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知识群;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72-02

案例教学是1870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的。案例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地理学科也已得到应用。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许多老师明显地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感到迷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仅对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选取实施的原则

地理案例的选编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地理案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原则

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取案例时,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相关地理事件,因此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同时案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新奇的,应该恰当地联系热点问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有关地理的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要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2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地理教学案例,从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使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提供的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一般教师会把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实例作为例子讲述给学生,如果把这个例子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案例的突出特征,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地理教学案例。

3情境性和可读性原则

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可读性强的地理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因为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案例必须精选。那

种“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如果只在素材和内容上引入案例,而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沿袭传统模式,必然进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讲”和“授”变得不再重要,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1)开放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因为多数情况下,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之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解决方略。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辨,另一方面自己要积极思索,运用“知识群”的相应理论,就学生观点进行研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2)学生自主学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采用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能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看到其内在的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3)问题的探究。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规律的方法。在地理案例教学时,应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在呈现时机上,地理案例可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前或中间呈现。不同的地理内容可选用不同的时间和方式。

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再次,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地理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对于部分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案例,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分析评价报告。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知识群”体系的基本原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要强求和教师思路的一致。即使是对基本理论有所突破,只要其思想符合人类思维规律并自成逻辑,能自圆其说,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比一些具体的所谓知识要重要得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进而形成今后的工作习惯和人生哲学。

四、案例教学考核的实施

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集中于期末。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就是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至于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评价中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以学生平时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为主,包括案例分析阅读资料等准备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发言过程、神态及表现、观点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

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通常过于注重“静态测试”,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学生看重对各“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理解。这样往往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业评价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因此,必须对这种静态测试方法进行改革,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使用案例教学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因为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所以可以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静态题占50%,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动态题占50%或更大的比重,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甚至也可设计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知识群”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形式可依据各门地理课程的具体情况,既可闭卷考试,也可开卷考试;既可笔试,也可口试或实际操作。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的结合,促使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由死记硬背的机器回归到具有灵性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总之,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地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更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学生

一、什么是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就是课前将教师设计好的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者于一体的学案先行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提前预习教材,对教材有总体的的了解掌握,并把导学案中的预习案的内容给填充完成,课上,同学们通过探究案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如何设计导学案

(一)、指导思想

“导学案”教学模式很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新课改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而是探讨保证教学质量的良好方法和途径。而“导学案”正是实现了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教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因为参与了学习,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主要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了解、识记、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另外还要然给学生明确每课的重难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有收有放。

2、预习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同时基础知识也是整个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而对于基本知识点,则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空白处填写好基本知识,并在课本上进行勾画,以此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知识关键词等的掌握,如必修一第一课中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通过课堂教学证明,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因为现在教材是“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为了加强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再编写“导学案”时,教师也应吸收其他版本的优点,紧扣课标,厚积薄发,整合教材,设计出更优秀的教学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最后是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并由学生自己写出思维导图,有利于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形成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知识升华。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老师设计一些升华本节课内容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这些问题普遍特点是跨度大,思维含量高,往往会涉及全课,或者跨章越节,也有可能会通过提供的史料来设计一些问题。例如探究分封制的特点时:提供如下史料:

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注:姬姓为周王姓氏]

――[战国]荀况《荀子・儒效》

史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据史料一说明,西周分封的对象有什么特点?(2).据史料二说明,西周时期的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进而由学生们讨论归纳:分封制的四大特点。这样使学生能积极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又培养了他们思考,辩论,综合概括的能力,很快掌握知识点。同时在讲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问题,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课堂设计成为一个法庭: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这个小案例的设计,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翻书,思考,辩论,兴趣盎然。并很快将枯燥简单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并很快掌握,而且牢固的记住了。

4、当堂检测,课后训练。巩固练习是对一节课知识的以此检验,它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材料题等形式,对于训练题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既要对基础知识检验,又要训练基本的历史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张开,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5、学习心得。导学案最后,要给学生留出学生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利于学生自我调节和提高。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习能力有了可靠的保证。并且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热情参与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全、崔永、吴刚平

第3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一)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习的地理知识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学生要想针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展开自主讨论就必须要具备相对应的地理知识,必须要了解解决这一案例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才能够展开案例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于课本内容的了解与巩固,更要理解课本知识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哪些,其内在含义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课题,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对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以及有利与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认识到工业的布局,通过对于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巩固了地理知识。

(二)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要对问题自己理解,培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不同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因为地理课堂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案例分析都是对于社会上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得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

