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和体育范文

我和体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和体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和体育

第1篇:我和体育范文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六一”儿童节的快乐,我在本班“小舞台”区域为孩子们提供了彩色的绸布。我发现孩子们除了用绸布舞蹈外,还极有创意地在绸布上爬、跳等。小班进入下学期后,孩子们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动作的协调性、持久性正在逐步提高。

活动目标:

1. 在绸布上尝试不同的玩法,发展走、跑、爬、跳等基本动作。

2. 依据不同的信号调整身体运动的方式,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红、黄、绿大绸布若干,平衡木,竹梯。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师】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开着小汽车去公园玩吧!(听着音乐做律动:模仿擦车、开车、摁喇叭、转弯等动作。)

【师】公园到了,我们把汽车停好,进公园玩喽!

二、情景游戏

1. 顺着小路走一走——把绸布分别铺在竹梯和平衡木上成小路

【师】这里有两条小路,我们一起走一走。(带着幼儿依次走过小路,提示幼儿保持身体平衡。)

2. 经过小河跳一跳——把绿色绸布对折成小河状

【师】前面有两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运用跨跳或并脚跳的方法过小河。)

3.看到山洞钻一钻——把红色绸布做成山洞状

【师】小朋友们都过河了吗?我们一起钻山洞喽。(幼儿手脚并用爬行,身体尽量不要碰到“山洞”。)

三、自由探索

1. 【师】这里有好多绸布,你们看看有些什么颜色?(红、黄、绿)数数看一共有几块绸布?

2. 【师】漂亮的绸布宝宝要和我们做好朋友一起玩呢,你想跟它怎么玩呢?(引发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如倒爬;顺爬;滚;抖动绸布,幼儿用脚踩;用绸布作渔网,玩捕鱼;坐轿子等游戏。)

3. 【师】下雨啦,快点找个地方躲起来吧!(一起躲到大红伞下)风好大呀,把大红伞吹上去了,风小了,大红伞下来了。(变换伞的高度。)

【师】哎呀,一阵大风吹过来,把大红伞吹跑了,我们快去把它追回来吧!(大红伞四处移动,幼儿跟着目标快速追逐奔跑。)

【师】大红伞终于追回来了,和好朋友靠得紧一点,我们再也淋不到雨啦!

四、放松整理

【师】雨停了,天晴了,我们也玩累了,一起开着汽车回家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然、生动、有趣的活动环境,引领幼儿融入情境、充分互动,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累基本的运动经验,实现自主发展和协调发展。

首先,本活动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准备活动——动作练习——集体游戏”的活动模式,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每个环节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自然地融入情境,自始至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

其次,整个活动的过程兼顾了趣味性、层次性与安全性。整个游戏过程在器材选择、组合方法、变化方式等方面都考虑了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既引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确保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

第2篇:我和体育范文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How I improved my English

When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 I was poor at it. I was quite worried at that time. Later I 1istened to the teacher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made notes carefully. If I had any question, I asked my English teacher or my classmates for help. Every morning I read the English texts aloud and listened to the English tapes. In the evening, after finishing my homework, I always read some English and magazines.

Now I am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at English in my class.

我如何提高我的英语

当我开始学习英语,我是可怜它。我当时很担心。后来我听老师讲课的课堂,并认真做笔记。如果我有任何问题,我问我的英语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我每天早上读英语课文,听英语磁带。在晚上,做完作业后,我总是读一些英语杂志。

第3篇:我和体育范文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注重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现象,学校现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内容陈旧,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够,没有形成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体育教育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体育兴趣——体育爱好——体育习惯——终身体育”的自然过渡,而现行的学校体育还远未实现这一目标,表现出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学校体育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和文化信息资源,但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我国教育系统从事体育工作且受过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才约占总数的80%,学校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体育人才,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却很少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得到发挥;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549654个,其中67.7%在学校,而学校体育场地在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并不高;以传授体育知识、指导体育技术、传播体育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学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也显得更加滞后[4]。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相对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是在校长或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各部门多管齐下,各负其责,校工会主要负责教职工文体活动;团委和学生会主要负责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校体委主要负责运动队的训练和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部(教研室、教研组负责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的业务指导;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生体育成绩管理;后勤处负责场地建设、器材购置、维护等;学生体育社团是在学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社团干部组织其成员于课余时间在校内寻找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其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团委资助、企业赞助和会员缴纳的会费;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分工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工作效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类体育场馆中主要用于群众体育的只有10%,而且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低、场地项目结构不合理、适应群众体育需求的场地严重缺乏等现象[5]。社区体育的经费不足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的资助,近几年政府资助主要依靠发行体育彩票,每年约30%的体育彩票发行收入用于社区体育的建设;二是市场运作和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捐赠,市场运作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和其他商业行为,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规模较小,对社区体育的开展只能起辅助作用[6]。因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巨大,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的经费十分有限,而社区体育自身的市场化运作尚未成熟,社区体育建设经费一直以来都严重不足,这也是阻碍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社区体育人群的年龄分布不均衡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群的年龄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的人数较多,中、青年人的人数较少[7]。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过多的承担了应由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管理存在越位现象;管理体制中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管理组织的稳定度不高;以街道办事处及其相关机构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不尽合理,街道办事处在未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将会逐步被撤消,这将使社区体育管理出现断层;社区居委会目前集自治、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经营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身,使其无法全面承担社区体育的管理职能等等[8]。社区体育的人才资源不足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保障,包括组织管理人才、健身指导人才、经营人才等,其中组织管理人才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人才,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网络化体系尚未实现,社区体育的管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社区体育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社区健身指导人才多为兼职,其年龄结构集中、性别结构单一,其专业技术等级和文化程度都偏低,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9]。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各市教育局和各学校体育相关机构都没有设立与社区体育相关联的组织;各市体育局以及社区也没有设立与学校体育相联系的机构,双方通常的联系和沟通都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热心人促成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制存在弊端学校的体育教学体制模式忽视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体育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到学生成年后对的体育态度,“终身体育”的理念并没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贯彻[10];此外,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的体育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体育技术、技能毕业后在社会上几乎用不上,而与生活相关的身体锻炼的实用技能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又学不到,出现了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运动相互脱节的状态[11]。学校与社区体育组织缺乏联系目前学校与社区之间还缺乏一个可以协调相互之间关系和利益的机构,该机构的缺失导致了二者间未能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使二者间的信息、人才、场地设施资源等不能得到高效率的共享与利用,这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体育资源未能实现互补目前社区体育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大都依靠行政手段,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规律,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有利于社区和学校的体育资源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学校体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也过于单一,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育的机会十分有限,而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育部门应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改变传统思维,创造条件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的运行机制[10]。学校体育缺少对外开放的意愿学校的安全问题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一大障碍,学校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会加大校内的人身、财产安全及治安问题的隐患,而事实上学校通过加强管理仍然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这需要学校方面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甘愿牺牲眼前利益以换取学校体育的长期利益;学校体育工作者为社区体育提供的指导或服务很多时候都是无偿的,这也会大大降低学校体育工作者服务社区体育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维护费用,这些都会降低学校体育对外开放的意愿。

