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分数除法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数除法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数除法课件

第1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0.6-0.42×36÷2

100-152×0.30.6÷0.2

0.2+0.3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47.5-7.6518.4×75

84×587.1÷0.57÷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12×12÷3×2

÷12÷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第2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师:这里分别有三面旗(出示三面旗),选择哪一面旗展示看上去会更美观舒服呢?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第二面和第三面太窄太扁,

师:你的意思是第二面和第三面的长和宽不协调,是吗?

师:看来长方形旗子好不好看还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一面旗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才能让大家都感觉它比较美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为自己的感觉

找一个理性的解释。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怎么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呢?

预设情况:

(1)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师:非常棒,这是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2.揭题:在数学上,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板书课题:比)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比如说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

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说的好,不过同样是比较长和宽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是15:10,另一个是10:15呢?

生:15比10是长和宽的比,10比15是宽和长的比。(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

由此可见,用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这两个数的位置能随意颠倒吗?(不能)

(二)不同类量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1)围棋班有男人5人,女生4人。

(2)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

师:你认为以上哪一组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请你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你认为不能用比来表示,也请写出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动笔书写,相互交流。

生:第一组能用比来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比是5比4,女生和男生人数比是4比5.

师:同意吗?

师:第二组中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呢?能用比表示吗?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用比来表示?

生:因为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比表示。

师: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难道没有人反驳意见吗?

师:看来大家对第二题还是有争议,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数量与前面的一组数量有很多不同,单位不同,除得的结果不同,但是他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生:有,它们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真好,尽管他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是都可以用除法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除法运算的结果形成了一个新的量——速度,所以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也能用比来表示。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大胆交流,促进我们共同认识了比。

继续出示课件:(3)淘气买5支钢笔,每支4元。

师: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说的真好!两个数量之间具有相除的关系,才能用比来表示。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2.归纳:现在谁能说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四)构建网络

师:比与除法的联系密切,除法里有除号,比当然也要有比号。你们知道比号怎么写吗?(板书:)它与标点符号中的冒号类似,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其实这是一种人为规定。

课件出示:比号的来历。

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来表示。后来,这种表示方法逐渐在全世界被采用。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其它知识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自学的时候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怎么读写比?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4;

0.5:1;     8:4。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比号)

后项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比也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如15:10也可以写成15/10,仍读作15比10。

师: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生活中的比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金龙油广告。你知道这里的1:1:1是

表示什么意思吗?

4、出示比赛图。

师: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5、说一说人身上的比。

6、黄金比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的国旗,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感觉15比10的要美观些呢?课件出示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希纳就做过类似实验,他设计了各种比例的长方形,先后请了592人来参观,并投票选出了最美长方形。长8宽5,长34宽21,长13宽8,长21宽13的长方形被评为最美长方形。结果发现:这些感觉最美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于0.618,0.618:1就被称为“黄金比”。当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时,会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0.66666。。。。接近0.618这个黄金比值,所以看起来比较美观。明白了吗?我们运用数学知识为自己的感觉找到了一个理性的证明。

第3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比。(板书:比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比的意义

1、出示例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 =

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小结:

a、长是宽的几倍,有时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有时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

b、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3)练习: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可以用两个数相除的方法,有时也可以说成这两个数的比是几比几。

2、出示例题(扩展比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商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用表示两种数量的数相除,可以得到新的量,这个新的量也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我们就说这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

3、归纳总结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练习、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 ),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

(二)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演示课件“比的意义”)下载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 ∶ 2

“∶”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三)、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下载

提问: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板书,小组讨论。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提问:(1)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比与除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只能用“相当于”这个词)

(2)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 ∶ 2可以写成 ,仍读作“3比2”

2 ∶ 3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两辆汽车,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和( )的比,是( )∶( ),比值是( )。

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2、选择

(1) 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的载重量比是 。( )

(2)如果a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比是1∶3。( )

(3)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3、思考题:

(1)甲乙两队比赛结果是3 ∶ 2,是指这节课所学的比吗?

(2)根据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你可以知道男女生的具体人数吗?

4、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有100个齿,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第4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学情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本设计在课前由除法数系的扩展让学生初步感受,并渗透特殊与一般、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化计算课为多元的数学思想运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计算课学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板书:(逐题书写,相机板书)

5÷3整数除法

4.8÷0.1 小数除法

师:猜一猜,还少哪一类除法?

