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 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内涵和意义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方面国家要把市场能够解决的经济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包括供求关系、物价变化等,都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以保证正常的市场运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性,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加以干预,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根本目的上来说,国家宏观调控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全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保证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平等。
第二,从调控的社会经济基础来讲,它不能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在市场机制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说,国家宏观调控是在市场机制成为整个社会资源基本的配置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调控。垄断的出现势必会对市场机制有所影响,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垄断行为进行处理,以保证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保护公平竞争。
第三,从调控的范围来看,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被市场的经济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市场运行的间接影响,以达到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同时,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物质利益相协调,使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都得到了兼顾,将市场范围内的经济关系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协调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第四,从调控的对象上看,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通过对总需求、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控制,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市场机制,以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五,从调控的过程上来说,为达到预期目标的宏观调控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作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宏观调控具有动态性。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一)行政手段
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通过下达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干预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调控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出台一些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调控。
财政可以反映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我国的财政作用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是促进总量的平衡,通过税收和国家预算,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以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第二是针对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情况来实行不同的税率标准;第三是发挥财政税收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能。
金融是由货币流通和信用两部分组成,所以金融政策也包括两个重点:一是货币政策,二是信贷政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于发展,金融、银行在经济稳定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银行、金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首先,随着投资资金由政府拨款向银行信贷的转变,要求银行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发挥间接融资的优势;其次,要求银行从根本上改变对企业实行管理监督的做法,更好的为活跃经济创造条件;最后,要求银行通过信贷计划、金融政策、汇率利率等手段建立金融控制体系,加强宏观金融调控的作用。
(三)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政府与市场之间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在保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调控措施。所以,政府在运用和协调各种调控手段的同时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制定的发展政策应与市场机制相衔接,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其需要,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的同时,要讲究科学、适度,以保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为前提,简介影响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三、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政府针对宏观经济的波动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进行调节,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宏观调控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对市场资源配置的自由性、滞后性进行弥补。宏观调控就像是“有形的手”,首先要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其根本还是要遵循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而市场经济则像是“无形的手”,只有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黄伯平.行政手段参与宏观调控:实质、特征与原因[J].中国行政管理, 2011;10
关键词: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财政政策;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处于加速型,结构不断变化,这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控和不断完善,以及扩大我国经济的消费群体,从而使得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过渡期,一些体制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从而带动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何为经济转型?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模式或者改革的目标来看,是逐步完成了从基于资源的行政配置、状态控制性能设计,注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配置资源、产权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不仅是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更是经济体制机制转换、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几乎与过渡到完成任务,与经济利益关系变动、制度转型、转型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密切相关的财政体系和财政政策,更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适当的财务目标,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不论是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支出和收入体制,来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无疑这场经济风暴的影响非同一般,但是在我国有效地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通过积极采取财政政策、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有效的与经济发展有效地配合。
2、财政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之一,财政政策通过支出、收入、税收等手段调节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的宏观调控、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积极实施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掌握政府赤字以及公共设施的投资规模,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支出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和在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对减税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减税措施和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发挥了极大作用。我国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一直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一直是高增长低膨胀的健康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我国财政政策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得经济慢慢回升并且平稳较快的发展。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1、财政政策调整和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政策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财政越是稳定,经济的增长幅度越大。所以我国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使得财政较长时间的稳定来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高质量财政政策的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政府人员在其他产品、项目中的支出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的增加。