第4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程序教学模式

体育教育课程是学校一项很重要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现早已设立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体系作为重大改革的目标,体育教学的模式也从以前的单一性到目前的多元化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何来发展小学体育教育,这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综合反应,如何教,怎样才能教好以及最终结果都反映出了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辩证完整的看待问题,客观真实的评价教学,在实践中总结和掌握技巧和方法,从而为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找到一条正确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如何让学生的正确的认识体育

体育不仅仅是形体之美也是艺术之美,蕴含着很高的文化内涵,要科学的认识其本质,不仅从身体感应也从心理感受等各个层面了解体育的好处和作用,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和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模仿、练习、竞争等方式重新认识世界和树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为自身服务。我们应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积极性,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发展所起的巨大的作用,自愿的学习,同时要培养体育精神,释放体育能量,增强自律性和自信心,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相互沟通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好的沟通更能提高认知水平。良好的关系可以促进甚至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观愉悦度,像一剂强心剂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爱屋及乌,主动从事某项体育活动,并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的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和速度。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像“周瑜打黄盖”必须一个愿意打一个愿意挨,否则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通过降低教师绝对的权威形象,以一种更亲近、更和谐、更理性的形象融入到学生中间,方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和信任基础,所以良好的沟通和表达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观察,善于沟通和交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

三、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方法

什么是体育能力?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的成功的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那么,该如何培养体育能力?是全面发展还是取其一?我们都知道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所能充分利用的时间不多,经历也是有限的,个人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应该因地制宜、量才而用的学习一种或几种运动技术,从而培养自身的体育能力,也更容易持之以恒。无论是从自身的健康角度说,还是从走入社会后所能适应的角度说,都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成自身习惯和兴趣,从而利用在学校中获得的“体育能力”为自己的健康与生存服务。 但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幸的是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积极的改正和总结,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变化和可喜的成绩,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的正确方法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四、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该起何种作用

做一项事情可能只需要一个结果,然而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学评价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了解、评估和激励教学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看待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培训过程中的评价,因此学生实际状态和学习成果得不到很好的表现和反映。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深入的做出评价,从而为教学本身提供可依据的客观证据和支持。不能单一的看待最终结果,更应该注重整个过程的发展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评价的方面可以多样化,比如从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体育运动的选择、人员的配备以及客观场地等等做出综合性的评价。我相信,这种体育教育模式的改变能更加全面的为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和鲜活的生机和动力,促进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评价应该是体育教学的催化剂、强心剂和调和剂,而不是滞后其发展的或无实际作用的废用剂。科学和正确的评价也很重要,要有相关的评价标准和指导数据,做好统计和对比工作,不断完善评价方法,从而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这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

五、结语

总之,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正在被逐步的完善和加强,可以相信,在未来将会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生.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西安体育学 院学报,1999(2).

[2]王顺堂.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功能[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1(1).