二、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展示案例,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展示案例就是在课前教师将整个课堂引入到主题中,利用对媒体设备将本堂课所要讨论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再将本堂课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需要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引入到整个案例分析中去。

(二)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

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教师对于案例分析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这节课的主体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难题。仍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2.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案例分析。

(三)开展案例讨论,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案例分析的问题后,学生就要开始对于案例进行分析,讲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对于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成果,在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进行案例总结,巩固知识

通过讨论,每个小组会总结出不同的结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出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哪些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在租出本堂课的总结工作,让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深的巩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要层次化

导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化。如何做到问题层次化?即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如我在设计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这份导学案时,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层次的学生认真看书即可得到答案。紧接着我又设置了问题:“‘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看书后思考分析得出答案。之后,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何重大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老师给出相应的辅助材料,结合历史与现实因素去分析,要领悟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目的才行,这个问题对于我校的优等生来说也需要些时间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结论。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使优秀的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情境化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编写导学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情境化。如何做到问题情境化?即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主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还以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为例,我在设计这份导学案时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学案中的课前导读部分,我引用了元老于右任的诗《望大陆》,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乡之情,接着设置悬念问题:“于右任为什么思念家乡却至死也没能回到家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针对台湾的统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方针和政策呢?”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为后面分析的有利因素埋下了伏笔。

三、导学案设计中要注重体现所教内容的知识结构

“353学案导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知识问题化,但却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个弊端,即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通篇学案在形式上是由一个个的问题组成,很容易造成知识的支离破碎,没有体系。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注意两个环节。第一,导学案在整个教学内容问题设置前,都先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个新内容,必须首先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掌握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完成学案中有关本节课每个子目的知识填空并创建知识树,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第二,问题在布局上要能体现知识结构。导学案尽管是由多个问题组成,但只要注意问题的安排,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就会避免问题的重复与堆砌。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在导学案设计中我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惯用的表达知识结构的方法,即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方针;三统一之路――港澳回归;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在这四个标题下都有相应的历史材料以供学生分析思考相应的问题。这样,既能做到导学案知识问题化的要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之间又能体现本课知识结构的整体建构,解决了学生对学案知识感到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困惑。

四、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史料或历史材料,从而对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近几年新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即创设新情境,给出新材料,要求学生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校“353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正好能够发挥这一优势,突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不论是影响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我都给出相应的历史材料,或文字或图片,或一些视频资料,而不是干巴巴的问题,使学生能有的放矢、有话可说。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训练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找到了学习历史的途径,也适应了新高考的要求。

第5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纵观近几年高考、 不难发现、 无论是地理单科试卷还是文科综合测试卷、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自主命题卷、 在大部分主观试题的命题形式上都体现了“案例导原理” 或“案例导理论的特点、 即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或案例、 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 地理原理或规律来分析解决教材中未曾出现的实际问题。 这里,举两个例子。 ①2004 年上海单科试卷主观题中的第七大题、 通过提供冰岛的一段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该国的相关区域特征(包括冰岛的地理位置、地形、岩石成因类型、气候、洋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旅游业发展条件、主要城市和能源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②2004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沿海和安徽等地区卷”的第 36 题、通过提供中亚平原地区 20 世纪 60 年代频发沙尘暴(“白风暴”)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该地区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及影响因素、外力侵蚀作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结果及形成过程和机理等。 因此,从高考的上述命题形式及其反映出来的命题意图看,重视地理案例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学生在高考中很难具备这种较高层次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此外,依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和《选修》教材)乃至即将全面实施的与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实验教材中,“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也是可行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根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高一(必修)下册和高二、高三选修教材中,“原理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提供一种情境,至于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去创造。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就现行教材高一下册《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节中分析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地理案例教学。

    1、呈现地理案例

    首先、在上课之前、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提供的上海港背景素材、确定所要讨论的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可预先把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生动描述,并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或网络环境方式呈现背景材料,模拟再现实际情境。

    补充:上海港区位案例相关材料

    已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入海之咽喉,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同时又处于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交汇点。 上海港地理位置适中,腹地经济发达。 上海港最突出的地理优势是水上交通便利、水陆相连,江海相连。

    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着名大港口之一。 2000年以来,货物吞吐量突破 2 亿吨大关(位居世界前列),上海物资总量的 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口物资的99%都通过上海港。可见,上海港在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港的管辖范围包括长江口、黄浦江水域和杭州湾北岸水域,港区总面积达3600km2。 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现有万吨级泊位 70 个、黄浦江航道水深约为 8—10m。

