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

第1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概述

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力的总称。根据其性质划分,可以将国有资产划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投放于生产经营中或按企业经营要求所占有使用的资产,主要分布在各个经济实体及相关产业部门,其运营的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指的是不投入或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资产。它包括国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全部国有资产以及提供给社会大众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工程等。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气象等事业单位和其他城市公益、福利等公共设施占用的国有资产。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于非生产流通领域中,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直接投入或者不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其特征具体为:投放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效益的社会性;资金来源的单一性;资金使用的无偿性。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目标分析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 从传统上来说,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态的不仅仅是其经济结构,更重要是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能够反映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而社会结构则更多的表现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社会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一直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与经济结构改革相匹配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仍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因此,加强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我国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例如要统筹城乡发展、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等,更加注重民生,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指数,切实解决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结构中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政府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政府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在于实现经济运行调控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重点在于确立职能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角色和主导作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重点在于通过政府转型这一方式建立更为规范、合理和科学的公权力制度框架。从社会实际情况看,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而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目标的转变和改革,这样就要求对现有的政企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应当从主要管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只需要充当国有资产守夜人的角色。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政府必须将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导权放给市场,还给企业。

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和社会和谐,因此传统的以效益为导向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政企双重管理格局依然存在 在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同时还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的代表,代行出资人的权利。由于这些政府部门职能的多样性,导致其主要职能被弱化,次要职能也不能正常履行。在国资委成立以后,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改善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和央企上,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所面临的双重管理格局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地方政府要么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交给专业的事业单位管理,要么托管到国资委的地方下属机构,使得管理格局较为混乱。

(三)监督与绩效考核体系低效率 对非经营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价考核综合体系中的一环,主要着眼于衡量该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是否公平、有效。由于管理格局混乱不堪,事业单位又有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致使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评价体系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并且许多地方存在着轻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评价的现象。

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思路

(一)健全管理体系与模式 具体为:

(1)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宏观管理体系。该宏观管理体系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相对现存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有以下优点:首先,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体系为分级管理体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可以与之平行一致,便于两者统筹,提高效率;其次,我国大多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比较复杂,中央和地方出资共建共营的较多,实施中央地方分级管理,可以明细产权归属,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和归属,可以让地方政府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上获得更大的权利,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同时促进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2)以人大为监督核心,各级财政部门为管理平台,主管行政部门为直接责任主体的三级微观管理模式。首先,要确立人大在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立法、立规、以法律和规制来约束政府相关部门的行为,实现人大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监管。人大应该发挥立法监督方面的权力,把相关法律法规系统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起来,有效发挥人大和法律法规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监督和威慑作用。要强化人大的问责职能,对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效率不高、方法不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减值的相关部门进行问责、追责。因为人大代表国家向政府部门转移国有资产,从制度规则的意义上来说,形成了一种政府部门向人大负责并且接受人大监督和制约的权利义务关系。人大应该牢牢把握住这种关系,及时对管理国有资产不善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问责追责,加强监管约束,提高政府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部门公共管理职能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搭建综合性的财政部门管理平台,加强从财源上对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政府财政部门是绝大部分用以提供国有资产建设资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要在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专门划分出相关的职能部门,专业从事国有资产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部门职能多样化情况下不损其执行基本职能的能力,同时也能利用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最后,强化主管行政部门的管理责任。主管行政部门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占用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获得其使用价值和权益。因此,主管行政部门应该有提升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提高管理的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构建多维度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手段,可以推动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力、质量提高。在考核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同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绩效的考核也主要依靠建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判,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备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1)基本原则。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该结合现实情况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具体如下:首先,以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为了真实反映公共服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差异,反映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单位管理的绩效,就要在两个评价对象共同属性之下比较它们相对量上的差异,而不应仅将指标绝对化。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条件等,对同一部门不同阶段的管理效率情况做公正的评价。其次,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结合。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要对财政支出的各种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就必须对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进而找出能够使管理效益和效率最大化的绩效评价结果和政策组合。当前我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社会领域覆盖面广。上述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绩效评价指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应该和谐统一。不能只追求效益,也要兼顾不同国有资产的特殊情况,有所区别。再次,坚持具体的量化分析为主,性态分析为辅。也就是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对于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得指标,要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收集数据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测算,对于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得指标,要尽量进行接近量化的定性分析,不能大而空泛,得出没有实际评判价值的结果。对此,可以对定性指标进行间接测评,也就是寻找其可测性的替代指标,或者说间接指标来进行测评。

第2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字]国有资产 ; 行政事业单位 ;清产核资

行政事业单位是为各种不同社会活动提供各种不同服务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公共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而国有资产正是我们国家供应给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物质保障,科学配备与高效运用国有资产是确保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的重要因素。

一、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一)为财政预算部门提供正确的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摸清家底是资产清查工作的基本任务。但是还有些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导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家底”不清、管理混乱、账实不符。只有全面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数量、结构和使用情况,才能了解和深入分析各级财力使用和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使用状况,为财政部门预算提供正确的依据,为加强单位资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实现实现国有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资产清查工作要坚持“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和分级实施”原则,对与财政部门有经费缴拨关系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对单位固定资产核实清点、登记造册。资产处置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消除处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有利于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淡薄,国有资产浪费严重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源管理的认识淡薄。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相关的职责也没得到具体落实,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配置和行政单位的资金预算无法衔接,对国有资产的运用与购置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制约管理机制,导致一些国有资产一直处于搁置、流失状态,浪费十分严重。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国有资产购置、运用不恰当

