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企业科技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科技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科技与发展

第1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需要政策法规、专利分析、技术报告和市场需求趋势等综合性信息,以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科研人员需要论文、成果专利、标准、产品样本、研发进展等各方面科技信息,以保证生产科研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市场营销人员则需要产品的市场信息、产能产量、进出口数据、财务指标等相关信息,以确保产品畅销。据统计我国科技型企业中只有46%经常从信息服务机构获取科技信息,科技型企业中还有大量科技信息潜在用户需进一步挖掘。因此,信息服务机构应大力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力度,根据其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基于科技型企业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基于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不仅要对企业提出的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依据企业个性特征,主动采集企业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分析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提前规划布局相应的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产品。

(一)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包括依照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和安排信息服务;创建适应企业信息应用人员心理和行为习惯的信息环境,按照企业需求来规划布局源数据,通过深入加工整理,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具备交互性与可定制性。通过友好界面及各种实时通讯手段,企业自主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挖掘企业的信息需求,同时企业能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的反馈结果。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背景及需求特点,实现信息资源的定制化服务。

(三)个性化信息服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产品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特点在指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提供方式灵活的服务,如信息的组织形式、文献种类、文献范围等。

三、基于企业信息需求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一企一策”的核心是个性化服务,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梳理,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一企一策”个性化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体系。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服务中,需要对企业进行准确区分,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充分掌握企业的真正需求,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出发点。

(二)与企业建立个性化传播沟通体系。在现今网络时代,借助现代电子、数码、网络设备,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已成为可能。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正是了解企业需求,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最好途径,而且有利于接受企业的建议和监督。

(三)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无论是与企业双向沟通以正确了解企业的需求,还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都是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而做的准备。在当今时代,企业的信息需求趋向于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四、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手段

(一)依托现代通信手段,与企业建立双向沟通体系。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借助电子邮件、QQ、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辅以电话、短信、传真等传统通信工具,及时向科技型企业信息服务公告、推送服务信息,并以这些工具为手段及时了解企业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二)细分行业领域,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不同的行业领域,对科技信息需求类型也有所不同。根据企业所从事行业领域的特点,推断出企业对哪些科技信息比较感兴趣,缩小信息服务的范围,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以达到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的目的。

(三)通过公益培训免费体验,提高企业信息应用能力,促进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各类科技信息公益培训,普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知识。科技信息公益培训作为一种长期的、有连贯性的工作,旨在提高企业应用科技信息的能力,同时向不同类型的企业重点推介特色数据库及个性化服务,并免费为企业开通体验服务,让企业切身体会科技信息对其工作带来的帮助,进而全面促进科技信息服务开展。

(四)深入创新载体,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科技创新载体是科技型企业聚集地,科技信息需求巨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深入创新载体,主动收集各类企业需求,通过开展企业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交流等各种形式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能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

(五)开展用户课题跟踪,提供特色信息服务。课题跟踪是面向较高层次科研人员开展的专题信息服务活动,具有主动性、深入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通过对各类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分析,源源不断为科技企业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五、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企业生产技术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关产品可行的工艺路线、可采用的原材料以及该产品相关的一系列信息,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同时企业在新技术应用及生产中出现疑难技术问题时,同样迫切需要得到科技信息服务。目前单位已为中国天辰工程公司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已二氰制备乙二胺”提供相关技术的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完美解决了该企业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工艺瓶颈。

(二)专利技术信息的开发利用。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需要从专利技术信息中了解谁是最活跃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了解行业领先者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发现潜在的竞争对手;了解某专利的法律状态从而决定某产品是否可在法律许可的国家或地区销售,规避必要的法律风险。单位已成功为首创爱华市政公司完成多个领域专利信息的调研工作,详尽了解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专利信息的法律状态,为该单位知识产权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企业市场信息的查询和分析。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形成,企业在遇到产品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产品经销中的突变或不可预测事件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需要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商业资讯信息,以便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天狮科技集团计划引进康视灵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但遇到生产工艺与市场前景不确定因素众多的困扰,单位通过分析与该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专利信息、FDA状态、法律信息,为该企业出具技术分析报告,为该企业最终的准确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2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作为自主创新主体中最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管是产品的研发还是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都受到融资瓶颈的严重制约,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间资源共享、相互合作的能力、知识流动的效率产生重大的阻碍。为此,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融资支持。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

1.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理论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发生的金融改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既有微观层次的创新,又有宏观层次的变革。“制度改革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而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本身也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当微观主体的创新行为威胁到政府的管制时,政府必然会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2.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早期成长期、高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融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资金需求量大。从企业最初的成立到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都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先导,且投资规模从研究阶段到规模化阶段越来越大;(2)融资风险高。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收入,后阶段增大投入后才有可能产出;(3)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程度、收益状况、资金需求以及融资方式不同。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科技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潜在高回报的特性,致使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比传统产业更加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研发的高投入使其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但该类科技产品所面临经营风险及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其融资更加困难。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分析

(1)国有大中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采取排斥态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机构,对于中小企业,银行放贷意愿不强。

(2)国家仍然采取金融抑制政策,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尚不发达。

(3)创新基金、融资担保体系等尚处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2.从微观层面分析

(1)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缺乏。

(2)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

(3)资金需求的“贷款急,次数多,单次贷款额度小”的特点也会使银行选择缓贷或不贷。

四、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1.融资工具的创新

(1)贷款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贷款,改善资产质量,分散银行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2)金融期权,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企业的期权,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3)实行融资租赁。高科技产业在创业之初,通过融资性租赁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2.融资机构的创新

(1)发展并规范民营金融机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以便更好地为融资服务。

(2)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合理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3.融资制度的创新

(1)利率市场化,使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平等融资,提高资金使用率。

(2)实现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可以提高自由资金比率,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使银行在经营决策、监督方面相互制约,从而更好地保证资金到位。