    讨论问题设计如下:

    ①阅读课本“图7.15上海港位置”。找出上海港的位置,观察其主要港区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说上海港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②上海港所处地区属于何种地貌,这种地貌对港口建设有何优缺点?③长江和黄浦江为上海港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④为什么上海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其有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⑤什么是经济腹地?上海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有何促进作用?⑥上海市经济发展对港口建设和发展起什么作用?⑦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⑧对比上海港,鹿特丹港有哪些区位优势?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1)在简单介绍港口建设的历史及我国海洋运输概况后,引入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建设,首先呈现中国政区图及上海港补充材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两方面了解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然后围绕小组合作、现场抢答等形式展开问题讨论。

    (2) 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得出上海港地处长江口与黄浦江交汇处,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东临东海,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

    (3) 结合案例材料有关数据讨论长江三角洲地貌对港口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容易淤塞航道),以及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为港口提供淡水,并保证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抛锚所需的空间)。

    (4)呈现“上海港的经济腹地”示意图,联系《4.3 海洋资源(二)》一节中有关港口建设、经济腹地及配套设施等内容,分析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通过比较长江流域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说明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联系《5.6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宝钢原料运入、产品运出与上海港交通运输条件的关系,讨论上海港依托上海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外贸基地,对港口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讨论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由于黄浦江的阻隔,交通不便所致。

    (6)最后让学生对比上海港和鹿特丹港、讨论鹿特丹港有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海港更广阔、更发达等区位优势。

    3、总结点评地理案例

第6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超重和失重》

新课改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在不断研究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有效探索自然,提高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习效率”。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效教学,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地讲解内容,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不高,参与意识很差。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各种思考题、讨论题,不能使学生在题海中不断挣扎,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不断研究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高考进行的,教学评价完全依赖于高考成绩,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现代教学理念缺失。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很努力地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研究高考热点问题,对于高考的常见题型烂熟于心,他们的脑海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高考试题。教师信手拈来,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说,这些教师都是很优秀的,在学生眼中,他们是天才教授,是教学名师。但是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听讲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就会发现,在课堂上,这些教师好像是权威,是所有学生仰视的对象,学生对他们言听计从,认真地跟着教师走,听高考题,做高考题,课下,学生又埋入题海,不停做题,不停参加形式各异的模拟考试,学得很累,但在高考中却有很多学生名落孙山,不能考入理想的院校。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有缺失,只是一味地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做练习,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很差,不能认真研究物理规律,在盲目听讲做题的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创造能力被埋没,兴趣、爱好和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的精神被剥夺。在高考形式内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各种创新题型在高考试题不断出现,学生就很难有效应对高考,学生的成绩和努力并不成正比关系,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技能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讲解各种知识点,使学生有效思考,对学生进行积极启发,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技能,并能够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性的应用。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教学技能是相对单一的,尤其是对于刚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很少考虑到教学技能的有效应用问题,在教学中一味地应用讲解法解决问题,教学技能单一,甚至出现所用教学技能与所讲授知识点不匹配的情况,教学效果就受到极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展示技能、变化技能、论说技能、反馈技能等,教师合理选用教学技能,才能获得教学的有效发展。

二、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把自然事件中的部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效发展物理素养。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验技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有效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具有发言权和动手实验的权利,培养物理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科学探究态度,形成积极心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这对于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以《超重和失重》为例探究案例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各种技能、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认识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践行。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于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如下探究:

1.引入试验案例,教师做实验演示,学生做分组实验。

教师可以先通过引入两组实验案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案例1:一个在侧面靠底部开一小孔的塑料瓶,用手按住小孔,装入适量的水。当瓶子处于静止在状态时,放开手指,谁就从小孔流出来。当手放开时,让瓶子从高出自由落下,当瓶子在下落的过程中,水并没有从小孔中流出。

生活实例2:一个重锤上绑上一根细线,慢慢拉起细线,细线能够承受住重锤的重量,但如果在此时让重锤做向上的加速运动,细线立即就断了。

教师演示实验内容后,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内容如下:

弹簧秤上挂上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钩码所承受的重力;当突然向上拉弹簧秤时,使钩码向上做加速运动,弹簧秤读数大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使钩码向下做加速运用时,弹簧秤读数小于钩码所受重力;当放开手时,弹簧秤和钩码做自由下落,弹簧秤读数为零。

