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微生物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产业发展

第1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179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33-05

一、引言

一般而言,工业体系中存在若干产业处于网络中心节点位置,通常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发展状况辐射至众多关联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会成为制约整个工业体系发展的“短板”或推动整个工业体系升级的触发器,换言之,其发展对工业体系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被称之为战略性产业。其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备受关注的生物产业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创新理论主要起源于对产业革命的研究,并在创新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领域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可变的。Cunningham最早使用“产业创新”,其在《产业创新》一文中讨论了经济周期中“创新”术语的使用、创新现象在普及过程中涉及的困难,分析了产业问题的差异性、绩效标准和产业比较等问题。英国经济学家Freeman第一次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他在产业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理论,并指出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的核心,而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系统集成。

我国的产业创新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特定产业创新的实证分析及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在理论上系统研究产业创新的文献不是很多,所以,虽然产业创新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但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有的学者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认为产业创新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系统集成,同时也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主要体现。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企业资源配置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如何实现平衡。

世界经济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常常出现新的科技革命,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由此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很多新兴产业都处于成长期,为我国在这些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相当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有选择地进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生物产业作为抢占新世纪国际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新兴产业,专家预言,继信息经济之后,人类将在21世纪20年代迎来生物经济时代。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人均资源较少的我国更具有深远的意义。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二、生物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组织自身的优势(Strength)及劣势(Weak―hess)、组织所面对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一y)与威胁(Threat),为组织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服务。SWOT分析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战略环境分析,也有不少组织把之作为一种决策分析方法,用作战略计划及具体行动方案的制定。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 生物资源丰富

我国地域广阔,生物资源丰富,多种多样,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从东到西,由湿润的森林到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和高寒荒漠;从北到南,经过寒温带到温带再到热带,还有全世界独有的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高等植物34984种,其中51%是我国特有的。在动物种类中,我国有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脊椎动物共6 445种,占世界的13.7%。其中哺乳类动物的特有种类约占全世界的20%,居世界前列。在我国还有一些第四纪冰川时期残留的物种,而且,这些物种仅存留在中国,如大熊猫、扬子鳄等动物以及银杉、水杉等古老植物。此外,中国还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前,保存在库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约39万份,排在世界第二,并且,其中的80%是我国自己的。这些使得我们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方面,我国也因原料丰富和市场需求巨大而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2 我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纵观生物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同步,可以说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促红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扰素(INF)-α、白介素(IL)一2等产品就获准上市。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在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痢疾苗和霍乱疫苗是全世界同种产品中首批获准上市的新生物技术药品。我国在基因治疗方面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的彭朝晖教授等人于2004年正式成功上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用于癌症的治疗;2005年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第二种基因治疗药物――上海三维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H101,用来治疗头颈部肿瘤。我国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我国生物产业总规模近11 000亿元,其中,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值达到7 220亿元,占全国生物产业产值近60%以上。

3 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部分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生物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跟踪仿制转变为自主创新、从单向技术的突破转变为整体协调的发展。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

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在1992年首先种植了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烟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我国科学家先后贡献了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性阶段;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4 具有良好的人才条件和科研基础

我国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特别是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有近千所学校设置生物类相关学科,在生命、医学、农业等领域的科研院所300余家,全国有6万余名科研人员,每年培养2 000余名生物学博士生。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了大量留学人员,其中很大一部分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现在很多人学有所成,有的已经回国从事这方面研究,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产业化前景巨大。

(二)生物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

虽然我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但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来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物技术还是以仿制为主。在生物新药研制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据估计,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中上游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方面至少落后15年以上。

2 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

我国生物产业的集中度和聚集度较低,企业平均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大型生物企业集团,也缺少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强大。

3 高素质人才仍然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我国虽然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但高素质人才仍然缺乏,特别是技术兼经营型人才。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还有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是导致国内高素质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较多,致力于产业化研究的人才相对较少,很多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或者由于产业化成本较高而没有实际经济价值。

4 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生物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目前生物产业资金来源仍是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缺少丰富的金融工具服务。生物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在其发展的初期具有投入高、规模小、全行业亏损等特征,所以,各种融资方式对生物产业的贡献与一般行业不同。目前,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制约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生物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 历史发展机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危机之后重振经济做好准备,许多国家已经把加速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产业内尚未形成类似汽车、半导体、软件等产业那样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未来20年将是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期,这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我国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充分运用当今科技成就,促使我国生物产业加速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将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2 全球化的机遇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优势,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生物资源上存在优势,这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特征之一。生物技术发展具有资源依赖性强的特点,这种特性对发展中大国相对有利。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低的人力成本。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明到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要庞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承担,需要全球市场分摊创新成本。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国际合作的发展途径是必然的选择。而我国的市场扩张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实现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使得发达国家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将加快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医药价值链,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广泛参与生物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分享生物技术创新成果,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

3 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张的机遇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制度的全面推进,生物医药市场需求将强劲增长。椐专家预测,医疗制度改革将拉动普药市场剧增约1 600-1 700亿元;同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用药总额将会快速增长。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健康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对健康消费的支出必将大幅上升,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理上的不平衡,使得市场的多元化程度很高。这些都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要开发出的生物技术产品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市场特征,很容易在广阔的市场内获得热销,有利于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壮大。

此外,我国相关的财税政策、市场监管和宏观管理方面的改善也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四)生物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虽然生物产业由于其有一定程度的刚性特征而受到的冲击较小,但也无法全然超脱。金融危机对生物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信贷紧缩导致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医药市场增长率放缓、研发投入减少、并购活动降温等方面。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出口订单的减少和出口价格的下降以及汇率风险的加大等,特别是化学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保健品等领域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比较大。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医药产品的价格优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2.国际市场发展格局的威胁