第5篇:我和体育范文

摘要:体育,是我们的教育全面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面。对学校教育中不重视体育教育的问题,我们要进行痛切的反思,要重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拒绝急功近利,拒绝快速成才、成名的诱惑,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体育的社会伦理价值。执掌体育教育的领导、老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多学、多思,特别不要把学生不重视体育、体质状况不佳甚至下滑,归结为投入不足。今天,这已经是不符合事实的习惯性思维方法,也是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的歧路。

关键词:重视体育;全面发展;百年树人;顾拜旦;体力劳动

中图分类号:G640;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14-05

收稿日期:2015-05-28

作者简介:杜作润(1939-),男,四川西充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上海,200433。

一、问题的出处

体育,是我们的教育全面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面。这个方面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常常容易被人们轻视甚至忽略。许多时候,它都不能与德育或政治教育,不能与智育或知识教育平起平坐,许多时候,甚至比美育还要低一档次。在长期以来震天响的全面发展教育口号下,不时出现的让人痛心的片面性,现在被人们发现轮到体育了。

笔者虽然很爱体育活动,但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从来没有介入的机会,也确实没有介入的资格。可能是因为偶然的原因,去年看到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一些报道,触动了神经,开始冥思苦想一些问题,因此就有了本文。

其实,若要咬文嚼字写作,本文标题中的体育教育是不够简练的,因为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这个词汇本身,就表示了人们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或理念而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无需再在其后添加教育二字。当然,习惯上,两者也可能有些微妙的区别,即,体育可以仅仅表示为参与比赛而进行的训练,这就是通常所指的竞技体育;而体育教育,可以只表示学校或教育系统中面对受教育者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当然其中也可以包括训练他们的参与比赛的意志和技能。行文中笔者有时用了后者,虽然有点拖泥带水,但可以明确地表达本文主要在关注学校教育中健康素质教育的那一部分。在这里,不从众好像是不行的。

在笔者的思考中,令人始终抹之不去的,主要是被人言说的大学生们的那些令人揪心的、健康下滑的状况。教育部去年八月的报告称: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包括他们的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耐力素质、速度素质(50米跑)、力量素质等项目的成绩持续下降。参与报道的记者了解到的原因,是学生们许多都怕吃苦、经常沉迷于上网。这和我们的直观感受很一致。学生们自己说的原因则有:体育活动耗时间、累、学业重。校方和官方的分析则是:目前,整个社会、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还有的人认为是学校经费不足,体育设施不够,等等。

经济可能下滑,已经有人在警告我们了;道德滑坡也已经被人们讨论好久了;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成绩也在下滑,我们怎能只是作新闻的壁上观啊?看来,面对学生体育方面这些问题,很需要我们讨论其实质、危害性,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辨析消除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步骤,等等。和我一贯的研究写作风格一样,行文中不是自以为样样都能自圆其说,也包括反映一些自己确实想懂又不懂,当然又解释不了的、有趣的问题。所有这些,若能见诸读者朋友特别是那些体育教育高手的指教、批评,则幸甚。

二、重视点之一

这里,首先讨论一个比较直观又浅显的问题。有人喜欢习惯性的将学生体育不积极,身体素质状况不佳,归因于经费投入不足,设施条件不好。其实,这是在推卸责任,至少是似是而非的。实际情况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跟进社会生活各方面长足发展之步伐,我国高等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突飞猛进,人们的直观印象,至少已经跟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从国家投入的情况看,年拨款超过10亿的高校,已经不是个别。体育馆、运动场的建设水平,所展现的,早已不似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年代,甚至也不是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在国外包括美欧所看到的那种中、外之间,差距很大的印象

笔者喜欢旅游,在旅游中,喜欢浏览大学校园。去年七月份,在一所共有大约1万师生的西部地区医学院中,就在其一个运动场外的宣传栏里,看见他们公布的体育设施,包括:标准400米的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人工草皮足球场2个;室外灯光篮球场1个;室外游泳池2个;室外篮球场10个;室外排球场6个;室外网球场2个;室外乒乓球台52台;室外羽毛球场地若干。这所医学院,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所有这些设施场地,我都先后去游走过。在我自己曾经长期停留过的一所城市老资格大学里,在其主校园区,也有一个室外足球场,足球场外边,也有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还有8个篮球场。在几个学生宿舍区附近另外还有几十个篮球场和一个足球练习场,还有一座大型的室内体育馆。在另一所也是我经常进出的新大学主校区,除了有两个与前述学校相似的可用于正式比赛的足球场外,还有7、8个足球练习场,篮球场至少有30多个,至今我还没有精确地记录下数目,它们的旁边,几乎都有许多单双杠器具、攀高梯架,而且练习场地也非常宽阔。此外还有好几座室内体育馆、游泳池,还有攀崖。

可以说,我们现在体育教育的疲软,学生健康状况的下滑,主要不是投入不足、设施落后等方面的问题。抓紧体育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发展,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端正他们的成长理念和目标,主要在我们的教育者,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有家长。需要他们高度重视,校准观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强大和复兴打下硬基础,付出真功夫。

其中,有一个曾经争论得热火朝天的解困方法,即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人,包括一些权威专家,有一种认识:在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滑和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不受重视的现实情况下,体育应该进高考,这是一个改变其弱势地位的惟一途径。在今天的中国,在全民都极端重视高考的社会文化教育氛围中,这好像确实是治理体育教育疲软病的灵丹妙药。在有人指出此举的副作用之后,倡议的专家辩称:相比于遏制全民族身体素质下滑的现状,纳入高考的“副作用”,只是小问题。看来,不管政府是否采纳体育进高考的意见,争论恐怕一直会有。体育,确实牵涉到许多大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一门功课的事。体育进高考,对提升体育的新闻地位、政治功利地位肯定暂时有益,但当体育也真的成为应试教育的助推工具之后,青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前景如何,尚可拭目以待。事实上,一直沉湎于考试、分数的中国教育各个方面的成败得失,也还有待作真正客观的辨证。我犹豫彷徨的心情是:在无其他良策的情况下,不妨试试看;但又害怕看到因此只有新闻报道和政绩表彰,学生体质下滑情况却不知所终。

杜作润:如何重视我们的体育教育?

