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国际经济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经济与管理

第1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建议

1 关于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从1978年以来,因为遇到市场措施的作用,国内的经济前进表现了飞速前进的状态,尤其是投资多、高货币供应为特征的粗放样式的经济前进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经济在短时间内的飞速前进,不过这里包括的经济制度不安稳的要素慢慢推动了物价的浮动,致使通货膨胀的出现。因为国内从计划经济制度到市场经济制度改变的时间不长,经济前进局面处在我国正在朝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每项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健全,这里包括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明显,所以针对形成的通货膨胀,我们不可以单纯的觉得是货币现象,而是很多要素一起导致的。所以,在国内预防通货膨胀不可以仅仅凭借紧缩货币对策,提升利率,遏制物价乃至事与愿违,增加了流动性过剩,开展宏观调控,思考财务、货币对策,国民收入配置对策等,特别是增强每项对策之间的互相融合,防止中间存在矛盾。因为各个国家经济关系十分紧密,国际经济局面的改变对我国经济存在关键作用,汇率对策也是不容轻视的。

经过企业检验表明,在操做的变量状况下,提供货币、经济增加以及通货膨胀在百分之五的明显水准下都是相对平稳的,这表明其中具有调整的联系,也能够说货币供给以及通货膨胀,经济增加以及通货膨胀间具有着长时间内平衡的联系,货币供给以及经济增加长时间内对通货膨胀产生作用。所以,国内避免通货膨胀的存在一定要使用它们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一直过快增加、货币一直快速供给的环境下,必须要使用相关的手段抑制通货膨胀,不可以单纯的关注经济增加而轻视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十分注意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改变,清楚商品价格变动的构造以及范畴。因为每个国家制定的价格指数以及产品和服务类型都是不一样的,使用这种指标能够折射出每个国家存在的通货膨胀情况,所以,政府经济管制机构一定要增强商品价格指数的合理制定,同时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让这个指标可以折射出国内真实的物价活动情况。

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拥有着习惯性,只要出现就会持续增加,代表着通货膨胀不可能会立即根除,而且经济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也有着比较久的迟延性,就是其对商品价格作用是长久的,这些都代表着反通胀对策的拟定以及执行都是长期的,不可能立即就实现。全球很多地区在反通胀对策的拟定上都具有着较大的争议,有的重视货币对策,有的重视财政对策,有的重视汇率对策,这些对策中存在着不一样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最关键的缘由是通胀对每个国家带来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过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在争取全面的适宜的处置方法。就是由于不一样的对策间存在冲突以及相互抵消的情况,因此对策的运用中必须要搞好每一个部分的解析以及均衡,以便可以最好的施展每项政策的用途。

2 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建议

当控制住其他的动量的时候,经济的增长对于通货膨胀来说就有很重要的影响,比货币还要显著,所以在中国更好的抑制和抵御通货膨胀,就需要做好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的通过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减少对于国外资金的依赖,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外贸的危机和减低对于国际市场的过分依靠,从而减少发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提升国家内部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拉动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这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断的向下游传递,最终引起与人民的、燃料、原材料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铁矿砂、氧化铝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的背景下,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产业构造上,一定要冲破当前工业投资过多,农业以及服务业投资不多的形式,科学建设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关注滞后产业以及经济落后等发展,进而防止国家经济各个机构发展比例不当的情况,降低价格不稳定的危害。

3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做好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革新

经济增加形式的转变,经济构造的调节并不是一天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可能需要很多年或者更久的奋斗,所以搞好行革部分的管制是现在很好的一个对策,这样能够经过领导者短时间的行为对经济出现长久的发展转变的作用,这就必须使每项制度上搞好经济的前进改变政策,搞好政府的管制作业,提升政府服务于人民的思想,为人民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风险。

3.2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消灭垄断

市场自身的调节可以维护市场的秩序,但是因为垄断的出现造成可市场不公平的竞争,一些企业只要通过垄断就可以提升经济效益,那么自然就不会靠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来获得效益。所以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优化资源的配置,消灭垄断,这样才可以保证市场经济有序的进行,促进企业水平的提高。

3.3 最好从引进资金到引进智力资源的转变

经济增加形式的改变,单位资质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最后都是凭借人才,因此对单位来说要持续增强对人才的教育,搞好人力资源的分配,这就必须高效持续的创新,更好的教育出高品质、高技能符合范围所需的人才,虽然现在的局面来讲还是要很长时间,不过如果着眼于全球,从外引进人才,不止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以及资金,增强人才的引入才能够更深入的推动经济局势的改变,降低对世界的依靠,推动人力资源的累积,进而推动单位为我国经济的前进供应更好的服务,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

3.4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

首先,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权的财政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改变“一刀切”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工业的集聚、集中。其次,降低广义税收负担水平,减少政府自身利益,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再次,落实鼓励企业研究发展的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如

允许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高新技术企业减税、自主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奖励或资助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助企业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建立扶助资金和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俊祥.对资源环境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

[2]丁四保.可持续发展成本及其在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应用[J]. 中国软科学,2005.

第2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5-0044-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发挥本国优势,构建本国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

一、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界定

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是在国际贸易竞争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强弱,是其经济条件、资源禀赋、政府管理、科技进步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就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而言,每一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谈论国际贸易竞争力,是很难清楚地区分出决定一个国家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并难以准确、具体地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的高低。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揭示能够使一个国家保持长期、强劲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揭示国际贸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经济主体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在竞争中能够保持持续优势的资源、能力和制度。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针对企业的竞争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家作为竞争主体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从国家层面上研究核心竞争力,发现使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优势的因素也就日益重要起来。那么,什么是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呢?本文认为,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竞争过程中,能够维持其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并使其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构成上,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构成因素,即表现层因素和资源层因素。表现层是指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素。资源层是指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资源因素和表现因素的结合最终形成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由一国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地位的因素有许多。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科技发展、文化环境等等,都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作为一个决定国家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要素资源,它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独特性。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难以为其他竞争者所模仿的能力。一项可以合格地定义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占有、转移和模仿,从而为该国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2)基础性。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它延伸和拓展到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各个竞争环节的成败与否并对国际贸易竞争产生深远影响,维系国际贸易整个过程的运行发展。(3)动态性。一个国家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着时间推移、环境演变而变化,并使该国在国际贸易中不断保持竞争优势。(4)价值性。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作为核心能力的要素应该能够使一个国家比对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等方面做得更好,即该因素能使该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具备更强的渗透和占有能力。