在国有资产的购置方面缺乏正确恰当的购置方案及购置效益分析制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均和不适当。在国有资产的利用方面缺乏健全的调出、调入、处置机制,以及资产验算体系和资产毁坏的责任赔偿体系等,导致资产运用无序管理。与此同时,在国有资产的监察方面没有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任意搁置,不按相关制度规范报废、报损待处理的国有资产实物、 “家底不清”以及资产运用率十分低下的问题严重。

(三)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国有资产的产权为国家所有,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私自霸占。但是,目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购置与使用过程中,未遵守标准的审批流程,任意占用及使用。有的还以公谋私,将其占为己有,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行政法规和管理制度既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尺子”,也是事实管理的有力’武器”, 行政事业单位应认真分析和查找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制度建设“空白点”,本着完善基本管理制度,再挖掘深层管理制度的有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制度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法规体系,切实弥堵管理漏洞。具体包括:在资产配置环节,分级建立配置管理办法及配置标准;在资产处置环节,建立处置管理办法、处置标准及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在资产使用环节,建立对外投资、资产租赁及相关经济实体监管等制度;在资产收入管理环节,健全收入收缴制度等。

(二)强化收入收缴管理工作,完善收入查缴追缴机制

一是要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确保信息真实、准确,详细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及使用状况,特别是资产有偿使用情况和资产处置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依据单位资产变动情况及审批资料实时查缴、追缴收入。二是要建立资产租赁及对外投资专项管理档案,真正摸清底数,切实加强租赁合同监管,严格执行统一合同文本,依据合同约定和有关投资收益分配政策及时查缴、追缴收入。三是要严格加强资产处置管理,严格执行资产评估、公开交易制度,堵塞资产收入流失漏洞。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资产管理支撑平台

一是按时完成省财政厅部署的资产年度报表和产权登记任务,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二是规范完善资产事项网上办理流程,科学合理设置审核、审批权限,确保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扎实稳妥进行。完成资产处置网上办理,将资产管理主要环节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化管理,逐步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系统与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费税收入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并理由信息系统的动态监控功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控,为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四)突出重点,实现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程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对象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着重管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收益四个关键环节。在资产配置环节,探索建立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在资产使用环节,以研究推行公物仓管理制度为重点,着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在资产处置环节,以加强产权交易管理为突破口,强化日常监管,切实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在资产收益环节,加大收入收缴管理力度,确保资产收入应收尽收。在保证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新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挖掘资产运营潜力。同时,注意防范资产运营中的财政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与管理的有效性是保障国有资产完好、安全,增强国有资产运用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深入探究国有资产管理当中存有的不足,从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等相关方面逐渐的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方法,以保障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09(2).

[2]贾文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张谋贵,汪菁华,王恩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第3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对策

高校是教书育人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资产则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完成科研任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的内部体制产生一系列变化,高校资金的来源、形态、状况、运作等方式都发生一定改变,这就为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在,需要高校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一些了措施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确保高校的长久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高校资产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的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也更加复杂化,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的财务、后勤、人事等制度的改变,给高校的资产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就成为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加强,对于节省高校开支,增加高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资产管理也是高校管理的最薄弱的地方,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优化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何为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指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维护资产的健康运行,维护资产的完整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资产一般是国有资产,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指国家占有使用,为国家所有,包括国家拨付学校用于教学、科研的经费,以及社会赞助和其他途径来源的资金.高校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加、资产的变动、资产处置、资产清查和查询、财务管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破解高校发展瓶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的理念的影响下,就要对资产管理进行优化,想长久发展,就要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对资产管理的优化,也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资产管理得到相应提高,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体制改革等因素,总体而言,高校的资产管理还比较混乱,存在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等现象,没有建立题系统化管理方式,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是高校资产的迅速膨胀,一方面是高校资产管理手段还未得到相应提高,存在着只重视投入,轻视管理的情况,面对目前高校较为庞大的资产总量,必须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的资产管理模式,来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高校资产管理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对资产管理方法和核算方法不够熟悉,导致操作过程效率低.由于对资产的变动情况,没有及时入账,会出现一些账实不符的现象.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往往重金轻物,导致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在工作过程中,学校对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定期培训,导致资产管理的观念落后,专业知识不足就造成了资产管理的各种问题.

2.2高校资产流失

目前,我国高校资产存在流失情况,不健全、不科学的管理,高校领导层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目标失误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高校资产的流失.一些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往往在校内进行,对相关的科研器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这些支出却是由学校进行垫付,但是后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等,却是归于课题组和科研人员,高校资产无形流失.

2.3高校资产管理体制混乱

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制度,无章可循,审批程序不健全、不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等没有严格程序,固定资产变动后,没有及时登记,资产转移手续不全.高校资产产权的隶属关系不清晰,资产的增值保值没有得到实现,缺乏资产的效益考核.核算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核算体系,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高校资产体制的混乱,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不能持续.