政府支出转化成资本投资于项目,投资的金额越大,政府进行财政调整的时间越久。补贴等一些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财政政策调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赤字,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主要致力于减少国内经费。财政赤字的支出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使得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和消减财政赤字。因此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增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2、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在体制在转型时期,有效的财政政策调控使得我国经济保持的稳定的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前期,传统的供给型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缓慢,还有一些项目的不合理,在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手段,扩大消费群体,国内市场需求并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同时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是通过货币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狂涨和转型的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极为有效地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过调控财政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就业的问题,扩大消费市场,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方式增加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调整、改善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意义的作用。
三、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三次实践中得出若干结论
1、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经济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长期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由投资型和外向型转向投资和出口以及消费三为一体的协调经济。我国经济的转型是财政政策实践中得到的重要结论,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时期,消费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在转型时期我们要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投资放在第二位,出口放在第三位。因为从长远来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放眼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经济都 是建立在消费群体上的,他们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拥有的资源并不是很多,他们经济的发展却遥遥领先,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出口来扩大他们的消费群体,像日本的经济他们最大的消费市场就是中国,他们靠出口来带动他们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消费群体,经济的发展会会走向死亡。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来看,投资和出口都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其主要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能一味的依赖投资和出口,否则必然走向经济衰败的道路,因此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2、改善财政政策,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现有财政政策需要随之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完善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国内的市场,带动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应实施一些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是国民经济走向,我国的农村人数众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财政政策调控来开发这一块最大最有潜在价值的市场。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一个长远的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低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力,但收入低无力消费,高收入群体的富人,主要是投资消费不大,因此我们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会扩大消费市场,而只有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才能刺激这一消费群体。
总而言之,我国体制转型仍处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如何使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配合,来激励经济的发展。我国应通过财政政策调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扩大消费市场和改善外贸产品结构。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波;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吴旭东;论转让定价与税收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3]孙文学;公共财政框架理论简论——我国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2期
数据公布后,人们如释重负。应该说,这次宏观调控突出的特点就是未雨绸缪,中央政府吸取了1993年调控的经验,及时地采取了果断措施。宏观调控的实施使经济在短期内基本实现“软着陆”.而且最难得的是央行最终仍未动用加息手段。这说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尚不需要采取全面性的货币紧缩措施。它既避免了现在就付出加息的政策成本,也为今后使用加息手段留下了空间。
理论界与政府部门都已认识到调控成果只是初步的、不稳定的。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偏高。现行的调控措施是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的结合,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宏观调控。从经济学上考察,这种混合型政策工具是非优化的,其运用的不足在于:
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为了防止经济的全面过热,又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而行政手段的介入加大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力量,特别是增加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使人感觉旧体制的遗留痕迹依然存在,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不符。
2.以行政干预的办法为经济降温,极大地造成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之间的冲突。在当前市场机制已经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手段的使用既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方向相矛盾。又可能会伤害民营经济的健康成长。总之,它对经济增长中有效率的部分产生不利影响。
3.在此次调控中,中央银行已经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三大调控工具,央行手中只剩下惟一的武器——利率。货币政策的优点是避免对经济有过强的直接干预,但它们只是引导性的,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市场主体要有灵敏的反应度。我国现在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不少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经常是不计成本的。因此,在目前的经济结构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足。另外,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也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从长期看很自然诱导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运行中的波动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既然已经认识到上述政策工具的弊端。那么,下一次再发生经济过热或过冷时。政府是不是为了解燃眉之急依旧是程咬金“三班斧”呢?如果不是的话,政府又何以应对呢?
为了充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认识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与体制。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迄今为止,我国经济结构与体制的现状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但国有经济仍然占有支配性的重要地位。非国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大为放松,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开始发挥作用,但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足以担负起独自调控经济运行的职能。按照过渡经济学的观点,我国当前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指出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其特征包括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存在。不仅如此,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也不自行承担投资责任和经营风险。《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出版已经十年有余了。从那之后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此次经济过热的特点看,中国经济的“第二类非均衡”属性仍未消除。它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由此也不难理解目前混合型政策工具的应用,它虽然是非优化的,但却是现实的选择。