五、结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通过金融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侠:推动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J】,金融时报,2009,(12):9

【2】邓长春:关于金融创新内容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1)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系大力支持金融创新lJl,中国金融,2006,(13)

第3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发展阶段 知识员工 成长 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在我国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以天津市为例,2014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万家,累计达6万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630家,累计达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比重从2010年的9%提高到20%以上,已成为促进天津市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但是,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国外低端外包项目、高技术领域技术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经营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与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等弊端。这些问题的存在,集中反映出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解决上述问题,单纯依靠企业外部政策扶持是不行的,最根本的是要着眼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载体,即企业中知识员工的成长,因为该类员工的成长关系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与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知识员工成长如果从一般意义理解,是指伴随自身知识、技能、经验累积提高的知识员工在工作中的个人发展过程。同时,由于这种成长伴随员工职业成长,可以将知识员工成长进一步定义为知识员工在组织工作的整个历程中与其所承担职务的调适过程。根据美国学者舒伯与格林豪斯对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把知识员工成长阶段划分为职业进入阶段、职业发展阶段、职业稳定阶段、职业衰退阶段。

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已经在组织工作了一段时间,大体掌握了组织的基本规则和具体工作过程,随之而来的是工作能力明显提高,逐渐知晓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工作绩效也随之提高。本阶段他们已经通过职业进入阶段的探索把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确定为适宜的职业领域,致力于利用目前的工作所提供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工作的独立意识和成就意识也大大增强,希望在工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并获得与这种责任相应的职业认可。伴随工作中接触机会的增多,组织中的其他人对该员工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开始逐渐把更为重要的工作交给其完成,因此往往带来该员工职位的提升。为了获得进一步的职位提升,员工会希望把自己的全部实力在目前工作中展现出来,所以该阶段知识员工的创造力往往空前提高。

与尚处于职业探索期的职业进入阶段的知识员工或者创造力已大幅度下降的职业稳定阶段和职业衰退阶段的知识员工相比,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是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其中多数人为企业中青年骨干。对于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企业内环境来说,首要任务是打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企业文化,发挥文化对于促进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成长的基础作用。

二、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成长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并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本身体现为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的统一。

企业文化精神层是企业进行日常运营的基本理念体现,关系到员工在组织工作的内在动机。对于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来说,企业文化精神层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使其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企业文化制度层是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关键规范准则,它的中介作用将企业精神文化的抽象思想转化为企业员工的具体行为。对于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来说,企业文化制度层既有序约束了他们的工作行为,使其工作更为顺畅,又可以使他们明确工作中的权利,发现在工作中学习深造、责任扩大、职位晋升的机会,获得稳定成长的空间。企业文化物质层是能被员工直接感知的企业文化的最直观表现,包括反映文化对员工潜在影响的员工行为和关系员工工作情绪高低的由有形物质设施形成的工作环境。对于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来说,企业文化物质层能够帮助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员工感受到来自组织其他人的认可,为其职业发展增添动力。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最关注的文化要素

由于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成长与企业文化三层面关系密切,本研究首先从企业文化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初步提出影响知识员工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文化要素。研究组查阅了美国学者奎因和卡梅隆构建的OCAI(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企业文化测量量表、美国学者丹尼森和米什拉构建的OCQ(Organizational Culture Questionnaire)企业文化测量量表、台湾学者郑伯埙构建的VOCS(Value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cale)企业文化价值观量表,并走访了涉及信息技术、制药、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咨询六个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行业的16家典型企业,每家企业重点访谈其内部与企业文化建设有密切关系的员工。经过访谈,在权衡相关人员意见并慎重选择量表有关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影响知识员工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文化要素如表1所示。

而后,在这些企业中随机选择480位知识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根据自己所处成长阶段,选出最关注的10项要素。最终回收434份有效问卷,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116人,其问卷填写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根据天津市调查数据,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最关注的前10项要素依次为:薪酬福利、晋升科学、激励科学、善于授权、工作认同、公平公正、责任清晰、考核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完善。

其中,排名前2位的为薪酬福利和晋升科学,且选择率为100%,培训科学则跌出前10,仅排第11位,善于授权则排第4位。这一结果表明,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面临的经济压力仍然很大,而且随着其工作技能的逐渐提高,他们期望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上升空间,并获得与其对工作的贡献相匹配的工作回报。另外,他们工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自学能力逐渐提高,对培训的依赖性与原先相比大大下降,也渴望自己的工作成绩受到组织的认可。后面5项要素选择的人数比较接近,排在第6位的公平公正与排在第10位的管理完善选择人数相差也仅为11人。这说明,本阶段的知识员工对后几个要素都较为关注,这些要素都是与员工在工作中希望承担更大的责任,并获得个人发展的良性组织氛围密切相关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在此阶段工作独立性的增强。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最关注的文化要素实证分析

在得到职业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最关注的前10项要素后,我们随机向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发放1000份问卷,让他们根据自己所处成长阶段,评判前面得到的该阶段最关注的要素在本企业的实际状况,评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别对应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五个等级。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处于职业进入阶段的共292人,对问卷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发现该阶段10个变量KMO值为0.656,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553.649,相应的概率p接近0,均表明该阶段10个变量可以作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该阶段10个变量的共同因子,经过探索性提取,最后确定提取4个共同因子,原有10个变量在4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矩阵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后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激励科学、工作认同、晋升科学、管理完善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由于上述要素涉及企业对知识员工的工作业绩表示认可支持,并通过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学完备的激励制度和有序合理的晋升制度体现这种支持,故可将第1个因子命名为“工作成就”。薪酬福利、责任清晰、考核科学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由于上述要素涉及知识员工在工作中承担责任的增强,并对其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科学考核,薪酬福利也与履行责任的情况相挂钩,故可将第2个因子命名为“工作责任”。善于授权、决策民主在第3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由于上述要素涉及知识员工在工作中独立性的增强,并获得在企业事务中独立发表意见的机会,故可将第3个因子命名为“个体独立”。公平公正在第4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由于该因子只涉及这一个要素,而该要素与企业让知识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组织对待员工的公正态度有关,故可将第4个因子命名为“组织公正”。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职业发展阶段,可以从工作成就、工作责任、个体独立、组织公正四方面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实现综合全面的激励效果。