3高校资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

产生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意识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问题上的,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传统观念制约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现展观念,在办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办学的成本,资产浪费、资产闲置情况时常出现,这也是由于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高校管理人员缺少与时俱进的观念,还沿用之前的管理方式,在缺乏培训的情况下,管理上缺乏专业性,随意性大,这种传统的观念制约,也束缚了高校资产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3.2资金配置方式制约

高校的资产配置,对于高校资产管理的作用较大,资产配置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配置,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科研、管理、教学、办公设备,另一种是外部设备,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学科建设体系、专业评估体系等,这些外部设备的投入较大,资产价值也较高.支撑高校运转的,既需要高校内部项目进行购买,也需要外部项目进行自己自筹.由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算使用费等原因,使很多资产造成浪费,有的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3资产管理体制制约

高校的资产,一般属于国有资产,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体制,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就造成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如管理职能的模糊,责任意识的淡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互相推诿,从而给高校资产造成一定损失,不利用高校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体系也不健全,管理的过程中人浮于事、对资产的保护意识匮乏,高校管理部门往往重视政策和形式,在具体的执行上,又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够形成资产管理机构、资产制度、监督、执行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管理手段粗放、效益低.

4加强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高校资产管理对高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手段,使高校资产管理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提供基础性保障.

4.1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

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高校资产管理的意识,及时转变资产管理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管理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人员入手,着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意识,保证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人员扩展到高校领导和广大职工,都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增强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对资产的使用和占有.在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产权保护意识,防止无形资产被低价和无价转让,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都要加强,强化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只有在意识层面上不断进行强化,才能形成相关政策,在政策的基础上,才能落实到措施层面,为政策的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健全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构建信息化高校资产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利用网络进行具体的资产管理,形成现代化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实施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双向管理的程序,加强对资产的调剂和处置的环节,实现有效的资产管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网络系统,实现大资产管理,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整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式,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和制约,来防止高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一是制定固定资产的申请、报批、采购、使用、维护等管理程序,规范资产管理和执行,落实责任主体,建立资产台账,加强对资产的随时管理,增加或者减少资产,都要进行相应的财务处理,并且需要专人定期进行审核,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为资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建立起一个三级管理制度,这个三级管理制度包括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各对口管理部门、具体使用部门,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高级的管理部门可以对全校资产情况进行查阅,二级管理部门对相对口的资产信息有查阅权限,三级管理部门对所有资产有查阅、维护的权利,这样可以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对资产进行监控,保障了资产的充分利用.

4.3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监督力度

加强资产的监管对于高校资产管理至关重要,这是高校资产管理创新实践的基础.首先要强化内部控制,以保障执行效果,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进行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实行考核反馈,对所存在的问题化为如资产管理指标、资产完好度指标等具体指标;其次是加强外部监督,在上级主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下,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力度.具体如下: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校园内部资产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将此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设立校内审计部门,制定内部《高校审计制度》,在获取充足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管,充分掌握学校资产的使用、处理、变化等重要活动.另外,学校审计部门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违法情况,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决定,并且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向校领导进行汇报.二是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教育部曾《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高校应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工作,其中包括对学校资产和校办企业的监管,严禁高校出现“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的行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在改革之机出现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依法考评投资效益.要特别注意高等院校直属单位的管理,完善高校直属单位体制机制,理清权属,健全监督,对失职渎职等行为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严格健全学校采购管理,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防止发生贿赂案件.

4.4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和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素质强、立场坚定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可以根据需要需求,增加管理人员编制,将素质高、知识多、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建立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当前高校的管理形势,不断优化管理队伍.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用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觉学习,积极做好科研工作,积极创新,开发新业务,积极转变人员思想和思维方式,更新管理观念,引导工作人员树立节约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促进资金管理的保值及增值.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的核心道德价值观,通过诚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规范员工行为,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加强对员工的监督,一旦发生违反诚信与道德价值观的行为,学校方面也要给予其严惩.

5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对于高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制度、体系的制约,还存在着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够、资产流失、资产管理混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高校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资产管理也要发挥创新精神,将高校资产管理和建设放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使高校资产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要在转变资产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的体系,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和监管,建立和培养一支资产管理队伍,由此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管理调控能力,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使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充分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民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昀.浅析高校财务管理的网络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周静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失范的对策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1(14).

〔3〕高丽.学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02).

〔4〕孙淑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5〕王珍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新模式创建[J].财会通讯,2010(02).

第4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烟草分公司 财务工作

一、县级烟草分公司财务工作现状

从2003年起,烟草行业全面取消了各个县级烟草分公司的法人资格。这项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省级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突出了市级公司作为一级法人的市场营销主体地位,为行业随后推行的卷烟大市场、大物流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新的体制下,县级烟草分公司由原来独立的法人主体变更成为市公司所下设的非独立法人主体,职能职责发生深刻变化。与此相应的,县级烟草分公司原来的财务管理职能基本取消,各单位撤销财务管理部门,只配置1-2名报账员负责本单位各项费用的报销、报账工作。单位在银行开设备用金账户,实行财务报账制。相关财务工作全部上划市级公司,各地市公司基本建立了财务统一管理,会计统一核算,资产、资金统一调配的管理体系。

二、加强县级烟草分公司财务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局逐步意识到,在基层县级分公司的管理上,明显遇到了管理关系不顺、管理体制不健全和企业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困扰。其中县级分公司财务管理被弱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制约着行业基础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县级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迫在眉睫。这是因为:

(一)加强县级烟草分公司财务工作是行业履行国家所赋予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重要基础

取消法人资格后的县级分公司,依然承担客户营销服务、烟叶生产技术指导、属地市场专卖管理等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必然涉及企业的人、财、物等相关资源。这些都属于国有资产管理范畴。县级分公司使用国有资产却不参与国有资产的管理,无法明确其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责任,管理的缺失随之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县级分公司失去管理责任的约束,不可能做到科学、有效的使用国有资产,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二)加强县级分公司财务工作是落实“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有力保障