国际贸易竞争核心能力的提出与发展对于深化认识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引导人们去分析在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众多复杂因素中,能够使一个国家保持持续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把握住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问题,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赶上发达国家。

二、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比较优势理论是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其后的要素禀赋理论只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新理论”则是在分析中加入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现实的因素,使国际贸易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它们都没有超出比较成本的分析方法。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只要各国遵循比较成本原则从事分工,就都能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各国不存在利益的冲突。

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形势的发展变化,它们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示出来。当代国际贸易竞争的一个主导趋势是,科学技术等知识型要素在竞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传统要素的地位下降。不断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产生了一大批资源节约型技术,降低了传统生产要素在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竞争优势是很脆弱的,单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的要素禀赋是难以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实现持久竞争优势的。

笔者认为,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应当将贸易竞争优势放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其国际贸易竞争力,构建核心贸易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由一国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来体现。因此,本文从技术创新与产品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企业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产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最微观层次的组成部分 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基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同质商品的生产上由低成本所带来的低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由商品异质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产品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是和技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技术创新在提高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降低产品成本,使其获得成本优势。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生产活动中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并能够显著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实现产品的核心价值,获得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在塑造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还表现在其扩展性,也就是说技术创新不仅能为单一产品市场提供保证,而且还能根据核心技术原理和相关产品的关联性开发出一系列产品,从而突破原有狭窄的市场空间限制,在许多相关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2、企业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且难以为其他企业获得或模仿的能力技术创新对培育企业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产品,改善国际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企业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产品来实现,而是否能够向国际市场提供功能价格比良好的核心产品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产品是核心技术的物质载体和市场体现,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以此为载体和基础,开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才能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技术创新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性。企业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价值创造性,即实现顾客所关注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等。而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企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改进和更新服务,可以改善劳动投入质量和资本投入质量,节约原材料消耗,用更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产品价值并获得竞争优势。

3、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产业内产品、企业竞争力的有机总和,属于中观层次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出口产业结构的内容,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是什么,这些产业具不具备国际贸易竞争力。而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转换和高级化是直接依赖于技术创新及相应的技术进步。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并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势头。从产品技术结构比重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高技术产品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不到2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接近1/3。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另一方面,将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新兴和主导产业,从而确保本国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上述技术创新与产品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产业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胜,必须进行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形成自己的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上述对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深入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下面进一步对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验证上述理论研究。

为了检验技术变化对贸易行为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有关对外贸易额增长的模型并对包括技术变量的各种因素予以检验。在检验模型中,包括如下变量:贸易额、劳动成本、汇率、技术水平、价格。本模型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即选择一个时期计算贸易比重的变化,然后再计算决定变量的变化,最后分析回归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经验来讲,一国的技术创新发展水平越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因而国际贸易发展越快,我们第一个假设是贸易增长率和技术创新发展成正相关关系。汇率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表现在它对出口相对价格的影响上,汇率上升,本币升值,那么,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会相对上升,从而减少出口;第二个假设是对外贸易增长和汇率成负相关关系。劳动力价格上升会提高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价格,进而会影响出口;第三个假设是对外贸易增长和劳动力价格成负相关关系。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讲,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是负相关;第四个假设是对外贸易增长和价格水平呈现负相关。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以Cobb-Douglas函数为分析起点,建立如下模型:

Y=RαCβWγPδ

对模型进一步取对数,得:

Log(Y)=αLog(R)+βLog(C)+γLog(W)+δLog(P)

其中,Y表示贸易增长率,R表示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用研发经费增长率表示),C表示汇率变化,W表示工资增长率,P表示价格增长。α、β、γ、δ分别为相关弹性系数。

本文的数据是根据《国际经济年鉴》的有关数据计算得来,如下表:

在实际建立模型过程中,由于经济变量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因此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偏、非一致的。虽然截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有偏的问题,但估计量依旧会出现非一致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广义矩阵估计法(GMM)进行回归分析。从而使估计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差距达到最小,且同时处理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问题。

上表的说明:第一,研发经费、货币汇率及工资水平的回归结果支持我们的最初假设,虽然从弹性上看,汇率变动对贸易的拉动作用要比研发投入变动的拉动作用大,但通过本币贬值而推动出口的办法是以邻为壑,且容易为他国所仿效,最终引起国际贸易秩序的混乱,因此,这是世界各国越来越不倾向于使用的措施。研发经费的弹性系数大于货币水平的弹性系数,表明其对贸易的拉动作用也相应的要大。第二,价格指数和贸易额的回归结果与我们的最初假设是矛盾的,它和贸易额成正相关关系。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这也是符合当今国际贸易发展变化趋势的。现今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高科技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附加值,虽然许多高新产品价格相应较高,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十分强大,而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技术创新的作用。

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发现,一些传统的影响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如:区位因素、劳动力成本的作用已经减弱,而技术创新在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模型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关于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第3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我国工程造价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形成、80年代完善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按照预算定额及其配套的计价依据已经难以满足建设市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其暴露的缺陷一览无余。依靠国家行政指令硬性规定的建设工程造价,不仅违背经济规律,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的原则。近些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工程投资的要求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而我国传统的做法在客观上造成轻决策、轻经济、重技术、先建设、后算账的后果。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经济观念和造价控制意识淡薄,使得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于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长期难以实现。

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

(一)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

投资估算是一个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也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进行投资估算时要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合理。投资估算或设计标准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就会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要做到合理控制造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推行设计招标。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尽量将工程主体及配套的维护、绿化等均放在一起进行招标,采用多家竞投,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评比,这样优选出好的设计单位,降低工程造价。

