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 习惯养成 能力培养 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叫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而好的学习习惯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从学生入学开始逐渐向学生明确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做到的:预习习惯、朗读课文习惯、认真倾听习惯、大胆发言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习惯、积累习惯、与人合作习惯等等。让学生明白每天上课认真听讲才能学会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会得到大家的肯定;与同伴合作收获会更多;多读书才会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等。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二、培养学生必须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第一天,教师要抓住契机,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门牌、宣传画、教育名言等来认识学校,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字的作用,感受语文学习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写字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低年段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阶段,需要老师的责任心、耐心,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老师默默的付出和坚持。

2.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3.写作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会说话不会写话,怎么能不让学生“茶壶煮饺子”呢?那就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吧,平时可以让学生多写习作片段。比如,春天到了写一写你眼中的春景;夏天里的大西瓜什么样,吃上一口什么感觉;下雪了,写一写你见到的雪,用手摸一摸、用脚踩一踩又如何。亲身经历之后才会有话可写,由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练习。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书,借鉴别人习作中的好词佳句,为我所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习作的平台。

4.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除了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口语,语文教师还要组织一些有趣、活泼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例如,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开展课前活动。低年级可以背诵一下古诗、名人名言、讲笑话等;中年级可以讲故事、古诗词分享;高年级演课本剧、人物评析等等。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学生的展示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录制出来,再通过教学设备回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去互评、去思考,老师适时的点拨,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共同提高,不断成长。

三、感受优秀文化魅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把学生领入书的海洋翱翔,真是一件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快事。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多少经典佳作,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无比丰富。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各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下面是笔者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 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教师必须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与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学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持热情肯定的态度。

2. 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3. 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又如在班中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4. 教师要运用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长期定位在“社会本位”上,片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调整,定位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朗读课文后,我会毫不吝啬地加一句:“你读得真棒!把我们都感染了。”“你的朗读将我们都带入到了那个境地,我们很感谢你”……我经常会学生精彩的回答说“经典”。时间久了,当同学们听到精彩的发言时,不但会模仿我的样子说“经典”而且会自发地为这个学生鼓掌,由衷地祝贺他。“鼓掌”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奖励,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们已经分得清什么时候应该鼓掌。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5. 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策略语文教师应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为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的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

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容易分心,所以必需采取多种激励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学习的进展。培养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中“即兴表演”课文,是促进小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促使学生对口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模范带头人,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学生,使他们充满信心,这样便会更好地激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愿意和人交流,为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日常学习积累,强化字词学习

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注重以课内阅读为基础,通过学生词语摘抄等方式让学生熟记字词进行有意识积累;通过摘抄词语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会运用课文的用词造句方法。其次,要读熟文章,积累词汇。课内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语言积淀的过程。鉴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要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指导阅读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摘录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才能提高积累效率。另外,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结合课内外的联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还能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关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是要读通文章,遇到不懂的生字、词语的时候,利用查字典扫除文中的障碍。其次,教师要对小学生阅读材料方面要进行指导,充分利用他们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由近及远,指导他们读书,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体验语文规律的运用。

四、加强语文课堂上的训练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应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章,提高识字水平。然而由于受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学习中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对于独立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读懂课文作一下铺垫。然后,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体会文义,理清结构。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感悟中积累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训练的效果,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突出训练重点。了解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

五、有效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有用的内容及时摘抄记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让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是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和不断摸索进取。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课标”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领悟文章,敢于做出评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去认真学习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蔡文霞.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09,(02)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培养

从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中职语文课程任务的表述中我们可明确了解到,中职语文担负着为培养中职生走上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能力的重任,更担负着提高中职生全面综合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在提高中职生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能力的同时,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作为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点任务目标。本文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谈谈一些认识。

一、对中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界定

所谓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对一个职场人、对用人企业和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力是什么。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阐述了一个观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从业者个人而言,适者生存,如果身上缺乏从事某项或某一类职场所应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即便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也极难在职场中取得突出业绩,又何谈事业有成;职场中,更多时候我们从专业角度去评判衡量一个人在职业上所表现出的成熟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就是他身上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站在企业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哪里?我想但凡一个稍有头脑的企业领导者都很清楚,只有聚集了一批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员工才是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和希望。这些具备高职业素养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员工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生产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前两者都是从微观上分析。那么,上升到宏观的国家层面又当怎么理解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我们总说要提高全民素质,每个个体的素质提高了,全民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全民素质提高对国家事业发展都是有利的。同样,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最直接的重要影响,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可见,对中职生加强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将其贯穿至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