生:分数除法

师:今天我们学分数除法中第一种类型:分数除以整数(揭示课题)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45]÷1=?生齐答。

师:这么简单,为什么?

生:这个太特殊,因为除以1都等于它本身。

师:的确“1”太特殊,不能代表一般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从口算入手,从简单的不同类型的除法计算入手,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尤其是小数除法中的口算方法,重点指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有意引导中,引发学生去探索知识的猜想,引出课题。在引出新知后首先从最简单入手,让学生再次收获成就感,增强对分数计算的信心,并穿插感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新知探索

1.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并展示学生结果。

生1:[45]=0.8,0.8÷2=0.4 师:化成小数,新知转化旧知。

生2:[45]÷2=[(45]×[12])÷(2×[12])=[(45]×[12])÷1=[45]×[12]

师:能看懂这位同学的方法吗?

生:他运用了商不变规律,转化为除数是1的除法了,

生3:[45]÷2=[4÷25]=[25]学生结合图作出讲解:[45]是4个[15],除以2,即2个[15]。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是这样计算的,有道理且简捷。

生4:[45]÷2=[45]×[12]=[25], 师:这里的除法能转化为乘法吗?为什么?谁来进一步说明道理?

生1:除以2,就是一半,

生2:[45]÷2是求[45]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也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即[45]×[12],

生3:结合图解释,

2.师:从刚才的过程中,你会分数除法了吗?好,我们再试一试。(师板书[45]÷3)

学生独立尝试,师巡视,并有选择展示。

生1:[45]÷3=[45]×[13]=[415]

生2:[45]÷3=[1215]÷3=[12÷315]=[415]

师:为什么不转化成小数呢?

生:[45]=0.8,0.8÷3除不尽,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从刚才的过程中,你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了么?

生总结:(1)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这个整数的(),

(2)用字母表示为:[ba]÷n=[ba]o[( )( )](n≠).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后,在交流展示中,逐步揭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的自主展示中,抓住关键点及时追问,还问题给学生,变单一的计算为有条理的思考,注重观察、联系与思考,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对算法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中,自主优化,自主总结,并结合比较分析,深化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出将新知转为学过的旧知来解决是一种数学上重要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

1.先在右边的长方形中涂色表示[67],再按下面各题的算式分一分,并算出得数。

[67][÷3]=( )想一想:[67][÷3]就是求[67]的[( )( )]是多少?

2.计算:[98][ 127][÷3] [27][÷3][ 127]×2 [56][÷15]

3.巧妙填空。

(1)[89][÷4]=[89]×[( )( )]=

(2)[÷8]=[89] o [18]=()

(3)[89][÷( )]=[89]×[116]=( )

(4)[( )( )][÷( )]=[( )( )][×( )]=[25]

(5)[( )7][÷( )]=[114]

生展示,并说出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注重方法的迁移运用,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系列题组练习或正向,或反向思维强化对分数除以整数方法的理解与认识。]

三、小结反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追问:类似于这里转化的方法,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吗?

出示:(五年上册P101页原题练习)比较每组题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1)4.8÷0.14.8×10(2)5.4×0.15.4÷10(3)2.6×0.52.6÷2

(4)3.6÷0.53.6×2(5)1.5÷0.251.5×4(6)8×0.258÷4

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法。

第5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一、缘起:从两道错题开始想起

商除不尽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

在学完人教版五下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章节后的一次练习中,出现这样这一道题:张师傅加工3个零件用了11分钟,他加工一个零件需要多少分钟?

Z同学高举着手,问:“老师,这道题除不尽的。”言下之意是题目出错了。我笑了笑,回答:“除不尽的话,你不能想其它的办法吗?”这时候很多同学也都抬起了头听我们俩的对话。我想,我的话已经比较明确地把意思传递给学生。

然而,作业批改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除有3人数量关系搞错,写成3/11外,填写“11/3”仅有11人,写“3 ”的有5人,写成循环小数3.6或保留求近似数的有15人之多。经提醒后,他们便知其错,能马上自我改正。

事后,我把那位提问的Z同学叫来谈话,以下是我和他的一段对话:

师:11÷3的结果,你是用什么表示的?

生:开始想用小数,可是除不尽。不过问了你之后,我想保留整数就可以了。

师:那你没想过直接就用分数表示商吗?