2、开展限额设计。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当前普遍存在着设计不精、深度不够的情况,由于设计频繁变更,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依据开发经验和投资估算的要求,必须有效地确定设计限额(造价、三材消耗指标等),并建立奖惩考核激励机制。

3、采用合同措施。针对目前存在部分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设计变更随心所欲的现象。可考虑在设计合同经济条款上,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采取一定的约束力是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量与预算指标等各方面控制的一种举措。

4、采用经济措施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严格控制瑚场经费和总部管理费,合理使用广告策划费、销售费等,减少销售成本,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

(二)招投标及施工阶段

首先,是工程招标阶段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通过招投标可以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缩短建设投资的回报周期。

其次,要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签订严密的施工承包合同,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履行合同中甲、乙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造价。

再次,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管理,细化施工管理,控制预算外费用支出。这一阶段主要注意以下问题:1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2严把变更关,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内;3严格现场签证管理;4技术与经济结合,加强投资控制。

(三)竣工结算与后评阶段

在工程竣工决算时,建设单位的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及程序的准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

第4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 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及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所谓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又有可能对其它团体产生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使得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而是各方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曲晓辉(1997)指出:“任何一项会计法规(主要指会计准则),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会计准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规则,这种对外报告的实质是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决定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每个自利的经济人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必然会设法运用各种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导致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的经济后果。

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对盈余管理的激励

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取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在会计准则制定时干预准则的内容,在会计准则执行中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或会计估计、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等等,该行为最终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过程必然引起各利益集团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尤其是那些可能会承担不利经济后果的利益集团,必然会试图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加以影响,进行盈余管理,以使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对自己有利。由此看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直接激发了利益相关方的盈余管理行为。

1、会计准则制定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会影响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为了引导和促使制定的会计准则有利于自身利益,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会通过各种手段,争夺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并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就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言,谁掌握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谁就可以轻易地改变利益分配的格局,制订出有利于本行业本部门经济利益的会计准则。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权的问题,各国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会计准则有民间团体制定,有的国家会计准则由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制定。无论采取哪一种制定方式,各方利益代表通常会利用制定权的争夺制定出有利于自己、不利于他方的会计准则,这种会计准则可能偏离了会计中立性的目标,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调和,无疑为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会计准则制定权确定以后,不同利益主体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这便产生了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盈余管理。利益相关方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会计准则的出台施加影响。以美国的补偿性认股权准则为例,该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其制订过程却历时十余年,其间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因为如果要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披露认股权,将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率,并降低报告利润,这对于那些出于初创期的公司股东来说,极为不利;而对于收益与股价挂钩的经理们来说,当然也不欢迎此举。因此,他们纷纷抵制这一准则,并对政府进行游说。结果,包括数十名的参议员和众议员、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在内的多名政界人士纷纷写信或公开指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征求意见稿,甚至连克林顿都为此写信给众议员。迫于各方压力,FASB于1996年公布的准则中,将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披露,要求在表外揭示认股权信息。这也是令各方满意的唯一选择(葛家澍 1998)。

2、会计准则执行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根据会计准则报告出的会计盈余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因素。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建立在报告盈余的基础之上,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会计盈余,影响公司股票价格,增加融入资金的动机。上市公司为了融资做出的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歪曲企业真实收益以取得不应得的资源或收益。如蒋宏义(1999)通过对1993年至1997年期间上市公司20个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改变折旧方式是利润包装的首选方式,20个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样本中,其中5例因折旧政策变更而扭亏,5例保住了配股资格。(2)利用会计估计操控应计项目管理盈余。例如,上市公司为使其会计数据符合证券市场管制规定而取得上市、配股和继续留在股市的资格而操控应计项目改变会计盈余。(3)利用交易规划进行盈余管理。例如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允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损益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该准则执行的结果是债务重组收益占税前利润的比率平均值为23.9%,债务重组损失占税前利润的比率平均值为0.77%,获得债务重组收益的115家上市公司中,st公司有43家,有66家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收益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中st公司有33家,债务重组前二十大公司中st公司有14家,债务重组收益过亿的三家公司均是st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 数据库)。这表明s t公司为了扭亏为盈或摘掉st的帽子,倾向于规划债务重组交易迎合会计准则,以弥补亏损,改变会计盈余,提高经营业绩并从股市融入较多资金。

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盈余是企业经营者取得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依据。经营者的回报通常由固定工资,分红奖励及长期奖励构成,而分红奖励与企业的会计盈余相联系,且长期奖励的最长期限一般也不会超过期间。于是,在企业真实业绩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就可以通过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和交易规划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Healy(1985)发现当实际盈余低于盈余下限或高于盈余上限时,经理人将采取降低应计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来披露盈余,从而增加未来奖金报酬,而当实际盈余处于上限和下限之间或充分接近保底盈余时,经理人将会采取提升报告盈余的会计处理方法。Holthausen et al.(1995)得出了与Healy基本一致的结论,发现设置奖金上限的企业在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比未设置奖金上限的企业更可能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Gaver and Guidry et al (1999)研究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经理在无法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通过递延收益的方法实施盈余管理。

当然,会计准则也会影响企业契约的履行、企业税收的多少等等,因而企业也会为了债务契约或合理避税等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对盈余管理治理的启示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使得会计准则使用者在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产生盈余管理行为,通过会计盈余误导投资人决策,以获取局部利益或管理者的私人利益。要遏制盈余管理,就要尽可能地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设法降低会计准则不公平的经济后果,保证会计准则的中立性的同时减少会计准则的空白地带或者压缩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1、必须提高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或制定人员的独立性

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或人员应与被管制集团分离,并长期任职,长期的工作保障可以使会计准则制定者从利益集团要求制定他们所偏好的机会主义准则的高压下解脱出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使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尽可能不偏不倚,利益受损方的减少直接降低了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运作的资金来源于财务会计基金会(FAF),其成员必须割断同以前所有雇主的关系,且不能从FACB以外的任何机构接受薪金和报酬,这些规定使FASB具有很强的独立性。FASB将于2008年7月1日起改变议程制定机制,赋予主席更多的权力,在经过恰当咨询后,由主席指定FASB项目计划、议程及优先项目。这种变革避免了FASB主席受到各利益集团的干预,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准则制定的独立性。