从2005年起,烟草行业积极响应中央“反哺农业”的号召,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大规模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在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从项目的规划、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导、工程监管、资金使用和监督等方面,县级分公司更是抓好这项惠民工程的主力军和责任主体。如果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极易造成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力、责任缺失、甚至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县级分公司财务工作是企业加强内部监管,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是由于财务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县级分公司取消法人资格后,尽管不再承担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的财务管理职责。但其所担负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大到基层优秀县级单位的创建、烟叶基础设施的建设,小到企业日常费用的开支、职工社会保险的缴纳等方面都需要财务工作的支持。基层县级分公司的财务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加强县级分公司财务工作,促进基础管理上水平

(一)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县级分公司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1、明确县级分公司的基础财务管理地位

县级分公司作为烟草行业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卷烟营销、中转送货、市场管理、烟叶生产指导等诸多基础性工作。县级分公司在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成本费用的控制、烟叶基础设施投入和烟用物资扶持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更为客观的评价。明确县级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地位,明确其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更好的发挥基层县级分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确保行业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2、积极探索推行基层财务人员委派制

财务人员委派制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的情况下,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市级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到基层县级分公司,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所涉及的相关财务活动,并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的一种管理模式。受委派的财务人员,人事关系隶属于市级公司,不受所在单位人事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干扰,可以更好的履行市级公司所赋予的管理职责。同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3、加强培训,提高基层财务人员工作水平

基层财务工作触及企业的各个方面,责任重大,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财务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强化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提高思想素质,要培养财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三是要提高业务素质,行业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真正担负起市级公司所交给的工作重任。

(二)优化管理措施,促进县级分公司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扎实推进全面预算工作

一是注重抓好预算工作体系建设,突出强调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和预算项目的具体化,加大预算初审、复审和会审三级审核力度,规范预算工作流程,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力。二是突出抓好预算执行管理。严格遵守“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开支”的管理原则,通过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资金监管三个信息系统运行,严把费用报账关,实现对预算的硬约束。三是进一步加强预算考核体系建设,重点加强费用项目、资本性支出项目和对外捐赠项目的预算执行考核,坚持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相结合,过程控制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考核兑现,确保全面预算工作落实到位。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益

严格执行资金“收支两条线”,规范资金运作。一是加强备用金管理。明确备用金的使用额度、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严禁超范围、超标准使用。二是加强卷烟货款的管理。采取跨行货款结算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卷烟货款电子结算化水平;建立卷烟货款日清日结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货款日常管理,把日清日结制度纳入县级分公司考核范围。三是加强烟叶收购款管理。积极推行烟叶收购款电子在线支付工作,通过运用网上支付平台、移动POSS等多种方式,提高烟叶收购的规范化水平,不断减低资金管理风险。

3、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加强资产管理。要建立建全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价值评价体系,规范资产管理流程,不断完善资产采购、领用、调配和报废等相关手续,避免资产流失和闲置浪费。二是要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县级烟草分公司的资产配置标准,做到资产配置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有效的发挥国有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4、加强对标工作,不断提升县级分公司基础管理水平

对标管理是烟草行业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有效的管理活动。通过建立标杆,将本单位与行业内外优秀企业进行对比,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要严格按照对标工作相关要求,以创新管理和提升水平为主线,以“对比标杆、改进短板、总体提升、争创一流”为目标,及时反馈对标信息,组织开展对标分析,实施管理评价,深入查找分析数据背后的管理原因和管理差距,为企业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二是要积极开展对标文化宣贯活动,通过学习宣传,引导县级烟草分公司进一步增强对标意识,多角度、全方位广泛开展对标管理,努力将对标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促使县级烟草分公司不断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学校管理着手,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内涵建设。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国有资产管理到财务管理,从科学研究到后勤服务,无不在“精”“细”上下功夫,仅水电费一项一年就节省200万元。

近些年来,哈工大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科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但发展的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这些年的大发展相比较,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粗放型管理、浪费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今年年初提出,要以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以勤俭办学推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国资处:精打细算管好“家”

国资处是代表学校对全校国有资产全面负责的职能部门,掌管着学校总价值达30亿元的国有资产,并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

国资处的管理,重在建章立制,一切工作用规章制度说话。国资处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实现了学校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这是学校资产管理的“纲”。有“纲”还要有“目”,《无形资产管理条例》在哈工大历史上首次将学校无形资产管理起来,《公用房管理条例》给学校过去无序的公用房管理划上了句号,仪器设备、招投标、产权等,都各自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条例、办法和细则。这些看似繁琐实则牵动学校利益的规章制度,使国资处所涉及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精细化管理最难的是土地与房产。哈工大国资处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培养人数、教师资质等情况,通过不同的计算模型,建立起“公用房产管理系统”,提出公用房“定额分配,有偿使用”的管理原则。用房单位超出定额面积标准,应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国资处与全校14个院(系)签订了超面积用房收费协议,收缴房产资源调节费76.95万元;签订各类经营性用房协议36份,总金额达700余万元,全部收缴上交财务,从而也结束了后勤公用房产零租赁的历史。公用房的有偿使用,激活了闲置用房,解决了苦乐不均问题。

