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军工企业 财务管理 综合集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98-01
一、 军工企业实施整体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 军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传统上,我国军工企业是一个自主配套、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军工企业已经发展成一个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诸多外部因素高度敏感的复杂的动态体系。这决定了当前军工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已经集开发、研制、生产、试验与服务于一体,从而对军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军工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为适应“分散求生存”的经营战略并根据当时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建立的,当时确实在保证科研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军工企业的复杂系统特征愈来愈强的情况下,以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模式暴露出资产运营效率低下、财务状况不清、成本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在财务管理方式、财务运行机制上更是落后于军工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军工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亟需做出调整。
(二) 综合集成方法对解决军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巨大优势
综合集成方法是由钱学森等知名科学家在对社会系统、人体系统、地理系统等三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抽象出的一种新方法,并认为,这是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综合集成方法中,系统是指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存在的,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称为子系统或元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个系统又隶属于一个更大的复杂系统,成为这一更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集成思想完全可以应用在财务管理方面,从而构筑整体财务管理新模式。整体财务管理新模式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实践,打破了传统财务管理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模式,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
二、 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整体财务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2.1 内涵
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的整体财务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实践,这是集成管理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综合集成思想,整体财务管理模式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供应链集成起来,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这可以实现加快研发、缩短生产前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以适应柔性生产、组织扁平化和产品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业务管理融合进财务管理中,做到从源头管理。通过远程处理、在线管理,实现对财务的动态管理,真正实现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实现对业务的全过程管理。
2.2 特点
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的整体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管理;二是直接管理;三是实时管理。
三、 实施整体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一) 总体目标
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的整体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以制度理财、定好游戏规则,不折不扣地实施;用统管聚财,以财务集权为主体体制;抓龙头控财,以现金流转为中心;用指标管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这种理念为指导,设定军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经济求利为目的,以信息系统为平台,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使财务管理与科研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及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 原则
在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实施整体财务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下原则。(1)集中统一原则;(2)效益优先原则;(3)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原则;(4)规范化管理原则;(5)动态化管理原则;(6)全面性原则。
四、 整体财务管理的运行模式
(一) 全面预算控制――理念集成
如何有效地聚合企业集团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并使之成为一种强大的秩序性的聚合力,即以内部高度的有序化来对付外部茫然无序的市场环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而且直接决定着企业集团竞争的成败与经济效益的优劣。这种有序的管理工作被称为计划管理,当计划以定量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即转化为预算,通常由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等构成。
(二) 财务集权――组织集成
所谓集权与分权,主要指企业决策权的集中化和分散化。一般而言,企业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作为组织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综合集成的思想,军工企业在财务上应当更多地趋向于一体化的集权体制,主要集中在收益分配、资本结构变更、其他重大融投资事项的决策权、对子公司经营者的选择权与督导权等。
(三) 流程再造――过程集成
当前,军工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分工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日益融合。管好财务,不仅需要财会信息,而且需要供、产、销、人、财、物等各方面信息。这要求财务管理要与上述各方面的管理紧密结合,运用各项管理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管理手段,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五、 整体财务管理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
整体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个体系框架,涵盖一套规章制度、一个基础平台(财物信息化)、三个应用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价格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财务管理一体化流程。
(一) 统一制定财务会计规章制度
财务规章制度包括国家和行业的财会法律法规与规范,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系列财会相关制度和政策。后者是基于战略发展结构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面对集团整体及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组织管理活动所确立的基本行为规范与价值判断趋向标准,是实现财务资源分配与使用秩序化、高效率性,控制与督导集团整体财务战略得以遵循与贯彻实施的保障。
(二) 搭建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数据仓库。它是整体财务管理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其构建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确保财务数据仓库的完整、准确和数据信息共享。建设基础平台应遵循有用性及重要性原则。在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汇集到集团总部的信息量巨大,其中不乏质量较低甚至无用的信息。因此,应以制度的形式从信息质量标准、报告标准、内容结构以及组织程序等方面确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报告规范。
(三) 建设应用系统
整体财务管理的应用架构的一般特征和要求是:最底层数据的直接采集、向上层的直接汇集;信息数据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同一指标或同一算法采用同一运算数据源;任意项信息的输出或查询在不同管理层次都是一致的(只是权限的限制);任意项信息的查询都可以联查到产生该信息的基础数据;数据集中式不等于集权;数据分布式不等于分权等。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建材企业会计; 应对策略