生(笑):一开始没想到,我还以为能除尽的。不过我现在知道了。

师:现在你知道除不尽就用分数表示,那么除尽呢?

生:用小数啊!

师:用分数表示不是更方便?!

生:好像习惯写小数了,写11/3好像没有做完似的。

不小心把答案交换位置写了?

在单元复习时,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 )米,每段绳子是全长的()。在事后的试卷批改中发现,很多同学将4/5和1/5两个答案互相交换了位置,变成“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1/5 )米,每段绳子是全长的(4/5)”。以下是我与其中一位出现错误同学(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对话:

师: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单位就是具体量,没有单位的就是分率。分率的话就是几分之一,具体量的话就是几分之几。

师:你已经能总结出自己的方法了,怎么还会写错?

生:写反了,两个分数经常要弄混掉的。

师:现在请你改正会改吗?

生:会。

试卷下发后,在没讲评之前写错的学生大部分都订正正确了。

二、剖析:是思维惯性还是粗心大意?

“表示商时对小数的特别偏好”和“两个分数不小心交换了位置”这两个问题,看似细小却折射出学生的认知心理,反映出了学生认知上的某些缺失和障碍。经老师提醒,学生又能很快订正好,但是过不了过久,类似的问题还是会故伎重演。在计算其结果的第一时间他们想到的是用小数表示而非分数,这是仅仅是思维惯性的作用吗?把两个分数写错了位置,仅仅是所谓的“粗心大意”吗?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其二:

1.对分数的两种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错误的回答通常不是粗心所致,也不是教师没有教过这方面的知识,或者缺乏对问题的思考。错误的回答常常有着理论的支撑。如果要想让学生修正并优化,那么理解学生的理解就非常重要。正如在访谈中学生所反映的那样:有时候1/5就是实打实的1/5,比如1/5米、1/5千克;有时候1/5就不是实打实的1/5,比如10米的1/5,就是2米了,只要单位“1”不一样,它的1/5就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弄混,不好理解。由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即对“分数既表示一个具体数量,也表示一种关系”的认识不足,这才是造成学生“用分数表示商”的意识缺乏、混淆分数作为一个数量和作为一种关系的根源所在。因此,分数兼具数的性质和比的性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错误多与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透彻有关,不理解分数是一个具体数量还是一种关系,就难以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就难以很好地掌握分数的其他相关知识。

2.对假分数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存在认识障碍。通过部分同学访谈发现,很多学生不是不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是不清楚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也不是搞不清楚数量关系。学生内心对于分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存在认识障碍,还或多或少地关注了分数本身所具有的部分和整体关系的内涵,特别商是假分数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对假分数足够的感知与体验,使得这样的认识障碍更为严重。在任何一堂分数意义的起始教学中,教师选用的素材都不会放进假分数,用的都是真分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假分数作为一个数存在的认知障碍。

三、追溯:教材把握与教学自省

老师和学生对分数有一种共识:分数既表示一种关系(比),又表示一个实际的结果(具体数量)。但由于分数自身的结构组成(分子、分母)不同于自然数和小数,以往数的认识中一直采用的位值制也行不通了,这些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都有不小的难度。

“分数”概念的教学教材分两次完成,一次是三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后一次就是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三年级分数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各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在五下年级的分数意义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认识单位“1”的概念,单位“1”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个具体数量。知道分数既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进一步扩展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际上,五下的“意义”和三上的“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五下时把单位“1”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数量从“1个”变成“多个”,丰富了对单位“1”的认识,而且更加注重单位“1”的各种类型展现,特别是把一个具体数量看成单位“1”的拓展就尤为重要了。比如,课后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三上目标是放在把1包饼干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到1/3。五下中更多的关注点可以放在“1/3包是()块”上,也就是放在12的1/3是多少的上面。象这样的习题实际上就是“分率”和“具体数量”相关概念建立的雏形!正是由于单位“1”内涵的丰富,使得学生对分数从原先比较单纯的比值性意义上升到比较复杂的比值性和数量性意义交融的理解状态。

笔者在五下教学该单元第一课时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分数意义的教学要点,往往就课而论、就课而学,以解决本课指向性的、单一的技巧为重点,忽视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知识结构的逐渐整合,原本隐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今,问题的出现让自己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本节课的关注点。