时下,越来越多企业以“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作为用人标准。笔者认为,这里的“德”便是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一种标准取向。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深感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在。本文所指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笔者结合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尝试。

1.将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生职业自信。

中职学生群体中很多都是中考落榜者,绝大多数甚至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中考而通过注册入学进入中职学校的。他们早已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学校、家长早已不对他们抱有希望,甚至其本人都对自己散失了信心。难道他们真的无药可救了吗?当然不是。那么,中职教育应该教给这些中职生什么呢?我想,建立中职生这一群体的自信,应当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为此,我在教授《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心句“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蕴含的深层内涵,及对居里夫人一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原因的分析,让学生们领会到了居里夫人崇高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进而提升了自己的走好人生每一步的自信心和勇气。

又如,我在讲授《山永远在》一文时,结合作者由观看委内瑞拉盲人登山队攀登安第斯山的电视报道后发出的“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决心、从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把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的行动上,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目标才能达到,理想才能实现”感慨与议论,鼓励学生们要学习盲人登山队的精神,克服自身不足,增强自信心,敢于挑战自我,树立一个奋斗目标,积极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

2.融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品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一个人要想成就一段精彩人生,事业有成,具备正直、诚信的品德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中职教育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还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笔者认为,两者对中职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同等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素材内容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如在《列出上的偶然相遇》一文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在感知全文后再探讨博西先生会帮助作者的父亲的真正原因,告诫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执着认真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会抓住机遇,最终走向成功。引导学生从《为你配副好眼镜》一文中学习眼镜商人以诚待人、诚信从商的优秀品质。

3.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现实对中职生进行敬业爱岗精神教育。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鲜活案例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教育效果。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客观地说离现在的中职生有些久远,但这并非说已经过时了。笔者在进行《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学时,通过播放央视《时代先锋》视频,结合新时期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当代产业工人楷模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和蓝领专家、天津港北码头工人孔祥瑞等优秀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敬业乐业的信念,让学生感受到旧内容与新时代精神的一脉相承。

总之,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每一名中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过程中,积极为培养中职生能够在未来职场中拥有能够广阔发展空间所具备的良好职业素养而做出自己应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9.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课文材料、说话能力、创作表演、拓宽视野、创新素质。

【分类号】G633.3

正文:S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出适合于自己学生的一套教学方法,抓好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不少语文教师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仍习惯于全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注重自己在课堂上如何“唱、念、做、打”的表演,而很少注意到主体对象学生的反应。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致使好多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其实于漪说过:“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它与生活同在,它的应用性、实践性极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只注重教法,不注意学生的活动实践,是很难适应新形式下语文教学发展需要的。

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课文为材料,激发学生创作欲。

课本只是带动我们学语文的一个范文,它的内容精辟,写法各异,时代性极强,是引导学生创作的顶好材料,记得第一次上蒲松龄的《狼》时,我一字一句的翻译、领读、分析,让学生背诵,但收获甚微,课堂气氛沉闷。第二次上《狼》时,我就让学生自读、质疑,然后要求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要求有台词、舞台说明、对话、独白、旁白,还要设计服装、道具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等。同学们觉得新鲜,都有“露一手”的欲望,个个认真研读课文,设计情节。二十分众后,有的同学开始举手,要把自己的创作读给全班听。经过筛选,评出最佳设计者,并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编成小短剧在班上表演,学生们非常高兴。“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原来他们一直渴望创新,期待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此后,我一改常规课堂的教学方法,采用“创作赛”“表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学习语文。这一教学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不仅发挥了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课文为剧本,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万东培)。”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个别学生不爱学语文而又好表现的情况,在上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小组,然后在课堂上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上《皇帝的新装》时,我事先安排好阅读,让学生先体会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揣度骗子时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再要求他们根据剧中人物的角色自由组合。结果同学们兴致十分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编剧本、背台词、排练,在正式上课时,他们个个表演得像模像样,激起同学们阵阵掌声,收到了意外的学习效果。同样在上《孔乙己》、《变色龙》等课文时,我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活了起来,更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真谛,又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澄清所说“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这种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奋勇地攀登发展能力的阶梯,尤其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 以课文为景点,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创新,为此,我常在“新”上动脑筋、下功夫。比如口语交际中的介绍类题是近几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说”只是“纸上谈兵”。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我在上游记、说明文类课文时,事先设计一系列的解说词,让学生以导游或讲解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资料、景点,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能力。例如上《巍巍中山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头:假如你是中山陵的讲解员,面对前来参观瞻仰的游客,你如何介绍它的布局及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这样一来,学生们迅速进入阅读状态,并且用笔勾画出重点句子,十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要求上讲台给大家当导游了。同样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课文时,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学生不仅注重自己在讲台上的仪表、神态,而且更注意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统一。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就应有自己的独创性,能够灵活驾驭教材,要因文而异,精心设计,不拘一格,教出新意,才不至于有“语文万难,问何人会解连环”之苦了。