哈工大现有仪器设备72381台/件,总价值达12亿元。如此庞大数量的设备如何管理?这些价格不菲的仪器的利用率又是多少?为了摸清底数、规范管理,更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国资处一改从前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做法,将所有仪器设备集中管理。过去是一个项目结束了,往往设备也闲置了,现在是一台设备买进来,其他学科也可以间接或直接使用,不仅利用率提高了,更在无形中增加了使用效益。

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国资处对仪器设备又实施了分层次、分类别、分项目的管理办法。目前,“211”、“985工程”以及其它科研专项的设备都在逐步落实分项管理,这使得对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分析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过去,教学科研单位用自己的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起来比较随意。现在学校规定,只要超过800元,都要登记造册,丢失要赔偿。某实验室一次购入10个千元以上的计算机硬盘,学校检查时,发现丢失了两个,坚决按照新规定进行了赔偿。

财务处:把钱用在刀刃上

改变粗放式预算方式,促进学校战略性发展,一直是财务工作发展的重心。在预算管理上,财务处首先作出“可动用财务预算方案”,然后经过使用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上下几个回合的论证,由申报单位将经费使用计划在专家委员会上进行答辩,经专家评审后形成初步方案,再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最后形成预算方案,从而保证了预算的公开、透明、科学、合理。

2007年,财务处把各部门预算交到各主管校长手中,资金由校长在所属部门内进行调剂,实现了预算的细化管理,减少了乱花费等支出。同时,校长办公室的经费细化到各个校长名下,控制办公室经费的支出。为规范核算管理,财务处还从制度上加强管理。

2007年,财务处颁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核算与支出。

哈工大在银行设立有几十个账户,一年资金运作量近几十个亿,进出上万笔资金。为保证资金安全,财务处制定了事后总稽核制,设立了相当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事后总稽核,定期突击检查所有财务部门的税款,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从制度上规避了资金风险。财务处还建立了对账制度,对账制度独立于核算管理之外,对账人员直接对处长负责。财务处每年对账近6万笔,总额度达180亿元以上,保证了账面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相符合。这些做法对财务的安全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9年至今哈工大没有出现任何资金事故。

同时,财务处规范了专项经费管理,对专项经费从立项、计划、决算全过程跟踪管理,使资金链条十分清晰、明了,做到不挪用、不挤占、不超支,实现了财务的全程有效控制,为学校的专项经费安装了“防火墙”。

科技处:工作细到“实”处

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科技处管理着全校上千个科研项目,各类文档不计其数,为了规范研制项目的质量文件和质量记录,科技处不断加强出校产品各项文件和记录的审核范围和力度,仅2006年就完成审核项目196项,共形成建档文件240项,包括总装、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基金等5方面的来源。同时,科技处还发放“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积累袋”,项目在研制过程中逐步进行档案积累,在项目结题时,完整的项目档案已形成,确保项目归档在每一过程积累中完整生成。仅2006年就完成项目档案审核105项,包括立题阶段、论证阶段、合同签定阶段、研制设计阶段、结题阶段文件的审核。

围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具体落实,科技处积极推进科研质量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使质量职责进一步细化。目前,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哈工大已有6大类产品通过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又有5大类产品明确认证需求。为了强化质量管理知识,提高质量意识,科技处组织培训人数达332人,总计40学时,科技处包括处长在内有14人参加培训。其中,有52人取得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的资格证书。

第6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一)加大组织实施力度,确保预算执行全面完成

1、强加税收和非税收的征管。要加强与国、地税部门和区县财政的联系沟通,落实新的市对区县财政收入考核办法;坚持财税银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试点,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税种的动态监控;支持深化有奖发票改革,开展税控收款机试点,清理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契税征管信息化建设,强化二手房交易环节税收征管,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益;做好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领域的资金投入;落实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支出考核通报制度;*年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一般性支出原则上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人、车、会、招待”等一般性支出增长,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控制出国经费,控制预算追加,努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二)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支持企业改革发展。做好唐华集团移交及破产方案的审核及实施工作。继续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加大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力度,提高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资产变现的能力。支持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发挥资本运营平台功能。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五大主导产业、服务外包、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补贴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并参股省再担保公司。支持陕鼓动力等优势企业上市,支持市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引导和推进我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我市风险投资公司组建运作步伐。

5、继续创新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支持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及科技园区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创办企业。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6、支持开发区和区县特色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四区两基地”及相关产业园区支持力度,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落实省市区专项资金投动机制,支持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支持重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支持区县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步伐。

(三)着力改善民生,大力支持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7、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五保户供养等提标政策,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好破产和特困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完善被征地农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实施对社会化养老福利机构补助政策。规范公交财政补贴政策。

8、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再就业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的再就业支持力度。支持市级和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机制。

9、大力支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城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及职业学校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继续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制。

10、支持启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建设,继续支持“农村广厦”工程。做好粮、油、肉、糖、煤等重要商品物资储备补贴工作,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11、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切实发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示范作用。增加对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等项目的投入,加大对都市农业改造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等强村富民项目。支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实施偏远山区农民搬迁,支持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完善并积极落实扶持农副产品生产的财政政策,确保市场供应。做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的发放工作。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城市建设管理创新

12、支持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城市管理新体制的构建和完善,加大国土出让收入、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收入归集,继续协助市基投总公司做好融资工作,落实城建资金投入计划,重点支持地铁二号线等建设项目。加大对城市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扶持力度,推进拆墙透绿工作。支持大绿二期工程建设,推进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