2.针对实验案例,开展小组讨论活动。

在教师试验和学生实验后,学生好奇心都能得到有效调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刚刚师生做的三个实验做探究分析,学生讨论后,推出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研究问题。当思维受阻时,他们会积极地通过学习课本内容的方式寻求答案,学习讨论之后,需要形成共性答案,共同撰写实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

3.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

在小组代表对本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陈述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全班之间对各小组的陈述情况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扮演好“主持人”角色,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是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个考核体系,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勇于表现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以此方式调动全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在班级讨论中,教师要防止个别善言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即使遇到物理天才,也要使之注意发言的时间,尽量通过问题引导大多数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之间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有效讨论,全班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就本节教学而言,通过充分讨论要能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做自由落体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实施案例教学。教师要重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有效积累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使物理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

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化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中化学 第四章第二节“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具体加以论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氯气的性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自BTV-7生活频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主持人报道说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厕所时使用了84消毒液,但还嫌不够干净,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造成主妇中毒,送往医院急救。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2.2设疑问难――引发思考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含硫酸)不能混合使用?随后围绕问题教师利用以下自制仪器,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四周的五个孔内分别放入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8滴氢氧化钠溶液、4滴硝酸银溶液,然后在中间的大孔内快速滴入8滴84消毒液和6滴稀硫酸,立刻将盒盖盖上。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努力发现其中的奥秘。

2.3指导探究――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即“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修正、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4班级交流――归纳整合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时,针对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

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氯气的性质。

第8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教学模式起于学案的编制。如何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思维,学案的编制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导学案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按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时的内容、时间的把握上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学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双基”内容的课时,设计时要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建立过程、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应用方法、单位等体现出来;在学习技能上,通过学案指导学生从相关信息中抽取知识点及关键词,找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练习侧重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对实验探究为内容的课时,学案编写时侧重通过学生预习,弄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要观察的现象、实验注意事项、数据的处理等,练习侧重于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使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二)导学案结构体现认识规律。导学案从结构上应包含以下板块:①课前预习引导板块;②归纳整理知识板块;③检查学习效果板块;④学生自学的疑问板块;⑤评价板块。上述板块反映了认知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从而使“导学案”表现出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三)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及作用

1. 课前预习的引导部分要详细列出要求课前阅读的书目、页码,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及阅读后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或习题,使学生明确任务和目标,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使预习在主线上有目的地进行。

2. 知识的概括和梳理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在“导学案”上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概括、整理、归纳,理清内容的逻辑关系和脉络,完成对该节知识的建构,并将梳理的知识按逻辑关系书写于学案规定的留白处,可以节省学生抄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思考。

3. 针对性较强的练习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练习的编写要针对本节的内容和层次,采用填空、选择题的形式,课堂及时检查,及时反馈,是教师把握课堂效果的主要武器。练习难度起点要低,要求包含部分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认真预习之后就能做,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主动预习的台阶。然后循序渐进,让练习难度有层次感,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4. 学生自学产生的疑问要及时记录,以免忘记,有的疑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可以解答,解决不了的就要提出,等待教师点拨。

5. 评价板块要设计有效的量规和检查表。检查表可以让学生根据量规来了解教学目标、技能培养目标,根据描述语知道等级层次要求,使之自主学习、交流等各种学习活动有规可循,同时也是自我反思的依据,是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依据。量规和检查表要视教学目标及时调整。

(四)控制学案的篇幅。导学案的内容不宜太多,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展示,质疑与析疑、课后的作业、反思及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编制过多习题而使学案变成习题集,让物理学习负担极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只有精选内容,才能使学案集预习、课堂笔记、作业于一体,真正做到低负担高效率。

二、“导学案”的实施

(一)要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内组员基础不能相差太远,这样才能让整个小组活动易于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而不是由部分学生包揽学习活动。科学的分组使各小组实力上旗鼓相当,形成良性而有效的竞争机制,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措施,就能让全班形成力争上游的局面。可见合理分组、形成小组的学习动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导学案”课堂模式成效大小的关键。

(二)形成固定的学习节奏

第一步,课前自主学习,给予自我评价。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按学案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本上的内容,梳理知识,书写在指定位置,在备注处列出不理解的词句,需要别人帮助的问题,并对应学案上的评价方案对自主学习予以评价。

第二步,小组合作,互助研讨,给予小组评价。课堂的前10分钟,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各位同学学案上知识梳理的优缺点、互相核对习题答案,互相解答同学的疑问,并将无法解决的疑问列出来,并由小组成员给予小组评价。

第三步,课堂展示,给予教师评价。由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或解题方法。由于学生展示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下一步的教学和学案的改编提供了事实依据,并可以作出形成性评价。