经济转轨时期宏观调控模式的构建与改革路径的选择有着重大关系。这里对比一下中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的改革模式很有意义。在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选择了“渐进式”道路。这种道路的特点是,旧体制的分解与新体制的建立是逐次推进的。而前苏联及东欧的经济转轨不同于中国经济。它们选择了哈佛大学教授SACHS倡导的“休克疗法”。这种方法一步到位,在很短时间内就打破了旧的经济结构,实现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在前苏联及东欧过渡时期的改革中,过度注重新体制的建设而相对忽视了经济发展,市场化改革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不稳定问题。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较大影响。在付出了相当的经济与社会代价后,可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宏观经济逐渐走上稳定增长轨道。相比之下,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则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与体制变革二者之间的平衡,宏观经济并未由于体制转换受到明显的影响。但“渐进式”道路的过程比较漫长。时间越长因体制改革滞后对经济健康成长的负作用就越大。在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时调控政策的选择与执行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就如同此次遇到的情况一样。时至今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在中国建立起来。
比较中国与前苏联及东欧改革模式的孰优孰劣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既然中国改革前期选择了“渐进式”模式,那么后期也只能延续走“渐进式”道路了。虽然与1993年相比,此次调控中市场机制已经能够显现出作用。但毋庸讳言,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尚未结束,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为了实现宏观调控措施从行政手段为主向市场手段为主的转型,我们必须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借鉴前苏联及东欧的改革经验,面向未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制。为此,需要在以下重要方面继续做出努力:
1.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构建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
从经济结构上看,尽管我国国有经济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国有经济的分布仍然太广、比重仍然太高,国有经济仍然是投资主体。目前,我国608个工业小类中,国有企业涉足604类,占99.3%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涉足553类,占87.7%。2002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为48.3%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4%。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一般在5%左右。显然,国有经济的战线过长妨碍了真正意义上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因为无论是宏观意义上的国有经济,还是微观意义上的国有企业都有财务“软约束”的性质,市场调控手段的效果很有限。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收缩国有经济的分布战线,把国有经济的比例降至一个适当的水平。同时,相辅相成地促进民营经济成长。通过产权制度和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国有资本同民间资本进一步融合,从源头上构建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
2.从体制上推进政府改革,实现政府的全面转型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改革成了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最具有全局性、深刻性的关键问题。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也需要政府的全面改革。当前,我国政府改革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变迁的客观要求,政府职能设置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主要表现在:政府工作中经济建设所占比重过高,而对于社会目标与公共服务关注不够。2003年春天爆发的SARS危机直接暴露出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医疗、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中的欠账太多,说明政府的现状离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在经济领域,政企不分、政府代替市场决策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长期以来都掌握在国家手里,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微观经济运行仍然管理过多、过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状况也在变化之中。刚刚颁布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与《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政府在自身改革与建设方面做出的两大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当以此之贯彻为契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1)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2)由投资财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3)由靠行政命令直接调控经济向靠市场间接调控经济转变。
3.明确事权划分,以法律为基础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宏观调控能否奏效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地方政府在此次经济过热中扮演了比中央政府更重要的角色。2004年头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了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却猛增了64.9%。因此,此次宏观调控很大程度上针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例如,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土地管理,清理开发区。然而据报道,宏观调控在一些地方遭受到反弹。有观点认为,中央出台的一些措施已经脱离宏观调控范畴,直接干预了地方经济的运行。
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的独立性和压力同时增大。各地政府都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中都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投资中虽有盲目冲动的一面,但也不能由此一概否定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中间合理的成分。地方城市建设、经济结构调整都需要高投资来支持。
关键词 宏观经济 走势 调控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以间接调控为主,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以经济手段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综合调控,其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的发展更应该站在世界化、全局化的角度进行了。因此,就需要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规律,不懈地探究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
一、 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
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运行的,逐渐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经济为辅的经济现状。因此,根据现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探讨。
(一)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据以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来看,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百分之十,在这样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国一心关注于经济效益时,却忽视了环境效益。又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上升,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就逐渐由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经济重任上。促进我国宏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生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个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最为发达,其次是工业,最后才是农业。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宏观经济未来长远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现状。构建一个新型的、合理健康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资本型的产业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在国家竞争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只能够凭借密集型的劳动力占据廉价优势。因此,在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转变为资本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高新科技的研究,培育新时代科技人才,使得我国的经济不仅能够发挥廉价优势,还能够以高质量、高技术站在世界经济舞台。
(四)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然而,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严重阻碍了中华儿女共同富裕的宗旨。所以,在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迫切需要变革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经济的全局、全面发展。
二、针对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调控政策
促进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还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下面笔者就根据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对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探讨。