四、思考与改进:《分数的意义》教学改进

(一)解读意义,深层把握

对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本线索和纬度,北京海淀区孙京红和李宁等老师用图的形式给我们带来了进一步的认识:

简单的说,“比率”是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度量”是指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运作”主要指将对分数的认识转化为一个运算的过程。例如“2/3小时”就可以理解为把1小时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列出算式就是1÷3×2,也就是1×2/3。“商”主要是指分数转化为除法之后运算的结果,它是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有“过程”凝聚到“对象”,即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和其他数一样进行运算。也许上述关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四个维度的划分有不同的认识,但从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以上四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学生对于分数的丰富内涵的认识建构。其中,“商”和“度量”这两个维度的认识最终可以凝聚为对分数是一个数的认识,而“比率”和“运作”两个维度的认识最终可以凝聚为对分数是一种关系的认识,如果学生真的接纳了分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也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改变目前这一尴尬的境地,并对后续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计算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二)对比分析,深度思考

笔者通过把自己所听到的众多《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进行分析,大多数的教学一般都采取了这样流程:

通过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分数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分数的初步认识》以直观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着重是认识了比较简单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强调的是对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初步感知与体验。《分数的意义》在原有几分之一的认识基础上,很自然的将单位“1”从原先相对简单的“一个物体”上升到了“多个物体”,丰富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充分感知了分数所具有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再次理解还是停留在原先三年级所认识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对分数还是一个具体的数的理解是不够的,为后续分数的学习埋下了随时都会引发爆炸的隐形炸弹。

(三)打破格局,深入改进

三上年级教材主要通过对1/2和1/4这两个分数,初步认识了分数,了解了其意义。五下年级教材则是通过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笔者认为教材的编排固然有其依据,但是把同一个内容分置在两个跨度相对较大的时间段学习,就学生的学习记忆、学习难度等方面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五下年级时,老师们采取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先教学分数的意义,再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的处理把这两个分数意义的不同理解分割为两堂课,也很容易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产生片面理解,以致于混淆分数是作为一个数量或作为一种关系存在的。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笔者觉得可以对三年级和五年级有关分数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比较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1.三上年级:强化认知基础,扩展分数意义的理解。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意义”成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的落脚点,笔者所做的尝试如下:

一、出示一组题:

1.把12颗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颗?12÷2=6(颗)

2.把8颗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颗?8÷2=4(颗)

3.把4颗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颗?4÷2=2(颗)

学生列式计算,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二、认识1/2

1.出示:把1颗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颗?

师:根据除法的意义,想一想,怎么列式?1÷2表示什么意思?

(把1颗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颗。)

师:想一想,1÷2=?(颗)

生:1÷2等于半颗糖,也就是0.5或1/2 颗。

板书:1÷2=1/2 颗(同时说明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师小结,板书:1/2 是一个分数,它是1÷2的商。

2.操作:用一张纸片(圆、正方形、长方形)折一折,表示出1/2。

反馈学生操作成果:说说你折出的1/2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结,板书: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 。

3.摸一摸这张纸的1/2 。想一想,这张纸有几个1/2 ?

三、认识1/4

1.出示:把1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颗?

师:想想怎么列式?(1÷4)猜猜商是多少?(板书:1÷4=1/4 颗)

2.在同一张纸上动手折一折,并在每一份上写上分数。

3.摸一摸每一份的大小。

4.举例说说1/4 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结,板书:1/4 是一个分数,它是1÷4的商。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1/4 。

四、认识1/8

1.出示:1÷8=?(颗)

师:表示什么意思?商是几?板书:1÷8=1/8 (颗)

2.学生动手折纸。

3.举例说说1/8 的含义。师:这张纸上写满1/8 的话有几个?