2、制定会计准则要集合多方知识,建立动态反馈系统,制约盈余管理

为了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广泛参与性,让会计职业届、民间团体、会计准则研究人员能及时了解并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积极发表见解,使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不仅不会损害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不会有过多的空白地带及可操纵的会计估计和会计选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建立会计准则制定的动态反馈系统,尽可能地获得更多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更多人的支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这种动态反馈系统实时对外开放,国内和国外的会计实务界、会计学术界、工商界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均可以随时反映资本市场中的需要规范会计核算的新的经济现象或交易事项,便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增加具体会计准则或变动具体会计准则。社会各界更可以通过动态反馈系统提供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信息,向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传达会计准则是否中立,有没有损害有关团体的利益;会计准则为资本市场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有多大,有没有引起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等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压缩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及减少会计核算中的会计估计。

【参考文献】

[1] 高翠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与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4(11).

[2] 郭明熠、欧永群:基于盈余管理的会计准则建设的探讨[J].科技创业,2005(9).

第5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1.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竞争力与国际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中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二是中国企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三是中国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2.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

(2)国内名牌竞争实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二是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有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很多品牌被外国企业所挤垮。

(3)中国大企业个数少,且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符合规模竞争、降低成本的要求,而我国类似这样的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则很少。

(4)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近年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很少的加工利润,大量的潜在收益流失了,这就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灵活,人才缺乏,技术不足。我国企业的产品几十年一成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从这个角度讲,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

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优化企业竞争环境系统

竞争环境系统是企业生存、成长和参与竞争的前提,决定着企业能否有效的参与竞争及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

(1)塑造市场主体。一是合理的确定各种经济性质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区域的分布。二是划定国有企业所有权和资产控制权的界限。

(2)完善市场竞争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的竞争限制法律、保护消费者权利、保护投资者的法律都需要完善。

(3)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一是靠竞争解决,即通过市场过程中的优胜劣汰选择,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政策调节解决,即通过国家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措施调节解决。

2.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科学技术、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在全球化竞争中,没有一个明晰的战略,企业的存在和成长都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1)规模成本战略。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成本是企业生产管理永恒的主题,更体现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规模成本战略应该是成为今天中国企业竞争的首要战略。

(2)差异化战略。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过分模仿和跟随,使得我们的产品差异性不大。世界上任何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产品都是别具一格,从汽车业看。日本的汽车追求小巧和节油,德国的汽车追求精致和安全,美国的汽车风格是宽敞舒适。

(3)核心能力战略。缺乏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迎接全球竞争的最致命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尽快培育并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

(4)渠道战略。销售渠道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这一点中国的很多企业还认识不够。跨国公司进入一国市场,首要的任务是制定渠道战略。德国的大众公司是第一个以资本进入我汽车市场的,但它的目标首先不是获得资本利润,而是中国汽车的营销渠道资源,通过近20多年的发展,大众公司已早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营销和服务体系,这是它在中国入世后保障获得持久资本利润的根基。所以中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企业必须重新制定自己的渠道战略。

(5)人才战略。中国入世以后,跨国公司必须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其规模和深度远远超过现在,当今跨国公司普遍坚持“思想全球,经营本地”即采取本地化策略,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本地化。这一点恐怕是对中国企业最大的威胁。跨国公司必然要以其丰厚的新酬挖走中国企业的大批人才。所以,中国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3.围绕核心能力,实现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的威胁。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我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4.围绕结构和绩效,实现管理的根本变革

中国企业要改变目前传统职能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建立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改造独立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全球或国内整合式的组织结构,跨国经营的企业应采取目前西方跨国公司全球矩阵式或全球网络式的组织结构。

5.完善制度安排

现在企业和约及制度安排,主要是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激励问题,二是企业家选择问题,三是约束控制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解决好资本所有人与非资本所有人,即企业成员在利益、空间和时间的不对称,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E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刘小怡: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和对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管理认识预算执行预算考核

1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国有集团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从企业战略规划到预算执行再到绩效考核的全过程。一个理想的预算需要有合理的目标,而目标是通过企业战略规划来制定的。有了目标后就需要制定行动方案,这里的行动方案包括了公司级的也包括了部门级的,而行动方案需要耗费资源,预算就是把企业有限的资源倒向一个对企业目标实现最具战略的行动计划方案上去的一个过程。最后预算需要和绩效考核相联系,并且考核指标要尽可能的量化。因此预算是一个统筹安排分配资源,动员企业完成目标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

2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有集团公司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董事会负责制定战略,财务部负责编制预算,人力资源部负责绩效考核,由此从战略制定、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相互间会彼此脱节,最终每个部门都会很忙,但是它不一定最后能够统一到一个逻辑结构里来,组织的力量就会被耗散,而没有聚焦,辛苦之后并未能带来应有的价值。所以这可能是上下这种信息沟通包括企业文化的灌输包括上上下下的一种认同,那其实是组织怎么把我们的这种资源耗费聚集到核心的这种战略方向上去的问题,这是我们有改进空间的位置。现实中没有哪个集团公司会做的很完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预算组织体系不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困难

对于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即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以及预算执行单位。而当前大部分国有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尚不健全,简单地认为只要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就能负责预算管理的全部工作。而一些国有集团公司仍尚未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也未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而只是把财务部作为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去完成预算管理的所有工作。而事实是财务部门无法深入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会造成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过于随意,且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参与、执行、监督和考核等方面工作执行困难,最终导致预算工作脱离实际,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

2.2全员参与力度不足,全面预算管理认识淡薄

全面预算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它要求集团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上至最高负责人,下至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员工都必须参与预算编制与实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集团公司的管理人员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出具的一堆预算报表,认为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财务预算管理。于是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认为只要解决财务预算所反映的相关问题就可以了。与此同时各个业务部门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的工作,和本部门无关,也没有真正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识。在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将自身所属部门与全面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形成逻辑一致,最终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困难。