尽管我国在国际生物产业领域的影响和地位逐步提高,但是国际生物产业的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欧美等一些传统生物产业强国仍然是国际生物产业发展与合作的主导力量,我国生物产业的国际化必然受到其影响和制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全球生物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和生物产业研发投入的主体。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7 120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和日本的销售额就占了83%,他们的生物医药研发(R&D)投入占全球的90%以上。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掌控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其在国际产业之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得到加

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等手段极大地强化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控制力和地位。如瑞士诺华制药公司斥资51亿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hiron生物制药公司58%的股份,从而使诺华在当时全球禽流感危机即将来临之际,增强了手中的业务筹码,这对新兴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是个很大的威胁。

3 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带来的威胁

金融危机使欧美相关生物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使得我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受到了关注,再加上我国国内市场的扩张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发达国家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正加快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生物产业合作,为我国生物企业获取关键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他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或者是开拓我国的市场等方面,而对于联合开展基础性研究、重要研究仪器设备的出口等涉及技术方面则谨小慎微,存在很多限制性政策,既限制了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也限制了通过技术转移、人才流动带动技术外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我们应该充分加强对机会与风险的调查、监测和分析研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规避和化解风险,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首先,支持有比较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小型技术研发公司、国际知名品牌,以及进入国际产品销售渠道。其次,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获得更多合作利益,实现我国生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再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外CGMP认证,通过相关生物技术标准体系的认真研究,了解国际动态,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生物产业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扶持十分关键。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6月下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立了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并指出要从加大投入,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给予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物产业,支持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利用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其次,加大金融政策对生物产业资金支持力度,特别应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通过政策性贷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建立并扩大生物产业融资担保平台,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产业发展环境。最后,进一步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针对我国生物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的现状,《通知》提出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合力,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生物产业竞争愈加激烈的新形势下,应该鼓励并推进生物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所选择地扶持实力雄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其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特色发展,对2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进行规划和引导,避免结构趋同,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制定政策吸引与生物产业相关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

(四)加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

大力促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加强与高校和公益类科研机构等的联合。加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金融危机已经迫使一些海外生物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将研发、生产基地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企业本国的技术中心建设,而且还要支持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吸引大型跨国生物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基地向我国转移,把国际生物产业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重点吸引过来。通过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第2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the life sciences, and the role and potential of biotechnology will b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e bio-industry supported by biotechnology is becoming a new and most dynamic economy growth point. In the future, who will have the advantage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who will be able to occup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bio-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grasp the initiative of the futur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iomedical industry base constr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industry, so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is problem.

关键词: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

Key words: bio-industry;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 base;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10-02

0 引言

随着国内外生物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着提升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继续做大,产业GDP总量以及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待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更迫切地需要做强,化学药中的原料药比重过大,中药、生物制药比重低、偏小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逆转,急需扩大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和成药的比重,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化,领军人才匮乏,产品科技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不高,急需科技支撑和引领。

“十二五”期间,全球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我省创造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家培育生物产业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背景,但各省发展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势头很猛,竞争激烈。

面对国内外形势,立足现有基础,科学规划,挖掘优势,加大扶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是我省产业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之一,也是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的实际意义

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研发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大力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集聚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1 有利于强化重大创新产品的开发 围绕做强医药产业目标,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立足现有技术及产业优势,强化重大创新产品研究开发,开发自主创新药3~4个,重大仿制药5~7个,生化及生物技术药8~10个,快速培育高端医药产业。

1.2 有利于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品 围绕做大做强传统优势药、建设世界级原料药创新及生产基地和全国中药生产基地的目标,加强技术改造升级,提高技术工艺及装备水平,改造传统大品种原料药6~8个,开发4~5个中药大品种,引领传统优势医药产业发展。

1.2.1 传统大品种原料药生产技术及工艺的改造升级 积极推广应用结晶技术、手性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膜分离提取技术、生物催化转化技术等现代制药技术,重点突破头孢菌素、维生素、青霉素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品种原料药的发酵、结晶、分离、提取等关键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传统生产技术与工艺,完成7-ACA、青霉素V钾、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维生素C等一批大品种原料药的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与技术标准,提高药品疗效,降低生产成本,巩固我省原料药传统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1.2.2 中药大品种生产技术及工艺升级 针对中医药“高效、质优、价廉”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中医药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促进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融合,加快推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3 药用辅料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及品种开发 引进、研发新型制剂辅料品种和技术,发展壮大新型药用辅料产业,构建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辅料、包材等完整的制药产业链。

重点开发重组人血白蛋白药用辅料等生物技术新型辅料,开展半合成抗生素中间体及缓控释材料、速释材料等药用辅料研究,突破酶法规模化生产等新型药用辅料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缓释剂、靶位释放剂、药用辅料、包装材料等新型制剂材料,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1.2.4 优势产品生产自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 围绕重点产品,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集成创新,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开发药品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工艺,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

1.3 有利于突破一批关键生物技术

1.3.1 做大生物工业产品 围绕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以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为重点,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生物基单体的高效共聚、生物基材料制备、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发超临界精制等生物提取工艺,逐步壮大生物色素、土霉素碱等生物制品等。

1.3.2 发展生物农业产品 加快转基因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高技术农业跨越。

1.3.3 培育生物环保产品 针对我省重点行业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大气污染特点,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治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为重点,加速推进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1.3.4 开发生物能源产品 加强适宜我省荒山、贫瘠及沿海非粮能源生物新品种的研发,加快培育黄连木、文冠果、甜高粱等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培育,开发加工提取及产业化开发工艺,发展能源植物产业。