【学生通过列式、折纸、举例等操作活动,在不断感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认识1/2、1/4、1/8这三个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既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表示是一个数。】

五、比一比,说一说1/2、1/4、1/8的大小

六、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说明,板书:

被除数÷除数= 商

师:1/2中,上面的1是分子相当于被除数;中间的分数线相当于除号;下面的2是分母相当于除数;1/2是1÷2的商。

2.在1/4、1/8、2/2、4/2、8/2中任选两个分数,照样子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分数两种意义。虽然学生并不理解假分数,但在新知的起始就初步感知假分数,可以帮助学生对其作为一个数的存在加深印象。】

2.五下年级:改变编排结构,构建完善的分数认知系统。在三上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中采用了上述的教学后,笔者把五下年级《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重心落在:单位“1”的认识、分数单位的认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概括归纳,所以五下年级分数意义的学习主要是对三年级分数认识系统的完善。因此,教学时笔者把原本分两课时教学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新授整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尝试如下:

一、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

1.出示,学生列式计算:(1)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12÷3=4(个);(2)1.5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1.5÷3=0.5(个)

2.依次出示,逐步归纳

(3)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1÷3=0.3……(个)

师:除不尽,怎么办?除了用小数来表示外,还可以怎么表示?

板书:1÷3= 1/3 (个)

(4)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2÷3= 2/3 (个)

(5)4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4÷3= 4/3(个)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看来商不仅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喜欢用哪个来表示呢?

(6)a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师:能用小数表示吗?(不能)能用分数表示吗?(能)

板书:a÷3=(个)……

(7)a个苹果平均分给b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a÷b=(个)……

师:a/b是a÷b的商,它既是一个具体的量,同时也表示一种关系:a÷b。

【这样的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更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也能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分数表示商能弥补小数表示商的不足。这样自然能够接受分数可以代表“具体数量”,也为后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单位“1”的认识

1.师:看到a/b,你会想到哪些分数?

生:1/4、1/8、4/5、2/2、4/2……(略)

师:你能举例说说1/4 的含义吗?也可以用图画一画表示1/4?

生:……(有的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把本班同学平均分)

2.课件动态演示:出示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再将4个小正方形变成4个小正方体。

说说图上红色小正方形占。

师:说说每个1/4表示的意义。每一份是多少?有几个1/4?

3.课件动态演示:出示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中放入2个圆球。说说图上红色部分占。

师:说说1/4表示的意义。每一份是多少?一份里有几个圆球?红色圆球占。

师:同学们,刚才这四个1/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第一张图上是把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第二张图上是把四个小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第三张图上是把四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第四张图把8个小圆球平均分成4份;

4.在分数与除法、具体量与分率的沟通中认识单位“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除法算式,出示:

图1图2 图3图4

5.师小结:以前我们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图1),现在我们可以把一些物体(图2、3、4)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6.课件动态演示:隐去中间分割线。

师:如果把8个圆球看成单位“1”,

每份是。板书:1÷8=1/8,红色

部分占,蓝色部分占 。

【虽然单位“1”不同,但都是用分

数1/4表示,通过图的变换让学生对单位“1”是一个物体的认识逐步拓展到单位“1”是多个物体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在具体量除法与分率除法的对比中沟通分率和具体数量的认识。】

第6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第68—7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难点:沟通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课前汇报。

汇报内容:例1。相差关系,倍数关系,比的关系,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这是一个(长方形),根据图中的数据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倍数关系怎么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是宽的 8/3,(算式?)8÷3

宽是长的 3/8,(算式?)3÷8

在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的?(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除法)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我们就用(谁除以谁)。

通过刚才的回报,我们知道,在这里,除了用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我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比)

可以怎么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3

3:8

这两个比都表示谁和谁的关系?(长和宽),那为什么这里是8比3,而这里是3比8呢?

这里的8是长方形的(长),这里的3是长方形的(宽)。

我们把这个8和这个3都叫做比的(前项),这个3和这个8都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意颠倒吗?谁和谁的比就用(谁比谁)

【设计意图】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课前自学、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交流、质疑、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汇报之后,老师通过一组相似练习,对学生的汇报内容再次进行检验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 试一试

试一试,谁来读题。

出示问题: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洗洁液和水的比是几比几?

在小组里快速交流。

指名说。

除了用比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例2

1.出示高铁图片。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高铁,是我们国家的骄傲。然而就在去年的7月23日,在浙江省温州境内发生了一起重大高铁事故,事故导致至少40人遇难,几百人受伤,据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出事的这列高铁列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50米,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求出什么?(速度),怎么求速度?

根据学生的屏幕显示:路程÷时间=速度

1050÷ 3 =350

师:速度是表示谁和谁的关系?

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除了用除法表示路程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两者的关系?(比)怎么写?