2.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目前,国有集团公司的预算编制方法大多采用增量预算法,一味地追求简单化而并没有从集团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出发,由此带来预算松弛资源浪费。增量预算的最大缺点就是将过去的低效率带到今天,因为人们通常很难把过去的松弛给去掉。而部分国有集团公司对其下属子公司的预算管理过于强权,不顾及子公司自身的经济业务特点,为了自身管理的需要,要求其子公司强制统一执行与其相一致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由此让其下属子公司预算编制工作变的极为被动。一个不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将会使全面预算成为一堆没有任何价值的数据组合。也有一些国有集团公司预算编制过于凭借经验甚至凭于空想,对于外内部环境因素估计不准确,有的将目标设定过低,预算编制过于宽松,不费气力就可实现目标。相反有的将目标设定不切实际,导致企业根本无法完成预算目标。在面对事后绩效考核的压力,于是经常性的做预算调整。这不仅会使全面预算缺失可操作性,全面预算流于形式,更会加大企业内部管理风险。

2.4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全面预算管理未能发挥作用

全面预算考核是整个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目前大多国有集团公司普遍存在预算考核与激励无法有效落实,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的问题。有些尽管考核工作存在,但由于考核不到位,考核部门职责不明细,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工作没能制度化,奖惩制度过于形式化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调动员工内心对工作的乐趣,使其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完善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有序开展的基础环境;它承担着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监督、核算、分析、考评及奖惩等一系列预算管理活动的主体;它对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能否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国有集团公司通常需要设立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统筹跨部门的协作,可以聘用专业的预算管理机构来全面领导跨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由财务部进行企业日常运行中的预算管理与控制。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集团下属分子公司主要负责责任单位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3.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动员全员参与预算

国有集团公司在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企业内部人员首先应该对全面预算管理给予高度重视,调动各部门的力量,汇集财务、业务、人事等信息,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中去,使其做到深入人心。同时集团公司要对全体员工以及下属子公司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集团上下全体员工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是预算工作有效落实的保障。

3.3科学选用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执行力

目前现有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成功的预算编制应当结合国有集团公司以及下属子公司行业特点,竞争战略,管理基础和要求,科学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例如对于产品制造类集团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用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因为这样制造类企业受到市场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影响因素,因此很难对未来有一种很准确的判断。而对于工程服务类、研发类的集团公司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需要编制项目预算。在实际工作中,采用项目预算法编制预算时通常会将过去相似项目的成功预算作为标杆,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到计划年度预算数。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再如对于具有一定管理基础、运营环境变化比较大的集团公司,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用这种方法在编制过程中不断的往前推一个周期,这会让实际与预计差距更小一点。其实对于国有集团公司有必要间隔几年编制一次零基预算,或者集团公司各个部门及其下属子公司轮流编制零基预算,每个年度只在一个或较少几个部门及其下属子公司中实施。因为这样可以把编制主休前期积累的问题做一次彻底地清理。通过零基预算法编制出的预算能够促使管理者审查所有业务元素,有助于创造一个高效精简的组织,自然预算的执行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3.4预算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国有集团公司应当确立“预算考核与激励是预算管理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这可以确保预算管理有效落实。因为没有预算考评,预算将无法执行,预算管理也将无从谈起。而严格的预算考评可以确保最终实现预算指标,奖罚制度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因此预算的考评与激励在整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地位极其重要。国有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实施提高薪酬、工作的多样性、职位变化等多种激励方式,来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认识的一致性,从而增强员工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责任性。然而在实践中用非货性的(工作的多样化、职位变化,员工培训)激励方式更能引领员工实现企业所期待的行为。这样的考核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让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组织的一种文化,进而相互影响和感染。相反的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货币性激励方式,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将员工培养成一个个极限功立主义者,组织在驾驭他们的时候成本会越来越高,然而凝聚力还不一定好。此外奖惩措施要公平合理并且要及时落实。奖惩特别是惩罚不一定要罚的多重,奖不一定要奖的那么多,在很大程度上及时性是很重要的。正如一个人在打游戏的过程中乐此不疲,最重要的是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奖惩是最及时反馈的。因此设计一套与企业自身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相配合的对企业员工有效的考评和激励制度(包括物质因素、心里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使预算执行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国有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201号——预算管理相关应用指引》(2017年9月财政部)[Z].

第7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无痛性结肠镜检查及治疗282例,其中男162例,女120例,年龄在15~78岁。

1.2方法:首先在供养系统、负压系统、麻醉急救设施完善的无痛内镜检查室,选择粗大血管建立静脉通路,患者取左侧卧位于检查台上,摆成肠镜,监测生命体征,氧气吸入,由麻醉师给药,保证患者无知觉和体动。开始结肠镜检查。检查结束后患者由医护人员继续观察直至完全清醒。

1.3结果:2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此项检查,在检查完毕后1~10im既清醒,无一例发生麻醉意外及内镜并发症,患者对整个检查过程无记忆,满意率100%。检查后患者均有不同的头晕、乏力,但均与1im内自行缓解。

2护理

2.1心理护理: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前,患者由于对麻醉状态下行结肠镜检查缺乏了解,易有紧张恐惧和怀疑的心理,担心出麻醉意外及内镜检查时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为了患者能接受治疗,减少恐惧和紧张,护士给必要心理疏导并向其介绍此项检查的安全性和成功例数以及应对意外我们所采取的紧急措施。使患者相信能欣然 无痛结肠镜检查。

2.2检查前准备:①病情了解:护士尽可能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怀孕哺乳史及月经史,了解患者有无心、肺、脑疾病及严重程度,并在检查前经麻醉师会诊,对患者进行认真评估。②肠道准备:指导患者术前一天吃软食,术日晨空腹,早6点开始冲服硫酸镁30mg,5分钟后进行饮水2000~3000mL水,待大便呈清水样说明肠道清洁干净。患者在麻醉前8小时禁食、水。③术前准备 :仍要安慰鼓励患者,减少心理恐惧,让患者取正确,吸氧,备好多功能监测仪测量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并作好记录,备好抢救措施及药品。