1.4 有利于开展清洁生产工艺示范 针对制药行业存在的能耗、物耗高,废水、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等问题,加强制药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支撑医药产业科学持续发展。

1.4.1 药品绿色生产技术工艺开发与示范 研究原料处理、中间体制备、药品合成等产业链关键节点清洁生产技术,集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推进医药清洁生产。

1.4.2 制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开发与示范 针对不同制药工业类型,研发产业共生网络的链接技术、稳定性技术,构建产品链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促进制药工业能源梯级利用,减少资源消耗。

1.4.3 制药工业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开发与示范 重点开展制药工艺废气VOC处理技术、发酵尾气净化技术、制药废水、废渣预处理技术、微生物强化净化技术、深度处理技术研发及成套装备的开发,集成制药废水污染防治高效低耗处理成套技术和发酵类药物残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降低制药行业污染,实现综合利用。

1.5 有利于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针对优势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五大创新体系,搭建一批创新平台,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运行机制高效、技术链与产业化链密切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1.5.1 搭建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做,企业主体,科研院所支撑”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重大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新型制剂研发技术平台、生物技术药研发技术平台、微生物药研发技术平台、现代中药大品种研发技术平台、辅料及包材开发技术平台、质量控制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平台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和3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形成较为系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药物发现、新药筛选、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中试制备与质量控制等新药创制体系。

1.5.2 培育产学研一体创新联盟 按照“平等自愿、权责对等、利益共享、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核心企业,采取项目转让、项目合作、共建共性技术平台等合作模式,以科技为纽带,培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一体化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做强以石药集团、华药集团牵头的抗生素、维生素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微生物药物技术创新与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通过联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1.5.3 完善网络化技术服务体系 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其他社会团体建立包括技术培训、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配送在内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水平。

2 结束语

建设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同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创新链条、提升创新能力、做强做大产业为主线,立足现有基础及亮点,发挥我省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创新团队,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创新及产业亮点向产品链、技术链的延伸扩展,实现我省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的纵向整体跨越。

参考文献:

[1]曹昌,康勇,胡晓江.从县级工业园到国家级产业基地 浏阳试水“生物医药谷”[J].中国经济周刊,2008(24).

[2]姚维岭,于灏.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能力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2).

[3]张钰莹.是机遇,更是挑战――生物制药企业如何走好图强路[J].中国处方药,2010(11).

[4]王莹,邓丹,张扬,黄晓莉.如何发展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J].辽宁经济,2010(05).

[5]记者任永琦.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N]. 本溪日报,2008-04-29.

[6]加大工作力度 集中精力抓项目 加快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N].本溪日报,2008-07-17.

[7]王舒.尽快把本溪打造成我省中药产业基地[N].本溪日报, 2008-03-03.

[8]加快辽宁生物医药基地建设[N].本溪日报,2008-05-07.

第3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产业;中国;立法

1 生物产业发展及各国立法概况

生物产业化的浪潮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犹大・福克曼教授因自己在癌症研究中的新设想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向企业界申请资金,美国孟山都公司对他的设想非常感兴趣,决定为其投资。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福克曼的做法也招致了很多人的批评。但经过几年的争论,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技术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生物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生物产业化的进程。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3年达到600亿美元,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5年的10%。农业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培育的农林牧渔新品种、兽用疫苗、新型作物生长调节剂及病虫害防治产品、高效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已推广运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保健食品行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市场增长迅速。总之,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为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重点领域。各国政府都在本国生物产业发展上采取了战略先行的策略,纷纷抢占“生物技术产业”的制高点。美国是非常重视生物技术发展的国家之一,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不断地加大推进力度。2002年,美国把每年的4月21日至28日确定为“生物科技周”,并确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国家植物基因组计划”等几个重要研究方向。德国政府将2001年命名为“生物科学年”,生物技术成为其科技投入最多的领域;英国2000年发表了“生物技术制胜――2005年预案和展望”战略报告,将目标定位于保持其生物技术世界第二的地位。法国也制定了《2002年生物技术发展计划》,将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列为本国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重点。印度率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府部级的“生物技术部”,新加坡提出把新加坡建成“生命科学中心”的目标。

不仅如此,各个国家和地区还纷纷加强了本国应对生物产业发展的立法建设,相关立法涉及到动植物品种保护、生物技术操作规范、转基因生物生产与销售监管、药品控制等多个方面。例如:美国1970年制定并于1989年与1994年两次进行重大修改的《植物品种保护法》、1975年制定的世界首部《重组DNA分子实验准则》;日本农业部、林业部和渔业部于1992年颁布的《重组DNA生物体在农业、林业、渔业、食品工业和其他相关工业部门的应用准则》及其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制定的《重组DNA技术的工业应用准则》;挪威1993年的《转基因生物生产和使用法》、《生物制药法》以及1998年颁布的《转基因生物运输和进口条例》;英国1992年颁布的《转基因生物条例》以及1997年修订的《遗传改良生物有意释放和危险评价规则》;德国1985年颁布的《联邦物种保护条例》、1980年颁布的《基因技术法》以及1990年制定的《新生物技术法》等等。这些立法都在各国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2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及其立法现状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生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包括医疗服务)获得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约占同期中国所有投资额的20%。不仅如此,中国生物产业总规模已超过万亿元,生物产业正在成为中国高技术领域新的增长点。在生物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共向国外派遣32万余名留学人员,其中60%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现在,许多人已学有所成,有的已经回国创业。据统计,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细胞》以及《科学》等生物医药杂志中,有中国人参与写作的论文数占总数的57%。目前,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0。