一、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建材企业会计的挑战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理念,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思维进行创新。随着企业核算事项的增加和调整,企业又面临着新的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要素、会计核算思路,最终催生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循环经济所倡导和推进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碳经济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关系、成本收益关系、投融资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许是本世纪以来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没有疑义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会计也在这种挑战中面临着新的发展,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业会计领域更是如此。
我国的工业大都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负荷非常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规模效益的企业发展方式,既影响工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加剧了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2009年全国工业能耗占社会能耗总量的71.3%;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氢量分别占全社会的84.5%和34.4%。目前,
再循环:在同一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中,辅助材料的再循环利用(例如废水污水的净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既是企业生产模式(对投入、核算、产出等影响)的改变,又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承诺、担当及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计面临着既有企业内部的经济循环事项,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又面临着回收物的循环利用,例如建筑废弃物转化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这些循环利用的会计事项、核算方式,都对企业会计体系造成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及建筑业的发展,拆旧建新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废弃混凝土、钢材和废金属、废料、废物等),典型的再循环模式之一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模式。从循环利用的角度看,废金属可再冶炼、废玻璃可再成型、废木材可造纸、粘土及页岩砖再转入陶瓷企业。这种社会层面的再循环利用仅是“再循环”的一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废旧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过废弃材料的定价和核算机制,完善其市场化功能,显然是摆在建材企业会计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务。其次,从低碳经济角度来认识建材企业的会计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低碳经济对碳会计核算的影响还未深入到象循环经济那样的地步。但仅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会计的改变或适应,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二是碳排放会计处理(包括会计主体确认和会计核算);三是碳会计信息披露及差异化处理问题;四是碳基替代的经济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分析等等,这些都是建材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中所必须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以排污权会计为例,排污权交易的会计规范就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时,如果同时确认递延收入则会增加权益;如果免费获得排放额则会增加当期利润,从而形成会计处理差异。这一会计结果表明,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排放权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构建。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思想,积极进行碳会计研究,推动碳信息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加大碳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建材企业会计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都在于直接对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产生嬗变。如果让企业自觉实现清洁生产、资源效率下的持续经营、环境生态下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解决企业核算制度财务体系问题。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过去的资源利用和既定假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率、社会责任因素。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确认为资产或负债,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资源节约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和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利润和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建材企业中也照样存在。因此,解决好企业会计核算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度创新,不仅对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全国各行各业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循环经济会计典范。
三、当前推进建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建材行业为主导、建材企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
就理论研究而言,循环经济会计和低碳会计都是环境会计在实践运用中的延伸、扩展和创新。基于会计理论,环境会计可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涉及的会计核算要素、假设、对象、准则等方面。从建材企业角度看,主要还是结合建材企业特点和循环经济“3r”要求,对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核算对象、核算方法、报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实施的会计核算内容,以达到尽快进入、实践提高、为企业转型提供财务会计服务,最终实现建材企业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目标。例如,推行物料成本会计、加强资源流转成本核算、废弃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会计信息报告等等,就是建材行业(协会)当前应重视和力行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具体的会计核算项目、事项和会计核算对象,是针对具体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事项而进行会计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术的实施要求首先要对其碳基替代的经济成本、长期成本的确认、分摊、效益进行财务分析,对资源资本化(环境资本)、外部项目内部化、资本预算和收益回报(包括非会计收益和社会责任等)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探索。这些对于建材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生产、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会计制度,当前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环经济会计条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则和章程、循环经济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责任、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审计规范、循环经济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及会计信息报告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二是设置企业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包括确定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确定核算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循环经济会计的账户设置和会计报表设置;三是实施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报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二)大力推广物料成本会计核算
在建材企业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推广运用物料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物料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资源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归集,追踪从输入至输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单价得出不同环节的成本。在输出端形成了产品、废弃物两个流向(正制品和负产品),其资源流转成本都可细分为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运输成本和处理成本。资源流转成本会计的出现,使建材行业企业中的资源利用、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实用性,也为建材行业企业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好的运用工具,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物料成本会计是在注重经济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和产品同属于生产过程产出物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物质,像产成品一样进行同等核算,使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可视化,从而使企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自觉行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减少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排出的内在需求,以达到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三)改进建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方法