1050:3

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由此可见,两个数的比实际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这就是比的意义。那我们就能知道,这个比的结果就是多少啊?(350),我们把这个结果就叫做比值。

怎么求比值?

那这里的3:8比值是多少?8:3呢?完善板书。

通过这个比值,我们不禁感叹:我们高铁的速度太快了。

铁道部出于安全考虑,决定,从去年9月份起,我国的高铁全面降速,降速后,3小时可行驶路程900千米。打开作业本,写出降速后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设计意图】紧跟时事,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好了,同学们,学到这里,关于比,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补充?

同学补充。

汇报小组补充: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联系,比的后项不能为0。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汇报,通过学生的补充、质疑、提醒让课堂想纵深发展。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试一试

3:5=( )÷( )=( )/( )

这个3/5实际上就是3:5的比值,当然这个比值也可以写成等于0.6.

空白比填空。

读一读:一堆煤用去2/5吨, 用去的煤与剩下煤的比是 2/5。

他读作(五分之二,他表示的是一个数),他读作(二比五,他表示的是一个比)。

三、 巩固练习

辩一辩1:阿姆斯特朗在地球上迈一步的距离大约是0.6米,他在月球上迈一步的距离大约是3.6米。那么他在地球上和在月球上迈一步的距离的比是3.6:0.6。

学生判断并修改。

知道阿姆斯特朗是谁吗?对,他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我们国家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

第7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关键词:模块; ActionScript;帧;按钮;评测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78-04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越来越普及,多媒体电子课件大多采用Power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1]一般只能按预先设置的顺序播放,缺少随机性、交互性和自评测功能,这样的课件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2] 本文巧妙利用Flash软件内嵌的AS(ActionScript)语言进行编程,为小学数学算术四则运算设计出能随机出题、交互解答、声图并茂的自动评测算术教学软件。

二、总体设计

先设计软件总体功能。自动评测算术软件应该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与评测模块,如图1(a)所示,每个模块应具有随机出题、输入答案与自动评测功能。在Flash8的“图层1”第1帧,设计出软件的主界面,如图1(b)所示,第2、3、4、5帧分别用来制作加、减、乘、除运算模块。

AS(ActionScript)是Flash内嵌的面向对象脚本程序语言,AS命令常添加在帧或按钮动作中。[3]

软件首先应停留在主界面(第1帧),因此给第1帧添加动作命令:stop();

给“加法运算与评测”按钮 添加命令:

on(release){ gotoAndstop(2);}

即单击该按钮时,即跳转到第2帧。

同样地,给“减法运算与评测”按钮 、“乘法运算与评测”按钮 和“除法运算与评测”按钮 分别添加类似的动作命令。所不同的是,将gotoAndstop(2) 命令里的2分别修改为3、4和5。

三、加法运算模块的设计制作

1.加法运算模块的元件设计

在图层1第2帧制作加法运算模块。在该模块应能随机生成2个加数、让学生解答题目、能自动评定答案的正确性、能返回软件主界面、对同一道题还能重新解答等。因此,在第2帧设计如下元件:两个动态文本框(d11、d12),用于存放随机生成的两个加数;一个输入文本框(s1),用于输入答案;一个“随机出题”按钮用于出题,一个“重做”按钮用于清除答案,一个“评定”按钮用于自动评判,一个“返回”按钮用于返回主菜单,以及一个用来显示评定结果的实例jud1,如图2所示。

其中jud1是影片剪辑实例,其第5帧制作一个 图形,并嵌入一段鼓掌的音频;在第10帧制作一个 图形,并嵌入一小段物体跌落的音频;影片剪辑实例默认停留在第1帧,在剪辑的第1帧设置如下动作命令:

stop();

2.加法运算模块的流程设计

下面来设计加法运算模块的流程。当按“随机出题”按钮时,将随机生成两个加数,并清空早先的解答和评定结果;当用户输入完答案,按“评定”按钮,系统能自动判断答案的正确性(显示 或 ,并发出掌声或跌落声);按“重做”钮,能清除解答及评定结果;按“返回”钮,则返回主菜单。“加法运算与评测”模块的流程如图3所示。

3.加法运算的AS编程实现

要实现加法运算如图3所示的流程功能,须给“随机出题”、“评定”、“重做”和“返回”按钮(见图2)添加适当的AS命令。

(1)“随机出题”按钮上添加的命令:

on(release) //当单击该按钮时

{d11.text=random(100);