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物技术产业化步伐在我国的日渐加快,我国也为保障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加强了相关的立法建设,相继制定了包括《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条例》、《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办法》、《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规定》等传统医药卫生保健法以及《兽用新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等现代生物科技法在内的大量法律、法规与规章,初步奠定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不仅如此,我国还在上述立法之外,制定了包括《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动物源性食品检疫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在内的大量技术标准或技术操作规范。这些规范作为法律之外的生物产业规范也都在保障我国生物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容抹杀的重要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现行立法相对于保障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言却显然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①目前我国生物产业方面的立法效力层次普遍偏低,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明确规定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方向的基本法。②就目前来看,我国生物产业立法多以保障生物产业安全为基本主旨,缺乏以激励为导向的生物产业发展保障方面的立法。③即便是就生物产业安全规范方面的立法来看,现有立法除了农业方面的生物技术立法相对比较完善之外,在涉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立法依旧非常薄弱,立法的内容多侧重于对生物技术本身及其研发过程的监管,而缺乏对相应产品安全的控制。针对这种情况,加强我国的生物产业立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生物产业立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为生物产业立法;二是政府部门对生物产业的宏观调控只能通过法律来进行;三是生物产业立法是实现生物产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3 加强我国生物产业立法的对策建议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开始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但相关的现行立法相对于保障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言还远远不够。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建议。

3.1 制定《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与规范法》

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在对生物产业化所可能产生的各类负面问题的严密防范之上才能够实现。而要做到严密防范生物产业化所可能产生的各类负面问题,显然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市场经济主体自身的伦理道德自律以及国家政策引导,而更应当借助法律的他律来加以保障。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尚没有制定引导规范生物产业发展方面的立法,人们对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的稳定性以及生物产业化所触及的法律与伦理底线等都还难以把握。在这种背景下,跨越生命伦理与法律的底线,对生物产业拔苗助长,以致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况极易发生。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成长,为我国生物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留下了巨大隐患。为此,笔者以为,我国应当考虑制定一部专门旨在引导和规范生物产业化的《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与规范法》。在该法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稳定下来,从而以这一政策为基点,建构我国的生物产业法律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对我国生物产业化应当遵循的法律底线作出规定,以保障我国生物产业化的过程不会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冲击。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规范生物产业化问题的立法,而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这样一部专门立法,笔者以为,制定《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与规范法》已成为现实需要。

3.2 建立健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就发展生物产业而言,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将生物科技纳入产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通过立法保障和激励导向,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生物科技产业的重视,从而增强国家依靠生物科技强国的动力,为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具体而言:首先,要构建有利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生物企业做大做强的融资体系,鼓励生物企业合法融资,开拓畅通有效的生物经济发展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为我国生物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助于生物专业人才市场的培育的法律框架。就目前来看,我国生物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目前从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只有2万余名,大致为美国的1/9。这种现状客观上必然要求建立一套有利于生物经济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而法律则是建立这种制度的最有效保障。再次,要加强生物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需要建立高效运行的行政与专利审批制度和机制,加快新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程序;需要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保护;特别是建立对生物技术产业实行优惠税收政策机制,减税减负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等等。

3.3 完善我国生物产业安全的法律规范体系

生物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以鼓励和刺激为目标的法律保障体系,更需要以引导和制约为导向的安全规范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等在内的众多法规与规章。这些立法对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进行了初步规范,对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和规范作用。然而,相对于我国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言,我国生物产业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显然还远远不够。为此,除了需要再出台一部《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与规范法》和建立健全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之外,有针对性地加强保障我国的生物产业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强化当前我国生物经济法制建设的内在需要。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现行生物产业法的效力层级,使之具有更高的权威,更好地满足保障生物技术安全之需要。其次,要在继续强化对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之立法监管的基础上,加强生物技术产品控制方面的立法建设。例如,在我国尚未出台药害救济法而药害事件又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应出台专门的《药害救济法》;在我国尚未制定医学美容整形法而实践中已多次发生诸如“金丝美容”、“干细胞美容”等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应制定《医学美容整形法》等等。再次,要加强其他部门法中的相关制度建设。生物产业发展是一个广泛涉及民事、刑事、环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复杂问题,要应对生物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仅依靠生物产业法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部门法的协调与配合。例如,针对那些滥用生物技术而可能会引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生物科技活动,需要我国刑法将这类活动纳入犯罪的行列,通过采取适宜的刑罚措施给予严厉打击;而鉴于生物产业发展还可能会引发公共环境安全、公共食品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的诸多问题,还需要在我国环境资源法、食品安全法、国家安全法等立法中设置相应的预防和应对制度。这些也都是保障我国生物产业健康发展而必须要采取的重要立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强,杨帆,国际技术贸易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75―276.

[2]程艳敏,刘岩.世界生物经济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与管理,2007(1).

[3]吴国平.加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经济导刊.2005(11).

[4]刘斌.风险虽存政策吸引力更大200投紧粘生物医药[N].医药经济报,2009―12―21.

第4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首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领域。一是优先发展生物医药,重点发展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防治重大传染病和疾病的新型疫苗和药物,推进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等重大需求,通过技术攻关、集成和工程化示范,加快发展农林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三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重点加强非粮能源作物的培育和产业化,实现原料供应多元化,提高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四是加快发展生物制造,重点发展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生产乙烯、乳酸等大宗原料化工品,推进高品质的重要酶制剂的工业生产和应用。五是加速发展生物环保,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生物技术产品,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等低质土地改良步伐,推广荒漠及石漠绿化植物新品种。六是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要组织好生物资源的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掌握我国生物资源基本状况,促进生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七是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要制定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完善生物安全监控技术手段,确保生物安全。