以会计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建材企业的实际出发,构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会计报表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就影响报表数据的相关环境、资源信息进行披露,如花费多少钱购置了清洁环保类设备、花费多少钱为环境污染买单、投入多少进行相关研发、享受多少符合国家政策政府补助等信息进行披露。鉴于当前会计报表不能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情况,因此,会计报表应在当前会计报表基础上加上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企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鉴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来充分揭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并附上专门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报告提供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情况,定期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及时解脱环境责任,实现自身经济效益与周边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应在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会计队伍建设、行业会计指导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从本实际70年代初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人力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相联系的会计学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人力资源会计也正越来越受到会计界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主要是研究组织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价值的计量和报告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大基本内容。把人力资源纳入会计系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对于我国在下个世纪的世界站稳脚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是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必然要求。
传统会计模式下,企业根本不需要在会计系统和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即使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也不需要资本化,而是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会计决定于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环境,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也为会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课题。其中对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问题就是核心课题之一。
知识经济时代对智力的要求比任何一个经济时代都要高,可以说以智力为基础的智能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新技术成果的大量问世,专利发明的激增,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开发和更新换代,咨询服务业的方兴未艾,以及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都是智能经济的重要体现。智能经济要求把智力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要素,智力作为资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智力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智能经济社会,知识成为身份的象征,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知识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的人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今后的世界竞争将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了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总量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在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里,人才智力资源成为了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和第一财富。正如在资本主义早期出现复式簿记一样,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是适应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殊理论前提。
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来讲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因此它必须具备〈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建立财务会计所必须的一般理论前提,即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但是作为一种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它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理论前提,否则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仍是一句空话。
1、更新资产观念,把人力资源纳入资产范畴,根据会计上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连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之前,有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将人的价值货币化有损人的尊严,实际上必须澄清,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并不是对人明码标价,而是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对这种能力所创造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它包含着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现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潜力。因而人力资源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在知识经济形态下,对于在微观经济主体收益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产,在会计运行系统的特点就应加以确认,将其资本话,使之既能全面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人力资源价值,同时又能使人力资本得以保值和增值。
2、人力资源不应作为经济主体的债权,而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现行的会计制度没有把劳动产权纳入应有的管理范围,也没有对人力资源和劳动权益进行相应的反映,因而导致了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完整性,造成了人们认识观念的错位,认为工资收入是收益性分配,在帐务处理上用负债类帐户“应付工资”等来反映。这就剥夺了属于劳动者那部分固有权益,掩盖了剩余价值分配不公的事实。人力资源内存于具体的某个劳动者的身体,这个人自然对其拥有所有权,当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产时,还把人力资源当作负债而把它排斥于所有者权益之外的话,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经济主体的盈余分配没有强调劳动权益的份额,也就不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导致本末倒置的错误。
3、最大限度地克服人力资源价值不确定性的影响,尽管人力资产是一件可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资产,但由于难以界定其在收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程度,因而人力资源为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而且它没有储存价值,因此人力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讲最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力资源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另一方面人力资产所有者是人本身,在微观经济主体的组织间发生转移,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就可以自主地发生转移,这种转移不仅使原组织资产减少,而且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因为在人为资产转移的同时,还有由其产生的商业秘密等也同时发生转移。最大限度地克服人力资产不确定的影响,关键是对人力资源增减量的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对付会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所提出的建议中,把不确定性的程度按概率进行划分。尽管这是一种建立在主观估计基础之上的计量,但它却为计量人力资源未来收益的途径指明了光辉的前景。对人力资源未来收益的计量问题一经解决,人力资源作为资产就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人力资源价值不确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才能得以真正地建立。