2.3术中护理:护士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持续吸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麻醉师给药使患者迅速进入睡眠状态,既睫毛反射迟钝或消失,医生开始进镜,当肠镜通过乙状结肠、脾曲、肝曲困难时需要护士配合医生同时完成,要求动作协调,确保镜身顺利进行。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过敏反应,预防检查中并发症的发生如肠穿孔、肠出血等。

2.4术后护理:检查结束后待苏醒后即可停止吸氧,并由专人观察和护理,直至完全清醒。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由家属陪同下方可离院。像患者和家属交代相关注意事项,瞩其术后当天不能骑车、开车、登高或从事高空作业。同时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如有便血及腹痛及时就医。

第8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长株潭垃圾分类垃圾收费制度

中图分类号: R124.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2010年,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公布的“年底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研究报告”中,中国排名位居第121位,即倒数第43位。水质和空气质量指标得分很低、能源利用率得分低是导致中国排名如此靠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代,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据《2011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1.64亿吨,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堆积的垃圾会污染土壤、大气和水资源,对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危害[1]。然而,垃圾中也蕴含着巨大的“财富”,美国环境专家内贝尔研究得出:90%的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2]。由此可见,处理好这些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充分回收利用垃圾中含有的资源。这对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提高我国EPI得分也有积极作用。[ 本文是2011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构建中垃圾处理模式的ESG评估与改进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指导教师:邓学衷、袁江云。]

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及管理

(一)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目前,国际上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垃圾分类、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涌现出许多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如厌氧发酵、热分解和蚯蚓分解等。

1.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按相同或相近性质分类投放或装置,由垃圾车分类收集后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处理系统或回收系统中。垃圾分类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能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处理成本;还能防止某些有毒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2.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是将垃圾填埋在具备可靠的防水结构并铺设垃圾发酵沼气的排出管道,且有一定深度的土地中。具有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管理简单、处理量大、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适用于所有类型垃圾等优点。但由于垃圾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许多发达国家正逐渐降低垃圾填埋比例,或是将其作为终端处理方法。

3.焚烧法

垃圾焚烧焚烧法指是指将垃圾进行高温热化学处理,最后仅剩下高温的气和量少且性质稳定的残渣的处理方法。具有最大限度减容,防止生活垃圾污染,产生的热量可以被回收利用等优点。但是焚烧建厂投资高,操作运行费用高且技术复杂;会产生大量二噁英等有毒气体和灰尘,难以控制和净化;且并非所有垃圾均可焚烧。

4.堆肥法

堆肥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自我繁殖,从而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堆肥处理可以使其中的有机成分转化为可供施用的肥效物质,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杀灭垃圾中的病菌,具有无害化和资源化特征。

5.厌氧发酵法

厌氧发酵法是指在特定的厌氧条件下,利用厌氧细菌将有机垃圾进行分解,产生大量的碳乙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垃圾处理方式。厌氧发酵技术能较好地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但是其处理对象仅限于有机垃圾。

6.热解与气化

热解是指在无氧或厌氧的条件下将废物中有机物转化成可利用的能量形式,产生燃气、焦油或半焦的垃圾处理方式。由于其产生的能量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回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小,且热解可以处理不适于焚烧的垃圾,比如说污泥,因此广受发达国家欢迎,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垃圾处理方式。

表一:部分国家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统计表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垃圾处理

1.瑞士

“花园城市”瑞士是一个没有垃圾,以干净世界闻名的国家。在瑞士,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71%的塑料瓶和近90%的铝罐以及75%的锡罐都得到了回收,其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再利用堪称世界最彻底、最高效的国家之一[3]。

瑞士的垃圾处理如此成功离不开其细致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瑞士颁布了与联邦环保法、饮料包装条例、电子产品回收及处置条例等一系列与城市垃圾处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包装物的生产、使用到扔垃圾、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行为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有:企业生产塑料包装瓶的产品,必须保证空瓶回收75%以上;食用油不能直接投入下水道;乱扔烟蒂罚款40瑞士法郎等[4]。

2.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少的国家,每年只有410公斤[5]。这归功于两点:一是日本可以称之严苛的垃圾分类。日本一般将垃圾分为四大类:一般垃圾、可燃性资源垃圾、不燃性资源垃圾以及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以再细分。对垃圾的丢弃时间和丢弃地点,日本也做了规定,例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

二是日本市民高度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日本,进入幼儿园的第一课就是垃圾分类,垃圾问题纳入小学课本,每年组织全民环保知识教育,每个居民每年都会收到一张关于垃圾处理的“年历”等。这些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措施使垃圾分类意识渗透到每个日本市民的意识之中,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3.德国

在德国,垃圾关联被称作为垃圾经济,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垃圾重新再利用比例为50%,年产值400亿欧元[6]。

行业协会在德国垃圾处理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责任主体。德国回收利用系统股份公司(DSD)由来自包装工业、消费品工业和商业的大约95家工商企业在德国工业联邦联合会和德国工商会的倡导下成立的。主要负责玻璃、塑料包装等材料的回收利用,其拥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向企业颁发“绿点”许可证是DSD一项重要而特殊的工作。在德国,没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几乎是无法销售的。“绿点”商标收费标准是按材料的重量和数量来计算的,并考虑到其实际处理费用。企业为降低费用就会不断优化包装,从而达到减少包装物垃圾的作用。同时,对“绿点”标志收费的收入可以用于DSD的经营活动中。DSD的所有经营支出均来自于“绿点”商标的许可证费,政府没有补贴[7]。

4.美国

美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垃圾产量大国。2008年,美国城市固体垃圾产量达2.5亿吨,每天人均丢垃圾4.5磅[8]。

