要求有效的整合城市的特点,找出城市规划建设时,三者的主次之分。也就是在规划时,要定位好城市建设的模式。
五、结语
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该种新模式有效的整合了城市的各项资源,并且在发展中充分的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朴亚锋.浅谈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 易宁.城市规划必须尊重道德因素[J].中国商界;2009(05)
[3] 李爱生.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