13、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动节能环保住宅示范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开展皂河等专项治理,建设生态渭河,支持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六)拓展财政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14、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从*年起,对市级全额预算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全面实行收支脱钩,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科学合理的核定支出定额标准,建立日常支出预算项目的论证、审核和纳入项目库管理制度。各区县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改革试点。

15、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将市本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将工资、津补贴并入支付系统,逐步将“三金”和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等纳入直接支付范围。在市本级预算单位开展公务卡改革试点。支持区县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

16、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重点是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盘活公共资源,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将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体系。

17、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强化采购监管,改进采购方式。今年将汽车定点维修、办公耗材、定点印刷纳入协议供货和定点供货范围,降低采购成本。

18、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完善闫良、高陵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乡村乡用县监管”改革,做好“两政一教”等债务化解工作。

19、进一步拓宽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绩效评价、非税收入管理以及金财工程建设等项改革要按照确定的目标,加快实施。

(七)加大财政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严格执行《预算法》、《监督法》,按照财政法律制度约束理财行为,增强理财的透明度。强化政府债务统筹和监管,控制和化解财政风险。继续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加快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

第7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一、推进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加快推进四大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园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集聚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支持实施“英才”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我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支持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引导、服务力度。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支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引进风投、创投机构;引导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支持推进“人才强企”工作。围绕“人才强企”战略,落实“人才强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创业,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

4.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改变单一的通过财政补贴扶持经济发展的方式,研究探索股权投资和引导成立创投和投资担保公司等形式,拓展扶持渠道,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强化征收管理,保持财政收入稳健增长

5.加大收入目标考核力度。合理下达税收和非税收入全年目标任务,完善对征收部门收入目标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8.75亿元,同比增长10%。

6.推进协税护税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征管合力,确保全年个私税收完成3亿元;完善协税护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规范基础工作管理,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提高日常工作的考核比重,加强对税务登记率、达起征点率的考核;拓展协税护税工作范围,促进专项税源控管,提高信息控税力度;有序推进我区营改增试点工作;推广无号发票使用,开展发票认证工作,加快发票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以票控税;进一步加大对异地开票行为的清理整顿力度,促进企业回流,切实规范税收秩序。

7.继续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力争实现税收收入电子缴库及其信息共享,加强综合治税成员单位信息征集比对工作,减少税收漏失。

8.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的征管行为,确保非税收入收支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强化非税收入征管质量考核,增强单位非税收入征管的责任意识,促进各项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数据共享资源,做好土地出让金的征收和结算工作。加快全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步伐,促进土地年租金应用平台的使用。加强财政票据管理,实时监管非税资金。

三、落实公共财政政策,科学安排财政支出

9.支持“三农”发展。建立健全支农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按照“两个高于”要求安排支农资金,推进农业、水利现代化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落实中央、省、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精神,按全区可用财力的2%安排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加快全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安排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壮大村级经济,确保7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安排农业保险资金,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确保高效农业保险覆盖率达60%以上,水稻、小麦、油菜保险覆盖率达100%;扶持农业企业争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产品,支持蔬菜基地和家庭农场建设;支持花卉产业发展,办好花博会;支持村级小型公益事业发展。

10.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逐步推进城乡医疗、养老保险政策待遇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第四年龄段保养金、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等相关社保补贴标准。

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筹措和落实基层卫生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补助经费。支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研究完善现有医疗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着力推进二级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化解基层卫生院债务。

12.保障教育文体事业投入。全面保障教育事业发展,支持推进校车服务公司化运作,强化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继续规范教育债务管理,做好区镇两级非义务阶段学校的债务化解工作。探索研究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有序发展。围绕推进文化、体育强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文体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13.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安排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老小区改造、安置房物业补贴、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等专项经费,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安排生态文明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支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实施永安河等重点水系整治、农村河道截污、清淤等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加快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进村庄环境及京沪高铁段沿线环境整治。

四、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14.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按照厉行节约和科学精细原则编制预算,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做到公务接待、公务车购置、因公出国出境经费只减不增。同时,强化预算执行分析,加大对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15.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提高财政直接支付的比例,适时扩大公务卡试点范围。

16.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加快推行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构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注重绩效评价成果的利用,将其作为预算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17.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完善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机制,严格财政账户体系管理;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行的跟踪监管、动态监控机制;充分发挥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建立区镇监管联动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18.探索建立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根据中央及上级财政部门相关要求,建立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升全区保障能力,保障区镇两级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

19.加强投融资和债务管理。继续编制政府投融资公司财务预算,严格预算管理,控制超预算的项目投资;完善投融资公司人员任用、薪酬分配及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规范投融资公司内部管理;定期监测政府性债务情况,加强债务预警,防范财政风险。

20.加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和账户管理。规范往来款科目调整审批流程,统一往来款科目设置,从源头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往来资金审批监管和日常清理,严格区分往来和收入性质项目,及时结转各项非税收入。加强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分级、分类审核要求,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切实加强对资金拨付工作的监管。

21.加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改变我区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及土地使用权的管理长期以来处于产权分散、部分权属不清、使用效率低下、经营效益不佳的状况,规范国有资产出售、出租行为,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2.进一步加强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工作机制,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实行概预算审批制度,并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和财务决算审计,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3.推进财政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区镇各项财政业务工作的信息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实行严格的物理隔离措施,加强对违规操作行为的督促检查;加强网络风险安全教育,努力提高软件使用人员的网络风险防范意识;推进标准化办事流程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划分、简便实用、便于管理的标准化办事流程,实现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24.加强会计工作。围绕《区会计人才建设三年行动纲要》,继续提升我区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争取到2013年具备初级职称人员达到6000人,中级职称人员达到1100人,高级职称人员达到100人;继续完善培养选拔机制,重点在企业、行政事业、注册会计师、学术等方面培养会计领军型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国家宏观调控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继续开展经济研究、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活动,为会计工作者提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五、推进“两基”建设,促进基础规范,完善镇财政管理