三、重视点之二

似应要认真面对我们的教育中,从一再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到转而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方面的社会现实。要面对这个现实,研讨体育教育的目标乃至目的问题。

为了增强体质,遏制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的发展观,看来我们必须坚持开好体育这门课的大问题,好像是真正不能轻视的。小学、中学要有体育课,大学更要有体育课。在近代大学教育史中,就有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在1901年将体育作为一门主修课的记录,以后许多国家的大学(不是所有的——后文将重提)都积极跟进,将体育都列为必修课。从课程设置看,我们也积极跟进了。民国年间,确实为了改变东亚病夫的局面,为了强国强民,体育也堂堂正正进入大学校园。去年,国家教育部还专门发了文件,规定我国高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体育课,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还要求每节课,都需要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其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低于30%。这些行政指令的明确提出,仅仅加之于体育,可以反映政府对体育的特别重视,但在这只偏重近期功利、眼前功利的当今社会生活氛围中,一纸文件和数字标准,能否真正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运动乃至体育教育的热情,还有待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们、教师们的全力以赴而不是三心两意的修为。

其中之一,要不怕痛,对我们的教育,包括体育教育,进行痛切的反思。这就是要认真反思一直以来,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即政治性、工具性、功利性、特别是急功近利性。在这些思路的驱使下,教育中大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常常弄得丢三拉四,顾此失彼,再加上一切都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使我们看见的所培养的一些接班人,都是得缺德、智在财、体不健、美在外。说的是要全面发展,行的却是令人恐惧的片面。体育,在全面发展的理念或行文中,确实是一个方面,但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却是这些错误思路和方法驱使下,受害最大的一个“面”。

其中之二,要重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思想,拒绝急功近利、拒绝快速成才的诱惑,特别不要听信快速致富、快速升迁、快速取胜的经验报道和媒体鼓吹。特别是对于体育,最有教育价值的是那些勤奋坚持,长期锻炼,锲而不舍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以他们坚毅的品格、强身的意识、不惧失败的意志,作为主要的教育示范材料,而不要过多的渲染他们赚了多少钱、得了什么奖,他们获得了什么官位,他们受到新闻媒体怎样的重视等等,这些俗不可耐的东西,大都是腐蚀灵魂的毒药。作为教育,我们应当对它们保持距离。当今,我们不必忧愁学生因此而与社会隔离,新闻媒体里的这些信息,自会在学生中不胫而走,而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坚持不懈,强身健体,直至永远。目标对,真实践,就不会有疲软、下滑;目标错,就会南其辕而北其辙。

其中之三,要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伦理价值,特别是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等等。在锻炼和比赛中,要尽最大的努力,以求最好、最优、最强,特别是体育比赛中,要有全心全力的竞争、进取的精神,但不能随意超越规矩、公平的底线,锻炼中,不能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生存的自由。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体育课以至整个体育教育,也是当今社会急需的民主、自由、平等、友善的教育大课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点,也不能轻视或忽略。体育、锻炼,应该跟随人的一生,体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社会生活的教育大课堂,它可能无法包容一切社会生活的规则,但肯定可以反映其中的某些要点。体育是一种强国强民的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重要表现,而不仅仅只是几个测试或考试比例数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于斯巴达人和古希腊人以及后来罗马人的创造。据说,在公元4世纪时,仅有100多万人口的罗马城,每年竟有150天举行体育比赛。就是因为它蕴含着公平、民主、规矩等人类社会生存的优良法则基因,所以在进入近现代社会生活之后,西方人虽然历经自然和战争灾害的困扰,以及教会和皇权等其它阻力的压抑,他们仍然要继续坚持。后来,1894年6月,人们在巴黎召开会议,有9个国家所属的49个组织的79名代表参加。法国教育家顾拜旦(Le baron pierre,De Coubertin)在会上提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建议,获得积极响应,成为现代奥运会的开创者。西方人的这种坚持,而且是著名教育家首先倡议。对此,我们在做着中国梦的人,不应一笔带过,而要呕心沥血的思考。当然,顾拜旦一些经典论述,也非常值得我们铭记,而且,在许多网页上输入顾拜旦的名字,几乎都可以搜索到。例如:“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体育就是和平。”“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生活的本质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奋斗。”等等。

还有一个故事,也涉及体育教育目标问题,但笔者的认知能力有限,讲不清楚,提出来,仅供有兴趣的体育教育高手指教,这个问题让我沉思了很久。大概是在200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赛场,并正好撞击在飞速腾空的网球上,并且当场落地死亡。那位运动员,立即停止比赛,当着人声鼎沸的观众,下跪在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这一无意的过失伤害而认错。当时,国内外都有对这位运动员的高度赞扬,赞扬的当然不是他的成绩一贯突出,而是他对生命的无比珍惜——超越了对冠军、对名次的迷恋。我的问题是:这个情节所反映的思想和理念,我们中国大学的体育教育需不需要?若需要,如何言说?