进一步对职业发展阶段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该阶段,调查对象对所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文化要素评价最高的为公平公正,均值为3.63。除此之外,对工作认同要素评价相对较高,说明随着知识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的增长,组织对他们的信任度也逐渐提高。调查对象对所在企业文化要素评价最低的是善于授权,均值仅为2.94,说明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体制创新和民主化上还有待完善,决策民主要素评价均值仅为2.96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另外,管理完善要素评价均值为3,也处于较低状态,进一步反映出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配套制度建设亟待提高。

五、促进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文化管理策略

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员工职业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工作成就、工作责任、个体独立、组织公正四方面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促进该阶段知识员工成长。

1.工作成就方面的企业文化管理策略

(1)项目参与制。项目参与制是让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体验工作成就的良好手段。这种方式是在企业进行项目攻关或课题研究时,有意识地让这些在组织资历尚浅的员工加入其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制度既可以有效发掘企业规模有限的人才队伍的潜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又可以对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形成良好的激励导向作用,让他们明白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与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对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景感到充分的自信,这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2)轮岗锻炼计划。针对此阶段知识员工关注职业上升空间,职业发展意愿强烈的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将他们安排到不同岗位进行锻炼。比如,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相关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虽然营销并不是技术人员的本行,但让他们跨岗锻炼,却可以有效地培养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研发时的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为其技术工作注入灵感,提高其技术创新的效率。同时,轮岗锻炼也是国际化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知识员工培养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借鉴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复合型人才,知识员工也会把这种方式看作完善的职业晋升安排的一部分,从中感觉到企业管理日趋规范,以及企业对他们抱有的殷切期望,为他们在企业的快速成长增添强大动力。

2.工作责任方面的企业文化管理策略

(1)挑战性的工作。此阶段知识员工责任意识增强,喜欢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企业文化的日常宣传中鼓励员工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在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上,可将员工的目标管理作为企业常规制度保存下来。为员工设定一系列逐渐提高的工作目标,这些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通过此举充分调动员工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

(2)基于科学业绩考核的薪酬福利制度。此阶段知识员工在职业安全感增强以后,会对薪酬福利有更高的要求。调研中发现本阶段知识员工对薪酬福利要素的评价不高,说明企业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科技中小型企业对该阶段的知识员工应加大工资中奖金所占比例,奖金的取得与员工履行工作责任、完成业绩情况相挂钩,并分不同工作性质设定不同的业绩考核方案,实现规范考核,对应奖励。这一制度对不同学历、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都有激励作用,如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只要完成的业绩好,所得奖金就可以超过其他人,这会增加他们对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满意程度。同时,企业还可以针对业绩好的员工设定只有他们才可以享受的福利,例如定期组织在年度业绩综合考核中占优的人进行集体旅游等等。此举与前面的工资制度一起,都将对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3.个体独立方面的企业文化管理策略

(1)团队自主管理制度。调研中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对该方面的善于授权、决策民主两个要素评价最低,显示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增加其个体独立性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的自我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不喜欢在别人的命令下机械工作,而喜欢在工作中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与这一特点相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在员工中实行团队自主管理制度,让员工依据所在部门组成团队,合理规定各团队的任务和完成标准,以及不同团队间的协作机制。至于团队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企业不进行过多的干涉,以实现员工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在此情况下,团队成员的业绩完成情况关系到整个团队的利益,所以也会促进团队成员间主动沟通、互帮互学的气氛,对组织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很有好处。

(2)团队领导轮值制度。在实行团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在团队中实行团队领导轮值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实行部门领导与团队领导的分离:部门领导属于常设职务,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由一个人担任;团队领导则属于非固定角色,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进行轮换。比如,在团队承担不同任务的时候,选择不同的人担任团队领导。这种制度可以让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年轻知识员工也有机会成为团队领导,让他们对团队事物有较大的发言权,同时也会锻炼他们的自主决策意识,并使他们养成统筹考虑、综合权衡的大局观,这对其成长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4.组织公正方面的企业文化管理策略

(1)借助企业文化内刊。调查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对组织公正方面的总体评价较好。该因子中涉及的公平公正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知识员工来说,采取定期印制企业文化内刊的形式,通过员工身边生动鲜活的事例对员工进行组织文化公平公正理念的传播,可以让员工对抽象理念形成感性认识,让其自觉而持久地融入企业倡导的价值观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口号宣传。

(2)聘请优秀员工现身说法。员工对组织公正的认识还有赖于身边榜样的人格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公开聘请一部分优秀员工担任企业文化义务宣传员,与该阶段知识员工展开谈心式交流,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厘清企业文化理念,消除对企业文化的模糊感和不公正感的认识,以增强他们对组织持续公正的信心。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筑促进职业发展阶段知识员工成长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只要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从工作成就、工作责任、个体独立、组织公正各方面进行综合建设,就能为该阶段知识员工顺利成长创造良好的内部文化基础环境,最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136

[2]Cameron K. S. , R. E. Quinn. Diagnosing&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M].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ress, 1998.