其次,国家要集中精力实施9大专项,加速生物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十一五”期间,国家要组织实施好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九大专项,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生物前沿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生物产品开发应用的产业化能力,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相衔接,努力开发一批关系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套工程化技术,促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治疗重大疾病、传染病的新药、疫苗和诊断试剂产品产业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畜禽、重要农作物和林木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生物材料、非粮生物燃料的发展;通过上述努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大力推进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发展15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生物产业逐步发展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基地。综合性产业基地要形成从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化到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链配套等综合能力,专业性基地要形成特色领域的产业化、产业规模和产业链配套等能力。通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为我国生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经验,带动我国生物产业的整体发展。

第四,进一步营造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针对生物产业发展公益性强和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融资渠道单一等突出问题,需要采取若干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大力度扶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三是要加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四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必要的政府引导资金、优惠税收政策等措施,扶持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发展,加强对生物企业发展初期和成长期的支持。

第5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相比于上一届,虽然规模小了很多,但其对于如何提升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当下的“大健康时代”,健康产业将会拥有怎样的未来的议题,也引发了不少的关注和探讨。

大健康将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专著《财富第五波》中指出,继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技的突破,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产业。

加拿大温莎通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孟贵龙介绍,世界各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保健食品,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保健食品,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其特定生理调节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明确可靠,而且还需确知有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

与发达国家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的厂家不到100家,年产值只有16亿元。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行业已经进入了成长期,不仅厂家数增至2000多家,年产值达2800亿元,其产品特点也从最初的以滋补为主转变为多生物型和产品差异化。

2011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为了我国重点发展行业。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认为,“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对于我国把被动的‘已病才就医’模式,转变为‘未病先预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规划还指出,到2015年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企业。

目前,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15%,而在我国,其只有4%―5%。据悉,我国保健品产品年人均消费额为63.14元,约为美国的10%,成长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孟贵龙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是推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推手。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超过2亿;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43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所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势必会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2014年6月14日举行的“2014正和岛岛邻大会”上,复星集团CEO梁信军就预言,未来6到8年,大健康将会成为我国第一大行业。大多数业界人士也认为,在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面前,未来我国的健康产业将会是兆亿级的市场规模。

海洋生物产业驶入快车道

海洋中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其占地球生物物种的80%。这些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各自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和奇妙的生理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和生理活性很强的活性物质,诸如蛋白质、多糖、肽类、核酸、酶、生物碱等。

这些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医药原料。目前,已知具有药用作用的海洋生物达1556种,其中,动物1431种,藻类125种。

2013年,国务院出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

据悉,未来10年,我国也将在海洋创新药物、海洋高端生物制品、海洋功能基因产品、海洋微生物技术与产品、海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远洋和极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全面推动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6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目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过去那种常见的化学检测很难真正满足食品检测的需要。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很多方便、精确、并且节约成本的检测方法被人们发现推广,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查工作,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更快速、敏感的检测仪器,直接已经成为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生物传感集成现代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是一种新的高科技产品,它的应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生物传感器包含了现代科技技术,是一种标志性的技术,在采用传感技术领域的所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生物传感器主要是生物传感元素特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于传导的组合,并通过各种生物材料和代谢产品专门用于探测和识别的生物化学。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食品信息的测试方面,将检测和分子识别的特异性检测的元素有效结合后进入生物活性物质,产生化学和物理反应,因此使用传感器将其转换为定量,可以处理多种信号类型,然后通过电路进行处理,最终实现对测量对象的有效检测。

从结构商看,生物传感器包括识别部件和转换部件。识别部件主要是生物个体细胞、生物体分析等,转换部件主要为辅助部件,完成系统测量功能。生物传感器有很多特点,操作简单,选择性好,可重复使用,检测成本低,费用廉价。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食品安全检查非常复杂,生物传感器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检测速度和灵敏度分析,使整 个测试过程非常简单。利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的食品,其中包含几个测试操作,微生物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本身造成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的,有很多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都与微生物脱离不了关系,食品中微生物可以被生物传感器良好的监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基因芯片分析致病细菌的食物,来检测和识别各种特定的菌株,然后通过设计通用引物的方式扩张增加了细菌核糖体,直接放大和包含探测器的低密度芯片杂交,进行检查的目的,从而发现检测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食品药物残留的检测。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健康和安全观念是越来越重视,农药和兽药残留在食物中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担忧,所以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食品已成为研究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利用生物传感器,基于免疫原理的食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工作,比如用单克隆抗体蛋白的方法将其固定在压电晶体上的金电极表, 而被检测物中的莠去津所具备的吸附效果将导致石英晶体振荡频率的明显变化。因此根据频率的变化来检测的浓度测试材料,测试的下限可达到1.5ng/ml。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发现, 将莠去津固定在压电晶体上测试的下限可以达到0.025ng/ml的标准。

食品激素的检测。通常在一些肉类食物更多的积累和残留激素,采取这种激素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是主要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通过酶催化来检测食品中激素残留。国内研究检测食品中激素的残留产生了一个更显著的影响,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竞争酶免疫反应的原则设计出食物激素残留检测传感器,传感器也成为乙烯雌酚传感器。直接对酶标乙烯雌酚和抗体两者的结合率进行检测,即可得出食品当中所包含的乙烯雌酚的具体含量。

第7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记者:生物技术领域是最具活力的高科技领域。 从20世纪70年代,以DNA重组技术成功为标志的生物技术诞生后,生物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健康、植物及环境等领域。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是一个对生物技术产品有着多种潜在需求的巨大市场,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目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

王宏广:经过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正在实现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少数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生物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化工、环保、能源等重要领域,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改善环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生物产品潜在市场,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有资源、人才和潜在市场的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我国生物产业迅速崛起,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200多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及正在筹建中的生物技术园区20多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融合、酶工程等新学科新技术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用于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较之1999年增加了3倍。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99家科技园区中,有100多个均有生物技术研发的项目。我国未来5-10年,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基础生物学、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紧随信息技术之后,掀起了科技发展的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的市场总额将达2万亿人民币,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记者: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少数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那么,其产业化程度如何,是否同样处于领先水平?