为解决大量垃圾带来的问题,美国形成了以减量化和资源化为中心的管理政策。认为源头减量是最优先的垃圾处理方法,颁布一系列政策从产品设计、生产、购买和使用环节入手,尽可能减少垃圾的产生及其毒害性。此外,对垃圾进行收费和征税。目前,美国对垃圾主要实行两种收费制度,即按垃圾丢弃量收费和按垃圾是否分类收费。美国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州对企业征收填埋税和焚烧税。垃圾收费制度有效降低的垃圾产生量和垃圾处理费用。据统计,与没有实行垃圾收费制度的地区相比,实行了垃圾收费制度地区的垃圾产生量减少了56%,处理费用减少了24%[9]。

美国积极处理垃圾的举措有效的实现的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垃圾再循环比例稳步增长,从1980到2011年,垃圾再循环比例上升了23%[10]。

5.瑞典

瑞典的垃圾处理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其垃圾处理分为四个层次:回收再利用生物降解焚烧填埋。在这个垃圾处理体系下,35.4%的垃圾被回收利用,62.2%的垃圾被生物降解和焚烧,产生的能量被用于交通工具动力消耗、发电和供热,只有1.4%的垃圾被填埋[11]。因此,瑞典人能很骄傲地宣称,瑞典99%的垃圾都得到了回收!

瑞典垃圾处理如此成功还与其先进的垃圾焚烧和处理技术分不开。瑞典在垃圾收集上采用密闭的真空自动垃圾收集系统,这很好的避免了垃圾收集的二次污染。其垃圾焚烧技术更是世界领先,具体体现在垃圾焚烧效能领先和废弃排放清洁领先。在瑞典,每吨垃圾燃烧产热3.25兆瓦,是德国平均热效的2.17倍;排放的废气经17道工序处理后,主要成分是水蒸汽等无害气体[12]。

三、长株潭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株潭垃圾处理现状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13]。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长株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2003年至2011年,长株潭垃圾清运量年平均增长9.38%;截止至2011年,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08.91万吨;长株潭日产生活垃圾5400多吨,夏季因果皮垃圾增多,最高可达6500吨。

目前,长株潭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填埋法进行处理,但政府正积极推行垃圾焚烧。长沙政府正准备将垃圾焚烧项目的计划提交上级部门,株洲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约在今年11月试运行。对于每日产生的垃圾,长株潭基本可以做到100%处理,对于处理的垃圾基本可以做到100%无害化处理。但是由于垃圾的露天堆放,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通过对垃圾中转处理场和填埋场周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55%以上的居民反映堆放的垃圾会发出恶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长株潭垃圾主要成分为动植物易腐有机物、灰土、砖石、塑料、废纸、玻璃、金属及废橡胶制品等。垃圾总体表现为有机物含量比重较高,含水率高,热值较低。垃圾含水率为35~50%,热值范围为4300~6430 KJ/Kg。

图一:2003-2011年长株潭垃圾产生量增长趋势图

图2:长株潭垃圾成分构成图

(二)长株潭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长株潭政府在最近几年加大对长株潭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和政府的关注不够等原因,相对与发达国家或我国某些城市而言,长株潭的垃圾处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有: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落后,垃圾处理主要是环卫部门主导的事业部门负责,缺乏企业和群众的参与,制约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未建立,混合垃圾加大了垃圾处理成本和垃圾处理难度;单一的卫生填埋导致资源循环再利用率较低;垃圾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污染较大;垃圾处理项目资金不足,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仍未建立。

四、经验与启示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垃圾处理工作实施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长株潭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使得垃圾处理的许多流程无法可依,垃圾处理流程得不到规范。长株潭应当针对垃圾处理的各流程制定出科学的、具体的法规政策。

2.实行政企分开的垃圾管理模式

对长株潭垃圾处理实行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垃圾处理的产业链。政府负责城市垃圾的立法、总体规划和监督等工作,企业承担垃圾回收收集和处理工作。由企业承担垃圾处理工作,对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垃圾处理技术和效益有着积极作用。另外,长株潭还可以借鉴德国的“绿点”回收系统的某些做法,对企业授予某些特权以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

3.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基础。长株潭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合理的、详细的、能为居民所理解的垃圾分类标准。长株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并统一制定每种垃圾的标识。对于每种垃圾包含的内容可以采用例举法对其进行枚举,以便民众理解。第二,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对于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进行处罚,变以前定点丢弃垃圾为上门收集,对居民丢弃垃圾时间进行严格规定等。第三,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按照垃圾所分类别将垃圾容器进行分类,并在容器上标注相应的标识。在各公众场合设置有不同标志的垃圾箱,居民使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类装置垃圾。此外,环卫工人的垃圾收集车应当具有相应分类功能并且密封。第四,大力发展长株潭原有的旧货市场。采用经济手段激励其发展,如提高旧货回收价格,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最后,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长株潭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帮助居民主动分类投放垃圾。

4.走综合处理技术路线

长株潭垃圾具有有机物含量大,含水率高,热值较低,垃圾未进行细分等特点。单一填埋会大量侵占土地资源。长株潭应重点发展焚烧发电技术和堆肥技术,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率。可以借鉴瑞典的垃圾处理模式:先分类回收再利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堆肥处理;无法堆肥处理的焚烧;最后是填埋。

5.建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针对长株潭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以及垃圾处理项目存在巨大资金缺口的情况,对长株潭垃圾进行合理收费可有效遏制垃圾不断增长的状况,同时其收费收入可以弥补垃圾处理项目的资金缺口。

五、结语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长株潭也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面对长株潭垃圾不断增长、垃圾处理效率不高的现状,长株潭应当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与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长株潭垃圾处理的效率和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盖艳红.探讨城市垃圾的危害及垃圾处理技术(电子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1)

[2] 阎宪,马江雅,郑怀礼.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标准的建议[J].环境保护,2010(15):44-46

[3] 凌海.瑞士,一个没有垃圾污染的国家[J].金融经济,2009(9):49-50

[4] 刘少才.瑞士垃圾处理走上法制化轨道[J].资源再生,2007(11):46-47

[5] 西伟立.日本垃圾分类及处理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7(04):23-24