[3]Denison D. R. , A. K. Mishra.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2):204-223

[4]郑伯埙.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数量衡鉴[J] .中华心理学刊(台湾),1991(32):31-49

第4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第5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龙头企业 县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66-02

一、迁西县工农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的突破。首先,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已经达到了74万亩,其中板栗65万亩、3 700万株,产量创历史最高,达到了4 000多万公斤,规模和效益已经超过了湖北罗田,位居全国首位。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多元。其次,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组织带动能力。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25家,其中省级3家。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其中18家市级以上的板栗龙头企业和21家板栗合作社,加工销售了全县80%以上的板栗。

2.工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首先,经济运行调节取得新成效。在工业发展上,县政府帮助较为规范的矿山企业完善各种手续,并采取缓收水资源费、排污费等措施,使130家矿山系统实现了正常生产。并促使津西等重点企业实现增产达效。其次,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重点支持本县特色产品,加大板栗产业技术研发力度,通过专家论证并开始建设全省第一家省级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技术指导,实施高新技术项目33项,全县科技型企业发展到5家。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冶金工业区集中供水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新集工业区一号路建成通车,津西和罗家屯220KV变电站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使本县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并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差。迁西县众多的农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升级龙头企业仅有3家,深加工能力差,全县18家板栗龙头企业,只有远洋食品、金地甘栗、喜峰口板栗合作社等5家企业具有深加工能力。且在板栗深加工方面,湖北罗田和安徽金寨走在了迁西县之前。就唐山本地而言,迁西县龙头企业数量、规模明显不如遵化、迁安、丰南和玉田等县区。多数龙头企业以加工销售原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每年用于深加工的板栗不足10%,遵化市板栗产量不足迁西县一半,却打造出了国家级板栗龙头企业――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安梨深加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栗磨、核桃等农产品尚无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

2.市场不规范。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往往引发“谷贱伤农”的情况。首先,因缺乏统一的市场,使消费者在产品的价格、品种、服务上没有更多的选择,也使企业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时缺乏更好的选择。其次,市场闭塞,使企业之间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市场竞争混乱,经济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市场不能保证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不能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迁西县仅有“迁西板栗”这一产地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产品商标无一个国家级名牌,只有“胡子板栗”、“喜峰口板栗仁”、“栗之花”、“向旺”等省级名牌产品商标。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有的虽已注册商标,但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介,知名度不高,品牌的影响力不强。总之,迁西板栗深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概念,未形成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培育名牌的意识。“向旺”牌安梨汁饮料口感好,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但是该品牌在外省市却鲜为人知,远不及承德“露露”的品牌影响力大。

(二)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畸形。迁西县工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2009年该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65.5%,而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3%,第三产业的比值也仅有29.2%,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导致了“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中,仅津西铁厂的年纳税总额就占了半壁江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可能导致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弱,一旦外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城市经济经受不住冲击;此外,由于重工业占绝对主导而导致的就业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造成女性就业率低,失业比重大。

2.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迁西县的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是采矿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资源是矿企成长的生命。迁西矿企主要是以铁矿石为主要的原料工业企业发展结构单一,在市场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若没有一定的转型准备,当用尽了资源企业将停止发展,驻足不前。唐山金信矿业有限公司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已成功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分别成立了唐山福春林木业有限公司和迁西县金信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

3.环境问题严重。采矿业对环境污染很严重,首先,噪声污染,铁矿石开采过程中的打眼放炮,铁选场日夜连续生产,车间运转噪声等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次,采矿业和铁厂烟尘污染也很严重,矿石和铁精粉的运输途中难免有碎石和铁精粉的遗落,以致马路灰尘铺面,尘土飞扬。铁矿石的超重运载,导致马路破坏极其频繁,路毁后的修路工作又经常导致交通堵塞。同时津西铁厂每日烟尘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正是因为企业的环保意识弱而且缺少排污设备,导致了迁西县经济发展了而环境指数却下降了。

三、制约迁西县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与政策。迁西县县域经济制度发展滞后且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缺乏活力,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在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方面,部分项目门槛偏高,因此存在有钱大户不想干,普通老百姓却因资金筹措难不愿干的现象。在信贷方面,筹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此外,在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资金因素。雄厚的资金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在遇到金融困难时不能自主克服。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很可能因为国家制定的价格体系严重扭曲,经济利益大量转移,进而导致区域财力极为不足。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矿企和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当时迁西县的矿企基本处于停产状态,铁矿石价格大跌,甚至出现停购现象;津西铁厂大量裁员,待业员工高达半数以上,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恐慌。

3.技术因素。工业企业采矿技术和采矿设备都很落后,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当前,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亟待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工农业企业应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树立新型科技投入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运作科技创新活动。

4.人才因素。工业企业中的员工专业知识技术差,农业企业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要促进要素结构升级,就要构建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组织体系,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企业;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农技人员匮乏,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迁西县鲜切花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来技术人员手中,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四、科学发展龙头企业,壮大迁西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做靓品牌强化市场开拓,积极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进行产品商标注册,提高产品包装设计。利用各种媒体,广角度、全方位强化宣传推介板栗、栗蘑、柴鸡蛋等农产品。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广泛推行名优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鼓励名优农产品进超市。

2.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县成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公共设施上,政府要全力搞好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后顾之忧。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确保水、电的及时供应,保证企业的顺利经营。政府还应加大交通体系的完善速度,进而保证原材料及机械的运进与产品的运出。协调发展一二三大产业,着重加强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的培育并加大扶植力度。

4.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把以工业企业带动发展县域经济转变为以一、二、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把以工矿企业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结构转变为最终生产高附加值的一体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加大对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落后产能,应用现代高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奇星.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Z1).

[2]舒晓婷.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靖安县域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薄锡年.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7).