四、其他建议

这是多个方面的问题集聚,比较更加具体了,同样也只是看到、听到、读书读到的、或想到的。只可惜,更没有把握写出可供人批评的意见。只是因为,我对它们非常有兴趣,所以,也只作为提问置于此,希望引起关注体育的朋友和体育教育高手的批评、解答。

第一,曾经看到过的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还是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情况或是不是主流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套?如果是真的,是否说明体育教育与知识的课堂教育一样,也要讨论或研究方法和技巧问题,也有启发兴趣、设计吸引力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将这方面的情况改善,我们的体育教育肯定会增加很多实效。

第二,也是曾经听到过的一种议论,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怕吃苦,家长不愿孩子吃苦,而体育、锻炼,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吃苦的事。人们建议:还是应该让孩子们每年适时适当地参加一些工、农业生产劳动,让他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生产中这些行业的必有性和艰苦性有所了解,对那里从业的人们的生存境况,有所认识。把强身健体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拉近一点距离。这可能有助于他们改变对体育艰苦性的认识和应对态度。还有提出过建议: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打扫寝室、住宿楼。这两种建议,我都赞成。而且,还可以引用柏拉图的话为我壮胆: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此说虽然可以为我壮胆,但我还是希望有个讨论的过程。大家讨论、争论的影响力,比文件或一言九鼎的指示更能持久。

第三,我还设想,体育课或许真的不能太过独立。它应当渗透或利用其它学科教育中的认知方法和成就。其中,如果认真追寻和研究,道德教育、生命科学教育领域、地球科学领域、机械或工程科学领域都能找到可以为我所用的理念、思维方式、知识、原理和方法。医学和卫生学科,更可以和体育互通有无。最受上上下下都极端重视的军事训练,现在我们称为学军,不能与体育这样的强国、强民的教育相结合,我甚至认为是主导设计者的失策。我多次无意看到的军训中的学生怕苦、怕累、疲软场面,令我非常沮丧,但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此外,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特别是假期的自助旅游活动,对有心人而言,这也应该是一种发挥体育教育实效的机会和资源。

第四,提供几段我国近代教育名家杨贤江的语录,供读者朋友们享用:“我承认体育是造成健全人格,养成具足生活的一种工具。重视体育,实行体育,是个个人应有的态度,应尽的义务。虚弱而多病的人,不能为社会效劳,却须靠社会过活,这是不是一种缺憾?是不是一种罪恶?”“我们的体育目的,是在使感觉灵敏,姿势优美,筋肉发达,内脏完好,动作敏捷,精神充实;是要使天然的一架人间机器,能够运用得法而且充分;能常保光泽而且结实。”“你的日常生活:要有学业的,有服务的,有社交的,但更要有健康的。体育生活就是使你保住健康,增进健康的。缺少体育生活的人生决不是具足的人生。”[1]

第五,建议帮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们,组织一些体育社团,让那些同学自己组织比赛,自己组织一些体育报告会、演讲会等,以便充分活跃他们的体育生活,认识体育中的规则要素、民主要素、自由要素以及公平要素等,甚至引发更大的兴趣,直至介入对国家的体育政策或赛事活动的深入讨论或辩论。笔者有幸游历过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他们那里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活跃场面,真的让人难以忘怀。但是,我很少看见过他们在一本正经的上体育课。这与一些在国外大学学习、生活过的朋友印象相同。看来,体育活动,也可能是培养青年以至整个国家民族自强、自立、自为、自主的重要场域,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自觉——渗透入骨髓和神经的自觉。我以为:世界上,只有自觉了的人,才是最强的人;只有自觉了的民族,才是战无不胜的民族。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们,人人可以动,时时可以动;还要让他们有机会和学校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群、老师甚至国家有关当局沟通,时时都可以思考体育的本质,思考体育教育的使命,思考轻视体育的可能后果,以及其对国家民族的危险。

第六,从纯然的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看,人类并不是特别适合于我们的地球环境的,可以说我们呱呱坠地时是毫无准备的,然而尽管我们在本能方面有许多内在缺点,但作为一个生命类的我们,却逐渐设法保证了自己的生存,而且还能不断发展,不断自我超越。这当中,特别显出教育包括早期还没有意识到的以及后来有意识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的作用。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教育是使我们进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手段。这里的教育,当然也包括体育教育,包括它使我们人类所形成的在体力、抗病能力、抵抗灾害、抵抗动物进攻等等方面的发育和成长优势,还包括在群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永无休止竞争的能力,以及协调、解困能力等等。人类的智慧,它的物质和生命的基础,就是身体,就是比文字文明还要早许多时间的体育以及体育教育。应该痛切的反思我们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片面性了,现在,可以从体育开始。依我的判断,轻视体育教育,就是轻视人类成长发育的历史,也就是轻视人类自身。我们决不应该从这里往下滑坡!

想想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天天有那么多老年人在强身健体,在走步、广场舞、长跑、爬山——而且乐此不疲。但担当我们国家、民族未来重任的青年人、大学生们呢?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无动于衷,有空就玩手机、网游、看电视。这样的反差,让人觉得好笑,但这是真正笑不出来的苦笑。

痛切思考如何真正重视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现在应该是时候了!