//随机生成一个100以内的加数

d12.text=random(100);

//再生成另一个加数

s1.text=""; //将答案输入栏预置为空

jud1.gotoAndStop(1);

//评价结果停留在第1帧(显示空白)

}

(2)“评定”按钮上的命令:

on(release) //当单击该按钮时

{ x=Number(d11.text)+Number(d12.text);

//计算出标准答案

if(Number(s1.text)==x)

//如果输入的答案等于标准答案

{ jud1.gotoAndStop(5);}

//停留在第5帧(显示√、发出掌声)

else

{ jud1.gotoAndStop(10);}

//停留在第10帧(显示×、发出跌落声)

}

(3)“重做”按钮上添加的命令:

on(release){ //当单击该按钮时

s1.text=""; //答案栏空白

jud1.gotoAndStop(1); //停在第1帧(空白)

}

(4)“返回”按钮上添加的命令:

on(release){ //当单击该按钮时

gotoAndstop(1); //返回到主菜单界面

}

(5)测试

保存文件、动画。按一下“随机出题”按钮,会随机生成一道加法试题。当在答案框内输入答案,再单击“评定”按钮,系统将自动评定结果;若答案错误,将显示 ,并发出跌落东西的声音,若答案正确,则显示 ,并发出鼓掌声。按“重做”按钮,答案和评定结果被清空。

这样,加法运算模块就做好了。

四、减法、乘法与除法运算模块

在图层1的第3、4、5帧分别制作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与评测模块,设计与制作方法跟“加法运算与评测”模块相类似,但3个文本框(2个操作数及1个答案)的名称、影片剪辑实例名称不相同,分别如表1所示。

在制作减法、乘法与除法运算与评测模拟时,要将“加法运算与评测”模块中的“+”号分别改为“-”(“-”)、“×”(“*”)和“÷”(“/”)号。

此外,减法运算和除法运算,还有特殊之处。

由于小学数学中没有负数,为避免减法结果为负,减法运算中的“随机出题”按钮命令应如下:

on(release) //当单该按钮时

{ do{

d21.text=random(100);

d22.text=random(100);

} while (Number(d22.text))>Number(d21.text));

//当减数大于被减数时,循环生成2数

s2.text="";

jud2.gotoAndStop(1);

}

除法运算中两数相除时,结果可能有许多位小数或者除不尽,为了准确判断正误,约定除法的商按四舍五入法只保留2位小数。因此,除法运算中“评定”按钮的动作命令设计如下:

on(release) //单击该按钮时

{ x1=Number(d41.text);//存被除数于x1

x2=Number(d42.text);//存除数于x2

x=Math.round(x1/x2*100);

//计算商,乘以100后按四舍五入取整、赋给x

y=Math.round(Number(s4.text)*100);

//将输入答案乘以100,按四舍五入取整、赋给y

if(y==x) //比较y与x

{ jud4.gotoAndStop(5);}

//若相等,jud4停留在第5帧

else //不相等,则jud4停留在第10帧

{ jud4.gotoAndStop(10);}

}

五、系统测试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模块完成以后,对软件的四个模块功能分别进行测试,并测试软件主界面与四个模块之间的往返功能。

运行该软件,主界面如图4(a)所示,当分别单击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按钮时,将分别进入加、减、乘、除运算模块中。在任意一种运算界面中,单击“随机出题”钮,都会随机生成一道题目。当在答案文本框中单击并输入答案后,再按“评定”按钮,系统都能够准确显示评价结果,若答案正确,会显示 ,并发出掌声;若答案错误,则显示 ,并发出跌落声。单击“重做”钮,答案框和评价结果会被清空,等待用户重新输入答案、重新评价。测试效果如图4(b)(c)(d)所示。单击“返回”按钮,则返回到软件主界面。

再来测试系统对答案评判的准确性。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模块中分别随机出题500次、解答600次(其中500次输入正确答案、100次输入错误答案),当软件给输入答案的正误评判准确时,“准确评判”计1次;当评判不准确时,“错误评判”计1次。实验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软件能实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随机出题、解答、重做和自动评测,系统对输入答案的评判准确率为100%,并且主界面能方便地与加、减、乘、除四个功能模块往返切换。

六、结束语

与同类软件[4][5]相比,本文使用AS技术设计制作的自动评测算术运算教学软件,具有出题随机、答案可重写、界面友好、切换方便、交互性强、图声并茂、评判准确、可反复使用等特点。该软件既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网络自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校园网站上测试,师生均满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现兵.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171-172.