四、 以课文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有效方法

一、人文素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人文素养上的要求,大部分都儆谌宋目蒲У难芯浚具体表现在知识水平和各项综合的实力,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整体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要求;在很多的研究中,学者都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相同事物研究,这是有道理的。而我国实际的语文教育往往自始至终都透露人文气息,语文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识字和沟通,其更深入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民族的凝聚力。所以人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到了中职的教育阶段,学生大体上都是二十岁左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构建阶段,这时结合语文教育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意义十分重大,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结合笔者实际从业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存在着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成绩过于糟糕,而不得已来到中职继续就学,所以整体的人文素养现状都不是非常理想。中职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程度都比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多人都有混日子的心态,这是非常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成长的。其次中职学生的是非标准存在问题,经常受到各类事物的影响,借助不正确方式来处理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着自控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及阅读能力较差等问题。

(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1.优化教学氛围

每个人都知道身处不同的环境,人将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进而出现不同发展方向,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非常的紧迫,用工单位低于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获得好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此其中的人文素养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但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必须结合各类的教学模式开展来进行具体的转变。中职语文实际从业者必须要摆脱传统的固有思维,在提升个人教育实力的同时,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努力将各类的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来,保证整体课堂氛围的开放性与时效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协助培养他们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中职学生的确底子不如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相关实际教育者在课堂展开过程中,必须做好因材施教方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使得语文课的作用得到实际彰显,辅助提升中职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2.结合多样化教学模式

中职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普通的高中教育不同,中职教育更加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要努力的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习者效率。在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非常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独特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努力弥补其前期因为各类原因所造就的个人素养方面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会使中职学生感到反感,整体的教学很多时候也像是在走过场与摆样子,和中职教育的要求完全不相符。所以相关的从业者必须努力做出转变。

3.挖掘深层次人文精神

正如上文所述,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关系紧密,所以实际的教育者必须在教育中,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努力的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尽量将课程设计向着多元化角度转变,协助学生逐步做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工作,认识到正确的个人价值和实际作用。比如在《我很重要》这篇课文的教授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只是单纯的分析它的写作的特点和实际所运用手法,但在新时期相关的老师应当结合学生特点,挖掘其更加深入层次的内容,努力的教给他们认识自己的正确方法,充分体会到实际生命的价值。

三、结语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向社会输送素质能力水平符合要求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新.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科技展望,2016(01):193.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拓展阅读视野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只有建立在大量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在早上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起步较难,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段走。中午有半小时是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每当这时。便是学生一天中最翘首期盼的时候。通过“大阅读”和“美读时光”,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二、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教育学生观察生活,需要教师刻意引导,看似无痕,其实别有匠心。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可举办生活材料会,把今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日常生活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的写作材料。长此以往,能激活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再到面,思维的火花终于闪亮了。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烹饪教学;人文素养;学生

“民以食为天”,烹饪专业是直接关系人类饮食与健康的专业。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绝大多数疾病都和饮食有关,而烹饪专业的学生是将来的饮食制作者,是人类健康的守卫者。另外,中国烹饪本身是文化、是科学、是技能、是艺术,它对于维系民族的昌盛,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美化人民生活,缔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

品尝中国菜品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浓厚的民族气质和龙的传人的创作精神,这无不洋溢着很高的人文素养。所以在烹饪教学中必须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把人文素养深深地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中,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来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厨师。

另外,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智育和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而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技能的培养更基础、更实在、更有价值。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烹饪教师应将培养人文素养作为烹饪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求。

一、在烹饪教学中要时时强调和突出“以人为本”,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关爱人体健康,要做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的人

要时时告诫学生你做的东西是为顾客食用的,稍有不慎就会对他人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同时自己也会因法律的制裁而受到伤害,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采购有毒或腐烂变质的食品和烹饪原料;在保管过程中尽职尽责,严防食品及烹饪原料的腐烂变质;在切配和烹调过程中坚决拒绝使用腐烂变质的烹饪原料;在销售过程中拒售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教师在演示时坚决不使用不合格的、腐烂变质的以及其它危害人体健康的原料。同时还要强调不同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小孩以及各种病人的生理状况不同,所以饮食情况也不同,应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烹制出适合他们的饮食。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食物中毒案例的图片、新闻报道,以及由于饮食不当而引发疾病的案例。