[4]张淼.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第6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摘 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企业不仅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生态经济人”;本文拟从可持续发展入手,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阐述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以达到物质成本、社会成本、生态成本的保值与增值。

关键词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可持续发展 环境业绩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管理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使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业绩评价机制的改善。

(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管理不同,它要协调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即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建立自然资源管理的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②注重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二、企业业绩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企业业绩评价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完善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那么它的经营业绩越辉煌,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不仅要注重财务指标,更要注重环境、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只有将环境、资源等问题引入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中,才能引导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三、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现状及不足

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企业业绩经营评价方法是由财政部等于1999联合颁布,并于2002年修订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这一指标体系由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组织四个子系统构成。具体绩效评价指标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3个层次共有28个指标所组成。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评价企业绩效时未考虑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不能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新型企业目标的要求,不能真实地评价企业绩效;注重财务结果的评价,对绩效动因的评价不足;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尤其是利润指标,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尤其是生态效应及社会效应指标并未引入。企业现有的经济考核指标的核心是盈利能力。这种考核体系仅强调经济的增长量,建在财务指标之上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容易诱导和驱使企业管理层人为操纵财务指标,以获得良好的业绩评价同时,许多企业不惜以牺牲企业、国家未来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短期业绩,如大幅度削减研究与开发费用、减少人力资源投资、减少技术改造的投入、降低甚至取消对环境保护的支出等等。企业的这些短期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损害更是致命的。因此,必须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

四、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完善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环保意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环境业绩进行考核评价。

(一)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及产品生命周期,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

1.基本评价指标(企业产品对环境的无害性及资源耗费节省性)

造成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高危度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受影响人群的致死率;破坏生态的风险。资源耗费指标:对能源、原材料、水、自然资源的耗费;效率指标:能源使用与浪费比率,实际上与理论上的能源使用比率,原材料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

2.修正指标(企业生产工艺的清洁化及排放的低三废化)

排放物和废弃物的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废水排放物等;财务指标: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为达到环保法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与罚款,能源成本:节约的成本与可计量的收益。

3.专家评议指标(企业发展的可持续化)

顾客指标:顾客的满意程度;投诉次数;对与产品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以上这些环境业绩指标内容,综合体现在企业周围生物多样性、某一地区的噪音水平、无害排放的实现率等方面。

(二)环境业绩指标的考核

对企业环境业绩的考核,应将环境业绩指标与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这些成果可以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值。在此我们选择增加值。增加值是指销售收入与购入商品和劳务成本的差额。使用增加值指标,是因为它比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在资源使用、环境影响与经济产出之间能建立更为精确的相关关系,对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

1.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初级能源消耗量与增加值的比

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初级能源消耗量÷增加值

2.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变暖气体排放量与增加值的比

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变暖气体排放量÷增加值

3.固体和液体废物的弃置:固体或液体废物量与增加值的比

固体和液体废物的弃置:固体或液体废物量÷增加值

这些指标越低,说明企业对环境的贡献越大,环境业绩越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另外,还可以将环境业绩指标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估,即将能源成本、水成本、固体或液体废物弃置成本与增加值进行对比。通过环境业绩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关乎企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只有注重对企业环境业绩的评价,才能在经济获得增长的同时扭转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靳思昌.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财会通讯.2008(6).

[2]马英华.对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分析.财会研究.2007(7).

第7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创新;激励约束;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14-01

企业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财、物及信息等,其中“人”是最核心和关键的要素。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可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盘活“人”,因此,如何最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打造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地工作,涉及人力资源的获取、培训与开发、使用与优化等各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形成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观念创新,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部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加剧,人力资源流动性增大,人才寻求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要有新思维、新观念、新举措。特别是老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是要首先注重思想观念的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则企业强”、“人才投入是收效最大的投入”的新观念,改变重“物”轻“人”,重“用”轻“养”、“用而不养”的旧观念。在人才标准上,树立“对我有用即是才”的新观念,改变“人才就是高学历”的狭隘观念;在人才选拔上,树立重“市场赛马”的新观念,改变重“伯乐相马”的旧观念;在人才使用上,树立“用能人、不求完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改变用人“求全责备”,片面强调“人才齐备”的旧观念;在人才待遇上,树立“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新观念,改变不注重人才“市场价值”,片面倡导“奉献”的旧观念。企业管理者在努力摒弃旧观念的同时,对这些“新观念”不仅要大力宣传,形成广大员工的共同认识 ,更要充分体现在企业人才开发规划、选拔任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培训等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中,营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培训教育,实施人力资源整体开发

企业的人力资源既包括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企业的一般员工;既包括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包括企业的普通劳动者。由于各自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不同以及个体差异,其素质和能力千差万别。企业应紧紧围绕经营战略的变化,分层次、分对象、分需求、分时段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本企业的整体人才优势。

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对象,把教育培训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结合起来。对这些人员着重进行新观念及前瞻性知识的培训,比如:选听高层次的专题讲座,组织到国内外实地参观考察,广泛学习先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市场经济知识。使企业关键和重要岗位人员思想观念能紧跟时代形势,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二是以科技人员为对象,把教育培训与企业的科研开发、技改技革、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新产品开发和新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与有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知引智”,在解决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难题的同时,又通过专家、教授的传、帮、带,提升企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面向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把教育培训与打造复合型人才结合起来。淡化各类专业人员的专业局限性,要有“做管理的要懂技术,搞技术的要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讲学,企业和高校联合办学等形式,选择性地开展跨专业培训。此外,企业还可采取报销学费、经济奖励等方式鼓励员工通过在职学习,提升学历和职业(执业)资格。通过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的持续教育培训,造就一批懂管理、精技术、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企业人才队伍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突出选拔任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将不同能力、专长、素质的人员用到最适合其发挥能力水平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避免大才小用、小才大用,浪费人力资源,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和经常遇到的问题。

做好人才的选拔任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不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人才选用的标准上要不拘一格,不求全责备,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业绩水平。其次,在人才选用的渠道上多条并举,内外结合。在注重内部选拔的同时,广泛开展外部选才,采取从高校毕业生中招收、人才市场招募、媒体广告招聘、专门洽谈等多种方式选用企业所需各类人才。再次,实施人才选用的“赛马”机制。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程序,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做到个人意愿、群众意见、领导集体意志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内部人才合理流动。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任用上,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与聘分开,将政府人事部门评定(或考试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作为资格、资历参考,主要比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成果,结合“三比”情况决定聘任其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享受相应待遇。可高资低聘,也可低资高聘,一年一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在选拔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还应注重从生产操作人员中如电、钳、车、焊等技术性工种人员中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综合考核选聘高级技师、技师,给予相应待遇,以调动广大技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人才选拔任用过程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实际工作的培养、锻炼,造就一支在企业管理、经营、技术、生产等各领域勇挑重担、独挡一面的人才队伍,是打造企业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重要途径。