(一)有效进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两种主要手段。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就需要发挥财政收支的功能。为了使得我国未来经济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那么就可以对具有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更高标准的税收,达到抑制该产业更大规模的污染。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就可以利用财政补贴与减少第三产业的税收进行,从而使得第三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在促进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平衡东西部发展就需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可以通过财政收入,把东部的税收用到西部的基础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从而转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现象。
(二)合理进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执行一般是通过银行实现。所以,为了改变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弊端,规范未来经济的走势,就需要合理的进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可以让银行对政府需要扶持发展的对象,放低贷款要求,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缓解其资金不足的现状,促进其长远发展。就拿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例,为了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大力发展,就可以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降低贷款要求,放宽还款日期,使该产业能够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三)完善宏观调控中监督职能。
发挥调控监督职能是使得宏观调控政策保质保量的有效途径。质监部门发挥监督职能就应该严格审核各种制度实行标准,严厉打击财政支出不落实处的现象,并以身作则。完善质监部门的监督职能,才能够有效反馈调控政策的实施结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正确方向。
在推进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长远性目光,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并采取相关的调控政策,才能够更好的使得我国经济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贺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吕靖,葛孟,段密密.试论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
关键词:内需;趋势;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一、投资需求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投资需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代了消费需求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我国政府已经处于低固定资产投资和高经济增长速度的两难选择中。政府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保持较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这个目标现阶段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过低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只有保持较高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才能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种种情况已经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过低也不能过低(7%或许是个底线),如果过低的话,将会很快引发下一轮的通货紧缩,同时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会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一旦投资低迷,会很快刺激其回升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在一个相对的高位运行,同时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速度。在现有的投资率下,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必然会导致投资率的进一步上升。
对投资的过分依赖让政府陷入经济增长的困境,扩大投资似乎成了刺激经济的唯一手段,从中央到地方到处是想方设法扩大投资、吸引投资。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经济体内的投资活动日益活跃,资本增长率不断上升,国内资本急剧扩大,大量的资本沉淀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内,同时由于过度的投资以及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形成了大量的无效资本。一方面。当资本增长率远远高于劳动增长率时,需要由较高的储蓄率来支撑,由此将形成了消费不足及就业率下降的明显趋势;另一方面,当资本增长率或资本存量不断增加时,加上技术进步作用的效应弱化,使得资本或投资本身的报酬递减,失去了经济增长支撑本身的能力,由此也出现了投资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改变投资需求主导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资源的市场化,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
可以说,只要政府配置资源,就会追求速度、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扩张冲动,从源头上就忽视效益。因此,要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功能,让市场和民间发挥更大的怍用。接下来,政府如何从资源配置的领域中退出来,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真正实现市场化,这是降低投资需求的重要前提。要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的改革,政府不仅要退出产品市场,也要逐步退出要素市场,让市场根据效益原则在要素配置上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应该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建立以消费为导向、民间投资为主体、市场化为基础的投融资体制,减少政府对投资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2.增强市场的自由竞争性
从近几年国家调控市场的理念来看,特别是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计划性在增强。营业自由,就是准入和退出的机制,在这方面中国存在一定的问题。准入机制国家干预很多,退出机制更是不完善。这里还有两个政府权力的特区,一个就是宏观调控,另一个是整顿市场秩序。宏观调控让你进你就进,不让你进你就进不了;整顿市场秩序,让你关你就关。这两方面还没有规范性操作,宏观调控可能具体到一个企业的审批,整顿秩序是哪怕你有正常的营业执照,让你关就得关。从这一轮对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中,政府更多的运用了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政府没有采用利率等较为重要的市场手段就很好的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在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政府的计划性在提高。但恰恰是这很强的计划性,削弱了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在经济的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市场,应该是企业和消费者,而不是政府。当政府的力量加强时,必然会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服务者,而不是经济运行的决策者。但如今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以及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上政府似乎仍然是主要的发言者,而市场在很多时候并不具备发言权,尤其是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行业里面。政府不能够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利润害怕竞争,有竞争的经济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
3.让经济手段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国家政府调控经济是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但是,这三种手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行政手段离开法律手段是什么?经济手段离开法律手段又是什么?政府并没有对三种手段的使用领域、条件、方法做出规定,从而会造成一个模糊的空间,似乎政府愿意采用哪种手段就可以用哪种手段。从现阶段我国的执行情况来看,政府更乐意采取行政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如对2003年以来的投资过热的调控中,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的色彩。包括在前几年中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扩大内需的手段也仅仅偏重于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基础建设等方式,而对经济有直接影响的税收和利率政策政府却少有运用。从这一切可以看出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靠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真正市场的调控与我们渐行渐远。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上,政府应注意侧重运用有关税收和利率等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让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导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的效率。