25.强化财政分局(所)职能。按照省、市达标验收任务要求,开展规范化财政所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镇财政分局科室设置和职能分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

26.加强镇财政内部管控。落实法治财政建设要求,坚持依法理财;落实镇财政内部管控制度,确保财政人员和财政资金“双安全”;加强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努力提高镇卫生院、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继续开展财政分局档案管理省三星级达标验收工作。

27.统筹年度资金安排。全面测算资金收入来源,及时掌控全年资金支出需求,收支缺口较大的要作深入分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全年资金平衡。

六、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第8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规避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职能日益凸显。电力企业作为作为能够左右经济命脉的核心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提高企业收益,降低财务风险就成为电力企业当下的重要课题。

2.电力企业常见财务风险分析

2.1资产管理不当

资产管理主要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和不良资产管理的问题。

固定资产在电力企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在全国分布极为广泛,网点遍布各县乡,部门分支和产品也极为繁多,所以固定资产就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力企业往往把可控成本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不可控成本如折旧费等方面则有所忽视,这样会对成本费用真实性造成较大影响,给企业后期账务核算带来困难,还会引发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问题。同时部分基层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责任分界不够清晰,制度不够健全,使得资产管理台帐存在一定漏洞,而制度比较健全的单位在执行制度时也往往存在不到位之处。

电力企业往往还存在一定量的不良资产,如呆账、坏账,积压存货等。对此管理不当将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人力物力等大量浪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对不良资产管理的强化也刻不容缓。

2.2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存在缺失

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在内部财务管理方面往往还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执行保障机制。问题主要有: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涵盖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内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但是往往与财务管理的结合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从执行来看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界定不清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难以得到有效强化、管理效率较低,制定措施得不到有效保障。

同时企业财务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仅在内部监督势必导致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市场运行缺乏约束,以至于企业效率收益不好。

3.防范和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建议

3.1提高风险意识

要想降低和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首先要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在企业的管理中,风险意识要深入到管理层和员工心中,深入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深入到每一个关键业务的细节中,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全面而有效的控制风险的产生,有效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3.2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企业在管理资金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收支两条线方式集中管理资金。做到收支分开,统一开立银行归集账户,从源头上加强资金的收入管理,从而有效利用资金;第二,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想编制切实可行的预算,必须对内部各单位完成年度计划所需资金认真核定,并依据年度生产计划,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减少损耗和开支,合理利用资金,如出现预算超支迹象,及时找到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第三,建立健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此措施适用于规模较大企业,可以最大限度整合企业资源,提供内部资金调度拆借,同时压缩外部融资,通过强化业务流到资金流的直通式管理,开展集中结算,大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其次健全资金支付的分级授权制度,确保资金收支管理责任的层层落实。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必须适应激烈的竞争和正在进行的电力改革,此时旧制度已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因此要形成适应当下实际情况的新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做好分级支付授权,用新制度管理企业收支。首先要通过逐级授权加强资金支付的全过程监管,禁止任何人违反规定利用企业谋私利,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其次,从根本上控制资金,通过统一开立资金收入、支出归集账户等手段,控制企业资金流向和收支渠道,并对多头开户等违规行为全方位调查,确保资金收支统一规范的管理。

电力企业监督力度不足,会导致日常开支中各项其他运营费用比例上升,提高了预算超支的风险。因此加强监督就成为了企业的当下任务之一。

第一,建立覆盖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成本责任中心,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成本管理。通过赋予各部门不同责任和义务,相互制约,同时又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分工合作,使各部门工作认真有效,从而减少错误和弊病,提高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二,强化审计监督。企业要同时做好内外部审计,形成合力监督,前移审计关口,追踪源头和过程控制,注重基建、生产和工程等领域,扩大审计监察范围,不断发现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制度的执行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施,因此企业要不断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违法案例警示教育,提高员工守法意识。同时还要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薪酬相关联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知,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都是不可消除的,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通过必要的工作,降低财务风险。首先要发现问题的所在,其次提出切实可行并且有效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甚至规避风险。现阶段我国的电力企业管理还相对落后,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水平,让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上海闸电燃气轮机发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贺倩.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市场论坛,2008,3(12):34-35.

[2]胡志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J].现代商业,2008,5(25):11-12.