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存量”,吸引“增量”

企业人才难进、难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平台。这需要企业从收入分配和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两大方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区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建立和完善固定工资、业绩工资、创新奖励工资、计件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比如:对企业关键岗位(中层以上管理、技术、营销)人员实行业绩工资制(年薪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指标考核办法,将其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生产经营成果、管理成效充分挂钩,考核计发;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工资制,依据所聘专业技术职务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对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对在本岗位工作中自主创新取得创新成果的给予经济奖励;对专门引进和聘用的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对一般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等。在实施正面激励的同时,对未能完成经营目标及发生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的直接考核扣减其收入,并取消评优资格,形成绩优多劳多得、绩差少劳少得、重奖严罚、奖惩分明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员工的精神奖励和社会价值体现。如:对管理、技术、营销、生产、服务等岗位上成绩突出的人员经年度考核评定,授予“明星员工”等荣誉称号,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和按月给予一定的荣誉津贴;对连续获得“明星员工”称号的,还可另奖励休假、股权等。有条件的企业还可考虑积极参与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以及国家、省市级专家、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使企业突出人才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提升他们的社会价值。

不仅如此,企业还应重视引入人才市场价值机制,对企业已拥有的内部突出人才尤其是企业急需和重要人才,如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博士等高学历(学位)专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在收入、住房及其他待遇等方面参照市场行情从优确定。通过采用市场化手段,真正做到优秀人才优厚报酬,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各层次人才都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激活人才“存量”,吸引人才“增量”,打造企业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数市场竞争的事实表明,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应以创新的思维,有效的措施,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才能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育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之路[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第8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产品链;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企业循环经济系统,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1.清洁生产模式生态经济最初的实现方式是清洁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工业逐渐形成,循环经济得到更为广泛地关注。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减少生产系统的废物,并使之得到循环利用,在每个生产环节达到尽量减少工业废弃物,从而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不断减少能源的消耗。2.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以循环经济原理为设计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结合食物链的形成规则来进行工业生产。对于工业园区的废弃物进行分类,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来解决废弃物,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能够作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类似于沼气池的形成与运用。为了尽量减少废物达到高能量的目的,要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进行生产。3.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绿色管理模式,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体现。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为了开拓市场,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控制污染节约资源,让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生产,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形成了这种绿色管理的模式,这样利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统一,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使管理理念得到更好地实现,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4.企业内部物料再循环模式对于企业内部物料的循环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集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输送回上一道工序中;第二,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有效的加工处理,以原材料的形式返回生产流程中;第三,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处理之后应用到其他的工序中。

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1.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设计企业关于其内部系统集成设计了主要包括:物质、技术、能源等多方面因素集成,简单来说就是对生态工业网络进行模拟分析,根据共生网络严格控制物质流动时对数量以及质量的调整,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物质资源的输出量,这样一来产品的输出量就得到增加。另外,通过技术集成可以全面的对于工厂废弃物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的工艺设计,使得清洁资源生产循环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使用寿命。简单来说,能源的集成就是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加强对环境友好型能源的使用,比如,针对蒸汽发动工艺可以通过增加预热,进而区分开蒸汽和热水,与此同时,将多余热能提供给工厂的工作人员使用,为职工提供生活用水,这样一来,通过水资源的七成加强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将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蒸发技术进行处理,达到重复再利用的目的,进而减小对自然环境水资源的污染,有效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水费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费用,使得产品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集成设计是循环经济模式中一项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但是其核心重点在于对生产技术资源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工艺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处理。2.以产品链为依托构建物料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网络框架对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生态发展理念为依托。第一,从物料层面进行分析,构件系统的“原料链”、“中间体链”、“产品链”、“剩余物及副产物链”、“废物综合利用链”等,实现物料“链”、“网”系统的很无力分配。在这个发展体系中,对于原料链中的氢和碳,经过中间流程的转化,实现对关键程序发展的平衡分配,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实现把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剩余物或供应链上下游的副产物等转化为资源循环至相应的原料链端,构成新的产品链及其物料网络系统,改变原来单一的产品结构,形成系列产品的协调发展。第二,从能量层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生产体系中的高、中、低档产品进行能量排列,对企业内部的化学装置按照使用性能和等级完成合理优化配置,不断完善能源的层级管理和互补共生,梯级用能、按质用能、按需用能,形成热能的网络化体系。3.境管制的加强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我们国家已有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无法负荷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体系,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越发严峻。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循环经济,不断加大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制定环境安全防护体系,运用法律的武器实现对生态的保护与治理,避免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利益而牺牲环境。为了进一步强化对环境的政治力度,政府部门分别颁布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全国范围内的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增加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不仅如此,政府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实现对行政和经济职能的协调发展,在制定财政税收和政策的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保护社会利益和公共环境,明确要负担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发展而毁坏生态系统。要知道,想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体制,也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外部经济的增长率强化内部管理流程,不断降低生态治理活动的外部效应。企业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最优选择就是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从企业生产的源头来控制成本,保证获得利润的持久性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4.水集成企业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实现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不断完善水资源集成分配。在进行集成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不断提升对水循环系统的利用频率,在生产环节中直接利用蒸汽冷凝水,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产、生活废水经过特殊处理替代原水。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将碳酸锰的二次洗涤水用于下料产品的一次洗涤,大量污水通过膜技术处理之后实现循环利用,有效减小对于原水的使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国家和相应政府管理部门把对工业园建设的发展中心放在建设循环发展经济和生态化发展方面,目前,已经初步拟定对多个国家级大型工业园区的不同产业链实现交叉生产,保证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的运行。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建设生态产业链已经成为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多方面的集成化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国家还推行实施企业相关管理办法,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企业运行中全方位多角度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0-24.