为了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必须把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时的方向和所需方法。宏观调控是为全局寻求一个发展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了目标,则可以有效统筹全局,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经济活动的公平合理。2.因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充当调节者,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很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的高效率,而收入的差距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差距过小不会产生竞争,差距过小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加剧贫困的扩大,对市场经济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两者合理结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者不可偏颇一方。3.宏观调控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和监督实施的。我国的宏观形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发展。政府要加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与各部门协调来完善调控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
二、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最近比较严重的铺张浪费、公费私用、年终突击花钱等。政府在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内在作用
首先地方宏观调控一直在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方向发展,这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不相同,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很有可能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要求不符,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不同的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中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国家也会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发展沿海,中原崛起,支援西部等战略方针。为了使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只有将区域发展建立在区域优势上时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带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减小各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其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凸显出了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供给管理的力度。利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在调控供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供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政府直接对生产者和劳动者进行管理。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对需求管理发挥作用,导致区域政府与中央政府不能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当区域经济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协调各个区域和谐发展,则会控制区域政府的投资与发展。而当经济发展较缓慢时,政府为了保证各个区域均衡发展,则会采取措施鼓励区域政府投资发展。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使用强制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区域政府投资发展较快或较慢的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的两大方面。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应合理结合起来,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在调节内需时不注重消费需求,其原因是刺激消费者需求在弥补地方政府内部需求的同时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造成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但当消费者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对本地市场的经济有促进作用。因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一定在本地消费,就算在本地消费,也不一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对内部需求没有调控作用,还会造成资金外流。
三、结语
近年来,中央对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土资源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总体看来,国土资源部门还存在着对参与宏观调控准备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实践中要加强宏观经济知识的学习。
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谁都不能无视的。只有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两年的实际工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缺乏学习,有些同志对宏观经济形势不了解,吃不准,吃不透,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对国家提出的调控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思路与工作路数老一套,找不到新的方式和手段;更为严重的是,销蚀、瓦解土地“闸门”的作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中央的政令要求拧着来。种种情况表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差距,确实需要加强学习,补上宏观经济知识这一课。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对宏观经济知识不学习、不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不关心、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我们就无法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土地、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基本要素,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土地,对于调节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哪个行业,上项目、搞建设,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土地供应的总量、方向和节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的优化。这就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之间,有无法割裂的内在关联。因此可以说,不懂宏观经济就不懂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参与宏观调控,就不能就资源管资源,而应胸怀全局,充分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产业政策,才能及时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哪些产业需要扶植或加快发展,哪些产业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哪些区域需要给予支持,哪些地区应该加强控制,才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控之策,充分发挥土地“闸门”的威力。而做到这些有一个必备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知识,懂得宏观经济的运行脉络,懂得参与宏观经济的手段。
当然,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事,是国土资源部的事,作为地方来说,只是执行罢了。因此,懂不懂宏观经济知识,都无关紧要。这样想就错了。且不说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对某个具体的国土资源工作人员来说,不懂宏观经济,很可能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失职。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调控政策,有的人处理得很好;有的人却“走投无路”,干出顶风违法的事情来。
[关键词]经济管理 国家调控 组织管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在对经济进行调节时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宏观调控,即以宏观的视角对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其次是从微观的视角,将管理的方向转向组成这个经济体系的最小单位如企业、个体劳动人员。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的学科,它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融合贯穿后又十分重视在现实中进行实践和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变,经济实力上升。国民经济水平上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在给予市场调节以高度自由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是特别完善,经济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经济调节。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并辅以合理有效的经济和管理才能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完善。
一、经济管理的特点
1.经济管理体现出动态发展的特质
经济的发展是迅速的,一往无前的。因此经济管理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和保护的作用,就必须承认经济发展的这一现状和特点。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在经济管理上的管理认识和管理手段。不断追赶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管理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特性也体现出经济管理的一种缺陷,即滞后性。因为经济管理主要解决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需要走入“先发展再管理”的这样一个模式。因此,这种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之间不可磨灭的时间差就经济管理中的永恒缺陷。
2.经济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质