参考文献

第6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任务 体能发展 教学策略

体育课程要求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进行身体锻炼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身体发展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健康与体能的含义也非常宽泛,其中也受到遗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和进行身体锻炼也要有针对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无视锻炼的意义。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策略呢?《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果及其模型》中指出:体育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预想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下面,就结合实际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关于身体锻炼与体能发展的教学策略。

1.要明白在教学中怎么教体育

1.1 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心中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讲授健康知识的理论课,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作了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略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也就是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标下统一起来。而实现这个统一的第一标志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1.2 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

身体锻炼,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保养学生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

2.把握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身体健康"目标下,主要实现: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仔细的研读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笔者看来,"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保健原理,从理性上建立对身体健康自我保护和养护的认识基础,有着既着眼现在又兼顾未来的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实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国,各名族,各类书籍对"体能"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解释,无论怎样定义,体能和运动素质都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身体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要素,而体育教学中又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而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一直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例如:跑、跳、投掷等等,均是为了继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弹跳力等等。所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更是不能将其舍弃,而应与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相结合,使体育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把握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这一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体育教师技能和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学校条件和设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一是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康"和"体育"是浑然一体的理念。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称为两张皮,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要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变成"通过运动技术为主题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例如:在学习体操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体操动作,那么我们的教学评价也只是学会了多少动作,动作做得怎么样;但是如果我们瞄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习体操,那么这时的体操教学就会产生变化,它将从"竞技场上的体操"变成"体育锻炼中的体操""老年人甚至是残疾人都能做的体操";教学目的从"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变成"既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又教会学生不知道的锻炼方法"。于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变化,教师就必须告诉学生哪些体操动作可以进行哪些肌肉的锻炼,哪些素质的锻炼应该采用怎样的运动负荷,进行怎样的间歇和休息,甚至连应该补充怎样的营养也要教。这样,体育教学就与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又例如,我们在过去球类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教会学生打球,而新的健康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球类项目的乐趣,让学生喜欢这些运动并能理性地去认识这些项目,这样他们才能把这些运动变成他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二是"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需要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和两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实际就是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

第7篇:我和体育范文

一、代孕合法性争议下的道德相对论

(一)支持说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代孕合法化是对生育权的一种法律保护,更是对基本人权的一种保障,在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明确确定了生育权这个概念,生育权是人权的一种,是每个家庭,每对父母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此外《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都对生育权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每对夫妻享有是否生育孩子或者以何种方式生育孩子的权利,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皆可以为之。其次从法理学角度中来分析,可以把代孕合法性问题推引到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上,本着维护正义的法律精神,代孕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保护,不孕家庭、失独家庭因为缺少孩子而造成的心理负担以及现实矛盾让他们在社会大家庭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为了帮助这类家庭走出困境,代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基于正义的法律精神,法律应该在这方面给以让步,并通过法律来保护这一行为,这是国家通过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正义表现。最后再从为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来看代孕,太多的家庭因为年龄、疾病或者其他身体缺陷造成了家庭缺少孩子的情况,无法生育家庭或者失独家庭的需要使得代孕在我国民间广泛存在着,代孕若是被法律完全禁止,那么这些家庭的幸福如何被保障,因此出于对此类家庭的社会关怀以及本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代孕的合理性存在,推广代孕合法化发展。

(二)反对说

首先代孕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保守的特点,代孕并不被广大的社会群体所普遍接受,代孕行为容易受到社会歧视与冷漠。并且代孕是由多方当事人所共同完成的,之间的伦理关系,财产继承以及情感处理等诸多问题容易造成当事人之间的人伦关系扭曲,最终造成社会秩序紊乱,形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这种由多方当事人所共同完成的生育方式是对生命伦理关系的破坏,不应予以支持。其次从法律层面来看,首先从民事角度,代孕行为本身有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在合同法中基于这条原则代孕合同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无效合同。再从行政角度来看,关于代孕行为我国法律没有条文给予行政支持,就是任何医疗机构没有资质独立随意进行代孕手术或辅助,另外关于代孕子女也没有相应的户口、医疗管理规定。此外代孕行为也是对代孕妇女基本人权的侵害,是对其人格权的侮辱。还有代孕所生的子女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也很容易受人诋毁,人格权遭到侵害,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地成长。最后再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代孕行为很容易造成社会纠纷,并且此类纠纷很难公平、公正有效的得以解决,遗留的问题更是长期影响着代孕家庭及代孕母亲,另外代孕行为的利益驱使还对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带来冲击,使得功利主义观在社会中暴涨,故此为了杜绝这些不良社会影响的出现,代孕行为应该被禁止。

二、商业代孕现象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代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偿代孕与无偿代孕,其中有偿代孕占据了代孕行为的大多数,并且在当前有偿代孕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形成了商业代孕产业。而商业代孕现象则明显透露着强烈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虽然功利主义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其所谓的功利主义在利己的同时也是在利他,在利人的前提下也在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说单纯从西方功利主义哲学视角来看待商业代孕行为,代孕为不生育的家庭带来了孩子,让他们享受了天伦之乐,同时代孕母亲也得到了金钱的补偿,获得了财富的满足感,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导出商业代孕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代孕合法性的法律层面再来看功利主义,则更多的表现是自私、利己主义的一面,并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孕金额昂贵

首先代孕母亲一般不会平白无故的接受代孕行为,往往金钱利益驱使着代孕母亲做出对代孕行为的认可与接受,尤其在近些年被曝光的代孕纠纷案件中,可以明显的发现代孕金额十分昂贵,出于利益目的的考虑,动辄数万元的金钱数额对急需要钱财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往往面对金钱的诱惑选择了屈从。特别是有偿代孕中的商业代孕正是抓住了这一人性的弱点,利用金钱的力量使得代孕多方当事人达成了协议,最终助推代孕行为的产生。