[2]胡山鹰.磷资源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8.

[3]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5-27.

[4]冯之浚.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1-263.

第9篇:企业科技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的本质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先后经历以“财务”为主以“业务”为主以“管理”为主的传输过程。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防范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向风险,关注现在和未来将成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发展主题,面对风险的产生和机遇的降临,如何把“深套”的风险化解为主动控制并排除风险,把事后预见性的信息拉近至当前力求实现高效控制。在此,笔者以风险为核心与出发点的内部审计,实现企业可持续实时互动,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企业浅谈一下见解。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的能动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意识为核心。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手段:评价和管理风险是重要窗口,内部审计对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并对企业一系列活动做出综合评价:包括本组织经营活动和执行有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条例的遵循情况,企业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情况等。企业风险常驻管理之中,且有些是隐形的。伴随着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扎根于企业,常处于产生突破消化再产生循环链。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在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总时不时想发现其奥秘予以凝结,疏通一些管理的症结,可收到的实效只是“雾里看花”。作为内部审计既是公司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又是实现其有效性的监督者、评价者,为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必然会遇到困惑企业诸多方面的矛盾,导致经营决策不能按预期实现。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企业经营目标如何实现最大化,与其程序的科学性﹑有效性一致的

生存是企业的根本,发展是企业的目标,如何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可持续性,与企业发展目标的科学性﹑有效性定位息息相关。基础不牢,谈发展只是纸上谈兵,反过来,不考虑未来发展,过分强调生存,生存的权利便失去意义。比如,创业初期企业首先最关注的是投资回收期,最大限度实现获利能力。在市场信息和竞争上选择的不主动,企业长期目标不清晰,短期行为定位过重,老是盯着鞋尖的人能放步远行吗?可能望洋兴叹。

②利益划分的适应度﹑合理性触动以人为本,是刺激其潜力的加速器

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是共存的。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往往存在着矛盾性,组织往往从全局的角度、长远的角度对个人提出希望与期待,而个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短期的角度考虑自身的需求与利益。这种矛盾的存在往往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些企业刚刚起步的艰难可体会到这些,组织还没来得及思考内部人员管理的体系和相关技巧,便已经因为人员的各奔东西而造成夭折;一些大企业在一次人员危机面前便可能一蹶不振。这些事实是企业现实中面对困境的明证。

③企业内部稳定与外部环境协调是企业综合发展的平衡仪

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企业,如果管理定位不真实,那是不言而喻的。内部结构优化是企业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先导,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过程本身常困惑企业经营行为的实现带来不确定性,压力够大了。而企业在发展中生存最头痛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超过企业肩负不起的重任:企业在常想,谁不想稳定,其稳定到何时?谁不想发展,该发展是否可持续?……想过去,百起赶头,看现在,信心百倍,望将来,哀兴叹气,这一切的一切无时不在考验企业。

④“人心资产”充分发挥是企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

企业经营决策者千方百计地思考如何实现制定目标,而忽略了“人心资产”的优化配置,目标只是企业员工的“空中楼阁”。“人心资产”的整合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领导艺术。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要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国古时早先强调利民﹑惠民﹑裕民﹑养民,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理应考虑这“核心”的作用。

⑤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是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要富强,企业要发展,内审要“提速”。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与企业主要要素不匹配,企业有效管理又会失真,员工的工作热情﹑执业规则,内部各部门合理协调等都会不断地改变。很可能出现的结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写在纸上,沉于水里。这一切让管理化为乌有。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现代企业管理的任务不仅是要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全部生产活动,而且还必须把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形成可识别、可应变、可借鉴的企业框架式综合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寻找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违法、违章的苗头,为组织提供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优化财务管理目标并确保其实现的保证。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实效是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结果