王宏广: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人们通常认为的生物技术产业,多数是指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也就是生物医药产业,这一产业正在迅速崛起,总体规模还不大,而传统生物技术产业已经为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技术产业并不是一个完全新兴的产业,它是一个既传统又年轻的产业。

说他传统,是因为生物技术已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生物技术已发展成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我们容易“视而不见”,如疫苗、抗生素、维生素、啤酒、味精、酱油、醋等都是生物技术产品。如今,传统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早已成为一个具有4000多亿元产值的产业。说他年轻,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人类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从而展现了医疗、农业等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前景。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而且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工业增加什已达2000亿元人民币(包括传统生物产业及现代生物产业),其中现代生物产业的产值达600多亿元,已拥有生物技术企业270家,共批准了3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效益,仅转基因抗虫棉每年为农民至少增收50多亿元;工业生物技术产品中仅氨基酸的年销售额已逾100亿元,发酵有机酸以柠檬酸产业为主,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天然药物的市场容量近400亿元;保健品等生物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其他如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组织器官工程等都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组织器官工程、基因组研究和后基因组研究等新兴领域,目前大多还处于研究阶段,产业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没有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应该说,我国生物产业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技术产业化程度、产业规模等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但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干细胞等生物科学前沿领域,我国有着较强研究能力,为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我们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若干重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物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进入生物技术强国行列,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

加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有望用15-20年的时间内跻身世界前列。

记者: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成就十分显著,特别是我国首创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20多个国家,累计增产粮食3500多亿公斤,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超级杂交稻研究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每公顷产量突破了12吨,国际上提出的超级稻指标首先在我国实现。是不是可以说,农业生物技术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提供了技术可能?

王宏广:农业生物技术将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我提出已经五年了,并且专门请教了第一次“绿色革命”之父诺曼布勒格等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农业生物技术将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创造新肥料(生物肥料)、新农药(生物农药)、新地膜(可降解地膜)、新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将比第一次绿色革命对农业的推动力更大,影响面更广,作用时间更长,效果更持久。

全球转基因植物的应用面积在生物安全的激烈争论中迅速发展,而各国对转基因植物研究的支持力度从来就没有减少过。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ISAAA)的统计,2005年全球近20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亿公顷,近9年增长了50倍。我国转基因棉花已经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4%,每年可为农民增收70多亿元。转基因水稻、玉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转基因大豆、油菜、草、林木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400多个农作物品种进入了安全性评价阶段。我国有15亿亩不能很好利用的盐碱地,大力发展抗盐碱的植物,至少可增加1亿亩耕地,种植纤维、能源等植物,能够有效地减轻能源、木材短缺的压力。

另外,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的应用将加速动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培育出超级猪、转基因鱼、高产奶牛等新品种。我国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不断取得突破,已经进入边研究边产业化阶段,能够部分替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不仅能减少环境与食物污染,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可降解生物地膜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在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替代化学塑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而且能够大量节约进口地膜原料的费用。

记者:在医学领域,我国生物医药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医药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革命,人均寿命将进一步提高,可能使人人都变成寿星,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它为医药生物技术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宏广:是的,医药生物技术将从疾病预防、疾病诊断、药物研制、生物治疗、器官移植等方面,推进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人类寿命。

我国是世界上疫苗生产与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人均寿命已经从1949年的37岁提高到2003年的72.8岁,疫苗在预防重大传染病,增加平均寿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预防疟疾、霍乱等疾病的疫苗已经进入应用阶段,SARS疫苗、预防性艾滋病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等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疫苗的研制与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能力。

我国生物药研发与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正在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全球已能生产针对200多种疾病的500多种生物药物,使3.25亿人受益,近700个生物药正在临床试验阶段。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生产使用30多种生物药,还有150余种生物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类新药占1/3左右。生物制药正在成为新兴产业。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骨、软骨、皮肤、肌腱等近20种组织(器官)工程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或应用阶段,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将使一些疑难病、遗传病得到根除,生物芯片、基因诊断、免疫诊断等高新技术将带来病原检测与疾病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以再生医学、基因治疗为代表的第四次医学革命逐步形成。

记者:有人说,生物能源的兴起,会使生物柴油逐步取代石油,生物技术在缓解能源短缺形势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宏广:的确,全球生物质能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我国生物质能至少有相当于3个大庆的能源产出量。发展生物质能,有效利用部分生物质能,至少能够形成1个"绿色大庆",有效地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利用荒地、南方草地、盐碱地等发展生物质能,不会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目前,我国利用以陈化粮、高粱、甘蔗、甘薯生产燃料酒精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在石油价格45美元以上时,已经能够做到不需要国家补贴,只要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就能进行规模化生产。我国生物柴油生产工艺也已取得重大突破,生产成本明显下降,有望在近期实现产业化,而国外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当前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发展生物质能已经是一个战略的选择。

记者:世纪之交网络经济全面崛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技术带来了传统产业的革命性变化,生物技术也会带来传统产业的变化吗?或者说,把基因、细胞、蛋白质等与农业联系起来很自然,把这些名词与工业联系起来却比较难,您能谈谈生物技术对工业的影响吗?