4、人力资源信息具有相关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在人本管理时代,人是万物的核心和一切生产活动的中心。因此不能仅把人力资源作为管理会计的内容,还呀把它作为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无论是对于管理者、合伙人,还是对于债权人、鼓动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无疑是最重要、最相关的信息。
2、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要在实践中做好基础性工作。
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构建虽然是形势所迫,但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解决人力资源作为管理会计的内容,还要把它作为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不论是对于管理者、合伙人,还是对于债权人、股东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无疑是最重要、最相关的信息。
3、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要在实践中做好基础性工作。
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构建虽然是形势所迫,但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解决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上的问题之外,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只有这样,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才能水到渠成。
1、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性。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产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同时对人力资产的流动和交易,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和规范。此外国家要修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规定必须把人力资源信息如实地在对外财务报表中披露等。尤其要在法律上明确,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人本身,但在受聘期间,人力资源的配置要服从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对其拥有使用权。
2、把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是人本身,因此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所不能表现的,而且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个人、组织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也远非货币计量所能确定的,因而人力资源会计除了运用精确的货币计量之外,还可以运用非货币方法计量。譬如采用机会成本、影子价格、模糊数学模型等。在这一方面,一些西方会计界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值得借鉴。对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决定了在会计报告中除了进行定量反映外,还需用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定性分析。只有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3、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人力资源会计不仅管理着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操作。因为尽管人力资源会计被公认是财务会计的分支,但是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它的计量与核算方法更为复杂,技术性更强。尤其在非货币计量上,要使结果更趋近于科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掌握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电脑模拟分析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使他们不但具有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更要使他们具有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并使之运用于实践,从而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工作。
4、加强微观经济主体的人本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格、健康等状况外,还受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毕竟人不是机器,有自己的情感、喜好,容易情绪化。因而实行和加强人本管理至关重要。实现人本管理要多管齐下,如采取措施加强企业内部的民主建设,建设文明健康的企业文化,鼓励竞争和创新,关心员工日常生活等。加强人本管理,有利于人力资产的保值增值。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主要问题是:在理论上尚不够完善,且大部分都来源于一些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编译和介绍,消化和吸收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中国企业人员编制以及公有制企业员工在生产中的地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的不同,适合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却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1、以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同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微观经济主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同于资本家为为获取高额剩余价值而研究如何更多、更好地剥削员工。坚持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可以保证我们的研究方向正确。同时我们应该本着引进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借鉴西方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例如我国会计界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就是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引进、吸收后的创新。
2、从国情出发,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其理论上逻辑严密,其方法体系,包括确认方法、计量方法等都具有科学性。其实用性是指它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为此,在会计指标的选择上,不但要满足财务会计对外披露的要求,还要适应管理会计的需要,因此在计量上要采取公允合理的计量模式是现实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思想,把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形态下创造的现金流量收益、金融衍生产品以现行市价交易发生的现金流量等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计量的,采用公允的现行价值计量模式计量。在对人力资源的计量上,要把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同时应根据各地区、行业的电算化进展程度,开发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软件,增强在计量上和核算上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
3、在我国条件适宜的地区和行业,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如北京的中关村、陕西的杨陵等高科技公司,科研机构比较密集的地区以及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公司、足球俱乐部、专科医院等。在这些地区和行业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使其真正进入实践。在核算主体的帐户中,“人力资产”帐户将成为企业投资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注的一个关键帐户。通过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程序日益普遍地得到应用,人力资源的摊销成本也会进入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之中,并且其所占比例也会逐渐提高。在试点地区和行业,其微观经济主体在会计报告中将正式进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总之,通过逐步推进的试点工作,并能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就一定回找到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构建之路,为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全面铺开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汉友:浅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条件,2.财会月刊,3.1998(9)
4.成瑞:现代会计的分支以走向,5.财会月刊,6.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