第9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多校区 资金管理 模式设计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高等院校开启了合并潮流。多校区大学的建立改变了单一校区小规模办学效益低下,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需求的局面,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高校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金链也伴随着多校区的建立而被拉长,高校资金来源也更加多样化,规范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提高多校区高校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安全隐患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针对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显得意义重大。

二、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课题组设计并向国内超过百所多校区高校发放了关于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研究的调查问卷,此外,为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又选择了多所多校区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为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设计提供了借鉴。

(一)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问卷分析

此次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工作开始于2014年3月,回收工作结束于2014年6月,问卷共成功发放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内容涵盖了多校区财务机构设置情况、部门职能情况,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资金的来源与去向等诸多方面,现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并以此作为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设计的基础。

1.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模式是高校对自身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定位,此次调查得出如下结果,56%的高校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8%的高校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资金管理模式,36%的高校是分级与集中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对于资金的管理明显偏重于“集中管理”,即使集中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高校也倾向于选择“分级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少数学校选择“分级管理”模式。

2.资金运行动态。资金运行动态主要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即资金的来源、去向以及闲置资金的处理问题,90.3%的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包含了财政拨款项目,71.7%的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包含了银行借款,64.5%的高校主要资金来源包含了自行创收,而71.8%的高校主要开支项目包含了建设等资本性支出,72.7%的高校主要开支项目包含了人员经费支出等,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高校的闲置资金基本都选择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也有部分高校会进行垫付性的投资。

3.资金管理效果。高校资金管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在多校区形成前后资金管理成本的控制情况,10.1%的高校认为多校区运行后,资金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加大了,而17.2%的高校认为资金管理成本方面基本没有变化,38%的高校认为多校区运行后,学校监督和控制成本水平大大提高,而37%的高校认为多校区运行后,通过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资金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因此整体看来,对国内大多数多校区高校而言,校区增加、规模扩大后资金管理成本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在资金使用监督和控制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但是也有很多高校已经走出了资金管理的瓶颈期,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了学校资金的利用率。

4.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所有被调研的高校均制定了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38%的高校表示学校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未曾进行修订,43%的高校表示学校的资金管理相关制度正在积极修订中,18%的高校表示学校的资金管理制度一直与时俱进,因此可以看出有些高校的制度修订工作出现了落后的情况,而在制度执行方面,100%的高校表示在财务运行中,资金管理会按照相关制度执行,而84.8%的高校表示会按照制度执行,但是执行不够彻底,仅有15.2%的高校表示会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贯彻执行,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制度建设与执行的不到位是高校资金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5.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分析。在此次调研中,课题组发现所有的高校都已经拥有自己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且均已运行多年。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对外购买成品建立的,也有部分高校按照自己的需求专门定制财务管理系统。从调查问卷中,我们还了解到基本所有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都主要包含了财务核算系统、报表查询系统、网上收费系统等,但是很少有高校包含资金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

(二)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实地调研分析

由于问卷中主要体现的是共性问题,对于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认知不够深刻,于是在2014年6月初,课题组又对多所典型的多校区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进行如下地总结与分析。

1.资金管理模式分析。被调研多校区高校的资金管理主要采取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高校均选择了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模式。不同高校在资金结算中心在定位上有所区别,但是主要涵盖了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结算中心定位为学校一级财务处的下属科室,另外一种是将结算中心独立于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设立资金结算中心。分析可知,前者强化了高校资金的核算及高校财务处对于资金管控职能,而结算中心独立进行资金管理,资金运作的职能相对弱化了;后者结算中心独立进行资金管理的职能更为突出,但是不利于高校财务处对学校内部资金的统筹与规划,削弱了高校财务处的职能。

2.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分析。高校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天大天财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涵盖了教师查询系统,工资查询系统,学费查询系统,报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等。并且系统均通过光纤直联的方式实现了多校区间数据实时的共享。在财务管理系统之外,学校引进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

鉴于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不够完善,学校正在筹备系统的升级工作。升级工作主要是实现一卡通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审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工作等。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各高校的报账工作繁重,出现了报账拥堵现象,系统升级后,学校将实现预约报账的功能,即需要报账的人员通过网上填写预约表格,将报账所需相关资料送往财务处,财务处审核后予以处理,这将大大减轻财务报账压力,提高报账效率。

3.小结。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多校区高校在资金管理层面较单一校区而言更加的复杂,在资金来源与去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监督与控制上难度加大。

(2)解决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问题,必须坚持资金“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

(3)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构建资金管理系统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系统设计

高校的资金管理是直接与信息息息相关的,资金管理的过程就是要保证能够产生正确的信息流向,并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因此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一)学校财务系统的构建

如果想要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构建学校整体的财务系统,进行财务上的实时数据传输是非常必要的。

1.校区间网络连接。目前从网络技术层面来讲,实现网络连接,有三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虚拟局域网(VLAN),VLAN 技术就是可以将处在校园网不同位置的财务电脑连接起来,并组建成一个虚拟的财务局域网。第二种是虚拟专用网(VPN),VPN 是在公共网络的基础上构建的私有专用网络。第三种方法是光纤直联,通过光纤直联建立的是物理意义上的“财务专网”,可以通过租用电信部门的光纤,或者自行铺设校区间的光纤线路。

2.学校财务相关系统整合。在完成校区间财务专网构建之后,需要完成整个学校的财务系统整合工作。就目前多校区高校而言,学校拥有多个涉及财务管理的系统,但是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无缝连接。基于财务信息流通不畅,财务数据不能共享带来的诸多问题,结合调研得到的国内各个多校区大学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现将系统设计如下图:

(二)学校资金管理系统构建

学校资金管理系统将成为高校资金运作的唯一平台,将主校区与分校区的资金管理系统进行衔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使得高校的资金可以实现高度的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系统功能结构设计,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对资金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与规划。具体设计如下图:

资金管理系统具有八个功能模块,八个模块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作用支撑整个系统的运作,对高校体内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四、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当前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现状,并对资金管理模式从操作层面进行了设计。总结来看,对于多校区而言,加强内部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不断完善高校财务资金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资金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资金管理工作建立在网络平台之上,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三是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适应高校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