王宏广: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工业化的阶段,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是资源过度消耗,大量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放,导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现代工业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地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工业生物技术将推动化学工业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是利用生物催化替代化学催化,将使纺织、造纸、皮革、化工等领域大幅度减少化学废物产出量、提高产品纯度,走出一条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化学工业中将广泛使用生物催化剂,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益,大幅度减少废物产出量、提高产品纯度;纺织工业中采用生物技术,可减少纺织品在染色和修整过程中毒性副产物的产生;造纸工业中采用生物工艺,可显著降低制备纸浆过程中毒性副产物的排出量。二是用生物质为原料替代部分化石原料,可改变化学工业对石油产品的依赖。我国化工材料的市场需求额高达5000多亿元以上,发展生物化工能够形成千亿元的生物化工产业。还可以利用玉米和大豆等生产"绿色塑料",减少石油用量。三是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研发新型食品添加剂、保鲜剂,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而发展功能食品,加速第四代食品产业的形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饲料生物技术产品将逐步替代传统的添加剂,加速饲料工业与发达国家饲料标准的接轨。

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还将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一是培育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如纤维植物、油脂植物等新品种,为工业、精细化工提供重要的原料和制剂等;二是大规模筛选和提取微生物活性物质。研制100种以上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酶抑制剂,新型人用、畜用和农用抗菌素等微生物药物,开发和生产治疗及诊断类生物制品,并实现产业化。

海洋生物产业逐步兴起,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海洋药物,形成一批海洋药物及保健品;二是从海洋生物中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三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

记者: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保罗先生预言:“推动社会发展的代表科学将由信息科学转为生物科学。” 显然,21世纪是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世纪,如果谁拥有生物经济的优势,谁就拥有综合国力的优势,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否可以说, 以生物经济为主体的第四次浪潮,将像以往三次浪潮一样,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宏广: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则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经济已经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经济正在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加速形成,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使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人类在食物、住宅、汽车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进一步的追求必然是健康、环境,以及精神享受。生物技术产业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将促进健康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幅度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推动医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现代生物技术使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生物技术将推进自公共卫生制度建立、与麻醉术、疫苗和抗生素应用之后的医学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三是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改善人类膳食水平。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环境污染,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变革。

四是创造新的生物品种,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有效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五是发展绿色能源,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全球生物质能量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生物能源将会使作物秸秆等废弃的有机物成为能源,缓解化石能源不足的危机,为石油短缺国家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找到一个较为经济的途径。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将部分替代日渐枯竭的化石燃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

六是冲击传统伦理观念。基因身份证将个人的病症、性格等方面的信息贮存在身份证上,必然会影响人的隐私权。干细胞、组织工程、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将对人传统伦理观念产生强烈冲击。

七是生物安全将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必须认识到生物技术是一柄双刃剑。SARS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战将彻底改变传统战争的方式与后果,没有对生物战剂、生物恐怖的防御与应对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生物技术的本质是获得、理解和使用包含在生活性生物体遗传材料里的信息,使其具有生产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生物技术包括遗传控制特性信息的发现和使用,并结合当前的技术能力来改变这些特性的表现形式,或培育出某些特性被增强的生物体,以减少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根据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通常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核心。

生物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包括传统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是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如天然药物、保健品、环保产业、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组织器官工程等。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最终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健康、能源和海洋等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简介: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是1983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机构,直属国家科学技术部。

第8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6-02

《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中指出要“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推行双语教学,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滨州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大力实施推广双语教学,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鼓励示范性双语教学,规范双语教学管理,确保双语教学积极、稳妥、有序开展,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适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自2009年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本文从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入手,系统阐述了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内容、实施过程及改革效果与评价。

一、开展微生物双语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微生物学是高校生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食品、医药等多学科领域,生物技术专业四大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已成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新知识体系都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在国际期刊、互联网及各种资料中。在近期公布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中,国际影响力指数前12位的期刊有10种与生物相关,并且全都是英文期刊,如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使用其进行英文翻译与写作已经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因此,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对于跟踪国内外微生物学发展前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滨州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到生成实践中。微生物双语教学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微生物双语教学对微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目前,已有关于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实践主要基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在调研各高校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微生物学校级重点课程成果,从教学素材选取、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多方面入手,围绕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结合黄蓝两区生物产业发展实际,从知识、技能、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本思路如下:

图 1 微生物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基本思路

三、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微生物教材选取与教学方式优化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为适应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选择了不同难度的英文版微生物学教材,包括《Foundation in Microbiology Basic Principle》、《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使用前者,英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使用后者。中文教材选用的是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该教材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概念严谨和“脉络分明”的特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有较好的数理化和英语基础。大一的学习中接受了《动物学》双语课程的授课,在大二上学期接受《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时已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和学科知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微生物学双语课程采用48学时教学(见表1)。

表1 微生物双语教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在微生物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编制全英文的讲义、课件和作业习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课堂语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电子课件(PPT文件)进行授课,所含信息量大,能直接明了的传达授课的主要内容。为照顾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授课教师尽量使用反映知识点的短句和简单句,避免复合句,保证大部分学生通过听课就能够记住重要的关键词和知识点,课下再花时间进行消化吸收[2]。

(二)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

微生物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实施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各国对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非常高,尤其是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虽然“双语教学”在国内各高校已经普遍推广,但是能够真正将双语用于教学的院校屈指可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外语水平尚未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高度[3]。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为了使我校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师以较快的速度完成角色转变,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鼓励青年教师到英文授课的外教课堂听课,与外籍教师探讨适用于微生物学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口语的培训,提高双语教学老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另外,在多门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中,进行课件制作、课堂讲课比赛,鼓舞老师们探索双语教学改革的热情。通过2年多的适应,微生物学教师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模式。