经济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要素。这些管理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交叉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系统性还指这个系统整体内外部的不可分割性。系统整体总是在动态中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因此影响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分别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经济管理应根据内外部的不断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和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3.经济管理的整体性特质
经济管理体现出动态发展和系统性的特征。二者其实并不是截然分离,互不干涉的。它们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管理的动态性要求管理者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改进管理观念,变化管理方式。使之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寻找平衡的过程。
而经济管理的系统性正体现出整体性要求着管理的平衡。因此,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与统一正体现出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无限循环与不断提高。
二、政府和组织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和组织在经济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经济管理的方式和重点都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1.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上。宏观调控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方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和调整,使得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和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为宏观调控提供更好的行政支持。使得国家能从总体的大方向上保持健康稳定的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并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在采取了一系列改进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之后,我国在经济管理方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这种进步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决策方面。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原有的经济模式很难在适应经济的发展的新环境。也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应在经济决策方面进行调整,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其次,政府应采取措施,在经济调节中起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缺陷。市场经济的自由特点会导致经济运行中不和谐或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在采取一些调节手段改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发展各方面不协调的现象。
最后,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上进行把握,注重引导。市场经济的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但是这种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对经济发展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把握经济发展的全局。
2.组织在整个经济管理大局中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说国家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进行宏观调控,那么组织在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就是微观的管理。宏观调控能够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掌握经济发展的大局。但是,因为宏观调控本身的特点就注定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在经济细节方面的盲点。组织就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组织通过对企业、经济组织及个体劳动者的管理,使经济管理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稳定与快速并重,才是长久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是我们经济管理所要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经济管理不但要从大方向上进行掌控,实行合理有效的空管调控。还需要从细节入手,对企业、经济组织以及个体经营者进行正确引导。我们不但要立足于本国的经济文化传统,还应吸取西方成功的经济管理经验和模式。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摸索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1]孙亚忠.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和职能转变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1,(2).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之际仍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人们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应该将法律制度和工商管理相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既稳又快的发展。
一、工商管理的概述
1.工商管理的定义。工商管理是指在法律的基础上,行政机构对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行为进行规范管理,从而达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商管理的发展。工商管理一路发展,历经波折。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望文生义也就是用一种传统的手段对工人进行管理,使其达到相应的要求,它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的转变之下而诞生的一种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在很多方面都缺乏规范,没有统一的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独断专行,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只是凭借着个人的经验和自我感觉,不利于工人的管理。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标准,没有统一的培养方式,只是凭借着师傅的本领和自我传授,不利于工人的培养。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此时此刻科学管理阶段出生了。科学管理阶段:科学发放的诞生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方法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下工厂规模越来越大,生产技术和使用机器越来越多的情况。科学管理方式生不逢时,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局面相对比较混乱,于是科学管理方法在应用和理论上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代管理阶段:应世要求下的现代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对于人才、组织、能力和信息都本着相对重视的理念,用法律手段结合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我国工商管理的结构和设施都相对比较完善。
3.工商管理的特点。
3.1市场环境的营造公平有序。身处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更好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就给其营造了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与其他政府部门不相同的是,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没有独立的项目和资金,它只是通过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次序来给社会和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软环境,以促进社会和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市场的建立具有明确的要求,需要竞争有序且开发统一,那么此时此刻工商管理就要很大程度的发挥其行政职能,来满足国家对于市场的要求。为了我国市场经济能够更快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依靠其行政职能创建更为有序的大环境,这样相应的投资主体增加,那么积累的财富也会越来越多。
3.2监督处罚的手段各种各样。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市场监督的过程中采取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法律对工商管理部门执行监督的法律较多,所以工商管理部门更应该加强执法的力度和强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在经济市场上出现一些违反行为时,工商管理部门就应该进行依法制裁,但是在选择措施的过程中可以不用那么强硬,以此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3.3监督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广。工商管理在进行市场监督时,监督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市场经济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相对明了,在无形市场的监督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主体的步入市场、商家竞争、买卖合作、和交易淘汰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
3.4经济消费的关系较为密切。市场具有良好的环境,那么消费者才会愿意前来,市场经济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责就是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只有市场经济秩序得以保证,那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市场经济次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工商管理部门在维护市场次序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的原则去管理监督。
4.工商管理的职能。