[3]章精设,胡登涛.Flash ActionScript 3.0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关键词]分数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5

【教学内容】青岛版(2014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第91~94页信息窗一。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

师: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新的数(板书:分数),你们听说过分数吗?

生1:听说过二分之一。

师:谁知道怎么写二分之一?我们先看看古人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古埃及人、中国人、古印度人、阿拉伯人对二分之一的写法;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圆片表示二分之一。

师:怎样得到这个圆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出示一张不是平均分的圆形纸片)其中的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平均分”是建立分数概念的重要因素,适时沟通学生心中“分成2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是分得同样多)和数学中的平均分成两份之间的联系,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这样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在操作中理解

1.小组活动:折纸片,用阴影分别表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

2.讨论交流:为什么阴影部分形状、大小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初步理解分数就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课件出示一条10厘米的线段):能找出它的吗?如果这条线段长20厘米,那它的有多长?

师:如果这条线段表示100千克,那它的是多少千克?

师:现在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它”是指“谁”?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形与量”的结合,渗透“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理解几分之一

师:除了,你还知道哪些分数?(渗透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自己想一个分数,用长方形纸折一折,并涂上颜色,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

师:自己想一个分数,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和你的同桌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们的人体上也能找到分数。(课件出示人体图)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感知,因为知道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拓展应用

1.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下面对应的分数表示。

2.猜一猜:哪条线段更长?

【设计意图:普通的两条线段,平常的两个分数,由于有“遮起来”的情节,显得饶有趣味了。这一“遮”,“遮”出了数学思维的挑战性,更“遮”出了学生的好奇心,锻炼了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课后总结

第9篇:分数除法课件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本 自主建构 指导阅读 深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3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载体,如果教师整节课都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只是通过课件学习新知,这样虽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通过对课本的正确导读,激励学生自己读课本,逐渐学会自己学习。

一、以疑导读

疑就是问题。教师可在阅读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数学课本中概念、公式等的表述既简练又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通过有启发性、层次性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约分”一课时,教师提问:“约分需要约到什么程度呢?”在学生看书后,教师再问:“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学生回答:“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教师继续提问:“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就是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能是1。”教师追问:“能不能是其他的数?”学生回答:“不能。”“什么是公因数?”“分子、分母公有的因数。”“约分时,你觉得约成什么分数最好?”“约成最简分数,它是最简的形式,就没有办法再约分了。”……以疑导读,加强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数学概念。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写一写,即动手实际操作一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动带读,引导学生借助画一画将题目中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形,从而化难为易,降低思考的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图(略)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条件是‘男生抓了13个红圆片’和‘女生抓了8个蓝圆片’,问题是‘哪种圆片抓的多’‘多多少个’。”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说:“怎样求呢?可以借助桌上的圆片摆一摆。”于是学生借助圆片,摆出红圆片和蓝圆片的个数,从而把题中的文字转化成图形。教师继续问:“你能把红圆片的个数分成两部分吗?可以试着分一分。”因为红圆片和蓝圆片是一一对应排列的,学生从中很容易看出红圆片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红圆片和蓝圆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红圆片比蓝圆片多的。通过摆图形,把题意展示出来,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以议促读

议就是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学习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然后交流算法。在学生学会分数除以分数后,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果用甲代表被除数,用乙代表除数,这个分数除法怎么算呢?有人说‘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就会对分数除法中分母“0除外”这一个条件更加清晰明了,从而加深印象,强化了学习效果。

四、以比引读

比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区别来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有些学生对周长增加或减少没有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出示课本上的两道题让学生加以区分:(1)把两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2)把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决第(1)题时,可让学生借助正方形拼一拼,学生拼好后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解决第(2)题时,再让学生借助正方形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也是24厘米。最后,教师提出问题:“比一比,它们的周长与原来图形的周长有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第(1)题将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减少了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第(2)题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周长增加了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教师追问:“从这两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图形拼起来,有的边挡住了,周长就减少了;图形分开,里面的边露出来,周长就增加了。通过这样的操作和讨论,学生容易发现周长增加和减少的规律。