[6] 万望发.世界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J].当代经济,2004(12):64-64

[7] 卢英芳.瑞士、德国的垃圾管理[J].城乡建设,2007(2):71-74

[8] Jianan.美国城市居民垃圾处理[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7):52-54

[9]孙立明,黄凯兴,Zhou You.美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2):16-18

[10]文渊.垃圾处理的商业模式[J].中国商界,2011(10):58-61

[11]向亨裕.瑞典生活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及启示[J].节能与环保,2012(9):52-54

[12]刘仲华.瑞典“垃圾也是能源”[J].化工管理,2013(9):52—53

第9篇:国际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 现状问题 未来走向

企业管理,即企业对其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统一计划、组织、调节以及监控等一系列的职能总称。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许多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管理方式的革新、科学理念的树立来增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1 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主要以纵向一体化为主,虽然在初期为企业的成产活动带来了诸多益处,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此模式也出现许多弊端。纵向一体化,此模式是以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半成品等统一进行采购的基础之上,采取投资控股或者投资自建的方式来进行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此种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销售等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尽最大可能满足企业生产的各种需要,为企业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提供助力[1]。但随着经济市场大背景的变化,逐渐发现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市场机制较稳定的环境下。如今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都开始重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借以增加企业竞争力。显而易见,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下市场的机制。

2 我国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的企业管理整体处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阶段转变的重要时刻。而我国企业目前仍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以及商品质量低等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行,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企业管理的手段较落后 我国的企业管理中有许多经验和方式已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企业管理因为整体上还处于有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企业中仍存在众多的管理手段、方法达不到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与世界先进的管理水平亦是相差甚远。因为管理的手段过于落后,进而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也较差。尤其是近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其潜在的弊端逐渐凸显,甚至导致企业被迫倒闭。

2.2 企业管理的规范程度不够 就我国整体的企业管理来看,其通病是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以及科学的程度严重缺乏,这势必会导致企业出现操作违章、产生违规以及运行无序等问题[2]。因为企业管理的规范程度不高,导致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模糊、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势必造成企业内部的各生产、管理环节相脱离,发生推诿扯皮的现象。长此以往肯定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发展缺少后劲等。

2.3 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人才作为企业发展重要资源已呈现出国家化的发展态势,而企业人才实力也体现在其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实质上,企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的能力归根结底都是取决于人才的整体竞争力。在后金融危机的大前提下,我国企业严重缺少人才,尤其是高、尖、精的专业管理型人才[3]。我国经济目前处于全面复苏阶段,其对人才、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总体需求不断剧增,因此企业发展需要国际专业型管理人才的加盟,增加企业发展、扩大的支撑力量。

3 我国企业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走向

3.1 企业管理走向知识化、创新化 目前全球已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即将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主要是将知识的革新、应用与传播作为其发展动力。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也促进了其内部管理模式的革新。如今知识资源增加了产品和服务自身附加值,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管理不断向知识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知识化管理是以知识资源、数字建设和网络信息等为基础,将知识创新当做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环境、制度以及观念在随着经济背景的变化而不断革新,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已落后于当代的企业发展,因此企业管理的方式也必须通过创新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

3.2 企业管理走向信息化 知识经济离不开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因此企业管理的建设也逐渐朝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可增加企业的应变力,利于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融合,促进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升。网络经济逐渐成熟将推动企业管理领域的全面变革,同时引起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经营和管理的理念等出现一系列巨大变化。首先企业的管理重点也从内部的控制管理变成外部的适应管理,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从物资转向员工再转变为知识[4]。因为具有收益递增特性,知识资源拥有比实物更突出的灵活性与收益性,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可形成创新共享型文化,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目前企业的组织形态从显性固定化向虚拟实时化转变,因此物质流再不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唯一方式。信息化技术将远距离的现场作业得以实现,企业组织的结构逐渐向弹性化、扁平化发展,管理方法也从程式化、制度化向模块化转变。简捷、精确地模块电子化管理系统让传统数据处理变的非常简单。企业间优势的差别不但取决于内部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样取决于经营者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应对能力,而这种能力则取决于管理理念和企业的文化。

3.3 企业管理走向人性化 企业管理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将逐渐凸显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将更重视“人”的因素,提倡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哲学,逐渐取代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管理观点,并把先进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员工主体作用的发挥当成企业管理中的中心环节。企业中只有在拥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才能使企业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迈进,将能将企业的各项决策和发展目标迅速转化成全体员工的实际行动。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实现必须要落实人性化管理模式。企业要借助各种激励制度,创造良好企业环境,培养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励员工主动进行民主管理与自我管理,重视对员工的教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通过各激励制度来构建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只有将员工在企业中主人翁的地位放在首位,突出员工的理想,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将此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观念相融合才能形成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塑造企业的专属形象,以应对未来发展的大趋势[5]。

3.4 企业管理更加重视企业形象和文化的塑造 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给企业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文化氛围影响着未来发展的大局。如今消费者对企业的关注点并不只是其产品质量,企业对外形象的好坏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个企业若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要从企业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塑造正面的企业形象,通过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企业良好的形象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并获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任,进而为企业赢得更多潜在经济效益;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为企业注入鲜活力量,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创造力。企业对形象的管理是其整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若想在市场激烈的竞争里占据不败位置,就离不开良好企业形象的管理[6]。有效的形象管理是企业的总体战略得以贯彻实施的有力保证,为企业品牌战略的执行奠定基础,同时也给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积累大量无形的资产。对外良好形象的树立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知名度,进而增加品牌产品的影响力,进而增加企业的总体竞争实力。

4 结论

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已逐渐成为其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如今正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时期,传统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为适应全新的经济背景大环境,在未来我国的企业管理将会逐渐向知识化、信息化、人性化以及重视企业形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全面终端管理未来业务发展的必然[J].上海信息化,2010(10).

[2]崔彦婷.新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浅析[J].河北企业,2011(5).

[3]李涛.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变革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1(6).

[4]刘子侠.浅议企业管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J].中国城市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