(二)代孕母亲多为贫苦女性

在商业代孕中往往呈现的是代孕母亲多为贫困群体,代孕母亲往往因为生活上的困境而走上了代孕之路,并且在代孕的过程中还要忍受生育所带来的身体痛苦,这是商业代孕所呈现的普遍表现。这虽然符合西方哲学功利论中的自我牺牲说,但是这种代孕母亲的自我牺牲所换取的利益是金钱的弥补,并且这种牺牲是建立在代孕母亲长期所要经受生理与心理痛苦之上的牺牲。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下,这种商业代孕更是对代孕母亲人权的侵害,具体而言侵害的是其人格权、亲权、健康权等基本的权利。此外代孕母亲为了金钱而选择长期做代孕母亲,把生孩子作为赚钱的手段,这类行为是法律与道德决不允许的。

(三)特殊人群单纯为了个人利益选择代孕

此类的特殊人群主要是指那些社会中的名流以及完全有生育能力的人员单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选择代孕的人,他们主要是出于这些原因,首先明星或者公众人物为了顾及自己的个人形象以及个人收入选择代孕;其次是某些代孕委托方在完全拥有生育能力的基础上,单纯的因为顾及生孕所带来的身体痛苦以及产后所带来的身体不完美而选择代孕;最后还包括一些代孕母亲单纯的把代孕作为谋生手段,长期进行代孕。因为这些原因而选择的代孕行为是商业代孕现象中功利主义最为集中的体现,首先这类代孕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中亲权的直接破坏,造成代孕当事人之间人伦的隔阂,继而已发出一系列的代孕纠纷;其次这类的商业代孕完全是把生育行为看成交易,把代孕母亲看成生育的工具,这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最后从当前社会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单纯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的代孕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助推不正之风。

三、代孕乱象中对女性的物化

西方思想家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以人的自主性为基础,提出了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生价值观。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道德条律并影响后世,这句话是这样的:人是目的的本身,即在任何时候以及任何人,甚至是上帝都不能把他只是当做工具来加以利用。这就是康德著名的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思想,并且在中国当代的伦理道德体系下康德的观点同样适用。而女性物化是指把女性当成一种物品、工具或者商品,首先这种思想就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其次也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但是在现在的代孕现象中这种思想的确存在,尤其是在有偿代孕中更是把代孕母亲当成了工具,把女性物化,商品工具化。

随着文明的进步,当今世界鼓励女权主义的健康发展,女权主义也不负重望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使得女性得到了全方面的解放,但是因为代孕女性被物化,这就与当今女权主义的正确要求是相背道而驰的,甚至是破坏。并且代孕并不是女权主义中所谓的“子宫自由权”,因为在现实中有偿代孕早已成为了有钱人对穷人身体与人格的购买行为,而且在有偿代孕的过程中代孕母亲也是以自己的健康权、生育权为条件作为换取金钱利益的筹码,所以在这巨大的经济利益背后,到底是对无法生育家庭的拯救,还是对人伦的践踏,这是值得社会进行反思的。此外在一些代孕乱象中变相的把女性进行物化,是对社会弱势女性群体的侵害,因为缺少法律的相关保护,代孕母亲在权利受到侵害后,其权益很难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真正的维护,特别是在法律所看不见的代孕乱象中,代孕行为又极有可能掺杂着胁迫行为,甚至拐卖行为。最后再从康德人不是工具的思想出发,代孕母亲在孩子出生后需要放弃其对孩子的监护权与亲权,所生孩子以后也完全交由代孕委托方来抚养,这样来看代孕母亲是不是在代孕的过程中充当了生育工具的角色?其生而不养的行为又怎能得到伦理的支持呢?女性不是生育的工具,男女平等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法律最基本的追求原则,故此需要社会坚决反对这种物化女性的行为与思想,抵制这种乱象。

四、关于我国代孕合法性的未来走向

(一)坚决抵制破坏伦理道德的代孕行为

代孕如果是有偿性质的商业代孕,根据功利主义与女性物化的角度来分析总结,那绝对是需要社会进行杜绝与抵制得。因为此类的代孕行为所引发的问题复杂而又多样,比如代孕弃养问题,代孕终止问题,代孕子女畸形问题等等都是很难处理与解决的棘手问题,并且我国相关法律的空白让这些问题纠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此外还因为在遗传学中代孕所生的孩子与代孕母亲是有相应的遗传关系,往往最后造成代孕母亲在精神方面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以及代孕子女最终亲属认同的异化等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使得社会中大量出现亲属伦理关系的紊乱情况,所以从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综合进行考虑,有偿代孕中的商业代孕行为不可行。

此外还有一些代孕行为虽然不是有偿性质的,但是其行为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比如代孕母亲为代孕委托方的亲属,这类无偿代孕大大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即使代孕成功,后续所引发的家庭伦理问题对代孕双方当事人以及代孕子女都会带来长期不好的影响。由此来看为了避免出现长期的纠纷与矛盾,本着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凡是代孕行为对伦理道德存在破坏,那么这些代孕行为都不该应予法律的支持。