(三)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学习主动性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效果成正相关。例如,在英文文献的阅读和汇报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英文文献,深入钻研文献内容,并且与课堂所学知识密切联系,那么在文献汇报时,就能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够抓住重点,讲解非常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查阅与微生物相关的反映本学科科研发展动态的文献与科技报道,并且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开展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创新,全面了解微生物学领域的知识,树立微生物学学习的自信。 每学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申报的滨州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80%以上与微生物学科相关。另外,建立微生物双语课程网站,将反应微生物学科前沿的文献知识放到网站上,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将与微生物学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企业概况到网站上,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具备学以致用的精神。

(四)合理设置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同,很难期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在课程考核中采用“不断适应,逐级考核”的方式,即在双语教学期间,每个月进行一次英文试卷测试,在前两次考试中,选择简单的题型和题目,保证80%以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答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接下来的月考中逐渐增加题目类型和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英文试卷的考核,并且把每次月考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评。

四、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

通过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施,滨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外语水平、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综合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表2)。

表2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第9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1.新型药物研发

药到病除,多少年来,仅存留在人们的耳边,也是前辈们的一个梦想,虽然现代医药日新月异,但是仍然有大量疾病缺少真正有效的手段,根本做不到真正的“药到病除”,耳熟能详的艾滋病等许多病毒性疾病、中风、心血管等退行性病变,以及许多遗传性疾病,仍然是现代医学的难题,医药的真正发展不是改头换面,而是要“药到病除”。甚至有一些现代的经典的药物,也在与微生物的斗争中,疲于应付。面对不断变异的细菌,使得药物的研发能力出现疲软状态,只能在功效上画蛇添足,生物技术的充分应用,让药性更加个性化,相信在未来,靶向性药物,纳米药物将成为药物研究过程中重要的载体,而与传统的药物结合,共同构成真正强有力的治疗工具,我们很是期待!

2.组织工程与器官移植

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细胞工程这四大工程。这些生物组织都随着干细胞的技术快速发展,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新的组织形态,比如,人类目前已经能对某些细胞的分化方向进行人工控制,使得人类对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期待得到空前的提高。生物技术已经挽救了不少绝症患者,当然,目前的技术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新的技术,如三维组织培养,定向分化技术使得人类能够在体外复制出一些简单的组织.对于复杂的组织和器官,相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仍然有可能成为现实。

3.生物酶学工程

细菌是人类的朋友,生命力非常顽强,微生物的生命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如强酸,强碱,高温,极低温,强辐射,高重金属等条件下很好地生存,如果通过生物酶学工程,改变组织结构,通过人工的诱变措施,“制造”出许多具有特殊能力的菌种,通过器官移植,为人类造福。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无用”的物质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从而在生物冶金,生物炼油,生物清除垃圾,为新能源奠定一定的基础;也能将许多人类难以转化的产品进行轻易转化,如某些酶可以将纤维素直接转化为糖,能够高效率产生一些难以得到的生物制品。并且在制药,药理调制中得以大现身手,在食品工业中也广泛应用。

4.分子育种与生态农业

农业是关系到民生问题,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最近几年,全球正面临粮食的危机,如何能够让粮食增产,提高粮食品质是摆在科研专家面前的难题,同时,如何开发高产,高营养,抗病虫害,抗恶劣环境的优良作物,成为全球的关注的焦点。通过资料分析,目前在育种方面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传统育种模式与分子育种模式。其中分子育种模式正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从科研成果来看,逐步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并且不断被民众接受。最主要的是转基因作物,目前转基因作物在全球不断扩散,部分也逐步成为主流产品。任何改变都需要过程,需要很多的产品配合,某一种人类需求变为现实,其它产品跟不上的话,也是对新技术的一种伤害,所以,在推出一种新的技术产物的时候,希望我们可以有相关产品作为协助,避免一种恐慌,生命是需要延续,更需要维护。

二、生物技术将要改变的事情

1.新型生物环保技术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是一个国际议题,确实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在看来,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生物技术在其它方面取得的成绩,生物科技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会扮演一些重要的角色。我们希望新的技术可以对现有的污染起到改善作用,同时不希望产生一种新的污染问题。让环境污染不再是传统的粉尘污染这么简单,把包括粉尘、重金属等无机物、有机物、环境激素等对生态体系的破坏降到最低,通过生物科技,在生态修复,有机物降解,粉尘净化,水中磷清除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从而可以对气候变暖等问题上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生物能源

能源问题是一个人类生存的问题,虽然祖先给我们留下很多我们享用的能源,但是传统的能源终究有枯竭的一天,需要我们在利用传统能源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技术为后人留下一定的能源保障,或者我们可以开发新型能源,让新型的、低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人类的希望。生物能源不仅仅是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如拮杆,一些高含油量的作物(如油桐),生产柴油,乙醇等能源;同时生物技术还能在其它能源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沼气能源的利用等等。相信,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替代能源不久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财富,而这些能源的产生都不会离开生物技术这个载体,它可能会扮演一些重要的角色。

3.智能机器人与DNA计算机

因为切割的DNA并不能直接进入到细菌等宿主细胞中,需要通过合适载体才可能转入到宿主细胞中,并随宿主细胞繁殖而复制。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而生物科学在计算机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如DNA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高智能的机器人。象DNA计算机,在未来十年,有可能成为现实,高智能机器人,在20年后,有望走到大量的用户家庭中,成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这些新的技术将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另外高性能的计算机,还能实现许多现在不能实现的功能,如虚拟世界的模拟,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测等。

4.人工生命的延续

微生物的进化速度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各类病毒,细菌迅速变异已给人类和动物带来致命的危胁.而人类自身仍在加剧这些危胁,因为人类现在可以人工合成一些简单的生命.相信,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会合成一些较为复杂的低等微生物,那么,这些新的技术会不会成为人类生命的延续呢?人工生命是福是祸,只有等到出现以后,我们才知道这一切。现实总要来的,总要去面对的,我们为这个现实的实现努力吧!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