二、把美育渗透到烹饪专业的各学科中

烹饪是艺术,无处不渗透着美。在中国烹饪中,有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具体表现在菜点的色、香、味、形、器、菜名、营养、食疗等方面。厨师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制作菜点,客人在品尝时获取美感,双方都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客人在食用食品时是一种美的享受,厨师在制作食品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从原料的选择、配伍、加工成型、烹调、装盘以及宴席的设计、菜单设计无不体现着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并在审美活动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审美活动,按审美规律来塑造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识和修养。经常让学生融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之美,欣赏湖光山色、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并鼓励学生学习美术以锻炼手和眼,提高观察能力和手的描绘能力;学习音乐锻炼耳朵,提高对美的事物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陶醉于某种动的情感之中。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创造美。

三、强化环保意识,呼唤绿色烹饪,保护野生动物,文明烹饪,坚决反对野蛮杀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或在菜点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增强环保意识,采用“绿色技术”,减少废水、废气、废料的排放,合理配膳,杜绝浪费,并且坚决杜绝以次充优和搀假造劣。坚决不采购和烹饪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是国家允许的动物性原料在烹制时也要文明,尽可能减少其痛苦。如有些人吃狗肉时把狗活活打死,有些人宰杀动物时不一下子杀死,而让其挣扎半天,还美其名曰这样的肉好吃,有些地方人活吃猴脑,据说把猴子控制起来活生生的打开脑壳,这些都是非常野蛮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也有感情,同样也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主人,我们要善待它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感。

四、中国烹饪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传承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引经据典,同时引导学生多读有关烹饪的报刊、书籍、杂志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东方文化色彩、浓厚的民族气质和龙的传人的创造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五、给学生以自由精神,不死搬教条,增强创新意识

“食无定味,好吃为佳”,中国名菜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从纵的方面看,它前后承接、前后递进、前后更新。从横的方面看,它相互学习、相互引进、相互改造。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融各民族饮粹与一炉,正确借鉴外来饮食文化,进取心强,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中国之所以美称为“烹饪王国”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烹饪教学中要坚持给学生以自由精神,不能照搬书本、死搬教条,开拓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另外由于烹饪本身发展变化快,而我们用的教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一直滞后于烹饪实际的发展。往往是一些新的烹调方法、新的菜点、新型的烹饪原料在发达的城市已经流行多年,但教材上没有提到。所以我们要采用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的书籍、杂志、报刊,多从互联网上吸取东西,并多带学生到大宾馆、饭店去参观、实习。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多旅游、多走一些地方,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进行教学评价时,再也不能以一次死的理论考试成绩为标准,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一些无用的标准答案,应多元化。“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书本上种不出水稻”。同理在书本上做不出菜点。

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其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他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进一步说,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在于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用一些伟人、历史名人的故事,或以我们身边的在各行各业作出贡献的人的事迹,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启发和教育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学习和工作中的乐趣,是学习和工作取得成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同一个部门中的每一个员工之间,看似相互独立,实际紧密联系。每一个产品都是由许多工序完成,前一道工序是后一道工序的基础。在企业管理中有“100-1=0”这样一个公式,在这里也可以引用,也就是说完成一个工作有100道工序,其中有99道都非常完美但有1道工序出了问题则全盘皆输。这就要靠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所以社会需要有良好合作意识的人才,那些自以为是,不愿与别人合作的人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在烹饪工作中,要完成一道菜品必须有原料的采购、保管、初加工、切配、烹制、装盘、餐具的洗涤、消毒等多项工序,每道工序都由一个员工来完成,这就靠每一个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如果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菜品的质量。所以一个饭店大厨师固然重要,但离开了其他员工的密切配合则照样无法运转。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在烹饪实际操作教学中尽可能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来完成,使学生逐步树立一种良好合作的意识。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注意授课技巧,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是认真听课习惯。其次是质疑问难的习惯。第三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第四是认真做听课笔记的习惯。第五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扎实搞好培养学生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教与学的关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加强教学的整体性,把准课堂教学的兴趣点、语言训练的立足点、能力培养的落实点、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避免教学环节的支离破碎,避免繁冗的串讲、串问。要在感知语言整体的基础上讲读课文,一般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教学,且讲练相融,变讲读为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书,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都能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陶冶爱美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

2.学法指导的加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重要内容。《课标》中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进行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初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上课时再听老师讲解,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习也积极主动。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除查字典外,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三是教给学生自己评价所学效果。让学生学会自己出一份试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答题难,出题更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听、去说、去写、去想,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地、有目的、有计划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条腿都动起来,促进学生素质培养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