内部审计在企业成分中充当多重角色:既要以领导决策的心声扮演“话务员”,传递经营决策的信息,讲述企业发展思路,又要在职工中通过本职的多种技能充当“说理员”,打开群众的“心结”。增强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例如内部审计在考核工作中是实现“实地考核—现场交换意见—集中整理汇报”的链条式信息管理----一边检查,立刻披露;一边披露,立刻跟踪……。是如何当好领导参谋,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如何努力发挥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精神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品格素质,争作一名创造型、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廉洁型、民主型内审团队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制度的完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创造和谐社会的呼声与日俱增,公司不确定因素“白热化”。现代企业要求产权清晰、责权分立、管理科学,并且应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单位内部控制正是自我约束机制的组成部分。企业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企业内部组织分工就越细,层次增多,存在的风险越多。企业所受的外部市场竞争的约束越强,风险治理显得愈繁杂,信息的分散性制约各部门各环节协调的时间,由于各环节决策信息不充分和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导致对决策方案的选取不确定性加大,企业承受的风险增加,组织内部成本大大提高。按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存在的必要前提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应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在扩张过程中要借助于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的流程和结构进行分析评估,对偏离企业组织目标,剥离组织成本高于市场交易成本的业务单位,企业潜在组织成本较低的业务单位可通过吸收手段等方式使其内部化,从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其价值增值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内部审计逐步成为公司治理的有效工具。公司面临承受的市场约束和社会责任空前增加,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公司在全球争夺资源和市场也日趋激烈,致使公司承受的市场风险日益加剧,因此企业发展空间的定位﹑保持可持续的不确定性也趋向复杂化。那么如何实现资源分配和责任分担与利益分享?如何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企业外部的市场约束转化为企业内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动态管理?……一切皆从管理、管理体系来。管理不仅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常言道,大钱怕乱,小钱怕算。越是不重要的地方越是人们容易疏忽的地方。在实践中大部分企业领导和职工都习惯于国家计划的行政约束,人们发觉对来自外部市场的约束缺乏敏感性和适应性很难定位,首先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过去路径依赖的影响,其次配合和协调需要时间来换取的烙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其它市场化监督机制需要不断纠偏﹑修正。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受市场经济的洗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与信息沟通模式也日趋复杂,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公司治理责任的提升导致内部审计关注管理的责任履行和风险的控制,从而将其审计领域不断扩展到管理审计,这是内部审计紧跟公司治理发展互动的必然趋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严密性和业绩评价机制的阳光操作是企业发展长效性的基础。那么企业必须有一个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部门对上述问题进行监督与评价,确保组织运行的高效率和风险的可控性。这成为推动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驱动力。换句话说,既是内审人员的“挑战”,又是内审研判的发展动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1999年11月5日进行市场化改组成立的,该公司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2000年4月6日和7日,中油股份分别在香港和纽约上市。该公司股票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价钱是每股1.28港币,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当时上市行情非常差,中国有40多个H股,只有2家在发行价之上,其原因是国际投资者不认同公司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当心长期业绩缺乏稳定保障。为了赢得国际投资者的信赖,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中石油公司参照国内外监管部门的要求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制度惯例,建立了适应公司治理综合机制:兼顾客户稳定,激化职工的热情、保护债权人利益、促进供应商优化和维护政府的形象等等。中石油公司将内部审计定位于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的咨询、评价、控制和监督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评价公司各级组织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执行和资源利用状况,并提供相关的分析、建议和忠告,协助和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设立企业风险管理的系统框架帮助组织及时提示并发觉风险,对风险预警、应对风险、评价风险等作了系统性规范,最终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增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目前已成为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它将来以高昂的姿态展现世界前列。

企业管理体系的良性循环与内审工作实时互动,为企业实现运营效果一脉相承,包括企业业绩的增长以及市场品牌和形象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每个经济个体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在社会主义经济多元化方式下,企业在市场这个“大海”中随时授“经济浪潮”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同在,生存与发展共存。一方面感受到机遇的甜头,另一方面体验市场的残酷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真正意识到企业管理这“无形之手”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服务于企业,同时受企业管理的制约,是寓管理中的服务,以服务去管理。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为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把握独立性为原则,最大限制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强化内审规范,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重大决策的关口前移。企业经济活动过程是科学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体系为宗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竭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促进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作用和要素成份不断提升,现代审计本身自有的功能浮现出来。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反映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的作用的发挥程度,体现企业管理科学性的效果。所以内部审计基于管理又服务于管理,是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发展之路十分坎坷而漫长

审计无国界、地域,内部审计无时不汲取其营养而具有独有的风格。国家管理制度不完善只不过对社会发展步伐放慢而已,内部审计体系的监管机制不完整,勾勒出企业科学管理体系仍存在一系列需防患之处,它既影响企业组织的运营效果,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国家管理制度可逐步完善,对直接影响的国家来说是宏观的,而内部审计组织管理弱化的企业管理,直接影响的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有所侧重。企业监控﹑评价机制滞后,带来的损失不可测,即使有积极的效果,也烙印历史的足迹。这种眼见的散失对企业难得的机遇被抹杀,企业延时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载体”。谁也不愿看到这一事实,但这正是社会当中存在的事实。面临内部审计发展之路十分十分坎坷而漫长。

内部审计呼唤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全面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长期工作,讲真话,做实事是内部审计的工作实质。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是生命,管理能力是关键,服务理念是灵魂。世上之物“毁灭”只要一句话,“培植”却要千万句话叮咛。何能与日月同辉?有多少呕心沧桑,风雨同舟随岁月渡万难?天下万物诸如此不?事情不分大小,一时不能化解不可怕,长期不疏导会后患无穷。企业一时处于“亚健康”不可怕,长期处于“亚健康”不得不说有问题;企业好比一个人的“组织”,一时有“病”不治不可怕,长期不治不是说有问题,问题大了。各级领导可渗透到内部审计组织中去勾通并扑捉一些有效信息,在组织中体谅处于窘境呈普遍性的内审人员:开展内审工作在实践中观念的多种“误区”,已成为人们现实的“理性化”。虽然在理论上给内审的定性符合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想象空间,实际大家透视内部审计的发展潜力在局限性中涌动。简单地说现实中内部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很可能不完全按理论的定位去实现。制度虽先行,进而体制决定内审工作行为。有些实际性操作不是内部审计能力所及……,全国上下大举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潮,大力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环保社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国富强民在振撼。彻底医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三个”敢于: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敢于真实地说,对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见意要敢于真情地提,对内部审计发展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之心要敢于用心讲,经常地讲。要紧紧踏着国富民强主题节奏,顶着风沙,洗去糟粕,留住情感,实时披露,防患风险,让“和谐音符”自然互动……人人欲发展,个个想和谐的希望之路正是内审人的迫切期盼,也是全社会求大同,谋发展的心声。组建县域经济以上内审团队管理体系即大内部审计机制的紧迫感,越来越引起国家有关主要管理层高度关注,切实解决内审工作的束缚,更好发挥内审工作效能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主力军。苦练“三真”:真实是人们内在价值的光环,认识事物才显得客观;真情是人类浏览的圣地,敬仰的问候体现纯朴﹑豁达;真心是人们向往的温馨,呼唤以执着点缀而豪放。用厚爱和包容捆扎,让我们携手共肩,构筑内部审计发展底蕴,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共享其带来内部审计发展与企业健康﹑可持续性的丰收成果,让这“和弦余音”的种子扎根在全国大地每一个角落发芽、结果-----国家繁荣,民族富强,企业和谐,内审发展。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修订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李学柔

2﹑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瑞龙

3﹑现代公司治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