(二)有限而又合理的代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8篇:我和体育范文

1、面对暴力对待时我们要勇敢,尤其是校园暴力,很多学生在遇到校园暴力不敢讲,越是这样越会被欺负,所以要勇敢地跟老师校长或者父母讲清情况,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报警,不能懦弱怕事,不然受害的是自己。

2、肢体暴力是所有暴力中表现最直观明显的一种型态,它有着相当具体的行为表现,施暴者通常会在受害者身上留下明显的伤痕,包括种类很多,例如︰踢打同学、抢夺东西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我和体育范文

我国市场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合并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从现有的会计规范来看,我国允许企业采用的合并会计处理实质上是购买法。但是,采用购买法的必要条件是公允价值的确定,这在我国是一个问题,评估市场并不成熟。

(一)我国非流动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而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是对流通股的定价,因此在换股合并中,被合并公司的非流通股难以计量,合并公司换出的非流通股也难以计价,完善的公允价值就难以确定。

(二)股票价格泡沫过高估计企业资产。股市上股票价格泡沫一直存在,在换股合并中,主并企业换出的股票因市场估价错误而被高估的部分,并非资产而是一种损失。而在购买法下,被高估的部分计入合并商誉,当价格高估到相当程度时,商誉会计难以反映其真实性。

(三)购买法实际上目前在我国行不通。在实际业务中,换股合并对主并上市公司合并基准日所在年度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都很小,而且由于主并企业都是绩优股,合并前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满足配股资格线的要求,因而不存在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从有关实际数据看,换股合并权益结合法也未改善主并企业的财务状况,因而权益结合法得到了管理部门的默认。

我国目前已有十几家企业采用了权益结合法,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从实际业务来看,我国参与合并的企业实际上均能辨认出购买方,这时使用的合并方法应该是购买法,而不是权益结合法。因而,权益结合法在我国换股合并中的运用名不副实。二是换股合并对主并公司的财务产生影响――主并公司的管理者利用权益结合法可以操纵利润。从实证看,被并企业的总资产在评估后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减,而权益结合法无视这些增(减)值的存在,在账面上不体现,这就暗藏着潜在的盈利或亏损,为主并企业日后的利润操纵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四)现行会计准则有待完善。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会计准则规范合并后上市公司对被并企业或资产的处置行为,权益结合法的使用为上市公司合并后的利润操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在被并企业大幅度增值的情况

下,主并企业仅通过处置资产就可以获得一次性增值收益,这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企业合并在会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使用购买法时,被并企业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1、非流动国有股的存在影响被并企业公允价值的确定。我国证券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占绝对控股地位的非流动国有股的存在。一般认为,证券市场(特别是A股)股票价格是对流通股的定价。即只有流通股有市场价值,而非流通股没有价格。因此,在合并中,被并公司的非流通股难以计量,同样主并公司换出的非流通股也难以计价,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绝大部分是占绝对控股地位的非流动国有股,因此,被并企业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2、资产评估业不完善影响被并企业公允价值的确定。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只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注册资产评估师业务素质较差,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不完善,因而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允性难以保证。且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务目前只限于评估单项资产,而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由于具有很高的难度,在我国尚属陌生领域,因而现有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中被并企业的公允价值难以通过评估获得。

(二)权益结合法导致企业价值低估,甚至出现折价发行现象。由于使用权益结合法时,是以账面价值为主要计量手段,在许多案例中这使合并后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在有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出现折价发行的现象。在TCL集团换股合并案中,就出现了流通股入账价值低于面值的情况。我国《公司法》第131条规定:“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所以,由权益结合法所导致的折价发行与现行的公司法相冲突。

三、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对策

(一)尽快颁布企业合并会计准则,规范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到目前为止,我国财政部还没有颁布《企业合并》准则,实务中仍主要参照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和《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随着环境的变化与合并业务的增多,特别是换股合并业务的出现,以及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处理企业合并会产生显著的差异。因此,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上述规定已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亟待规范。

(二)尽快完善公允价值形成机制,使公允价值能有效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国际上最主要的计量属性之一。我国在近些年制定的许多会计准则中也普遍使用了这一计量属性。但由于我国公允价值形成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这一计量属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以至于财政部会计司后来又对《非货币易》及《债务重组》中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了调整,转回使用账面价值。在购买法的使用中也需要使用公允价值,因此也会遇到上述同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当今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在思索的问题。

不管我国的国情如何,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一点,即公允价值和购买法是发展的大趋势,是当今国际上的主流观点。我们不能因为在我国现阶段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而否认它们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以及在实践中积极采用。此外,我国目前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对于不完善的现实情况应采取积极改革措施,而不应采用回避的态度。因此,尽快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形成机制,使公允价值能有效确定,并被社会认可是会计界的责任,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三)我国应如何正确应用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严格的规定,保持它们之间的互斥关系。即,一旦企业符合权益结合法的规定条件,就只能用权益结合法,不能用购买法;反之,就只能用购买法。IAS22和APB16都规定这两种方法要保持互斥关系。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类似“格雷姆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后果,使较不适合的会计方法驱逐较适合的会计方法。

2、要使应用条件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在制定企业合并准则时,可以更多地参照APB16的有关规定,确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限制条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主观判断,以提高可操作性。

3、使用权益结合法必须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避免人为操作利润,扰乱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