第四步,质疑与析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予形成性评价。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解答疑问,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留待教师讲解本节知识后再思考解析,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予以形成性评价。

第五步,教师点拨。教师可以就课堂展示环节中,发现学生的认知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偏差,知识建构中存在的衔接问题,予以纠正点拨;也可以就质疑与析疑环节中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欠佳的问题予以点拨;亦可以就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课堂学习情绪上的点拨;还可以就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或是引导学生用前知解决后疑的学法点拨。因为课上有些学情课前不可预知,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观察能力、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的能力,随时根据前四步调整教师的点拨,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9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安全教育;有效策略

引言

高中物理课程是观察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实施其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在现今的一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仍是以老师为主,仍是重视物理的理论知识的填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忽视了学生物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究其因,主要是部分老师认为学生自己去做相关的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存有安全隐患;另外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他们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他们在进行物理实验或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引起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不但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还能给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伤害。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现今各个学校对安全教育已经提升到了“一级战备”地位,成了学校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关系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方面面。对此,这些老师看起来在思想上已经重视,可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仅仅滞留表面,这种做法是不妥的。笔者认为:为了学生的发展,在高中物理教学时,我们应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安全错误,规范他们物理实验的操作习惯和行为,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课改也与时俱进,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也成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与学的质量不但体现在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上,而且体现在物理教学的安全性上。物理实验和操作是学生获得体验、习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但在物理实验与操作中,学生实验的规范性、操作的有序性等直接影响到实验是否成功,是否安全。就此,很多学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清楚,虽然他们有着探究知识的冲动,他们敢做,但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触电、爆炸等安全事故,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伤害,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健康,严重的时候还能造成火灾,如此伤害的面积更大、更危险。所以,将安全教育有形地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之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事实证明:也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相关的安全保护措施的培训,才能使他们懂得如何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知晓如何应急,从而确保学生安全获得物理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的策略

安全重于泰山,加之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不成熟遇事不冷静易冲动,所以,安全教育应作为我们高中物理教学中一项基本、常态的内容,这也是人才教育的根本保障,应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高中物理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落实安全教育,让学生始终把安全牢记在心。1.切实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安全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特别是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和落实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不足、不够,进而给物理教学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应该增强教师自己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同时向学生传播科学的安全常识和知识、规范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各种行为。比如在教学“测定金属电阻率”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在课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电的危险性,对有关测定金属电阻率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和事项做详尽的说明。接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视频展播“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的操作步骤,展播不规范的实验操作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事故和后果,增强学生在物理操作实践中的安全意识,使他们牢记安全操作的规范并落实在行动中。2.教师应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紧绷安全这根“弦”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极少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而忘记了师德规范,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如体罚学生、言语打击学生,使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导致了一些好面子和自尊心强的学生干出蠢事和傻事。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必须明确物理教师课内外的安全职责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检测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的落实情况,要求教师坚决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去讽刺和挖苦学生;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尤其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得离开岗位,在安全问题上多长一个“心眼”,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好排除工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具体的高中教学中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首先,按照要求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对实验所需的药品、器材等做好课前检测,同时自己先进行实验,做好安全问题应急预案,确保劣质、已损的器材不进入课堂。其次,作为教师必须对实验的内容、步骤进行整理;课中,在学生实验前,详细讲述和演示操作的步骤,同时提出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不要接触一些低压的带电体,不要接近高压的带电体,坚决不能可以用身体触及带电电器的损害处和处,不用湿手接触电开关,告知他们应急的预案,要求学生进行复述;课中,在学生实验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实验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全程监控,发现不良苗头,及时纠正,确保学生的学习和身体的安全。3.营造安全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高中物理,它是一种应用型的课程,物理的问题是贯穿教学全程的主线。高中物理实施问题教学法,其根本宗旨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它依靠大量的物理实验。有关实验的安全,除了教师的教导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环境育人”,良好的安全环境和氛围也是开展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把学生置身于安全教育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保证物理教学的安全和质量,使学生在安全的课堂习得知识。比如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张贴安全提示语、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安全事故是如何逃生等。再如,在相关知识的教学时,一定要预先置留安全的时空等,如教学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时,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这需要足够的空间,否则容易受伤。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给学生作安全方面的讲座,进而为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保驾护航。

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特别是物理实验操作,我们一定要将安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物理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学生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安全知识,提升他们自我防范的能力,规范他们的学习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高菊杰.寓安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J].中学物理,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