4.1主管市场经济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是市场中的主管,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担负着维护市场经济运行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任何一个行政管理部门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加强市场的监管和秩序的维护。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在完整的经济体系上保证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序和公平。工商管理部门在调整的时候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及时的解决困惑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鼓励消费者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4.2加入国家宏观调控。在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中,工商管理是其有效的手段之一。工商管理是通过控制经济活动主体的稳定性来进行宏观调控,而且保障了在经济市场中,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够高效的贯彻和执行。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只有在很好的发挥和执行下才能推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的快速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工商管理没有执行其相应的职责,那么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工商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与其他常规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不同之处。相比较于常规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商管理的经济调控要一步一步的逐渐推进,显得作用会相对较慢。工商管理活动必需循序渐进是因为它与市场之间的关联相对较强,它的更改将会直接牵动市场的发展,所以工商管理活动必须一步一步,逐渐推进。
4.3培育良好的市场主体。一个良好的市场主体可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可是良好的市场主体如何而来,工商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健康的市场主体保障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经济发展的良好需求,同时也保障了工商管理部门能够正常执法。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国外资本流入的冲击,此时此刻的市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同时也保障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强化市场监督工。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实施市场竞争管理和商标注册管理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和市场监督的工作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为了使得市场主体能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市场经营和竞争环境,工商管理部门在监督措施上实施市场竞争管理和商标注册管理,从而使得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和经营活动时按照市场经济的相关规范,营造相对较好的环境。在强化市场监督和管理方面的时候,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垄断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要加大力度去监督惩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市场会出现一些垄断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其的监督,从而改善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使得这个环境是一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保障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2)加大力度保护企业的商标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商标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代表着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商品,而它的权利如果不能得到合法的保障,那么这个企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将岌岌可危,对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次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使得企业商标的合法权利得到很好的保障,工商管理就要积极保护企业的商标权,面对假冒商标等一系列侵犯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制裁,通过保障企业的商标权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3)进一步完善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通过完善分类监管体系从而达到整个监管体系的有效和精细。例如对行业风险和信用等级等一些行业分类的监管就会使得在整体监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继而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4)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广告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可是越来越多虚假违法广告的出现给经济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从而净化了整个广告市场的环境,对市场经济主体广告的规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通过一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2.规范市场经济。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的经济次序、促进市场的合法经营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都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变得相对的合理和规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制度不断完善,很多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资格首先会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登记。在企业进行申请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资格的时候,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市场主体准入情况,在审查的时候也要严格规范,以此来提高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质量。通过工商管理部门的加入,使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较为完善合理规范,以此对我国市场经济次序的有效维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3.完善体系建立。因为工商管理部门自身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得其在进行市场经济的的监督管理过程中,积极培育和监督市场主体,使得市场经济的各个市场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强大之中,从而也使各个市场经济体系不断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体系也随之越来越重要,所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为市场之中经济资源相当匮乏,所以合理有效的对经济资源进行配置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经济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被浪费和闲置,从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经济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来实现。通过市场体制这一流程,调节价格市场,使得那些需要的,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得到这些匮乏的经济资源,从而提升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导和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作为一个连接微观的经济活动和宏观管理主体的中介,它通过市场进行引导和实施,从而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想要达到的目的。国家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之时,它通过自己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首先对商品的供求进行调节,其次根据商品的价格形成一定的体制,然后通过间接的引导和调解企业的经营和方向。
4.维护合法权益。工商管理的应用不仅使得国家的监督体系得以强化,而且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予了有效地维护。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市场监督的时候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赋予自己的权限和职责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保障国家法律法国的有效实施和贯彻,需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市场监督的时候要遵守行政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合法的走相关程序,维护经济市场的相关秩序,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竞争。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对工商管理的法律进行不断地完善,要做到透明合法。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工商管理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最主要的部门之一,应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和职责,更好的应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金龙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逄艳波,王玥.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3,07:100-101.
[2]付杰,包颖彦.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44.
[3]吴朝静.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商贸,2013,27:167-168.
[4]李晓东.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中国外资,2014,0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